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课程性质范文

高中语文课程性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课程性质

第1篇:高中语文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中日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日语精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97-0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不能脱离其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而单独存在,因此学习外语就必然要学习该国的文化,而文化教育也必须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一环。众所周知,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上有着紧密的联系,以至于许多人认为中国人与日本人同文同种,但实际上,由于两国之间各自受地理环境、社会状况、、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两国的文化是“貌合神离”的。因此,在高职日语教学的同时,必须要意识到中日文化的差异,要把文化差异融入日语的教学,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类院校日语专业中的基础主干课程《日语精读》,是日语专业课程中课时比重最大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趋势下,众多的高职日语教师已经意识到了高职《日语精读》课程中日文化差异导入的重要性。

一、高职《日语精读》的教学现状

高职《日语精读》教学是以日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为主要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日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从课程要求而言,这门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日本民族文化的素质教育的课程。

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语言技能教学一直影响着日语教学的发展,特别在《日语精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日语语法结构的分析,常常运用单调的替换练习来训练学生的语速和语调,并认为只有扎实的基本功,能灵活运用语法结构,能进行很好的语言交流,从而忽视了对中日文化差异的了解与认识。因此可能会导致学生所讲的日语,尽管在语法结构上无可挑剔,却未能把自己的意图充分表达出来,有时甚至会犯下严重的语用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中日文化差异以及日本语言特点了解不足所致。有些日本人评价中国学生,日语句子说得很严谨,像在背诵教科书上的语句,十分完整,却说不出感情和韵味。还有的日本人反映,有些中国学生日语说得很流利但说得不得体,对日本文化尤其日本人的语言心理了解不够,很难相处和交往。

以上说明了高职《日语精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语言结构,轻实际功能;重语言训练,轻文化传授。这些都与高职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相悖,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学生学到的纯语言知识不能“学以致用”,难以产生学习兴趣,从而丧失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很难达到要求。

二、高职《日语精读》课程中日文化差异导入的重要性

1.中日文化差异主要体现的三大方面

(1)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中日两国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中国人喜欢用坦率、自信的语言表达方式,而日本人喜欢含蓄、暧昧的语言表达方式。

(2)行为方式的差异。若要表达对某一事物的看法,中国人习惯绝对的看法和说法,是非分明。而日本人的行为模式一般不会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而是含糊其辞、委婉地表达,让对方去揣摩他们的想法。

(3)逻辑思维方式的差异。中日两国都擅长形象思维,但与属于大陆文化的中国相比,日本属于海洋文化。因此,即便是同一种事物,由于双方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对事物的定义或描述也会不同。

2.高职《日语精读》课程中日文化差异导入的重要性

(1)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是由语言本身的特点及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的。把文化导入日语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只掌握语言符号系统或语法结构,而不学习其底蕴文化,就会造成虽能说一口流利日语,却犯下严重语用错误的现象。所以,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必须在进行日语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中日文化差异教学的导入,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理解与认知的能力。

(2)近年来,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为日本企业的来华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来华投资的日企数量大幅攀升,随着中日经济往来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流也随之日益增多。从而,因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在交往中引发的误解也时有发生,这些事实使更多的日语教师认识到“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在日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3)中日文化差异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满足语言学习的要求,从而促进日语教学,特别是《日语精读》课程的教学。这会对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教语言的同时结合语境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可以将中日文化常识融入教学,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点。

三、结束语

中日两国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截然不同,日本文化是日本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吸纳了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的外来文化又将其巧妙地移植在本民族精神土壤上的产物。如果传统的语言技能教学完全将语言和文化分割开来,只注重教授语法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而忽视中日文化差异教学,将导致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日语。因此,将中日文化差异的教学融入高职《日语精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陈岩.谈中日跨文化交流中摩擦的主要原因[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1)

第2篇:高中语文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策略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及实施,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便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增设更是启发着高中语文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然而,就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质量的评价,社会各界持不同的看法。另据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因此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际教学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尚待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予以纠正,以充分发挥高中语文选修课的作用。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具有多样化,而本章节着重从下列几方面展开论述。

1.高中语文选修课赋予学生及教师的选课权利过于形式化,由此导致预设为选修课的课程变为实际意义上的必修课,而教师也是严格按教育行政部门编制的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应设《〈论语〉选读》《外国小说欣赏》《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与《语言文字应用》五个系列,各学校应按学生及教师的兴趣挑选一种教学。然而,多数高中语文教师皆认为选修教材仅表现出时代性的特点,而不具备科学性的要求,因此多数学校仅挑选更接近高考内容的文学性质的选修教材,使非文学性质的社会应用语文课程被直接忽略,如此单一化的教育倾向定会造成严重的教学资源浪费。

