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管理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部分,积极构建金融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金融信息采集的多元化,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处理分析信息,并合理设置体系结构,推进金融管理信息的多领域、多途径应用,对大幅度提高金融管理水平、维持金融管理的稳定、防范降低金融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管理信息化内涵
金融管理信息化,是金融管理部门通过对网络技术、通讯、业务处理系统进行处理以实现公文信息收集、公文传输、风险预测、决策处理自动化信息化的行为。在整个金融管理中都能综合应用这些数据信息,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等金融体系构成要素的一个集合体。金融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金融管理的内在监测指标,核心是通过完善金融管理信息化体系,以实现金融管理方式的提升。
二、金融管理信息的获取
信息获取的方式有三个平台:一是通过监管对象的业务应用系统以及监管主体的业务系统,研发金融管理信息的自动化接口程序,自动提取金融管理数据;二是通过开业营业管理、综合检测评价、消费者维权、重要事项报告等平台,收集所监管对象的信息,汇总成所需要的金融管理业务信息;三是通过服务反馈、风险评价、社会调查问卷等渠道,获得公众对区域内金融状况稳定性、监管对象的评价,形成社会公众金融管理评价信息。依据数据量和数据可靠性将三种方式的信息权重定为50%、40%、10%。
(1)数据接口程序自动提取。随着金融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金融对信息化的要求更为迫切,金融、证券以及保险业在内部管理和核算业务上都大规模的使用了计算机系统,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集中化和网络化。同时,央行各级的分支机构也广泛的使用了相对集中统一的网络化、自动化的系统。例如央行就开始使用了会计核算系统、国库核算管理系统、金融统计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等业务数据处理系统。因此,通过研发数据接口程序,自动的提取证券业、银行业、保险业提取所需的金融监管信息,成为央行获取金融管理信息的主渠道。
(2)金融管理业务平台主动采集。银监局分社后,虽然《银行法》规定,金融机构有报送必要报表的义务,但没有对报送行为做相关说明规定,使得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大打折扣。因此,通过开业营业管理、综合检测评价、消费者维权、重要事项报告等平台,从金融机构开始筹备、开业前验收、营业过程中重大事项的报告以及消费者维权,到后期的综合测评,可形成一条完整而清晰的管理信息链。当前的信息数据除部分业务系统会自动采集,大部分通过书面、电子邮件等形式报送。数据归集汇总中,各银行职能部门层层对口上报数据的同时,也向同级的金融机构收集相关的金融数据,从而形成由下级到上级人行,金融机构到人民银行,两条纵横的金融管理信息采集途径。
(3)社会公众调查抽样。采用随机抽样或是定点监测方式,通过调查问卷、服务反馈、风险评价,获取社会公众区域内金融稳定性状况、监管对象的评价,形成社会公众金融管理评价综合信息。人民银行的金融管理信息采集,不仅覆盖了银行业监管机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金融业,还拓展到税务、工商等方面,通过社会各方面的问卷调查,把直接或是间接获取的金融信息都纳入采集金融管理信息的范畴,扫除盲区,形成涵盖所有行业的信息网。
三、金融管理信息筛选、处理
(1)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建立数学模型,对管理信息的处理、筛选。现有的金融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处理功能较低,分析指标的设置不科学,未覆盖全部的金融管理业务,业务系统不能及时发现和清理那些潜在的风险。金融网络化、电子化的今天,管理技术需要不断的创新求发展,必须利用科学的计量模型收集、处理管理信息数据,以便建立满足不同金融管理要求的风险评价、预测模型,整体上预测、判断金融运行状况。
(2)信息处理的三大环节。在新形势下,金融管理更要积极的去适应金融业新信息化的运作模式,信息处理过程中,至少包括三大环节:信息分析处理、信息报告、风险预报预警。信息分析处理环节,通过对基础数据的综合分析处理,为金融管理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信息报告环节,对被监管机构的运作状态、变动趋势和存在问题综合分析比较,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风险,提高金融管理效率和处理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风险预报预警环节,通过处理管理信息和对非现场监测指标的变化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发出预报预警。
四、金融管理信息的综合运用
人行的信息化过程,已从建设应用系统来实现业务流程、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的电子化,发展到跨业务主体的非现场监管、跨部门的协同监管。因此,要全面提高金融管理信息化的水平,其中包括对信息化组织、技术、应用架构的建立和数据体系的管理、系统的后期评估。
(1)利用参考信息,针对性管理。对金融机构管理中出现的风险特征、发展趋势,及时、客观的分析判断后,通过实地走访、电话等方式,增强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通过综合检查开展综合评估,及时、客观的分析管理对象,检查出潜在的隐患,实现管理信息和检查成果的共享和综合利用,提升金融管理的整体水平。
(2)公布监督评价结果,实现信息共享。首先要指定统一的金融市场规则,统一银行机构的会计制度。再者要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性监管和业务常规监管的同时,加强真实性的监管,认真审核报送的金融业务报表,关注金融信息最新动态,确保数据有效的反映出金融运作的真实性。
五、总结
金融管理信息作为金融风险决策分析、实时监测以及金融运行状况判断评估的重要依据,在信息化建设中,不仅是金融管理中的载体和手段,更是在金融管理和金融稳定工作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因此,从金融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的内涵、信息采集及应用、建设过程中风险的防控等方面来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金融管理体系
一、金融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关系到老百姓和国家经济的各个方面,在当今形势下,金融风险是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保证金融体系更安全高效地运行始终是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因此通过金融管理来维护金融秩序,提高金融效率,防范金融风险等是非常重要的。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金融管理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其自身的发展不能够满足社会经济进步的需求,再加上其自身地位的提升,导致其对于世界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作用也与日俱增,如果出现问题,那么将会对整个市场经济的稳定性造成破坏与影响。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合理的完善金融管理,并进一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1.金融管理行业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断加大
现阶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提升,在各个国家当中,传统的自闭政策都已经逐渐瓦解,并且每个国家的经济开放程度也都实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加深。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作用,使得投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多。然而,由于目前的监管体系还不够成熟,导致其漏洞频现,再加上投资者往往更多注重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导致金融市场当中出现了不少过激的投资行为,且对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与冲击。基于此,金融管理行业的重要性便凸显了出来,而其自身的合理性,也对整个金融行业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作用。
