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的历史条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西部中心城区、开发建设、发展优势、发展动力、机遇和挑战
Abstract:“Reform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development program”endows Zhuhai with the core city on the West Bank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The Macroeconomic Policies, including the setting up of the Hengqin new area and the expanding of Zhuhai Special Economic Region, bring a new round of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to Zhuhai.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s of the new urban area -The West City Center of Zhuhai. These advantages include regional advantage, transportation advantage,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advantages and policies advantage, etc. Meanwhile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dynamics of development from three levels .It also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t last it concludes three important strategies which can make a scientific guidanceto the planning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Western Center urban area.
Keywords: West Central area;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Strengths; developing power;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中图分类号 :TU984.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项目背景
建设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区,推动西部地区大开发、大发展,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不懈推进的重大战略,是一代又一代特区领导者、建设者为之倾注心血、汗水和智慧的梦想与追求,是珠海人民多年来的迫切愿望。1988年,市委市政府首次确立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市委四届七次全会提出“工业西进,城市西拓”战略;2008年,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争当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西部中心城区”的战略构想。
此后,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下文简称《纲要》)和《横琴总体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珠海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珠海新崛起、再振兴的势头已然形成,西部中心城区的开发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启动开发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2010年12月26日,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区开发建设启动仪式举行,西部中心城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同时挂牌成立,标志着西部中心城区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2 西部现状
2.1人口分布较分散,城市化水平不高
珠海市域以磨刀门水道为界,分为东西两大板块。西部地区面积占全市约2/3,西部地区人口约66万,不到全市人口(约156万)的1/2。现状常住人口主要分布在斗门和金湾现有城区范围内,城市化水平不高,人口分布较为分散。
2.2外部交通陆续接通,内部交通急需完善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西部地区的交通已经形成雏形,重要交通廊道基本(正在)开通,内外交通仅能满足现状需求。但珠海西部地区的发展还处于初期,将会有更大的跨越式发展空间,需要一个强有力且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来支持城市格局与产业格局的形成。
2.3建设用地分散,土地集约化程度低
西部地区已建设用地较为分散,以交通沿线开发建设为主。西部地区人均建设用地202平方米/人,远远高于东部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74.18平方米/人的指标,土地资源集约化程度低。
2.4产业园区蓬勃发展,园区各自配套
西部地区产业蓬勃发展,2011年西部工业总产值158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2%。形成“3+3+1”的产业格局,由于西部地区的相关配套建设以园区各自就地配套为主,因此,城镇化品质不高,布局较为分散,有业无城。
2.5公共配套薄弱,公共服务水平低
公共配套设施主要集中在老镇区,以沿线配套为主,服务水平不高,人均公共设施用地远远低于东部中心城区人均标准,公共配套设施薄弱。
经过30年建设,西部产业发展良好,随着“双港”的建设和西部地区对外交通的逐步完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然而,由于西部地区规划编制主体多元,诉求多样,形成散点式开发的用地布局形式。西部开发建设无法形成合力,城市化与工业化无法形成良性互动,公共配套薄弱,导致有业无城的局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佛江珠城际轨道将于 2013年动工,港珠澳大桥将于 2016年完工,西部具备了新一轮加速发展的基本条件。
3 发展优势
3.1区位优势
(1)承接港澳、辐射粤西的桥头堡
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拉近了珠港的时空距离,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使西部中心城区可以发挥内外经济和文化往来口岸的通道作用;与港澳及东南亚传统联系使西部中心城区具有地缘政治和经济优势;靠近国际海运主要航道和拥有区域内主要可通航内河出海口的地理条件,使西部中心城区便于联系远洋市场与内陆腹地。
(2)西江流域出口
西江港口联盟由珠海、中山、江门、佛山、肇庆、云浮、梧州、贵港、南宁等14个港口组成,自2009年成立以来,该联盟积极推动西江流域江海联运网络的建设,主动寻找沿江码头合作开发建设机会,力争合作共赢,打破沿线港口各自为阵、单兵作战的局面,谋求共同发展。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区在推进流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不仅地处西江流域出海口门户位置,而且紧邻“双港”,成为江海空联运的枢纽,在新一轮大发展中紧跟时代脉搏,成为西江流域通向世界之门。
(3)珠海市几何中心
西部中心城区位于珠海市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与东部中心城区,西部几个产业园区具有相近的空间距离。
3.2交通优势
港珠澳大桥西沿线的建设将西部中心城区放在了直接面对港澳的战略位置上,成为珠三角西岸城市直达香港的一个枢纽通道。
“海、陆、空”各种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交汇于西部地区,使得西部中心城区有望成为各种交通方式齐全的综合通运输节点,甚至成为珠三角乃至更大区域的客货运交通枢纽。
3.3资源及环境优势
(1)土地资源丰富
西部中心城区地势平坦,可建设用地充足,根据本次规划的现状调研,目前西部中心城区有91平方公里尚未开发的可建设用地,占规划用地36%。
(2)淡水资源
西部中心城区,黄杨河穿城而过,城区以北是黄杨山脉,珠海的最高峰,冬天阻挡寒冷的北风,夏天抬升从南面吹来的暖温海洋气流,形成峰面雨水滋润这片大地,是天然的城市绿肺。黄杨山脉以北的莲州水网密布,河道纵横,处在黄杨河上游,属珠海自然生态保护区,保证了源源不绝优质的淡水供应。
(3)旅游资源
西部中心城区山水交融、海河相连,城区内、外部均有较好的旅游资源,加之处于珠海旅游三角区和珠江三角洲穗、港、澳旅游大三角区内,拥有海、陆、空立体化交通网络和现代化通讯网络,使其具有重大的旅游开发优势。
表01
(4)环境优势
西部中心城区具有优越的自然本底。山体植被茂密,自然环境优良,山、海、河、田相映成趣,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然生态格局。
3.4政策优势
(1)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确立
《刚要》明确将珠海定位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要引领珠江西岸的发展。
(2)特区扩容至全市
2010年10月1日,珠海特区正式扩大到市域,为集全市之力,发挥特区优势,打造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提供了空间和制度平台。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将继续保持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以及体制创新中的特殊地位,珠海将凭借特区优势发挥对珠中江都市圈以及粤西地区的辐射,西部中心城区借政策优势,乘势而上,厚积而薄发。
(3)横琴新区实行比特区更特殊的优惠政策
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珠海市横琴新区实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优惠政策,以构建粤港澳紧密合作新载体。作为中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横琴将成为内地开放度最高、体制活力最强、创新空间最广的区域,为珠海承接新一轮合作提供了政策试验的平台。相较于珠江口东岸已经被侵蚀的生境和高企的生活成本,在这轮发展中,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区已为承接港澳功能外溢做好了准备。
4 发展动力
4.1 动力一――国家战略要求
随着南海深海天然气的开发、通用航空的落户以及《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珠海俨然已经成为保障国家南海利益、发展航空等战略新兴产业和实现国家统一战略、保障港澳多元化发展和繁荣稳定的重要支点。可以肯定的是,在南海战略、航空战略、国家统一战略产生的强大推动力背景下,珠海未来的区域角色以及产业结构、社会经济等将发生重大的调整和变化。
国家战略布局下,珠海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的重大调整将凸显西部中心城区的价值。西部中心城区发展空间充足、临近“双港”,在发展临港服务经济、临空服务经济等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是打造“双港”后方服务平台、落实城市经济、支撑国家战略的最佳空间载体。
海港和空港作为当今世界城市竞争最具价值的资源要素,其带来的经济效能已被一个个成功案例佐证,可以说,“双港”是“西部中心城区”这一概念得以成立的前提,特别是在海洋经济和航空产业这一系列具有国家战略意义项目布局所产生的强大能级与规模的背景下,“双港”对于西部中心城区的推动将是显而易见的。其中,西部中心城区位于珠海机场15―20 公里辐射圈内,具备吸引航空衍生产业的机遇,是发展商务、科研教育、航空物流服务和总部运筹等功能的最佳空间载体,将是服务航空产业、支撑空港经济的重要空间和城市服务中心。
从粤港澳合作的角度看,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则将西部中心城区置于香港辐射粤西的“二传手”和“接力点”的位置。而在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双港”的优势将凸显西部中心城区与横琴新区的战略差异性,与横琴新区更多地突出与港澳在文化创意、科教研发和商务休闲等方面的合作所不同的是,西部中心城区在发展空间、产业腹地、“双港”资源等方面更具优势,将更多地集中在培育基于“双港”的贸易服务和生产等方面,与港澳的合作潜力空间无限,是未来国家统一战略和粤港澳合作的重要拓展区和新兴区域。
