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价值范文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价值

第1篇: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人工智能;档案管理;应用

档案管理是一项重复繁琐、枯燥乏味、并容易出错的工作,但在人工智能时代,这种局面在未来将会有较大的改观。人工智能在档案管理领域的应用将推动档案资源数字化、管理网络化、智能化、用户使用便利化,对档案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影响会是革命性的,呈现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景。

一是存储数字化,档案柜架消失。这包括档案的数字化采集和数据库建设。档案数字化采集指使用专业化的数字设备,将实物与声像档案中的图文,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实现档案采集的目标;数据库建设则是用数据库将收集和编码的档案数据存储和管理起来。概括起来就是档案生产资料的智能化。

二是无人档案馆,档案的收集、整理、分类、归档智能化,这包括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智能收集、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智能分类与检索、智能化档案价值鉴定和智能化档案安全管理。在档案工作中可以应用人工智能,包括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的相关科学技术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智能分类,以及应用神经网络算法来让计算机做档案开放鉴定,它通过模仿人脑的机制来解释和处理数据,建立大脑神经网络系统传递信息,分析图像、声音和文本。机器鉴定档案会有以下三个优点:鉴定标准统一,效率高, 无须相关专业知识即可鉴定。简单说,人工智能将使档案管理生产力大幅度提升。

三是档案管理关系将被重新定义,呈现的是全时空机器关系。常言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需要相互适应,并且在矛盾中相互促进发展”。人工智能进入档案管理领域,也将带来档案 管理关系的重大变化,这种关系的解读可以从人工智与档案工作者、人工智能与档案服务、人工智有与档案使用者。任何一种新技术在档案工作中应用的初期都会使档案工作者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特别像人工智能这样的技术,可以应用到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势会颠覆档案工作者的原始认知,这需要通过教育来改变。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其应用也将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历史性变革与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中可以实现智能分类检索与智能安全管理,满足用户对档案管理的多元化需求。如2019 年由浙江省档案馆与国家级AI+档案联合实验室(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和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共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时为“国家级成果应用示范基地”揭牌。一项用于档案管理的“黑科技”—科大讯飞档案机也在今天正式亮相。AI赋能,成效显著。目前实验室成功利用智能语音识别和实时转写技术实现口述征集,实现了智能语音档案著录,音、视频数字档案检索利用等这些革命性成果,极大的提升了档案工作的效率;用OCR技术识别民国繁体文书类档也取得突破性进展,识别率85%以上,达到可用级别;尤为重要的是,基于机器学习的档案数字化加工系统研制及知识库建设,利用OCR识别与智能语音“双结合”方式以及档案行业规则和知识库学习,对数字化加工应用的创新,整体效能提升40%以上。这些先进成果和技术应用,为联合实验室和浙江省檔案馆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双方合作以后,联合实验室将利用自身的技术、人才、产品、服务等核心优势,浙江省档案馆提供权威、专业的档案管理研究资源支持,双方共同制订“人工智能+档案”科研成果应用及推广的可行性方案规划设计,共同推动相关成果在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华东)中心和浙江省档案馆的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口述历史采集室建设运行、音视频档案整理利用、档案开放鉴定、档案著录等工作中的成果转化及推广,创新档案管理工作模式,提升“智慧档案”建设水平。联合实验室首款产品—讯飞档案机,以档案信息安全为基础,具备高保密性。可随时随地进行口述史的征集整理;重大活动全过程记录建档。产品上手简单,操作便捷,是实验室首款既有颜值又有才华的档案专业人工智能创新型产品。浙江省档案馆目前正在进行一系列口述历史的抢救性采集整理工作,从此前走访浙江籍名人,到接下来走访浙籍老艺术家、抗战老兵,包括档案机在内的人工智能黑科技都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自诞生以来,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基于技术革命的大胆预测,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变革,将会是人类智慧的一大挑战。综上所述,传统的档案提供利用服务方式一般包括阅览服务、展览服务和咨询服务等被动方式实现,而新型的档案提供利用服务方式主要是网站服务、新媒体服务、精准推送服务等主动方式实现。人工智能可以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对使用者的需求进行深度挖掘,及时准确地掌握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真正地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现代档案服务,包括“万物互联”“万物智能”“无时不在”“无处不联” “无所不有”的等智能服务特点。

参考文献

[1]张江.浅析人工智能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J];决策探索(下);2018 年08 期.

[2]杨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 年07 期.

[3]李晓丹.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考试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8 年28 期.

第2篇: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中生;职业规划;建议

一、引言

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与拓展促进了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同时对各个行业产生巨大冲击,很多需要人工机械作业的领域将会使用机器人,造成大量人员的失业。面对如此现状,今后我们高中生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成为当务之急,只有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加强学习方向与时代潮流的匹配性,才能迎接挑战、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做好职业选择和规划,更好地适应今后的社会发展。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

“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在1956年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它是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互相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角度出发,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制造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能力,以延伸人们智能的科学。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呈现飞速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比较典型应用主要包括符号计算、模式识别、机器翻译、机器学习、问题求解、逻辑推理和定理证明、自然语言处理、智能信息检索技术以及专家系统等,这些在计算机领域、化学领域、医学领域以及矿物勘测领域等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技术的发展总是超乎人们的想象,要准确地预测人工智能的未来是不可能的。但是,从目前的一些前瞻性研究可以看出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综合模糊处理、并行化、神经网络和机器情感等进行全方位发展。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今后人工智能会向着全球国际标准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地在就业领域应用及发展,因此高中阶段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规划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美国、加拿大等先进国家早早的就把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安排在了高中阶段,相比之下安排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规划都有着明确的方向,我国目前某些地区高中阶段已经安排了职业规划类型的课程,相信不久高中生职业规划的课程也会出现在更多地区的校园。

(三)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机器眼下正在取代的首当其冲的是那些简单机械操作的劳动者,比如说我国工厂里的初级工人正在面临自动化的威胁。还有美国福特公司,不仅大量裁减蓝领工人,而且还要把工厂搬到别的州或国家去,那里税收更低、政策环境更宽松、工会更友善的,在这些地方使用机器人不仅可以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而且能够极大的降低各种成本,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对各个领域的就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也在往这个方向发展,对于IT行业,今后会大量使用机器人进行工作,制造业也在逐渐增加使用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使得个人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虽然就短期而言,机器是不会一下子取代大多数人,但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有一些机械的、长时间集中精神的、固定套路的工作,比如流水线工、司机、配药师等,机器比人还擅长,这些领域将会淘汰大量的工人,导致很多人员失业。而很多工作需要人搭配机器做才最高效,这些工作是主流的新工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人和机器协作的过程中,机器一定会不断智能优化的,在单一专业的工作内容中,机器逐渐又会替代人,因此也会造成人员失业。对于人际沟通事务,由于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人比较擅长。审美是模糊的、社会性的,这个还是人比较擅长。

对于我们高中生而言,勤动脑,勤动手,不断创新,是未来立足之本。因此不仅要埋头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应对迎接人工智能的挑战。

