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信息化风险;风险识别;风险评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40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2
网络时代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对高新技术企业在管理效率、风险管控、市场响应、产品研发等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绩效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推动和提升作用,企业通过引入线上办公系统(OA)、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全面风险管理系统(TBS)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分销管理系统等提高其销售贸易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高新企业信息化程度的快速扩展和IT投入不断增加所带来的风险及隐患也呈上升趋势。如何进一步规避信息化风险,控制信息化损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为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一种信息化风险评价方法。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识别高新技术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运用专家评分法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分排序,并将专家的打分表现在帕累托图中,根据帕累托法则的“二八原则”,找出关键的风险因素。高新技术企业可依据本文提出的方法对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及评价,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1 高新技术企业信息化风险识别
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投入、高创新、高收益、高人才拥有、高风险等区别于传统企业的特征,如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企业,基于其发展初期往往需要构建一套需要较高人力、资金和技术投入的信息系统,即迈出企业信息化这一步,这是高新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依据生命周期模型和诺兰模型的理论,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一般划分为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系统运行维护5个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的阶段。借鉴前人的研究思路,本文将从信息化生命周期的上述5个阶段来识别高新企业信息化风险的类型和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实施分析评估。规划阶段风险主要包括IT战略计划风险、资金供给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三个方面;分析阶段风险包括开发制度风险、需求分析风险、流程再造风险三个方面;设计阶段在概要和详细设计、设计方案审核两个方面存在风险;实施阶段风险包括软硬件采购风险、系统测试风险、人员培训风险;在运行维护阶段会出现职责分工风险、权限管理风险、备份风险三个方面的风险因素。各阶段的具体风险表现在表1中进行列示。
2 高新技术企业信息化风险评价
高新技术企业信息化风险评估首先通过专家评分对企业的信息化风险进行评价,随后使用帕累托图对各风险因素进行排序,根据帕累托法则的“二八原则”评价出关键的风险因素。
2.1 专家评分法
在识别出高新技术企业信息化风险后,企业应组建专家团队对本企业信息化风险进行具体评价打分。企业应建立专家组对风险进行匿名打分。为保证评估的权威性和客观性,专家团队应由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和功能的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人员组成,包括有内部专家和外部专家。内部专家至少应该包括公司总经理、各部门负责人、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人员,外部专家包括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咨询机构专家等。专家团队人数应当控制在适当的比例范围内,可根据企业信息化规模确定。
组织专家评分主要分为5个步骤。第一,发放资料。应先向评分专家提供企业信息化规划、设计及运行方面的资料,专家应在足够了解企业信息化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判读和评价。第二,专家打分。将评分表发放给选定的的专家,专家团队成员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被评价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情况,对每项风险发生的概率、预期损失值进行评价打分,同时在备注中给出治理措施建议。第三,汇总分析。评价企业统一收集整理评分表,计算每位专家针对每一风险因素打分的统计指标,包括平均数、方差、中位数、极值等,并将结果反馈给各位专家,若需修正可二次打分一次。第四,召开讨论会。邀请个人评分与最终汇总分数差异较大的专家发表意见,从专家的个人视角给出合理解释或反驳意见,专家根据反馈结果再修正自己的意见。第五,经过多轮匿名征询和意见反馈,形成最终得分及治理意见集合。
2.2 帕累托排序
高新技术企业的IT风险符合帕累托法则的“二八原则”,即80%的企业风险由20%的风险点引起。通过专家的匿名打分和意见反馈,形成了最终评分结果。高新技术企业需按照专家评分分数高低,运用帕累托图对风险进行排序评价处对企业威胁最大的风险因素。对专家评分的结果进行排序,并绘制帕累托图,则前20%的风险点即为高新技术企业IT风险中的关键风险因素,应进行重点控制和关注。为说明问题,本文在小范围内进行模拟打分,得到如表1所示的数据,据此得到图1所示的对应帕累托直方图,通过要素排序的递进累计,当累计风险达到80%左右时(本文为81.33%),落入考察区间的考察量为X1、X2和X10,说明该3项要素的存在导致了企业绝大部分(80%)风险的后果,因此治理时应抓住主要矛盾,重点对这三项最可能的诱因实施风险治理。
图1 高新技术企业IT风险专家评分帕累托图
3 措施建议
众所周知,信息化在给企业带来高效便利的同时,也夹裹着诸多风险,关键是如何快速识别出致险因素,并在排序中寻找关键风险因素,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治理方案。高新技术企业是信息化建设的典型代表,运用上述风险识别和评估方法,可以重点防控企业最可能出现重大风险,保证信息化建设和运行顺利。同时企业还应慎重选择信息化时机、节奏和规模,并注重企业中人的作用,适度引入“人机治理模式”,将“人因”与“机因”有机结合起来。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志,唐波,张庆林.高新技术企业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9(7).
[2]吴炎太,林斌,孙烨.基于生命周期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研究[J].审计研究,2009(6).
[3]彭超然.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信息化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财政研究,2014(4).
[4]王凡林.企业信息化风险的内部控制与治理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
[5]周娟,杜栋.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系统的研制[J].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4(2).
[6]蒋忠建.论西部企业信息化建设[J].经济体制改革.2004(3).