2.传统金融管理模式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的需求
现阶段,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限制,使得我国部分经济体的金融管理出现了明显的滞后性,导致其不能够有效的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并进一步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当中,我们能够明确的看出,就是因为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才会使得经济社会出现了这么多的不利因素。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美国通过对金融监管规则的合理化修改,来有效的放宽了其自身对于金融风险所形成的约束作用,并进一步使得金融衍生品加快了创新速度。由此一来,华尔街的投机气氛变得更加高涨,对于经济繁荣的盲目信任,使得群众开始出现过多的超前消费与过度透支,并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产生。此外,就针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传统的金融管理模式已经暴露出了其自身的滞后性,再加上其对于创新管理理念的欠缺,导致其外部环境相对冗杂混乱,并且对于高质量人才也相对欠缺。所以说,现阶段,我们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完善管理,来让金融行业走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去,并以此来创建出金融行业的新局面[2]。
二、金融管理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从根本上来说,我们要想实现金融管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突破管理制度、改善金融环境以及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等各个方面。制度先行,人才培养和引入是核心。
1.创新管理制度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在进行企业管理时,所采用的往往都是传统的企业管理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现行的经济体制下,这种管理制度并不能够真正有效的运转与发挥作用。因此,要想实现企业经济的可耻促发展,就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来建立并健全企业管理制度,以此来实现金融管理的持续发展与进步。首先,要求企业必须要建立起专业的企业法人治理部门。就针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法人治理部门占据着企业管理当中的重要地位,其不仅能够对整个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起到重要的直接的影响作用,同时也能在某一范围内对整个金融业务的发展与扩大产生影响。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经济不仅处于转型的黄金期,同时也是抵御外来风险的薄弱期,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创新,就必须要在有效地时间内对企业的法人治理部门加以完善与优化,并以此来更好地实现经济体制的完善,保障市场经济能够顺利的运行,从而实现金融管理的进步与发展。其次,要求我们必须要立足于实际,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积极的将外国先进管理制度引入到自身的企业管理当中。现阶段,我国的管理制度并不先进,并且已经不能够在新时代的环境背景下为金融发展提供服务,并进一步导致整个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严重的障碍与隐患。不过,目前已经有部分经济发达的国家开始重视该问题,并且也已经建立起了低昂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因此,我们应当对其加以借鉴,只是在借鉴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能够完全遵循“拿来主义”,而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将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与需求和管理制度充分的结合起来,以此实现管理制度的进步与发展[1]。
2.净化金融管理的外部发展环境
在整个革新与发展的过程当中,金融管理行业不仅仅要实现自身经济的升华,同时也要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来帮助自身实现更快的进步与发展。首先,我们应当充分的利用法律,来对金融管理行业的运行与发展加以保护。就针对于现行的法律来说,对于其中那些金融管理相关的保护条例,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与利用,因为其不仅仅能够确保企业自身的合法利益,同时也能通过法律自身所具有的重要威慑力,来保护整个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其次,我们应当进一步实现金融管理的规范化。要想真正实现金融企业的发展与创新,就要求我国的金融监管组织必须要及时的建立并健全规范体系,以此来金融管理在实际运行过程当中的规范化,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对金融管理体系加以完善与优化,促进行业的发展与稳定。此外,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各大金融行业的规章制度相对来说还不够完善,因此,我们应当对相关制度进行更好地完善与创新,确保整个金融管理体系的稳定性能够得以保持。最后,要求我们进一步建立与健全金融管理监督体系。现阶段,在我国的金融行业管理当中,监督体系一直是其所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由于整个行业非常的复杂并且庞大,导致行业的监管问题相对来说不够全面,也因此导致了整个金融行业的动荡与危机。因此,我们应当将外国先进的监督模式引进来,然后在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有一个充分研究之后,来将二者之间的特色充分的结合起来,以此来总结出更加适合于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的一种监管模式,才能真正有效的完成金融管理监管体系的完善与升华[3]。
3.培养和引进先进人才
自2015年国家提出互联网+发展战略,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才问题尤为凸显,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合格的从业者是比较少,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跟不上发展的速度。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求我们必须要对其有一个充分的重视。其中,对于企业当中已经在职的金融管理人才而言,要求我们必须要对其进行强化而又严格的培训工作。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金融管理人才的缺失,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强化对在职人员的培养力度,并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完善与优化人才引进策略,才能够真正有效的促进人员素质提高。此外,由于在职人员自身对于金融管理就有着一定的经验,如果加强培训,那么就会使得其对企业有一个更好地贡献,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推动企业的进步。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的时代环境背景下,要想真正有效的实现企业金融管理的发展与进步,就要求我们必须要立足实际情况,通过进行良好的实地分析与考察,并辅之以科学的方法,来得出相应的结论。同时,还要积极创新管理制度,并以此来实现企业管理制度的新突破,优化与完善社会金融管理的外部发展环境,对金融管理人才加以培养与创新,才能够真正全面的实现金融管理行业的长效与有序发展,从而促使我国的社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并最终实现金融与经济在未来长期发展过程中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赵天杭.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管窥[J].东方企业文化,2013,(15).
[2]虞辉.金融创新下的金融风险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3,(15).
