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技术行业现状范文

生物技术行业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技术行业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技术行业现状

第1篇:生物技术行业现状范文

课题组对四川省成都市周边和全国各大知名食品企业及相关食品生物技术同类职业院校进行了专题调研,分析了食品产业背景和行业现状,并对行业的人才需求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通过调研,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提出了创新性的意见。

关键词:

四川省;食品生物技术;行业发展;人才需求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增长较快、充满活力的产业之一。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将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大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农民就业机会,从而为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为提高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院食品技术专业在省内乃至全国同类院校的地位,使学院食品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我国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发展目标,缩小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距离,课题组从了解本专业对应的行业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入手,及时跟踪行业人才市场需求,以期实现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课题组于2014年6月至10月对四川省成都市周边和全国各大知名食品企业及相关同类职业院校进行了专题调研。本次调研涉及四川省25家企业和3所高等院校,采用了座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法、网络调查法、电话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基本方法。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产业背景分析1.产业在区域发展的历史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区域服务主要面向食品工业、白酒、啤酒、调味品等企业。食品工业是四川省“7+3”产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在工业强省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四川的食品工业在粮油、肉制品、软饮料、酿酒、调味品、果蔬加工等领域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产业链。在白酒行业,四川汇集了一大批国家名优企业,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郎酒、水井坊、沱牌舍得等“六朵金花”享誉全国,川酒自2010年以来在产业政策引领下呈现强劲增长势头。2.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态度食品产业一直是四川省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食品工业连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形成较高程度的产业纵向一体化,进而带动如机械制造、包装、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大发展。《四川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提出加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切实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形成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饮料食品产业重点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白酒、肉制品、粮油制品、烟草、软饮料、果蔬制品、泡菜及乳制品等产业,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的转变。

(二)行业现状分析近年来,伴随居民收入逐年上升,食品购买消费力也快速增强,四川省食品行业整体规模也随之持续扩大,加工装备与技术不断进步,部分行业(如白酒、泡菜、调味品)加工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具体表现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劳动密集程度逐渐减小,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以及产品类型日益多样化等。

(三)行业的人才需求现状与趋势对食品行业人力资源现状与趋势的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大中专毕业生为主;企业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岗位以生产操作为主,品控岗位需求为第二位;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食品行业专业技术人才转岗率高,稳定性差。1.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学历情况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在企业中的学历情况为,33.5%的企业从业人员学历为高中以下,50.7%的企业从业人员学历为大专或中专,12.3%的企业从业人员为本科毕业生,3.5%的企业从业人员为技术工人。企业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大中专毕业生为主(见图1)。2.食品生物企业人才岗位需求情况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表明目前食品企业中管理岗位的人才需求为1%,技术研发岗位的人才需求为4%,品控岗位的人才需求为13.0%,销售岗位的人才需求为19.0%,生产操作岗位的人才需求为61.0%,其他岗位的人才需求为2.0%。企业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岗位以生产操作为主,品控岗位需求为第二位(见图2)。3.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伴随四川省由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的转变进程,食品生物技术行业问题层出不穷,如原材料质量、产品质量、生产环节质量、环境污染、工人职业健康等,因此需要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生产环节技术控制,半成品、成品质量控制。为全面控制产品质量和保证生产绿色安全,企业纷纷引入QMS、HACCP、OHSMS、EMS等质量、环境、职业健康管理体系,政府和行业不断更新各项技术标准。食品生产管理各方面的快速变化均要求从业人员知识、技能不断更新,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通过食品产业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总体要求的调查表明,食品饮料、酒类行业的从业人员结构成金字塔形,高职毕业生处于金字塔的中部,即生产一线的生产技术管理人才,这部分人占整个从业人员的20%左右。四川食品行业按每年10%的速度增长,约每年需增加从业人员10万人,则需高职毕业生2万人左右。由此可知,四川省饮料食品行业存在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4.食品专业技术人才行业稳定性差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率高、涉及范围广,食品行业已经成为高风险行业,食品专业技术从业人员在从业过程中需要履行包括专业技术服务、保障食品安全、遵守法律等多重义务,工作风险高,但食品行业普通技术人员薪酬相对较低,导致食品专业技术人才转岗至营销、管理等其他工作岗位的发生率较高,食品专业技术人才行业整体稳定性差。5.企业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员的满意度分析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其中有62%的企业表示对已有专业人员满意,25%的企业较为满意,12%的企业较不满意,对已有专业人员不满意的企业占1%(见图3)。6.企业对人才的总体要求与分类要求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综合素质要求、录用的主要因素、社会能力要求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见表1,2,3,4)。可以看出,食品企业的职位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生产、销售、检验、一线QC、基层管理、关键设备技术操作等技术及管理岗位。近年来,食品行业发展十分迅速,特别四川地区食品行业的发展势头迅猛,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人员数量需求越来越大,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四川从事食品生物技术教育的院校不多,导致企业难以得到高素质食品生物技术人才,这会严重制约食品行业的良性发展。

三、调研结论与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专业建设力度通过对食品行业企业调研结果表明,四川省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有2000多家,其中年销售额上亿的饮料食品企业有上千家,四川省饮料食品行业每年至少需要数千名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层次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高职人才需求量最大,而四川省当前所有高职院校每年培养的食品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人才不足600人,因此加强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建设迫在眉睫。为进一步加快四川乃至西部食品行业的发展,加大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力度,提高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办学水平显得十分必要。

(二)精准定位专业的培养与发展层次综合食品企业调研、实践专家研讨会,对食品生物技术面向的主要岗位群进行能力、工作任务分析和总结,结合笔者所在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以及就业率等多种因素,最终确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主要就业岗位为食品生产一线操作、关键设备操作,次要就业岗位为基层管理人员、一线QC。技术技能达到操作中级工及以上水平。经过对行业企业的充分调研和与实践专家的深层访谈,课题组认为食品企业所需要的一线人才除应具备基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动手能力,掌握食品技术原理和基本的计算机技能。按照这一专业培养定位与发展层次定位培养出的高职毕业生不仅能完成经验层面的操作工作,更能完成故障判断和质量检验等核心内容的高技能工作,发展定位于一线管理岗位(如车间主任、工艺主管等)。

(三)科学确定专业的核心教育教学内容按照行业企业对人才岗位、规格的需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课程体系,整个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学习领域共设计了三个部分:通识课程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针对每个学习领域的特点引入不同的学习方法,通识课程学习领域设立学习型工作任务,突出课程的职业针对性和应用的融通性;专业学习领域采用设立学习型和仿真工作任务的方式,利用一体化教室,采用工作任务进课堂的教学方法;拓展学习领域,通过让学生到校外工学结合实训基地见习和顶岗实习的方式完成,以真实的岗位工作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学做交替,能力递进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艳芳,张德欣.关于高职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2014(3).

[2]孙芝杨,魏福华.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农产品加工,2011(11).

[3]王清文,张赞平,侯玉泽等.新世纪高职高专食品专业产学结合人才培养途径与机制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1).

