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微观经济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体系全面、内容极其复杂的学科,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综合运用实践教学的不同方式和特色充分带动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扎实掌握这些基本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是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着力点。本文就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具体涉及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这两方面具体的改革措施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探究。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教学大纲为总体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论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在内容上如何改革,其具体的内容一定要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分析教学大纲的具体规定,将微观经济学的全部课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的内容,包括基本的经济常识,是用来培养学生经济观的推力;第二部分是需要掌握的内容,是学生学完微观经济学以后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第三部分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以及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要用到的知识。不同类型的知识点,在教学的时候采取的方法不一样,学生接受掌握的方式也会不一样。所以,教师在进行现场教学的时候要具体内容具体分析,因材施教。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在实践教学中创造模拟环境
就目前我国各高校的教材情况来看,本科阶段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以国内学者编写的为主。国内学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很容易为了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西方经济学而省掉大部分典型的案例及其分析。“囚徒困境”是微观经济学中的经典案例模型,但是在具体的微观经济学软件开发的实践教学中,并没能模拟还原真实的案例场景,学生只能聆听事情的发展而不能参与其中从而深切地领悟实践的整个过程。理解这个案例可以举生活中相似的例子:对于两个想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甲和乙,如果双方就同一个项目进行竞争,那么甲和乙在处理与政府公职人员的关系上都有两个选择,A行贿或者B不行贿。学生可以现场模拟公司甲和乙进行自我选择。在实践教学中创作模拟环境,不仅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更能够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相长。
2.在实践教学中模拟公司运营,给学生创造逼真的操作环境
微观经济学的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应该通过自己亲身参与、独立判断来分析、处理具体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教学模拟公司运营的过程中,将侧重点放在某个市场的内部或者是公司的内部。现场模拟一个公司的完整信息出来,包括背景资料、运行要求等。学生就需要综合运用微观经济学各方面的知识进行具体的公司经营和运作。小到市场调查、目标人群、目标市场的分析,大到企业内部营销策略的制定、人力资源的管理、市场结构和绩效确定等一系列的决策性重大问题,都需要学生自己亲自动手,运用自己的知识独立完成。教师应该负责好模拟结束后对学生具体操作流程优缺点的分析评价,并给出具体的改正意见,以便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提升,更好地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具体知识。
3.充分依靠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各高校已经基本普及了多媒体教学。学校在多媒体设备的推动下,实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那么,我们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示教师教学特点的特性,在教学方法、备课方法等内容上寻求突破。互联网普及也可以成为带动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途径。邮箱、网盘等都可以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的平台,学生可以利用此途径提出相关问题,
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也可以将自己整理出来的资料等放到上面供学生课下巩固具体知识,为学生授业解惑,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同时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对经济方面的基本概念、定理等扎实掌握,同时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分析现实中面临的经济问题,为学生经济学方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牢固的专业基础。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校、教师和广大学生共同努力,协同带动,只有这样,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具体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才会更加深刻,才能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郑健壮,王石河.微观经济学教学经验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2]吕文慧.浅论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关键词: 微观经济学课程 教学方式 改革思路与对策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高等院校非经济类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能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了解,并能运用一些基本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基本经济理论和模型、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一直都不太理想。深入探讨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并对其加以总结与分析,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比较与评价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在美国哈佛法学院创立,后来被广泛应用到工商管理等学科中,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案例―理论―案例,案例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研究讨论案例需要运用理论知识,而运用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案例,学生在这其中既学到了理论,又提高了实际能力。[1]
与微观经济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经济学案例的真实性与可读性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兴趣。该课程的教学案例基本上是源自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经济问题和热点问题的总结。这种案例具有典型性、可读性和真实性,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二,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生活问题,并加以讨论、分析。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经济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第三,该方式是一种互动式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案例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在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主动引导,并发挥学生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讨论等教学环节中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才华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而使课堂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之中,而不可能出现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沉闷、学生打瞌睡的现象。毫无疑问,这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同样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基础,是在20世纪50年代前曾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杜威进步主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失败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学理念,它更注重“在老师指导下”的“再发现”,即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发散思维的结论进行精简和整理,然后选择最佳路径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内涵。[2]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3]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本质是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看作是相同的活动;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活动的过程,使学生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模拟科学家为认识自然界所采用的探究方法来构建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方法的活动,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
探究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学习科学的技巧,对教师而言则是一种教学技巧。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自主性是使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最重要保证,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才能实现探究式教学的目的。第二,学生学习的实践性。无论是培养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还是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都必须通过亲自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就算是知识,也必须通过主动建构才能生成,靠传授式的教学难以获得。第三,知识的重现性。是指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演绎和证实已有的知识经验。第四,开放性。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只要学生想到,而且是力所能及的,就可以成为探究的内容。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能获得一种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
