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技术本质范文

数字化技术本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技术本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化技术本质

第1篇:数字化技术本质范文

关键词: 数字化教材 编制 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075-0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化环境的普及,数字化教材作为高校的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已逐渐被引入各类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之中。为了探索数字化教材的编制工作,提高其教学适用性,本文主要讨论高校数字化教材编制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设计原则等问题。

1 基本内容

数字化教材作为一种现代化、信息化的教材形式,应该包含一些纸质教材必须具有的基本内容,同时,兼具信息化特征。因此,其基本内容大致包括:

(1)教材的内容应具有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涵盖对应纸质教材的全部内容。

(2)教材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结构形式,模块的划分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基本以知识点、章、节或教学单元为依据。内容的组织是以有良好导航结构的Web页面为主,链接有特色的网络或单机运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课件以知识点的教学单元为单位。

(3)每一章的内容基本包括以下部分:教学要求或学习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解析、练习题、测试题、典型案例和例题,可供参考的教学资源等。

(4)在疑难关键知识点上提供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学习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层次设置不同的知识单元体系结构。

(5)教材的模块组织结构应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充性,内容结构应为动态层次结构,而且要建立起相关知识点间的相互关联、易于操作、方便使用,确保使用者在学习或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跳转选择内容,灵活便捷。

2 设计原则

数字化教材的编制应该遵守一些基本的设计原则,主要有:

(1)结构与流程设计要遵循“教材”的隐喻和学生的阅读习惯。既要保持书的框架结构,又要兼具灵活、个性化的特点。流程操作方面要在对学生群体细分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阅读习惯设计流程走向,操作简单、有效、可控,并能够提供及时的帮助信息。例如,可以设计差异化的学习路径流程、提供帮助说明、使用进度条或以其他形式展示当前学习进度等。

(2)交互设计要遵循易辨识、易触发的原则。教材中的交互行为主要是指学生与教材中各组件的交互,包括交互按钮、使用提示、输入操作等。具体设计时,这些操作要能够满足用户的心理预期,响应及时,使交互行为能够顺利完成。例如,可以将存在交互行为的组件设计为按钮样式,扩大交互区域,减少用户误触操作,提示信息放置在不同页面上要保持位置和样式的一致性,使学生易发觉。

(3)呈现界面的设计要遵循风格明确、配色合理的原则。界面设计主要包括版式布局的设计和视觉设计。版式布局设计是把界面所要显示的内容进行清晰、明了的分组和排列; 视觉设计主要是构图和配色,应该配合主题,突出重点,能够使学生产生视觉上的愉悦。可用、易用是基础,吸引力是重点,过于追求美丽的图片,缺少对关键任务信息的展示,会让学生在短暂的兴奋之后放弃使用数字化教材。例如,在界面中应有到各起始章节、前一页、后一页、上一层、下一层、相关内容的超链接,应提供由关键词(基本概念)和目录树查找相关内容和界面的快速跳转功能。

3 基本要求

经过初步地调查研究,数字化教材的编制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教材的运行环境兼容Windows XP与Windows 7.0操作系统,浏览器为IE8.0以上。

(2)教材中的视像、动画、声音等均应采用通用文件格式(常用的媒体文件格式见右表)。

(3)教材要符合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与纸质教材相配套,内容全面、充实、完整,信息量大。

(4)教材要充分体现其强大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功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自觉性,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

(5)教材必须满足在单机和互联网上都能运行,还应具备安全、稳定、可靠、下载快捷等特点。

(6)教材应具有完整、系统的文字与制作脚本,包含有文字、公式、图形图像、动画演示、视频剪辑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7)教材文字说明部分的有关名词、概念、符号、人名、定理、定律应符合国家标准和文字规范。

(8)教材的操作应该具备简捷、灵活、方便的特点。

(9)编制完成后,应先进行病毒检测,而后检查文字、图片是否能正常显示,声音、动画、视频是否能正常播放。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参考文献:

[1]项国雄.从传统教材到电子教材[J].信息技术教育,2005(5):8-10.

第2篇:数字化技术本质范文

关键词:图书资料管理;图书资料管理员;基本职责;优化管理

图书资料管理员(Library Technician 又称为Librarian),即在工作中将图书资料整理、编码、上架的人员。需要具备的素质是:熟练掌握文献著录规则、编目及书目数据的相关知识,工作细致、踏实稳重,责任心强、勤奋、敬业,热爱文档管理工作。图书资料管理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是工作中与图书接触最紧密的人员,同样的,由于图书资料的管理几乎完全依赖于图书资料管理员的操作,因此他们也是图书资料管理系统当中最重要的一环。基于以上因素,我们可以说,在图书资料的管理工作当中,图书资料管理人所起到的作用,毋庸置疑 ,是非常巨大的。

接下来,我们就针对图书资料管理员的基本职责及其对优化管理的重要作用进行一个简单的探讨。

一、图书资料管理员的基本职责

图书资料管理员日常工作的基本职责包括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

1.负责部分选书工作,评价资源材料,辅助图书采购活动;

2.对书刊进行分类、编制书目索引,了解书籍的大致内容;

3.负责各分馆管理,审查借阅者身份,维护图书馆秩序,防止偷书行为;

4.浏览、查询、统计、添加、删除和修改图书借阅者的基本信息;

5.对购买的图书进行登记、盖收藏章、打分类号,归类、存列,整理书籍,按次序上架,保证书籍排放整齐、正确;

6.办理图书借还活动,审查归还图书有无残损、污染,依归定对损坏图书行为进行处理;生成催还图书报表,敦促逾期借书者还书,对逾期者按规定罚款;

7.对书籍进行定期除尘,做好防火、防虫、防潮等工作;

