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汇报范文

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汇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汇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汇报范文

统一思想 凝聚共识

:今年5月6日,贵州省委常委会专题听取黔东南工作情况汇报,作出了黔东南要“守住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决策。你如何理解这一战略决策?

张 淼:省委常委会作出了对黔东南的重要战略决策,是省委结合黔东南实际,指导黔东南“十三五”时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和落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总要求的战略部署。今年6月14日,州委专题听取凯里市工作情况汇报,作出了凯里市要实现“两个率先”(率先全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全州向基本现代化迈进)、推进“三城建设”(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决策,这是凯里市落实贵州省委常委会要求黔东南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战略部署的重要抓手和主要举措。

:如何认识实现“两个率先”推进“三城建设”的重要意义?

张 淼:首先,实现“两个率先”推进“三城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凯里虽然率先在全州通过贵州省同步小康创建达标验收,但离全国同步小康建成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必须对照全国标准做优长板、补齐短板,并在巩固提升基础上率先在全州向基本现代化迈进,这是凯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实现“两个率先”推进“三城建设”是走前列、作表率的责任担当。凯里市是领跑全州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发动机”,基于凯里所处的战略地位,必须在“两个率先”和“三城建设”中走前列、作表率,持续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第三,实现“两个率先”推进“三城建设”是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选择。实现“两个率先”、推动“三城建设”是凯里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抓手和主要举措,与我市“十三五”时期部署的重大战略任务一脉相承,必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

第四,实现“两个率先”推进“三城建设”是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凯里率先在全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让群众获得更多实惠,进一步提高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率先在全州向基本现代化迈进,将让群众更有尊严、更有盼头。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拓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产业发展领域,将给群众带来更多更充分的就业机会;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将为群众创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生活环境;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将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更广泛的平台和舞台。

抢抓机遇 坚定信心

:这样看来,“两个率先”和“三城建设”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

张 淼:“两个率先”是奋斗目标,“三城建设”是实现路径。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是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服务服从于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总目标,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反过来倒逼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三者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又相互独立,各有侧重,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步推进,有效落实。

:实现“两个率先”和推进“三城建设”,凯里是否有足够的“底气”?

张 淼:实现“两个率先”和推进“三城建设”,我们有良好的机遇和坚实的基础。

首先,国家和省州层面的政策支持。国家将脱贫攻坚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明确将大扶贫作为战略行动,为我市完善现代基础设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社会事业和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了良好条件;国家和省州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释放改革红利,特别是我市入列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赢得了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

其次,“十二五”时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4年入围“中国西部百强县”,自全省开展增比进位以来,排名始终稳定在前10位,今年上半年跃至第2位,被列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城区方阵,成为全省市州首府城市中首位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工业转型升级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7户,电子信息产业、新医药大健康、新型环保建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达到33家。以大数据为引领的新型工业体系加快构建,以大健康为引领的“医养健管食游”产业体系加快聚集。

第三,城镇化发展加快要素聚集。凯里城镇化率高达70.5%,城市正处于从70万人口向100万人口城市迈进阶段。城镇群建设有序推进,炉山镇、舟溪镇、下司镇成功入列全省重点建设的100个特色小城镇,2016年6月凯里成功入围贵州省整县推进小城镇建设试点名单,全面启动因地制宜、分类打造农业、工业、旅游业、商业等特色城镇。大学城初具规模,科技城、人才城初具雏形,国家火炬黔东南苗侗医药特色产业基地、贵州省MEMS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新平台落户凯里,必将促进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加快聚集。

第四,旅游吸引力明显增强。我市积极推进城市品牌打造,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等系列含金量高的城市名片,凯里高铁南站、凯里黄平机场、苗侗风情园、下司古镇等相继建成,城市品质大幅提升。凯里处于贵阳半小时高铁经济圈,与贵阳同城效应明显,旅游吸引力明显增强,旅游集散中心正在加快形成。

综合分析,“十三五”时期是凯里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全市上下必须积极作为、加速发展。

紧盯目标 善作善成

:实现“两个率先”的具体指标是什么?

张 淼: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凯里市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2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万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00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州总量的28%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以上,建成省州巩固同步小康创建成果、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示范区。到2030年,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产业特色更加鲜明,综合实力更加强大,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民主法治更加完备,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建成创新创业、宜居宜业、富有现代气息、极具人文精神的现代化城市。

:今年6月,省委书记陈敏尔在全省城市工作大会上强调,要全面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重要讲话精神,奋力开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新局面。

张 淼: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在目的、内涵、路径、机制、体系等方面,它强调彰显自然生态、城镇形态、产业业态、民族文化、建筑风貌等特色,我们推进“三城建设”,实际上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如出一辙。

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就是要充分发挥凯里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贵州省东线旅游中心城市的作用,利用良好自然生态和原生态苗侗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建立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多元化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和精品旅游线路,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努力,把凯里市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苗侗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和谐、国际化程度高的国际旅游城市。

第2篇: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汇报范文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三化互动”和“四大战略”工作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攻坚克难,上半年县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总体上呈现了平稳发展态势。今年1-6月份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5亿元,同比增长11.6%;财政总收入完成1.23亿元,同比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1亿元,同比增长27.9%,;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96亿元,同比增长2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7亿元,同比增长13.4%。

(一)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农业产业化强力推进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夏粮喜获丰收。今年全县13.83万亩小麦平均亩产达508公斤,总产达7.0256万吨,小麦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吨粮田示范方工程稳步推进,建立了西梁二庄、后大河套、谢里庄三个玉米创高产示范大方。棉麦双丰工程快速推进,建立了西梁二庄、后大河套棉麦套作示范点。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先后有百卉生态园艺工程有限公司、恒福源米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我县现代农业园区。

(二)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工业强县步伐加快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严峻形势,积极开展企业帮扶、争跑订单、银企对接、品牌创建等多项帮扶活动。上半年我县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5.3亿元,同比增长31.85%,实现增加值10.96亿元,同比增长20.8%。专项资金争取力度加大,上半年,引导企业积极对上申报技改、节能、产业调整等各类专项资金,合众纺织公司纤维混纺高品质纱生产线技术改造等5个项目共争取到位资金1104万元,我县工业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三)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市场建设顺利推进

上半年,汽车专业市场一期工程完工,二期已经启动。商贸物流中心项目已完成招商工作,新长途客运站、集中供热、供气等一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四星级宾馆建设、城东木材市场等项目正在完善前期手续。大力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已建成6家农家店,提前完成了全年任务。1-6月份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1.07亿元,同比增长1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7亿元,同比增长13.4%,商贸活跃度进一步提升。

(四)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增长后劲显著增强

按照“前期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竣工、竣工项目抓达效”的工作思路,积极落实“六个一”、县级领导分包、三级捆绑、重点项目联席会议、项目联审预审、副科级干部脱岗帮办、定期观摩拉练等推进机制,上半年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省重点项目进展情况。我县列入2014年省重点项目两个,其中,总投资26亿元的垣泰石材加工有限公司石材加工项目,已完成投资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5%。总投资25亿元的亚奇管业有限公司管材生产项目,已完成投资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4.5%。市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我县列入2014年市200项重点项目9个,总投资88.62亿元,1—6月份,奎鹏公司交通设施材料等9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8.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2.1%。其它在建项目情况。合众纺织公司退城进郊、邯纺海洋十万锭复合混纺纱线、首鼎天运环保WLT脱硫设备生产等17个项目进展顺利。谋划项目进展情况。1—6月份,我县完成谋划亿元以上项目30个,其中13个项目完成立项审批,开工项目13个。

