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理论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霍耐特 承认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阿克塞尔·霍耐特,生于1949年,是德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曾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哲学教授,现为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他提出的承认理论属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代表着该学派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和动向。与之前的批判理论家不同,霍耐特对人的社会性有更大的关注,将经验型和规范性结合起来,突破了批判理论研究的局限性。他的主要作品有《为承认而斗争: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权力批判:批判的社会理论反思各阶段》等。
一、霍耐特的承认理论简介
黑格尔首先将承认一词引入了哲学,他在《精神现象学》中将承认一词进行哲学化的处理,并延伸出自我意识学说。自我意识是一种主体存在,是一种互主体,只有当自我意识互相承认的时候,自我意识才能理性化。因此,不同的主体之间为了维持自己的存在必须相互承认,因此承认关系中要求主体间有互惠的关系存在。哈贝马斯进一步指出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是不可分割的过程,离开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互相承认,规范就不复存在。
霍耐特采用了黑格尔思想中的主体间以斗争为核心的发展方式,同时也继承了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他认为实践中,主体交往的主要形式是为了得到承认而进行斗争,社会上存在的冲突、纠纷以及对抗都属于斗争的表现。而主体为了得到承认,又不得不进行妥协,互相承认,在这种互惠主义的关系下,产生了独立平等的交往。霍耐特认为,有规范性的交往活动是得到了社会的承认的大前提下的。而道德上产生的不公正体验都是因为社会主体认为自己应得到的社会认同没能够得到。在霍耐特的理论中,将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认分成了三种形式,分别是爱、团结和法律。爱是个体在家庭主体之间得到的相互承认关系,团结是个体在一个组织内得到的相互承认关系,法律是存在于社会中,承担了爱与团结的中介,为社会个体寻求平等规范的承认形式。通过这些承认形式,一个人才能将自身看着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认同自己的存在。
二、霍耐特的承认理论的重要性
根据霍耐特的理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最根本的是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承认关系。建立平等的承认关系是促进人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同时,教育交往本身就是一种相互承认的关系,而且教育交往可以促进个体获得承认,正确认识交往中的承认关系,因此将霍耐特的承认理论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教学交往中的承认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家庭之爱的延伸。教师在情感上对学生付出关爱,可以看做是父母对于子女的悉心教导。而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进行自我发展,就相当于在父母的关照下成长。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建立爱的承认关系,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在潜移默化和情感交流中进行正确价值观和思想的教育工作。
其次,霍耐特的理论中的平等承认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开展的保障。教师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看做是独立平等的个体,才能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教师将学生视为独立的精神整体来对话,并将自己的人格真实地展现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在平等的承认关系中正视自身的存在,进行自我发展和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之处在于它是对学生的思想和信仰进行的教育。根据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形成思想和信仰的根基在于学生取得周围社会个体对自身的承认,从而自己对自己产生正确的承认关系,从而能够认可和重视自我的价值。因此运用霍耐特的承认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教学,是从根本上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三、承认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重视情感交流和心理辅导,给予学生爱和承认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改正错误的思想的过程就是给予学生正确的承认和用爱来教育学生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首先提高自身的修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在日常随时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和教育,用引导的方式纠正学生的思想错误。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师生间和谐的承认关系中进行,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建立平等关系
建立平等的承认关系是霍耐特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树立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性来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要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运用丰富的事例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思想,通过说服的方式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认识。
(三)加强实践教学,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加强实践教学就是带领学生去积极获取社会的承认关系,感受社会承认的氛围,得到团结这一相互承认关系的确立。教师应积极带领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评比,探访教育基地,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总结: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借鉴霍耐特承认理论中的优秀理念,认真思考现有教学模式上的缺陷和不足,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相处模式,让思想政治教育走出教条主义的僵局,真正发挥其应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晓艳,李和佳.和谐社会中爱的承认之维——以霍耐特承认理论为视角[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2] 吴海燕,叶安勤.黑格尔承认理论的源与流[J].北方论丛,2009(05)
关键词:图示理论;商务英语教学;重要性
一、何为图示理论
认知心理语言学家们在对人类心理过程进行解释的时候的理论之一的图示理论。通过不断的变迁发展,图示理论的含义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图式就是围绕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及贮存方式。人类作为社会人,在其一生要不断的学习和掌握很多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不是凌乱的存储在人类的大脑中的,都是围绕某一主题相联系形成的一些知识单元。这类单元就是图示,例如,我们看到某种植物的照片,就能迅速的想起植物的名字、生长环境要求等等与这个植物相关联的知识。这就充分证明,这个植物的外观表象特征和植物的名字、生长环境等是相互联系,存储在人类的大脑中的,这就是图式,其实就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而图式理论所研究的就是各类知识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表征出来。这些特点使得其理论有助于知识的运用。
二、图式理论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商务英语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门语言性的学科,但是兼顾了社会的技能性。商务英语的侧重点在于在商务环境中的英语的使用能力,特别是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更是侧重于跨文化的一个商务交际的能力。因此在商务英语的学习中,适度的理解语言的输入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因素将制约学生语言运用水平的提高。图式理论的引入能够弥补这一空缺,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图式理论主要就是人们在对新事物进行认知理解的时候,会将新事物与脑海中的原有的概念、经历等与新的事物相重合,还会与其相关联的知识联系起来,这些固有的图式都对新事物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与固有形式相吻合的,受到外界的刺激后反复的刺激于人的一个感知器官,最后才能在大脑里面留下印记。这种印记就犹如一张张的图片被保留在人的记忆中,所有的图片内容不同、层次不同,但是相互之间却有着一定的联系。图式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广泛的使用,使得我们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的教学