关键词:供电企业;信息化;全面风险;管理
一、引言
(一)背景
随着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工程项目日益增多,单纯的国内企业向拥有先进技术、规范管理和丰富资本的国际企业转变。同时,科技的发展和项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工程项目所涉及的不确定因素曰益增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由此产生的风险损失也越来越重。因此,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成为有效加强工程项目管理亟待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全面风险管理的提出
项目风险是指可能导致项目损失的不确定性。其定义为:某一事件发生给项目目标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本文亦将风险定义为可能带来损失的不利影响,包括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和可能发生的损失程度。
随着人们对风险重视程度的提高,概率论、数理统计、决策树、仿真技术等风险管理方法被广泛研究与应用。近年来,由于对风险规律研究的曰益深入,人们发现工程项目管理作为系统而言,与其内外部环境相关联的各影响因素(包括投入资源的成本、数量,宏观经济环境等)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是动态发展的。而且,并非所有的影响因素都是可以在项目生命周期初期被完全识别的。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使得简单的局部风险管理已经无法完全适应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基于上述原因,工程项目系统中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
(三)供电企业信息化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从工程项目本身具有的特性角度而言,工程项目投资巨大、工期长,从其筹划、设计、建造到竣工后投入使用,整个过程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并且由此产生的风险损失金额巨大,后果严重。因此将工程项目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实施全局的、综合的全面风险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内在特性所决定的。
2.从工程项目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而言,无论是工程项目投资商、承包商、监理商,还是建筑设计商、供应商等,都面临着不可回避的风险。各利益主体都趋向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因此一项工程项目的实施就必须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利益与风险的分配与衡量问题,全面风险管理能够达到工程项目总体风险的最小化,实现不同利益主体风险人配的均衡状态,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3.我国供电企业正处于从智能电网高速发展的过程之中,当前市场不成熟,建设不规范的问题比较严重。全面风险管理有利于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加以监控,保证工程项目中资金流、信息流与物流的顺畅流转。
4.近年来,供电企业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虽然有所增强,但尚无法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抗衡,与拥有技术和管理各方面优势的国际同行企业相比显得力量薄弱。如果供电企业仍不改变落后的风险管理状况,终将被滞后于国际水平。而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思想与方法,得到广泛的承认与应用,其在供电企业信息化工程项目中的合理实施将将可进一步增强企业供业的服务水平。
二、供电企业信息化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
(一)信息化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
信息化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与传统的局部、单向风险管理相区别,将项目概念、开发和实施三个阶段视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进化的过程,并在一系列战略目标下进行管理。这些战略目标也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这样一种流动的、弹性的环境下,将风险管理看作是和其他项目管理活动融为一体的,渗透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和每一项活动之中,有助于项目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信息化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的来源与风险管理特点
1.信息化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的来源
信息化工程项目风险的来源极为广泛,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信息化工程项目风险从总体而言可以分成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大方面。其中,外部风险包括经济风险、自然条件风险、政治风险和技术更新风险。同时,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供电企业承担的工程项目地域范围不再仅仅局限在国内,国际工程项目日益增多,企业战略的制定延伸到全球区位层次。因此在分析内部风险来源时,不仅考虑区域风险而且要分析全球策略风险。全球策略风险可以理解为企业战略层面的风险分析,包括:咨询、建设、承包、设计、环境、公司财务、项目财务、定位、管理、预承包以及时间管理等方面的风险。区域策略风险也可以理解为项目或战术层次的风险,包括:劳动力风险、原材料风险、开发风险、施工现场风险以及分包商风险。
2.信息化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特点
(1)依据信息化工程项目特点选用风险管理方法。
信息化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从项目的整体角度出发,是对工程项目总体风险的分析与控制。因此,全面风险管理是以工程项目的复杂性、规模、工艺程度,工程项目的类型以及项目所处的地域等因素为依据的。
(2)以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信息共享为条件。
信息化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是以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信息共享为前提条件的,当信息流无法实现快速和有,效传递时,全面风险管理将很难实现。
(3)注重知识和经验的系统化和信息化。
虽然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从凭直觉、凭经验管理上升到理性管理方式,但是就全面风险管理的实际运行而言,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不仅包括对风险范围、规律的认识,还包括对风险的描述、处理和思维方式等。因此,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中非常强调知识和经验的及时总结,使之系统化、规范化,并通过信息的传递加以确认和推广。
(4)与信息化工程项目中的其他子系统紧密相关。
信息化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包括战略和战术两个层次的规划。它涉及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和方面,与项目管理的其他各子系统紧密相关。因此,信息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必须与合同管理、成本管理、工期管理、质量管理等融为一体。
三、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
对于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标准的意见。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在2000年版的PMBOK中将其分为6个阶段:风险管理计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量化、风险处置、风险监控。实际工作中,一般认为全面风险管理包括五个相关阶段: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处置与风险监控。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强调,风险的管理过程是贯穿于项目全过程之中的,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管理与反馈过程。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横观工程项目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纵观项目建设的发展过程,将引起风险的极其复杂的失误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容易被认识的基本单元。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出因素间的本质联系。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抓住主要因素,并分析他们引起投入产出的严重程度。
风险识别通常包括两方面:风险识别过程的主体和内容。参与风险识别过程的主体比较广泛,包括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组、重要的决策者、主管风险处理的经理、项目规划人员以及风险负责人等等。在风险识别过程中,风险识别主体需要确定风险识别的内容,包括:风险类型、范围、影响因素、区域特点、分类以及项目所有权人等。
风险识别通常包括两个步骤:资料的收集与风险形势估计。近年来,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很大发展,许多科学的方法得以应用,包括:专家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幕景分析法等。风险识别是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第一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就是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测量,给定某一风险的概率。其主要目的在于评估和比较项目各种方案或行动路线的风险大小,从中选择威胁最少、机会最多的方案;加深对项目本身和环境的理解,寻求更多的可行方案,并加以反馈。