(五)双争一引工作成效显著,招商引资力度明显加大。

1—6月份,全县共争取上级资金42162万元,占年度任务的53.5%。其中,政策内资金30797万元,占到位资金的73%;政策外资金11365万元,占到位资金的27%。针对雨水管网、集中供热等项目,组织开展了“双争一引”突击对接活动。预计,可争取资金1.5亿元。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上半年全县开展专题招商活动10余次,签约了总投资15亿元的18个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六)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县城魅力进一步提升

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县城框架进一步拉大。实施了建设街南延、迎宾街北延、育新街南延、新城东路改造、东区幼儿园、市民中心、法院办公楼、宣传文化中心、东区植物园等51项新型城镇化工程,目前取得阶段性成果。

(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持续提高

社会保障扎实推进。上半年我县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350人,完成年任务的59%;失业人员再就业265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8100人,劳务输出2800人;开展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1900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954.6万元。发放城乡大病医疗救助资金169人次47.11万元。对全县城乡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五保户、重度残疾等群体共计10592人进行新农合资助,资助金63.55万元。今年我县农合参合率为历年新高,参合率达99.59%。上半年,共向参合农民补偿25.37万人次,补偿3717.41万元。教育硬件建设跃上新台阶。总投资1.5亿元的教育园区项目已基本完工,秋季可投入使用,东区幼儿园项目正在完善前期,推进顺利。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县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如经济总量小、工业企业承受能力弱、战略支撑性重大产业项目少、商贸经济发展不活跃等。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央、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围绕“三化互动”和“四大战略”工作重点,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二、下半年工作任务及推进措施

下半年,按照“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工作总基调,抓重点、攻难点、求突破,确保全年任务目标圆满完成,积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扭住项目建设“牛鼻子”,打好重点项目攻坚战。加快推进全县重点项目建设。一是抓开工项目攻坚。加快“春季集中开工”13个项目的建设进度,重点推进邯纺海洋、首鼎天运、合众纺织等项目建设,确保年内部分投产;二是抓在建项目攻坚。强力推进9个省市重点和2014年续建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尽快投产达效。三是抓谋划项目攻坚。围绕培育壮大棉纺、钢后加工、石材加工、自行车等四大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力度,盯紧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畜禽饲料及动物饲料油生产等项目,争取尽快落地开工。做好全市重点项目重大活动筹备。一是抓好年底集中观摩。筛选出投资规模大,产业代表性强,形象进度好的项目,倒逼项目进度,全力推进;二是抓好省、市重点项目申报。针对下半年开展的2014年省、市重点项目申报工作,切实加强重点项目手续前期办理,确保更多项目列入省、市重点。

(二)浓厚“双争一引”和招商引资工作氛围,再掀引项目、争资金新。一是顺势而为抓好“双争一引”。盯紧盯死已列入投资计划的项目。重点盯紧城区雨水管网工程、集中供热工程等一批列入计划项目,确保资金及时到位。积极申报1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平时加强与省市级有关部门沟通联系,密切关注2014年中央资金投资动向,引导各相关部门包装、申报一批项目,适时上报争列2014年投资计划。及时有效开展对接活动。利用中秋、春节有利时机,适时安排赴省进京开展“双争一引”突击对接活动,确保全年引进资金8亿元以上。二是凝神聚力抓好招商引资。一要强化“三个创新”,创建一支创新型专业招商队伍、创新以商招商方式、创新驻点招商方式。二要突出三大产业园招商。下半年重点围绕打造棉纺服装产业园、石材产业园和自行车产业园,搞好招商对接。三要力争高限完成招商目标。力争下半年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个数20个以上,全县引进县外资金20亿元以上。

(三)强化经济监测预测,力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一是继续加大银企对接力度。下半年要开展2-3次银企对接活动,力争全年帮助企业融资2亿元以上。二是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龙兴纺织公司精梳纱、合众纺织公司退城进郊升级改造等棉纺企业的技改升级项目要强化帮扶力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指导企业淘汰落后纺纱设备,增上先进纺织技术装备,促进我县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三是做好技改项目资金争跑。下半年重点推进奎鹏交通设施有限公司高速护栏板及立柱生产等20个技改项目,积极为企业做好申报争跑等各项服务,力争全年争跑资金1500万元以上。四是抓好规上企业入统。全面摸清垣泰石材、邯纺海洋、首鼎天运等一批企业建设及生产情况,协调指导企业完善有关手续,争取年内新增入统规上企业10家以上,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和产值“双增加”。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县城扩容升级。一是加快东部新区建设。做好东部新区土地收储工作,加快推进教育园区、市民中心、宣传文化中心等工程建设进度,确保按照既定时限启用。加快前期工作进度,保障幼儿园、中医院迁建、财政服务中心等项目抓紧开工建设。二是优化改造旧城区。积极实施朝阳二期、合众纺织、县委机关、粮食局周边等旧城区征收改造,认真谋划实施新的旧城区征收改造项目,提高居民居住质量,改善城市面貌。