2.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普遍较低。高中生本就承受着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因此日常教育教学过程,学生及教师皆会把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当作教学的重点,如此便使选修教材的教学及学习时间被挤压,更谈不上对学生探究性学习及合作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多数语文教师会重点讲解《古代诗歌鉴赏》,而《现代诗歌散文》课程仅安排学生自学或一语带过。

3.多数高中学校未就语文选修课的教育教学管理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即学校未就选修课制订科学的教师培训计划;未就学生选修课程配发必要的选课手册或提供具体的指导,更有甚者直接取消选课指导活动的开设。可见,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全面落实任重而道远。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改进策略

结合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的问题,试图从下列几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1.语文选修课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应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在语文备课过程中,教师应结合选修课的具体类型,确定出教学的重难点,同时采用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成效。例如,选修课教学过程,教师应采用传统教学与创设教学情境相结合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对选修课程的学习兴趣;又如,讲授李白的《将进酒》时,教师可事先播放系列经典的朗读,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语文选修课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开设选修课的目的及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必须结合选修教材的实际内容及编者的真实意图,创新语文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及自主学习的习惯,抑或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改变对选修课的认识。总体而言,就选修课教学而言,教师切不可当作必修课来教,亦不可当作课外读物来教。此外,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角色,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合作性及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例如,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立足课本文言文的讲解,结合历史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及历史观。

3.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过程,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与高考内容衔接好。尽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切不可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及选拔的功能,但高考体制的存在使得社会各界依然十分重视考试的选拔功能,因此选修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务必要兼顾到学生对必修课的学习。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具备创新教学方法的意识,以实现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有效对接。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社会各界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改革表现出相当大的关注,但推进此项改革却遭受到较大的阻力。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及高中生均应认识到开设选修课的重要性,并找到选修课与必修课间的联系,以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邹海婷.现阶段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J].学周刊:A版,2013(12):82-83.

[2]朱丹.浅谈高中语文选修课开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2(Z1):63.

[3]丁芳.高中语文选修课开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02).

第3篇:高中语文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改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走进新课程,我们做什么?这是在新一轮课改浪潮中,我们――特别是一线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我们教学的阵地是课堂,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创新教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是一个常论不衰的话题,我们每天都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新的思想和方法。即使是常教语文有经验的教师,也要面对不同的学生;即使是同一年级,也有不同的学习态度、文学基础的学生,而用不同的方法教学,这就是创新的原动力。因此用同一方法去教学,是不能把语文课堂教学搞得很好的,我们呼吁:语文课堂教学要有“创新”。以下是笔者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一、学习新课程高中语文的教学理念,改进自己的思想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定位语文课程的性质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标准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其基本理念有:(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整体素质;(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但,同时,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这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体现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学习。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思想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主理解、自我解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无疑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求新、求活的清泉,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然而,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却主动放弃了自身的主导地位,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似乎“读书找难点――合作解疑惑”的“讨论课”方彰显其对课程改革的真正践行。似乎一堂好的语文课就以教师讲的“少”和学生讨论的时间“长”和“热烈程度”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难道这就是新课改的主要精神吗?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第4篇:高中语文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情感教育 策略

一、高中语文课堂中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

(一)高中语文课堂中进行情感教育教学,是全面落实教育目标的需要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人文性主要包含人们的普世价值、道德品质、精神信念等,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进行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伟大精神和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另外,《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应在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情感;通过阅读和鉴赏,能够陶冶情操,深化热爱祖国、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这些都说明高中语文课堂进行情感教育是落实教育目标的需要。

(二)在高中语文课堂进行情感教育是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学习的最佳时期,是他们心理和生理逐步成熟发展的阶段。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情感丰富而复杂,主要表现在:一是他们在面对许多问题时,往往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自己的情感世界容易受到他人或外界事物的影响,有时情绪会难以控制,比如,可能因为自己上课时回答对了问题,教师进行了表扬,往往会表现的兴奋不已,内心充满无限喜悦;有时也可能因为某一次考试没有考好,而使学习自信心大幅下降,甚至长时间闷闷不乐,一蹶不振,从而彻底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二是由于他们年纪小、社会经验不丰富,他们往往在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和外界的诱惑时,自制能力很差,通常辨别不清事物的好坏、真伪。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的这些情感状况让我们意识到,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增强文化修养的同时,更要培养他们的情感世界,以弥补其不足。

