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械通气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机械通气; 分钟通气量; 高限报警; 原因及处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dispose high-limit alarming causes of minute ventilation in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Methods Counting and inducing method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information of 295 cases of higher minute ventilation in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Results Among totally 578 cases, the factors caused alarming of higher minute ventilation is shown from high to low as follow: reason of patients 435 cases(75.26%),connect circuit 88 cases(15.22%), improper setting for machine parameter 53 cases (9.17%), trach tube 2 cases(0.35%).Conclusion Alarm of higher minute ventilation in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s frequent reasons i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patients factor is the most popular in the alarming of higher minute ventilation.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for doctors to know the causes and disposition of the alarming with higher minute ventilation in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o improve treatment and level up emergency successful rate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patients.
Key words: mechanical ventilation; minute ventilation; higherlimit alarming; causes and disposition
机械通气作为生命支持和呼吸治疗的有效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1]。它能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减轻或纠正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但在呼吸机使用过程中,常因各种原因引起呼吸机报警,如能及时发现问题,正确处理引起报警的原因,有利于病情好转,反之,则危及生命。因此熟练掌握呼吸机报警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对提高机械通气成功率和抢救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就我呼吸监护病区(RICU)2002年3月—2007年12月295例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分钟通气量高限报警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95例患者中,男168例,女127例;年龄16~93岁,平均(65.77±17.19)岁;上机天数2~66 d,平均(12.56±5.91)d。其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45例,肺部感染致呼吸衰竭73例,外科手术后致呼吸衰竭42例,肾移植术后并肺部感染16例,哮喘15例,其他包括一氧化碳中毒、吉兰-巴雷综合征、电击伤等共6例。人工气道方式,气管插管269例,气管切开26例。呼吸机型号分别为德国西门子Servo900C、Dragar Evita4、美国Bear1000、Puritan-Bennett840、瑞士夏美顿伽利略·金呼吸机。
1.2 方法 (1)一般治疗:均给予抗感染、祛痰、解痉平喘、纠正离子酸碱失衡等治疗。(2)呼吸模式: A/C或SIMV或BIPAP呼吸模式。(3)参数调节:潮气量(VT)6~10 ml/kg(可根据病情调整),呼吸频率(BPM)14~20次/min,压力支持(PSV)8~20 cmH2O,峰流速(Peak Flow)20~60 L/min,吸气时间(Ti)0.9~1.2 s,吸氧浓度根据心电监护或血气分析调整。(4)报警情况记录表:采用自行设计的报警情况记录表,对报警出现的时间、发生率、原因及处理措施进行记录。第3期有创机械通气分钟通气量高限报警原因分析及处理 槐永军,等
2 结果
本组295例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出现分钟通气量高限报警共578例次,主要原因依次为:病人435次(75.26%)、连接回路88次(15.22%)、呼吸机参数或模式设置不合理53次(9.17%)、导管原因2次(0.35%)。见表1。
表1 报警的原因及发生率(略)
2.1 人机对抗 最常见于上机初期,尤其是清醒患者,因患者躁动不安,自主呼吸与呼吸机节律相抵触;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急性间质性肺炎(AIP),由于患者呼吸频数,均可导致报警,必要时可给予镇静或肌松剂[1]。另外随患者病情好转,自主呼吸功能恢复后,亦可出现人机对抗,此时应考虑改换呼吸机模式或降低呼吸机设置频率。
2.2 肺外因素 急性左心衰等肺外疾病可引起患者缺氧、躁动不安;术后伤口的疼痛及患者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均可致患者呼吸急促,呼吸机分钟通气量高限报警。应及时解除诱因,如纠正心衰、止痛、心理安慰等。
2.3 患者自主呼吸浅快 在应用SIMV+PSV或PSV模式时最常见。多见于病情尚未恢复,呼吸肌疲劳尚未缓解的患者,此时应改换呼吸模式。另外呼吸浅快还可见于肺不张、胸腔积液及肺部感染加重的患者,应及时查明原因,做相应处置。
2.4 管路积水 冷凝水沉积于管路下垂部位,呼吸机工作时液体来回振荡,引起误触发。应定时检查管路,及时清除管路积水。
2.5 管路漏气 尤其在使用BIPAP呼吸模式时,由于管路漏气,造成误触发,呼吸机持续补偿漏气,引起分钟通气量高限报警。应及时检查管路密闭性。
2.6 流量传感器进水或阻塞 呼吸机回路中冷凝水进入流量传感器或未定期清洗均可导致阻塞,引起分钟通气量高限报警。应清洗或更换流量传感器,酌情调整加温湿化器温度。
2.7 呼吸机参数或模式设置不当 其中分钟通气量高限阈值设置不当是最常见原因。因此应让更多的医护人员掌握呼吸机的正常设置范围,每分呼出气量高或低限报警阈值一般以预设每分通气量±20%较妥当[2]。其次是没有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呼吸机模式,如患者病情加重,仍使用SIMV+PSV或PSV模式,此时患者呼吸频数,分钟通气量增加而引起报警。另外触发敏感度高也可引起分钟通气量高限报警,尤其在应用外源性PEEP时,管路中少量漏气即可引起误触发,此时应重新设置触发敏感度及评估外源性PEEP,检查管路密闭性。在初始上机时还应注意呼吸机面板上小儿及成人旋钮的选择,如成人上机时误选为小儿旋钮,也可引起报警。
2.8 气管导管原因 导管气囊骑跨于声门上,患者不能耐受引起呼吸急促致分钟通气量增加。此时可通过喉镜直接检查导管位置,检查时应将气囊内气体完全抽出,以防操作时气囊破裂。
3 讨论
呼吸机分钟通气量高限报警是呼吸机报警的常见原因, 而人机对抗在分钟通气量高限报警中最为常见。及时解除报警原因,有利于机械通气的顺利实施,处理不当,则有可能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危及生命。本组295例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出现的分钟通气量高限报警共578例次,主要原因依次为:病人435次(75.26%)、连接回路88次(15.22%)、呼吸机参数或模式设置不合理53次(9.17%)、导管原因2次(0.35%)。这就提示我们今后工作的注重点。一旦遇到呼吸机分钟通气量高限报警,应首先察看患者的病情变化,因为在实际工作中病人因素是引起分钟通气量高限报警的最常见原因。其次是连接回路,管路积水和流量传感器进水或阻塞常被医务人员忽视,如患者病情平稳,应首先考虑呼吸机连接回路问题。再次是呼吸机参数设置或模式选择,其中分钟通气量高限阈值设置不当是最常见的原因,因此应让更多的医护人员掌握呼吸机的报警范围设置,此外还应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或模式。 如一时无法辨明报警原因,应立即将呼吸机管路与患者断开,临时为病人行人工气囊抱球呼吸[1],同时将呼吸机接模拟肺,检查呼吸机运转是否正常。如呼吸机运转正常且参数设置合理,则考虑患者原因。而不能简单地将报警音消除,以免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损害。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要熟练掌握呼吸机的应用,对于呼吸机常见报警还应做到正确分析,及时处理,以保障临床危重症病人的救治需要。
参考文献
[1] 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监护和临床应用[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59-713.
