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设计形式范文

课程设计形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设计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设计形式

第1篇:课程设计形式范文

关键词:项目导向;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实务;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钱学礼(1975-),女,湖南邵阳人,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湖南 邵阳 42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湖南省教育厅教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2-401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54-02

一、课程性质

“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实务”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应用型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旅行社计调与外联人才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基本技能,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旅行社计调部和外联部的业务范围、工作流程和操作方法有一个总体了解,重点掌握外联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产品销售,计调工作的计价、报价、发团、接待业务等操作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与分析旅游线路、合理报价、准确规范地执行旅行社发团和接团业务工作。[1,2]该课程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实践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强化学生旅行社行业岗位实操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思考和探索。

二、课程应用“项目导向型”教学的重要性

“项目导向型”教学是一种“以项目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式教学,教学时强调始终以一个完整的项目任务为教学导向,重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训练技能和锻炼能力。[3,4]这种教学方法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课堂更加活跃,教学主体互动增强,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实务”课程引入项目导向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组形式参与教学项目设计与运作,参与个案资料的搜集和计调与外联运营业务的实际操作,从而弥补课堂讲授与案例讨论在教学中的不足,强化项目教学和情景教学,从职业人才的角度使学生得到专业化训练,使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岗位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相统一,通过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实战操作,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胜任能力。

三、课程设计理念

“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实务”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旅行社计调、外联业务工作过程及岗位职业技能要求,按照“职业岗位——岗位能力要求——确立教学项目”的项目导向式逻辑关系来构建教学内容,紧密与行业、企业相结合,开展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学,对应职业能力的项目实训标准与要求,加强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的全面培养,通过对教学目标项目的分解、实践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项目训练过程中掌握计调与外联岗位所需专业理论知识,学会实务操作技能,达到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密切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课程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本课程针对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根据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工作岗位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流程,充分考虑行业实际和市场需求,全面跟踪国内国际职业标准,根据“必需、够用、管用”的原则,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相关理论和实践,将课程教学内容共设计为“两大模块”和“六个项目”,构建起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操作技能实训于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

两大模块:打破原有教材的理论结构和目录体系,以原有教材理论体系为依据,在此基础上根据旅行社计调部和外联部的业务特点及工作内容,将课程内容设计为“旅行社计调实务”和“旅行社外联实务”两大教学模块。

六个项目:根据课程模块的功能,结合工作岗位所需要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要求设计出旅游市场分析、旅游线路设计、旅行社产品销售、计调采购业务、计调接待业务、旅游团队动态管理及突发问题处理等六个教学项目。每个项目根据岗位工作所需的相关职业能力要求再分解成若干个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根据任务内容进行能力演练,将知识点与技能要求直接融入到具体操作环节中,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

2.教学环节设计

运用“项目导向型”教学强调把课程的理论认知和实践结合起来,以增强课程的针对性与实践性。为达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实现知识教育与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每个项目的具体教学实施,紧扣职业能力要求,设计为五个基本环节:

(1)提出项目任务——这是首要环节。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引导出实践操作工作内容,不仅要让学生清楚一个完整的旅游项目策划规划中的细节,还要对整个项目运营模式进行策划。

(2)制订项目计划——小组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按照项目作业指导书的要求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

(3)实施项目,完成任务——实际操作时学生要明确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并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必须给予及时充分的指导。

(4)检查评估项目——这是项目教学的深化,对教学过程起着导向性的作用,评定标准和评价过程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小组互评等方法,与项目设计的目的和要求相匹配。

(5)归纳总结——项目完成后,教师要对本次项目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如在项目实施中哪些是做得好的,下次再实施时就可借鉴参考;在哪些方面存在怎样的问题,应如何避免,下次则不要再犯。通过该环节可以提高项目教学的实施效果,保证项目教学目的的实现。

3.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特点,设计融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实景演练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体系,有效地保证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1)课堂讲授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用在介绍旅行社计调部与外联部的职能特点、工作原理、计调人员和外联人员的管理及管理理念、培养理念的内容。

(2)案例分析法。结合计调与外联业务操作与管理的实际,引入具有典型作用的真实案例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设置相关业务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使其了解旅行社企业工作岗位情况,促进学生思考问题以及借鉴经验或教训。

(3)分组讨论法。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提前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或问题,让学生课后积极利用网上资源查找、搜集资料,认真思考,然后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如针对旅行社降价促销、“零团费”、“境外强迫性自费”等敏感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性。

(4)角色扮演法。教师合理地把相关教学内容设计到各个项目任务中,设定模拟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现场模拟。例如,在计调接待业务、产品销售、旅游合同谈判内容方面都可以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扮演旅行社的计调员、外联销售员、部门经理甚至游客,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情景,进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具体事件的处理能力。

(5)实景演练法。充分利用校外合作旅行社进行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带着项目任务进行岗位角色的演练,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亲身体验与体会计调与外联人员的实际业务。例如:和旅行社外联人员一起实际参与客户的谈判、签订合同等工作。实景演练法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职业岗位的业务内容、操作流程和工作方法,进一步明确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的作用。

4.教学环境设计

为推动“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实务”课程“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环境的设计:一是充分利用模拟教学软件创设“贴近实战”的虚拟旅行社。项目课程实施中应配合运用专业规范的旅行社运营仿真模拟教学软件,借助计算机网络系统来开展课程教学,在网络上建立接近真实的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工作模拟环境,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职业角色”进入学习情境,亲身感受工作过程,让学生自主思考,进行体验训练,融教学做为一体。二是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与旅行社企业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如合作开发教学项目、聘请兼职教师、教师挂职锻炼等。即能让学生在旅行社企业完成相关实训项目的学习,锻炼职业能力,促使其就业时快速适应企业环境,胜任相应岗位工作;同时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会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使教师在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具有较高水平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项目设计与项目指导能力,以及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

5.考核方式设计

项目导向式教学注重提高学生能力与职业素养,在课程考核评价的设计上,需改革传统考核模式,构建多维灵活的考核体系。考核中注重过程评价,适度削弱教师评价,让学生参与自评、互评和小组评价,主要通过平时实训成绩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项目能力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淡化期末考核。课程考核真正体现工学结合,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技能实训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三结合的“能力导向式”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是否具备旅行社计调或外联人员的从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成绩由三部分构成,用项目实践实训、课堂表现情况及期末测验成绩来综合评定。

参考文献:

[1]陈乾康,阙敏.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实务[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王英霞.高职《旅行社外联与计调》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4(4):110-111.

第2篇:课程设计形式范文

关键词: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自构型课程

课程设计是解决设计与规划教授什么的问题,一是等同于“课程规划”,是制定课程实施计划的过程;二是课程设计是课程规划过程的产品,是独立存在的实体[1]。对设计师而言,设计真正的价值体现,其实应是设计有否被转化成一件商品,或者这件商品能否为用户青睐。同样,对于教师培训而言,除了设计出的培训课程方案外,培训课程方案实施有没有被学员认可,有没有给予学员极大的心理满足感并转化成学员的学力提升和对培训的留恋更具价值。因此笔者提出课程设计应像设计商品一样,也应重视“创意”,才会得到受训者的青睐。

一、“自构型课程”的解读

“自构型课程”是在“国培计划”的培训设计和实施中产生的,是国培培训机构在学员自主构建的学习需要内容基础上,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用最优化的思想和观点以及系统方法分析参与教学过程的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等各个要素,以特定方式组织安排课程的各种要素,从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课程结构的教师培训课程方案。它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其最大特点是针对性强。设计过程充分依据参加培训学员教师的现有水平以及他们所迫切希望解决问题等实际情况制定培训目标、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方法等,有利于提高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的贴近性和实践性,增强培训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也有利于整个培训效果的提升。

二、“自构型课程”的创意表现

1.“点线面案例承载的课程结构” 模式

课程内容结构就像“经纬网”一样,为使各种要素有机地整合,让学习者产生学习的累积效应,培训课程需要以恰当的结构形式进行有效的组织编排。普遍意义上的课程内容结构呈现为六种相互对立的组织形式,即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逻辑结构与心理结构;直线式结构与螺旋式结构[2]。自构型课程以地理学科逻辑和学员需求的内容和方法为主线构建,以上六种组织形式中前五种在其课程结构上得以有机整合体现。