如果从这一角度看,在港珠澳大桥所建立起来的“全球门户”与“生产基地”之间的交通廊道上,依托于“双港”的西部中心城区将完全具备打造成为与环澳门地区具有同等级别的产业发展高地,其中环澳门地区(十字门、横琴新区)依托澳门共同打造为世界文化中心和著名旅游休闲目的地,西部中心城区依托空港和海港的门户枢纽,打造区域新的产业高地和粤港澳合作的新兴拓展区域,由此凸显西部中心城区和横琴新区的不同战略价值。
4.1 动力二――区域发展的视角
从区域来看,“出山靠海、节点重构”已成为各城市发展转型和重构内部空间格局的主要趋势,珠海未来的的发展也必将以各类“门户支点”和战略节点为主导。可以肯定,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和横琴新区、“双港”经济区的开发,高端要素往南拓展并形成集聚将是大势所趋,未来珠海的战略性空间位置,就在港珠澳沿线的交通走廊上,其意义不仅是珠海自身的,同时也是区域的和国家的,对此必须有足够深刻的意识。根据上一节的分析,在这一交通轴线上环澳门地区和西部中心城区将凸显为未来区域发展的两大产业高地,因此,珠海未来城市空间战略的核心,都应当围绕着这两个战略空间而展开,其不仅是未来珠海谋求区域地位的战略制高点,也是整个珠三角西岸地区崛起和升级的关键所在。
西部中心城区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面向区域的组织枢纽角色更加突出。从基础设施的角度看,在不久的将来,珠江口西岸地区将没有任何地区在基础设施上能够与西部中心城区相匹敌;拥有“双港”双向支撑的独
特门户资源使西部中心城区具有成为“区域门户”和 “全球门户”的机会,而在港珠澳大桥、广珠铁路、广佛江珠城际、以及江珠高速、机场高速等重大区域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之后,这一基础设施复合优势将更加明显,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将变成名副其实。
从区域市场和腹地基础来看,西部中心城区所直接面对的,不仅
仅是周边国家战略性产业集群和区
域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等自身强大的服务需求,更有甚者,如果从跨区域层面来看,从“双港”沿着西江溯江而上的地带,不仅集聚了珠江西岸最重要的产业集聚区,而且大多位于西江沿岸,由此构成的西江经济带成为区域发展最重要的产业走廊之一,地区之间产业联系、物流往来十分频繁,以高栏港为核心发起并成立的西江港口联盟显示了西江流域经济合作的趋势与愿望。作为西江经济带的“龙头”,西部中心城区的发展组织作用将得到凸显。
明确了西部中心城区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之后,再来分析和判读其所承担的区域角色就显得顺理成章了。随着国家战略布局在“双港”地区的集聚并逐步本地化,对生产服务经济和城市经济的需求将会增加,西部中心城区的总部经济、专业服务、科研孵化等现代服务将应运而生,而城际轨道、港口机场、港珠澳大桥、广珠铁路、机场高速等区域基础设施则在凸显西部中心城区作为西江经济带上的组织节点地位之后,进一步强化其在物流贸易、金融等生产服务的区域需求和腹地基础,使得珠海市和区域各种高端要素在这里交汇,形成新的组织核心和服务中心。因此,未来的西部中心城区将更多地作为周边和区域产业发展的支撑中心而存在,对整个珠海乃至区域都具有战略性价值。
4.1 动力三――城市格局确立与特区转型的需求
《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修改》中,确定远景城市格局为“一条主轴、两大板块、三区一城(东部中心城区+横琴新区+西部中心城区)”。东部中心城区、西部中心城区和横琴三者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共同承担起构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功能。
东部中心城区面临人口和居住用地的饱和,交通拥堵等问题,无法独立承担核心城市的功能,而横琴由于其国家新区的政策优势,可以作为建设核心城市的发动机和对外窗口,西部中心城区的建设,可以作为承载《纲要》确定的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功能的空间载体,作为横琴高端服务需求的延伸。
珠海市东部主城区内已经形成了国内独有的滨海宜居城市特色和气质,然而金湾区和斗门区的城市发展和空间特色并没有形成,使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珠海经济特区对外形象和城市空间框架一直局限在原有的主城区范围,城市形象和空间特色单一,发展空间局促。
西部中心城区水网密集、农田广布,形成了城市化地区和田园风光天然融合的生态基底,为珠海城市空间特色塑造提供了良好条件和巨大想象空间,西部中心城区完全可成为推动特区转型跨越,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和科学发展的示范区。
5 SWOT分析
发展优势在前节已有详细论述,在此不再重复。
5.1发展劣势
(1)开发主体多
西部中心城区地跨金湾、斗门两区,涉及红旗、三灶、井岸、白蕉等四镇,开发层级涉及市、区、镇、村。由于开发主体多,各自诉求不一,开发建设行为也存在着一定的各自为政现象。因此,西部中心城区的建设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尚未形成统一的开发建设步调及合力。
(2)经济规模偏小
目前,西部中心城区经济规模偏小,在公共投资和辐射带动方面显示出劣势。一方面,限于政府财力,一些大型公共投资项目(如联系东部城区的第二通道等)难以落实和推进,建设情况滞后于预期。另一方面,由于经济规模偏小,西部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不仅未能发挥服务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功能,也没有较好的为西部板块各产业园区提供生活配套服务的作用。
(3)东西通道单一
多年来,西部中心城区与东部城区的联系,只能依靠珠海大道一条通道。选择过于单一,造成大量通勤交通汇聚于此,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堵车和交通混乱状况,无法承担继续增长的交通量。随着西部中心城区的开发建设,与东部城区、横琴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交通流量必然大幅增加,如不加快新的联系道路建设,通道单一的劣势将更为明显。
5.2发展机遇
(1)港珠澳大桥的建设
从交通来看,随着港珠澳大桥及其连接线的建设,西部中心城区将成为港澳与粤西、西江流域甚至内地西南地区交通往来的枢纽门户地区;从产业来看,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带来的引资距离弹性效应,使得西部中心城区将成为传接港澳辐射的“第一承接带”和粤港澳合作的新兴拓展区;从城市来看,港珠澳大桥及其连接线的建设将使得西部中心城区与横琴新区、东部城区的联系更加紧密。
(2)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随着珠海市“东部大转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建设西部中心城区的要求日益急迫:一方面,东部地区从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战略性转变,将会带来一部分产业和人口的向外转移,西部中心城区是理想的承接地和容纳地;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以“双港”为引擎、大项目为龙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做大做强临港产业和临空产业,必然要求建设一个强有力的主城区。
(3)区域一体化和西岸崛起
目前,珠三角已进入到一体化和区域平衡发展的阶段,并将形成“一湾、三级、多轴”的一体化空间新格局,西岸的崛起和后来居上将愈发明显。在此背景下,珠海要发挥核心城市的作用,就必然需要建设“强心”,即区域通枢纽门户和生产组织中心。考虑到东部城区在空间承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等方面已接近饱和,同时还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因此这一“强心”将必然由西部中心城区来承担。
5.3发展挑战
(1)南沙、前海的发展
从珠三角来看,广州的南沙、深圳的前海同样以打造区域“强心”为目标,对西部中心城区的发展带来挑战。
广州南沙
从现状来看,南沙已拥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港区等国家级特色经济功能区,也是广东省唯一的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行使广州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
从发展来看,南沙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三个粤港澳合作平台之一;今日出台的《广州南沙发展定位与战略研究》认为南沙应申请成为国家级新区,作为珠三角的发展支点来进一步优化本地区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分布,将南沙定位为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新枢纽,发展高端服务业、科技智慧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产业以及旅游休闲健康产业。
无论从现状还是发展来看,西部中心城区与南沙都不是同一级别、同一类型的“强心”,不是“零和游戏”,不存在恶性的同构竞争。南沙的目标定位于国家级,并且提升到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度;西部中心城区应立足于服务珠江口西岸、西江流域和粤西地区,与南沙错位发展。
深圳前海
根据《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前海定位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将承担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香港与内地紧密合作先导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引领区这四方面功能。前海将重点发展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业四大产业领域。到2020年,前海将建成亚太地区重要的生产业中心,在全球现代服务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基地。
分析可见,从本质上看,前海属于生产业中心,与西部中心城区存在一定的竞争,在对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物流的集聚方面形成挑战,建设速度上,可抢占先机,但是,由于前海的级别为国家级甚至国际级,更加侧重于与香港合作创新方面,因此西部中心城区完全可以与其错位发展。
(2)深中大桥的建设
《纲要》中,确定指出将会“重点建设中山至深圳跨珠江口通道”,即深中大桥,设计以及修建的具体时间表尚未确定,根据现状看来,应该会迟于港珠澳大桥。深中大桥与港珠澳大桥一样,都是连接珠三角东西两岸交通的大桥,两桥在经济利益上将形成一定的竞争和冲击。深中大桥建成后,中山、江门与香港之间的联系可以选择经深中大桥与西部通道到达香港,比经港珠澳大桥更为便捷。因此,将影响珠海作为港澳第一承接带的优势,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将有可能绕过珠海直达中山、江门,直接威胁到珠海依托香港发展产业的利益。珠海应该抓紧港珠澳大桥优先建设的契机,尽早把握港珠澳大桥带来的种种优势资源,“为我所先用、先发展”,尽快打造成为枢纽城市、核心城市。
(3)中山、江门呈现离心化趋势
从现状来看,由于珠海的经济规模偏小,中山和江门日益呈现出离心化趋势。从空间上看,中山、江门两市的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是彼此联合并向北、向东朝佛山、广州、深圳靠拢。从主要交通联系来看,中山市正着力推动深中大桥的建设,江门市正在着力推动江肇高速、江罗高速、中开高速、江门至南沙高速和佛江高速与佛开高速连接线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可见,中山、江门的主要交通联系方向是佛山、广州和深圳。
5.5 SWOT小结
表02 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区开发建设SWOT分析表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下,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应统筹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满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的开发建设要求。首先,抢抓机遇,充分集聚各种资源,强化优势,利用国家战略带给珠海的机遇,做强做精产业;其次,立足珠海,统筹西部开发,东西部互动,完善城市功能配置,支撑服务西部各产业组团;第三,面向区域,携手港澳,激发“双港”能量,引领珠中江一体化发展,打造珠中城市功能区和西江流域门户城市功能区。
参考文献: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Z].2008(12).
