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营企业组织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为简化新办第三产业企业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由市计委、市集体经济办牵头、组织各有关部门参加,成立市政府第三产业联合审批领导小组,下设联合审批办公室,其主要任务是简化企业申办第三产业的审批程序;督促各有关部门提高办事效率;协调、解决企业在新办第三产业企业过程中遇到的特殊困难和重大问题。各区、县也要尽快成立相应的联合审批机构。
2.企业法人因安置富余人员兴办第三产业,申请变更原登记注册事项的,除增设具备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外,其它事项由企业法人依据章程自主确定,可不再提交上级主管部门批件,直接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为鼓励全民所有制企业用一部分国有资产开办集体所有制的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企业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时,只需提交上级主管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开具资金信用证明,按规定核定占用费后,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注册登记,不再另行办理验资手续。职工自筹资金或合伙经营的,可以委托本地区或跨地区的验资机构出具验资证明。
3.除军队房产外,对以租赁房屋为企业用房或经营场所的,企业可凭产权方出具的房产证明及双方房屋租赁协议,直接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注册登记。鼓励中外合资企业与本市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联营开办生产型、科技型企业。具备条件的,可直接到所在区、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注册登记。
4.鼓励企业富余人员,经原企业同意,可自愿组合、自筹资金合作合伙兴办新的第三产业企业;允许企业采取资金入股或投资入股的方式兴办股份合作制第三产业企业;支持和鼓励企业职工按照合作制的原则兴办职工消费合作社;对具备资金、场地、设施、人员和技术力量等基本经营条件的企业,允许跨行业开展多种经营。
5.放宽审批有条件的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开展批发业务。生产企业开办的有商业批发业务的企业,除国家有特殊规定的商品外,可以从事非自产商品的批发经营业务,其注册资金可区别不同经营项目,适当降低限额起点;商业零售企业兼营批发业务的,其批发营业场地面积要与批发业务相适应,不作具体规定。对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批发兼零售企业的最低批发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例和零售兼批发企业的最高批发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例,不再作具体规定。允许企业灵活经营,能批则批,能零则零。
6.企业申办第三产业,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可直接到所在区、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营业执照;如涉及到行业主管部门时,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尽量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在收到企业申报5天内必须给予明确答复。市、区(县)两级联合审批办公室在联合办公时,可吸收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参加,加快审批速度。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符合开办标准和从业条件的申请,要加快审批,登记发照。
7.新办不需增加劳动工资指标的全民所有制第三产业企业,由各区、县、局(总公司)自行审批,抄报市计委和市政府主管委、办备案,凭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开具的资金信用证明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
8.适当提高新、老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职工的计税工资标准,一般行业可由每人每年1800元调整到2200元,特殊体力劳动行业可由每人每年2160元调整到2560元,在成本(费用)中列支,另外可根据企业经济效益高低,由各区、县、局(总公司)审核后报税务机关批准,在上述计税工资标准基础上,可在上下不超过30%的范围内浮动。
9.新开办或原有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安置富余人员的工资、奖金,可按照原单位上年在成本中列支的人均工资总额,由原单位劳资部门开具证明后,在成本中列支。分配制度和工资形式,可根据自身的经济效益高低和生产经营特点,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由企业自行确定。经济效益高于主办单位的,在处理好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前提下,职工的工资水平可高于主办单位,反之,则应不高于主办单位。安置进来的富余人员的工资水平由接收单位重新确定。
10.对从事饮食、服务、修理、服装零活加工的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职工,经有关部门批准,可实行提成工资。
11.安置到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富余人员的退休费统筹基金、职工待业保险基金,仍由原所在单位缴纳。职工达到退休年龄时,仍回所在单位办理退休手续,享受退休待遇。其中到社会上待业的,由原所在单位出具证明,按规定享受待业保险。
12.安置到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各类人员,均应与所到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其中安置的富余人员要签订安置合同,聘用人员要签订聘用合同。签订各类合同要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合同一经签订即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必须严格履行。
13.各金融机构要在信贷计划的总盘子中,划出一定的贷款规模,用于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市工商银行今年要安排1?2亿元贷款,专门用于支持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发展。市劳动局要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贷款贴息。
14.对发展第三产业的贷款,要贯彻区别对待、择优扶持、讲究效益、有借有还的原则。在保证归还贷款的前提下,企业自有资金比例可按不低于10%掌握。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可用少量流动资金贷款支持其营业用房的装修和值价不高的设备购置。允许信用社向从事第三产业的集体企业发放小额固定资产贷款和简易设备维修贷款。
15.凡新开办具有法人资格、独立核算的全民、集体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当年新安置富余人员达从业人员总数60%以上的,可给予免征所得税两年的照顾;当年新安置富余人员达从业人员总数30%以上不足60%的,可给予减半征收所得税两年的照顾。对原有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核算的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当年新安置的富余人员达到从业人员总数60%以上的,可给予免征所得税两年的照顾;新安置富余人员达到从业人员总数30%以上不足60%的,可给予减半征收所得税两年的照顾。
16.对安置富余人员新办及原有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凡从事旅店、饮食、修配、修理、加工、浴池、理发、缝纫以及从事装卸搬运业务的,当年新安置富余人员达到从业人员总数60%以上的,可给予免征营业税一年的照顾;当年新安置富余人员达到从业人员总数30%以上不足60%的,可给予减半征收营业税一年的照顾。
17.对年利润20万元以下的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减免税期满后,继续按八级超额累进税率缴纳所得税。其中年所得税负担率超过33%的企业,对其超过部分免征两年,全部做为企业发展基金。
18.企业的富余人员,从事个体和私营饮食、服务、修理、服装零活加工、小副食、小百货行业的,从领取经营执照之日起,给予减半征收营业税和所得税一年的照顾。
19.安置富余人员的企业在申请减免税时,必须持有原单位劳动部门开具的证明。
20.允许新办的第三产业企业与主办单位签订合同,实行税后大包干经营责任制。
21.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用银行贷款进行技术改造的,可用税前新增利润归还贷款本息的60%。
22.合理规划和安排好新办第三产业的经营场地问题。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要协助各区、县实行统一规划,安排专门用于第三产业的场地。原有建筑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按所在地区,经市、区、县规划管理部门批准后,可用于改造发展第三产业网点。市、区、县规划管理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加快审批第三产业建设项目占地,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服务。拆迁旧有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网点,要由拆迁单位给予经济补偿,不能平调国营、集体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资产。在市政建设和危房改造中,要划出一定比例用地,有偿用于新办第三产业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网点。
其次,加强信用基础建设,对民营企业实行信用评级制度,建立规范化的企业资信评估体系。为了沟通银企之间的借贷通道,使担保机构能按民营企业信用提供担保,引导和促使资金流向信用好的民营企业,可以设想把民营企业、银行和参与信用评估的中介机构三个方面共同作为信用主体,把经营信用、资本信用、质量信用、完税信用和个人行为信用五个方面作为信用制度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民营企业基本情况和不良记录的收集,建立民营企业资信档案和企业经营信誉档案;建立以信用登记、信用评估、风险预警、风险管理、风险分散等为主要环节的信用制度,将民营企业经营者的个人信用、企业信用与银行审贷、信用担保机构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信用评估机构或担保机构对民营企业和信用等级评估,提高其资信透明度;然后再由银行或担保机构根据评估报告决定对民营企业的放贷与否和放贷额度。
2建立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基金,促进民营企业融资的良性循环
担保基金是专项用于履行保证责任时代为清偿银行贷款的资金,是一种商品范畴、市场机制、企业行为、符合国际惯例和中国法律的新型的商业性担保公司个人消费贷款。担保基金可以由两部分所组成:一是启动资金,是由政府出资的铺底。这部分资金不在于多少,但必不可少,它体现了政府的支持,同时也使会员企业增强了对担保机构的信任度和信心。二是会员企业缴纳的保证金。这是会员企业以资金形式体现对自身信用的保证和承诺,同时也是与其贷款申报数额挂钩的基数。要形成科学的约束和风险防范机制,必须注意把握好四个环节:一是担保基金必须全部存入银行;二是担保贷款放大倍率必须限制在担保资金的5-10倍;三是严格按照标准选择企业和担保项目;四是加强评估,控制风险代偿率。
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基金是非营利性的,要保持其可持续性,既要规范管理,回避决策风险,又要持续注入资金,保持一定的规模,要实行信用担保基金的“资金来源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风险分散社会化和约束机制有效化”,不断为成长性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型、知识型、特色型民营企业服务,支持民营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采用“政府为主社会为辅,多元募集滚动发展”的方针,通过政府投入、受保企业风险保证、担保机构多方筹集和经营效益补充等途径来筹集资金;按照“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做到约束机制有效化;调动和组织社会资源共同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避免将风险全部转嫁到政府特别是财政的弊端,使得风险分散社会化。
信用担保是高风险行业,担保机构应该注意探索和设计一种合理的架构,建立科学的内部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采取措施识别、防范、控制和分散风险,把可能形成的损失控制在可能承受的范围内。根据目前中国民营企业担保基金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可设立代偿损失的目标预警、受保企业的信用记录、受保企业的风险担保与反担保、对受保企业的生产运行状况和财务状况实行运行监测、对到期和逾期的担保贷款进行债权追偿等。民营企业担保基金最终体现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和提高财政收入等社会效益上,因此还要确定合理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的绩效评价指标、允许代偿比例和后续资金。
3畅通融资渠道,积极推动民营企业直接融资
利用上市公司载体,开展资本运营,通过配股、增发、股份制改造和规范上市、债转股等资本运作手段,鼓励具有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和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的民营企业直接在证券市场上获取资金,促进直接融资。另外,保险公司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形成了资金的扩容,提高了股市的扩容速度。这种情况无疑是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以解决“资金饥饿症”的良好契机,是中国金融市场从资金供给角度对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支持。
