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知识管理的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工程设计;知识管理;技术分析
以设计知识管理为研究对象,将设计方案的推出作为研究目标,积极利用创新的管理技术,确立建设准则,弥补不足之处,创建良性的管理系统,并且根据实际的工程设计标准,才能真正将工程设计类的知识管理技术进行完善提升。
一、设计知识管理的对象研究
对于工程设计来说,知识管理的对象有许多方面,基于对全面知识性的环节的认识,我们将分为:设计对象知识、设计过程知识、掌握知识的专家等。在进行知识归纳过程中,我们知道知识的首个方面为工程设计规范、产品开发制约、产品质量性能等;其次,反应设计知识的内容包括设计手册、设计习惯、修改经验、问题研究等事项;另外还有设计知识的技术实验人员与部分相关专家,其中包含大量的知识关键词,真正将专业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贯穿,使知识的基本概念与分析路径的寻找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设计类知识管理与知识工程
(一)关键技术研究
其系统进行实施的关键技术就是对知识进行相应的描述,在进行长期的管理过程中,找到各个知识单元想联系的正常途径,遇到相应的问题之后,能够找到确切的解决办法,并且真正将各类知识管理的先进管理工具进行了有效研究。
对产品设计知识的全面事项进行分类、编码、描述,并且对显性与隐性的知识进行系统管理,真正将产品设计知识的系统提升与完善渗透贯穿,找到产品设计的科学途径,使其真正的特征性的知识概念能够不断完善,以促进未来知识使用、建设的完美进行。
(二)知识管理操作方法研究
对知识管理操作方法进行有效研究,就要站在数据库技术的角度来看,增加、查询、删除、修改、分层等事项的管理模式是比较能够反映其管理方法的。
为了使设计知识得到更好的判断、演绎,我们还可以将有效检查、突破检查、快速检索等操作方法进行使用。
但是对于显性知识的管理过程中,我们还要加入对特殊知识的管理需求、创新技术、各类操作标准等事项进行全面的建设,使其能够将全面性的建设基础发挥出来,使整体的设计方案能够进行完善呈现。
(三)管理工具的认识
对于管理工具来说,它的作用很大,具体表现在对信息系统与企业实施知识的应用管理上。基于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管理能力的研究,将其分为知识获取工具、知识锁定工具、知识评价工具、知识共享工具与知识开发工具。
利用这些工具对全面的知识系统进行妥善管理,真正将内部与外部的建设标准进行有效提升,将功能性的知识体系呈现出来,并且根据实现设计知识分享、公用、知识突破等事项的研究力度,将知识的综合演绎功能积极地呈现出来。
三、工程设计知识管理体系
要想将工程设计知识的管理体系认识清楚,就要站在客观的角度,真正对全面性的概况呈现出来,使创新知识的渗透延伸工作能够取得更加出色的进步。
(一)知识积累事项
首先,我们将现有的知识进行相应的分析、整理,将同类别、同性质的知识进行单一系统的建立,并且将知识表现出来的公式性、约束性、规则性、模糊规则性、贯穿性、实验性的设计理念进行系统建设,将多层知识的表现面呈现出来,在进行深层次的总结贯彻过程中,注意对相应的管理手段的应用,真正将内部的查阅、浏览、修改、对比等工具的作用发挥出来,使其正常的管理方式能够变得更加科学规范化,使工作的性质变得简单、易操作。
(二)知识加工事项
进行知识的深层次加工,就要借助真正的系统分析手段,建立良好的知识地图,把握对重点知识的应用及分析标准,利用搜索引擎、知识门户进行大规模的数据统计。在系统库内部建立有效的知识网络,使其所隐含的特殊功能能够被激发出来,并且将凌乱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清晰明了的答案,捕捉决策性的设计知识、前瞻性的建设理念,使元知识能够进行自我突变,在进行长期的总结实施过程中,能够得到企业想要的答案;按照对相应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对比使用规则,真正将知识编码中可用面进行使用,根据对企业知识使用的实际准则,对全面的知识经验做出较为科学的评论、推导,使其推论结果能够真正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带来较好的辅助、统摄的作用,为今后知识的完善、更新、补充做好基础性的工作。
(三)知识集成事项
进行先进知识的集成,就要将先进的设计知识、经验教训进行有效推导,真正将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由量的突破提升到质的突破,并且将先进的思路进行贯穿应用,真正将内部与外部的设计知识进行结合运用,把握对建设设计事项的完美演绎准则,才能使全面性的建设力度进行提升。
对知识转换过程中,找到设计知识的统摄与管理的相应表现,进行不断融合,将其中的建设特征与知识本质进行有效研究,并且进行不断拓展,建立创新的知识地图,在进行长期的总结过程中,能够使正确的答案被发现,真正推导出企业发展前景中的应用因素有哪些;并且按照创新思路的演绎特征,将知识地图中的知识单元、知识构面与知识节点进行有效连接,捕捉较为有效的管理手段,总结其中的发展规律,使各种知识的现实语境能够呈现出来,帮助企业内部的设计、建设规范提供较好的经验准则,为企业的良性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四、设计类知识的工程使用
在相应的函数管理工具及模糊规则管理工具中,运用相应公式,将属性、方法、事件等事项进行有效演绎并计算,真正为评价、模糊决策等系统提供较为优良的服务准则。将相应的公式输入程序内部,并且对其输入的各个参数、运算符号进行有效输入,将参数表中的各个注意事项进行研究,使动态运算表格得到有效调整,真正将输入参数与输出参数进行总结,把握对相应数值计算中的标准,并将完善的输出参数的赋值进行推导,将约束性的赋值进行运算区分,对全面的建设标准进行总结,使普遍的建设理念能够呈现出来,建立两端值的对照标准,使其能够呈现出“通过”或者“不通过”的计算结果。
五、公式类知识管理工具使用
针对公式类知识计算事项复杂特征,我们将公式类的知识建设标准进行了有效的分析与探究,建立起建设性的搜索工具。
首先,将基础的参数进行渗透,在计算机的控制工具里进行编辑、添加、删除、浏览的基本操作步骤。这样的做的目的就是将计算前提建立起来,对今后的计算过程提供建设性的基础经验。
其次,要将知识与各个参数特殊性进行分析,把握对一致性与完善性的准则的应用,并且将这些先进的知识与计算结果进行有效对比,运用ID与公式名的稳定性,真正将修改完毕的公式保持一致性,不能出现再次改变,以保证计算标准的稳固建立,并依据相应的建设规定,使计算的快速生成事项成为可能。
总结:
建立良好的计算数据库,将设计事项中的各个环节都进行连接,按照系统建设的标准,使主观的基础知识能够通过深层次的运转与统计、分析与整合,能够将设计事项的具体规则进行突出,并且使全面的建设标准呈现出来,利用现有的程序设计方案,对简单的知识进行分析,对复杂的知识进行演绎,才能帮助我们得到想要的答案。
参考文献:
[1]张俊华,韩华伟.基于知识的CAD研究现状及进展[J].机械设计,2010(6)
关键词:知识管理;学习型组织;图书馆管理
引 言
知识管理是组织的一种有意识的战略,是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有机结合,是组织和个人为组织目标合力于知识共享基础上的知识转移过程,它要求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个人和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一、图书馆管理引入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图书馆管理引入知识管理模式,有利于 图书馆建成学习型组织,有助于利用组织知识实现管理学意义上的知识管理。
1、实施知识管理,促进图书馆的学习。
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子系统,由三个互补的要素构成:学习的层次(个人学习、团体学习和组织学习)、学习的类型(适应性学习、预见性学习、行为学习)和学习技巧(系统思考、心智模式、自我超越、自主学习和对话)。以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其横向内容划分为个人知识管理和组织知识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注重学习速度、学习深度和学习广度,激励馆员寻找和发现问题并系统地解决问题。
2、实施知识管理,促进 图书馆组织的转型。
组织是个人、团体和组织整体学习发生的载体和构架,包含各种要素和过程.组织子系统包含4个关键的要素是:愿景、文化、战略和结构。以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为组织共同愿景和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能够减少组织的管理层次,使组织管理结构扁平化,有利于 图书馆从一个非学习型组织向学习型组织过渡的过程。
3、实施知识管理,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素质。
人员子子系统是由种群体组成的,图书馆人员子系统由管理者和领导、馆员、读者、业务伙伴和联盟、供应商和经销商五部分组成。基于知识管理的 图书馆管理能够全面协调各方面人员的知识关系,及时掌握来自各个方位的需求信息,改善馆员的知识结构,提高馆员的个人素质,调动馆员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团队作用以求得图书馆发展的“最大值”.