《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修改》[Z].2011
《珠海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Z].2011
【关键词】富士康事件;社会支持;维特效应;角色失范
一、研究缘起
2009年,《时代》杂志在把中国工人作为了年度封面人物,这本杂志说,中国工人以“坚毅的目光,照亮了人类的未来”。然而所谓“坚毅”,却是忍耐机器异化、资本侵蚀所必需的品质。2010年,富士康发生13起员工跳楼事件,这不仅仅反映出员工面临工作压力和心理问题,以及企业的管理制度的缺陷,同时也存在社会层面深层次的原因。
二、事件介绍
(一)自杀群体特征
从2010年1月23日到11月5日发生的跳楼伤亡事件中,甚至包括2010年前富士康员工死亡不完全统计,可以发现,事发员工年龄绝大部分在18到23岁之间,只有一名是28岁。这些员工上岗时间绝大部分在六个月之内,有些进厂还不到一个月。
(二)跳楼系列事件发生后各方的反应
1.媒体与民众
从2009年孙丹勇跳楼事件开始,媒体对于富士康事件展开了深入的调查和报道,各大网站就跳楼事件进行了大篇幅的专题报道,香港《明报》在对富士康深圳厂区跳楼事件的报导提到,在物质层面,富士康是待遇优厚的公司,所以吸引很多人进入,但在精神层面,富士康是“血汗工厂”;一时之间,“精神血汗工厂”一词出现在境外媒体对富士康跳楼事件的报道中。可以说媒体、民众舆论是推动富士康事件逐步公开、明朗化的最初也是最突出的力量。
2.政府部门
(1)全国总工会发表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工作的意见》认为,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员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们“个人”的原因引起的,跟社会管理制度基本没有关系。
(2)深圳市相关部门发挥职能作用,以各种方式支持和指导企业应对员工频繁坠楼问题。加强安保防范,(比如,派出300名保安大队的正规保安来支援企业管理)心理疏导,(比如派出一批心理医生进驻富士康)劳动监察,(比如在富士康的生产车间现场测算劳动定额和劳动强度)以及公共设施建设(比如富士康园区内部和周边规划和建设一批必要的文化设施,改善公共设施,增加公共服务)。
3.富士康企业
(1)在六连跳之前企业没有公开的应对措施,也没有在工资、工人休息、生产指标、管理方式等环节做出任何改革和调整。六连跳之后富士康集团媒体办主任刘坤把原因归为了员工个人的心理原因。
(2)富士康在面对工人九连跳事件发生后,直接将工人的跳楼归结为“抚恤金给得太高”。
(3)否认血汗工厂的说法,构筑“关爱圈”,目前富士康已对原先的部分管理办法进行反思和改变,现在员工希望和谁住在一起都可以自主组合报名。4月下旬,针对员工之间缺少沟通的现象,为了方便室友之间交流,富士康甚至下通知鼓励朋友、老乡住在一个寝室。
(4)在硬件设施方面加强了防范。比如在每栋楼的四层以上安装安全窗。郭台铭表示,富士康将采用“笨办法”,在所有宿舍楼阳台安装防护栏,并在建筑物四周搭建防护网,工程量在150万平方米左右。
(5)加薪30%以上提高工人的待遇与地位。富士康在第12名员工自杀后,两次大幅度提高员工工资,自2010年10月1日富士康集团深圳地区各厂区将再度上调标准薪资,经考核合格的作业员及线组长的标准薪资上调为每月2000元。这将是今年以来富士康第二次大幅度提高基层员工薪酬水平,加薪幅度达到66%。
三、文献回顾及问题提出
作为热点问题,对于富士康跳楼事件的研究相当丰富,仅归纳社会心理学视角出发的文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富士康跳楼事件为引子,阐述其背后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状况,这类文献重点在于从社会环境的层面分析原因。一类是分别从个人心理或者企业管理失调导致的社会支持系统缺失的角度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
以往的文献更多的在于微观或者宏观层面去研究问题,本文试图采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视角,通过个案二手资料的分析,从个人,企业以及社会层面出发,比较全面的探究富士康员工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机制是什么?以及悲剧发生在富士康这个企业是偶然还是必然?
四、研究框架
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取文献阅读、二手资料分析方法,一是对文章以及报刊文献进行了检索和查阅,了解了对于转型时期新生代农民工的理论研究;二是对互联网上信息的收集,在这方面,主要在新华社等官方网站,百度、维基百科南方周末等新闻媒体中收集了大量关于“富士康跳楼事件”的报道及相关评论。
研究思路上,本文试图从微观到宏观,从富士康这个群体到其所属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理论,逐层的探究员工跳楼的发生机制。
五、理论背景
(一)社会认同理论(维特效应)
维特效应即自杀模仿现象,是指自杀行为具有一定的模仿性和传染性。尤其在一个团体中,如果成员共同存在某一种情绪(通常是负面的情绪),但缺乏应对的手段和宣泄渠道,如果有个体选择一种方式发泄,其他就会倾向于模仿。
菲利普斯的研究发现对轰动性的自杀事件报道,在报道所涵盖的地区,紧接著自杀率就会有大幅度上升。因此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些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别人自杀身亡消息后,就启发了自杀念头,效仿了自杀者。这里面贯穿著一个社会认同原理,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其他内心痛苦的人采取了自杀的形式,他也就认同了这种消除痛苦的手段。
(二)社会支持理论
七十年代初,精神病学文献中引入社会支持的概念,社会学和医学用定量评定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人们发现,除了自我防御这一内在心理系统能够抵御和缓解精神病外,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背景这一外在因素,对于精神病的防御与治疗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一是,客观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支持、网络支持(稳定的社会关系如婚姻、同事、朋友等,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等),这种社会支持不以个体感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二是,主观体念的支持,即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受尊重被体谅的情感支持及满意度,这类支持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三)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角色失调是角色过程的一个方面,是指个体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的现象。角色冲突是当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境,也就是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中出现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的状态。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终止表演或放弃角色期望。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中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
六、心理现状分析
1.有更多的精神和情感诉求,自我意识增强
人类较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总是产生于低层次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对于新一代农民工而言,城市已不仅仅是获取工资的地方,他们还希望在城市中获得友情、爱情,实现理想,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另外,随着社会转型的发展,电视、手机、网络等的普及,他们的职业期望提高,寻求更好的自我发展的机会,寻找立足城市的机会,或者为回乡创业积累资本等。富士康的员工他们会去一元钱一首的K歌房和五元钱一局的台球。也会去书店看书,去报培训班学习。
2.生存焦虑感强,心理落差大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上的挫折感与焦虑感,首先是身处社会底层的挫折感和强烈的生存焦虑,劳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城市生活成本高,但收入微薄,这样产生的一个悖论是富士康的员工都是主动要求加班,他们的收入加班费的比例占到了一半以上。而由于工作的艰苦,他们居然羡慕那些受工伤可以休假的人。
其次,人生理想和生活现状之间的巨大鸿沟也会使新生代农民工产生挫折感和失落感。同其父辈相比,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有着更为远大的人生目标,他们希望能在繁华的都市中构筑自己的理想生活;然而,从现实情况看,他们所期待的城市生活到了现实中却只是密集型的劳动,只能长期住在拥挤的条件简陋、缺乏安全措施的职工宿舍或者廉价的出租屋里,很容易产生绝望的情绪。
