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治理的内涵范文

社区治理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治理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治理的内涵

第1篇:社区治理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社区治理;社区自治;居民参与;社区服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社区治理内涵与我国社区发展的三个阶段

内涵

社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区治理成效如何将直接关系着一个社会的稳定程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社区治理的实效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城市治理的微观体现,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首先应当从社区治理开始。

“治理”与“统治”相对而言,社会治理理论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对我国的社区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它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治理是一个社会层面上所有行动者参与的结果。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以及各种社会机构或私人机构都不是独自解决复杂、动态和多样的社会问题。因为他们不可能各自拥有解决问题的所有资源。因此,只要在这个社会层面上得到公众的认可,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治理主体。第二,多元治理主体之间有一定的互动。治理理论认为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多元主体之间存在着界限的模糊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治理主体的参与结构往往具有多样性,可以是一种契约性合作,也可以是政府让渡部分管理权限给其他的社会组织,不再坚持政府职能的排他性和专属性,而是更加强调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与合作。第三,强调参与的主动性。按照治理理论进行社会管理时,强调参与者的自愿主动,而不是强制的被动行为。治理理论期望达到的最佳状态是在整个治理系统内部形成一个自组织网络,加强系统内部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第四,注重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强调社会问题的解决不再囿于传统政府社会治理模式的束缚,主张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和技术,以提高社会管理的绩效。

单位体制、单位人作为中国的重要政治社会遗产,上世纪40年代开始萌芽,50年代逐渐形成,六七十年代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巩固,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弱化。在这个过程当中,社区中的街道职能慢慢的被强化,形成了多元化利益主体、动态化的资源配置结构。根据西方理论视野下的治理观点和我国目前的城市治理实际,我们可以把社区治理定义为:以社区为基础,政府与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活动;在管理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不用的治理主体依托各自资源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模式。

社区发展的三个阶段

社区治理作为社区发展的一个目标,其治理模式也是随着社区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有所调整变化。目前看来,我国社区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行政型社区、合作型社区和自治型社区。

1.行政型社区。主要是政府主导,政府实际上处于社区治理的核心地位。虽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居委会是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是实际操作当中,都是把居委会纳入到政府管理体系当中,与街道办一样变成政府的派出机构。而居委会作为最底层的一级,直接听命于其所在辖区的街道办,平时办公经费来源以及工作内容的决定都要根据街道办的安排,因此,时常受到政府下派的各种行政事务的困扰,其最主要的功能,即自治功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这种治理模式下,不仅仅是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居委会功能发挥受到限制,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活动和建设的积极性无疑都会大打折扣。行政型社区是目前社会管理格局中最活跃的一种存在模式,它的形成受我国政治社会发展中人治思想的影响深厚。究其根源,单位制作为上世纪我国计划经济的重要特征,在当时环境下,对社会资源配置、满足社会成员需求以及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当时的城市管理制度下,发挥了巨大的功能。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街道职能的不断强化,人民权利意识的不断觉醒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单位制的治理格局已不能适应当下的社会治理需求,其功能和地位必定不断弱化,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就当代中国社会整体转型变迁的进程而言,“单位社会的终结实际上是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2.合作型社区。政府通过授权,把原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社会管理职能权限转交给社会组织来承担。实际上是政府放权,通过找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利用其自身丰富的资源,达到更好的社会管理效果。

在这种治理模式下,对社区的资源投入仍然是以政府部门为主,政府的职能转变和社会组织的职能加强同步进行。这种模式是在上世纪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单位制逐渐弱化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这种“非单位制”型的社会格局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微观基础,政府无法再通过对其直接控制的单位将社会成员纳入到整个社会管理体系当中,所以政府需要整合社会资源,通过调动社会组织,借助社会组织的力量将自主但分散的社会成员重新组织起来,进行社区治理。对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双赢的过程。至此,我国的社区治理应当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然而,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模式必然会遇到其发展瓶颈期,居委会,业委会,社会组织,和街道,政府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这种多元社区治理主体的博弈势必会影响到社区治理的长期效果。

3.自治型社区。由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对社区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决策,政府从法律上、制度上为这些组织提供的发展提供保障,并进行监督。根据目前学术界围绕社区自治的各种观点来看,主要有两种取向,一是居民自治取向的自治,二是地方取向的自治。不论哪一种取向,对社区自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政府与社区之间的简单割裂,也不能理解为社区完全自组织的自我治理,而是与社区治理相关的各方利益相关者通过社区内的决策中心对社区的公共事务进行共同治理,尽管实现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社区自治”还有很长的路,但它是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发展的最终归宿。

二、社区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律缺位

进行社区治理并最终实现社区自治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和保障。然而,我国的《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虽然对居委会的地位、性质、任务、工作制度等作了规定,但是明显过于原则化,实际操作性不强,像对社区的界定,社区自治的性质,管理运行方式等都处在无法可依的状态,给居委会的工作内容带来了很大的模糊性,也为各级政府把居委会当做一些行政事务的落实层和最终操作层留下了空间。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作为居民自治依据的唯一一部法律,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其内容已经不适应当前社区建设的新形势,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比如,第六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根据居民居住状况,按照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一般在一百户至七百户的范围内设立。 而在许多大城市,像上海,武汉等地,一些住宅小区规模明显扩大,这项规定明显已不符合现实情况。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从立法层面予以解决。

居民参与度不高

首先,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热情不高,从观念层面上分析,旧有的“单位参与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阻碍了社区居民社区自治参与意识的形成与塑造。其次,参与社区事务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在目前还大量存在,社区居民某种程度上也习惯并认同了政府行为,被动接受安排的多,主动参与管理的少。即便参与到社区事务中,大部分情况下也是参与具体实施过程,民主决策等方面的参与则普遍不多。另外,社区志愿者和社会组织的发育不够成熟,没有形成全社会都来参与社区建设的氛围和环境,影响了社区管理工作的深入展开。

公共配套不完善

目前一些城市社区功能主要体现在社区服务上,如在上海,主要是为老年人、残疾人、少儿提供社会福利服务,为居民提供家务劳动、文体活动等便民利民服务,服务对象相对固定,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另外,从总体上看,发展社区服务,完善公共配套设施的主要困难是资金不足,缺乏资金保障的长效机制