(1)横向与纵向逻辑结构。“方法主线”按照横向结构选择培训内容,它打破学科界限和传统知识体系,将各种观念与学科、策略等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强调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关心知识的应用而不是形式,以使学员更好地探索地理教育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如图1。例如,地理学科培训设计,如图2,首先选择“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有效教学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创新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中外地理课程教学和改革”等观念方面内容指导教学策略;其次是“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和策略”、“如何看待和使用教材”等教学策略,指导方法和技能;而“课程资源开发”和“现代技术手段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等教学技能是课程实施的保证。这些从观念到技能的内容,跨越社会学、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等课程,聚焦解决“教学有效”的问题。

纵向结构或称序列结构,即将课程内容的各种要素按照一定准则以先后发展顺序排列,保持其整体的连贯性。在课程史上,夸美纽斯的“务使先学的为后学的扫清道路”的要求与《学记》中的“不陵节而施”都是强调按先后顺序,由简至繁地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学习内容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是一些课程论学者的一贯主张。20世纪以来, 一些教育心理学家又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有关纵向结构的新认识。例如,加涅的层次结构理论按照复杂性程度把人类学习分为八类,认为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或原有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即复杂学习以简单学习为基础;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也是强调学习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按顺序排列的典型。地理学科培训设计,见图2,“内容主线”是纵向结构,它是按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以中学地理课程的先后进展顺序进行排列,既可解决教师疑惑点,又能保持教学整体的连贯性。

(2)心理结构与直线式结构。不论何种国培项目,特别是短期集中培训项目,都是时间紧、任务重,要按照全面系统而严格的学科固有的逻辑顺序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显然只能走马观花,不能真正满足学习需要,因而地理国培自构型课程在课程内容中案例的选取是按心理结构组织,强调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需要、经验背景等组织课程内容,见图2,专题中全部案例都是在培训前对学员调研时获得的问题,如地球运动、等高线、空间概念等,然后用学科内容和方法逻辑将其加以串联;呈现方式采用直线式结构,前后专题之间不能出现重复情况。

2.“自构型课程”的类型

“自构型课程”与“传统课程”的不同在于课程内容是否经过调研,而确认为学员的学习需求。根据学员决定学习内容的自主程度,将自构型课程划分为三种类型,其异同点见表1。

(1)研究性自构型课程。根据教师对地理教育教学知识的多元化需求以及前期教师受众调查和国培的教学经验,对学员所面临的各种教学问题进行诊断、归并,再依据具体培养目标、学科要求、学员个人需求等,培训前专家从这些备用课程资源中,遵循可行性原则选择,构建匹配的课程体系,形成培训执行课表。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课程设计者选择那些需求课程与早已熟知课程吻合的课题,既经济又兼顾学习需求构建学习课题,使教学和相应的有效组织形式变得驾轻就熟。但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如果选出的吻合课程不足培训课时,或者是不熟悉而深入不下去时,则用习惯的可操作课程填补,从而构建出培训执行课程。这一课程设计是以培训者为中心,坚持学科结构,以习惯的地理教学论“逻辑”组织为原则设计。二是照顾内容覆盖以及信息获得的大范围设计,即强调把两门以上有关的科目合并成单一的大范围教程以克服课程的破碎形式。例如,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测量与地图、水资源等学科合并为“基础地理”作为一门培训课程进行教学,讲授法、谈话法、纲要信号法、探究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合并为“地理教学方法”作为一门课程。表面看有整合,但是在国培这个不同于本科教学的特殊课程实施操作过程中,容易导致教学缺乏深度,培植肤浅,无法恰当地说明学习者的心理结构与教学方法策略设计,无力培养学员的经验和兴趣。

(2)半开放性自构型课程。根据教师对地理教育教学知识的多元化需求以及前期教师受众调查和国培的教学经验,对学员所面临的各种教学问题进行诊断、归并,再依据具体培养目标、专家设计、学员个人需求等,形成宽泛的培训课程资源,制作培训选课表,培训前学员从选课表里按需选择,最后由培训单位组织专家对结果整合,形成培训执行课表。

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这样的课程不完全以地理教学论框架设计,而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确立追求的目标,规定查阅的资料,计划实施的活动,以及安排从事的评定程序等过程,形成课程结构。培训者必须认真遵从三个程序:一是发现学员的兴趣和需求是什么?为此调研应非常细致。二是对学员兴趣和需求进行细致诊断,分析成因,发现培训课程,并遵循以下原则引导学员构建培训课程:重要核心内容必修,保证培训水平;并列同等内容选修,针对多数需求;课程分明层次选修,保证培训有效;标准以外内容加课时,满足最大需求。三是帮助学生为学习选择最重要的兴趣和需求。为此需要对培训选课表的课程题目进行仔细研究或附加课程介绍,让学员明确,继而正确选择其需求课程。

(3)全开放性自构型课程。这是对受培训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以及教育境界都达到较高水平的理想化培训课程。培训者根据对地理教育教学知识的多元化需求及前期教师受众调查和国培的教学经验,对学员所面临的各种教学问题进行诊断、归并,再依据具体培养目标、专家设计、学员个人需求等,开发制作内容全面、结构科学,能满足每一位学员需求的培训课程,培训单位以集中培训和网络培训等多样化形式灵活开设课程。

这种课程设计强调个别发展,注重课程的组织形式须产生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目的。其主要特征为:第一,课程结构由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决定;第二,重在问题解决。学生在追求兴趣的过程中,会碰到某些必须加以克服的困难和障碍,这些困难构成真正的、学生渴望以挑战而接受的问题;第三,完全以学生需要和兴趣为基础,之前应充分准备,进行中适时调整,否则课程缺乏连续性。

半开放性与开放性自构型课程都根植于人为中心的哲学理念。二者的区别在于,半开放性自构课程的设计更强调集体的作用,强调为达到整个课程的紧凑性需要有统一的研究核心;而开放性自构课程适宜学员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并且实施时需要培训机构具备完善成熟的培训条件。

三类自构型课程可以反映目前国培课程设计的发展阶段,也反映了国培课程的一些现状。一般而言起步阶段多为研究性自构课程,有一定经验和积累后开始尝试半开放性自构型课程,将来可以尝试全开放性自构课程,这应该是设计构建科学合理课程的探索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第3篇:课程设计形式范文

关键词:液态成形与模具方向;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045-02

专业课程设计是本科教学体系中重要的实践性环节,起着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作用。专业课程设计是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前修课程的基础理论进行的工程设计的尝试,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它是对前期理论教学效果检验和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形式[1]。南昌航空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液态成形与模具方向(铸造方向)课程设计是《液态金属成形工艺》、《金属液态成型模具设计》和《液态金属精密成形技术》等课程教学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液态成形与模具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训练的重要方式,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巩固和扩充所学的铸造工艺知识,提高计算、识图、绘图、铸造设计手册运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近年来,随着本专业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我们及时分析铸造方向课程设计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以提高学生铸造工艺与模具设计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铸造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对铸造方向课程设计教学进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铸造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校每届学生安排在在第7学期后4周进行课程设计。学生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给定零件的铸造工艺和相应模具设计任务。学生根据铸造工艺设计手册,结合零件的材质、结构特点、技术要求和批量等对零件进行铸造工艺性分析,选择合理的铸造工艺方法,制定铸造工艺方案,确定铸造工艺参数,设计浇铸系统和冒口的形状和尺寸,设计与铸造工艺相适应的工装。铸造课程设计的主要特点是结合所学铸造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是学生首次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2]。因此,课程设计题目既要结合所学课堂重点内容又要符合企业生产实际。同时,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工程设计能力的目的,课程设计的题目数量要足够多,应满足1人1题。随着学生规模的增大,我校铸造方向每届有3个班,约120人。课程设计教学效果未能完全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计题目过于陈旧,与企业实际生产脱节,达不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与企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一定距离;而且我校由于历史原因,题目覆盖面较窄,主要为航空用铝合金、镁合金零件为主,其他民用材料如球铁、铸钢较少,使学生再就业面上处于劣势。(2)课程设计题库零件图数量少,难以满足1人1题的要求,存在多人一题现象,起不到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工程设计的能力的作用。(3)由于科研需求,引进一些非铸造专业的青年教师,这些教师本身铸造知识薄弱,缺乏铸造工程实践经验。(4)通常,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铸件不进行实际浇注实验验证,学生不清楚自己设计的铸造工艺是否合理,也就不可能提出更合理的设计方案,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大型现代化铸造企业已将计算机模拟技术用于优化铸造工艺设计[2、3],如果铸造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不掌握铸造过程计算机模拟技术,无疑将不能适应铸造企业的要求。

