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纠纷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本文在税负的直接影响路径下,融合公共支出因素,在“税收-公共支出”框架下分析税负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和效果,以衡量税负效率和公平,找寻税负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收入分配 问题研究
在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而税收超经济增长的趋势愈加严重的时代背景下,关于中国宏观税负过重,损失效率、阻碍公平的质疑愈演愈烈。减税作为提振经济和减轻纳税人税负的最直接方法,呼声不断。
税负结构是在税收分类的基础上形成的。构成一国税收体系的众多税种虽各有特性,但若用某一特定标准衡量,某些税种则可因共同性质或相近效能而形成区别于其他税收的“类别”。就中国现行税制而言,税种税负结构是以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18大税种进行分类。税系税负结构及要素税负结构均是在税种结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标准组合税种后划分而成。本文采用了文献查阅法、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一、中国税收负担现状及优化
在我国宏观税收负担的现状方面,各学者主要是从规模变化、结构变迁和使用方向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寻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宏观税负规模结构性偏高;②财税政策制度不完善;③税收征管不足;④税负与公共支出分布不匹配。
针对我国税收负担领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内学者也相应地提出了优化建议。①合理优化税负结构;②规范财税政策制度;③强化税收征管,加大征管力度;④合理使用税款。
二、经济增长视角下的税负理论分析
(一)税负影响经济增长机制分析
在资本积累路径中,对资本征税,将导致资本边际回报率和可支配收入同时降低,在前者替代效应影响下,私人减少资本投资,资本积累放缓,阻碍经济发展;而在后者影响下,私人不得不增加资本投入以维持原有收入水平,亦可能对经济产生促进作用。
在劳动选择路径中,对劳动要素征税将导致劳动边际回报率和可支配收入同时降低,在前者影响下,私人将选择以休闲替代劳动,减少劳动供给,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阻碍影响;而在后者影响下,为维持原有收入水平,私人不得不增加劳动时间,劳动投入增加,促进经济增长。
(二)税负(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
Chamley 模型中,税负对经济增长存在负向影响;Barro模型将政府公共支出引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研究了在家庭、厂商和政府三部门下税负的经济平衡增长率影响。
三、收入分配视角下的税负理论分析
(一)税负收入分配公平的客观测度:国民经济层面
国民经济由政府、企业和居民三部门与运行,其中,政府部门主要担任税收的征管者,并不实际承担税负因此,税收负担在国民经济层面的分布主要在于企业和居民之间。需求-供给价格弹性视角,国民收入分配视角
(二)税负收入分配公平的客观y度:居民内部层面
税负的收入分配效应不仅体现在国民经济层面,亦体现在居民部门内部。居民间的贫富差距可通过收入、消费和财产等三大层面表现,其中,收入和消费可视为流量数据,而财产为存量数据。税收主要通过作用于三者,实现居民部门内的收入分配调节。税负对流量收入分配调节,税负对存量收入分配调节
(三)税负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观评价:居民“税感”
税负对居民“税感”影响亦存在直接和间接两条路径。居民缴纳税收本身将导致自身利益损失,而纳税后获取的公共产品(服务)又将带来利益补偿,两者交互作用,共同对居民“税感”产生影响。
四、中国税负优化建议
“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税负原则的实现,需要对“税负-公共支出”体系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优化。
首先,贯彻“结构性减税"优化税负结构。
①积极推行“营改增”税制改革,完善流转税体系。②完善个人所得税,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其次,构建社会保障税及财产税体系,完善税收体系。
①应扩大房地产税征收范围,补充持有环节征税,以房屋核定价值为基础,借鉴个人所得税计税方式,界定一定价值为免征额,超过部分按照分级累进税率制度征收;②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
第三,提升居民纳税意识,改善税收环境。
①简化税制,改善税收法制环境。②加强监管,改善税收征管环境。③强化宣传,改善税收意识环境。
第四,整合公共支出结构,优化税款使用。
①健全公共支出绩效管理机制,提{公共支出透明度。②优化公共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支出公平性。
关键词:基本问题;统计分析;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分析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有着十分鲜明复杂性特点与专业性特点,涉及工业、农业以及科研等多个社会经济领域。做好宏观经济的统计与分析工作对于科学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相关的研究人员综合运用各种理论与技术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概述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一项经济学与统计学相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知识科目体系。由于统计学是经济学十分重要的研究工具,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将统计学知识与经济学知识结合起来,能够将各个领域的研究方面与研究方法统一起来,打破不同研究内容在领域上的界限,为经济决策与经济规律的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由于我国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领域的起步比较晚,在该研究领域中尚未形成一个高效的研究体系,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变化的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意义才逐渐显示出来。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初期,由于统计学的有关理论沿未得到完善,尤其是在计算机技尚未成熟时,统计学分析理论在应用方面的重要意义没有充分显示出来,对于宏观经济分析方面的支持十分有限,造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实际应用方面所直到的作用不够突出。随着我国社会生产部门的不断分化,越来越多的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管理与经营决策方面对于新的统计与分析技术表现出了巨大的需求,加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统计学理论在研究人员的不断探索下开始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周期性经济规划目标,根据周期性经济目标对我国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等产业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大幅提高我国经济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我国经济的调整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能力在已经进入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并行发展的重要阶段,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在目的划分上更加明确,在应用效率与应用水平上得到了大幅度的蚊帐,两项学科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同时也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与数字化时代,选择计算机技术与统计分析技术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我国电子商务领域不断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在网络环境下,消费群体在消费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费需求数据,有关单位与企业可以以用户的消费数据为资源,以统计学与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为重要手段,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消费行为进行科学、有效的判断,提高社会产品生产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电子商务消费用户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商品,为我国经济消费的不断增长创造有利的条件。除了电子商务领域之外,银行业与服务业也可以利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有关手段对用户名的储蓄行为与消费行为进行判断,为用户制定出更加科学的理财方案与出行方案。对于政府单位来说,则可以利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结果,对社会公众的物流状态与交通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对社会公众在日常的生产生活活动中的支行规律有一个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问题研究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领域已经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成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已经成为分析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与发展水平十分重要的一项工具。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大该领域的研究力度,为领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与技术基础,真正认识到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政府及有关单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数据信息的收集能力建设与处理能力建设,设置云计算中心,对各方面流动数据进行统计,了解经济数据变化的有关规律,交各方面的统计与分析结果应用到市政管理与组织决策中,为区域内乃至于国家的经济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自主发展
由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无论对于政府机关还是在于中小企业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应用范围与应用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在社会各阶段与各领域工作与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的有关理论将会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同时也是统计学领域宏观经济分析得到快速独立发展的重要机遇,由此可以现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进步性影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自身的独立发展前提下吸收了大量的信息数据,之后又利用统计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创新研究尝试。
结束语
先进的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国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重要支持,与此同时还应该配合以功能强大的数据库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先进技术和统计学专家的密切配合下可以进一步推动其发展,实现系统完善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
参考文献:
[1]蔡真.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商,2015,47:266.