在股权融资方面,首先要合理利用创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又称为“二板市场”,是资本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小型企业,尤其是高增长性企业融资的主要场所。目前美国纳斯达克、英国AIM等“二板市场”已成为世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二板市场”不仅能使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得到足够的发展资金,更重要的是,现代资本市场一整套严格的监管和风险保障措施,可以帮助小企业迅速进入规范化的管理和运营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小型企业的经营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其次采用境外借壳上市。小型企业可以针对企业产权结构单元化的弊端且又非改制的现实,尽快入主、兼并、控股一家经营三年以上的定募公司,将小企业部分优质资产转入该公司,通过定募公司申请上市对小型企业来说可能是既廉价又简捷的一种借壳上市方式,较为可行的就是到香港和纳斯达克等上市,进行合并操作。民营企业可以通过直接改制,或者通过协议转让非流通股份控股上市公司,或者通过在二级市场收购上市公司流通股控股上市公司,或者采取逆向借壳等方式和渠道在股票市场直接筹资。同时,还要建立场外交易市场,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和游戏规则,提高金融运行的透明度。
在债务融资方面,近年来表外融资在企业经营中迅速发展,目前企业中较为常见的表外融资方式是应收票据贴现,即企业以未到期的应收票据,通过背书手续,扣除一定利息来融通剩余资金的一种筹资方式。企业将应收账款出售给信贷机构来筹集资金,并将账款出售一事告知债务方,使其成为信贷机构的直接债务人,也是一种有效的表外融资手段。表外融资作为企业理财的一项创新,使企业筹资的灵活性大为增加,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具有供应弹性和可供选择的资金融通体系,使筹资工具、筹资方式多样化,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同时,表外融资的发展使资金使用的功能界限被打破,民营企业可根据筹资的性质和理财状况,改变筹资用途,灵活运用筹资,使经营者获得宽松的财务环境,积累创业经验,带动企业经营观念的创新,但也应注意由此带来的企业风险。另外,在债券融资方面,虽然受发行规模的严格限制,民营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直接融资。但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企业经营的合理合规、居民理财观念的转变、投资行为的成熟,居民投资企业债券的资金也会增多,民营企业肯定会有一个较好的债务融资前景。
股份合作制通过职工持股形式,融资本合作与劳动合作于一体,兼股份制与合作制之所长。既为企业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资金短缺的矛盾,又理顺了企业的产权关系,提高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股份制作为一种资本组织形式,通过清产核资、确认股权之后再进行招股、扩股,具有外部所有权融资、改善企业资产负债结构、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等优势。
4构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民营企业的发展呼唤中小银行的出现,而中国目前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还很少,随着民营企业的制度改革,要为民营企业构建“贷款品种多样化、融资手段多元化、服务范围广泛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做到一般贷款与专项贷款服务相结合,实现贷款品种多样化,除了按正常程序提供民营企业贷款外,还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民营企业的需求特点,提供以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为主的贷款,如收购兼并专项贷款、高新技术贷款、民营企业转贷款、民营企业授信贷款等。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实现融资手段多样化,如引进中外合作民营企业投资基金、金融机构与技术产权交易所合作,来扩大融资渠道。金融服务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实现服务范围广泛化,与民营企业服务中心有机结合,开展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市场开拓、对外合作交流等活动,帮助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提高其资信。同时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体跨越时间、空间的优势,与民营企业互动,帮助民营企业以最快速度获取有用的信息,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要大力增进民间资金参与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及其他相关的金融服务,重点是支持创业型、扩展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并对民营企业实行贷款利率较低、期限较长、担保要求较宽松的优惠政策。
5探索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活力的中小型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它不同于传统的银行业务,传统的银行业务是采用提供服务,赚取服务费。而风险投资是采取购买企业资产,并参与管理使资产增值,最后通过出售所持有的资产(如股票)从而赚取利润。风险投资把资金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科技项目及其产品开发领域,以期在促进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过程中获得资本收益,一般多以投资基金方式运作,表现为以设立公司等组织形式来投资于未上市的新兴中小型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一种既承担高风险又谋求高回报的资本形态,是一种有组织的中介方式。
科技型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它们的技术进步及科技创新,都离不开创业资本或风险资本的支持,离不开创业的文化,所以创业资本市场、风险投资机制、创新的文化环境都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推动力量。创业投资基金的拓展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一是设立当地较大规模的创业投资基金;二是利用国家下拨的创业投资基金;三是利用国际风险投资基金;四是设立专门以投资民营企业为目标的投资基金,支持更多的民营企业创业与发展。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其创业资本来源于创业者的自有资本外,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风险投资也是一个重要来源。要建立健全民间风险投资的法规、政策,启动民间资金、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这是实现民间资本增值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健全风险投资机制的一项双赢选择。
参考文献:
[1]李明惠,于秀艳.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障碍及对策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4,(3).
[2]彦彬.让民间投资渠道更宽阔[N].陕西日报,2003-03-04.
[关键词] 民营企业 组织变革 结构再造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民营企业不得不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由于许多民营企业是从家族企业起步的,在组织构成上往往存在着先天的缺陷,要想进一步做大做强,组织变革再造就成为最迫切的需要。但是民营企业的组织变革再造并非一日之功,必须对组织再造的目的有清晰的认识,扫除变革的主要障碍,选取合理的变革途径,解决好其中的关键性问题,才能在变革中浴火重生。
一、明确变革目的――民营企业组织结构再造的起点
1.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完善运营机制、满足客户需要。市场是推动企业组织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只有适应市场化运营的组织结构才能满足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市场化运作模式要求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建立起员工能上能下、机动灵活的分工协作组织体系,并逐渐强化企业组织战略规划、生产运营监督和控制等功能。从我国大型民营企业的组织变革来看,很多企业已经采用了适应市场化的组织模式,如独立董事制的产生,战略委员会作用的不断加强,审计委员会或投资委员会的尽责机制等等,这些都推动了民营企业组织向市场化组织结构的转变。特别是我国一些跨国经营的民营上市公司,其海外分子公司的组织结构更多的采用国际上比较规范的组织方式,如建立事业部,强调投资项目前期组织的建立,强调计划部门的设计等。
2.满足股权变动需要――调整股东权益分配。企业国有股权的退出推动了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民营化;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日益增加的企业购并促进了民营企业股权结构的变化;外资企业的大量引入也促进了部分民营企业股权多样化。股权的变动意味着企业管理方式的改变,较大的股权变动也可能导致原有管理层的退出或调整。而客观上,为了体现新进股东的利益,组织结构的调整成为必然。比如国际资本进入民营企业,在组织变革上就可能提出与国际化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借鉴或采用一些国外企业的组织运作管理机制和方法。
3.规范分工协作――清晰界定权责、避免多头负责。很多民营企业家习惯于简化部门管理,只设计几个简单的市场需要的职能部门,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原本简单的组织结构就造成企业家忙于处理事务性工作,疲于奔命而忽略了对企业发展方向的规划和定位,由于组织结构没有随经营规模与技术发展做相应的调整,企业发展出现停滞不前。所以当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之后,如何进行科学的部门划分,如何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增补或削减哪些部门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4.提高运作效率――扁平化、授权充分、减少独断专行。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随着民营企业集团化和国际化经营,要求组织更多地因事设岗,其人员素质和管理能力及工作效率均需要有大幅度的提升,为了达到效率和效益提高的目的,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也在逐渐趋向于扁平化,通过充分授权,减少独断专行,增加各部门进行组织协作的能力。
二、扫除变革障碍――民营企业组织结构再造的瓶颈
1.企业发展战略不清造成的障碍。很多民营企业一直都没有自己的经营总体战略,不明确自己究竟该在哪一领域长期发展,经营项目转换过于频繁。因为缺少战略,导致民营企业在组织构成及人、财、物等运营资源的筹集上没有目的性,投放方向分散甚至出现错误,难以获得良好的长期收益,不但难以迅速扩大,甚至逐渐萎缩直至破产倒闭。战略问题首先是一个企业的使命问题,企业没有使命,发展目标不明确,就难以保证人、财、物的分配和部门设置等组织和管理工作的合理性,而且会导致组织的设置、各种经营措施和手段的运用出现错误,制约企业的高速发展。
2.民营企业家自身观念和素质造成的障碍。民营企业是否能够做大做强,其领头人的水平和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一些民营企业家自身观念的落后和素质的低下导致企业组织管理中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盲目节约,给与人才的报酬和待遇偏低,营销投入少,舍不得进行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改造等,过于看重会计成本高低,导致组织运行不畅,丧失发展际遇;大权独揽,事必躬亲,无暇估计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导致组织运行无序,由于没有预算管理,缺乏计划和预算管理机构,出现财务工作跟着感觉走,生产运作和营销管理漏洞百出;营销理念落后,导致营销组织失当,把做品牌认为是做广告,认为只要质量好不怕卖不掉,营销管理体系迟迟难以健全等。
3.产权不清及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障碍。许多民营企业创业初始受当时政策环境的限制,缺乏治理结构上的制度安排,如一些民营企业注册登记时是集体企业或国有企业,改制时面临很多股权分配方面的问题;有的民营企业没有及时办理公司注册,以至于企业做大以后难以浮出水面;有的企业纳税一直不规范,由于没有付出规则成本,使得一些企业家的心理十分脆弱,对其拥有的财富具有原罪感。这些制度上的缺陷,是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瓶颈。一股独大与股权分散的矛盾是民营企业产权结构的另一个突出问题,一些民营企业集团的组织定位不清晰,企业集团既做经营,又做管理,又做投资。要么集团就是挂一个牌子,下面是个体户的集中营,要么集团就是几块牌子,一班人马,集团与下属分子公司之间混为一体。