二、铸造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

1.“真刀真枪”做课程设计。我校曾隶属于航空工业总公司,主要为航空企事业培养学生,课程设计主要以航空用铝合金、镁合金零件为主。1999年,南昌航空大学实行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局共建后,坚持“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国防”的服务方向。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在地方企业就业,因此,我校铸造方向建立了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宏伟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浙江阀门超达铸造有限公司等涵盖航空、地方企业的校外实践实习基地。通过协商,这些企业提供大量实际生产零件建设课程设计题库,戴斌煜等老师完成省教改课题:“液态成形与模具专业方向课程设计数据包开发(编号:JXJG-07-7-22)”。以解决企业实际生产问题为题目,使学生“真刀真枪”做课程设计。题目涵盖铝合金、镁合金、铸钢、球墨铸铁和灰铸铁等多种材质,数量满足1人1题的要求,可以满足学生根据毕业去向和兴趣选题。同时,为了确实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践能力,聘请企业铸造技术人员做兼职指导教师,和校内教师一起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强化学生液态成形工艺设计能力。

2.提高青年教师铸造工程实践能力。近五年,针对学科建设和科研需求,引进了多名非铸造专业博士、硕士青年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但这些教师在铸造相关课程方面,尤其课程设计教学能力偏弱。为了尽快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尤其指导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能力,组织青年教师到铸造企事业单位交流学习,选派5名青年教师到校外实践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挂职锻炼,深入铸造生产一线,了解铸造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丰富铸造工程实践经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铸造工程问题的能力,达到快速提高青年教师指导学生铸造课程设计能力的目的。

3.铸造过程模拟优化铸造工艺设计。近年来,国外已经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优化铸造工艺设计[2,3],根据铸件铸造过程模拟结果,判断铸造过程中是否会产生冷隔、浇不足、缩孔、缩松、变形和裂纹等铸造缺陷。为适应现代铸造生产的要求,在铸造课程设计中增加了铸造过程模拟的内容,用于优化铸造工艺设计。我校在第7学期铸造课程设计前开设了32学时的《铸造过程数值模拟》课程,其中16学时为上机操作,向学生讲授铸件充型过程流场模拟、凝固过程温度场模拟方面知识和技能,为课程设计打好基础。教学实践表明,课程设计引入铸造过程模拟技术,使设计结果可视化,学生可以对所设计的铸造工艺进行验证,预测出现铸造缺陷,判断铸造工艺方案的合理性,进一步优化工艺方案,提高设计质量。这些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参加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提高学生铸造工艺设计能力。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由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及其铸造分会、铸造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举办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的目的在于鼓励在校学生学习铸造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和机会,为铸造企业培养优秀人才,促进我国铸造行业的发展[4]。大赛命题均来自企业实际生产零件,评审专家也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我校铸造方向学生已连续参加三届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大赛,获大赛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网站、大江网、中国校庆网均有宣传报道。这不仅彰显了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提高了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知名度。参赛学生受益匪浅,铸造工艺设计能力和解决铸造工程实际问题能力明显提高,就业竞争力显著提高。

本课程设计教学成果已在南昌航空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液态成形与模具方向(铸造方向)07、08、09级学生中应用,并取得实质性的教学效果。(1)学生铸造工艺设计能力明显增强。近三年,指导学生获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2)专业建设特色凸现,人才质量明显提高。2010年,南昌航空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获批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教师教学能力明显提高。2012年,液态成形与模具方向教学团队获南昌航空大学优秀教学团队。(4)课程设计引入铸造过程模拟技术,学生对所设计的工艺进行验证和优化,提高了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冒国兵,张光胜,张海涛,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9,26(11):121-122.

[2]张彦敏,沈丽,郭俊卿,等.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课程设计题库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5):68-71.

[3]李晨希,曲迎东,李润霞,等.铸造专业课程设计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1(3):35-38.

[4]曹阳,苏仕方.浅谈参加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应注意的问题[J].铸造,2011,60(3):313-314.

第4篇:课程设计形式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实践性教学

一、实践性教学的内涵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快速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效果差强人意给高校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很大一部分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不会写程序。究其根源在于目前我国高校对于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仍然普遍偏重于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知识再生能力也没有得到培养。程序设计类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习和掌握它需要进行大量的上机实践。实践性教学是指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通常有两种落实途径:一是随堂实践,即课程作业、实验、上机操作等;二是集中实践,即社会调查、各类实习及见习、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目前高校的上机实践多数仅满足于对部分理论知识的验证,对于具备针对性或直接面向实际问题的综合性训练还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近年来我校已经逐步加大力度,积极修订教学培养方案,增设了部分课程的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效果喜人。并且积极与多家用人单位联合开设校内外的实习基地供学生实践。多年的努力已经初显成效。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性教学标目的是培养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即独立编程能力和项目合作开发能力。一方面,能够利用所学语言和平台设计小型软件,同时能够按照项目分工,负责人的统一安排下,在技术上服从既定的设计方案完成模块的开发,并做好相应的文档。良好的责任心、解决问题的独立编程能力和分工合作制的团结协作精神是必须重点培养的内容。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内涵如图1所示:

二、实践性教学的组织

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一般应包括3个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校内外实践,分阶段实施。课程实验在学期开始1至15周结合理论课针对知识点练习,课程设计安排在16至18周进行,校内外实践可以安排在假期、课外和大四的第二学期进行。(1)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注重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讲授的知识,偏重于如何编写功能单一的“小”算法,局限于一个或两个知识点,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具体的算法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为后一阶段的课程设计做准备。教师指导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包括标识符的规范化命名、注释语句的广泛运用、编程语句的缩进格式、帮助文档的使用方法,逐渐形成编程思想。为了配合实践性教学,最好采用案例教学法或者任务驱动教学法并选择对应教材。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适当努力,能顺利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学习内容,获得成功的体验。(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软件设计的综合训练,包括问题分析,总体结构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程序设计基本技能和技巧,多人合作,以至一整套软件工作规范的训练和科学作风的培养,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综合训练,是与课堂听讲、自学和练习相辅相成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这一阶段模拟软件企业的开发流程组成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中小型项目的设计,一般安排在课程学习后几周进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安排组长(项目负责人)1人,项目负责人组织讨论并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小组人员进行分工,如果是一个小的阶段项目,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完成所有内容,完成后选出最好的作品上交。如果是一个大的项目,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并设法完成。该阶段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老师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案,讲解了知识点,但学生还面临很多细节要解决,他们得到了开发新的解决方案的权利,只要能完成项目,使用何种方法取决于学生。他们可以在互相协作的同时巩固新知识,由于是在实践中学到的,记忆十分深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任务是设计难易适当的项目,全程进行辅导。选择课题时,不宜太复杂,应尽可能让大多数课题组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一般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班级管理系统、教材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就业反馈跟踪系统、水电费管理系统等,这些课题的要求学生比较清楚,在校内即可进行客户调研和需求分析,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因为涉及到数据库、界面、网络通信、硬件编程等方面的知识,要求每个学生都应该至少准备一本项目开发类指导书作为参考。(3)校内外实践。校内外实践是学生到软件研发企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全程参与项目开发的过程,一般利用假期实习和大四第二学期实习,因为经过了课程设计,学生基本掌握了软件企业的开发流程和一般方法,进入软件公司后就能够较快地进入程序员角色。让学生到学校实习基地或相关企业参与程序设计工作,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编程能力和职业能力。这个阶段主要由企业专家负责,导师协助管理,共同完成对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