[2]袁天夫.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20.
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法,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山西省作为内陆省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产品结构相对单一,但随着互联网交易无国界、无区域特性的蔓延和渗透,以及跨境电子商务时代的全面到来,在内陆省份发展带有本地特色的第三方跨境支付平台具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山西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支付的优势
(一)近三年外贸进出口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方向发展
2013年、2014年山西省进出口总额同比分别增长5%、2.9%。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的加快、外贸结构的优化以及能源经济大省的产业转型,山西外贸进出口将呈现更广阔的的发展前景,这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跨境交易的主要环节的跨境支付将持续攀升。
(二)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多样化,本地跨境电商快速崛起
目前全国范围内提供跨境电子商务服务的平台企业突破5000家,山西本土企业“山西百圆裤业”分别一次收购、三次入股深圳、广州等四家跨境电商,全力发展跨境出口业务。其可充分发挥子公司在海外市场上的销售渠道、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利用多个自建垂直网络销售平台,提供商品展示、物流服务、支付服务等一站式的全程服务。
(三)政府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
一是太原市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申报工作于2014年12月正式启动,并对参与跨境商务的电商、物流、支付企业进行了具体要求。二是山西省商务厅将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作为2015年商务领域重点实施十大计划之一,并将推动500家外贸企业入驻电商平台,设立山西外贸企业馆,带动企业走出去。三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山西省分局出台了《关于山西省支付机构开展跨境外汇业务的实施意见》,鼓励在本地注册的具有互联网支付资质的支付机构开办跨境外汇支付业务。
(四)拥有独立的第三方交易平台,支付结算功能相对完善
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是国内规模较大较成熟的煤炭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是独立的第三方交易平台。随着煤炭外销途径的拓宽,该平台可借用现已成熟的支付系统,积极申请互联网支付业务牌照,扎根海外市场,将带动山西煤炭经济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二、山西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支付的劣势
(一)第三方支付机构数量较少
在央行累计发放的270个牌照中,山西共有四家企业获得支付牌照,机构数量占比较小,仅为1.5%。
(二)第三方支付机构业务类型相对单一
四家地方法人支付机构中,有三家许可或备案业务类型为:预付卡发行与受理,有一家为:银行卡收单,业务种类较局限,难以满足当前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不同需求群体的支付需要。
(三)第三方支付机构业务范围较局限
第三方支付企业可以申请在全国范围从事支付业务和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从事支付业务,而山西的这四家法人支付机构业务服务范围均选择在省内,支付市场占有率偏低。
三、山西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支付的机遇
(一)试点城市申请成功将带来支付业发展机遇
太原申请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项目已向海关总署报备。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有利于我省开放型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将“山西制造”带到国际市场,同时引进低价保质的国际商品,外汇支付作为贸易实现的核心环节,其业务量将大幅攀升。
(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加紧实施,将给地区支付产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据商务厅数据显示,一季度,我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成进出口8.46亿美元,同比增长20%。一方面跨境商务的发展将带动域内跨境旅游、留学等快速发展,跨境线上、线下支付规模也将逐步攀升。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政策红利下,域内支付机构跨境人民币业务规模将出现井喷。
四、山西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支付的挑战
(一)本地法人支付机构与非法人支付机构竞争加剧
目前在山西省已经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法人与非法人支付机构共25家,其中有13家非法人支付机构已经取得“互联网支付牌照”,这无疑对本土四家法人支付机构业务发展构成挑战。
(二)跨境电子支付安全性系数尚不稳定
在跨境电子支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因系统故障,信息缺失或人为因素造成的支付故障和支付账号被盗取等风险,给交易方带来支付风险。此外,电子支付还易引发跨国界的洗钱犯罪。
五、对山西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支付提出建议
(一)政府引导优先
充分发挥海关、商务、税务、外汇管理等政府部门在产业政策、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创建有有利于跨境电子商务及其配套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发挥资源产业优势,创新业务,优化转型
发挥我省煤炭、钢材等产业优势,完善煤炭、焦炭交易中心等电子商务平台的在线交易,在线支付、物流配送、信息服务等功能。
(三)利用现有支付资源,填补跨境支付空白
我省的四家法人支付机构经过几年发展,业务相对成熟,在现有基础上拓展其业务范围,扩充资本,做好系统升级,数据交换,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针对性,早日争取“互联网支付牌照”,以填补本土跨境支付平台空白。
关键词:城市环境污染;原因分析;大气污染;水污染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blems more and more get the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Urbanization brings a series of environment problem increasingly, already affect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tinue to cause a series of social stability problems. On city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oblems related research has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at last proposes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urban environment pollution of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the urban environment pollution; Reason analysis; Air pollution; Water pollution
中图分类号: X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十分紧密,涉及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近年来,我国各地在加快城市环境建设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仍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由此引发大量的社会问题。
1 我国城市环境面临的主要污染问题
1.1 城市空气污染
世界卫生组织对全世界53个国家272个城市大气进行了测定,中国的北京、兰州等8个城市在全球lO大污染城市中榜上有名。因城市大气环境污染而引发的各类投诉不断上升。2008年1至8月份仅北京市反映大气污染的投诉就有9051件,占北京投诉总量的63%。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每年全国因城市大气污染导致的超额死亡达17.8万人。煤气燃烧污染、工业废气、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已成为主要污染源,城市大气污染60%。70%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
1.2 城市污水污染
