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法的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4、45页。
教材及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即0~10各数的认识及10以内数的“分”与“合”,对“合起来”的意思也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将这一经验与“加法”模型联系起来。
现在修订后的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有了一些变化,在主题图的旁边增加了这样一句表述“3人和2人合起来是5人”,进而得到3+2=5这样一个具体模型。很显然,新教材在有意识地渗透“模型思想”。接着,教材通过变换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模仿、尝试建立模型,强化、丰富对“加法”意义的认识。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不在于计算,而是初步建立“加法”的模型,理解“加法”的内涵,并学会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列出加法算式模型,理解“加法”的意义,积累建模的活动经验。
2.能利用已有经验自主理解5以内加法的口算算理,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 情境演示,引入模型
1.看图说过程和结果。
今天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片。
①动态出示图1。
②在图1中动态插入两位小朋友。(合成图2)
这个动画片是什么意思?(原来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小朋友,现在一共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
③指名说,同桌互说。(充分了解图意。)
2.模型表达。
原来有3个小朋友,又来了2个小朋友,合起来是5个小朋友。这句话的意思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这样一道式子来表示3+2=5(板书),你会读吗?(指名读、齐读。)
3.了解符号的意思。
“+”是什么符号?(板书:加号)它表示什么意思?(合起来的意思。)
3+2=5是什么意思呢?
4.小结:3和2合起来是5,我们用式子表示是3+2=5。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能接受的动画片的动态演示入手,引导学生将具体的生活情境转变为日常语言表达,再从日常生活语言抽象为数学语言――加法模型,让学生经历加法式子的产生过程,为下面进一步丰富“加法”模型作准备。
二、 变换情境,丰富模型
1.情景一:
下面我们再来看两幅连环画。(连环出示图3)
①第一幅图什么意思?第二幅图呢?你能连起来说说图的意思吗?(我看见一个小女孩来荡秋千,又来两个小男孩,合起来是三个孩子。)
②这句话的意思,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在作业纸上写一写,然后指名说一说。)
(根据生回答课件出示:1+2=3。)
为什么用加号?(把一个女孩和两个男孩合起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进一步理解加法意义的环节。因为有了前一个例题作为基础,所以本环节情境展示由动态演示转变为连环画的静态展示,减少了“动”的成分,在“连环”的情境图中,理解“动”的过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解图意的能力。加法模型的建立,不是靠一个例子就能完成的,需要在不同情境下连续理解,这是学生第一次模仿、建立特定情境下的加法模型。
2.情景二:
看到小朋友学得这么棒,青蛙一家也来向小朋友们学习了。(出示图4)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在作业纸上写一写。)
(根据生回答出示2+2=4。)
③为什么这么表示?
设计意图:只用一幅图将动态过程表现出来,需要学生有一定理解能力,此环节帮助学生完成了由两幅图向一幅图的过渡。
3.情境三:
除了青蛙一家,鸡妈妈一家也过来了。
①图5是什么意思?
②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在作业纸上写一写。)
(根据生回答出示:3+1=4。)
③这里的3表示什么?1呢?4呢?(让学生明白4表示4只鸡,其中有3只小鸡和1只母鸡。)
设计意图:这是一幅静态实物图,合起来的两部分是1只母鸡和3只小鸡,这里的“4”代表4只鸡,是对母鸡、小鸡的统称,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抽象。
4.情景四:
图6什么意思?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为什么这么表示?
设计意图:由实物过渡到方格模型,提高抽象程度。
5.情境五:
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图7吗?这里的2、1、3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计数单位从“个”到“群”(捆),扩大了加法模型的应用范围,加法模型的适用性得到了加强。
6.情景六:
在我们生活中用“加”表示的例子也有很多。教师请学生走到讲台前,要求学生:说说老师每次请学生上台的过程及现在一共有几人,再用算式表示。
①老师先请两人上台,再请一人。(2+1=3)
②再请一人上台。 (3+1=4)
③再请一人上台。 (4+1=5)
7.小结:刚刚我们经历了几件不同的事情,为什么都可以列成加法式子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系列活动,从情境图到生活中的事例,目的是丰富“加法”模型。通过小结,异中求同,突出“加法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这一本质属性。
三、 解释模型,根据模型求解
1.1+4=?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会用圆片摆一摆这道算式吗?4+1呢?
生集体操作,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摆的。
2.2+1=?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一说这道算式的意思吗?(师课件提示:它可能是2个 和1个 ,合起来是 。)
3.直接算出得数。
出示算式:
1+4 2+3 1+1 2+1 3+1
3+2 2+2 1+3 4+1 2+1
设计意图:一个算式就是一个模型,是对某一具体情境中数量关系抽象的结果,它背后有着丰富的内涵,从模型出发,想象具体的、不同的情境,是对模型的深刻理解过程。对于1+4=?4+1=?这一计算问题,启发学生应用已掌握的“数的分与合”的知识去解决。最后通过一组题的练习,提高计算熟练程度。
四、 回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加法,你知道“加”是什么意思吗?