三、效果的考核

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性教学效果的考核既要考核学生的独立编程能力,也要考查其团队协作精神,同时还要考查其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文档编写能力、纪律性等。为了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可以采用分阶段考核,各部分按照一定的比例综合得到总成绩。在课程实验阶段,可以由任课教师根据每一次操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登记评分,重点考查其规范程度,对于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可以适当加分,并在全班展示,让设计者讲解思路,为其他同学提供启示。课程设计阶段的考核由指导教师组织,在项目的每个阶段开始,教师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要求,向学生介绍本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在项目每个阶段结束,教师都会对学生本阶段的工作进行评估。在阶段评估的时候不仅要考核知识的熟练运用,而且要考核软件工程管理的规范性。对于考核形式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不拘一格,如现场答辩、随机抽题、项目论文等。最后的课程设计分数将是每一个阶段评估结果的综合。

从近几年学生的反馈情况看,实践性教学改革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走入社会即可迅速融入开发团队,而我们广大教师将一如既往的遵循本校办学思路:积极研究高等教育和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趋势,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课程体系结构,强化核心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突出能力培养型课程;加强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应用能力的创新性;立足人才需求动态,结合自身实际,主动转变教育思路,更新教育观念,及时调整学科方向和课程设置,推进教育创新。围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综合应用能力而努力。

参 考 文 献

[1]杨静,王浩,方宝富,姚宏亮,张晶.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大学学报,2005

第5篇:课程设计形式范文

1.微课程设计

1.1教学内容微型化处理

1.1.1内容主题鲜明。以微课程微目标为标准,选取短小精悍的内容。并且各小组微视频可负载完整知识点,可与相邻知识点相关,但不必完全组合。尽管提倡视频内容为小结构的、小模块的,但并意味着这些内容是杂乱无章的碎片,而是以教学主题为依据将教学内容转变为相关微课程,避免影响原教学内容的有序性与完整性,保证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有着充分的黏合度。

1.1.2微型化处理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采用与之相契合的材料,如对于认知负荷较低的良构性知识,可对知识点进行分割处理;对于内部错综复杂的非良构性知识可进行逐层分解、由浅入深。在内容分割上,旨在以微小知识点为学习者提供单一的、有针对性的学习主题,为学习者筛精取华,使学习者可利用较短的时间掌握重点学习内容。具体而言,就是将教学内容以“主题―中心议题―学习对象”的方式进行分割,将微视频内容归诸学习对象,一个学习对象包含一个知识点。例如以学习地球自转的内容时,以地球自转为微内容主题,以自转方向为议题,对此,以自转方向和南北极判断方法为对象进行探究学习。

1.2基于试听媒体技术进行媒体设计

1.2.1课堂实录。这种微课程视频相较于传统课堂视频,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在导入教学内容时,需把握好时间,拍摄时应采用中近景景别拍摄方式,将视频焦点集中于教师和投影屏,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字幕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凸显其提示、强调的作用;镜头调度上应利用推拉变化指示教学内容的变化。在当前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在微课程的拍摄中,可借助ipad、智能手机进行拍摄,如拍摄实验操作流程,后期对字幕、声音做处理。该方法简单实用,适合一线教师开展微视频教学。

1.2.2内容演示视频。这种微课程设计方式,主要针对视听演示性内容,对此,可利用屏幕录制软件结合PPT进行视频制作。首先,开启录屏软件,按计划随之播放PPT,利用耳麦将教师解说内容与PPT内容同步保存,后期编辑时,利用会声会影软件编辑处理前期录制时的不足与缺陷之处,并制作提示字幕。除此之外,还可依据教学内容制作个性化微型教学视频,不让教师出现在视频中,而是展现教师的手写板书与相关内容解说,更好地引领学习者融入其中,强化学习效果。

1.3突出情境感染力的可用性设计

信息化时代下,教育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其中精华型学习资源较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育资源构建时忽略可用性设计要求。对此,在微型学习背景下,微课程设计应注重可用性设计,以学习者为本,注重用户体验。例如,在微课程设计中穿插小故事,增强微课程的艺术吸引力与表现力,以最小粒度的知识内容负载更具实效性的学习内容。

2.教学应用模型

第6篇:课程设计形式范文

[關键词]移动学习;课程设计;学习理论;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3)04-0060-07

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学习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人们也逐渐感觉到了移动学习正在悄然改变着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并存在着巨大的潜力。谷歌项目主管安迪·鲁宾(Andy Rubin)在2012年移动世界大会上透露:每天大约有85万台Android设备被激活,迄今为止,共有3亿台设备搭载Android系统。同时,Android市场上为用户提供多达45万款不同类型的应用。据新东方在线统计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iPad国内占有率达79%,智能终端数量10月达2亿,半年内增长率为125%。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此外,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继续提升,由69.3%上升至74.5%,其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大量移动终端、手机新功能的闪亮登场,以及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体的出现。成就了移动学习时代的到来。

可以说,移动学习已从探索阶段转入了如何真正对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产生影响的阶段。当技术的支撑不再成为问题的时候,如何使移动学习课程更有效地应用于教育和培训,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成为了重中之重。然而,目前的移动学习课程更多的只是解决了“课堂搬家”,离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学习还有很大的距离。移动设备为丰富的多媒体学习提供了潜力。但是,使用和开发移动学习的模式仍有所欠缺。移动学习的主要挑战在于缺乏专为移动设备开发的学习内容。2004-2005年,荷兰开展了Manolo项目,该项目主要關注电子学习、无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集成。Manolo项目的评估者得出结论,移动学习只有在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和必要的服务时才有效。这条规则不仅适用于移动学习,同时也适用于其它技术与教育的整合。例如,研究人员发现,将网络上现有的纸质课程材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对于材料的质量或效果的影响甚微,除非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根据Wentzel等人的研究,荷兰开展的GIPSY和Manolo项目表明,仅仅通过另一种方式(移动设备)提供与网络上相同的数字化学习资料。其价值对于学生的教育经历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教育工作者和教学设计者面临着如何在学习应用中使用移动设备这些功能强大的新工具这一挑战。他们要做的不是期待下一个伟大的技术进步,而是致力于应用现有的工具合理地设计课程。在设计微型学习课程时,要为学习者设计,而不是为技术设计,在学习者的需求和技术手段发生冲突时,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考虑学习者的使用环境、学习需求和经济能力等。为了有效地支持移动教育,要确定符合教学法的课程设计原则,并将这些原则灵活应用于教学设计中。为课程设计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以确保他们能尽可能的适用于最广泛的学生群体,使微型学习从边缘走向主流。下文将对相關的学习理论、现有的设计原则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提炼微型课程的设计原则,以为课程设计者提供参考。

一、研究现状

(一)相關学习理论

现有的几种学习理论可以作为制定移动课程设计原则的出发点。ArnediHo-S6nchez等人认为,许多现有的学习理论与移动学习具有相關性,可以作为移动学习课程设计的依据。

Uden提出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可作为设计移动学习环境和移动学习活动的理论框架。他认为活动理论是一种包括意向、思考、历史、合作和发展这些理念在内的学习理论。它重点是通过利用包括主体、客体和工具在内的活动来理解人类活动和工作实践。在微型移动学习中,学习者和学习活动之间的互动可以作为一项活动,而移动设备就是工具。按照Uden的观点,活动理论的四个步骤可以用来有效地设计移动学习框架:(1)明确活动的目的;(2)分析学习和使用的情境;(3)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活动和其构成成分和行动;(4)寻找内部矛盾,即活动系统中的干扰因素,创新和变化背后的驱动力量。

