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念亲人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又是一个思念已故亲人的日子,原来时间并不能让人忘记所有,相反只会让人越记越深,故去的小姨呀,如果真有来世的话我还想你做我的姨,真的好想你。
2、忘却,往深处想还真是一种美德,与其日日为旧人放一双筷子,哀痛得不能自拔,还不如与逝者相忘于生活。
3、写我的亲人们,其实只是写自己,写自己在经历许多不幸,面对了许多死亡后的痛与思,怀念我的亲人们,让我今天用这滋意流淌的泪水,用这蘸泪写成的文章祭奠我逝去的亲人,祭奠我们已经流逝的光阴。
(来源:文章屋网 )
流落他乡的人叫异客。来源于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现用来描写远在他乡的游子,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
王维是早熟的诗人,年未弱冠,文章得名。他从十五岁开始作诗,二十岁以前便写出了《洛阳女儿行》和《桃园行》等佳篇。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作的,立即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广泛为人们传诵。王维弟兄共五人,他居长,另有两个妹妹。作这首诗时,他初次离开了家乡,诗中表达了他思念亲人的深情。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来源:文章屋网 )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题记
有的人,喜欢春天,喜欢那“四时可爱为春日,姹紫嫣红总是春”的蓬莱仙境有的人,喜欢夏天,喜欢那“天阶月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斗转星移的夜空有的人,喜欢冬天,喜欢那“无尽飘雪萧萧下,银装素裹雪梅开”的冰雪世界。而我,唯独喜欢秋天,喜欢它“古道秋风红叶落,不尽长江滚滚流”的长风落叶的境界,喜欢它“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的感觉。
秋天的美,是常人体会不到的。只有当你亲自站在古道上,感受着一阵阵秋风,让秋风吹散你的头发,吹动你的风衣,看着落叶萧萧而下,才会享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我承认春天是四季之首,但是有哪个季节能像秋天那样爽快,那样洒脱,令你能感受到沧桑的体验呢?谈古论今,描写秋天的诗词可谓数不胜数,至今我还很清楚的记得刘禹锡的《秋词》里,那气势磅礴犹如滔滔大海般的诗句。
秋天的月亮是最圆最美的,令远在天涯的游子们怀念亲人,这正应验了一句老话“中秋佳节倍思亲”。这又让我想起马致远的《秋思》以及白居易的《望月有感》,这两首催人泪下饱含思念亲人的诗词至今在我耳畔徘徊。
秋天最美的是黄昏。夕阳照西山时,感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飞回巢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比翼连飞,这更是让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令人心旷神怡。
秋天最令人兴
慰的是植物的果实。它们是大自然赐予劳动者的恩惠。秋天,大地到处都是果实,它们露出善良朴实的面孔,等待着来自劳动者的采取。第一阵风吹过,所有结满子料和果实的植物都把丰足的头吹向大地。这是任何成熟者必有的谦逊姿态,也是对孕育了自己的母亲一种无语的敬重和感激。果实累累的秋天告诉人们一个真理。它叫任何劳动都不落空,它让所有的劳动者都能看到成果,他用最纯正的言词暗示我们:只要付出劳动,就一定会得到果实。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北固山下》的封面。文字: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埙。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和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颔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4.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分析: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幅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平了两岸,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平面,而这就是这幅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幻灯片4.文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图片:出现江水和两岸);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出现悬着的帆)。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靠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埙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埙的乐曲)
第二种:联想想象―描摹情境―理解感悟
抓住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用情景再现的方法描述诗中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进而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并能够用优美的语言描述。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三座高峰,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源远流长。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成为了诗人吟诵歌咏的对象,并借此抒发思想情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次北固山下》(板书)
二、解题、介绍作者
1.学生看文中注释,解释题目。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介绍作者。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开元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
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分出轻重缓急,读出来才抑扬顿挫。下边把这首诗的前两节标上符号示例(“/”表示节奏,有“/”线的地方应该适当停顿或舒缓;“-”表示中重,“・”表示重读),没有符号的地方可以读得轻一些。请按照朗读诗歌的要求,朗读这首诗。
4.师范读、练习读、分组读、齐读。
四、理解、感悟
1. 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描述一下。
明确:我看到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变,一叶白帆好象悬挂在高远江天。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一行大雁伴着满天朝霞,缓缓向北飞翔……
2.追问:刚才大家的描述中最核心的景物有哪些?为什么这些景物会成为同学们描述的核心?