8.辅导读者查阅馆藏目录及文献检索工具,担任文献研究、书目编辑的助手工作;

9.解释使用库设施,资源,设备和服务,提供关于信息库政策的信息。

10.图书管理员正常工作12个小时。

由此可见,图书资料管理员的工作量是较为繁重的,工作内容也较为琐碎。同时,在图书资料的管理过程当中,图书资料管理员是与整个图书资料管理系统接触最紧密的人,因此图书资料管理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在工作当中的管理作用,对于图书资料的优化管理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只要图书资料管理员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坚持自身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以细致严谨的态度对待琐碎的日常工作,保持自己在工作中最大的耐心与毅力,以自身的不解努力和坚持作为动力,才能够成功维持图书资料管理系统的正常运作。

二、图书资料管理员对优化管理的作用

(一)优化措施的实施者

通过分析图书资料管理的管理模式,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图书资料管理的过程当中,图书资料管理员的工作占据了极大程度的比重,整个图书资料管理几乎是全部依靠图书资料管理员的工作来进行维持。因此我们可以说,图书资料管理员在图书资料管理过程当中是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实施者。相应的,图书资料管理员也是图书资料优化管理的实施者。 图书资料优化管理的各项优化管理措施的执行和实施,均需要图书资料管理员的实施,需要图书资料管理员将图书资料优化管理的理念带入他们的日常工作中,才能够得到实施。

(二)优化管理的反映者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反复强调过图书资料管理员对于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紧密接触性,因此可以推断的是,在图书资料管理的过程当中,图书资料管理员不仅是管理措施的实施者,同样的,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管理措施的反映者。由于图书资料管理员的工作与图书资料优化管理的密切接触,他们可以最直观地观察到各项优化管理措施所产生的不同影响,通过他们的观察、收集和反馈,管理层能够获得最真实的信息,进而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合理分析,进行相应的修正,让优化管理更加顺利地进行。

(三)优化管理的推动者

除了在工作中由于职责导致的图书资料管理者对优化管理所起到的作用,图书资料管理员由于内在精神因素所产生的行为对优化管理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图书资料的优化管理是一项工作量较大,并且工作内容繁琐复杂的工作,因此在工作过程当中需要图书资料管理员具有工作细致、踏实稳重,责任心强、勤奋、敬业,热爱文档管理工作等内在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实施图书资料的优化管理,在图书资料的优化管理过程当中,图书资料管理员需要拿出极高的职业操守,以细致严谨、沉稳耐心、勤奋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日常工作。只有在他们有这样的内在品质的情况下,才能够保证图书资料的优化管理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

三、结语

总结上文中所提到的看法,图书资料管理员的职责包括对图书的采购、收编、整理、信息查询、借阅登记、维护等方面的工作;而其对优化管理所产生的作用,体现在图书资料管理员有着优化措施的实施者、优化管理的反映者、优化管理的推动者三重身份,因此在优化管理的过程当中,图书资料管理员的优化程度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图书资料优化管理的程度。由此可见,为了提高图书资料的优化管理程度,我们需要对图书资料管理员进行技能和素质双方面对的优化管理,首先提高图书资料管理员的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这样才能够从根源上对图书资源优化管理措施达到彻底有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颜昌茂. 高校数字图书馆系统管理员的职责与素质[J]. 新世纪图书馆, 2009(06).

[2] 应立晖. 素质教育中图书管理员的任务[J]. 才智, 2009(33).

第3篇:数字化技术本质范文

【关键词】模拟微波;数字化改造;原理;方案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提升,模拟微波数字化改造进程不断加快,整体改造效益已经得到了本质上的提升。模拟微波数字化改造改善了传输网络环境,从本质上降低了外部因素对广播电视的影响,提升了广播电视可靠性、安全性指标,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如何依照时代环境构建对应高效的模拟微波数字化改造体系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模拟微波数字化改造的必要性

模拟微波数字化改造对传输网络指标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已经成为传输网络构建的必要环节,其改造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自身性能和传输需求三方面。

我国信息产业部在《关于调整1―30GHz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容量系列及射频波道配置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模拟微波设备在2002年年底前停止使用。该通知制约了模拟微波设备的使用,使越来越多的厂家和企业加大了对模拟微波数字化体系的研究,是模拟微波数字化改造的关键因素。

模拟微波设备性能指标较差,设备运用效益并不理想。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数据差异和系统故障,模拟指标可靠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水平较为低下,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模拟微波设备的发展。与此同时,当前许多模拟微波设备部件逐渐停产,维护费用较高,系统维护难度大大上升。

随着广播电视体系的不断扩大和丰富,其对模拟微波容量要求不断上升,需要更多的模拟微波传输通道才能够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信号传输。模拟微波传输容量较小,通道较为简单,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广播电视体系需求。而数字化模拟微博可以同时多通道传输广播电视信号,可以依照自身指标对各项传输业务进行合理分配,大大改善了传输安全和传输效益。对模拟微波进行数字化改造已经势在必行。

2.模拟微波数字化改造原理

在实施模拟微波数字化改造的过程中人员要把握好模拟微波数字化特征,要对模拟微波性能进行全面分析,依照该内容实施对应调整,将改造内容与目标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从本质上改善模拟微波数字化改造效益,其具体改造原则包括:

要从广播电视需求出发,最大限度提升广播电视覆盖效果,实现广播电视宣传功能的全面提升和改善;

要利用优势技术对模拟微波数字化改造内容进行完善,依照环境和技术体系不断调整改造方案,保证改造技术与发展需求一致,形成全国微波网、卫星网、光缆网的互通互联,从本质上提升广播电视模式效益;