职能异位

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政府工作职能,而这些街道承担的行政事务,其中大部分又摊派给了下面的居委会来承担。目前,居委会的成员组成中,年龄多在40岁以上,以中老年群体为主,每天疲于应付街道交派的各项任务,本应面向社区居民服务的居委会,在大多数时间却为政府和社区其他职能部门做许多份外的或与社区居民联系不大的工作,使得居委会的工作内容和服务对象都发生了异位,居委会服务基层群众自治的功能难以发挥。

三、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的几点建议

实现社区治理形态从政府主导到公民自治的变革,其实质就是实现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尽管目前,实现完全的居民自治困境很多,但仍可以从理论层面进行一些可行性的探讨。

加强法制建设,确保有法可依

修订完善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社区治理有法可依。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新问题新情况,流动人口的迁移、人口老龄化、动拆迁的转移安置等问题,使居委会在管理上力不从心。因此要通过立法或对现有法律的修订,廓清居委会的职能,权限以及与各方面的关系,从而使政府更好地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社区治理有法律的保障。

培育社区居民自治参与意识,完善参与机制

社区治理理论的核心是参与、自治、共享。通过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居民能否有效参与社区事务,一方面取决于居民是否有成熟的社区理念;另一方面取决于是否有完善的参与机制。因此,一是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活动,为不同背景的居民提供交流场所,塑造共同的社区价值。二是以人为本,坚持社区需求,用共同需求来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三是完善居民参与机制,通过法定程序制定相关规章,形成一套健全的参与机制,以保证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增强服务意识

在社区建设的同时,要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推进配套设施建设。一是通过搭建自治平台,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自治作用。发展志愿者队伍,推动社区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治服务与管理。二是优化社区软环境,打造特色服务,开展特色活动。三是利用电商打造社区服务平台,实现从对物的管理转向对人的服务。目前中国服务业产值仅占GDP的30%,而挖掘社区服务的商业潜力,在我国亦大有可为。

对政府职能进行科学定位,拓展社区自治空间

合理界定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的边界,进一步明确政府、街道和居委会的各自职责,政府职责有专门的部门来履行,不随意向居委会摊派。确需居委会协助的行政事务,要有明确的经费和人员,以减轻社区工作负担,创造必要的自治条件,使居委会真正的回归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定位。

参考文献:

第2篇:社区治理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农村社区治理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调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点突出生态文明理念,美丽中国观念逐渐深入每一位中国人心中。而农村社区治理是建设美丽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才是真正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刻内涵。

一、美丽中国与农村社区治理的关系

美丽中国是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也是向全世界正式表明了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立场。党的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同时也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在中国面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自然环境严重污染的情况下,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建设出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良好生态发展环境。美丽中国指的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协调,需要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中充分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速的过程中,农村社区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必须从理念和发展模式上来推动乡村治理的改变,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协同治理、简约治理、为民服务的合作治理等多种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这些理念为新时代下我国农村社区治理提供了新的启发。而农村社区治理并不是仅仅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生态保护方面,农村社区治理不能牺牲农村经济发展机遇,而是要从根本上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建设的全面发展,以此来确保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任务,真正有效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

二、基于美丽中国视域下农村治理面临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人口规模的扩大,农村经济、乡镇工业也随之兴起,导致资源出现过度利用。而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本身比较脆弱,资源相对比较紧缺,在这种形势下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而极低的资源利用率也加剧了环境污染。例如土地过度利用使得农业用地急剧缩减,土质变差,农村用地出现了严重退化。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工业化逐渐转移向农村地区,农村用地被大量占用,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各种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使得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另外,我国农村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工业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环境污染程度也日益严峻;而农业经济本身发展也会因为农药、化肥、地膜等的大量使用造成自然环境污染。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都处在低点,这也是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二)村民参与程度低。基于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农村社区治理需要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能够发挥出自身的力量为农村社区建设提出更加有意义的建议,同时还要对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监督,这样才能推动农村社区34农村•农业•农民2021.4BShehuizhili社会治理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从当前农村社区治理的现状来看,村民在参与深度和广度方面都相对较低,这直接会影响农村社区治理成效。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制度层面的缺失,农村社区治理过程中对于村民参与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利益表达制度等方面的建设比较落后,直接影响了农村的参与;二是作为农村治理主体的农民,本身文化素质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其参与到农村治理中。(三)专业治理人才缺乏。基于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农村社会治理需要各专业领域专业人才发挥出带头作用,但农村社区相对比较复杂。近年来,我国大力鼓励毕业大学生参与到农村建设中,可新毕业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且很多大学生将农村工作作为日后发展跳板,并不能真正扎根农村来作出贡献。这就导致了农村社区治理缺乏人才的支撑。

三、基于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农村社区治理路径

(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村社区治理来说全面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民收入是其核心问题所在。首先,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应该因地制宜,全面推动符合市场需求发展的经济作物。充分发挥出资源优势以及农业技术优势,强化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科技投入,让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其次,农村各地全面推出特色农业经济产业,以当地特色农产品为主,推出农产品深加工、旅游农业、绿色餐饮等产业发展模式。最后,要彻底扭转农村传统模式下粗放式的生产方式,逐步向着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链方向发展。(二)健全法律法规。农村社区治理必须不断健全法律法规。首先,需要结合农村治理中凸显出的关键问题针对农村社区治理中所需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度进行逐步完善。其次,要保障法律法规建设的有效性以及法律法规的执行。最后,政府职能部门要依据法律法规不断强化农村建设治理监管,将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进行严格落实,对村民的环保行为进行积极引导,最大限度避免工业生产对农业用地以及农村水资源造成污染,彻底扭转传统农村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脏乱差现象,同时也要对工业化城镇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进行严格控制。另外,相关法律法规在保障农村发展的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三)强化农民主体意识。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仍然是农民,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起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农村生活和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政府部门应该将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主导角色逐步转变为引导,通过不断强化农村日常管理工作来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并通过强化宣传来积极培育农民的参与主体意识;同时还要通过充分确保农民的参与权、监督权以及表达权来进一步拓展村民的民主参与渠道。(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当前的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难留住人才的问题。因此,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逐步强化农村地区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逐步强化高效培养,可以在各大高校设置相关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农村地区输送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二是针对农村地区加强实践性人才培养。在农村地区除设置村干部和基层管理人员选拔制度外,还应该进一步增设相关管理服务岗位,全面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政府部门也应该逐步加大财政方面补贴,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农村地区人才发展建立起更加公平的发展机制,这样才能为农村吸引更多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农村社区治理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健全法律法规、强化农民主体意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逐步强化,以此来促进农村社区治理实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亚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路径研究[J].文化产业,2021(03):95-98.

