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设计逻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本文在系统分析“网络设备管理”课程的专业地位、特点以及总结该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想,给出了详细的课程设计过程,最后以具体课堂案例说明了这种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需要。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始终未能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使之成为被简化了的、被压缩了的学科课程的翻版,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在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今天,进行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重组课程体系,从传统的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转向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已迫在眉睫。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明确以工作岗位群,结合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初步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模式。本专业设计的岗位群包括计算机维护与维修,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和网站建设、管理与维护。那么,“网络设备管理”课程就是面向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工作岗位,完成一般中小企业组网工作任务所开设的核心技能课程。
“网络设备管理”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网络的核心通信设备,即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常规配置方法、技术和命令。该课程主要特点:
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每堂课学生都有操作和练习的内容。
设备管理技术复杂,概念难懂,术语多,需要一定理论知识。
全英文界面,需要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
网络设备厂商很多,网络设备产品与型号多,技术发展快。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技能迁延能力。
自2004年开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就开设了这门课程。其课程主要的设计思路是突出技能训练。强调学生在实际设备上或仿真网络环境中训练网络设备的配置、使用与管理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克服英文障碍,通过联想日常生活事例,理解晦涩的网络设备技术术语。
总结“网络设备管理”前三轮教学实践经验,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正确的。即面对高职学生,突出技能训练,达到学习的目标。不足的是在学习目标中,强调能力目标的深度不够,而且能力一个个相对分散独立,与学生就业岗位的工作背景联系不紧密。学生就业后,还需要一个能将所学能力与工作岗位再融合的过程。
另外一方面,教学中还是注重原理的讲授,而忽视了符合工作中实际应用情景的技能训练。例如,在讲授三层交换机实现跨VLAN通信时,目前,国内所有的教材都是以计算机直接接上三层交换机为案例。这个案例对于完成三层交换机实现跨VLAN通信的原理的教学目标,非常合适。因此,这种案例与传统学科性知识的讲授是一致的。但实际应用中,绝对没有三层交换机接计算机的使用案例。实际情况是三层交换机要接二层交换机,并必须分别在二、三层交换机上作适当配置,才能使网络设备正常通信。那么,这个案例就是典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中所用的案例。两者比较,明显后一个案例更符合高职教育的规律,更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学习。这就是本文开展基于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初衷。
多元智能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高职学生大多具有“形象思维”的智力特质:记忆力和符号识记能力差,而行动和模仿能力较强,喜好通过观察和动手学习。因此,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是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
无疑,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学习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是职业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的突破口。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我院在总结本课程三轮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精神,大力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采用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观,重新设计“网络设备管理”课程。那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主要过程包括:
第一,搜集分析典型的中小企业计算机网络管理岗位工作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各种相关联的技能。经过慎重选择,我们确定了两项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一项是如图1所示的网吧组网的工作任务。该工作任务涵盖了所有与交换机配置与管理相关的技能。另一项是银行的网络中心与各分支机构联网的工作任务。这项工作任务涵盖了所有与路由器配置与管理相关的技能。
第二,以培养完成上述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为教学目标,构建全新的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实用课程内容。经过认真分析,确立“网络设备管理”课程的能力目标如下:
职业特定能力:
看懂与绘制网络拓扑结构图能力
选择合理网络设备组建网络的能力
交换机端口常规配置能力
STP配置能力
VLAN配置能力
三层交换机基本配置能力
路由器组网能力
路由器常用的二层广域网协议配置能力
路由器常用的动、静态路由配置能力
配置网络安全所需要的防火墙的能力
行业通用能力:
一般电子设备的配置能力
具备书写工程技术文档的能力
应用英语的能力
核心能力:
安全规范操作能力。严格按照岗位安全规程配置网络设备
团结协作能力。共同协作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培养相互帮助、服从大局、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自我展示能力。讲述、说明、提问和回答网络管理配置与实施方案
自我学习能力。会利用图书馆和Internet资源获取解决网络设备管理问题的资料,并通过自我学习,解决问题。
第三,结合典型工作过程,以项目教学法和/或情景教学法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对每堂课的教学项目或基本工作任务分为接收任务(分析网络管理需求)、计划任务(制定项目计划)、实施任务(操作步骤)、完成任务(测试和记录)和评估这几个环节,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优势在于学生学习过程与今后所要从事的岗位工作过程非常相似,甚至完全一样。这样学生到企业工作后,就没有一个技能再综合训练的过程,极大缩短了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这正是企业所需要的。
第四,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目标评价、过程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操作练习,提问、学生作业、考勤、技能竞赛、考证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以此促进学生在平常学习中,就注重把技能学的更扎实。
3课堂案例
本文以讲授交换机配置的第一堂课为例,说明本课程设计前后这堂课讲述过程的差异。在新的课程设计以前,交换机配置的第一堂课是交换机的结构与功能。主要讲述过程包括交换机实物展示交换机功能介绍交换机的内部结构交换机的分类几个概念和术语思科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模式的操作学生练习评价结束。
这种课程设计方法的核心是注重知识逻辑的合理与完善,但忽视了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学生学了交换机的知识,例如交换机的分类知识,学生就会有疑问,这种知识会在网络设备管理中用到吗?如果用到,怎么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是很少回答这些问题的。
表1是采用新的课程设计后的课堂组织方式与实施过程。表1清晰地反映了基本相同的教学内容,若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就完成了能力的训练和理解难懂的专业知识。学生强烈感受到学习内容非常具体而不是空洞或抽象,降低了学习能力和知识的困难程度。例如,前面所述交换机的分类知识,现在结合具体的工作任务用交换机组网,需要选择交换机,这里就真正用到了交换机分类的知识和能力。显然,按照这种授课模式,高职的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掌握技能及知识。在课堂上,再配以多个实际工作小案例或工作经验,则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师生互动也比较踊跃,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
4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任务,需要有各方面的条件作为保障,这包括教育内部和教育外部两方面内容,但这是我国在新时期新的发展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选择。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徐国庆. 什么是课程[J]. 职教论坛,2007,(4):1.