深入挖掘模拟微波数字化改造资源,对微波频率进行全方位把握,从微博频率出发形成对应安全控制技术,提升微波网改造效益和改造质量;

要因地制宜,依照具体环境和资源对模拟微波数字化改造进行适当调整,从而保证技术体系、经济实力及业务需求相协调,优化模拟微波数字化改造结构,实现模拟微波数字化改造效益的最大化。

3.模拟微波数字化改造方案

3.1 直接复用调制方案

直接复用调制方式可以对微波数字化改造内容进行全面控制,一次性全面实现SDH微波的改造,将模拟微波数字化过渡。该改造方式可以明显降低模拟微波数字化改造的难度,整体改造效益非常显著。直接复用调制方案主要通过QPSK调试方式实现模拟微波的改造,将其转变成低于45Mbit/s传输速率的数字信道。该调制方式是模拟微波数字化改造的基础方案,整体结构较为简单。改造时可以直接在原微波结构上更换即可。直接复用调制方式将原微波系统中的调制解调器转变为数字调制解调器、编解码器和ASI复制器,形成了以模拟信道为基础的端站结构,直接复用调制方式主要利用微波站资源实现微波转换,由SDH微波调调整和图像压缩数据编码调制完成信号转变。该调制中运用RS前向纠错技术进行信道处理,有效降低了信道中的误码现象。

3.2 PDH数字微波方案

PDH数字微波方式主要以PDH设备为中心,通过PDH设备完成微波传输。该传输中宽带一般为2M,传输效益较为低下,可以作为末端业务传输接入,一般多为边缘业务拓展,在此不再进行深入研究。

3.3 SDH数字微波方案

SDH数字微波方式可以对数据流进行调整,依照SDH设备体系完成设备的交叉、转换和分配,从而完成负荷的改善和提升。SDH数字微波方式将系统分为数据流管理、维护及荷载区等几部分,实现了DXC及下载的高效连接和转换,整体设备结构非常简单。该方式与PDH数字微波方式不同,主要通过SDH数字技术实现系统改造,对光缆互联互通进行了全方位构建。SDH数字微波方式在其限制内的SDH信号中进行了对应的编码调制,通过交叉极化干扰抵消以(XPIC)技术改善了系统容量,消除了信号干扰。这种数字微波改造方案将高线性功率放大器、自动发射功率控制技术和ASIC集成电路设计技术融合,从本质上提升了模拟微波数字化改造质量。

4.总结

模拟微波数字化改造过程中人员要加大对改造技术的研究,要依照具体环境因地制宜,合理构建改造方案,提升改造技术运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和科学性。要对直接复用调制方案、PDH数字微波方案、SDH数字微波方案进行适当深化,加大新型技术的运用,从本质上改善改造方案的运用质量,加速模拟微波数字化改造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何文利.模拟微波数字化改造方案及实践[J].科技咨询导报,2007,24:132-134.

[2]史嘉越.模拟微波数字化改造分析[J].中国有线电视,2011,06:764-765.

第4篇:数字化技术本质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定量实验教学 数字化实验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007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作为极为重要的教学部分,也是学生充分理解化学知识和现象的重要途径。数字化实验平台作为一种数字化实验信息系统,其的构成部分主要包括传感器、计算机、配套软件及数据采集器等。在高中化学定量实验教学中引入和应用数字化实验,可以使化学定量实验数据能够得到即时处理、编辑和储存,也是对化学定量实验教学理念与模式进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有利于提升高中化学定量实验教学的水平。

一、在高中化学定量实验教学中引入数字化实验

在信息化时代下,数据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也使得数据资源的处理和存储方式逐渐受到了重视。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为了提升对化学实验数据的处理效率,数字化实验的引入不容忽视。通过引入数字化实验,可以实现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创新,也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大部分化学实验对实验环境都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如SO2的性质等,为了保证这类化学实验能够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进行教学,一般都会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对于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的实验也要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否则很容易引发可燃气体爆炸和有毒气体泄漏等问题,会对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从发展进程角度分析,化学实验可以被分为三个时代,即传统实验时代、微型化实验时代和数字化实验时代。

其中,传统实验时代是化学实验发展的第一个时代,实验过程主要通过常规玻璃实验器皿来完成。微型化实验时代是化学实验发展的第二个时代,在这一时代挖掘出了近乎所有的化学实验现象。数字化实验是化学实验发展的第三个时代,在这个时代化学实验的反应过程和化学现象会逐渐被转换成数字信号,能够实现对化学实验的实时监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和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由此可见,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数字化实验的引入,是对化学实验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化学教师的实验资源整合能力,而这也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在高中化学定量实验教学中引入数字化实验的切入点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提升化学实验教学的水平,对于数字化实验的引入,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定性到定量的转变、表象到本质的转变、质疑到探究的转变。

传统化学实验是对化学反应现象的体现,在传统化学实验过程中很难对其实施定量化处理。但将数字化实验引入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基于对数字传感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化学实验数据的完整采集,并利用计算机和配套软件对化学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存储,最后以表格或图像等形式对化学实验数据进行展现。例如,对于浓硫酸的吸水性实验,从对比试验角度考虑,对湿度传感器进行合理使用,可以实现在实验过程中对密闭容器内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而这个过程也是对化学实验的定量化控制,体现了数字化实验在定性到定量的转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表象到本质的转变角度分析,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数字化实验的引入不仅能够实现对化学实验教学过程的优化,也能够依靠数字化实验对化学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更为直接的展示,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实验的现象及原理,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例如,弱电解质的稀释实验,爱弱电解质稀释过程中,电解质的导电性会发生变化,但在传统化学实验过程中,很难对导电性变化情况进行直观展示。然而,在数字化实验过程中,通过对数字化技术和电导率传感器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弱电解质稀释过程中导电性变化情况的实时监控,并且通过实验数据,学生也能更加直观的看到导电性变化情况。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数字化实验的引入能够实现对化学实验本质的直观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实验现象与相应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数字化实验的引入,可以使学生由质疑转变到探究,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实验反应和现象。在传统化学实验过程中,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期之间出现不匹配是极为常见的现象,但这会导致学生对化学教师和化学实验产生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对化学实验技术进行创新和优化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入数字化实验,可以实现对化学实验数据的全面搜集,也能够实现对化学实验过程的实时监控,是更加直观的展现化学实验现象和本质的一种方式。通过应用数字化实验,可以实现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有利于提升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高中化学定量实验教学中数字化实验的应用