第2篇:生物技术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生物技术 职业教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9-0031-02

在国内,生物技术尤其是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主要发展方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对绝大多数职业院校而言,都是一件新生事物。如何将这个年轻的专业打造成一个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体现时代特征且具有竞争力的专业,是每一位从事生物技术职业教育的教育者和管理者的目标。在尝试了企业调研、课程体系优化、突出实践教学地位等一系列措施后,生物技术高职专业在我国已初具规模,但与先进的德国等职业教育及其他欧洲国家相比,国内生物技术职业教育还有较大差距及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德国生物技术职业教育现状

1.学员情况

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在于其采用了一种非常独特、效果又非常显著的教育模式,即目前国内正在学习和研究的“双元”制教育。

经过6年小学阶段的学习后,德国的小学生有约1/3进入主题中学,约1/3升入实科中学,其余1/3进入文理高中。主体中学也被称之为人民中学,主要开设一些与传统职业相关的专业,随着许多传统职业的消失,主体中学现在越来越没有竞争优势了。实科中学开设的专业比较新,课程相对难些。从实科中学毕业的学生可以选择进入应用技术大学或考入“双元”制学校。文理高中的学生约有30%升入综合大学,60%进入“双元”制职业学校。不管是从实科中学毕业的学生,还是从文理高中毕业的学生,只要选择进入“双元”制职业学校,必须自己寻找感兴趣的行业企业鉴定合同,拿到合同后即可自由选择有相关专业教育资格的“双元”制职业学校进行学习。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找不到签约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州或联邦机构会提供帮助。一旦学员与企业签订了合同,只要在学校学习的三年内不发生重大违规违纪行为,毕业后即可到公司正式工作。“双元”制职业学校的学员一般在学校学习1~2天,在企业实习3~4天。公司会根据学员的学习年限和从事职业付以不同的工资待遇。第一学年,像从事生物技术行业的学员每月可拿到700欧元,而从事面包制作或理发的学员每月可拿到300欧元。以后随着学习年限的增长工资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但专业不同,工资待遇也不同,生物技术行业、生物医药行业的工资水平相对较高。

随着德国经济增速的下滑,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从中学或高职毕业后,找不到接收企业,这部分学生就像中国的学生一样,接受全日制的职业教育,毕业后重新择业。

2.教师情况

在德国,国家对选拔职业教师的考核非常严格。[1]如果想要成为一名职业教育教师通常有三种可供选择的途径。其中之一是学习完三年的大学课程后,接受第一次国家考试,考试合格后成为实习教师,实习教师在接下来的8~12个月内要完成学校交给的执教任务,并能顺利通过考核后将成为正式教师,这时可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口试考核和书面考核,同时会参考教师在实习期间的执教成绩,如果全部合格,就可进入职业院校从事职业教育了。

第二条途径是学生高中毕业后,在企业实习一年,再进入大学学习5年,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合格后从事职业教育。最后一条途径是高中毕业后,在职业院校实习锻炼,大约4年后取得师傅资格,再进入大学学习5年后,同样需要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

从中可以看出,不管采取哪一条途径,所有的职业教师都既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教育背景,同时又具有执教经历和实习经历。

德国职业教育的又一个明显不同是,职业院校的老师不参与科研工作和其它社会兼职工作,教师的工作注意力全部聚焦在教学上,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直接来自企业的培训或进修。一个生动的例子是,在德国柏林一个生物技术职业学校,教师们将2008年医学和生理学诺贝尔奖项中的一个成果成功引入了课堂。学校对职业教师的考核也仅限于执教考核,这样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服务教学或研究教学,事实上,大多数职业教师已成功将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通过“项目”的形式综合实践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众所周知,不经过缜密的思考,认真的准备,科学的组织和实施,要想将这四种能力在课堂上同时得到加强是不可能的。

此外,德国的职业教师得到了学校和学生的充分尊重,不管学生有什么理由,只要来到学校,就不能缺席,即使是校长,也不能随便从课堂上将学生带走。

3.教学实施

(1)培训大纲。适应于“双元”制教育的培训大纲,由企业、学校和主管文化的公职人员三者共同讨论形成,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各个州有权利在培训大纲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或补充必要内容,形成自己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中实践部分一般由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需求制订并责成学校组织实施。

(2)教学方法。在德国职业学校的课堂上,教师们引入了大量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常用的有心灵图片法,头脑兴趣法,滚轴承法,设陷阱法,分站法,圆规划法,6-3-5法,头脑书写法等系列方法。[2]

二、国内生物技术职业教育现状

生物技术行业在国内是在本世纪初兴起的一个新型行业,开展生物技术职业教育对许多职业院校均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挑战,还没有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加之国内生物技术职业教育几乎全部以学校教育为主,企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极其微弱,这就要求学校能提供学生短期实训或平时教学实践所需的教学环境,但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均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教学场地有限、师资力量配备不完善、学生数量较多的现象。此外,生物技术专业像其他专业一样,大纲通常由本校专业教师制订。教师在工作中,除了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需要参与科研、管理学生、服务社会等工作,几乎没有时间能坐下来仔细研究一下教育,解读一下学生,再加上部分职业院校体制陈旧,对教师考核不科学,管理不民主,造成相当一部分职业教育教师工作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相应教学效果不突出。造成这种局面的另一个原因是国内对职业教师没有严格的选拔和考核制度,刚从学校毕业的工作经验不足,来自企业一线的专家不完全了解教育。

国内生物技术职业教育与德国相比,还有一点不同的是,企业不监管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学校只负责教学,企业只关心用人,供需过程严重脱节,这样也造成学生所学非所需,学习没有目的性,兴趣不高,部分学生对自己不是很负责任,这也是当前部分学生难以管理,学习效果、从业能力不强的一个原因。[3]

此外,部分职业院校存在将生物技术职业教育本科化的现象。生物技术是一项产业,其中有许多实用性非常广泛的技术,并不仅仅局限于生物技术这个领域,还可应用于相关或非相关专业。如PCR技术,既是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同时也可用于疾病诊断、血缘关系鉴定、法医诊断等方面,但由于专业与专业之间相对独立,彼此缺乏合作与借鉴,使生物技术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受到了限制。

三、中德职业教育差异对国内教育的启示

尽管德国生物技术职业教育已较为成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吸收德国成熟的办学理念就能解决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首先是教育体制不同。在德国,全国工商行会监督企业履行其与学生签订的合同,而企业也为了吸收优秀人才,使其为企业的将来带来更大经济效益,能主动积极参与学员的培训过程。但国内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提示我们,走“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不是不可行,这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工商部门共同努力,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在保证学生能得到有效锻炼、获得工作能力的同时,更需兼顾企业利益,使其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否则就会流于形式。[4]

其次,学生情况不同。西欧国家的人口数量远远低于我国,甚至会出现负增长的现象。在校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数量显著少于我国,每一个班的班容量一般不超过20人,即使是像生物化学这样的专业基础合班课,每班最多不超过30人。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些国家能将大多数课程以“项目”的形式顺利开展的原因之一。目前国内也正在大力倡导并研究部分核心课程以“项目”或“课题”的形式实施,这种教育理念毋庸置疑是正确的,但不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教育实施者,均应考虑现实条件。“项目”教学法一般以小组的形式开展,需要小组内的每一名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其中,这就要求组内成员不能太多,否则部分同学会投机取巧。

此外,“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要监督和指导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小组太多,教师难以对每个小组的活动做出适时、有效的控制。还有一个条件也制约着目前“项目”教学法正常的开展,那就是教学环境。“项目”教学法要求收集资料、提出方法、过程实施、结果展示等环节均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要求学校能提供包括实验设备、网络媒体、图示资料等必需设施。当然这不表明国内生物技术职业教育就不能搞“项目”教学法,我们可以尝试先在小范围内开展,慢慢逐步推进到大范围,并且可以尝试增加指导教师,合理统筹实验设施等措施,使“项目”教学法能真正得以开展,达到这种教学法应有的效果。

四、促进国内生物技术职业教育现状改善的应对措施

虽然国内目前还没有保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有效开展的配套机制,学生数量多,教学条件有限,学生主动性欠缺,基础薄弱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但德国成功的职业教育提示我们,以下措施将有助于促进国内生物技术职业教育现状的改善。[5]

第一,职业教师需经常深入企业进行锻炼,了解企业需求,了解行业动态,以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引进新技术,拓展新思路。生物技术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职业教师应及时将之引进课堂,纳入教学范畴。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措施,加强对参加企业实践教师的管理,避免形式主义;