[2]顾宇琦,韩芳.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治理现状调查分析——以新疆克拉玛依小拐村为例[J].农业与技术,2021,41(02):145-150.

[3]傅李玲.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服务研究——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1):198-199.

[4]丁红玲,张境芳.农村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价值逻辑与策略构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22(04):10-17.

第3篇:社区治理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路径选择;建议

Abstract:China''s new rural communities construction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city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re compared, still in a stage of exploration. According to my ow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s well as in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process i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own views, hope to be able to better promote China''s new rural community planning level.

Keywords: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path selection; suggestion

目前,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发展水平来看,与城市之中社区建设相比较,还仍然处在一个探索阶段。从理论与实践上来看,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新型指导理论正处于探索之中,从实践上来看,我们的新农村社区建设之中在取得较好的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笔者通过自己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与规划之中实践与学习认为,为了更好的提升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对于与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层面的问题亟待梳理与研究。例如,对于新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内涵、定位、建设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目前,从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包括新农村社区管理、服务、治理以及目前我国新农村社区规划过程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解决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的。笔者结合的自己所学的规划专业理论以及工作实践,立足于对新农村社区概念的界定,对目前我国新农村社区规划过程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一梳理,进而希望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新农村社区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新农村社区内涵的界定

社区一词,追根溯源可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先生的相关著作与文献之中。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关于社区的相关研究成果才逐渐增加,进而产生了“什么是社区”“社区的定义”的探讨。对于社区一词,不同的专家与学者从自身的经验、研究视角出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提出了自己认为的“社区”概念。总结与归纳后,笔者发现不同的学者所提出的“社区”内涵相差甚远。社区作为较早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的西方国家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研究的整体范围往往是城市,对于农村社区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所谓“传统的农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活动内容而聚焦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其社会结构简单,封闭程度较高,日常生活通过其特定的地域内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但是,伴随着我国农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交通工具、科学文化知识的大量运用,使得我国的农村社区发展不再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隔绝性与封闭性较强的社区,其与外界社会发展具有着紧密的联系。新农村社区具有着诸多特征:例如,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而言,新农村社区的谋生手段主要依托于现代农业生产。第二、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新农村社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农村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较,无论是从人口密度还是从人口的规模来看,都比传统农村社区要大的多。集中性是新农村社区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新农村社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等与城市的发展逐渐趋同,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与日俱减。笔者结合了传统农村社区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目前新农村社区的相关成果认为“新农村社区”是指“农村地域范围内,以一定规模人口为基础、以一定产业为支撑、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社区组织及相应的治理机制为保障、以满足社区居民基本需求为目标的新型农村社区”。

由此可见,新型农村社区与传统的农村社区具有着较大的不同,这就要求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发展与建设,其在规划与传统的农村社区规划具有着一定的差异性。笔者认为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路径选择中,要能够立足于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实际,通过不断的治理与完善,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建设规划的整体水平适合新农村社区的发展。笔者认为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过程是一个缓慢而持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要能够依据科学的理论,辅之高效的实践,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科学性。

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规划主导思想不清晰

新农村社区的规划主导思想要与的新农村建设紧密相联。从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来看,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及逐步改善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是新农村社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最为重要的问题。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以及核心即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进而提高我国农民的生活整体质量。但是,在具体的新农村规划实践过程之中,新农村规划更多的是对居住空间的梳理以及物质环境的改善,这就造成了新农村社区规划是优先发展生产还是优先改善生活环境之间的矛盾,规划主导思想在“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看似矛盾的两难境地之中徘徊。由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过程之中的规划主导思想不清晰,直接导致了在具体的规划实践过程之中造成“规划失误”。众所周知,规划水平的高低甚至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未来发展,规划主导思想不清晰是影响目前我国新农村的社区规划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4篇:社区治理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石漠化旅游;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008-03

1 引言

喀斯特(岩溶)是水对可溶岩的溶蚀作用及因此而产生的地貌景观,而石漠化是在脆弱喀斯特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逐渐、土地生产力衰退甚至丧失,地表呈现类似于荒漠景观的演变过程或结果[1-2]。石漠化治理已持续20余年,虽然相关环境整治技术研究得以大量实践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石漠化面积仍在增加,没有根本控制石漠化发展。喀斯特专家袁道先指出石漠化治理不能简单等同于植树造林,关键在于综合治理。在石漠化的治理过程中,解决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和治理生态一样重要。石漠化治理不单是个科技问题,更要变成群众的自发行为,这样才有希望[3]。

石漠化地区被称为恶—落—斯地带,石漠化治理必须考虑该区的产业替代问题。在石漠化治理居民参与意识调查中发现,当地居民很希望自己的居住环境优美,青山绿色,但要用他们的眼前利益来换取,没人做出实际行动。当地居民平均每户养1-2头牛,还有很多农户养马来托运东西,几乎都是放养。退耕还林还草地成了放牧场,牛马成群,滥放滥牧,严重超载,石漠化程度有加重的趋势,因此,必须要考虑传统农业的替代问题。旅游业是低碳产业,其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202,仅为工业的1/11[4]。旅游业是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用资源少,并且很多资源可以永续利用。所以,旅游产业是环境友好型产业,是生态恢复和重建地区优势替代产业。