4、实施知识管理,丰富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资源。
知识的获取和利用是持续和相互关联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再发展、再深人,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原来的图书馆专业背景,要体现出这个学科的历史感和有持续价值的知识。我国目前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其实是相当被动的,过于强调图书馆学、情报学中的技术层面,从某种意义上反而削弱了图书馆学、情报学本身的专业性。
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的出发点,应该着眼于知识的发现、应用和创新。基于知识管理的 图书馆管理有利于形成图书馆学教育三要素:空中教室、家庭教师、全新教材。它们为学习者建立和建成了一个随时丰富和更新的专业知识网络:需要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的组织和个人可以自主、自立、自愿地积累、交换、共享实际有效的专门知识,进而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终身学习能力。
5、实施知识管理,能够架起知识的高速公路。
自由利用知识是21世纪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所谓自由利用知识,简单地说,就是用户在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按自己所需去充分利用知识。自由利用知识需要高效率的知识组织管理,基于知识管理的 图书馆管理丰富与共享着知识转移、利用的技能。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 图书馆管理特点
1、强调系统观点
从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方法来指导管理的实践活动,解决和处理管理的实际问题。
2、重视人的发展
知识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个人发展有利于组织成功.基于知识管理的 图书馆管理重视馆员的个人素质培养,营造利于个人发展的组织环境。
3、培养学习能力
发展是永恒的。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组织以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快速老化和贬值,甚至成为组织发展的绊脚石.快速的知识更新,意味着学习必须成为一项持续性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习能力,快速获得新知识对组织来说至关重要。
4、营建组织文化
学习型组织是从文化角度来定义组织的。组织文化一般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组织更具特色。它是组织中成员的一种共同认知,能够强烈的影响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策略研究
1、基于知识管理图书馆管理决策
管理决策的制定往往受制于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SWOT方法的基本点,就是组织战略的制定必须使其内部能力(强处和弱点)与外部环境(机遇和威胁)相适应,以获取管理的成功。它提供了四种战略,即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图书馆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知识与信息的需求这一机遇,利用组织管理外部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依靠组织内部优势,能够增强组织的知识服务能力。为了达到知识共享和转移的目的, 图书馆选择SO策略,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图书馆要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促进个体隐性知识向组织显性知识转化,以馆员的人力资本升值为目的,在“以学习型组织为目标的知识管理架构”的引导下,遵循管理规律,把图书馆管理组织外部知识的技术和方法转移到组织内部的知识管理上来,通过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提高馆员群体素质,增强 阴书馆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2、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1)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的主要作用主要在于有计划地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更好地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建立个人的知识库,实现自我超越,是 图书馆员迎合外部机遇的理性选择.同时,也要依靠内部的业务工作优势加强个人知识管理,使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完整地建立,有针对性地挖掘和补充个人所需的知识资源,改善馆员个人素质结构,并将知识资源应用于实际工作,参与知识交流与共享。
对于学习型图书馆来说,组织的成功经验、典型案例、以往的知识积累和经验能够快速便捷地为所有馆员所用,内化为个人的准性知识。学习是工作的一部分,在工作中学习是组织学习的一种方式。可以增加个人和组织的知识存量。
(2)组织知识管理
组织的知识管理需要找到相关的人和知识,并用正规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随时保持并进一步优化这些知识。
建立组织的知识仓库。知识仓库是构建知识单元之间的关联结构,并将该结构与知识一同保存下来的场所。它是知识发现的基础,同时又是知识发现的对象,。知识仓库是知识管理的支撑工具。
组织知识的转移。组织知识转移需要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地图。知识地图(KnowledgeMap)是用于帮助人们知道在哪能够找到知识的管理工具,是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导航系统。它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知识资源总目录及各知识款目之间的综合体。构建 图书馆组织的知识地图,能够系统反映组织内部知识的类型以及各类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情况,能够真实地提供组织内外知识的详细线索,为组织内部人员共享知识创造条件。
3、过程管理
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培养集体创造力.创新不是科学或技术,而是价值。创新应以它对环发的影响来衡量。
撰于知识管理的 图书馆管理依靠知识运行机制、知识明晰机制、知识绩效机制、知识奖惩机制(ZI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知识发现能力.在激励馆员感觉参与知识管理和创新时,应以人为本,顺应人性,尊重人格,激励其主动献身与创新的精神,而不应使馆员处与规章制度约束之下被动地工作,以致造成馆员知识创新激情的消失。
三、结论
图书馆管理引入知识管理理念,就是要挖掘出馆员个人的隐性知识和组织的潜在能力,丰富组织知识,使需要知识的人能够以便捷的方式共享图书馆学情报学业务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基于知识管理的 图书馆管理是图书馆组织和馆员个人合力于知识共享的知识转移过程;是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共建、共知、共享的过程;是以学习型图书馆为组织目标的管理学意义上的知识管理。它要更新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资源,建成学习型图书馆,实现高效率的知识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晓萍,新世纪图书馆知识管理策略.信息研究,2005, (4):41-42, 44
关键词:知识管理;技术创新;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020-02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对知识的管理。忽视对技术知识的了解和管理,必然会影响到技术创新管理的成果和效果。如何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导入知识管理机制,已经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一、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系统的两个方面:知识管理是一种手段,用来规范和配置创新过程中获取、创造、传播和应用的理念、信息、数据和技术等知识;技术创新是一个行为,用来实现“知识”从最初的设想到最终的产品商业化的循环过程。创新的核心在于知识的规范与配置、增长与运用。因此,企业必须关注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
1.知识管理有助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来源于知识,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知识表现形式,技术凭借知识管理而得到创新。对知识源进行合理分析与应用,就可以获得技术创造的多种解决方案,这种合理分析主要依赖于隐性知识而不是显性知识。
2.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共存。企业的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标志着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并存,作为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强有力的措施[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生存,这种共生需要宏观介质与微观介质与之匹配,培养共生的环境。
3.技术创新的过程实质是知识转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技术创新过程的实质就是信息和知识的转换过程,而知识管理就是对此转换过程的管理。从知识论角度来看,组织的自主技术创新实质上是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知识创新活动,在此过程中不但会有新产品新工艺的出现,还能实现企业知识信息的共享整合及演进[2]。
二、企业技术创新中实施知识管理的意义
1.帮助技术创新人员筛选和甄别有价值的信息。在知识时代中,企业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获取的方式也极其方便。而正因如此,“信息错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会导致技术创新人员在做决策时受无用信息干扰,并陷入困境,降低创新人员做决策的速度,从而为企业带来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这时,知识管理的导入就能够有效地控制这一现象。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管理,可以帮助技术创新人员筛选和甄别有价值的信息,使得海量无序的信息转换为浓缩优质的智力资源,满足技术创新不同阶段的知识需求,有效地减少创新人员在做决策中出现的失误。
2.提高企业知识利用效率,降低创新成本。通过知识管理,对企业的各种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处理,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合于用户及商业环境的方式表示出来,提供给企业员工分享、吸收、利用,从而提高知识的利用率。知识的共享和应用可以避免重复开发,例如软件开发中的可重用模块、部件和工业领域内的标准件,工业标准、行业标准等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技术创新的速度和最终产品的可靠性和维护性,降低总的开发成本,提高开发速度[3]。
3.有效规避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现在许多企业已认识到,企业应该到客户那里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通过对知识的传播和收集,通过企业与客户的互动沟通,企业可从市场得到更多的信息,从而为技术创新做依据和参考,减少技术创新方案中不完整之处,以及可根据市场信息的反馈来及时调整创新方案[4]。知识管理可以改变技术创新的速度,减少技术创新成本,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率,避免项目失败的风险。
4.技术创新人员能从过去的技术创新项目中吸取经验教训。运用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将技术创新各个阶段的数据整理成数据库,增加企业知识储备,将个人知识和信息提升为组织的知识,以便使今后的技术创新人员能从过去的技术创新项目中吸取经验教训,熟悉技术创新环境,学习其他员工的经验。
三、建立技术创新中的知识管理机制
