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审计基础理论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基础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审计基础理论知识

第1篇:审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外墙渗漏;预防;控制措施

Abstract: the building wall leaking the serious influence building structure bearing and house beautiful, give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bring inconvenience. Based on the causes of the leakage of exterior, and puts forwar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leakage of exterior processing measures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 leakage of exterior; Prevent;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V697.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目前,建筑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建筑外墙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外墙渗漏的情况,建筑墙体渗漏严重影响着建筑结构承载与房屋美观,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本文结合外墙渗漏的产生原因,提出了预防和控制外墙渗漏的处理措施。

2外墙渗漏的产生原因

2.1建筑建材

2.1.1墙体材料。首先,由于使用了新型的墙体材料(如加气混凝土砌块、空心黏土砖或空心水泥砖等)但缺乏相应的经验,造成了渗漏;其次,现在建筑多为框架的结构,外墙砖仅起到填充作用,而由于实心红砖的温度膨胀系数是混凝土的2倍左右,在温差作用下,砖与混凝土柱之间容易出现裂缝,引起渗漏。

2.1.2外墙装饰材料。如现工程多采用的外墙饰面砖是不透水性材料,其粘结材料一般为水泥浆,灰浆的不饱满或勾缝水泥浆也易形成空腔,形成细小的裂缝,这样水在风压的作用下就可钻进饰面砖内的空腔,造成渗漏。

2.2设计原因

2.2.1现在的很多设计方案,设计者不设窗楣线和滴水线,只做鹰咀构造,窗一般置于墙中,这样外窗楣就只有5-6cm,所以雨水在风力及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就很容易越过鹰咀线,造成漏水。

2.2.2有些设计外墙饰面砖设计成拼缝,砖之间就没填缝材料;更易造成漏水;女儿墙根部是易开裂的部位,如果设计一道反梁,女儿墙砖墙砌在其上,则会减少女儿墙根部开裂造成的漏水。

2.3施工原因

2.3.1施工不当引起裂缝。在砌体施工中没有严格按施工规范,砌筑砂浆不饱满;砂浆的强度不达标或干砖上墙,使砂浆中的水分砖吸收,造成砂浆强度偏低,从而砖与砂浆分离;砌体墙面、凝土墙面等基层面的灰尘、污垢和油渍没有清除干净使打底砂浆与基层粘结力差;在干粘石、水刷石施工时,有时由于拍打过分出现翻浆或面层流动滑动而产生裂缝。

2.3.2混凝土构造柱与砖墙结合处渗水。在梁柱与砖墙交接处由于砂浆不饱满而产生缝隙,并且钢筋混凝土线胀系数比砖墙约大1-2倍,在相同温度下两者变形不同,交接处漏放拉结筋,就会产生裂缝引起渗漏;框架结构外墙砌砖梁底、墙体与柱之间的连接部位嵌填未密实,此处是漏水的多发区;打底砂浆标号过高或太低,光滑基层不毛化、基层浇水湿润不足,均会导致开裂。

3处理外墙渗漏的措施

3.1外墙涂料或瓷砖面层损坏导致渗漏

当涂料或瓷砖面层出现风化、碱蚀及大面积龟裂等损坏造成渗漏时,应剔除所有损坏面层,清理干净并浇水润湿后,全面涂刷基层处理剂。然后抹聚合物胶乳防水砂浆,形成外墙防水层。可根据使用单位的要求,在抹聚合物胶乳防水砂浆的同时,镶贴饰面砖;或待防水砂浆凝固后,全面涂刷硅丙防水装饰涂料;也可在剔除原损坏面层后,用普通水泥砂浆作找平打底处理,然后涂刷选定颜色的聚合物水泥基防水装饰涂料。最后,试水检验质量。局部渗漏时,应仔细查找墙体裂缝,对大于1mm的裂缝采用电动机具沿裂缝方向扩缝,形成深度为3~10mm,宽度为3~5mm的“V”型槽。用电动钢刷打磨机打磨墙体,将墙面的附着物、剥离层打磨掉,确保基层干净,使涂层很好地与基层粘结,以防止剥离、脱落。