2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旅游开发思想

国家“九五”、“十五”、 “十一五”的项目已形成“3S”技术与石漠化治理及维护技术的集成,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成效,并集成景观生态设计技术,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耦合效应。石漠化景观给人一种强烈荒凉、失落的视觉冲击,而石漠化治理景观则给人一种重生、美好未来的感觉,这使其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5]。将石漠化及其治理景观作为旅游资源,把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理论应用到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去进行规划设计,使石漠化治理具有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具有景观功能和美学价值[6]。王英通过旅游开发对石漠化环境治理修复的意义、与贵州石漠化治理内在机制分析、效益分析、系统优化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得出旅游开发是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脱贫有效途径[7]。邹细霞从系统耦合角度,分析以石漠化治理为突破点,以生态农业建设为依托,以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为手段或途径,以居民参与社区生态经济发展为目标,进行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建设,最终使四大系统(喀斯特自然生态系统 、农业经济系统、旅游经济系统、石漠化治理工程系统)相互有机结合形成石漠化旅游的可能性[8]。石漠化治理是系统工程,涉及植被恢复,基本农田和农村能源建设,草食畜牧业和后续产业发展以及易地扶贫搬迁等六大工程技术,有很高的科考和学习价值,数百年之后,很可能成为人类影响地球最强烈见证的文化遗产。

3 喀斯特石漠化旅游的内涵

石漠化旅游(rocky desertification Tourism)是生态旅游的一种类型,以体验、观赏石漠化地质景观、本土文化景观、治理景观或以保护和修复喀斯特生态环境为目的的一切旅游活动;它是以石漠化治理为起点,社区参与为保障,生态农业旅游建设为依托,生态修复和保护为目的发展起来的;以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社区居民整体利益最大为目标,必须严格按照生态原则、经济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开展的旅游活动;是以石漠化地质景观、喀斯特本土文化景观及石漠化治理景观为核心旅游资源的旅游类型,主要吸引想在石漠化(治理)地区,求知、科考、体验、探险旅游者。与传统旅游开发目的相比,石漠化旅游突出的不是“经济效益”,而是 “生态建设”和“环境教育”;与喀斯特旅游相比,喀斯特旅游突出的是资源的天然性和美学价值,而石漠化旅游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价值观,突出的是旅游活动的生态功能;与沙漠旅游活动相比,沙漠旅游不会因为人类的介入环境发生太大的改变[9]。而石漠化具有等级(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强度和极强度石漠化)之分,人类有利环境的行为和活动会使石漠化向缓和生态的上一等级发展,而且不同的等级,景观特色和旅游活动内容不同。

4 喀斯特石漠化旅游开发的目的

石漠化旅游不是一般的大众旅游,必须坚持以生态建设与保护为出发点和重点,以生态效益来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是一种小众旅游,主要吸引求知、科考、体验型游客群体;旅游开发不是创收、赢利,而是为了修复和保护环境;石漠化旅游核心是把旅游开发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不仅是为了吸引游客,更是为了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能实现社区参与和公众参与治理石漠化的目的。换句话说,石漠化旅游开发的主要目是达到物尽其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增加附加值,最终达到生态环境恢复保护的目的。不是所有的石漠化(治理)区都适合发展石漠化旅游,石漠化旅游严格按照生态原则、经济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及公众参与原则进行。发展石漠化旅游,可以巩固生态恢复成果、提高资源利用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当地居民收入,促进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重建与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

5 喀斯特石漠化旅游影响因素分析

第5篇:社区治理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社区;居民自治;实现路径

1.社区居民自治的意义与内涵

社区居民自治是居民依法直接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一种形式,是由人民群众自己组织,建立的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范围内针对社区事务而进行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的自治行为。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中,居民自治无疑是其中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够有效的强化社区功能,从一定程度上推动城市的有关基础政治文明的建设,并且可以有效的促进社区的协调、稳定、健康、全面的发展。

2.社区居民自治现状与问题

2.1居民委员会自治功能弱化

就目前而言,社区的居委会对政府等上级部门有着严重的依赖性,其工作很少可以自行组织和开展,在工作人员聘任的过程中,街道对社区居委会的干预现象严重;而居委会的工作经费全部来源于政府的资金;除此之外,居委会内部的管理制度由政府制定,居委会的工作计划也是也是依据政府的相关政策制定的等等,以上的种种现象,都导致了社区居民自治工作中的自主性和动力不足。严格意义上讲,街道办事处或者政府与社区居委会之间的关系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而不存在管理关系,但在现实工作中,居委会以街道或政府为上级,以他们的要求为标准来开展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其无暇顾及居民自治工作,最终导致了其自治功能的弱化。

2.2居民参与自治的主体不具有广泛性

居民参与自治主要表现为居民个人参与社区的公共事物决策、管理以及公益活动的过程和行为。但从以往的情况来看,由于现在的社区自治还必须依赖于政府的倡导和推动,而社区自治并未带给居民明显的利益,所以居民们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和社区意识较为薄弱,居民对于社区事务的参加积极性不高,而且大部分参加的居民属于被动参加。参与社区事物及各项工作的居民结构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而参与社区自治的居民主体主要为退休或下岗的老年人或中老年人,年龄范围和职业范围较为狭窄,而相对于那些经济状况较好和较为年轻的的社区成员来说,对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的关注和参与就相对较少了。从另一方面来说,社区在居民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人民排忧解难方面,而没有充分发挥其基本的自治权利,居民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参与社区自治的权利和义务责任。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居民参与自治的主体不具有广泛性。

2.3居民委员会与业主自治组织的关系模糊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以及住房制度的改革,业主自治组织逐渐成立。业主作为社区的主人翁,通过一定的自治方式进行社区管理,使得社区自治呈现出一种新的模式,这种自治模式也更加具有优势,充分的体现出了业主自治在房屋所有权领域的私法自治原则。但是,现行的法律规定中,只对居委会和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组织等的关系进行了界定,却未规定其与其他的非政府组织或机构的关系,尤其是与业主委员会之间的关系,这种现象就导致了居民委员会和业主自治组织的关系模糊,在维护社区居民利益方面的实际工作中产生了许多的问题。

3.新时期我国社区居民自治实现路径

3.1完善相关立法,强化社区居民委员会自治主体的法律地位

现在施行的社区自治法律的规定都是宏观的、具有原则性的,在实施的过程中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再加上这部法律的颁布背景为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其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新的经济体制下缺乏了实践性,许多社区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找不相关的法律依据,很显然,这部法律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对这部《城市居委会组织法》的修订也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在完善相关的立法的过程中,要明确政府、街道等的权限和工作职责、范围,以及明确居委会的职责和相关的权利义务,从法律的角度改善政府、街道与居委会之间的归属不当和职能错位问题,使居委会的自我治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等职责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居委会的政府依赖性,强化社区居民委员会自治主体的法律地位,并逐步完善其自治功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治。