(四)高中生应该怎样规划职业生涯

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今后我们高中生应当趋利避害,努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自我价值的增值,具体来说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职业规划的意识

高中生要根据自身的主观因素以及外界的环境因素,分析、归纳、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且制定相应的学习、培养计划,采取必要行动去实现目标。这种确定人生方向的规划问题应该在高中阶段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得到自身的重视,对选考科目的选择及大学志愿的填报就不会盲目、无头绪,在高中阶段有了明确的目标会使自己的学习方向更加准确,学习积极性更加强劲,同时在就业选择上也可以尽量地少走弯路。

2.选择高水平的职业指导教师

高中生实现从学校到社会或者更高层学校的过程中职业规划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高中阶段一个好的职业规划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我们选择的职业规划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任职条件,目前国家也一再的强调任职职业资格的严格性;其次就是指导教师要善于启发式指导学生,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师的帮助下充分认识自己的天赋、特长、兴趣、能力、心理等方,发现和挖掘自己多方面的潜能,学会正确利用各方面条件充分发展。同时,要注意避免指导教师的思想左右了我们的思想,只有准确的认识自己,才能促使我们带着自己的职业规划继续努力进步。

3.自己的高中生涯规划

高中的三年,对一个高中生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阶段可以进行分阶段的自我管理培养。高一阶段:刚进入学校,通过学习了解学科特点,利用学校、教师、网络、社会了解就业动向,自我优势结合人才需求,明确选考科目,初步制定职业发展意向。高二阶段:正确处理选考科目学习与学考科目学习的关系,既突出专业知识又兼顾知识广度。高三阶段:更要处理好语文数学英语必考科目学习与选修科目深化拓展的关系,既要提高高考成绩又要深化拓展专业素养;既要强化高考复习又要重视面试培训,为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或“三位一体”考试做好充分准备。因为近年来重点大学通过高考统一招生录取的名额正在减少,而自主招生或“三位一体”的名额大量增加,有志于就读名牌大学的学生要注意这方面的情况。同时高中生要根据自己的理想多去了解高校情况,多去了专业设置的情况,为报考适合自己的学校及专业做好信息准备。

4.积极参加选修课程,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基础

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高中学校要开设选修课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这不仅可以及早的发现我们的喜好和特长,为我们的职业生涯做规划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对我们的基础知识的培养也很重要,拓宽了我们的见识宽度,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界,黄冠,王冰洁.关于人工智能教育如何弥补当前教育缺陷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12(3):50-51.

[2]焦加麟,徐良贤,戴克昌.人工智能在智能教学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仿真,2003.20(8).

[3]刘春玲,张焕生,郝国芬.BP神经网络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12,31(5):231-232.

第3篇: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通信技术

1引言

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通信技术,是计算机网络、传统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现代计算机通信技术,在新时期技术发展中,改进着信息处理功能,满足着社会发展需求。本文对互联网时代,计算机通信技术发展、实践的探讨,对挖掘计算机通信价值,促进社会现代剧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2基于互联网时代的计算机通信技术概况

计算机通信技术,是将计算机、通信技术元素系统性、全面性融合的产物。互联网时代到来后,为计算机通信技术创造条件。该技术以计算机为媒介,提高着信息、数据传递效率,展现着信息处理价值。数据通信作为计算机通信技术基本形式,在计算机、终端设备之间充当着“信号塔”。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互联网应用、推广基础上,在信息处理、办公自动化、决策分析、各类系统控制等领域被广泛使用。[1]通过连接方式,计算机通信技术可被分为直接式、间接式两种。根据技术应用范围广度,计算机通信技术在应用时,可被分为广域式、诚域式、局域式三类。

3互联网时代中计算机通信技术发展和应用探析

3.1发展现状

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中,计算机通信技术发展情况,体现在微电子、光纤通信等技术中。计算机通信技术在应用初期,多集中在微电子技术,所展现出较多优势与成就。现阶段,计算机通信技术,针对微电子集成电路中,需依托于通信程序、分组设备实现信息传递。而高速分数技术,可被分为帧中继、异步传输两种技术类型,前者主要用于广域网、局域网通信传输方面。帧中继技术分组交换特点为速度快、高宽带,可以在声音、数据、图像传输中,发挥较强通信作用。异步传输可被用于局域网内部互联信息、图像传送中,具有低误码率优势,可以节约技术人员不同节点处理时间。在互联网时代,微电子技术,在不断发展中,已经步入技术革新历程。计算机通信技术在提高传输效率、传输性能时,则是采用光纤通信技术,改善通信传输效果。在社会步入互联网时代后,计算机设备在实际应用中,在通信速度方面有着新背景要求。互联网技术发展中,分布式信息数据接口,有着可靠性强、通信速率高等优势。可以实现远距离数据传输,提高着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空间范围。而分布式接口需要依托于光纤通信技术,以提高传统局域网信息传输速度。再者,计算机通信技术融合光纤通信技术时,能够有效避免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信号干扰、信号弱等问题。但在技术实践中,还应结合数据传输情况、效果,提高技术应用稳定性,实现各领域信息传输、网络互换基础的实质性进步。[2]

3.2实践应用

当前社会中,互联网已经渗透在各大领域。计算机通信技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智能化、生活化发展,其信息传输范围、实践形式发生较多改变。计算机通信技术,包含多层线性、非线性数据、信息,视觉影像、语言都属于计算机通信技术范围内。基于此,计算机通信技术,被应用在人工智能领域。在海量数据处理中,应用该技术,能够通过提升智能化、自动化任务速度、性能,促进人工智能模型具体化。同时,人工智能在数据自主存储、处理、分析,计算机通信技术可强化数据传播,整合传输内容,完成人工智能模型数据处理任务。例如将计算机通信技术、驾驶安全相结合,已经成为互联网背景下,交通领域需要思考的问题。智能化、自动化驾驶在实现期间,则需要建立在计算机数据收集、整合、分析能力,以及人工智能模型基础上。[3]网络时代,计算机通过微电子技术远程通信功能,让人们在网络设备中,实时通信,提高生活便捷性,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现阶段,微信、微博各类网络交流平台,都属于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实践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教育、建筑设计领域内,同样展现着计算机通信技术实践效果。该技术体系中,通信技术通过获取信息,在交由计算机系统后,会通过多媒体设备完成教学、设计信息采集。

第4篇: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价值范文

人文情怀对教学的涵养

1.求真精神给予了学生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

求真精神对教学的涵养主要包括批判精神、计算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批判并不意味着坏,也并不意味着批评;相反,它意味着看到更远处。批判让学生学会质疑和思考。而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周以真教授指出,“计算思维是人们分析问题、研制解决问题方案,并将此方案信息化的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智能社会的到来,每位学生都应拥有将所要解决问题的方案信息化的能力,这样才能与未来的社会无缝对接。同时,求真教学思想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算法蕴含的逻辑思维培养浑然天成,学生们通过程序设计的学习,通过参与机器人活动,就能习得终身受益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生活在生活与数字技术共存相生、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并行不悖的环境中的学生而言意义重大。求真的信息技术教学终将让学生们能在数字时代保持理性头脑、拥有创造未来世界的能力。