(一)从语言图式来看
在商务英语的教学中,在教学阶段就要重视语言的教学。商务英语的学习过程中阅读所占比例非常的大,但是在商务阅读中语言的图示能够提高其阅读。语言的图示是其提升的基础。学生只有在熟练的掌握了大量的词汇以及语法、句法等基础知识后,学生才能针对这些语言信息在自己的脑海里匹配其信息,根据阅读中的上下文的意义刺激大脑,搜索到大脑中的相关图式及结构图示,在较短的时间内精准的理解阅读篇章的意义。所以,教师需要从丰富学生的词汇量着手,丰富其的语言图式。增强词汇量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来进行系统性的学习。词汇有着非常多的意义,如情感意思、言外意义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词汇,还要加强对学生对词汇相关联的文化背景等。这些都属于词汇的拓展,同时还要注重商务英语专业词汇量的拓展。在阅读以前,提供其后面材料中会出现的专业词汇,在阅读后,再对其进行补充和扩展。不仅仅是需要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将其定义解释清楚,还需要对其云朵模式等给学生讲解清楚。还有要在商务英语教学中重视句法的教学。有些句子较长并且难以理解,教师就需要对其进行讲述并分析,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句法结构的学习,也可以增强有些英语的语法知识,那么学生在语言这个方面的图式得到了丰富。
(二)从内容图式来看
在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其知识点的背景的扩充,以达到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我们的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以后,需要学生对其知识背景更多的理解,只有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背景,那么在其阅读理解的时候才能够更加轻松的找出相关的图式并将其联系起来,那么理解的速度自然就能够有所提升。在这以后,人们对后面需要叙述的内容就会不自然的产生一种预期。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准备状态。当其余预期的材料有一致性时,那么学生能够迅速的理解,反之如果不一致的话,学生在学习中会对材料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因此,在商务英语的学习中,主题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围绕主题才能够针对性的准备与主题相关联的知识以及文化背景。并在教学的同时延展一定的重视面,如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宗教等等有关于商务英语的内容题材,进而充实学生的内容图式。如在商务谈判中应该注意的各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三)从结构图示来看
在商务英语的教学中要重视结构图示的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篇章知识的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注意表层的语义、词汇、句子等之间的关联性,又要让学生注意到结构中深层次的语义。让学生学会从局部到整体,从上至下,从语句到语篇的学习全文,最终构建一个全文的语义图示。然后学生依据图式再进一步的理解词汇、语句、段落、篇章的含义。在商务英语教学活动中,深挖学生大脑中的已有的图式结构,再把新的相关联信息不断的补充到原有的图式中,使其更加丰满。最为重要的是在这个阅读训练的过程中,不断的分析文章的结构、知识点,协助学生能够系统的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让学生学会捕捉知识点间的关联性。综上所述,图式是人们认知的基础,图式理论就是利用图式知识在认知的过程中的实际的使用和提升。商务英语教学中引入图式理论进行指导教学,能够构建出新的教学形式,从而提高整个商务英语的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赵丽萍 单位:辽东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申甜.图式理论视角下的词块教学在商务英语口语中的实证研究.陕西教育:高教,2016.
[2]张丹,扈珺,冷文彦.图示理论在商务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
在目前我国医院的管理中,由于对于医务人员疏于严格管理,因此在各种医患之间产生纠纷的根源都是由于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差,使得医患之间关系恶化;以及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没有对患者的自加强重视,没有遵守知情、同意的准则,因此患者对其不理解,也使得医患之间产生较多的矛盾;有些医务工作者没有责任心,在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时,疏于认真,对问题的处理上不及时、不恰当,也由此引发医疗事故的产生;更有甚者为追求巨大的经济效益,故意要求患者多花费,患者由于不满而产生的纠纷。
2.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是提升医院医疗整体质量的保障
医院工作进行的主题的医疗,医疗决定着医院能否良好发展和生存的基础。而“仁”与“术”决是整个医院医疗重中之重。量的高低。二则密不可分、相互依存,是对医学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医务人员医德水平决定其能否更好发挥设备、技术作用的基础。若因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属于医德的建设,会使医院整个医疗水平下降,对医院的长期、健康、良好、稳定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是提升医院医疗整体质量的保障。
3.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现状
3.1医院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忽视。医学信息化人才的道德、人生、价值观体现在医疗工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化人才在从事医学工作时必须拥有医学伦理学知识。而我国现代医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医学模式也在不断的改变,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医院必须对医学伦理学培养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
3.2医务人员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忽视。由于,很多医务人员对于医学伦理学知识不够重视,认知程度低,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并不能够有效发挥其重要性。
3.3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的落后。信息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最基础要求,对心理学、伦理学、社会等人文化知识都是教育的范畴。但是现今在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依旧很落后,不能够与社会现实接轨,严重影响着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实施。
4.在息化人才培养中医学伦理学教育良好开展的策略
4.1医学伦理学教育准则的建立。加强吸收世界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先进水平,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准则。
4.2医学伦理学教育内容的加强。医学院校不仅要重视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内容,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标准[2]。以问题、案例为核心,开展互动式、小组讨论式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只要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念。那么今后的工作中,学会及时运用医学伦理学知识来约束自身行为。
4.3良好人文环境的建设。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培养是培养良好人文环境的基础。人文环境由人文精神和文化相互结合下所创建的。在医学伦理学的教育中,人文素质必须要加强重视,可利用直观教育、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宣传h等方式,用实际中的案例去感染、教育信息人员,树立起医院良好的医疗形象,加大医院的影响力度,为医院创设道德和技术并存的人文形象。加强医院信息化人才团队的设立。
4.4医学伦理学教育多样化的开展。医学伦理学教育不仅要求其在内容上具有实际性、针对性,在规范标准上更要有层次。结合信息人员文化程度、岗位职责、自身身体和思想情况的不同,来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方针、教育内容和标准,确保医学伦理学在教育中,具有针对性以及广泛性。
4.5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管理和培训。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管理中不仅要重视和加强伦理文化的深入,更要对伦理学教育管理进行加强,利用多钟形式进行培训。不定时的更新学习信息资源,增进交流和学习。
5.总结
[论文摘要]高中生要提高英语学习效率,不仅需要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积极投入,也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因此,一个人即使具有高水平的智力,如果没有非智力因素,也不可能取得很高的成就。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 非智力因素 教育