[3] 黄伟文,孟德欣.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J]. 计算机教育,2007,(23):93-96.
摘要:本文通过计算机应用网络课程的建立和开发,阐述了网络课程设计特点、系统环境配置、教学内容、网络教学环境的设计以及在网络教学环境上实施的教学活动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好、更方便的学习平台。实现计算机应用的远程教育。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网络课程 设计 动态页面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面向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公共基础课,为了使大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服务于社会,建设与开发计算机网络课程已迫在眉睫。计算机应用网络课程设计思想是结合学科特点,使学生能以计算机辅助方法加强计算机基础学习,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学习内容,与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全面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
一、网络课程特点
网络课程的开发是为了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充分利用和忧化我国教育资源普及与提高全民素质,降低教育成本与全民享有受教育权利的重大任务。网络课程要具备如下特点:
1、资源共享:将网络资源中与教育相关的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共享。网络教育资源是一种以电子网络为录存载体和传输媒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具有传递迅速、取之为尽、用之不竭的非凡特性。
2、时空不限:网上教育活动可以在个体、群体、众体三个层次上进行,按活动方式可分为异步教学和同步教学。同步教学具有空间上的自由度,异步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均具有很大的自由度。
3、多向互动:双向互动曾经是教学系统设计所追求的目标,而网上教学能够做到多向互动。从学生视角来看,他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课件、信息资源及智力工具进行学习而产生互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在线教师、同伴、专家等对话而产生互。
4、通过网上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不仅能够进行交流研讨,还可以利用适当的软件工具支持协同创作。
二、构建成开发环境
本网络课程使用Dreamwerver技术创建网页,Microsoft Access技术进行数据库管理,后台数据使用ASP技术。活动服务器页面(ASP)就是一个编程环境,在其中,可以混合使用HTML、脚本语言以及组件来创建服务器端功能强大的Internet应用程序。通过在HTML页面中加入脚本命令,创建一个HTML用户界面,通过使用组件包含一些商业逻辑规则。组件可以被脚本程序调用,也可以由其他的组件调用。当在Web站点中融入ASP功能后,用户调出站点内容,默认页面的扩展名是.asp;浏览器从服务器上请求ASP文件;服务器端脚本开始运行ASP;ASP文件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开始处理,执行脚本命令,执行HTML页面内容;最后页面信息发送到浏览器。操作步骤:
1、安装IIS服务器。在开始菜单中单击[控制面板],在[控制面板]窗口中双击[添加或删除程序]图标,再在弹出的[添加或删除程序]对话框中选择[添加/删除WINDOWS组件],然后在[WINDOWS组件向导]窗口中勾选[INTERNET信息服务(IIS)]选项,单击[下一步]开始安装,经过一段时间后安装操作完成。
2、设置站点属性。安装好IIS服务器后,在[控制面板]中单击管理工具,在弹出的[管理工具]窗口中双击[INTERNET信息服务]图标,打开[INTERNET信息服务]窗口,设置默认站点属性。在打开的属性对话框中点击“主目录”,更改默认的本地路径。
3、测试环境。安装完成后打开IE浏览器,在地址栏上输入“localhost/text.aspx”假定text.aspx文档不存在,那么IE浏览器上一定会返回错误信息。至此,的运行环境基本构建完毕。
三、系统设计
1、系统结构设计
计算机应用网络课程开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它包括网络课程学习目标和每章节的学习目标。二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三是通用网络教学系统支持平台的开发;在这里实现了网上互动,完成了网上答疑和最新文章。
2、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是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信息系统中大量的数据按一定的模型组织起来,提供存储、维护、检索数据的功能,使信息系统可以方便、及时、准确地从数据库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在动态网站的设计中,合理地设计数据库结构可以提高数据存储的效率,保证数据的完整和统一。
本系统的后台数据库采用Access数据库,在IIS环境下运用ASP技术、HTML语言,通过ADO数据访问接口可以方便地操作Access数据库。根据网络课程系统功能的要求以及功能模块的划分,设计了两个数据库并在两库中建立了4个表。
四、开发及设计
根据网络课程的功能,网站的设计分为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前台提供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如自学、讨论、实践活动、作业提交、在线测试、网上资源查询等活动的平台。后台的功能则是实现对数据库的维护和更新。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利用Dreamweaver网页设计软件进行网页的设计以及网站的管理和维护。
1、课程主界面的设计。学生登陆本学习网站,打开的网站首页,点击进入可直接进入学习页面。首页的设计包括教学圆地、在线交流、后台管理。
2、教学园地设计。教学园地的页面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课程简介、课后作业。
3、互动平台的设计。输入用户名与密码进行登陆页面。在该页面中,用户可提交自己的问题,也可以回复其他人的提问。其代码略。
4、后台管理设计。网络课程后台是为了维护和更新网页。网站管理员可以通过输入密码和用户名进入后台,对页面中的用户、文章、留言进行管理。实现管理功能的代码略。
photoshop网络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是通过对前台和后台两部分来实现的。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是网络课程的自主性,协作性,互动性的有机结合。同时,网站还提供了对后台数据库的数据添加、删除和修改等操作。
本系统用户界面友好,模块清晰,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一看就懂,一学就会,通用性能好,实用性强,易于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兴玲 刘鹏 王焱.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5.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设计;问题;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48-03
计算机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网络课程教学的出现。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的组成部分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育支撑环境。[1]其中教学内容的设计是网络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网络教学课程的执行效果。
一、教学内容设计的规范
教学内容是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支撑着网络课程的教学进程,教学内容设计的质量优劣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从当前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来看,规范的教学内容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规则:
1. 内容组织原则:基础性、扩展性和创造性有机结合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网络课程教学目的不能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更加需要注重对被教育者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需要遵循基础性、扩展性和创造性有机结合的原则,以教科书知识为基础,综合丰富的相关网络资源,并提供创造性的延伸知识,从而弥补传统课堂传授知识面过窄的问题,以满足21世纪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 内容组织方法:模块化
在网络教学内容设计中,为满足教育领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需要将教学内容划分并组织成不同的模块,最终形成知识点有机结合、课程有机整合、重点突出的教学模块。具体来说,就是以教学单元或者教学知识重点为依据,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各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模块化的内容不仅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形成逻辑性强的教学结构,更加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别需求,提高教学效率。
3. 内容表现形式:多媒体化
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网络课堂的教学内容表现形式也日益多样化。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选择适当的媒体表现形式需要根据教学要求,协调使用多种媒体。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提高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吸引学习者的注意。[2]
二、当前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课程教学经过几年的发展,建设体系已经渐趋完善,教学内容基本实现了教学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组织形式的模块化和表现形式的多媒体化。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学网站不断出现,网站中的教学内容也参差不齐,从总体上来看,当前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 网络教学内容鱼龙混杂
网络课堂的发展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已经成为当前网络时代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学习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网络上教学内容的鱼龙混杂等问题也随之出现。一些质量低下的教学内容充斥在网络之中,与优质资源混淆在一起,不仅容易诱导学习者偏离正确的学习方向,导致学习者学习效率低下,而且会引发学习者对于网络课程教学的不信任与排斥,从而导致学习者错过优质的学习内容。
2. 网站教学内容重复建设
网络上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重复建设现象较多,甚至有些不良网站直接盗用他人设计成果。一方面,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当前正在逐步崛起的教育形式,但是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水平仍然不高,还未完全实现高水平的网络资源共享。各个学习网站之间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无法有效利用已有设计成果创造性地设计出新的教学内容,造成低水平重复已有教学内容的问题。[3]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学习网站经营者为节约经营成本而直接截取他人设计成果,不仅损害了其它正规学习网站的利益,而且会影响网络课程的创新进程。
3. 教学内容与课本内容差异不大
当前,网络教学内容设计存在“课本搬家”的问题。由于现阶段人们对于网络课堂的认识仍然摆脱不了传统课堂的束缚,网络课程也多以帮助学习者应付考试为主要目标。所以,对于网络教学内容的设计也受到课本的束缚,主要是照搬课本,考点等,缺少更高水平的延伸性知识,无法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网络上,大部分网络课程总是以考试为风向标,各个学习网站中都少不了各种英语辅导班、高考辅导班、考研辅导班等应试课程。可见,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只是形式上实现了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但是实质内容上并未达到现代化教育功能的要求。
三、规范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建议
随着网络课堂的经营模式逐渐市场化,一些学习网站开始忽略网络课程的教育功能,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出现不规范的行为,这样会直接影响网络课程教学的健康发展及其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因此,政府需要发挥有形的手的作用对学习网站进行制度管理,教学内容设计主体则需要从技术上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满足网络学习者的需要。
1. 政府加强对学习网站的管理
网络的隐蔽性导致一些网络不良行为猖獗。针对当前学习网站内容质量不高、内容重复等问题,政府应该通过对网站教学内容进行定时检查,对网站进行资格认定等方法,逐步与传统学校管理同步,将学习网站纳入制度化管理体系。此外,对于合格的学习网站,政府可以通过收集学习网民的评价等信息,为公众提供可靠的学习网站,避免他们为寻找合适的学习网站或者遭遇不良学习网站而苦恼。
2. 教学内容设计者要明确教学对象及其教学目标
进行网络课程学习的网民数量庞大,而且需求类别也多种多样。不同类别的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不同,所以对于学习内容的需求也就不同。因此,教学设计者在设计教学内容之前需要明确所设计内容主要针对的是哪类学习人群,在此基础之上再根据实际的教学大纲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例如,对于中职学生需要掌握的是初级职业技能,所以设计者就需要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以技能传授为主,理论性的知识教育为辅。
3. 设计者充分利用已有学习资源
网络资源数量庞大,其中不乏优秀的资源可以加以利用。教学设计者需要充分理解课本知识,有效整合课本重点内容,凝练成精炼的教学要点,呈献给学习者,此外,为保证知识教学的全面性,可以将相关资料的链接、来源等也一并提供给学生。这样不仅充分利用已有学习资源,而且可以避免内容重复的问题,激发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
4. 设计者需要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当前,多数学习网站创建的主要目的仍在于收取课堂费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教育功能的全面实现。因为当前多数学习者自身缺乏素质教育的自我觉悟,所以他们接受网络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考试。因此,我国当前的网络课程仍然受现实中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内容主要是课本知识要点、重要考点等围绕考试过关的资料,违背了当前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难以实现提高学习者多方面素质的教育目标。所以,设计者要看到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高素质需求,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增加更多能力培养的内容。如此,才能保证教学内容不断跟上当代学习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冯占申,李文鑫.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现[J].大众科技,2009,(9).