第3篇: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汇报范文

摘 要:小城镇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的发展对农村人口转移、统筹城乡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黄溪口镇是湖南省西部的一个农业大镇,黄溪口镇小城镇建设在整个湖南省西部小城镇建设中具有典型特征。黄溪口镇小城镇建设中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财政困难,小城镇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建议从统一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支撑等方面加强黄溪口镇的小城镇建设。关键词:小城镇建设 基础设施 产业支撑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223-02党的十八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小城镇发展对转移农村劳动力、扩大非农就业、提高城镇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溪口镇是湖南省辰溪县的人口大镇和经济重镇,是黄溪口片区(六乡一镇,12万人)的经济文化中心,2012年被列为湖南省第三轮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为了解黄溪口镇小城镇建设情况,我们对黄溪口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1 黄溪口镇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黄溪口镇位于湖南省西部的辰溪县东南部的沅水右岸,镇区距辰溪县县城72公里,距怀化市市区87公里。黄溪口镇人口2.3万人,镇区面积62平方公里,小城镇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辖一个居民委员会,13个行政村,共106个村民小组。黄溪口镇地理位置重要、社会经济活跃、生态环境良好,辐射能力较强,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湖南省生态镇、湖南省中心镇,并于201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被确定为湖南省城镇建设第三轮示范镇。近年来,在辰溪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黄溪口镇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推进小城镇建设。黄溪口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人口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1.1 注重编制规划和顶层设计,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列入湖南省第三轮示范镇给黄溪口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根据黄溪口镇的实际情况,该镇从规划入手,已制定了2010年—2030年的总体发展规划。同时形成了《辰溪县省级示范镇建设实施方案》,并上报省示范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项目计划分四个阶段实施,项目共分13类20个,涵盖了道路建设、镇区亮化建设、休闲广场建设、垃圾收集处理建设、水利建设、卫生建设、客运车站、生活污水处理建设、集镇绿化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等方面。同时市场扩容及汽车站场一体化工程、江南明珠小区已完成土地征收、项目报建、申请立项等工作,三通一平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即将启动总投资为135万元的集镇路灯亮化工程,工程年底可完工。1.2 小城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建设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石,黄溪口镇十分注重发展经济,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大力实施“万亩优质稻、千头杂交母猪、四百口网箱养鱼,百户养殖大户”的产业发展战略,创建特色品牌,打造地方特色产品。以三阳田、芙蓉、黑家溪为辐射,稳定优质稻种植规模;以老街、野渔、毛家田为中心,发展畜牧养殖业;以水塔、双溪、大湾、塘堰为重点,壮大水果种植业。不断健全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了喜成行网箱养鱼专业合作社和金凯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充实了果业、养殖、药材三大协会,壮大养殖、果品经纪人队伍,有效解决了肉类、药村、果品销售难的问题,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实施各种经济发展战略,黄溪口镇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2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2.26亿元,同比增长10.1%,农村经济总收入2600万元,同比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6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40元,增长9.1%。1.3 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镇党委、政府一直致力改变镇区面貌,想方设法争取项目、筹集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加大了交通和农村环境建设力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是交通条件大幅改善。五年来,先后完成了对芦黄、清芙线的硬化,完成了11个村的通组公路建设,启动了沿江大道硬化工程,预计11月底可竣工。二是民生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完成了中心敬老院建设;完成了罗新、芙蓉村、社区居委会农网改造工程,三阳田、黑家溪、野渔、水塔等村的农网改造工程正在实施。三是水利设施不断加强。洞庭山、宏伟水库除险加固和小农水工程于去年9月份动工,现全面完成工程任务。1.4 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增强黄溪口镇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着力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修建了明德小学、中心幼儿园,组建义务巡逻队、护校队,重点打击扰乱学校秩序的违法行为,在上学、放学、赶集日安排专人在主要路段、码头值守,确保了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二是着力改善医疗技术和就医环境,提高公共医疗服务能力。投资100万元的医技综合楼续建项目已全面完工,2011年4月份正式投用。村级卫生室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队伍素质普遍提高。全面完成5年的新农合收费工作,全镇参合率达96%。计生中心服务站建设已全面完成(除项目资金外,镇本级财政另投入55万元),正式投用。三是着力改善文化生活水平。我镇大力加强农家书屋建设,共建农家书屋13个,巩固农村文化宣传队10支,丰富群众娱乐生活。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投入30万元,新修农村篮球场3个,农民健身运动场1个,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体生活。2 黄溪口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2.1 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影响产业和人口集聚功能。黄溪口镇是辰溪县黄溪口片区的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城镇化程度的提高,与黄溪口镇邻近的罗子山、后塘等乡的人口不断向该镇镇区集聚。目前,黄溪口镇户籍人口虽然只有7000人,但常驻人口已经达到2万人。理论上,小城镇镇区人口达到2万以上,就能形成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但是由于黄溪口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影响了人口和产业集聚功能的发挥。从调研中了解到,黄溪口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推进,但目前大量基础设施工程还在建设中。计划投资110万元的镇区主干道改造工程还未开工建设,为改善镇区排水状况而申报的镇区主干道水沟和黄溪南岸改造项目尚处于前期准备阶段。镇区目前还没有一个具有规模的垃圾处理场。公共服务方面,镇区公共服务只能基本满足户籍人口需要,还不能做到向常驻人口全面覆盖。由于镇区中小学不能满足镇区常驻人口子女的就学需求,镇区学校只有通过户籍限制非本镇户籍人口子女入学。2.2 财政困难,小城镇建设缺乏资金支持由于免除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乡镇政府的财源减少,特别是工业不发达的乡镇,本级财政更加困难。黄溪口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国家取消农业税后,镇政府财政基本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来维持运转。小城镇建设属于基础设施建设,对资金需求量相当大,本身运转困难的镇财政难以对小城镇建设提供有效的投入。资金缺乏成了制约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瓶颈。2.3 小城镇住房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镇区居民住房大部分是当地居民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造而成,没有统一用地规划,房屋布局不合理,房屋之间空间狭小,造成道路拥挤,土地利用粗放。同时,居民住房多是沿街楼,呈现商贸和居住相结合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黄口溪镇居民的居住环境。由于老城改造难度很大,目前通过开发商统一开发的商品房都建在新征用的土地上,这就进一步增加了镇区土地的稀缺程度,抬高了土地价格,进而助推房价上涨。2.4 小城镇建设缺乏产业支撑推动黄溪口镇人口集聚的主要动力是黄溪口镇的区位优势,而非产业发展。黄溪口镇是黄溪口片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该片包括六乡一镇,共12万人。黄溪口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城镇化发展,主要由于该镇的教育、卫生和商贸物流业对周围各乡、村的辐射作用,而不是产业升级推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黄溪口镇的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仍占主导地位,但第一产业大而不强,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农产品加工业、制造业等第二产业尚未形成。3 推进黄溪口镇小城镇建设的建议3.1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瑶乡特色小城镇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小城镇发展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黄溪口镇的建设要按照湖南省第三轮示范镇建设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瑶乡特色的小城镇。(1)加大对具有瑶乡文化特色的老街的保护力度。黄溪镇老街的建筑主要以具有瑶乡特色的木制结构为主,街道狭长,房屋密度大。老街是瑶乡特色的代表,黄溪镇要建设具有瑶乡特色的小城镇,必须加大对老街的保护力度,做到“老街要老”。(2)整治违章建设,盘活存量土地。黄溪口位于黄溪与沅江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靠山,镇区土地资源极为稀缺。推进黄溪镇的小城镇建设,需要扩大用地面积,而由于地理条件限制,镇区扩展范围有限,因此,只有靠盘活存量土地。通过对违章建设的整治,重新规划土地用途,提高土地使用效率。(3)注重编制城镇建设详细规划,发挥城镇主体功能。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完善的基础上,要突出抓好各功能小区的详细规划以及交通、供排水、供电、通讯、环保等公用基础设施的专业规划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及设计,充分体现出黄溪口镇小城镇建设的地方风格和特色。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一是在基础设施方面,积极申报示范镇建设项目,统筹安排城镇建设各项内容,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道路交通,城镇供水、排水,城镇夜间亮化,污水、垃圾处理等为重点,强抓项目,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在公共服务方面,加强黄溪口镇中心医院和黄溪口镇中心小学、民族中学等医疗、教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成具有一定水平的区域教育和卫生中心,辐射周围农村。逐步加强镇区体育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做到公共服务向常驻人口全覆盖。3.3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经营城镇的道路。一是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机遇和湖南省第三轮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的政策优势,积极向上争取。二是把国有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三是争取银行贷款,拓宽融资渠道。四是引导新上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聚,扩大城镇规模,增加税源和财源。3.4 发展特色经济,强化产业支撑小城镇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否则,小城镇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出现“空城”。因此,在建设小城镇的同时,必须把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摆到突出的位置。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必须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来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建立主导产业。黄溪镇是一个农业资源优势强、经济实力弱的小城镇,应确定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个体手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具体的产业导向上,农业产业方面可发展高山葡萄,水产养殖,高山水稻等适合气候地理条件的产业,农产品加工方面建议发展米酒加工、葡萄酒酿造等产业。同时,把发展特色经济同建设特色城镇结合起来,把建设农业产业化同培育支柱产业结合起来,通过培育一、二个产业和几个龙头企业,建立起小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有了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小城镇的发展才具有充足的活力和后劲。

