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案例研究法;地理教学;应用
案例研究法是最适宜于教师个人操作品种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是从感性出发,从实践中提出教育教学的观点;在地理案例教学中,以案例为中心,通过师生间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有利于师生的互动,有利于渗透不同形式的教与学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案例的分析过程中,逐步学会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
一、什么是案例研究法
《高中地理课程》,对地理学科与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定位,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特点:综合性和地域性。同时又指出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案例,是对个体对象,决策行为或某个实践中发生的情景的真实描述。它可以是对学生,班级等特定研究对象的成长过程的描述,或者对教学过程的精彩回忆,甚至是对师生交往经历的描绘等等。通过对某种情形的真实描述,向大家提供具体背景、场合、人物、事件及后果,引导人们反思。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地理教学案例,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而真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的形式及分类
案例是新增的教材体例之一,具形式丰富,灵活多样,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1、案例的形式
教材中案例通常以图文或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其在文中存在的形式而言,大体有以下三种类型:
正文夹案例,教材中绝大多数案例穿插在课文中间,这些案例多是不求全面的小案例,用以验证或分析某个地理原理。
正文即案例。有些自然章节以案例分析为主体,正文很少。这种案例侧重培养学生提取和运用信息分析,归纳地理原理的能力,学生需掌握其中部分内容。
隐性案例。教材有些内容类似于案例分析,有些"活动"也与案例分析具有相似功能。
2、案例作用分类
案例具有创设情境,提供信息,隐含问题,引发思考,揭示规律的作用。案例揭示地理规律的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
(1)例析式。
有些案例反映和揭示了一般性地理原理和规律,如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等。
(2)例证式。
有些案例通过给出一些真实,典型、说明性强的事实材料,用以实证或诠释特殊地理原理。用事实说话,说服力强,更起到强调,加深印象的作用。
3、教材案例的主变式运用
案例的文体多是描述或叙述式的,往往要有较多的细节和充足的资料,以提供足够的信息,便于学生分析地理事象发生,发展过程。
(1)补充。
教材中个别案例过于简洁,对学生装未知的,或可能遗忘的内容叙述很少,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补充相关的情景材料,尽量使学生能从中找全需要的信息。另外,在使用案例时,还可以加入一些趣味性内容,使案例更具可读性。
(2)削减。
案例要有较多的细节,也要围绕特定主题,精练地组织语言,力争使案例的每一句话都有阅读、分析的价值。教材中有些案例存在一些与地理原理关系不紧密的语句,增加了学生阅读案例的负担,挤占了学生分析,推导地理规律的时间,适当削减其中不必要的资料内容,教材中有些案例过于完整,将本该由学生分析,归纳的内容全部展示出来,削弱了案例的思考价值,教师可以通过精简和重组,留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 转贴于
(3)、改变。、
一是改变教材案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陈旧资料。很多资料在不断地更新变化,而教材案例使用的材料则是相对静止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予以更新。二是对原案例的变式使用。在对原案例进行分析得出规律后,通过改变案例的情境条件或某些要素,使其蕴含的地理问题和结论发生变化,然后引导学生装进行再思考,再分析,让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认识地理事实和理解地理规律,进而得高案例的使用效率。
三、案例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基于新课标广泛收集、选编案例
案例为"虚",地理原理为"实",案例素材身并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才学过程中不必拘泥于教材,而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立足新课标,从多渠道广泛收集、选编新案例,力求做到"因人选案""因材选案"、"因地选案"和"因时选案"。
选编地理案例。一要注意获得充足的地理素材;二要具有丰富的地理案例的编写知识;三要在正确原则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地理案例的编写程序包括选择课题、搜集材料、编写案例,设计讨论等。案例编写要求首先是所选案例必须真实,来自地理事实。如果是教师自己编写的案例,也须符合地理客观实际。其次是案例必须反映地理事象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要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再次是案例必须适时,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适应地理教学的改革和当代学生的实际情况。第四是案例必须精选,"信手拈来"的案例,地理意义和教学价值均难以符合要求。
2、案例在教学中的处理
(1)案例导入
新课标教材中配备了许多可进行案例教学的案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科书的必修部分,每章、每小节都有配有超过教材正文内容的案例,教师需要将话题引导到案例的讨论中来。
(2)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时,居核心地位是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或提出具体解决策略,讨论通常分为四步:第一步引导问题;第二步讨论疑难问题,一般要花费一定时间讨论疑难问题的特征,这是为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依据;第三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通常至少要提供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对各自方案的利弊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一个最佳方案;第四步讨论如何实施方案,通常也是由学生讨论出多个方案,最后选出最行之有效的方案。
(3)总结反思
【关键词】高中地理 双动两案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54-01
一、高中地理的双动两案教学模式
“双动”是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相互交流合作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强调的是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提高教学方案的教育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能力锻炼、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学习活动。
“两案”主要指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习方案,它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的载体。教师的教案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准确的教学目标,确定准确的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用具所形成的教学活动方案。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为:活动性,注重实现地理教学活动和地理学习活动的良好协调,不但要优化地理教学方法,同时也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不但要是实现地理教学活动设计,同时也注重地理学习活动设计;设计性,基于教师角度分析这一教学模式则需要学会教学、学会教学设计,从学生角度来看则需要学会学习。