1.建立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的组织形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的知识库通过其特有的模式实现不同类型知识的流动以及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需求者有效使用知识提供可行知识库自身的存在,还需要与知识库运转机制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管理。根据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规模及其创新的程度,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建立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时,可以选择以下组织结构形式:(1)学习型组织。(2)网络—层次型组织。(3)实体—虚拟知识社群。(4)虚拟团队。
2.运用知识管理控制技术创新风险。风险是指对系统未来不确定性预测的一种偏差。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是不断开发新技术、产生新知识,并生产高技术知识含量产品的过程。由于外界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变化,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另外,对技术创新过程实施知识管理,也会对创新产生一定影响和改变,也将导致一些不确定性。为了确保导入流程顺利完成并且有成效,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风险管理程序、风险管理技术和风险管理保障机制三部分。
3.基于知识管理的创新绩效追踪机制。在企业不同层面上,导入知识管理的成败,系统导入流程的正确与否约占关键因素的70%以上,技术仅占不到20%的关键因素[5]。因此,企业技术创新在导入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知识管理成效追踪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导入知识管理的评价体系应该是一个兼顾人(People)、流程(Process)与技术(Technology),同时可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在知识管理导入前、后,进行量化诊断与绩效评估的体系。
在科技、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创新活动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而知识作为核心资源,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真正地使企业在变化骤然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导入知识管理机制,无疑是一件明智且富有远见的举措。
参考文献:
[1] 杜跃平,周永红.论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的共生环境[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
[2] 张子刚,周永红,刘开军.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的能动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89-91.
[3] 谢荷锋,卢碧玲,肖斌.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3-48.
关键词:知识管理;信息服务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可以从狭义的和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资源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收集、加工、传播和应用等相关过程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资产、知识服务、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
知识管理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信息进行管理。知识是信息深加工的产物,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深化与拓展,其手段和方法比信息管理更加先进和完善。知识管理是组织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发展与知识经济发展的作用产物,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知识在信息系统中加以识别、处理和传播,并有效地提供用户使用。
这一方面的知识管理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另一方面是对人的管理。知识不只来自于编码化的信息,还以非编码化的方式存在于人脑之中,即知识作为认知的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知识管理还包括发掘这部分非编码化的知识,通过促进知识的编码化和加强人际交流的互动,使非编码化的个人知识得以充分共享。这一方面的知识管理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
二、知识管理与信息服务
(一)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是向人们提供有用的显性信息的信息传播过程。它以信息管理理论为依据,以显性知识为工作对象,是一种建立在对显性信息资源有效组织与管理基础上的一种对用户信息需求的迎合措施。这样一种传统的信息服务己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信息内容有限。传统信息服务采集、提供的信息,并不要求对其所含的知识内容给予具体的分析、提炼,只是将各种媒体明显呈现的信息单元,如具体信息、数据或文献等素材化的材料直接提供给用户。信息内容局限于素材性的显性信息与显性知识,并不涉及对存在于人脑中的、具有创新活力的隐性知识的开发与管理,也不提供在大量显性信息中蕴含着的隐性知识。
服务管理单一。传统信息服务以信息管理为依托。信息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围绕信息资源的存储、序化和利用展开的。单纯的信息管理难以切入用户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核心过程。信息管理对信息服务的支持力度越来越难以满足用户解决问题所需知识的核心能力要求。
难以满足个性化知识需求。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传统信息服务的基础,信息资源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形成数据库等信息产品。数据库作为一种信息资源,通常按信息载体形式和内容范畴进行分类加工,但衡量数据库等信息产品的质量,一般是从其内容的完备性和准确性、数据更新的及时性和可交换性等方面考虑,很少考察其对个性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的满足程度。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数据库等信息产品的生存并不取决于它们是否提供了原始信息,而在于它们是否提供了具有高附加值的信息,即知识。因此,不能只提供低层次、粗加工的信息产品,而是要提供便于用户吸收利用的、对大量原始信息进行长期跟踪和深入分析并对其进行有效揭示的知识产品。
(二)知识管理对信息服务的影响
知识管理对信息服务的目标、内容、模式、组织、流程、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产生很大影响并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一是拓展了服务内容。提供的信息不只是传统的显性信息资源,还包括了以人的头脑为载体、具有隐含特征的知识。如人们的思维、技能、经验和观点等,都可能成为新知识产生的源泉,同时也是服务的重要内容。
二是优化了服务目标。信息服务以“是否提供了您需要的信息”为目标,知识管理则要求不能仅仅满足于提供信息的本身,更要关心用户索取信息的用途和目的,着眼于解决用户的问题,其目标是力图将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
三是强调知识发现和知识共享。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推动知识创新。因此,挖掘和发现知识,优化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的环境,成为知识管理对信息服务的核心要求。
四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依赖性更强。知识管理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集成化的知识管理系统、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搜索引擎、人工智能技术、新型检索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都将成为信息服务的支撑技术。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信息服务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就是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来指导与创新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它的实现基础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管理技术,从而使图书馆的各类服务都带有了知识化和网络化特征,如:在线流通服务、网络信息传递服务、科技查新服务、个性化信息推送和信息定制服务等。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不等同于图书馆知识服务。图书馆知识服务主要体现在检索类和咨询类服务上,它们或者具备了部分知识服务的特点,如信息检索、网络参考咨询等,也可以借助网络来开展,但只是服务形式上的变化,不能作为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容之一。
(一)网络化读者服务
在建好图书馆服务网站的基础上,可以完成文献续借、预约等在线流通服务,并能通过网络渠道信息,提供搜索引擎,使传统的读者服务网络化、自动化。通过信息服务网站开展网络化服务,可以解决用户受开馆时间、借阅时间等客观因素限制的问题。同时可以借助信息交流方式的改变,利用电子邮件、电子刊物、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手段促进沟通,扩大交流,为用户提供快速高质服务。
(二)科研定题服务和科技查新
定题服务(SDI)是检索服务的延伸,主要是针对科研单位用户的科研课题或攻关项目开展的专题跟踪服务,满足用户需求全过程。网络环境下的定题服务更具有主动性、动态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实现计算机网络化检索、网络化传递,能够快速准确地满足用户需要。科技查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知识服务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查新人员给用户提供的不仅仅是文献信息,而且还通过对信息的对比分析为用户的课题申报和成果鉴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查新工作可以说已经与科研人员的课题融为一体,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
所谓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是指根据用户提出的明确要求或通过对用户个性、习惯的分析而主动向用户提供能够满足用户个人信息需求的一种服务。推送(Push)技术是一种根据用户的需要,在指定的时间内把用户选定的数据自动推送给用户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推送服务技术有频道式推送、邮件式推送、网页式推送、专题式推送等几种方式。
(四)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
信息定制服务是指用户根据自己专业需求,对图书馆知识资源系统和网络学术资源进行有选择的定制,系统定期检查、下载,并按用户要求以不同方式加以推送。这是对信息检索服务的拓展,用户一次性提出检索条件和相关要求,系统根据要求定期地执行用户检索条件,把检索结果推送给用户。信息定制服务的实质还是信息检索,但信息定制服务更强调以用户为中心,是一种个性化服务方式。
【参考文献】
[1]张莉莉.基于知识管理的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D]. 中国人民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
[2].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D].山西大学,2010
关键词:知识经济;图书馆;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2-0065-02
图书馆管理创新是图书馆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管理系统或者组织、技术、文化等方面进行重新设计、选择、实施与评价,以促进图书馆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的行为。