3.2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社区居委会与政府关系

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社区建设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政府有目的的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以主人翁的姿态治理社区的意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区自治的萌芽和发展。但随着社区自治的不断成熟,政府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为居民自治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逐渐从社区的管理中退出来,减弱对社区的干预和控制,还要注意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居委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淡化居委会的行政色彩,使居委会能够切实发挥其自治功能。

3.3创设自治型社区组织体系,建设新型社区治理模式

在社区自治实现的过程中,建设新型社区治理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在治理模式的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几种别具风格的模式。沈阳模式将由居民和社区单位选举出的代表组成了社区的决策机构,将社区委员会作为办事机构。青岛建设了新的大社区管理模式,又设置了三套工作体系以实现真正的政社分离。南京白下区以行政事务受理中心代替了原来的街道办事处,并调整社区规模,开展社区服务工作。以上几种模式都结合自身特点,在有意识的行使社区的自治权的同时寻求党的领导和社区自治相结合的途径,通过创设自治型的社区组织体系,建设新型的社区治理模式。

3.4提高居民自治意识,推进参与体制创新

目前,居民的自治意识薄弱,依旧处于政府主导的状态。在社区自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政府作为社区依赖的不可或缺的外部力量,在社区的自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社区的发展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内在的条件,即社区居民在自治活动中的广泛参与。在传统的管理体制的影响下,单位在人们的思想中仍然占据着主要的领导地位,在单位发挥其功能的情况下,居民对于社区事物的参与热情便会降低,所以,要想让人们充分的参与到社区的自治中,必须充分的发掘居民的主观能动性,让居民树立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让他们意识到社区的事务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居民的自治意识,才能有效的推进体制创新。

3.5培育社区民间组织,承接社区管理与服务某些职能

在实现社区自治的过程中,社区民间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培育社区的民间组织,使他们在不同的社区领域和居民生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在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等方面补充和完善社区居委会的治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使这些社区的民间组织在承接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某些职能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社区自治。

4.结语

在城市建设不断完善,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改善的当下,社区居民自治也在经历着不断完善,不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治的转变。社区自治的实现及其功能的完善,有赖于政府的放手、不干预政策,而更多是靠社区自身的独立,社区居委会要充分发掘居民的力量,发动群众参与到社区自治工作中来,并要注意不断的完善自身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社区服务设施,多角度、全方位的做好社区自治、社区管理的工作。

【参考文献】

第6篇:社区治理的内涵范文

一、20**年主要工作指标完成情况。

1、医疗技术指标:继续保持了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医疗事故、重大医疗差错为零。

2、绩效考核完成情况:截止10月底,医疗收支结余782.44万元,用度775.26万元。

3、安全技术指标:重大设备、交通、人身、火灾事故为零。

4、计划生养指标完成情况

(1)计划生养率100%;

(2)活动人口办理签订合同率100%;

(3)人口与计划生养培训率100%。

5、卫生防疫指标完成情况

(1)食品从业职员体检率100%;

(2)“五苗”基础免疫接种率达96%以上,儿童“五苗”基础免疫覆盖率100%;

(3)甲类传染病终末消毒率和个案调查率均达100%;

(4)传染病漏报率为0。

二、20**年主要工作落实情况

1、向内加压,采取刚性措施,确保绩效考核目标的完成。

按照年初与公司签订的绩效考核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医院今年要实现收支结余980万,用度不突破950万元。由于今年药品及收费大幅度降价、设备折旧、公司核减刚性用度等因素的影响,经测算,医院全年用度缺口在540万元,为确保完成任务,医院制定了六条刚性措施,增收结支,挖潜增效。通过全面推行全本钱核算,层层签订内部经济承包责任书,将工作任务分解到科室,各科室再落实到人,千斤重担人人挑。在全体职工的努力下,医院预计将完成公司下达的目标任务。

2、新住院大楼即将投进使用。

目前新住院大楼的各项工作已进行到验收阶段,预计下月将正式投进使用,医院目前正在配合公司做好验收及设备调试工作,筹备各科室搬迁。

3、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医院治理水平得到进步。

⑴坚持行政查房和业务查房制度。

⑵进一步完善了经济考核、工伤就医、药品使用、内部治理等方面的治理制度。

⑶按章办事,严格考核,赏罚分明,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科室暂停奖金发放、中层干部绩效奖。

⑷继续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进步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治理年活动,进一步加强医院治理,改善服务态度,规范医疗行为,进步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4、协助公司做好内部医保病人用度控制,确保公司医保资金不突破;对公司关破单位工伤职工就医用度结算严格按新办法执行;近期制订了《总医院离休干部就医治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离休病人就医。

5、规范医疗收费行为,严格执行市物价局核定的新医疗收费标准;严格执行湖北省药品挂网招标采购,经统计,仅药品降价一项,医院就让利125万元,减轻了患者就医的负担。

6、狠抓医疗护理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⑴在医疗活动中严格按照《病历书写制度》、《三级医生查房制度》、《会诊制度》、《病例讨论制度》等制度要求。

⑵通过开展病历书写竞赛、十三项核心制度考试,进步医务职员的业务素质,防范医疗事故,杜尽医疗差错。

⑶院内感染率严格控制在标准之内。

7、加强行风建设,进步服务质量。

⑴通过召开医德医风监视员座谈会、发放医德医风问卷等形式,对存在的题目及时整改,医德医风满足率逐年进步。

⑵继续开展治理医药购销领域贸易贿赂专项工作,通过多种方式,进步广大职工对治理医药购销领域贸易贿赂的熟悉;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点职员进行了全面的自查自纠,取得了成效。同时,在专项治理工作中,积极探索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为有效遏制贸易贿赂行为的发生提供制度保障。

8、继续实行学科带头人、优秀专业骨干岗位技术补助,今年对学科带头人、优秀专业骨干岗位技术补助标准进行大幅进步,进一步调动广大医务职员奋发进取的积极性;