(三)问题驱动导学教学法
“问题驱动导学”,是指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而构建的一个以问题贯穿各个教学环节,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学组织方式。[4]该教学方式主要运用微观经济理论,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学生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与考试目标,有目的性地去学习,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四)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
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是在班级团体教学中,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从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教学检测,并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最终使得各层次学生对学习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身的素质,达到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5]
(五)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最早是由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强调启发的目的在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现代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是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启发式教学与其说是教学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不再遵循传统固定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而是提倡一种开放的,吸收多种教学方法经验的教学指导思想,这种与传统单向填鸭式教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启发式教学注重引导,它将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虽说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思想,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遵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教材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6]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路与对策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路
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比较庞大,知识点较多,并且具有一定学习难度。无论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还是现行的案例教学方法等现代教学方式,改革的目标都是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主体慢慢地由“教师主导,学生为辅”的被动式教学向“学生主导、教师为辅”的互动式教学转变。现代教学方式注重师生的互动、联动,注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路是,采用多媒体现代手段,综合运用案例、启发式、探究式、读写议等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环节,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对策
1.因材施教,灵活把握。目前,微观经济学已经成为国内经济管理类和非经济管理类高等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授课范围比较广,授课对象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就要求学校、教师要根据授课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教学大纲、教材和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模式,体现微观经济学课程通识性和实用性。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要注重夯实理论知识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而对于非经济管理类学生要注重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与掌握,灵活运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
2.教考结合,突出特色。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则是衡量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成效的试金石。教学方式是手段,考核是目的。因此,教师应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式与课程考核结合起来,实现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微观经济学的课程考核要将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纳入考核范围,在课程考核成绩中设置一定的比例。
参考文献:
[1]王保宇.微观经济学双语案例教学模式探讨.黑河学刊,2010,(7):102-103.
[2]唐彬.发现式、探究式和研究式三种教学方法在经济理论课中的综合运用.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43-38.
[3]叶满城.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科学,2009,(1):48-52.
[4]严瑞芳.问题驱动导学模式探析――《宏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8-9.
[5]唐年.浅谈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在宏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中国远程教育,2006,(2):39-41.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案例教学
一、引言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目前微观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主要在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中开设,学生普遍觉得难度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点:(1)作为大一、大二学生只是初步接触专业知识,对经济的认识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学生在开始学习中会感到经济学过于抽象;(2)有些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当利用数学方法解答经济问题时,就比较难理解;(3)缺少对社会现实经济生活的关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身边的经济社会关注较少。总之,普通高等院校无论在生源质量和教学条件上都先天不足,如何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是需要专业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互动不足
中国传统教育,永远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法在现在大学大班教学中也是主要形式,而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比较被动,教学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很少有同学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学习和研究同课堂教学有关的经济学知识。
(二)教材的理论性太强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其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和难懂。刚上大学的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加上数学知识有限,对于理论和模型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并且现在理论教学课时量的缩减,内容都讲理论很难讲透,删减部分内容理论体系就不完整。数学又是学习微观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普遍运用微积分, 图形, 图表等来推导、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经济模型,使得数学基础薄弱的、特别是文科学生感到力不从心。
(三)教学方式单一
鉴于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本身的严谨性,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放在把理论和模型讲透,所以在教学的方式上,主要以讲为主。学生理解理论和模型,并不意味着学生能把这个理论和模型应用与分析现实经济生活,导致学生认为课程枯燥,实用性不大,不愿意学。
三、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重视交互式教学方法
交互式教学法最早由Pal-incsar于1982年提出的。他强调教学的实质是沟通,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师生是教学中的对等的双方,是平等、合作、协商的关系,教学的重点在于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活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直接与客体发生作用,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信息输入和输出。交互式教学法的优点就是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使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频繁的信息交流、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选择适合的理论教材
目前国内编的《微观经济学》的教材大多偏重于理论,内容不够深入浅出;教材内容以公式和图表为主。而国外的英文原版教材大多有经济学大家编写,无论是总体把握、还是编写方式都能做到深入浅出,只是教材案例取材于国外的经济现实,理解起来缺乏生活实际。所以在教材选取上,只要学生经济条件允许,最好把原版英文教材和中文教材配套使用。
(三)丰富教学方法
《微观经济学》课程在讲述过程中,在重视理论讲述前提下,我们可以引入情景式案例教学。我们在讲授理论前,引入一个适当的案例,激起学生的好奇,思考甚至讨论,最后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讲解,推导出理论,再对理论进行强调。《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采用情景式案例导入式教学是非常适合的,教师引入案例。例如在讲“机会成本”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大学四年时间的机会成本。
四、结论
普通高等院校无论生源和教学条件方面都有明显不足,而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变化教学思路,采用好的教学方法,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学理论,拓展他们思考问题角度。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陈亚雯.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4).