3.身份认同危机,缺乏归属感
“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村生活的时间不长,对“农民”的身份以及农村的生活方式还未形成稳定的认同感。此外,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家乡回不去了。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不会从事农业生产、不适应农村生活;二则,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即使想回去,家里也没有土地。他们虽渴望成为“城市人”,现实中却只是城市的“边缘人”,这就容易使这些背井离乡的年轻人始终有一种漂泊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心理上缺乏归属感,这种身份认同上的危机就很容易导致各种心理冲突。
七、原因分析
(一)个人层面,维特效应导致自杀的模仿
富士康跳楼事件在时间分布上的密集,自杀方式的一致,自杀者年龄的相仿,可以用“维特效应”进行解释。从整个时间轴来看,在孙丹勇事件被密集深度报道和广泛讨论之后,后续自杀事件鱼贯而至,构成了一个不断加速的“维特链”。富士康员工普遍反映,开启“跳楼事件”闸门的,是2009年7月的富士康员工孙丹勇。虽然,孙丹勇跳楼事件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但在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该事件带来的影响,却不是孤立的。一个毕业于哈工大的高材生,以跳楼的形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媒体的传播加上公司内部的传闻,使得“孙丹勇事件”成了公司内部最大的“社会心理事件”。
虽然说遇到的“问题”,才是导致自杀事件的根源。但是不能否认,“维特效应”是导致自杀者选择自杀作为解决问题方式的原因之一。用该理论分析,首先是模仿心理。人在多数时候并不是依有意识的理性思考和深思熟虑的计划而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更多的依靠本能、习惯、传统、宗教和对前辈的模仿来行事。然后在面临困境时,常规指导源都无法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时,便会陷入极度的不安与无助,此时,若身边处境类似的人选择了自杀,他们很可能接受这个简单而容易的答案。甚至在自杀方式上,他们也懒得去考虑,而简单的模仿了事。亦如富士康员工基本都采用了“跳楼”这种自杀的方式。再次,是社会认同原理。一些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别人自杀身亡消息后,他也就认同了这种消除痛苦的手段,就启发了自杀念头,效仿了自杀者。而媒体对自杀新闻的大肆渲染对于一些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具有强大的暗示、诱导性。
(二)企业管理层面,社会支持系统缺失导致人情冷漠
人是一个社会人,除了生存,员工们还希望有社会交往,在精神层面上需要有情感支持,而这些通常是从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每个人都必须有自己的小圈子,否则就会被孤独、无助和焦虑等等情绪包围,直到心理崩溃。这就是人的社会性。富士康深圳厂区42万员工中超过85%是80后、90后的员工,这意味着数十万计的年轻人可能是从学校或家乡直接来到富士康工作,完全进入新环境,他们正在经历一个职业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迫切需要社会关系网络的支持来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新的人生阶段。但是在富士康,事件发生前给工人分宿舍时,按照了同乡熟人不能分到一起的原则,导致员工的圈子被打乱,造成尽管其园区内人口密度极大,但在这个拥挤的空间内,人们却仿佛一个个互不相干的碎片,孤独而冷漠地生活着,甚至同住一个宿舍的室友都不知道彼此的姓名。“老乡会”、“同学会”这样的“非正式组织”在富士康更是几乎是没有的。“13连跳”中的员工绝大多数刚进厂不久,这一情况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一方面,由于过高的工作强度和过长的加班时间,工人们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业余时间,其有限的个人生活、休闲娱乐和精神追求,都被工作挤压、割裂成了一个个零散的碎片,另一方面,其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也极度萎缩,他们讨论自己的同事们跳楼自杀时,往往有着出人意料的淡定或者不屑,甚至语出戏谑,似乎每个人都是局外人。正如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其《自杀论》中所说:“个体的社会关系越孤立、越疏离,便越容易自杀”,“集体的力量,是最能遏制自杀的障碍之一”。而在富士康的工业区,由于企业管理的原因,这样的集体力量是缺失的。
(三)社会层面,社会角色失调导致期望困境
由于社会转型,城市化经济发展,就富士康的大多数员工而言,他们或者是在城市长大,或者即便是在乡村长大的,也已经不再是主要的农村劳动力。他们怀抱着梦想来到城市,却发现在每平方公里填塞了十几万人的空间中生活、工作,每月拿着最低工资收入的薪水;而城市生活成本越来越昂贵,面对薪水和需求间的巨大差距。社会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角色失调现象,是富士康员工也是“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对自我、对梦想的一次又一次否定。角色失败处理得好也许是好事,可以重新树立目标,实现新的理想,而处理不好,就容易酿成悲剧。富士康今年第11位跳楼的员工李某就在其遗书中表示,自杀是因为感到现实与其对前途的期望差距较大,失去生活信心。角色期望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困境,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压抑与异化,一名富士康员工表示,“每个人每天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影子。一样的工作服,一样的工作。”这种与“机器相伴的青春”,是“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几乎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而且对“何时才是尽头”困惑不堪,这其实已经超越了富士康事件本身了,而是社会转型期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
八、结论
综上所述,员工的心理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个体原因,员工的抱怨和不满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心理失衡。自杀的原因是复杂的,无需去寻找唯一的解释,悲剧的发生,既是个人的问题,也是企业的问题,以及社会的问题。笔者认为从微观到宏观逐一剥离,富士康员工面临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个人的问题,在媒体的针对跳楼事件负面下,在生活环境的极其接近性的情况中,自杀作为一种示范,被同样焦虑和内心痛苦的员工所效仿,“跳楼”成为了员工解决生死问题的手段。二是企业的问题,由于富士康半军事化的管理,恶劣拥挤的住宿环境,导致“每天机器一样运转”的员工缺乏相应的社会支持系统,每个人都成了孤立的点,永无休止的面对机器后,一旦遇到焦虑与压力,最容易自杀。三是社会的问题,由于转型时期城市化的发展,“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几乎不得不面对的“机器相伴的青春”,从而导致对“何时才是尽头”困惑不堪,这其实已经超越了富士康事件本身了,而是社会转型期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娜娜.“精神血汗工厂”中的社会网络缺失――由富士康跳楼事件引发的思考[J].长江论坛,2010(4).
[2]周林刚,冯建华.社会支持理论――一个文献的回顾[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
[3]高会恩.从富士康职工跳楼悲剧看第二代农民工生存困境[J].学理论,2010(19).
[4]陈荣武.“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自杀现象的社会学反思――从富士康“N连跳”说起[J].青年探索,2010(6).
[5]刘闻佳.从“富士康事件”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现状及对策[J].长江论坛,2010(4).
[6]徐道稳.生存境遇、心理压力与生活满意度――来自深圳富士康员工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10(4).
[7]刘志毅.与机器相伴的青春和命运――潜伏富士康28天手记[N/OL].省略/content/44881.
[8]刘志毅.破解富士康员工的自杀“魔咒”[N/OL].省略/content/44883.
[9]刘志毅.富士康“八连跳”自杀之谜[N/OL].省略/content/44878.
[10]富士康跳楼事件.baike.省略/view/3624334.htm.