第二,适当缓解职业教师压力,将教师从非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使其能有时间有精力坐下来认真研究一下教学,仔细分析一下学生。学生基础弱,不易管理,可大多数教师并不是很清楚这其中的原因,并没有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一套适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表演、展示、互动的过程,教师所展示的内容应得到每一位班级成员的认可,故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教学形式并不适合每一位学生,这正如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动物都去爬树或都去游泳一样。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这要求职业教师首先应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三,管理者应组织同一地区不同院校同一专业资深教师、企业人员,统一制订适合于本地区发展需要的培训大纲。

第四,职业院校应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应重归职业院校教学首要的理念,少开会,多办事,少务虚,多实事。

总之,要搞好生物技术职业教育,我们仅仅迈出了一小步,虽然有经验可循,但并不能照搬照抄。因为德国职业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学生找不到签约企业,只能接受全日制职业教育;部分老师敬业精神不高,或受传统思想局限,不愿意接受新方法、新思路;学生个性突出,独立性强,团队合作精神或集体观念培养方面受到严重挑战等。故我们需结合国内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实际,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产业重点不同,相应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不同,我们需适时调整教学重点,紧跟行业发展步伐,使职业教育能为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高育奇.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教育与职业,2007(21):58~59

2 钟凤德.理性吸收德国职教经验,促进我国职教可持续发展.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3):74~76

3 崔国利.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实践.机械职业教育,2008(10):17~18

第3篇:生物技术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生物技术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417-01

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医药产业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以及现代生物反应和分离工程、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和生产药品又不只限于制药企业,化工企业、食品加工等其他行业也都参与了医药品的研制和生产,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医药产业。形成了我省医药生物技术产业链。

1生物技术药品的生产及现状分析

基因工程药品的生产,包括白细胞介质素、红细胞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a――2a干扰素四个药品以及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形成了基因工程体系,产生了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大连高新生物制药公司等企业、大连通化金马药业的基因工程胸腺素、省微生物技术公司的狂犬疫苗等企业队伍。酶工程药品的生产,包括中国医科大学制药厂等十几个制药企业的降纤酶、胶原酶以及纤维素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利用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对传统医药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成为现代生物技术制药产业的生产,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提取、分离、纯化等下游技术使生化制剂升级换代、走降纤酶之路将会使脑活素、肝细胞生成素、助应素等产品生产企业如汇龙达、省微生物所药厂、沈阳生化药厂等发展壮大产生更大效益。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微生物生态制剂及抗原产品也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如沈阳东药集团的整肠生,沈阳协和集团的高聚金葡素等。

近年来,我省生物技术产业有了显著发展。初步形成了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门类齐全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成果,基因工程、酶制剂、精细化工程和保健品等一批生物技术产品已经投入市场。这些成果不仅给企事业单位带来了经济效益、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为了科技兴企提供了物质保障,有利推动了我省生物技术产业的向纵深发展。目前,全省命名生物技术企业有100多家,涉足生物技术研究和开发的院校17家,科研院所15家。现有生物技术产品72种。辽宁省生物技术产业基础已初步确立,产业群已经明朗化。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必然引起一些产业的发展。例如:随着医疗诊断水平的提高,酶诊断试剂盒免疫诊断试剂的生产必然达到更高水平;海洋药物和中药的开发应用技术也会有所改进;保健品的生产也显出强进势头。由于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显示出我们生物技术的下游技术严重滞后,为我们今后的发展留下很大空间。为此,我们认为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定会产生一些高效益企业和集团,也会带动一些产业的发展形成强大的产业链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多数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业规模小。从调研情况看,虽然我省生物技术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实际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主要问题是:产品仿制多、创新少;同一品种多家生产、独家品种少;多数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这是要待解决的问题。

2.2资金缺乏,多元化投资体系尚未形成。生物技术是个知识密集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开发一个有水平的产品需要的资金多,许多小企业无力开发,没有多元化投资支持也无力做大做强。

2.3观念陈旧,政策信息不灵,成规模的项目太少。据了解省生物技术成果不少,但是成果外流,人员外流。企业等、靠、要的现象仍然存在,甚至有了好产品也不报项目,满足靠自有资金维持小规模的生产。

3建议与发展对策

纵观世界各国,生物技术产业是全球高新技术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生物技术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其发展本身来看涉及到诸多环节,制度创新、知识产权及政府的推动等都对其发展产生重要作用。我省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为加快步伐应着重解决一下问题:

3.1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依靠专家选准项目,编制规划。行业协会聚集大批行业内专家和企业家,组织调研,制订规划,针对性强;评估项目,组织攻关准确的高。

3.2建立省生物技术专项资金,对重点项目给予优先优惠政策支持。生物技术产业由于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必须特殊对待尤其在发展初期强化领导,加大投资力度和政策支持的强度,建立省生物技术发展基金,用专项资金吸引资本市场,尽快形成多元化投资体系,并且给予实实在在地政策扶植和优惠,鼓励发明创新和促进技术转移。

3.3扩大同国内外合作,突出重点项目,以重点项目带动产业化。当前发展生物技术产业要实施立足创新、集成应用、需求导向和重点突破的战略。因此,要以专项资金为引子,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优势专家和单位为种子,尽快培养一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体,推动我省生物技术产业升级。鼓励大企业和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结成技术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新药,建设互相依存、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群.

参考文献:

第4篇:生物技术行业现状范文

王旭崔韶晖

(大连民族大学,辽宁大连116600)

【摘要】将生物技术的药物产业作为研究的对象,总结并分析了当前生物技术药物的特点。陈述了当前上市的相应产品以及发展的前景,对我国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的现实情况进行了阐述与探讨,并据此提出一定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现状;对策分析;前景

生物医药产业可以被称之为技术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其同我国的民生息息相关,主要的涉及领域有中药,化学药品以及生物技术药物等诸多领域,在我国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以来,我国的现代生物技术有了十分显著的发展,通过生物技术而生产处的药物也不断增加。然而,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生物技术药物尚未取得较多的突破性的创新,在当前全球领域具有着竞争力的生物技术公司相对来说也仅仅是凤毛麟角,同世界的先进水平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主要的原因便是人才与资金的问题,笔者在本文中主要对当前我国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的现实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我国的生物技术药物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1高水平团队与专业人才的缺乏,学术创业环境并不成熟

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并不同于一般药物的研究与制造,其在生物技术上,生物与化学方面,药理方面等诸多的领域均有着较高的要求,当前我国虽然已经认识到了生物技术药物的重要性并极力对其进行研发,在较短的时间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然而,从实际上来说,虽然当前我国该领域有着较为庞大的科研团队力量,并且有许多的工作者具有国外工作的经验,但实力并没有理想中的雄厚,在同其他国家的竞争之中也处于劣势。

在我国,绝大多数的生物技术是在科研院所之中进行研究的,科研人员也大多是使用国家的资源来进行研究,存在着体制上的约束,导致了在许多时候缺乏冒险的精神以及创业的激情,许多科研成果明明已经研究出来,然而,却不进行实际应用,不投入市场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并且,科研院所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并不具备着市场的导向,这也使得许多的研究项目在实际的市场之中得不到有效的应用,绝大部分的有那就产品在获得专利后便被束之高阁,不再过问。

1.2并不具备着较多的实力雄厚的企业,融资较为困难

同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技术药物方面的上市公司在总体上的规模比较小,由于资金有限,在对产品进行研发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制约,无法吸引到具有着高水平与能力的人才,循环下去也就限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并且,我国在研发的环节中仍然处在仿制的阶段之中,缺少核心的技术,也就无法较好的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与此同时,生物技术药物在研发的过程中需要较长的时间、较高的投资以及较大的风险,这些要求也导致了只有拥有着雄厚财力与人才的公司才能够实现,风险投资一般都只是注重短期的资本,希望能够将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对于生物技术药物的公司来说,其在进行研究时很难较快地为风险投资提供回报,这也使得风险投资并不会将这一行业当做主要投资的目标,而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同生物技术药物这一领域的特点比较适应的融资体系。这也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生物技术药物领域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3产品的更新换代比较缓慢

