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营企业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民营企业 产权 模糊
一、 民营企业产权的特点
自1937年科斯教授在其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中首次提出企业的产权问题以来,企业产权制度问题就成为了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同样,在科斯教授的《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改进经济效率,也就是说,如果存在交易成本,没有产权的界定与保护等规则,即没有产权制度,则产权的交易与经济效率的改进就难以展开。产权制度的完善有三个要求:产权清晰;产权结构合理;产权流动。而产权清晰是产权结构合理和产权流动的前提,没有清晰的产权后两者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当然要说明的一点就是民营企业产权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其发展中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民营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产权的清晰界定则是必经的过程,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产权清晰最为重要的就是明确产权主体以及相应的责权利。民营企业有两大来源:一是根正苗红的纯民营企业,是从企业创立时就与“公营”无关的企业;另一类则是“戴红帽”的民营企业。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戴红帽”的民营企业。而这种类型的民营企业又可以分为只是借“红帽”而实际民营的企业和从国有或集体转化为民营的企业两类。不管是这两种的那一种民营企业其产权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模糊性。
二、导致民营企业产权模糊的主要原因
1.民营企业的创业方式
民营企业中有部分企业带有家族经营的特点,在创业时由于受到人才、资金、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限制一般以家族企业起家。虽然家族企业这是一种古典式企业经营方式,但他却帮助了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从无到有。利用血缘、亲缘、地缘这“三缘”关系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民营企业,其产权主体具有超经济性质,甚至将个人财产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混为一谈,产权在企业创立之初一般没有严格的界定,导致了产权的模糊。虽然这种模糊的产权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促使家族成员都为自己企业的发展而奋斗,可以说模糊的产权成为了创业之初家族成员努力的源泉。但企业的产权在非自然人之间的安排就注定了民营企业在产权上的模糊性,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对企业本身并不是一件好事。只要产权不能在自然人之间进行清晰的划分,则这种产权的非排他性就不严格,企业产权必然是模糊的。例如,刘氏兄弟在1982年变卖部分家产创立希望集团时就没有对企业产权进行界定,但在其发展壮大后,由于能及时进行产业调整和明确分工,兄弟四人平均划分产权,使企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沈阳飞龙集团由于没有及时明晰产权而陷入困境。
2.政府政策的歧视
在旧体制下,民营企业不能得到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同样的“国民待遇”,例如许可证发放、融资、市场准入、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在政策上民营企业受到很大的歧视。在1978年以前,公有制以外的经济形式都被称为“资本主义尾巴”,民营企业在当时几乎被“割掉”。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经济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第一批城市民营企业开始发展起来,但民营企业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会,民营企业是带着“红帽子”挂靠在国有企业或集体下,因此这部分民营企业与外部产权的界定上具有模糊性。例如,四通集团创立时,向四季青乡借款并挂靠在四季青乡而成立名为“四通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属于集体企业,几个月后当企业还清借款后,企业可以说是地地道道民间所有和经营的民营企业,但仍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交纳数额费用给四季青乡,产权模糊使四通集团背上了不应该负担的责任。
3.产权界定成本
从成本与收益角度看,界定产权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当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时,才有界定产权的动力。但是界定产权的收益不是在短期内就能见到的,它只有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在与其他没有清楚的界定产权的比较中才能体现出来,而产权界定的成本却是需要企业在界定时即企业创立时就承担,在急于创建企业的心态作用下,大多数企业是不会和不愿去承担这部分成本的。这种收益和成本不同时期的体现,让企业难以有界定产权的动机。同时在改革开放时期,人们对于市场知识的积累才刚刚开始,许多事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市场契约无不受到过去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当时的企业一般都不愿花很大成本在企业创立时就努力建立一个产权结构明晰的契约,因为产权的界定必然产生信息收集、契约修改、时间、讨价还价等一系列成本。因此当时的民营企业创立者宁可选择套用当时流行的模糊产权结构,例如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到企业发展起来以后在逐步细化,模糊的产权关系就埋藏在了企业当中。但当到企业发展起来以后模糊的产权结构已经引发了许多阻碍企业发展的问题,甚至有些是不可挽回的。
4.资金来源
民营企业的一大特点或者优势就是创业门槛较低,这也是其在短期内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创业门槛低的表现之一就在于初创时的资金需求量不大,因此使得追求短期利益成为了很多民营企业创立的又一原因。由于创业资金要求不高,于是资金来源的复杂性也随之而来。在民营企业的创业资金中有的是国营企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有的则是集体单位投资创建,有的是几个人联合投资,甚至有的还利用预收工程款、借款、代销商品所获利润或是技术服务起家。由于这部分资金大都属于预算外资金,较少反映的公开的信息中,并且这些资金所有者虚伪现象的存在,出自者并不会真正关心资金的使用效果,对于模糊的产权他们也不会也强烈的反对。同时而资金的实际使用者则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宁可选择模糊的产权,这样他们可以在为自己牟利的同时,尽可能的将成本由国家或其他人来承担。
5.法律意识的薄弱
由于受封建思想限制和封建宗族思想的影响,人们具有较强的专制主义思想,以及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同时长期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人治、德治严重影响了以法治国的进程,使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薄弱,不习惯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且我国对国家的治理长期以党的政策和政府政策为依据,不注重法律的建设,甚至破坏法律制度的建设,出现“法律虚无主义”的观念,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了信心。因此对企业产权的界定也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忽略了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争取自己的利益,导致了民营企业产权的模糊。由于在很长一段历史中,所谓的国法并不包括《民法》,才处理财产纠纷的问题上,人们是没有国法可依的。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是在“先有国再有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化遗产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容易成为一个产权观念淡薄的主体,企业产权的模糊容易产生。
三、展望:民营企业产权清晰化的思路
明晰民营企业的产权包括,一方面对国营民营企业要实现与公有产权的分离,也就是在创业初“戴红冒”和挂靠的民营企业要进行真正的“摘冒”。只有清晰的产权才有助于民营企业的成长,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发挥其繁荣国民经济、缓解就业压力等作用。诺斯曾说过,“从人类经济结构的变迁分析,没有一个明智政府的积极促进,任何经济增长事实上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应该给予民营企业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让民营企业真正享受到与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同样的“国民待遇”。并且加强法律建设,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只有通过外部法律环境的建设和国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才能有效地保护和监督民营企业的产权问题,理顺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使民营企业的发展有法律作为保障。同时,加强资本市场的建设,拓展除了通过“三缘”积累资金外的其他资金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作为民营企业自身其产权必须做到在自然人之间进行划分和确认,明确产权主体各自的责、权、利,为建立我国民营企业合理的产权结构和保证产权的流动性做好基础性和前提性工作。我国民营企业只有在界定出清晰的产权时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是亟待解决得问题。
参考文献:
[1]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67―69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营销;启示
引言