这种模式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过度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忽视教师的教学活动,让学案代替教案。第二,一些人主张以教师的教案为主,对学生学案的应用不够。第三,有的将学生的学案和教师的教案混为一谈。我们可以看出,对学案和教案两者的合理运用,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二、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构建策略
(一)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1)自我管理策略。第一,学生要加强自控能力的培养,每天的学习任务要按时完成,排除外界的任何干扰,确保每天的学习计划能够认真落实。第二,学生应在教师的教导下学习地理学案如何正确使用,完成任务后,应及时结合学案,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过认真分析后,及时进行纠正。
(2)地理学科的学习策略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有独特的地理思维,首先,在脑海中形成地理坐标,能根据一个地理坐标,确定一点,然后再通过以点带面,勾勒出一幅地图,培养看图、分析图的能力。其次,地理学习中会有图表的学习,会出现大量的表格和结构图,学生应学会把表格或结构图进行比较式的学习,自己总结归纳彼此之间的联系,摸清规律,培养对比分析的能力。
(二)教师教学策略研究
(1)分段教学策略
分段教学就是根据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地理学案。第一,针对高一,高二的学生,学习地理,教师应按照教材上的小节为单位,深入课本知识,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第二,高三阶段,在进行第一轮复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自查自测,对基础知识中重难点、高频考点等进行重点讲解,并不断传授给学生地理复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第一轮复习时,能把基础知识再度巩固。第三,在进行二轮复习时,通过地理学案的指导,让学生自己整合资料、进行系统的知识归纳和总结,开始做和分析往年的高考题,不断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2)检查与评价相结合的策略
教师的教案要与教学管理相一致,走检查与评价相结合的教学之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因人而异,检查和评价的策略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方法等情况,在师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及时作出评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策略也使教师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3)教师之间集体备课策略
对于地理教学环节,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在教学中就会各具特色。教师集体备课,就是同一个地理教学组的教师们,一起探讨教材、分析教材难点,相互交流教法,发挥集体智慧,设计好地理学案,教师再根据自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教案。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地理课程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概述了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概念,综合分析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地理双动两案教学的实施策略。关于如何更好的结合学与教进行地理教学,如何进一步优化该模式,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还需要我们今后不断的努力和探究。
关键词 乡土资源 高效 地理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67
Build Efficient High School Geography Class with Local Resources
LI Sifang, BAI Wenxin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College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19)
Abstract High school geography curriculum standard requirements geography teaching to combin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erms and conditions consistent learning materials, local resources applied to the import of high school geography class link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lassroom migration links, help student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geography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local resources; efficient; geography class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可用于课堂教学的师生自身经历和体验。任何学校所处环境中都有非常丰富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基于学生对这些资源的认识,教师对其充分加工,以乡土资源为主线,以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全程呈现出来,使乡土资源更具有过程、方法意义和情感价值,也能使地理课堂焕发新的活力。
笔者在东莞七中实习半年期间,有感于周围地区丰富的乡土资源,所以在本文以东莞七中所在的企石镇周围地区为案例进行教学分析。
1 用乡土资源导入,创设魅力情境
课堂导入应能激发兴趣,引起学生注意并使学生进入准备状态。用乡土资源导入课堂,优势在于用学生生活熟悉的事例和场景,给学生造成学习心理优势和知识的亲近感,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联想的思维,使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
利用乡土资源导入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模式来制定,形式多样:(1)利用多媒体系统导入:即使用音频、视频、文字等媒体或多媒体交互系统引入课堂。例如在必修二《城市的空间结构》学习中,就展示了东莞七中所在的企石镇和东莞市的城市三维遥感影像图像导入:这些城市景观中各地的用途是什么?《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中,对比东莞市和企石镇在具体生活中功能差异:大型医院治疗疑难杂症、买文具、读市重点中学、看感冒、看时装展等,作为在企石镇生活的你分别会选择哪里?让这些内容更加贴近生活。(2)利用教师语言导入:即用教师丰富、深情的语言魅力渲染课堂气氛,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带入教学内容设定的环境中,激起乡土情感认同,这样学生便有求知欲望。利用乡土资源导入形式有诗歌朗诵、故事引入、巧设疑问等。(3)课堂活动导入:包括学生组织的简短表演活动、游戏、实验操作等。例如就企石镇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各政府部门、学者、企业、居民应履行哪些责任?