风险评估主要由专业的风险评估人员来完成,在掌握风险评估方法与工具的前提下,对工程项目的日期、时间、进度、风险可能性等方面加以评估,对风险进行定量预测。风险评估是项目风险管理研究中一个热点问题,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理论方法,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应用。风险评估方法包括:模拟法、主观概率法等。
(三)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由风险分析人员,通过对风险分析工具、技术以及风险表现类别的掌握,对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时间、风险的影响和损失、风险可能性、风险级别以及风险的可控性加以分析。目前风险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决策树法、模糊分析法、影响图表法等等。
(四)风险处置
对项目进行风险处置就是制定并实施风险处置计划。其方法包括风险回避、风险自留、风险转嫁等等。对不同的风险可运用不同的处置方法或综合运用上述方法。风险处置由项目风险的处理人员来完成,包括对处理行为的确认、风险原因的分析、处置成本的控制、处置期间与处置后时间进度的安排等等。
(五)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是对风险的监视与控制。其目的是核对策略与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相同;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处理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风险的监控应是一个实时的、连续的过程。
风险监控由风险监控人员利用风险监控工具和技术进行,并对发现的或潜在的问题提出预警,及时反馈。
四、信息化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组建强有力的项目风险管理班子
人为竞争之本,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顺利实现,首要的问题就是建立高素质的项目管理班子。特别要指出的是,项目经理是项目管理班子的灵魂,其素质高低,决定着工程项目的成败。因此,项目经理一定要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能审时度势地做出决策,并且具有较高的风险管理水平,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现。
(二)熟悉国际国内规则,按照规范办事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得供电企业只有遵守国际规则,附合国内特点,按规范办事,才能够有效提高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准。特别是在大型信息化项目中,按照国际规则运营,可以大大降低工程项目中的风险,例如合同风险等等。
(三)掌握先进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实现工程项目风险的信息化管理
先进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人力、财力的节约,而且也可以通过合理规划与动态调整,实现工程项目风险的全面管理。例如,在项目管理中应用广泛的Projece Management就可以实现项目进度、资源等各方面的统筹安排,并可以随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动态调整,从而降低工程项目风险。
(四)合理利用金融工具分散风险
由于信息化工程项目风险中不仅包含可控风险,而且存在着大量的不可控风险,所以通过合理利用金融工具(如保险等)分散风险将是趋势所在。也就是通过增加承担项目风险的相关利益人,实现降低工程项目中单位个体风险的目的。
五、结论
本文对供电企业信息化工程项目中全面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信息化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风险来源、特点及管理过程。以比较分析的方法,指出了信息化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与传统项目风险管理的差异。并依据上述分析,指出了信息化工程项目风险中应注意的问题,对项目风险管理有一定的实际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区沛思.供电企业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年5期
[2] 王海波.电力管理系统项目的进度管理技术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3期
[3]王福莹.地区电网改造过程中的全过程进度管理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25期
【关键词】信息系统;模糊综合评价
一、企业信息系统概述及评估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化的互动发展,企业信息化成为企业提升竞争能力,参与全球竞争的必由之路。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使企业生存发展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网络、电子商务的兴起使企业经营运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企业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网络化和虚拟化发展。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兴起,全球化世界经济加速,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企业进入了“微利”时代。传统的盈利方式如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加强营销等,已经无法减少企业间差距。企业竞争更加全球、白热化、复杂化,知识和信息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现在很多企业都热衷于对信息系统的投资,现在的企业不管规模大小,收益多少,行业类别有何不同几乎都拥有综合的或者专业功能的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s,IS)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搜索、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控制与协调。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商业环境中,企业信息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系统为企业进行国际贸易和全球规模的管理业务提供了通信和分析能力。企业能够利用信息系统24小时与供应者和分配者联系来控制分布在全球不同环境下运行的各个子公司,能够比以前更容易进入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贸易。例如美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份额已占其商品和服务的25%以上。日本和德国的数字更大,今天成功的企业都依赖其全球运作的能力。世界性销售网点的建立需要依靠信息系统来跟踪订货、货运和结算进行世界范围内的协调和管理实现各子公司、销售网点与总公司以及供应商之间实时的通讯联系,由于出现了全球性的商业信息系统,顾客可以查到世界市场上商品的价格信息、质量信息及贸易信息等各项需要的信息。在国内,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电子商务模式的阿里巴巴公司,阿里巴巴网站的目标是建立全球最大最活跃的网上贸易市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阿里巴巴2012年单季盈利首超腾讯,中国互联网公司排名第一。根据目前的财报,阿里巴巴集团2012年第四季度净利润为6.5亿美元,比上一年同期2.5亿美元增长160%。腾讯第四季度盈利为人民币34.708亿元(5.522亿美元),同比增长36.0%。百度第四季度及利润为人民币27.95亿元(约合4.487亿美元),同比增长36.1%。这些业绩充分说明了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领域和为中小企业服务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由此我们知道通过网络使得企业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这种管理环境的变化使那些得不到信息系统支持的企业越来越难以生存。但是,在看到信息系统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信息系统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罗伯特·索洛提出的著名的“生产力悖论”对信息技术投资回报的置疑。目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的成功率都远不及其他项目。虽然投入越来越大,却达不到企业期望的效果,因此对信息系统及时、客观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了解了它的真实价值,企业才能解决是否应该继续投资、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等重要问题。
在我国,与迅速发展的信息产业相比,信息系统价值评估工作更显得严重滞后。价值评估,是指在我们对事物了解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衡量事物的内在属性。信息系统能够影响企业的效益、新的产品和市场的获得,尤其重要的是它可以促进企业革新,极大地改变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企业信息系统价值评估对企业战略及管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国内的信息系统建设重开发轻评估,我们要改变这一现状,要使信息系统价值评估标准化和规范化,就必须通过一定的评估方法体现,并建立评估指标体系,而信息系统项目的特殊性,导致其评估方法要比传统建设项目复杂得多,指标的建立要考虑到信息系统在财务与非财务,长期与短期目标,内部与外部等相互之间的平衡关系,所以,迫切需要加强信息系统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已经不再单纯的技术系统,而是一个由技术、组织、管理等多重要素紧密集成的社会技术问题。因此,对企业信息系统的评估不再是简单的技术评估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而信息化项目的价值评估中隐性成分相对较多,且信息系统的应用受到许多变量的影响,与其他因素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对信息化项目进行评估时,需要进行综合全面衡量。