明确:核心景物有――青山、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平潮、大雁。 因为这些都是诗中典型的意象。
3.大家都知道诗歌是借助意象来构筑情境,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那么根据本诗的意象你觉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对沿途风光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
4.请你再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加上合理的联想、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把整首诗的意境描述一下。
明确: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驶向巍巍青山之旁。水涨江阔、风顺帆悬,一群大雁正掠过朝霞点染的晴空。雁足传书,北归的雁儿啊,你定会经过洛阳的吧!烦劳你们替我问候家人、问候我亲爱的故乡。
5.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重点引导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小结: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五、背诵课文
六、拓展阅读
师:在古代,那些四处漂泊的游子们,有的有家不能归,有的有家不愿归。远离亲人,异乡独居,遥望乡关,悲从中来。那关山万里的阻隔,那思念亲人的感伤,那壮志未酬的失意,那穷愁潦倒的困窘,都化作了游子们的一滴思乡泪。宦游在外的文人,往往是乡愁的主力军。他们有的功业未成,无颜见江东父老。有的虽功成名就,但忠孝不能两全,念家思乡也就在所难免了。
1.张籍有一首著名的诗《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与《次北固山下》从内容和体裁上比较异同。
2.同学们,你还能背出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句?
3.小结:从个人遭际上看,乡愁无疑是令人同情的。而对于中国文学史来说,乡愁曾经焕发出它持久而浓郁的芳香。今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早已消解了人们的乡思,和由此带来的痛苦。千里之遥,往往朝发夕至;相距万里,可以直接对话。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
同学们,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我们要多背诵、多积累,在诗的海洋中畅游,使自己具有丰富的文学积淀,成为一个博学多识的人。
推荐:
唐诗素描――夜雨寄北
曾 冬
点亮灯,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许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
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深了。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渡过一个孤独的夜晚。
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下红盖头的那个晚上。
朦胧中,抓起你柔若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依靠。
我拥着你,附在你耳边,温柔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淅淅沥沥的雨。
一、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考查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方法指津】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术语储备】
【试题回放】
例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两首诗第三、第四句运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简要分析。
解析:《除夜作》诗人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象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反衬出自己除夕夜思念亲人之苦;《夜雨寄北》从眼前景物生发开去,驰骋想象,描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反衬出自己今夜思念亲人之苦。两诗的三、四句都是由眼前之景想象到远方之景,用故乡的亲人怎样地思念自己,反衬自己对亲人的思念,运用了虚写和反衬的表现手法。
例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Ⅲ)
雨后池上
刘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解析:这一题告诉我们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即动静结合。命题的意图是让考生联系具体的诗句说说是怎样做到“动”与“静”相结合的。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优美迷人的静态美。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答题误区】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考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准确的,如果就诗歌中的某一句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
二、对诗歌意境及情感的考查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变式提问】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心绪)?
【术语储备】
【方法指津】
解答此类题型可分三步:第一步,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绘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绘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步,考生在描绘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第三步,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高考回放】
例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王安石 方维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解析:“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枫半死”,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例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解析:此诗成功地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渴望。其中颈联两句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氛围:夜已深,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这样的氛围更能衬托诗人孤单寂寞的心情。(加点字为答案要点)
【答题误区】 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绘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绘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三、对诗歌语言的考查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变式提问】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怎样?