2.向善精神给予了学生价值观的引领

向善精神对教学的涵养主要表现在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上。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造福人类,用不好能灭绝人类。最近霍金、比尔・盖茨等人都在担忧机器人对人类的威胁,因为在并不遥远的未来,超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或将不受人类控制,如果最先实现超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人有着邪恶的价值观,那么人类将可能陷入灭绝的深渊,而如果实现超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人有着为人类造福的价值观,那么人类将得到永生。这些可能实现超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人今天也许就坐在我们的课堂中,如果我未能给予学生的情怀赋予涵养和牵引,那么,技术这把双刃剑终将伤害我们自己。

3.臻美精神给予了学生欣赏美、设计美和创造美的启迪

臻美教学思想对教学的涵养主要包括审美、设计与创造的浸染。臻美习惯的培养将使学生不断超越自己、积极面对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师古典认为,未来孩子的培养方向是从强到美,“美”的情感终将感染和引领孩子们成长为有着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积极的理想追求的人。臻美的教师会主动选择美的范例、提供美的素材、设计美的任务、展示美的作品、进行美的评价。在美好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得到培养,表达美的意愿必然会增强,美的创造水到渠成,同时,受益的还有设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培养。

综上所述,人文情怀涵养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就是要在教学技术的同时,促进学生真、善、美全面发展,使学生成长为富有人文底蕴又兼具科学精神的勇于实践创新的人。

人文情怀涵养下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由此可知,天马行空的妄想不是创新思维;有价值的创新思维,必须是“生之有根,长之靠谱”,既与众不同,又具有社会意义。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三种思路:一是在教学中注重一些与创造力相关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倾向;二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上为学生创造空间,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对现实、知识和意义进行独特的建构(其最终目的是希望从个体知识结构兴趣点的发展独特性中产生思维内容的新质);三是通过参与特定领域共同体的创造实践活动,培养与之相关的习惯、性向、知识,从而形成专长,并跃升到创造新的理念、方法和产品的新水平。本课题研究中所运用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与策略,思路源自上述三个方向。

1.教学指向现实世界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创新思维奠基

这一策略围绕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目标是在解决问题的实践应用中建构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创造能力和倾向。“问题”的选择直接映射出教师的教育情怀,那些关注学生情感、希望为学生未来打下基础的教师所选择的“问题”一定是开放的、学生感兴趣并乐于去探究和表达的,并且学生在探究和表达的过程中能获得新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习、迁移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多媒体信息的加工时,教材所推荐的载体是PPT,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学习兴趣不大,究其原因,是教师选择的“问题”太简单,诸如用PPT制作新年贺卡、制作个人简介等,这类“问题”学生均能完成,完成之后学生没有成就感,也未能实现能力的迁移。如何突破这一教学瓶颈?笔者为信息技术教师支的招是用PPT讲属于自己的故事。“讲自己的故事”因其开放、独一无二、有意愿讲好故事才能够打动学生,学习因而成了对学生自发的需求。其背后的教学思想还包括对学生“设计感”和“故事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学会“讲自己的故事”之后的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

著名未来学家、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在其《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一书中提出未来属于那些拥有与众不同思维的人,唯有拥有右脑时代的6大全新思维能力――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才能决胜于未来。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讲好自己的故事?这里涵盖三方面的教学智慧:一是通过课前写好故事脚本节省课堂构思的时间;二是通过写脚本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三是通过写脚本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系统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而设计思维和系统思考能力的培养又是学生今后继续拓展知识、灵活应用知识即学习迁移的最佳培养时机。

2.教学贯穿美的指引,以美启迪心灵,感性思考力为创新思维助力

目前,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及类似计算机般的能力仍然重要,但教育的目标不应该停留于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做好准备,迎向概念时代。丹尼尔强调“概念时代拥有全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和全新的生活方式,更加重视‘高概念’和‘高感性’能力。高概念能力包括创造艺术美感和情感美,辨析各种模式,发现各种机会,创造令人满意的故事,以及将看似无关的观点组合成某种新观点”。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感性的思考力?笔者开展了审美、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将美的培养贯穿始终的教学试验。于是,范例美、任务美、评价美成了课堂的主旋律,学生在美的浸润与启迪下,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发现美、表达美成了自觉行为,作品所传递出来的创意和美好让人感动。

3.教学张扬个性,以创意为评价核心,点燃创新思维

越是个性化的教育,越有可能培养出有独特知识结构、有鲜明特长和兴趣的学生。创新思维本质上是拓展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因此,标准化的教学或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都无法培养出富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在未来社会,创新思维产品个性化是制胜的法宝,我们有必要将个性化的培养放在首位。那么,信息技术课堂应如何遵循学生的个性来开展教学呢?首先,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其次,教学重视学生个性化选择问题的机会、问题与个人的相关程度,以及帮助学生将所选问题个性化的策略;再次,教师协助学生应用知识技能来实现学生的意义构建。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个性方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点燃,学生的作品才会个性丰满、灵气袭人。

4.教学关注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相依,思维常新

第5篇: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前教育;信息化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学校和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动力是科学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目标。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到教育方面,现代教育技术逐渐由传统的课堂多媒体教学、微格教学、使用网络进行资料查询、利用即时通信软件如QQ或者电子邮件对学生指导或答疑等方式向全网络多媒体教学、网络微格教学、移动APP建立学习社区、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及应用等方向转变。特别是MOOC、创客课程、STEAM课程、数字化教材以及虚拟仿真资源等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推广,使得教育技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更加深刻。新形势下的大学课堂,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发展必须进行升级与改造,如:配置全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室,在教室范围内,教师的电脑、学生的电脑以及教师与学生的手机,都能自如地加入网络,进行文件交换与课件演示;为了适应小组化学习的需要,建设智慧课堂,打破原有的课堂布局,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每一个小组都能有自己的学习、研究、讨论和展示单元;搭建更加灵活的教学服务器,为每一个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空间;配置能够全时全方位录播的高清录播室,录制更多的、有代表性的学习片段,充实课堂教学资源,为教学研究提供方便。教学方式的改变、教育技术的提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期以来,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方面,教师更多的是将黑板换成投影幕,将随身携带的存储设备换成在网上存储,在课件上链接几个网址,让学生利用网络上交作业,这样就显得自己多媒体化、网络化了。这些做法,并没有使学生因教育技术发展而获得收益,其原因,是教师并没有使用新技术新方法,或者说教师没有掌握这些新技术新方法。为了让教师能熟悉运用新技术,就要对教师的引导和培训同步进行,特别是有关利用移动APP学习社区指导学生的方法、MOOC、创客课程、STEAM课程的学习,数字化教材、虚拟仿真资源使用等内容的培训。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强化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信息素养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在校大学生能力的提升,先要立足于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信息素养。早期的信息素养,着重于对教学资源的查询与利用,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LA)认为,信息素养是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而在当前,利用电脑与手机查询教学资源,协助学习已经是大学生的一种本能。但随着“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面对信息过载的环境,如何有效地运用、处理和评价信息已成为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信息管理为核心的信息素养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关注:第一,信息意识:对信息的判断力和辩证思维,能及时感知到信息的价值。第二,信息处理技能:与信息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包括信息检索、存储、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对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的能力。第三,信息应用:从对信息的分析处理中得出正确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信息伦理与道德:在信息获取、与使用过程中遵守法律,不违反道德规范。信息素养的提升,先是要在学校层面制订一个培养大学生网络信息能力的规划,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然后,要完善课程体系,如开设“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课程,丰富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内涵。接着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信息意识,特别是对信息的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能力。最后还要加强信息道德与法治观念的教育。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强化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