关键词:机械通气;胃肠内营养;并发症;护理
早期胃肠内营养是辅助治疗危重病患者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需实施机械通气的高龄患者,病情较重,加之所处的应激状态,其营养代谢变化大,体液及电解质均失衡,蛋白质、糖类及脂肪代谢均处于紊乱状态[1]。但往往机械通气患者在胃肠营养时,常常都会出现腹泻、腹胀、便秘,胃内容物反流、误吸,以及管道堵塞、高血糖、非计划性拔管等并发症,严重的可危及生命。我院ICU 2012年1月~3月对40例需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早期胃肠内营养辅助治疗时,通过对胃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预见性护理对策,取得了满意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ICU自2012年1月~3月收治的40例老年机械通气患者给予胃肠内营养治疗,40例中包括男性22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在58~87岁,平均为(69.2±9.8)岁。10例患者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引发呼吸衰竭,15例患者为颅脑外伤者,5例为脑出血者,其他10例,进行胃肠内营养5~36 d,平均(19.0±3.5) d,其中25例进行5~15 d,15例进行16~36 d。
1.2方法 40例均成功安置鼻胃管,根据病情选用华瑞公司的瑞素、能全力采用输液器经加热棒加热后匀速滴入,每次鼻饲前抬高床头30°;回抽胃内容物,了解胃残留情况。对胃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后采取预见性护理对策。
2结果
并发症发生情况:腹泻3例,高血糖2例,便秘1例,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3原因分析
3.1腹泻、腹胀、便秘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机械通气患者病程长,各器官功能减退,机体抵抗力差,长期营养不良致机体低蛋白血症引起的肠壁水肿;营养素被污染均可引起腹泻;本组患者腹泻主要原因可能由于使用抗生素时间较长,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引起腹泻及禁食后对营养素不适应有关;腹胀原因主要为机械通气时气囊充气不足,气体从气囊旁进入胃肠道引起;便秘与患者卧床致肠蠕动减弱以及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
3.2胃内容物返流、误吸 主要原因为滴入速度过快引起胃内营养液残留,增加患者胃肠负担,肠蠕动较弱,胃排空延迟,当腹胀或咳嗽、吸痰刺激引起腹压增加,导致胃液反流。
3.3管道堵塞 常见原因为营养液过于黏稠,输入速度过慢发生的堵管问题,药丸未经研碎即注入鼻饲管;输入完毕后未冲洗胃管,营养液中的蛋白质凝固所致。
3.4高血糖 高血糖属于常见并发症,由于机械通气患者病情较重,机体的高代谢状态极易引发血糖增高,此外,营养液输人速度快或胰岛素分泌量少也可导致高血糖。
3.5非计划性拔管 是一种严重影响治疗及增加患者痛苦的并发症,神志清楚患者紧张焦虑、不适、对治疗不了解,不配合治疗;神志不清,烦躁不能配合的患者均有自行拔管的可能。
4护理措施
4.1腹泻 患者最初鼻饲肠内营养时,应由少到多、由稀到浓,使用输液泵控制速度,输注速度逐渐递增,以提高患者胃肠道对营养液的耐受能力,同时在喂养管末端夹加温器,也有助于提高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鼻饲液脂肪含量不能过高,如各种汤类,可先放人冰箱,使脂肪结冻后将其分离去除。鼻饲液温度通常38℃~40℃适宜[2]。强化肛周皮肤护理,可用3M公司生产的安普贴贴膜保护,使粪便不直接接触皮肤,减少刺激,维持肛周皮肤完整性。肠道菌群失调者,给予补充益生菌,如金双歧,重症腹泻患者可暂停给予胃肠内营养,适当予以收敛药物控制腹泻,观察并记录粪便的色、质、量,保留标本做常规检查及培养。腹胀:对机械通气患者,对气囊压力检测1次/4 h,以避免气囊漏气导致腹胀。便秘:高龄机械通气患者易出现便秘,护理过程中应勤拍背、翻身,稍抬高床头并活动四肢,沿顺时针方向进行腹部按摩,协助患者床上排便,并用屏风遮挡,超过2 d无大便时可行通便措施[3]。
4.2胃内容物返流、误吸 每次喂食前必须评估胃残余量,回抽胃内容物超过100 mL者不能喂食,喂食前完成叩击排背的护理,喂食时应适当抬高床头30°~45°有效防止呕吐、返流[4]。鼻饲时严格控制滴入速度,鼻饲开始后4~6 h测定胃残留量1次,胃内残留>150 mL,可考虑为胃潴留。应暂停该段时间的胃肠内营养的供给,并及时通知医师,必要时可给予胃肠动力药、减少滴注量或停用;吸痰前检查气囊有无漏气,吸痰动作轻柔,≤15 s/次,发现返流误吸及时报告处理。翻身尽量在鼻饲前进行,如正在鼻饲应暂停且动作轻柔,以免因搬动患者时胃受机械刺激而引起返流。
4.3管道堵塞 为防管道堵塞,将营养液摇匀,持续输注期间加强观察,输入完毕需用温开水冲洗胃管,保证胃管内无营养液滞留,减少鼻饲液附管壁,保持官腔壁的光滑,以免造成堵塞。如鼻饲给药时,应在用药前后冲洗管道,药物应充分研碎溶解,以防药物堵塞管道或营养液与药物相互作用形成凝块堵塞管道。
4.4高血糖 使用输液泵控制速度,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应用胰岛素时剂量准确,用微量注射泵泵入或皮下注射,防止因血糖高使用胰岛素而发生低血糖。
4.5非计划性拔管 本组患者均为病情较重、管道较多,而且治疗恢复时间长,因此护士需认真观察患者的病情以及心理变化,做好解释工作,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胃肠内营养液的功能、使用注意事项,给予劝慰及疏导,使其充满战胜疾病的自信,以积极配合治疗[5]。对焦躁不安、不配合的患者,必要时给予约束带约束双上肢,同时观察局部血液循环情况。使用约束带前要向家属解释约束带使用目的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6]。