健康的心理是我们成长必的备件条件
同学们,请想一想,如果给你两个人让你选择其中一个做朋友的话,前一个是对生活充满了积极的心态,不管遇到了什么事情都能一笑带过对你每天笑脸相迎的人,后一个是为难发愁,遇到难题总是怨天尤人,每天对你愁眉苦脸的人。不用说,大家都会选择前者,这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健康的心里是我们成长的必备条件。
何为健康的心理呢,能够正确对待批评与表扬,正确处理成功与失败,对任何有益社会和人类的事能够充满信心与希望,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才是一个健康的心理。反之一个人受到表扬时就得意忘形,忘乎所以,沾沾自喜,受到批评就垂头丧气,丧失意志,不思进取或对任何事都抱有消极的态度,这是不健康的。
怎样才能有健康的心理呢?首先要加强自我修养,“静以修身”这要求我们心要静,要学会目标转移不胡思乱想,用学习来充实自己。另外,要加强我们的道德修养,提高自制力。在学习生活中要“严以待己,宽以待人”善于创造和奉献,对老师,同学要以诚相待,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多做一些助人为乐的事情,还要不断克服自己的不足,虚心听取被人的意见,能和反对自己的人正确相处,只有这样才 能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去迎接生活面对学习。
同学们,相信我们只要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并坚持不懈的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就一定能创造奇迹,取得成功。
关键词:新商业经济;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知识型员工
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
在传统经济逐渐没落的今天,新商业经济模式已经形成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时代。而知识型员工实际上是指:具有追求自主性、个体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员工群体。他们显然已经成为支撑商业发展的基点,所以新商业经济条件下对知识员工的管理势必要形成科学的体系,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都要与时代相适应。
一、新商业经济条件下的知识型员工
1.新商业经济。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转型,传统经济也在逐步的变革和创新,这为新商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传统经济的转型和商业变革中,一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中国新商业体系逐渐成型,并完善成了新的的商业经济发展模式,即在传统经济的基础上,结合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特征形成的,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自由化相结合的产物。其主要特征是:
第一,经济的转型必然带来商业的变革;
第二,随着经济转型的成功,商业资源也在逐步转换;
第三,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商业应用技术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
第四,智力劳动取代体力劳动成为中国新商业经济条件的动力源泉。
总之,新商业经济就是在融合几种经济模式下,以互联网为平台,以商业资源为资本,以知识型员工为基础所形成的具有新思维、新模式的商业经济发展模式。
2.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即“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这是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首次提出的。在今天,结合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将知识型员工的定义加以扩充,即具有追求自主性、个体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员工群体,他们利用知识或信息进行工作,他们工作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工作本身。与非知识型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在个人素质、心理需求、价值观念上存在很多特点:
第一,具有与工作相适应的特长以及较高的个人素质。通常知识型员工大多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一定的专业技能,随之带来的影响就是知识型员工在求学的过程中能够拥有较高的视野,培养出较强的个人素质以及较广的知识面等。
第二,具有自我价值实现的强烈愿望。知识型员工在接收专业教育时会拥有较高的求知欲,到了工作当中,这种对于知识的求知欲就会转化成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第三,高度重视成就奖励和精神激励。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成就奖励和精神激励往往比物质奖励更为吸引他们。更因为其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他们更注重他人、社会以及企业对自身的评价,强烈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二、新商业经济条件下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
随着新商业经济的逐渐形成,新商业体系的逐步完整,知识型员工在企业员工比例中所占成分越来越多,因此,企业务必结合商业经济的特征以及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
1.人本管理。(1)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现代企业是新商业经济的组成部分,其所提供的平台往往被知识型员工视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平台,因此,企业在对知识型员工的培养和管理中,首先要提供一个平台,供知识型员工施展才华和实现自我价值。(2)充分授权,人尽其长。企业对于知识型员工依据其特长进行工作的委任,这是一般企业例行的方法,但是,这样的委任往往难以让员工产生归属感,甚至由于上下级安排或业务安排出现的差错,而使知识型员工产生有志难抒的感觉。因此,对知识型员工的充分授权要建立起相应的组织结构:第一,对上要求管理者的充分信任以及放权自治;第二,对下要求赋予知识型员工领导权责;第三,要求扩大非上级干预的业务流程,由员工自行指定解决方案以及处理问题。
2.激励管理。激励管理的主旨在于激励型的薪酬体系的建立。企业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不仅是吸引和留住知识型人才的保障,也是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基础。合理的薪酬体系要包括内在和外在两部分。外在薪酬体系包含的主要是给知识型员工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型价值体系。例如:基本工资、奖金、股票期权、认股权、人身保险、医疗保险等。内在的薪酬体系主要是指非货币性的各类激励因素体系。例如:工作满意度、提升工作环境的质量、个人表彰等。外部和内部的薪酬体系必须相互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薪酬体系,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留住人才。
3.培养管理。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层说,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是使员工不断成长的动力与源泉。在新商业经济时代,对于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是企业吸引员工和留住员工的重要条件。因此,企业应当将培训贯穿于知识型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使员工的理念和工作方式不断更新,达到和企业发展状况、时展特征相适应的同步阶段,这样不仅会为企业留住人才,还会为企业形成稳定的人力资源。
总之,随着时展,新商业经济的到来,知识型人才已经成为时展的决定因素。科教兴国,不仅仅是国家发展的方针策略,教育兴企,对知识型人才培养和运用也是经济无限发展的动力。因此,新商业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要不断深入发展对知识型人才培养和管理,充分关注知识型员工的工作需求和情感需求,只有当知识型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对未来有期待感,才能实现企业和员工职业生涯的“双赢”。
三、结束语
近年来,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各国之间经济往来日渐频繁。各种理念不断冲击着国人的思维,新事物、新方式不断向传统经济发起挑战,为了顺应时代的特征,传统经济不得不面对改革和创新。而知识型人才正是这种局势下,在新形成的商业经济条件下,企业得以发展的资本。因此,在对于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上要求注重“以人为本”、“奖励机制”和“培训发展”等模式的建立。企业和知识型员工在新商业经济条件下,互利共勉,才能够实现彼此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关培兰,李晗.新商业经济条件下的知识员工管理[N].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关键词]舰员;表达;性心理;性知识
中国不同舰艇的舰员均肩负着捍卫、维护海洋权益、履行义务的神圣使命。艰苦的环境、单一的男性群体和特殊的职责,必然使他们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有一定的特殊性。本研究旨在促进舰员的生殖健康,又最大限度减少负性影响,以便为舰员的卫勤保障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 象
于2003年6~8月从不同舰艇随机抽取1266人作为调查对象,因填写资料不完整而剔除56人,有效答卷为1210人,均排除重大躯体疾病,既往无精神病史,无严重认知障碍。均为男性,年龄18~38岁(22.50±3.02岁)。文化程度初中410人(33.88%)、高中552人(45.62%)、大专以上248人(20.50%);未婚1143人(94.5%)、已婚67人(5.5%)。
1.2 问 卷
根据研究目的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分5部分:①一般情况;②性生理情况;③对性相关问题的态度和观点;④艾滋病知识水平;⑤性知识来源。
1.3 调查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在专业人员的统一指导语详细讲解后,以匿名方式由调查对象独立完成,问卷现场收回。
1.4统计方法
数据输入计算机后,应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参与者数量分析
发放问卷1266份,因填写资料不完整而剔除56份,有效答卷为1210份。
2.2问卷调查结果
2.2.1 独自及独自后的感受 独自在被调查人员中较普遍,最典型的独自就是()。其他还有性唤起(常常表现为的)、性梦、性梦(梦遗)等。从调查中可知,近3个月有98.4%的舰员在受到较强的刺激下能出现性唤起,84.7%做过性梦,42.1%有行为,94.9%有过梦遗。在航期间做性梦后觉得是愉快经历的占53.4%,无所谓的占19.6%,希望重温旧梦的占20.1%。后觉得兴奋舒服为69.8%,无所谓为17.4%,不可理解为8.1%,而觉得自责自卑为8.7%,觉得苦恼为8.7%,觉得羞愧有罪恶感的仅为3.5%。
2.2.2 舰员性心理、性观念、婚恋观 从调查中发现舰员93.5%想结交异性朋友,72.3%喜欢积极参与谈论性问题,75.8%回答与其谈论的对象为同性朋友。初恋年龄为18.21±2.56岁。调查中对于恋爱中交往的性观念,发现在拥抱或接吻这个等级上占的比例仍然是比较大,为62.3%,这是人们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不必害怕,因此而开放起来。最高到抚摸非敏感和非隐蔽部位等级为16.6%,最高到抚摸最敏感和最隐蔽部位等级为5.2%,而在这个最高的行为等级比例为15.6%。60.3%赞同婚前,当发现恋人以前曾与别人有过性关系后的态度既往不咎的占60.6%,说明新型的观比“不结婚,则不能有”,“无论如何,处女膜都必须完整”的传统观有了很大的不同,宽容度明显上升。
选择对象所重视的条件排序为(所问问题可多项选择):①善良持家(60.45%);②温柔宽容(55.29%);③有主见、有学问(36.19%);④漂亮性感(13.21%);⑤家里有钱、有地位(4.80%)。说明他们择偶更注重个人良好素质与内在条件,而对家庭财产、社会地位、生长环境外在因素却不太重视。