4.“创业者”效应产生的障碍。很多民营企业的创业者既拥有企业的股权,又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创业者难以摆正自己的位置,很难处理好股东与经理人的角色关系。创业带头人从感情上不愿轻易改变原有创业者所处的高层管理者地位,但随着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原来的创业者能力越来越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在位者优势”实质上形成了对新进人员的排挤。少数创业者自身能力不足,还居功自傲,不愿学习,看不得别人超过自己,爱在企业内部耍“老资格”,接受不了企业的新变化,不能忍受新引进人员的工作新思路,导致新引进人才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尽管一些有魄力的企业领头人,排除各种障碍,引进了一些人才,但因内部创业者与引进的人才之间的关系不顺,出现了“企盼人才、重视人才,又留不住人才”的怪圈。
5.经验式管理产生的障碍。民营企业创业初期组织结构比较松散,不成体系,各职能部门设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职能划分模糊,内部协调机制不健全。常常是人力资源管理成为员工的档案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仅仅起到会计的作用;生产运作管理简单粗放;营销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对销售人员不敢放开使用,或者放开使用又管不住;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管理沟通不够,老板高高在上,员工仅仅将自己当作一个打工仔,工作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这些都严重影响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三、机制全面优化――民营企业组织结构再造的路径
民营企业的组织变革再造往往是一方面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协调各投资方关系,另一方面针对企业发展初期已经形成的组织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完善和优化。
1.正确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民营企业首先要正确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明确企业发展宗旨、目标和任务,在此基础上,理清战略实现思路,建立战略保障机制和战略实施细则,并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平台。要舍得在企业的管理上投资,切实围绕企业经营战略,构筑适宜的组织支持体系,方能使民营企业有较快发展。
2.努力提升企业家观念与素质。现代企业家必需具备的特点是智勇双全、刚柔并济,自信严谨,敢于冒险、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目标坚定、决策果断。民营企业经营者首先必须深入解剖自己,充分认识自己的缺点,并切实加以解决。要勤奋学习,超越自我,掌握最先进的组织管理理念和方法,方能够带领企业员工,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3.搞好产权改革与组织结构再造。进行产权改革,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风险投资者和职业经理人,进行合理的股权稀释,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民营企业家特别要与职业经理人建立起相互信任,并通过合理分配价值、划分权责,明确职业经理人的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对职业经理人进行股权等有效激励。逐步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强化集团董事局的信息知情权,正确处理董事会与经营班子的权责关系,确定职业经理人的目标、责任、贡献,并进行有效考核。
要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竞争状况和顾客需求,精心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形式,如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并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和资源能力进行科学部门设置和调整,明确各部门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合理界定权责,建立简捷、高效的企业组织运行机制。
4.改善民营企业组织管理。
民营企业迫切需要建立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做好企业的“立法”工作,然后进行组织制度的教育工作,即企业的“普法”工作,接下来才是不折不扣地贯彻组织管理制度,即企业的“执法”工作;最后还要有监督制度,即企业的“司法”工作。要做到企业全体员工人人懂制度,事事有制度,制度表格清晰,工作成绩有量化考核,建立起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分层分类的关键绩效评价体系。比如,高层领导可以采用述职报告制度,中基层员工采用季度绩效考评制度,操作层员工采用月度测评制度;对高层领导的考核更强调结果指标,对中基层管理者的考核要关注行为过程,对操作类员工要强调量化指标;各级干部要重视绩效目标的设定和对下属的工作辅导;考核结果与员工的分配和晋升挂钩;要让人人都知道自己的工作权责和绩效考核指标,了解自己与同事的差距。这样就不仅给全体员工以明确的工作要求和标准,而且使员工有公正、公平感,另外还能够相互激励,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企业发展。
四、把握关键问题――民营企业组织结构再造的核心
1.组织变革应综合考虑,不能为了变革而变革。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往往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比如新员工往往依靠老员工的传、帮、带,员工日常工作很少对照岗位说明书,更多地是源自于一种组织内的学习,由于其工作方式常与个人职业理解和工作习惯联系在一起,一旦转变就很困难。如果一味地强调科学性――完全实施因事设岗、因岗设人,现有职工的思想观念却不具备自觉去适应新岗位的意识,反而可能影响变革效果。因此在组织变革的过程中要对实施组织变革企业内部的文化因素进行充分的研究,并找到影响思想观念转变的途径,逐步推进。强迫式和一步到位式的理想化变革,可能对企业产生意想不到的破坏力。民营企业的组织变革必须考虑员工或管理层的接受程度,对于重大组织变革,需要深入了解各个层面的意见;小的变革应该在日常的工作中连续进行,着重考虑怎样既能满足变革的需要,同时又能避免造成震荡性破坏。
2.组织变革应围绕客户进行。组织变革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客户需求,创造客户需求。对组织结构的评价应该是按照客户服务的满意度来评价,而不是内部权利平衡性来评价。具体开展时,一般的工作思路是内、外结合,即内部关注企业的组织诊断,外部关注组织设计相关的理念及标杆企业的分析。变革具体实施时,切忌简单抄袭别的企业的组织条文和方式,要重视目标方案的设计和现实阶段的方案设计两个层面的问题,在关注实施方案执行的同时,不断地强化目标方案的理念灌输,保障整个组织的演进方向。
3.在对企业进行组织变革设计时,注重对企业组织结构动态分析。有效的管理组织设计应是一个系统性的、探索性的实施过程,有全面和系统的考虑和安排,往往造成组织结构的无序和业务流程的混乱。在民营企业组织变革中,要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具体实施时一方面要根据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设计对应的组织结构,另一方面根据其战略单位完善其组织变革策略。要分析是什么导致了目前的问题;有什么资源可用于推行变革;在变革过程中可能存在障碍吗?如何来排除这些障碍?……
总之,组织变革再造不可能是一项一劳永逸的工作,树立正确地变革理念,选择合理的变革路径,把握变革的关键环节,民营企业才能够从容地应对这项复杂的工作。
1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完善运营机制、满足客户需要。市场是推动企业组织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只有适应市场化运营的组织结构才能满足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市场化运作模式要求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建立起员工能上能下、机动灵活的分工协作组织体系,并逐渐强化企业组织战略规划、生产运营监督和控制等功能。从我国大型民营企业的组织变革来看,很多企业已经采用了适应市场化的组织模式,如独立董事制的产生,战略委员会作用的不断加强,审计委员会或投资委员会的尽责机制等等,这些都推动了民营企业组织向市场化组织结构的转变。特别是我国一些跨国经营的民营上市公司其海外分子公司的组织结构更多的采用国际上比较规范的组织方式如建立事业部。强调投资项目前期组织的建立强调计划部门的设计等。
2.满足股权变动需要--调整股东权益分配。企业国有股权的退出推动了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民营化;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日益增加的企业购并促进了民营企业股权结构的变化外资企业的大量引入也促进了部分民营企业股权多样化。股权的变动意味着企业管理方式的改变。较大的股权变动也可能导致原有管理层的退出或调整。而客观上。为了体现新进股东的利益。组织结构的调整成为必然。比如国际资本进入民营企业。在组织变革上就可能提出与国际化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借鉴或采用一些国外企业的组织运作管理机制和方法。
3.规范分工协作--清晰界定权责、避免多头负责。很多民营企业家习惯于简化部门管理。只设计几个简单的市场需要的职能部门,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原本简单的组织结构就造成企业家忙于处理事务性工作疲于奔命而忽略了对企业发展方向的规划和定位。由于组织结构没有随经营规模与技术发展做相应的调整企业发展出现停滞不前。所以当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之后,如何进行科学的部门划分如何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增补或削减哪些部门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4提高运作效率--扁平化、授杈充分、减少独断专行。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随着民营企业集团化和国际化经营。要求组织更多地因事设岗,其人员素质和管理能力及工作效率均需要有大幅度的提升。为了达到效率和效益提高的目的。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也在逐渐趋向于扁平化,通过充分授权。减少独断专行,增加各部门进行组织协作的能力。
二、扫除变革障碍一民营企业组织结构再造的瓶颈
1企业发展战略不清造成的障碍。很多民营企业一直都没有自己的经营总体战略,不明确自己究竟该在哪一领域长期发展,经营项目转换过于频繁。因为缺少战略,导致民营企业在组织构成及人、财、物等运营资源的筹集上没有目的性,投放方向分散甚至出现错误,难以获得良好的长期收益,不但难以迅速扩大,甚至逐渐萎缩直至破产倒闭。战略问题首先是一个企业的使命问题,企业没有使命,发展目标不明确。就难以保证人、财、物的分配和部门设置等组织和管理工作的合理性,而且会导致组织的设置、各种经营措施和手段的运用出现错误。制约企业的高速发展。
2民营企业家自身观念和素质造成的障碍。民营企业是否能够做大做强,其领头人的水平和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一些民营企业家自身观念的落后和素质的低下导致企业组织管理中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盲目节约,给与人才的报酬和待遇偏低营销投入少舍不得进行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改造等。过于看重会计成本高低。导致组织运行不畅。丧失发展际遇大权独揽。事必躬亲。无暇估计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导致组织运行无序,由于没有预算管理,缺乏计划和预算管理机构,出现财务工作跟着感觉走。生产运作和营销管理漏洞百出,营销理念落后。导致营销组织失当。把做品牌认为是做广告,认为只要质量好不怕卖不掉。营销管理体系迟迟难以健全等。
3产权不清及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障碍。许多民营企业创业初始受当时政策环境的限制,缺乏治理结构上的制度安排。如一些民营企业注册登记时是集体企业或国有企业改制时面临很多股权分配方面的问题有的民营企业没有及时办理公司注册。以至于企业做大以后难以浮出水面;有的企业纳税一直不规范,由于没有付出规则成本使得~些企业家的心理十分脆弱。对其拥有的财富具有原罪感。这些制度上的缺陷是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瓶颈。~股独大与股权分散的矛盾是民营企业产权结构的另一个突出问题一些民营企业集团的组织定位不清晰,企业集团既做经营。又做管理。又做投资。要么集团就是挂~个牌子下面是个体户的集中营要么集团就是几块牌子一班人马,集团与下属分子公司之间混为一体。
4.创业者“效应产生的障碍。很多民营企业的创业者既拥有企业的股权,又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创业者难以摆正自己的位置,很难处理好股东与经理人的角色关系。创业带头人从感情上不愿轻易改变原有创业者所处的高层管理者地位,但随着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原来的创业者能力越来越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在位者优势“实质上形成了对新进人员的排挤。少数创业者自身能力不足,还居功自傲,不愿学习,看不得别人超过自己,爱在企业内部耍老资格”,接受不了企业的新变化,不能忍受新引进人员的工作新思路,导致新引进人才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尽管一些有魄力的企业领头人,排除各种障碍,引进了一些人才,但因内部创业者与引进的人才之间的关系不顺。出现了“企盼人才重视人才,又留不住人才的怪圈。
5.经验式管理产生的障碍。民营企业创业初期组织结构比较松散,不成体系各职能部门设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职能划分模糊,内部协调机制不健全。常常是人力资源管理成为员工的档案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仅仅起到会计的作用:生产运作管理简单粗放:营销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对销售人员不敢放开使用。或者放开使用又管不住;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管理沟通不够。老板高高在上,员工仅仅将自己当作一个打工仔。工作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这些都严重影响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三、机制全面优化--民营企业组织结构再造的路径