基层清理干净后,涂刷封底涂料,以确保饰面涂料与基层的粘结强度。采用弹性密封材料嵌填“V”型槽,要求该弹性密封材料与基层粘结牢固,外观密实、饱满、无气泡。待弹性密封材料充分固化后,涂刷第一道弹性防水涂料,待第一道涂料干后,再涂第二道。要求涂刷均匀,无漏涂、挂流现象,可采用滚涂或刷涂方式。

3.2找平层的施工

第一,批灰前应封堵墙身不必要的各种孔洞,不平整处用1:3水泥砂浆找平,如遇太厚处,应分层找平,或挂钢筋网、粘结布等批灰,充分养护到符合要求。第二,找平层抹灰前应喷洒水充分,注意表面的湿润。砌体部分与混凝土部分交接处的外墙面,在抹灰前要用200mm宽16#钢丝网片覆盖加以固定,以抵抗因材料的膨胀系数不同而引起的开裂。对混凝土墙面的浮浆、残留的模板木屑,露出的钢筋、铁丝一定要清理干净,以利抹灰砂浆与基层粘结牢固。

3.3墙面抹灰层有裂缝、空鼓导致渗漏

首先净化缝隙,使之无松脱物、碎屑及积水,干燥时,应对缝隙进行湿润处理,但不能有积水;维修时,应将原缝打磨掉1~2mm深,形成“凹”形,清除浮灰并用水清洗干净。将QT802专用勾缝胶、水泥按1:5调和均匀,成腻子状,然后进行填缝处理。具体步骤是:

3.3.1用抹刀或灰匙将拌好的勾缝腻子压入缝内并沿对角方向压实。

3.3.2待勾缝腻子有一定强度(4~6h)后,清理饰面,并注意填缝是否饱满,对砂眼、孔洞、不平、漏填等缺陷要及时修补,待固结(约24h)后,可用清水、干布或瓷砖清洁剂做进一步清洁处理。

3.3.3勾缝完成后,应检查并进行养护,一般8h后喷水养护一次。

3.4外墙砌体与梁、柱连接处产生裂缝而导致渗漏

如导致渗漏的裂缝较少,可按上述墙面抹灰层裂缝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如裂缝比较集中,面积较大,则应首先剔除原有抹灰面至砌体和梁、柱表面,将基层清理干净,然后张挂钢丝网片,涂刷界面胶结剂,然后使用掺有―纤维及相应聚合物的防水砂浆进行分层抹实,并浇水养护。

3.5外墙与门窗框周边砂浆不密实渗漏

首先清理窗框周边,查找渗漏缝隙,分析渗漏原因;对于墙体内部存在空穴的部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化学灌浆或填充其它弹性材料。清理缝隙表面,其表面不应有油污、浮尘等隔离物;在窗框周边缝隙内嵌填弹性密封材料;如果窗框周边的抹灰层表面有裂缝,应使用电动机具切割成宽约2mm的缝,用有机硅防水砂浆对窗框周边进行塞缝,塞缝前先刷一道水泥防水砂浆,以利于砂浆粘结,塞缝要压实、饱满,绝不能有透光现象出现。

3.6墙体孔洞、螺栓等细部由于施工不当破坏防水层产生渗漏

3.6.1各种孔洞,不平整处用1:3水泥砂浆找平,如遇太厚处,应分层找平,或挂钢筋网、粘结布等抹灰。

3.6.2对脚手架、塔吊、施工电梯的拉结杆等在外墙留下的洞口应清洁湿润,用素水泥浆涂刷界面,再用干硬性混凝土分2次各半封堵,先内后外,充分捣固密实。

3.6.3水落管卡子钻孔向下倾斜3°~5°,卡钉套膨胀胶管刷环氧树脂嵌入,严禁使用木楔,然后使用有机硅防水砂浆或耐候胶封堵严密。

3.6.4混凝土剪力墙上的螺杆孔应四周凿成喇叭口,用膨胀水泥砂浆塞满,再用聚合物防水浆封口,封堵严密。

3.7确保外墙面砖的施工质量

3.7.1镶贴面砖前,先检查找平层有无空鼓、起壳、裂缝和不平处,如有应及时修补合格,然后用纯水泥浆(掺10%802胶)满刷一遍。

3.7.2面砖采用1:1水泥细砂浆镶贴,并压紧搓挤到位,浆缝饱满,确保面砖无空鼓。

3.7.3为提高外墙砖缝防水能力,采用掺加水泥用量20%益胶泥的水泥砂浆勾缝,并做到接缝平直、光滑,填嵌连续密实,宽度和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4结语