我国的绝大多数生物技术药物企业主要生产干扰素系列的产品、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产品、肿瘤坏死因子系列的产品等,大部分企业缺乏着具有自身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许多种类有着较多的厂家,导致了同质化竞争的空前严重。产品的更新较慢也导致了企业竞争力的降低,也就导致了人才的流失与资金的缺乏,久之便形成了一个制约企业发展的循环体系。

1.4产品的价格较高导致患者无法承受

生物技术的药物在制作时有着较为复杂的流程,且对于技术也有着较大的要求,这也使得许多的企业会具有着垄断的性质,导致了在临床之中此类药品有着十分昂贵的价格。举例来说,应用于治疗HER2过度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癌的曲妥珠单抗每一只的售价便能够达到20000元以上,六只为一个疗程,这也就是说,一个疗程单单这一种药物的治疗费用便能够达到120000元以上。这些生物技术的药物在价格上要远远超过了正常家庭所能承担的费用,患者在进行治疗时也往往不会考虑这类药物,即使其有着显著理想的治疗效果。

2相关建议与对策

2.1加强转化的研究,鼓励学术性创业

虽然当前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是其中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目前整体的实际市场经营之中,许多的医药研制企业的实力并不能仅仅使用文献的数量来进行衡量,大部分学术文献都将有那研究精力放在了基础的研究之上,其同市场的实际应用之间仍然存在着十分遥远的距离。转化研究思想便是将当前基础的研究成果以及思维理念转化成为具体的生物药物产品,将早期的基础研究同临床的实践进行连接,涵盖目标的确认和识别。

除此之外,还应大力地鼓励学术性的创业,若是仅仅有研究而不进行创业,研究的成果也只能停留在试验的阶段之上,以专利与论文的形式呈现在人民大众的面前,然而若是将研究的成果转换为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实质性商品,不仅能够方便人民群众,还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更好地发挥这一研究成果的作用。

2.2大力地创新与支持国际化的合作

生物技术药物领域属于技术要求较高的领域,因此,在对其进行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正确地判断其发展的趋势以及实际的动态情况,了解研究的具体方向并对其中的制约性因素进行分析,在研究之中应倡导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不断地创新之中求得突破性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由于我国生物技术药物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在许多的方面较之于发达国家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差距,还有经验上的差距,因此,想要促进我国的生物技术药物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支持国际化的合作,促进同发达国家之间共同的合作与研究则显得十分必要。

2.3制定合理的发展政策,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我国政府应从大方向上帮助生物技术药物领域的发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政策,在能够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临床中的试验与审批的流程,从整体上提高审批的效率,建立相关的制度。在此基础上,政府更应加大对这一类新兴企业扶持的力度,给予其更大的便利,使其在发展之中能够获得政策上的支持,提高企业的发展速度。

3总结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对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也不断地深入,我国的生物制药领域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可以肯定的是,在我国,生物制药物在未来的药物市场中必将会有着广阔的前景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此,我们应加强对于这一产业的研究,提高学术同商业之间的嵌合,使得这一技术能够真正意义上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提高患者临床的治疗效果,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孟祥海,高山行,舒成利.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现状及我国的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1002-9753(2014)04-0014-11.

[2]在中国打造世界领先的创新型生物技术药物产业[R].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与美国全球生物技术工业组织,2013.

[3]梁成罡,王军志.我国治疗性“生物仿制药”发展对策与思考[J].中国新药杂志,2012,21(8):851-856.

[4]吴伟光,仇焕广,黄季焜.全球生物乙醇发展现状、可能影响与我国的对策分析[J].科技与经济,1002-9753(2009)03-0023-08.

第5篇:生物技术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煤生化行业;煤化工;生物化工;煤炭需求;煤炭行业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Q54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8-000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8.003

1 概述

煤化工一直以来是我国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煤化工是资源消耗型行业,传统的煤化工是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的行业。虽然已经得到不断更新,但是煤化工行业还是浪费了较多的能源,甚至是造成了较大的环境等方面的严重污染。新兴的煤生化行业主要围绕煤化工向生物化工转变过程中涉及的煤基产品的生物转化及精深加工技术进行研究,从而解决煤化工行业传统产品产能过剩、附加值低、能耗高、污染大的问题。我公司作为煤炭企业集团的子公司已进行甲醇蛋白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煤基甲醇蛋白纤维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煤基多功能生物活性物质的研发与应用、新型化工产品的生物炼制等诸多煤生化项目。

2 煤生化行业的兴起

2.1 背景

我国煤炭储量丰富,是最主要的基础性能源,煤炭占到我国能源消费比重的67.7%。我国煤炭的使用以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导,大多集中在燃煤发电和煤化工产业。而煤化工的主要原料是煤,然后经过一系列化学加工将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固体等状态的燃料,主要的化学过程就是气化、液化、干馏、焦油加工、电石乙炔化工等,目前以煤制天然气、煤制甲醇、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工艺为主流。由于存在投入大、能耗高、污染重、产能过剩、工艺技术不稳定等局限,其发展正面临着供大于求、环境保护、技术、资金和社会配套条件等方面的挑战。甚至一些地方不顾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承载能力,出现了盲目规划、竞相建设煤化工项目的情形。建成的项目趋同性较大,缺乏有特色的产品和发展方向,有的技术尚处于试验阶段,仍有较大风险。总之,煤化工产业仍需延长产业链,以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的指导,提高技术水平,实现资源的合理化、高效率应用。

2.2 煤生化行业出现的意义

我公司技术团队于2012年开始围绕煤化工产品的生物转化及精深加工所涉及的生物学与化学工程学相关问题而开展一系列研究。首先以生物法生产技术替代传统的化工法生产技术为突破口,然后利用微生物的高效转化作用,以煤基产品作为唯一碳源,开发出了新型煤基生物产品。不仅解决了煤化工产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延长了煤化工产业链,而且拓宽了生物化工产业发展领域。煤生化是一门煤化工和生物化工相结合的学科,它是以生物技术从实验室规模扩大至生产规模为目的,以生物生产过程中带有共性的工程技术问题为核心。它既是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化学工程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综合了生物化工技术理论的诸多方面,旨在对煤生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和优化操作与控制,进而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煤生化行业的出现,既符合国家倡导的学科交叉,形成化工与生物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又能够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可以促进煤炭工业的清洁绿色发展,是当前煤炭行业与煤化工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6篇:生物技术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策略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进步,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产业规模成倍扩张,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全球医药行业争相追逐的新竞争点,尤以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占据主导地位,他们所制造的生物制品正大量涌入我国医药市场,对我国还处在新兴阶段的生物医药产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挑战当前,我国必须根据国际贸易形势和具体国情,制定积极有效的进出口贸易政策,进一步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帮助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站稳脚跟、冲出国门。

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总体来说,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较晚,经过了将近20年的发展,到目前,全国已注册的生物技术公司数量达到了900家,这些公司主要以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制为核心,其中相当一部分已颇具规模。自2003年以来,全球生物医药市场增速在10%以上,而我国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5%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高技术产业利润额达3903亿元,远高于其他制造业,发展潜力巨大。

但是,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还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尽管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整体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从地区分布上来看,我国的生物技术公司主要分布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的“传统优势地区”,且大型制药企业数量较少,我国掌握专利的原研药也很少。与此同时,世界领先的一些著名药企,如诺和诺德、辉瑞、罗氏、拜耳等,纷纷注资在中国建立药物研发中心。这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制约。

二、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1.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等基本要素。由于生物医药产品有其显著的特点一一技术含量高、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大且存在研发失败的高风险,投入资金、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等基本要素成为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敲门砖,其中尤其以人才技术最为关键。

尽管我国已存在多所如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协和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等培养高层次生物医药人才的研究机构,我国的人才储备仍远远跟不上生物医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同时,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稀缺,也导致了相关企业难以进一步扩大规模。