二、在高中语文课堂进行有效情感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知识

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情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好的教师人格魅力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学生,能够无声无息地感染自己的学生,能够让学生在主动自我完善中逐步形成健康崇高的人格品质,能够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能够促使学生把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一种自觉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课堂要想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应当具备丰富渊博文化知识,一个不善于沟通交流、文化知识贫乏的语文教师是很难胜任教授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善于接受和消化新知识、新观念,认真钻研语文知识、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应当积极探索语文学科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当孜孜不倦、勤奋好学,努力做到既有精良的教学业务能力、又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学科知识。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旁征博引、举一反三,才能深入浅出、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接受各种教育和指导,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情感。

(二)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尊严和价值,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积极美好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他们才能主动地接受教育,才能使他们中懦夫变为强者,才能使他们中的落伍者变为进步者,才能使他们中的失败者变为成功者,才能使他们变得自尊、自爱、自强、自信。

三、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教育具体实施策略

(一)创造平等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气氛

一堂高效的语文情感教育课堂,关键在于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主体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才能作自主的选择、平等地和他人共同活动,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并依据学生的实际,将学生情感、自己的情感溶于教学内容之中,增强他们对教材的情感感悟,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思考力。课堂上,教师组织管理学生,应坚决避免高高在上的“教师为中心”式的管理模式或手段。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具有作者特定的写作目的、写作背景,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体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把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当然在进行情感教育时,值得教师注意的是,由于中学生接受事物、理解事物的思维不是完全成熟,有时学生难以辨别清楚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容易凭借主观直觉进行好坏评价,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教育,将抽象的道理变为实实在在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借助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有效地让学生体验、感悟作者的情感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进行教学,而且要求学生要对精彩的课文、精彩的片段进行深情的朗读,让朗读成为连接学生和作者真实情感的桥梁,让教材中形象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科技的日益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已经完全走进了课堂。教师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教师都能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这样可以让文章中所描述的内容逼真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具有一种愉悦的心情。

总之,为了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我们要按照普通高中语文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的要求,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增强他们各方面的素养。

参考文献:

第5篇:高中语文课程性质范文

一、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特点

(一)髙中语文新课标中有关选修课程的要求

高中课程设置中已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但还没有哪一个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像这次的新课程标准一样对选修课程作了如此详尽的说明,可见国家对选修课程的重视。按照三级课程管理模式,选修课程包括国家选修课程、地方选修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特点已出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作了详细的说明。

(二)新课标理念下语文选修课程的特点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国家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课程。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编排方式,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从总体上看,新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性质上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选修课程必然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工具性,人文性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五个系列,即“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它们的设置就很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2.设置上的专题性与针对性。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选修课程的开设应遵循多样选择的原则:既要注重基础性,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和差异性。五个课程系列的开设其选材范围必然很广也很自由,但这并不是说选修课程处于无序状态,五个系列可以视为是五个专题,它们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完整性。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除了专题性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针对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我们知道语文选修课程是针对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其次选修课程是针对语文的实际应用;再次选修课程是针对学生的探究式、研究性学习方式设置的。

3.实施上的灵活性。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具有灵活性。我们知道新的课程改革实行三级的课程管理模式,这就给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学校带来很大的自主权。灵活性一方面指的是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系列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灵活性的另一方面是指学生可以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及能力灵活地选择自己所需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在保证统一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多样的广泛的不同要求,这也说明了语文选修课程比必修课程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灵活性。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将要面临的困难

结合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实际,我想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将会遭遇如下一些困难:

(一)师资问题

要素主义教育流派曾经认为“教师是宇宙的中心”,十分重视教师素养的培养,今天,我们依然认为教师具有如此重要的中心地位。但重视教师素养的培养对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很有启发,我们必须重视师资培养。实现教师专业化要实施新的语文选修课程,必然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上好选修课的必要条件。

(二)教材问題

教材被认为是教学过程的四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一,可见教材的重要性。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凭借,是课程顺利实施的基本依托。与必修课程教材相比,选修课程教材的编写、出版以及选用等环节还有许多问题期待解决。其一,语文选修课程灵活多样,系列丰富,各地区各学校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开设,这样一来同-类型的选修课程教材的需求数量就会相对局限于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学校,需求数量必然会很少。由此就会带来编写、出版、发行教材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浪费,我们怎样将这些控制到最低点?其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可以拿一些现成的图书作为选修课程的教材,这就存在一个教材选用的问题,什么样的教材适合教师教学以及高中生学习需要呢?