(一)管理模式的创新
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图书馆工作创新的关键。现代图书馆馆藏载体趋于多样化,而且又正处在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的过渡期。
图书馆引入知识管理模式是知识经济发展对图书馆服务提出的要求,也是图书馆发展要经历的必然阶段。目前,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商业信息服务机构日趋庞大,它们的服务手段及内容已延伸到图书馆的各种服务领域,图书馆长期形成的垄断及其优势正在逐渐丧失。然而图书馆员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相应的专业知识,却是图书馆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因此,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必须实施知识管理,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和图书馆馆员的创新能力。而管理的核心就是对图书馆馆员的智力知识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充分开发图书馆员的智力知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和提供知识服务最为有效的切入点。
(二)组织结构的创新
图书馆组织结构是对图书馆工作体系的基本规范。它规定了图书馆的组织指挥体系,明确了馆员与馆员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以及各部门及其成员的职责。
随着计算机联机编目的发展和网上文献带来的存取方式变化,编目和典藏这两大业务部门的功能发生了转变。更重要的是信息处理部门、信息服务部门和技术支撑部门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多,其界线越来越模糊,以往根据工作流程设定的线型结构被网络化,形成了网络化横向结构。原有的垂直化、多层级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已制约了现代图书馆功能的有效发挥。
现代图书馆组织结构调整是要改变图书馆内部机构以文献类型为基础的设置,使之转变为以业务为基础建设部门和读者服务部门为主的组织结构。
1.要打破传统的等级结构的限制,消除部门之间功能的重叠。应本着精简机构、简化关系、减少环节、提高效率的原则,对图书馆传统的组织体系进行改革,合并业务相近的功能,减少纵向管理层次,缩小图书馆组织结构规模,使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
2.改变现有机构设置重叠、管理分散的局面。采取开放的、动态的组织结构,消除部门之间的障碍,形成部门之间纵横畅通的组织体系,增加横向联系,使之能够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提供对内外部有益养分的吸收,再进行重新组织和组合,进而产生最大的整合效应。
3.图书馆人员结构必须同组织结构相统一。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掌握文献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外语和某一专业知识,具有创造、组织、沟通、信息判断等能力。同时馆员要构成一个有活力、有进取心、归属感和凝聚力强的群体。
知识将成为社会的主要财富,通过完善知识管理组织结构,可使图书馆知识使用者以团队的形式学习、交流和共享知识,帮助他们不断从学习中获得新知识和知识创新技能,使之产生更好的效益,同时将自身建设成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潜力的学习型组织。这种与时俱进的新型团队智力知识组织,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要求,也应成为图书馆组织管理的发展方向。
(三)文化建设的创新
图书馆要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就必须培养适于知识交流和共享的新型图书馆文化。
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组织管理领域这个狭义范围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具体指一个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把组织内部全体成员组织在一起的行动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将组织文化理论引入图书馆建设,是对目前图书馆标准管理和制度管理的补充与强化。
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将员工视为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提高生产力的主要因素。通过建设图书馆文化,培育图书馆精神,靠理念、价值观,影响和规范人的行为。在更为平等的组织形式下,依靠共同目标的确立、价值观的认同、群体共识的形成、风气的熏陶来实现高效率与高士气的良性循环和图书馆整体关系的和谐。充分利用团队的知识、经验、技巧、能力、才干和抱负,激发每个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协同与合作中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
通过组织文化体系建设,对内可以协调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培育团队精神,引导成员走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对外则透过具体的视觉感受以及每个员工的行为,传达图书馆服务理念与管理素质,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与社会认同感。
图书馆要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更好地为知识经济服务,就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图书馆组织文化,培养知识合作精神,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组织结构体系将图书馆的智力知识集中进行组织和开发。
1.建立图书馆内部的专家知识库,形成图书馆的最佳实践知识指导链;
2.在图书馆营造一个有利于知识交流和学习的良好环境,激发员工参与知识管理的主人翁精神;
3.建立知识资产管理组织,构建和维护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知识资源;
4.建立图书馆内部知识局域网,促进隐含知识交流渠道的畅通,逐步建立起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新型组织文化。
(四)管理手段的创新
图书馆管理手段要从手工管理转变为利用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只有不断开拓新的服务方式,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读者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体现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即使是传统的外借、内阅服务,也必须融入导读工作才能受到读者的欢迎。以前以手工操作为主的馆际互借也可以通过E-mail快速实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光盘数据库的大量购入,图书馆可在咨询服务、定题跟踪、情报检索等方面大显身手,同时也使科技查新、引文分析等服务项目的开展成为可能。全新服务项目的开展,必然扩大读者的受益面,直接提高服务效果。
面对多元和迅猛发展的阅读需求,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承担起向全社会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的重任,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推进图书馆联盟与互动势在必行。
1.要加强图书馆合作的宏观调控和规划。目前,由于纵向约束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导致了图书馆整体发展的无序和图书馆合作难以顺利开展。如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的数字图书馆,从表面上看,各个图书馆都力求功能齐全,尽善尽美。但这种各自为政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数据库质量不高、软件互不兼容、共享程度低、规模偏小等,反而削减了图书馆综合功能和整体实力。
2.加强图书馆协作网建设。图书馆协作网是图书馆合作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或平台,在这种平台上,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建设馆藏、联机合作编目、馆际互借和文献检索等工作才能顺利进行,资源共享才能变为现实。因此,要本着平等、互利、自愿的原则,加强地区性图书馆协作网的建设,为馆际之间的合作奠定基础。
3.加强对光盘数据库资源及网上资源的开发利用。长期以来,很多图书馆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停留在基础工作阶段,只满足于编制一些馆藏目录、索引等二次文献检索工具来满足读者的一般阅读需求。由于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需要图书馆有针对性地利用一、二次文献加以分析研究,编制各种专题参考资料等检索工具。
4.图书馆馆员除掌握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及外语、计算机等基本技能外,还必须向其他专业渗透,不能仅停留在充当“保管员”的角色上。图书馆员应具备特定的专业知识,以便了解有关学科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增强自身的文献搜集、整理、加工、贮存、检索等能力,真正把馆藏文献中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开发出来,将有用的文献信息快速、准确地提供给读者。为此,图书馆必须从整体上采取专业培训、外出进修、岗位学习等措施强化图书馆馆员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同时应按现代图书馆的需求,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配置年龄结构、学科知识结构、职称结构等比较合理的人才队伍,以保证图书馆发展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5.争取潜在的读者,以壮大读者队伍。为此,图书馆必须做好宣传推广工作,编写读者指南,定期对读者进行入馆教育,不定期举办图书馆专题知识讲座等,让更多的读者充分了解图书馆。另外,各个服务窗口都应开展针对读者的参考咨询工作,以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能力。图书馆还应高度重视读者的反馈信息和读者服务效益调查。可通过采访、座谈会、调查表、问卷、意见箱等形式,了解和掌握读者的有关情况,以利改进各个环节的工作,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
(五)高新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技术创新关系到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前途和未来命运。衡量一个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重要尺度是该馆所使用的自动化系统如何。
1.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是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中之重。选择并引进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稳定性好的业务管理系统,使其能够采用标准格式来完成图书馆的采访、编目、流通,以因应资源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建立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该系统应该是面向对象的分布式的与平台无关的系统。包括信息的获取与创建、存储与管理、访问与查询、与传送以及权限管理等多个模块。它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都应基于Internet/Intranct网络环境来设计,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数字资源信息服务,以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和全球化。技术创新是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必要条件,是实现这些领域创新的技术保证。
参考文献:
[1]王芳华,等.知识管理论[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2]初景利.图书馆实施创新简论[J].图书馆杂志,2002(3).