板书设计
加法
3 + 2 = 5
┆
我曾经听了两节有百多位教师在场的新课改观摩课。一位教师授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听出焦点,有针对性的发表意见。教师让学生明确该如何听出对方争论的焦点后,展示话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正反方辩论,并让一个学生听后说出双方争论的焦点,及评论正反方的发言。话题是这样的:①有个性的人易不易被别人接受。②中小学生出国留学好不好?结果正反方的学生说不出多少道理,听评的学生也说得不好,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另外一节观摩课是八年级下册的《孔乙己》教学。授课教师让学生默读文本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对孔乙己有怎样的印象?从哪里知道?②概括孔乙己的个性。③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刻画出孔乙己这个人。④能否运用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描绘你的父母、同学、老师。听了这两节观摩课,我的感慨颇多。
其中感慨最多的是教师的课前预设做得不够细致。所谓教学预设,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花大力气去备教材,备学生,教师再找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合理的设 计出教学预案。尤其是备学生,这一点常被许多教师忽略。备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学生的起点、学生的知识面等。试想,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时,如果把学生的水平高估了,那就会出现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茫然不知所措,一头雾水;如果把学生的水平低估了,学生就会觉得老师提的问题幼稚、无趣而没有思考问题的热情。第一节观摩课中,教师展示给学生讨论的话题显然是高估学生了。话题①有个性的人易不易被别人接受。学生对“个性”这个概念不清,也弄不懂怎样的人才算有个性。所以争论很难展开。话题②中小学生出国留学好不好?学生课前没有查阅这方面的有关资料,没有多少道理好说,说出的道理也是肤浅而偏激的,课堂气氛就显得沉闷了。
所以,我们课前备学生时,要从各方面了解学生,只有正确全面地估计学生,学生才会对教师所提的问题感兴趣而投入热情去探究。因此,我们在上课前都应该摸清学生的知识起点、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问题,那课堂教学将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教学预设还要求教师备好教材,吃透教材,充分了解每个文本的教学要求,这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只有对教材烂熟于心,才能随机应变。第二节观摩课《孔乙己》,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孔乙己的语言、动作、外貌等并谈谈表现了孔乙己哪些性格特征,然后就转入训练,让学生用上这些表现手法写人。由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上起来就缺少了深度。特别是教师未能抓住孔乙己前后两次来酒店的外貌、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故教师只有对每个文本的要求理解透了,上的课才会有深度、广度。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中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体会到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方法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激活以学为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并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在探索算法、理解算理的过程中有条理地思考。
【教学资源】
教师准备:课件、微视频。
学生准备:课前按照自主学习任务单的相关要求完成预习;圆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里面有( )个■。
(2)( )个■是■。
(3)5个■是■,即( )。
(4)1里面有( )个■。
二、探究建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谈话:小红带来了一杯果汁,玲玲和亮亮高兴极了,痛快地喝了起来。
从情境图中提问:从图中获得什么数学信息?谁来说说?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他们一共喝了这杯果汁的几分之几),根据问题,你能写出算式吗?板书:■+■=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板书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
2.探索加法算理。
(1)■+■等于多少?你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
(2)小组汇报:
生1:我们组采用的是“画图”的方法,把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把玲玲喝的涂成红色,亮亮喝的涂成绿色,然后看看一共喝了几份。
生拿出自己提前准备的学具,边展示边汇报。
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理解的:■表示5等份中的3份,■表示5等份中的1份,3份和1份合起来是4份,就是■。
生3:我们小组是结合分数的意义来想的:3个■+1个■=4个■,就是■。
师: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和交流,弄明白了这道题的算理。说简单点就是分母5不变,把1和3加起来,■+■=■。(板书)
(3)猜测:是不是所有的分数加法都是这样?
谈话:小红和小丽也高高兴兴的,看她们在干什么?(课件)
问题:她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生动手操作验证后,讨论交流。
生1: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块;每块是这个西瓜的■;吃了两块,就是吃了这个西瓜的■;吃了一块,就是吃了这个西瓜的■。
生2:■+■求的是一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2个■加1个■是3个■,就是■。
(4)对比观察:请大家观察这两个算式■+■=■和■+■=■,你有什么发现?(课件)
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做分子。(板书)
(5)分子分母相同的类型:■+■=?
w纳:如果算出来的得数是分子和分母相同这种情况时,我们就直接把这个分数化成1。
3.探索减法算理。
(1)大胆猜想:■-■=? ■-■=?
(2)我们已经通过实践知道了同分母分数相加的计算方法,那你猜想一下同分母分数相减的计算方法又是怎样的?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分享。
(3)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4)学生讨论交流。
(5)教师订正:课件演示从■里减去■的过程,并说出演示过程:2个■减去1个■,剩下1个■,也就是■。
(6)课件演示从■里减去■的过程,并说出演示过程:5个■减去2个■,剩下3个■,也就是■。
(7)观察■-■=■和■-■=■,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利用多媒体验证学生的说法。
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做分子。
4.学生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总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探究被减数是1的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1-■=?