随着金融业务的突飞猛进,网络上的流量不断增加,流量模型日益复杂,网络应用对网络管理和决策提出了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网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摸索出一种网络运行维护精细化管理方案,提高网络管理效率,最大程度的满足各项业务、科技创新对网络支撑平台的要求。
【关键词】网络 精细化管理 拓扑管理
目前,大多数网络的管理方式以拓扑管理为基础,以轮询为手段去了解网络现状,或者再结合一些网元管理器的实时报警,这种模式无论从信息搜集的全面性还是信息处理的实时性以及业务关联性方面都已远远落后于实际管理需求。且网络中众多的服务器、复杂的业务流量,尤其是音视频应用、P2P、软件下载等非业务流量挤占网络带宽,得不到有效监管,使得关键业务应用的带宽得不到保障,带宽资源利用率低。通过现行的网络管理方式很难及时了解到网络中承载的业务和网络流量特征,以便使网络带宽配置最优化。
1 网络精细化管理解决方案
网络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保障网络的安全,这也是业务的保障。我们必须掌握被管理对象的故障和性能状况,包括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链路状况,前置设备,数据库,安全产品以及各种应用,由于被管理对象之间存在相互连接的关系,必须集中地处理被管理信息以便找出其中的关联关系并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真正对业务产生影响的故障情况。因此必须建立一套以提高网络服务质量为目标,以保证网络安全生产为前提,以网络事件管理为中心的网络服务质量管理系统。因为只有以网络资源实时发生的实际事件为管理基础,才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到网络环境的真实情况,才能方便地建立与业务层面的关联关系,达到网管为业务服务的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1.1 基础监控
实现对网络设备的实时监控,对目前众多的应用系统在网络上使用情况的监控。因此,需要深入了解网络承载的业务,掌握网络流量特征,以便减少网络管理的盲区,使网络带宽配置最优化。对网络系统进行流量分析,全面掌握全行网络系统特别是核心网络的运行状况,识别各类网络应用是网络精细化管理的首要任务。可以通过流控设备实现全网流量的监控、识别、控制等工作,保障关键业务应用的带宽,解决网络带宽资源的利用率的问题;对流量进行优化,解决P2P等应用对带宽的过多占用问题;解决多出口链路的均衡问题等。执行基于策略的骨干网带宽分配,限制P2P、软件下载等非业务数据对网络带宽的冲击,保证和改善关键业务系统网络带宽的使用,优化加速网络。
1.2 主动和预警管理
根据对网络事件的采集、分类、处理,实现对网络状况及时、高效、准确的了解,实现主动处理和预警功能。该管理模式下可以实现网络流量动态及网络事件的主动预警与管理。对于潜在的网络风险与网络威胁进行主动控制与防范,将风险因素控制在最小事态内。其中针对不同的网络事件具有提前分析与干预能力,将不同的网络事件按照一定的区分标签进行对应划分、归类,为网络信息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保障。其中干预作用比较明显的模块是网络流量的干预与分析,根据数据流量速度及总流量使用情况进行专业的流量控制设备进行前期监控,根据监控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对应的研究分析,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后期的干预与管理中,为后期的流量使用情况合理控制提供数据参考与操作依据。
1.3 技术支持全网联动
在完成网络监控与预警分析后,积极做好技术全网联动,形成以网络故障事件为核心的综合性网络联网系统,该系统在任务执行与程序运行的过程中遵循严格的操作流程,基于网络中心故障事件向外辐射衍生,由此确定相关区域的专业网络服务人员,其中服务人员涉及到多个方面,既有网络管理技术专员也有技术支持辅助人员,既有熟练的业务操作管理人员也有网络故障受理专员,对核心网络故障事件进行记录与统计,并计入网络管理档案,为后期同类网络故障事件的解决提供参考与指导。每一次网络故障的成功解决都预示着网络解决故障的经验增加。技术支持全网联动,第一时间汇聚专家力量,综合克服专业难题,实现故障的全力解决。
1.4 资源的主动管理
资源主动管理主要包括对网络基础资源的信息了解与整合,对全网的各类设备型号及端口有着明确清晰的认识,有效了解掌控包括VLAN划分等资源分配情况。资源主动管理以全辖统一的网络资源管理角度进行规划与设计网络。借助网络资源应用的网络接口进行网络实时监控系统的瞬间对接,网络运行操作流程系统的平滑对接,该技术管理主要针对实时监控功能与运行操作流程功能的功能辅发挥,更好地促进网络信息的有效与网络健康稳定运行。
1.5 服务质量管理
在做好上述四个方面的同时,更需要积极做好服务质量的有效管理。其主要是指在现实时监控网络运行状况和规范网络运行操作流程的基础上,实现网络服务水平管理的目标。旧当前我国网络管理系统的发展水平,其质量管理目标主要划分为三大内容,首先是实现对网络设备本身的服务水平管理;其次是实现面向应用系统的网络端到端服务水平管理;最后是实现对网络运行服务人员(包括操作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及相关管理者)的服务水平管理。三大管理目标层次逐步递进,多重管理做好服务质量维护。
2 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管理成为新兴的重要行业领域。此外,网络流量的大量使用、流量模型的日益复杂多样,网络管理威胁因素的层出不穷都要求我们积极做好网络技术的有效管理与维护,我国目前网络精细化管理相对滞后,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发现存在问题,深入研究探讨,开发新型网络精细化管理与研发软件、模型,更好地实现网络技术的维护与管理,最大限度满足网络业务需求,推动网络技术的新时期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其标.一种综合网络管理方案及其实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0):360-361.
[2]马强,许建.几种Ad-Hoc网络管理方案的探讨与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学术),2007(11):85-86+127.
[3]刘明隽.浅谈我国光纤到户(FTTH)的网络管理方案[J].科技致富向导,2012(33):253.
[4]党魁.WirelessHART网络调度及管理方案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
[5]宁建廷.无线传感器网络密钥管理方案与密码算法研究[D].扬州大学,2013.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金融项目管理;应用;问题
一、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金融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一)能够为企业运作提供相应的物质需求
企业要想保障自身能够在稳定发展就必须要有充足的物质保障支持,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资金引入环节,这是确保企业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环节。企业只有在拥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上才能确保经营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还能保障企业在有效的经营管理工作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企业必须要重视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金融管理工作,从而使得金融项目管理能够为企业吸取更多有利资金保障。所以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工作时是不能缺少金融项目管理工作的,这是促进企业未来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为企业良好运行提供更多物质需求的重要保障。
(二)是实现我国金融化发展的动力所在
在现代化企业发展中,经济活动金融化发展形式是未来发展当中一重要环节,而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当中金融管理的应用是为经济活动正常开展提供更多便利的重要部分,从而更好的推动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管理水平的有效增强。现今我国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正在快速发展,这为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提供的有利的条件,企业要想在当前社会中更好发展,就必须要对管理经营模式进行有效的优化和创新,从而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氛围下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二、当前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金融项目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在企业资金回收工作中存在一定不足之处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保障其能够有效运营的基础环节就是资金,但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资金回收工作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之处,所以当前最受关注的问题就是解决资金回收工作。应对资金回收困难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由于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的企业所在的市场经济环境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逐渐向复杂化和多元化角度转变。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生产项目也有所改变。并且企业在资金输出工作中,欠缺对借债公司严格的信用风险评估环节,而且也没有掌握资金流动去向等,因此而导致企业资金回收工作的难度提升。