2.2.3 人际 首次行为平均19.72±2.64岁。283人(占23.4%)与异性有过,而216人是未婚者。147人从不使用或偶尔使用安全套。与同性相互69人(占5.7%)。
2.2.4 舰员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 舰员82.1%对于性这种传播途径,已经有了较正确的认识,72.9%的人知道输血这种传播途径,对于静脉注射共用针头这种传播途径有70.3%认识到,对于产妇传染给婴儿这种传播途径,只有58.6%的人了解。这是由于目前很多宣传仅仅抓住“性”不放,很少讲清其它可以传播艾滋病的途径。21.6%的人认为礼节性的接吻会传染艾滋病,这也是我们的宣传很少讲的一个问题,可是这对于还未到晚婚年龄不允许结婚的舰员来说,却是最现实的问题。
2.2.5 性知识来源及对性教育的需求54.5%的舰员回答从未与父亲就青春期知识、个人恋爱、婚姻、性病、生育问题进行过交谈。42.8%舰员认为单位根本没有正规的性教育,31.9%舰员认为单位以政治教育代替性教育,50%以上的青年舰员从不同途径偷偷摸摸地获取性知识。医学书刊杂志、性教育展览、同性朋友是三个重要的性知识来源。93.0%的舰员认为对他们开展性教育是必需的。受舰员欢迎的3种性教育形式为听讲座、开通咨询电话、办展览。
3 讨 论
由于舰艇出航频率高、在航时间长,舰员要面临海风、海浪、船体摇摆、昼夜温差明显等恶劣的海况,且远离亲友、与异性无接触,信息闭塞,舰艇上无论作业还是业余生活均单调、机械、循环往复同一系列动作,这些都会使舰员的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本调查结果表明,独自在航期间很普遍,说明舰员容易接受独自的事实,也更能从中体会到乐趣和放松。独自虽然不是完美的性满足方式,但却无害于他人,是一种自我心理慰藉,在一定程度上能渲泄能量、缓解性紧张、保持身心平衡。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少部分人与同性相互,在此不能简单称之为同性恋现象,考虑为长时间处于同性群体中,由于找不到异性解决而被迫或诱发的,这样的行为通常是暂时的。舰员在婚姻对象的选择条件上,与外在条件相比,更注重个人良好的素质、个体的发展潜力,摈弃了传统的的重门弟、重财产等婚恋观。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态 压力
一、现阶段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难释的教育教学重负
近几年,我国教育界基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提倡降低学生学习要求,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其实,学生负担过重,归根究底还是因为教师负担过重。社会、家长和学校对教师过高的要求:片面追求升学率,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向学生加压,所以,要想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实现整体素质教育的发展,必须重视“为教师减负”。这是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强烈呼声, 一定程度上,中小学教师已不堪忍受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的身心压力。这些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具体体现在:1.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过长;2.教师的周授课时数过多;3 .教师的工作项目繁多。
(二)难圆的职称梦
教师具有强烈的精神需要,他们热爱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追求事业的成功,渴望得到同事同行的尊重和学生的尊敬,在工作上做出较大成绩,学术上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晋升高一级职称能够满足教师丰富强烈的精神需要和价值认定。再说,因为职称与教师工资收系在一起,同时关系到教师的评优评先等许多切身的利益,因此,晋升高一级职称就成了教师一定时期内的第一需要,成为教师职业过程中的第一追求。
但目前我国教师职称评定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如职称评定的标准和条件不客观甚至不科学,有些方面缺乏具体明确的指标,老学校职称评定压力大,僧多粥少等问题严重;职称名额指标经过层层分解,最后到具体单位时常常是与实际需要升职的差距太大,尤其是在农村中小学,往往指标严重不足。
教师面临的压力是很沉重的。沉重的压力不仅不利于教师教书育人活动的进行,而且于教师的心身健康也不利。不少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职业差,心理健康问题多,这与他们长期超负荷工作、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社会对教师过高的要求以及教师工资福利偏低等因素而引起教师巨大的精神压力有直接关系,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有哪些减轻教师压力的对策呢?
二、减轻教师的压力,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师共同的努力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教师减压
1.改变评价机制,科学评价教师
以往对于教师的评价,依据更多的是学生成绩、发表获奖的论文、参加教学比武的情况等等,其实我们更应该重视过程评价,减少终结性评价;重视质性评价,减少量化评价。
2.实行人性化管理,体现组织关怀
教育行政干部应当更多关注教师的生活状况,当教师出现天灾人祸等意外情况的时候,教育行政干部的及时慰问,会让教师感激涕零。
3.组织工会活动,为教师提供放松的机会
教育行政干部应当利用有限的经费组织趣味运动会、卡位OK赛等工会活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娱乐时间及场所,因为正当的娱乐是调剂教师身心最有效的途径。
4.组织各种竞赛,为教师提供展现才华的平台
教育行政干部应当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比武、说课、说教材比赛等竞赛活动,不管是派往省、市、区参加教学比教学比武或说课、说教材比赛等活动,还是一个办事处级的优秀教师,都会给教师本人带来无限的荣耀与无穷的工作动力。
(二)教师应当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
压力的大小,关键是个人的心态。“感时花溅泪”就是很好的写照,教师应当努力做到:
1.要有崇高的职业荣誉感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说:“教育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教育,人类还可能是愚昧的,社会生活还可能是原始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教育职业是多么伟大的职业、多么崇高的职业。在我国,把教育职业称为“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把教育列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把“科教兴国”作为治国兴邦,振兴民族,复兴中华的方略。作为从事中小学教师职业的教师,应当感到无尚光荣,无比自信,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工作。
2.要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教师产生压力的主要症状是感到时间不够,解决办法是:a、在工作的过程中注意统筹方法,合理安排工作的先后顺序;b、尽量减少“疲劳战”,“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
3.要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可能帮助教师有效地减轻压力,一方面,体育锻炼能使身体健壮,精力充沛,能力增强。另一方面,体育锻炼减少了沉溺于压力情况的时间,如散步、慢跑等体育活动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休闲”机会。体育锻炼要有规律和持之以恒,并以适量的娱乐性为原则。
饮食调理的总原则饮食结构要科学
饮食营养均衡,结构合理,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意义重大。以下饮食方案,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并做适当的调整。
每日1袋牛奶,补充钙质。
四五顿餐,七八分饱,粗细搭配,甜咸适当。
每日糖类250~350克,肥胖和消瘦的人适当增减。
每日3份高蛋白食物,如瘦肉、鸡蛋、鱼肉、豆腐等,三餐各1份。
每日食用500克蔬果,蔬菜350~400克,水果100~150克,种类要尽量的多。
控制脂肪的摄入量
研究显示,每天脂肪摄入量的最恰当的比例是不超过总能量的20%~30%。
构成脂肪的脂肪酸按双键数目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进一步还可以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多可明显升高血液中总胆固醇水平。通常,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应低于总能量的10%(一般为6%~8%)。
限制糖类的摄入
研究发现,血糖升高,虽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大血管病变的患病率已经开始显著增加。而最近研究表明,高血糖会产生某些有害影响,导致低密度脂蛋白颗粒氧化,促进动脉硬化血栓形成。
糖类有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双糖(蔗糖、麦芽糖)和淀粉(食物纤维等)三类。
单糖吸收迅速,会很快进入血液,双糖在进食后也会很快进入血液。而多糖不供给热量,有很多其他糖类不具有的功效,如延缓胃排空、抑制胰岛素释放、促进胆固醇排泄等。糖类的摄入量占总热量的55%~60%即可,在选择上要注意选择多糖。
适当多饮水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一个人可以几天不吃饭,但是绝对不能不喝水。血液的含水量达到80%以上,水分不足不但影响血液的功能,而且还会导致血液中废物的聚集,血液会变得黏稠,容易导致血栓。另外,血液不能进行很好的流通和新陈代谢,也会影响血管的功能,如血管弹性下降等。所以,每天要有足量的水摄入,除了汤羹、粥等饭菜中的水,还要格外补充1500毫升左右的水。
那么,选择哪种健康的饮料最适合补水呢?答案是白开水、矿泉水,低热量的运动型饮料也是不错的选择。不推荐用果汁等糖分高的饮料、太凉的饮料来补水。
绿色蔬菜帮忙清理血管垃圾
人体脂质代谢出现障碍时,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就会在体内堆积起来,它们会使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和堵塞,成为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根源。而这其中,绿色蔬菜是最值得推荐的天然血管清道夫。
绿色蔬菜富含清除血液油污的营养成分
食物的营养成分中,维生素B6、维生素C、维生素E、大豆异黄酮、茶多酚、番茄红素、膳食纤维、钙、镁、硒等都可以帮助血管减少血液中的垃圾。而它们在绿色蔬菜中都能轻而易举地找到。
绿色蔬菜脂肪含量非常少
脂肪摄入量的多少与血管和血液中的垃圾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其所含的饱和脂肪酸会增加血液中的油污的浓度,还会破坏血管健康。而绿色蔬菜中几乎不含饱和脂肪酸,其所含的膳食纤维还可以促进血液中饱和脂肪酸的排泄。
绿色蔬菜还有更多的健康秘密
多吃绿色蔬菜对控制体重有益。其膳食纤维含量较果类高,还能有效增加饱腹感,延缓食物在胃里的排空速度,有利于控制食量。另外,对控制高血压、延缓血糖上升速度以及降低血管炎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当然,绿色蔬菜是我们生活中的主要饮食来源,对健康的益处还有很多,每天吃上500克左右,长期坚持,你会收获不一样的健康体会。
1根黄瓜+1个柿子椒+8根左右蒜薹+8颗小西红柿,这些食材加起来就够500克了,每天吃这些,每个人都很容易办到。
坚果是预防心脏病的好食材
坚果中除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锌、钙等营养元素外,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不饱和脂肪酸,其含量甚至超过大部分的鱼类,而且,所含的饱和脂肪酸很少,对辅助治疗心血管疾病很有好处:1.食用坚果不但可降低血脂,还能降低心脏病的发病几率,死亡率也有明显的降低。2.延缓发炎的效果,对血管功能也有正面影响。3.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可防止在血液中循环的坏胆固醇被氧化,减少对血管的伤害。
那么,每天吃多少合适呢?通常,每天摄入一小把儿坚果就可以了。另外,吃了坚果,相应的一天的菜肴和主食中要减少用油量,把相应的脂肪数量省出来,这样,既能获取坚果的营养保健效果,有利于预防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还能预防肥胖。