民营企业的组织变革再造往往是一方面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协调各投资方关系,另一方面针对企业发展初期已经形成的组织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完善和优化。
1.正确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民营企业首先要正确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明确企业发展宗旨,目标和任务。在此基础上,理清战略实现思路,建立战略保障机制和战略实施细则。并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平台。要舍得在企业的管理上投资,切实围绕企业经营战略。构筑适宜的组织支持体系,方能使民营企业有较快发展。
2.努力提升企业家观念与素质。现代企业家必需具备的特点是智勇双全刚柔并济,自信严谨,敢于冒险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目标坚定、决策果断。民营企业经营者首先必须深入解剖自己。充分认识自己的缺点,并切实加以解决。要勤奋学习,超越自我。掌握最先进的组织管理理念和方法。方能够带领企业员工。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3搞好产权改革与组织结构再造。进行产权改革积极弓f入战略投资者、风险投资者和职业经理人,进行合理的股权稀释,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民营企业家特别要与职业经理人建立起相互信任。并通过合理分配价值划分权责,明确职业经理人的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对职业经理人进行股权等有效激励。逐步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强化集团董事局的信息知情权。正确处理董事会与经营班子的权责关系,确定职业经理人的目标责任贡献。并进行有效考核。
要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竞争状况和顾客需求,精心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形式。如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并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和资源能力进行科学部门设置和调整,明确各部门问的分工协作关系。合理界定权责,建立简捷高效的企业组织运行机制。
4.改善民营企业组织管理。
民营企业迫切需要建立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做好企业的“立法”工作。然后进行组织制度的教育工作,即企业的“普法”工作,接下来才是不折不扣地贯彻组织管理制度,即企业的执法“工作;最后还要有监督制度,即企业的”司法“工作。要做到企业全体员工人人懂制度,事事有制度,制度表格清晰,工作成绩有量化考核,建立起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分层分类的关键绩效评价体系。
比如,高层领导可以采用述职报告制度,中基层员工采用季度绩效考评制度。操作层员工采用月度测评制度;对高层领导的考核更强调结果指标,对中基层管理者的考核要关注行为过程,对操作类员工要强调量化指标;各级干部要重视绩效目标的设定和对下属的工一作辅导,考核结果与员工的分配和晋升挂钩;要让人人都知道自己的工作权责和绩效考核指标,了解自己与同事的差距。这样就不仅给全体员工以明确的工作要求和标准。而且使员工有公正、公平感,另外还能够相互激励。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企业发展。
四、把握关键问题--民营企业组织结构再造的核心
1组织变革应综合考虑。不能为了变革而变革。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往往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比如新员工往往依靠老员工的传、帮、带。员工日常工作很少对照岗位说明书,更多地是源自于一种组织内的学习。由于其工作方式常与个人职业理解和工作习惯联系在~起。一旦转变就很困难。如果一味地强调科学性--完全实施因事设岗、因岗设人。现有职工的思想观念却不具备自觉去适应新岗位的意识。反而可能影响变革效果。因此在组织变革的过程中要对实施组织变革企业内部的文化因素进行充分的研究,并找到影响思想观念转变的途径,逐步推进。强迫式和一步到位式的理想化变革,可能对企业产生意想不到的破坏力。民营企业的组织变革必须考虑员工或管理层的接受程度,对于重大组织变革,需要深入了解各个层面的意见;小的变革应该在日常的工作中连续进行。着重考虑怎样既能满足变革的需要。同时又能避免造成震荡性破坏。
2组织变革应围绕客户进行。组织变革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客户需求,创造客户需求。对组织结构的评价应该是按照客户服务的满意度来评价。而不是内部权利平衡性来评价。具体开展时。一般的工作思路是内外结合,即内部关注企业的组织诊断,外部关注组织设计相关的理念及标杆企业的分析。变革具体实施时。切忌简单抄袭别的企业的组织条文和方式,要重视目标方案的设计和现实阶段的方案设计两个层面的问题。在关注实施方案执行的同时。不断地强化目标方案的理念灌输,保障整个组织的演进方向。
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活跃市场,解决劳动力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等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多数生产性民营企业,由于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市场竞争中仍处于弱势。从内部因素来看,生产性民营企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低,研发能力不足,产品竞争力较弱,资金短缺,融资困难。从外部因素来看,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而且我国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实行的是内、外资企业有别的所得税政策,使得生产性民营企业的待遇低于外商投资企业,同时又由于生产性民营企业自身的局限,使得国内大型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得不到充分运用,导致生产性民营企业的税收成本较高。因此,广大生产性民营企业迫切需要充分利用国家税收政策的差异性和不完善性及生产性民营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与所处的有利经济形势,有效的进行税收筹划,以降低税收成本支出,获取最大的税收收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生产性民营企业开展所得税筹划的一般途径
(一)选择合适的企业经营组织形式进行筹划
在现行的税收制度下,不一样的企业组织形式,享受不一样的税收待遇。因此,生产性民营企业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税收负担的组织形式。
例如,纳税人M是一家小型袜子生产企业,预计营业利润25万元。如果该厂以公司形式进行注册登记,就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经营者所分配的税后利润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其纳税情况和盈利情况如下:
应纳公司所得税=250000×33%=82500(元)
公司税后利润=250000-82500=16750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167500×35%-6750=51875(元)
税后净收益=167500-51875=115625(元)
如果该厂以合伙人的形式进行注册登记,则M的纳税情况和盈利情况如下:
应纳个人所得税=250000×35%-6750=80750(元)
税后净收益=250000-80750=169250(元)
与前者相比,以合伙人形式注册登记的明显比以公司形式登记的税后净收益多(169250-115625)53625元,与此相对应,所得税少付(82500+51875-80750)53625元。故纳税人M为实现税后利益最大化应选择合伙企业形式。
(二)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筹划
税收优惠政策是国家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给予鼓励或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充分、合理的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使纳税人将资金投向不需负担税收或负担较轻的地区、产业、行业或项目上,达到节税增收的目的。
1.地区优惠政策。国家为支持某区域的发展,一定时期内会对其实行政策倾斜。因此,生产性民营企业在选择投资区域时,须认真考虑和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税制差异及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选择整体税负相对较低的地点投资,以获得最大的节税利益。
2.行业优惠政策。国家为调整产业结构,对高新技术企业、利用“三废”产品生产的企业、举办知识密集型项目和基础设施及兴办第三产业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这些优惠政策在对企业经营行为进行正确引导的同时,也节约了企业资金。因此,生产性民营企业在选择行业时,可以考虑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上述行业,以充分享受优惠政策,有效降低企业税负。
3.人员聘用优惠政策。我国现行所得税法对企业安置城镇待业人员有减免优惠,凡企业安置城镇待业人员人数占职工总数超过60%以上的,可免征所得税3年,免税期满后当年新安置待业人员占企业原从业人员总数30%以上的,可减半缴纳所得税两年。生产性民营企业可以利用其灵活的用人政策,积极选拔下岗职工来企业工作,充分享受人员聘用上的税收优惠。例如,某纳税人新开一家服装加工企业,原有员工10人,由于其经营得当,便想进一步扩大规模,需要招收新员工,但是服装加工厂处于创业阶段,各方面负担较重,于是便向税务专家咨询,得知本厂完全符合新办城镇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在本年度安置待业人员16人就可以使当年安置待业人员超过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60%,经主营税务机关批准,可免征所得税3年。这样大大降低了服装厂的纳税负担。
(三)合理进行技术开发与技术改造进行筹划
1.合理安排技术开发投资。所得税税法规定: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可以按实际发生额列支,而且企业上述各项费用应逐年增长,增长幅度在10%以上(含10%)的企业,可以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应税所得额。生产性民营企业享受该优惠可从两方面来筹划:一是选择适当的投资年度,主要是考虑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这关系到能否抵扣、抵扣多少。二是合理分配每年技术开发费的数额。对跨年度连续性的技术开发,合理分配各年技术开发费的数额,保证各年的增长幅度都在10%以上,因为分年抵扣对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要求抵,可充分享受优惠。
例如:2001年3月鸿达公司开始进行一项技术开发,预计2002年底完成,总投资240万元。其1999年的技术开发费支出为100万元,企业的盈利水平稳定,其2001年、2002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均为65万元。有3种技术开发费支出方案:
方案一:2001年、2002年分别投资160万元、80万元
方案二:2001年、2002年分别投资110万元、130万元
方案三:2001年、2002年分别投资100万元、140万元
不同方案效果是不一样的,方案二效果最好。计算分析见下表:
2.合理利用国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所得税税法规定:凡在我国境内投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企业每一年度投资抵免的企业所得税税额,不得超过该企业当年比设备购置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如果当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不足抵免时,未予抵免的投资额,可用以后年度企业比设备购置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中延续抵免,但抵免的期限最长不超过5年。
生产性民营企业可从两方面筹划:一是尽量减少基期利润,将利润通过合法的手段转移到抵扣的年度。如果企业抵扣年度的企业所得税额较多,或者购买设备前一年度所得税款较少,则新增税款就会较多,这样就可以更加充分的享受税收优惠。二是不改变年度利润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投资年度。选择不同的年度进行投资,所能实现的新增税款数额不同。因此,正确把握投资的年度对企业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四)正确选择会计处理方法进行筹划
生产性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成本费用的大小直接影响企业利润的大小,从而影响企业应纳税额的多少,会计处理方法选择对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大小有直接影响。生产性民营企业应规范会计核算,根据法规,结合其是处于征税期还是免税期,考虑市场物价波动变化趋势因素的影响,选择有利的会计处理的方法,达到减轻企业税负,增大企业利润的目的。
(五)用足费用扣除标准限额进行筹划
现行所得税税法规定,企业费用扣除分为据实扣除项目和按标准限额扣除项目两种。生产性民营企业如果能合理的划分两部分扣除项目,用好限额扣除的政策,原来只能在企业所得税后列支的费用就会转化为税前扣除费用。如税法对企业为雇员支付的各种社会保障性缴费及企业支付的广告费和宣传费等等,均有扣除比例规定,而对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有不受比例限制据实扣除的规定。生产性民营企业在寻求企业发展的决策上,应充分利用优惠空间,开发新产品,改变产品结构单一的状况,提高竞争力。、生产性民营企业开展所得税筹划的效应分析