[3]徐树栋.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创新工作的若干思考[J].情报杂志,2003(4).
[4]刘兴坤.浅谈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J].图书馆表报工作,2002(6).
[5]罗良道.浅析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中的若干问题[J].图书馆建设,2004(5).
[6]宋书星.知识管理对现代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创新[J].图书情报工作,2003(11).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241-02
在高职院校中,图书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门,在整个高职院校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能,不仅是高职院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同时还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教学任务的实现、院校科研水平的提升以及人才培养工作的进步。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辅助场所,不论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建设还是学生自身的发展而言有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所以,必须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投入更多的关注与重视。[1]而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策略建设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先进科学的知识管理策略下,高职院校图书馆中的所有信息知识资源都能够整合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网络,为学生的使用与学校的管理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本文就是关于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分析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的概念由来已久,其在初次形成的时候并没有在图书管理行业中得到应用,而是在各类经济企业中内部得到了大范围的运用,并且其热度一直保持到今天。但是即使发展到了今天,虽然知识管理已经在社会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运用,而知识管理却还是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若从各种应用实践与研究来看,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系的概念大致就是指通过合理运用知识管理方法以及相应的理论,把知识管理体系中的资金、信息、人力等资源当做管理对象,借助知识管理方内部中已经形成的信息知识网络,再重新对人们所需的信息知识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对于其中已有的且能够进行二次利用的信息资源,对其再进行整理与加工,从而将其转变为一种新的信息知识资源,再将所形成的新信息知识资源纳入到已有的信息知识网络重置大体系中,让其中已有的或者是经过整合后得到的新知识能够被社会大众利用起来,被知识管理体系的管理方利用起来,使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精神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这种管理方式也就是本文所说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2]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下,知识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传播与交流,新知识的二次开发能够得到更加顺利的进行,新知识的创新化增值更加显著。所以,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对于高职院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职院校也要将其作为自身进行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对其投入更多的关注与精力。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
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序化显性知识与挖掘隐性知识。首先,显性知识信息具有非常多的存在形式,在各种载体之上都有分布。在图书馆领域中,通常都是通过构建网络虚拟资源大数据库来对纸质媒介中缺失的显性知识信息加以弥补,这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重点。其次,隐性知识都是一些比较难以量化与含蓄的知识,经常隐含在行动与过程中。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更加难以发觉,同时也更重要。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对隐性知识进行大力的挖掘,将无序、零散的隐性知识实现有序化与组织化,以此不断培育并最终形成高职院校的核心知识。[3]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现状
(一)浪费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
就目前来说,在高职院校图书馆中,各部门之间与图书馆馆员之间的知识交流还十分缺乏,限制了个人才能的发展空间,对馆员的培训力度不够,馆员的发展难以得到保证,一些人力资源的增值以及发挥潜能都受到了忽视,使得很多知识资本都被浪费。[4]
(二)管理上存在很多漏洞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也就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系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现行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管理体制、理念以及相关的组织机构都无法满足新时期中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对隐性知识进行管理的时候,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挖掘力度。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应用策略
(一)加大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资源库的建设,完善对馆内显性知识的序化
在高职院校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中,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资源库的建设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而言,其中的显性知识主要包括电子数据、影像资料与图书文献等。在对这种类型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借助现代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采用编码化策略,打造一个既能够检索知识又能够传播知识的高效信息管理系统。[5]在建设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资源库的时候,高职院校图书馆还必须对知识组织管理投入更多的精力,结合知识本身所具有的架构方式,对原有的组织管理机构进行改革与创新。在高职院校图书馆中,其在进行知识组织的时候,过去都是采用先对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再被动对用户要求进行回应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已经逐渐被时代所淘汰。因此,为了完善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应用,就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资源整理方式,对用户的知识信息检索需求进行主动的分析,与用户之间进行互动,掌握用户需求的内容与类型,再对知识资源进行整理加工与充足,更加快速准确的为用户提供其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产品。
(二)加大对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开发,不断挖掘馆内蕴含的隐性知识
在高职院校图书馆中,馆内的隐性知识主要是在图书馆馆员之中。图书馆馆员具有非常个性化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一般情况下都难以做到与他人的共享,其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往往只能够被其本人所理解与应用。[6]但是必须注意到的是,图书馆馆员身上所具有的隐性知识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图书馆对用户的知识服务水平。所以,就必须对高职院校图书馆中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专业素质,通过对图书馆馆员心理结构中蕴含的隐性知识的提炼、共享与内化,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水平。同时,高职院校图书馆还要对馆员的继续教育需求加以充分考虑,为其建立起一个常态化与高效化的职业培训制度,让馆员接受更加全面与科学的培训,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专业技能。此外,高职院校图书馆还要将一些具有专业图书情报的研究人才引入其中,为高职院校所进行的科技研发活动提供人才保障,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的水平。在此过程之中,高职院校图书馆还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管理原则,确保工作环境的公正性与公平性,为馆员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建立起一个平台,使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内部所具有的隐性知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掘与共享。[7]
(三)创造一个和谐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共享知识文化氛围
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中,其也具有自身的文化内涵,知识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学习的互动性都是其所提倡的。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就是为了能够让个体与集体对知识进行更好的开发与创造,让人们能够实现共同学习,加强人们对知识的交流与互动。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而言,要想创造一种和谐的知识共享文化氛围,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鼓励馆员之间进行合理竞争,在竞争环境中,馆员能够做到更加主动与积极的自我学习;其次,要为馆员的学习与互动交流搭建一个平台,必须可以定期召开相关的馆员交流会议,对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共同探讨与解决,让馆员有地方能够对自己的学习体会进行交流与分享,实现优势互补;最后,要对馆员的业务表现进行科学的评价,将馆员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共享中的所表现出来的贡献程度作为对其考核的主要内容,这样一来,就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馆员对知识进行共享的积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随着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不论是对于其院校中人才的培养,还是对于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需求而言,将知识管理应用在高职院校图书馆都是十分必要的,能够为高职院校的更好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罗会玲.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实施模式评析――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J]. 科技视界,2014(04):218-219.