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严重污染城市水体。据统计,近几年全国污水排放量超400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近200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超过200亿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是造成城市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引发了多种疾病,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据监察部统计,近几年全国每年水污染事故都在1600起以上,群众上访达2000余人次。
1.3 城市噪音污染
噪音污染是我国除大气污染、水污染之外的第三大环境公害。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40%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音中。调查证明,地区的噪音每上升一分贝,该区域高血压发病率就增加3%。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处于中等噪声污染水平,全国209个省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处在43.6~66.6分贝之间。城市噪声污染投诉在各类环境污染投诉中所占的比例最高,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1.4 城市固体垃圾污染
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已成为全球城市建设和人类生活最严重的公害之一。据专家统计,中国的668个城市,2/3都在垃圾环带的包围中。现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已由“节约型”向“抛弃型”转变,垃圾的产量越来越大,并以每年 8-10%的速度增长,超过世界平均增长速度。
2 造成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公共基础设施薄弱
许多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供热、煤气、排水、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和公共绿地等,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一些应用常规技术就能很容易解决的环境问题,如烟尘、污水、垃圾等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2.2 城市缺少周密而有预见性的总体规划
由于没有周密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致使城市功能分区混乱,或没有很好执行城市总体规划有关的各种功能区和工业合理布局规划,造成了本可以避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有些城市的工业区建设在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上侧,使城市受到工业废气的严重污染。大多数城市由于历史原因,工厂与居民区混杂,彼此穿插,使城市居民经常处在工业污染物的影响之下。工业废气排放时造成我国城市大气质量普遍较差的主要原因。固体废弃物污染在大城市越来越突出,这种污染一主要与煤的开发和使用有关。
2.3 技术水平低,能源消耗严重
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技术改造严重不足,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的现象。我国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大。欧盟的能源利用率为40%,美国为51%,日本为58%,我国只有30%。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按亿美元产值消耗的标准煤(万吨)计算,日本为4.35,德国为4.86,英国为7.31,美国为10.69,我国为21.11.有效利用率的低下,使得许多应该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的大量废弃物排入环境,这既浪费了能源,又污染了环境。
3 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要从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整体功能出发,运用综合的对策、措施来整治、保护和塑造城市环境,以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3.1 大力建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
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落后,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因此,要按照环境建设城市环境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的原则,积极建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大力推行污染集中控制设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加快完善排水管网,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发展城市煤气化和集中供热。改进道路交通,建设垃圾处理设施,不断提高城市环境保护的能力。同时,还要大力植树种草,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净化能力。
3.2 针对相应的污染性质,制定合理的治理措施。
(1)提高城市清洁能源比例,改善能源结构,大中城市要建设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在人口稠密的市区逐步取消直接燃用原煤。促进西气东输沿线城市积极利用天然气。加快城市供热、供气能力建设。禁止在城市的近郊区内新建燃煤电厂和其它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企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开发和使用清洁燃料车辆,逐步提高并严格执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大中城市以及城市群地区要综合控制城市大气污染物的相互影响。按照生态要求进行绿化、美化 、硬化,加强建筑施工及道路运输环境管理,有效控制城市扬尘。建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制度。
(2)所有城市都要制定改善水质的计划,重点保护城市饮用水源。一般城市要建立水源地水质旬报制度,环保重点城市要实施生活饮用水源水环境质量报告制度。采用截污、治污、清淤、保证城市河湖用水、加快水体交换、维护城市湿地等措施,使城市地表水按功能达标。综合运用价格、行政、科技和工程措施,推行城市节水、污水处理及其资源化,创建节水型城市。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严禁超采地下水。
(3)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限制机动车、火车市区鸣笛,对造成敏感建筑物声环境超标的交通重负荷路段,采取降噪措施,控制交通噪声污染。
(4)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在优先实施垃圾、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基础上,推行垃圾无害化与危险废弃物集中安全处置。建立废旧电池回收处理体系。一般城市的医疗废物必须全部实现安全处置,鼓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3.3 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全民发动,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养成环保生活行为和经营行为。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制作主题栏目,播放环境和交通专门节目,罚劣扬善,培养公民“环保人”和“现代都市人”形象。要充分将群众发动起来,造就声势,形成氛围,可以组织城市绿色志愿者队伍,上街入户宣传,形成规模和制度。从我做起,规劝他人,养成环保生活行为和经营行为。真正形成全社会讲卫生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风气。
参考文献:
[1]蔡宁.影响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根源[J].环境导报,1996(5).
[2]李西建.城市环境污染的根源及治理措施[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4(3).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祝收利益;常设机构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021-02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税收利益分配的冲击
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下,国际间长期的合作与竞争已经在国际税收利益的分配方面形成了被各国所普遍遵守的基本准则和利益分配格局。