(1)提问: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想一想。
(2)你们是怎么想出来的?为什么把“1”看做■?(把它化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
(3)提问:具有什么特点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分母相同的时候)
全班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重点说清楚1的转换)。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三、自主练习
1.学生自己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两幅图分别是什么意思。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3.完成“自主练习”第3、4、5题。
这一组题目是能力提高题,除了让学生掌握计算的方法外,还要求理解题目的意思。
四、回顾反思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愉快地交流自己的收获、体会。
有疑惑的学生可以在此提出疑问,其他学生可以给予答疑。
五、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
关键词 VBA程序设计基础 教学方法 加涅九段教学法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VBA程序设计基础》是《Access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数据库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分支和支撑技术,已应用到我们身边各种类型的软件系统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掌握数据库基本技术,熟练操作和使用典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是高职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
1课程现状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属于理工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在第二学年,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VBA程序设计基础》章节内容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概念、举例、上机练习按部就班的方式组织教学,从基本定义、语法功能、再到程序的传统模式,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弱,面对较多的英文函数和语法命令,感觉学习内容难度很高,很快丢失学习兴趣。
2教学设计
罗伯特・加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他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的外部刺激,因此教学程序应当与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相吻合。根据这种观点他把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内部的心理活动分解为九个阶段,即加涅九段教学法。
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利用加涅九段教学法进行课程设计教学,不仅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方法实施步骤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便于设计实现,因此比较适合计算机辅助下的各种教学活动。下面就利用加涅九段教学法对《VBA程序设计基础》单元中一节课的内容进行设计。
2.1引起注意,激发动机
利用教学软件在学生电脑上广播演示两个有趣实用的VBA小程序。一个是利用标准模块创建的“运气测试”小程序,输入出生日期和姓名笔画数,输出显示今天“运气”的相关信息。另一个程序是利用类模块创建的简易计算器程序。通过这两个有趣的VBA程序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学校任务中来,激发学习兴趣。
2.2告知学习目标
当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中来时,接下来告知大家需要制作两个程序,完成一个圆面积计算程序和一个图书管理系统登陆界面。确立了目标,学生就会按照期望完成学校任务且可以引导他们的认知欲。
2.3回忆先决条件或相关知识
为了使学生能完成任务,引导学生回忆长时记忆中和当前任务相关的原有知识和常识,从而激发其探寻这堂课的个人关联。教师讲解并演示宏对象的操作,回顾以下内容:宏对象的创建方法,分析宏对象的功能。宏对象可以完成事件的响应处理,但是它的使用具有局限性,对数据库的处理能力很弱。于是我们需要学习利用VBA程序创建模块来解决一些复杂的应用。
2.4呈现新的内容。
接下来将模块内容的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刚刚回顾过的知识马上会和自己现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联系起来,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关联到如何制作圆面积计算程序和登陆界面。这样学生的长时记忆就和这节课的任务建立了关联,就会激起他们的兴趣,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就找到了契合点。
2.5为学习者提供指导
学生的求知欲已被激发,教师要对接下来课堂上要进行的教学过程进行概述,告知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讲解VBA开发环境的使用,创建模块的方法和步骤。经过教师的指导和讲解,学生已经迫不及待、跃跃欲试了。
2.6提供练习
接下来,立刻让学生去完成这个任务,那他们就会全身心投入地去练习。通过这个阶段的练习,可以引出学生的各种表现,教师就可以发现学生完成任务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下一步反馈提供基础。这个过程的目的不是评估学生的得分,而是让学生积极参加学习过程并查看学习的进程。假如他们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话,就会提供学习辅导。从这里开始,预期的学习已经发生。
2.7提供反馈
反馈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事件,同时它也是经常被忽视和轻视的。通过学生练习,引出了他们的行为表现,教师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对做得正确的同学予以肯定,错误的指出问题所在,我们的目的是鼓励学习者;给予的反馈是“提供信息的”或者“告知性的反馈”,而不是激励性的反馈,目的是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
2.8测量行为表现
这个阶段让学生制作另一个程序“求圆柱的面积和体积”。通过这个就可以简单了解学生是否真正学会、学懂了。因为当合适的行为被表现出来之后,标志着预期的学习已经发生。但学生展示出了符合课时目标的单一行为表现,教师如何知道自己是可靠的呢?就需要用不同的例子再做一次,这样教师就更有把握相信其学习的有效性。
2.9提供保持与迁移
随着现代市场以及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变化,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产品以水彩画这一表现技法来表现,在满足产品使用功能的同时,并不断提升其审美价值,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就是家用纺织品,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人们在注重其质量的同时,对其还有较高的审美要求,这些也就要求在家纺设计专业中有较全面的考量。水彩画技法在家纺设计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首先是它的艺术特点,是其他材料无法替代的,其次是它的画面处理有较高的要求,也比较难掌握,在现有基础上要有所创新,更需要从全新的方法和角度来突破。