河南省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消费市场日益繁荣。然而,由于受到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速下行的影响,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出现了新的特点。深入分析这些特点,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为企业营销活动提出一些的启示,能够为促进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一、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的特点
(一)消费总额较小
2011年,河南省年末常住人口9388万人,而常住人口中近六成是农村居民。2011年河南省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322.90亿元,农村居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31.88亿元,仅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7.50%。而同期河南省城镇居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691.02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2.50%,在农村居民占全省人口比重高于城镇居民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的社会消费总量不管从绝对数量或是从相对数量来看,均显得十分偏少。
(二)消费结构逐渐优化,但仍不尽合理
自2000年以来,河南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49.7%下降到2011年的36.1%,年均下降1.05个百分点,说明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在逐渐优化,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2011年河南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1%,同期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1%,这说明在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中,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仍然很大,以食品为主要消费品的生活必需品支出比例较大,非食品类商品支出比例较小,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不尽合理。
(三)生活逐步改善,但消费层次较低和法律保护意识淡薄
随着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是,从当前河南省农村居民首先考虑对食物、住房等迫切需要来看,进行消费时农村居民还是以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为重的,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村居民把温饱问题看成是人生的头等大事。而对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发展型和享受型的消费需求,由于受到经济发展、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整体上还是较低的。此外,由于农村居民的购买力有限,以实用性消费为主,很少关注所购买商品的安全健康等,很容易购买到伪劣商品。加之农村消费者自身文化程度低,对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有限,容易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又不善于保存证据,结果是有理难辨。
(四)消费稳步增长,但消费需求动力和消费信心不足
2006-2011年,河南省农村居民社会消费总额由1020.56亿元增加到1631.8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9.98%;而同期河南省城镇居民社会消费总额由2911.99亿元增加到7691.02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7.35%,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增长速度远低于城镇居民的增长速度,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动力不足的现状较为明显。另据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二季度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指数为106.3,比一季度下降1.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有所下降,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信心显得不足。
二、农村居民消费特点产生的原因
(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是根本原因
居民消费取决于居民的收入。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上较低,这是农村居民消费特点产生的根本原因。2011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604.03元,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94.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76倍,远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低于全国水平。再者,由于长期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和近期国内外经济的影响,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出路受到限制,实际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进一步提高,造成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动力不足。
(二)农村居民消费观念较为传统是重要原因
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一些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认为追求温饱需求是人生的头等大事,潜意识里把温饱问题作为人生的基本需求,农村居民的需求层次整体上较低。进行消费时农村居民还是以基本的生理需求即活命需要为重的,再加上当前农村居民较低的收入和近年来农村地区愈演愈烈的盲目攀比、节节攀升的人情开支等不合理的支出,又进一步强化这种需求的低层次性。
(三)收入的不确定性风险是另一重要原因
农村居民的不确定性风险预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削弱了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主要有:一是农业是弱势产业,极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而且农业生产周期长,极易影响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加剧了农村居民对当前我国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担忧;三是预期的收入不稳定,当前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使农民融入城市生活、享受同等就业机会的希望变小,农村居民外出务工机会越来越小;四是受农村长期的养儿防老、储蓄防老等观念的影响,使农村居民形成了一种经验式的不确定心里风险。
(四)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和法制教育程度低是直接原因
农村居民文化水平不高,制约了其对一些法律知识的了解,法律知识普及率低,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法律保护意识不强,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够及时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外,农村消费市场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结果农村消费市场很难监管,给一些不良商贩兜售假冒伪劣商品提供了机会,在农村消费者利益受损害的同时,也挫伤了他们的消费信心。
三、农村居民消费特点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启示
关键词:民营企业 财务战略 业绩评价 特点 要素 策略
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与业绩评价研究 课题编号13C843
当前,中小民营企业依靠我国自身的发展特点和科学管理,已经占据我国企业总数的99%,完成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以上,解决就业人口75%以上,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二十一世纪前,我国就已经提出“要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培养中小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发展至今,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缺乏财务战略经验,造成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遇到了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这就需要对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业绩评价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研究意义。
企业业绩评价是对企业经营效率和经营效益做出公正的判断,它通常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原理以及现代分析技术,对照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企业在经营一段期间的综合判断。它属于企业管理的一部分,而财务战略实施的业绩评价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它对企业管理控制实现目标提供重要的保障。由于每个企业战略目标不同,也表现出业绩评价也不同,但是,无论企业战略目标有何不同,业绩评价体系在企业战略目标上具有相同的作用。一般的企业业绩评价具备两个重要功能:一是对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确认,它具有会计信息的评价功能。二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起导向作用,具有战略控制系统的导向功能。直接关系到企业形成和保持竞争力,影响着企业生产和发展。