教育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学习一直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对比其他课程,理论学习相对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理论学习如此重要,我们无法减少任何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这就造成了一个很现实的矛盾,学生总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么多看起来没有用又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对此,现代教育技术引入理论学习的传统做法就是将多媒体引入课堂,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但实践证明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新形势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微课、仿真、翻转课堂的出现使得学生的学习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教师主导教学、教师引导教学全面转向为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协作学习。结合理论知识,利用取自现实教学场景的片断和过程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够使用理论知识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从而掌握理论知识。

(二)利用现代科技,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学前教育的专业技能,直接体现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很多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直到工作一两年后才能胜任。大学校园内缺乏学生实践的场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普遍使用的方法是增加教育实习时间。这里存在两个较大的问题:第一,教育实习会扰乱幼儿园教学秩序,很多幼儿园,特别是比较有名的大型幼儿园并不是很欢迎实习生,这个问题普遍存在。第二,教育实习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指导相对较少,很多学生无法知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学校的微格教学课和其他的实践类教学课程虽然能够在这个方面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提升,但在很多时候,由于任课教师并不是幼儿园老师,幼儿教育的实践经验远远没有理论强,很多时候对学生的教导流于形式。那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微格教学与幼儿园进行远程关联,聘请一部分幼儿园优秀教师远程评价微格教学片段,提出改正意见,对学生的变化进行评估,使得学生能够修正错误。同时,可以对幼儿园课堂进行远程连接,在约定的时间内进行课堂直播,让学生远程观摩幼儿园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得到第一手教学资源,通过指导教师的分析,获得最直观的教学经验。

(三)建立虚拟环境,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沟通能力

教育专家有这样的观点:一个人在18岁之前的成长过程,家庭教育的影响占比超过60%,学校教育占30%,还有10%的影响来自社会教育。这说明,学校与家庭的联系非常重要。而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就算是参加实习,也很少有与家长打交道的机会。但与幼儿家长的沟通如此重要,学生必须掌握这项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我们可以将幼儿园老师与家长沟通的问题总结归纳并且虚拟一个幼儿园的家校环境,在这个虚拟的家校环境中,可以由老师、同学或者同学家长扮演幼儿家长,这样就可以锻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幼儿园学生家长远程交流的能力,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幼儿园学生家长沟通的能力。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能力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严重,但并不是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是找工作容易,但找自己想要的工作难。数据显示,中国幼儿园数量每年保持5.0%以上的扩张速度,2017年幼儿园数量突破25万所,2018年幼儿园数量将超过27万所。所以,近几年来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但如何找到一所自己满意的幼儿园呢?这不仅要求学生有合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应对面试。为了解决面试问题,我们可以做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是经用人单位同意,录制大量的面试实况录像,供学生观摩。第二是建立计算机远程虚拟面试环境,外聘一些单位的人力部门主管,对学生进行远程虚拟面试的实战练习,让学生熟悉幼儿园人事招聘的要求、流程,提高面试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增加学生在应聘过程中的自信心。

第6篇: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 中职学校 人才培养

1. 背景分析

工业机器人是综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工程技术、信息传感器技术、控制理论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水平成为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1]。工业机器人能在能在工况危险和恶劣环境下的工作,能代替人做单调、重复的作业[2]。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工业机器人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基础,在制造、应急救援、资源开发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仍存在较大差距[3]。重庆市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其“6+1”支柱产业中,汽摩、装备制造和电子制造产业占比达到70%,在未来几年,上述行业对工业机器人需求约4.5万台,整机价值突破100亿,带动产业集群价值将突破200亿元。因此,重庆必将成为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和应用的巨大市场。为了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我市的中职学校开设工业机器人专业是很有必要的。

2. 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的来源有几方面:由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的研发型人才;由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具备相当理论水平的技能型人才,而中职学校主要是培养侧重实践应用,熟悉基本操作与保养维护技术工人及操作人员。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产业对保养维护技术工人及操作人员需求量最多。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业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就业表

3. 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工业机器人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企业要求相应的专业人才要具备更全面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必然要求中职学校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道路。而要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利推进,校企的深度合作则是必不可少的。

3.1 课程体系的确定

结合我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及企业专家的建议,我们确立以:工业PLC、传感器应用、变频器应用、AUTOCAD、机器人应用维护、机器人仿真编程等课程为核心的专业基础课。另外,为了保证学生的技能能紧跟企业的需求,我们还要求学生考取维修电工中级证书、无线电装接工中级证书以及ABB企业认证考核。

3.2 教学模式的选择

工业机器人专业作为机电一体化学科的延伸,很多知识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手段[5]。首先,我们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小班教学(不超过30人)。其次,在教学实践中增加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的比重。最后,在教学实践中大量采用项目驱动和仿真教学方法。例如,我们采用ABB公司开发的Robotstudio软件作为教学平台来开展仿真教学。Robotstudio软件包括基础应用组件和工程组件,其中基础应用组件可仿真模拟机器人生产过程的操控;工程组件则可将实际工业生产中的装配、码垛、焊接、喷涂等多道工艺在实验室里真实再现。

3.3 师资队伍的建设

针对工业机器人专业的特点,我们应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的现状,紧密联系企业。对此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应实施如下办法:一方面要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的专业技能培训和企业实践;另一方面要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学校的专、兼职教师,对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发展建议献策。

3.4 考核体系的构建

我们要改革以往通过简单的试卷来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体系,而是要通过一个合理的考核方式来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项目驱动教学法下,我们要看学生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完成该任务的个人和团队表现来综合考核学生。另外,我们针对学生的自行设计或有新意的创作型设计都要适度加分。

4. 结语

工业机器人是一新兴并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学科,而中职学生可在其中大有作为。针对学科特点,我们采用培养学生技能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使他们具备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高超的技术应用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英飞 罗爱华,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研究,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4月

2. 唐洪涛,工科职业技术类院校开设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可行性分析,科技信息,2013年1月

3. 唐洪涛,技工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职业技术研究,2013年3月

第7篇: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价值范文

一、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1.课程地位有明显提高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纳入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系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等科目并列。而原有的课程纲要是单独颁发施行的,只是强调“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实际上不少学校将其作为“副课”。