(三)评价问题

高中语文新课标当中虽对评价有比较详细的建议,但笔者认为评价仍是语文新课改一个大的问题,甚至是“瓶颈”。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同志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评价与考试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障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之一”。我们知道,评价具有诊断、导向、激励等许多功能,而在目前,髙中学习其评价主要是与考试结合在一起,特别是高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则很容易放弃选修课程的学习。因而要很好的发挥选修课的评价的各方面的功能,使学生积极地投人并很好地进行选修课程的学习。

三、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策略

(一)选修课课程设置要求

1.选修课应在编制教学计划时与必修课统一考虑。选修课既应是必修课的补充,又应是必修课的延伸。应由必修课和选修课共同编制出完整的更广博的培养高中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课程体系。必修授课计划一定要根据课程的整体要求和学生的要求来制定。对此,选修课亦概莫能外。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应与知识需要接轨,对于选修课,不搞短期行为,也不搞临时行为。

2.对于教育思想的改革,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设计安排在选修课中进行实验性教学。

  3.选修课的课程设置要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过去开选修课多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协商决定,较少听取学生意见,而忽视了学生常能够对他们自己需要和希望学的东西讲出很好的意见。

(二)选修课的教学方法

选修课的教学方法要灵活、生动。可以变换使用多种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可以采用讨论法,使学生互相促进、互相启发;也可以使用调研法、演示法和模拟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传授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以便学生能通过自学,学到许多课堂上没有教授过的知识和能力。

(三)选修课的课时安排

选修课的总课时安排中必须占有足够的份额,例如占总课时数的2〇%?30%,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选择余地。而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国家和学校已规定出必须选够的数量。笔者以为,高中语文选修课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度,这样才有利于提髙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达到选修课的真正目的和效果。

                            

第6篇:高中语文课程性质范文

    一、改革评价主体结构,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补偿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在现行评价格局中,教师学生全都边缘化,这既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又不利于课堂评价的落实。课堂评价应该是师生双主体的交互活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师生共评和谐共生相得益彰的,学生自我意识的强化以及同龄人之间的亲和力和竞争性必然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补偿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多元化”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突出的是“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那么高中阶段,则是“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相互活动。”其侧重点应落实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点上。

    二、拓宽评价对象领域,展示教师人格魅力,提高学生补偿学习的自我期望值

    教学过程是师生认知结构,情意体验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过程,“教师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因此,我将教师活动纳入了课堂评价对象领域,教师的知、情、意、行诸种现象都成了课堂评价的内容,无形中强化了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榜样”的优点的积极示范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榜样”在教学及其评价中暴露出自身知、能、情、意等方面的缺漏也在所难免,不过只要不遮饰并积极完善自己,就能以“榜样”有错必纠有漏必补的人文素质、补偿“身范”激发起学生补偿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强化他们补偿学习的自我期望。

    三、优化课堂评价行为,增强目的性和针对性,推动和维持学生进行有效的补偿学习

    1、评价目标多元化。语文素质结构是以认知结构为中心的知情意行系统,学生语文素质缺陷也不仅仅体现在认知发展单方面,因此,评价的目标要多元化,要兼顾学生语文素质知情意行多方面。既要评价知识习得状况,又要评价能力发展水平;既要评价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和清晰程度,又要评价知识巩固得是否便于迅速提取和灵活运用;既要评价语言的准确流畅简洁生动程度,又要评价思维发展水平;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能结构质量,又要评价学生非智力因素参与水平,更要让学生通过积极的尊重他们劳动的评价汲取补偿学习的动力和强化相信自己必能成功自我效能感。

    2、评价内容具体化。笼统的“放之四海皆准”的无情景特征的评价是无效的,因为学生感兴趣的是明确地了解自己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对未达标的项目更需要清楚努力的方向。评价具体,指向明确,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补偿学习的针对性、对其他同学也有启迪。

    3、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不同,高中语文课程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学生学习这两种不同类型课程所达到目标的程度便构成了高中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因此,语文课程评价既要注意必修课与选修课两者的相互衔接,更要注意它们的不同特点。

第7篇:高中语文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情境创新 高中语文 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100-01