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提高学习的效率,不仅需要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积极投入,也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这两个方面不可缺少。通常,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起直接作用,而非智力因素起间接作用。因此,一个人即使具有高水平的智力,如果没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也不太可能取得很高的成就。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它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具体操作,但对智力因素起着动力协调作用。下面就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的关系谈谈笔者的认识。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高一新生之所以觉得高中英语难学,实际上是由初中升到高中后对英语学习还不适应。初中阶段,教材浅易,大多阅读课文篇幅较短,课堂上有充分的学习时间,不需要课前花时间预习。到了高中,教学内容颇多,阅读材料篇幅较长,课时相对减少。加之词汇量和知识点增多,语法较为集中,写作要求提高。而且,从初中到高中在学生的心理上也是一个质的变化,许多学生一反初中在课主动积极、踊跃发言、主动参与的习惯,变得腼腆、沉默寡言的被动接受,久而久之有些学生养成不善交流的习惯。
同时,有的教师片面强调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
因此,迫切需要教者采取实际有效的措施,把非智力因素作为高一英语教学的第一个突破口。
一、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智学”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的能力。据此,英语教学不仅仅担负语言教学的任务,同时也担负着思想情感教育的任务。教师应该设法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正如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所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可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把养成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快乐的心情,学会抗拒忧虑、愉快学习至关重要。
同样英语水平的学生,如果行为习惯好、学习习惯好、书写工整、答题规范,那么她英语学习、乃至于各科的学习都会良性发展,反之,亦然。为此,笔者首先从行为习惯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等各方面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等。同时,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上课专注认真、作业规范、思维科学、书写工整等习惯。通过养成教育的积极推进,许多学生的学习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愿学”
在英语教学中,良好的情感能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英语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驱力,进而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一)将情感教育融于后进生的转化之中
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爱,但能否对后进生倾注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关爱,是检验一位教师师德好坏的重要标准。后进生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学习上的失败可能影响到他们今后一段时间内对这门学科的恐惧。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
(二)不断加强自身的英语专业修养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言学科与情感态度的关系更为密切。英语作为当今世界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在发展学生情感态度方面比其他语言学科更具吸引力和优越性。教师扎实的英语知识无形中会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学生会对教师形成一种崇拜感,这种崇拜感将激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这无疑会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起到教学相长的妙效。
(三)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当今的英语教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而且这些人际关系时时刻刻都受到彼此情感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堂时间,结合学习内容,尽可能地把情感态度的交流和讨论渗透到英语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过程之中。
(四)鼓励合作式学习
学生往往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的感情和感受当作评估自己的标准,当感觉自己是群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价值存在感。教师应设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互相交流思想,互相取长补短,消除思想焦虑,鼓励大胆参与,增强学习动机,树立自信心和自我尊严。
三、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
在英语学习中,只有明确学习动机,才能明确学习方向,才能充分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须从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兴趣、爱好、情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出发。让学生了解英语的重要作用,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有意义的课内及课外实践活动,从内心深处唤起学生要学好英语的愿望,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理想的成绩。
笔者今年执教的高1206班和高1212班,前者是整体学习成绩相对好的班级,后者是全年级整体学习成绩最弱的班级,但这两个班级与本年级其他大多数班级一样,不开口,不读,喜欢趴桌子,对英语不“感冒”。怎么办?经过和本年级同科英语老师商量,大家得出一个办法——从读入手。让同学们自己组成学习互助小组,从音标、单词、简单句、段落、短文、全文的朗读入手,充分利用早读、晚读的时间,要求每一个学生到本组小组长处完成定量的朗读任务。不读的就背,背不出的就抄。用最低的要求,最原始的方式诱导学生慢慢融入教学活动中。学生非常乐于接受这样的课后作业,在他们看来,英语学习不必写练习,不必背单词,不必用英语与人交流、对话,只需要张张嘴巴,照着课本读即可。从任务下达的第一天开始,两个教室在英语早读、晚读课就沸腾起来。殊不知,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要求越来越高,而他们在适应要求的过程中无形地提高了其他的英语学习技能。
目标明确了,学生动起来了,初步的教学效果也就达成了。因此,要善于把握英语教学中每一个良好的契机,并适时地给予这些学生以关注和恰当的学习任务。当他们有点滴的进步时要给予及时的表扬,使得这些学生不仅有想学的动机,更有想学的行动。
四、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兴趣是英语学习的动力,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结合点,是教与学的纽带。它能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要让学生对英语深感兴趣,教师除了宣传其重要性外,还应加强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紧跟时代步伐。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改变常规教学模式,让学生始终感觉到一种新鲜感,并要积极创设条件和环境,组织书写、朗诵、阅读、利用课间听唱英文歌等活动,使学生尽可能地多使用英语,在应用中尝到乐趣。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师生间感情的培养,为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添注活力,增效减压,激活一份心情的灵动。
五、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
[关键词]德育;学生;教育者
按照传统的观念,教育者的职责就是“教”学生,而所谓“教”就是“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1]以现代科学的德育观看,这种观念是落后的。它混淆了德育与智育的根本区别。德育与智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智育突出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德育最根本的使命是育人,使学生“成人”。而使学生“成人”,要比学生掌握知识复杂得多,仅靠知识传授是无法实现的,它主要靠教育者根据具体的德育目标及学生品德发展状况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各种形式的“导”——引导、指导、疏导、诱导、开导、辅导、劝导、领导、督导、因势利导。因此,德育中,教育者必须更新观念,实现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