9、成立残疾人康复中心和体检中心是公司今年为职工办的九件实事之一。目前,康复专业职员培训已完成,待新住院楼搬迁完成后,医院将正式组建康复中心和体检中心。

10、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内涵建设,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开展了集医疗预防、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老年保健、卫生防疫、计划生养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在今年市局组织的考核验收中,铜花社区卫生服务站荣获“优秀”称号,其它三个卫生服务站也顺利通过了验收。

11、计划生养、爱国卫生和卫生防疫工作按照上级有关部分的要求均考核达标,全面完成了职业病的防治工作。

20**年工作计划

主要目标:贯彻学习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住院大楼启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医院内涵建设,进步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改善服务态度,进步服务水平。在公司“医改继续封闭运行”的政策扶持下,加大资金投进,进一步改善医院就医环境,重点抓好新门诊楼的开工建设。继续加强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进步医疗技术,争创市级重点专科,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具体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继续开展医院治理年活动,从医院治理、医疗质量治理与持续改进、医疗安全、医院服务和医院绩效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医院各项工作有新的进步,进一步落实医疗质量治理的各项措施,强化医疗质量治理,确保医疗安全。加强医疗安全教育,努力将医疗风险降至最低。

2、抓好新住院大楼投进使用后的各项治理工作。

新住院大楼即将投进使用,医院要做好新住院大楼的各项治理工作,制定和完善相关治理制度,加强内涵建设,要以新的治理理念和新的服务水平为职工家属服好务。

3、抓好新门诊大楼的开工建设。

新门诊大楼的兴建是医院明年基建工作的重点,医院相关科室要密切配合公司相关部分做好新门诊大楼开工前的各项预备工作。明年医院新购买的19亩土地要到位,建设医院新食堂,完成太平间搬迁。

4、继续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发挥特色专科的作用。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大宣传力度,争创市级重点专科。

第7篇:社区治理的内涵范文

2006年转瞬就将过去了,在办事处领导和同事支持和帮助下,一年来我坚持不断地学习理论及业务知识、严格遵守本处各项规章制度,完成了自己岗位的各项职责。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方面都得到版权所有了锻炼和提高。现将本人思想及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努力学习,及时适应新的岗位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小平理论,特别是认真学习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理解“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用“三个代表”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各项工作。同时,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尤其是党的十六大精神,掌握其精神实质,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充分利用市民学校等载体,采取集中授课、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进行专业培训,真正做到“想事、干事、成事”。继续发扬社区干部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精神,利用节假日进行义务劳动,美化社区环境。为了适应工作要求,配备了工作日志本、会议记录本、学习笔记本和来电、来信、来访登记表。通过各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规范了工作行为,调动了积极性,提升了社区整体工作水平。

二、勤奋工作,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我主要负责综合治理工作,作为一名社区干部,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完成各项任务。

1、提高认识,加大普法宣传力度

今年以来,我们坚持优化社会环境这一主题,全面开展了创建“诚信平安社区”活动。在和区签订责任书的基础上,街道办事处又分别同4个居委会和卫生管理站签订了综治责任状,明确了责任范围和工作目标。通过签订责任状,各居委会和环境管理站从思想上、认识上、领导上、措施上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建立健全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同时,加强了与公安部门沟通,召集居民代表联合召开了联防联控座谈会议,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的防范意识。配合各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教育。今年共举办法制宣传教育课8次,受教育面达400人次。向居民发放新《条例》7000份,加深了居民对新条例的认识。同时,利用宣传栏不定期刊出了新《条例》、《国防教育》6期,并开辟了法律知识专栏,开展经常性和针对性的法制教育,把居民群众思想统一到讲稳定、讲大局、讲奉献上来。

2、做好民调、帮教、帮扶、等工作,巩固综合治理成果版权所有

在民事调解方面,充分发挥基层的作用,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成功调解民事纠纷35起,无民转刑案件发生,调解工作认真、细致,纠纷调处成功率98%以上。

外来人员、流动人口、刑释人员是综合治理工作的重点管理对象,为此,我们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在居民花名册的基础上,掌握了重点人口情况,加强了外来人员的管理。对社区承租房屋的外来人员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对租赁人的租赁期限、来区时间等进行详细的核查,并通过片长随时对外来人员登记。

帮教工作继续有条不紊地开展。有帮教对象的单位基本做到帮教对象个人资料齐全。社区干部经常深入到他们中间,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日常工作、生活、学习情况。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率为零。

第8篇:社区治理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虚拟社区;政府;创新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92-2

随着政府治理的不断深化,以善治为方向的变革势不可挡。政府的决策需要有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去参与决策,要有发言权。需要更大的透明度、更多的公众参与、更多来自社会的有力监督。在互联网大范围普及的今天,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正在促进着我国网络公民社会的形成。城市虚拟社区不仅是现实社会的延伸,还可被视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结构方式,并已在当代人类社会中逐渐成型。

1 有关概念

1.1 政府创新的定义和内容

政府创新,是指公共权力机关为提高工作效率、增进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创造性改革。其内容覆盖面广,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1 政治透明方面:信息公开、决策公开等。

1.1.2 公共服务方面:促进社会福利、扶贫济弱、治安联防、全民教育等。

1.1.3 基层民主和政治参与方面:立法听证和政策听证、干部竞争上岗、基层直选、公推公投等。

1.1.4 行政效率和公共管理方面: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强化行政责任等。

1.2 城市虚拟社区的定义与特点

虚拟社区一词,源自英语Virtual Community.其中,Community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以地缘为基础,指共同拥有某个确定的物质空间或地理区域群体(即社区);二是以认同为基础,指具有共同特质、归属感,并维持一定社会联系、保持一定社会互动的群体(即共同体)。国内学界认为,虚拟社区是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彼此交流形成的、具有一定共同目标的群体关系的总和。对于城市虚拟社区,至今还没有具体的、统一的定义。本文认为,城市虚拟社区特指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个城市(城区、街道)为基础,在互联网上形成的有一定共同关注的群体。其成员间存在某种以现实生活空间为基础的共同目标,成员间从事网上或网下的活动,并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