在所得税方面,国际上经常援引常设机构原则,并合理划定了居民管辖原则和收入来源地管辖原则的适用范围,规定了对财产所得、经营所得、个人独立劳务所得、消极投资所得等来源地国家有独享、共享或者适当的征税权。在流转税方面,国际税务中一般采用消费地课征原则。在消费地课税惯例下,进口国(消费地所在国)享有征税权,而出口国(生产地所在国)对出口商品不征税或是实行出口退税。绝大多数国家对于这些基本准则的共同遵守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合理的国际税收利益分配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分别保障了对生产国和来源国的利益,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经济发展。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税收中传统的居民定义、常设机构、属地管辖权等概念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约束,传统贸易方式下所形成的国际税收准则和惯例难以有效实施,由此使国际税收利益的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电子商务在所得税上对国际税收利益分配的影响
1.电子商务环境下所得来源国征税权不断缩小
(1)在个人独立劳务所得方面。由于电子商务形式给个人独立劳务的跨国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技术基础,越来越多的个人独立劳务将会放弃目前比较普遍得到劳务接受地提供的形式,采取网上直接提供的方式,而被判定为在劳务接受国有固定基础的个人独立劳务会越来越少,也在实际上造成了来源国对个人独立劳务所得征税权的缩小。
(2)在财产转让所得方面。由于按现行规则,证券转让所得、股票转让所得等,转让地所在国没有征税权,而由转让者的居民国行使征税权。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跨国从事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的直接买卖活动的情况会越来越多。来源国(转让地所在国)征税的规则,将使税收利益向转让者居民国转移的矛盾更为突出。
(3)在消极投资方面。由于电子商务形式的出现和发展,工业产权单独转让或许可使用的情况会越来越少,工业产权转让或许可使用与技术服务同时提供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因此,一些目前表现特许权使用的所得,将会改变存在形式而转变经营所得。这也会影响到来源国在特许权使用所得方面的征税利益。
2.常设机构功能的萎缩影响了各国征税权的行使
常设机构概念是国际税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确定缔约国一方对缔约国另一方企业或分支机构利润的征税权问题。《OECD范本》和(UN范本)都把常设机构定义为:企业进行全部或部分营业活动的固定营业场所。按照国际税收的现行原则,收入来源国只对跨国公司常设机构的经营所得可以行使征税权,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现行概念下常设机构的功能在不断地萎缩。跨国贸易并不需要现行的常设机构作保障,大多数产品或劳务的提供也不需要企业实际“出场”,跨国公司仅需一个网站和能够从事相关交易的软件,在互联网上就能完成其交易的全过程。
3.税收管辖权冲突加剧,导致各国税收利益重新分配
税收管辖权的冲突主要是指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与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冲突,由此引发的国际重复课税通常以双边税收协定的方式来免除。但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方面弱化了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使得各国对于收人来源地的判断发生了争议;另一方面导致居民身份认定的复杂化,如网络公司注册地与控制地的分化。这些影响都在原有基础上产生了新的税收管辖权的冲突。
(二)电子商务在流转税上对国际锐收利益分配的影响
在流转税方面,现行消费地原则在实施时将遇到很大的障碍。在国际电子商务中,在线交易的所有商品交易流程都在网上进行,在现实中几乎不留任何痕迹,消费地要对之征税就显得困难重重;而在离线交易中,由于购买地和销售地分离,买卖双方并不直接见面,出口国一家企业销售商品可能面对众多进口国的分散的消费者。这样,消费地要对所有的消费者课征税收一也存在很大难度。因此,在电子商务状态下由消费者直接进口商品的情况将会越来越普遍,而对消费者直接征收流转税将会使税收征收工作出现效率很低而成本很高的现象。相对而言,由销售地国课税更符合课税的效率要求。
(三)电子商务免税政策对国际税收利益分配的影响
发达国家主要采取的是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电子商务的免税政策不但不会对其既有的税制结构造成太大的冲击,反而会加速本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主要采取的是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对电子商务免税尤其是免征流转税,会给这些国家造成的税收负担远远大于以直接税为主体税种的国家。在传统的经济格局中,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均能达成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但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发展中国家多数是电子商务的输入国,如果对电子商务免税,发展中国家很可能因此变成税负的净输入国,从而在因电子商务引起的国际收人分配格局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此外,对电子商务免税会在不同形式的交易之间形成税负不均的局面,从而偏离税收中性原则。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税收利益分配的调整
(一)对现行的国际税收利益分配原则和分配方法作合理的调整
建立新的国际税收秩序的核心问题是要在不同国家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找到一种新的税收利益分配办法,国与国之间税收利益的划分必须依照新标准进行。
1.重新定义常设机构
按照现行常设机构的概念,常设机构可分为由固定营业场所构成的常设机构和由营业人构成的常设机构。从常设机构的发展来看,不论常设机构的概念如何变化,物(由固定营业场所构成的常设机构)和人(由营业人构成的常设机构)始终是常设机构的核心要素。在国际互联网上,不论电子商务如何发展,物和人这两个要素依然存在。因此,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必须对现行常设机构的概念及其判断标准作出新的定义。
(1)网址和保持网址的服务器与提供商可以构成常设机构。对于网址和保持网址的服务器能否构成企业的常设机构,主要从网址和保持网址的服务器能否完成企业的主要或者重要的营业活动,是否具有一定程度的固定性来考虑。在电子商务中,尽管没有企业雇员的存在,但由于网络技术的自动功能,网址和保持网址的服务器可以自动完成企业在来源国从小的营业活动。因此,该网址和保持网址的服务器完全可以认定为居住国企业设在来源国的营业场所。网络提供商变动网址和移动服务器,主要是为了逃避纳税,并非是由网络贸易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能以此为理由否定网址和服务器的固定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址和保持网址的服务器能够构成企业的固定营业场所。根据固定营业场所构成常设机构的理论,只要企业通过某一固定的营业场所处理营业活动,该固定营业场所就可以构成企业的常设机构。因此,网址和保持网址的服务器与提供商可以构成常设机构。
(2)网络提供商可以构成独立地位的营业人,进而构成常设机构。通常情况下,网络服务提供商在来源国建立服务器提供各种形式的网络服务。相对于销售商而言,网络提供商就是按照自己的营业常规进行营业活动,其地位是完全独立的。有鉴于此,可把网络提供商提供服务器使销售商能够开展营业活动看作一种活动,这样,该网络提供商就应当属于独立地位的人,可以构成销售商的常设机构。
2.调整营业利润与特许权使用费的划分方法和标准
此项调整工作,可结合前面所述有关数字化商品有偿提供的应税行为类别判别的方法和标准来进行。凡是属于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取得的所得,应被认定为经营利润;凡是有偿转让受法律保护的工业产权的许可使用权转让而取得的所得,应被认定为特许权使用费。
3.对居民管辖权和来源地管辖权原则的适用范围进行调整
主要是扩大来源地管辖权原则的适用范围,相应缩小居民管辖权原则的适用范围。
(1)将网上提供独立个人劳务的所得,全部纳人所得来源地国的税收管辖范围;
(2)将网上转让特许权利的所有权的所得、证券转让所得等财产转让所得,纳人所得来源地国的税收管辖范围;
(3)将网上提供劳务所得,至少是将提供技术劳务而获得的所得纳人所得来源地国的税收管辖范围。同时,进一步明确来源地管辖权的优先适用,以及来源地管辖权优先行使后居民管辖权再行使时缔约国在避免国际双重征税方面的义务。
(二)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国际税收合作与协调
在传统贸易方式下,国际税收的范围主要局限于处理各国因税收管辖权重叠而对流动于国际间的资本和个人的所得进行重复征税方面的问题。国际间长期的合作与竞争已经在国际税收利益的分配方面形成了被各国所普遍遵守的基本准则和利益分配格局。但是对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跨国交易而言,国别概念已经日渐淡出,几乎每个国家的税收都紧随其贸易跨出了国门,与其他国家的税收交汇于一处,从而形成了税源的“世界性”,并由此构成了远远大于以往国际税收范围的新的国际税收范围。因此,传统贸易方式下所形成的国际税收准则和惯例难以有效实施,由此使国际税收利益的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各国政府从本国的长远利益出发,与其他国家建立更全面、更深层、更有效的协调与合作,即构建一种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更具一体化特征的国际税收制度新框架,对世界各国的网络贸易涉税问题进行规范和协调。
参考文献
[1]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Office of Tax Po-lioy. Selected Tax Policy Implications Global Electronic Com-merce,November,1996.