水彩画技法的特点
通透性好:水彩画技法的画面是以含水量较大的画笔着色,根据画面内容进行画面表现的,借以水作为调色剂,加之水彩画颜料的透明特性,使画面产生流畅、通透的视觉效果,与此同时,水彩画技法运用水的变幻莫测,在具体造型时,往往给人一种意境的感觉。
覆盖性差:水彩颜色的覆盖性能相比较水粉颜料、丙烯颜料较差,尤其亮色可以说不具有覆盖性,当然水彩颜色中有透明色系和不透明色系之分,不透明色系就是我们所说的粉质色系,具有一定的覆盖性,但总体来说,水彩颜料的覆盖性较差,这也是作画过程中较难把握的一点。
不易反复描绘:水彩画技法的运用要力求在一至两遍之内完成,切不可反复地在同一区域铺色描绘。如果在同一位置多次绘画,那么这部分画面就会很脏。这也就要求我们对水彩画技以及处理画面的手法,有较高的驾驭能力。
不易修改:水彩画技法的运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画面不易进行大面积的改动,如果我们着色时不小心把颜色铺错了,如果想要修改,基本上是无法进行补救的。如果我们用水进行清洁的话,作用也不会太大,所以在作画过程中要事先布局好,或者做个小色稿,调整好最佳画面后,再去进行画面处理。
水彩画技法在家纺设计中的应用
现在家纺市场中,床品套件运用水彩画技法表现画面居多,人们追求自然、宁静舒适的环境,配以相应的软装设计,营造出一种温馨浪漫的氛围。图1中的床品设计,面料选用郁金香为主花型,郁金香代表着永恒的爱与祝福,花型造型优美。画面采用水墨淡彩的基调来表现,重点刻画主花型的色彩、质感,仿佛透着光就能闻到花香,触摸到它轻柔的花瓣,表现出水彩画技法的通透性,清新素雅的色彩,给人舒适宁静的感觉,加之面料选用60支的高支天丝面料,手感更加丝滑细腻,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性,配以水彩淡墨的画面表现手法,使得花型在这样的床品上栩栩如生。图1是一组用水彩画技法主要来表现主花型,淡化对于底的处理,那么图2则与之相反,画面整体用靓丽的水彩画技法表现底的绚丽,主花型则采用线描的形式,来表现牡丹花的舒展姿态,配以纹样穿插构图,使得画面层次丰富,两者之间互为表现的关系,图与底两种不同的处理手法,突出主花型的同时又展现出水彩画的灵动,使得画面构图自由、活泼,整体色彩光感靓丽。
图3中的床品以色彩绚丽的紫色系为主色调,运用水彩画颜料进行画面表现,花卉色彩纯净亮丽,仿佛有阳光的照耀一般,散发出迷人的芳香。画面大胆的运用水彩画颜料做底的肌理铺垫,以此来衬托出花的造型,营造出热烈的氛围。
诸如此类风格的家纺床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在现代家纺产品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在家纺设计教学中,水彩画技法与其他技法相比,又有较高的难度,需要我们去更深的学习与探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水彩画技法的运用也是学生比较难掌握的,水彩画颜料的独特性质,以及水彩画技法较高的画面表现要求,家纺市场中水彩画技法的较多运用,主要以花卉题材、肌理表现等画面效果为主要表现对象,那么,针对家纺市场产品的具体需求,使得水彩画技法在家纺设计教学中有了更多的思考。
1.用水
水彩画技法中最为重要,也是最难掌握的就是水的应用,它是水彩画技法中最为关键的环节。首先要熟悉水分本身所具有的渗化、流动、蒸发等特性,其次要知道对于绘画过程中使用水量的多少,并没有具体的方法可以运用,如果调和的水分过多,则会冲淡色彩原有的浓度,画面中所表现的色彩就会偏淡,引起水和色彩的分离,最终画面会出现生硬的水迹。如果调和的水分过少,水彩画颜料就会因水分不足而呈现出浑浊的感觉,失去水彩画原有的特质。当然在处理画面的过程中,也要把握好时机,尤其是采用晕染、渗画法时,需要等到画面处于既不能太不干也不能太湿的时候,因为第二次晕染时间太早,画面可能无法形成应有的形体,太晚底色偏干,画面又会显得太生硬,所以这个时间是最难把握的。从描绘步骤上说,铺大面积色彩时水分可多些,深画细部是水分则宜少些,水分的使用还需要考虑到作画的季节和时间情况,对于水分的干湿变化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与此同时,水色结合的多样性又使水彩画的创作拥有着无限的可能,作者通过灵活运用作画技巧,对水色变化进行合理的控制和利用,使作品具备变幻莫测、光波流动般的特殊美感,并传达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感。耐心、细心的观察,多积累经验,这样画面才会有轻盈通透的效果。
2.用色
在水彩画技法的画面处理中,用色方面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问题。首先要了解水彩颜料的特性,水彩颜料加水越多色彩的透明度越高,而鲜艳度就会相对降低,加水偏少时,色彩的鲜艳度高了,透明度则降低了。在调颜色是可以采用一个色一个色调的方法,切记水彩颜料和水粉颜料不同,水粉颜料是可以加白颜料去提高明度,覆盖画面的,而水彩颜料则不能用白颜料,否则就失去了水彩画透明的特性。
3.用笔
水彩画技法的用笔也至关重要,它是画面中图案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水粉颜料、丙烯颜料绘制的画面相比,水彩画中的用笔要求更高。图案画面根据需要可露笔迹和水渍,也可用渲染表现不露笔迹和水渍。首先下笔时要把握好笔头上所带的水分、以及颜料的量,再根据画面的形体结构恰当的运笔,在作画的过程中会自然形成一些笔迹、水渍,对一些不影响形体结构、画面效果的笔触,可以适当的保留,而对于绘画过程中出现的过硬的笔触,可以在画面未干的时候进行处理,但不要反复的涂抹,以免造成画面的浑浊。最后在画面需要精致刻画的部分,进行细致刻画,最终完成画面。
4.用纸
水彩画技法常用的纸张要数水彩纸了,它的特性是吸水性比一般纸高,磅数较厚,纸面的纤维也较强壮,不易因重复涂抹而破裂、起毛球,要比素描纸厚,承受颜色的能力就比较强,稳定性就高。如果是干画法,水粉纸和素描纸也可以用,如果湿画法,最好用水彩纸。依据纤维成分不同,水彩纸有棉质和麻质两种基本的纤维。根据表面效果分,则有粗面、细面、滑面等。根据制造来分,又可分为手工纸和机器制造纸。如果要画细致的主题,一般会选用麻质较厚的纸,这种水彩纸的画面表现效果较强,能刻画较为细致的内容。如果要表达意境淋漓效果的画面,用到水彩画技法中的重叠法时,一般则会选用棉质的纸张。例如德国哈尼姆勒300克的手工纯棉纸,该纸张的厚度一般,纹理偏粗,着色后色彩鲜艳,但是画面干后会稍微有点变淡变灰,颜料扩散的范围中等,但是多层的叠加会比较困难,扫描痕迹偏重。不同牌不同材质、不同克重都可能影响画面的最终效果。总而言之,纸张的选择也是十分讲究的,要根据预计的画面效果来确定所用纸张的材质,这样在处理画面时也会得心应手,画面效果会更加出色。
关键词:家居服;设计师;服饰心理学;消费者;市场
“家居服”听起来是个新词,却自古就有,只不过那时称作叫亵衣或深衣,19世纪末才发展成“睡衣”。所以,追溯家居服的渊源,不得不提到睡衣。甚至在今天,还有很多人不明白家居服和睡衣的区别在哪里。其实家居服就是从睡衣转化而来的,但现在的家居服早已摆脱了纯粹的睡衣概念,涵盖的范围更广。睡衣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停的改变着形象。睡衣市场已经扩大到包括人们回家时穿什么的范畴,而不一定非是睡觉时才穿什么。在这种状况下,睡衣的概念逐渐转化为家居服的概念。女人们也许衣柜里时装堆积如山,但她们还想拥有有最新流行款式和颜色的家居服。
一、家居服的概念
“家居服”顾名思义,与家有关,能体现“家文化”的一切服饰产品。家居服因“家文化”的需求而产生,它包括传统的穿着于卧室的睡衣和浴袍、性感吊带裙;包括可以“出得厅堂”体面会客的家居装;也包括“入得厨房”的工作装;还包括可以出户到小区散步的休闲装等。
据调查,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家居服,其正式历史不过20年,大发展的时期甚至只有10年。在这个短短的“黄金十年”,以康妮雅、达尔丽、美标、秋鹿、新世家族、雪仙丽、睦隆世家、体会、可人儿等为代表的家居服品牌,还是给大家奉献了一个个生动的品牌文化案例,留下了多个可圈可点的研究教材。
二、家居服的设计原则
1.设计师角度