关键词 网页 网络课程 视觉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网络课程中网页的视觉设计是指将预计讲授的知识通过屏幕以多媒体元素表达出来,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感受美学与艺术的魅力,使得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具有系统性与条理性。
1进行视觉设计的重要性
教师在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时,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是:个体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已经形成,自主性较强,对于事物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大学生的教学工作应当通过网络课程教学的方式,有利于大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的进一步的提高。网络课程中网页的视觉设计工作要求必须具有创造性,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工作时,应当遵守美学的理念,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设计所将讲授的课程内容与形式,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资源与环境,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2进行视觉设计的原则
2.1 主题定位明确
在进行网络课程的网页视觉设计工作时,明确教学内容的主题是其首要的任务。首先,必须突出内容的条理性;其次,必须突出美学的相关理念。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进行各项构成元素的设计,使得网页的视觉感官效果得到生活,完成凸显教学主题的目的。将美学的理念结合于逻辑思维的规律,完成教学主题明确的具体诉求。
2.2 形式与内容统一
对网页进行设计时为了使内容的浏览过程更加流畅与方便。不同的授课内容的网页设计都是不尽相同的,必须达到网页形式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因此,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来设定网页的形式,必须满足网络课程中网页的视觉设计所应遵循的形式美原则。与此同时,应当确保网页中的每个构成元素都必须具有其存在的价值,而不是华而不实地存在。
2.3 强调整体性
在对网页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求网页应当主体明确、形式与内容协调统一的同时,也应当注重网页的整体性原则。完整的网页设计,可以将教学内容更加准确地、完整地传授给学生,能够呈现出协调统一与完整的形式美。可以说,强调网页的整体性可以使得网页的视觉感觉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在进行网络课程的网页设计时,大多数的网页设计者会通过寻求各部分构成元素之间的共同之处或者注重各个元素之间的共性的方法来表达网页的整体性。
3网络课程的视觉设计
3.1 网页内容设计
进行网页设计时,首先应当考虑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的内容是决定网页内容的重要依据。明确教学内容是进行网络课程内容设定的首要前提,只有明确其具体内容,才能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网络课程设计。网络课程中的内容设计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客体的诉求来进行具体的设置,根据不同的知识体系类别,进行一定程度的课外知识的拓展链接的增添,使得网络课程的教育工作具有独特的意义,通过具有实际作用的表现形式与方法将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显示出来。
3.2 网页形式设计
在对网络课程中的网页形式进行设计时,首先应当注重层次结构方面。在保证各个层次的设计理念与网页整体协调的前提下,确保网页内容的层次分明、条例清晰,网页中各个模块之间差异明显。其次,应当注重网页的页面构图与布局设计。通过较高水平的构图来表现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对于界面中所存在的各个元素以合理的设置,如将导航选项置于明显的位置,多数的按钮设置在页面的左下方或者右下方,将各个对话框的大小与结构、位置的设定保持一致,使其具有鲜明、整洁的特点,确保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的便捷性与实效性,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
3.3网页媒体元素设计
网页的媒体元素设计包括网页中所出现的文字、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方面。网页设计中的文字设计,首先必须满足教学的具体内容与特点,保持与教学主题的一致性。图形图像方面,良好的图形图像设计有利于推进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对图形图像的设计时,应根据人类的心理学与教学内容来进行具体的编辑,在色彩与图形选择时确保简洁,避免突兀;音频方面,在对相关内容的画面进行展示时,应注重音频声音的语速以及语气,使得背景音乐与课程内容协调统一,充分调动课堂的气氛;动画视频方面,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内容,配以动画与视频,增加课程的科学性,将课堂教学的抽象性更改为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其直观、生动、形象,通过对相关知识体系的演示,降低知识点的难度,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增强其学习的自发性。
4结束语
增强网络课程中网页的视觉设计,有利于改善传统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通过对内容与形式以具有逻辑性、系统性、条理性的设计,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通过具有艺术形式的设计,使得网页中的内容主题鲜明,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由此可以得出,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契合,有利于推动教学工作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一、三本院校课程教学现状
三本学生中多才多艺的较多,平时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比较频繁,学生自主创新思维活跃,但能够有条不紊自主学习的学生可能只有一少部分,许多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课余时间几乎不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刚开始学生还可以接受一些新知识,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学习难度的增大,学生感到了困难,随之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低,主动学习便是一句空话,学生也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甚至不少学生都是考前突击。这一特点在《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的教学中也同样存在。要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在定位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时候都必须以这一实际情况为前提。
二、教学理念,教育目标
三本教学有别于一本和二本,教学注重于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学为主线,树立能力培养目标为重中之重的思想,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努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适应国际竞争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三本教育要加强通识教育,注重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体现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可发展性。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新举措,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多元化人才培养新格局,大力实施“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战略,拓宽基础学科的范围和基础教学的内涵。
三、教材选取
考虑到三本学生理论基础较差,教材选取不应选择理论研究或理论推导比较复杂的教
材,否则会让学生还未涉及到重要的知识点就已经因为难度过大而丧失信心。教材选取要以应用为宗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编写原则遵循由浅入深,通俗易懂,重点和难点采取阐述与比喻相结合,例题与习题相结合,实例与实验相结合,针对数字电路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增加了与教材相应的实践环节教学内容。
四、教学内容
在三本的《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教学中,应该注重基础教学,要求学生熟悉布尔代数的基本定律,掌握卡诺图与公式化简法;掌握数字电路中常用的基本单元电路和典型电路构成、原理与应用;掌握常用的中小规模组合逻辑电路和集成电路功能和设计方法。具有查阅集成电路器件手册,合理选用集成电路器件的能力。对集成芯片,重点分析电路的外特性和逻辑功,以一些典型集成电路为例介绍如何查阅集成电路手册、资料等,使学生学会在实际应用中正确选择和使用集成芯片[11]。
对于三本学生而言,在电路设计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但可以适当降低对电路设计的要求,增强电路分析方法的教学。学生可以分析较复杂的电路,并且能够利用已有的电路进行修改,使电路满足自己设计的需要。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一)采用现代化教学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的特点就是电路图、逻辑图特别多,如果采用板书形式教学,既浪费课堂时间也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一些抽象的、难以解决的概念变得形象,易于学生接受。对于集成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为了增强演示效果,除了在PPT中添加更多的动画效果外,还可以采用Flash或Authorware软件制作动画效果,使电路的变化过程一目了然。