2 用乡土资源贯穿,呈现多样课堂
目前地理教学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材料导入后仅仅作为导入使用,导入完成后又恢复到传统教学框架中,导入材料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密切,以及导入的启发性不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导入的材料本身与知识点结合点不多,无法扩展所致。而乡土资源恰好以其科学性、灵活多样性、案例性和探索性给地理课堂提供更丰富的材料和更宽广的知识面,激发地理课堂别样的生命力。
不同课堂类型下乡土资源的加工方式不同,以以下几种课型作为说明。
2.1 情境教学式课堂
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创。教学模式:确定教学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寻找教学内容与乡土材料的切合点展开学习,师生协作学习,最后成果交流,反馈提高。
案例一: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
师:(展示东莞市地形、气候、河流状况图)结合教材,东莞市是基于怎样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各自然条件对东莞市的发展有何影响?
生:结合文、图列出提纲(独学,5分钟)
生:与同学交流补充(小组合作,5分钟)
师:组织展示,总结(15分钟)
2.2 专题探究模式课堂
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全程由学生完成,教师提供辅帮助。教学模式:提出问题,收集信息,汇总展示,总结提升。
案例二:企石镇农业发展之路――以基塘农业为核心的产业链。
提出问题:学习《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后,企石镇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发展特色农业?
收集信息:学生分四小组,ABC三组以东莞七中为出发点,分别调查走访所划分好的区域农业类型、作物、投入产出等信息,并登记。D组去镇相关政府部门收集近年农业政策,农业经济资料。
展示汇总:各小组就收集好的资料进行整理,讨论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与特色,在课堂上汇总展示。
总结提升:根据汇总内容,总结规律。
2.3 网络自学课堂
当下学生接触多媒体网络资源越来越便利,乡土资源以其丰富灵活的特点满足了不同爱好的学生的追求。建设乡土地理网站,既能满足学生对家乡基本知识的了解掌握,也能拿体验异样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还能培养其对家乡的热爱情感。乡土地理网站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案例三:企石镇乡土地理资源网
网络学习中教师要摒弃放任学生的现象,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制定任务型的活动,提供网络学习策略,以乡土网站为载体,在独学、相互协作下完成学习。
3 用乡土资源迁移,实现三维目标
乡土资源的学习不应仅停留在资源本身,而应让学生通过学习实现地理学习的迁移,由个别到一般,掌握认知策略,认识学习过程,达到情感的迁移。由乡土资源迁移是逆常规的途径,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现象推广到课程要求的一般规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感情的激发。
案例四: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之路
距离东莞七中25公里的东莞市松山湖科技园,经历了普通工业区到东莞市示范科技园区、转型升级引领区的历程。
(学生了解松山湖的发展后)
师:松山湖科技园区发展的原因?
生:①一心一带三廊三片区规划;②国家扶持政策;③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承接国际产业技术转移;④以科研、教育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金融、旅游、生态产业。
师:珠三角地区或其他地方与松山湖区有何相似之处?可以借鉴哪些措施?
生:……
基于乡土资源的高中地理课堂,能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身边的地理知识,创新地理学习方法,打开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情感。从高中地理教学的角度来看,用乡土资源贯穿整个课堂既改进了教学方法,也为地理教师从新的角度提高课堂效率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巴登尼玛.乡土教材编写的几个问题及对策思考[C].全国乡土教材研讨会,2008:23.
【关键词】 地理新教材优点教学策略课程观
自我省全面推广使用普通高中新课程教材以来,广大教师积极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使用过程中,我明显感受到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有着如下突出优点:
一、图像系统增多,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直观。据统计,“必修一”中的图片有155幅;“必修二”中的图片达197幅;“必修三”中的图片共166幅。最多的“章”有58幅,最少的“章”也有17幅图之多。图像系统的增多为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素材。
二、“阅读材料”和案例的数量较多,有利于课程的拓展、延伸和深化。“必修一”提供的阅读材料有ll篇,案例有12篇;“必修二”提供的阅读材料有9篇,案例有23篇;“必修三”提供的阅读材料有19篇,案例有0篇,但其阅读材料基本上具有案例功能。而这些都很典型,内容详实丰富,涉及到地理学的方方面面,对课文的相关内容起到诠释、实证、应用等作用,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眼界。
三、“活动”与“思考”设计多,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必修一”设计的活动有40次之多,思考有6次;“必修二”设计的活动有32次之多,思考有16次;“必修三”设计的活动有25次之多,思考有26次。这类活动题或思考题大多设计合理,使学生能够真正“动”起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化了教材的整体功能。
四、每章后面都设有一个“问题研究",侧重于所学知识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问题研究"的形式多种多样,给学生创造了更多地主动体验和探索的机会。学生从中不光可以体验到获得、整理、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的过程与方法,还可以体验到发现、探究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五、新课程大大压缩了旧课程的内容,强调掌握地理思维方法和地理技能;注重“过程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然地理侧重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理解各个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人文地理侧重让学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分析地理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区域地理侧重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分异规律,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内容上删繁就简,去粗取精,选择有鲜明代表的国家或地区作为典型案例来分析。由此,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对知识的迁移转化的能力,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也提高了能力的要求。
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高,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一方面要求学生课前对文本知识进行结构化预习,对课程内容尽可能做出结构化分析和问题预设,围绕“概念性问题”、“原理性问题”、“习题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事先对文本知识进行结构化学习,对课程和学生做出科学分析和问题预设,深度开发相应的学习工具,选择适当时机支持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新教材已进入全面使用阶段,“张弓没有回头箭”。针对新教材的教学,我个人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进: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实施者。作为教师,不要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要使学生真正地学好,必须树立一种大课程观,使教学不但通过教材来体现,更要通过广泛的资源建设来体现;不但通过课堂来体现,更要通过课外活动来体现;不但通过学习具体的知识来体现,更要通过校园的文化建设和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来体现。要求教师要有敢于突破“教材本位”和“教师本位”的课程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树立整合的课程观。