(二)过度依赖银行借贷
在企业运用金融管理来实现资金吸取工作时,多以自有资金、金融融资资金和银行贷款等形式来获得资金,这也是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来源。而在当前的企业资金吸取角度进行分析,多数企业都以银行贷款的形式来获得资金,过度依赖于银行贷款形式。虽然通过银行贷款的资金筹集形式能够为企业带来稳定的资金链条,但是却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资金运行,对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的稳定开展是非常不利的,甚至还会其企业带来严重的金融风险问题。
(三)欠缺完善的金融资本结构
企业在开展金融资本结构的建设工作时,多数都会以当前经济体制来当中参考。而对于现今企业金融资本结构的建设中,并没有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经济体制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使得整体的结构本身出现不合理性。并且从当前企业贷款操作形式进行分析,企业会将贷款新增中一部分资金运用在非正常途径中,这会严重的破坏企业的资产结构,甚至还会拿导致企业受到严重经济损失等问题。
三、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金融项目管理应用形式进行优化的良好策略
(一)制定完善的金融管理部门和管理岗位
企业应该将经营管理工作当中的金融项目管理的最大工作效益和优势全面发挥出来,并且企业还要在明确了金融项目管理重要性的情况下,制定相对完善的、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和管理岗位等。并且由于金融项目管理人才是保障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环节,所以企业必须要聘请和引进优秀的专业性人才进入到金融项目管理工作当中,在开展人才招聘时应该重视以下几点:要保障工作人员拥有相应的金融项目管理经验,这是保障金融管理工作水平有效提升的关键。还应该重视工作人员管理意识的提升,这是确保金融管理工作能够贯彻到各个环节当中的重要形式。也要重视培养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和整体工作能力,进而更好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为促进企业未来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对企业融资途径进行创新和有效拓宽
企业在融资方面不要过度依赖于银行贷款,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融资途径的拓宽,这是企业金融管理工作中重要内容,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企业在融资操作工作当中,必须要打破传统的融资形式,进而实现企业融资途径的多样化发展。企业可以选择利用对外吸引投资商的资金投入的形式来进行企业融资工作。企业不仅仅要对融资途径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创新,还应该加强对融资工作新渠道拓展工作的重视,只有对融资渠道进行有效的扩宽,才能有效的打破企业围绕传统融资形式进行资金引入。企业可以发挥间接性融资模式,通过企业与相关银行进行合作建立利益共同体的形式,对融资风险进行共同承担,这样能够得到双赢的优势。企业也可以通过国家与政府的支撑来实现融资渠道的拓宽,进而更好的为企业融资提供有利条件。
(三)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发展
在当前随着我国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也非常重视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并且信息化技术也在企业发展当中企业非常有利的作用。因此企业金融项目管理工作当中,应该重视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从而更好的提升其整体水平,为企业信息化快速发展以及良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束语
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应该重视金融项目管理工作,并明确其重要性,从而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当中有效的发挥金融项目管理工作的作用,为促进企业未来稳定发展奠定稳定基础,也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作者:李孟真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企业管理 金融风险 企业运营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如何正确看待金融风险和挑战,妥善处理有关金融风险的各类问题,对企业的长久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金融风险的含义及类型
企业金融风险是企业在长期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之一,具体指利率、企业证券价格、汇率等金融变量发生非预期变动之后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金融风险涉及三个方面,即政治方面、社会方面和经济方面。一般来说,只有经济类风险才是我们常说的一般意义上的金融风险。
企业金融风险有很多类型,一般概括为七类:第一,市场风险,该类风险产生的原因是交易对象的违约行为,不履行法律义务而给企业带来的金融风险;第二,流动性风险,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资金流动困难、正常支付活动受阻碍等情况;第三,结算风险,该种风险主要表现在所交易的商品或资金没有在预期时间到账的风险。除此之外,企业金融风险还有声誉风险、法律风险、违规风险和运营风险等几种类型。
二、企业金融风险的特征
目前,在风险交易市场上较为常见的是有关合同的风险交易和风险管理等,因此,在分析企业金融风险的特征时需要将其与可保风险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企业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
(一)损失原因
一般来说,可保风险的产生原因是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而企业金融风险一般是由经济性因素导致的,如利率、汇率和证券价格等可变量的变动。这里的原因也可以有正负之分,正向原因指的是变量的变动对企业经营产生有利影响,而负向原因则指变化给企业带来亏损或其他不利影响。
(二)规避途径
可保风险的规避途径一般是保险市场,企业可以通过投保和保险公司承保等方式规避风险;而企业金融风险主要是通过套期保值的方式进行市场交易,从而规避风险,在这里用到的衍生金融工具往往较为复杂多样,充满可变性和投机性。目前,个别金融风险正在不断发展,可以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市场中同时出现,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管理金融风险,实现了跨市场金融风险管理。
(三)货币偿付
可保风险又被称为纯粹风险,原因是该种风险在实际发生以后不管是否给投保人造成了货币化损失,投保人都不能再从中获得额外的收益,也就是说,这种风险一旦发生,投保人所能获得的补偿最多也不会超过其实际货币化损失;企业金融风险属于投机性风险,对该类风险进行风险管理的货币偿付既有可能是正的也有可能是负的,如果企业的基础资产与衍生金融工具的时间匹配,或非完全价值得以实现,行情的有利变动也可能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
(四)降低机制
可保风险是通过保险人支付投保费用的方式转移到保险公司的,如果整个投保过程没有任何漏保问题,那么当风险发生且给投保人带来经济损失的时候,保险公司将会对投保人进行全额赔偿。当企业对金融风险进行套期保值的时候,投保人是通过衍生金融工具,或建立交易合同的方式来弥补企业损失的,这时赔偿的程度将取决于衍生金融工具与被保值风险之间的相关程度,如果两只之间关联较差,即不完全匹配,则风险赔偿的完全程度较低,但是也可能会有额外收益。企业在面临不同金融风险的时候也可以将其分解,例如固定利率的债券风险可以被分解为利率风险、信誉风险、商业风险等,企业在将这些风险分解后再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再分配,由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将各类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从而降低本企业的金融风险。
三、企业金融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原因