5结论
胃肠内营养是辅助治疗危重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可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降低住院费用、死亡率,加快患者的机体康复,特别是机械通气患者,能量消耗大,极易导致营养不良,从而造成脱机困难及呼吸机依赖,最终病死率上升。但胃肠内营养也易发生返流、误吸、腹泻等并发症,严重时威胁患者生命。本组患者进行胃肠内营养时,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预见性护理对策,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和及时消除,因此良好细致的护理是保证胃肠内营养成功实施,保证患者的营养供给,降低病死率,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朱旭,等.老年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评论[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7(30):3657-3658.
[2]殷磊.护理学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03.
[3]颜波儿,等.开放式吸痰法对肺不张患者呼吸循环参数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08,25(11):879-880.
[4]何爱慧.老年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内营养并发症原因分析与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3,(3):329-330.
关键词:起重机械轨道;自动检测系统;数据处理分析;统一坐标系;轨道中心线拟合;粗差剔除
中图分类号:TH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33-0078-03
1 数据处理分析系统简介
起重机械轨道自动检测系统主要由轨道小车、自动跟踪全站仪、计算机与处理软件系统组成。通过遥控载有棱镜的轨道小车沿着待测轨道自由行进,全站仪可实时自动追踪机器人的位置,进行数据采集。通过数据处理,重构出轨道顶面中心线的空间位置,对其空间几何参数进行分析,判定其是否符合运行的要求。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系统是系统的核心,其应用程序主要分为三大功能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预处理模块和数据分析模块,如图1所示:
图1 数据处理分析系统构架
数据采集模块中,基准测量是通过多测回自动测定控制点的坐标来建立轨道测量的基准;轨道测量是通过测量装置连续测量轨道参数坐标;测站测量则是在不同测站测量轨道时,确定新测站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坐标。
数据预处理模块中,数据可视化指直观显示轨道测量结果;剔除粗差是通过设定阈值来剔除异常数据;基准转换则是通过坐标转换,将坐标轴旋转到沿轨道方向。
数据分析模块中,数据内插是指通过内插求得固定间距点坐标和标高;参数计算是指计算内插点处的直线度、平面度、标高差及轨距等轨道参数;报表输出则是将数据分析得到的分析结果以报表形式展现。
2 数据处理分析系统原理
2.1 测量公共点的自动匹配
在起重机械轨道自动检测系统中,需要对两条轨道分别进行测量,对特长轨道,还需分段测量,在每次测量时,全站仪的位置是不同的,测量数据的坐标参数是以全站仪所在位置为坐标基准点(下称为测站)读取的,即每次测站是不同的。为统一基准,使各测站在同一个坐标系中,需要在不同测站中测量同一组公共点坐标,以确定统一坐标。确定方法是利用三维坐标转换原理和布尔莎模型,在不同测站对公共点测量次序不相关的前提下,在测量轨道区域内,以测站间至少建立三个公共点为条件,需要进行测量标志的自动匹配,见图2和图3(因迁站后公共点h被遮,图3中没有h点),具体匹配过程如下:
图2 测站1 图3 测站2
图2和图3中:a、b、c、i、h、A、B、C、I为测站间固定公共点;j、J为测站。
(1)分别测量在测站1和测站2测量的公共点坐标数据,并依次计算在各自测站下各点到其他点的距离。(2)在测站1中的公共点组成的图形中,随机选择一个边,并与测站2中的公共点组成图形的每条边进行长度比较,如果存在长度相等的边,如图2和图3中的边ac与AC,则进行下一步,否则重新挑选另一条边进行比较。(3)计算测站1和测站2中的a、c、A、C以外的点到a、c、A、C点的距离,如果存在至少一个点使得ba=BA、bc=BC或ba=BC、bc=BA则可找到相互对应的至少三对公共点。如果不存在,则转入步骤2。
2.2 统一坐标的建立
在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过程中都会涉及到坐标转换的问题,参考基准的确定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可以通过在第一次测量时多测回测量分布于轨道区域内的公共点并计算公共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来解决。
在测量过程中,多次测量的轨道数据需要纳入到统一坐标系下。如图4所示,当前仪器的北方向(测站零方向)与控制点所定义的北方向(工程北方向)相差一个角度β。各边在控制点所定义的北方向下方位角可以由式(1)计算:
αoj=tan-1 (1)
式中,为第j个基准点,为测站点坐标,可以利用公共点到测站的边长和角度,通过整体平差求得。
测站零方向定义的方位角与控制点所定义的方位角之差可以由式(2)计算:
(2)
