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集团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范文

集团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集团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集团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

第1篇:集团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范文

但是,由于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相当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许多中国企业来说仍然是全新的课题,无论在规划还是在建设信息化过程中,都存在很多疑虑和困惑。而一些it企业、咨询公司出于纯商业目的和竞争的需要,自觉、不自觉地误导企业,又进一步模糊了企业对信息化技术、应用及其效果的认识,使他们对究竟如何规划和建设本企业的信息化更加茫然,或仓促上马招致失败,或迟疑不决贻误良机。因此,对一批已经完成信息化战略抉择的用户企业来说,其当务之急是,在策略、战术上,借助外部的客观、中立、第三方的信息化咨询机构的知识、经验和力量,切实把握和解决好信息化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和策略性的问题,以确保其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

本文从企业信息化项目规划和建设的实际流程、需求出发,从如何为用户企业提供客观、中立、第三方的咨询服务的角度提出企业信息化四个阶段的八个策略问题与大家讨论,供企业参考。

一是企业定位策略

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技术工艺、行业属性、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从来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企业,因此也就没有可以完全照抄照搬的企业信息化模式。在规划和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高层决策机构首先应当借助外部的第三方信息化咨询机构,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境和竞争地位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地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力度和深度,才能既不脱离企业自身特点、基础和条件,又能很好地服从服务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二是时机选择策略

什么时候启动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从战略上讲当然是时不待我,但从战术上看,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适合“现在”就上马信息化项目。时机的选择关系到项目的成败。竞争的压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供应商的供应链和价值链关系、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个性化需求的需要等等,构成信息化的拉力和动力。而企业在体制、管理、观念、人员it素质、资金预算等方面缺乏准备或准备不充分都会成为信息化的阻力,推迟信息化启动的时间。企业应当在第三方咨询顾问的帮助下,全面、客观地分析这两方面因素的消长变化,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

三是全员培训策略

信息化项目启动前,借助第三方咨询机构,对上至董事长、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就信息化意义、必要性、基本知识技能、预期效果等进行全员培训,不同于软件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实施商对系统和终端用户进行的应用操作技能的培训。它不仅有助于尽快形成全体员工对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步骤等的共识,明确自己所应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增强员工参与度和积极性、创造性,减少障碍,克服阻力,提高项目成功率;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擦亮用户的眼睛”,培养和提高企业管理层特别高层决策者对信息技术、软件和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认识和判断力,以便正确地选择适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及其供应商、实施商,降低选型风险,防止决策失误。

四是招标选型策略

国内外软件厂商特别是erp厂商参差不齐,鱼龙混杂。为确保正确选型,企业应当在第三方咨询顾问机构的帮助和组织下,根据企业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的要求和不同阶段、不同应用系统的项目内容,编制标书,面向国内外it企业进行广泛招标,这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以上是企业在信息化项目准备阶段应当注意把握和解决好的四个策略问题。通过该阶段四个策略的运用,企业在外部引入的第三方咨询顾问的帮助下,完成自我诊断、时机选择、全员培训和选型招标,形成适合本企业发展需要的、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独一无二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整体规划》等前期工作成果。

五是实施监理策略

在完成选型后,供应商、实施商进入企业,信息化项目进入实施监理阶段。企业作为甲方,供应商和(或)其实施商作为乙方(一个或多个),需要由第三方作为监理方来沟通和协调双方的关系,以确保项目能够按照规划内容、进度要求顺利进行和设计功能的全面如期实现。在项目实施监理阶段,监理方应依据有关监理的法律法规,对项目进度、质量、投资等进行全程、全面的监理并提供甲、乙双方共同确认的《监理报告》。

六是验收评估策略

项目实施完毕,进入验收评估阶段。由于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复杂性,在没有引入第三方的情况下,甲、乙双方常常在项目是否可以结束、何时验收以及依据什么标准验收等方面产生分歧,相持不下。第三方咨询机构,按照信息化规划、甲乙双方签订的合同以及一套各方公认的信息化项目评估体系,站在中立的地位,对项目进行全面验收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并提交双方确认,对确保项目成功和双方的利益都是十分必要和有利的。

七是维护扩展策略

验收评估结束后,信息化项目进入维护、管理与扩展阶段。对于it企业而言,项目竣工意味着用户买单,自己走人。但对用户企业而言,项目竣工,一切才刚刚开始。因为,系统建成正如生产线竣工,应用和投产才是目的。此阶段,企业与第三方咨询机构可以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第三方咨询机构可以帮助企业进行阶段性信息化项目完成后的维护、管理与升级工作,紧紧围绕用户应用系统升级、扩展的要求,跟踪研究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趋势,继续为用户企业提供富有前瞻性、战略性和针对性的服务。同时,帮助用户企业建立it供应商信用记录数据库及其根据用户系统维护、扩展需要作出快速响应、提供后续服务与支持的机制。

八是行业专家参与策略

这一组织策略贯穿上述四个阶段。在处于起步阶段的信息化咨询市场,it厂商、咨询公司尚未培养出“资深”的行业顾问,往往难以就项目规划、实施与用户的业务、管理部门进行深入的、实质性的交流,不可能为用户提供贴近其所在行业特点的专业、优质服务。第三方咨询机构要确保企业信息化成功,必须吸收真正行业专家参与用户信息化项目,用户企业和it企业也有理由要求其组建有用户所在行业的真正行业专家参与的专家团队,针对上述各个阶段工作的需要协同工作,为用户提供顾问服务,协调甲乙双方的关系。只有这样,it咨询与管理咨询的结合才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有机融合,具有相乘、倍增效应,项目的成功率才会大大提高。

以上八个策略,论述了处于不同企业信息化阶段的关键成功要素,这些策略遵循的好坏,往往直接关系到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成败。

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案(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快,大量已经高度实现信息化的跨国企业涌入中国市场。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将很多国有企业进行合并重组为集团。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已成为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

随之而来的是重组后的集团企业最敏感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竞争压力。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许多集团企业开始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全面支持企业的业务发展战略规划。信息化已成为集团企业在新的发展时期促进和带动各项管理工作创新与升级的重要手段。因此希望通过探讨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和实施思路,为集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1、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集团企业一般都是从事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历史的原因,集团信息化水平因行业技术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竞争环境、效益等因素而存在差异。一般来说,技术含量高的、处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行业竞争压力大的,经济效益较好的集团企业信息化需求较为强烈,信息化建设水平也较高。如国内石油化工、电力、航空、烟草行业的集团企业。

总体而言,我国绝大多数集团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远远落后于跨国企业,甚至与上述集团企业相比差距也较大,基本上处于将信息技术应用局限于单一功能或管理领域的初级阶段,离信息技术应用于经营管理的整个流程和应用于集团企业外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根据笔者在大型集团企业的实践体会,总体来说集团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集团成员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差距较大。国内新组建的集团普遍存在成员企业应用水平参差不齐,集团总部和大多数成员企业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局面。

(2)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复杂程度较高。除一些主体业务领域突出的集团企业可以围绕如ERP这样制造业通用软件或行业专业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建设外,很多集团企业往往是跨多个行业领域,这导致集团内部成员企业间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和思路各不相同,极其容易形成“信息孤岛”。

(3)集团企业较少从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去考虑信息化建设问题。集团企业还未形成定期制订或修订中长期信息化规划的制度,通过这一制度可以定期考虑信息系统能否支持企业未来的业务发展,而不是缺什么就建什么,缺乏总体规划。

(4)集团企业缺少即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各级复合型信息化人才。集团企业信息化复合型骨干人才匮乏且流失严重,使得各级信息化决策人员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的本质是管理问题,往往从技术和成本角度选择高校和纯软件公司进行自行系统开发,增加了项目的风险。

(5)集团企业信息标准化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信息标准体系建设的落后约束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又由于缺少系统的管理手段和防范措施,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无法满足应用系统发展的需要。

2、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必要性

信息化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总体指向,是信息系统开发和实施的前提与依据,其核心内容是要从企业经营目标和业务发展方向中抽取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形成总体的、全局协调一致的信息框架和系统整体模型,为进一步系统设计和实施奠定基础。

为了在信息化建设中有效地规避风险,集团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要定期在集团经营战略规划的指导下,运用信息化规划手段来确定未来几年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发展阶段、建设重点、总体方案、所需资源和实施方案。信息化规划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通过制订信息化规划,集团企业可以围绕信息共享和协调工作为目标,消除集团内部应用系统间信息孤岛,规避重复投资和分散投资的风险,从而提升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信息化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已成为当前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3、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信息化建设以及开发应用标志着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用信息化促进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用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推动信息化工作向纵深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因此要以“服务于集团发展、服务于基层应用、服务于集中管理”为目标,抓应用促发展,运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支持集团企业业务发展规划的要求。

一般来说,集团企业在制订信息化规划时首先应注意遵循国家、省市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总体部署,然后紧紧围绕最新的集团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立足于集团和行业实际情况,以超前的思路、开拓的精神和务实的规划来推进信息化建设。对于那些信息化基础较薄弱的新建集团企业,笔者建议其集团信息化规划指导原则应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以信息和资源共享为目标,分步实施,重点先行,基层应用和总部平台建设并举”。这些指导原则应贯穿于集团信息化规划的全过程,同时也是今后集团信息化规划实施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依据。

企业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支持企业各级组织按照科学高效的管理和决策流程去实现企业发展规划目标的一项持续改进的系统工程。因此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必须根据信息技术在行业中应用的规律来制订信息化规划。根据在集团信息化规划和建设的一些经验体会,笔者认为在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

(1)坚持围绕集团战略确定目标的原则。信息化规划一定要从集团企业经营战略出发而不是单纯地从信息系统的需求出发,避免陷入脱离企业发展目标而进行盲目建设的困境。企业信息化规划必须符合企业的发展水平和企业发展需求,必须与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相一致。

(2)坚持关注核心业务制定建设重点的原则。信息化规划应从经营管理的变革出发而不是从技术的变革出发,这有利于充分利用集团企业的现有资源来满足关键需求,避免信息系统无法有效地支持集团企业领导的决策。企业应关心与自身核心竞争有关的核心业务的发展,优先发展与核心业务相关的信息化系统,并在所需的人、财、物的投入上有所倾斜。

(3)坚持信息资源共享和安全实效相结合的原则。在规划各个核心应用系统建设时应选择具有各业务领域经验的成熟软件厂商为主以降低项目风险。在规划集团统一平台建设时应重点考虑各应用系统间信息双向的授权互动共享和高效的协同运作。在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目标的同时,应重视信息安全问题。

(4)坚持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的原则。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集团企业制订统一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信息化规划和建设必须强调以集团为主导,通过统筹规划,经费扶持等有力措施来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理顺各种关系,规范投资主体行为,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5)坚持需求牵引和效益驱动的原则。信息化规划坚持以需求为牵引,应切忌盲目冒进。除了重视集团层面的信息化建设外,突出核心基层企业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和原动力,是信息之源。规划应调动集团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各种资金投入,确保信息化建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6)坚持先进性与经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信息化规划应具有前瞻性,避免出现信息技术与管理手段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的局面。与此同时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在达到同样实施效果和满足未来三五年业务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成熟可靠、经济可行的技术和方案,切忌好高骛远,盲目追求最新技术,增加项目风险。信息化建设采用新技术时也应考虑可实施性,切忌忽视企业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盲目上大项目,搞面子工程。