鱼类对防止血栓、心脏病等有益鱼肉中富含好脂肪
鱼肉中的脂肪和畜肉脂肪不一样,畜肉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占多数,经常过多摄入容易影响血管的结构和血液的健康。如不加控制,癌症、骨质疏松、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会明显增加。而鱼肉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特別是EPA、ALA等,它们对降低血管炎症反应、降低血胆固醇水平以及减少动脉硬化危险具有很好的作用。
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是关键
虽然鱼肉对血管健康有利,但非健康的吃法未必能得到这些好处,甚至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所以科学、健康的烹饪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
1.清蒸最有利于保持鱼的低脂。2.可以选择水炖,也能基本保持脂肪酸的稳定。3.如果烧烤鱼,应当注意少吃外层焦煳部分,多吃中间软嫩部分,以更多地获取所含的ω-3脂肪酸。4.制作红烧鱼的时候,宜适当缩短油煎时间,减少对鱼肉营养部分的破坏。
粗粮能抵抗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粗粮能辅助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粗粮中的物质和胆酸盐结合,能减少其肝肠循环,限制胆固醇的生成、吸收,促其排出体外,可预防和辅助治疗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所含的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和可溶性膳食纤维协同作用,能够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浓度,延迟饭后葡萄糖吸收的速度等,对心脑血管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粗粮除了包括常见的谷类食材,还包括豆类、杂豆类、红薯等薯类。
豆类是粗粮中的佳品
研究发现,豆类食品富含纤维质,每天定量吃豆类食物的人,能降低胆固醇对身体的影响,使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含量降低5%,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减少5%。尽管看起来似乎效果不大,但长期食用就会有明显的效果。另外,豆类也可协调他汀类药品的效用,降低胆固醇对血管的伤害,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吃粗粮要注意
吃粗粮有好处,但还要注意一些细节。粗粮相对于精细食物来说,可能引起微量营养元素吸收障碍。消化吸收能力差的人,不宜吃粗粮,以免引起营养不良、胃肠道功能不良等问题。除此之外,肾病患者、痛风患者也不宜多吃豆类等,避免引起不良的症状。
九种最应该亲近的营养成分
维生素E(常见食材:核桃、黑芝麻)、維生素C(常见食材:芥蓝、番石榴)、ω-3脂肪酸(常见食材:鳕鱼、黄豆)、大豆异黄酮素(常见食材:腐竹、大豆)、番茄红素(常见食材:西红柿、番石榴)、儿茶素(常见食材:绿茶、葡萄)、花青素(常见食材:黑米、蓝莓)、大蒜素(常见食材:大蒜、洋葱)、白藜芦醇(常见食材:葡萄、桑葚)
保护心脑血管健康的中药食材
关键词: 综合实验室 中职校实验教学 功能 管理 实训指导
综合实验室是中职校必备的基础设施,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保证。目前,社会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只有根据中职校的专业特点,建立电工电子物理综合实验室,并强化管理和实训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更好地为社会输送知识技能型的人才服务。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管理经验谈谈见解,希望对同仁有所借鉴。
一、根据中职校的专业特点建立综合实验室
结合我校实际(当时的中职校是一个多层次办学的大校:既有初中部、高中部又有五年制水利水电大专班、就业班等),学校本着“职教普教协调发展、一园两校齐头并进”的办学指导思想。物理实验室器材已按普通中学的标准配备齐全,设在实验大楼;专业科的电工电子实验室建在科技大楼。2009年8月初中部迁到一中,我校成了专门的职业中专学校。2011年5月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为了充分提高现有器材的使用率,使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实验实训都能得到保证,笔者根据物理实验室的器材,如学生电源、磁电系仪表和示波器等都能在电工电子实验室通用的特点,考虑到部分电工电子实验实训必须用三相电源的情况,建议把物理实验室合并到电工电子实验室,在实训楼成立了一个电工电子物理综合实验室。2014年学校采纳了笔者的建议,只花了少量资金,购置了一些必备的电工器材、示教板、晶体管特性图示仪、信号发生器、扫频仪等测试仪器;还给每个学生都配备了电烙铁、万用表及常用电工工具、部分线路板和常用电子元件(如电阻、电容、晶体管等);收集了教师家中闲置不用的破旧家用电器,如手机、电冰箱、洗衣机、电话机、照相机、电视机、微波炉、电脑等,供学生自行拆除,满足教学需要。
动手建立的综合实验室,既节约了资金,又腾出了闲置仪器占用的地方,提高了实验室空间的利用率。通过这次改建,我们充分认识到,在职业教育中,面对多种专业,建立综合实验室既能解决学校资金紧张、器材缺乏的矛盾,又能充分提高现有器材的使用率,促进实验实训教学的开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综合实验室的功能
综合实验室主要从事的是电实验课教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合理的理论知识和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综合实验室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在完成好基础实验课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综合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功能,在科研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综合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对项目课题的中间过程和结果进行实验验证,找出最佳结果,这样就把教学和科研有效结合。综合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科研学术上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综合实验室数据管理数字化
实验教师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几个管理系统模块,如实验教学模块、实验仪器、设备管理模块、实验统计、评估管理模块、实验档案资料管理模块等。如仪器的查找、新增、损坏、核销等工作的统计时间就比翻阅纸质的账册更便捷、更准确。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率,任课教师在网上向实验教师提交申请,由实验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安排,使实验教学更有序、有效地开展。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可以节省更多时间让实验教师为实验教学做准备,提高自身专业技能。
四、加强实训操作指导(以电工专业为例)
1.做好基本技能训练的指导工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如学习直流电路时,训练学生的焊接技术、熟练使用万用表的能力,让学生在万能板上焊接串、并联电路,并用万用表测电流、电压。万用表的读数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首先进行万用表的读数训练,即画出一具万用表表头,指针指到一个位置,要求读数,把表格填好,改变指针位置和读数。训练学生读数的同时,进行万用表读数比赛,学生很感兴趣,效果也好。
在进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时,要培养学生掌握电工专业常用元器件与材料的正确识别方法、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焊接装配的相关工艺、二次控制回路及其他相关基本操作技能。我们采用高密度、大运动量的训练方式促使学生提高基本操作能力。例如,万用表判断晶体管的管脚极性和管型,学生虽然懂得基本方法,但实际测量机会少,因而手法生硬,动作迟缓,测量准确性差。在进行这项训练时,我选用不同功率、不同材料、不同管脚排列的晶体管,让学生反复练习,直到掌握规律,做到快速准确、符合要求为止;焊接电路,学生都能完成,但焊点的整体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在没有掌握好焊接技巧的情况下,易损坏元器件。因此,在进行焊接训练时,实验教师可采用较小的铜线让学生焊接成正四面体、正方体等;在万能板上焊接元器件、焊接电路时,实验教师应对学生严格要求,指出不合理的地方,给学生示范,让学生反复练,练反复,力求规范。这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会不断增强。教师再给学生焊接的电路评分,记入平时成绩。
2.实施过程学分评价。
职校生基础差,接受能力弱,物理和电工电子专业的知识太深太难,能学得很好的学生并不多,过程学分就是把教学目标细化,如直流电路的焊接及测试、使用万用表、元器件识别及检测、安装日光灯电路、制作变压器、课外小制作等,都是细化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得到学分,按30%计入期末总成绩。激励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学好”。
五、实验教师必须提高技术素质
电工电子专业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实验教师要跟着时展,跟着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同时不断对技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增强专业动手操作能力。“打铁还得自身硬”,只有实验教师具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娴熟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及讲解示范、巡回指导和检查总结的能力,还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才能带出好学生。
六、举办课外物理实验实训及工厂参观等活动
根据当前职业教育形势和中职校学生的特点,提出开放式管理。在开放综合实验室时,实验教师上班采取轮班制,保证自修课或课外活动及双休日时间开放。综合实验室的开放要以班或者兴趣小组,如“电工兴趣小组”和“电工服务队”为单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实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实验和实训指导,既要鼓励学生相互讨论、自我发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设想,结合实际探究,避免学生走太多弯路,又要保证实验实训的安全。定期举办物理实验讲座、物理实验竞赛或者家用电器维修、发明与专利讲座等。定期组织电工服务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双休日由指导老师和实验教师带队,为群众免费修理各种家用电器等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够调动学生对物理实验和电工电子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工厂是中职生今后的主要工作场所,定期参观并到校企合作工厂实习,可以让学生大体了解自己今后的工作性质和环境,能够从宏观方面让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有认识,更珍惜在校实验和实训机会,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企业呼唤职业教育,急需适销对路的“产品”,即优秀技术工人。在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实验教师能脚踏实地地配合任课教师做好实验实训教学工作,在综合实验室管理和指导工作上下工夫,使我校实验实训教学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近几年参加省市中职生技能大赛的电工电子专业的学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电工电子专业的学生都考取了电工证,就业率达100%,同时也提高了就业质量,被企业和家长关注。
参考文献:
[1]胡东亮.改进实验室管理的办法.实验教学与仪器,2012(12):61.