第4篇: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汇报范文

县委、县政府:

为进一步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加快全县工业发展步伐,县政协紧紧围绕我县“重点工程推进年”中心工作,结合县政协今年“创新履职机制、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实现阳曲新跨越”主题活动,组织60名政协委员,在全县开展了工业经济专题视察。本次视察从9月26日开始至28日,各副主席带队,共分四个调研小组,白海林主席参加了第一组和第二组的视察活动。四个小组共深入37家企业,采取听汇报、座谈、讨论和实地走访的调研方式,对我县工业经济有了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和掌握,28日下午各小组进行视察情况汇报,现将视察的总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 “工业强县”战略,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提供了强劲支撑。主要特点是:

(一)思想认识不断统一,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好转、氛围浓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根据新的经济发展形势,立足阳曲实际,确立了实施工业强县、推进工业化进程、打造太原市北部经济隆起带、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从视察情况看,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实施“ 工业强县 ”战略,不断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形成了政府强力推动、各级干部合力促动、社会整体联动的新的工作格局。特别是我县连续几年来以项目为重点,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干事的热情空前高涨,创业的激情充分涌动,形成了全社会抓工业、上项目的热潮。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近年来,我县工业经济总量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一些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优势明显、贡献较大,已经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全县工业企业87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家。今年1-8月份,我县1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41376.2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1.87%;工业增加值31332.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32.33%,完成税金11004.4万元,其中三兴煤碳气化上缴税收2303.7万元,龙辉煤碳气化上缴税收4852.1万元,新东方铝业上缴税收3366.4万元,焦化、铝业产业已经成为我县的纳税大户。焦碳产量576390吨,比上年同期增长70.7%,水泥产量147431吨,比上年同期减少9.46%,铝锭产量52917吨,为上年同期的196.16%,金属镁产量4731吨,为上年同期的139.23%,铜材产量3773吨,为上年同期112.76%,铝厂新线全部投入运营,预计产量将持续增长。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规模在不断壮大,以铝业、焦化、铜业、金属镁等为龙头的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

(三)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工业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升级。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的构想,坚持壮大规模与提升产业层次并重,促进了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优势产业特色明显。全县已形成了金属冶炼、水泥建材、煤炭化工、食品药品加工、机械加工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经济结构比较合理,随着这些企业的规模逐步扩大和新企业不断落户,支柱产业呈现出集群式发展的态势,必将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新上项目有所增加,企业技改取得了新进展,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主要抓手,千方百计招商引资,推动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年新上了金威镁业、锦宏钢结构、隆盛福晋管业、炉业公司、金圆特种水泥、水煤浆、威特美肉食品、太阳神乳业、仿瓷涂料等9个项目,另外龙辉煤气化、三兴化工、顺天生物制药、旭美薯业、北白水泥、百城钢铁、汉波食品、永鑫锻造8家企业进行了技改扩建,这些重点项目建设相继立项、技术改造,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增强了阳曲工业发展的后劲,这些项目必将成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

(五)加强节能减排增效,绿色转型步伐加快。近年来,我县以强化环境监管为手段,不断加速环境整治,大力减少污染排放,污染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到现在为止,有11家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它们是旭美薯业、广厦水泥、派达铜业、瑞明乳业、北白水泥、铁猫水泥、三兴煤气化、昌欣镁业、龙辉煤业、易威镁业、汉波食品。视察中,委员们认为一些大型企业,特别是人们原来印象中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现在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绿色转型做的非常好,所到之处令委员们耳目一新,感受了现代化企业的风采。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工业经济总量不足;二是企业规模总体偏小,缺乏支撑力强的大产业带、大企业集团;三是企业发展的环境还不够宽松;四是环保方面节能减排还不全面、不彻 底;五是新上项目、改扩建项目涉及的占地、资金成为项目发展的瓶颈;六是交通滞后、原料紧缺、一些水泥企业矿山手续难以办理,已经给部分支柱产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鉴于我县工业发展目前存在的上述问题,视察组认为,必须立足我县县情,扬长避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理智决断;必须突出市场导向,开拓进取;必须树立超前意识,跨越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牢固树立“工业强县”指导思想,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标志,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引擎。我县县域经济要实现强盛,潜力在工业,依靠也在工业。如果没有工业经济的支撑,则农业没有出路、农民没有出路,服务业发展和城镇化也难以实现。目前我县还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业经济仍将是全县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只有全面加强工业化,才能使农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和非农劳动力转变,才能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持;只有树立工业强县的理念,把加快工业经济提速、扩张、上档、增效作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优先目标,才能较快地增加地方财税收入,才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切实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乃至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更大的精力促进工业经济发展。要广泛运用各种舆论媒介宣传“工业强县”战略思想,凝聚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惠和力量,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步伐,使我县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先机、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实现工业经济“六个转变”

1、在总量扩充上下功夫,实现由量小低效型向规模效益型转变。我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依靠一批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作支撑,应积极把握好一个量的问题、一个效的问题,把培育产业集群、企业集团纳入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战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培植一批大产业、大企业和知名品牌,以达到工业总量高、效益好的目标。要立足实际,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确定优势产业,实现重点突破。可选择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作为重点,实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要立足科学发展,抓住太原老工业基地改造、太原新型工业基地建设和太原北部经济隆起带规划发展等良好机遇,以太原工业新区建设为切入点,在园区产业引进上要全面衡量、科学论证,重点发展能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产业;在园区建设标准上,大视野规划、高标准起步、规范化建设,提高发展层次和集聚能力;在园区服务功能上,建立以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为主的服务体系,为园区快速发展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在园区建设运作上,举全县之力与依靠外力相结合,走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建设路子。要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在全县形成一批缴税过亿元的大型产业带和大企业集团。

2、在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实现由原始粗放型向集约精细型转变。我县的工业近年来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形成了五个产业板块,但总体来讲,还没有真正摆脱产业原始、经营粗放的局面,“小、旧、低、粗、散”的情况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还存在,“高、精、特、新、聚”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因此,应进一步建设好载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引导产业块状集聚,提高工业集中度,实行集约化发展。以完善的产业配套政策和相对较低的投资运营成本,在扶持好、装备好现有工业板块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企业,特别是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高产业辐射、高经济回报的企业来我县扎根、创业、发展,使我县的工业产品、企业、产业能够在集约精细上迈出更大步伐。

3、在环境改善上下功夫,由环境污染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视察中发现,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环境意识淡泊,节能减排循环利用做的不够。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乃至全社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引导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努力构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围绕在县“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构建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资源开发与保护,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整治环境污染,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以及“期末,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90%以上,县城大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要达到300天以上;全县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0%,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20xx年的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0.04吨以下);“三同时”审批率、执行率要达到100%”的目标,把发展循环经济与推进清洁生产、“抑黑促绿”结合起来,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对落后生产工艺依法淘汰,土小企业严格关停取缔。对不符合占坚决执行“绿色高压线”,新上项目严格坚持“三个不批”。以“减排放、调燃料、控扬尘”为重点,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开展“绿色转型、维护环保”相关活动,推出重污染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典型,严格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特别是对金属镁、铝冶炼行业中的“工业三废”进行详细化验科学分析,提出合理处理转化办法,坚决防止其对当地空气、水资源造成严重损害,影响长远发展。同时加强小型企业的环境监管,从厂容厂貌的绿化、美化、工业“三废”的处理作出严格要求。