(二)结合实际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针对三本学生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应用举例,如目前LCD显示、数字温度计、十字路通灯控制、数字频率计、多媒体PC机里的显示卡、声卡是用数电中的数/模(D/A)转换实现图像显示和声音播放、制造业中的数控机床等都应用了数电技术。通过这些实例的介绍,可以使学生真正了解数字电路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对数字电路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可有两种方式,一是上传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视频到校园网;二是教师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以及与该课程有紧密关系的资料一起上传到网上。目前大部分三本学生宿舍都可以登录校园网,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网络教学。网络教学的方式解决了学生传统的看书自学枯燥无味的问题。
六、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一般分为基础实验和课程设计两大部分。基础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均为验证性实验。教师给出实验步骤、电路图,学生按部就班、验证结果,通过基础实验,使得学生对于课堂所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透彻,同时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精神和方法,训练严格严谨的工作作风。基础实验是理论和实际相互联系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但是仅仅是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模式,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仍然不善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课程设计的目标就是为了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工程实验能力、发展个性、启发创新、加强理论与实验。学生根据实验任务,自行设计电路和测试方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既动脑又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12]。
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一些电子设计大赛,成立电子设计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设计性和专题研究性实验,为希望进一步发展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创新研究场所,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七、结束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三本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也在日益增高,同时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
普及,数字化社会已经到来,大规模、超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以其低功耗、高速度等特点, 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三本的学生扎实掌握数字电路基础知识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在传统的数字电路逻辑分析、逻辑设计思维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起现代数字电路的应用与设计思想,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的新技术和新器件,为走向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谢丽.《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教学改革实践.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02期
[2] 李琰,张翌呖. 数字电路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年第22期
[3] 李小珉,叶晓慧.深化《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改革[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OO4(4)
[4] 田东.数字电路课程设计的改革与探讨.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年05期
[5] 马达灵,张云云.《数字电路》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集宁师专学报,2008年12月第30卷第4期
[6] 邓朝霞.《数字电路》课程整合与优化的改革.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7] 张丽.高职《数字电路》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04期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课程群;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2.07.054
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想就是改造传统的高校教学组织模型,使技能要求独立于课程,形成目标明确的课程群层次,嵌在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方案之间,由课程群承载技能培养的目标,协调课程之间的关系,使目标明确化。把围绕一个技能培养目标的、含有若干课程中的技能点抽象出来,在一个更高层次上连贯起来,使该技能的培养随课程教学的推进而不断递进、加深和拓展,逐步实现与培养目标的重合。
1.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一般以《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分析、测试与优化》、《通信原理》、《网络安全技术》、《TCP/IP协议分析》、《IPv6技术》等课程为主,这些课程的理论性较强,相互之间还存在不少重复的内容,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上的矛盾也显得更加突出。另外,由于各任课教师在实践经验上存在着客观的距离,使得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因而在教学时会使学生对网络专业技术产生不同的认识与理解,难以形成专业的整体性与一致性,不能完全满足专业教学的要求。
2.课程群方法的提出
课程群方法是近年来高等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开发技术,其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同一个培养能力范畴的同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组进行建设,从技能培养目标层次有效的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实施、保障和技能的实现。还可以根据课程群的划分,可以知道哪些课程是课程群的核心程建设的成果已初步显示出来。为此各个高校根据各自的不课程,哪些是从属课程,构架出该群的知识内容,并对课程同的情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教群的知识点进行整体的划分。其用于课程体系的进程思路如图1:
3.网络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路
要建立具有较高质量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群,需要根据各相关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地位和作用以及各课程的开课顺序,全面考虑课程的安排。一般来说,在一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各课程之间的关联关系取决于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等。而在课程群体系中,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关系更多地表现在先修和后续之间的时序关系上,即先修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直接为后续的课程服务。在实践中,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专业规范的深入研究,针对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师资情况等,再结合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特点和学生毕业后技能和再发展的需要,重新构建了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群。在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对课程群的建设做出整体性规划,明确其中的每一门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和要求,然后把相关的课程组合在一起进行整合,删除重复、陈旧的内容,根据需要,增加可增强学生竞争能力的新内容,最后形成一个整体。