二、企业信息系统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到目前为止,现有评估多侧重于某一点的评估,例如,基于财务的评估体系、基于经济学的评估体系、基于行为科学行为体系等等。本文主要采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对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测量和度量,找出企业信息系统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确定企业信息系统价值。
(一)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基本介绍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定性化问题转化为定量化问题时,主观性过大,使之结果粗糙。而模糊层次分析法把模糊层次分析法是将模糊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并通过专家打分法来构造评价矩阵,加强了定性化问题性定量化转化的可靠性。
(二)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1.企业信息系统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企业信息系统实施后的评估,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很多,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信息系统综合评价指标设立了系统建设指标、系统性能指标、系统效益指标、对使用者价值等四个一级指标,并分别设置了相应的二级及三级指标。
2.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实施步骤
(1)利用AHP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根据层次结构模型建立评价元素。
(3)确定指标权重。
三、结束语
上述企业信息系统评估方法,通过综合指标体系的建立,将定性问题定量化,有利于对企业信息系统价值综合全面的评估。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与模糊分析法及专家打分法相结合,能更客观准确的对信息系统进行评估。
对于企业信息系统的评估,国内外学者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应用的实践性仍存在一定的缺陷,笔者在建立企业信息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模型的构造,对企业信息系统价值进行定量综合评估,这对企业信息系统价值的评估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先锋,郑建国.基于模糊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的信息系统供应商评价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86-89.
[2]汤志伟.企业信息系统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17):
129-13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zation of electric power, electrified wire netting ceaselessly Internet and power market gradually, the operation of power system environment is more complex, the stable operation of power grids are increasingly high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mmon faults of power system, discussed electric power safety problems,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countermeasure, in order to build a harmonious and stable power working environment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measures and mechanism.
关键词:电力故障稳定性
Keywords: power, fault stability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电力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前,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硬件环境已经基本构建完成,硬件设备数量和网络建设状况良好,无论是在生产、调度还是营业等部门都已实现了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新世纪开局阶段的潮流。
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系统在电力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科研、设计等各个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安全生产、节能消耗、故障处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逐步健全和完善了信息化管理机制,培养和建立了强有力的技术队伍,有利促进了电力产业的发展。未来的电力产业将带着这些先进设备和技术继续发展状大,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
二、企业电力信息化故障及解决方法
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对国民经济意义重大,电力电子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小则造成电器产品损坏、交通阻塞、工矿企业停产,大则会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甚至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或灾难事故,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经过多年学习与实践总结出如下方法仅供参考。
1、常见故障对策分析
电力电子电路的实际运行表明,大多数故障表现为功率开关器件的损坏,即晶闸管的损坏,其中以功率开关器件的开路和直通最为常见,属于硬故障。但是,电力电子电路的故障诊断与一般的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的故障诊断还有一个重要的差别,由于其故障信息仅存在于发生故障到停电之前的数毫秒到数十毫秒之间,需要实时监视、在线诊断,这样发现问题便于及时解决,排除隐患。
2、残差法排除故障
残差法是一种基于解析模型的故障诊断方法。主要分析实际系统与参考模型特征输出量间的残差,进而定位电力电子装置主电路在线故障。此方法同样适用于逆变器主电路的故障诊断,这种方法用于电力电子电路的故障诊断具有检测量少、判据简单且与输出大小无关的特点。特别是在复杂电力电子电路的故障诊断中的优势更加明显。
3、故障数据库法
把一组典型的测量特征值和故障值以一定的表格形式存放,通过比较测量值和特征值,判断故障。先用计算机对电路正常状态和所有硬故障状态模拟,建立故障数据库。然后对端口测试进行分析,以识别故障,即将选定节点上测出的电压与故障字典中电压比较,运用某些隔离算法查出对应故障。此方法对于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故障诊断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但此法只能解决单故障诊断,多故障的组合数大,在实际中很难实现。
4、直接检测法
直接检测功率器件两端电压或桥臂电流的方法。通过检测各功率器件两端的电压,或检测各桥臂电流,得到功率器件的工作方式,再与触发脉冲进行时序逻辑比较,从而判断被诊断对象是否故障,此方法需要检测每个被诊断器件的电压和电流,所需测点较多,需要专门的检测电路和逻辑电路。还可以通过测量电路的输入输出来实现故障诊断,因正常工作时,电路的输入输出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当超出此范围时,可认为故障已经发生。另外,还可以测量输入输出变量的变化率是否超出范围来判断是否发生故障。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抗干扰性较差。
作为电力行业的技术人员必需全面掌握各类电力电路故障,以便及时应对,解决电力故障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烦恼。
三、电力信息化安全稳定性研究
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电力信息数据量庞大,运行过程中复杂,从事电力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丰富的故障识别知识,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更是电力工作者的首要任务。电力企业网络安全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它是电力企业各种部门之间工作的纽带,这就要求作为网络管理人员更应加强自己的安全意识,对工作更加要严格要求自己。选择先进的网络管理软件,提前发现潜在问题,防患于未然。保证对设备进行优化处理,及时修补网络安全漏洞。
1、加强电力信息安全稳定性的评价及控制
保证电力信息安全稳定运行,应采用有效的方法及时评测与控制,防患于未然。如基于风险的暂态稳定评估方法,首先对评估系统的暂态安全风险逐个元件进行分析,然后综合给出相应的风险值,供电力人员参考分析,做出正确决策。这种评估方法不仅可以分析稳定概率性,也可以定量地分析失稳事件的严重性,即事故对系统所造成后果的定性分析。它能有效地把稳定性和经济性很好地联系在一起,给出系统暂态稳定风险的指标,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输电线路的传输极限,这将有利于增加社会效益。
2、加强电力信息网络安全教育意识
安全意识和相关技能的教育是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中重要的内容,其实施力度将直接关系到企业安全策略被理解的程度和被执行的效果。为了保证安全的成功和有效,高级管理部门应当对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用户、技术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所有的企业人员必须了解并严格执行企业安全策略,并且安全教育应当定期的、持续的进行。在电力企业中建立安全文化并纳入整个企业文化体系中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3、加强电力行业硬实力功底