4、在产业升级上下功夫,由单一初级型向链条延伸型转变。我县的企业由于历史沿革和地理特点等原因,目前传统型、资源型居多,产品初级、品种单一,关联度不高,带动性不强,缺乏下游产品、终端产品,不少企业片面追求短线效益、一次效益,在追求长线效益、附加效益上动的脑子少做的文章少,在水泥、金属镁。我们应在三兴、龙辉等企业在综合加工、延线生产方面开好头、起好步的示范带动下,倡导全县企业尽可能地嫁接新的技术,引进、开发下游产品、附加产品,挖掘生产潜力,延伸工艺流程,在生产链条上体现出精深加工,使产业升级、产品上档,特别是水泥、金属镁等行业更应该在这方面加以重视,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和市场需要并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的开发下线产品,以实现产品系列化、效益最大化,积极推动我县新型工业基地建设。

5、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由传统经验型向知识科技型转变。

发展是企业的主题,创新是企业的核心。我县年销售收入达5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个,民营企业125家(包括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创新上下的本钱少、工夫少,单就企业管理体系、生产体系而言,学习创新很不够,还没有完全与市场经济接轨,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小型企业则更谈不上,引用传统,活力缺乏,后劲不足。龙辉煤气化从管理层面到产供销层面,员工人手一到两本管理经营方面的书本,组织学习,定期考试,营造出不断学习、积极创新的氛围。企业不论大小都应向龙辉煤气化一样,从学习入手认识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发展思维,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经营机制,创新产品定位,特别是政府也应自上而下加强对创新的理解和认识,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和服务,切实实现工业发展乃至经济发展方式方式由传统经验型向知识科技型的转变。

第5篇: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汇报范文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结构调整

2001年以来,曲靖经济迅速发展增长,成果显著。2010年末曲靖GDP总量为1005.6亿元,是2000年的4.3倍。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也变得十分突出。由于资源利用率低,以及对资源的大量开发,造成水、耕地、矿产等的加速消耗,人均占有量逐步下降。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污染物排放持续增长,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1.曲靖经济发展情况

1.1经济增长情况

2000年以来,曲靖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2010年曲靖GDP总量为1005.6亿元,是2000年的4.3倍。??平均每年以15.7%的速度递增。2003年生产总值跃上300亿元大关达306亿元,到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跃上400亿元、500亿元、600亿、700亿、800亿、1000亿元台阶。近六年每年GDP净增量都突破100亿元,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见图1:

图1 曲靖GDP增长变化关系图

物质资本投入是曲靖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曲靖经济增长主要是建立在投资拉动上,建立在大量消耗资源的基础上。正如2009年曲靖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曲靖经济资源依赖度高,属于典型投资拉动型经济。

1.2经济结构情况

曲靖国民经济产业构成中第一、第二产业比例过大,并且第二产业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呈现出下降趋势。201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曲靖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产高、二产重、三产低”; “曲靖服务业发展不足,速度不快,层次不高,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短板。”见图2:

图2 2000-2010年曲靖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汇报

另外曲靖市六大支柱产业中能源、矿冶、化工等都属于资源型密集型产业,这就决定了曲靖经济模式基本上是高耗能型的,对资源有高度的依赖性,污染物排放量大。

2.曲靖市资源与环境污染问题的表现

2.1煤炭资源开采量大,消耗增长迅速

2000--2010年,曲靖GDP增长率都在8.5%以上,其中2004--2010年增速在12%以上,十年平均增速达15.7%。原煤产量增长亦随之变动,“十五”期间增长迅速,进入“十一五”后有所回调, 2008年后增速重新加快。年平均增速达16.4%。见表1、图3:

表1 2000―2010曲靖市GDP与原煤产量变化

图3 2000-2010曲靖市GDP与原煤产量增长率变化

经测算,全市经济增长与原煤产量增长之比为100:104,总体上,原煤产量增长快于GDP增长,原煤是曲靖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煤炭需求总量在较长时期内还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

2.2环境污染严重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加工和消耗,客观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同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低水平消耗又带来大量的“三废”排放。“三废”以不同的方式汇聚到周围的生态环境,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多种形式的污染和破坏作用,占用和消耗地区生态环境容量。当这种消耗和占用没有突破地区生态环境的容量界限时,在环境自身降解和恢复能力的作用下,环境会保持一定的环境质量;当超出了环境的容量阀值时,就会造成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从而制约地区经济的发展。

2010年曲靖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078.5万吨,是2000年2051万吨的1.5倍。平均每年以4.1%的速度递增。工业废水与GDP同项增长,平均增长速度低于GDP。见图4:

图4 2000-2010年曲靖工业废水排放量变化

2010年曲靖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3037.7亿标立方米,是2000年421亿标立方米的7.2倍,平均每年以22.2%的速度递增(见图5),工业废气与GDP同项增长,平均增长速度高于GDP(超过6.5个百分点)。

图5 2000-2010年曲靖市工业废气排放量增长变化

2010年曲靖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873.2万吨,是2000年478.8万吨的3.9倍,平均每年以15.6%的速度递增(见图6)。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GDP同项增长,平均增长速度略低于GDP。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低。

图6 2001-2010年曲靖工业固体废弃物增长及利用情况

另外,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中,曲靖市有重点工业污染源1542家,一般工业污染源1249家,住宿业、餐饮业污染源3986家,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污染源1233家,医院污染源164家,独立燃烧设施42家,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源90家,污水处理厂2家,垃圾处理厂4家,种植业污染源11493家,畜禽养殖业污染源2364家,水产养殖业污染源2727家。

总之,随着曲靖经济的发展,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气、水污染日益严重,矿产资源的过渡开采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了现实的、潜在的威胁。环境资源的稀缺性逐步表现出来,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治理环境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3.促进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曲靖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要求。要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要以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为载体,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整合力度,做大做强“六大支柱”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要严格执行鼓励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的产业政策,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严重浪费资源的产业禁止发展,避免低水平投资和重复建设;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关闭“五小企业”;加快发展低能耗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节能整体技术水平。

工业是曲靖资源消费的主体,其中能源、化工、钢铁、有色冶金、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行业又是消费资源的主要部门。因此,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积极发展资源消费强度低的第三产业,推动国民经济结构的轻型化和节能化。

发展现代服务业应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不断推进与工业化和现代农业相配套、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切实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

3.2减少排放,控制工业“三废”增长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状况。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企业准入关口,限制发展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控制污染增量;淘汰落后产能、实施重点工程、加强执法监管,削减污染排放量。加大南盘江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妥善处理农村面源污染、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污染源的现场监察,实施污染源达标排放。

降低工业废气排放率。以火电行业为重点,大力削减石化、钢铁、有色、水泥、化工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发展尾气回收发电、供热等产业。推进县级城市禁燃烟煤工作。

以造纸行业为主攻方向,重点要抓好化工、酿造、印染行业的水污染物削减工作。取缔南盘江、北盘江、牛栏江、黄泥河干流及支流工业废水直接排污口,加强水污染物排放的监督。加大独木水库、南盘江、白石江、潇湘江等一批重点水库、河流的污染治理力度。