2.课程内容有较大的拓展和深化,体现了社会需求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通过与原课程纲要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如下调整:

(1)拓展与深化部分:“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等五个模块。

(2)新增部分:“人工智能初步”模块。

(3)压缩与淘汰部分:原课程纲要中的“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操作系统简介”、“计算机硬件结构与软件系统”等3个“零起点”模块在新课程标准中不再单独列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将其内容适当补入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之中。

3.突出信息技术内容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倡导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适当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

4.强调“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正确运用

新课程标准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

5.课程目标体系有变化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重心偏向注重学习过程,共同构建信息素养的培养,突出了培养锻炼学生对信息获取、加工、表达、交流与管理的能力;对信息及学习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协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二、新思想,新理念,新标准的学习中,不免有些问题心里还存有疑惑,不甚明了,与大家一起共勉

1.“非零起点”

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尚未制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不免成了“空中楼阁”,这就难免事实上还要从“零起点”去考虑问题。信息技术课和其它课不同,它需要电脑作为工具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城市和农村的学校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比如,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城市与农村学生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差异很大。城市的学生条件好,接触电脑的时间早,学校大多从小学就开设了这门课程,而农村的学生,由于自身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对信息技术知之甚少,而高一信息技术教材是在继承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编写的,有许多计算机的基础知识都不讲了,那么必修模块的教学在现有课时和现实条件下,如何实现因材施教,以学论教?这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是一个挑战。

2.教师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日新月异发展很快的学习课目。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广阔的要求。上好这门课,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比以前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需要教师不断地关注、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问题。这种不断学习的压力和挑战是巨大的;另一方面选修课存在很大的弹性,更需要授课教师不断自我地学习、自我更新。仅仅依靠教师去摸索、尝试,恐怕教改质量是要大打折扣的。快速提高信息技术教师能力怎么解决?

3.选修模块

课改加大了选修分量,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大了,老师讲课的灵活性大了,的确容易激发起教学双方的兴趣。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由于教育资源的差别,所能开出的选修课差别甚大。比如信息技术新课标虽然规定了5个选修系列,但是,每个系列的模块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怎样考核?老师按自己所长报出的选修课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选择老师时如果厚此而薄彼,学校该怎样排课和协调?课改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却没有减少内容含量。这与巩固基础的初衷有些矛盾。

4.评价方式

第8篇: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价值范文

陈杰:确实是个好消息,对于我这样在一线工作近十年的信息技术教师来讲,我希望这个“惊喜”能够做到:明确学科根源、提升学科地位、完善教材体系、改变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力……

主持人:您的这种希望,恰好触碰到了我这个忧伤的小心理。在惊喜来临之前,我又关注到了隐藏在这些年课程快速发展背后的种种问题,学科背景的有待完善、学科地位的提升、教学模式的变化等,好像这些存在的问题,都直指课程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不受重视”。不知道各位老师有没有这种感慨?

人的意识是难以攻克的“城堡”

陈杰:据我所知,目前一些学校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但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不是很重视。如果把课程作为教育生活的话,我们的教育生活还未能还原信息技术的本真,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其他学科的辅助工具定位在一个服务岗位。信息技术只要能为高考科目服务就有价值,否则一切为零。

郭影强:您刚才说的,我觉得具有普遍性。但其原因不必复杂化,它就是教育功利化――完全围绕高考的结果。

张骏:其实我想在说大环境的同时,也需要找教师自己的问题。李冬梅老师说,一个人要想真正学会游泳,只在浅水池是不行的,必须去深水池。同样,对于信息技术学科,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一定要让他们在信息技术的“深水池”里游泳。所谓“深水池”是指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创意,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综合性的专题式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实践活动过程中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

郭影强:深水池,这个提法形象。可见信息技术课程的问题,有外部环境因素和课程内部的建设两个角度的问题。

陈杰:是的,如果上课都是些容易的东西、都会的,谁愿意学?换作你是学生你愿意吗?所以这里面也有课程设置、内容和教法的问题。

李岩:看到老师们的发言,我觉得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从现象学的视角看,真实生活中几乎人人都离不开信息技术,觉得信息技术是那么的重要,但回到学校课程中就出现了变化。

主持人:这也正是我想说的。但就您刚才讲的,我又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就是目前我们在认识到信息技术重要性的同时,真地正确认识了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概念吗?

最近一位教师也是说到这个课程不受重视的问题,他说:“也许在几百年以后,人们再回头来看这些为课程默默付出的人,会觉得特别伟大。”就是站在未来看现在,得到了历史的价值。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位德国的大作家――卡夫卡。

他有个没写完的作品叫《城堡》,里面描写了一位受雇于城堡的土地测量员,踌躇满志地想要进到城堡中去工作,但却被各种阻力阻拦在城堡所辖的一个小村庄里,好像有种无形的力量把他往外推。这个小说的隐喻很多,不去深究。我现在想,如果把我们普遍人头脑中存在的思维惯性(或定式)比作这个城堡,它是否真正接纳了这个土地测量员所象征的“技术”?

李岩:如果沿着“城堡”的话语说下去,就是要先分析这是一个怎样的城堡,它是如何建构的,与技术是什么关系?城堡内的人为何拒绝测量员(技术),他们与技术的关系现状如何?测量员带入的一定是有益的吗?需要辨识哪些有益?我们如何打开城堡?我们如何与城堡内的人对话、协作?我们如何构建一个可能更为幸福的城堡?

主持人:按照您的思路来讲,首先要看这个信息技术本身在当今大部分人的脑海中,可能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

陈杰:我觉得目前很多人应该是抱着“好玩”的心理。比如说,现在的智能手机、无线网络等,都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娱乐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再神秘,产生了这种娱乐化和应用化的倾向。有很多非信息技术学科的年轻教师,他们对于这种新技术、新产品,掌握的程度会远远超过我们,我也对他们做了一个调查,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娱乐。

主持人:所以我就很奇怪,为什么我们接受得很快,但在创造方面,还往往要向我们的祖先学习?在当今我们看到很多源于国外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创造,其中显而易见的是我们身边的如智能手机的应用创新、社交网络运生的商业模式等,但他们现在还是在对计算机的应用、算法等还有很多的探索和实践。所以我就想这是否和文化差异有关,从文化的角度上看,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数”本源论的时候,就建立了种种数学的方法,也包括逻辑,这也成为西方科学精神的起源。但看我国儒家的思想,似乎是偏重于人文,曾经墨家的学说被他们认为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从教育的历史上看,历法、天文、测量等自然科学在我国虽起步较早,但却没有有目的地向孩子们进行灌输。所以对于技术来讲,是不是也会有一些人有所偏见?