(一)有利于减少生产性民营企业的税收支出
税收的无偿性决定了企业税款的支付是现金的净流出,且没有与之相配比的收入。在生产性民营企业中,除了正常经营性支出外,税收支付是非经营性支出中最大的一块。尽管依法纳税是企业应尽的义务,但是缴纳税款必竟是纳税人在经济利益上的一种丧失。生产性民营企业通过对筹资,投资和经营管理等活动进行税收筹划,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方法,就可以避免或减少企业税收支出,从而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另外,税收筹划是在税法许可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样企业就不会因为偷税、骗税而担惊受怕或被处罚,从而规避了因为违反税法而招致经济上的损失。因此,开展税收筹划的确有利于中小企业减少税收成本,防止落入税法陷阱,使企业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
(二)有利于降低生产性民营企业的纳税风险
税收筹划是企业纳税意识提高到一定阶段的体现。合法性是税收筹划的基本前提,纳税人员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项税收法律法规,正确领会税收立法精神,随时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才能成功进行纳税方案的优化选择,获取最大的税收利益。目前,进行税收筹划的企业,大多都是一些跨国公司、三资企业和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的纳税行为一般比较规范,其中有的还是纳税先进单位,这就说明税收筹划搞得好的企业纳税意识比较强,纳税风险较小。生产性民营企业需要克服自身条件的限制,加强对税法内容的了解,充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以促使生产性民营企业在谋求合法税收利益的驱动下,主动地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地履行纳税义务,最大限度的降低纳税风险。
关键词:民营企业 成长与发展 因素分析
民营企业凭借强大的市场适应能力和自我积累能力,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如何发展,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取得最终的辉煌,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河南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有着重大意义。要使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层次,必须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作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支撑力量,对实现中原崛起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全面了解河南民营企业的现状及影响其发展因素,紧密结合河南实际,针对河南省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河南民营企业的发展,是值得大家探讨和研究的话题。
一、河南省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
(一)民营经济总量不断扩充
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逐年提高。据统计,1978年民营经济占河南省GDP仅为3.6%,1990年占15.9%,2005年达到了50%,2008年则达到了63.2%(表)。民营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20%以上,2003―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32%。2008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233.49亿元,占全省的63.2%,比上年同期增长24.8%,民营经济已成为全省GDP增长的重要支撑,是全省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为中原崛起大战略的实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表 不同年份民营经济占河南GDP的比重
(二)民营企业的经营领域层出不穷
民营企业的经营领域开始涉及到重工业、服务业、教育文化产业、新闻出版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投资高速公路、现代物流成为民营企业进军第三产业的新亮点,甚至许多中小民营企业开始从事专业化生产和特色经营行业,正在成长为专业精、有特色、产品新、有市场的 “小巨人”。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混合制企业。
(三)组织形式、产业结构日益合理化,形成许多特色经济
全省民营企业中选择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形式的占72.5%,管理方式由传统家庭式管理向现代科学管理转变。营销方式由小商小贩型向大型商场、专业批发、连锁经营转变。一批私营企业开始摆脱单一经营模式,向科、工、贸、种、养、加一体化以及高科技含量、高加工度、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专业村蓬勃兴起,区域特色经济逐步展现,例如鄢陵的苗木花卉产业、许昌的发制品产业、长垣的防腐和卫生材料产业、巩义的机械加工和铝制品加工产业、林州的建筑业等。
(四)投资主体呈现新方向和新活力
民营企业的投资主体加入了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员、辞职下海的机关干部、有经营管理经验或有一技之长的原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管理人员等,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商小贩,为河南省民营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民营企业逐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
民营经济对区域经济而言是主体经济、基础经济,民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要依靠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竞争越来越聚焦于民间资本的投入,民富省强的实现必然要依靠民营经济。随着国有企业全面改制,新农村建设的启动,推动了县域经济的主体力量发生了重大的转换,民营企业以机制活,生命力、渗透力、扩张力强等特点,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角。河南省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巩义、偃师、新乡、郾城等县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县域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了60%。最高的达76%;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也都超过了50%,最高的达80%。
二、影响河南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企业自身因素
经营管理者素质较低,家族式粗放管理普遍,高端管理人才缺乏。民营企业经营者中具有高素质的占少数,大多数的经营者在知识水平、管理能力、法律意识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家族式管理在创业初期有利于依靠家族的凝聚力来同舟共济,克服种种困难,大事小事有时候在饭桌上就决策了,节约了很多时间成本,但从长远看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缺乏现代化科学式管理,我省传统的管理文化在分析事物时注重定性分析而轻视定量分析,重“人治”而轻“法制”,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瓶颈是优质人力资源的短缺。许多民营企业苦心经营许多年,到最后没有长大反而逐渐衰弱,这与他们缺乏战略性人才观,以及高端管理人才缺失有很大关系。
针对以上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指导,帮助民营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富而思进,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一方面,要推动民营企业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步伐,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有条件的企业要逐步摆脱家族式管理,聘请职业经理人。进行股制改造,扩大投资主体,为企业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建立合理的、运转灵活的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水平,形成完善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使企业运营建立在科学的理性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建立完善的人才供求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人才进入企业,安心留在企业工作。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做好整体规划,建立企业创新机制,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同时,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教育、培训和引导,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其有能力推动企业的创新活动,真正发挥企业家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和关键作用。
(二)政府的政策及服务因素分析
据调查,90%以上的民营企业存在资金短缺问题。目前,全省民营企业筹资渠道主要是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自筹资金非常有限,很难保证民营企业高速度发展。银行贷款项对民营企业来说,融资机会少、规模小、期限短、成本高,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得到银行贷款更加不易,虽然政府出台了一些有关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优惠政策,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只是杯水车薪。融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如,1997-2001,银行向民营企业发放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分别是:3.03%、3.42%、3.80%、3.73%和3.72%。
(三)行业规范及社会支持因素分析
我省民营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存在着许多制度性缺失因素。其一是信用制度缺失。信用中介市场供需严重不足,企业普遍缺乏使用信用产品的意识;信用信息的采集有很多障碍,社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信用信息的公开制度、个人隐私的保护制度以及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采集制度;其二是产权保障制度的缺失。
针对以上问题,首先,我们要改变全省民营企业布局的不合理状况,一是在对我省民营企业发展较快的地区提供支持、形成区域优势的同时,推动民营企业发展较慢的地区加大力度,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挥自身优势,逐步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群,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二是逐步调整民营企业的产业布局,在巩固传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民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别是在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领域进行产业规划,提供政策支持,逐步提高这些产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要在政策、融资、外部环境等方面为龙头企业提供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发挥带头作用,支持和帮助其他企业共同发展,使其能真正造富于民。
其次,完善经营制度和社会服务体系。一是加快我省的信用制度建设,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信用管理和信用教育,增强信用意识,促进企业诚信经营,遵纪守法,健康发展,以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改变河南民营企业在外界的不良形象。二是加快失业、养老、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在民营企业中逐步形成跨省份,跨区域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民营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三是大力发展中介服务,培育和发展市场中介组织,为民营企业提供完善的信息、咨询、技术等服务。四是规范和发展人才市场,提高我省人才市场的管理水平。各级各类人才市场要结合人才需求趋势,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华刚.民营企业为何难长大[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社,2007,(1):12-14
[2]王春和.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6-18.