4、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架构

某集团公司作为上海着名的国有大型粮油企业集团,在上海的粮油经营和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信息化建设近几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它的信息化规划和实施思路应对其他集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遵循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围绕集团国资发展战略,该集团提出了未来五年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的总体目标是“推进四大核心业务的应用系统建设,综合运用广域网网络和数据仓库平台,初步建立实现各系统间信息共享的集团信息化应用平台,为集团领导的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该集团的信息化建设主要目标近期将围绕数据平台、网络平台、应用平台和保障体系建设来开展,以此为基础形成数据集成模式的集团信息化总体架构;将来为配合集团集中控制的应用系统建设,将利用外高桥码头项目。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开展集团内外各系统间应用集成,形成应用集成模式的总体架构。

5、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数据平台是基础,网络平台是载体、应用平台是核心,标准化和安全体系是保障。该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也是围绕数据平台、网络平台、应用平台和保障体系建设来开展,并根据集团和各公司的经营模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规划了信息化建设的阶段任务。在此基础上,坚持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务求实效的原则,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以信息化投入促进效益增长,以效益增长加大信息化投入的良性循环。

5.1网络平台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集团信息化的根本保证。网络基础设施是所有应用的基础,是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未来该集团将基本形成以集团中心机房、仓储中心机房和外高桥储备码头中心机房为通信中心,以集团广域网为主干,与粮油信息专用网、子公司局域网互联的数据通信平台。

5.2应用平台建设

为了进一步加强该集团的集中管理和控制力度,分别进行集团层面的应用系统与四大业务基层应用系统建设,并由此构建整个集团应用平台。这是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实现集团现代化管理的保证。

基层单位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是集团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团数据信息之源。因此该集团围绕四大核心业务重点进行粮油加工企业的系统建设、粮油储备企业的粮油储备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粮油仓储物流企业的外高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粮油贸易和零售业务的客户关系管理及供应链系统建设。

集团层面应用系统在继续完善满足对外宣传和信息要求的对外信息门户、满足信息共享和内部交流需要的对内信息门户、基于,技术的分析监控系统等的同时,该集团在集团总部层面还将重点着手对人力资源系统、报表数据采集系统、业务协同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

5.3数据平台(信息资源)建设

数据平台与网络资源是集团信息化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数据平台的建设要与网络建设和应用工程建设同步考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该集团的数据仓库系统是集团信息化平台进行数据采集、存储、处理、、维护、分析的核心。未来随着集团报表数据采集系统、外高桥码头系统和系统实施完成,将进行数据平台(数据仓库)的二期建设,争取将数据仓库的经营数据范围覆盖到所有二级企业,报表数据范围覆盖到所有企业。

5.4保障体系建设

信息技术成功应用和效益最大化的一项重要条件是建立统一的信息保障体系。集团企业必须建立和形成符合自身管理要求的信息基础标准体系(包括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要领和逻辑数据库标准等)、信息管理开发利用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这些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执行,是集团信息化建设避免重复投资、加速信息流通、实现信息授权共享、取得最大效益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1)信息基础标准体系。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基础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具有知识密集、资料密集、工作量大等特点的基础性系统工程。它是各个信息系统信息共享、交换和集成的保证。该集团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步骤如下:

第一步:从基础标准中核心的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着手,将外高桥码头项目乃至集团内的各类数据进行统一分类标准,为数据集成打下数据基础。

第二步:制订统一的平台和数据接换标准,建立各应用系统集成的技术标准,为应用集成打下技术基础。

第三步:制订各应用系统和网络系统设计开发的规范,优化基础设施配置规范和软件开发的质量水平,实现信息化过程的标准化。

(2)安全保障体系。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在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的同时,重点保障基础网络和重要应用系统的安全。

首先采用密码加密、完整性校验和实体鉴别等机制,实现局域网互联过程的安全可信连接和安全通信。

其次设立安全管理中心和密码管理中心,提供认证、授权、实施访问控制策略等服务和互联互通密码配置、公钥证书、传统的对称密钥的管理。

通过建立信息安全的有效防护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从物理级、系统级、网络级和应用级采用一系列统一协调的安全措施,构造一个基础的安全防御技术和管理体系,形成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第2篇:集团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范文

结合典型企业2006年的做法,分行业对其需求和特点进行分析,疏理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走向,是有必要的。

化纤:走向管控一体化

化纤行业为纺织工业提供工业化原料,其产品对下游各个行业都造成很大影响。化纤行业最关注的问题是保障生产的安全性,以及提高自动化水平、节约能源消耗、减少污水排放等方面,历年来对信息化投入较高。

吉林化纤、新乡白鹭等企业近期建立了全公司的管理系统。随着规模生产能力和效益的提高,化纤生产线向高速、大型化、连续化发展,实现集中分布式控制(DCS)是主要需求。其发展趋势是全厂DCS系统组成控制网络,并与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形成一个管控一体化的综合信息网络。

棉纺织: 综合应用值得关注

棉纺织行业运行状况直接影响上下游产业,主要产品棉纱、棉布产量多年来居世界第一位,管理信息化也一直走在前列。

湛纺集团和北京同灿开发的ERP系统很好地兼顾了行业特点和个性化需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洛阳白马在和佳ERP上线之后,又实施了织机自动监测系统,目前与清华大学合作,准备开展智能生产调度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我国棉纺织企业的装备水平已经大幅度提高。从今年的国际纺机展看,新型设备都配置信号采集接口。因此,棉纺织企业建立车间自动监测系统势在必行。MES可以采集生产设备的状态数据,实时监控底层设备的运行状态,为ERP提供生产现场的实时数据,也可以对来自ERP的生产计划信息进行细化、分解,并进行生产调度和物流调配,从而加强计划管理层与底层控制之间的沟通。目前,棉纺织行业这一类综合应用刚刚起步,是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其重要作用将会在“十一五”期间逐步显现。

毛纺织:工艺和质量管理是重点

我国毛纺织行业包括毛纺织企业和毛针织企业,生产规模、行业结构、产品品种质量、技术进步、市场拓展等方面有长足发展。由于产品附加值较高,毛纺织工艺和质量管理一直是信息化重要内容。

山东如意集团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面向精梳毛纺织的工艺参数优化和质量监控系统,目的是解决毛纺织产品开发周期长、质量不易控制等长期存在的问题,今后将继续深入开发,拓展行业应用。同时,由于企业近期的快速发展,山东如意集团形成了包含上下游产业的企业集团,“十一五”期间将继续与西安工程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密切合作,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开展面向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协同管理、具有纺织业特点的先进制造集成方案等项目。

印染:绿色化是重要指标

印染行业处于整个纺织产业链的中端,产品对于提高纺织品面料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起着关键作用,其清洁生产、绿色纺织品、环境保护等问题都格外引人注目,绿色化是信息化的重要指标。在信息化应用中,印染行业更加注重管控一体化,印染生产过程自动检测和控制技术、印染行业清洁生产的自动化工业平台是需要重点突破和亟待推广的关键技术。杭州开源、山东大学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最近,华纺股份做出了一个全面推进信息化的“数字华纺”总体方案,包括产品设计数字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自动化和营销网络化等内容,并开始了ERP、在线生产检测控制和能源自动监控等系统的实施。在生产设备普遍更新改造之后,华纺股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重点放在提高生产线自动化水平、产品升级换代和企业管理现代化上,为“十一五”印染行业信息化开了个好头。

服装:注重产品设计信息化

服装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区域集中的产业集群现象明显。因此,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在纺织业发达的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地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杭州爱科公司继湖州童装服务平台成功运营之后,今年开始建设更大范围的、面向区域的服装综合服务平台,开发服装行业专业软件,并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的支持。

一些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大型服装企业继续深化应用,对内注重车间物流管理,对外注重网络营销。如福建九牧王采用无线局域网和移动终端采集数据,提高了出入库准确率、出库效率和盘点速度,并计划扩大到分支机构和商场专柜。

由于服装产品的季节性和时尚性,产品设计信息化一直是重要领域,CAD等技术尽管经过多年推广,仍然有巨大需求空间。CAD与自动裁床等生产制造设备集成配套,形成CAD/CAM系统,可大大提高效率。三维CAD的量身定做系统和模拟试衣系统可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针织:个性化特征突出

针织行业生产流程长,制造类型差异大,行业特点明显,信息系统实施的难度较高。

近期,北京铜牛、福建凤竹等企业相继实施了ERP系统,有的企业开始了MES的开发,这有助于行业制造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产品设计数字化、市场营销网络化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织企业信息化的行业化需求和企业个性化需求逐步凸现。这种差异性和深入性是行业特点所在,给CAD、ERP、MES等应用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用软件系统在逐渐成熟,不断发展完善,实现产品化的同时,应该形成自己的行业特点,丰富产品的行业版本,以便适应需求的深化。

纺机:集成是当务之急

纺机信息化一直走在行业前列,尤其国家提出的振兴装备制造业战略对信息化发展是一个强有力的推动。经纬股份公司常德纺机厂与北京希门公司合作,成功实施了ERP,并以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为基础,实现了与CAPP、PDM的集成。

纺机企业信息化建设开展较早,往往存在多种应用系统,但大部分处于信息孤岛的状况,信息共享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仅受到体制、认识、应用水平的制约,缺乏技术支撑也是重要原因。未来几年内,解决不同系统的集成问题是当

第3篇:集团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范文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方针。1993年以来,我国陆续启动了以“金”字命名的一系列国家级信息化应用工程。1996年成立的“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在这一过程中,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致力于自主创新的中国企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多项国家“金”字工程重要参与者之一的航天信息无疑是这些企业中重要的一员。

七年铸一剑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为600271),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等十二家中国航天领域的知名企业,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于2000年11月1日共同发起成立。公司依托航天领域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以及组织大型工程的丰富经验,以信息安全为主业,致力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生产、系统集成和推广应用,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庞大的市场,设立了信息安全、智能商务和RFID等专业的博士后工作站,具备计算机系统一级集成商的资质。承担了“金税工程”、“金卡工程”和“金盾工程”等等国家级重点工程,是国家大型信息化工程和电子政务领域的主要参与者。2003年7月11日,公司在国内A股市场挂牌上市,成为国内具有雄厚实力的IT上市公司之一。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在信息技术研发、生产以及推广应用等项目上多年的经验与实力,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是国家税务、工商、石化、智能卡、多媒体数字终端等领域产品和方案的提供商。2001年以来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连续7年入选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在信息化系统建设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

剑成动天下

熟悉中国信息化进程的人都知道,以“金税工程”为代表的国家级“金”字工程对于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力,也是国家下定决心大力推进信息化的突出表现。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了国家“金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防伪税控系统及其配套设备的研发、生产、推广和服务。这一系统研发成功后,被誉为维护国家税收征管的“生命线”,是打击偷逃税的一柄“利剑”。

2006年,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按时、优质、高效地完成了国家税务部门交付的对全国170万一般纳税人防伪税控“一机多票”系统的全面覆盖及升级工作,得到了国家税务部门及用户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航天信息在税务信息化领域不断开拓创新,推出了系列税控收款机和多款防伪税控相关产品,如网上认证、纳税申报系统等,还完成了“税收稽查执法系统”、“远程抄报”、“远程认证”等“金税工程”中的多项国税总局重点工程,“防伪税控开票机”的研发及试运行工作也在顺利推进中。结合企业税务业务的资源优势,航天信息推出了财税一体化企业管理软件产品,并成功延伸到企业信息化的相关领域。

一剑铸成,剑指四方

在专注于税务行业的同时,作为“金卡”和“金盾”工程的重要参与者之一,航天信息本着以人为本,协同创新的企业精神,不断进取,全面涉足智能卡、公安、工商、石化以及多媒体数字终端等领域,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智能卡及RFID领域,航天信息专门从事IC卡与射频识别电子标签RFID以及阅读器等多种终端的研发、生产、营销及技术支持,并根据智能IC卡与电子标签的应用,通过软件开发与系统解决方案提供系统集成服务,是中国IC卡及RFID射频识别领域内具备雄厚实力的公司之一。