目前,许多远程教育研究者将国际著名远程教育专家穆尔(Moore)博士提出的“交互影响距离理论(Transactional Distance Theory,简称TDT)”这一理论看作是理解远程教育系统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并用于指导远程教育的实践。穆尔等人以远程技术创新为前提建构的交互影响距离理论反映了后工业化时代的远程教育的核心本质。Park提出可以基于交互影响距离理论开发一套移动教学设计指导原则。他应用这一理论将移动学习归为四类:(1)高度交互距离和社会化的移动学习活动(high transactional distance and socialized mobile learning activity);(2)高度交互距离和个性化的移动学习活动(high transactional distance and individualized mobile learning activity);(3)低度交互距离和社会化的移动学习活动(low transactional distance and socialized mobile learning activity);(4)低度交互距离和个性化的移动学习活动(low transactional distance and individualized mobile learning activity)。Park认为,交互影响距离理论证实,移动设备可以支持学习者在个性化学习和社会化学习之间进行转换。

Ally提出,移动学习原则的设计需要利用认知学习理论、双重编码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将学习看作是内部过程,认为学习的数量取决于学习者的处理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花费的精力和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结构。Paivio的双重编码理论指出,以语言和视觉的形式呈现信息能够提高记忆水平。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解析信息和世界,他们通过观察、处理和解析,然后将信息进行个性化,融入到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当学习者将所学内容情境化时,取得的学习效果最好。移动学习能够促进个性化学习,因为随时随地的学习(和合作)能使学习情境化。

Sharpies等人发现,移动学习与社会建构主义(socialconstructivist)学习理论相匹配,这一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在一个能够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中进行实践来建构知识和技能的积极过程。

在支持移动学习情境的学习理论方面,专家们还尚未达成共识。而事实上,Kukulska-Hulme等人认为,任何单一的理论都无法全面地描述移动学习。Muyinda也认为现有的学习理论无法全面地考虑到移动学习情境的各种因素,但在移动学习理论得到充分发展前,教学人员至少可以在移动学习情境中利用现有的学习理论。他提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协同学习理论、非正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理论都可以在教学人员设计移动学习内容时加以利用旧。Herrington等人建议教学人员采用基于设计的方法,着眼于改善学习经验,而不是证明某一理论优于另一理论。然而,很显然,我们需要评估现有的学习理论与移动学习的相關性,以便于教学设计人员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方法来促进移动学习的良好发展。

(二)相關的研究现状

在开发成人移动学习内容时,由于移动学习环境的独特性。需要建立一系列有效的教学设计原则。而目前来看,移动学习课程的设计还没有形成特定的框架。但是,已有一些研究对微型移动学习的课程设计形成了一些受到广泛认可的设计原则,这些相關的研究成果对成人微型移动学习的课程设计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Dillard认为,了解移动学习环境和其它学习环境之间的差异,可以为课程设计原则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表1中列出了移动学习的七大优势和五个相關的挑战。

移动学习环境为教学设计者提供了对教育进行重新设想的机会,并重新界定了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關系。基于以上所述的优势和挑战,Dillard提出了六条移动教学设计的原则(见表2)。

Mlearning提出移动设备屏幕尺寸较小,存储量和带宽也小,在学习过程中,设计成为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组织提出了移动学习设计的一些指导原则:(1)使用较小的文本块:由于移动设备屏幕尺寸小,在课程设计中文字越少越好。丰富的多媒体内容比文字内容更加适合移动设备。最好使用概念图、可视化图形和声音而不是文字。(2)避免水平滚动:在一般的网上课程中也很少建议使用水平滚动,更不用说在移动设备的小屏幕上提供的课程了。在设计中,要减小图形的大小。以确保它正确地显示在尺寸最小的屏幕上。使用层级形式展现内容可以避免水平滚动。(3)避免使用资源时需要下载插件:学习者会极力避免下载或安装应用程序来访问课程。事实上。当需要安装一个插件来开展学习时,只有10%的学习者可能会这样做。

Gibbons等人认为移动学习原则应包括:(1)以学习者为中心;(2)促进自主学习;(3)学习内容有意义,便于记忆。

Sharpies,Taylor和Vavoula提出移动学习理论应以如下准则作为评估依据:(1)是否与现有的教室、工作场所或终身学习理论有显著不同;(2)是否考虑到了学习者的流动性;(3)是否同时涵盖了正式和非正式学习;(4)是否将学习作为一个建设性的和社会化的过程;(5)是否将学习作为一项以技术为依托的个性化的、情境化的活动。

Kineo作为一家全球性的电子学习服务公司。该公司和世界上最大的流动通讯网络公司之一沃达丰公司、尼康、惠普、乐购、英国石油集团公司,以及目前英国最大的服装零售商马莎百货公司都有过合作。它提出了设计移动学习的10条原则:(1)常问“为什么要移动?”,比如对于这个内容来说是最佳的选择吗?对于观看者来说是最佳的选择吗?从预算角度看是最佳的选择吗?(2)使用现成的信息和通讯应用程序;(3)吸引学习者参与非正式学习;(4)考虑到学习者不止是利用平板电脑进行数字化学习,设计要吸引学习者注意并促使他们参与;(5)多种触摸操作;(6)物有所值,学习者能随时随地地应用移动学习应用程序,信息简单易懂,并且学习经历简短而舒心;(7)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移动设备不同呈现方式和设计也应有所不同;(8)延长已有媒体资源的影响,如在已有的视频中插入音频驱动问题,并给学习者留有反思的时间;(9)考虑开发高效的设计模板;(10)找到合适的位置使用移动学习。

Ally提出,(1)因为人类短期记忆能力有限,信息应以有意义的序列的方式呈现。移动设备上的学习内容应由5-9个有意义的内容块组成,以弥补短期记忆能力和移动设备显示屏幕带来的限制。(2)信息应该以概念图或者网络而不是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以表达重要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關系。作为一种教学策略,也可以要求学习者在移动设备上形成自己的概念图。Stoyanova和Kommers认为,概念图的产生需要批判性的反思,同时也是一种将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外化,促进深加工的过程。作为一项高层次的协作活动,可以要求学习者在虚拟小组中合作完成概念图。并互相检查。此外,还应使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鉴于大部分移动设备屏幕较小,应更多使用视频形式来设计学习内容。(3)应使用始前教学策略(Pre-instructional strategies)使学习者了解课程的框架:这将有助于他们了解课程的细节。以防止信息过载。这对于移动学习非常重要,因为在移动学习中信息是片断化的,学习者需要总体框架将信息进行集成。移动学习材料应有相应的预先说明(expository advance organizers),以让学习者了解课程的总体框架:并提供比较说明(comparative advance organizers)使学习者能够将新知识与现有的知识进行比较,使新知识在知识体系中产生意义。

Clark和Mayer提出了六条设计原则:(1)多媒体原则:创建内容时使用较小的文本块:使用弹出窗口呈现图片:尽量减少滚动条的使用。(2)形式原则:使用音频来替代文本;解说要尽量简短,以减少下载时间;为学习者提供耳机。(3)接近原则:使用Flash Lite或类似的技术来实现在图片上弹出文本;不要将具有相關性的内容分开。(4)冗余原则:避免出现重复的信息;在语言学习中进行重复叙述;在此原则中,他还提出了一个算法:

If there are graphics,then

Include narration;

Exclude text;

Else

If there are limited graphics,

OR content is technical,

OR the language is difficuh,then

Consider redundant text,

End if.