[2]黄幼菲.高职院校图书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基于高职院校图书馆核心理念与发展策略的思考[J]. 图书馆建设,201(08):76-79.
[3]沈苏林,陈春英.基于ISO9000原则下高职院校图书馆质量管理体系架构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1):55-59.
[4]朱榕.泛在知识环境下高职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研究――基于“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多案例分析[J]. 图书馆学研究,2014(24):75-79+84.
[5]张鹏.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29-30.
[6]郭晓彤,邢伟.基于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与知识管理的研究[J]. 职教通讯,2013(14):60-62.
知识管理是开发知识价值的工具和保障,也是知识创新体系的内在动力,因而知识管理成为一种备受社会推崇的管理思潮。这种态势巩固了知识作为社会战略资源的地位,增强了社会开发利用知识的信心。
1、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1)知识创新管理。发展图书馆学必须进行知识创新,因创新思维对图书馆学进行学科更新和重建。数字图书馆根植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土壤,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全新的图书馆形态,与传统图书馆有完全不同的理念追求、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要有效地从事数字图书馆实践,必然要求相应的理论指导。因此,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开展图书馆学研究、发展和创新图书馆学便成为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尽管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科学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其还未走向成熟。在当前充满变化的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学面临着学科更新和重建的艰巨任务。图书馆员要立足于丰富多彩的数字图书馆实践,通过捕捉,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对其加以创造性的研究,为发展和完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增砖添瓦。从事知识创新是图书馆员在数字图书馆时代的重要使命。
(2)知识应用管理。图书馆不仅应关注知识的组织与开发,而且要重视知识需求与应用,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信息的功能与效益。国际互联网虽然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快速、便捷的信息通道,但是用户需要的信息却不能自动到达手中,因此,图书馆应开展基于信息网的知识服务。
2、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技术
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以恰当而先进的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为前提,其运行也必须以信息技术框架为基础。知识管理涉及的信息技术主要有:因特网、存贮结构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元数据技术、数据获取与收集技术、传播技术、通讯信息技术、推拉技术、检索技术、共享技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多维度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
二、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服务理念,是对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知识服务的对象往往是决策机构、科学研究课题组或研究者个人,它以信息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知识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
知识服务的特点是:①知识服务是基于专业化、个性化、时效性的服务;②知识服务是围绕增值和创新目标的服务;③知识服务是利用现代设备对用户提供快捷、准确的服务。
1、知识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选择
(1)网络环境对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挑战。信息网络的普及、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虚拟化使信息获取日益方便、快捷和大众化。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各类网络化信息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萌生、成长起来,图书馆的垄断地位已不复存在。图书馆收集、保存和提供文献资料服务的基本职能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图书馆水平高低的首要条件,传统图书馆服务理念的转变已是不争的事实。
(2)网络冲破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网络是一个十分自由、广阔的空间,一个理想的存取和利用信息的空间,它越来越多地吸引着个人和企业涉足网络信息服务业,与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机构展开竞争。在网络环境下,用户借助网络可以很从容、很有余地选择信息机构。网络使图书馆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它已由“文献中心”演变成“用户中心”;而且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检索与传递服务逐步边缘化,图书馆的“中介”地位和“专业”作用也受到了挑战。
2、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对策
(1)图书馆知识服务精品化。知识经济时代,专业用户对知识的利用程度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增强而不断加深,尤其是从事高科技领域研究与开发的用户,他们已不再满足为其提供一般性的知识服务,而是需要提供解决问题方案的核心知识内容。这就需要将分散在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加以集成,从中提炼出对用户的研究、开发与管理创新思路,形成重要的“知识精品”,供其使用。
[关键词]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
[分类号]G258.6
1 引言
绩效评价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管理备受关注的时代,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它用来衡量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效果,逐步建立和完善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价模型,形成评估信息库,有利于发现知识获取、开发、利用、共享等环节的问题,促进知识管理活动的持续改进。
2 我国知识管理绩效研究现状简评
运用“题名=(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检索字段对CNKI、VIP以及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出,我国关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文献最早见于2001年,至今已有52篇与此相关的文献。通过对52篇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发现我国对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基本集中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研究上:①各种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这是目前我国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最为关注的重点。其中,张少杰,王连芬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本体评价、本源评价和战略评价的三维绩效评价体系;李长玲在总结国内外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外部关系以及检测与评估等5个方面出发,建立一套实用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尝试采用“模糊多级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进行评价;王秀红从核心能力层、组织结构层、团队内隐层和员工内隐层四个维度建立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②各种建模方法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成为我国学者构建评价体系常用的方法,其中,韩奉锦在设计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模进行绩效评价,以解决企业人力资源中不同层次职员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问题;吴应良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企业知识管理绩效水平进行评价,同时给出了主成分分析法的算法步骤。
从以上研究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对此问题的研究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相关文献数量少,且文献质量不够高,绝大部分均为作者建立一个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也没有通过实证验证,即使有实证研究,也是简单的个案研究。如此方法建立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会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鉴于此,笔者试图从知识管理成熟度的角度谈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问题,同时,跳出国内学者每谈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必定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固有模式,仅论述构建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对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作用,比较分析目前已经通过实践检验的、正在被国外企业所应用的几个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对于国内企业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中引入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提出几点建议。