2.对生物制品的需求与供给。在大健康产业链中,生物制品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环。这些制品包括酶、疫苗、血液制品、生长因子、体内外诊断制品及其他生物活性制剂等,随着21世纪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药行业的发展,这些制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以疫苗为例,2015年,疫苗总批签量超过7亿份,而随着我国人均经济消费能力的提高,具有高技术含量、高价格特点的二类疫苗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在2010-2015年期g批签量稳步上升。

但是,我国医保中生物医药制品涵盖范围较窄也导致了对我国生物医药产品需求量一定的限制。

3.政府出台的扶持性政策2015年3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加快推进制造业升级。规划中提出了十大重点领域,其中就包含了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规划要求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重点包括抗体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等。作为未来10年的导向标,《中国制造2025》将会引导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战略性转型,推动其进一步繁荣发展。

三、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1.高校:储备高水平生物医药人才.高层次生物医药人才的储备需要“开源”和“回流”,一方面国内医药类专科高校和综合性高校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院系需要集中培养生物医药研发、生产、监管、销售等相关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国家可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国外华裔及出国留学的尖端人才回到祖国,投身我国生物医药产业。

2.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2012年国家出台的《生物技术发展规划》中曾明确提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的战略目标,在国家为企业提供政策扶持等平台上,我国生物医药企业能够通过独立自主地研发和生产创新药和仿制药、提高药品质量、改善营销策略等提升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3.国家:完善生物医药行业相关政策法规。目前,我国的药品监管审批制度存在审批十分严格,临床实验阶段监管反而宽松的现象,易造成企业责任意识淡薄、药品质量较低的后果。为此,CFDA(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可学习欧美发达国家的政策,采用放松审批、加紧监管的方式,有助于缩短原研药的研发周期。

第7篇:生物技术行业现状范文

比尔・盖茨的预言不无道理。2010年5月6日,中国首富易主为一家生物医药公司――海普瑞(002399SZ)实际控制人李锂。

据资料显示,全球生物技术药品市场1996年为127亿美元,1997年约为146亿美元,且每年以超过lO%的速度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TMF)负责人预测,到2012年全球抗癌药市场的年增长率将达15%,仅抗肿瘤药物市场销售总额就将达到80GT,美元左右。

就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而言,截至目前,虽然生物制药板块指数从年初至今已累计下跌16.09%,PE相对于沪深300的估值溢价率已从最高位溢价率的237%(2010年11月)跌落,但目前溢价率仍在190%左右。

中投顾问最近预测显示,预计“十二五”期间,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项目将引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而“十二五”规划对于重大创新药开发的资金扶持规模预计将从“十一五”时期的66亿元扩大到105亿元。

种种迹象都表明,生物医药发展迅速且前景广阔。

2011年6月26日,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在“2011年国际生物经济大会”上透露:2010年中国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5万亿元,抗生素、疫苗、有机酸、氨基酸等多种生物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十二五”时期,科技部将发挥“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3个重大专项的引领作用,加速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并且《生物医药发展“十二五”规划》将在中秋过后出台,此次规划将会在产业发展方向和财政支持上给予更明确的扶持,产业将迎来一个重要发展机遇期。

如此可见,作为“十二五”振兴中“七剑下天山”之一的生物医药产业,已从幕后走向台前。但对于中国生物医药来说,机遇与挑战同在,落后与先进并存是目前行业现状。但制约其行业发展的瓶颈都有哪些?行业战略如何制定?中国生物医药路在何方?“年轻”的中国生物医药行业面临抉择。

抢螃蟹时代

“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起步较晚,直到70年代初才开始将DNA重组技术应用到医学上,而且最初理论层面较多,进入产业还未成形。”军事医科院五所病毒研究室主任秦鄂德教授向《环球财经》记者分析说,生物医药行业的特性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起步晚是中国生物医药的短板。但未来随着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庞大人口基数及老龄化趋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医药的需求合力未来生物制药行业产值会保持每年至少20%的增长。

“从大环境上讲,生物医药产业同汽车、通讯、电子产业相比相对落后,占GDP的比重和国民医疗消费水平同国外有一定的差距。但从另一方面说发展的空间大,国外看重的就是我国人均医药消费。”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楼小强向记者表述了几乎相同的观点。

由此可见,由于医疗消费的刚需和市场的广阔,中国将成为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

据了解,目前我国从事生物技术产业和相关产品的公司、大学和科研院所有600余家,其中注册的生物医药公司有200余家,具备生产能力的有60余家,其中40多家已取得生产基因工程药物试产或生产批文,并形成了上海张江、北京大兴生物医药“南北双雄”基地。

截至目前,以国农科技(000004SZ)、一致药业(000028szl、海王生物(000078SZ)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就有上百家。

除了国内企业的集中发力,随着我国市场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发达国家的生物制药公司纷纷通过直接出口药品、独资办厂、合资控股等多种方式,“进军”我国医药市场。

继在中国开展“生产转移”后,又开始“研发试水”,国外企业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转移其研发业务。CRO(药品研发外包服务)的“东进大潮”则是入主中国市场最为激烈和最为鲜明的例证。

研发外包业务典型的代表企业有瑞士罗氏制药公司(VTXROG)、德国拜耳公司(XEBAE)、美国强生(NYSE:JNJ)、瑞典阿斯利康(LSE:AEN)、丹麦诺和诺德(NYSE:NVO)和英国葛兰素史克(LSE:GSK)等。

在生物医药临床领域,进入中国的国际制药企业基本上都会在中国开展临床研究,一些国际制药企业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就会承担相应的临床研究工作,如美国辉瑞公司(NYSE:PFE)和美国惠氏(NYSE:WYE)等。

2004年,诺华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合作研发模式是技术、资源共享模式。上海药物研究所从药用植物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天然成分,经诺华公司筛选,发现十几种活性物质可进一步研究开发。同年底双方又共同签署了第二轮为期3年的合作协议。

无独有偶。2007年8月美国礼来与和黄医药签署合作协议,开发癌症及炎症性疾病中多靶点药物,金额高达1亿美元,创国内之最。2008年11月,双方在新药研发方面再一次签署了高规格共同开发与合作计划。根据协议,礼来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与和黄医药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新型的癌症药物靶点新药。美国礼来、辉瑞等与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建立了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新型药物研发合作模式进入中国。

2011年9月22日,美国施瑞科技公司与炎黄光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3亿元,就组建“生物医药研发及面向全球的电子商务平台”签订了合作协议。

至此,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掺杂了国内企业、外资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并举的局面业已形成,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生机凸显。

仿制乱象

可一边是“攻城略地”的红红火火,一边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考量中国生物医药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仿制还是原创。

“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竞争力普遍偏低,最明显的劣势就是我国的药企缺乏长期研发高投入的实力。中国目前每年审批的药品数量中90%是改剂型和仿制药,创新药比例偏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所研究员杭长寿告诉《环球财经》记者,中国生物医药目前的现状是仿制占据市场主要地位。截至目前国内未研发出一个能打入国际市场的化学新药。同样,拥有天然优势的被誉为“国粹”的中药,至今也没有一个产品畅销欧美。

“国外研制一个新药需要5~8年的时问,平均花费3亿美元,而我国仿制

一个新药只需几百万元人民币,S年左右时间;再加上生物药品的附加值相当高,如PCP,诊断试剂成本仅十几元,但市场上却卖到100多元,因此许多企业(包括非制药类企业)纷纷上马生物医药项目,造成了同一种产品多家生产的重复现象。比如干扰素,生产企业20多家,EPO有10多家,白介素10家左右,盲目的重复生产将有可能导致恶性竞争。”行业人士马良向记者介绍,目前国内基因工程药物大多数是仿制而来,成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普遍现象。