所谓电力行业硬实力功底,主要指充分了解电力行业现行发展新状况、新技术和新资源等,及时了解行业动态,扎实掌握相关技术,作到出现问题有的放矢。应加强技术管理,主要是指各种网络设备,网络安全设备的安全策略,如防火墙、物理隔离设备、入侵检测设备、路由器的安全策略要切合实际。数据的备份策略要合理,备份要及时,备份介质保管要安全,要注意备份介质的异地保存。加强信息设备的物理安全,注意服务器、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存储介质等设备的防火、防盗、防水、防潮、防尘、防静电等。注意信息介质的安全管理,备份的介质要防止丢失和被盗。报废的介质要及时清除和销毁,特别要注意送出修理的设备上存储的信息的安全。
结束语:
随着电力智能化的发展,电力产业在我们的生活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涉及专业及领域更多,技术更新更快,也将更加复杂,要想把此项工作做好管好,需要电力人不断地积累经验和学习,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潘星、张建平.《变频器广泛应用对电力系统的影响》,载《变频器世界》2006,8.
风险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监督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风险评估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定量评估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评估方法,定性评估是在定量评估不能实现时的一种替代评估方法。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企业经营理念和风险的大小,风险承受能力一般是以定量计量为主,对于无法定量的一般采用集体决定的模式进行管理,不能制定具体指标为标识的应对管理控制制度,管理成本和控制风险都非常的高。
风险监督的对象可能是风险定量计量的指标,也可能是与风险大小关系密切的其他关键指标,因此风险监督报告以数据形式为主。由此不难看出,风险管理系统的难点和重点是因果分析和数值计量。风险管理系统中的因果分析与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中的动因分析虽然目的并不相同,但是其本质和基础是一致的。在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中能够提供企业运行过程中各种动因驱动因素的因果分析结果,同时能够提供详实的时监控数据和计量结果,这些分析结果能够为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提供直接支撑,这些监控数据能够为风险定量计量提供宝贵的历史数据和为风险监控提供时时数据。因此,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对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作业成本会计在全面预算系统中的应用价值
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按照使用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集团公司管理使用的预算报告系统和面向生产部门的业务预算管理系统。预算报告系统是把业务预算管理系统生成的报表汇集加工的系统,更多的是程序化的软件模块系统。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是面向具体业务的管理系统,与预算报告系统分属于不同的应用领域,交集很少,因此,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对改进预算报告系统起不到实质性作用。
业务预算管理系统和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的应用范围是一致的,都是用于具体的生产部门的业务管理系统,管理的具体对象都是具体的交易业务,区别在于业务预算管理系统主要是未来的交易业务,而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核算的是交易业务的历史数据。
业务预算管理系统是通过对交易业务的计划管理,实现业务预算,然后通过对业务的结果进行预计和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计量,最后生成一定格式的业务预算报表。交易业务按照交易过程的不同可以分解成不同的作业组合,要对交易业务进行高质量的预计和计量,首先应该预计各种交易业务的预期结果,然后才能恰当的进行计量。交易业务的种类繁多,且影响交易业务的结果的因素很多,在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中,无论是对具体交易业务进行核算还是历史数据的查询收集都非常困难,如果对各种交易业务进行精细化管理控制其高昂的实施成本和由于成本核算系统缺陷带来的数据计量误差足以使其失去实际意义。如果业务预算管理系统采用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模式进行管理,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模式的业务预算管理系统中,首先,由企业管理部门制定工作计划,然后,将计划分解成具体的交易业务计划,通过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将交易业务分解成作业,进而实现把交易业务计划转化成作业计划,然后利用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提供作业相关的历史信息实现对作业计划的合理预计和计量,最后生成业务预算报表,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有成熟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采用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模式的业务预算管理系统能够合理保证业务预算的精确度。
三、总结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利用
中图分类号:TP39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6-0084-01
现代文明的推进需要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我国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基础上,也始终沿着科教兴国的战略路线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若想谋求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进行内部改革,不断完善管理模式,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为了超越竞争对手,掌握更丰富全面的信息资料,使其在竞争中更具优势,企业需要实现信息化管理,加强对信息系统数据的利用,这样才能够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长远而持续地发展下去。
1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含义
所谓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将企业运作过程中的生产环节、资金调动、物料移动、事物处理、客户谈判等企业流程形成数字化,经过信息的加工整合,而形成新的信息资源,进而为企业掌握市场动态,合理调配资源,掌握业务信息,制定有效策略提供便利和捷径,最终获取更大的经济利润,适应并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简单来说,即管理企业的信息实施过程。
2 信息系统化管理对于企业管理的真正意义
进入21世纪,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宣告了信息时代的来临,我国各行各业都纷纷引入了计算机技术作为辅助,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信息处理已成为了社会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工作范围和领域变得更加广泛,而随着全球贸易合作交流的频繁,越来越多的信息文件、资料数据需要处理、分析、整合与统计,这样庞大的工程量无疑对于企业来说是复杂而沉重的包袱和难题,依靠传统的人工操作管理显然无法胜任与完成,因此,企业为了加强对信息的掌控、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就必须对自身采取信息系统化管理的办法,通过建立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平台,增强对信息数据的挖掘、分析与处理能力,将企业从设计、采购、生产、财务及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部分实行资源信息的记录、整合,利用有效的手段开发潜在的客户,进而达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增强生产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完全掌握市场信息变化的目的。
不难看出,信息系统化管理对于企业的真正意义在于帮助其掌握各种信息资源,从而获得市场竞争力,提升经济效益。
3 企业运用信息系统数据的优势
在网络信息技术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管理方式,改善技术方法,以适应新时展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都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的模式,利用信息系统对于数据的搜集、监控、分析与处理,使得企业更易掌握行业动态,抢占市场先机,那么,既然信息系统数据得到了如此广泛的利用,说明其本身必然存在一定的优势和价值。
首先,信息系统数据的有效掌握和利用,使企业无论是对客户的接待、开发、服务上,还是在企业内部运营状态的控制、办公效率的提高、管理难度的减弱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变得更加及时、方便、快捷,通过运行互联网专门为企业开发的软件,不仅克服了对客户管理、维系、服务的困难,实现了高效便捷的服务,而且与软件开发商有利合作,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取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有效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其次,让企业内部的各项工作更加有条不紊,运行结果变得准确高效,通过利用各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使得工作既轻松便捷又准确可靠,比如:企业通常会使用自动化办公系统、财务人事信息系统、库房数据管理系统等。
最后,通过利用信息系统数据,让企业从各种获取信息资源中得到了提炼与整合后的内容,使其能够快速、及时地得到自身需要的有利信息,不必再为无用的信息和资源浪费时间与精力,同时严密的安全性能使得企业的信息资源受到了很好地保护与存储,不会因泄漏信息造成竞争不力,遭受经济损失。
4 企业信息系统数据的综合利用体现
4.1 信息系统数据在企业业务管理中的利用