形成金融风险的外部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与金融风险自身相关的因素,金融风险归根到底是由各种不稳定的经济因素引起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金融市场因素,包括汇率、利率、证券价格等。然而,当前我国的金融风险预测工作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反而很多调查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差很多,这导致人们在金融风险面前更加无力,如果企业根据这些不确定结论进行风险预测,很容易进入错误的交易方向,使得企业面对更严重的金融风险。由此可见,企业本身的金融风险和当前我国金融风险预测系统的不完善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和风险规避。第二,当前社会的经济环境与政策因素。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发展,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经济因素开始相互关联并相互作用,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给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造成更大的威胁。同时,不完善的金融风险预测体系和管理体制也给某些企业利用不正当手段制造金融风险创造了条件。除此之外,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各种金融政策也会给金融风险的形成造成一定影响。
(二)内部原因
企业金融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如果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不到位、理财能力低下,则很多金融管理条例都不能发挥实际作用,导致企业不能对资金进行合理利用,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另外,虚假的企业财务信息也导致人们不能正确估计或预测企业将面临的金融风险,没有完善的预警系统和应对措施,当企业真的面临金融风险时,整个企业将呈现链条式的瘫痪状态,这是十分致命的,有可能使企业完全陷入经济危机。除此之外,还有企业财务人员直接带来的金融风险,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过低或责任感低下都可能给企业带来严重的金融风险。由此可见,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自身财务状况都会给金融风险的形成带来直接
影响。
四、企业金融风险的预防及管理对策
(一)树立风险意识,加强自我评估
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在企业内部形成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对企业的稳定发展是很重要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切实加强自我评估,时刻观察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和周边风险,不仅是在为金融风险进行时刻的准备,也是在为企业将迎来的机遇做准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金融市场的多面性,及时发现市场中潜在的金融风险并对其做出敏锐果断的反应。企业的自身评估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准确看待自身的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企业在面对经济方面的问题时,要充分结合政府及国家的经济政策制定解决措施,保证企业进行正确的投资,顺应时展潮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将金融风险遏制在萌芽阶段,或者将风险降至最小损害范围,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金融风险管理目标
企业在明确金融风险管理目标的时候要确定自身能够承担的风险种类和风险严重程度。首先,应该尽量控制风险管理的成本,选择最为经济节约的方法为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准备。尽量降低风险管理成本,对管理项目的成本和各项费用支出进行精确核算,最大限度地促进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其次,要提高企业的安全保障,企业如果长期面临金融风险带来的压力,就很容易导致员工劳动效率的降低,出现工作效率大幅度降低甚至无效率的情况。因此,企业在面对损失时,必须先缓解企业员工的焦虑情绪,给员工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最后,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同样要承担责任并履行义务,这表现在企业应遵守国家的法律规定上。
(三)建立金融风险预测预警机制
企业在建立风险预测和预警机制的时候不仅要从政府和国家的政策角度入手,还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改组风险预测预警机制,保证企业在进行金融交易的时候能把握正确的方向,避免最终制定的机制因不符合自身实际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企业在评估一个投资项目的时候,应该首先对该投资项目所隐藏的风险进行准确评估,结合市场情况和国家政策估计该投资项目的收益范围,在充分了解风险和获益范围之后制定合适的风险预防措施,尽量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建立快速且准确的信息分析和结果反馈机制,使企业的经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企业相关管理者在评估市场环境的时候要对市场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和客观的分析,结合公司的实际特点处理各类事项,在每个经济项目中安排负责人,对经济交易的每一步进行实时关注和信息反馈,及时与企业管理层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
(四)强化金融风险监管
强化金融风险监管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措施:第一,确定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企业进行风险管理首先应控制管理成本,要求风险管理人员采用最有效的技术进行风险管理,严格核算管理成本和费用支出,及时分析成本和收益的关系,保证经济目标的实现。风险管理还应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的后期顾虑,这要求企业在规避风险时必须严格遵守政府和国家的相关条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承担社会义务,尽可能消除风险隐患。第二,将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与实际风险状况进行对比,将这两者进行对比的主要方式是调查,在分析宏观因素的时候加强理论研究,论证各项机制和风险管理行为对风险形成与控制的影响,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评价。为此,企业可以适当借鉴发达国家的风险管理经验,同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制定一套完整有效的企业风险量化和评价体制,对我国金融风险进行准确的预测和有效规避,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第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机构,及时对风险管理目标进行调整和改正,对风险进行全面的监控。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是独立于企业经营之外的,应由企业高层授权对各项交易行为进行监控,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及时报告企业的交易情况,对风险隐患进行客观分析,针对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同风险采取有效的衡量方法和控制方案,对不同风险的控制额度、相关人员要求等进行明确规定。
(五)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最重要手段是健全企业内部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及时调整金融风险管理目标,并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对各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另外,金融风险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责任感也很重要,企业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结语
企业的金融风险不仅来源于外部环境和政策,还来源于企业自身的管理体制。因此,企业应对金融风险的具体概念进行客观了解和认识,遵守企业应对金融风险的一般规律和程序,有效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与金融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在把握金融风险特征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为韩国LG商事)
参考文献
[1] 张兰,王文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手段改进[J].中国商贸,2015(02).
[2] 李立新.企业管理创新与金融风险应对策略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5(06).