化学实验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反应过程,只有通过观察化学实验的反应过程,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实验现象的发生原理,进而理解相应的化学理论知识。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数字化实验的应用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示化学实验的反应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实验的反应过程、现象和本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应的化学知识。

例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实验,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暖宝宝就是对“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实验的最直接体现。在开展“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实验教学的时候,化学教师可由暖宝宝的l热原理引出这个化学实验,并针对这个实验和暖宝宝的发热原理提出一些问题,如“暖宝宝模拟装置是否能构成原电池?”然后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可以使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即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Fe―2e-=Fe2+,但对于正极反应式会得出两个结果,分别是O2+2H2O+4e-=4OH-和2H++2e-=H2。在以数字化实验方式开展“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实验的时候,通过观察数字化实验所搜集的实验数据,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出金属电化学腐蚀的正极反应,并得出正极反应式O2+2H2O+4e-=4OH-,这个反应式体现出随着压强的减小,金属电化学腐蚀的正极会发生吸氧反应。而2H++2e-=H2这个反应式体现的是正极发生的析氢反应。通过数字化实验的应用,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金属在不同环境下发生的腐蚀反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化学实验的反应和现象。

第5篇:数字化技术本质范文

关键词:数字技术;影响;技术决定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自100多年前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开始,影视技术注定要和影视艺术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人们第一次在荧幕上看到迎面呼啸而来的火车、忙碌上下班的工人的画面时,电影就已经开始用具有强烈直观性的画面,改变着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人类的每一次重大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上的巨大变革。①而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影视数字化过程中,数字技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到电影、电视的制作领域中,为观众创造了如痴如梦般的视听奇观,以其超凡的想象力丰富了观众的“眼球”。同时,对于数字影视中技术与艺术之间关系的争论也由此开始。

一、影视的数字化技术

影视的数字化技术,包括了影视创作的数字化和影视作品的数字化。影视创作的数字化,指的是在整个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全程使用数字设备来完成,如CGI技术、后期合成技术、计算机控制摄像机拍摄的技术等、数字化的后期剪辑技术等。在当今的电影制作领域中,数字技术不只是运用到电影制作的单一环节中,更重要的是它从影片创作的前期准备开始就广泛参与,直到完成节目制作的全过程,数字技术几乎贯穿于电影制作的每一个方面和过程中。例如迪斯尼与皮克斯公司联合摄制的《玩具总动员》及之后的影视作品,开创了数字影视创作的全新形式。而影视作品的数字化则是将以胶片、磁带等为载体记录的影像转换成二进制数字信号在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并在影视作品的发行阶段使用诸如DVD等形式的存储体进行影视作品的发行。

二、数字技术对影视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一)丰富了影视艺术创作的手段

从电影诞生以来的百年时间里,每一项新技术的使用,都给影视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式。电影自诞生那一天起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摄影机是电影获取画面的唯一手段。通常一部电影的声画元素是由摄影机和录音机面对真实的人和环境记录下来的,这种摄制工艺给电影赋予了纪实性的属性,这种纪实性是依托于电影画面的获取手段而产生的艺术表现特性。影视数字技术的出现,宣布了另外一种获得逼真画面手段的诞生。由计算机参与创造的画面不仅能够模拟真实,甚至能够超越真实,实现难以想象的画面效果,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例如我们在詹姆斯·卡梅隆的力作《阿凡达》中看到的大部分画面就完全不是由摄影机所拍摄,而是以由计算机产生的二进制数据为基本单元生成的影像。

数字技术不但影响着电影制作的模式,而且它的科技优势也已转化为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影响着现代电影人讲故事的方式。因为从数字技术与电影结合的那一天起,无论是故事的走向、影片的风格、还是影片负载的内容、现实与幻想之间的转换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并充分地扩展了电影题材范围,增加了电影前所未有的表现力。②正如美国著名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新出现的工具和思路开放型的创作方式(也)赋予了讲故事的人以实现他们最疯狂想象的手段”。③

(二)变革了影视创作的生产工艺

数字化为电影制作创造了全新的前后期制作手段,并已经融入到影视制作的各个领域。数字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电影制作的速度、效率和灵活性。数字高清晰度摄像机正在崭露头角,向主流的摄制手段迈进,从而使电影可以摆脱胶片的制作方式,直接采用以非线性编辑为代表的数字化电影制作系统,利用它强大的处理能力轻松完成任何一部电影的录制、编辑和传输。早期渗透着过多体力劳动的电影制作工作转化成为了在电脑显示器前面靠鼠标和键盘来完成的创作过程,电影制作的涵义发生了变化。计算机成像技术的使用,可以生成许多人眼无法看到的视角,生成人眼无法看到的东西,从而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视觉奇观。

数字技术拓展了影视制作者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实现了用传统制作方式难以实现或无法实现的创意和想象,极大地提高了影视声画模拟、再现与表现的能量。例如《黑客帝国》中,通过计算机成像技术,把魔幻现实和主观感觉与意象展现得愈发淋漓尽致。④