二、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及时“充电”。新课改告诉我们,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教师要加强学习,及时“充电”。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三、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与继承相结合;严格管理教学常规,保证教学成效。新课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倡改变传统的机械接受式教学;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发现与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教师要勇于尝试施行新的教学方式,但要避免流于形式以及忽视和抛弃传统教学方式走极端,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积极稳妥地探索新教法。当然,还必须严格抓好作业的布置、讲评、收缴及批阅,知识的复习和检测等常规工作,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更好的求知和成长
四、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反思,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写好教学反思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写好教学反思是捕捉教学“灵感”的有效方法;写好教学反思为撰写地理教研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因此,教师应该将这些零散的看似互不相干的教学反思整理出来,认真加以思考、分析、概括和总结,探究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为教育教学服务。
五、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将教学由课堂向课前课外开拓。将一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组长轮流当,老师布置好每节课的自学内容,由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学习讨论新课,梳理知识脉络。这样通过课前小组探究学习和课堂师生互动交流,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也解决了课堂时间不足和学生多的问题。
关键词:补充; 建议; 采用
Xiang compulsory teaching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xtbook version of the content of the
additional recommendations
Hou Li-ha
( Daqing Ci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stitute of Teacher Education Daqing 163311 )
Abstract: Geographical teaching materials are important curricular resources on learning geography for the students. In a sense, the geographical teaching quality highly depends on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The new teaching materials of Xiang edi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e practice of new curricular reformation. But for some reasons, the new teaching materials show many problems.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s imposed curricular reformation for three years. The thesis only connects with the practice of the three years curricular reformation, and raise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obligatory part of the new teaching materials of Xiang edition, including some supplement of knowledge, some selection on teaching methods, some acceptation or rejection of instructional courses.
Keywords: renew, suggest, adopt
2007年黑龙江省实施课程改革,高中地理学科选用了湘教版教材作为学习的主要教学资源。到2010年,整套教材的使用完成了一个轮回。下面结合实际教学简单谈谈对必修三本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处理建议。
地理Ⅰ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补充最新宇宙探索的新事例,如神舟七号、嫦娥二号、太阳系行星冥王星被降为矮行星等相关知识。
2.天体的类别应用图片科学完整描述,建议用图示法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
3.补充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4.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建议放在第二章。采用图示法展示整个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着重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和主要特点。
5.“活动”设置数量偏多,建议适当压缩“活动”,留存有贴近学生实际价值的活动即可。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建议适当介绍矿物、矿产及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意义等相关知识。
2.补充地表形态概念,辨析地形与地表形态。
3.补充大气组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准静止锋等内容。
4.提供热力环流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增强感性知识。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用了圈层的概念,与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要求不符合。建议介绍完圈层之后,可补充说明每个圈层的主要组成要素,这样过渡到个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知识时比较自然。
2.从土壤的形成因子,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不典型,因为土壤要素总体不像地形和气候那么重要。建议采用地形或气候等要素来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用文字表述了世界大陆自然带分布成因等状况,可运用已学过的气候分布知识,联系气候与植被的关系、熟悉各自然带的分布。
4.补充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综合判断,如基带的判断、雪线高低的判断、山地垂直自然带丰富程度的判断等。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补充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影响的理论分析,说明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2.补充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引起的问题。
3.补充全球变暖的原因和解决对策,课程标准未直接涉及,但属热点环境问题。