在网络技术被运用到企业管理之中后,利用其技术优势,对企业信息系统数据的动态监控、分析与处理,可以有效地掌握企业在全国各地的每一项业务发展状况,对于发现的不利因素及时做出调整策略非常有利,只要企业的信息被接入到互联网信息系统中去,企业的管理人员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轻而易举、方便快捷地查看到公司的各项业务数据指标,产品生产、销售信息以及历史和最新的信息变化记录,很好地解决了信息滞后,危机隐患排查不及时,跟踪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同时,企业的信息系统部门一定会融入到其它各项业务部门之中,起到良好地协调与指导作用,利用对信息系统数据的操控与管理,让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完全形成数字化、自动化网络管理的模式,从而消除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使网络扁平化管理结构更加突出,让企业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精细、合理、规范,这便是信息系统数据最好的价值体现。
4.2 信息系统数据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利用
电子商务是一种电子化买卖商品与提供服务的过程,其发展与兴起,为企业扩大市场范围,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市场竞争优势提供了绝佳的机会,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电子商务凭借自身的优势特点,为企业解决了很多难题。实际上,电子商务是在电子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并实行的,电子市场首先就属于一个信息系统,利用网络计算机技术,有效地将消费者、商家、产品、服务与支付等联系在一起,作为一种交易平台,极大地降低了经济成本,比如:企业在选择产品供应商、敲定产品价格等方面,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可以有效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因而企业通过使用电子商务技术,利用对信息系统数据的管理,能够更加方便有效地管理、控制对企业在外地的产品生产、销售、调配、市场分析、售后服务等工作,根据对数据的分析、整合与监控,从而保证企业及时抓住市场信息动态,便捷开展客户关系管理,扩增产品营销范围,完善物流运输环节,完成对企业各部分事务流程的全面管理。
4.3 信息系统数据在资源共享方面的利用
在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当中,信息资源的共享是其必然的发展趋势,这对于企业有效的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十分关键。尽管我国很多企业已开始运用信息化管理的技术和手段来掌控企业,但是针对企业数据方面的共享实现率并不高,比如很多企业在内部数据资源共享方面只是把财务的相关生产数据信息通过局域网得到了传输与共享,而其它业务却很少涉及利用,所以,企业必须通过对信息系统数据的充分利用,建立内部局域网络,借助打印机、绘图仪等设备,将相关数据信息传输到网络共享服务器上,进而实现各业务部门的资源共享,让每个部门机构都能及时掌握企业的相关数据信息,掌握关键的信息资源,更好地抢占市场先机。
5 结 语
总之,信息技术与网络时代的到来,让企业的生存环境、管理模式都出现了重大的改变,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必须向信息系统化管理方向迈进,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数据来严密监控市场动态、不断调整企业策略,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 富亚洲.电力企业信息系统数据和应用整合平台的研究[D].北京: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6.
[2] 陈少波.企业信息系统评估方法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5):81-87.
[关键词] 现状分析;信息化构架;信息化管控;提质增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025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048- 02
0 前 言
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矿企业、商业及居民的用电负荷突飞猛进,供电量屡创新高。同时地方电网公司配网规模不断扩大,配网网架日新月异,配网运维人员人均管理的站室增长过快,传统的运维管理模式出现的瓶颈日益显现。
1 现状调查分析
1.1 低压网络信息化能力不足
为了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降低线损和适应大量分布式电源接入的现实需要,低压配供电网在信息化管理及运行方式上需要实施重大变革。
1.2 低压供电可靠性管理存在“盲区”
供电系统是联系电源与用户、向用户供应与分配电能的重要环节,用户的供电可靠性管理是电力可靠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供电可靠率不仅与系统结构和运行条件有关,而且与管理水平有关。当供电系统的拓扑结构与运行条件确定后,供电可靠率就与有序高效的管理息息相关。供电系统的可靠性管理水平是整个电力系统在电源建设、电网结构、供电能力、电能质量、方式调度以及运行管理等诸多环节的集中反映,是保证电力系统供电质量、提高电网自身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
1.3 低压供电可靠性管理有待深入提升
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数据建模和评估是研究提升的核心内容,是供电可靠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深入分析用户供电可靠性信息,科学的、量化的预测和评估,能够揭示影响用户电力供应和电能质量链条上任何一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找出配电系统的薄弱环节、有效掌握设备与电网的健康状况和安全水平、发现影响供电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为及时消除设备隐患、保证安全可靠供电、提出改进措施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 低压网络信息化管控策略
2.1 科学诊断低压分层网格结构
对低压配网可靠性引入管理统计分析以及层次分析法,根据近年来低压配网停电小区的数据信息进行数据,建立数据模型,分析供电可靠性提高的手段和方法。利用数据模型,首次提出低压合环运行新方式,并进行模拟分析,形成不同供电方案优劣性的综合评估模型。
2.2 整合集成电力信息共享资源
充分调研配电一线工作现场,加速信息资源整合,依托电网公司“营、配、调”一体化项目提升成果,高度集成,减少信息孤岛,构建配电生产管理系统(PMS)、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调度自动化系统、“95598”客服务系统以及中压配电自动化等系统的贯通融合体系,实施配网规划、设计、物资、建设、验收、运维、保电、抢修、用户、资料等环节数据对接和数据清理,实现数据的统一性和唯一性特证,方便一线员工、专业管理即时共享、互通信息资源。
3 验算优化低压网络控制方式
3.1 研究模块化检测复验管控方案
针对负荷的三相不对称、实时数据变化快、中性点接地方式不同和双侧电源合环造成低压电磁环网等问题,研究低压网络三相稳态模型和含多级电磁环网的配电网三相不平衡潮流算法,开发三相潮流、短路电流的统一计算平台,分析和算低压环网的各种问题。
3.2 有效设定低压网络重构反馈构架
针对配网设备众多,负荷变化快的特点,结合远程自动化操作,研究快速的电网重构技术,优化网络结构,消除负荷不平衡,降低线损。设备故障时,能够快速、有效地隔离,防止连锁故障发生,维护电能质量,保障低压网络安全运行。
3.3 信息电算化评估低压供电可靠性
预测指标与统计指标同步管控,达到供电可靠性目标管理值。
(1)针对配网低压新型供电网络,从统计指标与预测指标两个方面,对新型供电网络的供电可靠性进行分析与建模。
(2)对于可靠性统计指标,给出统计数据的来源与指标体系,科学、详细的分析电网历史数据,准确“量度了过去”的供电可靠性。
(3)对于可靠性预测指标,以历史数据为基础,结合科学的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准确“预测了未来”的电网可靠性。
3.4 共享信息提升工作现场效率效能
依托“营、配、调”一体化项目,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各个系统进行整合,高度集成,减少信息孤岛,真正实现“营、配、调”的一体化管理,即将调度自动化系统、“95598”客服务系统、生产管理系统(PMS)、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中压配电自动化等系统进行整合,将配电网规划、设计、物资、建设、验收、运维、保电、抢修、用户和资料等环节全部纳入系统,将各个系统内的数据集中清理,达到信息数据的统一、唯一,并实现完全共享。
3.5 协同调控指挥业务实现垂直指挥
通过层级压缩、快速联动,提高配网故障处置效率。利用故障抢修指挥平台实现故障的准确定位与智能研判、抢修资源的统一调配和作业过程的实时监控。整合内外部抢修资源,根据属地化、一体化管理要求,按照供电服务承诺响应时间和合理作业半径,建立抢修第一、第二梯队,分别承担快速恢复供电和大型故障抢修工作,推进配网标准化抢修。
3.6 应用抢修服务平台加速信息互通
优化调度、运检、营销业务流程,建立配网抢修指挥平台。现场配置先进的抢修装备、单兵工器具等,采用无线通信等先进技术实现抢修任务的智能分配,通过信息、图文、视频、语音同步指挥,实施现场抢修工作的在线管理,实现抢修队伍、装备和物资的统一调配。
配网抢修由“多端指挥”向“统一指挥”的方式转变,提高了抢修反应速度与效率,大大缩短了故障修复时间,达到应急抢修“五个一”,即“一个用户报修、一张服务工单、一支抢修队伍、一次到达现场、一次完成故障处理”的标准化抢修。
4 成果与推广
融合信息化提升城市低压网络高可靠性管控方式,经过一定时间的运行管理和分析总结,在不断改进完善的基础上,可以逐步成为电网运营的典型经验推广。在增加系统内部运检绩效的同时,更重要的意义是大大缩短了故障抢修、恢复供电的时间,提高了居民百姓的供电可靠性,更好地诠释优质服务理念。
1.1网络隔离
工业控制系统的网络入侵是利用网络系统的漏洞进行病毒感染的过程。在核电站内,网络有1E级与非1E级之分。按照核电站设计规范,数据只能由1E级网络向非1E级网络单向传输[2]。网络的隔离可通过“硬设置”(如:在两级网络间设置网桥)或“软设置”(如:在1E级网络上设置防火墙或在任一方网络的标准化接口的读写方式上设置读写命令,或完全自主设计网络接口完成网络数据单向传输的问题)等方式来实现。按照业务职能和安全需求的不同,网络可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满足办公终端业务需要的办公区域;满足在线业务需要DMZ区域;满足ICS管理与监控需要的管理区域;满足自动化作业需要的控制区域。通过设置各个网络段的隔离(如:工业防火墙)和进行按重要防护级别进行区域划分来达到信息安全“纵深防御”的基本要求。
1.2核安全分级