外墙渗漏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产生外墙渗漏。外墙渗漏是建筑工程质量通病,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只要严格切实按规范、规定执行,认真核实每一个步骤,同时积极学习、应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就能有效地控制外墙渗漏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完善方法,努力解决建筑工程外墙渗漏这个质量通病。

参考文献:

第2篇:审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一、ERP应用于绩效审计实验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绩效审计的学习拟以企业为客体,以企业的经营活动、资源利用活动为核心对象,逐步扩展到管理活动。通过对企业绩效审计的学习和实验,使学生掌握绩效审计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为学生在实践中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探索和研究绩效审计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ERP与绩效审计终极目的相同 ERP(公司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作为一整套公司经营管理的思想,其实质就是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公司如何加强管理、合理组织销活动,以做到利润最大、成本最低、效益最好,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ERP强调业务流程的流畅性、管理部门的协同性和管理职能的系统性,可以帮助学生感知企业在整个经济链条中所处的环节和地位,促进学生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绩效审计也称为效益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项目或活动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以选定的标准为尺度来评价效益的优劣、查找影响效益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其目的是促进被审计单位改进经营管理、提高效益。ERP与绩效审计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绩效审计需要运用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等来开展审计工作:收集经营管理活动的现状,分析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等。

(二)运用ERP教学案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ERP 教学案例把公司所处的内外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则,按照制造公司的职能部门划分规划中心、营销中心、生产中心、物流中心和财务中心等职能中心,各职能中心涵盖了公司运营的所有关键环节,是一个制造公司的缩影。学生可以根据绩效审计的理论知识点,自己动手模拟公司3年~10 年的经营,实际体验公司资源的管理过程,形成各年度经营成果,然后运用绩效审计理论对模拟公司开展绩效审计,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出具绩效审计报告。运用ERP教学案例中的“对抗竞争”机制,学生可以分组模拟六家公司形成竞争机制,经过3年~10年的运营,各公司效益显然会有很大差别,这为绩效审计的开展铺垫了真实的前提条件,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分析、查找各公司间效益差别的原因,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ERP模拟沙盘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ERP模拟沙盘将ERP 教学案例展现为沙盘和教具,学生可以直接在沙盘上运用原材料、产品、货币等教具实现模拟公司的运营,解决了理论空洞、案例浮在纸面上的问题。ERP模拟沙盘以学生操练为主、教师引导为辅,让学员身临其境、真正感受公司经营者直面的市场竞争的精彩与残酷,然后通过开展绩效审计来发现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让学生在公司竞争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绩效审计的理论知识点并灵活运用,还可以深切感受绩效审计对公司运营管理的重要作用,并培养团队精神、提升管理能力。

(四)单项实验与综合实验相结合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绩效审计实验教学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实验项目应以理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基础,具有验证知识点和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作用。运用ERP设计的实验项目包括单项实验和综合实验两个部分,单项实验侧重于各业务活动相关理论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综合实验侧重于将各业务活动的理论知识连接起来、与绩效审计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并进行灵活运用。单项实验与综合实验相结合,增强了学生对企业各业务活动及整体活动的认知,综合实验既训练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还对学生单项实验达成的效果进行了验证,能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分析查找影响效益的真正原因,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ERP在绩效审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将ERP运用于绩效审计实验教学,拟将整个教学内容划分为绩效审计基础理论和ERP沙盘介绍、企业绩效审计单项实验和企业绩效审计综合实验三个部分。

(一)绩效审计基础理论ERP模拟沙盘介绍 本部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绩效审计的基础理论,如绩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概念框架、审计项目、审计内容、审计标准、审计方法、审计报告、审计流程等内容,强调突出绩效审计不同于财务审计的理论要点,对于有财务审计基础的学生来说,课时可以安排相对少些;二是简单介绍ERP模拟沙盘的组成、运营规则、案例背景等,组织学生分成实验小组,开展沙盘的推盘演练,使学生熟悉ERP模拟沙盘的相关规则,为后面的单项实验和综合实验做好准备。该部分的课时安排约为课程总学时的1/4。