【方法指津】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方面来解答。
【术语储备】
【高考回放】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全国卷Ⅰ)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一、确定教学目标,发现古诗中的意境美
古诗中大都描写了许多美好的意境。而其中意境即诗人内心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而得到的独具特色、生动、意义深刻的生活场景或者是人物形象。古诗的意境是通过其中的词句来表现出来的,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类型的词句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并感悟出古中的言外之意以及古诗的中心思想。所以在教学期间,教师要找准诗句描绘出来的意境,加上具体的语言表述,创建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被感染以及熏陶。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整首诗使用了生动逼真的词语,描绘出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表面上像是在写景,实际上是在抒感。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浪漫生动,体会出诗人看到壮观景象后的无比欢快,读来让人感到意味深长。教师如果可以在教学时找准这些特点,结合诗句来创建情境,自然而然就能带领学生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更好地体会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二、反复诵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音乐美
古诗对仗工整,读起来很动听,且整齐划一,这就让古诗拥有了音乐美的特征。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依据古诗的这个特征,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在韵律及节奏中再次呈现出意境,让读者与听者都能更好地融入到诗的情境中,进而被艺术所熏陶与感染,提升教学效率。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诗,整首诗押的是an韵,音调抑扬顿挫,平仄有致,读时给人很舒服的感觉。诗人通过诗中的描写将自然景物的美很好地表现了出来,让人沉醉在这样的美景中。再比如,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整体的格调是较为哀婉悲伤的。在诵读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读出诗中悲伤、低沉的格调来,尤其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可以以一定的节拍来配合诵读,以凸显出低沉的韵律与缓慢的节奏,创建出生动逼真的情境,会取得很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真切情感,就会被牢牢地记在小学生的脑海中。
三、启发开展联想,感受古诗的艺术美
古诗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其具有形象美。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期间,教师要带领学生合理地开展想象,将语言描述中产生出来的形象进行再次创造,进而让学生在形象美中能够受到更多感染、启发与教育。例如朱熹的诗《春日》,诗人找准了春天的特点,借助春天的各种景物,表现出了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的画面,同时也体现出了自己在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特别是使用“春风面”来描写出来的春天,让全诗更形象生动地体现出了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再比如郑燮的诗《竹石》,其中的诗句描绘出了竹子坚强的品质,不论经历再大的磨难,都不会放弃,并一直坚持自己的品格。通过赞美竹子的品格,来完善自己的人格,帮助学生形成准确的价值观。教师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期间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指导学生合理进行想象与思考,使其增强对学习的热情,积极融入课堂,更好地感受古诗的美,感悟到更多的人生哲理,最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创建教学情境,回味古诗的融合美
古诗中对景物的描写是最为主要的一种描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古诗本身所具有的意境美、音乐美与形象美的特征,教师可以合理创建教学情境,根据景物描写来引发出情感体现,将景物描写转化为体现诗人思想感情并紧贴读者心灵的情感体现,带领学生进入到优美的古诗意境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形象及画面,感受并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能够使小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与对其的思想教育相结合,以达成丰富其情感并提升其思维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新课改; 先学后教;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78-001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把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放在首位,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和探索,帮助学生在克服困难上下功夫,这种教学对建立以“学生为主”的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所谓“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练习。所谓“后教”,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
在教学中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组交流、全班交流都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形式,需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大胆创新,确确实实把课堂放开,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运用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取得了显著效果,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体操作可以通过以下四个环节实施:
一、先学指导,培养学生预习能力
在指导学生预习时,我注重抓好了两点:
1.严格要求学生预习,做好“先学卡”
预习,即“先学”,不是让学生泛泛地读几遍课文,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预习。
我按先学的要求,进行了读课文、描生字、辨字形、理解词义、了解课文内容等方面的先学指导。
通过课前预习,复习了涉及新课的相关知识,为上课扫清了障碍,开辟了道路;同时由于对所学内容已有了初步掌握,听课效率提高了,知识学得灵活了,记得牢固了,减少了课后因上课听不懂而多花的时间,保证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形成了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
2.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第一,先把课文通读一遍,圈出生字词,画出生字词,对照“先学卡”上出示的生字词,读熟词语。
第二,再读课文,熟读2遍,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不回读,不读破句。
第三,做好先学卡上的相关预习题,加强对生字词的记忆。
第四,在不甚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上课时针对这些疑点提出问题,直到了解为止。