核设施的不同安全级别,决定了需要防护的等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核设施风险评估时,要对核设施的安全等级有全面的了解。根据核设施的重要程度确定风险评估的级别。据分析,核电站的典型事故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给水管道破裂、蒸汽管道破裂、反应堆冷却剂泵停运、稳压器波纹管破裂等。根据事故产生后果的严重性,将核电厂内部设施的安全性分为四级:核安全1级~核安全4级。核安全1级设备指发生事故后产生后果最严重、对安全性要求最高的设备:核安全4级设备为一般性设备,发生故障后不会引起核事故的发生,因此也称非核级。反应堆压力容器、反应堆冷却剂泵、主冷却管道、稳压器等属于核安全l级,余热排除系统、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等属于核安全2级。核安全1级、2级部件对核电站整体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是监测和维护的重点。
1.3电力SCADA系统
为了维持和控制庞大的广域系统,网络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电力行业的基本工具是能源管理系统(EMS)和SCADA系统。远程终端单元(RTU)是安装在本地发电厂或变电站,收集电力系统运行信息,并将它们发送到控制中心的微波和/或光纤的通讯网络,执行从控制中心发出的控制指令。这意味着,操作人员可以在控制中心监控并控制整个电力系统。EMS分析所收集的信息SCADA,并帮助更准确地掌握电力系统的操作状态。再加上自动发电控制(AGC),当地的电源电压,无功功率控制(VQC),SCADA系统构成的控制系统的电源系统。
2评估方法
2.1风险评估定义
进行风险评估是按照相关法规要求,在核电站建造的不同阶段,提交初步安全分析报告和最终安全分析报告,并在通过核安全审评后才能进行下阶段工作。数字化核电站的仪控设计必须考虑如何满足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从安全审评的角度看待这些设计可以大大减少设计变更的可能性及由于设计上的安全问题而导致的工程延期。总体设计思想是在完成了资产识别、威胁识别、脆弱性识别,以及对已有安全措施确认后,将采用适当的方法与工具确定威胁利用脆弱性导致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3]。资产的属性是资产价值;威胁的属性是威胁出现的频率;脆弱性的属性是资产弱点的严重程度。风险分析主要内容为:对资产进行识别,并对资产的重要性进行赋值;对威胁进行识别,描述威胁的属性,并对威胁出现的频率赋值;对资产的脆弱性进行识别,并对具体资产的脆弱性的严重程度赋值;根据威胁和脆弱性的识别结果判断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根据脆弱性的严重程度及安全事件所作用资产的重要性计算安全事件的损失;根据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安全事件的损失,计算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对组织的影响,即风险值。考虑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其所作用的资产的重要性及脆弱性的严重程度判断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对组织的影响,即安全风险,以下面的范式形式化加以说明:风险值=R(A,T,V)=R(L(T,V),F(Ia,Va))。其中,R表示安全风险计算函数;A表示资产;T表示威胁;V表示脆弱性;Ia表示安全事件所作用的资产重要程度;Va表示脆弱性严重程度;L表示威胁利用资产的脆弱性导致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F表示安全事件发生后产生的损失。在描述框架对风险的优先次序和校准之前,重要的是要明白风险分析的基本概念(例如风险方程)。对发生的事件的可能性考虑到威胁可能实现的可能性,例如,对于网络病毒,则需要在网络上进行防病毒控制。如果采用类似的概率表达可能,则有: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威胁产生的可能性×脆弱性出现的可能性,风险有可能性和后果两个方面,其中后果由特定的威胁或漏洞,具体对组织的资产负面影响[4-6]。风险R(后果/单位时间)=事件概率P(事件/单位时间)×造成的后果C(后果/事件),见图1。
2.2评估过程
风险评估准备:确定评估范围、组织评估小组、评估目标、评估工具和评估方法。风险因素识别:资产识别、威胁识别、脆弱点识别。风险评估方法:问卷调查、工具检测、人工核查、文档查阅、渗透性测试等。评估过程中涉及的可能性规模见表1。定性的风险评估的输出是一个资产或场景的列表,有一个整体的风险级别排列。表2的矩阵范例描述了总体风险级别是如何得出的。例如:赋给每个威胁可能性级上的概率为1.0时表示高,0.5表示中,0.1表示低;赋给每个影响级上的值为100时表示高,50表示中,10表示低。在定义评估范围时,要对控制系统边界和机构责任进行分析,可以通过一组进程、通信、存储、资源等来确定。在控制系统的边界范围内的每个要素必须满足:处于相同的直接管理控制下;具有相同的功能或使命目标;有相同的直接管理控制;有相同的功能或使命;有本质上相同的运行特性和安全需求;位于相同的通用运行环境中。见图2。
2.3安全级别生命周期
相关图示见图3。3概率安全评价方法的结合PSA对分析系统的风险采用系统的、定量的描述,并对系统的风险避免提出改进的方法。这种评估方法的价值取决于分析者对所分析系统的了解、掌握的数据是否全面及可靠的程度。与PSA方法相对的另一种方法是确定论的方法,通过考虑出现典型事故时(基准事件),应采取预防或缓解措施。随着PSA方法的发展和计算机在PSA方法中的应用,确定论方法越来越显示出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严重的初始事件并不一定导致严重的后果;相反看起来并不严重的初始事件却可以导致严重的后果;只考虑安全系统的单一故障,不考虑系统的完全失效;没有定量的描述。目前,美国在PSA的应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美国核管会新的核电厂监督检查大纲的一个重要建立基础就是PSA的应用。同时,PSA也广泛应用于NRC的法规制定、修改及对电厂所提与许可证条件相关的变更申请的审批。美国近几年来有多座核电厂提升了功率,正是PSA应用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虽然PSA在核电领域已经广泛应用,但在核电信息安全领域,PSA方法还没有得到应用。目前,信息安全领域相关的标准如ISA99和IEC62443等提出了信息安全评估方法。当设计一个新的系统或检查一个现有系统的安全性,通过将系统划分成区域,定义区域的连接管道,确定其保护等级。如何实现这一步在IEC62443-3-2中有详细描述。一旦一个系统的区域模型建立,每个区域和管道分派给一个目标SAL,基于事件的后果分析,描述所希望实现的安全性保障。我们的研究目标之一是将PSA的成熟分析技术应用于核电领域的信息安全。这将进一步加强系统的风险评估的精度[7]。
3结束语
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信息革命已经渗透至各个经济部门,迅速改变着传统产业和整个经济的面貌。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制造业的广度和深度,产生了一批新的制造哲理和制造技术,使制造业正发生着质的飞跃。纵观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可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功能自动化阶段。七十年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生产领域的自动控制提供了可能,使得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的制造自动化技术成为可行,由此出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物料管理计划(MRP)等自动化系统。
信息集成阶段。八十年代针对设计、加工和管理中存在的自动化孤岛问题,实现制造信息的共享和交换,采用计算机采集、传递、加工处理信息,形成了一系列信息集成系统,如CAD/CAPP/CAM、CAD/MRPⅡ、CAPP/MRPⅡ,CIMS。
过程优化阶段。九十年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企业意识到除了信息集成这一技术外,还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如用并行工程(CE)方法,在产品设计时考虑下游工作中的可制造性、可装配性等,重组设计过程,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用企业经营过程重构(BPR),将企业结构调整成适应全球制造的新模式。
敏捷化阶段。九五年以后,以Internet为代表的国际互联网,正以极快的速度在发展。Internet在改变信息传递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企业组织管理方式,使以满足全球化市场用户需求为核心的快速响应制造活动成为可能,敏捷制造(AM)、虚拟制造(VM)等新的制造模式应运而生。
从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可看出,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从知识到应用之间的间隔越来越短,未来的制造业在某种意义上将成为一种信息产业,信息将成为制造业的决定因素,用信息技术促进未来制造的改造已成为时代潮流。21世纪,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是:信息技术在促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仍然是第一位;独占性技术决定了产品的价值和价格;联合和竞争两位一体,并超出国界,敏捷性成为制造业追求的目标;管理创新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制造技术继续围绕信息化、智能化、精密化、集成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2敏捷制造信息化需求
2.1信息需求
信息革命促使了市场全球化,使现代企业呈现集团化、多元化和动态联盟的发展趋势:企业跨越不同的地域,产品涉及多个领域。这些企业需要及时了解各地分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同一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员工之间也需要及时共享大量企业信息,企业和用户之间以及企业与其合作伙伴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交流。只有了解企业信息的需求,才能有效管理组织这些信息,选择合作伙伴,实现敏捷化制造。企业信息涉及有关产品设计、计划、生产资源、组织等类型的数据,不仅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和结构复杂,而且数据间存在复杂的语义联系,数据载体也是多介质的。
制造业中信息按其需求可分为两部分:产品制造信息、企业服务信息。其中产品制造信息包括产品信息和工艺信息。
产品信息[1]包括与产品制造有关的所有信息,如产品几何拓扑信息(3D实体模型、2D图纸以及VRML格式图片等)、加工要求信息、组成产品零件的材料和热处理信息、装配要求信息、产品检验信息、产品功能信息、产品制造成本和制造周期等信息。
工艺信息包括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加工方法及其应用范围、设计规范,用于新产品的加工工艺性和设计可行性评价,提供各种加工手册、设计手册。
企业服务信息包括产品市场信息(产品基本价格、批量价格、价格的有效期和交货期)、企业生产能力信息(主要设备、特殊设备、大型设备)、企业产品开发能力信息等。
2.2网络服务需求