(三)造就了新的电影时空

任何一种视觉艺术必须要同时在时空域上展开才能给人以欣赏的。在人类文明所创造的所有艺术形态中,惟有电影给人们以直观的时空感受,这也是电影艺术的本质特点之一。当人们坐在电影院里沉浸在动人的情节中时,也体验到了在二维的银幕上通过透视原理和物像的运动来展现出的三维时空。作为与技术手段关系最为密切的艺术形式,数字技术给电影带来了生机,为多维时空的建立提供了强大的手段。而计算机生成的图像不仅能够更加立体化地展示原有的三维空间,同时强化了电影原本所具有的时空效果。在这种画面上所创造的作品给传统的镜头组接原则和剪辑观念提出了挑战。在数字技术的参与下,计算机能够设计拍摄的运行轨迹,并且可以无限制地重复,再由数字技术合成,这样就诞生了一种新的转场方式。在一个长镜头里,一个人可以穿越多重时空,电影的奇观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四)带来了对电影本质的重新探求

遵循着早期电影理论大师们的理论,电影的本质定位是“物质现实的复原”上。这些本质特征都是建立在电影基本特性“活动照相术”为基础的真实性上。早期的电影特效也只是在原有的画面上进行简单的、低水平的处理,并没有更深层次上的画面再创造。而数字技术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像《阿甘正传》中阿甘跨越时空与三位美国总统握手的历史虚构;《侏罗纪公园》中将亿万年前灭绝的恐龙重现在银幕;《阿凡达》中那令人神驰的外星景色。这些计算机创造出来的影像表明电影不仅可以不再是物质现实的简单复制,它所制造的“视觉谎言”也将对传统意义上电影“真实”概念提出挑战。

三、对于“技术决定论”的反思

曾有所谓的“技术决定论”,其观点是对技术的过度追求而把本来为电影艺术创作服务的技术手段游离出来单纯来炫耀制作技术,认为技术决定了影视艺术的创作。不可否认,每一次新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都对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新的内涵。技术手段的完备使艺术手段更加丰富,技术手段越先进,艺术手段会越丰富,表现手法会越多样化。特别是现代电影更是经离不开数字技术的运用,没有数字技术很难使现代电影艺术继续前进。艺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定需要相应的技术作为艺术创作的支撑,在某些时候技术还起着决定,但我们并不能就此把电影的艺术与技术混为一体。用数字技术实现美学目的既需要创造者具备数字电影制作技术,又需要高超的驾驭电影艺术的能力,其中最具挑战性的恐怕就是创作者们的艺术想象力。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依靠数字特效得了令人震惊的效果,《阿凡达》则为观众创造了视觉的盛宴,这些影视作品都代表了数字技术在影视创作中取得成功。

但是,过度的强调数字技术在影视创作过程中的地位,则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例如2001年的数字化影片《最终幻想》。作为一部纯粹主要由电脑动画制作的电影,在这部影片中无论是画面上人物的造型,到整个画面的色彩构成,在当时都达到了数字技术的顶峰。但是它枯燥无味的主题,使得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华丽的视觉感受彻底褪色,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了一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对技术的过分追求意味着对电影本质的漠视,一味追求感官刺激让电影失去本身的意义。因为电影作品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是否有一个能打动观众的主题”。

四、数字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自然要给人以视听效果的真实感,但单纯依靠高科技和数字技术给人以视听感官的刺激是不够的。电影自诞生那天起就不断地创造着视觉的奇观。以前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许多题材使人们不敢想。而数字技术打开了思维的闸门,数字技术使得在计算机上创造电的电影画面可以为所欲为。现实中存在的、不存在的、想象中的都可以逼真地呈现在银幕上,变成可见可闻的生动影像;数字高清晰度摄像机的使用展示了电影全数字化制作的美好前景;数字技术可以处理画面和创造画面的能力为电影艺术家的想象空间减少了许多缺憾。

但是数字技术不只是用来制作视觉奇观,或用来表现惊险、恐怖影片或激烈的动作片的特技效果,终归数字技术只是一种电影创作的手段,数字技术和艺术创作一旦完美的结合,那么它就能贴切地表达人的情感,触及人的心灵。从早期的影片《人鬼情未了》所展现的一对燃情恋人穿越生死阴阳界的相会,到《阿凡达》中通过三维动画技术展现出来发生在遥远的潘多拉星球的战争爱情故事,数字技术的应用表明它可以给电影艺术和电影美学提供一个新的舞台。电影创作者完全可以用数字技术叙述一个逼真的故事,更深入地表现导演的意图,创作出完美绝伦的艺术画面,以更深刻地表达制作者在叙事过程中寄托的关注和影片内在的含义。如影片《阿甘正传》中开头那个在空中不断飘浮着的羽毛的镜头,是由数字合成技术将实际拍摄的素材和计算机动画制作的羽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象征着阿甘平凡而完美的一生,留给人许多感叹与思索。电影的每一步发展都是艺术与技术的紧密结合。电影发展至今,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密不可分,合适的把握两者之间的分寸,是促进影视艺术发展的关键。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必定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总之,数字技术是制造电影真实感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电影制作的任何技术形式,包括数字技术,都不可能在电影中直接地独立存在,必须作为表现形式或表现内容的有机组成。恰当运用数字技术将大大增强影片的可视性与艺术性。否则,一味偏重于数字技术只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于占元 于静宜. 数字艺术与技术关系问题的哲学分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11).

[2]郝冰.理论回归——对电影成像技术的再认识,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3).