航天信息具有全套的接触式IC卡/非接触卡以及RFID生产线,已成为国家级RFID产业基地之一,目前正承担着国家第二代身份证的生产与加工任务。航天信息IC卡及RFID已广泛应用于税务、交通、电信、教育、工商和金融等领域。

航天信息作为“金盾工程”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和总体设计单位之一,专注于人口、综合治安、刑侦等公安业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先后受邀参加了“金盾工程”总体设计、国家人口基础信息资源库总体规划,完成了治安、刑侦、禁毒等公安业务的总体方案设计和系统集成,协助公安部相关部门制定了大量行业应用标准。

跟据公安行业的特点,航天信息自主研发了“公安信息应用开发平台”、“社会信息采集平台”和“无线警务应用平台”等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版权的应用软件及高科技平台。以平台为基础开发的业务应用系统有“公安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和“派出所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等,并已在北京、山东、江苏、江苏、湖北等多省市成功应用。为公安部门进行高效业务办公及信息综合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社会信息采集平台”―旅业系统、印刷系统、印章系统、机修系统系列产品已在北京、上海、重庆、天津、江苏、河南以及广西等20多个多个省市自治区得到广泛使用,协助公安部门抓获犯罪嫌疑人5万多人,为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安信息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工商领域,航天信息将自身强大的研发实力应用于政府工商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系统建设领域,自主设计、开发了包括企业网上年检、食品安全、商品质量监管在内的多款工商领域信息化产品和解决方案。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航天信息目前已成功地为石化领域提供了以成品油业务管理系统、加油(加气)IC卡交易与管理系统、油库进销存自动化系统、石化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平台为代表的众多系统集成产品。这些都体现了航天信息在石化领域内信息化建设的综合实力。

航天信息在多媒体数字终端设备和系统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目前已研发和正在研发的产品、技术包括数字电视数字机顶盒(STB)、IPTV、条件接受CAS系统、数字视频前端系统、多媒体业务应用、视频服务器以及移动多媒体计算机等。在多媒体信息化领域,航天信息正在进行着不懈努力。

作为根植中国信息化领域的航天信息深深明白,中国的信息化建设正处于高速的成长期,与国际领先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第4篇:集团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准线 信息化建设 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014-02

大准线是我国第二条开行万吨的列车重载铁路,并于2011年达到年7600万吨的运量,2014年将达到1亿吨的运量。因此,随着它载重量的增长,大准线的运营管理方面也成为了目前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大准铁路公司是大准线的建造者,更是大准线路的管理者;所以,规划及建设一个适合大准线的信息系统来分担大准线日益繁重的运营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了大准铁路公司目前的首要任务。据说,大准铁路公司还曾邀请过中铁集团来协助设计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特点及运营管理的信息系统,由此可见,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发展趋势不容小觑,大准铁路公司更是对信息化建设工程看的很重。

1 大准线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概况

大准线信息化建设的宗旨是以生产、运输的指挥为主,以经营管理为辅;初期先建设运输组织及调度指挥方面的信息系统,后期再建设经营管理及辅助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尽量实现系统平台的统一,数据库的统一及信息的共享。并全面结合系统的安全可靠性、适用性及经济性等方面,争取实现能对系统少维护,甚至实现对它的免维护。

在《大准铁路运营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从2008年以来,大准铁路公司已经组织实施了列车调度指挥系统、电力调度远动系统、铁路运输管理系统及货车运行状态地面安全监测等系统,以此来提高大准线的运输效率、保证列车的安全及改善指挥调度人员的工作条件方面。从而我们可以发现,信息化建设系统在大准线的应用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在现在甚至未来都有可能成为很多企业所关注的对象。

2 信息系统在建设中的功能

2.1 TDCS系统

TDCS系统是一个能在列车管理中实现透明指挥、调整及控制的现代化信息系统,它能保障列车的安全、提升列车运输的效率和改善指挥人员的工作环境。它采用了计算机来辅助列车指挥工作人员完成对列车运行时的计划编制、改善和下达,并能完成调度命令的编写和下达;同时,它也通过车站行车报告信息系统的辅助来实现对列车运行实际图的自动绘制。

在TDCS系统中,主要利用了列调台软件及车站报告软件来实现对列车调度的业务。

列调台软件的主要功能:第一,能控制列车的运行路线;第二,能输入列车所限制的命令和注解,能铺画各项列车限制命令的功能,比如车站封锁、车站慢行、区间封锁、区间慢行、图表记载等,还可以依据铺画出的图形自动生成封锁调度的命令;第三:能实现邻台计划交换,通过计算机实现了邻台之间台间站的数据交换之后,将非常方便进行大量数据的准确传输;第四,能自动调整计划;第五,能自动下达计划和接收车站报点;第六,能下达调度命令,可以让调度人员在计算机上编写调度命令,从而下达的车站,车站的工作人员就能通过电脑受到调度命令。第七,有辅助窗体的功能,比如可以当班记事,可以对报点通信监视,可以进行区间运行的分析等等。

车站报告系统软件的主要功能:能调度调台与车站的信息交互,代替以往中间站的运统二(行车日志)或者区段站的运统三(货车出入登记簿),这便是它调度功能的体现之处。

2.2 TMIS系统

TMIS系统的主要包括确报、运输计划、车辆、货运站、货票、货车实时追踪、日常运输统计、计划调度、机车调度、统计分析、车站综合管理等子系统。接下来分别介绍下TMIS一些主要子系统的功能。

首先是计划调度系统,它主要帮助调度人员完成对站存车、到达车和出发车自动入流、自动编制计划、命令、注意事项等数据的收集。其次是机车调度系统的功能,它主要实现对机车工作计划的编制、实行、使用情况及调度命令等。接着是货运调度系统功能,它主要以货运计划等运输计划为根据,以列车工作计划为基础,来实现信息的组织及信息的查询;并使用计算机系统来全方位控制计划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从而实现货运工作计划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然后是车站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它包含了编组站、货运站、区段站及中间站所需要的各项工作功能,实现了车站系统间的内部整合及多个车站共享一台服务器的功能,达到了企业数据共享的需求,并还有系统预警的功能,方便工作人员能及时的解决问题。最后是货运制票系统及车号自动识别系统,货运制票系统主要通过和其他系统的信息共享,来实现输入、存储、制票、计费等工作,它的数据共享功能更方便了工作人员对计划完成情况的统计;而车号自动识别系统是一个队列车、机车等作业位置的信息进行自动收集及汇报的系统,它结合了确报、货票、车站运行及调度系统信息,来实现对列车、机车等的动态追踪和管理。

2.3 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

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红外线轴探测系统的主要功能,它主要是通过对经过车辆的轴承进行温度检测,来防止车辆的轴承发生故障,比如断裂、脱轨。我们可以通过相应的智能故障跟踪系统,来进行对车辆的跟踪,从而及时的发现问题并送去检修。

2.4 货车运行状态地面安全检测系统

货车运行状态地面安全检测系统主要是通过检测平台来检测货车运行的指标脱轨系数、车轮擦伤、轮重减载率及货车超载等,来判断货车能否安全运行。

2.5 轮轨界面力跟踪系统

轮轨界面力跟踪系统主要是通过应变片技术来检测并发现对钢轨形成伤害的车轮,从而及时报警来实现行车的安全。

3 大准线信息系统在运输组织中的作用

3.1 列车调度指挥系统

自从列车调度指挥系统投放以来,它所带来的效果也很明显,接下来我就分别简述一下它所带来的成效:首先它提升了天窗的使用率,缩短了天窗的下令时间;其次它增加了列车的运输效率,使每天的列车发送量都增加了三列多;同时它也优化了作业,它能准确的审查各个站的工作情况,并能及时进行对装车、调车等作业方面进行组织汇报;然后是它能提高列车的运输收入,比如以每天多运5列为例,就得出以下的结果56节×80t/节×5列×0.15元/tkm×265 km,大约就等于得到每天89万元的收入;最后它能减少列车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例如:能通过网络来下达指令,不再需要用口头叙述来进行传达;终止了过去行调人员一支笔、一块橡皮、一把直尺的时代,能自动生成列车的运行图,不再需要手工绘制了;车站终端系统等也对列车站的值班人员组织行车的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等等。

3.2 电力调度远动系统

而自从电力调度远动系统投放运营以后,它对车电力调度工作人员的作业也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他们可以通过电力调度系统来直接对全线的开关进行分断,全面掌控了各站停送电的情况,开关的准确率达到98%左右;由此可见,电力调度远动系统在安全及效率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4 大准线信息化建设仍存在的问题

如今大准线已经建设了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铁路列车指挥调度系统、计算机联锁系统、轮轨界面力跟踪系统、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信号微机监测系统、电力调度远动系统、货车运行状态地面安全监测系统及机车运行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等;但是这些系统存在相对的独立性,它们各自为政,单独组网,所以造成了它们之间的信息不能进行共享,通道里资源的浪费度十分严重,系统的服务器等硬件设备投放重复及由于独立性,各个系统在维护方面的力量十分薄弱,通常都各管各的,起不到很好的作用。

5 大准线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依据大准铁路公司信息化建设的计划,我们可以着重结合公司的特点及已有的信息管理系统等来建设一个新型的包括调度、巡检及管理于一体的列车信息化管理系统。具体的建议如下。

首先进一步改善综合调度信息系统,优化各个系统的功能模块,从而让这些系统能提出更加适合大准铁路公司在实际工作中的功能模块及运作流程。其次是建立一个综合巡检的信息管理系统,来方便供电、通信、信号等工作的统一运行。我们可以通过短信或网络传输等方式把检查到的结果传送给对应的部门的负责人进行维护、检查、派修,降低了之前巡检不到位的不良情况,减少了对劳动力资源的使用,并大大提升了巡检的科学制度化。最后就是建立一个综合的列车管理系统来对目前的信息资源系统进行整理,从而去实现对信息的查询、统计及分析等;同时还要注意系统建设的兼容性,它能否可以接受其他信息系统的接入。

6 关于TDCS调度系统升级的探讨

依据大准线的信息建设情况,我们发现,TDCS系统的升级版CTC更适合大准线的多元化发展。CTC系统能实现大准线各种列车的共线、混合货运及高效率式的集中调度指挥,它利用分散自律的方法攻克了行车及调车之间的相互干扰情况,将可以实现两种作业运作的统一性和列车运输效率的高效性。但是CTC在作业比较少的区段比较能发挥出它的优势,比如在条件有限的山区,或者在较少的客运专线,它就可以去完成车站无人看守的功能;但是在车站较多的情况下,CTC就无法发挥才这个优势了,因为列车作业的繁多,它将没有闲置的能力去解决在调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干扰问题,它的工作效率也会大大的减少。所以,我认为在目前大准线信息建设的基础上,采取分步实施CTC的实行方案,既符合了线路在调度指挥方面的需求,又大大减少了公司对这个项目工程的投入资金。

那么我可以把TDCS系统和CTC系统相互结合,互相补足,完美的融合并解决信息化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漏洞。我们结合TDCS和CTC系统的特点,针对系统网络结构、设备状况和软件运行的方面,提出在信息管理的平台上使用监督管理、分类收集及分级分析等想法,来进行具体的实施步骤,把网络性能可视化监控技术和数据管理技术相互结合,最终去实现TDCS和CTC系统共同进行管理及维护的目的。