[2]黄京华.电子商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维托・坦兹.经济全球化对税收的影响(王逸译)[J].税收译丛.1999(1)
关键词:三号航站楼;冬季建筑热损失
中图分类号:X73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概述
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共划分为T3-C、T3-D和T3-E三部分,总建筑面积将近100万平米,由于楼体建筑面积较大,本文只选择T3-C为主要研究对象。该建筑属于典型的高大空间类建筑,具有人员短期密集、跨度大、层高较高 、空间体积大、玻璃幕墙多、使用功能多样化、对环境要求高、辅助房间面积占整个建筑面积的比例很小等特点,建筑自身的特点加上使用功能的特殊性,这就对空间内热湿环境控制、大空间的通风及气流组织控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笔者通过对三号航站楼一个星期左右的实地调研,使用温度测试仪和风速测试仪对楼内冬季的基本环境参数做了测试和记录,本文将结合调研数据与三号航站楼的实际运行情况对航站楼内冬季建筑热损失进行分析说明并给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本文将分别从楼内空调送回风方式和局部空间气流组织两个方面进行说明三号航站楼内冬季热损失产生的原因。
2 楼内空调运行方式对热环境的影响
2.1 三号航站楼属于大玻璃幕墙的高大空间建筑,有以下特点:
(1)由于空间高度高,冬夏季楼内空气容易形成温度梯度
(2)护结构大多为高大玻璃幕墙,玻璃幕墙对室内空间的自然对流影响很大,冬季易在玻璃幕墙附近造成下降气流,而在离玻璃幕墙较远的内部空间,由于热空气的自然升腾作用,空调吹出的热空气流及其周围的空气会上升,这样会造成航站楼内临近四周玻璃幕墙处形成多个从中下部向上再向四周幕墙处再向下的空气环流,这种空气环流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临近玻璃幕墙周围空气的温度分布。
(3) 楼内人均占有空间体积大,从卫生角度看是良好的,可采用较小的换气次数。
(4)多功能的使用要求,要求空调满足多种环境下的灵活控制。
2.2 楼内主要活动区域环境温度测试及分析如下(以下温度均为人体感受区的平均温度):
(1)T3-C各层环境温度及空调送风温度
一层环境温度:14摄氏度
一层空调送风温度:30摄氏度
二层环境温度:19摄氏度
二层空调送风温度:21摄氏度
四层环境温度:20摄氏度
四层空调送风温度:21摄氏度
(2)停车楼与航站楼楼体的连廊内温度分布不均:
四层从航站楼到停车楼方向实测环境温度依次是:
航站楼端:19摄氏度
走廊中间:16摄氏度
停车楼端:10摄氏度
二层从停车楼到航站楼的方向实测环境温度依次是:
停车楼端:9摄氏度
走廊中间:10摄氏度
航站楼端:16摄氏度
(3)APM(航站楼捷运系统)站台环境温度过低
实测环境温度14摄氏度,检查发现,温度过低主要是由于站台小火车通道与室外隔断采用单层玻璃,隔热效果差且上下旅客开启安全屏蔽门时冷风渗入造成的,也发现部分玻璃隔断连接处密封不严,造成漏风的问题。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冬季航站楼下层的环境温度即使在空调送风温度达到30摄氏度以上也不能满足国家行业标准(根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冬季普通大厅的室内设计温度16摄氏度,民航候机厅的设计温度为20摄氏度),而上层的环境温度即使在空调送风温度很低的情况下也能满足使用要求,这是由于热空气的自然升腾作用造成的,这是高大空间的建筑在冬季不可避免的弊病,这里虽然没有夏季的环境测试温度,研究表明,类似于航站楼内这种高大空间建筑采用分层空调的方式在夏季比采用其它空调送风方式节能30%左右,但分层空调用于冬季,却反而会加大温度梯度而使热耗增加,同时空调区垂直温度的均匀性也将变差,因此针对目前航站楼内的空调运行方式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冬季鱼眼式送风口的送风下倾角应大于30度 ,使送出的热风倾斜向下吹,送风速度应较大。现有的鱼眼式送回风口是可以进行手动调节角度的,建议冬季和夏季分别进行相应的送风口角度调节。
(2)一层的回风口应尽量布置在下部的两侧,以形成从上至下的空气环流。
(3)减少送风温差,增大送风量。
(4)建筑物密封性能尽量做的好些,尽量减少参透风的进入,以免浪费能量和影响工作区垂直温度场的均匀性。一层环境温度不满足要求,一方面与建筑层高较高有关,另一方面还与建筑的密封性能不好有关,一层与地下一层有扶梯相连,而地下一层与室外仅有一道玻璃隔断相隔,而且隔断上开启了两个自动玻璃门,冬季保温效果十分不好
(5)在一层有条件的建筑结构上采用垂直下送风的方式改变分层空调热射流流型。
(6)在局部建筑结构允许的情况下设置水平空气幕,阻隔热气流上升。
(7)一层采用两套空调方式,夏季采用分层空调,冬季换用辐射采暖或顶送式暖风机采暖
3楼内局部空间气流组织分析
三号航站楼楼内空间不同于一般的单体高大空间,属于多个相互贯通的联通类高大空间, 连通类高大空间是指建筑物内部不同高度的高大空间通过开口相互连接起来,不同空间的气流在开口处进行热量、质量和动量交换。其气流组织较独立高大空间更为复杂,依靠现有的设计经验和设计理论很难得出合理的气流组织。
对于三号航站楼这种有多个相互贯通的联通类高大空间的单体建筑而言,应该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以及不同区域联通结构形式采用不同的气流组织形式,以满足其空调使用要求,这里以航站楼T3-C的入口处公共区域上下贯通的大空间处的空调送回风的气流组织为例进行分析研究。
T3-C的入口处,从一层到四层,其建筑结构形式作如下简单描述:
一层到四层南侧护结构是玻璃幕墙,一层与二层有东西两处扶梯上下连接,中间有直梯上下贯通;二层向北为国内国际旅客到达区,二层中间向南与停车楼以连廊相通,二层到四层中间是大面积的通透空间,二层与四层中间有一排鱼眼式送回风口;三层从建筑整体情况来看,属于内区,这里不做分析;四层向北为大面积的值机区,四层中间向南与停车楼以连廊相通。
对该区域的气流组织分析如下:一层和二层的空气通过两个长长的扶梯上下贯通,进行着能量的传递和交换,冬季,对于采用侧送侧回送回风方式的一层空间,其上部送出的热风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参与到旅客活动区的空气的混流中来(检查发现,大部分的鱼眼送风口的角度为水平送风),很大一部分的热风将由于热空气的浮升力的作用沿着一层吊顶至扶梯处直接上升到二层的空间。二层到四层直接是大面积的通透空间,从三层中间处的送风口送出的热风,小部分与旅客活动区的冷空气进行能量交换,之后会在侧送侧回的送回风方式下形成一个小的空气环流,另外很大一部分会直接上升到航站楼顶部空间,由于玻璃幕墙处温度降低形成的下降气流,这样会在整个二层到四层的大空间内形成一个大的漩涡,能量在漩涡中白白损失掉,即这部分能量没有到达旅客活动区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标准化 经济学 公共物品 体制机制
近100 多年来,时生巨大变化,科技进步以及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极大改变了经济社会形态,同样深刻影响着近代标准化的发展。但是,与时代的快速进步相比,标准化理论和方法创新步伐较慢,出现诸如标准制定周期长、速度慢、修订不及时、标准老化、跟不上科技发展步伐、满足不了个性化需求等一系列问题,理论和实践面临新挑战。现有标准化理论的总体架构主要以传统工业标准化为基础,对标准化对象、目的、手段、方法的认识,特别是对标准化管理体制机制模式的研究也主要以工业标准化为逻辑起点,亟需创新。
近年来我国标准化体制研究,主要以标准化技术和管理特性为主线,借鉴发达国家管理模式,未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理论科学性和实践指导性都存在不足,以致目前对标准化体制改革仍未形成普遍共识,对政府规制与市场竞争、强制性与自愿性、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标准与法规等重大问题,仍存在较大分歧。
标准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技术依据,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除技术属性外,还有明显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属性特别是制度属性,对其管理体制研究,必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承认标准化理论自身特性的基础上,打破学科边界,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特别是经济学的知识体系,重点从“标准作为制度”的新视角进行研究。
本文的研究框架尝试运用经济学理论,从新的视角思考标准化管理体制机制问题。
一、内容及目标
本文研究对象仅限于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这三类标准(不含国际标准、企业标准、团体标准等其他类标准)。运用经济学有关基本原理,研究标准的属性、作用和标准化的基本原理,界定标准化管理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厘清强制性与自愿性标准、标准与法规的关系,明确各级标准及标准化各类各级管理机构的定位,优化标准化管理运行机制。基于研究成果,为标准化管理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二、方法及路径