第6篇:数字化技术本质范文

关键词:化学 数字化 实验 定量

中学化学数字化实验系统由系统软件、数据采集器、传感器组成,将数字温度计、pH计、电导率计、分光光度计等整合为一体。该系统软件能够实现试验数据的即时处理、编辑,可存储实验数据文件。该数据采集器可实现采集器与电脑的连接,又可以进行独立的数据采集,具有内置内存,可以保存实验文件,可自动识别各种传感器和自定义传感器功能。配备的传感器可以检测温度、压强、电流、电压、pH、电导率等物理量,支持对相关化学反应的监测。

中学数字化实验系统可以将化学反应和现象的本质转化为可监测的信号,从而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研究化学现象和反应的本质和规律,具有先进、便捷、实时、准确、综合、直观等显著特点。使用化学数字化实验系统可以优化部分常规实验,降低教学难度;可以帮助解决一些常规实验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为中学化学引入一批定量实验,是对常规实验手段的重要补充。该系统尤其对化学概念原理的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丰富了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验手段,对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式改革具有明显的支持作用,是对化学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有益探索。

中学化学数字化实验系统对学生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增进学生对化学现象和原理本质的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使用中学化学数字化实验系统,对提高中学化学教学的现代化水平和教师专业素质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由数字化采集设备、局域网、计算机终端、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及多媒体技术组成的中学化学数字化实验室,促使产生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实验的“教”与“学”合二为一,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方式。

在传统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虽能观察到实验过程出现的现象,但很难进行定量化处理。使用数字化传感技术,可以采集到实验整个过程的完整数据,通过数据的分析,可以感受到实验全程的变化,从而可以得出更加准确、科学的结论。将计算机与手持技术仪器联用时,传感器可以精确地测量与传递实验中所测定的各种实验参数,所得实验数据将通过数据采集器转到计算机中,计算机经由配套软件将数据以表格和图像的形式呈现,并进行分析处理。

使用中学化学数字化仪器,培养学生获取数据的能力。中学化学数字化实验,有不同于传统的实验仪器的信息工具仪器,如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传统的实验仪器难以测量和储存随时间变化的大量的各种物理量以及随其它方面变化的数据,实验数据也不能快速的可视化。信息工具仪器能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当实验时间很长或很短,或者需要同时获得多种数据时,传感器和数据收集器起到很好的效用。适当组合地使用传感器和数据收集器来采集数据和利用实时图像来呈现数据,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数据的能力,空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使用中学化学数字化实验专业软件,培养学生分析化学数据的能力。电子数据表是广泛使用用来分析数据的软件。数据可以通过键盘收到输入或从文件夹中输出。电子数据表一个重要的用处就是数据可以以图像的形式分析。两组或多组相关的数据可以用柱状图或简单的线形图表示。例如,学生利用电子数据表按原子序号显示物质的性质。这便于学生形象化的看到各主族,各周期在周期表中的变化趋势。同时电子数据表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化的研究反应产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简单的化学系统模型,如化学平衡可以用到电子数据表。学生可以探究在“假设” 情况下的分析。

在《碱溶解与碱溶液的pH变化》实验中,将pH温度传感器与pH传感器置于盛有少量水的烧杯中,随着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的加入,计算机屏幕上将分别出现两条逐渐上升的实验曲线,并且在表格中实时显示温度与pH值的变化数据。可见,化学数字化实验,可将传统教学中的定性实验进行定量化验证。

在《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实验中,教师先让学生在大试管中进行镁条与盐酸的反应,学生通过手触摸试管底部的外壁,感觉到管壁发热,感性地认识到此反应放出了热量。对于酸碱中和反应,教师通过温度传感器测量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的温度,经过连接在电脑上的数据采集器的处理,以平行线的形式在投影上动态显示;再将二者混合,温度在小范围内不断升高,最后维持不变。从直接感知,到通过仪器定量测量,实现了学习层次的飞跃。教师告述学生:人的感官是有局限的,小范围的温度变化,就超出了人的感知范围,借助科学仪器有助于科学规律的发现。

第7篇:数字化技术本质范文

关键词:VI设计;VI系统;企业形象系统;数字化;计算机

VI设计是当前平面设计领域的一个热点和焦点,也是广大企业争相追逐的目标,因其与企业的形象系统、市场营销等内容密切相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融合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平面设计的发展,这其中以VI系统设计表现的最为明显。具体到VI设计的内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参与直接带动了数字化设计的趋向,为设计的内容、形式和方向的变革提供了全新的路径,也值得深入的研讨和解析。

1信息化浪潮推动VI设计的数字化发展之路

VI可以直译为视觉识别系统,即透过视觉设计作品的呈现,为企业的形象打造和展示提供更便捷的途径,帮助企业建立市场形象和美誉度。从VI设计的本质来研判,其根本目的是围绕具体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诉求,建立企业完整的形象系统,即视觉识别系统。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传统的手工设计、纸媒设计已经难以满足市场化的需求,也很难取得竞争的优势。因此,现代VI设计的主体是计算机,深层次的内涵可以归结为“信息化的VI设计”。也就是说,与信息技术的深度结合,辅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现代先进技术的优势,可以展现出VI系统的功能性优势,进而得到更多企业的亲睐。对于专业从事VI设计的公司、人员来说,借助信息化的浪潮和技术特点来提升设计的品质,不仅是当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的大趋势。

在现今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的数字化更加引人关注,即数字化信息时代和信息社会的技术基础,构成了数字计算机的基本样式。以我们重点谈到的VI设计为例,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计算机自动整合错综复杂的设计信息,将其转化为可以度量的数字和数据,再以数字和数据为基础建立对的数学模型,主要是设计模型和模板,进而实现设计的快速、高效率和高质量。因此,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现代VI设计已经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势头,并且在未来必然可以取得更大的发展。VI系统的基本要素和应用系统都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信息的转换,都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这其实体现了二者的完美嫁接和融合。