二、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特点。
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是一种对企业财务战略的执行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它是根据企业财务战略目标选用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是根据企业的特点,进行业绩效果评估,具有以下特点。
(一)具有动态性特点
是对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进行动态评价,主要针对不同经济环境及不同时期对财务战略进行评价,应该选择适当的分析指标和对比标准,动态进行评价,而不是单单评价企业财务活动的静态结果。
(二)具有延展性特点
主要分为评价内容的延展性、评价方法的延展性和评价时间范围的延展三个方面。评价内容延展是指评价对象,不仅包括了企业财务战略活动,还延展到了财务战略执行所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 评价方法延展性是根据评价的内容、目的、对象不同的特点,客观的决定各项评价指标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指标。时间范围的延展是不仅包括财务战略执行的本会计期间,还应包括财务战略执行的全部周期。
(三)具有可持续性特点
财务战略评价要从财务战略选定开始,需要在财务战略执行中发挥作用,具体来说,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程序、理念、对象的选择方法和评价参照标准获取各个项目都要具有可持续性,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保障。
(四)具有灵活性特点
主要是预先设计财务战略业绩系统能够满足企业不同的战略目标、评价对象和评价主题的要求,不仅能够对财务战略效用的进行评价,也能够对综合业绩效用的进行评价。
三、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原则。
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成本效益权衡原则。在中小民营企业构建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体系时应该与该体系在控制财务战略实施中可能带来的效益之间进行权衡,要使预期效益大于构建成本。二是坚持有用原则。是指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要求,有利于中小民营企业选择自己适合的财务战略,并制定财务战略实施方案。它具备使用性、可操作性和完备性特点。三是坚持系统性原则。就是进行指标系统性构建,按照系统论观点进行调整,重视评价体系的整体性、优化性和模型化。
四、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要素。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主要有评价主体、客体、目标、内容、方法、标准和程序构成。
(一)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主体
是指企业财务战略评价的群体单位或个体,主体是评价行为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可分两类,分别是企业内部评价主体和企业外部评价主题。其中内部评价主体是企业财务战略制定并实施的直接作用者,一般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投资者或经营者。中小民营企业外部评价主体在企业外部与企业存在一定利益关系的主体,一般指的是企业债权人、政府主管部门、投资分析师、潜在投资者、竞争者等。
(二)财务战略业绩评价客体
是财务战略评价主体为实现特定的评价目标而划定的评价范围。一般可分为整体、局部及个人三个层次,划分的标准是财务战略业绩评价客体所含范围的大小。整体评价是中小民营企业整体财务战略的评价;局部评价是指对企业的各部门、子公司等财务战略的评价;个体评价是指特点财务战略执行状况及执行效果进行的评价。
(三)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目标
是指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主题进业绩评价想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其中包括制定的财务战略实施的有效性。
(四)财务战略业绩评价内容
主要是评价战略执行过程、评价长远发展潜力、评价与外部客户关系、评价财务效用、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综合竞争能力。
关键词:民营企业 企业内部审计 管理体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得到迅速发展。随着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中小民营企业的审计工作也越来越必要。但是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特点,审计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给注册会计师执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也阻碍了中小民营企业审计事业的发展。本文将从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此能够为中小民营企业审计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一、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小民营企业有许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为股份制企业。如温州的低压电器业中已涌现了象中国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温州康奈鞋亚、红蜻蜓鞋业等5家制鞋企业年产值超过6个亿;绍兴的轻纺企业已尼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转变,其规模越来越大,集纺织、印染、设计、研究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越来越多。
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基本上都是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家族式管理是当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一大特色,并在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亲情关系,企业财产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往往因为经济责任关系不清而引发利益冲突,一旦家族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超过亲缘的维系力,企业就会分裂甚至破产。
二、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时间不长,主要受制于投资者和企业主,再加之缺乏有效的行业交流和政府部门指导,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内审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指导及政策法规支持
我国《审计法》中只规定对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并进行内部审计,而对中小民营企业如何建立完善内审机构和内审行为等没有相应规定,致使中小民营企业只能参照国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模式进行,而明显带有国家审计的痕迹。有的中小民营企业审计部门甚至提出内部审计外部化,将中小民营企业作为内部审计人员的“对立面”,形成并加剧了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对立。
(二)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手段落后,审计方式僵化
据相关部门调查的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其内部审计仍然采用的是手工方式下顺查、逆查等方法,根本没有意识到电子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常常采用绕过计算机审计,根本无法真正高效率地进行内部审计工作。
(三)审计范围只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而未向经济效益方向拓展
目前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基本上都停留在财务审计上,主要进行查错防弊工作,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投资主体、经营规模、经营环境和经营风险都在发生变化,内部审计如何将工作重点由财务审计逐步移到经济效益审计上来,就成为当前中小民营企业的一大难题。
三、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应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扶持和指导工作
虽然国家审计部门没有强调中小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但由于中小民营企业已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建议国家审计机关将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纳入国家审计机关业务指导和监督的范围,对中小民营企业电算化审计的标准和准则、内部审计程序、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扶持和指导工作,统一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内审工作质量。
(二)创造中小民营企业独立审计环境
虽然中小民营企业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但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停滞不前,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在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只有在企业所有者直接领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才有利于内部审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也只有这样,内部审计才可以直接代替企业所有者通过服务间接地参与企业管理,通过独立、客观的审计工作迅速发现和反映问题,规避企业风险,促使内部审计影响和服务于企业高层决策。