地理Ⅱ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应用示意图展示较好。建议最后一节可作为阅读资料呈现。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建议设计活动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入手,理解城市的等级、服务范围、空间分布关系。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1.补充重点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结合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究乡土农业发展情况。
2.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较为简略,缺少对主导因素的分析,
“运输、土地、集聚是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这一提法有待商榷。
3.建议对于“区位”和“技术的地域扩散形式”作一般了解。课文中的阅读材料“农业生产条件”和“世界农业生产类型”应是正文的地位。其他的阅读材料可不作知识上的要求。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建议用图示法并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探究。
2.补充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
3.建议关注细节,培养能力。引导学生辩证分析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四者之间的联系,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4.关注现实,适度拓展。建议增加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分析应用(如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地理Ⅲ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差异和区域发展阶段建议选取学生较为熟悉、差异明显的案例。
2.建议“从经济活动所反映的区域结构空间特点”及“人文发展指数”的相关知识可作为课外学习内容。
3.通过两个读图活动,了解区域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特征;训练分析、应用资料的能力;感悟区域间的差异。
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应着重强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1.适当补充其它土地退化的类型,如土壤盐碱化、“红色荒漠”等。
2.我国主要湿地分布区不作识记要求,但能通过图2-7知道我国湿地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建议运用讲解法、观察法、问题教学法等方法,合理运用教材中相关湿地的材料,通过层层设问、逐步分析、归纳小结等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湿地的概念极其重要价值。
3.能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案例总结流域开发思路,再借鉴其整治的经验,建议拓展我国长江、黄河或塔里木河等流域,对其综合开发和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4.采用图表探究教学法进行“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的教学,从利弊两方面分析美国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5.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煤炭与鲁尔工业区繁荣和衰落”的教学,通过对鲁尔区的区位条件、煤炭资源的结构、交通状况的分析,了解煤炭资源对鲁尔工业区兴起的重要作用,联系科技、能源、工业发展史,理解鲁尔工业区衰落的原因;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鲁尔工业区的新发展”的教学,理解鲁尔工业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选择学生熟悉的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分析矿产资源的区域开发。
6.理解城市化与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相互联系;并能结合某区域的实际,进行科学分析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补充不同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进行案例分析。
[关键词] 地理核心素养;翻转课堂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可概括为三大核心素养: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如图1所示)
地理科学素养由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和地理科学意识五个组成部分构成。地理人文素养主要包括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人口道德”意识、“资源道德”意识、“环境道德”意识、国家意识、地理美等内容。而地理技术素养主要包括地理技术知识、地理技术能力和地理技术观点三个部分。
二、传统课堂的局限性
1.传统课堂的教学结构
传统课堂的教学环节一般由导入、教师知识传授、练习布置与讲解等主要环节构成(如图2所示),大多时间由教师支配用于教材知识的讲解,学生课堂内化知识的时间很少。
2.传统课堂教学功能的局限性
结构决定功能。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多是以教师为主导,地理教学中以下三个特点仍然比较明显:
第一,课堂活动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以教材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第二,课堂活动类型少,时间少,师生及生生互动少,知识自我内化机会少。
第三,多样化课堂活动流于形式,部分合作探究活动重形式,轻效果,并未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因此,传统地理课堂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地理学习的乐趣,也不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和高效培养。
三、翻转课堂的优势作用
1.探索与转机
2015年6月至12月,安徽省高中地理教研团队以省优质课大赛为推手,在全省率先尝试举办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大赛。笔者亲历三轮比赛,从观摩中不断学习、总结与反思,充分地感受到了它在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中的作用。
2.翻转课堂课例分析
(1)对学生地理科学素养培育的实践――以《图解太阳视运动规律》一课为例
①课堂实施的主要环节及统计
《图解太阳视运动规律》一课由亳州市利辛高级中学的孙老师执教。本节课主要内容如下:
课前:对不同地区、不同日期太阳视运动的相关知识,孙老师制作了形象而生动的微课,并通过任务单明确了学习目标和要求。学生在任务单的指导下,通过观看微课,完成对太阳视运动规律这一地理科学知识的自主学习,并初步形成了一些地理科学分析的能力和方法。
课堂:首先,孙老师结合比赛时刻太阳方位的实际引入课堂,简单回顾微课主要知识后,紧接着,呈现学生任务单完成情况,通过定量的统计结果,依据学生学情反馈,孙老师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过程,学生分工协作,紧密配合,顺利完成绘制活动,并派代表上台合作展示绘制成果,阐述过程。学生分组展示完成后,老师及时给予完善和点评。最后,呈现经典试题,按照试题难易程度,由易入难,层层递进,继续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展示讨论结果。通过习题,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过观摩后的认真统计,聚焦《图解太阳视运动规律》这节课的教学实施和课堂活动,得出该课的时间结构(如表1所示)。
②对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培育作用
结合本节课的时间结构,不难发现,本节课堂教学有两大特点:
第一,学生活动时间充足充分体现和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学生活动质量提升。在教师的指导下,一个个高质量而有递度的探究和展示活动,从质量上真正实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这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最终必然促进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培育。
(2)对学生地理人文素养的培育作用――以《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一课为例