在轨道跟踪测量中,只要在原始测量数据中的水平角加常数β即可将轨道数据纳入到统一坐标系中。
图4 测量工程坐标系
2.3 基于点到直线距离的直线拟合
数据处理的核心是轨道中心线的拟合,直线拟合的准则为拟合残差平方和最小。传统的线性回归方法只考虑拟合直线y量的偏差,以y量的偏差来代替点到直线的距离,其基本原理如式(3)所示:
(3)
与传统方法相比,用点到直线的垂直距离来计算拟合残差应该更合理、准确。点到直线的距离可表示为:
(4)
拟合准则为:
(5)
求解式(6)即可得到系数a,b:
(6)
2.4 自适应粗差剔除
粗差剔除不仅要考虑到尽可能多地识别粗差点并剔除,还要尽量保留好的轨道数据和瑕疵点。常规数据粗差剔除方法利用3倍的拟合中误差为限差来剔除粗差,但是变形、啃轨、安装偏差等因素使得起重机械轨道并非是绝对的直线。如果采用单一、绝对的标准来剔除粗差可能误删变形点或啃轨处的点,从而影响数据监测的效果。自适应粗差剔除是指在单一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经验标准,以最大可能地保护真实数据,即:检测人员在充分了解轨道特性和总结长期检测结果的基础上,得到轨道点偏离拟合直线的最大值,并以此作为阈值,对数据进行剔除。
2.5 轨道参数计算
直线度:轨道上各点到拟合直线的距离。
轨道直线方程为:
(7)
轨道上各点的测量坐标参数为:,将坐标系统过旋转和平移,使得坐标系的原点处于轨道起始点,轴与该直线重合,选择轨道起始点,则平移向量为,其中旋转矩阵为:
(8)
则坐标系转换后为:
(9)
转换后计算点处的直线度为。
则可以通过式(9),结合起重机械轨道各参数的定义进行计算Pi的轨道参数:
轨向偏差:相邻两点直线度之差,来检测轨道局部水平方向弯曲程度:
(10)
跨距:在采样点上垂直于轨道方向上两轨道间的距离:
(11)
等高距:在采样点上垂直于轨道方向上两轨道间的高差:
(12)
高低:轨道上相邻两点间的高差:
(13)
3 试检测数据
通过以上原理分析,编制程序,使用起重机械轨道自动检测系统样机对两条刚安装并粗调整完毕的轨道(轨道中心距设计值为36000mm)进行试检测,轨道跨度结果如图5所示,轨道标高如图6所示,同时输出轨道的其他参数分布图,如各轨道顶面标高图、导轨直线度图等,各点的测量数据和检测最大(小)测量值同时以Excel表格形式输出。经与常规法比对,检测结果能真实体现导轨的实际安装质量。
图5 跨度偏差测量数据
(导轨基准跨距36000mm) 图6 跨度偏差测量数据
(A、B轨道顶面标高偏差)
4 结语
基于统一坐标原理和基于垂直距离的直线拟合原理开发的数据处理分析系统,能实现起重机械轨道自动检测系统精确、简捷、实时和安全测量起重机械轨道参数,适用于各种野外和室内环境下对大跨度、长距离和高空条件下的起重机械轨道参数测量,为起重机械的安全运行和自动监控提供数据基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牛琳,陈建平,田毅.三维坐标转换的公共点选择方法[J].北京测绘,2007,(4).
[2] 张敬伟.布尔莎模型坐标转换适用范围及精度分析
[J].测绘空间与地理信息,2013,(1).
[3] 高尚.基于垂直距离的直线拟合[J].大学数学,2011,27(2).
>> 欧洲理工学院(EIT)模式对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启示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办学模式探析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成功的关键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办学模式的启示 南洋理工学院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的启示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的启示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之启示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模式及其启示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高职教育创新模式初探 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合作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启示 南洋理工学院学生心智培育与管理的启示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下的教学实施分析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双轨制教学模式的思考 浅析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项目教学”模式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办学特色及启示 印度理工学院精英人才培养及启示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人才培养特色与启示 都柏林理工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启示 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高职教育特色及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毕颖,明炬.基于知识三角的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动力模型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5).
[3][5] 欧洲理工学院网站http://eit.europa.eu/.