[3]李亚.民营企业公司治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123-124.
关键词:民营企业;政治行为;企业价值;关系;
中图分类号: D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民营企业一直是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特别是,受到“所有制歧视”和人们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与公有制企业相比较,民营企业不能得到与国有企业相同的“父爱主义”的保护,得到制度政策的恩惠也是有限的,甚至民营企业意欲开辟与政府沟通的路径都遭遇到制度性阻隔。然而,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的政治化生存、政治营销等先进的理念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企业的政治行为应该成为企业经营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讨民营企业的政治行为及其价值具有一定的意义。
2. 政治行为与企业的价值关系
2.1企业价值的政治基础
企业外部环境的评估为我们分析企业政治行为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提供了基础依据。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政治行为的动机在于可以获得政治价值,为企业赢得稀缺的政治资本,这些“资本”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研究表明,一般企业获得的政治资本基本主要包括以下4个层次共24大类(表1)。
表1 我国企业政治绩效分类
第一、可以看到核心层是政府资源,它的主要作用是不仅是实现企业政治绩效的关键和最终源泉。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它拥有各式各样的政治资源,而企业的日常运作都要借助这些资源,因此政府资源十分重要。
第二、位于衍生层的是政治竞争优势。企业为了取得政治竞争优势必须关注与行业相关的政治资源,并采取方法将这些政治资源转化为对企业发展有价值的政治利益,这是企业为了获得政府扶持所必备的综合能力。
第三、最后的结果层是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在民营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企业获得来自政府的稀缺政治资源,获得政治竞争优势,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额,还可以获得政府性质的项目合同,从实质上拉升企业的销售业绩与营业额度。
需要说明的,政治资源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但终归是外部条件,能否利用到政治资源,多大程度地将这些资源转化为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便利条件,并最终体现为企业的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从根本上上讲,还是与民营企业自身的状况相关。从一般意义上讲,一个自身经营状况很差的企业获得政府的青睐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2.2影响企业价值的政治因素
对于企业来说,成功不仅取决于核心的市场因素,其中还取决于如何有效处理好一些非市场因素的关系。各种非政府组织、公众组织、民间利益相关者、新闻媒体等主体的介入都是企业可以利用的非市场因素力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合理的利用了这些非市场的因素,它会自动转化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市场因素,最终表现为企业财务指标的改良。
采取一定的政治行为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不仅可以规避一些政治风险,同时还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攫取稀缺的政治资源、争取到风险小获利大的工程项目,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扬长避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政治行为在全世界范围内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企业政治行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要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的干预水平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律规范,调整税收等诸多措施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同时政府还掌控着重要资源,这些资源对企业提升竞争能力至关重要。政府还可以通过增加政府购买力来改变整个市场份额、影响整个市场结构,政府可以制定诸多的标准,增加企业成本。一般地讲,政府对企业干预程度越高,表明政府占有的资源越多,企业政治行为可能获得的利益越大。企业政治行为对企业价值提升的作用越大,反之,企业政治行为的价值就会较少。
第二、公众舆论
公众舆论时刻都在监督企业的行为,在公众舆论监督机制比较健全的国家和地区,企业行为符合社会公众利益的可能性越大,企业行为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经济与社会规范的可能性越大,反之,企业就有可能伤害社会公众利益,违背国家的法律。企业政治行为的规范性就会比较差。
第三、非政府组织的监督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扩展与延伸,企业和社会之中的各种非政府组织、媒体组织等都有密切的联系。由于权力的不平衡,企业和政府在权利的掌控上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对立和紧张。尽管非政府组织没有类似政府的权力,但企业可以通过处理好与之的关系,借助其中间力量的关系与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也可以帮助企业的非市场战略的顺利。
2.2政治行为对企业价值的提升作用
企业政治行为对企业价值的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企业的内部,权力可以节省内部经营成本,权威和理念的确立,可以整合力量、凝聚人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企业发展战略的变换性,相对稳定的发展企业理念和发展企业战略,尽可能的避免企业走弯路。
第二、企业政治行为有助于打破组织当中一些非正式的、潜藏的长期合约和员工的“组织化依赖”,特别是在这些合约与依赖已经严重阻碍企业发展之时。
第三、从企业关键核心部门在组织中拥有更大“话语权”这一点来看,权力及企业政治行为有助于关键核心部门对有限资源的控制,可以促使企业中的重要资源流向企业价值最核心的部门,从而提高企业整合资源,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
第四,企业政治行为有助于打破“核心僵化”的状态。莱昂那德-巴顿(Leonard-Barton)在格拉诺维奇(Granovetter)提出的组织社会嵌入性概念的基础之上将企业核心管理制度看作一个“刚性核心”,当企业的制度在组织结构内的嵌入程度已经阻碍了组织结构的发展。企业政治行为战略变革具有创造性,它可以打破僵化的、停滞的组织特征,创建崭新的组织结构、权力结构及决策模式等。
第五,适当的实施政治技巧将营造企业和谐、信任、合作的工作氛围。
第六,企业政治行为其实是一种低成本的营销手段。作为理性的决策者来说,企业政治行为战略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利润。但是企业政治行为千万不能过度使用,一定要有个“度”。企业(家)在对政府(官员)进行投资时,也会计算或者至少会考虑投入的成本与收益比例,尽管这种收益不像市场收益易于计算。
2.3非规范政治行为对企业价值的破坏
企业政治行为对企业价值的负面影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从社会公众的角度看,企业与政府的联姻,特别是企业与政府之间通过灰色手段达成联盟,就是公权私用,就是对公共权力的侵害,其负面效应是明显的。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这种行为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腐败现象的产生。
企业政治行为对企业自身价值的负面影响,主要来自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实施内部政治行为造成企业内的“身份治理”。身份治理具有很强的外部性,这种身份权力可以被用于谋求私人利益而导致资源垄断和不合理的效率配置,甚至滋生寻租与腐败。这种企业政治行为游离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红色边缘,一旦放纵,会扭曲企业政治行为,也会对企业价值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
第二,企业政治行为的实施有可能打破长期默契的组织结构,使组织增加监督成本,让企业员工很难形成自身对工作的合理预期,增加不确定性。这样的企业政治行为会对企业的内部结构及组织形式造成很大的干扰,企业内部组织形式的混乱不仅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还会带来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第三,企业中权力与权力斗争可能会使得管理者和雇员精力难以集中,并改变他们的工作态度与行为,影响他们的士气与绩效,并使部门之间合作减少,降低组织绩效。这个问题的出现更加说明对于企业政治行为的不当使用,不仅不会促进企业绩效的上涨,而是会制约、甚至扼杀企业政治行为所带来的正效应。
第四,企业政治行为也是有成本的,过大的俘获成本,直接影响到企业利润。这就是要求企业把握好依赖政府的“度”,不能过分的依赖政府,要保持一个若即若离的状态,过分的企业政治行为会迷失企业追求的真正目的即利益的追求。
第五,企业灰色政治行为一旦曝光,对企业家和企业的影响将是致命的。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甚是,如果,企业的灰色政治行为或“越轨”政治行为一旦被核实,那么,企业将会遭到灭顶之灾。
3.结语
我国民营企业并非没有政治行为,只是这种企业政治行为的实施手段比较隐蔽。这些行为,有些是规范的,有些并不规范甚至违法;有些政治行为提升了企业的价值,有些则有损企业的价值。系统地研究民营企业政治行为的类型和绩效评价,对于规范企业政治行为,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田志龙,贺远琼,高海涛.中国企业非市场策略与行为研究—对海尔、中国宝洁、新希望的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
[2] 蔡厚清.国外企业政治研究述评[J].科技与管理,2005.