一、引言
“互联网+”是个新概念,最近这个词特别火,各大企业应用也特别多。这种“互联网+”的模式就是对旧模式的一种创新。新的动力来源于不断的创新,新的时代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只会日趋增加。国家正大力提倡创新,不仅新科技需要创新,各行各业都需要创新提供发展的原动力。金融行业也不例外,为了保证金融行业的稳定与发展,金融创新一直是金融行业永恒的话题。
金融创新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对风险的管理水平,但是金融创新的滥用却又带来了金融风险。本文通过指出金融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风险,以维护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为出发点,对参与金融活动过程的各主体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相关研究
郑联盛(2014)从金融创新的利与弊两个方面出发,指出了金融创新在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上对金融体系的影响。主要从金融创新的发展历史上分析金融创新所导致的金融危机,并指出当下应从金融创新的信息披露层面、投资者的角度以及金融监管当局这三个层面对金融创新风险进行管控。
陈航(2011)从金融市场的环境变化以及金融创新需求的变化对中国银行带来的挑战入手,认为为了保证金融稳定,金融机构应当将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相结合,充分提高自身的风险识别能力以及风险管理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盲目的进行金融创新。卓武扬与张小南(2013)在金融创新、道德风险与法律责任中认为要在法律责任上找到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一方面法律要坚持责任适度追究原则,建立合理的金融创新责任免除机制,以免扼杀金融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应该明确经济法律责任中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边界。对于金融创新活动中产生的风险与责任应当用相应的法律条文予以究责。
毕雪东(2008)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金融创新中的风险监管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作者认为包括金融市场失灵在内的种种因素,决定了政府金融监管实施的必要性,以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殷孟波、许坤(2012)认为在监管方面,政府与监管部门应同时作用于金融市场,要加强金融市场的基础性建设,发展并完善金融市场,综合应用市场的自律能力。在此基础上,金融立法要发挥其导向作用,并以市场监管为主,政府监管为辅的方式规范金融市场。石睿(2011)认为金融创新与监管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金融创新风险防范的落脚点依然是金融创新。在金融监管部门实施了有效监管的情况下,金融创新也满足相应的信息披露要求,投资者就能客观的评价与选择金融产品,那么金融创新就能保证并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
前人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研究大多集中于某一单一方面,本文从金融市场整体的稳定与发展出发,对金融创新所带来的具体风险暴露加以分析,并对金融创新活动中涉及的各经济主体给予相应的建议。
三、金融创新带来的负面效应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的不竭动力,前人的研究指出由于金融创新具有转移与分散风险的功能,在金融大动荡以及金融危机时候,通常金融创新是化解危机的重要办法,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同时,金融创新的发展也伴随着金融风险的增加,从金融创新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金融创新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正是金融风险暴露最强烈的时候。金融风险的出现与金融创新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这场金融危机让人们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金融创新以及金融创新风险的监管。
随着世界格局的全球化、金融业的全面开放以及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也趋于复杂化。如果金融创新应用不当,很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造成金融动荡,甚至会对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
第一,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行业的系统性风险。金融创新是具有扩散性的,当某一创新主体在某一金融创新中获得超额利润时,其他金融主体便会模仿该项创新。各金融主体间信息的交流与流动使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增加,依赖性也随之增强。这种情况下,一旦某一金融主体出现了问题,很快便会波及到与其相关联的金融主体,进而引起金融动荡,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增加,发生金融危机的几率也增加。
第二,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活动的投机性。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金融产品。这些产品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也为投机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金融市场上不乏出现一些应用金融创新产品进行投机行为,赚取投机行为带来的利润。
第三,金融创新增加了信用风险。金融创新产品从设计到投放市场,投资者会对收益有一个预期的估计。但是,在此过程中又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包括设计的合规性、交易对手、预期的偏差以及相应的法律环境等,都有可能导致金融创新产品的回报达不到投资者的预期利益设定,从而导致信用风险的产生。
第四,金融创新增加了操作风险。金融创新的本质是创造出新的金融要素,因此,对人员与所需的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新技术的引进、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人员的流动与变换都会影响到金融创新的实施。并且,随着金融创新业务的复杂性增加,金融创新的操作风险也在相应增加。
第五,金融创新增加了道德风险。金融创新的实施与监管都是人为在操控的,因此存在着主观因素。不管是出自创新主体的主观故意行为,还是创新主体的过失行为,都会对金融市场带来风险。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者,若其存在故意失职与渎职行为,使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那么道德风险也便随之增加。
第六,金融风险增加了法律风险。金融创新的法律风险主要是指在金融创新的设计到投入市场的过程中,创新主体可能会触犯到法律而带来的风险。尤其是在法律约束不是很严格的地区与国家,创新主体在模仿与引入他人的创新时,很有可能侵犯他人的相应权利而造成侵权行为。
四、总结与建议
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但是金融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是不可否定的。金融创新导致金融行业的系统性风险的增加,使得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削弱。为了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不仅仅需要金融市场监管者的努力,更需要金融创新主体的配合以及相关法律部门的参与。
第一、金融创新主体应正确认识金融创新。从微观层面讲,金融创新主体应用金融创新可以为自身带来超额收益、规避市场监管等好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创新主体可以忽略金融创新所隐藏着的风险。金融创新主体应该对金融创新产品的安全性、盈利性有充分的认识与评估,加强自身的风险识别与风险防范意识。
第二、加强金融创新的信息披露。监管部门应加强创新主体的信息披露,一方面,投资者有充分的信息用于了解创新产品的特征与潜在风险,有助于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创新主体信息的充分披露有助于监管部门的对创新产品的评估与监察,有利于潜在风险的及时发现与遏制。
第三、完善金融立法。金融创新工具与产品的滥用是造成金融风险的原因之一。法律没有很好的保护很多金融创新品,以至创新品的肆意扩散甚至滥用。国家及相关立法部门应结合监督部门以符合国情和市场要求为标准来完善金融立法,管理并保护金融创新活动,规范金融创新。
总之,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金融创新活动带来的风险,需要所有参与者及其监管者的共同努力。协调利用好金融创新活动中的各个过程,充分发挥出金融创新带来的正效应,规避风险的暴露,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成为了新的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是指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全新的组合,其包含了产品的创新、新的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新的资源的开发、新的市场的开辟和新的组织活动的确立等诸多方面。总之,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而金融风险则是指在资金融通和货币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影响,从而蒙受的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或者可能性,金融风险往往与金融活动相伴而生。
一、当前中国金融创新活动的特点
(一)我国金融业理财业务成为创新亮点
2008年以来,受到国内市场需求的推动,我国理财创新的速度和频率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进而导致了居民的投资意愿持续增强,使得各个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方面的竞争日益加剧,截止2008年年初的最近数据显示,共有22家外资银行取得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的资格,推出26款代客境外理财产品。特别地,面对交易火爆的股票市场,我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依据客户的需要不断研发了种类丰富的“新股申购”的理财产品。
(二) 创新业务领域向纵深推进