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是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最本源的意义是引导、指导。“教育”一词,英文为education,德文为eduiere,它们都来自拉丁文eduiere。拉丁语eduiere,又是从动词educere变化而来的,“e”在拉丁语中有“出”的意思,“ducere”有“引”的意思,因而教育一词,含有“引出”的意思。英语education有“抚育、自身生成”的意思,德语eduiere则有“引导、唤醒”之意。可见,教育的本源意义就是教育者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杜威更明确地指出:“教育即指导。”[2]教育如此,以“成人”为目标的德育更如此。因为道德情感、道德信仰、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不具有传递性,教育者无法将它们像知识一样灌进学生大脑。只有在教育者的各种形式的“导”的引领下,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各种活动去建构。
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是由德育的本质决定的。德育的本质“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其属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3]也就是说学生的精神性的品德是其自主建构的,教育者作为一个外因,只能是在旁边对学生进行“帮助”,提供各种形式的“导”。
一、疏导
疏导原意指开通堵塞的水道,使水流畅通。德育中,疏导是对学生思想、情感障碍的疏通和引导。学生的思想、情感如同流水,是不断地“流动的”,遇到障碍,就会出现问题,甚至“泛滥成灾”。因此,当学生思想、情感出现“障碍”、遇到“阻塞”时,教育者就要予以疏导。“疏”就是疏通,即解开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扣”,使学生的“思想流”“情感流”畅通无阻,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向教师确定的目标发展。所以,德育中的疏导就是疏通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导他们前进的方向,指导他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教育者期望的方向发展。
要疏导,首先要了解学生,摸清学生的思想情况,把握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找到出现思想、认识问题的症结。这是进行疏导的前提。关心、了解学生才能使疏导有针对性。教育者关心、了解学生还能增进彼此间的亲近感、信任感,而这又为学生接受教育者的疏导创造了情感方面的有利条件,使学生由“亲其师”,而“信其道”。疏导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其一,讲清道理,论理疏导。疏导的关键在于论理,论理的目的在于以理服人。论理疏导可以消除认知障碍,疏通思想,提高认识,促进思想和行为的进步。其二,以情动人,感化疏导。学生的许多思想、行为问题是由于情感障碍引起的,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疏导时,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进行感化疏导。情感障碍消除,思想、行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疏导的形式还有分步而导、分散而导等等。
二、引导
引导就是“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引导突出的是对学生的前进方向、行动方向和目标的引领,是为学生的品德发展定向的。引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导学生找准发展的方向。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发展目标,帮助学生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鼓励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不断在其成长的道路上设置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第二,引导学生自主提升自己的道德需要。学生的道德需要有高低层次之分。高层次的道德需要有利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引导表现为对学生需要的引导,提升他们的德育需要,“使个体从无道德的需要发展到有道德的需要;从非道德的需要发展到道德的需要;从低层次的道德的需要发展到高层次的道德的需要。”[4]252第三,当学生迷途时,教育者不轻易告诉学生方向,而是引导他去辨别方向,把他们引向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育者要引导他们自己铺路搭桥,走向彼岸。
引导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一是目标引导。即教育者给学生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或让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年龄及思想品德发展实际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让学生根据目标建构自己的思想品德。二是内容引导。德育内容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德育中任何德育内容都内在地包含着一定的德育目标,都体现着教育者的意图。教育者通过德育内容的选择作用于学生,引导学生思想品德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三是言行引导。教育者的言行特别是行为具有示范性,对于具有“向师性”特点的学生具有引领作用。教育者通过自己合乎道德的语言特别是行为能对学生发挥引导作用。
三、指导
指导是对人的活动的方法、步骤等的具体指点。德育中的指导突出的是对学生道德生活的指导,即对学生做人、做事、处世、立身的指导。第一,做人指导。中小学生还不成熟,对于如何做人还不十分清晰,特别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在如何做人方面存在不少疑惑,这就需要教育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给予具体指点,使学生明白做人之道,形成被时代赋予新内涵的仁义礼智信的为人之德,学会做人。第二,处世指导。学生是一个社会人,必须学会如何处理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的关系,学会与人交往,才能在社会安身立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处世指导要求教育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学生在处世中的经验与教训,针对学生在处世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给学生以指点,让学生在处世中把握处世之德,形成良好的处世品德,学会处世。第三,做事指导。为人在世,做人、做事是人生两大主题。教育者要指导学生明白所做之事无论大小,都要从对社会、集体、家庭承担的责任出发,对自己的选择及行为负责,要为学生做事提供咨询、指导,提高学生的做事能力。在指导学生做事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行事之规,学会做事。第四,立身指导。指导学生在做人、做事、处世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形成自主、自立、自强、自信、自爱、自律、自制、自重、自尊的品格,打好立身之基,学会自我完善与发展。
四、开导
“开导”在德育中有多种涵义:开发学生道德智慧;激发学生道德思维;以道理启发劝导;解开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德育中开导的方法有:第一,开启学生道德智慧的大门。“道德智慧是一种知人、知己、知物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人能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关系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一种最高境界的道德”“道德智慧与先天的潜能有关,可以被激发”。[5]开导,就是要开启学生道德智慧的大门,使其具备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的能力,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对人们言论、行为的善恶做出道德判断,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破解各式各样的人生难题。第二,开动学生思维机器。让学生开动脑筋,对人对事有自己的看法,运用自己所掌握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对自己、对人们的言行进行分析,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过程及结果不断进行内省、反思、调节和矫正,改过迁善。第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思想、行为问题。第四,解开学生头脑中的疑惑。学生在学习、交往、生活,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等方面,经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疑惑,这时,就需要教育者给予开导,将解决问题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它打开“心结”。第五,心理开导。在当代社会,多方面的原因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学生的道德问题有一些是与心理问题有关的。要解决这些道德问题,需要运用心理开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开导,解决具体的心理问题。五、诱导
诱导即“劝诱教导”。诱导的理想境界是“循循善诱”。“循循”即有步骤、有次序,“善诱”即善于诱导。德育中的诱导的要求是:第一,要“循循”,即有步骤。诱导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一般应按照知—情—信—行的顺序诱导。先从学生易于接受的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第二,要“善诱”。表现为: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要诱导,就要有“诱饵”,“诱饵”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二要善于营造学生乐于接受诱导的氛围。良好的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接受诱导的前提。同样的内容、方法,师生关系和谐,接受的氛围好,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诱导,反之,就不愿意接受。第三,要有耐心。这是循循善诱的基本条件,是循循善诱的必然要求,因为“循循”就是一步步前进,不毕其功于一役。