记者通过查询资料验证了马良的说法。据资料查证,目前中国生物技术制药公司虽然已有200多家,但真正取得基因工程药物生产文号的不足30家。1998年只有2家公司的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销售过千万的厂商仅有10多家,其余各公司的销售额在几百万元至1000万元不等,各种干扰素加起来的销售额不过5亿元左右。全国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的公司总销售额不及美国或日本1家中等公司的年产值。企业规模过小,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参与国际竞争。

“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磅炸弹式’的创新药物,一直是困扰着中国生物医药的弊病。没有形成自己的专利,利润很大一部分空间被国外企业拿走了。”杭长寿研究员说,创新能力缺乏制约了国内医药工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下游深加工领域的延伸。很多药物品种是低水平重复,一个仿制药物或制剂有几十家、上百家企业竟相申报,无序竞争造成了仿制药厂利润低下,缺乏竞争力。

据业内人士介绍,我国已批准上市的13类2S种380多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只有6类9种20多个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高新区生物医药产值最高的前15家企业,2010年生物医药产值合计仅为3561亿元。

可缘何仿制药成为市场主力呢?“控制正在上升的医疗保健支出是管理者和立法机构促进生物仿制药使用最根本的动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都普遍认同的观点。

生物仿制药被政府和医患双方接受将是对小分子仿制药的一种映射控,生物仿制药在诸如德国、英国和美国之类的成熟的仿制药市场的接受程度将很大。尽管人们对生物仿制药仍然保持着一定的争议,但是由于生物仿制药具有降低医疗保健费用的潜力,因此诸如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正在积极推动生物仿制药的立法。

可仿制给行业带来的伤害却远远大于其“合理”的存在,这点已成为行业的共识。

“国内生产的大部分基因工程药物都是模仿而来,这将潜伏着巨大的危机。一方面产品不可能出口,只能内销。另一方面,仿制生产国外专利产品的做法将受到限制,一些产品的生产甚至可能会遇到产权纠纷的问题。”马良向《环球财经》表述了他的担忧。国外大型制药企业早已虎视眈眈,瞄准国内最大的企业下手,如果败诉,则损失最大的是生产企业。如某药业投资约1亿元,发展分泌型人生长激素,产品还没有上市就被美国列入为起讼的黑名单。

“其实仿制之所以兴起和行业性质有关,除了研发成本,国内药企缺乏长期研发高投入的实力,对新药研发的意识还没有到战略高度,毕竟这个行业投入和回报不是短期行为。”楼小强强调说,对药品研发的意义认识不足和缺乏创新意识是造成研发无力的根源。

“生物仿制药公司必须与专利药企业,还有医疗保健提供者、甚至患者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且杀出一条血路。对于生物仿制药公司来说,策略必须是直接针对与专利药公司有关的。但是传统的仿制药公司并不擅长新兴市场的销售和促销,因此,仿制药公司将面临实实在在的挑战。”杭长寿也如此向《环球财经》记者坦言。

“桥头堡”的瓶颈

“从全球看,生物制药业竞争的焦点主要是新药的开发能力和药品营销,市场是生物医药的‘桥头堡’。抢注新药证书、抢占市场占有率是开发技术转化为产品时的关键,也是不同开发商激烈竞争的目标,若被别人优先拿到药证或抢占市场,也会前功尽弃。”楼小强一语蔽之。

根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我国生物技术药物年均增长率不低于25%,到2000年总产值达到54~72亿元人民币,利润达16~26亿元人民币。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市场潜力诱人,市场扩容速度较快,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同时,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也是看好中国生物医药的广阔市场。“默克选择与先声药业建立合资公司,一方面是因为双方的业务有契合点,另一方面是因为先声药业积累了不少市场渠道与政府关系,而且先声药业也占据着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这是外资企业最青睐的地方,有了这些关系和渠道,外资药企进入国内市场也会更加顺畅,这也是外资药企进入中国市场普遍采用的方式。”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告诉《环球财经》记者。

机遇总是和挑战并存,市场大是利好,但制约中国生物医药的瓶颈又是什么呢?

“药企和研发的脱节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首要瓶颈。根本的话语权在于平台和市场,目前研发的落后使得国内医药无法同进口药相抗衡。问题是我们很多的医药消费都是被国外医药公司控制的,新药都是国外研发的。”楼小强告诉记者,就生物医药研发领域而言,专业的研发配合药企对市场、营销、渠道的优势,产业链才是完整的。但研发外包给国外企业做代工是目前的主要形式,国内没有形成研发企业和药企的对接。

“由于我国生物医药科研资金投入严重不足(1998年整个行业投资才40多亿元,仅相当于美国生物医药公司开发一种新药的投入),实验室装备落后,直接制约了科研机构开发新药的能力。同时生产厂家只想坐享其成,不重视研究开发的投入,不重视培养新药的自主开发能力。”行业人士张斌证实了这一说法。

“其实药企也有难处,生物医药的高成本特性是企业顾虑的首要因素。除此之外,目前我国的研发水平除了化学合成具有优势外,在研发的其他领域相对薄弱,企业为风险考虑也无可厚非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张姓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向《环球财经》记者坦言道。

其实说来,他的担心不无道理,理由很简单。中国CRO企业的订单主要来自欧美药企,化学合成是中国大多数CRO的优势,而国外大牌CRO则把控着后期临床。决定权不在一切都是空谈。

除了企业间的错位,资金的短缺和资本的滞后成为阻碍生物医药的又一难题。

“我国生物医药科研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中试环节薄弱,生物和现代医药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所用的发酵、细胞培养及各种介质、仪器依靠进口,我国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化水平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史晋海向记者坦言。

“其实创新药怎么做?以前政府部门出钱,但资金都流到科研院校,这种方式就值得思考,因为学术界和

工业界是有距离的。学术界关注研发理论,但工业界考量的是市场。”楼小强直言到,生物医药行业需要政府、资本、企业的合力,只有产业链打通了行业才能有序发展。

不过可喜的是,2010年2月8日,在北京银行与北京市科委“全面推动‘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北京银行表示向生物医药产业的企业提供50亿元人民币专项授信额度。并现场向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及康辰医药股份有限公司4家企业发放共计9600万元贷款。

变革立身

瓶颈存在,但行业必须发展。随着主要医药市场国家不断推进的医疗卫生改革、医学模式由晚期治疗向早期预防的转变、生命科学领域技术的新突破,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变革势在必行。

原国家医药管理总局计划司司长韩立新指出,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医药工业设计参照的是原苏联的模式,而原苏联并没有施行GMP;改革开放后医药界引进外资,自然就引入了GMP。而除GMP之外,国外制药业有关环保、职业健康与安全生产的标准也是由合资企业引入中国的。外资的进入实际上推动了我国医药工程设计与国际接轨,这也是合资企业在引入资金、引入产品与技术之外所做的不容忽视的贡献。

由此可见,引入外资和中外合作模式显然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首选。

“合资企业和品牌合作是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发展的必然之路,日本的制药企业也是这样的模式,开始也做仿制药,然后合资,最后是自己的品牌。还有一个模式是同归国的制药企业合作。”楼小强告诉《环球财经》记者。

不过目前随着生物医药的发展,从政策层面对行业的振兴和规划也已提上日程。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向记者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出现四大变化。首先,创新能力将有突破性进展,25个创新药有望投产;其次,国际化进程将加快,制剂实现向欧、美、日市场大量销售;第三,质量保障水平得到大幅提高;第四,一批企业实现转型。

同时,科技部也围绕改善民生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需求,结合现有的基础,制定生物技术与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统筹今后5年生物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发展,推动中国生物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发展。

一是着力增强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培育生物技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生物技术领域研究资源的开发和共享。通过政产学研用联盟等多种途径,促进具有优势的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战略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技术企业,加速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二是充分发挥国家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加速生物技术的产业化。进一步加强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加强技术集成示范,加速培育生物育种、生物医药等产业。 三是以落实国家人才规划纲要为契机,加强生物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国家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加强生物技术人力资源的开发,注重人才培养,吸引和凝聚一大批国际一流生物科技领域研究和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