二、课内导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少教才能多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放开手脚,多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空间,多一些表现机会,创造一切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生活中去。通过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愉快的情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上课伊始,根据课前自学情况,教师出示自学材料,要求学生按步骤进行预习。这样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确实把教学变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
教学中,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围绕探究的核心问题,分组开展合作学习,最后进行集体交流,讨论争辩,让学生在共同探究中进一步完善、丰富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做到让学生自己教会自己。
集体交流是整个教学的最精彩部分。这是学生在经历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探究成果的初步展示。在交流中,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在交流中,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在交流中,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经过激烈的讨论、争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巩固了知识,拓宽了解题的思路方法。疑难问题弄懂了,没想到的问题也有了新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合作中交往,在交往中合作,做到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课内自练,培养自我检测的能力
课内自练是每堂课必须具备的,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课内自练常常是一堂课的尾声。例如《但愿人长久》自练卡。
一、填空
手足( )( ) 阴( )晴( )
( )( )不宁 ( )( )不离
十( )十( ) 皓月( )( )
( )( )算来 ( )不自( )
二、阅读课文片断,完成练习
1.《但愿人长久》的题目中:“但”的意思是_____。“愿”是_____的意思。“长久”的意思是__________。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
2.苏轼由中秋圆月想起( )的弟弟,在深深的思念中体会到( )的人生哲理,用( )表达自己的美好祝愿。
婵娟的意思:_______________。
3.四字并列: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亭台楼阁。
4.形容关系好、情意深的词语:亲密无间、情深义重、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5.描写夜空晴朗的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月明星稀、群星闪耀。
6.思念亲人的诗句(至少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念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描写月亮的诗句(至少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了解特点,为解读古诗作积淀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从古到今,都深得人们的喜爱。苏教版小学语文中有许多的古诗,写得很美,读得很欢,虚实相生、理趣融合,具有音乐感、对称美。如: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板书有意识地将对称词或词组列出来,学生看了板书就自然理解对称之美的含义了。我国古代诗歌讲究诗中有画,具有极强的绘图感,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十八个字中,描述颜色的有“黄”“翠”“白”三个字,表示动作的有“鸣”“上”“含”“泊”四个字,此外还有“柳”“鹭”“千秋雪”“船”等具体事物,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边读边画图,以提高读和赏的能力。
二、熟读成诵,是妙引诗情的基础
小学古诗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和轻重,读出抑扬顿挫,并能凭借注释,将古诗还原成现代语言,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达到熟读成诵,丰富积累的目的。教学时,要通过情境创设,角色体验,诱发学生的情感,进而达到领悟诗情的目的。
古诗一般只有几十个字,但作者的情感以及所表达的内容极其丰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反复地朗读,深刻理解诗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古诗的诵读对节奏的要求比较严格。节奏作为语言音乐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双重功能:一是使声音的刺激具有规律性,使人读起来有一种舒适感,便于大脑吸收语言信息,易于识记;二是以一定的节奏表达一定的情感。
节奏关联着声音的速度和力度,读出节奏,不仅要读出快慢,而且要读出轻重,读出其中的情感韵味。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句诗时,要读得快一些,特别是要把“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几个地名读得欢快、流畅一些,以表达作者盼望回家乡的迫切心情。此外,点睛之笔要读得重些,停顿得长些,突出重点,读诵的时候不仅要读出速度,而且要读出力度;不仅要读出韵律美,而且要读出情感色彩。想象可以把无生命的东西变得有生命,把非人的东西拟人化。想象是创造意境的杰出画家,是诵读的得力助手。
三、入境悟情,是妙引诗情的关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境,达到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就是其中的景物,达到人景合一。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诱发联想,融入诗歌描绘的意境中去,形成“有我之境”。如《望月》的教学设计片段,这篇文包诗里有许多的古诗,可以将学生带入汉民族的月亮文化,感悟中国人的月亮情结。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江上明月”图,《春江花月夜》曲),将学生带入情境。
(2) 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望着这轮明月,你想说些什么?
(3)小结导入:是啊,这清风明月,宁静优美,月光下的万物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无限神思,令人无限向往。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江上月夜,坐到江轮甲板上欣赏美丽的月下江景。(相机板书课题)
(二)研读课文,体验感悟
1.欣赏“景中月”(学习第1~4自然段)
(1)自主探究: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与同桌谈谈你的体会和感受。
(2)汇报交流,体会诗情画意。
(3)积累内化。①指导背诵:这么美的一段文字,老师真想把它美美地背下来;这么美的一幅图,老师真想把它美美地画下来。我们分工合作好吗?我来背,你们来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这幅图,注意先画什么,再画什么?②尝试背诵:请同学们也来一边背,一边画,不会背的同学可以先一边读,一边画。
2.感悟“诗中月”(学习第5~13自然段)
(1)过渡: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月亮所倾倒,被月亮所陶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诗篇。(课件出示诗句)你们看,这每一句诗词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诗人借着月亮在抒发什么情感呢?