(三)构筑电算化方式下内部审计监督新模式、新方法
构建适应电算化环境的内部控制制度。现在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已开始实行会计电算化,致使原手工方式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失效,在会计电算化方式下,审计人员应通过全程参与的形式与财务部门一起制定适应电算化环境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已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检查财务人员是否根据不相容职责分离原则进行必要明确的职责分工,查明内部控制制度中可能发生的薄弱环节,同时,加强对财务软件日志文件和上机操作记录的审计,确保会计核算软件正常和安全运行,为企业提供准确无误的会计信息。
(四)内部审计重点从财务审计转向管理效益审计
经济效益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命,中小民营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随着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使得账务表面的错弊越来越少,内审职能也必须从传统的财务审计转到管理效益审计中来,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合同审计等工作,从而为企业谋取最大的利润。
综上所述,在当前中小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和扶持,多渠道、多专业地选拔和补充既懂财会审计知识又懂计算机、建筑工程、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内部审计整体素质,才能加强经济合同审计、内控制度审计、资产重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进一步降低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风险,促使中小民营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波、沈培强,2006年:中小民营企业审计风险及其控制,审计月刊。
[2]汪红健、张忠德;,2005:浅析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参考。
[3]陈淑芳、马过清,2000:关于小规模企业审计的几个问题探讨,西安金融。
一、把民营企业建档作为企业档案工作的一个重点
在开展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中,我们首先从提高认识人手,通过印发文件、召开专题会议,引导各级档案部门提高对加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认识,把做好民营企业建档工作作为企业档案工作重点内容之一,列人各级档案部门业务指导工作的一项新课题。纳入全方位目标管理考核。其次是搞好调研。明确工作思路。我们多次到市工商局、市经委、市个私办、市工商联等部门了解民营企业发展情况,对全市50多家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在掌握第一手情况后,确定了“突出特点、服务先行、重点抓好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带动一般民营企业”的工作思路。把民营企业建档试点、推进规范化管理列入“档案资源建设年”、“争创档案工作先进县(市)区”等项活动,统一部署,统一考核,有效地推动了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开展。
二、把宣传作为开展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一个支点
开展民营企业建档,必须使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老板”们了解档案及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把开展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变为他们的自觉行动。为此,我们把开展广泛地宣传引导工作,作为启动这项工作的一个支点。一是向各民营企业印发了《加强档案工作,更好地为民营企业服务――致民营企业家的公开信》,在宣传档案工作重要性的同时,公布了档案部门的服务范围及联系方式。公开信发出后,山东佳恰物流集团、山东让古戎投资拉股集团等一些企业便主动与我们联系,要求提供咨询服务。二是开展了为优秀民营企业家建档工作,印发了《人物档案管理办法》,指导重点企业为民营企业家建立档案。目前建民营企业家档案的有24家企业,共建档476卷302件。三是利用民营企业档案利用典型实例进行宣传,共征集民营企业档案利用典型实例232例,筛选115例编辑成册,并附以有关法规、规章等文件,将于近期发至各民营企业。用档案利用实例宣传档案在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让更多的民营企业更加重视档案和档案工作,促进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把试点企业打造成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一个亮点
探索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我们是本着稳步、扎实的原则进行的。边试点摸索,边推广扩大,逐步展开。我们首先在抓力诺集团公司总部建档中起步。然后。连续抓了集团内部下属企业档案工作,使全公司档案工作年年上台阶,从而形成了全市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第一个亮点,对做好全市民营企业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还把济南被评为全省“三个亮点一起亮”的4个典型民营企业作为重点,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重点部署和指导,深人力诺集团。法因数控公司等,帮助理顺档案管理体制,建立各项档案管理制度,规范业务基础建设。同时,各县(市)区也坚持抓本地规模民营企业,结合各自的特点,有重点地加强业务指导,每个县(市)区都建立了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联系点。通过示范带动,有效地扩大了民营企业的档案工作面。截至目前,全市有209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开展了档案工作。共建档案74965卷91144件。
四、把利用作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一个着力点
从方便利用服务的角度,强化民营企业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我们开展了多项业务活动;一是开展档案管理年度考核活动。通过重点指导、业务培训等方式,引导有一定基础且自愿的企业参加档案管理年度考核。目前,力诺科峰制药、宏济堂、佳宝和维尔康公司等多家民营企业都通过了档案工作年度考核,达到了省二级以上标准。二是着力做好档案开发利用服务的指导工作。我们在抓建档的过程中。特别强调边建档边利用。以服务带动管理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很好的效益。济南庚辰钢铁有限公司利用高炉千法小袋脉冲煤气加压反吹档案图纸57张,对煤气净化系统进行了改造,比原来净煤气含尘降低了。风温提高了,此高炉一年就节约焦炭4000吨,价值400万元。在玫德铸造有限公司处理土耳其、巴西、美国等国家反倾销诉讼案中,依据档案资料列举了大量的数字和事实。得以胜诉,避免了巨额经济损失。济南镁碳砖公司、章丘海尔电机等一批企业申报了山东省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成果奖并获奖。三是为了使民营企业了解档案及档案工作的作用和价值,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征集民营企业档案利用事例,各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认真收集编写,通过自下而上的整理、修改、申报,共征集民营企业利用实例232项。编写出《济南市民营企业档案利用实例选》,该实例选申报了山东省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成果,并获二等奖。四是开展了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先进单位评选活动。共选出11家先进单位和11名先进个人。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提升了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和服务水平。
五、把联动作为推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一个助力点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自主创新 对策
一、主要特点
1.民营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据统计,浙江民营企业创造的税收收入和解决就业等方面已经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二,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在科技创新方面,近年来浙江企业在科技投入、承担科技攻关项目、成果转化项目、申请专利以及授权专利这5项指标上,分别占据全省总数的百分之八九十,其中,量大面广的民营企业则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
2.自主创新多以消化吸收创新为主。浙江民营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技术力量和人才基础比较薄弱,导致企业自身研发能力的先天不足。同时,浙江省又是科技资源小省,大院大所和著名高校都相对较少,使得民营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条件也相对较差。因此,浙江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动方式多以消化吸收创新为主,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则相对较少。
3.自主创新呈现集群式创新特征。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发达是浙江民营企业的重要特点。大量民营企业的集聚,一方面使市场竞争表现为同类产品之间的质量竞争和价格竞争,迫使企业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又给每个企业构筑了创新的平台,一旦某个企业进行了技术创新,就会引起企业集群内的许多“同质”和关联度很高的企业群体的关注,并很快在集群内传播、溢出和渗透,从而将一个创新活动发展成一群创新活动。