2数字计算机技术的演变将引领VI设计的进一步变革

其实,现代计算机已经可以具备多样的设计功能和处理效果,比如基本的图像识别能力、数码设计技术等,这些都为平面设计尤其是VI设计开辟了全新的路径。值得一提的是,就VI系统的两大主要分支来说,基本要素的设计和应用系统的设计,现在都已经全面“数码化、计算机化”,归根结底就是“数字化”。当今的计算机可以完成全部的VI系统设计步骤和内容,这在计算机刚刚引入到设计领域的时候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例如,VI应用系统的设计需要大量的基础设计素材,也需要诸如颜色、字体、肌理、形象等多种元素,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同时调动这些元素,建立完善的素材库,为设计者提供极大的帮助。因此,一个独立的VI设计师可以借助一台计算机完成一系列VI系统的设计,这体现了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VI设计的巨大推动力。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必然更加综合化,更具实践性,可以为VI设计提供更快捷、更有力的帮助。未来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变革式发展也必然推动平面设计的飞跃,进而带动VI设计走向科技化、数字化的道路。再有,网络的发达和新型数字技术的成熟将引领平面设计更稳步的前进,以VI系统设计为代表的形象设计将融合多样行业、企业和技术的优势,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例如,现代数字技术可以自动检查VI设计稿的文字错误、图像编排、区域组合等内容,为设计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正体现了数字化对VI设计的巨大推动作用,而这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会在未来走向更加纵深的方向。

3数字化引领VI设计走向科技化、艺术化、实用化的未来

VI系统设计需要借助数字化的技术优势,需要完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融合,在未来比较引领VI设计迈向科技化、艺术化、实用化的道路。具体来说,未来的VI设计必然借助计算机完成,其设计方式和处理路径都是数字化的形态,这其实就是设计科技化的基本趋向,即科学技术的应用为设计打开了一扇窗户。其次,VI设计是基于基本元素和企业应用系统开展的一项设计工作,其植根于平面设计,同时融合了现代设计的多重理念和要素,其优劣衡量标准就是设计作品必须符合艺术化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只有艺术化水平较高的VI系统,才能获得企业的亲睐,才能在设计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另外,未来的数字化VI设计必然更加实用,更加贴合企业发展和形象推广的需求。简言之,企业的形象系统关乎企业的市场形象和营销外延,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而借助数字化技术开展的企业VI系统设计,必须符合企业的诉求,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总之,VI设计在未来必然更加数字化,更加贴近设计的本质和企业形象推广的需要,而这也恰恰是VI设计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赵静静.论VI视觉识别设计中的基础要素和应用要素[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

[2] 张莉雅.VI设计教学中对情报收集过程的引导[J].美与时代(上),2012(04).

[3] 李小舟,董海斌,苍楠.企业品牌战略中的VI设计[J].美术大观,2012(08).

[4] 田小弘,陈晓菲.品牌视觉识别VI的标志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2).

第8篇:数字化技术本质范文

[关键词] 建筑表皮; 数字化; 新建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3. 030

[中图分类号] TU20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3- 0058- 02

0 前 言

在这个建筑的新时代当中,连接不是基本的问题,所有建筑表皮都没有厚度,且可以精确地连接在一起,不需要连接件、钉子、螺丝,不必受限于材料的改变,这完全是一个空间和表皮的游戏领域。

过去我们所依据的建筑理论在虚拟世界中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由于虚拟空间处于失重状态,因此重量与载重并不是决定组件尺寸、形体和比例的基本因素,在这个过程中不存在结构表现及结构可靠的概念。在虚拟网络世界里,物体只是一种能任意缩放其比例的虚拟体现。

虚拟空间所创造出来的建筑结构会改变某个特定地点的样貌,如悉尼歌剧院,它大大改善了本纳隆角与悉尼海港的风貌,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虚拟空间能够重新建立特定的实体环境,并能随时随地对其内容加以举例说明。

1 虚拟技术对建筑设计进行实现的优势

1.1 对建筑前期方案的推敲

在当今被实体化概念所困扰的人可能想否认这样的建筑状态,并且会有一种相互矛盾的论述。但当我们发现现今的科技完全可以让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互换时,这种矛盾将迎刃而解。

目前有很多建筑设计人员初步拟订建筑设计方案的时候,可以通过计算机对该方案预先进行虚拟表现;运用3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准确、快速地对该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虚拟参观,通过对虚拟空间的研究,将数据输入系统的数据库里进行比对,可以精确地模拟实体对象与空间3D数字模型,在比对完成后通过系统内部的测评功能对该设计方案进行仔细的评价与审核,反馈该方案中的各个指标系数是否符合标准、模型建立是否正确、是否保证节能最大化等信息。

在对该方案提出修改意见与建议后,设计人员根据系统反馈的信息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再次使用CAAD系统进行测评,反复评价审核后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

因此,虚拟空间为建筑师和业主对设计方案进行事前评估提供服务,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真实地模拟出建筑的结构、材料,获得真实的体验。

1.2 实体建筑中建构的数字实现

以前没有采用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CAAD)技术的时候,设计师画出建筑草图之后,将建筑方案按照比例画在平面图上,不能直观而真实地表达设计意图。

使用CAAD技术后,设计人员首先用AutoCAD绘制建筑设计图,再利用SketchUp对整个设计草图进行修改并呈现出来,取代了人工手绘的步骤,减轻了工作负担;然后利用3DMax软件,根据设计草图,按照建筑的体量与比例初步建立一个模拟模型,数字化的作品便于我们从各个视角进行检视,而且可以随时存储对方案的修改过程。