(二)企业绩效审计单项实验本部分是教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课时安排约占课程总学时的1/2,课时不足时可以选取其中几个项目进行。单项实验结合企业的业务活动和绩效审计中的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和资源审计的要求,分为战略管理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供应业务审计、生产业务审计、销售业务审计、资金管理审计等六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包括实验目的、理论知识点、实验准备、实验要求及实验评分等项目,要求学生以审计的视角运用相关理论来完成实验任务。每个实验项目的理论知识点即为该业务的审计要点。(1)战略管理审计的要点包括:战略方案的合理性,主要审查战略制定和选择的程序是否适当、战略决策是否可靠、战略方案是否可行等;战略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主要审查公司战略实施的方案、方法、保证及控制和报告系统是否健全和顺利实施;战略实施的效果性,主要审查与战略方案相比,战略实施后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或理想状态。战略管理审计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包括战略及其分类、战略层次、战略管理类型、战略管理流程、战略管理方法等,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为模拟公司编制一份战略方案书并进行审查。(2)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要点包括:投资前的可行性,主要审查投资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合理、经济上是否可行;投资决策的合理性,主要审查决策程序的合理性、决策机制的适当性、程序执行的有效性等;固定资产投产后的利用审计,主要审查固定资产的利用率、投入产出效果等内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及编制方法、资料来源及收集方法、决策制度及程序、投资回收期、现金流量、单位投资额、设备寿命、设备产值、设备工时利用率等理论知识点,实验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点为模拟公司编制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可行性报告并进行审查。(3)供应业务审计的要点包括:供应业务的经济性,审查公司是否以较低的成本采购符合质量要求的货物,仓储成本是否经济,采购费用是否做到最低;供应业务的及时性:审查公司供应业务能否及时、高效地开展采购活动;供应业务的效果性:审查公司所采购货物的质量能否满足生产要求和合同要求。供应业务审计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包括供应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采购计划及其编制方法、市场询价方法、经济批量、单位仓储成本、采购费用率、供应商管理、采购合同等理论知识点,实验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点为模拟公司编制第二年的采购计划并进行审查。(4)生产业务审计的要点包括:生产计划的合理性,主要审查生产计划的制订依据,生产计划与销售计划、生产能力、采购计划的平衡性;生产组织的协同性,主要审查生产工艺是否连续、生产过程是否及时、专业分工是否合理、生产是否具备柔性;工艺流程的先进性和可行性;生产成本的经济性;生产计划的效果性。生产业务审计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包括生产计划及其编制方法、生产组织的方法、生产的工艺流程、生产成本的分析方法、资源的有效利用方法等理论知识,实验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为模拟公司编制公司第二年的生产计划并进行审查。(5)销售业务审计的要点包括:销售计划的合理性;销售工具的效果性;销售价格的恰当性;销售队伍的效率性;销售费用的经济性;销售计划的效果性。销售业务审计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包括销售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销售计划及其编制方法、市场调查方法、销售定价方法、销售目标的组成及确定方法、销售业绩的考核指标等理论知识,实验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为模拟公司编制公司第二年的销售计划并进行审查。(6)资金管理审计的要点包括:筹资业务的经济性、合理性;资金使用的效果性、效率性。资金管理审计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包括筹资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资金需求量预计方法、筹资计划及其编制方法、筹资方式、筹资成本、资金结构、资金周转速度、资金使用效果指标等理论知识点,实验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为模拟公司编制公司第二年的资金计划并进行审查。