3 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概述。
3.1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的理论模型基础
1997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推出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0TSoftware,CMM-SW),该模型基于众多软件专家的实践经验,侧重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及能力的提高与评估,是企业进行软件过程改善和软件过程评估的一个有效的指导框架。
CMM-SW分为5个成熟度级别: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和优化级。除了第一级之外,每个成熟度级别又由一些关键过程域(Key ProcessArea,KPA)组成,这些关键过程域用来描述欲达到某个成熟度级别需要执行的关键活动和主要工作。这样,任何软件企业都可以认为是成熟度第一级的企业,处于这一级的企业在软件过程和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不断完成每个级别中的关键过程域所规定的步骤和工作,才能获得向更高成熟度级别的提升。随着成熟度等级的上升,企业的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和能力越来越强。
3.2 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定义
根据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相关概念,笔者尝试将知识管理成熟度(Knowledge Management MaturityModel,KMMM)定义为:企业在开发、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为了明确定义、管理、测量、控制、优化和提高知识管理进程而建立的一种阶梯式的指导性框架体系。它的目的是为企业提供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手段,为知识管理项目提供切入的工具,同时,又为提升知识管理绩效明确道路和方向以及知识管理的持续改善提供参考。
由于各种企业对知识管理理念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知识管理实施过程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进而对知识管理成熟度框架中的级别和关键过程的组成也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但是无论何种框架模型都至少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点:
・主观性:是否体现企业意识,企业参与性程度的大小。
・客观性: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方法,方法的标准化程度如何。
・实用性:有没有实际应用的效果,是否成为指导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的方向标。
・发展性:能否进行持续改进,包括方法上的持续改进。
3.3 KMMM应用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现实意义 和CMM―SW一样,KMMM为知识管理绩效的改进提供了一个阶梯式的框架图,因此,遵循KMMM企业可以一步一步地做好工作,逐步提高知识管理绩效,促使知识管理应用逐步走向成熟。具体来说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为企业做好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明确企业知识管理位置。通过应用KMMM对企业已有的知识管理水平进行评估,找出企业知识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克服这些弱项。
・为企业知识管理指引方向,确立发展且标。知识管理是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KMMM并不只是将企业定位在哪里,还要给企业指引一条提升知识管理水平的道路,不断进步和完善。
・推动企业员工对知识管理的理解保持一致,丰富企业文化。KMMM像一座标竿指引着企业知识管理的向前发展,全体员工都有目共睹,共同参与,这对促使企业员工和领导之间、员工和员工之间在对知识管理目标认知上保持一致是极其重要的。
4 国外典型的KMMM比较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国外已有相关企业构建了KMMM,用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其中,Siemens构建的KMMM是全球最早、影响力最大的模型;此外,Paulzen与Perc提出了“知识处理质量模型”(Knowl―edge Process Quality Model,KPQM),Kulkami和Freeze提出了“知识管理能力评估模型”(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y Assessment Model,KMCA),Junwen Feng也提出了类似的KMMM。由于JunwenFeng构建的KMMM没有描述各阶段的KPAs,因此本文选择前三种作为比较对象。
4.1 KMMM成熟度等级比较
三个KMMM均对知识管理成熟度的等级进行了划分,以便于明确知识管理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其中,Siemens将KMMM分成了发展模型、分析模型和评估模型三大部分。发展模型规定了KMMM的等级,分为初始级(Initial)、可重复级(Repeatable)、已定义级(Defined)、已管理级(Managed)、优化级(Opti,mizing);KPQM也分成了相类似的5等级,分别是初始级、有意识级、已建立级、定量管理级以及优化级;KM,CA则依实施知识管理的进度分成了0-5的6等级,O级为困难级/不可能级,5级为持续改善级。具体如表1所示:
4.2 KMMM各等级特征比较
Siemens’KMMM、KPQM、KMCA不仅划分了成熟度等级,同时,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确定知识管理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KMMM还对每个等级的特征或者达到某个等级的标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如KMCA确定困难级为员工没有认识到知识共享的价值,企业内缺乏知识共享。各等级特征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KMMM对各成熟等级的描述不尽相同,如在第5级,Siemens’KMMM和KPQM都确定为“知识管理持续发展并自我完善”;同时,在KPQM当中,“确定知识管理中个人角色”处于第3级,而在KMCA中,第3级已经要求“建立集中的知识库”;此外,KPQM是基于知识管理过程来对成熟度分等级,因此其能够适合于不同的企业,而Siemens和KMCA是从自身企业的角度来衡量知识管理成熟度。
4.3 KMMM中关键过程或比较
KMMM也规定每个成熟度等级由若干KPAs组成。KPAs指出了企业需要集中力量改进知识管理过程,同时也指明了为了要达到该知识管理成熟度等级所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每个KPA都明确地列出一个或多个的目标。其中,最典型的是Siemens将KMMM分成了企业战略与知识目标等8个KPAs。这8个KPAs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此外,KPQM分成了人、企业和技术,而KMCA则分成了工作经验、专业技能、数据以及结构化的知识等4个KPAs。依据KPAs,企业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中即可确定各关键因素,使KMMM应用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具备了现实意义上的可行性。具体如表3所示:
5 将KMMM应用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建议
从上面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国外企业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符合自身特点的KMMM。相比之下,我国尚未有企业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中引入KMMM,由上面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国内企业构建KMMM提出若干建议:
・转变思想,重视KMMM对改善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国内众多企业已经普遍认识到知识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开始实施知识管理,但对于如何更有效的实施知识管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国内企业应充分重视KMMM对企业改善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开始尝试构建合理的KMMM。
作为新型的学术交流平台,学术博客已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史新艳、肖仙桃综述了国外对学术博客研究的角度、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吕鑫等对国内外的学术博客研究进行了述评,从学术博客的定义、特性、交流作用、链接和应用研究角度分析了学术博客的研究现状,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基于此,可看出当前学术界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学术博客展开研究:一是关于学术博客自身的研究,包括学术博客的定义、特性、交流作用、链接分析研究等;二是学术博客应用研究方面,如应用于图书馆领域、教育领域等。本文从系统和用户两个角度梳理了学术博客中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从系统的角度,主要研究学术博客平台的信息组织;从用户的角度,主要探讨了学术博客用户间的知识交流。
1.1学术博客的信息组织研究