提高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采用综合措施提高对高炉矿渣、钢渣、粉煤灰、煤矸石、电石渣、洗煤泥等的利用,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围绕可再生利用废弃资源,发展废弃物再生产业。发展煤矸石发电、粉煤灰制砖、生产水泥等产业。加强废旧金属、废旧纸板、废旧塑料等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余热余压、城市垃圾发电。

3.3节能降耗,控制环境污染

积极构建节能产业体系,优化用能结构,遏制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行业,明确企业污染减排主体责任,重点加快工业锅炉脱硫设施建设,强化冶金行业烟气治理,加强化工、造纸、煤炭等行业工业废水治理。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实施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工程。

坚持节能降耗与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加大执法检查力度。针对产业发展现状,彻底淘汰那些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五小企业”和落后工艺,促进节能减排。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对破坏环境的企业进行关闭取缔和限期治理。

3.4发展循环经济,发挥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

第6篇: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汇报范文

实施优质教育资源的合作与共享,是推进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高、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能力,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我省原有的职业教育处于条块分割、多头办学、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办学状态,职业教育规模小、条件差、资源分散且浪费大,已远远不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发展“大职业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新形势下,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加强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功能,带动和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对职业教育不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教育支出每增长1%,经济将增长0.4%,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固定资产投资高23.4%。

职业教育融贯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通过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持,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建设兰州新区职业教育园区,顺应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有利于打破我省职业教育“院校分割、实训分设、后勤分散”的局面,搭建产学研结合和校企合作平台,改善办学条件,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培养市场所需的大量技能型人才,推动我省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促进职教产业的全面升级。

高标准规划职教园区

“要加快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步伐,支持引导职业院校‘出城入园’,并享受与工业企业‘出城入园’同等政策,将兰州打造成职业教育核心区。”2014年8月,甘肃省省长刘伟平在全省职业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上这样说道。

建设兰州新区职业教育园区,高水平整合职业教育资源,高质量建设职教中心工程,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集约化发展,是甘肃职业教育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兰州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件大事。

2014年12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自此,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进入紧锣密鼓的实施阶段。2015年2月4日,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立项。

“目前,确定入驻园区的学校11所,年招生规模可达4万余人。估算总投资约189.6亿元。职教园区建成后,将形成‘一园’(11所职业院校、高校入驻,规模可达15万人的兰州新区职教园区)、‘一中心’(公共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的新型现代职业教育格局。”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的李伟介绍道。

据了解,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共享区占地500亩(约33.3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约20.56万平方米,由共享实训实验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公共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教师单身公寓、商业服务、卫生保健等功能区组成。

共享实训实验中心在职教园区共享区规划建筑面积5.76万平方米,重点建设实训中心,即石油化工工程实训中心、新材料工程实训中心、装备工程实训中心、生物制药工程实训中心、电气工程实训中心、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训中心、现代农业实训中心、现代服务业实训中心。

兰州新区职教园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介绍,实训中心将紧紧围绕兰州新区产业结构和职教园区入园高校专业布局,重点对接新区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和现代物流“产业”,是兰州新区和周边地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共享性教育资源库。

“社会经济发展,决定了职教资源必须共享。这种共享,不但能打破校际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界限,还必将打破城域之间的界限。”甘肃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副处长张天福说。

总的来说,兰州新区职业教育园区就是要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一领导、整体规划、分期实施、稳步推进,坚持资源共享、特色鲜明、科学管理、效益优先的原则,整合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以高等职业院校为主体,中高职一体化,相对独立,优势互补的现代职业教育集群。

协同推进 保障职教园区建设

建设兰州新区职教园区,推进在兰职业院校“整合入园”,有利于形成集群效应,共享职教资源,增强我省职业教育的竞争力,更好地为全省,特别是兰州新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因此,兰州新区职业教育园区的建设牵动着全省教育人的心,更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2014年11月,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主持召开的省长办公会上,专门听取了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的情况汇报。

会议要求省教育厅与省工信委、省卫生计生委、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兰州市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等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做好衔接沟通,保证兰州新区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积极稳妥,高效有序地进行。

与此同时,为便于具体协调和管理职教园区规划建设工作,会议同意成立兰州新区职教园区管理委员会,从拟入驻园区的职业院校中抽调部分熟悉教育规律和学校功能的骨干作为管委会成员。

制度保障是基础,除了建立相关机构,明确责任,理顺机制,对于职教园区的建设来说,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保障是不可或缺的。记者从省教育厅了解到,我省已经计划将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纳入全省2015年和“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规划,予以优先保障和支持,并积极争取中央资金项目,助推职教园区建设。

作为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的重要一员,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2014年市政府先后三次召开政府常务会,研究职业院校移交、整合工作,市委书记、市长亲赴职业学校开展调研,广泛听取各主管部门及职业学校领导班子、学校教师的意见。

兰州市教育局多次召开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论证会,反复听取各方意见,分析各学校现状、发展方向、职教园区管理模式、产业对接目标、出城入园教职工的困难和问题。经反复论证,兰州市委市政府已于2015年1月22日印发了《关于扩大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优质发展的意见》和《兰州市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快出城入园工作方案》。

加大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

加快职业教育的资源整合,既是适应产业发展、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形势要求,也是落实政府关于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部署的需要,通过建设一个职教园,成就一个新的工业新区,把整个职教园作为全市实现城市化发展,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加速器”。

兰州新区职教园区着力培育三大功能,一是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和输出功能。 面向全国和海外,吸引一批高层次职业院校和知名高等院校聚集兰州新区,充分发挥名校优势,形成以中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企业职工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的多层次职业教育体系;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为主体,商贸流通、财税金融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多学科培训教育体系,成为全方位培养、塑造、输出中高级技能人才的基地。

二是科技研发和成果孵化功能。把职教园区建设成为甘肃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聚地,成为中高等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的成果孵化和项目转化窗口,逐步形成科技城科研开发基地,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中试基地,西部职业教育实习训练基地。

三是城市副中心功能。通过院校建设、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设和1号湖建设以及现代服务业、房地产开发、旅游等关联产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园区城市功能,提升生态环境,将园区打造成集教育、文化、居住、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化园区。

兰州市教育局职教处处长魏小健认为,正是有了这种教育先行的理念,兰州市才在新城规划时优先安排职教园区项目,从而更好地服务“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需要。

根据职业教育园区建设需要,兰州市将各部门所属中高等职业院校全部归口市教育局统一管理,组建高等职业教育性质的兰州现代职业学院,实行五年一贯制、中高等一体化职业教育。

同时,整合资源,优化专业。将原10所职业学校按专业建设整合为8所,调整专业布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与新区产业对接,与高职院校对接,与省属院校相融合。

据了解,在兰州新区建设职教园区,包括兰州现代职业学院及8所整合后的中职学校,按照“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实现中高职一体化,将应用技术的培训提高到高职层次,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立交桥,开通职业教育的直通车。

入园学校做好准备

随着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项目的确立,甘肃银行学校的发展有了新突破,学校发展方向已十分明确,省教育厅七所直属中职学校资源整合组建“甘肃商贸职业学院”,甘肃银行学校校长周和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因此,面对学校发展的新形势,银行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决定,一方面积极向全校师生进行宣传,通过校园宣传媒体、举办学校中层干部学习班和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教职工对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新形势、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和发展规划的了解,增强发展职业教育和办好学校的信心,凝聚力量谋发展。