二、问题和困难
1.R&D投入不足。2005年,浙江民营企业R&D经费196.5万元,占总收入的1.83%,在全国位居第9位,与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从数量上看,R&D活动经费占总收入比例超过3%的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23%,无R&D投入的企业则多达46.4%,有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并未参与到技术创新活动中来。
2.创新人才缺乏。由于民营企业在科研条件、工作环境、个人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先天劣势,使得民营企业难以真正吸纳优秀的创新人才。据统计,2005年,浙江民营科技企业平均科技活动人员25.7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1.6%,列全国15位;平均R&D活动人员12.2人,占职工总数的5.5%,列全国13位。
3.内部创新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浙江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处于起步和成长阶段,企业内部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机制仍然存在严重缺陷。一是浙江民营企业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较少设置专职研发部门或技术中心,难以形成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企业内部创新体系。二是目前浙江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企业的激励手段和方法单一化,激励呈现短期化,对人力资源的评价标准不科学等。
4.创新的外部环境欠佳。一是中介机构发展滞后,创新服务体系亟待完善。浙江省目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主要是提供场地、建筑、政策环境等方面的服务,而在资金、创新战略、创新实施等方面的服务还比较薄弱,难以满足企业创新的需求。二是浙江省除了风险投资之外的其他资本市场,包括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发育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大创新经费投入。一是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财政科技投入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增加财政研究与开发经费,并进一步向民营企业研发倾斜,从而降低民营企业的研发风险,提高其研发的积极性。二是要引导民营企业自身进一步加大科研开发投入,严格执行“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不低于年销售的6%,大中型骨干企业不低于5%,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低于4%”规定,确保企业科研开发投入率达到规定要求。
2.加强研发机构和研发平台建设。一是鼓励民营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建立国家级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和产学研合作机构的民营企业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鼓励民营企业构建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制。二是由政府向优势产业提供科技经费支持,建立集科技开发、技术支持、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推动民营企业整体技术升级。
3.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的宣传工作,帮助民营企业尽快更新观念,引导民营企业制定并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提高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和回避意识;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制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专利情报制度,推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及运用和保护能力;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联合等方式参与知识产权标准化的建设,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4.落实和完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根据国家出台的自主创新配套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浙江研究制定和出台了许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尤其是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的政策,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与督促检查。
5.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首先,民营企业自身要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创业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用良好的机制、政策、环境吸引人才、集聚人才。其次,要鼓励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为民营企业进行人才培训;政府相关部门可定期组织各类民营企业技术人才培训,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予以支持。对在民营企业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政府相关部门可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支持等。
6.加强科技中介机构能力建设,健全技术和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努力提高科技中介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完善网上技术市场及开展浙江科技信箱建设,构建网上技术服务平台及官――产――学――研合作网络;加强民营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的联系,吸引风险投资基金和投资机构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进行风险投资,为民营企业提供创新资金和风险补偿。
参考文献:
一、金融支持湖南民营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湖南省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重要瓶颈。目前湖南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不外乎自筹、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政府扶持等四条渠道。然而,民营企业通过使用自有资金、生产积累或民间临时借贷,根本无法满足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所需求的资金;受债券和股票市场规模较小以及诸多制度性准入限制约束的影响,企业债券的发行基本由国有大型企业垄断,股票市场的服务对象也主要是国有企业;现行基于对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区别管理的外汇管理政策,使民营企业难以充分享受国民待遇,难以在公平的环境下充分发展。相比较而言,金融支持仍是湖南民营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企业的贷款融资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与国有企业相比而言,湖南民营企业迫切需要资金支持,融资需求尤其是对流动资金的需求往往较大,然而实际融入的资金总量往往偏小,民营企业所需的资金缺口较大。而民营企业获得的金融支持偏少甚至可以说存在金融歧视,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却大得多,存在明显的金融支持和实际贡献不对称。目前,湖南省民营企业融资仍主要依靠银行信贷支持。据我们对衡阳市116家民营企业的调查,2007年衡阳市民营企业贷款约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29%。而2006年广东省金融机构对非国有企业的贷款比重就达76.3%,远远高于湖南省。特别是信贷资金表现出日益向大城市、大企业和大项目集中的趋势,民营中小企业贷款尤为困难。
民营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决定了其所需资金一般具有需求急、频率高、数量少的特点。然而现行的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和金融服务难以跟得上民营企业融资的特殊性需求,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一方面,从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方面来看,虽说发展民营企业融资无疑具有显著的宏观效益,而现实中由于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调整,信贷审批权限的收缩,基层分支行基本没有贷款审批权,只负责收贷收息。加之金融机构出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考虑,普遍倾向于支持大型或垄断企业发展,而对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企业则“慎贷”、“惜贷”现象突出,即使提供了贷款也往往是短期的,民营企业融资面临边缘化。另一方面,从金融服务方面来看,如银行支持的金融产品并不适合民营企业,金融机构缺乏面向民营企业量身订做的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品种,限制了民营企业所获得的金融支持。
二、湖南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偏少原因分析