以我院网络工程专业为例,可以把《计算机网络原理》作为网络工程方向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但仅仅强化这一门课程的建设对整个专业方向的建设还远远不够,必须构建完整的课程群体系,从整个体系出发深化改革、优化发展和强化建设,必须理论、实践并举,多方面协调发展,搞好课程群建设。单门课程的建设,只能保证一门课程的优化,往往片面强调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内容膨胀或存在疏漏,学时扩张,最终课程与整个培养体系相孤立。而课程群建设方式能够体现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整体配置的优化。
我校网络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如图2。在整个课程群体系中,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得益彰。不仅能有力地支持理论课程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多种层次的能力。其中,网络实用技术实训可结合多媒体等课程的知识与技术,培养学生网页制作、美化与的基本能力,增强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和感性认识。“网络课程设计”和“网络工程实训”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过的计算机网络和TCP/IP原理及网络互联等方面的知识,按照具体要求进行园区网络的规划、设计,设备造型,结构化布线,以及局域网的施工、调试等能力。“软件应用与开发项目实训”培养学生掌握各类网络硬件、软件的配置、维护与管理,掌握防火墙等安全技术,保证网络高效、平稳地运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培养综合运用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进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软件开发,掌握网络的应用能力、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4.课程群方法建设的优势
内容具有科学性。课程群各组成课程之间关系密切、逻辑性强,知识具有递进性,便于组织教学。结构具有合理性。整合教学内容提高了实践教学学时数,应用技能为主的思想得到体现,技能和素质培养体系更趋完善。实验室高效利用。课程群方法使网络专业实验室可以进行大型的跨课程。教学具有可控性。课程群所有课程的教与学透明度提高,教学中的随意性和非计划性减少,有效的提高了教学的可控性。
5.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措施
(1)根据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制定出规范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是使课程符合教学计划要求的保障。它包括课程性质、任务、内容和要求、教学活动安排、学时分配、实验设置等,教学大纲应尽可能详尽地规划好涉及课程教学的诸因素。
(2)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出教师的授课计划和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活动计划。在制定各网络课程的教师授课计划时,应先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提出初步的授课计划,然后通过教研室共同讨论、补充、修订后再共同实施。对于实践性课程的安排,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这样做可以保证在难度上逐步加深,内容上环环相扣,层次上逐步提高。因为实践性课程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他们科学规范的专业技能的有效过程。
(3)根据培养目标和后续课程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主要做法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设计,进一步打通课程之间的联系,另外还减去或淡化了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内容,保证了在教学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配套合适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在教材选用上应遵循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5)建设设备先进、高规格的专业实验室。拥有两个规模较大的网络专业实验室,设备在同类院校中也属一流。并与锐捷网络公司合作启动了“锐捷网络学院”培训项目。
1)体现网络协议最新进展,提高实验科目的针对性,使实验科目更贴近实际。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课程目的,解析课程内容,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协议分析公开资料和开源工具,在硬件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增设新的实验科目;实验更有针对性,更贴近实际,让学生学到的东西不是简化版本,而是实际中使用的网络服务器和网络协议分析工具,减少PacketTracer等模拟工具的使用;实际运行的协议和周围的噪声数据包混杂在一起,可提高协议分析的难度,也可让学生了解真实网络中的协议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让协议动起来,侧重协议动态交互过程分析。网络协议是动态交互的过程,现有协议分析实验科目的静态性有余、动态性不足,如让学生对FTP服务器进行安装和配置,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服务器配置能力,但是难以对应地提高学生对FTP协议的认识。针对该问题,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协议分析实验时,利用数据包捕获工具(如Wireshark、Sniffer等)抓取协议交互过程的典型数据包,对协议的动态交互过程进行详细分析。让协议动起来,对学生理解协议的真实运行有很大帮助。
3)增设综合型和扩展型实验,助力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网络协议为解决现实问题而提出,在解决问题时存在一定的创新性,而当协议设计完成之后,很多师生觉得协议分析只要按照协议规程一步一步解析即可,无创新性可言。对于该问题,我们认为还存在相当多的创新点,如协议的新应用和更优实现等。另外,协议在使用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类新问题,解决这些新问题同样需要创新。实验科目的设置也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助力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
4)模块化设计实验科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培养需求。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培养需求,学校应构建模块化的实践课程体系,将实践科目按模块进行设计,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利用不同的实践课程模块组织实践教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可针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增加综合型和扩展型实验科目,而针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适当增加基础型和验证型的实验科目。教师应承认不同培养对象的不同知识结构和基础,使不同的培养对象都能有所收获,不采取不顾学生能力的一刀切培养模式。
2实验课程设计概况
经过探索和实践,网络协议分析实验课程共设4种实验类型(基础型、验证型、综合型、扩展型)和26个实验科目,可根据不同培养对象的不同培养需求,模块化组织实验教学内容。
2.1基础型实验科目
基础型实验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后继实验所必需的实验工具基本使用方法,主要是CiscoPacketTracer、Wireshark和Sniffer等工具的安装与基本用法,具体见表1。该类实验科目由学生课下自学掌握,不占用课堂学时。
2.2验证型实验科目
验证型实验主要使用模拟器或工具软件等对协议的服务提供者(服务器)进行配置,验证协议的交互运行过程是否与协议规范一致,利于学生掌握协议的运行流程和各字段的真实含义,对协议交互过程有一个真实的体会和了解,具体见表2。该部分实验可由学生自己选择学时数。
2.3综合型实验科目
综合型实验主要在基础型实验和验证型实验的基础上,侧重协议的具体应用和复合运用、协议相关的基本编程实现[8]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具体见表3。该部分实验也可由学生自己选择学时数。
2.4扩展型实验科目
扩展型实验主要针对学有余力、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为其设计更复杂、更实用的实验科目,也可根据科学技术的进展引进一些技术小课题作为实验科目,需要学生独立思考、查阅文献资料、寻求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7],具体见表4。该部分不做硬性要求,由感兴趣的学生选做,既可抵消前面的学时,又可额外完成。
3结语
[关键字网络学习环境,学习平台,学习环境设计,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以爆炸的方式增长,快速的知识更新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要求人们在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上都要改变。互联网络以其丰富的资源和先进的技术、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得到人们的青睐,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将成为终身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世界各国也都开发网络教学的课程,进行网络教学和学习的实践探究。
网络课程一般指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摘要: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我国国内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都展开了网络课程教学或学习,但由于网络教学和学习刚刚起步,所以还存在许多新问题,主要有摘要:
1、教育观念上网络远程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搬家、教案搬家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机会较少,并未发挥网络的优势。