李岩:就目前来讲,技术势弱已经是有一个历史阶段了。这个不单单是国人的现状,国外也是有此情形。从经验知识转向科学知识,技术就退隐了,乃至于称为科学的应用,干技术活的就是一个典型的贬义的说法。例如,技术就是动手操作,技术就是按部就班的机械流程,技术就是科学知识的应用,这是对技术的偏见。

其实我对于“城堡”也有不同的解读,我将这个城堡比喻成我们当下的教育生活。需要看到的是,无论你是否愿意,它本身已经是一个技术涉入的城堡,测量员是一个新的技术的隐喻。那么现状与未来之间、已有格局与新技术的冲击之间的冲突何在,这是要回答新技术给教育生活提供了什么可能,为什么人们会安于现状而拒绝技术对教育生活的改造。这里就存在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的批判,就是说技术的涉入并不都是积极的、有价值的,需要在教育生活中去实践、辨识。新技术的应用与其说应用,不如说尝试、探索、研究,进而化解教育生活中的成见,涤荡教育生活中有关技术认识的误识。而我们现在认为的工具性,只是技术的价值之一。

主持人:“尝试、探索、研究”,我觉得这个正是我们需要对技术抱有的态度,“模仿”只是一个阶段,创造才是最终目的。而且这三个词背后还反映出这种技术的思维方式。

陈杰:技术是可以创造生产力的,只是一些学校更关注它的工具价值,将信息技术用于服务课堂,为其他学科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李岩:技术价值是一个结构体系,工具价值是基础,方法价值是主体,发展价值是结果。当然还有其他的维度,文化、经济……其中发展价值是说技术活动中一定是有生成的、有发展的,问题是发展了什么。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一是价值认识的局限,二是价值追求偏差,这就是目前的现状。

主持人:所以说,在教学生之前,首先要给他们一个更深层次的对技术的理解。校长、家长在看信息技术学科之前,也要先对其本质价值有一个重新评估。我想我们探讨了课程不受重视的一个关键问题。

陈杰:价值的认知问题。我认为造成偏差的原因有很多,现在很多学校只看到信息化建设中“物”的一块,反映在对具体的硬件设备的重视上,而忽视了“思想”上的一块――教师及学生的信息素养。殊不知,缺乏了这种素养,即使有很先进的设备,也难再有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同时我也不得不说,对于信息技术课堂而言,就目前培养信息素养的定位和初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很好地落实下去。这也使我们的课程比较多地停留在工具价值,学生没有获得技术的思想、方法,难以做到迁移和学以致用。正如李博士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学习。这就是一种衍生,一种拓展。而我们的课堂缺恰恰少了后半截。

主持人:您把话说到这里,就证明我们还没跑题,而是进入谈下一话题。教育者的意识关系到开设这门课要教给学生什么。如果这个认识偏差普遍存在,课程不但是不受重视的问题,而是要面临走错方向然后一错再错的局面。

对于信息素养,虽然反映在课堂教学中难以立竿见影,但我反正是信了,因为我们刚刚探讨的对技术的认识,似乎都指向这种素养。但也有教师觉得技术才是定位,也曾把我说通过。所以这个学科定位,是否能够找到一些学科的背景给予支撑呢?

寻找学科背景,走进教育生活

陈杰:关于学科定位和学科背景,现在很多“大家”都在寻找,都有自己的提法,但是可能没有一个能够完全说服对方。我想信息素养应该是目前对于教材的定位,让学生以掌握技能、表达思想、提升素养为目标。而反观高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其实有很多高深的、专业性很强的内容,如程序设计、动漫设计,如果你想在高校这个领域再提信息素养,恐怕就不太合适了。另外,由于整个大环境的影响,导致信息技术学科的定位很难,也不可能稳定下来。它实际上是受到技术环境影响的,如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编程都是在DOS环境下进行,现在高校教育教DOS环境下编程的就很少了。而在编程这个领域中,也有固定不变的东西,不管是DOS还是可视化,包括现在的Web2.0技术,不管你采用何种编程语言,数据结构是不变的。它有着其相对固定的体系结构和知识体系。而我们现在的信息技术教材是什么呢?又想包括计算机操作技术,又想包括编程,又想包括动画……

主持人:包括很多,都要有,但未必都可以有。

陈杰:怎么说呢。看你要求到什么程度。有些老师觉得信息技术学科很好教,有人认为很难教。曾经,我的同事一位数学老师看过我们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后,跟我开玩笑地说到:“这个我也会,我也能教给学生。”诚然,他说的没有错,在当时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材俨然就是一本微软教科书,如果你对Office软件非常熟悉,来教高中信息技术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的。而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信息的“获取―筛选―加工―表达”为主线的教材体系,淡化技术操作、淡化软件,让信息技术老师感到教学不再像以前那么得心应手了,甚至有的老师不知道该教学生些什么。而有些老师就尝试着自己找些软件来进行教学,这又造成了另外一种困局,学生对于软件的掌握程度不一,可能在学习文档编辑的时候用的软件是Word,学习动画用的软件就是Flash,这样就造成信息技术课程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点很零散。学生也可能刚对Flash有感觉,下节课就转到一个新的软件,对技术知识点的掌握可以说是囫囵吞枣。而相对物理等传统学科,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有力学、光学、电磁学等一个个相对稳定和详细的知识体系。因此,信息技术迫切需要寻找一个学科背景,快速准确地定位学科。

陈鸥辉:这是初中、小学的教学问题吗?我感觉高中的多媒体技术还是侧重将各类软件串联起来的,就是说高中的课程设置倒是相对完整的,“民间课标”对必修的问题也有所修改。知识体系相对完整是指信息的“获取―筛选―加工―表达”为主线设计的课程。多媒体信息加工、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数据库管理、算法与程序设计五门选修课程本身的定位还是相对完整的。

主持人:也就是说软件只是作为一个载体,存在于我们的教学中。

郭影强:很多人感觉课程就是在教软件,是因为这个东西比较容易看见。实际上也存在着不易看见的那些东西,当然也是争议最大的一块。比如,信息素养,多媒体信息加工,这里的媒体素养,就不是直接看得见的,但是可以想到的。所以需要一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图,来把它呈现出来。

第9篇: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价值范文

2014年末,在中国南方的某个城市,一家三甲医院宣布与阿里巴巴合作,参与到“支付宝未来医院”计划当中。合作启动仪式结束后,这个城市的另外几家三甲医院的CIO们坐在了一起。

他们漫不经心地聊天从快的、滴滴打车的专车服务开始,几次聊到未来医院计划后,又三缄其口。

医院的CIO们常常会说道,支付宝只是为医院诊疗增加了一种支付手段,给患者带来更好的就医体验,但并不可能获取到病人更多信息。对于所谓的“移动医疗”,医院先行者们其实有着他们自己的布局和打算。

相比之下,来自于互联网的各种“冲击”就显得急迫、凶悍得多。

兜兜转转,从5年前参与挂号网的筹备和发展,到2014年底毅然告别热点不断的互联网电视行业、以微医联合创始人身份加盟微医,张晓春说,他的选择不是从一个行业到另一个行业的转变,而是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迭代。“原本是你必须亲自去到那个地方才能获得的服务,现在在on line上运转起来,这是吸引我的地方。”传统甚至保守的医疗领域也被席卷其中。