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方式,打破了之前由于空间局限而不能对所设计的建筑进行全方位观察的局面,设计人员审视的视角不再受到限制,而且节约了设计成本,还有利于设计方案的立体修改,有利于提高建筑设计人员的创新思维能力,推动了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2 建筑设计数字化建构与反建构

建构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指木匠或营造者,后来涵义延伸,具有制作过程的意义,并且泛指艺术创作,涵盖了技艺、方法、材料甚至观念。19世纪德国学者Botticher开始在建筑领域中谈及建构的角色,认为建筑具有“中心及包裹”两部分,而外部包裹必须反映出内部的中心本质,同时提出“局部与整体”的观念。另一德国学者Semper认为,建筑由构造方式分成4种类型——基础、壁炉、屋架与屋顶、围合表皮;另外,他还强调“连接”是建筑物形成时最重要的建构因子,同时也是区分不同材料的构成方式。

20世纪,研究者在上述基础上,继续进行创新性研究,提出结构、构造与建构三者之间关系,讨论结构与构造技术的关系,提出细部是材料与构造的准则,建筑的意义在于细节之处的设计,反对技术对建筑表皮的细部控制,主张细部设计是一种创新,一种判断力的运用,强调结构中的连接是最基本的元素。

当代建筑设计与数字化构造方面的研究,认为传统的构造与数字化构造基本元素及过程是相对立的,并提出了“反建构”的概念来扩充传统设计与构造在数字时代的定义。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提供了新的生产方法与解决方案。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应用各式各样的新材料与新的制作过程,传统的建筑构造已受到数字科技的冲击,当前我们需要一个更加系统的、整合数字化与古典元素的新建构,以便更好地探讨建筑表皮的数字理论。

3 对数字化时代建筑设计的思考

处在21世纪数字时代初期,建筑作为一种信息媒介,它包括的不仅仅是结构、构造、节点细部等技术因素,它还承载一个时代社会的生活、审美方式等诸多信息,起着文化载体的作用。建筑形式应当表达形式构成的自然规则与自然属性,表达的是人类对构成自然的要素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建筑形式自身的构成是一个科学与技术的问题,比如材料科学、结构科学都是研究建筑形式的科学构成问题。但“建筑构成形式的表达”却不单是一个科学技术的问题,“材料的特性”与人类某种情感的契合,以及建筑构成体系的理性所揭示的自然规律是建筑建构性的本质,而建构性的表达正是建筑艺术的本质。

由于各个时代工艺与技术的限制,建筑设计无法像艺术创作那样无拘无束。如何使建筑作品在重重困难中有更好的艺术性,成为新时代建筑设计师的重要任务。

4 结 语

数字科技不只是设计工具,也是一种设计媒介,数字科技能够使设计者基于当时所处的社会文化,在个人设计思考过程中,产生新的创意,建筑表皮数字化新建构必将激发出新的创作灵感。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育东. 新建构[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 毛鸿霖. 浅析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设计结合[J]. 科技传播,2010(12).

[3] 胡小强. 虚拟现实技术[M].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4] 阎俊爱. 智能建筑技术与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9篇:数字化技术本质范文

1.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到档案工作中已迫在眉睫

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信息技术的最大区别在于,档案的记录方式不再是纸质的,而是数字化的。数字档案信息具有可随机存取、检索,可快速远程传递等优势,这种区别从本质上说,不仅改变了档案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信息的组织方式,还决定了档案工作所能采取的档案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和利用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档案信息的交流,扩大了档案工作的影响,增强了广大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可以说,由于档案的载体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也就相应地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种本质变化必须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使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到档案工作中来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2.实现跨平台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

电子政务直接产生大量的电子文件将成为今后档案信息资源的主体。由于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所使用的数据库平台的不同,如有以Lotus Notes 为平台的,有以SQL Server 数据库为平台的,还有以Foxpro 数据库为平台的,不同平台的数据库所产生的电子文件的平台也不同。如何把不同种类的、存放在不同数据库平台上的电子文件导入到档案管理系统中,实现跨平台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并让这些数据可以被其他部门共享,实现跨平台的客户端检索,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3.改变现有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模式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社会上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日趋丰富,这就使得档案部门必须面对工作的转型问题。

首先,档案工作的矛盾转移致使档案工作的工作重点转移。在数字化时代,档案部门对档案信息资源存放的地点要求降低了,同各归档部门分工合作、共建共享的要求增强了。档案部门更加重视用户的需求、服务的效率及所产生的效益等问题了。档案部门现在的基本矛盾不再是收集与利用之间的矛盾,而是档案信息需求与档案信息供给之间的矛盾,是档案部门档案数字化信息的收集能力、服务能力和用户需求水平之间的矛盾。用户需求是千变万化的,档案部门的数字化信息收集能力和服务能力却是有限的,所以,需求往往高于服务能力。档案工作的工作重点应向档案数字化信息的收集能力和服务能力上转移。

其次,资源共享是信息化档案工作的难点。信息化档案工作的工作难点就是如何真正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目前,影响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一个明显的障碍是:档案信息资源所有权的概念还相当明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矛盾突出。档案信息归本单位所有,只能本单位的相关人员使用,或者说只能在受控范围内使用。其实这种观念还是老观念,不利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如果能将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档案信息向普通老百姓开放,即实现了档案的信息价值,提高了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又帮老百姓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方便了老百姓。

第三,要提高档案馆的生存能力,必须加强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档案部门越来越重视管理问题。档案部门的价值早已不在于收集什么,或拥有什么,而在于提供了什么,创造了什么。没有效益的档案部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不能提高在信息技术时代的竞争力。为了提高档案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必须是档案部门内设机构符合畅通信息流的需要,使业务流和信息流相匹配,提高服务效率和效益,激发档案工作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