对制造业企业来说,网络应用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希望上网企业信息,如企业介绍、产品介绍等;
能有行业性的专业网站提供行业信息、行业动态等;
能在网上了解有关的政策法规,为企业活动提供依据;
能在网上跟踪行业技术信息,为企业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与用户进行网上信息的交流,及时反馈用户意见,组织网上用户的培训与产品使用问题的解决等;
与协作生产企业进行网上的信息交流和商务活动,提高工作效率;
开展网上的商务活动,如产品销售、产品的虚拟展示等;
数字化产品模型共享,建立一个虚拟三维产品的“图书馆”,让各企业分享,减少巨大的重复性CAD造型工作。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和研究现状
3.1信息化现状
目前我国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全国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已初具规模。企业的CAD、CIMS、ERP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平衡,如:
“信息公路上的车不多”,网上信息量少,内容不够丰富,不能吸引用户;
上网费用还太高,不能被广大用户所接受;
技术上还较为复杂,用户无法自我维护;
网上的电子商务条件还不成熟,无法进行网上交易;
Internet服务提供者(ISP)和Internet内容提供者(ICP)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改进;
众多传统的传媒业正面临着重新划分市场的激烈竞争。
必须解决如何利用信息网络为广大用户,特别是直接创造财富的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这一问题。
3.2制造业网络工程研究现状
市场的全球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出现了一系列现代生产模式和制造哲理,要求改变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实现多种敏捷组织形式,如项目任务协同功能工作小组、虚拟集团及多种合作组织机构,建立起协同合作为主导的“竞争�合作�协同”机制。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制造业中海量信息的处理提供了可能,促进了敏捷企业网络化工程的组建。
国外典型研究有[2~6]:1994年美国能源部提出了“敏捷制造的使能技术(TEAM)”,TEAM集成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建立了一个“产品实现过程模型”;“全美工厂网络(FAN)”建立于1995年,是国家工业数据库,提供包括生产能力,各种工程服务项目、产品及其价格和性能数据、销售和用户服务专门服务;1995年洛克海德·马丁航空公司建立“制造系统的敏捷基础设施网络AIMSnet”,利用国际互联网支持和管理敏捷企业的供应链;美国通用电器研究和开发部的“计算机辅助制造网络(CAMnet)”建立于1996年,它通过Internet网提供多种制造支撑服务,如产品设计的可制造性、加工过程仿真及产品的试验等,使得集成企业的成员能够快速连接和共享制造信息。这些网络主要为大公司的成员和客户提供服务。
国内的主要研究有:
虚拟异地合作设计组织[7]主要强调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获取设计知识的异地合作。我国企业存在一批可以支持产品开发中设计知识获取的资源或潜在资源,要使这些资源以及企业外资源能以企业开发某项产品的行为为中心并和企业组织在一起,共同为这个项目的完成进行设计知识、特别是新知识的获取工作。已有一些异地合作设计组织的新概念和关键技术研究,在实验室中有一些局部非常初级的试验,如上海交通大学与上飞厂之间进行了异地设计的联网试验;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在策划异地合作设计网,但这些工作仍属开始阶段。
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5],[8]强调生产系统的网络化。分散网络化是指将动态的、没有固定隶属关系的和地理上相隔的集团,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把它们加以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快速地以合理的成本将产品从设计转入生产。通过国际互联网,对产品设计、工艺、生产和工况信息从一个生产单元传送到异地的生产单元进行测试。上海先进制造技术中心于1998年提供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快速原形制造中心的上网服务,同济大学也与香港某些中小型企业进行了联网合作制造模具的试验,但这样的系统还需要有进一步的研究和配套措施。
4敏捷制造网络工程实施建议
利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构建敏捷制造网络集成平台,可建立有关企业和高校、研究所、研究中心等结合成一体的敏捷制造网络体系,实现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和设计制造过程的集成;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面向广大中小型企业的先进制造技术虚拟服务中心和培训中心,建立网络化制造工程,具体实施包括基于Intranet的制造环境内部网络化和基于Internet制造业与外界联系的网络化,如图1。
4.1基于Intranet的制造环境内部网络化
实现企业中工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等制造过程各子系统的集成,完成企业内部网的
图1制造业信息化网络工程建议
建设,深化应用CAD、CIMS技术,提高企业在计算机网络支持的新型制造模式下的管理水平。
4.2基于Internet网企业与外界信息交流
通过Internet网可实现企业与外界的联系,其中主要内容包括:
敏捷供应链。把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等在一条链路上的所有环节都联系起来并进行优化,使生产资料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生产、分销环节变成增值的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不仅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库存,而且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网络,介绍企业及企业产品,实现企业生产与销售的有效连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流动。
公共数据中心。建立公共数据中心,即网上的制造资源信息库,也就是用现代化手段使信息和知识为最大可能多的需求者服务,充分体现其价值。这里的资源包括了企业富余的生产能力、特种制造手段、CAD/CAE/CAM软件;标准件、通用件、图库;各种人才信息;技术信息和产品信息。
远程服务体系。远程服务是在资源的需求者和提供者之间架设起现代化的交通网。特别是象快速成型(RP)等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这些技术往往比较复杂,而且这些设备往往比较昂贵,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轻易添置的。另外,每个企业单独拥有这样的资源,往往使用效率不高,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建立远程服务体系就可以使上述问题得到较圆满的解决。建立这样的体系,首先要有掌握某项先进制造技术和拥有必要设备资源的“服务中心”,然后要研究Internet/web分布式网络计算与网络安全支持技术,建立基于web客户机/服务器分布式计算模式的、支持多个用户、多个站点的远程服务系统的体系结构。
异地设计和制造。不受地域限制,由多个异地的企业组成动态联盟,合作开发同一产品,从而保证企业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赢得竞争。其关键的问题在于分布式产品设计与制造的过程集成与管理,异构、跨平台的设计与制造工具。研究内容包括:远程项目组织与管理;网络安全性;数据交换格式;远程信息维护;远距监测与控制机理等等。
虚拟学校。信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可以用网络技术将培训资源充分调动起来,组成虚拟的“先进制造技术学校”,在知识的传授者与吸收者之间构筑“多对多”的通道,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使更多的劳动者得到培训的机会。这需要首先进行网上教学的课程建设,同时要建立由若干个培训中心联网组成的培训网,还要制作与网上教学相匹配的教材及音像资料,建立教与学进行交流的机制和培训网的运行机制,研究培训的评估方法。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还应将虚拟制造技术的研究与网上培训结合起来。
5制造网络实现的关键技术
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产品、设备、人员、资金、市场等企业资源有效地集成起来,采用各种类型的合作形式,建立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高素质员工系统为核心的敏捷制造企业运作模式,其关键技术有:
分布式网络通讯技术[9~12]。Internet、Intranet、Web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异地的网络信息传输、数据访问成为可能。特别是Web技术的实现,可以提供一种支持成本低、用户界面友好的网络访问介质,解决制造过程中用户访问困难的问题。
网络数据存取、交换技术。网络按集成分布框架体系存储数据信息,根据数据的地域分布,分别存储各地的数据备份信息,有关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的集成信息存储在公共数据中心中,由数据中心协调统一管理,通过数据中心对各职能小组的授权实现对数据的存取。
CIMS技术。CIMS工程项目主要包括生产计划管理、自动化制造系统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工程数据库管理、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持、质量保证、库存管理等应用子系统的开发,各应用子系统间系统平台集成、数据信息交换是企业间成功实施动态联盟企业的关键技术基础。
协同工作技术。在一定的时间(如产品生命周期中一个阶段)、一定的空间(如产品设计师和制造工程师并行解决问题这一集合形成的空间)内,利用计算机网络,小组成员共享知识与信息,避免潜在的不相容性引起的矛盾。同时,在并行产品开发过程中,多功能小组之间,多功能小组各专家之间由于各自的目的、背景和领域知识水平的差异必将导致冲突的产生,因此需要通过协同工作,解决各方的矛盾、冲突,最终达到一致解。
工作流管理。其主要特征是实现人与计算机交互时间结合过程中的自动化,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工作任务的整体处理过程、工作组成员间依据一组已定义的规则及已制定的共同目标所交换的文本文件、各种多媒体信息或任务,工作流管理系统是一个用于分布式环境中工作任务进程间的协调或协作式处理软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