“微医”原本是挂号网()的移动端产品,与原生于PC端的挂号网主要解决“挂号”这个痛点需求不同,“微医”希望:能帮助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医生/医生们),像其他细分行业里的专业人士一样,建立自己的名片、塑造自己的品牌,组成同病种的协作体,品牌不再是大医院大医生的专利,微医(WeDoctor)这样的平台就像“医生经纪人”,为医生/医生们提供服务和工具,微医将从更核心的环节切入传统医疗服务流程。

在这一点上,作为“在线问诊”概念的先行者,“春雨医生”联合创始人毕磊同样相信,在好的移动医疗平台上,医生未来获得的收益将不仅仅是物质的,还有用户和声誉,长久来看将会是搭建基于医生自己的生态圈,进而是医生执业的自由化。

有人说,医生的多点执业、自由执业,一定是大势所趋。面对这样的浪潮,被视为变革“深水区”的传统医院该怎么办?坐以待毙还是主动拥抱?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医院在拥抱新技术上的努力,但是更为关键的问题是:传统医院能不能以及如何将医生资源推向市场?医生能不能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上实现自身价值?

医院里的波澜

医院移动医疗其实早就不再是一件新鲜事了。过去几年,随着移动网络技术和智能终端的成熟,各大医院纷纷上线移动医疗解决方案。

创办于1919年的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入移动医疗时代后,快速将移动医疗应用,由住院延伸到了门诊,由医院内部延伸到了外部。该院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管理处处长潘传迪,将之称为院外医疗关怀系统。简而言之,医生通过医院自主开发的手机APP,在院外就可以直接调阅和书写病历,给患者下医嘱。患者通过这个APP就能获得医疗服务。

潘传迪描述到,医生在医院的时候工作非常繁忙,一些病历可以回家后再写入系统;医生出差的时候,也可以完成这些工作,同时与患者互动。

看病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各三甲医院的门诊量长期饱和,许多专家的号难以挂到。有限的专家资源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寻医问药需求,其中一些需求,其实没有必要占用紧张的号源资源。

比如,一些患者就诊的主要目的是找医生开药;另外一些患者到院看病后,首先要做检查检验,医生真正为其提供服务,是在检查报告出来之后,患者可能要等几天再来医院。院外医疗关怀系统想要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

潘传迪介绍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85%的患者都是实名制的,通过APP,医生在空闲时、下班时,都可以询问已经预约挂号的病人,来院需求是什么,如果只是想开药,医生调阅其病历,了解过往病史,治疗和用药状况等之后,通过与患者沟通,即可以直接为患者开药,患者可以在线支付,也可以到院支付,随时取药。甚至,医院还可以将药物快递给患者。

上述检查检验的需求也可以如是解决。医生与患者通过APP沟通之后,告诉患者需要提前做哪些检查检验,然后将化验单开好,患者在线支付,医生再帮患者预约好检查检验时间,届时患者直接到院检查就可以了。各种报告出来之后,再去找医生诊断开药。

医生提前为患者提供了服务,患者就可以取消已经预约的号。这些号源会被回收,重新开放给其他患者预约,或者转为现场号。

“医生和患者都很喜欢这一应用。”潘传迪说,患者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家,医生无论是在岗,还是出差,患者随时随地都能够获取到医疗服务,这正是开发这个应用时所强调的理念。

这个应用还有很多体贴功能。例如,患者在到院就诊的路上,就可以将病情状况,身体感受,实时输入APP,见到医生后,一刷就诊卡,这些信息就呈现在了医生的眼前。在有限的就诊时间内,医生和患者能够更充分、更有效的沟通。

潘传迪坦言,院外医疗关怀系统,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治疗,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得了慢性病的患者一般都会长期找某个医生治疗。许多医生也都会有数十、上百固定的慢性病患者群。将这个群体服务好,群体规模会越来越大,通过院外医疗关怀系统,医生与患者就可以在APP建立一个稳固的患友群。患者通过APP提问,医生在一段时间内,有空闲的时候回答即可。而患者与患者之间,也会在这个群内沟通治病心得,例如饮食、作息应当注意什么等。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直在做类似的事情,例如组织某些慢性病的患者定期到院听讲座,并将之称为患友会,现在这一医疗行为从线下走到了线上。患者也成为了医院的移动医疗用户。

这个受微信等互联网应用启发而开发出来的移动医疗产品,已经具备了与传统医疗流程和商业模式不同的DNA。

从“去医院”到“看医生”

脱胎于“挂号网”的“微医”,有着天然的互联网DNA。从“挂号网”到“微医”,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变化?挂号网创建于 2010 年,主要是为用户提供在线的挂号预约服务,另一端对接国内医院里的专家医生,目前挂号网上已有15万名专家。2014年6月份挂号网将APP改名为“微医”。

“微医”还在不断迭代中。张晓春介绍,“微医”的英文叫WeDoctor。就像英语里“看病”是“See the Doctor”一样,他们“看的是医生”,而我们则把“看病”说成是“去医院”,且不管是大病还是小病,患者都希望能够找到大医院“名医生”(三甲医院专家)问诊,现实情况却是,“名医生”有品牌、但没时间,很多“小医生”有时间、但是没品牌,没品牌的“小医生”就一定能力弱吗?

张晓春讲了这样一组概率数据:一个社区里有1000人,其中750人会生病,生病之后500人会通过服药康复或者自愈,还有250人需要治疗,而这250人其实是可以通过医生资源中占比80%的、提供医疗共的全科医生来治疗的,这其中只有9个人需要经全科医生转诊到专科医生那里。在美国,分级诊疗体系做得很好,上面所说的占比80%的、提供医疗共的就是全科医生或者Family Doctor(家庭医生)。但是在中国,情况却恰恰相反,那750位得病的人里面可能有749个首先想到的是去大医院找专家看病。“这不是资源短缺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出了问题。”

“微医”就是想服务这样一个医务人员的群体:他们希望获得信任,更有尊严地实现价值,既愿在专家团队中成长,又有意愿形成自己的品牌。不过,张晓春强调,“微医”并不是要倡导国内的医生都离开所在医院出来“单干”、创业自己的诊所,而是探寻如何在现有的体制内,医生之间能有一个更符合中国现实的协作方式。

政策层面已经出现了大的转变,比如在最近结束的“两会”报告中,明确了“要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全科医生培养”。事实上,分级诊疗和全科医生的政策性亮相,最初是在今年2月的上海医改《工作要点》中,包括:今年要做实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要探索居民与“1+1+1”的医疗机构组合签约(“1+1+1”组合,即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1家区级医院、1家市级医院);二、三级医院被要求预留一定数量的专家号,提供给家庭医生“转诊绿色通道”。

作为“微医”这样的第三方平台,如何让普通用户认可距离自己更近的医务工作者同样也具备专业素质和职业精神,对这些医生形成信任?张晓春给出的答案是,通过微医集团(We DoctorGroup),一个医生的协作体,在医生协作体中,专家会将其时间、资源、经验以在线的方式给他的团队成员。