随着潮流的发展,家居服款式日新月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民族风、军旅风、制服风、中欧风席卷整个睡衣市场。然而,逐渐地,家居服款式开始一味的以吸引人眼球为目的、过分地强调外观,远离了家居服的初衷。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人们会设计和生产出形形的产品。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也是外界对象走向主体化的过程。同样是手提包,全球时尚大国每年推出成千上万不同的品种和款式以满足人的不同需求。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消费结构的形成都源于人的需要,因此认识人的需要便具有首要的意义。
通过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图示,我们可以了解人的需要层次,生理的需求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一切其他需求均建立在生理需求之上,这有利于进一步探讨消费者的心理需要。
设计是以人为目标的,因此产品功能的概念就是指产品对人所发挥的效用。人们选择产品是因为它的功能,产品的功能是产品设计的核心,它体现了社会生产的目的性,即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而家居服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载体,是一种温馨、时尚、轻松、舒适家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舒适、安逸、自由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这是它的功能所在。如果说正装因工作而生的话,那么家居服便是因家庭生活而兴。相对于单调紧张的工作环境而言,家庭生活显得更为轻松、个性,因此,家居服也就顺理成章地带上了鲜明的慵懒和个性元素。因而,设计产品时,不论是材料的利用、结构形式的选择、造型形态及工艺的处理,都不能脱离产品功能这一核心,家居服更是如此。
2.消费者角度
消费者在选购耐用消费品或服饰时,他总是要从审美的视角对商品加以审视。他的鉴赏力是与他的相关知识、整体文化素质、生活经验、包括审美经验以及审美感受能力和趣味等相关的,这些都受特定民族的地域的文化传统和时代风尚的影响。有些产品的造型和色彩处理可能在一个地区或国度受欢迎,而在另一地区或过渡便不受欢迎。原因正在于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趣味的差异,由此提出了设计的市场定位问题,以确保产品能适销对路。
在国内,中国独有的优质丝绸和传统吉祥图案(如龙风),还有在唐装、汉服、旗袍的结构灵感启发下,中国家居服有了自己的设计风格和文化内涵。结合了中国文化特质的家居服,在市场上证明更加受到喜爱。中国文化习惯的根深蒂固,国际主导潮流的先进时尚,如何将这二者真正地进行融合,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家居服设计与开发极为重要的任务,同时,这也是从中国消费者的角度对家居服进行的一个合理的定位。
三、设计师的职责
身为一名设计师,在从事设计活动时应该树立的第一个观念便是如何把握不同人以及社会的需要,以确立设计的目标和定位。现代设计里,设计人员的注意力逐渐从对产品本身的思考转向对于消费者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满足,这就进一步打开了设计师的视野。它使人不局限于单个产品的改进,而从产品与产品之间、产品与人之间以及产品与整个环境之间的关系等系统化的视角来考虑问题。
四、适应市场与创造市场
创意能否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与市场调查和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有直接的关系。产品的设计不仅要确保良好的功能,还要有优异的外观设计和包装以及合理的价格定位。最终决定商品命运的是消费者,只有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才能取得成功。
消费者被看作是市场伙伴,他们决定着企业的生产。因此也就间接地决定了企业的盈利或亏损。消费者的行为是制定企业战略的出发点,也是企业确定产品策略以及产品功能、价格和信息设计(包装、广告)基础。
现今消费者越来越感兴趣的是产品的人性化,对市场的研究是要研究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探讨消费者的个性与产品特性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能够解释消费者基本行为原因的方法。一切的一切,都要求设计师在努力工作的前提下,还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洞悉力和实践力。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教学质量;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208-02
教师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核心指标,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和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建立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依据一些基本的原则,探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以及应用实例,并进行具体的设计。
一、发展性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发展性与全面性原则。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因此,可以把教师的教学质量体系视为一个系统,寻找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因素,以体现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系统是由诸要素构成的,但各个要素在系统中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也就是说系统中的各要素在系统中不是平衡的,具有主次之分。因此,教师教学质量体系的这一系统中的各要素都起着不同的作用。根据矛盾规律,我们必须抓住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起主要作用的那些要素,要敢于舍弃那些次要的因素。只有抓住靠主因素设计的指标体系,在评价实践中才能站得住、行得通,评价结果才会真实可靠。发展性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中发展性与全面性原则,实际是要建立纵向与横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我们要用发展的纵向眼光看问题,结合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建立与时俱进的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我们还要横向以全面的眼光看待和设置指标,不仅侧重评价老师在课堂直接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注重所评教师的为人师表。教学评价不仅要强调老师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而且要注重引导老师掌握不断出现的新观念和新知识,这样才能使老师教得更加灵活、更加有效。