1.基本假设
标准属于公共物品,标准化管理属于公共管理范畴。即使将标准作为准公共物品看待,亦主要考虑其公共性,兼顾其私人性。
2.研究方法
一是理论分析。运用外部性原理、成本收益分析法、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等,建立对标准及标准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演绎标准的属性,推导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二是对比分析。结合国外标准化管理体制模式和中国国情进行对比分析和历史比较。三是实证分析。结合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制度变迁规律,对标准及标准化管理的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如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等。
3.研究路径
收集、整理、评估以往国内外标准化体制研究成果;运用经济学理论,围绕标准的起源、定义、属性、作用,政府与市场、强制性与自愿性、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标准与法规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结合理论分析,进行国内外横向比较分析、历史纵向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提出标准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种供选择的总体设计,并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评估其可行性,提出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和操作路径、步骤、方法等。
三、初步分析框架
1.标准属于公共物品
标准的使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一个人对一个标准的使用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人的供应,这符合经济学公共物品的经典定义。从成本收益分析看,一个标准的制定成本有限,制定后在一定周期内维护成本也有限,而标准被广泛采用,其内含的经验、知识、技术成果得以广泛传播、复制、共享,使用者支付的成本很低,几乎近于零,相比其制订和维护成本而言,带来的收益虽无法精确计量,但理论上可以无穷大,并且增加一个人对它的使用,其边际成本接近于零。基于这些特点,对标准的制定者而言,除了对出版的标准收取一定且少量的版税外,无法对使用者的收益进行精确计量并收费,而且使用标准产生的收益归于使用者,不归于制定者,产生外部性(主要是正外部性),导致市场机制失灵。
以上这些表明标准的公共性而非市场竞争性的特征十分突出。
2.新的视角看标准及标准化的起源、发展、作用及内涵
结合标准及标准化的现在定义,标准是技术和管理的综合体,是一种制度形式,标准化是一种规制。把标准当作制度,从经济学特别是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看标准及标准化的内涵。
(1)标准的起源及发展。用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起源的分析框架,结合最早的人类标准形式及其演进,同样可以分析标准的起源及发展。标准的产生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和交换,通过货币、生产工具等的标准化,降低生产费用和交易成本(包括信息搜寻成本、达成和执行契约的成本)。随着专业化生产和分工的发展,如手工业发展以至工业革命,市场规模扩大,交易日益复杂,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加剧,交易不确定性增加,交易成本大幅度上升。在这一进程中,标准化一方面通过广泛共享与应用人类科学技术成果和实践经验而降低生产费用,另一方面通过合作促进协调一致而大幅度地降低交易成本。由于经济上的合理性,标准及标准化得以产生和发展。
(2)标准及标准化的作用。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看,对标准及标准化作用有以下新认识:传播、共享科技成果、知识、经验,降低知识搜寻消耗、重新学习的成本,节省稀缺的智力资源,从而降低决策成本和生产成本;降低信息搜寻成本、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状况,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可预见性、预期一致性和信任,防止混乱和任意行为,降低风险和客观不确定性的约束。
(3)标准的含义。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和共同效益,由公认机构批准的共同遵守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是一种低成本学习、共享、应用科学技术成果和实践经验等人类综合文明成果,并通过事先协商一致从而大幅降低交易成本的有效率的规制方式。
(4)标准化的含义。标准化是制定、实施标准,以低成本方式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和共同效益的过程。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标准属公共物品,标准化活动属公共事务,标准化管理属公共管理,应由政府为核心来提供;标准具有外部性,市场机制失灵,必须更多地依靠政府等公共组织发挥作用;标准供给具有一定成本,而标准实施收益又不归于供给方,成本收益归属不统一,因此在标准供给上缺乏内在的激励机制,不能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只能由公共组织来承担。因此,标准化应强化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作用,而不应将标准化活动片面地作为市场竞争行为,弱化甚至取消政府宏观管理,而将标准及标准化推向市场,走所谓市场化的道路。
3.标准化公共管理制度构建
标准的公共物品属性解决了标准定位问题。在具体的标准化活动中,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利益问题的复杂性和利益冲突的客观性及不可调和性,标准化管理需要借助法律的制度安排,把各方利益纳入法治原则下加以制约和激励,以实现各方权利义务和利益关系的平衡。这也是标准公共物品属性能够得以实现,各主体作用有效发挥的制度保障。
4.涉及体制的几个重要问题分析
(1)强制性标准。强制性标准作为标准的一种特殊重要形式,应更加突出其公共性,作为纯公共物品看待,强调公共利益、公共权力和公共责任,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强制性标准是为实现安全、环保、健康等社会基本公共利益的一种低成本方式,它在这些重要领域比推荐性标准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可进行实证分析。
(2)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是我国历史形成的较为特殊的一类标准形式。一方面,从经济学角度,可进行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评估其是否存在经济上的合理性,进而指出改革方向。从现实看,多出行业标准一个层级,增加了标准体系的复杂性,容易造成标准的交叉重复矛盾,增加了全社会的交易成本,不具经济上的合理性,长远看应予取消。
(3)标准版权。标准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尤其在由政府主导标准化的国家,理论上应不存在版权及收费的问题,但是否收费关键要看标准使用及受益方的范围、公共财政的可承受性等因素。目前,强制性标准已明确其法规属性,没有版权保护,免费提供;推荐性标准有专有出版权,标准文本有偿获取。这可以解释为,在公共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公共服务可以适当收取费用,否则只能增加税收,而标准的使用和受益方并非全体社会成员,增加税收不公平,向受益方收费既公平又可行。
四、改革方案设计
根据理论、实证、比较分析等,明确标准属性、标准分类分级设置、各方主体职责定位及相互关系等,设计我国标准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包括目标、内容、路径、步骤和方法等。特别重要的是,要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对体制改革进行理性分析和把握,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按照帕累托改进原则,减少改革成本,增加改革收益,尽量不损害既得利益,坚持渐进性改革,诱致性和强制性变迁相结合,推动制度变迁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参考文献:
[1]李春田.标准化概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等编.标准化实用教程.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3][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8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关键词】景观照明;电气设计;线缆铺设
前言
伴随着21世纪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人们对居住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居住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的情况下,也对娱乐与休闲各种功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人们不再单纯地追求照明的亮度,还希望通过灯光带来美的享受。所以,大多建筑物由以往的单纯照明转变为一种系统的景观工程,城市照明除了对安全和治安的要求较高,还营造了一种和谐氛围。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公益事业处于落后阶段,景观照明条件没有得到普及与发展,在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迅速发展的前提下,这种具有装饰性的照明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城镇都不断得到推广,对建筑的文化素养体现、硬件设施及科技水平是一种综合体现。
一、景观照明的分类
景观照明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三类,也就是重点照明、工作照明及环境照明。对灯光设计时,一定要对三者加以协调。
1、工作照明
主要是对建筑的室外照明进行设计,一般分为常用设置与必备设置,比如门卫的工作灯,每天都有需经开启,这是常用设置,而那些开阔场所在大型活动时的照明主要是必备设置,只有在举办某些活动时进行开启。在常用设置的工作照明,还要考虑到可能会对其他照明效果产生的某种破坏作用。
2、环境照明
主要是为建筑的人们提供局部充足的光线,让人们清晰地看到周围的环境。环境照明应主要是通过柔和的灯光实现,但是,还存在很多专门对某些工作场所及某一地方所提供的照明。比如,在自娱活动场所作为舞台的区块,可以利用对光源隐蔽的反射灯及伞状灯下侧发射的光线,做好定向的照明。
3、重点照明
主要是对公共活动场所的适当位置,设置具有画龙点睛作用及重点照明作用的特色灯具,对一些细节性的东西有所突出。比如某些建筑小品、庭院及道路,还包括了某一建筑所需要突出的部分。
二、景观照明的自动控制系统
景观照明主要是通过自动控制系统来实现的。
1、对喷泉的控制可以通过编程控制器来实现,对喷泉的自动控制、喷泉的控制方式进行时控、程控与音乐声控。、
2、对于自动喷灌系统主要是借助于草地土壤湿度实现自动调节灌溉,对启动时间及喷灌时间进行设计。
3、园林景观照明和其它景观照明主要是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来实现,对多场景的照明,照明区域的分割与合并来完成;照明系统可以从建筑的需要出发,对控制线路的照度进行灵活的改变,一般可以通过较低照度的标准来实现,当节假日时,人流较多时可以投入较高的照度,并且与不同的非主要照明灯具加以区分。比如草坪灯、投光灯、泛光灯、水晶等装饰照明线路要实施分路连接的形式,从自身需要出发,对各种照明灯具的开与关、亮与暗进行控制。
三、不同环境的景观照明设计形式不同
1、街道照明
街道照明由实用性逐渐向艺术与实用并重发展。街道照明要考虑光的亮度与色彩、光照的角度、灯具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等,即使在白天,灯具造型也会成为城市空间不可缺少的美的要素之一。街灯一般从上向下照射,以照亮路面,使得地面环境在夜间仍然显得明亮,行人夜晚行走也很安全。其基本要求是对路面的均匀照射。街道的照明形式主要有:①柱杆式照明。适宜高度为3.6m左右。与地面的关系较密切,损光性小,经济实用且使用灵活,可根据道路类型、道路宽度的变化进行配置,如单侧、双侧对称、双侧交叉等不同方式的配置,形成独特的照明环境。②悬臂式照明。安装高度为7m以上,分单侧、双侧对称、多侧式方式配置,光效率要求高,应考虑路灯的间距、灯源的采用及配置方式。
不同道路有不同的照明要求,其照明标准有平均亮度(照度)、亮度均匀度、眩光限制等,可参照城市照明专项规划的引导要求加以控制。同时,街道照明又要加强道路的方向感和引导性,对街道安全、街道特色的塑造,室外空间质量的改善均有重要意义。
2、商业街照明
商业街是人们购物、娱乐等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信息传递最敏感的地方。商业街的照明随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断得到创新。以繁荣商业文化为前提,来表现社会的活力,同时也保证了人们的需求,提高环境的美感。商业街的照明对光源的选择很讲究,涉及商业建筑、公共设施、商店招牌、广告宣传等的照明。根据商业街的传统特色、区域特点,选择与商业街和谐的照度、色温度、显色性较高的光源,营造特定的人文氛围。商业街的照明形式有三种:①固定式、悬挂式照明。固定式灯具采用一定的形状、一定的距离,悬挂式灯具多用于建筑的四角,显示建筑的轮廓和增加建筑的装饰性,以构成整体的空间氛围。②投光照明。应用于建筑表面的有一定角度的照明,以呈现建筑表面凹凸立面呃变化,并给建筑群体一定的色彩,形成统一的色调,有效突显夜间建筑的美感,渲染商业环境的氛围。③霓虹灯和挂灯式的装饰性照明。各种霓虹灯沿建筑轮廓边缘或商店招牌、广告牌边缘进行设置,可突出建筑形体,也可以各种造型突显商业信息,营造热烈、活泼的夜环境。
3、广场照明
广场是城市的象征,展现了城市的风貌。照明作为广场不可忽视的环境要素,应以各种照明形式互相配合,根据环境特质、空间结构、地形地貌、植物的尺度、质感等要素,以多样化的局部照明形成整体性的照明效果,更好的烘托广场的气氛,塑造广场特有的个性。广场的照明形式一般有:①高杆柱照明。适合于照射绿地、人们聚集的区域,选用显色性良好的光源照明。②中杆柱照明。照射广场周围的环境,一般是扩散型灯具的泛光照明。③低杆及脚灯式照明。应用于绿化区域、坡道、台阶处,设置90cm一下的低杆灯,光源低,扩散少,营造柔和、安定的环境。④环境小品的装饰性照明。主要起衬托景物、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作用。以不同的单体形式或群体组合,白天以艺术小品的形式存在,夜间营造独特的灯光景观。
四、景观照明线缆的铺设
电缆在非硬化地面部分的室外照明工程区域,主要采用了可以利用铠装电缆直埋的方式,但是在硬化地面部分及道路下敷设时还要进行保护管的铺设。并且电缆埋的距离要在冻土层以下,在设计时,还要考虑到电缆与树木的间距。对电缆截面的选择,主要根据计算的电流与电压的两个指标来判断,通过电流来确定导线所允许的载流量,并确定好导线的截面;对线路电压的损失进行计算,线路要符合正常使用的要求,对线路截面的选择要做到经济合理。
线槽内铺设线缆,根据线缆硬度不同,硬线应最先铺设,再铺设硬度稍次的线缆,最后铺设较软易受伤的线缆。铺设时应在两端留够必要的余量长度,水平线槽中铺设线缆时,线缆应顺直,尽量避免交叉;特别注意在布放线缆时不能损伤保护套和踩踏线缆;由于景观照明线缆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其它因素干扰,所以采用镀锌线槽保持良好的电气连接,做好接地连接;槽及管的未端处的毛刺须处理掉,以免放线时损伤损坏线缆外套;对于集中的机柜,需按标准集中对信息点安装跳线架、整个线路需扎捆整齐、保护良好,避免被老鼠啃食破坏;强电弱电线缆出现平行走线的时候,为了避免强电对弱电的电磁干扰,双方都不加接地金属线槽或PVC管,间距保持在130mm。
结语
总之,在对景观进行照明电气的设计时,一定要按照国家现行的规范与规程操作,从建筑环境进行设计,实现优化的电气设计方案,再通过确定的方案对整个电气系统的设计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法经济法纠纷必要性司法解决机制
一、对经济法纠纷的理解
1.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就是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进行整体的、系统的、全面的、综合的调整的一个法律部门,在我国的现阶段,它的主要功能是调整我国社会生产及再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以各类组织为基本主体所参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一定范围的经营协调关系。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经济法是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二,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三,经济法调整的是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我国的经济法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部门法,市场主体之间的平等经济关系可以由民法来调整,而国家行政主体与市场主体之间的社会公务性经济关系则由行政法来调整。