7 关于OA网络办公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OA―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它目前首要的任务是怎样使办公自动化与我们现代化企业的组织管理相结合,来满足如今企业对软件管理方面愈来愈大的需求。比如OA能否在大准线信息化建中起到组织管理方面的作用呢?接下来我们就探讨下如何得到一个新型的OA办公系统来为现在的企业所服务。

传统的OA网络办公系统很难与企业的业务需求相关连,导致企业内部的运作流程相对独立,所有的数据缺乏一致性,公司需要使用很多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甚至动用财力,来为不同的级别之间的系统进行信息的分析及切换。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新型的OA网络办公系统来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摆脱传统OA网络办公系统因为整体架构的落后而所带来的运作环境不协调等问题。

新的OA网络办公系统不但要可以进行文档的处理和公务的转换,而且还要能进行全面的信息组织,并可以单独与后台的信息平台系统进行数据的整合,甚至蔓延到对其他系统功能的使用。它应该具有用户、角色、权限集一体的多层体系的管理特点,能满足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对管理方法或手段的需求,允许一人多部门或岗位的存在;还能能非常快捷的对办公文件或会议通知等待办事情进行检索,及时提醒用户能准确对办公事务进行处理;更能依照使用者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办公过程的DIY,并根据制定好的办公流程进行工作,甚至它可以满足用户对权限分配的需求,来使我们根据权限的分配任务自动进行工作,最终实现网络办公的灵活性、多变性、实用性。我相信这种新型的OA网络办公系统能够适用于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系统中,并在未来的工作管理中将为我们带来的更多的益处。

8 结语

大准线曾经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之一,发展到如今的宏大规模,已是了不起的成绩。在这么多年的努力建设中,大准线也在信息技术上进行逐步的改善和提升,致力于对系统漏洞进行研究和避免。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大准线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所作出的一些突出成就,比如TDCS系统、TMIS系统、甚至结合TDCS系统改进版的CTC调度系统的出现,都证明着大准线这些年努力前进的脚步,也让大家都看到了它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但是,精益求精,大准线的一些系统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还需大准铁路公司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来得出更加妥善的解决方法。希望本文能让读者更加了解大准线信息建设方面的一些信息,仅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 谭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实施精细化管理 努力提高襄樊枢纽运输组织水平[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0(5).

[2] 牛光明.向铁路信息化市场进军[J].通信企业管理,2010(10).

[3] 田少洁.中国铁路信息化发展[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第5篇:集团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范文

    一、新业务需求市场分析

    (一)企业需求分析

    1.国际化需求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集团跨国经营、资本跨境流动趋势将更加明显。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企业,迫切需要注册会计师行业为其提供海外市场分析、并购重组及海外投融资方案设计、国际化营销及管理战略等高附加值服务。

    2.信息需求

    信息具有价值和成本两个特征。生产、营销、财务曾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三大支柱,然而在现代信息社会,信息也逐渐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甚至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信息是有价值的,企业界已达成共识。经济环境变化迅速,信息也是瞬息万变。能否跟上信息变化的步伐,对于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非常关键。决策者信息的获取是存在信息成本的,而注册会计师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获取相关信息相对容易。因此,企业对注册会计师信息需求业务大幅增加。

    3.融资服务需求

    融资难是我国经济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并引起了一定社会问题,如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风波”的出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解决,一方面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需要依靠自身努力打通融资渠道,如构建诚信机制、融资方案设计等。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可以借助会计师事务所搭起信用体系桥梁,打好融资基石。企业也可以借助注册会计师的专业优势为其合理设计融资方案,实现融资综合成本最小化。

    4.税务服务需求

    税收也是影响企业投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税收政策也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如我国于2012年在部分地区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等生产业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我国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配套实施诸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特殊区域,诸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云南“桥头堡”建设等税收优惠区域。有志于投资特殊区域的投资者对税务咨询、纳税筹划、税务外包等业务需求极大。

    5.会计与财务外包需求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主流观点,也被大多数企业采纳。许多企业选择了自己擅长的产品业务,而将会计、财务等业务进行外包,进而实现共赢。中注协为支持该业务发展,专门成立了苏州工业园区会计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探索在新形势下,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如何加强合作,从而实现共赢。我国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不断扩容、升级,会计、财务外包需求将进一步增强。

    6.内部审计外部化需求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是为了更好地监督企业管理、财务等制度的执行,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效果及财务信息质量。而现实存在的情况是:企业内部审计或多或少会受到内部干扰,影响其独立性,甚至出现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合作舞弊,共同应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情况。内部审计质量的下降,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健康发展。因此,将企业内部审计外包,也是企业自身为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做出的明智选择。

    (二)政府需求分析

    1.政府审计外部化

    当前,政府职能正在由“管理”向“服务”创新转变。这要求注册会计师行业拓展服务领域,向社会事务管理不断延伸。《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若干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强和完善基金会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通知》等的,要求医疗机构、高校、基金会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其财务报表,完善相关报表审计制度,这些都是政府审计外部化的探索。随着探索效果的凸显,政府审计外部化的范围将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2.产权改革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是我国经济的一大主题。2012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上,国资委提出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是公众化、市场化,即通过资本市场上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是国有产权改革事业成功的关键。中注协于2011年4月与云南省注协、云南省国资委共同成立了云南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会计服务示范基地,探索注册会计师为国有企业提供内控体系建设和执行效果评价、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境外投资管理、会计政策和财务制度执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业务。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将对注册会计师相关服务产生极大需求。

    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与服务

    我国区域经济规划可谓遍地开花,目前是深圳等经济特区、上海浦东等新区、云南桥头堡等沿边开放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并存,各地方还有自己规划的经济区。经济区域划定之后,如何规划,如何组织,如何建设,建设过程的配套服务如何开展等都是各大经济区面临的挑战。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区的建设将为注册会计师行业提供更加宽广的业务拓展空间。

    4.监管机制的完善

    监管制度是市场正常运行的保障机制,但是并非监管制度越多,市场运行得就越好,监管制度应兼顾效率。我国存在多头监管制度,不同监管机构的具体要求也不同,如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就存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对其运行监管,国资委对其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监管,国税局与地税局对其税收分头监管等。而事实上这些监管之间存在许多共通之处,比如都需要依据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独立性特征与其专业性强的优势可以接受不同监管部门的共同委托,兼顾各自需求开展业务,实现其各自目标,从而实现监管制度的联动效应。

    二、新业务供给市场分析

    (一)供给动因分析

    1.获取竞争优势

    截至2011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8026家会计师事务所(含分所)。审计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审计边际贡献不断降低,尤其是随着21世纪审计诉讼的不断出现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注册会计师行业以审计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局面难以维持。因此注册会计师行业有必要借鉴国际事务所的经验,积极拓展新业务,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2.风险管理

    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诸多风险,能否开发出新客户存在风险,客户自身风险也会加大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执业过程中存在风险,执业后还面临诉讼风险等。因此风险管理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永恒主题。投资学理论告诉我们: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注册会计师行业开展的不同业务对其自身而言也是一种投资,也可以采用业务多元化进行风险组合来降低其风险。尤其是当前审计业务边际利润降低的情况下,如何拓展新业务是注册会计师行业风险管理的关键。

    3.优化人才结构

    在现代经济背景下,传统的审计业务对注册会计师能力的要求也早已超出的财务、会计、审计等知识领域,已经涉足到计算机、工程等相关专业知识。因此,注册会计师拓展工程审计、税务咨询、管理咨询、网域鉴证等业务一方面是会计师事务所增收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注册会计师自身适应当前业务的需要,更是注册会计师行业优化人才结构的需要。

    4.做强做大注册会计师行业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正在大力实施做强做大战略、国际准则趋同、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新业务拓展等五大战略。这五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做强做大是核心,准则趋同是前提,人才培养是基础,信息化建设是配套,新业务拓展是具体实现方式。而新业务拓展又严重依赖于整个行业的做强做大,依赖于人才、信息化、准则趋同等,五者关联度十分高。

    (二)供给能力分析——基于SWOT分析

    市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新业务存在大量需求,注册会计师行业对拓展新业务又有强大的内在动力。注册会计师行业能否适应市场需求提供相关服务,其自身能力是关键。

    1.优势(Strengths)

    (1)良好信誉和质量保证。注册会计师享有独立、客观、公正和良好执业行为等社会声誉。注册会计师取得执业资格具有严格的条件,尤其是2009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后,实行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了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由于我国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战略的实施,我国新审计准则的出台,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已经形成了以职业道德守则为核心,以业务准则和质量控制准则为主体,以后续教育为补充的完整体系,从而保证了服务的高质量。

    (2)相对稳定的市场。由于客户转换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约束和中注协将年报审计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其重点监管对象两方面原因,会计师事务所客源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相对稳定。市场的稳定性又加深了注册会计师对审计客户的经营方式、业务流程、发展战略等的了解,由此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也使得其拓展新业务成本大大降低,效率得以提高。非审计服务的提供有利于注册会计师更加深入了解企业的风险领域,更好地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提高审计效率;同时可以增加注册会计师的声誉资本投资,进一步开拓新业务市场。

    (3)注册会计师行业整体实力增强。前百强事务所业务收入的连续增长,且高端收入事务所比重呈上升趋势。2009年比2008年增长了9.39亿元,增幅为4.8%;2010年在此基础上增长了24.93亿元,增幅为12.1%。其中2010年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的事务所数量为38家,比2009年增加了4家;业务收入超过5千万元的事务数量也在2009年的基础上增加了10家,达到67家。特别地,中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即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达到10.4亿元。

    与此同时注册会计师人数增多,人均业务收入也持续增加。2010年前百家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总人数在2009年23124人的基础上增加了1844人,发展为24968人,增幅为8%;而人均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53%。注册会计师行业整体实力增强,为新业务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劣势(Weaknesses)

    (1)缺乏新业务准则、指南。注册会计师审计能够受到社会的认可,与我国权威的审计准则是分不开的。新审计准则不仅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进行了规范,而且使得实务工作更具有操作性。如针对现在企业扩张的现实背景,专门制定了企业集团审计准则用以指导对控制关系比较复杂的母子公司、总分公司的业务审计,从而保证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质量。而目前新业务方面的准则却很少,使得注册会计师拓展新业务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规范的新业务工作底稿、业务操作指南、报告标准,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注册会计师开展新业务。

    (2)内部治理存在缺陷。特殊普通合伙制组织形式是其他几种组织形式的综合创新,在强调注册会计师无限责任的同时,又主张区分注册会计师本身是否存在过错、过失的责任,区别对待有过错与无过错注册会计师应承担的责任,充分体现了“人合、事合”的统一。然而,我国事务所采用此种组织形式的比重较小,大多选择有限责任制,弱化了注册会计师的个人责任,降低了风险责任对执业行为的高度制约。

    3.机会(Opportunities)

    (1)政策支持力度大。我国自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战略实施以来,作为配套措施的新业务拓展战略也得到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如医疗机构、高等学校、基金会报表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推行。尤其是2010年中注协将新业务拓展战略上升为行业战略之后,出台了许多与之配套的政策,如新业务拓展网站建设、会计服务基地建设、新业务指导目录等。

    (2)强大的智力支撑。我国从1991年开始为选拔优秀人才而实行全国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制度,至2011年我国已经成功举办了20次注册会计师考试,并且报考人数与合格人数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为配合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中注协早在2005年就启动了人才培养战略。目前正以《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为指导,以国家会计学院为依托,培养会计、审计领军人才;通过中外合作项目联合培养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通过高校会计学CPA专业方向项目培养CPA行业后备人才。这一系列措施的有效实施,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拓展新业务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3)社会宣传力度大。中注协为更好地推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新业务拓展战略实施,加大了宣传和经验交流力度。中注协以“新业务拓展网页”和“会计服务示范基地网上服务平台”为主阵地,加大对新业务拓展战略实施工作成果宣传推介力度;以举行新业务拓展论坛为平台,加强交流。如中注协2011年组织完成新业务拓展有奖征文评选和刊发工作,编辑出版《新业务拓展战略:政策、理论与实践》特刊,成功举办2012年首届“京交会”会计服务系列活动展,加大注册会计师行业新业务拓展推介力度。