关键词:学业多元化考核;实施方案;过程管理;参与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00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003
一、引言
近年来,大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GPA导向的学业成就观”。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不足,学习的功利主义、工具主义思想日益强烈,追求更高分数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考试题被迫出得越来越简单。这些现象既不利于大学生个人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有损大学教育的内在价值和质量。为了破除大学专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本文以《微观经济学》教学为例,探索专业课教学考核的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期望在此门课程方面破除“高分低能”的积弊。
二、《微观经济学》学业多元化考核的目的
调整学生学业考核方式,是教学的应有之义。《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先导知识,在其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过程管控,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业评价方式。《微观经济学》学业多元化考核的核心是重视过程考核,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强化学习过程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防止基础理论的碎片化;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感;让学生可以实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且形成实时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有助于教师掌握教学进度、深度和广度。
三、《微观经济学》学业多元化考核的实施方案
根据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探索经验,学业多元化考核的实施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方式:学习笔记成绩、章(节)知识点随机测试、案例讨论和期末考试成绩,学生期末成绩根据教学要求,在前三个方式中取最大值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与第4部分的70%组合构成期末总成绩。
(一)学习笔记评定
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和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并且学会记笔记的有效方法。在课堂上对《微观经济学》中讲授的主要概念、假设和理论等内容要进行重点记录。课后要尽可能将这些概念、假设和理论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补充和引申。其次,要养成对笔记进行再整理的习惯,并能够根据简化的笔记准确回忆出所讲的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学习笔记由老师课前或课后随机抽查为主。
(二)章(节)随机测试
章(节)随机测的目的旨在鼓励学生及时进行课后复习,消化所学内容,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每章讲解结束后进行测试,方式一是让学生总结本章知识点,方式二是对知识点进行编码,随机抽题考试。每次10分。共90分。另外预留10分作为态度调节分。
(三)案例讨论
本课程根据知识点编写案例库,在案例库中筛选5个案例进行分析,每个案例20分,根据所学经济学原理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陈述自己的分析结果。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对理论知识的现实运用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四)期末考试成绩
《微观经济学》期末统一考试不仅涉及具体知识点的考查,还包括整个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逻辑结构等考核,从记忆、理解、运用及创新思维等方面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整个多元化考核的方案中,前三种方式主要注重知识学习过程的考查,第四种方式是对知识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全面考查。学业多元化考核方案不仅要体现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更要体现考核目的的多样化,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实现多样化的目标,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在课堂中的参与感和课后的知识收获。
四、《微观经济学》学业多元化考核方案实施意义
通过三个学期的课堂实践,在《微观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目标越来越清楚,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本门课程不仅根据期末考试来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而且通过笔记与案例讨论等方式对课堂表现来进行考核,加强学生专业课学习的过程管理,通过过程控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章(节)随机测试一方面是考查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是通过随机考试的方式替代课堂点名,考察学生的出勤情况。教学实践表明除了用严格的制度规定学生必须出勤上课以外,课堂随机测试是保证学生出勤的有效方法。将课堂随机测试情况与所得期末成绩直接挂钩,每次课后直接公布参与测试的人数与名单,以充分体现出参加上课对于高等教育的严肃性。
以案例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参与度。课堂陈述分析结果的方式构成案例讨论的重要环节,这样必然引起学生重视听课堂的发言。对于《微观经济学》课上案例讨论发言准备不充分的学生,就意味着案例讨论方式考核奖没有较好的成绩。这样通过案例讨论的方式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给予评价,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谢思诗.大数据时代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 问题检视与改进策略[J].教育导刊,2016(3):82-85.
[2] 谢思诗,李颖. 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教育导刊,2015(9):79-84.
[3] 魏周超.探讨高校学生学业的评价功能及体系[J].学周刊,2016(4):10-10.
摘 要 微观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部分,对于经济类本科生的学习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作用。而大部分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所学的知识却难以转化为实践,本科在校生也希望能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来增强实际动手能力。文章旨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操作平台,即开发出一套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辅助软件,从而达到让学生实践的目的。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软件开发一、经济类专业教学改革问题的提出目前许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经济学系,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具有本科学历的经济学人才。但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常会发现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很难迅速转化为实际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在校就读的很多同学也希望在学习中能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来增强实际动手能力。为了切实满足学生对实际操作这一需要,很多高等院校开始开发各种软件和操作平台,如贸易模拟实验室,模拟谈判室等,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针对经济学类的教学辅助软件和动手操作平台却少之又少,很难满足经济类学生的要求。针对学生在高校的学习情况,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真正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辅助软件,成了很多同学迫切的需要。本文主要对微观部分的开发做以简要介绍。二、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西方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大部分,两者均使用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它们相互补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支架起西方经济学的整个体系。