(5)连贯性原则:不要使用任何与学习内容和情境不相關的信息;不要添加插图,音乐,或环境噪音。(6)个性化原则:使用音频小助手,或在屏幕上放置一个小图标使学习者获得指导;与用户创建对话;使用第一或第二人称的旁白或文字。

二、微型移动学习的课程设计原则

本文旨在提出一组适合微型移动学习课程的设计原则。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应对移动学习环境的独特之处。微型移动学习设计的概念性框架应该确保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高度情境感知、个性化和协同的移动学习,同时也为教育者提供理解和应对系统性挑战的能力,以实现高效率和有效的移动学习和教学。在制定框架时要将学习者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发挥合作、沟通和批判的精神考虑在内,以提升学习者的知识和技能。

(一)最小模块原则

移动设备上的学习内容应该是微型化的,也就是说,要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足够小的模块。以使学习者能够很容易在繁忙的日程中开展学习,并成功地排除其它干扰因素。微型移动课程设计在学习内容方面,应充分体现模块化的特征,以模块最小化为设计原则。每门课程应由5-9个有意义的内容块组成,以弥补短期记忆能力和移动设备显示屏幕带来的限制闭。以最小模块的形式提供的学习内容,更加容易被学习者所接受,学习者在移动过程中,注意力处于高度分散状态,微小的学习模块能够将知识点拆解并细化,把课程分割成最适合于零碎时间学习,不易受外界干扰的学习内容。短小的、模块化的课程也使学习者能够利用零碎的等待时间或空闲时间来学习。

然而,将某一主题的移动学习内容拆分成最小模块并不意味着使学习内容变得“零碎”。这里的“最小”意味着模块大小要符合学习者在零碎时间学习的需求,以实用短小的内容模块来呈现学习内容并组织学习活动,强调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相对短小的、松散连接的、白包含的模块,以满足成人学习者短小、松散、实用的学习需求。在设计学习内容时,应针对知识点开展,一个学习模块涵盖一个知识点,尽量将课程分割成微小或者极小的知识点,以便学习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模块的安排要合理,信息分类要清晰,使一门课程的几个模块之间有一定的连续性,便于学习者清楚地了解课程的全貌以及前后的關联。

(二)多样化原则

课程设计的多样化原则应包括两方面:版本多样化以及内容多样化。

版本多样化是指针对不同移动设备的特性,设计同一内容、不同格式、能够充分发挥移动设备特性的学习内容。目前的移动学习设备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手机。Nielson又将手机分为了三大类:(1)功能手机(非智能手机):屏幕小、有数字键盘;(2)智能手机:中等大小的屏幕、A-Z全键盘;(3)触摸屏手机:屏幕覆盖几乎整个手机,可通过触摸激活。第二种是声音设备,如mp3/mp4播放器。第三种是轻便、易携带的电脑,如平板产品、平板电脑,上网本和小型笔记本电脑。随着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设备的范围与日俱增,设备也具有越来越多的功能,能够支持发音、听、看、读、写、搜索信息、计算和玩游戏等。不同年龄的学习者,因地点、学习任务等因素的不同对设备的选择也不同。青少年和年轻的成人学习者通常使用手机和个人媒体播放器。成熟的学习者可能因工作原因会有个人数字助理(PDA)、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一些教育项目和应用还没有充分利用新型移动设备的独特优势,例如,使在特定地方的学习具有特殊性或让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上的摄像头收集数据等。微型移动学习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这种多样性的存在。

微型移动学习的课程设计还应注重学习内容的多样化。目前,虽然已经有了一些为移动设备优化学习内容的创新尝试,但是这一过程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可以肯定的是,大量的移动内容仍然是相当基本的,学习者通常可以下载到数字化的教学卡片与一些简单的教育游戏,但此类内容也为数不多。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移动学习内容的设计和开发往往会受到移动设备本身的限制,目前提供的学习内容很多是为在旧手机上使用而设计的。总体而言,软件已难以跟上硬件的发展。学习内容也往往把重点放在某些学科上,例如,有许多旨在帮助学习者提高成绩的数学、英语移动学习应用程序,而人文或社会科学方面的学习内容则少之又少。

(三)互动性原则

近期的一些研究表明。移动技术和无线技术为建构创造性的、协作的、交互性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相当大的支持。很多研究人员都指出了移动学习在提高学习协作性和互动性方面的能力。Zurita和Nussbaum在研究中证实,移动技术消除了在缺乏技术支持的协作学习环境中出现的协调、沟通、组织、交互性和移动性方面的不足。同样,Naismith等人也指出了移动技术在提供共享的对话空间方面的强大能力。他们认为“当人们互相交谈,质问和分享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时,学习才更加有效”。Beale和Jones,McGovern和Gray。以及Field认为在混合学习环境中,移动技术有利于促进大学里教职员工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Divitini等人也探讨了移动技术在协调和沟通方面的“潜力”。UNESCO的报告指出,移动学习可以用来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这对于社区建设和学习环境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Kukulska-Hulme等人对欧盟资助的移动学习项目开展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Manolo项目的研究人员也认为,就学习内容传播而言。移动技术似乎是沟通和协作的最有效工具。

在微型移动学习课程中设计互动性环节,有利于学习者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更具批判性、创造性和协作性,更善于沟通,且有利于知识的社会建构。学习者通过协作性地参与学习内容或游戏的创建,有助于他们与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的学习者构建分布式的学习网络,并对自己和他人的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

(四)快乐体验原则

成人学习者大部分是在生活和工作甚至消遣之余,在开放的状态中,体验移动计算技术带来的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因此,为他们创设自由快乐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微型移动学习体验中始终有一种自由、开放、快乐、愉悦的感觉,这也是相当重要的设计原则。

首先,要针对学习者的及时需求提供相關的支持和信息,设计适合学习者需要的、有趣的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成人学习者在移动状态中,自身的学习动机不强烈,基本处于一种边缘性的投入与非连续的注意状态,课程设计者应考虑不断给予可激发学习投入和持续的刺激与反馈。

其次,应基于微型移动学习的特性,并结合文字、声音、音乐、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针对不同的微型学习内容,进行不同的媒体设计。鉴于大多数移动设备屏幕较小的特点,应更多使用音频和视频的格式,而不是文本。

再次,创设自由快乐的学习体验,除了考虑课程内容的设计、媒体的设计之外,还要使课程符合一定的可用性设计原则,即从用户的角度对课程可用性进行设计。移动设备在微型移动学习中的使用使得用户体验有着更高的可用性要求,如界面应简单、一致,使学习者能够快速,轻松地学习如何使用:保持各级菜单显示格式和操作方式的一致性:保持图标指向意义的一致性:为了保持学习者的新鲜感。需要设计者在保持网站视觉形象一贯性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学习内容等等。

(五)个性化原则

Manolo项目的研究者认为,个性化对于移动学习非常重要,但在目前的设计中尚未得到充分的实现——这不是因为个性化工具不存在,而是因为很多课程具有整体性,这使得针对每个人的不同需求设计课程困难重重且费用颇高。

UNESCO的研究报告认为,移动技术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特别是促进了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教师在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收集学生反馈的过程。不像期末考试或在课程单元最后对学生进行评估的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估是在整个课程中定期开展,使教师根据学生的进度和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形成性评价能让教师获得有關学生学习进度的、即时的、个性化的数据,并立即在教学中做出反应。如果学生对某一概念还不理解,教师可以为整个班级、某组学生或个别学生做出教学上的调整。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上传作业,并告知第二天的教学计划。移动技术使教师能够迅速并有效地收集和分析学生的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开展个性化教育,选择最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内容和教学策略。

很多人反对移动学习,因为他们认为移动学习内容的教育针对性不强。一些国家和公司最近正在开发高品质的数字资源,为移动设备优化教育内容。在亚洲,特别是韩国和新加坡的移动项目都在力求利用移动技术使教育更个性化,更具协作性。例如,韩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到2015年将纸质教材转化为数字教科书。政府希望能够在各种移动设备中获取教科书,包括大屏幕的平板电脑。并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兴趣和学习进度将数字教科书进行个性化。

三、总结与展望

总体而言,虽然目前的微型移动学习资源数量较多,支持移动学习的技术相当丰富,但是在课程设计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可用的内容仍然非常有限。因此,教学人员和设计人员要做的并不在于提供多少数量的学习内容,而是在于提高其质量。尽管,仍有一些质疑移动学习的声浪,移动学习的风潮仍将继续延续并且逐渐普及。当网络基础设施和个人终端已经具备以后,如何通过课程设计和技术整合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服务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未来微型移动学习课程的设计将有如下发展趋势。

首先,微型移动学习课程将越来越重视互动性和个性化设计,以学习者为本的特性将愈加突出。目前,微型移动学习课程最为常见的设计就是课程内容的简单呈现加上死记硬背与重复的练习。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互动,但最多也就是告诉学习者他是否正确回答了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个新问题。此外,大部分在移动设备上提供的课程内容是固定的,也就是说,教师无法为学习者定制学习模块,以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移动学习课程缺乏互动性和个性化这两个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關注。随着人们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移动技术本身将越来越被淡化,如何以学习者为中心。应用他们已有的移动设备来构建学习活动,设计课程,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的世界将成为重中之重。