[3] 王胜会,焦璞润.论企业外部政治环境管理[J].时代经贸,2008.
关键字:民营经济;作用;现状;措施;
Abstract: The private econom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to support and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conomy was catching more and more the attention of the commun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aris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conomy in China, make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conomy.Key words: private economy; role; the status quo;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1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经济是指除国有国营以外的所有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的总称。其中,所有制多元结构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混合经济等。多种经营方式包括国家经营、集体经营、个人经营、合作经营、股份经营、股份合作经营、租赁经营、承包经营、委托经营等。
一、我国民营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1、民营经济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来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内在矛盾日益加剧,弊端日益暴露,亏损面越来越大,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导致收入、产值、效益严重下滑。从总体看,对GDP的贡献率越来越低。相反,民营经济以其优越、灵活的机制,早已三分天下有其一了。逐渐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认可,地位也随之上升,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民营经济的发展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失业、下岗、分流和优化组合出来的人员越来越多,成了社会的一大难题。从近几年来的实际情况看,民营经济确实为下岗再就业立下汗马功劳,极大地缓解了社会矛盾。可以说,今后中国的国民经济命脉主要依靠国有经济,而就业必须依靠民营经济。
3、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利于我们更快地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所谓共同富裕,就是指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但这不等于同步富裕,而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通过合理布局、合法经营、诚实劳动先富起来,然后通过地区协调、企业合作、先进个人帮助落后个人,使后进变先进,先进更先进的你追我赶,波浪式的共同富裕道路。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共同富裕道路是需要通过公平竞争,提高劳动生产力才能实现的。而国有企业由于其本身的弊端和改革的不彻底性,效益不佳,亏损面大,竞争力非常弱,不可能主要依靠国有经济的力量来实现共同富裕道路。相反,民营经济从产生的那天起,由于其产权清晰,经营机制灵活,对市场经济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和城市下岗职工的主要就业渠道。
4、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目前,我国的经济改革处于攻坚阶段,也就是国企改革中的产权制度改革问题,这一层次的改革是非常艰难的,尽管走出了很多路子,但总体效果仍很有限。实践证明民营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就是填补国有经济退出领域的重要力量,其迅速发展构成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条件。从实践看,国有经济退出的领域,成了私营经济一展身手的好机会,他们抓住了机遇,使这些领域蓬勃发展,市场活跃,有力地带动了一方经济。
二、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起步水平不高,初始积累不足
民营企业的初期发展主要依靠创业者敏锐的洞察力和富有经验的判断力,普遍存在着低水平重复投资初始积累不足的问题。全国私营企业平均每户雇工不超过十三、四人,注册资本不足百万元,设备大部分是大企业替换下来的,产品比较落后,难以适应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仅凭个人的经验和能力难以应付多变的市场。有的民营企业片面追求目标短期化,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不惜以造假、损害环境获取近期利益;有的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模仿别人的技术和进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
2、产权关系不明晰
企业在初创时,为求“红帽子”,自找婆婆,寻挂靠单位。发展起来后,有的与主管部门关系不清,出现权属之争;有的无形资产归属不明,形成隐患;有的虽通过兼并、联营、承包、股份制改造,但产权的归属却没有界定。大多数民营企业选择个体业主制、合伙制或股份合作制等产权制度形式,没有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投资者对经营负无限责任,投资风险大,使民营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妨碍。
3、管理不科学
民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式经营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依靠家族的凝聚力来同舟共济,克服了创业的种种困难,适应了初创的需要却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的民营企业是家长制个人决策;有的民营企业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圈定接班人,造成“近亲繁殖”;有的民营企业的产权是家族的,既没有外界的参股,又没有产权的多元化。这时,家族式的管理体制又成为改革的障碍。连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市90%的私营企业还停留在家族式经营管理上,与建立真正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还有很大差距。据有关资料,民营企业“一年合伙,两年冒烟,三年散伙”是很常见的现象。
4、经营者自身素质不全面
民营企业中高素质的经营者是少数,大多数的经营者在政治觉悟、知识水平、管理能力、人格素养、法律意识及道德修养方面都存在不足。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主文化程度低,不注重学习,缺乏经营现代企业的知识;少数民营企业主的产业与权钱分不开,一些钻营者与一些腐败的官员相互勾结,侵吞国有资产,从银行获得巨额贷款,再进行反复抵押融资操作,利用“滚雪球”的方式将巨额社会财富据为已有。这不仅践踏了社会公德和市场秩序,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基本价值,也直接危害到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安全。
三、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政府角色转换。
第一,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好的环境。从全国范围讲,应保持公有制的优势,同时,按照不同经济类型制定有区别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融资政策,从而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环境。
第二,对民营经济实行产业引导,使之经营重点转到第一,二产业,改变其比重偏低的不合理状况。
第三,推进民营经济从单纯注重量的扩张向量质并重转变,提高民营经济产业层次和企业组织化程度,对民营经济进行组织结构、资本结构的调整,使民营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向社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第四,加强政府对民营经济的引导力度。民营经济结构的优化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对于从事产业调整优先发展产业的民营企业,应搞好政策引导、政策扶持,保证其在项目审批、市场准入、发放贷款、物资采购、外贸出口等方面享受与国有集体企业同等的权利待遇。
2.为民营经济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解决好民营经济融资难问题,关系到中国当前的社会稳定和未来几十年的经济增长状况。解决民营经济的融资难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加快改革国有银行的信贷机制,建立与民营经济贷款配套的政策体系。
第二,建立健全民营经济信贷担保体系。民营经济没有合适的贷款担保,是其难以取得贷款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民营经济贷款担保体系是解决民营经济贷款难的重要一环。
第三,发展和完善直接融资体系,积极探索风险投资机制,广开融资渠道。我们要大力发展和完善我们的资本市场,从长远来看,这可能是从根本上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9-0182-04
[基金项目]泉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及企业竞争力提升”(批准号:2008A―ZC10)
[作者简介]温章林,泉州师范学院工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公司治理。(福建泉州362000)
泉州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及其公司治理结构结构的演进已经历了30年历程。如何使中小企业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是政府部门、实业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竞争力的内生变量,与其他变量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从而形成、改变和发展企业的竞争力。重视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对提升泉州中小民营企业竞争力有重大意义。
一、公司治理结构及企业竞争力的一般分析
1 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上,公司治理结构是用以处理不同利益相关者即股东、贷款人、管理人员和职工之间关系,以实现经济目标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它包括:(1)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2)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3)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狭义上,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本文所指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的。
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质价值在于通过合理分配公司的权力资源,建立制衡机制,确保企业的经济运行效率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并最终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制衡机制包括纵向制衡与横向制衡两个方面,纵向制衡主要是指股东大会对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的制衡。公司治理结构的横向制衡主要是指公司监事会的制衡。
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在于提高整个公司的效率。只要能提高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合理的。从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以及具体的对于控制权的监督机制比较来看,任何一种现有的公司内部治理模式都不能无条件地应用于所有的公司经营环境中,也没有一种监督机制可以单独起作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因而在市场机制发育程度上、资金水平上存在差别,则各自具有适宜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各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容也不同。甚至一个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方式,因其技术条件、规模经济和所处法律环境等存在差别,其公司治理结构也不同。
2 企业竞争力。目前,在有关竞争力问题的文献中,尚未有统一的关于竞争力的定义。根据《贸易政策术语辞典》,竞争力是“某一企业或某一部门或者甚至整个一个国家在经济效益上不被其他企业、部门或者国家所击败的能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波特认为竞争力是“一个企业对其行为效益有所贡献的各项活动,如创新、具有凝聚力的文化或有条不紊的实施过程等等是否恰如其分”的把握、运作的能力。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企业竞争力当然并不仅表现为企业的盈利水平。而是表现为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表现为始终对企业利益相关方负责;表现为对社会承担责任。
企业竞争力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竞争力的形成取决于相互联系的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正如Feurer.R所说,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包括顾客评价、股东评价,对竞争环境的作用与适应性。
3 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企业制度的竞争。企业如果要提高其竞争力,就必然要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企业制度是企业竞争力的内生变量,与生俱来,而不是其外部的某种联系。通过制度创新来获得企业竞争力,要解决企业制度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产权层面的问题,包括产权清晰、产权顺畅流动、产权结构多元化、产权组织方式合理化、产权责权清晰等等。另一个是企业治理结构的层面问题,即通过企业治理结构的安排,使得企业具有一种创新的动机。公司治理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是企业竞争力根源内在的逻辑联系,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企业竞争力的内生变量,与系统内外的其他变量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从而形成、改变和发展了企业的竞争力。