2.科学性与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和导向性原则就是指所建立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能反映教学的客观规律,找出影响和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要符合教学过程的实际,各项具体指标都要反应教学的实际情况,并且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与教育教学的总目标相呼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引导教学方向,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则对教学不利。例如,我们如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设立“论文数量”这项指标,结果会导致某些教师一年之间就发表了10多篇滥竿充数的“论文”;如在教学评价中,增设单凭老师考试成绩的优劣作为教师教学成绩好坏的衡量标准,结果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舞弊现象视而不见,导致了老师品德方面的缺失。所以,评价指标的设计要保证科学性和方向性,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结合当今教育现状,体现现代教学理论和评价思想的发展趋势及其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端正教学思想,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3.完备性与独立性原则。完备性指一方面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要全面反映教学目标和教学管理目标,不遗漏任何一项重要的指标。评价指标的设计虽不能说面面俱到,但是也要做到有的放矢,列出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的反应事物本质特性的指标,如有遗漏或出现错误导向,就可能导致对以后工作带来不便,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同时,独立性又要求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既要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构成整体目标体系,又要彼此独立,做到有层次,但非重叠因果关系。总之,各项指标一定要措辞准确、内容清晰无疑义,为日后教学工作开展做好铺垫。
4.操作性与可行性原则。评价指标最后付诸实践,具体化要求具备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可操作性要求通过实际观察、测量、评定等方法进行度量,同时也要求其过程易于操作易于实施。在定义指标可操作化的语言定义上,要求内容可测性的公平性,要简化评价程序,使广大教师都能接受使用,把教学和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一些抽象的目标可以通过转化为易于操作的具体目标;而可行性要求指标内容和形式都清晰明确,执行起来切实可行。这要求指标评价体系设计应满足以下两点:其一,评价指标体系力求简单、明了、科学、全面、先进。然而,过分追求科学、全面、先进,会使指标数量过多,因而评价的工作量就会很大,以至于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难以承受,从而影响评价工作的积极性,达不到评价的目的。因此,在评价指标制定中内容和措辞这些都要经过严格的推敲,避免产生疑义。其二,评价指标切实可行性要求有足够的信息源,信息充足可用,这样才能确保按这一体系进行的评价具备可行性。此外,还应有切实可行的量化方法可供便用。量化方法有简单与复杂、粗略与精细之分。精确的量化方法虽然很理想,但是在统计测量知识与计算机末普及的情况下,量化方法过于复杂则失去其可行性,所设置的指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可行性反映了主观规定与客观现实的关系,脱离实际是不会被人们接受的。
5.超前性与持续性原则。评价指标在设计上更应该具有一些超前性和持续性,根据唯物论,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评价工作也一样不要停留在现有阶段,根据教学现状,总结教学经验,有创新精神和超前意识。然而,一般在指标体系设计时往往只看眼前,认为只要解决了当前的问题就算完成了任务;有的则以应付的态度对待此事。殊不知这种短期行为既不利于评价自身的发展,更不利于评价对象的可持续发展。设计评价指标一定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虽然有些指标当下实施有些困难,但是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这样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我们在以后工作中会逐渐看到它的带来的良好的效果。总之,我们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建立教师教学平发展性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使其既要反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教育教学总体情况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情况,又要便于推行操作,还要引导学校沿着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所要求的,以及学校自身确定的发展目标前进。
二、发展性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1.目标分析法。是由美国学者泰勒和布卢姆于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提出并不断完善起来的一种指标建立方法。它以数学目标为准绳,逐级分解总目标至具体可测的子目标群。例如,教育整体目标可分为认识、情感与技能三个目标,我们还可以将这三个目标继续细致地划分下去,如认知目标还可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项内容,这些内容同时还可以具体划分。目标分析可以将难以实施的抽象目标划分出来,我们可以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实施目标分析法首先要求我们必须对教学目的有充分的了解,对其相关领域也有一定的认识和驾驭能力。当今我国的目标分析法还不成熟,还不能进行细致的划分,这种通过个人经验将教学影响因素大致的划分,导致指标模糊,目标层次重叠等缺陷。因此,我们在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上要注意总结验经,逐步完善指标评价体系,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
2.权重构建法。权重或权数是衡量某一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数值。一般来讲,权重的确定方法由专家根据个人经验打出指标的权重系数,然后由评价人员进行统计综合,这样避免了由个人主观态度使指标权重分配不合理。专家组将每个目标划分出重要指标、一般指标等等级,最后对这些划分出来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在构建中聘请专家,分层次列出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先后顺序,多元统计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目前我国这方面较为薄弱,国外计算机事业较为发达,使用较为普遍。
综合以上提供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我们根据我校现有的教学现状,遵循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努力设计构建符合我校教育状况,突出我校教育特色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增强了广大教师的质量意识、进取精神和危机感,也提升了学生的主题意识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质量评职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盛群力,褚献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J].课程教材教法,2004,9:90-96.