相对于宏观经济学以社会总体为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则以个量分析为出发点,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以期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收获,以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微观经济学所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等等[1]。微观经济学是中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基础,只有在了解微观层面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宏观的国家调控和中观的政策分析。因此,针对微观经济学的的教学改革,主要侧重于基础的夯实。而对学生而言,积累案例知识和加强动手能力也成了当务之急。三、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意义西方经济学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类的本科必修课程,已成为重中之重,而目前在校生学习状况的反馈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对本次教学改革,应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问题。经济学作为人们日程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学科之一,本该与实际紧密相联,微观经济学更能解释许多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因此教改要达到的首要目的即让学生可以将理论实践于现实。(二)重视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作用。对于高校的经济学系学生而言,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内容无疑是西方经济学。所以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微观经济学进行教学改革,从长远意义上来说,对整个经济学都有着很深的影响。(三)面向市场经济。西方国家在发展市场的几百年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合理的做法,这些东西反映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而根据这些规律提出一些政策主张、制度框架,也成为世界各国在经济活动、经济交往中普遍遵循的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应该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2]。对于担负着未来重任的本科学生而言,学好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对于市场经济下的我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四、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内容任何一门知识,都应该经过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升华到理论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对本次教学改革的内容,初步设想包括四个方面,即基础理论的夯实、经典案例分析、模拟公司运行,以及与国内外图书和网上资料“连——连——看”。(一)基础理论的夯实。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教学辅助的最重要目的之一。软件开发的第一部分必然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考核和巩固。当然,软件不应该完全模仿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再一次的知识填充。这一部分应侧重于将现实中大量的小例子与微观的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借以让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加深。经济概念大多是由经济现象而来,将这些现象再升华为理论,而教改的目的之一便是增强理解性和记忆性。在这一部分,可将某些有特点的概念与实际相联系进行分析。如果大量的知识可以和生活相联系,与目前的市场,我国的发展状况相联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加强了记忆和了解。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中也发挥了相当大的辅助作用。
(二)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分析。目前,本科生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大部分是由国内的学者编著的,其目的主要让学生对西方的经济体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在编书过程中,必然会略去一部分经典案例及其背景和分析。软件开发的这一部分主要搜寻教科书上略去的大量的国内外经典案例,结合微观知识进行详细分析。例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博弈模型——囚徒困境,被堪称为经典案例。如果在软件开发上能模拟案例的真实情景,让学生作为案例的参与者,无疑会让他们更深切地领悟整个案例的过程。在这个模型中,学生可以模拟囚徒做出选择,选择的答案不同,“命运”也就不同,也可以模拟警察对囚徒进行审讯,即如何制造“困境”的过程。如2004年美国朗讯公司的朗讯中国“贿赂门”事件,事实上,对于任何想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而言,也面临着类似的“囚徒困境”。假设有两个跨国公司A和B正在争取同一个项目,他们在处理与政府公职人员的关系上有两个选择,行贿或不行贿[3],学生可以模拟公司A和B进行抉择。在案例中学习,既是老师的要求,也是学生的渴望。软件开发基于两种目的结合,给学生创造了动手平台,给教师也提供了宝贵的案例资料。(三)模拟公司运行。在完成上述两个环节之后,软件最重要的部分是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第三部分,软件会生成一定的运行环境,学生需要自己动手操作来完成重重难题。微观重点强调个量分析,与宏观的整体调控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进行模拟环境时,主要侧重于企业内部,或某个市场的内部,而并非从整体上来调节各产业和部门间的运作。比如在进入这一部分之后,软件会将一个公司的背景资料给出,并提出公司运行的要求。学生要通过微观经济学和各方面知识相结合进行经营和运作。学生首先要针对企业进行市场调查、目标市场需求状况分析等,然后针对企业内部营销个案分析、人力资源培训、福利分配设计等。同时考虑到学科间的交叉性,可以同产业经济学的产业组织学等学科相联系,对市场结构与行为、绩效的关系进行分析并给出有实际意义的结论措施等。在给出初始资金、人力和资本之后,所有的操作将由学生独立完成。一定时间内的经营效果和政策效应将作为公司效益的评判标准,系统最后会给出相应的评价和建议。(四)连——连——看。国内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对西方经济学的讲解并不全面,很多理论带有政治色彩便被略去。学生除了书本上的知识之外,对一本真正的西方经济学书籍也想了解得更多。介于本科生外语水平的有限性,学生很难读懂一本原文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而国内外有诸多网站和图书资料可供查阅,这一部分主要便是提供一些知名网站和书籍介绍等,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微观知识乃至经济学新闻的最新动态展示。由于软件的制作限制,上述几个环节的题库也会存在有限性,软件开发之后可以成立专门的网站提供新的题库下载和知识的更新,从而使软件时常在线更新,不至于落伍。以上是教学改革的一个初步设想,而真正的教改之路还要更久更长,教改的结果是否有成效也不是一朝一夕便能体现。微观经济学的软件开发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要在不断修改中加强和完善。我们期待这套软件能成为学生的实践助手,让他们在面对真正的经济问题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素质和能力,那么教改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文章项目来源:天津工业大学教务处。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微观经济学作为专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一门学科,成为各高校经济类和管理类本科生、硕士生的必修课。它是各门经济学科的基础课,其理论方法贯穿运用在各门课程中。微观经济学是最难学的课程之一。微观经济学通过抽象的模型描述具体的经济现象,很多时候用数学曲线描述变量的变化规律,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其要表达的内容,而现在大多数高校都是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以“讲解为主,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其弊端显而易见,所以微观经济学教学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好《微观经济学》尤其重要。但是,《微观经济学》的讲授不能是知识的简单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仅仅孤立、零碎地知道了《微观经济学》的各个理论,就可能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的确有很多学生,被引导到一个死的知识堆中,如果问其各个部分的理论是什么,其回答得头头是道,但一旦拿一个具体的经济现象让其用所学的理论进行解释,就不知所云了。其结果是培养了许多非常努力的学生,可是他们的知识是片面的、支离破碎的,而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越来越倾向于僵化。因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至关重要,而要使学生“真正掌握”,首先应让学生清楚《微观经济学》本身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结论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原理的形成思路和过程,也就是其思想方法、思维过程,这也是经济学原理形成的科学路径。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还原这个过程,将自己“模拟”成经济学家,重新走一遍这个科学路径,这实质上也就是教育理论中的探究式教学和学习方法。