其次,为教学人员和学习者提供课程设计的简单方法将成为发展趋势之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现成的学习内容,不如为其提供设计学习内容的方法。目前,已有一些研究项目开始着手优化微型移动学习的课程设计,为教师提供相關的设计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智利的ViDHaC2项目(videoiuegos para el Desarrollo de Habilidades en Ciencia a trav6s de Celulares,or Video Games for Developing Science Skills through Mobile Phones)通过为教师提供在手机上定制科学视频游戏的机会,开辟了移动学习的新天地。理想情况下,这些方法将逐渐成为主流。由于教师更接近学习者,更了解学习者的个体需要,应该使得他们能够对学习内容进行微调,以确保教学工作的开展,最大限度地为学习者创造利益。这不仅是一个技术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教学设计的难点。一般来说,技术挑战在于移动设备较难编程。因此,开发人员的工作就是让教育工作者在无需编写如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之类的代码的情况下,更简便地对学习内容进行调整。像Moodle这样的课堂管理平台在这方面已经走过了很长一段路。就在几年前,Moodle的诉求仅仅是专为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并且愿意使用复杂菜单的教师提供上传文件和对学生开展评估的机会。不过,渐渐的,这一开源软件变得越来越便于使用,而现在拥有计算机基础技能的教师也会觉得它很有用而且容易操作。移动设备上的教育内容也应该使教师能够进行同样的操作。

最后,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也将在微型移动学习课程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關注。虽然在技术支持的学习中已经有了一些成熟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但由于移动学习是继数字化学习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目前,尚未形成适合移动环境的综合性评价框架。随着微型移动学习的发展。也应有新的评价方式与该学习模式相适应。当前,移动设备和学习活动越来越个性化发展是大势所趋,这意味着学习者将被鼓励开展自我评估(其实,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也鼓励这种做法),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也将越来越多地嵌入反馈模块来促进学习者开展自我评估。

[作者简介]

第7篇:课程设计形式范文

面向交易,由交易触发会计核算,系统操作者无须处理核算各级机构设置同级的清算中心,完成辖内和对外的资金清算及库房管理。采用复式计账法,分户账、流水账、明细账实时生效。会计科目和会计分户由“模拟银行”中具有总行权限的角色在教师指导下,按照现行商业银行会计制度管理的规定统一设置、修改、删除。各级柜员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对外账号中使用业务代号,建立业务代码和科目的多对一的关系,每次记账过程都有完整的会计流水账进行记录。每日“模拟银行”营业过程中办理的业务其账务核对实行完整自动的登记本管理,实行统一的错账处理机制。

二、柜员配置与权限管理

“模拟银行”提供统一的柜员类型机制,定义各类柜员的部门属性、柜员归属及其柜员级别、交易金额,同时定义柜员所属交易列表类型。“模拟银行”实训教学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项目设置总分行管理柜员、库管员、会计主管、各业务部经办/复核员、各类临柜柜员、综合柜员、各类虚拟柜员等等角色,“模拟银行”给学生指定角色进行实训操作和练习,互相协同并且分组轮换完成实训任务。“模拟银行”提供统一的权限机制,权限和授权机制由总行统一设置,柜员由分行根据业务配置分配柜员,定义各类柜员操作权限,根据提供统一的授权机制,按照角色的不同结合商业银行的授权管理实际设定柜员操作范围和操作权限。分行可向紧的方向单向调整权限和授权范围,对涉及资金跨系统的情况,仍采用复核机制。

三、储蓄业务与利息计算

“模拟银行”可自动建立账户和客户的联系,将账户管理和客户维护放在首要位置来完成,“模拟银行”的实训项目根据现行活期、整整、零整、存本取息、通知存款、教育储蓄、国债等所有储蓄品种来设计,学生要参与完成开户、续存、支取、提前支取、挂失、解挂、销户等各个业务的熟练操作,支持活期一本通、定期一本通、普通存折、卡和存单等储蓄存款方式,支持多种支取方式。“模拟银行”所有类型的账户的利息,由系统自动完成。“模拟银行”所有柜员要掌握不同储蓄产品的计息方法、计息日、计息期,掌握简单的利息计算,熟练掌握利率调整下利息的计算以及对客户储蓄的影响,“模拟银行”系统本身可以自动完成各类结息,自动提取应收、应付利息,支持按年、按季、按月结息。项目操作中根据项目完成情况设计利率浮动和利息税浮动。

四、个人贷款业务

“模拟银行”统一设置贷款类型,学生通过对理财类、按揭类、小额质押贷款等各种贷款形式办理的要求和流程来进行操作,保证全行按统一模式管理贷款。熟练掌握多种按揭还款方式,支持多种利率调整方式,支持多种结息方式下业务的办理与核算,结合操作理解商业银行个人贷款流程设计、资质审查、管理机制等风险控制的制度设计。分行可根据情况调整计息周期、利率等非重要因素。

五、企业存贷款业务

“模拟银行”可自动建立账户和客户的联系,将账户管理和客户维护放在首要位置来完成,学生要掌握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结算账户管理的相关规定,按照要求和规范完成基本账户和一般账户下开户、信息修改、活期、定期、通知、协定存款、保证金、公积金存款等的续存、支取、支票支取、自动转存、大额定期分细管理等实训操作项目。“模拟银行”统一设置贷款类型,学生通过对一般贷款、外汇贷款、委托贷款、银团贷款、打包放款和进出口押汇等贷款业务办理的要求和流程来进行操作,保证全行按统一模式管理贷款。支持结算账户与贷款账户不在同一网点时,在发放贷款和收息时采取通兑收本、收息的处理,支持多种利率调整方式,支持多种结息方式,并系统自动进行实时的资金清算。严格的扣款顺序和自动扣款、逾期、欠息、罚息处理。

六、资金清算体系与结算业务

“模拟银行”资金清算采用树状的清算结构,“模拟银行”统一设置对人行的往来账户,其组织机构设计按照总行、支行、储蓄网点的组织形式设立并开立往来和备付金账户,资金清算模式支持实时和批量清算两种方式。“模拟银行”实训过程中结算同时支持手工、电子交换。“模拟银行”操作柜员能在银行汇票、银行本票、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办理中熟练手工交换支持提出票据、提入票据、退票业务,同时操作柜员也能通过交互系统完成电子交换支持系统内汇划、同城实时支付。支持托收、委托业务。

七、凭证及内部账管理

第8篇:课程设计形式范文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大学英语听力课;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341—01



一、传统的大学英语听力课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大学英语听力课课程设计基本上是“以教师为核心”,建立在教师的主观经验和判断的基础之上,只重视如何教而忽视学生如何学。讲解新单词、放录音、对答案的过于机械化的单调的课程设计忽视了学生应着重培养的语言的交际功能,为听而听,练耳不练口,其教学效果差,教学效率低。教学材料的滞后性会导致听力课教学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英语听说能力的需求,学生的英语水平只能应付考试,实际应用能力极低。由此可见,大学英语听力课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兴起于80年代,是一种以学习者为核心并侧重于“在做中学”的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交际型课堂教学方法。方文礼(2003:9)指出:“任务型教学法中的任务其实就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活动。”也就是说,该教学方法以任务来组织教学,在参与履行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以参与、体验、沟通、协作等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自我认知能力来达到学习目的。

任务型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是其核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具有明确教学目标的教学任务布置者,并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和学习特点为其提供最佳的外部条件来激发、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活动的协调者。

三、任务型教学法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听力课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前与学生沟通交流,确立教学内容

1、在授课前一至两周,教师向学生布置新单元的总体学习任务及学习重点,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布置学习任务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有选择的进行预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能力。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第一册第五单元“What is your favorite food”为例,在授课前向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学习日常生活中常见食物的英文表达方式,并了解中西方的不同饮食文化,以及谈及饮食时常用的英文句型等。

2、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建立学生QQ群或者班级网站以便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不同学生的需求,然后对其进行筛选,将其更好的融入于新课程教学。

3、鼓励兴趣相同的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找出与新课相关的文字或图片。在此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要有计划性,目的性