2.经济法纠纷的涵义。经济法纠纷就是在我国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出现的需要国家政府司法部门出面来调节的经济法律纠纷,这些纠纷的处理部门即政府的职能部门是由国家赋予其权力的。经济法纠纷的范围很广,它包括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与经济有关的权利和义务等的争议,这些争议妥善、有效的解决是我国经济秩序和谐、稳定运行的保证,可以说运用经济法来解决各种经济纠纷也是关系到我国长治久安的前提保障。
3.经济纠纷与经济法纠纷的区别。经济纠纷是由利益主体权利及义务方面所产生的矛盾而导致经济主体之间的纠纷,它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大,可以是机关单位间的纠纷、平等主体间的纠纷等等。而经济法纠纷则有所不同,它所指的是在进行经济调节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权利及义务间的争议。也就是说经济法纠纷不同于经济纠纷,它不是在进行商品交换等一些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纠纷,也不是一般的民事纠纷所能引起的,而是与纠纷双方的经济实力或社会地位等等情况相关,它也不是普通的行政纠纷和民事纠纷,与经济纠纷有着根本的区别,如果它未构成犯罪,是不能用刑事手段来处理的。
二、通过司法解决的必要性
1.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我国一直都在实行着宏观调控的政策,但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近几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所以在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和再配置过程中,即使应用了宏观调控,也难免会受到资源的有限性及稀缺性等等条件的限制,而出现分配不合理及不平衡等现象,这样因为一部分人得益,而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的情况,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经济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利益之争,再加上国家的调节主体如果在这个时候出现的现象,就会更加加速经济法纠纷的产生,使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组织、个人利益同时受损,当这种经济法纠纷出现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与稳定,影响经济法的有效实施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2.是解决所有纠纷最有效的途径。在我国,解决纠纷的方法不外乎四种:仲裁、协商、行政、司法,而司法则是被认为是解决所有纠纷最有效的办法和途径,当经济法纠纷涉及到国家经济调节主体以后,因为仲裁机构只是一种社会组织,它没有权力对国家的行政机关行使仲裁权,而且有的经济法纠纷的当事人也不信服仲裁机构,这时就必须要进入司法程序,交予法院进行处理。
3.监督和制约国家行政机关。经济法纠纷与民事纠纷、刑事案件等等不同,它虽然也具有可诉性,可以通过司法的途径来进行解决,但就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经济法纠纷大多都终止于行政解决,因为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一般情况下都不愿意诉求于法院,走法律的路子去解决矛盾,而这种经济法纠纷只有通过司法的途径去解决才能得到公平、公正的答案,也才能有效的制约和限制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行为,从而让国家权力机构的经济调节权得到监督,防止一些腐败现象的产生,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三、对经济法纠纷司法解决的方案分析
1.把经济法案件归类于刑事诉讼案,只要违反经济法的规定,达到犯罪的程度,就要按照规定去追究其刑事责任,不再属于经济法诉讼的范畴。
2.如果现行的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能解决经济法纠纷,就按原法律规定去执行,因为只要能使经济法纠纷中当事人的权利能得到维护,纠纷最终得到解决,当事人是不去追究用民事诉讼还是行政诉讼手段的。
3.如果现行的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等等不能解决经济法纠纷,就要建立和健全全新的补充制度,不管何种形式立法,其目的都是使经济法纠纷得到彻底解决。
四、司法解决的机制探讨
经济法纠纷不仅包括合法的经济组织在进行各类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经济法纠纷,还包括国家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中所产生的经济纠纷和进行经济秩序的整顿时所产生的经济纠纷等等,如果要建立一种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纠纷司法解决机制,首先就要对产生纠纷时需要进行调解的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和分析,再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现状、政治形势以及各地不同的文化环境、风俗习惯,去寻求一种合理、合法、有效的解决途径,并建立和完善经济法纠纷的司法解决机制。
1.可以用民事诉讼来解决的经济法纠纷。民事诉讼包括特别民事诉讼和普通民事诉讼,它是平等主体间的利益发生纠纷时的一种解决办法。这里的平等主体就对经济法纠纷有了一定的限制,因为大多数的经济法纠纷主体之间在权力、能力、地位等等方面都不存在平等的关系,这时要用普通的民事诉讼就很难解决,所以要对民事诉讼的一些制度进行优化、补充、完善和革新。通常情况下可以对弱势的一方提供一些无偿的帮助,比如说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简化一些诉讼程序、降低诉讼成本等等,以此来纠正当事双方的不平等的关系,保证司法解决的公平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2.可以用行政诉讼解决的经济纠纷。行政诉讼解决纠纷的方法要比民事诉讼的效率高,它主要适用于纠纷当事人为国家行政机关单位或者是一些有法律法规行使权力的组织或个人,它也包括特别行政诉讼和普通行政诉讼两种,所针对的行为主要是行政行为,因为国家行政机关是拥有国家法律法规所赋予的特别权利的,它可以行使国家调节经济的权力,因此他们之间的纠纷需要由行政诉讼来解决,除了这些纠纷之外,还会产生一些国家经济调节主体与受影响的另一方之间的纠纷,这样的纠纷也只能由行政诉讼来处理。总之,通过行政诉讼来解决的经济法纠纷,它不同于一般的刑事纠纷案件,必须要在行政诉讼的种类、所有证据的搜集及调节等各个方面做好各种优化及调解工作,避免使任何一方产生极端,影响国家的经济调控,产生经济秩序的紊乱,要使经济法纠纷的双方在和平、和谐、积极、有效的环境中得到解决。
五、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经济法是一个新兴的、与其它的法律有着本质区别的法律部门,它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商品经济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它是以社会利益为基点,以处理和协调国家行政权力机关与社会组织或个人之间的关系为目的的一种法律,是一部综合性、调整性的法律,只有解决和处理好经济法纠纷,才能使经济建设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才能促进我国经济体制的平稳发展,才能进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的公平竞争,营造一个团结、稳定、健康的社会大环境,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明.经济法诉讼模式的理性构建——评《经济法纠纷司法解决机制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47-49.
[2]张姣.经济法纠纷司法解决机制研究[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07:112+111.
[3]程明月.经济法纠纷司法解决机制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4:192.
[4]赵龙.经济法司法实施理论问题四论[J].理论界,2007,02: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