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的金融行业普遍存在业务内容多元化的趋势,30多个国家允许银行经营保险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也不断通过多种方式尝试着对劲银行资金的跨页流动,例如2005年建设银行开展了资产则很难过权化的试点工作,投资领域从单一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到了企业债,货币基金等资源类指数,据我国银监会资料显示,我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规模已经达到了122万亿元,工行瑞信和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的资产净值已经增加至600亿元。
(三) 金融机构同质化
在我国,由于金融机构在业务的形成和组织机构上的持续创新,使得银行和保险、信托、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职能分工界限日益模糊,现今,我国银行业的创新活动仍然有待加强,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存在着不足,行业内部哪些所谓的复制式的“创新”占了较大的比重。大多数仍然是外资银行的专利。
二、我国金融创新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金融业竞争的需要
金融创新是现代金融发展的重要特征,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不断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环境中被创造出来,由于新的清算系统和支付制度的产生,造成了清算和交易成本的降低,非银行机构也不得不降低自己的经营成本,以维持自身的优势,同时,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各个金融机构也开始了对传统业务之外的新的业务领域的创新。
(二) 规避金融管制的需要
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得各个金融机构会在新的管制下寻求和发动新的创新,而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为了稳定社会和经济,则必须要通过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来规范各类经济行为,首先是金融管制影响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的活动,特别是威胁其经营地位和经营目标,其次是,金融管制存在一定程度是上的真空,这使得创新产生了可能。最后金融机构通过创新获取的收益大于其接受管制的机会成本,这是创新的动力。
三、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关
(一)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管理为正向博弈关系
风险管理的需求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而金融创新又反作用于金融风险管理,使其日趋完善,因此,两者是一种正向博弈关系。在经济生活中,随着金融风险的日益增加,人们对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例如出现的,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以及远期利率协议等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出现。近代金融创新的目的之一即为规避金融风险,当今,通过计算机和各种现代通讯手段,人们可以更加迅速地有效地对于风险进行记录和管理,但是,金融创新在规避了一些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尤其是金融工程在较大程度上只是将一种金融风险转化为另一种金融风险。
(二) 金融创新增强了各主体规避金融风险的能力
在规避直接风险方面,承担金融风险的主体可以适当地使用金融创新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在由于直接风险的规避,所引起地间接金融风险必然会呈现减少的趋势,新词金融创新也可以帮助规避间接金融风险。例如蓝筹股的出现,凭借其出色的市场表现,带动了相关技能创新品种的产生及发展,蓝筹股基金、股指期货、指数基金等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出,凭借其投资风险小,市场形象好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投资者通过这些金融创新产品规避了大量的股市风险,减少了投资的损失。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资金流;整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0 . 020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0- 0033- 02
1 引 言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是一个处于供应链管理协作和金融交叉的全新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供应链金融利用供应链间业务往来频发的优势可以有效突破借方与贷方的信息不对称藩篱,日益受到学术界和管理实践的推崇。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为高效整合供应链中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降低供应链整体财务成本而提供的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其中,资金流是交易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也是供应链得以运转的“血液”。企业外部环境系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资本市场等因素,它们既影响公司治理系统,又影响企业管理系统,还构成公司治理系统的一部分。企业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能支持企业内外的有效决策和有效行动,它是公司治理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的共同组成部分和赖以有效运作的共同基础。由于资金流与物质流、人才流、信息流之间的关系,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中最重要的治理机制,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核心。
然而,目前国内金融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对滞后,使得供应链金融中信息整合技术含量偏低。由于供应链的信息量庞杂,在供应链金融中又加入了其他监管机构对资金流的全面的监督、管理和控制服务,并且由于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的银行与制造商的成本函数相互具有不对称信息,信息不对称是对特定供应链结构均衡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而金融信息化已经成为引领金融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不但在建设方便、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而且对于提高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水平与资源配置效率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国内金融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得供应链金融中信息技术的含量偏低。作为一项高操作成本的业务,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与操作成本节约高度相关。目前在单证、文件传递、出账、赎货、应收账款确认等环节的劳动密集型特征,是对供应链融资业务经济性损害最大的问题,同时也是风险的额外来源。虽然,电子商务手段有助于增强贸易背景可视度、降低交易成本,但国内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将供应链金融有机整合到这类平台之中,由此带来贸易环节和融资环节额外的割裂成本[1]。因此,SCF 管理机构必须在供应链核心企业与银行之间搭建起资金流信息沟通桥梁,从而能够最终实现 SCF 模式中信息流通状态的Pareto 改进[2]。
目前,国内外大部分学者倾向于研究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协调发展以及对资金流的控制等方面。其中,Xiang Min[3]分析了基于Stackelberg主从博弈论,对分散型供应链的信息化建设融资进行研究,并提出信息化建设的融资模式。李广明[4] 针对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系统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的需求、普通技术在服务提供和选择方面缺少灵活性等问题,提出了基于SOA架构的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系统模型,并对实现该架构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林飞 等[5]论述了第三方物流作为供应链融资中控制风险的关键要素,较好地解决了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向荣[6]构造出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的整合分析模型,该模型包含企业外部环境系统、公司治理系统、企业管理系统、企业信息系统四部分。
2 供应链金融资金流整合平台
2.1 构建供应链金融资金流整合平台
基于系统科学与知识科学理论,“整合”一词的内涵不仅仅是“综合”,而且包含系统多方面要素的整理、协同、综合、系统化、集成、融合等含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信息的存量和流量显著增加,因此,信息流整合将是指组织不同来源、不同载体、不同内容、不同形态的信息,按照其本身所具有的规律通过新的排列组合、交叉和创造,实现信息的应用、传递、创新和共享的过程[7]。
因此,本文提出创建供应链金融资金流整合平台,如图1所示,该平台主要整合银行的资金流管理系统与第三方物流监管公司的资金流系统,建立三类目标客户体系: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和银行(既是目标客户又是供应链金融信息流整合平台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通过Internet技术进行整合,突破信息壁垒,达到使各层级信息流能够在目标客户群中畅通无阻、透明地获取、传递、转化、应用和创新。同时,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资金流在“资金流整合平台”中集成或流转,资金流由银行进行管控,传递发生在核心企业和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中。
2.2 整合模式