1、新课导入,课程导入是听力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生动的导入,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和对新知识的学习动力,为本单元新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新课导入常见的方法有:复习导入法一一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引入新话题,因势利导,提出新要求;情景导入法一一通过创设情景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求知欲;悬念导入法一一根据教材性质内容,提出问题,设立悬念,引起学生好奇心。

2、教学活动要有趣味性、交际性、创新性。如何在课堂中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克服对知识的倦怠一直是很多教师关心探索的问题。学生最容易对单一的讲解新单词、放录音、对答案的课程设计产生倦怠,所以在进入到新知识学习的阶段,教师要避免一味地自己讲授或者机械化的播放录音,可以根据本单元的教学任务设计各个环节的情境活动,多让学生参与。可以用游戏这种有效的快乐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正面情绪和注意力。对话,模仿,表演和竞赛的形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3、注重学习小组活动,进行学习策略训练。小组活动是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上经常使用的一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调、合作精神且能提高教学效率。学习小组的分配要有科学性,笔者建议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清楚地了解,并要避免把学习水平相近的学生刻意安排到同一小组。

4、灵活应用教学策略来辅助教学。在明确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后,教师还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这些内容,即如何选用正确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听力课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幻灯、电脑多媒体等,不仅有利于创造语言环境,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还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

5、教师转变角色,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不是课堂的权威,而是协调者、解惑者、促进者。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最终形成一种师生平等、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

6、合理布置作业。作业不是越多越好,大量的毫无意义的作业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于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并结合于学生在听力课上对所学知识的接受情况合理布置作业。

(三)课后进行评估,及时反思教学过程

评估是任务型教学法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听力课课堂设计的最后环节,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极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评估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可以借此来发现学习的薄弱环节,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任务型教学法认为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应从测量学生表现得好或坏转向评估学生取得成功应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上来,避免以一张试卷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好坏。

四、结语

任务型教学法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其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听力课课程设计必将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任务型教学法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听力课课程设计能够适应新教学大纲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能更好地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方文礼.外语任务型教学法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09).

第9篇:课程设计形式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047-02

《塑性成形工艺及设备》课程是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2006年以来先后立项为校级重点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2009年申请为校级课改课程。经过几年不断的教学努力和实践,教学质量取得了明显的提高,课改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实践进一步证明,专业课程改革的实施才能彻底改变整个教学过程,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课改前的状态

《塑性成形工艺及设备》课程涵盖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等内容,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然而,面对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况,教学过程总是把学生放在听众席上,基本上是一言堂灌输式贯穿始终,重点、非重点,难点、非难点面面俱到,互动式教学、提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几乎没有,教学过程枯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兴趣低下,环顾课堂情况学生睡觉已成普遍现象。一节课下来,老师筋疲力尽,汗流浃背,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期望值。课堂上,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受到抑制,没有思考理解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下,不会自主学习,对专业没有理想和抱负,不关心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对待作业,只会抄书背书;考试时,仅靠死记硬背,不求理解,缺乏综合分析能力。实验课上,拆卸模具容易,重新组装时往往不是多出几个零件就是无法合模,如果现场提问零件的名称,零件在模具中起什么作用时,部分学生竟然回答不上来。课程讲完了,学生的知识还是徘徊在原来的起点上。

二、课改实践

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束缚着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探讨知识的场所是本课程改革的关键。

1.改变教学模式。(1)摒弃传统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引入研究性教学、讨论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如讲述冲压模具类型时,把学生编成6个学习小组对简单模、复合模、级进模的结构特点及各个零件的作用、模具应用场合等进行分析讨论,设正方、负方互相提问,抢先发言的加分,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兴趣学习。(2)把课程内容的主线交给学生,解放课堂,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模式。如课程的工艺计算、模具结构及设计是课程重点,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能看懂图、能分析图、能设计图、能编制工艺方案,详细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思路。(3)培养学生渴望知识,学会自己学习,具备较强的开拓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展示一个简单的零件,要求学生能编制冲压工艺方案,在5分钟内画出模具草图,展示一个中等复杂的零件,要求10钟内画出模具草图,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压力感的环境。

2.优化教学过程。(1)激发学习兴趣。模具是何物?模具如何工作?上第一节模具课时,许多学生都抱着这样那样的疑问进入课堂,学生的求知欲最强烈,如何让学生的欲望得到满足,若能把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引入课程,将会牢牢吸引住学生。以汽车的外壳制造为例,给出车身前围板、后围板、顶盖板、车门等主要零件,告诉学生这是由冲压模具成型的,然后展示模具结构和演示冲压过程;再给出尾板和仪表器等内饰件,告诉学生这是由塑料模具成型的,通过视频实物演示,使学生感性认识到汽车的制造一刻都离不开模具。目的一明确,兴趣便上来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自然变成了“我要学习,而不是要我学习”。(2)加强结构和原理分析。不论是冲压模具还是塑料成型模具,初学者普遍存在不容易理解的难题,必须抓住主要视图层层分析透彻。讲授冲裁五孔矩形件的倒装复合模具的结构时,把冲孔凸模、凸凹模、落料凹模、推出机构等零件结构和固定形式阐述清楚。在讲述其工作原理时,抓住冲孔凸模与凸凹模相互作用时将得到什么?凸凹模与落料凹模作用时又会得到什么?工件是如何推出的?条料和废料又是如何卸下的?等等问题讲深讲透。讲授塑料模时,抓住斜导柱侧向抽芯注射模的难点,把斜导柱的作用、滑块的作用、定位块的作用以及楔紧块的作用阐述清楚,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演示合模、注射、抽芯、推件和复位的过程,学生把课程的要点难点弄懂后,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教学方式多样化。(1)能力培养教学。把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转变为传授知识、能力培养和精神塑造的教学。本课程利用《塑料模具系统过程综合实验》的有利条件给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做实验时,让各实验小组自己制订模具设计方案,自行制定模具加工过程工艺,自己组装模具和进行塑料注射模塑到最后产品质量分析,使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课程训练,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追求科学真理的能力。(2)启发互动式教学。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讲授塑料模具的浇注系统时,对于Z型拉料杆和球头型拉料杆两种不同类型的应用以及安装固定位置,学生最容易误解,从结构和原理上启发学生比较分析,通过提问—思考—回答—引导,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原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研究性教学。在课堂中采用以问题研究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复合模为什么对工件内外尺寸差有要求而级进模没有?多型腔塑料模为什么要考虑浇注系统的平衡?等等。要得到答案,必须从复合模和级进模的结构去考虑,分析它们的异同点,研究它们的应用场合。多型腔塑料模就得考虑它们的浇注系统,从主流道、分流道到浇口等去研究它们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并考虑它们的尺寸关系,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4.教学过程管理。课改的过程是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课改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管理主要从课堂上、作业上和提高平时成绩比例上进行。课堂上尽量安排时间让学生有发挥自己个性和独立见解的机会,做好透明性记录。成绩分A、B两档,对分析逻辑性强,回答问题正确的给A档,对于已积极回答,但内容不够完整的给B档,激励学生正确率100%的学习上进心。对平时主动向老师提问题、学习上能提出自己见解的学生,积极鼓励和树立为学习榜样。作业上实施0分制,杜绝抄袭,如出现作业抄袭1次,抄者与被抄者取消平时成绩。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由期末总成绩的30%提高到50%,其中考勤占10%、课堂表现占20%、小组讨论占20%、小测验占20%、平时作业占20%、实验占10%。

三、教学效果

通过课改实践,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由以前的“要我学习”变成了“我要学习”,每节课上学生都会做充分的预习准备,课堂气氛热烈,互动性强,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睡觉现象没有了;小组讨论上能提出不同的见解,较能深刻地阐述和分析问题;作业自行完成,提交率达98%以上。学生反映说:“过去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让我们成了课堂的‘奴隶’,个性完全被埋没。现在,我们的学习是朝着自己的目标学习,老师传授的是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通过课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上,很多用人单位采用的是当场给出一个冲裁零件或塑料零件,要求学生提出工艺方案并画出相应的模具结构草图的面试方式,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设计,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2006~2008级连续三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率均达95%以上,就业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