    (4)行业信息化战略启动。2010年中注协将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战略上升为行业战略。2011年2月,行业信息化战略正式启动。2011年12月,中注协出台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信息化战略的启动和实施为注册会计师行业拓展新业务提供了技术支撑。

    4.威胁(Threats)

    (1)独立性威胁。我国于2010年7月开始实施新修订的《中国注册会计师 职业道德守则》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做了相关规定,其中《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第1号——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第三章规定:“第十条,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和审阅业务以及其他鉴证业务时,应当从实质上和形式上保持独立性,不得因任何利害关系影响其客观性。第十一条,会计师事务所在承办审计和审阅业务以及其他鉴证业务时,应当从整体层面和具体业务层面采取措施,以保持会计师事务所和项目组的独立性。”这些规定对保持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具有积极作用。但是新形势下,非审计业务类型多,具体业务对独立性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因此过于粗糙的独立性规定在新业务拓展过程中运用有一定的难度。

    (2)行业竞争激烈。由于我国加入WTO与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持续趋同两方面原因,越来越多国际会计公司看好中国市场。国际会计公司在资金实力、高端人才、执业能力、公关能力、品牌效应等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无法与四大匹敌,临着巨大冲击和竞争压力。

    通过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SWOT分析(见表3)发现,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有着自身优势和良好机会。在政府与行业协会支持下,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拓展新业务战略的实施将会有实质性的突破。

    

    三、会计师事务所新业务拓展方向建议

    (一)深化、延伸传统鉴证业务

    鉴证业务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法定业务,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鉴证业务的关键是如何拓展、深化该项业务。我国审计体系由国家审计、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三个有机部分构成。随着我国政府管理服务职能的转变,政府审计业务倾向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来执行。目前已在医疗、教育事业单位试点,将注册会计师审计执业领域延伸到行政事业单位。注册会计师行业应主动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委托,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如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绩效评价、企业破产及重组过程中的评估、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战略咨询等。同时,为提高企业的管理,内部审计外包业务也成为大型企业的选择。注册会计师行业可以借此机遇,大力拓展原属于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

    (二)创新税务服务

    在维护国家利益和保护委托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大力拓展涉税服务。通过成功的涉税服务,反过来可以促进审计等业务的拓展。随着我国企业跨境投资的推进,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熟悉投资国的法律、政策,而这些都具有动态特征。能否跟上法律、政策的变化,尤其是投融资、税收等方面政策的变化,对于企业海外投资的成败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事务所提供国际投资、税收咨询、筹划等服务成为服务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有效途径。

    (三)充实管理咨询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企业面对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其高层次的管理咨询需求日益增多。注册会计师可以持续跟进企业,针对企业不同生命周期提供不同的服务。在企业开业阶段,注册会计师可以为企业承办开业事宜,如工商、税务登记、涉及企业内部控制等;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阶段,注册会计师可以为企业承办提供综合秘书服务、内部控制评价、投融资方案设计、会计财务外包服务、业绩评价等管理咨询业务;在企业重组改制阶段,注册会计师可以帮助企业选择并购对象,设计并购重组方案等管理咨询业务;在企业破产、清算和结业阶段,注册会计师可以为企业提供破产管理人业务。

    (四)参与区域经济规划服务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第十八章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注册会计师行业可以紧密结合国家对区域结构调整方向重点,拓展战略咨询、产业规划、专业鉴证支持服务,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布局、区域协调发展及其重点产业布局,提供专业服务支持。

    (五)完善其他专业服务

    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对城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不断推进,城中村改造以及开发区征地拆迁等的开展,使注册会计师拓展城市、开发区拆迁补助审计,维护城中村村民、开发区农民的合法权益成为可能。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建设,以及国家对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政策不断完善,居民投资规模将会增大,借此注册会计师行业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拓展个人理财规划业务。

    四、完善新业务拓展的政策建议

    (一)构建新业务需求与供给桥梁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行业协会优势,充分搜集并及时向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战略、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以及社会需求等方面信息;另一方面,要提供各种政策支持会计师事务所增强拓展新业务的供给能力,如通过组织相关培训,包括业务技能、信息化手段、国际经验等,以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保证新业务质量。

    (二)完善新业务执业标准

    会计师事务所开展新业务,大多数属于探索阶段,缺乏相应的标准指导,因此中注协应当组织新业务拓展方面的课题研究并及时总结探索阶段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的新业务遇到的问题,特别是会计服务基地建设中的实践经验,以便尽快出台相关业务的业务约定书、业务执行规范、业务工作底稿、报告等标准以更好地指导新业务拓展战略实施。

    (三)完善监管制度

第6篇:集团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范文

“感知健康、智能医疗”是指在卫生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应用物联网相关技术,通过健康和医疗相关设备和系统间的信息自动集成及智能分析共享,建立旨在提供统一便捷、互联互通、高效智能的预防保健、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智能医疗保健环境。

“感知健康 智能医疗”的背景

中国正处在医疗改革的关键时刻,旧的医疗体制以及医疗保障制度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国家的核心议题。人口结构老龄化发展趋势,致使疾病和预防控制从原来的以传染病及其防治为主,转变到目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预防为主的模式。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3P”模式,发展到更加注重公民和社会参与的“4P”模式,即Predictive(预测性)、Preventive(预防性)、Personalized(个性化)和Participatory(参与性)。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强化个人责任成为现代医疗保健服务模式的特征,未来数字卫生工程技术的趋势将更加向基层社区和个人参与方向发展,更加贴近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本身。个人健康信息采集终端将融合在家庭和工作岗位,在重视信息收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信息的反馈和互动,一种实时的健康促进将成为可能。

据卫生部的统计,2008年中国健康医疗市场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如果按照本世纪前10年中国健康医疗市场年均超过10%的速度,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会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疗市场。但目前中国医疗产业占GDP的5.5%,而美国这一比例达15.5%,其他欧美国家都在8%~10%之间。

物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的现状

1. 国外

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十分关注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2004年2月,美国FDA采取大量实际行动促进RFID的实施与推广,通过立法加强RFID技术在药物运输、销售、防伪、追踪体系的应用。2004年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主管机关总务省(MIC)提出2006~2010年间IT发展任务“u-Japan战略”。该战略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高度有效应用,促进医疗系统的改革,解决高龄少子化社会的医疗福利等问题。2006年,韩国确立了“u-Korea战略”,其中提到要建立无所不在的智能型社会,让民众在医疗领域可以随时随地享有智慧服务。2008年底,IBM进一步提出了“智慧的医疗”概念,设想把物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医疗领域中,实现医疗的信息互联、共享协作、临床创新、诊断科学以及公共卫生预防等,并认为物联网技术在整合的医疗平台、电子健康档案系统都将有广泛的应用。

2005年,欧盟委员会在eEurope计划上提出旨在创建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的i2010计划;2006年明确强调欧洲已经进入一个新能源时代。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对外了物联网战略,提出要让欧洲在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基础设施发展上领先全球,除了通过ICT研发计划投资4亿欧元,启动90多个研发项目提高网络智能化水平外,于2011年至2013年间每年新增2亿欧元进一步加强研发力度,同时拿出3亿欧元专款,支持物联网相关短期项目建设,其中也包括医疗项目。

2. 国内

我国政府十分关注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2008年,国家出台了《卫生系统十一五IC卡应用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医疗行业与银行等相关部门、行业的联合,推进医疗领域的“一卡通”产品应用,扩大IC卡的医疗服务范围,建立RFID医疗卫生监督与追溯体系,推进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推进IC卡与RFID电子标签的应用试点与推广工作。2009年5月23日,卫生部首次召开了卫生领域RFID应用大会,围绕医疗器械设备管理,药品、血液、卫生材料等领域的RFID应用展开了广泛的交流讨论。在《卫生信息化发展纲要》中,IC卡和RFID技术被列入卫生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之中。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加快制定IC卡医疗信息标准、格式标准、容量标准,积极推进IC卡的区域化应用,开展异地就医刷卡结算,实现医疗信息区域共享等。

我国在医疗健康行业的物联网应用主要体现在医疗服务、医药产品管理、医疗器械管理、血液管理、远程医疗与远程教育等多个方面,但多数处于试点和起步阶段。

医疗服务:主要用于病人身份确认、人员定位、财务核算、一卡通就诊卡、生命体征采集等。

将RFID智能标签置于“医疗保健卡”的卡片上,标签可以记载就诊病人自身完整的就诊记录。任何医生或者其他医护人员都能够即时读取、存储关键的病历信息。这样,可促使个人无论在哪里都能够得到良好的照顾与精确的诊断。有行业数据显示,中国在RFID领域的地位不断上升,有望成为世界第三大市场。在一卡通方面,医疗、教育和交通等行业在2009年均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一卡通”就诊卡的应用明显增多。

中国远程心电监测网络体系“厦门市远程心电监测分中心”于 2010年1月17日成立,患者可随时随地监测自己的心电图。

浙江省已建立一个基于MPLS-VPN网络技术,结合数字化医疗、数字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数字化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数字化医疗资源共享的省级数据交换平台。三家省级医院通过该平台实现了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和就诊记录跨医院间的信息共享,目前正在开展省级医院电子病历上传试点。

医药产品管理:主要用于药品供应链管理、药品防伪。

2007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提出了采用RFID技术打击包括药品在内的假冒伪劣产品的议案。上海某制药厂对电子标签在制药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探,并取得了较好效果,该公司结合其ERP系统,在生产过程实时数据采集系统上,采用以RFID标签作为索引的方式,对所有无法进行实时采集和监控的药品原材料、中间品、半成品和成品的属性进行生产全过程的自动监控,解决了许多因条形码局限性而不便应用在洁净车间和易受潮、易磨损,需暗设、数据需修改等特殊应用的问题。

医疗器械管理:主要用于手术器械管理、病人植入材料管理和消毒包的管理。

上海中卡集团采用RFID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通信信息技术,对手术器械包的回收、清洗、分类包装、消毒、发放等环节进行记录,并对器械包的存放、使用进行实时监管。上海市在全国率先颁布规定,要求必须建立植入性医疗器械全程可追溯的管理制度,上市的植入性医疗器械应当具备产品可追溯的唯一标识。在301医院的大力配合下,中航芯控开发的RFID消毒供应室管理系统在应用中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血液和医疗废物管理: RFID技术能够为每袋血液提供唯一的身份,并存入相应信息。这些信息与后台数据库互联,使血液无论是在采血点,调动点血库,还是使用点医院,都能受到RFID系统的全程监控和跟踪。我国将RFID技术用于血液管理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表示北京市血液信息管理系统正在建设,各地区的血站和医院将通过统一的信息共享与管理平台进行即时的沟通和交流,医院可通过网络提交预定血浆订单,保证患者用血安全。

2003年,国务院批复实施《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全国拟投资68.9亿元,在300个地级市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自2004年以来,国家已拨付约9.1亿元资金。截至2009年5月底,《规划》确定的274个医疗废物项目布局全部落实,建成的123个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形成约900吨的日处理能力,加上郑州等地已经建成的医疗废物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约176吨/日,全国现有医疗废物处理能力可达到1000吨/日以上。由此可见,无线传感相关技术在此领域应用的潜力巨大。