2、教学和学习系统缺乏智能性,在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中,对于不同的知识水平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因内容施教。
3、资源的共享性未体现。资源共享是网络教学的优势,而在现实中,各个学校各自独立,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在网络课程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各种网络教学-学习平台林立,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学校、即便是同一学校内部不同学科课程间,使用不同的教学平台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且教学平台往往和学科内容相互绑定,缺乏相对独立性。这不仅在平台的开发制作和更新维护中,轻易造成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浪费。单是对教师把握使用教学,学生学习,就会造成很大的不便。另外当代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利用学习资源或外界帮助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而现有的教学平台多是以支持教师教学而设计,面向学生学习的平台很少。所以制定网络课程平台的标准,开发和具体的课程相对独立、有一定的兼容性的面向学生学习平台(网络学习支撑环境),应是网络课程开发制作中的一个重点。
一、网络学习支撑平台的构成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师生往往处于异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特征和喜好,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学习步骤。教师处于辅导、服务的地位,所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化、个性化、能方便获取信息资源的网络环境是成功远程网络学习的重要因素。依据现代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个面向学生的学科教学--学习平台系统一般应包括管理模块、学习工具模块、协作交流模块、网上答疑模块、学习资源模块、评价模块和维护支持模块几个子系统。
(一)、管理系统
主要是执行教务管理和教学管理,含注册登记、权限设置、公告、咨询等功能。教务管理模块主要是对学生基本情况、学习情况、选修的课程等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如摘要:鉴定学生身份、联系方式等信息,了解学生情况。同时,也可以把相应的管理信息、教学要求(如建立学习小组、学习社区)等信息通知给学生,即做好学生的管理、沟通工作。为顺利进行教学和方便学生学习服务。
教学管理(学习引导模块)是进行一门课教学管理的地方,主要用于公布整门课程的课程要求,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学生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课程的主要课程要求、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的阶段、步骤,教学布置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教学管理模块可以根据课程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如公告板、论坛、研讨会等方式,构造出教学服务性信息交流辅助系统。
(二)、学习工具模块
网上学习支持平台要向学生提供一系列辅助学习工具,以支持学生在网上的学习和探索。如笔记本功能,可以使学生方便的存储所需要的网上信息,或记录下创作的灵感。学生利用书签可以标记所感喜好的内容,以后再看。学生学习记录可以记录下学生学过的知识点以及对知识的把握情况,以方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对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做出调整。也方便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还有网上搜索工具、学生主页制作工具、学生作品展示工具等等,总之学习工具模块是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的工具系统,是面向学生学习的支撑平台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智能型远程协作学习平台模块
"教育的最高形式是对话"。远程教学--学习环境中最大的特征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离的,学生往往处于个体、独立的学习环境中。以前的远程学习往往因为不能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及时的交互而影响学习效果。网络教学较其它形式教育媒体环境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能以其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方式方便地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对话和协作。同学之间可以通过E-MAIL、BBS进行非实时讨论,也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室等技术进行在线讨论,相互交流意见,求助解疑。这些交互技术实现起来并不是非常困难,在一般的网络教学平台中都有。
但在讨论学习过程中,最轻易出现争论激烈,脱离主题的现象。当然集体讨论可以通过邀请教师在线对讨论的内容、新问题进行调控,指导和帮助,解疑。但多数情况下,教师处于离线状态,优秀的学习平台除了方便的交流工具外,更应该有智能性的(Agent)系统进行监控,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帮助。新加坡肯特岗数码探究院现正在探究的思维工具就是一个智能性的学习帮助系统,除了能解答学生的一些疑问外,最主要的功能是对学生在讨论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监控、指导。
(四)、网上答疑模块
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得到解决。如通过电子公告板、或通过E-MAIL发信给老师、同学请求指导。但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还都单独设立了网络学习答疑模块,作为师生相互交流的窗口。在当今的众多的网络教学平台中,可行答疑系统中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学生提交新问题后,系统转发给教师,一定时间后,教师将答案再提交给系统;另一类是自动答疑系统,在某些学科范围内,学生提交新问题,系统首先进行切分,再进行Web数据挖掘,找到知识库中的类似新问题的答案提交给学生,假如知识库中不存在类似新问题,将新问题转发给教师,再由教师将答案提交给系统,同时将该题目以及解答纳入到知识库中,但别的同学在问到相似新问题时,可以直接给出解答。
在调查过程中学生经常反映提出的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或得不到满足的解答。教师也往往由于新问题太多和不知提新问题学生的实际水平而难以做出及时、恰当的答复。智能性的答疑系统经常建立在学生的学习模型的基础之上。在有了不同学生的学习档案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模型以及学习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够做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答复。
(五)、面向过程的个性化智能评价子系统
新的教学模式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学评价。虽然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服从和教学目标。但教学评价却对教学、学习的具体实施起导向功能,所以在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学习环境中,要真正摆脱出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真正的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达到学习的个性化,建立新型的评价制度是远程学习环境的建设必要条件,是衡量学生学习活动效果的方法和调控学生学习方向的重要手段。只有建立适应学科特色有兼顾学生个性的评价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学习的个性化。
现有的网上教学支持系统所提供的评价系统一般包括试卷的生成工具、测试过程控制系统和测试结果分析工具。系统能随机出题,为每个学生产生不同的试卷,以防作弊。能够对网上测试过程进行控制,如在需要时锁定系统,不答应学生进行和测试无关的浏览,控制测试时间,到时自动交卷等。在测试完成后,能够根据题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答题情况,对具体学生给出诊断,对下一步学习提出建议。有些网上教学支持系统还可以根据考试测验的统计数据,运用教育评估理论分析题目的质量,如区分度、难度等。许多系统对测验提供了自动批改即时反馈功能,有的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内容。
评价改革的方向要注重评价学生的能力,评价趋向于重过程、重行为的方向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所以评价系统在基于传统的试题库的评价形式基础上,还应该通过学生参和程度和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六)、立体、开放的超媒体资源库系统
在当今时代,信息量丰富,信息更新速度快,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实现了信息知识的互联。网络学习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资源丰富、获取信息方便、快捷,但在网上索取信息的一个致命的特征是资源太多,而陷入"迷航"之中。除了学生在学习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之外,建立一个资料丰富、快捷检索学科知识资源库是网上教学的重要之重。