二、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
根据《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特点,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适合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案例引入式教学。案例引入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讲授某种理论时,可以先在讲授理论前,引入一个适当的案例,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讲解,推导出理论。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采用案例引入式教学方式是非常适合的,因为微观经济学原理的形成思路,实际上是一种思想方法和思维过程,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总是直接地给出或简单地讲解现成的结论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而应该按照启发式课堂教学的要求,结合案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解决问题,发现规律。显然,这对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逻辑思维技巧将大有帮助。
(二)探究式教学。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也是微观经济学课程非常适合的一种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安排教学:首先,让学生分析与即将要讲的理论相关的经济现象,找出这些现象共同的经济特征;其次,让学生分析这些经济现象呈现共同特征的原因;然后,在分析的过程中,使同学们确定自己所要研究问题的目标;再次,有了目标后,就建立分析的基础,给出一定的目标成立的假设条件,依据假设条件,逻辑推理,检验推理的结果,通过即正确,否定返回重新给条件,重新推导;最后总结和讨论。
(三)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课堂互动性非常好的方法。运用此方法,首先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各种方式分成小组,然后围绕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议、质疑,最后得出一致同意的结论。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授课中期,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已经具备了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基本技能,在章节转换之际,找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重要的、感兴趣的疑难问题,不失时机地穿插、组织一次讨论是很必要的。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辨析,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运用讨论式教学法需注重以下问题:一是问题的设置。课堂讨论的内容一般是通过教师命题来引发的,教师论题出得好,才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二是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为了充分发挥讨论学习的作用,教师必须当好讨论的引导者。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必要的归纳、总结、评价,使问题的结论更加明确,更有条理,还可以结合学生的讨论,对所讨论的问题做必要的扩展和延伸,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三、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手段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抽象、深奥、难懂,学生难于消化,特别是要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证明和推导经济理论,使很多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难学。因此,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教学内容,使经济学原理“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中有大量的图、表,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可以节约出大量的课堂时间,也可以将图、表最关键的地方用不同的颜色强调,根据作图软件可以将曲线的变化趋势、曲线之间的关系通过绘图的过程强调,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印象,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二)师生互动手段。师生互动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教师应该更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在关键处点拨,为学生的练习扫除障碍。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由老师引导,调动学生互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探寻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可以让老师发现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及时给予不同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导。
(三)习题练习手段。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熟悉生疏的概念、原理,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我们可以在每章结束后,进行一次习题讲解课,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答辩演讲,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1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的作用
1.1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微观经济学理论性很强,都是抽象的知识点,分析工具都是图形,需要用到较多的高等数学知识,知识点较为枯燥又过于抽象,学生学起来较为困难。案例教学可以让枯燥的理论生动起来,将知识点更加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爱上学习。
1.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教育不单单是理论知识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于传统的授课模式,案例教学让学生去分析实际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经济现象,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授之以渔,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通过案例去认识现实经济生活,并且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经济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解决,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1.3提高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枯燥的知识没人爱学,有趣的案例人人都喜欢。微观经济学是抽象的理论与实证原理相结合的学科,通过案例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的展示出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被调动起来,变填鸭式教育为主动求知的教育,学生的主动性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自主自发地钻研知识点,提高学习的能动性。
1.4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案例教学把经济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来,教学按照教学大纲学时安排案例教学环节,以理论知识点为导向,切入案例,通过问答、讨论、情景剧呈现等方式完成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不同思想在课堂上自由碰撞,擦出新鲜的火花,让理论知识点深入学生的记忆当中。融理论于实践,融实践于理论,通过案例教学创新的方式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2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2.1课时安排不当,影响教学进度