目前,学者主要针对学术博客的信息组织模式、信息组织技术的应用等展开研究。郎洁华针对搜索引擎、学科信息门户、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学术博客的信息组织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学术博客信息组织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源质量普遍不高、已有功能与服务存在操作不便等问题、功能与服务体系不够丰富和完善等;胡娟等指出目前学术博客存在分类类目设置不全、标签使用不规范、知识组织脱离语义环境等不足,将主题图技术应用于学术博客知识组织模型的构建,为学术博客知识组织提供有力的支持;吴丹等剖析了学术博客标注的作用,以图情领域为例,对中英文学术博客的社会标签与主题词表进行对比实验,显示社会标签与受控主题词的重合率不高,为实现学术博客标注的规范化需要编制规范词汇列表、建立标签推荐系统;汤亚芬等选择图情领域学术博客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图情博客领域本体,实现了对博客资源的语义描述和系统检索。学术博客是一种网络学术资源,其信息组织所要实现的规范标签、语义检索等尚没有实现,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1.2学术博客知识交流研究
在网络环境下,知识交流是学术博客的首要目的,其具有相对开放性、“多对多”交互方式,这些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知识交流方式的缺陷,甚至和传统知识交流方式相结合,共同为学术交流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学术博客知识交流研究中,学者主要针对知识交流过程与动机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学术博客用户间的交流是一种自发性的交流,是借助于网络时代新生的信息传递技术与其他博主进行的信息互动。谢佳琳、覃鹤以学术博客知识交流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学术博客知识交流的整体过程及其主要步骤,包括知识转移、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王学东等通过关系维和结构维两个维度构建了学术博客知识交流网络,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学术博客的知识交流网络,并且通过收集科学网24位博主委员会成员的相关数据对此进行了验证。一直以来,用户知识交流的动机是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甘春梅等以社会资本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学术博客知识交流与共享行为的心理诱因;王伟军等以科学网博客社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私欲、人际信任等显著影响用户的知识共享,这里的知识共享行为包括撰写、浏览、评论;而黄原原则主要分析了影响学者发文的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动力因素包括交流的需要、自我能力展现、个人知识管理和开放存取意识,阻力因素包括知识产权问题、科研考评因素和网络不稳定。用户参与学术博客主要是为了学术交流,除了和评论两种交流途径外,学术博客中的链接也不容忽视。链接类似于学术论文中的引文,Thelwall对此进行了类比,发现了4类链接动机:所有权、社会性、一般导航、无理由。学术博客促进了知识转移的实现。Zhao分析了博客中的知识分享网络和知识转移,讨论了学术博客中知识转移的实现,发现知识在学术博客中转移的可能性更大,学术博客的知识转移也存在一定的障碍,内容不规范、语言障碍等;胡昌平等认为学术博客的博主与知识接收者应该在双向沟通基础上实现知识的传递过程,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学术博客内容的规范;张玥等则以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博客为例,通过核心-边缘分析方法界定虚拟群落,描述群落结构,分析此群落中成员的彼此关系,认为基于话题的联系在节点的联系中是一种相对较弱的联系。虽然学者们逐渐趋于利用博客进行专业方面信息的交流,但国内外学者之间很少通过博客进行交流,国内与国外交流网络的密度也存在明显的差距。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环节。刘枫探讨了学术博客知识共享的模式,从网络用户行为的角度分析了网络用户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得出网络用户的知识共享障碍,为以后构建基于学术博客的知识共享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但还没有对知识共享模式进行实证研究。从现有研究可以看出,学者对学术博客知识交流、知识转移、知识共享关注较多,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目前还没有针对学术博客知识创新的研究,这为未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2个人知识管理在学术博客中的体现
2.1科学网博客
科学网博客社区是实施实名制的虚拟社会网络社区,博主身份主要是科研人员、高校教师、技术人员等高级知识分子,定期地在博客首页推荐关注较多的话题,是典型的跨学科学术共同体。
2.2学术博客中的个人知识模块
在学术博客中,用户个人知识管理是对博客平台的知识进行获取、存储、吸收、分享等处理过程,包括自身外化的知识和从博客平台获取的知识。在大众创造内容并彼此交互的学术博客中,用户处在一个多维的信息空间中,信息资源得到极大的丰富和补充,文字、图片、链接等信息繁冗复杂,信息迷航很容易发生。在科学网博客中,网民在注册为科学网用户时,需填写本人研究领域并进行实名制注册,博客服务提供商根据用户的学术名片对其进行聚类。
2.3学术博客用户的个人知识管理过程
学术博客用户的个人知识管理是指对自身所关注的知识在获取、吸收等方面进行管理。信息源的选择是个人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博客用户通常根据个人的研究领域、兴趣等进行信息源的选择和过滤。博客服务商为用户提供网站搜索,方便用户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学习工作需求、兴趣爱好等自主地选择所需信息源。在科学网博客中,用户采用实名认证的方式注册,注册时需要写明自己的研究领域,形成自己的学术名片,博主之间可以相互建立好友关系,形成个人所选取的信息源。用户通过学术博客获取信息。博客属于用户交互式应用,学术博客是学术用户借助于博客平台生成的内容,网络用户可通过博文搜索、加为好友、学术名片等获取自身所需信息。学科分类、群组等功能为学术博客用户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搜索与获取信息的渠道。学术博客具有开放存取的特点,这恰好能满足网络用户的需求,对促进学术交流、资源共享和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用户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组织。信息组织是为了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隐性化而对知识客体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加工、揭示、控制等一系列组织化过程及其方法。在科学网博客中,有个人博客和机构博客两种类型,主要的信息组织方式是分组,用户通过对好友分组,使具有同一兴趣的好友或某领域的学习共同体聚合在一起,以划分信息动态。博主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相应的群组。博客好友之间的信息交流。博客是一种社交类平台,交流互动是网络用户参与博客社区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博客社区赖于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学术博客中,博主可用多种方式参与交流、分享知识,例如评论某条博文、发送消息给好友等,在交流沟通中强化与好友的联系,保持知识的传播效率。通过学术博客实现知识创新。网络用户个人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可能来自于知识拥有者之间的交流互动、知识共享以及自身对所获取知识的内化、外化的循环过程。博客社区的多重功能为知识的循环提供强大的支持,知识拥有者可通过发文、分享等自愿、无偿贡献自己的知识,比如用户将所获取的知识分享到QQ空间、微博、微信等其他社交平台实现知识的再次分享,从而加快知识的流通;通过对同一博文展开评论而实现知识的交流互动,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对所获取的知识进行内化、加工,进而转化为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最后,借助于博客平台,用户通过发文、讨论等形式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外化为新的知识而被传播、共享。在这个循环过程中,知识贯穿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始终,用户最终是为了实现知识的创新。在学术博客平台中,用户利用信息的过程正是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源选择、信息获取、信息组织、信息交流、知识创新。反映了网络用户在科学网博客中的信息行为。
2.4学术博客用户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社交关系分析
学术博客为博客用户提供了全新的互动平台,用户间的知识共享是用户在知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互动。邱均平采用了链接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博主-好友互链的二模网络结构分析,发现基于好友链接的互动关系广泛存在,通过共链分析,发现好友群体中最具影响力的博主。在学术博客中,因博客知识是以用户为载体进行传播的,故对社交群体的管理是对其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科学网博客中,用户与信息是一个共同体,用户间的互动是一种信息机制,借助于学术博客平台得以有效运转。在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用户要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管理,首先是对博客中的社交关系进行合理的管理。科学网博客用户知识互动主要通过加为好友、加入群组等功能来实现。加为好友是博客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的行为,需要得到对方的审核通过才能发送消息。群组将具有共同研究领域或共同兴趣的博客用户聚集起来。博客注册用户之间通过成为好友实时地获取信息。科学网博客中,网民要想成为博客用户,需实名制注册,每个用户都拥有学术名片,一般来说,注册用户会根据其他用户的学术名片选择好友,比如情报学研究领域内的用户更倾向于关注本学科研究领域内的用户,即学术名片便于用户定位个人所需信息。加为好友是科学网博客中最直接、最便捷的社交方式,也是知识获取与传递最快速的手段,故有选择性地加好友、加群组是在网络社交过程中进行知识管理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在科学网博客平台中,注册用户均可信息,内容更新速度迅速,信息繁荣复杂,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因此,博客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最值得学习、最需要了解、最值得借鉴的博客用户加为好友,对博客信息进行有意识地筛选和过滤,节约获取最有价值信息的成本。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