关键词:机械通气;脱机标准;脱机方法
机械通气治疗为很多危重患者创造了延长生命及恢复健康的机会,但是长时间的机械通气不仅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同时还延长了住院时间并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1]。本文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时机和方法进行一综述。
1脱机标准
当患者使用呼吸机的病因解除,全身状况改善,循环系统稳定,肺部情况好转并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即可考虑脱机。脱机的常规标准:①FiO28.0 KPa,PaCO290%;②呼吸频率f5 mL/Kg,肺活量Vc>10 mL/Kg,肺顺应性Cs>30 mL/cmH2O;③吸气负压≤20 cmH2O;④MV
2脱机方法
2.1 T管呼吸法 每天给予患者一定的T管自主呼吸锻炼,开始起初30~60 min/次,2~3次/d。视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次数及自主呼吸的时间。据西班牙Mancebo J报道,能耐受2 h的T管呼吸试验者预示脱机成功。但是T管呼吸增加了死腔通气量,加重了呼吸负担易诱发呼吸肌疲劳,不应长时间试验。
2.2压力支持通气模式(PSV) 当患者吸气达到触发气流敏感度时,呼吸机送气并达到设定的气道压力,当吸气流速降低到最高流速的25%时,呼吸机停止送气,患者自主呼气。呼吸频率和呼吸比都由患者决定,所以不会出现不适感。此模式帮助呼吸,减轻呼吸肌疲劳,是最佳的脱机方法[3]。
2.3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SIMV) 在患者自主呼吸的同时,间歇给予IPPV通气支持。在患者无法达到设定的呼吸频率时,呼吸机按预置的频率、潮气量、吸气时间给予供气。此模式保证了有效通气,并有利于呼吸肌的锻炼,是临床常用的脱机方法。
2.4分钟指令通气模式(MMV) 根据性别年龄体重预设好分钟通气量,首先由患者自主呼吸完成通气,不足部分由呼吸机提供。此模式保证了分钟通气量,避免通气不足,也有利于呼吸机的锻炼。
2.5 ASA(Adapt Support Ventilation),适应支持通气 预设分钟通气百分数、气道压报警值和患者体重三项参数,呼吸机可根据最低做功原理自动调整潮气量和呼吸频率以满足通气需求。此模式可避免压力伤、容量伤、呼吸急促等情况的发生,是目前最理想的脱机方法。
2.6序贯机械通气 在有创通气条件下基本稳定病情和控制感染后改用无创机械通气,①继续保持通气,②可大大减少有创通气的副作用,常用于COPD患者[4]。
3脱机过程的监测
能否成功脱机关键在于脱机过程中的患者反应。一旦出现以下情况,预示脱机失败,应立即恢复机械通气。①收缩压升高或降低>20 mmHg,或舒张压改变>10 mmHg;②脉搏>110次/min,或增加>20次/min;③呼吸频率>30次/min,或增加>10次/min;④潮气量小于250~300 mL;⑤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电图改变;⑥吸氧条件下PaO2
4拔管方法
拔管当天禁食,留置胃管者吸空胃内容物防止反流误吸;长期气管导管留置者,拔管前肌肉注射地塞米松5 mg以防喉头及气管黏膜水肿;拔管前充分吸除气管内分泌物及气囊上滞留物;拔管后鼓励咳嗽排痰,辅以拍背及雾化吸入;拔管后至少2 h禁食,防止会厌反射未恢复时;对高危病例做好再插管的准备。
5机械通气的并发症
机械通气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的并发症。常见有:气压和容积损伤、获得性肺炎、通气不足和过度通气、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循环系统并发症、消化系统并发症、肾功能损害和水钠潴留、呼吸机依赖。防治并发症需要我们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强抗菌抗感染、定时清洁呼吸道、严密观察检测指标、对症处理等。
总之,我们在使用呼吸机治疗患者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探讨,只有对呼吸机患者密切的观察和随访才能反映出我们治疗过程中的不足和欠妥之处。
参考文献:
[1]肖超.呼吸机脱机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华临床医学实践杂志,2006,5:453.
[2]吴恒义.40例心脏锐器伤的救治监护体会[J].创伤外科杂志,2005,7(4):207.
[3]张纳新.压力支持通气与成比例压力支持通气模式对血流动力学状态的方向[J].中国急救医学,2004,9:643.