但纵观国内的现有的网络课程所提供的学习环境,绝大多数往往把课程教学平台和资源连在一起,"假如教师和资源管理者和最初创建课程的教师或工作人员不是同一个人的话,那么他们就会因为不知道一些文件在服务器的什么位置和不知道文件的名字而无法更新和使用",在数据的更新和维护上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另外,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库中,往往存放的是教师的讲义和一些课堂教学资料,供教师教学用的多,供学生用的少。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网上资源库中的信息资料对外封闭的多,交流的少,共享性差。所以大部分的信息难以实现更新,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资源和人力的浪费。所以制定一个数据库资源的标准,创建和教学支撑环境相对独立的立体、开放的超媒体信息资源中心,在面向学生的网络学习环境中是很有必要的。
在网络学习支撑环境的资源库的设计中,资源的内容应包括和学科内容有关的文字、图形、动画、视频、音频等各种新式的媒体信息,各种媒体信息都应按制定的描述标准进行描述定义,以方便信息的存放和共享。在资源库内容的组织结构上,应采用超媒体,多层次的立体化连接方式,以适应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此外,资源库必须有强大的检索功能,能方便、快捷的检索信息,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
在网络的开放环境下,开放的资源库是指改变过去资料(尤其是网上资料)教师或工作人员独自维护,信息单项流动的局面,而实行师生共建资源库。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信息的双向流动,才能不断的吸收新的知识、不断丰富和网上学习资源,从而保持资源库的生气和活力,达到资源的真正开放和共享。
(七)、支持和维护模块
此模块主要是对网上学习环境的利用和维护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保证。
二、学习支撑环境中人力资源的组成和培养
现代的网校能否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真正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网络学习中个性化、协作化、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优势。除了有功能强大的面向学生学习设计的网络学习平台的支撑外,关键是要有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意识的人力资源为依托。
首先是教学设计人员要具有丰富的教育、学习理论知识,具有对最新的有关教育科技的媒体、资源和工具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实验的能力。能根据现代学习理论和学科特色设计建构新型的学习模式、资源库结构、资料结构和教学布置。是教学、学习过程达到最优化。
对于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内容、存放地点、更新速度)的剧增,教学对象(年龄、职业、地域差异)的拓展,教学媒体(种类、交互性、综合性)的丰富,教学模式(单项传输向多项交互式教学、异步小组讨论、实时视频会议、多学科、多论点组织教学)的转变,所以教学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多媒体一体化的教材的总体设计能力。
其次是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提供专业的教学和学习资源;和教学设计人员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探究课题、教学活动布置;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和管理。
三是教育技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精通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的硬件操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应具有现代化的学习理念,拥有多媒体和远程教学网络建构的基本知识,能够参和视听类学习资源脚本编写、摄制和后期制作等工作,能对网站进行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
以上只是对网络学习环境的一些设想。由于基于网络的学习在我国还处于新兴事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开发。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学习环境的建设会逐步趋向于完善。基于网络的学习也必将成为人们在未来社会中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
参考文献摘要:
1、《网上教学平台支撑目前状况分析》,汪琼,网上资料
2、《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的设计》,武法提,网上资料
3、learningandTeachinginCyberspace,Gkearsley,http摘要:///~gkearsley
关键词:网络课程;隐性知识挖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4—0000—02
当前网络课程大多注重学习内容等显性知识的传授,而缺少像学习方法、技巧、经验等隐性知识的应用。随着知识管理理论在教育信息化中应用的不断深入,隐性知识的重要性逐步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如何在网络课程设计中挖掘更多的隐性知识,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一、隐性知识的概念及特点
关于隐性知识的概念,被誉为隐性知识之父的波兰尼首先提出,他认为:“隐性知识就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部分。”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知识是主观的经验或体会,不容易运用结构性概念加以描述或表现的知识。”
由此看出,隐性知识具有以下特点:
(一)隐性知识的默会性。隐性知识很难被清晰地表达或者通过语言、文字、图表、符号明确表述,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隐性知识最本质的特性。
(二)隐性知识的个体性。隐性知识存在于个体或者组织中,是长期沉淀而来的,其起点是个人。个体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是其与自身及外部世界交互的结果,它既包括实用性的技巧,也包括心智模式、价值取向等反映个体独特思路的因素。
(三)隐性知识的非理性。隐性知识是人们通过感官或者直觉、领悟获得的,不是经过逻辑推理获得的,而显性知识则是通过推理获得的。
(四)隐性知识的情境性。隐性知识的产生、传播、迁移及应用,总是依托特定情境存在的,总是与之紧密联系的。
二、隐性知识的转化
关于知识的转化,野中郁次郎提出著名的SECI模型,其中包含四种模式:
(一)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换过程。个体或团体共享隐性知识,获取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最典型的方式是师传徒受。
(二)外部化(Externalization),指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的过程。个体或团体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来清晰表达隐性知识,转化手法有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可采用挖掘系统、专家系统等智能技术实现。
(三)综合化(Combination),指显性知识转换为更为复杂和系统的显性知识的过程。个体或团体将各种显性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媒介传递,并对知识进行分类、综合等处理,以产生新的、系统化的显性知识。可采用文档管理、内容管理、数据仓库等手段实现。
(四)内在化(Internalization),指将显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通过社会化、外部化、综合化获得的知识被个体或团体消化、吸收,并升华为隐性知识。可采用虚拟学习社区、E — learning 系统等实现。
从SECI模型看出,隐性知识的转化包括社会化和外部化两个过程。所以,隐性知识的挖掘,可以通过两种处理方式进行:对于容易显性化的隐性知识,一般通过提供模板和工具进行;对于难以显性化的,通过开展各种活动,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
三、网络课程中的隐性知识及其必要性
网络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他们拥有各自的隐性知识。主体的隐性知识包含技术、认知、经验、情感和信仰等要素。在网络课程中,可以把它分为两类:
(一)信息技术类隐性知识,指师生利用网络工具开展网络学习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网络认知类隐性知识,指师生积累的经验、网络认知方式和学习方法策略类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当今世界上个人、组织乃至国家竞争和成功的关键。对于任何一个组织,隐性知识的数量和重要性远远大于显性知识,是“知识资产的冰山下部”。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就必须在网络课程注重隐性知识的挖掘与转化。网络课程中采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习者积累、应用、共享、交流和创新知识,从而提升学习者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网络课程中隐性知识的挖掘
(一)发现和识别隐性知识:在设计网络课程时要有意识地收集老师和专家的经验、技巧,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然后对这些隐性知识从重要性、获取难易程度、可共享性、独有性等方面进行科学分类,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使零散、无序的隐性知识有序化、组织化、系统化,并最终形成知识库。
(二)恰当描述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表达需要采用恰当的方法和工具,如隐喻性文字、象征性语言、情境再现等典型方法,以及图片、视频等有力工具。在网络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引发学生思考并寻找答案;利用博客等知识管理工具,让学生进行反思。
(三)方便交流隐性知识:建设学习资源库、讨论区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方便学生交流与共享隐性知识。要营造一个以人为本、鼓励知识交流、共享和创新的氛围,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来领悟其中的隐性知识。
五、网络课程设计中隐性知识挖掘的策略
(一)知识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