六、督导
督导即监督指导。督导主要用于对学生道德行为与习惯的培养。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道德行为与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与习惯离不开教育者的督导。德育中的督导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督”与“导”。首先是监督。教育者向学生提出行为要求后,需要进行经常的、始终如一的监督,促使学生将道德要求付诸行动。没有教育者经常的监督检查,道德行为要求往往会落空,德育目标就无法实现。因为“青少年发展初期,由于自我意识不完善,往往不善于控制、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和行为,他们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主要是受外部力量的支配,……这时他们正处于以他律为主导的初级发展阶段。”[4]514所以,由教育者对学生实行外部的监督是必要的。其次,在指导与引导中形成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只有教育者的外部督导难以从根本上形成学生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与习惯,难以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和道德自律品质。所以,督导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行为的自我监控、调节与修正,使其在自我监控下自觉地运用道德规范来指导、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道德自律品质。
七、因势利导
“因势”,即根据事物发展的状态及趋势,“利导”,即向有利的方向引导。因势利导就是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向加以引导,将事物导向正常发展的道路。德育中,“势”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趋势,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学生缺点错误中包含的积极因素等。因势利导要求:第一,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学生的某一思想、言论、行为并不是孤立的,它往往预示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的动态、路径、方向。因势利导,就要善于分析学生思想、言论、行为所表现出的其思想、行为的发展趋势,并顺着这一趋势加以引导,使其进一步发展、完善、成熟,形成学生新的思想品德。第二,根据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加以引导。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教育者根据这些规律因势利导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因“时”利导。事物的发展总是和时间、时机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因势利导就要善于抓住事物发展的时机,促成事物的发展。德育中,因势利导就是要抓住德育时机,促进学生品德的转化和发展。德育时机往往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兴趣点、兴奋点、利益点、荣辱点、热衷点、情绪点、求异点、殊遇点、疑惧点、变化点。[6]教育者充分利用这些教育的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要求教育者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即由“教”师到“导”师的转换,由“经师”到“人师”的转换。“经师是供给材料的技术家”(郭沫若语),是以知教人的人,强调知识的传授。“人师是指导精神的领港者”(郭沫若语),是能够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精神人格进行影响、引导的人。德育中,教育者主要是做人师,而非经师。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632.
[2]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赵祥麟,顾岳中,张伟建,檀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5.
[3]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1.
[4]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语文教学 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忽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的原因
第一,“记诵之学”,即背诵章句,不求甚解之风盛行的传统影响太深,使人们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非智力的培养。第二,长期以来受苏联的教育模式影响。三十多年来,我国的中小学的教学工作只强调用系统的科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而严重忽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及其他一切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第三,我国制订的教学大纲和编写的教学参考书,对各科、各章、各节的“双基”要求明确、具体,可以落实和检查,而对于非智力的培养和发展则非常笼统模糊,抽象空洞,教师难以落实和检查。第四,一些学校往往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升学率上,这样在教学中就必然只注意知识的传授,要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演算。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仅是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不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探索,很少有意识地考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第五,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曾中断了多年,与教育密切相关的心理学也在1958年被作“伪科学”、“资产阶级的东西”来批判,这使得我国教育科研与国外的差距越拉越大,教育科研落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懂教法,不讲究教法,就更不用说培养和发展非智力了。
二、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被忽略的现象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经常容易被我们所忽略。我们常常不能正确地看待语文教学中所蕴藏的非智力因素与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困难和简易、成功与失败、以及成绩的高低等方面的密切联系,而只是常从智力因素方面找原因,导致学生学习状况不能有所改观。
三、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大多数学者已经认识到: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发挥各自的作用。但其实,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其中起着决定性因素的非智力因素。但作为语文教学者的我们,在实施教学中仍然常忽略这一点。这样,就容易造成我们的教学方法的方向性错误,更使得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信心,甚至对自己的智力程度持有怀疑态度。这样,不仅不利于我们的教学,更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危害学生的健康发展。
目前,多数中学生将语文学习视为一种负担,这已经趋于一种普遍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则与教师的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的薄弱性有着绝对的相关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总是抱怨需要识记的知识内容过多,自己的智力程度和脑容量超负荷。从而,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有甚者开始对自己的智力都持有怀疑态度。这也是引起语文这一学科出现被“冷落”现象的原因之一。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正视非智力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动力和调节等作用,运用它来促进学生有效并有质的语文学习。当然,中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智力活动的确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忽视。但我们可以遵循两者互相促进的教学原则,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并借助这一因素直接影响他们智力活动的质量,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效率。由于教师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也会逐渐被学生自己所肯定,并日益受到重视。当我们的教学做到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教育目标之一。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会变得轻松而简易(至少与原来相比)。