关键词:呼吸衰竭;ICU肺动脉高压;脑钠肽;有创机械通气
中图分类号:K56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16)04―0044―04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恶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大多死于心脏衰竭。呼吸衰竭则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由肺部通气或换气功能发生障碍引起,肺部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呼吸困难。临床表现为呼吸短促甚至困难,严重时还会并发肺性脑病,给患者带来痛苦。ICU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则更为明显,患者异常痛苦。脑钠肽是一种神经性肽类激素,在病理学上具有重大作用,它在调节心血管功能上具有很大的功效,可调节体液及血压平衡。然而据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脑钠肽在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中也有显著作用。而肺动脉血压伴呼吸衰竭患者在进行通气治疗时的脑钠肽水平却鲜有研究,因此,研究不同通气方式下的脑钠肽水平,从而更有效的降低血浆BNP浓度和改善血气状况也成为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我院进行了本研究,探讨不同机械通气方式下,患者脑钠肽水平的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ICU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作为本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有创组23~52岁,平均年龄(34.3±46.5)岁;男17例,女13例。无创组24~49岁,平均年龄(33.6±44.8)岁;男19例,女11例。两组患者的症状均符合ICU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的临床诊断标准。排除有严重心、肝、肾病患者及肺部感染者。两组患者各项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没有一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祛痰平喘、抗感染及服用激素等,有创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设置模式为同步间歇指令模式进行通气,设置各参数,调节呼吸频率为12~20次/min;潮气量为8~10 ml/kg;呼吸末正压初始值为3~6 cmH2O;吸呼比为1.0:0~3.0;氧气浓度初始为40%~60%。无创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选择与有创组相同的通气模式,将压力调至0.78~1.47 kPa。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通气前后的组间血浆BNP浓度;比较两组患者在通气前后的血气分析指标(包括Pa-CO2、PaO2、pH)及肺动脉压。
1.4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 16.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用t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当P
2结果
2.1两组患者通气前后组间血浆BNP浓度比较
通气后,两组患者的血浆BNP浓度均有所降低,但有创组患者的血浆BNP浓度明显低于无创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通气前后的血气分析指标和肺动脉压比较
通气后,两组患者的PaCO2、肺动脉压值均有所降低,但有创组患者的PaCO2、肺动脉压值明显低于无创组,且PaO2、pH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恶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大多死于心脏衰竭。呼吸衰竭则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由肺部通气或换气功能发生障碍引起,肺部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气喘、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临床表现为呼吸短促甚至困难,严重时还会并发肺性脑病,给患者带来痛苦。血浆BNP浓度的高低直接反应患者的肺动脉压,BNP浓度升高则说明患者心脏负担加重,心室肌细胞受刺激导致心功能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治疗ICU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时,降低BNP浓度为主要任务之一。
脑钠肽是一种神经性肽类激素,最初在猪脑中被提取发现,但其实际来源于猪的心室。
在病理学上具有重大作用,它在调节心血管功能上具有很大的功效,可调节体液及血压平衡。调节原理为促进人体排钠、排尿,从而达到舒张血管的功效。据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脑钠肽与人体多种器官均有关联,不仅在心血管方面具有疗效,在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中也有显著作用,能有效降低血浆BNP浓度。然而现状令人担忧,在治疗ICU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时采用的不同的通气方法对脑钠肽的影响鲜有研究,因此,研究不同通气方式下的脑钠肽水平,从而更有效的降低BNP浓度和改善血气状况成为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左心衰肺水肿;呼衰;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244-02
BiPAP呼吸机是一种无需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利用面罩或鼻罩进行呼吸支持的机械通气技术,可使一部分患者免于气管插管[1]。我科对36例急性左心衰肺水肿合并呼衰的患者,采用BiPAP呼吸机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PV)治疗,配合系统护理,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科自2006年4月~2009年8月收治的36例住院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在45~71岁之间。平均年龄62岁, 治疗前血气分析提示PO2<60 mmHg,PCO2>50 mmHg,符合Ⅱ型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 并排除自主呼吸微弱,低血压休克,,气道分泌物多,与鼻面罩无法相配者,以及不能耐受中途放弃治疗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选用钮氏面罩,给予BiPAP呼吸机(沙利文ⅢST-A型多功能双水平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根据病情调节各参数。观察呼吸机治疗耐受情况、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并监测血气分析。
2 结果
36例使用BiPAP呼吸机患者,通气后PaO2均明显升高,PaCO2明显降低,pH值明显改善。治疗结束后,患者通气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呼吸困难缓解,嗜睡消失,临床症状及体征均缓解。
3 护理体会
3.1 一般护理: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防止呼吸道变窄影响通气,有利于膈肌运动,防止呕吐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鼓励患者充分的休息与睡眠。治疗后病人活动受限,况且病人本身就有呼吸衰竭,生活不能自理,护士应协助病人变换、饮食、排便。饮食上应选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以免加重CO2潴留[2]。
3.2 心理护理:患者由于严重呼吸困难、情绪不稳、精神紧张,认为病情危急,易产生悲观情绪;第1次接触无创呼吸机,对呼吸机有陌生感和恐惧感;在面罩罩住口鼻时,部分患者主观感觉加重了胸闷、气急,护士要做到主动与病人沟通,,耐心讲解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原理及使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主要三大作用:改善通气和换气、减少呼吸功使呼吸肌得到充分休息、促进呼吸肌收缩力及耐力的恢复。向患者介绍其他患者成功使用此治疗方法好转的病例,消除患者及家属对无创呼吸机的顾虑和恐惧感。护理人员应做好心理咨询,关心体贴患者,为患者提供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取得其信任,使他们增强生活的希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可指导病人有规律地放松呼吸,让病人精神放松,提高病人适应能力。
3.3 严密的观察与监测:开始无创通气治疗后要有专人负责,密切观察患者神志、脉搏、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观察患者自主呼吸的频率、节律,呼吸机是否同步,通气量是否适当,患者的安静情况,主动呼吸与机器的同步情况, 根据医嘱,由专职护士每0.5~2 h调节呼吸机参数1次,确保病人顺利渡过适应阶段。同时也要观察皮肤的颜色、紫绀情况,及时检测动脉血气。护士应加强夜间巡视,对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患者严密观察,防止由于患者的不自主活动或睡梦中的举动造成氧气管脱落或摘除面罩,以免危及患者的生命。