由于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较多,课时安排上有8章内容,每一章又有很多小节,课时教学安排非常紧凑。在既定课时安排下把基本教学内容教好已经有些吃力,加入案例之后,会占用课时,课程进度会放缓,案例教学课时和既定教学课时之间存在矛盾,严重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再者,教学进度放慢后有些课程章节必须加快,这就导致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没有太多时间吸收,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案例教学既没有实施好,知识点也没有掌握,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就得不到提高。
2.2青年教师经验不足,案例设计水平有待提高
湖北文理学院主要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也不是很得当,而案例教学对教师要求相当高,要求对于知识点非常熟悉,而且能够把知识点熟练地运用到所讲知识点中去,能够分析并延伸,而不是简单地把案例硬生生地放进去,没有任何的延伸,为了案例而教案例,这样没有任何意义。
2.3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微观经济学针对的是大一的新生,新生没有太多的知识储备,不能寻找合适的经济现象分析,再加上学生对于高数的抵触,导致学生认为经济学很难学,进而不愿意学习,就算教师精心准备了案例,学生也只是当成一项基本的学习任务,不愿意配合教师参与到案例分析中来,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而且很多学生大一的时候参加课外活动,没有足够的精力去钻研案例,对于课后的案例作业也不重视,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2.4案例选取陈旧
微观经济学是由国外引进的学科,教材大多也是采用国外的经典教材,而教材中的案例很多都是20世纪的案例,比较陈旧,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更不能适应“00后”的学生。比如机会成本中选取的案例是老虎伍兹的案例,很多同学根本不知道老虎伍兹是谁,那肯定对于这个概念就不感兴趣了。再比如说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讲解,很多教师都是用的吃包子的案例,虽然经典,但是老生常谈,没有任何的新意,学生觉得和他们的生活没有多大的联系,不能形成强烈的共鸣,缺乏创新。由于案例的陈旧,学生不能共鸣,缺乏吸引力,自然也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习也就没有兴趣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应该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接轨,扎根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耳目一新的同时更觉得很有用,自然就会好好学习了。
3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改革对策
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所以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改革很有必要。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师、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案例选取等方面进行改革,具体如下:
3.1组建优秀的教师团队,合作交流
因为青年教师经验不足,不能够很好地完成案例教学的任务,一门课程可以由多个教师讲授,年长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大家相互交流,合作教学。每周一次的教学交流讨论研究,每一章节的案例一起共同研讨,找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互相切磋,思想碰撞,设计出最好的案例教学思路。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大家的智慧是无限的,在教学团队的共同研究下,案例教学的效果也会得以提升。
3.2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图表和公式较多,知识点较为抽象和难懂,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案例分析和多媒体教学结合、案例分析和情景教学相结合、案例分析和研讨式教学相结合。有一些经典案例比如说囚徒困境的案例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讲授,经济政策的教学案例可以采用观看当下热门的财经视频呈现,需求供给理论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各大商超让学生研究讨论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弹性理论。案例教学不是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要多种教学模式结合,形象生动地把知识点教授透彻。
3.3优化案例教学设计,克服课时不足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较多,课时有限,所以一定要优化案例教学设计环节,针对不同的章节设计不同的案例教学内容,走出课时不足的困境。3.3.1线上线下结合课前线上布置相关案例,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课上讲授知识点后再集中谈论,解答学生的疑问,课后再布置课后作业深化知识点和案例的理解。3.3.2专题调研研究在系统性讲解完知识点后,给出相关命题,让学生组成相关的学习小组,去收集资料,实地调研研究,比如市场结构这一章,让学生去当地调研各种市场结构的企业,分析其优劣势,找出发展问题并提出对策,形成专业的研究报告,这也是在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4选取案例要做到经典且新颖
选取案例时不能过于陈旧,结合当代大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选取经典新颖的案例,切合大学生的生活和感情需要,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案例多样且新颖,比如在讲授边际效用递减时可以采用“难忘初恋”,这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再比如讲授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时可以采用“相爱容易相处难”“毕业季即分手季”这些话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颜靖艺.基于建构主义的民办高校“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6):77-79.
[2]曹雪荔.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探讨[J].智富时代,2018(12):211.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圈子案例;被动复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229-02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性质及特点
微观经济学是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是专业基础必修课,为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基本分析方法与理论基础,与宏观经济学课程共同构成《西方经济学》的全部内容。
设立《微观经济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微观经济活动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掌握如何最有效地使用稀缺资源的经济学分析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去分析、解释身边的经济现象,并对微观活动给予客观评价。
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系统课程,涉及一定的数学、图形分析和心理学等基础知识,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理论抽象,较难理解。复杂的经济现象,在理论假设的基础,概之以一些文字,公式和图形来表示,即用经济模型来阐述经济规律,必然导致这种理论具备抽象的特点,让初学者理解费力。
2.理论推导及应用广泛用到数学知识。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理论的客观性和严谨性,体现在广泛应用数学知识推导理论,用计量方法验证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初学者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3.注重图形分析。把经济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理论假设,用图形来直观阐述。
二、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在学习上的思想特征
民办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既具有高校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其独特性。他们的入学成绩普遍比公办高校的大学生低,且在学费缴纳、学籍管理及人事档案关系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学生在学业、经济及社会认同等方面承受了更大的压力。总的来看,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在学习上的思想特征表现在以下四点:
1.迫切渴望成功,知识积累的漫长过程使其学习热情日趋淡漠。民办本科院校就读的大学生多数都经历了高考失利,有学生认为其目前的就学状态只是“无奈”选择。他们在进校之初,对学习抱有强烈的积极性,特别渴望成功,希望自己能和高中同学回到同一起跑线上。于是,他们特别渴望通过一些改变来得到别人的评价与肯定。在理论基础知识积累过程中,很难在短时间内使其有突破。于是,有学生开始放弃学习,“理论无用论”思想影响了良好学习环境的形成。
2.重实践,轻理论,价值取向日趋务实。民办高校较之公办高校,学费收费较高。在学生心目中,传统的教育关系变成了教育消费者与供给者的关系。学生存在较强的成本意识,期待高教育质量回报,他们要求回报要 “短、平、快”。于是,他们比较重视开设的课程可以给他们带来什么。由于理论基础课,着重于知识的积累及方法论的形成,学生普遍感受不到此类课程的即时利益,所以他们对理论课学习不感兴趣,而对一些实践操作课程较重视。
3.职业意识较强,热衷于各种专业技术证书的考试。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在就业方面自主意识很强,他们认为,现在的高成本投入,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工作机会。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他们更能主动地提前进入人才市场。他们渴望平等,希望社会能给予他们一个相对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他们也在积极努力地创造条件,想通过各种专业技术证书的获得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只要有此类考试临近,大多数学生表现为,不管上什么课,他们的眼里只有那一本考证教材。
4.喜爱活动,考试前对日常课程课本鲜有主动翻看。因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对、务实价值取向等原因,民办本科院校学生日常课程课本鲜有主动翻看,因而其理论与书本知识不太扎实。但他们喜爱活动,对文体、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性与热情极高。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先入为主,认为理论基础课无用。上述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的务实特点,导致了部分学生在没有正式开课之前,对于要上《微观经济学》课程就缺乏兴趣。因为在他们看来,这门课程,没有直接教他们在实践中如何具体去做,看似无用。
2.理论假设条件与现实的差异,加深了理论无用性看法。刚开始学习课程,他们发现经济理论的得出,都存在与现实有差异的理论假设基础,把复杂的经济现象用文字、公式和图形来表示,与他们了解的部分现象有出入。而且,由于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单位行为,部分理论直接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终加深了学生的理论无用性看法。
3.理论抽象,数学基础薄弱,学习存在困难。微观经济学理论推导与应用过程中要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而民办本科院校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薄弱,导致部分学生有学好的愿望,却学习困难。另外,理论的抽象性,也令学生理解费力。课堂上,经常听不明白最终会使学生参与度降低,转而干与课程无关的事情,比如,用手机上网或睡觉。
4.知识点多,学生鲜有复习,“今会明忘”现象普遍。学时有限,而教学内容又多,学生每次课学下来,都会新学不少概念和理论。当老师在课堂上用了多种方法,终于让大多数同学理解清楚一个理论的由来及其应用时,过了一段时间,再问到之前学过的理论,学生们又忘了。这种情况不仅对学生后面知识点的学习不利,也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原因就在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的主动性极差。
5.理论应用实践能力较差。经济学教学目标在于,学生应用学到的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经济现象。教学中发现,学生这方面能力较差。
四、优化民办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措施
1.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堂课:课程有用,但不好学。针对学生特点,在正式开始讲授经济学的理论之前,一定要花时间告诉学生,这门专业基础课学好了对其有哪些益处。可通过列举法,举一些实例,说明这门课程的理论可应用在哪些领域,哪些证书考试时要用到这些理论等,充分阐述经济学理论学习的必要性,学好与否的差异性。等学生感兴趣了,再告诉他们,这门课不好学,要重视,认真才能学好,引入学习方法,并强调数学的重要性。
2.“圈子案例”教学,增加理论课的趣味性和应用性。“圈子案例”教学,是指要用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他们感兴趣的例子来阐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对于经济学初学者,面对着厚厚的既有数学公式、又有图形的经济学教材,总觉得经济学充满了统计数据和专业术语,既枯燥又乏味。但是,只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一些现象,就会发现经济学就在身边,因于经济学源于社会经济现象。通过对大量此类案例的讨论学习,可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观点的讨论分析,学生会用更理性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最终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被动复习”方法的使用。学生课后鲜有复习,可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布置等来提高学生的复习频率。对课程内容的回顾,应以学生为主角,或提前布置,由学生来讲,或通过随机提问检查,督促学生在课前要做复习工作。经济学教学,要有好的效果,作业量少不了。可通过作业,让学生去复习学过的知识点,并从中发现学生的问题,采用作业讲评或组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课堂管理。课堂上,学生从教师处接收的信息,除了知识,更多的还是从细节上感受教师对人、对事的态度。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有效管理课堂,引导学生更正课堂上的不当行为,如使用手机,或是睡觉等,创造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 郑健壮,王石河.微观经济学教学经验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关键词】研讨型教学;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理论对现实经济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并能指导相关经济行为的决策。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难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此,能调动学习主动性的研讨式教学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应运而生。本文在简单介绍研讨式教学内涵要求的基础上,介绍自己在《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应用研讨式教学的步骤,并分析其效果和不足。
1研讨式教学的内涵及要求
研讨式教学法起源于德国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这种教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被广泛运用。1997年研讨式教学法开始被引入国内,随后受到极大关注。研讨式教学是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研讨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搜索、选择、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不仅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师生共同探索,进而密切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它包括讨论式、启发式、专题式、案例和讲授式等多种具体教学方式。研讨式教学体现的主要教学原则是学生主体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它要求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研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分工协作自行探究,学生始终占据教学的主体地位;它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创新性,要有探究的价值;它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时,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和量力而行的教学规律。
2研讨式教学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