(三)企业绩效审计综合实验本部分要求学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管理活动、资源利用等开展全面绩效审计,以企业的计划和先进企业的水平为标准,运用调查、询问、检查、分析等多种审计方法,衡量、评价企业的效益情况,分析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本部分重点训练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能力,课时安排约占课程总学时的1/4。教学步骤如下:(1)准备阶段。本阶段要求学生完成模拟公司3年~10年的运营任务并宣布运营结果。学生各组根据其在单项实验中确定的各计划方案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模拟公司3年~10年的运营并进行详细记录,形成模拟公司运营档案资料。运营档案资料包括公司基本情况、各种计划方案、各年运营的财务资料和非财务资料等。各组完成运营后,由教师根据运营档案资料宣布运营结果,初步确定公司的效益排名情况。(2)审计实施阶段。本阶段要求确定审计组和被审计单位,开展审计工作,完成审计工作底稿,提交审计报告。审计组和被审计单位可以在原来学生分组的基础上,采取交叉的方式进行确定。每个审计组要确定1名审计项目负责人,每个被审计单位至少要保留1~2人对接审计工作,可以考虑由每个被审计单位的留守人员担任所在审计组的项目负责人,全程指导、监督、检查审计工作。审计组开展初步业务活动,制定审计方案,收集、核实被审计单位运营的数据资料,包括现状资料、计划方案资料、竞争对手资料、行业资料等,灵活运用审计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专业判断,并与被审计单位多方沟通,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形成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初稿。审计组就审计报告初稿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需要核实的事项再补充实施审计程序,审核无误的可以出具正式审计报告。审计组应在提交正式审计报告后,获取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建议采纳情况的书面说明。(3)实验总结评分阶段。学生各组对担任模拟公司运营角色下的单项实验活动和担任审计组角色下的综合实验活动,进行讨论,形成会议记录,按组别提交实验总结报告,按个人提交实验体会。教师根据各组的单项实验成绩和综合实验成绩确定基准分数和幅度范围,再根据学生个人的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和实验体会等在幅度范围内得出每个学生的课程成绩。

ERP作为管理学科的教学工具,侧重于创业计划、市场拓展和企业整体运营,内部控制、财务会计、运营记录等较为简单,而审计强调“有根有据”,缺乏记录的活动对于审计来说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审计工作根据无法开展。因此,运用ERP开展绩效审计实验教学需要完善企业的运营档案资料,要求学生在运营过程中运用调查表、流程图、文字说明、会计核算等方法进行详细记录,为有效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做好准备。此外,ERP教学案例仅是一个粗框架,在开展审计实验时,部分实验项目的内容会比较单薄,如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在审查固定资产是否有效利用时需要补充设备的生产能力、生产工时等要素,这就要求对ERP的教学案例进行适当改造,以使ERP的教学案例更好地服务于绩效审计实验教学的需要。

第3篇:审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定位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服务面向定位 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由于当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是地方性院校,而地方性院校与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依存性,一方面,所在地区需要地方性院校为其社会经济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作出应有贡献,另一方面,地方性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也需要以地方的社会经济为依托。因而,把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服务面向定位在所在地方,即主要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育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具有地域特征的科学研究,主要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提供社会服务,既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要求,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安身立命、发展壮大之本。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基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个范畴(应用型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有机结合)来确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学术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育目标,尽管两者均为本科层次的教育,但前者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其所培养的人才既要求具有较高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又要求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而后者强调的是人才的学术性,其所培养的是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系统深入,但专业技能不算突出的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育目标,尽管两者均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但前者是对人才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要求较高且能兼顾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教育,后者则是偏重于专业技能培养但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要求相对较低的技能型教育。总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育面向地方的“应用型”“本科”层次的人才,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具有较强应用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主要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有关经营、管理、服务及应用性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定位 课程体系是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主要源头,建构课程体系实际上就是在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做“菜单”,大学能否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关键看如何为学生做这份“菜单”。对于应用型人才,并不是要求其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上的系统深入,而是要求其在具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样,无论是以学科为本位的强调理论知识系统深入掌握的传统本科教育(学术型和研究型的教育)课程体系,还是对基础理论知识教育要求较低而偏重于专业技能训练的高职高专教育(技能型教育)课程体系,都难以适用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协调发展,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要使学生在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教育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相互融合,同时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一)注重学生未来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根据后现代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是一种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创造和完善的实践活动,其目标和过程是人的生命本质价值的体现。课程的实际效用在于控制或促进人的发展的方向性,它决定着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观并受其制约。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在考虑社会需求的同时,应着眼于个人本位的实现,使其既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能够促进个人发展。如果在课程体系设计时像传统的本科教育那样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深入性和完整性,就会导致课程缺乏灵活性、特殊性和现实适应性,据此所培养的学生将难以有个性,且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会受到限制。由此,在构建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时,应正确把握课程的功能,切实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并通过对核心课程的前瞻性优化设计来达到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目的,同时通过开设各类融合性课程和通识课程来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的。