同时,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招生宣传工作,夯实办学基础,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并根据未来甘肃商贸职业学院金融系建设的要求,加强金融专业的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为未来高职学院的发展提前谋划,早做准备,把一支高学历并充满活力的优秀团队带入未来的高职学院。

第7篇: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汇报范文

一、基本情况

二、工作举措

(一)降低创业门槛。一是按照“非禁既入”的原则,凡法律法规未禁止的所有行业和领域,一律向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等创业主体开放。二是对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申请个体工商户、创办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登记,可适当放宽出资额限制。简化创业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允许“一址多照”“集群注册”。鼓励支持农民工等返乡人员创业创新,激发乡(镇)市场活力。全面落实“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持续推进“一照一码”。三是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后,对行政许可的经营项目,可根据创业者申请,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

(二)税费减免政策。一是对农民工等人员首次创业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创业企业设立连锁经营门店的,可持总部的连锁经营相关文件和登记材料,直接到门店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登记手续。二是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等返乡创业人员,依法落实减征企业所得税、免征增值税、营业税、教育费附加、水利建设基金、文化事业建设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税费减免政策。同时,简化办税流程,提高办税效率。

(三)资金扶持政策。一是将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等人员纳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范围。对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从事个体经营的,可申请额度最高不超过15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二是对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办的企业(国家限制行业除外),招用就业困难人员、毕业2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补贴,补贴期限不超过三年。对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从事灵活就业的,给予一定的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期限不超过3年。三是对经工商登记注册的网络商户从业人员,同等享受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未经工商登记注册的网络商户从业人员,可认定为灵活就业人员,同等享受灵活就业人员扶持政策。

(四)社会保障政策。一是将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等人员纳入招商引资范围,与外地客商享受同样的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等人员,要按规定享受扶持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优惠政策。二是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符合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不断扩大抵押物范围,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加大涉农信贷投放,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协调配合,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人员发放创业担保贷款。三是做好返乡创业人员养老等社会保险的转移接续工作,确保同等条件下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社会保险待遇。

三、工作成效

(一)创业园区建设为试点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了“引凤还巢”战略,不断完善扶持措施,积极鼓励引导全县外出务工经商有成人员带着项目、带着门路、带着资金返乡创业,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加大硬件投入。为最大程度的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我县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全力抓好县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高科技人才创业园、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和文化产业创业园4个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入驻项目囊括生物科技研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广告设计、工程设计等多个创业项目。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和相关部门利用自有厂房和土地开展创业园建设,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或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大力开展创业园建设,为“双创”工作提供创业创新平台。

二是优惠政策倾斜。创业园区建设是县委、县政府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思想,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落实全民创业的又一战略部局。县人社局作为具体组织和管理部门,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力促创业孵化基地稳步发展。充分发挥网站、广播、电视、报纸的宣传优势,对“两园”的入驻条件、优惠政策等进行广泛宣传;成立“创业指导专家服务小组”。人社局联合工商、税务、财政等部门协调和创业成功者组成“创业指导专家服务小组”,为高校毕业生及返乡农民工创业者提供管理、政策、融资、技术等方面服务,为入驻“两园”的成功创业者提供最高不超过15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部分的解决了创业者启动资金困难问题,对符合条件的入驻企业免收房租、物业、水电、网络等费用,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的创业平台。

三是取得成果显著。高科技创业园分别与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新冶高科集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大新材料试验室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达成合作协议,承德宽航新材料有限公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广盛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入住高科技人才创业园,创业园入驻项目囊括生物科技研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广告设计、工程设计等十余个创业项目,创业带动就业效果明显。孵化成功的还有宽城大槐树电商平台、承德宽航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返乡农名工创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园也是是集创业孵化、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平台,通过一些列措施的采取及扎实努力的工作。大学生创业园已完成30余家企业入驻,涵盖了网络科技、文化创意、咨询、电商等行业;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已完成60余家企业入驻,集电子商务、文化产业等为一体。孵化基地的建立可为推动返乡农民工创业热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今后,我县将以大学生创业创业园、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和文化产业园为依托,做好我县创业工作,力争再孵化出更多有市场竞争力,更具有发展前景的创业团队,推动千名大学生创业、百家企业孵化、万名劳动者就业的“千百万创业”工程。同时,我县重视创业园区的提升工作,在2018年,我县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园分别被授予省级返乡下乡创业示范基地、省级示范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称号,这是省人社厅对我县创建工作的认可,同年获得获得承德市“十佳”创业孵化基地称号。

第8篇: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汇报范文

××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中心工作。××作为一个农业县(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显得紧迫、重要。如何深入领会中央精神,立足自身实际,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市委、市政府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摸清家底,客观估价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团结一心求进步,全心全意谋发展,我市经济社会呈加速度发展,尤其在“十五”期间,××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两业一城一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82803万元,同比增长14.4%,比2000年增加68405万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6088万元,比“九五”期末增加5718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由2000年的647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9450万元。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59156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89043万元,年均增长8.52%,粮食年产量基本稳定在14万吨以上。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2005年,市属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57697万元;工业增加值完成14932万元,年均增长29.4%。以化工、竹加工、电力能源为主的三大门类工业已成为工业经济主导力量,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以竹业和旅游业为主线,以农业“四大产业”为重点的地方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成效显现。竹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到2005年,全市竹林面积达102万亩,开工建设黔北20万吨/年竹浆林纸一体化工程项目,竹业综合收入实现9.5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3.2亿元。旅游业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接待游客58.6万人次,门票收入1520万元,旅游总收入实现2.65亿元,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193%、660%和185%。以“竹、畜、药、果”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畜牧(渔业)总产值占农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31%提高到2005年的41%。××金钗石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国家审查验收。柚果产业稳步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十五”期间,境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初步形成了“两纵两横四连一环线”骨架公路和××河水路运输网络,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大,完成农田水利投资8000多万元,有效治理病险水库7座,完成坡改梯19265亩,解决农村80437人饮水困难,农田保灌、防灾抗灾、农村人畜饮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态环保建设和国土资源管理成效显著,实施天保工程封山育林3.2万亩,森林覆盖率比“九五”期末提高了5个百分点,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全面免征农特税、农业税。行政审批制度、投资体制、市政公用事业、财政体制、粮食流通体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殡葬改革、农村金融和科教文卫体制等各项改革有序推进。经济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512元,比2000年净增711元,年均增长6.88%。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五年共脱贫3900人,贫困人口下降到9500人。“两个确保”制度全面落实,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范围逐年扩大,农村贫困人口得到社会更多救助和关注。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以“两基”巩固提高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人口计生工作保持全省领先位次,计生率95.46%,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0年的3.7‰下降到2.28‰,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优质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速度,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70%和94.97%。

二、正视差距,认真分析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

主要体现在:一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由于我市地形地貌以丘陵为主,切割较大,加之我市大多数水利工程均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技术、施工条件、资金投放等因素的限制,造成工程质量差,且不配套,多年来因我市财力有限,对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多年的运行,许多工程隐患开始暴露,水利工程效益逐年下降,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二是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条件差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全市的进出口通道交通困难。通村公路通达深度、通达里程和通车质量都存在较大的问题,仍然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