常规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多数还停留在“上传下达”的层面,没有真正用于研讨教学方式及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尤其像“情境创设”的教学中所呈现出的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缺乏一套可行的研讨与交流方式。虽然平时也围绕课程改革开展一些评优课及说课等比赛活动,但大多数还是一个人的舞台,没有充分体现集体的智慧、团队的力量,有的甚至只是流于形式,仅仅为了年底工作总结时有内容可写。专业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缺乏提升课改实施水平的真正平台,急需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校本教研路径[1]。

1 情景创设模式教学的内涵

情景创设简言之,就是寻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规律(事理)的研究行为过程。具体说来,就是这样一个行为过程:针对高中专业教师教学中存在的若干典型的现实问题,分步选择其一,并且先在一次课上有目的地尝试实践解决方案,再通过课后集体反思、综合评价,总结得失利弊,提出新的教学方案,再在下一堂课或相关的课上进行深入的实践解决,课后集体进行再反思、情景创设。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深入,从而总结出符合本土特点的、具有高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初步架构出具有高色的“情境创设”课堂教学理论,进而达到发展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因此,从根本目的上来说,情境创设是发展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操作策略和有效途径。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是校本教研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方式。情景创设的操作方式可以假设为:上课创设再上课创设……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其中的“评价”,不是简单的下结论,而是对课改理念、课改思路和课改原则在教学层面的拓展和深化,具有演绎性质和功能。

“情境创设”教学方法的特点:“情境创设”教学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情境创设”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规律和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2]。

2 高中语文课程情景创设模式教学的案例分析

在学习语言的教学,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一定的阶段,尤其是对原始来说,这些都是表面的高中意义理解文本更深层意义的转换过程,在这一阶段,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将不可避免的文本文字变形和误解[2]。所以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理解的状态,选择正确的回应方式能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他们的独立的正确的中存在的问题。和深化我们理解文本知识和思想的掌握和理解,情境创设实际就是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施以改造加工,产生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它是人脑所特有的,哪怕没有已有事物或符号呈现于眼前,人类也一样可以不受约束地构造出新的符号、事物和关系,极大地阻碍了高中语文课的发展。思维必须以人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只有扎实的基础,才能使学生建立以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基础的“直观因子”,引发契机,促进实践从低级的感观直觉上升到高级的理性直觉,对解决高中语文课程问题或进行创造性探索具有积极作用。

情境教学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中分成四个步骤:教学流程是指课中“四步”,即情景问题导入、互动释疑探究、归纳总结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1)情景问题导入。该步骤明确“学什么”的问题。教师设置契合教学内容的鲜活情景,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极大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该步骤大约需要5分钟[3]。

(2)互动释疑探究。该步骤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解决“怎么学”的问题。首先班内每个小组进行组内合作学习,对大家在自学中存在的疑问互相进行解答。接着,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既可以把小组学习成果展现给全班同学,也可以将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到全班进行更广泛的讨论交流。通过全体同学的互相释疑和点评,相互借鉴启发,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该步骤大约需要20分钟。

(3)归纳总结拓展。该步骤主要解决“怎么用”的问题。在课堂上对刚刚学会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知识网络结构;阅读导学案上的“认知拓展”、“经典史料”,开拓思维、扩大视野。该步骤大约需要10分钟。

(4)练习巩固提高。该步骤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解决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可以选择课堂习题反馈,课后作业反馈或者章节、单元达标测试,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最后分层布置适量的自习作业。该步骤大约需要5分钟。

学生们总结进步时说:“以前大家都是‘独行侠’,学习上自己管自己或破罐子破摔,即使遇到问题也很少相互探究甚至没兴趣探究;现在分组学习,大家成了‘利益’共同体,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帮助其他组员共同进步。团队意识促使我们谁也不想拉小组的后腿。而且现在课堂上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使我们由被动接收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消化知识。我们心里很明白:只有学好了、消化了我们就可以像优秀学生一样在组内、在班级自信地展示自己!坚持到现在,我们觉得自己很优秀,我们的小组很优秀,我们全班都很优秀!”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程情景创设模式教学过程中,只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才能使课堂真正达到“教学做合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祝浩.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2:201-202.