城市虚拟社区具有虚拟社区的共同特点,如:“去中心性”、“匿名性”、“超时空性”等,更具有“相对地域性”、现实倾向性和边界模糊性的特点。

1.2.1 相对地域性。该特性源于所在城市(城区、街道)的“地域性”和互联网的“跨地域性”。“地域性”是指城市虚拟社区与其所依附的现实城市(城区、街道)之间的关联性。“跨地域性”是指城市虚拟社区的组织形式是“非空间”或“超空间”的。受此特性影响,城市虚拟社区有别于其他虚拟社区,并表现为:一是城市虚拟社区中的居民来源的“地域性”。城市虚拟社区中的居民或者(曾经)在该区域中求学或工作,或者(曾经)在该区域居住,或者与该区域的单位、人员有着某种联系。二是城市虚拟社区讨论主题的“地域性”,社区网民多具有相同的地理空间场景,相似的话语体系,相近的生活诉求。其共同话题多与所依附的现实城市(城区、街道)有关,所讨论的内容可能涉及现实城市(城区、街道)的文化、管理、建设及人物和社会新闻等。三是城市虚拟社区治理主体的“地域性”,就外部而言,城市虚拟社区的治理主体则是其所依附城市(城区、街道)的公共权力部门;就内部而言,城市虚拟社区的治理主体就是社区居民本身。但无论内部还是外部,治理主体的“地域性”特征十分突出。

1.2.2 边界的模糊性。城市虚拟社区居民的活动并不局限于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也可以包括那些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互联网而开展或完成的网下活动。这个特性使得城市虚拟社区与现实城市之间的边界相互渗透,难于找出清晰的分界线。

1.2.3 现实性倾向更强。与一般的虚拟社区相比,城市虚拟社区更具有真实感。其表现有:一是网下活动容易开展。通常网友活动的最大障碍是物理和语言距离,但是城市虚拟社区中大部分居民是所依附城市的市民,他们之间空间距离近,语言、习俗相同。因此物理距离、文化语言障碍,对于城市虚拟社区活动的开展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二是话题的相关性。话题大部分是围绕所依附城市的人和物展开的,与其他虚拟社区讨论的主题相比,内容更具有直观性。

2 城市虚拟社区对政府创新的意义

2.1 政府创新的时代要求

过去,政府创新的动力和责任都在政府。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当今时代对政府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创新趋势表现为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集权向分权转变,从统治向治理转变。

第一,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政府管理既是一种管制,又是一种服务。随着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管理中管制的成分正在逐步减少,而服务的比重则日益增多,建立服务政府已经成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

第二,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全能政府可能为公民带来众多的福利,但绝不可能带来公民的自主和自治。这一点与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随着公民社会的逐渐壮大,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界限就会日益明显,政府权力的基本边界和范围由此得以明确。

第三,从集权向分权的转变。

还政于民,让公民享有更多政治权力,更多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自主管理,是政府改革的唯一正确方向。从集权走向分权,是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将国家权力还给社会的基本途径。

第四,从统治向治理的转变。

政府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目标等方式对公共事务实施管理。在公共管理活动中,治理成分的增加、统治成分的减少,意味着国家的政治管理活动中有更多的公民参与进来,而这正是民主程度提高的标志。

2.2 城市虚拟社区符合政府创新的时代要求

2.2.1 发展城市虚拟社区,有利于解决政府治理的现代性问题,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发展城市虚拟社区有利于多中心的形成,有助于将一些居民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交由居民自己解决,从而达到优化政府职能,使政府集中精力在更重要的服务工作上,最终促进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2.2.2 发展城市虚拟社区,有利于打破专家官僚,提升决策成效。现代政府管理中,各种专家系统为政府高层制定政策发挥了重要智囊的作用。但同时,他们也阻断了基层与上层之间信息的真实、快速传递,从而使得决策者的决策依据时常出现失真的现象。发展城市虚拟社区,将使得信息传递结构更加扁平,有利于决策者更快、更准的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和即将出现的趋势,进而提升决策的成效。

2.2.3 发展城市虚拟社区,有利于促进公众参与,提高政治民主。政府治理的透明性要求“政治信息的公开,人人有合法的知情权。现代社会倡导治理的参与性、透明性和责任性。如何在治理的过程中体现和尊重人民意志与权利,是政府创新中的重大课题。城市虚拟社区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民众的参与度,培养民众对集体问题的关注,强化民众的政治责任感,弱化民众对权力中心的疏离感,广泛培养积极民众的公民意识。

2.2.4 发展城市虚拟社区,有利于丰富公共服务的供给,促进社会公平。公共服务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政府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发展城市虚拟社区为政府创新提供了新的选择,可有效解决国民基础教育、医疗保健咨询、公共信息服务不均衡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有效发动群众实现群众间互助,丰富公共服务的种类和提供主体,促进社会工作,创造社会和谐环境。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论政府创新的主要趋势.学习与探索,2005,4.

[2] 贺佐成.试探城市虚拟社区的内涵与特征,枣庄学院学报,2010,2.

[3] 巫汉祥.浅谈虚拟社区[M].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9.

第9篇:社区治理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外部干预;内部治理;广场舞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五位一体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广场舞在丰富人们的文化,陶冶人们的情操的同时,也可以使人们的身体得到锻炼。当今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体现形式之一就是广场舞,社区文化活动中必不可少的 一项内容也正是广场舞,虽然各地广场舞的形态不一,规模也不尽相同,但它却极大的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建设。为了让这项深受老少喜爱的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发展得更科学、更健康,应当考虑为社区文化活动创造新动力,并将新活力注入到社区文化活动中,以确保其持续不断的发展下去。

一、广场舞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效应

(一)广场舞产生的时代背景

为了满足人类表情达意、娱人、娱己、娱神的需求,产生了大量的民间舞蹈,广场舞也是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大城市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城市中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逐渐完善,城市广场的诞生和发展催生了广场舞这种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舞蹈的发展,广场舞逐渐向平民化、大众化方向发展,逐渐在我国各城市发展起来。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广场舞从城市扩散到了广大农村地区,进一步扩大了广场舞的影响范围,使广场舞成为很多人的首选健身项目。广场舞也被视为一种时尚、健康的运动方式。特别是随着广场舞由城市向农村的扩散,使广场舞逐渐成为了公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我国公共文化的蓬勃发展。