远程医疗与远程教育:浙江省利用先进的流媒体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通过创建新型远程医疗服务模式,目前已经联网多家省市县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共开展了12536多例远程专家会诊,1518例院后管理和慢性病跟踪治疗,280余次基于临床案例的远程教学和查房,5次远程手术直播、远程护理培训和国际合作交流。

物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

1. 技术方面

标准问题:亟需进行符合现有的各种医疗保健标准下的物联网相关标准的研制。

医用传感器和生物医学传感器研制:包括新型医学传感技术的研制;小型化、微型化医用传感器研制;医用传感器的模块化设计;医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综合运用数字信号处理、模式识别、分布式计算等技术,实现对多模医学信息自动分析综合,实现初步自动决策和评估。

高安全可靠性:针对物联网医疗器械特殊的使用环境和对象,综合质量管理、风险评估、人机功效等手段,研究医疗器械的可靠性、安全性。

大规模数据分析及智能决策:研究基于云计算的大规模医疗数据分析方法及网络系统;基于专家数据库诊断、治疗智能决策系统;基于多模信息融合的医疗决策推理机;复杂医疗事件的实时分析方法。

2. 产业应用发展方面

完整产业链有待培养:从医用传感器、特定应用产品研制与生产,标准认证与培训,信息采集传输,数据中心数据分析与服务,特定应用研发,到相关服务开展,都需要一批企业与医疗保健机构形成良性的产业链。

规模应用和价格问题:在诊断、治疗、康复、支付、卫生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健康医疗的物联网应用中,都需要将价格成本控制在适于大规模应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安全性及隐私问题:医疗物联网的应用,需要在不同应用环境中按照不同等级的划分来满足安全性的需要,同时保障个人隐私。

传统流程改造问题:采用物联网技术是对原有业务流程的一种转变,需要通过逐步试验,由点到线到面的进阶改变过程。

单位间合作问题:单位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尤其在源头上按照标准进行应用,采用相关的标准促进整体的物联网应用水平的提高。

物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的展望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能够帮助医院实现智能化的医疗和管理。支持医院内部医疗信息、设备信息、药品信息、人员信息、管理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共享等,实现物资管理可视化、医疗信息数字化、医疗过程数字化、医疗流程科学化、服务沟通人性化。更能够满足医疗健康信息、医疗设备与用品、公共卫生安全的智能化管理与监控等方面的需求,从而解决医疗平台支撑薄弱、医疗服务水平整体较低、医疗安全生产隐患等问题。

“感知健康、智能医疗”具备互联性、协作性、预防性、普及性、创新性和可靠性六大特征。信息技术将被应用到医疗行业的方方面面,并催生许多过去无法实现的服务,实现智能医疗。医疗服务的电脑化和系统化,可以全方位最大化医疗信息的收集和储存。互联互通的信息系统使各医疗机构有效地实现无缝信息共享,智能的医疗系统更可以全面提升患者服务的质量和速度。一种更加智慧、惠民、可及、互通的医疗体系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7篇:集团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范文

截至2013年底,园区入驻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59家,主要涉及茶叶、辣椒、粮油、休闲食品、中药材等产业。其中,茶叶或涉茶加工企业28家,占入园企业数的32.2%;辣椒及休闲食品加工企业16家,占入园企业数的18.4%;粮油加工企业7家,占入园企业的8.1%;白酒及酒类加工企业5家,占入园企业的5.6%;药材及园林产业项目3家,占入园企业的3.5%。这些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44家,2013年实现产值40亿元,税收总额6277万元,带动本县及周边地区20余万人致富,辐射本县及周边农业产业基地建设120万余亩。

一、园区建设主要措施及做法

(一)坚持在规划引领上创新,强化产城共建激活力

一是快速完善规划定位。按照“科学实用、适度超前”的规划原则,充分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对开发区的功能布局、发展方向等进行科学定位,强化“产城一体、城园共建、三化统筹”相互融合发展,着力推进园城共建,为全县三产发展创造平台。二是优化产业要素集聚。整合茶叶、果蔬、特色食品、白酒等产业规划绿色食品加工区;依托以晴集团循环综合项目规划以晴循环科技产业园和茶叶、中药材等精深加工规划了现代生物科技产业区;同时,结合拆迁安置和三产发展规划了集商贸、市场、服务等一体的工业邻里中心。目前,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基本成型,厦门以晴集团光电产业园、生物科技园等项目已投产。三是推进生产型服务项目建设。规划美食文化城、汽车综合城等涉及城市建设与三产发展配套建设项目,成功引进了贵州徐大娘特色饮食、黔北(湄潭)汽车综合城、重庆“诗韵年华”商旅综合体开发、综合物流市场、安置二区等总投资近80亿元的项目落户开发区建设。四是强化城市发展要素配套。规划建成连接开发区―城区的茶城大道、天文大道延伸段、南滨路等快速通道,进一步集聚开发区发展后劲,成功引进总投资10亿元国际温泉度假城项目落户建设并投入使用,为开发区第三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坚持在项目管理上创新,强化生态建设谋发展

一是强化企业入园标准。对进入开发区的产业项目,在项目产业类型、投资强度、建筑密度、环保要求等方面制定严格标准,严禁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进入开发区。今年,开发区累计拒绝总投资约30亿元的塑料制品、电镀、再生造纸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项目10余个入驻开发区。二是强化集约用地。通过政府投资与企业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工业地产,建成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5家,入驻率100%,预计节约土地10亩。至目前,在已入驻87家企业工业用地指标中,综合容积率为1.1,建筑系数为60%左右,建筑密度为5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在1500万元/公顷以上,产出强度1800万元/公顷以上。三是强化集群发展。以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为龙头,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不断延伸产业、企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产业、企业集群发展。目前,开发区茶叶产业、光电信息产业、农业科技、综合物流等产业特色化、集群化产业发展业态已经或正在形成。

(三)坚持在投资方式上创新,强化多元投资求平衡

一是强化市场要素配置。以投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组建了一系列投融资主体,截至目前,除园区投资公司外,其余现代农业担保公司、茶叶工程技术公司、标准化厂房建设经营公司、保障房建设管理公司、湄潭太平洋投资公司均为实体公司,为开发区用市场资本推动基础建设打下较好基础。二是优化用地结构。注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把区内用地按4:4:2结构进行合理分配,即40%的产业用地,40%的产业配套用地,20%的基础设施用地,积极为“资源换资本、资本换资金、资金换投资”创造条件。2014年1~12月,开发区将在累计投入建设发展资金37余亿元中,除政府财政投入1亿元以外,其余36亿元投资均用区内资源通过抵押贷款、BT置换等方式筹集。

(四)坚持在科技支撑上创新,强化企业可持续发展

继续加大与江南大学、贵州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力度,推动企业转型升级,2013年,区内成功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贵州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转化科研成果项目10个,指导企业新申报专利10件,申报科技支撑项目4个。

(五)坚持在安置方式上创新,强化发展成果共享与和谐建设

在拆迁安置中,最大化让利于民,对区内集体土地上的房屋征收后,由政府统一修建安置,并按每人20平方米还建营业用房。同时,制定出台了社保、就业等一系列措施,统一为失地农民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对被征地农民进入区内企业就业优先录用,切实让老百姓拆得出来,安得下去。近三年来,开发区共征地5000余亩,实施拆迁500余户,均未出现集体上访、强制拆迁等,实现了“零上访、零纠纷、零阻碍”拆迁建设。

(六)坚持在运行机制上创新,强化内部管理强基础

一是抓制度建设。制定了开发区《工程建设管理》、《资金支付审批制度》等37项内部管理制度并强化制度执行,实现了用制度管人,用制度办事。二是抓廉政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开发区检察室和“纪工委”,建立了人大、政协视察开发区制度,主动接受县纪检监察的纪律监督、县人大法律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三是抓风险控制。成立了重点工程谈判机构,对20万元以下的单个项目发包、实施、工程量变更,由领导小组(专家组)集体研究,讨论后决策,所有项目阳光操作,将预防腐败体系关口前移。四是抓协调服务,对在建项目实行代办制或协调相关部门上门办理,对投产企业采取领导挂帮、跟踪服务等措施,快速推进其投产达效。

二、园区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园区科技创新及转化能力建设得到提高

一是科技项目聚集度提高。自2011年以来,园区内涉茶加工企业获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6项1404万元,科技项目支撑企业发展集聚得到快速提升。二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截至2013年底,园区茶叶加工企业申请和获得专利122项(其中获得授权19项);开发“一种混合茶”、“红茶酒”等新产品3个;设立企业标准10个。三是园区科技研发平台基本成型。园区内已经建设的省级研发平台3个,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在建企业技术中心3个。四是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进展。2011年以来,园区相关企业引进转化应用新工艺新技术19项、新材料1个,应用成果技术46项,其中专利技术9项,开发新产品3项,引进推广新品种4个,设立并应用企业产品技术标准10个,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园区企业产值增幅达20%以上。

(二)科技创业服务能力建设得到提升

一是科技培训力度不断加大。2011年以来,园区企业多个部门和单位举办茶叶种植和管理技术培训等152期14745人次,培训园区主导产业中级以上专业人才54人。二是信息化建设逐步提高。建成遵义市科技资源信息平台湄潭县子网站,采集信息559条,提供410条;利用信息平台开展“特色支柱产业技术培训服务”,服务企业45家,104项次;建成园区信息平台各1个,为园区所在地广大中小微企业开展管理、技术、法律咨询、政策、市场、技术信息等创业辅导服务,服务中小微型企业数量达到50户、服务95项次,采集信息2000条,提供信息800条,促进微型企业创业20家。三是科技服务及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加快推进湄潭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园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能力建设,成功服务中小企业95家199项次,人均服务企业4.13家、工作或项目9项次,派驻科技特派员44人,为企业增加销售额3亿元,增加利税2300万元,增加就业580人。

(三)龙头企业培育取得新进展,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企业培育工程取得新进展。自2011年以来,园区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1家、市级4家。截至目前,园区核心区入驻涉茶加工中小企业30家,其中拥有国家龙头企业4家、省级8家、市级7家。二是产业发展辐射带动效益显著。至目前,园区通过建设发展,辐射带动全县茶叶加工企业和大户407家,年加工能力4万吨以上,产品涉及绿茶、红茶、黑茶及精深加工领域,带动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40.33万亩。三是产业经济效益明显。截止2013年底,园区涉茶产值达26亿元,示范区产值30亿元,辐射区产值51.6亿元;接待生态农业观光游客8.5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34亿元。

(四)产业化农民增收水平快速提升,新农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第8篇:集团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污染物总量减排、环境质量改善为中心,深入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切实解决事关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为我市建设更具活力新型城市、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提供有力的环境保障。

二、总体目标

实施“8160污染整治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程等“三大工程”,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目标,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0%以上,出境水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省定目标,确保全市环境和饮用水源水质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三、工作任务

(一)强力实施“8160污染整治工程”

围绕污染物总量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开展“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专项整治、城区大气环境污染专项整治、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污染专项整治、电力水泥行业脱硝专项整治、危险化学品及重金属行业专项整治、燃煤锅炉专项整治、食品加工行业专项整治、清洁生产审核”等8个方面的综合整治,完成160项污染综合整治任务。

1.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专项整治

一是实施现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康达环保水务有限公司修武分公司和孟州市、博爱县、武陟县、修武县、温县现有污水处理厂要实施升级改造,增加脱氮、脱磷等功能,外排废水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