第8篇:高中语文课程性质范文

一、情境教学,体会语言之美

语文教育应该是“明象”的。王弼说:“意以象尽,象以言著。”王夫之说:“天下无象外之道,言以明象。”可见,语文教学需要一种情境性思维,教师通过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契合的相关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潜心会文。

譬如,在理解文本意蕴时安排“入境”。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所传达的诗人的复杂情绪时,先投影《定风波》“一蓑风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指导学生浅吟低唱,课堂气氛沉郁跌宕;一曲《平沙落雁》古筝曲中,教师进行深情阐述;引《坡传》中《坡突围》的精彩语段,让学生体悟本词寓含的愈挫愈奋、旷达洒脱、外儒内道的积极人生态度。

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语文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思维,促使智力和语文能力的发展,结合高中生心理特点,更好地体会母语之美。

二、引进网络教学,延伸课堂知识

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网络教学资源的海量化、形式的多样化、活动的交互性使高中语文教学面临新的挑战。网络在高效课堂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是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秀的课件设计可使教学事半功倍,教授《琵琶行》时可补充欣赏《步步高》、《二泉映月》、《十面埋伏》,并分别写出乐曲特点,以更好理解白居易“常物设喻”的高明手法;训练习作《魅力》时,投影各类图片,让学生围绕核心词找“魅力”,如妈妈的老火靓汤、林丹的沙场决战、微笑的蒙娜丽莎、迷人的巴黎夜色……网络巨大的知识容量为语文教学内容拓展了无限的空间,学生的学习范围已不再局限于那好几年不变的教材,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各种美文名著,精彩句章尽收眼底。

三、优化课堂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精心设计的高质量问题能引发深入思考。问题宜少不宜多、宜粗不宜细、宜宽不宜窄,最好能纲举目张、唤起共鸣,引导迁移、链接应用,激发生成、开放创新。如《沁园春・长沙》设计提问:古人多悲秋、怨秋之作,为何笔下之秋却“与众不同”?

有人戏称教师是“职业提问家”,而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对课堂提问有正确的认识。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同时考虑,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问人之所未问,发一问带动全文,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从敢于提问到善于提问,就是探究能力增强的表现。

四、完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在被动地听教师讲课,而且一般教师很少会让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进度,但是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讲却十分不利。《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主人决定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在这方面,教师应该灵活采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比如开展小组合作教学,让学生分小组,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开展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和探究。而且通过学习,小组之间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集体荣誉感的推动下,积极发挥自己的潜力,并最终形成对所研讨知识的深层次掌握,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形成了,学习的思维能力也会随之而提高。

五、挖掘教材内容,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语文,是一门知识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增加人文精神的融入,对于丰富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内涵有重要意义。为此,语文新课标中,将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其实,只要教师能够用心地挖掘,高中教材中很多内容都可以使学生在学到相关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人文精神。比如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我们在欣赏作者描绘的风光秀丽的江南的同时,更感受到那里的淳朴的民情,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真诚、纯洁的爱,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教材中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受到美德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语文,让学生学会使用语文;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领略语文的人文价值,培养学生涵养丰富的人文精神。当然,这离不开教师对教材内容更加深刻的把握和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更好地实现。

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语文,是一门诞生于生活的学科,生活之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而且语文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而我们目前很多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如何提高成绩,如何使语文科目在高考成绩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至于学生学习了语文,是不是可以转化为技能在生活中使用,能不能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些都不是教师关心的。实际上,只有与实践联系起来,构建理论到实践的平台,语文学习才有意义。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实践,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语文内涵。比如,有的教师抓住积累指导生活化、阅读教学生活化、写作教学生活化三条主线将高中语文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将生活实践与理论学习串联起来,相辅相成促进学生成绩和能力的提高。

第9篇:高中语文课程性质范文

那么在工作中具体怎么办呢?笔者试从教师和学生双向层面的互动角度提出如下思考: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双方在语文教学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1.教师层面

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兴趣,鼓励自主学习,确立主体地位。众所周知,语文教学近年来出现了一个令人堪忧的状况――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热情。鉴于此,《课程标准》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力求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和兴趣,在总目标中多处体现对学生自主选择、自我体验学习的重视,提出“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等目标,鼓励学生主动开发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新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学生自主体验的学习环境与和谐的课堂氛围,并加以引导,既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需要,又实现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同时又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使语文学习真正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过程,进而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动力,怀有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2.学生层面

确立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不只是对教师的要求,学生自身也应有所努力。学生学习应具有主动性,要做学习的主人。教学相长,学生学地主动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质疑的多了,对教师的教也会有所促进;反过来,教师教得好了,又会促进学生的学。另外,目前所提倡的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都需要学生做主角,如《课程标准》中讲到“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方法,发展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由于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语文“双基”的学习不再是纯粹的认知活动,学生不再只是一味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知识的获取与学生个体相联系,尊重高中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