(二)广场舞产生的社会效应

1、广场舞能够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治理的创新应当将社会治理水平进行提升,对社会发展活力进行加强,人们应共同参与对社会的创新治理。广场舞具有大众性、便利性、广泛参与性。众所周知,以前社区都是由政府制定体制、发号施令对其进行单向管理的。此种单向的管理形式导致民众不愿服从、政府没有作为、政府和民众脱离、制度变得僵化,根本无法适应实际要求。另外由于流动人口正日益增多,城镇化的进程正日益变快,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也正逐步加剧,在城市社区建设中,人们都生成了强烈的自我权利意识,并形成了权利的倒逼机制。由于社区广场舞具有全民健身娱乐性、辐射范围广泛性以及超强的带动性等特点,发展非常迅速。为了有效的治理社区公共文化,政府的职能必须从管理到服务进行转变,民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诉求也必须满足。

2、广场舞能够遏制赌博、封建迷信的活动

人们自发组织的集体活动之一就是广场舞,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简单易学、开放性强是广场舞的主要特点。街道旁的空地、社区的开阔地、公园、具有娱乐性的广场等场所都是广场舞的最佳活动场所,广大人民群众就是广场舞的参与者、传承者和创造者。广场舞不仅使群众的精神内涵得到了丰富,而且使群众对休闲娱乐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还使健康文明的生活形式得到了倡导。由于广场舞广泛的包容性和参与性,使其比社区群众艺术馆、社区青少年科技工作室及社区图书馆等社区文化活动更易让群众主动参与,并使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更丰富。特别是随着广场舞从农村的扩展,对我国广大农民的精神风貌进行了有效的改善。广场舞在农村的普及使广大农村人民的精神需求得到了满足,对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进行了一定的遏制,提升了广大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品位。

3、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因社区广场舞而被推进

社区文化队伍建设、社区文化经费保障和社区文化设施建设都属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每个方面都可参考借鉴社区广场舞对社区公共文化的治理作用。单从广场舞参与者的多元化、全民性来说,广场舞现今正处于良好的发展阶段,某些地方还对广场舞进行了登记注册,并订立了公约,对文体娱乐的管理机制进行了完善,同时广场文化活动综合管理协调领导小组也相继出现,并严格规范其活动的音量控制、地点选定及时间选取等方面的行为。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方向,广场舞培养了群众的社区共同体意识,社区也实现了整合,文明生活的美好氛围也逐渐形成。在广场舞的发展进程中,不同阶层的群众被引导参与社区事务处理,使广大群众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参与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另外,广场舞参与者对街道办事处、社区内社会组织、政府、党委及企业的工作加以配合,自发的组织合适的活动,并对政府无暇顾及的社区文化问题加以解决。

二、正确引导广场舞健康有序发展

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广场舞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以我国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为例:全县共有16.5万人口,目前在八镇一街办91个行政村(含9个社区)中,广场舞队伍已发展到137个,参与人数已达8300多人。广场舞是一种适合中老年人的健身娱乐项目,而且设施简单、参与自由,这也意味着广场舞的参与门槛较低,参与的人数不断增加。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必须对广场舞进行积极的引导,将广场舞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广场舞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内部治理

参与就是强调个人应融入身份角色中,也是强调个人在团队中应塑造集体责任感。在广场舞的开展中,每天应专业指导部分参与群众,对其管理意识及健身常识进行培训,然后依照其参与活动的效果和程度对其进行筛选,最后在脱离核心团队的基础上,让这个自发群众性组织自主选举出一支有能力带领广场舞活动不断发展的领舞团队。

广场舞本质上是一种群众活动,因此要不断提高广场舞参与者的参与能力、合作能力和协商能力,提高其协商意识和权利意识,尽可能的使各参与主体的自身利益得到最大化,避免各方的矛盾冲突。在广场舞活动的开展中,由于各方人员的协作,广大社区群众实现了追求和谐、高尚及文明的社会文化生活的愿望,这既使利益相关者知识的互补、信任的建立、技能的展现及关系的均衡等合作精神得以塑造,同时还使群众的自治精神得以培养。各参与者的关系因合作中的互相交流和磨合变得更加亲密,进而实现多元化治理社区文化事务,这种合作治理的方式必将成为日后社区治理模式的主流。

(二)外部干预

我国相关部门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广场舞对于提高群众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为了促进广场舞的正常发展,政府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对广场舞及其现象进行仔细的研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积极应对广场舞引发的社会矛盾。对于这种由群众自发形成的社区广场舞团队,有关广场舞机构的建立,以及有关广场舞公约的订立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还应及时处理广场舞活动中发生的扰民现象。另外,各地方政府部门还应对广场舞的设备、场地、时间等细节上加以限定,按照各地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执行,加大对有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引导和宣传力度,严格按照相关制度管理广场舞,并科学规范广场舞活动中的配置及音量等方面。

对广场舞的舞蹈内容进行丰富,对参与人员的组织构成进行调整,根据不同人群特点编排不同的舞蹈类型,使广场舞内部结构设置得以优化。定期举行创新、典型、先进的广场舞活动,将广场舞的比赛规程进行公平化、完善化及规范化的改进。像公益性质的广场舞活动应大力、积极开展,并倡导全民参与,将广场舞的质量进行提升,同时成立一支专业的领舞团队。社会公共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社会公共文化的治理进行创新,像某些地方将规范广场舞协会登记入册,以及建立广场文化活动综合管理协调领导小组等的先进示范就是最好的体现。

例如可以积极参照“新加坡邻里中心”的发展模式,结合社区的景观、公园和河流等资源,组成多层次的社会公共活动中心,例如区域中心、新镇中心、邻里中心、邻里组团中心等,合理利用资源,有序的划分公共活动的空间,既要为本社区人民群众开展广场舞活动提供便利,又可以对公共场域的矛盾问题进行解决。

三、结语

广场舞的发展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注入多元化主体,并有效实行这一参与体制,可确保广场舞活动可持续发展,从而使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得以推动。

参考文 献:

[1]夏国锋.从权利到治理: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话语转向[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

[2]李雪萍,曹朝龙.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J].城市问题.2013(06).

[3]牟顶红.广场健身舞研究现状综述与趋势展望[J].科技风.2010(24).

[4]许洪文,聂胜男.莆田市广场舞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0,24(4).

[5]江滔,陈玉萍,李协吉.湘潭市社区中老年妇女广场集体健身舞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