(二)扶贫工作需加大力度

我市共有重点扶持乡镇6个,重点扶持的乡镇占乡镇总数17个的35.29%。重点扶持村132(老村,以下同)个,占村总数257个的44.44%。2005年底,全市农村低收入人口(625—865元)2.03万人,占××市农业人口的9%;未解决温饱人口(625元以下)1.01万人,占××市农业人口的4.53%;经估算,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968元,人均占有粮食480公斤,比2005年全市平均水平(2512元、670公斤)分别低1544元、190公斤。无劳动力收入来源,需民政救济2438户,8759人。贫困地区有劳动力3.7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1.45万人,初中文化3.1万人,高中文化0.26万人。我市有近200个村处于气候条件较恶劣的高山和半高山地带,有85个村不通公路,101个村无卫生室和文化室,63个村无学校,分别占贫困村总数的64.4%、0.75%、87.14%、47.7%;有50个村广播电视未覆盖,有5.5万多农民和5.3万头牲畜未解决饮水问题。特别是在条件较恶劣的高山和半高山地区,由于资金的匮乏和劳动力素质低严重制约着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有待加强

据调查,我市现有农村劳动力133434人,初中学历67583人,小学学历55903人,文盲2036人。总体文化程度偏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达不到6%,多数劳动力仍滞留在本乡本土,外出务工人员并不多,仅占劳动力总数的26.23%,外出人员绝大多数也是无一技之长,有专业技能的人员还不到2%。对农民工的培训与就业需求脱节。就业观念及其指导存在误区。农民工外出的组织化程度低。

(四)社会各项事业有待进一步加强

主体体现在:一是农村教育比较落后。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短缺,教育基础设施差,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师资队伍水平相对教育发展的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农村教师队伍相对不够稳定。二是村级卫生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医疗设备比较缺乏,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3个,床位528张,平均每千人1.8张,村卫生室142所,村级卫生员385人,平均农村每千人1.75人,乡村医生300人。三是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从这些年违法生育的对象中,至少有90%以上是在外生育,并且绝大多数是流入外地生育,给计划生育管理带来了比较大的困难。四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一方面,由于缺乏一些电视网络设备,加之原有的电视网络比较老化,导致闭路电视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缺乏一批公益性文化设施和文艺人才,导致开展一些群众性的文艺活动难度较大。

(五)基层民主建设有待进一步增强

一是农民群众在民主意识上存在偏差。部分群众不会、不能、不善于行使自己的民利;二是少数村组干部受文化修养和个人能力的限制,政治素质不高,办事缺乏民主,工作方法简单,缺乏民主参与、民主决策;三是多数村的《村规民约》针对性不强,应当纳入规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没有纳入。有的村制定了《村规民约》,也制定了相应的处理程序,但在实践中没有很好地落实。

(六)“四在农家”创建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一是部分农户对“四在农家”创建内涵认识还不够到位,创建热情还没有全部释放出来;二是由于部分农户资金有限,室内外环境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善;三是部分农户的陈规陋习还没有彻底转变,创建点上的环境卫生保持得不够好,存在有卫生死角的现象;四是由于工作繁杂,在总结和提炼“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的经验上还显得不够。

三、理清思路,研究制定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加快农村生产发展,奠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1、围绕竹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壮大农业四大产业,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竹产业:以竹基地建设和竹加工开发为两个重点,逐步形成制浆造纸、竹建材、竹家俱、竹工艺品、竹食品、竹保健品等六大竹产品体系。至2010年,力争全市竹加工产值突破40亿元,竹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0%。旅游业: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4a级旅游区为重点,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构建“食、住、行、游、购、娱”协调配套的大旅游产业格局。到2010年,力争接待旅游人次达到1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亿元,把××建成中国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的重要旅游目的地,黔北地区川黔渝金三角的旅游明珠。

着力推进“竹、畜、药、果”四大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全市特色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力争“十一五”期末,全市竹业产值40亿元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药业产业5000万元以上;柚果产业稳定现有面积,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链条。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加强以产业协会、农产品标准体系、农产品流通和检验检测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认证制度,继续抓好农业科技增收工程。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树立“建设大通道,发展大产业”的思路,全面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村村通”为目标,加快出境公路、乡际公路、旅游公路、通村公路、竹基地公路建设,至2010年,初步形成水陆运输优势互补,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耕地保护,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和“沃土工程”项目,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实施品种改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严格执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和水土保护“三同时”制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地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建设,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切实防治耕地和水污染。

(二)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实现农村生活宽裕。

1、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断完善、强化、落实扶持农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抢抓全省深化农村改革试点的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农村土地征用和流转制度、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和农村金融等改革,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力争“十一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2、继续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围绕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坚持实施结对帮扶和整村推进,基本消除所有重点扶持乡镇(村)的贫困人口;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加大对移民帮扶的力度,努力帮助其解决好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对特殊贫困人口实行长期社会救助并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加大对农村危房的改造力度;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重点帮助其找到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努力帮助脱贫。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做到农村乡风文明。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继续巩固“两基”成果,力争2010年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二是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大力营造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环境,到2010年,全社会科技投入经费占gdp的1.5%以上。三是加大乡土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引进市外优秀人才,构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市、乡、村三级文化场馆建设,巩固和扩大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逐步构建覆盖全市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五是着力提高人民健康素质。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到2010年,90%以上的农村医务人员达到中专以上水平,80%的村级卫生室达到甲级标准。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鼓励和扶持民营医院发展。六是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加快人口计生综合改革步伐,“十一五”期间,全市生育政策符合率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做到农村村容整洁。

1、加快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道路、水利、人畜饮水、农业灌溉,“十一五”期末力争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2010年力争高速宽带网到镇,全市通程控电话的行政村达到100%,电视普及率城市达到100%,农村达到80%,建设“数字××”。加强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网改造工程的后续建设,解决好农村用电公平和安全问题,全市农村和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

2、推行生态农业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生态恢复工程、生态旅游工程和生态多样性保护工程,提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把退耕还竹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封山禁牧等措施结合起来;积极发展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后续产业,切实解决好退耕农户长远之计;继续实施好天然林、长防林等生态建设工程,不断扩大封山育林和荒山造林规模。至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

3、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经营,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供电、供水、供气、防洪、排污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扎实推进“四民社区”创建,不断提高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导向和调控,加快经济强镇(办)建设步伐,促进全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努力把××建成黔北地区川黔渝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做到村务管理民主。

一是搞好民主选举,选出农民拥护的好干部。切实让村民通过手中的投票权,直接施行民利,选出最能代表自己意志的优秀人物组成村委会,协调村内的关系,管理村内公关事务。二是落实民主监督,实行村务“阳光操作”。民主监督是农村管理民主的保障性环节,只有有效的民主监督,才能约束村干部的行为。三是转变村委会角色,保证村干部尽职尽责。村委会的基本职责是村民自治的组织和协调,村干部与村民之间转变成为委托代表关系,实施民主监督,防止村干部营私舞弊。形成激励机制。给予村干部合理合法的物质待遇和精神鼓励,真正使村干部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责,行其权,获其利,取其荣,咎其过,惩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