公司治理是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基础软件。现代企业的竞争,关键是企业制度的竞争,而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制度的核心,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竞争力两者之间可以说是一个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其优劣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竞争力的高低。
公司治理的实质是有关公司的权力安排和利益分配问题,这种权利安排和利益分配的合理与否是影响公司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公司治理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周新军在《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一基于(财富)500强排行榜的分析》中指出,榜上前10名公司基本上被日本和美国公司垄断,欧盟公司也表现出强劲势头,中国上榜公司历史最好排名是第46位。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影响企业竞争力排名的主要原因。
二、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查与分析
1 泉州民营企业发展概况及样本企业的概况。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是个人口达774万的地级市,是中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泉州经济走在福建省列,经济总量连续10年居全省首位,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省的1/4左右。2007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288.6亿元。全市现拥有民营企业12.8多万家,2007年实现产值3916.48亿元。无论是企业数量、工业产值还是就业人数,民营企业均占全市90%以上。民营企业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85%。在全市乡镇平均机动财力、村集体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7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至2008年,泉州已获中国驰名商标的有“富贵鸟”、“七匹狼”、“金鹿”、“九牧王”、“爱登堡”、“雅客YAKE”、“361°”等120件;中国名牌产品有劲霸、老人头、特步、富贵鸟、匹克、安踏、利郎、心相印等39个;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8个;有16个品牌进入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品牌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这些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全由民营企业所创。由此观之,泉州民营企业在泉州经济发展中已占相当重要的位置。
中小企业是泉州经济的特色。12.8万多家民营企业,除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外,其余都是中小民营企业。家族企业是
民营企业的主要企业形态,占90%以上。中小企业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泉州市中小企业经过30年市场经济的锤炼,总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建材、石油化工、鞋业、工艺品业、食品饮料、机械、电子支柱行业和一批极具发展潜力的明星企业和拳头产品。
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泉州经济发展的支柱。同时,泉州中小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和潜在风险,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寿命太短,经不住市场经济的大风浪。也有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经过短暂的快速发展之后,难以上规模,遇到了发展瓶颈。
2 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查与分析。为进一步深化泉州中小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我们对泉州中小民营企业治理结构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企业形态、资本结构等方面。本次调查共向泉州市中小民营企业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12份,有效回收率为37.33%。调查范围包括泉州市区及泉州所辖县、市中小民营企业。此外,还取典型案例研究方法,走访了一些民营企业,以确保调查的真实性与科学性。
(1)企业组织形式
112家被调查企业中,有52家企业采用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占样本企业总数的46.4%。股份有限公司28家,占25%,两者相加达71.4%。独资或合伙企业32家,占28.6%。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泉州中小民营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2)资本结构
①资本结构。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比例低。其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2%,而同期全国的平均负债率是62%,低于全国同期平均资产负债率,也低于50%-60%之间的国际公认资产负债率水平。
②股权结构。泉州中小民营企业股权结构的调查分3个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企业资产所有权状况。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样本企业中,企业主独自拥有及其他类型的企业加起来只有8家,只占样本企业的7.14%,有104家即92.86%的中小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
第二方面:业主及家庭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比例。
业主及家庭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占企业股权100%的有22家,占样本企业的19.64%。90%以上的8家,占7.14%。80-90%的有16家,占14.29%。70―80%的18家,占16.07%。60-70%的5家,占4.46。50-60%的10家,占8.93%。50%以下的33家,占样本企业总数的29.47%。
第一大股东占有50%以上股份的企业占样本企业的70.53%。一股独大或家族控股的现象普遍存在。
第三方面:企业内部产权分拆情况。
在104家家族企业中,民营企业个人财产和企业财产不分的有51家,占样本企业的45.54%。100%的企业民营企业家族成员自然人之间的产权界定模糊。在家庭企业内部,各成员之间的产权界定不清,家族企业内部没有将股权终极化,即终极到自然人。民营企业内部产权关系不清。
民营企业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建立发展起来的,而当企业发展壮大之后,却并没有按照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要求,进行企业制度的改造,企业的产权与业主的个人产权混在一起,由此形成了“创业者就是企业,企业就是创业者”的所有权模式,没有形成现代企业所具备的独立和完备的产权制度。
③债务结构。大部分债务融资都是向亲戚朋友借钱或民间借贷,向银行贷款的比例不高。
从表3可知,当在生产经营中出现资金困难,需要借债周转时,有46家,即60.71%的企业选择向亲戚朋友借钱,或者民间借贷。选择向银行贷款的企业只有44家,占39.29%。超过75%的企业认为不易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与银行有过信用关系的企业仅占50%。也就是说,尚有50%中小民营企业未能从银行获得贷款。
民间借贷和向亲戚朋友借钱周转,最突出的优势是灵活、方便。但也有很多缺点。借贷金额较小,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容易引起纠纷。民间借贷成本高,正常情况下泉州的民间借贷月利率为2-3%,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需求增多,民间借贷利率不断推高。目前最高的民间借贷月利率达到15%,年利率达到180%。
为什么大多数企业不选择向银行借贷,而向亲戚朋友借钱或向民间金融组织借钱?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泉州有大量民间资金的存在,泉州地区的民间资金达千亿元以上,借款比较容易。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贷款难。由于中小企业在信用等级、抗风险能力和经营管理规范程度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银行从经营风险的角度出发,对中小企业贷款条件特别严厉。
(3)董事会和监事会
在样本企业中,有34家企业依据《公司法》设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38家企业没有设立董事会,但设立了执行董事和监事。私营企业主及其家族成员掌握了企业的几乎全部控制权。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的董事长、董事会、监事会的成员基本上都是由企业主家族成员组成。民营企业的监事会一般来说也是徒有虚名。
(4)经理层
在112家被调查的企业中,100%都设有经理或总经理一职,其中88家,即78.57%的企业,经理或总经理职务由业主或其家族成员担任,只有24家,21.43%的企业聘用了非家族成员担任经理或总经理职务。
聘用了非家族成员的总经理,企业实际经营决策权仍基本掌握在企业主手里,几乎谈不上两权分离。虽然有些民营企业也从外部聘请了职业经理人,但由于职业经理人没有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督,其所有的经营决策都是在完全顺从企业主的意志或在其意志下做出的。
三、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局限性,以下从资本结构等4个方面分析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1 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筹集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治理效率。企业价值分析法是判断资本结构合理与否的一种有效方法。企业的目标在于追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应当是使公司的总价值最高,在公司总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下,公司的资本成本也是最低的。净收益理论认为,负债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负债程度越高,企业的价值越大。
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债权结构不合理。一方面,资产负债率偏低,债务融资较少,是保守性企业策略,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债务融资途径不合理,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
2 股权结构。股权结构现代公司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股权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
适当的股权集中有一定的优势,如企业凝聚力强,协调成本低,决策效率高,委托成本较低。有利于公司作出及
时而统一的决策,对市场反应灵活。
泉州中小民营企业股权集中度过高,几乎形成股权一元化的局面,对企业竞争力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阻碍了企业资本的优化融合。泉州市民营企业已经过30年的发展,但由于基本靠自身积累,采取原始的自我积累方式滚动发展,因此企业规模做大的并不多,绝大多数还属于中小企业。股权过于集中是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多年“长不大”的根本原因。
第二,股权制衡几乎缺失,公司的股权制衡并未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不利于公司内部责权利的分配,也不利于调动企业内部及外部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
第三,股权高度集中,家族完全控制董事会,总经理和董事长一人担任的现象,使公司治理结构总的三权相互制衡的有效机制形同虚设。
第四,产权边界模糊,把产权关系和血缘关系融为一体,容易导致家族矛盾与企业管理矛盾纠缠在一起,限制了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融资,阻碍了由“人治”管理过渡到“非人格化”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
3 经营权。多数泉州中小民营企业采取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治理模式。其典型的特点就是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也就是说,企业的经营权牢牢地掌握在企业业主的手中,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
泉州中小民营企业职业经理阶层薄弱,多数实行家族治理。家族企业选择家族治理结构还是选择委托治理结构,以及多大程度上实行职业经理治理,是与其实行委托制所增加的收益和成本紧密相关的。尽管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可以降低成本,但是也不能获取收益,职业经理人具备的影响力、责任感、素质和能力是作为经营者的大股东不一定具备的。家长式决策又往往仅靠企业主个人的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难保其在所有的决策上都能做到科学合理。轻者造成经营亏损,重者危及企业生存,从而使民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企业多年的创业积累可能毁于一旦。
4 董事会和监督会。尽管公司法规定董事会是股东利益的代表者,它有责任监督经营者的行为。但是,事实上,泉州中小民营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几乎完全是由“内聘董事”组成,这些负有监督职责的董事,除了担任董事职务以外,同时也是公司总经理的部下,他们不仅在业务上服从总经理的领导,而且在人事方面也要受总经理的控制。因此,“部下”监督“领导”是没有效果的。
四、优化泉州中小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对策
1 股权适当分散,形成股权制衡。企业控制权由几个大股东分享,通过内部牵制,使任何一个大股东都无法单独控制企业的决策。可以通过企业联合等方式实现股权的适当分散。
2 完善产权制度,建立明晰的产权关系。实行流量产权动态化。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在一些已具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中,可采用技术入股、年功入股、绩效奖励投资人股、经营管理者股权期权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分配。
3 改善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市场环境。每一种外部市场都具有某种性质的公司治理功能。包括股票市场、商品市场、经理人市场等多种形式在内的各种市场,都能对公司行为产生影响,规范其运作。在影响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诸多要素市场中,控制权市场与经理人市场的完善将有助于改善公司外部治理结构、发挥外部治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