他介绍,全国执业医师的数量是279万,假设现阶段让用户看到的是一个一个的医生个人品牌,用户也会混乱,所以平台一定要做一些适当的引导,比如首先是从“专病”入手,先从12个专病开始,让用户从“专病”入口进入,在距离自己最近的区域找到对症的专家团队成员。

平台通过何种具体的方式,把这些“专病”的医生资源“聚拢”在一起?张晓春认为,这种“聚拢”并非物理意义上的聚集,对医生来说,应该更靠近用户,才可能在形成供给的时候被选择,这是市场配置的作用。但同时,借由“微医”这样的线上平台,这些“专病”医生可以形成多个微医集团We DoctorGroup。他举例说,一位河北邢台用户不幸得了肿瘤,希望能找到北京肿瘤医院的王教授给他治疗,“微医”告诉他,王教授有一个专家团队成员张大夫就在邢台某一个离他大概15公里的地方,他可以先去那儿做个初诊,张大夫会根据他的基础检查结果进行判断,判断过程中如有需要,王教授也可以与张大夫进行在线会诊,如果张大夫判断正是王教授的对症病例,就可直接转诊给王教授。

在这个资源配置的过程,“微医”这样的第三方平台作为一家在线技术服务公司,帮助提供专业服务的医生们能有更好的效率,为他们提供交流、会诊、患者诊后管理、在线复诊等服务。“微医也是微信的第一医疗入口,是微信智慧医疗的实施者。”张晓春这样解释微医与微信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版“微医”也是将挂号网既有的医院、医生资源与腾讯现有的微信和QQ两大体系的用户资源打通的重要尝试。2014年10月,挂号网宣布,获腾讯领投的融资,本轮总融资额超过1亿美元。

张晓春透露,除了线上的“微医”之外,他们也会组建一些线下的“微医院”,主要是帮助医生更方便就近地提供服务,“这种微医院,既可以在现有医院内部,也可以在医院外部,利用互联网、医生协作网、患者网形成一些简单、高效的‘微医院’”。

在新版“微医”的构想里,“看病”只是第一阶段的业务定位,之后希望传递给用户的是,就像古代名医扁鹊很有名、被民众很迫切地需要,但事实上扁鹊的二哥、大哥对病人/用户更重要。

“健康管理应该分别让扁鹊的三个兄弟来负责,扁鹊大哥擅长治‘未病’,他会让人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得病;扁鹊二哥治的是‘初病’或者‘预病’,在人有小毛病的时候就解决了;而扁鹊治的是‘大病’,但是一旦到‘大病’阶段,即使能医治好,人也难以不会恢复到‘未病’和‘预病’后的状态。”张晓春借用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其实想说的是,“微医”未来的业务模式更希望能够关注急性疾病之前的两个阶段,能够为用户提供这两个阶段的健康管理服务的医生资源。

彼时“微医”的业务定位将不再是看病,更不是挂号。当然,这也需要相当长的过程。

从“自诊”到“智诊”

在“分级诊疗”和“全科医生”的政策东风下,有评论说,中国移动医疗公司现在是时候做商业模式了。

作为基于移动互联网“在线问诊”模式的先行者,“春雨医生”的第一款APP于2011年11月上线,在免费两年后于2014年1月开始尝试商业化――从收费会员制开始,“春雨医生”算的上国内移动医疗创业里商业化探索较早、经验与教训同样颇丰的团队。

正如投资机构所偏爱的故事那样,“春雨医生”的核心资产不仅仅是大量的医生和用户积累,更是它平台上所积累和聚集的大数据。“春雨医生”联合创始人毕磊告诉记者,“春雨医生”最终要做的是,底层的健康医疗数据整合和分析平台。“找医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最终将是靠数据串起所有的服务需求。把医生所有的解答、用户所有的提问,数据化、结构化。”

就像春雨医生CEO张锐所描述的,他们把医生带到互联网上来,让医生跟用户进行互动和服务,春雨的核心目的,是通过这样的线上沟通和数据采集来降解和沉淀医生的智力,让它变成人工智能。

毕磊进一步解释,数据的价值在于对数据的解读。如何利用数据?春雨平台不只是搜集数据,还有数据的整合、结构化,数据分析和挖掘。现在,春雨希望通过与第三方的合作,来加速在这方面的探索。

今年3月,春雨与中科院大数据实验室合作,春雨的数据接口对实验室开放,大数据实验室将建立健康流数据模型,将这些用设备采集来的数据,通过机器来监测数据变化的情况,并进行健康预警。另一方面是打造机器的人工智能,在某种意义上就像百度的搜索引擎。

可以想象,依靠数据资产,“春雨医生”未来的商业变现很有故事可讲,包括与B端对接,为药厂、保险公司、基因检测公司等企业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

在这个思路之下,一个关键问题是,医患关系如何在春雨的平台上保持长期活跃?毕磊表示,一方面春雨平台上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医患关系,目前平台上大致有6万名医生和5100万左右的用户。另一方面,现在还是“轻问诊”型的服务,用户看病更多的是单次性的,如何选取比较有黏性的医患关系,形成长期的医患沟通需求,这是春雨正尝试解决的。比如慢病(如糖尿病)用户、母婴用户等,这是首选人群,他们在长时间内有医患沟通的需求,而且在在线问诊服务中可能产生相应的药品、保健品、可穿戴设备等需求。

只有更长期活跃的在线医患关系,才能进一步精准地量化用户、数字化用户的行为和习惯。今年2月,“春雨医生”“私人医生干预指导下的服务电商”新模式,某种程度上是春雨希望能够对用户精准“画像”的重要一步,也是将平台的数据资产“产品化”的新尝试。

毕磊介绍,“私人医生”是春雨今年力推的产品,希望把“私人医生”做得更加丰富,之前还只是在沟通层面,今后希望“私人医生”能真正对用户健康做全程管理,“解答问题是被动行为,健康管理则是主动行为”,届时“私人医生”的产品形态、收费模式也会发生大的变化。

“私人医生”原本是春雨在2014年中5.0版上线的“空中医院”的服务之一,原来“私人医生”的收费是由用户与医生自行商定。毕磊透露,新版的“私人医生”一方面会服务更多,另外想做成2B的产品,面向企业销售的、类似于企业团购的私人医生服务。“只有使用人群基数越大,越能分析出来用户的使用习惯、使用概率、并进行成本核算。”

创办至今,春雨医生经历了轻问诊、空中医院、私人医生几个业务模式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付费习惯如何培养、医生在平台上如何长期有效地获得收益,一直还都在摸索中。

“一方面用户需要为所获得的服务支付相应的报酬;另一方面医生付出的多理应得到的多。在教育用户、教育医生的过程中,用户的意识转变,其实比教育医生更难。在用户的付费意识没有成气候之前,需要春雨通过平台的补贴来保持医生的参与积极性。”毕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