(二)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整体优化协调发展 相对以学科为基础的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知识传授应当以应用为主线,适当强化专业知识学习,以增强学生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对应用型人才而言,特别应当加强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培训,强调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具有系统的整体功能,这一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课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组成的完整综合体。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强调促进能力与素质的发展。这就要求在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时必须按照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循序渐进地、科学地编排各种课程,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关系,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协调发展。为此,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应采用传统的沿袭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而应在明确高级应用型人才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通过设置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以整体协调发展,从而形成高级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即设置旨在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知识传授课程模块,设置旨在强化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能力培养课程模块,设置旨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课程模块。

(三)满足社会需求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兼顾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整体协调发展的教育,是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其基本职能就是使学生具备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并能作为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就业或创业之“资本”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强调按照行业、产业及企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优化课程结构,构建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只有准确识别“市场信号”,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其所培养的学生才会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上得到整体协调发展,从而才能成为易于为社会岗位接纳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现状

(一)偏重会计专业知识教育而轻视相关知识传授 具体表现在:过于注重会计专业知识的教育,但对于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其他知识的传授,则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如市场营销学、金融学、保险学、财务战略管理、证券投资学、资产定价学、管理咨询、运筹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课程,开设的比例偏低。这样的课程体系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对工作的适应性较差,并且缺乏后劲。其实,会计工作不仅仅需要会计专业知识,也需要其他与之相关的知识,这些相关知识的掌握,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胜任会计工作,提升其未来发展空间;同时,掌握这些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其它知识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二)重财务会计学轻管理会计学 会计学按其服务对象等的不同,分财务会计学(内部会计)和管理会计学(外部会计),而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行的会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重财务会计学而轻管理会计学,与前者相应的课程既有会计学原理,又有中级财务会计,还有高级财务会计,与后者相应的课程则只有一门管理会计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将导致所培养的学生有较系统的财务会计知识但管理会计知识相对薄弱,难以适应企业管理实践对高级会计人才的要求。

(三)财务会计相关专业课程内容界定不科学 与财务会计相关的课程有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会计学原理以描述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及基本业务的一般账务处理程序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中级财务会计主要阐述以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报告等内容为主线的具体会计业务的账务处理理论、程序和方法;高级财务会计主要是从会计原则的理论高度出发,结合具体会计准则的基本规定和具体要求,阐述一些特殊交易或事项所涉及的会计要素项目的确认和计量。当前财务会计相关课程的内容界定不科学,主要体现在界定“特殊”交易或事项上不符合会计实践。如,企业所得税是实践中财务会计工作的一项基本业务,并非特殊业务,但目前的会计本科课程体系却往往将其列入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建造合同是建筑安装企业和生产飞机、船舶、大型机械设备等产品的企业(即建造承包商)为建造有关资产而签订的合同,与建造合同相关的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显然具有特殊性,但目前的会计本科课程体系却大多将其列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

(四)专业主干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是会计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在现行会计本科课程体系中三者的内容存在交叉重复现象。如变动成本法、短期经营决策、成本控制等内容既出现在成本会计课程,又出现在管理会计课程;货币时间价值、长期投资决策等内容,即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课程内容如此安排,如果授课教师之间又缺乏良好沟通,就可能导致不同授课教师互相依赖从而授课内容缺失的现象,或者导致授课内容重复从而挤占其他课程内容的现象。

(五)实践教学深度与广度不够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偏重财务会计实践训练,忽视管理会计、审计实践训练。实际上,管理会计和审计的实际操作技能都有很强的专业性,且与财务会计操作技能有很大的区别,财务会计的实践训练无法代替管理会计和审计的实践训练,但目前的会计本科课程体系却并没有开设有关管理会计和审计实践训练的课程。(2)忽视向学生传授与会计专业知识相关的技术方法。如,如何下载财务报告并把数据插入excel计算数表中分析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各项目,如何建立饼形图以表示负债权益比并据此提出筹资决策建议,如何以规范的格式熟练计算处理各种财务数据,如何在word文档中利用数据和图标来支持结论,如何选择财务指标作为变量并引入模型,如何使用SPss统计软件,如何进行统计检验等,都是极为有用的与会计专业知识相关的技术方法,但现有课程体系尚未设置“会计与计算机技术”和“财务与数学建模”等有关的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会计电算化”或“计算机会计”课程也不能涵盖这些内容。(3)缺少会计职业判断、会计政策选择等应用能力的培养。