①课堂实施的主要环节及统计
《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一课由合肥一中的王老师执教。本节课主要内容如下:
课前:学生观看莱茵河流域鲑鱼变化的相关微课视频,完成任务单内容。
课堂:首先,由鲑鱼导入,学生概括鲑鱼主产区莱茵河流域自然环境特征――指出因素。教师结合两份任务单中的典型作答,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答题方法――规范答题。继而,开展学生合作探究活动,分析20世纪50年代后鲑鱼在莱茵河流域消失的可能原因――分析原因。针对探究结果,王老师及时给予点评,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了不严谨和不足之处。教师提出如何让鲑鱼重返莱茵河的探究性问题,并提供莱茵河流域图,让学生分四组进行角色扮演,展开讨论。在展示交流环节,不同角色出现激烈而精彩的辩论,在充分听取学生各组的意见后,王老师又呈现视频资料,展示莱茵河流域治理的有效措施,最后,老师以简洁的板书呈现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和结构,并以引导学生继续课下探究结束本节课。
经观摩后认真统计,聚焦《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这节课的教学实施和课堂活动,得出该课的时间结构(如表2所示)。
②对学生地理人文素养的培育作用
本节课属于选修内容,而且内容相对抽象和空泛,但仔细深究,涉及的课标较多,也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人文素养的内容。在具体实施中,王老师以鲑鱼消失再回归,这一具体而生动的案例作为载体,按照“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探究活动(课堂学生活动共用时29分钟),并通过角色扮演,调动学生积极、自主参与,辩论激烈,精彩迭起。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人口道德”意识、“资源道德”意识、“环境道德”意识和国家意识等地理人文素养的培育,在潜移默化中,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落到了实处。
3.翻转课堂在“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中的优势
(1)翻转课堂的教学结构
通过以上两个真实的课例,我们不难看出翻转课堂的主要教学结构(如图3所示)。
翻转课堂,学生首先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教师制作好的微课视频等资料包,自主把握学习的进度,随时暂停,重复观看,直到学懂为止,这充分地适应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任务单上的课标要求,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准确把握知识的重难点。而进阶练习的设置,检验了学习效果,初步实现知识的内化。针对进阶练习和资料包学习中存在的困惑,通过有效途径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在获取信息反馈后,依据学情反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分组,有针对性地开展围绕问题主题的各类探究活动。组内学生分析素材,合作交流,取长补短,最后通过代表展示交流成果,而组间随后的相互质疑、补充与完善,使学生的自主分析、交流、辩论,渐入佳境,实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效果。最后,教师从更高角度进行点评,完成知识的拓展和升华。
因此,在翻转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特点为: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评教。
(2)翻转课堂的教学特点
经认真、反复观摩基于翻转课堂环境下的安徽省地理优质课大赛中16位优秀选手的课堂,不难看出翻转课堂的以下特点:
第一,翻转课堂基于微课,内涵又远高于微课。其中,任务单地位突出,它引领着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方向,既是课前微课等自主学习和翻转课堂之间联系的纽带,又是翻转课堂的起点和落脚点。
第二,学生探究活动是翻转课堂的重要载体,探究的内容和质量将决定翻转的成败。按照“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探究思路,首先,基于学情差异,学生科学地组成若干个探究单元,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其次,探究问题的设置依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反馈和课标或课标群要求,遵循少而精、由易入难的原则,体现了层次和梯度,侧重实现学生的能力迁移而非简单的知识迁移。其次,各组活动成果的代表呈现及组内、组间的相互补充,相互质疑,相互辩论或相互点评等课堂活动环节,充分地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翻转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体现教学相长。如果把一节课比喻成一部电影,那么教师既要当好“编剧”,更要当好“导演”,还要适当充当“跑龙套”的角色,服务“主演”们演好“剧本”甚至“剧本群”,让课堂翻转起来,在翻转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提升多项综合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3)翻转课堂相对于传统课堂的优势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翻转课堂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换了教学中师生角色,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也便于教师对学生个别辅导。这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革新,增强了学生在地理知识与技能习得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有利于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
四、结语
翻转课堂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来说属于新生事物,它对传统教学的改变具有一定的颠覆性,对师生要求更高,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对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具有积极的助推作用。未来可能还会出现更多、更新的教学模式,但无论教学方式如何变化,有一点将始终不变,那就是:立足学情,高效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向东,袁孝亭.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66-6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一、地理课题教学的内涵
地理课题教学是指地理教师在围绕课程纲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要求而所做的具体工作――即对课堂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合作学习团队,通过理论学习、案例研究、实践探索等研究行动进行的教学活动。
(一)地理课题教学的原则
1.评价原则
学生对于地理课题的习惯反应是“会”与“不会”,地理教师对学生的试卷、作业、练习和课题研究则总以“对”“错”来评判。地理课题教学要求是在问题研究上对于不同学生的区分不是会不会做,也不是做对还是做错,而是表现在所作研究的不同深度以及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过程和表现。例如,“学生能够发现这一点,已经很不简单;如果还能自己收集一些资料,学习一点课本上没有的新知识并能正确分析这一现象,那就很了不起”。这样的地理课题研究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同时又给各种程度学生的发展留出了很大的空间。针对研究课题的这种特点,对学生所做工作的评价要有新的标准。对学生的工作应该给予总体的评价,指出其特点与不足,不能只给一个简单的分数或者“对”或“错”,需建立一个既考核过程又重视结果,全新的多元化的地理课题教学评估、评价体系与标准。
2.自主选择原则
首先课题的选定是自由的,无需受课本进度、内容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爱好、兴趣选择研究课题。课题组参与的学生也是自己选择组合的,一个研究小组人数可多可少,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不干预。但一个班的研究课题不得少于4个,这样可以让大部分学生有活动可参与,还能照顾到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需要,让更多的学生获得课题科学探索的机会和体验,以获得成功的快乐!