1.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导致银企信息不对称。一方面,民营企业的日常交易以现金为主,大部分结算手续不通过银行办理,脱离了银行监督。另一方面,多数民营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财务混乱,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低,致使银行难以对企业作出真实判断。这使银行对企业经营状况无法做了银行对民营企业放贷的积极性。
2.民营企业信用意识较差。由于湖南的金融体系还不完善,一直以来,银行对信贷支持的安全性无法做出准确预测,直接影响民营企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银行是国有的,资金是国家的,还贷意识不强,存在赖帐、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影响了银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3.银行歧视民营经济。银行一直认为,民营企业经营规模小、风险大、信用差、贷款成本高。银行从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将大部分资金用在支持国有大中企业发展上,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明显不足,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和金融竞争的日益激烈,金融部门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对信贷准入条件日趋严格、规范,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是杯水车薪。
4.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抑制了放贷积极性。为防范银行信贷风险,各商业银行都建立了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导致多数信贷员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使得一些基层银行和信贷人员因担心被“问责”,宁愿将资金上存上级银行,也不愿放贷。
5.金融产品创新不够。民营企业资金需求的具体原因千差万别,但商业银行还难以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和要求灵活设计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金融问题。
三、加大湖南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的对策
1.规范民营企业自身经营行为。当前,民营企业得不到银行的金融支持,不仅仅是银行信贷管理制度问题,其自身经营不规范,缺少银行办理贷款业务所需的审查要素,成为影响民营企业融资的又一瓶颈。鉴于此,民营企业尤其是处在市、县区域的民营企业,要尽快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规范会计财务及报表行为,以利于取得银行信贷支持。还要通过政府督导,银行宣传和引导,有关部门加快培训搞好业务指导等手段,促进民营企业提高经营素质。
2.完善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体系。针对中小企业量多、面广、分散化、多样化等特点,适当延伸贷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周期,提高审批效率。为防止信贷风险,可借鉴外债管理的好方法,给企业设立还本付息专户,事先与企业签定协议,约定有关专户存储的要求,以使贷款到期及时归还银行。各商业银行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信贷员开拓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积极性,要大力推进客户经理制,对中小企业提供诸如结算、汇兑、转账、财务管理、咨询评估和资金清算等方面的配套服务。在社会咨询评估中介机构未建立之前,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要制定与大企业有区别的符合中小企业特点和要求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以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状况,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
3.建立健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相关的法规、政策。在现有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中小企业扶持法》、《民营企业法》甚至更详细的《私营企业法》、《个体经营户法》,规定民营企业设立、终止及外部关系,明确民营企业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使民营企业运作时有法可依。修订目前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政府支出预算项目的合同竞争;在税收上,实行一视同仁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民营企业负担;在金融上,制定专门的针对民营企业的信用制度,和为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金融创新机制。修改《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扫除向民营企业开放企业债券市场的法律障碍。
4.建立健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要大力发展非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造现在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城乡信用合作社。当务之急,是为城乡合作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为其创造有利的外部经营环境,以加快其发展步伐。如允许其自由参与同业拆借;缴存中央银行的准备金比率可比国有商业银行低一些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证合作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安全,增加存款人对合作金融机构的信任感;在严格创办主体资格、注册资本等市场准入条件的前提下,允许创办私人银行。
5.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为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尤其是高科技民营企业的发展,培育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的资本市场,各地方可以考虑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并适当加大基金规模,引导闲散的民间资本多渠道、多形式地进入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同时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向民营企业投资。
6.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首先应该重建信用体系。这个信用体系可以依靠群众舆论的力量来形成强大的、广泛的监督系统,以此来推动和保障信用制度的建立。当然,信用体系的主体应该是信用公司。信用公司主要开展三方面的业务:资信调查、信用担保(通过担保,给人以信用,花信用、买信用、积累信用)、信用管理(在信用体系内,把不良信用记录反馈给咨询单位和个人。如果某人或者企业有过不良信用记录,下次就不可能申请到信用)。这三大业务循环,形成完善的信用制度,有利于扩大信用和建立信用交易。汕头开通城市信用网后,迅速改善了企业信用状况。这充分显示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威力。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状况;对策
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忽略民营企业的重要地位,这是战略性发展眼光的弊端之处。经济的快速发展让民营企业的经济地位愈发变得重要,新时代下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是全面提升国民消费能力,激活民间投资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力的重要手段。同时对我国经济模式发展改革的转变也有重要指导意义。而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就是融资难,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民营企业的融问题。
1.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民营企业对外融资困难 民营企业的对外融资一般有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和发行公司债券等三种方式,其中银行贷款是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在重庆银行一般不愿意给予民营企业贷款,这也就间接的提高了民营企业贷款的门槛。贷款难向来都是民营企业老板们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民营企业为更好的发展壮大企业往往会以赊销的方式进行产品的销售,这就导致了应收账款所占的资金比例比较大,资金的流转就会比较困难。只有通过银行贷款的形式来环节资金周转的压力,但银行往往会以企业生产成本高、风险比较大、盈利不足为借口而拒绝民营企业的贷款申请。另外,民营企业自身也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很多中小型企业在创业的阶段都规模不大、产品也不成熟,从外部融资也不容易,因此在这一阶段民营企业一般都不自筹资金。在资金运作方面也缺乏经验,如果仅仅依靠自身筹备资金民营企业很难发展壮大,进一步的发展还是要依靠向外融资。
2.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大多数企业竞争力都不强,自身经营管理也不完善,如财务问题。还有部分企业内部机制不够灵活,企业管理者素质无法适应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其次是银行方面的问题,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要金融资源,银行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银行实行的是利率管制模式,民营企业大多是风险比较高的企业,国内银行的信贷市场一般定位都趋于稳定,许多民营企业的信贷标准都有比较大的波动,这就降低了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信贷信任程度。近几年的信贷审批权限政策的出台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的支持力度,审批时间过长、审批否决率大幅上升等都使得民营企业的银行融资陷入困境。最后是政府政策方面的问题。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是民营企业无法得到有效融资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长期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对于大中型企业的支持力度要远远高于中小企业,许多民营企业没有政府政策上的支持,缺乏政府政策上信贷政策民营企业贷款很难局面。诸多的因素让民营企业的融资举步维艰。