[关键词]现行标准 机械制图 资源库 标准化
[文献标识码]A
一、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需求分析
十二五期间,随着高校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资源库建设正成为高校 教学建设的重要方面,就高等教育的资源建设来说开发一批卓有成效的资源库,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相关内容讲解在制图课程中有着重要意义,而在教学中,由于普遍存在着教材内容的滞后性,有些新标准尚未及时反映到教材中,部分章节可能会同时使用新、旧两种标准,此时,制图课教师将如何处理这些内容就成为了教学的难点。而且,制图相关课程教师对于标准的学习和了解程度不够深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按照现行标准进行授课。这样就不能满足生产、建设、管理等岗位的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要求。由此可见,建设一个完善的机械制图标准资源库系统是对机械制图教学有着现实而长远的意义。依据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对多所高校相关课程教学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探索出了一种能够显著提升学生机械制图标准化水平的以标准资源库为工具的教学模式。
二、高校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教学资源库建设
高校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教学资源库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设计开发的一种教学资源,给高校教师及学生学习提供机械制图相关国家标准的学习和查阅服务。通过建立教学资源库,不仅能够加快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相互融合充分提升教学质量,而且还能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强化高校的相关教学水平。由于高校教学资源库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建立起来的信息共享平台,因此教学资源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及更新速度快是其最主要的特点。
制图国家标准教学资源库具有五大基本功能:标准浏览、标准检索与查询、标准上传()与下载、标准资源统计、标准管理(增、删、改)。资源库的主界面包括标准管理文件树、标准信息显示栏、标准管理信息栏和系统管理按纽区四大部分,可以储存的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文件格式有.doc格式、xls格式、ppt格式、pdf格式、纯文本及txt格式等,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教学资源库的主界面,如图1所示
图1: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教学资源库主界面
标准管理文件树以树型结构显示出各种分类下的文件以及子目录,通过文件树的展开可以迅速的找到相关国家标准,以文件树建立的文件系统具有清晰、方便、快捷等优点。文件树最重要功能是可以实现标准资源上传及分组,操作者进入系统后通过文件树可实现单个资源上传或者批量资源上传,上传的内容可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以及动画等,其界面如图2
图2:标准管理文件树
标准信息显示栏主要显示某一标准的名称、类型、大小、标准分组情况及标准重要程度等内容,通过标准信息栏,可以快捷的了解该标准的总体信息,还可以方便操作者在使用标准资源时添加更多备用信息,标准信息显示如图3
图3:标准信息显示栏
标准管理信息栏的功能是实现文档、电子表格、图形和影象扫描文档的存储、分类和检索。每个文本具有一个类似于索引卡的记录,记录了诸如文件编号、文档描述、建立日期和使用修改的信息。通过文档管理信息栏可实现分序文件分类排列、文件操作流程的显示等功能,如图4,
图4:标准管理信息栏
系统管理按纽区主要实现标准的增加、删除、修改、保存、搜索、设置及系统的退出等功能,其中通过设置按纽可以实现对标准资源库系统的权限管理、版本管理、自动编号和存储加密等操作。系统管理按纽区如图5,
图5:系统管理按纽区
三、使用机械制图现行国家标准重要性与建设教学资源库的意义
学习贯彻标准要以现行标准文本作为教科书,其结构严谨,图、文、表使用恰当,具有宏观指导性和微观实用性并存的特点;查阅标准一般也不以教材和手册为依据,要注意年号,并以标准文本为准,以免用错了废止的标准。
教学中使用机械制图国家标准资源库进行制图相关教学,对教材中旧标准配和现行标准同步讲解,可提高教师自身对标准内容的素养,使教师主动的参加到相关行业标准交流中来,也使学生获得最新的相关标准信息,为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正确学习和使用国家标准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从教学和生产中加强对标准学习与贯彻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并促使教师和学生今后始终坚持以现行标准作为最权威的技术文件。
四、结束语
随着国家机械工业的发展,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正在逐渐与国际接轨,标准化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随着技术竞争更加激烈、标准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故在机械制图相关生产和学习中应当充分重视标准化,认真学习标准化,遵守利用标准化。
通过建立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教学资源库为相关专业高校教师提供了一个实时、方便以及开放的现行标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由于标准在不断更新与变化,因此标准的资源库的建设与更新也是一项持续而长期的工作,只有结合标准不断更新的的特点及实际教学情况才能使设计出资源库及实时操作系统更好的适应于自身教学工作。本文主要介绍了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教学资源库的基本信息,从界面框架、系统平台等方面对资源库进行了阐述。由于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充实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理解国家的制图现行标准,才能将制图教学、标准的学习、标准的使用有机融合;并依托先进计算机技术建设出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进而有效推动新形式下制图教学与实际生产对制图人员技术需求的有效结合。
项目:大连海洋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院级教改项目
[参考文献]
[1]马勃民.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库系统[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74-75.