市场竞争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而是转向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各行业利润率趋向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前提下,企业增加利润的途径逐步由外延式的规模扩张向内敛式的精益管理发展,在行业利润率趋同的趋势下,如何提高实物与货币的周转率成为决定企业利润率的关键。而精益管理的核心是提高四流(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效率,体现在企业财务指标上就是:资本(规模)×行业平均毛利率×周转率(实物、货币)。而信息不对称则是造成目前资金流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在零售行业中,零售企业和上游供应商为了保证不断货,都要设定安全库存,无形中形成了两个安全库存量,商品实物的周转率大大降低。
因此,核心大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供应商及银行之间需要及时的信息沟通,从而提高资金流的使用效率,最终在资本(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实物与货币的周转率,为参与各方带来更大的利润。因此,本文提出创建的供应链金融资金流整合平台集成了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监管公司以及银行等各个主体,在这个系统中,企业不仅可以向上游节点企业提交订单,还能对下游节点企业的业务请求做出及时的反应[8]。并且供应链金融资金流整合平台在供应链融资中控制风险的关键要素中能够较好地解决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供应链金融资金流整合平台使参与各方获益:
(1)优化业务结构,降低对存、贷款利差收入的依赖性。在为供应链核心企业提供一系列综合服务的同时,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2)优化客户结构,协助银行发展大量优质的中小企业客户,降低由于客户结构不合理带来的经营风险。
(3)通过供应链金融资金流整合平台,参与交易的相关企业在简化操作流程、减少失误的同时,各环节的停顿时间也大幅度降低,生产周期、存货周期得以缩短,企业的资金周转率、利润率将大大提高。
(4)大量、实时的资金流信息,为银行贷款评估提供依据,降低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的风险。
(5)提高银行货币的持有数量和使用效率,提高资金的周转率,减少占用资金,提供更多的可用来放贷的货币。
(6)银行深度介入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增强与企业的黏合度,摆脱低层次竞争,形成核心竞争力,为银行开发更多的,更加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提供了机会、平台。
(7)简化资金流程通道,提高资金流效率,提升上下游中小供应商、合作伙伴管理水平,信息技术的应用,降低核心企业的管理成本,进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核心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
3 实证研究
本文以A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并且实证此资金流整合平台能够在供应链金融中控制风险的关键要素,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A银行与某大型钢铁生产企业BG合作构建了供应链金融信息流整合平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BG的总产值规模达到1 000 000万元,比2010年增长了21%,产值比2010年增长了58%。通过建立BG供应链信息整合平台,提高了供应链上企业的效益,对于库存及库存周转率:
每年库存周转次数提高1次
总产值 ¥100 000
库存成本-25% 25 000
库存投资-每年周转2次 12 500
库存投资-每年周转3次 8 333
库存降低 1 250
库存管理费用-25% × 0.25
节约库存投资 ¥3 125
利润和现金将是: 提高的利润=¥3 125
增加的现金=¥12 500
4 结 论
供应链金融资金流整合平台将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银行信息系统进行模块化整合研究,集成了中小企业、核心企业、物流监管企业以及银行等各个主体。在此平台上,企业不仅可以向上游节点企业提交订单,还能对下游节点企业的业务请求做出及时的反应。有物流、融资需求的企业还可以通过该系统向物流公司和银行发出业务请求。通过该平台,银行能够清楚地掌握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的资金交易信息,从而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提供授信。通过这个平台,参与交易的相关企业在简化操作流程、减少失误的同时,各环节间的停顿时间也大幅度降低,生产周期、存货周期得以缩短,企业的资金周转率、利润率将大大提高。此外,银行对交易信息的了解也大幅降低其贷款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2]M Ozbilgin,M Penno.Corporate Disclosure and Operational Strategy: Financial vs. Operational Success[J]. Management Science,2005,51(6): 920-931.
[3]Xiang Min,Yu Liting. Financing for Information-based Construction of Decentralized Supply Chain Based on Stackelberg Game Theory[J].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2011(1):821-824.
[4]李广明. 基于SOA的柔性化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系统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25):14129-14131.
[5]林飞,闫景民. 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第三方物流消解信息不对称研究[J]. 金融发展研究,2010(11):13-16.
[6]向荣.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区别、联系、系统整合与互动关系[J].商业研究,2002(1):85-87.
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品的研发能够帮助套期保值者规避生产经营过程当中所存在的大量风险,可以保证其只需承担一部分的风险,甚至是根本不必承担风险,有效地推进了金融行业的壮大。然而,金融衍生品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在衍生品交易方面的严重亏损以及破产倒闭事件屡屡出现,近年来更是发生了多起此类事件,因此对于金融衍生品所具有的风险必须起到高度的重视。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关于该产品在商业银行中扮演的角色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的风险
1.市场方面的风险市场信息在披露的过程当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方式简单、信息量小,因此在披露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市值信息,这就直接缩窄了人们对金融衍生品的认识渠道。如今我国大多数银行对于金融衍生品仍然缺乏相应的管理方面的经验,对于潜在的风险在认识上仍然表现得不够充分。特别是根据以往的管理经验,风险通常体现在政策、操作、信誉以及关联等几个方面。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大部分的投机行为都能够在金融市场里真正得以实现,投机的行为在市场当中普遍存在,大多数银行开始针对投资者的行为模式进行产品研发,因此一般都会采取一些风险较高的策略来追求更高的利润价值以及市场份额。
2.法律方面的风险在国外金融市场当中,为了降低和有效的控制金融方面风险,开始在法律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已经真正建立起一套非常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在这一体系当中,对于银行所研发的金融衍生品都有了比较深而广的规范。由于我国拓展金融衍生品的市场起步比较晚,且真正的起点也非常低,所以一直缺乏相应的法律和法规来对此进行规范和引导,甚至目前多数已经颁布出台了的法律和法规也仍然存在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
3.操作方面的风险我国大多数的商业银行都缺乏相应的机构来对金融衍生品进行开发和运作,并做好系统方面的管理,然而却缺乏较为长远的协调、规划以及配合。因此,其在真正运作的过程当中,有很多商业银行都只是下达了相应的金融衍生品的完成计划,而对于怎样加强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和发展方面的水平等仍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有效具体的操作程序,通常很容易促使基层人员在金融衍生品的市场开发当中处于一个比较被动的局面,因此直接提高了其操作运行的难度。而且金融衍生品所牵涉到的知识层面比较广泛,所以就需要由一些高能复合人才来进行。这都是由于人才资源的匮乏所导致的,很多银行内部的开发研究人员,缺乏较高素质的专业知识型人才。
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
1.建立风险管理部门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不够独立而导致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联过分密切,且其相互之间的利益和风险都有着同样的发展趋势,直接指出风险管理部门无法真正发挥出其本应具有的作用。特别是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程序当中,一定要构建起一个真正独立的办事部门,而且在对部门业务的处理上需要做好明确的区分,并紧跟其风险管理的具体状况进行监控、识别和报告特别是在对金融衍生产品进行设计运作和推广的过程当中,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必须要对金融衍生品在各个环节当中的风险状况进行密切的关注,如果发现异常必须采取相应的风险措施来应对。
2.加强风险管理意识树立风险管理意识能够有效将风险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行动当中,所以就必须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坚持以减小金融衍生品的风险为基础。在对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工作当中,全体人员都必须要有风险的意识以及观念,必须明白其在经济层面的重要地位。而且,各部门之间也必须要做好沟通、合作、监督,必须执行好各项制度措施,要处理好业务过程当中产生的风险问题,将风险意识转化为具体的管理步骤。
3.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完善与否,对其风险管理的成功有着巨大的牵动作用。在实践工作当中,必须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合理合法性质进行有效的审计,并对其风险做好定期的检查,严格考察其风险管理在组织结构上的科学性。同时也必须做好内控制度,针对操作流程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做好定期的审查,并在审计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完善。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