另外,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首先就应该明确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要落实在能力和素养的养成上,而要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这个过程就要求语文教师就更应该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我们应该遵循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分析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的关系,杜绝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被忽视的现象,探索充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来促进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重建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将其应用到实处。让学生意识到非智力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并使家长认识到这一因素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
让更多的人清晰地了解到语文学习本应该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呈现出最为轻松的学习过程。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会使学生认识到:把理解作为学习语文的前提才是正确的。这样,学生通过“理解――印记――掌握――运用”这一途径,真正掌握到学习语文的“窍门”。而这扇“门”正是在学生先天的智力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后天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非智力的培养和发展的推动而获得的。这样,学生便会纠正错误的观念,语文绝对不是单纯的“背”会的,而是“想通啦”。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会使其调整心态,愿于学语文,更要达到乐于学语文。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更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后天培养,只有以发展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才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自我激励、攻克困难、获取成功,进而形成完整、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实验报告》潘进,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7-12-15
[2]《情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区别》许远理,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10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趋势――提高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含金量》韦吉锋,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12-1
关键词:教育学;理论和实际;前沿性
对于“教育学原理”的概念,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一书中的解释:“教育学原理就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它的起源、发展和变迁,本身就显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态势。在经历了漫长的探索道路之后,中国走出了一条探索——改革——实践——创新的发展道路。在顾明远看来,教育学的兴起,是很有必要的,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好好参悟。
《教育学原理》以教师发展需要为基本立场,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书中主题与内容的选择以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变革为核心,以体现此书时态上的当代性、空间态上的本土性和校本性。此外,在这本书阐述中渗透着编写者近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持续了十多年,且还在深入进行的“新基础教育”研究。
在本书中,对教育学提出了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第一,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套教材是根据在职教师的特点专门编写的,既重视教育理论的介绍,又重视研究教育实际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把教育实际中的问题提升到理论上来阐述,可以提供学员的认识。教师学习理论是十分必要的,老师只有在充分认识教育规律后,才能去创造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理论的学习,就是要提高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提高教师的理论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创造。
这就指出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理论联系实际,是对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也要坚持这一理论。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理论,而忽略了实际,或是只是注重实际,而忽略了理论知识,都是非常有害的。
案例分析:如教一年级的学生识字。如果生硬地教给学生那些生字,可能对于刚接触的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如果在理论中联系一点实际,那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收效更大。可以播放一点轻音乐,创造一种氛围,运用多媒体演示“实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然后老师讲述: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他们要把看到的东西、遇到的事情记下来,可是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是富有智慧的,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看见“船”就把“船”记下来。(屏幕上以动画形式依次出现由实物图变成象形字的过程。)然后为了便于书写,后来,人们就在这个象形字的基础上,又造出了现在的这个“船”字。这样,就把所要学习的汉字“船”给讲出来了,而且也便于学生记住,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加深印象。
第二,重视学科的前沿性。编写的教材尽量能够反映学科当前发展的新成果,注意吸收国际上新的教育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使老师学习了这些课程后能够理解该门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了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新趋势。这不仅能够使教师学习到最新的教育理论,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有利于创造他们自己的新经验。
案例分析: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面对这样两种不同的回答,老师应该在肯定小方回答正确的同时,更要对小明的回答进行赞赏和鼓励,因为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很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老师应当给对小明的这种创新思维进行鼓励。
综上所述,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主要以对教育学提出了三个问题:一、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第二、重视学科的前沿性;第三、重视研究。学习《教育学原理》仅仅是学习、消化和吸收,而不是一种明确的操作,套用叶澜教授说的一句话:“原理不是明确的操作性规定,原理只有滋养了人的心灵才会有真实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4.
[2] 顾明远,教育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7.
在2001年第八次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小学自一年级起开设自然课,其性质为科学启蒙课程。课改后,自然课改为科学课,起始年级也从一年级变为三年级。时隔16年,科学课从三年级又回归至一年级。那么,科学课缘何会受到如此重视?孩子们又应该在科学课上收获什么呢?
一年级引入科学课是否过早
从今年9月开始,杭州市时代小学科学教师张忠华有了一项新的教学任务——给一年级学生上科学课,每周一课时。
暑假结束前,张忠华已经接受了专门的培训,为这门课作准备。浙江小学科学网原本每个月都会组织一次网络研修活动,邀请有经验的专家为全省的科学教师培训。此次为了让教师们更好地适应低年级学生的科学教学任务,暑假结束前的培训更为密集,培训内容主要围绕对新课标的解读和一年级《科学》教材和教法两部分内容。“有些比较超前的学校在几年前就已经尝试给一、二年级的学生开设科学启蒙类课程,积累了一些经验,他们在培训中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实际的建议。”张忠华说。
除一年级科学课外,这个学年张忠华还要给四年级上科学课。“此前科学课从三年级开始上,所以到了四年级,学生们已经对科学学习方式有一定了解,所以教学虽然还以观察为主,但已经可以加入一些较高级的对比实验等。但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可能是零起点,所以教学还是以启蒙、培养兴趣为主,多开展一些观察、体验活动,比如观察植物。”