笔者自2013年始,践行研讨式教学改革。实践表明,研讨式教学改革需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环节。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编制体现研讨式教学要求的课程教学大纲。研讨式教学区别于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在教学大纲上也要有体现。比如教学时间的重新分配,教学内容的整合安排,哪些内容需重点掌握,哪些内容需重点设计研讨环节等。(2)教学设计体现研讨式教学特点。研讨式教学的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搜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教师的教案和课件设计都应体现问题导向。小到每个知识点,都可以从问题切入,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大到每一个完整的理论,可以设计覆盖完整内容的大主题大案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讨。(3)科学设计研讨主题。可以说研讨主题的设计是研讨式教学最关键的环节。好的主题设计,应该既覆盖教材理论重点内容,又兼顾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在参透教材内容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比如讲授价格理论时,可将研讨主题设定为当前最热的房价问题;讲授生产理论时,可选择规模经济问题作为研讨主题;讲授市场理论时,可选择垄断行业和竞争行业的收入差距为研讨主题;讲授分配论时可讨论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等。这些研讨主题的确定,既依托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留给学生自主研究的空间。(4)合理安排研讨小组。确定研讨小组是研讨式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上第一次课,需先介绍微观经济学的性质、内容、学习意义及能力要求,并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方法,特别是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要求等,使学生对研讨式教学有一个基本认识。学生根据自愿组合、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原则组成每组3-5名成员的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研讨式学习。分工协作完成资料搜集、数据分析整理、研究报告撰写和PPT制作讲解等工作。(5)组织课堂讨论。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介绍过程需要有观点、数据、材料支撑。在小组代表介绍完毕后,同小组同学可以对该问题进行补充。接下来是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互动环节。师生可以对该问题进行提问,由小组成员回答,还可以进行辩论。教师要把握课堂研讨时间,既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又不能影响教学进度。最后是教师点评,从形式到内容,指出优点和不足,同时对学生疑惑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补充说明。(6)研讨的课后延伸。研讨课程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应进行总结。教师的总结包括研讨主题的设计是否恰当,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表现、有无改进空间等。学生可以从学到的知识、发现的问题或差距等进行总结。同时,经过研讨阶段,学生可以对研讨主题撰写研讨心得或直接撰写小论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包括论文的规范性要求、论证方法和研究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3研讨式教学的教学效果分析
笔者自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践行研讨式教学以来,总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得到增强。这种问题驱动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由于研讨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从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到观点的提炼,再到具体解决问题方法的确定,从报告论文的撰写到主要观点结论的陈述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此过程中,认真参与的学生,能力得到全方位锻炼和提高。绝大部分学生反馈“研讨式教学法优于以往的讲授型教学方法”。(2)学生开始关注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做到学以致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对身边无处不在的经济现象熟视无睹,原因在于缺乏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训练。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提出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和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不仅能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关注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3)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得到培养。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科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研讨式教学法要求学生最后撰写报告或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科研论文撰写的规范要求,无形中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并有不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动手撰写科研论文。(4)教学效果得到改善。研讨式教学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学生在研讨过程中的表现能及时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根据这些反馈结果,教师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做相应的调整。这个教学反馈的速度较快,反馈周期短,因此学生的正确认识能及时得到强化,错误的认识则可以及时得到纠正。
4研讨式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研讨型教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在以下方面加以注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讨论主题要准,质量要高。主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质量的高低,合适的主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增强教师继续进行研讨型教学的信心,故设计好的主题是讨论成功的首要步骤。因此,选题既要有理论深度,又要有实践基础,要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有普遍性、代表性、典型性和针对性的专题。笔者的原则是,选题应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可以根据教师自身的了解,选择性地选择有争议的知识点;其次,选题对学生的思维有启发作用,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选题要有一定的广度,需要涵盖课程内容中比较多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探索时有较大发挥空间。(2)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同时注意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驾驭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的讨论气氛。在课堂讨论中,教师需要通过倾听学生的意见,关注学生的表现、观点和发言,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时间和指导方式做出决策。此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难以进入状态,部分是由于性格内向,不敢发言;部分是由于偷懒,准备不足而不愿意发言;还有部分学生表达能力差而不愿发言。为了提高这些学生的参与度,笔者尝试了多种方法:一是诚恳邀请性格内向和表达能力差的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并多加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二是将发言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体系中,激励学生发言;三是讨论组长由组内成员轮流担任,保证一学期下来,每个同学都有锻炼机会。(3)制定并严格执行考核标准。在讨论过程中,难免有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想“搭便车”,往往出现“一人代劳,全组过关”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课前制定并公布了详细的考核标准,要求明确每次研讨工作中小组成员的分工,并纳入平时成绩考核体系。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公正评判的基本要求,也是督促学生学习和提高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黄梅.高等教育研讨式教学现状评述[J].高等教育,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