二是加快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孟州市、武陟县、修武县、温县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市工业产业集聚区中站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2012年10月底前建成投运。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和综合利用力度。新建污水处理厂外排废水必须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

三是加快城镇污水配套管网建设。要围绕扩大收水范围,进一步完善干、支管网,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各县(市)要结合已运行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加大配套管网建设力度,确保现有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正常运转,充分发挥环境效益。中站区要完成中站城区和西部工业产业集聚区配套管网建设任务,山阳区要完成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配套管网建设任务。

四是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工程建设。按照“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再利用”原则,对全市所有城镇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进行整治,实现污泥的安全贮存、处置及综合利用。2012年9月底前,各城镇污水处理厂要全部建成污泥处置设施,以贮存为目的(即不处理处置)将污泥运出厂界的,必须将污泥脱水至含水率50%以下。

五是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已建成投运的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要达到80%以上,实现稳定、规范运行。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大对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和水量的监察监测力度,确保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废水稳定达标排放。

2.城区大气环境污染专项整治

一是开展餐饮服务业油烟专项整治。城区内餐饮业的加工炉灶全部使用清洁能源,对市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含200平方米)以上、基准灶头3个(含3个)以上的餐饮单位,要安装经国家环保认证的油烟净化装置、设置专用烟道,并督导其定期清洗维护,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防止油烟对周围民居等环境敏感点造成污染。

二是开展施工工地扬尘专项整治。加强城市施工工地管理,施工场地应采取洒水、围挡、遮盖等防尘措施。城区内按规定使用商品混凝土。施工工地采取建筑工地道路硬化、主体结构施工外脚手架密目网全封闭、车辆出工地全冲洗等措施,确保施工工地周边环境整洁。建筑物拆除必须做好围挡,边拆除、边洒水、边清运渣土,渣土、垃圾应在建筑物拆除完成后3天内清运完毕,暂时不能清运出场的,要采取相应的防尘措施。

三是开展机动车尾气专项整治。强化机动车排气监管,实施机动车环保分类标志管理。对排放不达标车辆进行专项整治,达标前不予核发定期检验合格标志和其他审验证件。对排气污染控制技术差的机动车(高排放车辆)发放黄色标志,其余发放绿色标志。对高排放车辆采取限制行驶区域、行驶时间等交通管制措施,对重型货车进一步扩大限行范围。积极鼓励发展清洁能源汽车、小排量汽车,加快淘汰高排放、高污染机动车。

四是开展燃煤煤质专项整治。市区范围内,所有企事业单位燃煤必须使用全硫份≤0.5%、灰份≤20%的优质煤炭(有特殊设计要求的锅炉除外)。加强煤质重点监控单位和年用煤量超过3000吨的其它用煤单位的煤质监管,对超标单位在媒体上曝光并依法进行处理。取得资质的型煤生产企业必须按要求添加固硫剂,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五是开展交通运输扬尘专项整治。城区行驶的物料运输车辆必须实行密闭运输,保持车辆整洁,均衡装载,捆扎牢固,不得沿路泄漏、遗撒;禁止未采取密闭措施的车辆在城区范围内行驶。

3.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污染专项整治

一是切实抓好蟒沁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的水环境整治工作。以皮毛(制革)、造纸、酒精、白酒、化肥、橡胶等重点水污染行业的深度治理为重点,通过关闭淘汰落后产能,完善治污设施,提高污染治理水平,进一步改善两个流域的水环境质量。孟州市要启动桑坡皮毛群三年搬迁整治计划,通过关闭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以及对保留企业实施搬迁改造,调整结构和布局,减少污染排放,提升行业发展水平。武陟县要继续实施小麻村皮毛群、圪垱店皮毛群环境综合整治,关闭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对保留企业治污设施进行完善改造,确保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

二是开展西部工业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大气污染专项整治,提升重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道路沿线两侧(500米内)企业物料堆场要实行仓储或建设防风抑尘网;粉状物料运输要实行密闭运输,防止物料抛洒扬尘污染;企业厂区至主要公路干线的通道要硬化,并落实防扬尘措施。企业粉尘排放点源采取高效污染治理设施,烟粉尘排放浓度≤50毫克/立方米。各有关县(市)区要按照要求,对辖区内主要道路加强管理,解决道路沿线扬尘污染问题。

三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国家、省产业政策要求,各县(市)区要及时关闭污染严重、列入淘汰名录的造纸生产线、制革及皮毛加工企业、蓄电池加工企业等,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列入淘汰、关闭范围的企业,要依法组织有关部门予以关停,吊销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并予以公布,电力供应企业依法停止供电。对列入国家、省、市明令淘汰关停的落后设备一律不得出租、转让、出售或异地转移生产。加强对淘汰落后产能的分类指导,鼓励落后产能提前退出,为重点建设项目腾出发展空间。

4.电力水泥行业脱硝专项整治

一是开展电力行业脱硝工程建设。电力企业要按照要求建设烟气脱硝设施或改用低氮燃烧技术,减少氮氧化物排放。华润热电有限公司、煤业(集团)冯营电力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10月底前完成低氮燃烧或脱硝改造;金冠嘉华电力有限公司2012年10月底前脱硝工程建成投运;其他电力企业要逐步开展除尘、脱硫、脱硝工程建设,确保2014年7月1日起全市所有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达到《火电厂污染物排放标准》标准要求。同时,各电力企业要完善锅炉脱硫脱硝控制分析系统,联入中控室计算机主系统进行控制,具备进出口二氧化硫浓度、进出口氮氧化物浓度、发电负荷、增压风机电流等其它生产控制参数分析功能,具备核查调阅查取打印功能。

二是启动水泥企业脱硝工程建设。千业水泥有限公司等生产规模在4000吨/日及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窑生产企业2012年底前要启动脱硝工程建设,2013年10月底前建成投运,综合脱硝率达到60%以上。

5.危险化学品及重金属行业专项整治

一是开展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加大全市环境敏感区域、化工园区及化工企业集中区内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危险废物产生企业的环境综合整治,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对原有污染治理设施进行改造完善或建设新的治理工程,确保污染物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要求。对风险较大、有重大污染隐患的企业,有关县(市)区要采取限期搬迁或关闭等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是开展重金属行业专项整治。全面落实国家、省《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要求,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重金属企业开展限期治理,对属于落后生产工艺的坚决予以淘汰,切实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力度,减少重金属排放,确保环境安全。孟州市要按照规划要求完成皮毛企业关闭淘汰任务。

三是加强工业企业危险废物的环境管理。以危险废物产生和经营单位规范化管理达标考核为抓手,建立国家、省、市级监管重点源清单,加大产生和经营单位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达标考核力度,进一步提高危险废物产生和经营单位危险废物管理水平,确保危险废物依法安全处置。

6.燃煤锅炉专项整治

一是市建成区范围内不得擅自新建燃煤锅炉,集中供热范围内所有燃煤锅炉必须关闭到位,备用锅炉必须使用清洁能源。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持续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对市建成区内10吨(含10吨)以下燃煤锅炉予以取缔拆除,县(市)建成区内2吨(含2吨)以下燃煤锅炉予以取缔拆除。

二是对集中供热锅炉及保留的燃煤锅炉开展高效除尘、脱硫治理。佰利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市绿源热力有限公司等单位的锅炉大气污染物必须严格按环保要求(烟尘排放低于50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低于200毫克/立方米)排放,同时建设密闭的煤、灰渣堆场和防扬尘设施。

7.食品加工行业专项整治

严格落实国家污染物最新排放标准,按照分类整治的原则,在全市组织开展粮食及饲料加工、制糖、屠宰、肉禽类加工、蛋品加工、水产品加工、食盐加工、乳制品加工、调味品及发酵制品制造、酒精饮料及酒类制造、果蔬汁类及其他软饮料制造、其他食品制造等行业污染专项整治,对原有污染治理设施进行改造完善或建设新的治理工程,确保废水达到国家新的排放标准,提高全行业污染物达标排放水平。

8.清洁生产审核

继续加大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推进力度,督促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健康元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坚固水泥有限公司等49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制订和实施中高费方案,充分发挥清洁生产的减排效益。

(二)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按照国家、省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市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要求,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努力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1.开展生态创建工作

开展生态县(市)、生态乡(镇)和生态村的创建工作,完成沁阳市、修武县创建生态县(市)环境规划的修编和审查工作;启动9个省级生态乡(镇)的创建工作;完成11个省级生态乡(镇)、41个生态村(其中省级17个)的创建任务。

2.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

2012年6月底前,完成省政府确定的2011年度9个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并通过达标验收;组织申报2012年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并实施整治。

3.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

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结合畜禽养殖单位的标准化建设工程,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建设为重点,完成38家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任务(其中示范工程6家)。通过强力推进重点养殖企业污染治理,实现畜禽养殖污染物减排阶段性目标。

(三)大力推进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程

通过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构建环境监控信息共享平台,完善我市环境自动监控体系、环境监察体系、环境监测体系、环境应急体系,有效提升我市环境监督管理水平。

1.加强环境自动监控体系建设

认真落实省有关要求,继续开展环境自动监控体系建设,确保完成2012年度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厂自动监控基站)更新改造任务,强化对氨氮、氮氧化物等“十二五”期间新增减排指标的监控能力。在重金属排放企业逐步安装重金属污染物监控设备,提高重金属自动监控能力水平。完善市、县两级自动监控平台综合应用功能,强化自动监控系统运行的监管和考核,建立规范的第三方运营体系,切实发挥自动监控系统的科学、高效监管作用,为总量减排提供稳定、可靠数据支持。

2.加强环境监察体系建设

大力加强市、县两级环境监察能力建设,以深化“五化”管理(责任化、规范化、精细化、网格化、信息化)为手段,进一步提高环境监察工作效能,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和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防范性环境监察工作,集中整治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各类环境安全隐患和违法行为,以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环境问题为重点,保障环境安全。开发环境执法移动平台,设置环境监管数据库、环境监察电子档案,显示动态监管情况,实现信息共享,推进环境监管信息化建设。

3.加强环境监测和应急体系建设

大力加强市、县两级环境监测体系、环境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对重点防控区域、重点企业的定期监测和公告制度。加强县级环境监测机构、环境应急机构人员培训和设备配置,建立重金属监测体系,提高应急监测能力,提高县级重金属监测水平。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区管委会要修订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重金属污染突发环境事件等专项预案,提高环境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健全环境应急体系,继续开展企业环境风险评估,落实重点风险源应急预案专家评审制和预案备案制,完善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对重金属排放企业每季度开展一次监督性监测。重金属排放企业要建立特征污染物监测制度,建立完善管理档案,每月要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管理情况。

4.加强工业企业环境管理规范化建设

深入开展工业企业环境管理规范化建设,以水污染防治设施、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固体废物处置场为重点,以定量化和规范化管理为手段,通过企业加强设施设备维护、内部管理和环保部门的现场监管,提高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管理水平,提高现有污染防治设施完好率、运行率、达标率,充分发挥污染治理设施环境效益。2012年6月底前,全市所有市控以上重点企业、重金属排放企业、食品加工企业要全面完成环境管理规范化建设任务。

重点排污单位要建立中控平台,对治污工艺实施过程化、定量化、科学化管理;规范设置排污口,并设立标志牌;建立完善岗位职责、操作规范、设备维修维护等各项管理制度,规范设施运行、设备维修、污染减排等管理台帐;加强人员培训,切实提高设施运行管理水平。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技术指导,组织企业环境管理人员开展培训,帮助企业查找设施运行和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指导企业积极整改完善。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大现场监管,严查不正常停运、擅自停运、暗排偷排、稀释外排等环境违法行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定期召集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区管委会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工作方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开展本辖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确保年度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圆满完成。