第8篇:生物技术行业现状范文

生物技术专业作为高等农林院校的基础专业,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从而折射出许多急待改革的问题。为此,基于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问卷调查以及与该专业本科生的座谈交流和对部分高等农林院校的实地调研,并结合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相关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高等农林院校应通过明确有别于其他科类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分类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精简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尝试课堂讨论式教学法、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措施的实施,实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关键词:

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教学评价

近年来,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伴随着生命科学的新突破,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环保、能源等领域,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满足生物技术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国内外的生物技术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有337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经过20余年的不断改革和优化,我国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办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是,目前我国的生物高新技术产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国际水平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这导致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较低,特别是农林类高等院校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2010年,生物技术专业甚至被教育部列入10大“红牌”本科专业。由此可见,从整体上看,我国生物技术高等教育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此,笔者在浙江农林大学开展了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问卷调查,与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进行了座谈交流,还到部分高等农林院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相关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其他科类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的界定,生物技术专业以理科为主、工科为辅,是理工科复合型专业,主要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1]。生物技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生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研究能力的初步训练,以培养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承担着将相关理论应用于实践以及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责任。因此,促进生物技术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倍显重要。截至2015年,在全国开设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337所高校中,农林类高等院校占36所。其他科类高等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常是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重点培养的是具备生命科学基本理论以及较系统的生物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其主要特色是培养大众化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但是,由于其缺乏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化细分,所以难以满足我国生物技术行业发展对基本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二)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已有36所农林类高等院校开设了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但是大多没有确立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前文所述,尽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已经明确了相对宏观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并不完全适用于农林类高等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从现状看,农林类高等院校往往过于注重学校整体的农林特色,着重于培养传统的农林人才,而对在农林业发展中发挥同样重要作用的现代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重视不够。因此,笔者认为,各高等农林院校在主打自身农业、林业特色的基础上,应结合各自院校的历史发展优势、地方发展特色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进一步细化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具有农林素养的生物技术专业特色人才,从而发展各具特色的或本校独有的生物技术专业教育。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作为一所多科性高等农林院校,其开设的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确立了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现代生命科学基本知识、掌握系统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和核心技能、了解生物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研究型专业人才。因此,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竭力塑造独具特色的富有生态性和应用性的创业型专业人才。目前该专业已发展成为浙江省重点专业。

二、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走访调研部分高等农林院校,笔者发现,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在多数高等农林院校并非是主流专业,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模糊。通常情况下,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考研和就业。但是,多数高等农林院校并没有针对2种毕业去向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引导,所开设的课程都是统一的。只有少数高等农林院校为毕业去向不同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提供了有区别的人才培养方案,即针对本科毕业后准备考研深造的学生,设立了考研强化班,并强化了理论性强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针对本科毕业后准备直接就业的学生,注重引导其更多地掌握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等方向的实用专业知识,从而使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得到较大的提升。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为了适应不同科类高校和不同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定位,生物技术专业教育应结合各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从满足学生毕业去向的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分类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所谓分类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首先根据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学习意图,将其分为工作就业、考研深造、实践创业及其他4类;然后根据这4类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优势,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可以为学生未来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服务。第一,针对毕业后意向工作就业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应充分发挥“产、学、研”教学模式的优势[2],大力鼓励学生到企业部门、生产一线进行实践实习;同时,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尝试,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联动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此外,以细化的就业需求为导向,为该类学生开设普通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生物工程等方向的模块化课程。第二,针对毕业后意向考研深造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应大胆借鉴某些高校的成功经验,尽可能为该类学生提供相应的培训辅导,以培养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型人才。例如,可开设相应的辅导班,强化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第三,针对毕业后意向实践创业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要结合学生的具体要求,将学生的学习实践直接引进实验室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或者引导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开展实践,以切实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仅生物技术专业,其他学科专业也总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学习或工作的内容与所学的本科专业并不相关。针对毕业后从事非本专业学习或工作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应从该类学生的需求出发,适时适当地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和支持,以便其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生物技术是一门涉及领域多、涵盖范围广、基础性强的新兴的综合性生物学科,是现代生物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产物。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主要涉及发酵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6个方面,这些课程从教学的角度又可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部分。

(一)理论课程的现状与改革

目前,各高校开设的生物技术本科专业课程主要有“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育种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信息学”等,以及相应的生物类实验课程。从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看,对教师来说,在生物技术本科专业4年的教学时间里完成上述课程的教学,显然是任务繁重、困难重重的;同样,对学生来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接受并吸收理解如此多的课程知识也是不切实际的。为此,目前各高校普遍采取的解决办法是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选择性地开设其中的部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同时,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实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行。此外,现代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决定了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知识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更新,理论知识在不断地得到充实完善,这使生物技术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在设置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时,一定要紧跟生物技术的发展步伐,积极主动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理论知识最新、课程内容均衡、教学时间安排合理、专业匹配一致。同时,课程设置还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而有所不同,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例如,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创新研究型人才,那么应侧重于设置理论技术类课程;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那么应侧重于设置工程实践类课程。以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为例,其主要通过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的设置开展理论教学。其中,专业基础课安排在本科阶段的第1、2学期,专业必修课安排在本科阶段的第3~6学期,专业选修课则伴随专业必修课穿插安排在相应的各学期。笔者通过对2003~2014级的116名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和在校生开展的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问卷调查发现,“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原理与应用”“植物组织培养”等专业课程受欢迎程度普遍较高。学生普遍反映这些课程的系统性强、应用性强,能够学有所用。而“生物信息学”“遗传学”等专业课程的受欢迎程度则较低。

(二)实践课程的现状与改革

郑世英在《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充分阐述了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3]。同时,有学者指出,在就业市场竞争愈益激烈的今天,创新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社会生存的重要资本[4]。由此可见,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在注重提升学生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强调加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当前,各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仍然只是覆盖课程实验、生产实践、学科竞赛和自主实习等几个方面。可见,通过实践课程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科技素养培养的做法在高等农林院校尚未得到全面的推广。笔者通过深入了解也发现,多数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过于形式化,再加上部分学校的重视程度不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低,所以看似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所产生的实际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为了有效地调动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学生参与课程实践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增强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和实际需求的适应性,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建设应强调多元化、自主化和时代化。首先,在课程实验方面,生物技术本科专业要打破原有的以综合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格局,针对每门专业课设置相应的实验课程;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其次,在生产实践方面,高等农林院校要积极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地方行政部门等组织机构合作,为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学生争取充足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时间,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到农林生产一线去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再次,在学科竞赛方面,高等农林院校除了要提供一定的设备和经费予以支持之外,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将学科竞赛成绩纳入学生学业考核体系,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参加学科竞赛对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参加学科竞赛的过程中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学会合作、敢于大胆创新。最后,在自主实习方面,考虑多数高校在本科阶段的第4学年已基本不安排课程教学,所以建议高等农林院校将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自主实习安排在此阶段进行;同时,建议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岗位和工作内容等,而学校和实习单位只需做好监督验收工作。这样,可以使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准毕业生亲身感受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氛围,提前做好就业准备,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从校园学习环境过渡到社会工作环境。