[关键词]市场经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0028-02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本来是为人的,但是它又会导致人性的扭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人本思想的产生是一个自发的、抽象的、虚幻的过程,它其实是沿袭了以物为本的传统,使得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背离,人的物化、异化现象十分普遍。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人为本是自觉的、具体的、现实的。它强调:人重于物,人是目的,人是关键,强调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使整个时代都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新的精神。但在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道路上,也走了不少弯路,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本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题,以“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为切入点,集中研究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创新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发展的一个重点是人才,人才的核心是知识创新者,对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即要关注知识型人才的特点,其重点是如何开发与管理知识型人才,对知识型人才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
1 管理方式创新: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
本文提出的高校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有别于传统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其具体流程是:
第一,电子化招聘。因特网由于其独特的“全球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征,已成为迄今为止公认的最广泛、最有效的获取信息的途径。电子化招聘是网络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运用,通过网络,高校可以及时和更新引进人才的信息,特别是高校需要的中、高端人才信息。
第二,电子化培训。在网络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为了在竞争中获胜,高校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培训来提高教师、管理人员的素质。电子化培训和电子化管理是相伴而生的,它们都将是未来开展培训活动的有效方式。
第三,电子化学习。电子化学习是指相对于组织的、旨在提高人员的岗位技能和业务水平的电子化培训而言,通过网络进行的、自发的、以提高自身素质为主要目的获取知识的过程。人力资源部门鼓励职工参与电子化学习,有利于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和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第四,电子化沟通。电子化沟通正在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所运用,由电子化沟通所带来的信息直接、有效、快速、广泛的传播效应充分显现了电子化传播的魅力。电子化沟通的形式是多元的,如开设论坛、建议区、公告栏及领导信箱等。
第五,电子化考评。电子化考评已经在一些高校中得到了应用,但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运用电子化考评可使考评的方式更加灵活,员工之间的空间距离缩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还能使考评的指标更加科学。考评者也可以根据考评系统实录下来的资料进行追踪、反馈,不断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成效。
2 人员培训创新:观念与实践的变革
第一,与时俱进,更新培训观念。很多高校存在培训理念滞后的情况,据抽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10%的高校增加了培训投资,30%的高校年人均培训投资成本不足10元,有些高校甚至根本没有对员工培训的投入。高校不重视最宝贵的人力资本投资,必将陷入“不重视培训―人员素质低―人力资本贬值”的一个恶性循环怪圈。因此,高校管理者首先就要进行观念上的变革,把人力资本投资当做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一个投资项目来看待。
第二,要重视培训理念的创新。①主体责任理念。一些学者认为,培训应该从人力资源部门向直接参与管理的领导倾斜,要将高校管理层的领导变为培训者,要使他们懂得,他们的行动对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影响至关重大。②主体接受理念。有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培训就是一种专业技能的学习,培训的内容是高度专业化的,追求的是单向任务和单个步骤的完成,是由讲师给出指令,然后学员接受指令执行的一个过程。而新的培训理念认为,培训接收者应该是主动吸收知识的,要在培训中变被动为主动。
第三,要重视培训机构与方式的创新。一方面,培训部门的创新。培训部门要从只管培训到更深层次地介入到高校管理中来,要把自己的队伍建设成为专家型队伍,要能够被高校的决策层所重视,并且在高校的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培训方式的创新。从上课向实践模式演练转变。培训的目的归根结底还在于为高校的现实管理活动所服务,从培训到实践的对接是十分重要的,培训采用实践模式演练将会更接近于高校的管理实际。
3 人员配置创新:JIT技术(Just In Time)
JIT即准时生产制,是一种最早由日本丰田公司采取的生产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在于:“在需要的时候,提供所需要的材料、零件和设备等,从而避免库存带来的闲置浪费”,因此又称为无库存生产方式。JIT的本意是消除闲置的资源浪费,把这一思想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上,就是说“在需要的时候,得到需要的人员”。实现人力资源的JIT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第一,能够减少人员维护成本。高校对内部职工的投入是巨大的,既包括工资、各项福利的支出,也包括提高和维持职工工作技能的各项成本。而使用JIT人员,高校的一次性支出可能是很大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可以节省更多的成本。
第二,集中力量于核心职能。管理实践证明,“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组织架构不是最具有效益的,最具经营头脑的组织是采用虚拟化管理的企业,即把握好组织的核心职能,集中力量于组织核心职能的建立和完善,而把高校的一些非核心职能分离出去,由社会或其他组织承担。
第三,及时获取外部信息。通过JIT技术吸引外部人才的加入,能够加强企业与外部的交流,是获取外部有效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特别是其他高校的技术发展趋势情况。
4 绩效评价创新:平衡计分法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的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冲击与挑战,有效管理业绩,成为高校成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而这其中的前提条件是建立一套能促进高校职工业绩提升的绩效考核体系。在日益复杂的高校内外部条件下,传统的考核体系日益显现出了它的弊端。如以收益、工作时间为基础的财务数据报表虽然能够反映有关决策的执行成果,但是在对高校未来的预测上存在一定的局限。同时,传统的会计报表完全是依据相关会计准则来编制的,没有能够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如通货膨胀及物价的变动等,使账面的数据与实际的数据不相符合的情况发生。另外,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高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会计方法,造成了高校与高校之间的财务数据可比性差(尤其是民办高校),不利于财务数据对事实的真实反映。为了顺应环境的发展变化,要求高校从变革传统的业绩管理体系开始,逐步完善高校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规范。与此同时,业绩考核体系的建立也要有新的视野,要加大非财务指标的比重,重视社会满意程度和教学质量,对高校的发展前景也应该投入更大的关注。美国学者卡普兰和诺顿提出的“平衡计分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业绩考核体系构想。
平衡计分法既能对高校的现有成果进行考核,又能对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能够分别从高校内部的角度和社会的角度考核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把高校的长期战略和短期行动联系起来,并对高校的远景目标进行分解,逐步转化为一套系统、具体的业绩考核体系。平衡计分法可使高校的内部考核指标与高校的效益等外部指标保持平衡;它具有全面性与系统性,是高校现在和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石,既能告诉相关被考核人员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又能把目标集聚到高校的远景战略;除此之外,借助平衡计分法,隐形的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也可以日益显现出来。
5 结 论
在彼得•德鲁克教授提出“人力资源”概念将近半个世纪的今天,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而稀缺资源这一理念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正在由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职能转变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货币电子化、资源知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变革的广泛性、快速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日益明显,这些变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如何尽快缩短中国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建立起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还需要管理工作者进一步的总结人力资源管理历史,探索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方向,进行前瞻性研究,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杭广社,苏兆林.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J].人才资源开发,2006(2).
[3]李风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6).
[4]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经典文本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