3.内外结合原则
课题研究应以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课内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为例,每个章节后都有一节问题研究教学,其实它就是一个课题研究案例,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起来,并在课堂上给学生留足时间用于学生的汇报和交流。课外组织好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地理课题研究活动,使课内、课外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教学体系。
(二)地理课题教学的特点
1.价值观
高中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重要阶段,课题教学有助于达成这一目标。如:臭氧层的保护涉及无氟冰箱的推广,但是无氟冰箱比氟利昂制冷的冰箱成本高,消费者花较多的钱但本人并不直接受益,对这个问题应该采取什么宣传策略?许多报导说,臭氧层的破坏使皮肤癌的发病率上升,其实皮肤癌主要是白色人种生的病,黄种人很少有这种病,黑种人更是与它无缘。当今世界上的医学资料大部分来源于西方国家,国际传播媒体也基本上由他们控制,事情的严重性会不会被夸大了?这里是否也有某种形式的种族偏见:研究课题为这类问题的深入讨论留出了很大的空间。
2.多视角
实践中的地理问题大多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只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需要权衡利弊进行评价。我们过去的地理知识教育却把这样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要么对,要么错,没有选择。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脱离实际,思想绝对化,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现行地理课程标准和高考有意识地选取了一些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课题进行组题,目的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过去我们认为,科学界没有定论的内容不应在中学地理课程中涉及,其实不能一概而论。让高中学生接触一些目前还有不同认识的课题,有助于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探索的热情,培养创新精神,避免思维的片面化。
3.实践性
中学地理教育一直重视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应用,但是仍然存在某些脱离实际的倾向,表现之一是对于地理规律、量的认识的绝对化、理想化。实际上,地理学中的一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近似规律。例如,教科书一直说风的大小跟地转偏向力之间无关,与地面摩擦力有关,但是通过“研究风的成因”这个课题就会看到,实际情况与这种说法是有较大偏差的。而且要复杂得多,学生可以体会到理论和实际的差距。
二、地理课题教学类型
1.知识的应用型
也称为验证性实践型:这类课题研究的前提是认为学生已经掌握所涉及的知识,因此教学的目的不是探索新的知识,而是在学过相应的知识之后通过地理实践进行验证。研究者首先对知识进行学习理解,然后移植到自己的实践中。重点是验证该知识对学习者的自身的适用性,可锻炼思辨能力。此类课题是站在先人已有的成果基础上,研究难度较小,学生易进入角色,比较适合中学生。
2.技能培训型
此类课题研究目的是通过学生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课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一些基本技能:简易地图制作、社会调查、自然现象的观察、简单地理实验的操作等等。注重现实性和实用性,操作面一般很广,除了某些单纯的技能训练性实践外,同时也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
获得。
3.探索性实践型
这类课题实践是为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由部分地理教师借鉴其他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引进地理课堂的,和传统的地理实践课题相比,实践内容可能相似,但是按照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去设计,学生的心理活动大不一样,得到的训练结果也不一样。探索性地理实践所用的方法却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学会这个方法将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教师有意安排这类实践活动,目的是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而不是为了多学一个知识点。课题研究重点是强调发现新方法、发现新规律。它对教师和学生要求比较高,需要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教师去指导。
课题研究教学类型还有很多,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同时运用多种方法。
三、地理课题教学实践
1.课题的选择
以探索天长园丁新村社区地理环境为例:首先社区地理不同于课本的区域地理,它是地理和社会的结合与交叉,教师提醒学生:首先地理课题研究的内容不要只限定在地理学的基本要素范围内,还要扩大眼界,可以选取与居民生活有关、与社区文化、发展有关的方方面面。其次,制订完整的课题研究计划:如,安全、时间、器材等要求,调查、记录表格制定、研究者个人日记、感悟记录本等。
【关键词】地理 分层教学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66-02
一、引言
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表现在学生的自身条件(生理、心理、智力、非智力等因素),社会条件(家庭背景、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如何看待和利用这个差异是每一个教育者值得思考的。分析差异、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合理的教学策略和理念[1]。由于地理学科本身的“即文即理”的性质,在地理教学过程加强分层教学,既能将学生的差异转化为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还能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也能大范围、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2]。
二、地理课堂分层教学实践过程
由于学生的地理基础水平,地理知识经验,地理学习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成绩差异大[3]。根据学生地理学习成绩和能力的综合分析将学生分层,所划分的层次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学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所以在正确的指导下每一名学生都可以进步。地理分层教学具体分层步骤如下:
1.学生分层
学生分层有两种分层方式:(1)隐性分层:教师根据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及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三个组:A-优等组,B-中等组,C-后进组。分层的结果不向学生分布,由教师自己掌握。(2)自助式分层: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的情况给自己定位,自助式的选择地理课程的层次,走读于不同层次的地理课堂。无论哪种形式的分层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成绩和平时表现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学生层次划分的标准为下表所示:
2.教学分层