四、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

(一)现状与问题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中等教育或基础教育,目前我国各级各类院校广泛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受体,其主要特点就是“满堂灌”,所以培养的人才“平而不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5]。同样,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教学方法也不例外,通常是教师一人讲得热火朝天,而学生“各有所为”,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笔者通过与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各年级学生座谈发现,学生对课程教学主要有以下一些看法:①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②课程内容不够吸引人;③教学方式存在部分不足;④教室等硬件条件有欠缺;⑤自身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学生反映的问题,笔者认为,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教学要想改变现状、解决问题,首先,要改变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推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反转式教学模式,从而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其次,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最大化地利用学校的软硬件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及网络资源的优势。例如,笔者在“细胞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探索实施了课堂讨论法。首先,笔者以细胞工程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为基础材料,向学生传授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其中穿插部分视频展示,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课时的注意力。其次,在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后,笔者通过布置自主性课程论文,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细胞工程课程内容进行整理和论述,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后,在学生完成相关资料的搜集和课程论文的撰写后,笔者要求学生针对某些共通性话题展开小组讨论和课堂辩论,以使学生彼此交流各自学到的知识。课堂讨论法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之后的课程教学评价中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五、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考核方式

(一)现状与问题

有了好的课程教学模式,还必须辅以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评价和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所以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相应的完善。目前,各高校的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考核成绩中占据的比例过大,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依据最终的卷面考试成绩[6]。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考高分,而不是为了真正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导致部分学生应付完考试便不再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知识遗忘率较高。可见,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的缺陷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悖于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应改变单一的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多种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既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准确与否,更要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并基于这两个方面做出综合评价[7]。

(二)改革措施

笔者认为,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应对现行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首先,要适当加大平时成绩在课程考核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其次,要细化平时成绩的构成,将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各方面因素充分考虑在内,并且明确评分标准。例如,如果以百分制计算课程考核成绩,那么可以规定平时成绩占6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40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2部分:①平时表现占40分,主要对出勤率、课堂活动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平时综合表现等进行考评;②实验或课程论文完成情况占20分。将实验或课程论文成绩纳入课程考核成绩,通过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查找文献、筛选资料以及写作表达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此外,课程的期末考试也要打破传统的笔试答题形式,应尝试采用计算机考试系统[8]或网络在线答题等灵活高效的随机测试形式。这不仅能够较为客观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可以降低教师的评阅难度和工作强度。

六、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

(一)现状与问题

所谓教学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人才培养过程及其质量和效益做出客观的判断与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结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形式和激励师生的重要手段[9]。目前,各高校的教学评价大多采取师生互评的做法。通常,师生双方通过网上教育系统或纸质问卷进行评价与反馈。部分高等院校考虑到学生数量多而采取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做法。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通过师生互评进行教学评价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①参与评价的学生往往抱有应付的心态,而且学生评教难以保证客观公正,考评“全优”的现象较为普遍;②教师对学生评教的结果存在不重视的现象,不能及时做出反馈,个别教师甚至完全忽视教学评价环节。

(二)改革措施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生物技术专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一定的独立性,所以各高等农林院校应建立符合生物技术专业教育自身特点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明确教学评价对象的主体应包括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其次,采取师生互评、师生自评、阶段总结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其中,师生互评旨在提高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度,师生自评旨在提高教师、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度,阶段总结旨在提高师生对生物技术专业教育的认知度。为此,浙江农林大学组建了由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学负责人和生物技术专业资深专业教师组成的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由其负责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招生方案、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考评方式、教育教学的改革探索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与实施,以及加强对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总之,我国生物技术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学改革不能急于求成。各高等农林院校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积极主动借鉴国内外优秀高等院校的成功经验,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紧随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关注生物技术发展创新的动态,在国家、政府、企业、高校、师生之间搭建起一座生物技术的桥梁,以促进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和生物技术专业教育向着国际化、高效化、优势化的方向迈进。

作者:王正加 唐永超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

参考文献

[1]王俊丽,聂国兴.高等教育生物技术专业的办学现状与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5):99-102.

[2]符晓棠,尚文学.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造就工作上适用人才———试论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2):17-19.

[3]郑世英.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人才培育,2009(8):66-67.

[4]张鹏,于兰,刘助柏,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50-53.

[5]杨维霞.高等农林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0):15055-15056.

[6]龙明秀,许岳飞,何学青,等.农业院校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牧草栽培学”课程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1):42-44.

[7]郭庆梅.高等医药院校应重视“中药与生物技术”的教育[J].药学教育,2000,16(1):7-9.

第9篇:生物技术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生物制药产业 产业结构 现状 发展策略

一、前言

生物制药产业以生物技术为基础,利用基因工程的技术,改造生物的DNA,生产出新型的药品,属于高科技、新技术的产业。目前,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已经发展了40余年,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在发展前期速度很快,但是中后期,特别是近几年发展速度才慢慢降下来,呈现出了发展缺乏后劲的特点。为了能够持续快速的发展,要找出导致发展缓慢的各种原因,并合理的制定未来的发展策略。

二、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生物制药产业属于高科技产业,高风险,高投资,高回报是几个比较显著的特点。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经过40余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全国胫骨注册的生物技术公司已经达到了670余家,开发出了大批高科技的新型药物,对肿瘤、心脑肺血管、糖尿病、癌症等疾病起到非常明显的治疗效果。

但是就我国整个生物制药行业来说,大部分以小型企业为主,产业结构并不合理,盈利能力不强,在与世界排行前列的制药公司进行竞争时,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也就体现在了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在初期蓬勃发展,但是缺乏后劲。生物制药产业依赖于高新技术,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发展还不够成熟,缺乏高新技术人才,具体体现就是产品竞争力不强。生物制药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投资周期长,投入资金多的过程,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我国生物技术企业中,总销售额过亿的寥寥无几,全国基因工程药物总销量不及美国一家中等规模公司的年产值。由此可见,探讨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策略,已是迫在眉睫。

三、发展策略

要想实现生物制药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创新思维,注重人才的培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握紧拳头,集群式发展

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中,中小型企业居多,这些企业单个的实力比较弱小。而生物制药产业需要有好的基础设施,有配套是上下游技术,还需要同教育培训、专业服务、技术转移中心等相关服务组合在一起。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生物制药产业链,若是将其集群起来,可以大幅度的提升生产效率,和科技含量。政府要加大对产业集群区的资金投入,做好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业、研究开发、等方面的发展和创新工作,为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要积极扩招高新技术人才,加大研发力度,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更加专业,向产业化推进

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部分技术还没有转化成生产力。技术如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就无法对社会产生影响,生产实践滞后于研发,造成资源的浪费。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企业间要建立技术联盟,形成技术互补,在提高竞争力的同时也能降低生产成本。在进行新药开发时,可以把部分技术的研发外包给具有该项技术研究实力的小企业来完成,充分发挥其优势,弥补自身短板,实现技术与资金的互补,共同努力研发新药。这把新药开发的效率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缩短了研发周期,自然也就降低的研发成本。

(三)、强力支撑,拓宽资金渠道

生物制药产业在研发和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风险较高。产业的发展要有足够强大的经济支撑。吸引资金,有这样几个方面可以考虑:第一,企业要积极开发研发项目,努力争取国家的专项扶持资金;第二,吸引域外资金,加强与其他国际企业的交流合作。第三,搭建好生物医药产业融资平台,在银行和企业之间要做好资金对接。第四,企业要主动出击,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第五,政府要加大对生物制药产业的关注以及投入,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具有好的市场前景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四)、重视人才,提升研发实力

企业要重视人才的引进,提升研发室的实力,要积极抓住国家的人才政策,积极引进、培育人才,拓展生物制药的研发深度。一方面,可以重点引进战略投资人和项目带头人,这有利于企业在招商引资上实现突破。人才的深度和厚度,能够帮助企业提升新产品的研发速度和市场竞争力,加速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四、结语

生物制药产业能够为人类带来大量具有高新技术的药物,这些药物能够治疗那些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同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虽然现在发展有些后劲不足,但是我们有丰富的资源,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市场的需求在增长,生物制药产业有着很好的发展机遇。目前,行业的技术、资金、市场成熟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分析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找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生物制药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清杰,杨芬.专利制度与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J].管理现代化,2012,(06):52-54.

[2] 孙博,孙丽辉.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研发与生产技术现状[J].中国科技博览,2012,(3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