[2]俞国红,吴伶琳.高职教学资源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21-24.
[3]李群英.探析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实时监控功能的实现[J].中国电子商务, 2012, (10):155-156.
[4]徐丽珍.基于云计算的多媒体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2,(6):48-50.
[5]胡青泥,高菲,王雪飞,等.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工程图学教育改革[J].工程图学学报,2006,27(4):134-137.
[6]吴卓.工程图学教学改革的初步实践[J].工程图学学报,2001,22(2):143-146.
[7]谭爱红.面向三维CAD/CAM技术的机械制图教学研究[J].工程图学学报,2002,23(1):137-142.
【关键词】学校教育 主阵地 家庭教育 不可忽视 社会教育 无处不在
作为一名教育一线的老师,从自己成长年代的教育到现如今的教育相比,感觉到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现如今面临的教育事业也与时俱进,出现了新的格局。随着新科技的发展,信息全球化,从国家的发展到个人的发展机遇都面临着挑战。人们都放眼未来,运筹帷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清楚当前的教育形势。
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可以说是方向明确、方针明确、目标明确、任务明确,且外有压力,内有动力。为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打造“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精英团队来实现“百年大计,教育之本”固然重要,但现如今的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团队,与教育的方式日益增长。近几年来,觉得学校承担的教育压力越来越大,教育的责任越来越重,教育的形势越来越复杂。所以我们只有社会的大环境,家庭和学校的小环境,“三教合一”
一、教育的主导是学校,但家庭和社会教育也至关重要
学校教育在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方面的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从小到大他的成长,他的性格、能力和信念及责任心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着不同的角色,在学校是学生,在家中是孩子,在社会是小公民,他的成长受着各种环境的影响。
面对当今教育的现实,我们不得不关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承担的教育责任,因为,我们社会发展飞速,教育必须领先发展,我们要高瞻远瞩的教育思想,我们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二、学校教育占主导,但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应齐头并进
(一)家是每一个人的启蒙教育,是对其终生发展影响至深的地方
“养不教,父之过”。正是说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与家庭的直接关系。家庭教育虽然没有学校教育系统、专业,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人格、等方面的影响是学校教育远不能及的。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孩子说话的语气和动作与其父母很相近。这样的事实就足以证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日久天长孩子的成长与家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那么父母如何来定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呢,我有这样两个比喻来供大家参考:
1.如果学校教育是工业流程,那么家庭教育就是田园农耕。学校拥有科学的课堂和教案,孩子学习起来效率更高。有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孩子能够体会到集体团队的凝聚力。有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能够让孩子的阅历迅速地扩展。所以,紧张而有序的学校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家庭呢,则是让孩子休息放松的地方,而不是学校的延伸。父母更多的应该关注那些无法用数字和标准来进行量化的东西,比如孩子是不是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有没有创新发明的动力?他对未知的世界有没有探索的欲望?他的朋友多不多,平时是怎么和伙伴们相处的?他是不是正直善良有责任感……这些品质对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很重要。父母怎么引导孩子具备这些优点呢?就是靠平时相处中的言传身教中得来的,这些宝贵的经验是学校无法提供给孩子的。
2.如果学校教育是西医,那么家庭教育就是中医。学校里是照章办事,按照教学大纲的标准,把十八般武艺统统教给你了,至于你学得怎么样是自己的本事。一般的做法是,数学不好补数学,语文不好补语文,英语不好补英语,反正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其实说穿了,孩子的学习是一个整体,应该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做到万变不离其宗。所以,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寻找和探索,让他形成这样的一套体系,而不是天天盯着课本和卷子不放。
对于一个孩子,究竟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哪个更重要?只有学校教育是否就是教育的完整性呢?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我们的古人其实就已经发现教育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基本分工。
“养”,属于家庭最基本的对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但“养”肯定不是目的,孔子曰:犬马皆有养也。所以“教”才是核心内容。
后一个“教”字,是老师的具体工作,是干什么呢?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概就是这么些事情吧。所以,过去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分工是明确的。可现在呢?教育已经日趋产业化,教师日趋职业化的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教书多,育人少,不成人,何成才?作为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尤其重要,我们在努力,我们在利用现有的教育网络信息资源,“河北移动校讯通”为我们老师与家长建立了交流平台,为了孩子的发展而和家长共同寻求恰当的教育方式,让教育对于某些孩子来讲恰倒好处的施展,我们及时交流与反馈信息。这要感家长与社会各界对教师工作的支持。
我们要有大水养鱼的理念,只有提供足够大的水池,才能让鱼儿在里面畅快地游动。家庭要成为一块肥沃的农田,秧苗们才能在里面茁壮地成长。如果我们有十分的精力,那么三分用来应付学校的功课,三分用来进行阅读英语和其他兴趣的培养,另外四分都放在习惯养成和思维方式的拓展上面。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互相弥补,才能把培养出一个各方面都均衡发展的好孩子!
(二)社会对孩子的成长教育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