(1)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是使层次不同的学生掌握适合他们的基础知识,并着重开发学生不同层次的潜能和创造力[4]。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来定向指导的,有效的教学源于明确的教学目标。因此,在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各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如下表所示:
在实施这一环节时, 应注重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体现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目标,这样能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教学的效果及学习的效果都能达到最佳。
(2)课堂提问分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了解学生对所学教材中某个问题的了解,掌握的水平,会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得到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5]。问题的设置也要分层:C组-简单型,B组-少许难度型,A组-较难型。课堂提问不提倡集体回答,进行分层提问,给予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程度的问题,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并能肯定自己的学习效果。
案例2:地球的运动
知识框架结构示意图:
地球的运动基本形式自转运动公转运动黄赤交角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自转: 昼夜交替、时差、地转偏向力公转: 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的划分
问题设计:
①说出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方式?(C组)
②归纳比较地球运动两种方式的方向、周期和速度?(C组)
③恒星日和太阳日为什么相差3分56秒?(B组)
④地球某天大致运动到公转轨道的什么位置?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与地球自转、公转有关?(一年四季学校作息时间的变化)(B组)
⑤分析黄赤交角与南北回归线及极圈度数的关系。(A组)
⑥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会对五带的范围的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A组)
⑦楼间距、太阳能板角度问题、天安门广场升旗的冬夏差异等实际应用问题。(A组)
(3)作业测评分层
测验分层的原则是大考统一、小考分层。可操作方案如下: 方案一:分层编制三份不同难度的试卷给学生进行自助式选择。方案二:设计一份试卷, 试题的设计由易到难来排列,在题目中明确标注必做题、选做题、兴趣题。对于不同层次试卷的成绩等级的划分也有不同的标准,最终给予不同层次学生合理的评价。
在作业习题设计中分三层次:基础类-C组学生;巩固类-B组学生;提升类-A组学生。不同难度的题目在作业的设计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地理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关键,所以基础题目的比例要多,其次是巩固类,兴趣题比例最少,这样的作业设计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4)教学评价分层
在学生地理学习评价中要坚持评价结果和评价过程相结合,用成绩评价、智力评价、观察、访谈、表演、自我报告、行为检核表、真实性情景的问题解决、同学互评、自评等方式。采用不同的标准,综合评价,让他们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尝试和体验。
三、地理分层教学的实践效果和思考
通过实践教学发现学生在合理的分层下,各层学生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和教师对分层教学的认同度也逐步提高。在地理教学中坚持分层教学,既调动了各层次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不断的自我挑战与成功的尝试过程中,学生不再把学习地理当作一种负担, 而是变成一种享受[3]。以下是笔者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1.缩小班级规模,才能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
当前我国中学的班级规模过大,平均一个班人数达到60人,教师不能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情,那么所谓的分层教学只是一个形式,根本起不到分层教学,分层学习和分层进步。一般班级规模小(40人以下),分组少,课堂容易控制,自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比较清楚,教学的效果也明显。
2.学生分层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处理好师生关系
学生分层是分层教学的前提,在学生分层的过程,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在课堂教学时,分层教学中教师要让每一层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切不能只顾优等生而冷落差生,否则会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偏见,这样学生是成功分层了,但是却没起到分层进步的目的,即无效的分层教学。
3.教师工作量增加,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分层教学,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差异,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首先是备课,传统的教学只需要一份面向全体学生的教案,但是分层教学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方案,即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分层进行教学,教师要备每一层次的课,更要了解每一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工作复杂化,精细化,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四、小结
分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积极对待学生的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结合教学案例重点解析了分层教学的实施步骤。从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内容的分层,测评作业的分层以及评价的分层等都由教师精心设计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将为提高地理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提供参考。分层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中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探究。
参考文献:
[1]高传智.中学地理“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C].中国优秀硕士论文集,2003.
[2]张艳玲.浅谈分层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0,(25):156.
[3]袁章.高中地理分层教学实践探索[J].凯里学院学报,2007,6(25):131-132.
[4]张艳玲.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C].中国优秀硕士论文集,2010.
[5]冯小利.分层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07,(6):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