目前,已通过审定的《科学》教材包括教育科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青岛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等多个版本。张忠华所在的时代小学使用的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张劲硕参与了教科版《科学》教材中生命科学领域内容的编写。
“在生命科学领域,低年级的科学教育主要强调基础方法的学习,比如对植物、动物的分类,就涉及到基本的观察、比较、测量、归纳等方法。”张劲硕介绍说,“这也是科学课开展的一个思路,即不直接灌输科学知识,而是以对孩子科学思维和方法的培养为大方向。”
有些家长担心,一年级课堂引入科学课是否过早,是否会给孩子造成负担。对此,张劲硕认为,其实,科学很早就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了。“当孩子最早去叫爸爸妈妈时,其实已经在使用分类的方法。所以,从一年级开始上科学课,是非常正常的,并不算早。”张劲硕说,“而且在科学课上,孩子能动手做实验,并从中得到一些认识世界方面的启发、科学实证精神的培养,较早地让孩子们接受这方面的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
“从国际比较来讲,在科学文化传统较强的西方国家,科学课都是很早就开展了,而且从来都是与数学、语文同等重要的课程。”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张红霞介绍说。在她看来,在我国,让孩子尽早接触科学教育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倾向于对人际关系的重视,而缺少科学传统和思维培植的土壤。
“相比于严谨和准确的科学数据和事实描述,我们更喜欢用形容词。比如媒体报道台风新闻,可能会用‘千军万马’‘摧枯拉朽之势’等词,但实际上,讲清楚台风中心在哪里、台风几级是怎样划分的、台风吹倒的树有多粗、台风为什么这样移动等,才是准确、有效的信息传递。科学追求的是事实及其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情感表达。这样的思维我们一直有所欠缺,所以更要用科学教育来弥补。”张红霞说。
在张红霞看来,科学教育越早开展越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证明,人脑结构是可以在后天得到改变的,外界的刺激越早,改变越容易发生。“而且,较早开展科学教育也符合孩子的天性。”
在这方面,张忠华有着切身体会。时代小学此前也开设过科学趣味实验等课外兴趣班。“一年级孩子报名的非常多,对课程也很感兴趣。他们其实是很喜欢科学的。”张忠华说。
一次重要的转变
如今,科学课被引入小学一年级的课堂,学校早期科学教育受到更多重视。“这是个重要的转变。”张劲硕说。
2001年,依据国务院《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当时将“自然”课更名为“科学”,起始年级也从一年级变为三年级,此后直到2017年2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对于这16年的评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科版《科学》教材主编郁波坦言,我们在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和进步,但科学课作为一门独立的新课程,在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不重视与我们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很大关联。”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刘兵说,“很多学校过于追求升学率,不与应试升学等挂钩的课程当然不受重视,没有专职的科学教师等情况很普遍。而且,科学课标往往设计得很理想,但真正到了讲台上却因为种种原因,实际教学打了折扣。”
在张红霞看来,科学教育的缺失还与当下国家教育的发展阶段有关。“我们当前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还很不够,科学教育尤其需要教育资源,因为它要求学生能動手,能出去考察,大到科技馆,小到植物角、动物角都是需要的。在这方面需要国家更多的投入。”
张红霞认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科学文化传统的不足。“我们对科学的本质还没有足够了解。很多人觉得,科学教育无非是让孩子去记一些科学知识,但科学教育的真正意义并不在此。我们的教师和家长还不十分清楚科学与人文有何不同的教育价值等问题。在这方面,教师和家长都需要培训。”
如何上好科学课
如今,科学教育被更早地纳入到正规教育中。但刘兵提醒说,毕竟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不要把科学课的目标定得太高。“低年级科学课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科学最基本的感觉,包括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方式、科学探索的好奇心和兴趣等,不要把科学弄得那么冷冰冰的,显得很神秘,很高深。”而且,刘兵着重强调说,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公民的,而不是只为了以后从事科学研究职业的人或精英阶层,科学课程的广泛性应该得到重视。
在张劲硕看来,科学课开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教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做人。“比如在生命科学领域,生命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知识要贯穿在整个教材中。现在孩子们获得知识的渠道很多,但他们眼中缺乏对生命的关注。我们生命科学的教育要让他们知道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知道除了人类之外,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生命,不能唯我独尊。”
张红霞则认为,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中国的小学生如果能分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想象,能准确描述观察到的事实,认识到说真话的重要性,养成尊重事实的习惯,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这说来简单,但并不容易。”张红霞在小学课堂观察时就发现,孩子们很喜欢想象和拟人化的表达,但却不会客观地表达。
“比如,孩子们看到蜗牛在爬,用手一碰它的头,头立刻就缩回去了。有的孩子就说这是因为蜗牛怕冷了,有的说蜗牛害怕了。这些答案往往还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张红霞说,“其实这时老师应该追问‘你怎么知道’。客观描述应该是‘我用手一碰蜗牛的头,它就缩回去了’。至于是否怕冷、害怕,并没有被观察到。那么,老师应该继续问的问题是:多试几次还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吗?用温度不同的手再试试呢?这才是科学探究的态度。可是很多科学教师往往会表扬学生的想象力,而不是科学性。”
“老师在教学中还要允许孩子犯错,不要一味要求孩子都能得出那个唯一的实验结果,应该引导孩子更注重科研探索本身的过程。”张劲硕说。
科学教师如何“演”
小学科学课从中高年级扩展至低年级,科学教师人才的缺口无疑会进一步增大。
“目前我们科学教育专业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其中还有很多学生毕业后改行了。而且,现在科学教师还存在着对科学的综合性认识不足、对科学本质理解不深入的问题。小学一年级的科学课未必就比高难度的科学内容好教。”刘兵说。
2002年和2012年,张红霞等人分两次对全国21个省市的近4000名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对科学性质的理解,相比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表现出了较低的水平,而且历经10年,这种状况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郁波认为,对科学性质的理解是对科学的理解的核心。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也许懂得事实性的科学知识就够了,对于教师来讲,不懂得科学的性质,不懂得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差别,就不能真正上好科学课。“这样的教师,不仅存在着将伪科学引入课堂的危险,而且不能做到把科学知识的学习寓于科学实践的过程之中,寓于科学史和科学与社会关系的情境之中,会长期停留在以识记符号为特征的‘应试教育’阶段。”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郁波认为在于让科学家真正参与到科学教育中来,教师培训和课程设计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所以,在教科版《科学》教材的编写中,郁波邀请了一批科研和科普工作者来参与。除了研究动物方面的张劲硕之外,还有研究植物、物理、化学、天文、自动化等方面的科学家和科普人。前几天,张劲硕等科学圈人士还与教育专家、全国各地的科学教研员一同开会讨论科学教育的相关问题。
“其实,我们各大学、研究所每年培养这么多的硕士、博士,不一定都要去从事科研工作,也可以去从事科学教育工作,他们对科学研究有着更深入的认识。现在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的科学教育行业,人才需求都很大。研究领域较窄的科研人才我们需要培养,但同时也需要培养更多综合性的科学人才,满足科学教育的需求。”张劲硕提议说。
张红霞强调,一流大学应该参与到基础科学教育的师资培养中来。“但目前这方面并未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张红霞说,“还可以让科学教师参与到一流大学的科研课题中,让他们切身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进行科学探索,而不是在课堂上‘演科学剧’。”
在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方面,张红霞还提出,课标的细化非常重要。“你要告诉科学教师,从哪里下手、如何循序渐进,甚至在课堂上要如何说话。”
一、创设趣味课堂,培养听说能力
1. 猜谜语
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猜谜语可以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大部分的学生会积极投入和参与。如教学一般将来时be going to时,可用半遮半掩的图片让学生猜:
t: what am i going to do at the weekend?