3.4 并发症的预防护理:腹胀是使用无创呼吸机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在21%~46%[3]。护士应以预防为主、尽早处理的原则,通气前指导患者正确呼吸,减少吞咽动作。出现明显胀气时,尽早采取胃肠减压,用中药芒硝热敷腹部,可取得满意效果。机械通气应避免饱餐后使用,最好在饭后0.5~1 h以后进行,以防误吸[4]。出现误吸应立即去除面罩,清除口腔及上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负压吸引,防止窒息,并及时通知医生,避免吸入性肺炎。由于患者持续使用鼻面罩,鼻梁、鼻翼两侧血液循环长期受压,出现循环障碍,造成压迫性损伤。故应保持面部清洁,对局部皮肤按摩,可用3M透明敷料贴在患者鼻背两侧,对连续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患者每隔4 小时放松1次,每次15~30分钟。对口咽干燥、排痰障碍患者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加强气道湿化管理。
总之,采用BiPAP呼吸机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可随时上机,随时撤机,减少气管插管或切开及其严重并发症。与有创通气相比,患者痛苦小,更容易为患者、家属所接受,是治疗急性左心衰伴肺水肿的有效方法。护理人员冷静的头脑、精湛的技术、良好的职业素养及治疗中的系统监测和护理是提高无创呼吸机治疗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顾俭勇,黄培志,童朝阳,等.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伴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 上海医学,2005,25(12):241
[2] 翟翠红,覃秀娥.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J].医学文选,2006,25(4):766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治疗;进展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常见危重症,也是引起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疾病起病急、发展快、死亡率高、预后极差,目前发病机制尚未阐明[1],无特效的药物治疗,治疗的关键在于原发病及其病因,主要是以合适的呼吸支持技术为中心的综合治疗,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即对相关的问题综述如下。
1机械通气
1.1小潮气量机械通气 早期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时为达到肺泡的正常气体交换,常规的潮气量为10~15ml/kg,但2000年的一项大样本量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发现,采用6ml/kg的潮气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患者的病死率较采用常规12ml/kg潮气量的患者下降了 9%。也有研究发现小潮气量通气可提高患者2年生存率,改善长期预后。国内有研究发现小潮气量通气可提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生存率,降低死亡率[2,3]。但国外也有研究认为,气道平台压≤2.94kPa时与常规通气量相比,小潮气量通气并不能改善预后,而驱动压>1.57kPa时十分不利于预后,因此,在采用小潮气量通气时气道平台压及驱动压的控制十分关键。国内也有研究表明[4],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小潮气量通气亦可降低机械通气并发症及病死率且无血液动力学影响。
1.2呼吸终末正压通气 呼吸末正压通气是在间歇正压通气的前提下使呼吸末气道内保持一定压力,目的是防止肺泡萎缩,减少肺泡塌陷,减轻肺通气血流失调[5],但过高的呼吸末正压通气可导致肺泡过度膨胀,引起损伤。以往的实验研究发现5~12cmH2O水平PEEP疗效较好,也有研究发现14cmH2O疗效更为显著且不会增加肺损伤,但也有随机对照研究发现高水平PEEP在病情进展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能提高患者生存率,但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与低水平PEEP相比患者病死率及生存率和治疗时间均无显著差异。
1.3无创正压通气 无创正压通气(NPPV)作为一种无创技术在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但由于此方法下无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进行精密的检查,可导致通气失败,因此对于此法是否应临床推广应用存在着较大的争议[6,7]。
1.4高频通气 高频通气(HFV)是一种通气频率高、潮气量低的通气方式,应用作为广泛的是高频振荡通气(HFOV),其平均气道压较普通机械通气高,对于高频振荡通气能否降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病死率,目前已知的临床研究结果不一[8,9],尚需大量样本试验研究进行进一步的证明。
2肺复张手法
早期肺复张手法及稳定肺泡是降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可改善肺组织病变的不均一性,影响肺表面活性物质和细胞因子的调节,减少肺部不可逆性结构损伤[10],但也可导致正常通气肺泡过度膨胀,引起新的不均一性,因此,目前主张肺复张手法不应成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常规治疗,对于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行肺复张手法,纠正顽固性低氧血症[11]。
3药物治疗
3.1抗炎药物 抗炎药物是最早发现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有效的药物,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有研究发现,对病程大于7d的患者应用甲泼尼龙,可改善患者氧合,患者的病死率并无显著降低,也有研究发现对病程小于3d的患者采用甲泼尼龙治疗,病死率有所降低,但由于研究未排除感染性休克患者,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目前主张,对于发病在14d以内的患者可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发病大于14d的患者则不宜使用[12,13]。②血管扩张剂:应用血管扩张剂的目的是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通气血流比值,目前此类研究多集中在吸入NO上,但研究发现吸入NO虽可改善氧合状态,在降低病死率上效果仍差强人意。③肌肉松弛药:目前已有研究显示早期应用肌肉松弛药可改善患者氧合状态,降低病死率及气胸、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同时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是药物治疗中一种较为安全且有一定效果的方法[14]。④其他:目前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药物治疗研究还有抗凝治疗、抗氧化治疗、β2-受体激动剂等,但均尚缺乏一定的临床研究对其证实。
4干细胞及基因治疗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目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干细胞及基因治疗研究中的热点,有大鼠实验发现其可抑制炎症,减轻肺水肿,目前亦有其他基因治疗研究,但均为动物实验,尚未进行临床实验[15]。
综上所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目前的治疗主要是以呼吸支持技术为主,方法较多,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药物治疗方面尚无特效药物,但不少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探索新的药理治疗和干细胞及基因治疗将可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1]钱桂生.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J].医学杂志,2009,34(4):371-373.
[2]章仲恒,朱红阳.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J].国际呼吸杂志,2010,30(8):500-504.
[3]王宝珏.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胸部创伤致ARDS 40例[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8,2(11):76-77.
[4]肖曙芳,李斌,李亚玲等.小潮气量通气治疗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2,14(12):1618-1620
[5]杨君,刘飞,朱曦等.高呼气末正压通气结合小潮气量对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影响的荟萃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1):5-9.
[6]李娟.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应用无创机械通气的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2,36(11):834-835.
[7]孟凡锋,黄海静.5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与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1):113-115.
[8]季勇,黄亮.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机制及其应用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8):1709-1711.
[9]吴银弟,.高频振荡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及原理[J].安徽医药,2012,16(3):382-384.