3.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
从近几年的重庆经济形势来看,尤其是对于民营企业发展比较蓬勃的渝中地区,许多民营企业充分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对企业融资方面进行了比较创新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绩,这为重庆许多民营企业提供了比较稳定的融资环境和融资经验。例如一些商业银行,在金融管理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建立了新型的信用担保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也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积极的条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本文提出了如下几个方法。
3.1加强民营企业的经营能力,增强自身筹资能力
企业应优化外贸结构、扩大出口规模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营销能力。企业在发挥本身具备的优势的同时还应结合国家的相关支持政策,在对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同时优化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内容结构,在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方面要着重加强。促进企业向品牌型、高效益增长型模式发展,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出口方面进行扩大化发展。在企业的营销能力方面,把握市场的主动权,重点培植属于重庆本土的民营外贸企业,这是进一步提高重庆民营企业市场获利能力的重要前提。一方面以重庆出口贸易及相关的延伸业务为主线,以线代面,在企业的资本运作以及品牌经营方面进行新型模式的创新,从而形成一个全面的物流商贸跨国公司。与此同时还应在战略上实现战略至高点,抢占国际市场先机,形成以品牌为依托的实力型国际营销模式。
3.2 加强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传统的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大多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模式,企业中许多比较重要的职位大多由家族内部成员担当。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不利于企业对于优秀人才的引进和企业的决策质量。因此企业应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节,并引进优秀人才,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和企业信用程度。建立产权与管理权相分离的股份合作制度。同时在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要加大投入力度,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通过产权转让、租赁、拍卖等多种方式来促进企业的改革。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制度,完善企业的财务报表体系,规范企业的财务制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只有良好的企业法人形象和企业信用才能有效的构建信用体系,让企业的融资更加有效。
3.3培养民营企业贸易融资的人才
贸易融资的技术性、知识性和复杂性特点就决定了对于相关专业人员的素质上的高要求和高标准。尤其体现在对民营企业的贸易融资方面,民营企业大多自身条件有限,对风险的抵抗能力比较差,缺少一定的担保和抵押。从事融资方面的人才不仅需要对贸易融资有关的国际惯例、信贷业务和操作的技巧等有比较熟悉的程度,而且还要有丰富的贸易计算经验,在对企业各方面条件进行综合把关的同时对贸易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把关,从而多方面多角度的规避贸易融资风险。融资人才一方面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对贸易环节中的风险点进行总结和分析,并自主的学习贸易只是。另一方面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的银行融资经验,多方面的加入高素质的有水平的人才,从多方面提高企业员工的道德,增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监督和制约,强化对风险的规避意识,从而进一步为企业和公司防范国际贸易融资中的风险。
3.4 完善贷款机制,大力发展金融机构
重庆目前拥有63家信用社,这些银行放贷的主要企业都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企业所在地的就业问题的解决,根据相关数据显示,89%的企业融资主要依赖银行方面,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推行银行改革的必要性。银行在与企业合作的同时应建立长期的联络,多角度的监控放贷业务的开展情况,这不仅有利于对企业贷款存在风险的识别,同时还能减少银行对企业信息搜索的成本,审核成本的降低有利于提高贷款效率。在对于抵押物与利率方面,银行应根据企业情况的不同进行适当调整的策略,对于一些发展良好的企业可以适当的减少对抵押物的要求和贷款利率,这也能有效的减少企业抵押难的问题。银行方面还应借鉴一些发达地区的经营模式,像江苏省一些信用社重组模式对于地方经济促进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只有更多的资金支持才能有效的解决民营企业的资金运作的问题。
3.5建立适合民营企业自身特点的信贷体系
和众多民营企业一样,重庆民营企业也具有着成立时间短、融资额多高、企业规模小的特点。银行方面应该建立适宜民营企业自身特点的信贷体系,完善信用评估办法,在评估民营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经营状况方面更加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要在对财务报表审核为基础的情况下,对经营者自身的信用程度、贷款归还能力、产品自身的市场潜力等多方面全方位的进行审查,不仅从财务方面还应结合非财务方面的企业情况进行综合信用等级评估。企业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信贷体系向银行方面传达信息,它能够从各个方面反映企业的管理、市场盈利能力和资信水平等是否能够符合银行的放贷要求。信用体系的建立可以推进企业现代化建设,提高企业自身素质。
3.6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是实现融资担保难、融资难问题解决的有效手段。为实现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就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只能,建立以区县为基本单位的信用担保体系。政府对银行提供风险补贴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信用观念的强化,减缓金融风险。它也是改善担保资金运作环境的重要手段。另外还应结合现有的担保体系对银行制度方面进行规范。对商业银行考察、评估民营企业贷款项目责任和追款方面的义务要进行加强,以信用担保的机构为基本主体,构建信用担保平台,完善信用体系建设,从而有效的促进信用担保行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组建民营企业的担保体系的基本结构,进而从信用担保的角度解决贸易融资难的问题。
3.7 完善民营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
贸易融资防范体系的完善是有效规避融资风险的重要前提。银行对于融资风险的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评审方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能够在管理的流程上对风险进行科学的规避。另外信息化的监控系统的建立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实现贸易高效性的重要保障。此外,在融资业务的操作流程上还应进一步完善,程序化和公开化的操作流程是银行对贸易融资进行监控的重要内容之一,融资操作流程运作体系的形成可以确保融资过程的顺利性与有效性。与此同时,在机构设置上要进行结构的调整。以审贷分离为原则,明确风险的权责利,银行在内部结构的调整上要进行从新设计。在银行的内部可以建立信贷审批委员会,将风险进行划分,下放权利,实行国际计算与信贷风险与国际业务部进行分离负责的方式,最终在同意综合的管理模式下进行审贷分离,实现风险的专项控制。银行还可以针对民营企业的自身特点成立与其相适宜的绿色审批通道,可以有效的减少融资过程中的手续,实现融资的高效性和低成本性。
近几年,民营企业作为重庆物流业与外贸业的重要力量愈发凸显。融资难一直都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解决融资问题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对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可以得出民营企业融资难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政府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和与民营企业相适宜的中小型金融结构。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实力不够强、信息不透明、管理模式落后等都是银行不愿放贷的原因。所以说,民营企业应完善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同时要加强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和企业各方面的管理水平。这些措施都是有效改善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关键。
指导老师:刘开华
参考文献
[1]仲德涛. 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2009(02),18-22.
[2]王晓虹.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思考[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 2008(05),15-18.
[3]夏莲. 浅谈中小企业融资问题[J]经营管理者, 2009年19期,16-19.