在这里,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对已学诗词的回顾和预习,引导学生在说和读中,体会诗人借月亮寄托的情思,抒发的情感:独身在外的无尽愁思、异乡做客的孤独清冷、绵长深远的思乡情结,思念朋友、思念亲人,对月亮的喜欢和赞美等。
(2)师生交流所搜集来的有关月亮的诗句。先让学生出示所搜集来的诗放到投影上展示,有可能的话让学生试讲,然后教师作适当的补充讲解,跟随作者一起,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想象作者所写的意境之美。
一、古典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价值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美学特质和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从审美角度审视诗词中的审美意蕴,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1.唤醒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趣味
古诗词是美的化身,诗词中所包含的意境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建筑之美能够强烈地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培养学生纯正而高雅的审美趣味,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2.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理想
古诗词是审美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通过优秀的古诗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浪漫情怀、忧国之心、爱国之情,使学生在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中,不知不觉变得心灵美好而圣洁,精神自由而开阔,理想远大而崇高。
3.激发诗性智慧,培育创造思维
情感性、音乐性、想象性是诗歌的本体特征,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的许多名篇都充满了优美、奇异、丰富的想象,学生通过想象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立体画面,感受到诗歌词的意蕴之美,从而激发诗性智慧,丰富想象力,培育创造性思维。
二、古典诗词教学的审美教学策略
1.引入诗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陶冶的。因此,在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诗词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出与教材诗词相适应的、富有感彩的情境氛围,激发出学生对古诗词的爱,触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激活他们审美心理中最敏感的神思,从而引导学生走进诗词,领略古典诗词无限丰富的情韵美。
如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之前,先播放一首雄壮苍凉的琵琶独奏曲,雄壮的音乐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沉郁而激情飞扬的氛围中,为理解诗文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然后再播放古典琵琶曲《十面埋伏》,使激烈跌宕的音乐充满整个教室,同学们在欣赏中慢慢进入角色,自觉、积极主动地走进诗词中感受古诗词的美,领会诗词的思想感情和高妙意境,理解诗人居危思安的心境。
2.品味鉴赏,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古诗词语言精炼含蓄,在字斟句酌中体现出诗人的匠心。鉴赏一首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只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得紧扣诗中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地传递主旨的关键词句,去审美、去体验,进入诗词的境中之“境”。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诗中关键词句,认真琢磨、反复推敲,品味语言的恬淡优美,从而领略到古诗词语言的精妙,领会精神内涵,走进诗词的内心,去体会诗人的情思、情愫和情怀,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最后一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的一个“怜”字,准确、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眷眷之情。这里,诗人将可爱的“故乡水”想象为可亲的“送行人”,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化作对故乡之水的眷恋,更能表达内心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导学生捕捉住了诗句的字眼,也就捕捉住了诗歌的灵魂,在品味鉴赏中走近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
3.捕捉意象,开拓学生的审美想象
意象是诗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是诗人的主观心态与大自然客体密切契合的结果,抓住作品的意象是读懂作品的关键。因此,在进行诗词鉴赏时,就要引导学生借助于诗人精心描绘的生活画面设身处地地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把握作者所写之景的感情,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层含义。
如在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时,引导学生抓住词中“雁”、“连角”、“千嶂里”、“浊酒”、“羌管”等这些有形可感的意象,展开大胆的想象和联想,结合意象所组成的意境,在情景交融中去体会边地的荒凉和守边将士生活的艰苦,感受边疆卫戍将士们有家难归、大功未建的凄怆情怀。
4.以读促写,促进学生的审美创造
创造美是审美教育中更高层次的活动。让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基础上通过各自的实践活动,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美的事物,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以读促写、以点带面地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审美表现力及审美创造力进一步提高,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提高古诗文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