s1: are you going to have a piano lesson?
s2: are you going to have a picnic?
s3: i think you are going to go shopping.
接着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猜一猜:what is daming going to do tomorrow? what about lingling? 等等。这样,学生往往举手积极,争相发言。
2. 玩游戏
游戏可以增添学生学习的乐趣,使课堂趣味横生。如教学 difficult, easy, smooth, rough, heavy, light, comfortable, uncomfortable 等一些形容词及反义词时,我让学生人人参与开火车游戏,要求准确流利地说出反义词并同时出题给下一位,看看到底是谁卡主了,谁就得上台表演。这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就会非常认真仔细,说得时候也大声响亮。
3. 讲故事
故事是学生所喜欢的,尤其是动听的故事。将教学内容与故事相结合,在听说方面肯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通过童话故事的开头,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续编一个简单、有趣的故事,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地参与听说活动,听的同学会聚精会神,洗耳恭听,讲故事的同学也说得绘声绘色,津津有味。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教学过程中,根据内容的不同,还可采用漫画、歌曲、chant、 rhyme、听力测试、演讲比赛、角色表演等多种方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增添学习的乐趣,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表演和发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注重教学细节,培养听说能力
教学细节,就是教学中的细小环节,指的是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某个语言知识点或者是解决某个问题预设或生成的,一个相对完整而短小的教学环节。注重教学细节,就是要多关注学情,做到眼中有学情,心中有学生。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它可能是学生困难时的帮助、迷茫时的指点、失败时的鼓励,也可能是成功时的共享、正确时的赞扬、出错时的包容。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的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让人耳目一新。但是新理念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中,贯穿于细节中,体现在细小处。如教授look forward to这个词组时,有一位同学说:i’m looking forward to travelling around the world. 这时一个男生小声嘀咕:你有这么多钱?想得美。虽然声音不大,但大家都听到了。
我当时心里很不
,但转念一想,生活很现实,我忽然灵光一闪,为何不假设呢?于是我走到这位同学面前,说:if you have a lot of money,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ward to?这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他们的学习热情再次高涨,我喜在心头,而那位学生也投入到听说活动中。意外的妙用,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为教学增添了新意。
三、立足学生,培养听说英语的能力
1. 学会倾听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发音。在课堂上,对老师的示范发音要看清口型、发音位置、发音方法等。这个过程一定要全神贯注地听、看,不能有一点的马虎。尤其是发音比较难的单词,如technology, smooth, calculator等等。同时,老师要尽可能用简洁的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不理解的部分可以借助肢体语言,渐渐地,学生由听懂一部分到大部分,倾听的习惯也就无形中得到了培养。
其次,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是学生学习的平台,除了老师的声音,还有许多学生的发言。有的同学意志力较弱,当同学发言时,自己就走神或者不集中注意力听;还有的只是在意听教师的,对同学的发言就不以为然,认为跟自己无关,这些都是错误的想法和行为。其实,学生回答问题、踊跃发言的时候,都是倾听的好时机。只有大量的、不同的声音输入,才能慢慢地提高听力。
另外,还需要多听录音。英语语流中的发音、语速、语调、轻重、连读、爆破、略读、停顿等都是听的内容,把握好以上方面,就一定能说出标准的英语。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听录音的热情,让听录音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部分。但是,如果只有听的任务,效果不一定好,所以在听前应该提出具体的要求,如听清词汇、语调及感知整体,并且让学生根据内容作出反馈。要求可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多听录音,不仅仅是在课内,课外或者周末也可以适当地布置家庭作业。坚持天天听一听录音,15-20分钟,养成习惯,长此以往,听力就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2. 学会表达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搭表达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参与听说活动。可以创设或模拟一定情景,引导学生在真实或者模拟的情景中更好地去理解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触景生情,激发表达的欲望,从而促进对英语的掌握和运用。如教授shopping这一模块时,我让一部分同学扮演customers,一部分扮演 assistants。在营业员那里,有琳琅满目的货物(用一张张带图片的卡片代替)。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就进入情景,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展开了英语小对话。这种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纷纷开口说英语,培养了说英语的表达能力,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3. 学会合作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机会相互讨论,有效地沟通,更多地交流,加深了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听说能力。如教授 food and drinks时,可让不同组的学生就food and drinks,哪些是healthy, 哪些是unhealthy等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把相同观点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最好展开小组辩论。这样设计,不仅使他们掌握了语言知识,而且通过合作学习激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提高了他们听说英语的能力。
4. 学会评价
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常常使用表扬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认的点头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器重、关切,激发他们大胆地表现自己,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当学生说完之后,可以经常使用 good! very good! great! how clever you are! well done!等鼓励,学生听到这些肯定和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