[10]张晓勤,吴娅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复张手法的可行性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4):31-32.
[11]王晖,赵晔,陈晓红等.肺复张手法与单纯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10-12.
[12]王洁心,胡琼瑶,丁超峰等.糖皮质激素对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的Meta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1):83-88.
[13]王笑秋.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0,37(5):469-47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本院icu机械通气因便秘需要使用开塞露导泻的老年患者60例。患者均为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治疗,24 h鼻饲热量7500~10 000 kj,无近期肠道手术史、无消化道出血、无严重心脑疾患。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77.5岁,神志清楚,药物镇静,每日定时唤醒,ramsay评分在3~5分,诊断为单纯性ⅱ型呼吸衰竭3例;糖尿病、ⅱ型呼吸衰竭5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11例;脑梗死、ⅱ型呼吸衰竭9例;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ⅱ型呼吸衰竭2例。观察组男23例,女7例,平均年龄79岁,神志清楚,药物镇静,每日定时唤醒,ramsay评分在3~5分,诊断为单纯性ⅱ型呼吸衰竭4例;糖尿病、ⅱ型呼吸衰竭4例; 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12例;脑梗死、ⅱ型呼吸衰竭7例;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ⅱ型呼吸衰竭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进行操作前均先吸除患者气道分泌物,鼻饲流质后1 h以上,取左侧卧位,臀下垫43 cm×58 cm防水尿垫一张(宁波华欣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保持患者舒适。操作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病情变化。
对照组操作者带清洁手套,右手将20~40 ml的开塞露去盖,挤出少量液体至左手,开塞露开口端,左手持纱布固定肛周皮肤,暴露,右手缓慢将开塞露长柄完全插入患者,并挤捏开塞露球部,至液体全部进入患者体内后拔出开塞露瓶体。嘱有便意时排便。
观察组操作者带无菌手套,采用一支50 ml注射器采用无菌操作原则抽取40 ml开塞露(上海运佳黄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甘油制剂),一次性吸痰管(14f)(杭州京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一根用无菌剪刀剪取自头端始15~20 cm长,将针筒排气后除去针头,针筒处连接截取好的吸痰管,右手缓慢推注开塞露液体至吸痰管头端,推出液体少许,左手轻轻以液体管路头端及外侧面,插入10~15 cm(针筒连接处的吸痰管外露3~5 cm,防止管路滑脱至患者体内及粪便污染操作者),缓缓将开塞露液体注入体内。嘱有便意时排便。
1.3 疗效判断
显著有效:用药后0.5 h内排便量>300 g;有效:用药后0.5 h内排便量100~300 g;无效:用药后0.5 h内排便量<100 g或未排便。总有效率是显著有效和有效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便秘的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排便效果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观察组患者显著有效,患者例数和有效患者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无效患者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观察组的排便效果要显著好于对照组。
3 讨论
机械通气患者易出现便秘的并发症,主要原因有限制性、限制性饮食、腹胀、机体相对缺水、抗生素的应用、酸碱失调以及水电解质紊乱等2。在临床上,这类患者进行药物应用灌肠导泻的效果经常低于非机械通气患者。这主要是因为机械通气患者所产生的胸腔正压
引起腹腔内压增高3,气道刺激源多而导致咳嗽频繁,进一步使腹压增加,同时机械通气的患者频繁应用镇静剂和肌肉松弛剂,导致患者的积极配合程度较差,加之老年患者括约肌松弛、体质弱、常伴有慢性疾病,痔疮的发病率极高,痛阀亦低4。灌肠药液在肠道保留的时间与药液进入肠道的位置、量及腹压密切相关联。当药液在肠道的位置越低,量越多,腹压越大,则药液保留的时间越短,甚至直接排出体外。
在本研究中,笔者发现观察组患者采用一次性吸痰管注入开塞露混合液,解除便秘效果显著,主要原因有:1)一次性吸痰管质地柔软,较长,管腔细,前端圆滑有多孔,插管时对黏膜刺激小,遇有阻塞或不畅时,可给予轻轻抽动或旋转,患者既无明显不适,也可使管道通畅,增加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同时,可缓解因患者紧张收缩致使的插管困难5;2)老年患者扩约肌松弛,一次性吸痰管可将开塞露药液注入结肠,延长了插入部分,插入长度10~15 cm,使药液不易外溢且停留时间长,这样在肠腔停留时间长,充分软化粪便,使排便量多,排便彻底并保持床单清洁干燥6;3)药液量的增加使直肠内压迅速上升,刺激排便感受器产生便意,一次成功率高,患者痛苦明显减轻;4)排便频率的下降减少了插管次数,提高了患者满意度;5)一次性吸痰管的直径与注射器的直径相匹配,可根据患者年龄及身高做适当长短调整,剪裁容易,更换方便。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应用一次性吸痰管推注开塞露时,注入速度不能过快和过猛,以免刺激肠黏膜引起排便反射,造成溶液难以保留,反而降低了治疗效果;同时在推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综上所述,应用一次性吸痰管将开塞露注入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导泻治疗优势明显,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顾海波,杜美芳,邹月珍,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开塞露预防便秘的不同给药时机与部位的效果观察 [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1):1304-1305.
[2]朱月玲,刘艾玲,姚淑凤.机械通气患者发生便秘的原因及护理 [j]. 中国厂矿医学,2005,18(3):272.
[3]邹涛,张晓璇,吴茱萸.外敷对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伴腹内高压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7(16): 1-3.
[4]杨纪美.输液式灌肠法在老年患者清洁灌肠中的应用 [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9):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