关键词:民营企业 管理模式 优化 利益相关者
引言
在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反映过度的媒体联合起来使企业面临一个异常困难的经营与管理局面。一方面,企业必须为股东提供高额回报。另一方面,追求高回报的一些策略有可能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并最终导致民营企业主要利益相关者群体,如顾客或供应商对企业的极度不满,使企业遭受严重损害或无法持续经营。因此,平衡利益相关者相互冲突的利益要求是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一项主要管理功能和目标,设计高效的管理模式是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同时,在新经济环境下,我国民营企业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生命周期过短。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沈阳飞龙集团、山东三株集团、珠海巨人集团、广东中山爱多集团、瀛海威集团、德隆集团等最终都变成了流星企业。造成民营企业失败的深层原因之一就是管理能力不强、管理水平不高、管理者的素质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管理模式没有跟着企业环境的发展变化做出及时地调整。因此,民营企业管理模式问题成为广大企业家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1],也是本文的研究内容。
1.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1.1我国民营企业的优势分析
我国加入WTO后,民营企业发展优势不断明显。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具有几大优势,国家将更多鼓励其发展,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具有充分使用各种国内外资源的能力;民营企业在管理上有更多相对自由;民营企业的机制灵活,具有制造成本的相对优势;民营企业家经过多年磨练练出了一副铮铮铁骨,民营企业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竞争的经验;拥有强大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销售方式和服务网络。
1.2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缺陷
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应该说企业已经度过生存期,处于“是非化”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即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型的阶段。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管理模式,以适应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很多民营企业在经历过的创业初期的成功发展之后,没有根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战略,及时调整组织结构以及管理模式,这种不及时调整是造成了民营企业寿命短的主要原因。目前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股权分配不均,员工利益得不到保证很难有主人翁精神。 (2)产权股权不合理,决策专断。(3)用人制度,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上倾向“人治”,对个人价值管理不够。(4)企业文化建设不够重视。(5)组织制度缺失,造成效率低下。(6)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7)靠策划起家,缺乏核心竞争力。
2. 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优化模型
2.1优化的管理模式模型
管理模式体系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要受到人文环境、行政制度、市场环境的制约。管理随着环境改变而发生变化。所以管理模式涉及理念、文化、行业、组织员工的特征。我们要优化的管理模式,其实就是整合企业的全部资源,使之一体,从而发挥最大的效用,在企业管理博弈中达到平衡[2]。
我们结合其他国家的优秀的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和我们民营企业的特点,提出我们未来的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我国优秀的管理模式要包含:美国民营企业的激励方法和绩效评价方法[3];德国民营企业的过硬的技术和优质的质量;日本企业的团队精神和培训计划;我们民营企业的灵活,以及民营企业家的激情好学的精神和良好的关系网络,再加上适合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这些构成了我们未来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这些有助有我国民营企业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势头。根据分析,构建一个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优化模型(图1)。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各要素优势,我国民营企业将势不可挡。
管理模式是以上要素整合的统一体,他们向链条一样向前互相推动。民营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在融合优秀管理原理、优秀企业文化,再加上企业战略方向和制度的规范,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适合本企业的独特的管理模式。以上因素都会影响模型的运行。这个模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当其内、外部支撑要素进行了很大变化的时候,企业为适应这种变化就要相应的调整其管理模式。
2.2 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优化模型理论分析
2.2.1 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
我国的民营企业很不够成熟,国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因此,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能使我们的企业发展少走弯路。几种重要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如下:
(1)人的管理放在第一位,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彼得.德鲁克曾说“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4],可见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的核心是人,它把人置于组织中最重要资源的地位。而对企业资源实施管理,进而达成企业目标的过程,均离不开人的参与,人的知识与技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例如盖普公司通过调查发现了一个惊人的数据:因员工不敬业给美国带来3000亿美元(占GDP的3.75%)的损失、给日本带来2000亿美元(20万亿日元)的损失、给新加坡带来54亿新元的损失[5]。因此,我国民营企业要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就是以发掘、培养、发展和利用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和过程[6]。
(2)集权与分权相统一,注重员工的权力,采用职工参与。企业不是孤立的,它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更要体现利益相关者的权力,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策略。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企业人性化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管理,它的主体是全体员工。在工作上鼓励全体员工都对工作进行策略思考,视工作质量为己任,形成自下而上的自主工作秩序。
(3)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能否培育团队精神,把企业建成一个战斗力很强的集体,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有系统配套的措施。主要包括必须有明确合理的经营目标,领导者要廉洁自律,起到楷模的作用,同时强化沟通,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4)建立的监事会,重视员工福利。监事会是有管理决策、监控、执行的职能,是协助企业保障利益相关者权利的机构。同时,董事由股东大会聘用,保障公平合理,较少个人集权的可能性。利益相关者理论要求民营企业建立二元董事会制度,以保障职工参与公司治理。同时要有劳工代表参与公司经营者的评价和报酬确定,重视员工的福利和权力。
(5)组织结构要建立动态的基于团队的矩阵组织结构。这样的结构比较灵活,能充分发挥各种资源去满足整体企业和具体项目的具体要求,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小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要。
(6)利用激励手段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未来的管理模式就是要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权利,注重对人性特质的再培育、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人性的积极作用,剔除人性的消极作用,建立充分体现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各种企业制度。
2.2.2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精髓,包含塑造企业形象、培育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发展战略等内容,它既无形,却又实实在在地反映在企业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企业文化不是随企业诞生而来的,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根据企业自身特点逐渐培育和塑造起来的。因此,企业必须注重培养和塑造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以适应其发展需要:培养员工的积极人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重视企业文化的培养,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注重诚信。
2.2.3 企业战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战略选择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能否实现高效经营的目标,关键就在于对经营战略的选择,如果经营战略选择失误,那么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就必然会满盘皆输。所以,一个企业如果不能从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将不仅难以取得成功,而且容易陷入困境。
2.2.4 严格的制度规范
企业在最初进行企业管理的阶段,不妨从业务模式、管理架构、经营团队的业务流程等方面严格按照国际上惯用的标准和要求做一个持续的改进,先从制度上将其固化给自己的企业,让企业能够有一个模版,先建立一个良好的根基,然后再从中寻求发展和更进一层的突破;在这个过程中由点及面地拓展开来。
2.3 建立民营企业管理模式支持系统
管理模式的适合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管理模式,以适应不同时期企业的发展需要,但同时,管理模式是企业的软因素,它的作用发挥需要有催化剂,即企业的硬件——核心竞争力,如产品、技术、服务等因素的参与才能发挥作用。
2.3.1 外部支持系统
实践证明中国能够做大或做大以后的民营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一般都比较紧密。企业外部支持系统,包括企业外部的法律环境、市场竞争。政治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具有直接性、难预测性和不可控制等特点,这些因素常常制约、影响企业的经营行为,尤其是影响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我们应该出台一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民营企业的发展。例如可以提出对合理的产权保护制度;企业相关人员的保护政策,如加强对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权利的保护;同时可以强制要求企业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2.3.2 内部支持系统
企业的核心优势:技术、产品或服务是使企业在残酷的竞争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的前提;完善的产权制度建立开放合理的产权制度,是民营企业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而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可以进一步保证企业委托-关系的和谐发展,同时要建立适合企业的先进的决策系统和共享系统,形成适合企业发展的动态渐变式组织结构,具有人性化绩效考评系统,与此同时,对民营企业家的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晓晶,民营经济与中国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 生产力研究, 2004(08): 24-27.
[2] 刘和平,企业管理模式理论及中国企业管理模式方向分析. 企业活力, 2003(1): 146-148.
[3] 龙夫,美国企业成功的6大主题. 管理咨询, 2006,1: 1-3.
[4] 孙健,海尔的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4,3: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