(二)完善工作机制。一是完善污染减排考核奖惩机制。市政府按照“年初预算、年中调度、年底考核”的原则,建立完善污染减排考核奖惩机制,定期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区管委会总量减排完成情况进行核查调度,严格考核,确保完成减排目标。二是完善河流生态补偿机制。要按照省政府河流生态补偿考核新的要求,完善我市河流生态补偿考核实施办法,实施严格考核。三是强化激励机制。大力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建立完善环保经济政策。继续实施高耗能产业差别电价,进一步落实燃煤电厂脱硫电价等环保电价政策。四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环保工作机制。扩大和深化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乡、镇、办环境保护机构建设,健全农村环保监管网络。五是落实环保行政执法责任制。将处罚信息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作为企业信用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9篇:集团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范文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和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10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要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抓好项目和投资工作,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扎实做好项目基础工作,及早研究,认真把握国家重点投向,谋划一批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进入国家和省上规划盘子。做好项目的各项前期工作,建立严格的项目基础工作制度、项目储备制度、优势项目选商选资制度,努力形成储备一批、洽谈一批、跟踪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运行机制,保证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市发改委、市经委,各区县政府)

(二)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推进青藏铁路西格二线、兰新铁路第二双线、西过境高速公路、火车站综合改造、北山地质森林公园、南川河流域治理等重大基础性项目建设。(市国土局、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交通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各区县政府)

(三)抓好国债资金和各类专项资金的落实,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积极拓展各类融资平台,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投入,多渠道筹集项目建设资金。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和领域,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在工业、旅游、商贸、城市建设、生态保护、旧城改造等方面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年内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60亿元以上,其中省外到位资金56亿元。(市政府各部门,各区县政府)

二、夯实“三农”发展基础,确保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四)按照“保障供给、提供休闲”的要求,大力发展城郊型精品农业,因地制宜发展花卉、食用菌、水果等产品,在产量和质量上求得突破。进一步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新建日光节能温室6000栋,蔬菜产量达到64万吨,市场淡、旺季蔬菜供应自给率提高到35%和60%。加大规模养殖基地建设力度,新建牲畜暖棚4000栋,奶源、肉牛(羊)、生猪规模养殖基地各10个,禽类养殖基地5个。(市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各区县政府)

(五)推进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盘道水库灌区等重点项目进度,统筹建设一批水、电、路、沼气、太阳能灶等项目,解决4.5万人、4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新建农村公路200公里,硬化村道500公里。(市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市水利局、市交通局、市科技局,各区县政府)

(六)继续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抓好三县新农村典型村建设。实施好60个村扶贫整村推进项目,解决4.5万人的温饱问题。认真实施“双百”市场工程,新建冷藏保鲜库4座,高标准建设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提升特色农畜产品加工档次。支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市发改委、市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市商务局,各区县政府)

(七)建立大统一的劳动力培训市场,全面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年内培训农村劳动力1.5万人,转移就业30万人次,其中新增长期稳定就业2万人。重视搭建农民创业平台,拓展农民创业性就业渠道。(市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各区县政府)

三、继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发展

(八)认真贯彻省政府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培育新材料、新能源、铝电联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藏毯绒纺等特色产业,在硅材料、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等领域培育壮大一批新的骨干产业和主导产品。发挥三县工业园区比较优势,重点抓好大通宜化公司PVC项目、中铝扩能、湟中百万吨干法水泥、湟源大华工业园区建设等项目,促进全市工业平稳协调发展。(市发改委、市经委、市科技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各区县政府)

(九)加快开发区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和工业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多晶硅二期、单晶硅扩产、百万吨复合肥二期、机织藏毯、中藏药、铜箔铝箔、铝合金及型材等项目建设,尽快形成一批支撑发展的产业集群。各区县要把支持和服务园区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组织好开发区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方案》的报批和实施,逐步实现资源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市发改委、市经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各区县政府)

(十)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政策措施,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积极协助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通过发行债券、上市等方式,开展直接融资。多渠道引进资本和项目,实施资产重组,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动技术进步,集中力量研发和突破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的拳头产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市发改委、市经委、市科技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城司,各区县政府)

四、做大做强特色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十一)围绕把建设成为高原特色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的目标,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和优化,加强重点景区、景点建设。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健康旅游、商务旅游、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满足不同群体的旅游需求。加强旅游宣传和对外推介,全面提升“中国夏都”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抓好旅游商品市场建设,培育旅游消费热点,支持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办好首届“夏都地方名特小吃美食节”,提高旅游业综合效益。(市旅游局、市文广局、市商务局、市林业局,各区县政府)

(十二)大力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重点加快朝阳物流园区建设,实施好朝阳铁路物流中心、建国物流中心、物产建材商贸城等项目。抓好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冬虫夏草国际交易中心、绒毛交易中心、商业巷步行街、水井巷商务区等项目建设。继续加快标准化农贸市场改造建设工作。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中介、信息等新兴服务业,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加快发展会展业,吸引国际国内、各地区、各行业来举办会展活动,充分发挥会展经济的辐射带动效应。积极拓展社区和农村服务业,不断完善便民服务机制,拓展服务领域。(市经委、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供销联社,各区县政府)

(十三)发展和完善消费信贷,积极培育住房、汽车、旅游等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服务,开展农超农市对接试点工作,促进农村消费。(市商务局、市旅游局、市工商局、市供销联社,各区县政府)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升城市综合载体功能

(十四)继续抓好城市规划建设,加快城建项目实施进度,突出城市的精细化、人性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研究,认真做好《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土地利用规划》的修编,加快编制城市各专项规划和重点建设区域的详细规划。(市城乡规划局、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国土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各区县政府)

(十五)扎实推进海湖新区开发建设,抓好海湖体育中心、湟水北路、湿地公园等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加快房地产开发和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项目进度,年内完成投资50亿元。加快城市环卫、园林、供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火车站综合改造、中心广场北侧景观改造、城市交通体系建设、南川河流域整体开发、城市四个出口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项目,打造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实施小桥大街、海晏路、八一路大修整治工程,抓好黄河路、七一路、解放路等6条道路街景整治和城区主干道电力线入地工程,塑造城市新形象。加大天然林、森林公园、生态农业区以及湿地保护力度,实施好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二期工程、北山地质森林公园建设等项目,做好城市林带、绿地、盆花造景等绿化建设。认真做好参加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园的设计和建设。(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国土局、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海湖新区,各区县政府)

(十六)坚持不懈地开展好“建设国家卫生城市日”主题活动,巩固、提升和发展“创卫”成果,不断完善“建卫”长效管理机制。加快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创建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市卫生局、市城管执法局、市林业局、市环保局,各区县政府)

(十七)加快小城镇建设,进一步提高城镇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逐步放宽城镇户籍限制,使符合条件的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和落户,解决好农民工就业、居住、就医及其子女上学等突出问题。坚持把“三集中”试点作为推进城镇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全方位搞好协调服务,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教育局、市文广局、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市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各区县政府)

六、强化财税征管工作,努力实现增收节支目标

(十八)抓好增收节支,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和税源管理,积极挖掘收入潜力,组织好财政收入,做到依法治税、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

(十九)不断优化和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支出,发挥好公共财政的职能,努力提高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保障能力。继续加大专项资金的争取力度,积极争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产业发展、改善民生、生态建设等方面的资金,确保争取专项资金保持30%以上的增幅。认真落实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规定,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一般性行政经费增长。(市政府各部门,各区县政府)

七、切实推进节能减排,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二十)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机制,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快实施遗留铬渣治理、污水处理等重点减排项目。支持引导企业加快节能技术研发和改造。深入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着力推进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扬尘等污染整治。加大对重点工业企业废水排放和湟水河排污口治理力度,遏制湟水河水质恶化的趋势。加快市第三污水处理厂、甘河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及市区和三县排水管网建设进程,不断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区监管力度,使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6%以上。加大对高耗能、高排放重点企业的检查考核力度。加强建筑节能监督和管理,全面促进建筑节能工作,凸显节能宜居特色。(市经委、市环保局、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水利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各区县政府)

八、继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二十一)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培育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体系。开展好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公用事业的市场化进程。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认真实施非税收入收缴分离,积极配合“省管县”财政管理模式改革。深化企业改革,重点抓好城市公交、给排水等公共服务企业改革。深化教育改革,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做好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加快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质量效益的提高。稳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完成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诊疗项目等调整工作。推进新闻文化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新闻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资产经营管理理念,规范城镇建设用地管理,加快政府资产向收益型、经营性资产转变,增加政府资产经营收益。(市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市编办、市财政局、市交通局、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文广局、市国土局,各区县政府)

(二十二)继续承办和协办好“青洽会—丁香郁金香节”、“环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藏毯国际展览会”、“国际清真食品博览会”等经贸文化活动,推进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交流合作,从整体上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市商务局、市经济协作办公室、市旅游局,各区县政府)

(二十三)认真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逐步完善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积极创造宽松环境,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在扩大规模、做大总量上取得新突破。(市财政局、市经委、市工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各区县政府)

九、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十四)继续推进科技创新,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市科技局、市经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各区县政府)

(二十五)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充实德育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教材内容,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继续加大投入,实施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15万平方米,完成湟川中学、市一职迁建并投入使用。稳步推进教育布局调整步伐,解决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均衡发展。在全市中小学中推行蛋奶工程,有条件的寄宿制中小学先行一步,保证孩子们每天能喝上一杯奶、吃上一个鸡蛋,不断增强孩子们的体魄。(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各区县政府)

(二十六)加强区县、乡镇和社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抓好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打造文化精品,促进文化创意园区的发展。实施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开展送电影、送戏、送歌舞下乡活动,新建155家农家书屋、10个乡镇文化站,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继续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市财政局、市文广局、市体育局,各区县政府)

(二十七)加强乡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便群众就医,提高服务能力。做好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提高群众健康保障水平。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确保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认真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关爱女性健康,免费为全市育龄妇女进行一次生殖健康检查。继续加大投入,建设40个社区托老服务站和6个社区服务中心,实施儿童福利院扩建“蓝天计划”工程。(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质检局、市药检局、市商务局、市人口计生委、市民政局,各区县政府)

(二十八)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大力开发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容量。加速劳动力资源的整合,建立和完善人才供需平台,形成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大对劳动力的培训,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闲散人员,为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条件。加快构建政策扶持、服务、培训三位一体,平等竞争、充满活力的创业机制,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支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拓展农民外出就业空间。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培训城乡劳动力2.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4万人,“4045”人员就业1800人。(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各区县政府)

(二十九)不断完善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保障城乡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落实好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政策,解决好低收入家庭医疗、子女就学、住房、取暖等方面的困难。(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市民政局,各区县政府)

(三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建设廉租房1000套、经济适用房10万平方米,实施棚户区改造30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6000户。认真研究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盘活公积金使用,以改革的办法解决基层干部职工的住房问题。按照“以安置保拆迁、以安置促拆迁”的要求,加强房屋拆迁管理,加大安置房建设力度。全面完成城东区小寨重点安置小区建设,开工建设2000套政府拆迁过渡安置住房、湟中康川新城搬迁农民安置小区。全面实施畅通交通工程和小城建项目,为市民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市财政局、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市民政局、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交通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各区县政府)

(三十一)筹集30亿元以上资金,实施10大类45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和10大类48项新农村建设的办实事工程。(市政府各部门,各区县政府)

十、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三十二)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市民素质提升工程为抓手,通过开展各类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培养和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文明市民,努力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市文广局,各区县政府)

(三十三)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各项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力。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下大气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认真实施“五五”普法规划,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监察局,各区县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