(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并努力去实践,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根本。事实上,考察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重大财务舞弊案件不难发现,其中大多与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或注册会计师未能很好地恪守会计职业道德有密切关系。虽然职业道德在会计行业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只有极少高校真正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这种课程安排与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极不相称。

四、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一)知识传授模块 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因素中,知识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如果知识掌握不扎实,能力和素质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因此在课程体系中知识传授模块是基础性模块。要成为一个高级应用型人才,无疑需要在知识上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深入性,但并不要求其知识既系统又深入,而应在两者间加以平衡。会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在进入社会以后主要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因此建议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应注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审计/ 鉴证服务、证券投资学、资产定价学、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运筹学、金融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等知识的传授,而对会计理论、会计思想史、会计史等知识的传授应适当减少。在设置上述课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界定三门财务会计课程(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2)在“管理会计”课程的基础上增设“高级管理会计”课程,以加强对管理会计知识的传授,通过前者使学生明确管理会计是什么以及管理会计对企业管理决策有什么作用,通过后者使学生了解在实务中如何运用管理会计。(3)避免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三门课程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

(二)能力培养模块 应用型会计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至少包括:专业实际操作技能(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的实际操作技能)、计算机基本技能、外语才能、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决策能力和分析性/ 批判性思考能力等。因而建议除开设并强化手工会计和计算机会计实验、计算机、外语(包括专业英语)等传统技能课程外,还应开设:旨在训练学生在管理会计、审计方面操作技能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人际关系处理、决策和分析性/ 批判性思考等方面能力的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与会计专业知识相关的技术方法的“会计与计算机技术”和“财务与数学建模”课程。

(三)素质教育模块 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事实上,由于会计专业人才在经济生活中的特殊作用和地位,人们对其道德修养和责任心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但这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通过系统的培养,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责任心。为此,建议增设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并在其它会计课程(如会计学原理、审计、会计模拟实验、计算机会计等)的教学过程中将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会计诚信的基本思想和素质。

[本文系肇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jy201005)、 肇庆学院教师教育研究专项项目(JSJY201101)、肇庆学院教学改革项目(jgzb201203)

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晓慧:《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会计研究》2009年第10期。

[2]刘迎春、熊志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10期。

第4篇:审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一、会计实践课程设计的原则

会计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会计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会计模拟实验课程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会计教学活动。它不仅有助于会计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会计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形式。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实习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作为会计课程实践性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也是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际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综合性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会计实践课程应按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会计专业的学科结构和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等重新设计,而不能照搬普通本科,以充分体现应用型的特点。

(一)体现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从事会计管理与核算领域工作,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心理学专业基本知识、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而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会计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上、课程的内容上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以达到培养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二)体现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

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主要由会计学专业课程构成,而会计学专业课程是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部分构成。其中:会计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构筑会计学专业理论框架、提供会计学专业技能和方法的经济管理相关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是指涵盖系统的会计学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有关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财务管理等;会计专业选修课程是上述两者之外的会计学其他有关课程。主要包括:金融学、金融企业会计学、预算会计、战略管理、税收会计等。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反映了会计学科建设的完善程度、会计理论框架的系统性程度,最终影响会计学专业高等教育的效果和未来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因此,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体现会计学科的知识结构,要确保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使会计实践教学真正起到会计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的作用。

(三)体现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层次的要求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实践课程内容不能一层不变,应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培养能适应国际国内会计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

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满足应用型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建立会计实践课程体系要在会计理论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进行。

(一)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

由于会计学科知识更新的加快和实际情况的千变万化,会计专业毕业生只有既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会计专业的实践技能,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因此,在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1.在强调实践教学的内容的同时不能忽略会计理论的教学;2.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在制定课程规划、教学计划时,应将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0%提高到30%以上。

(二)建立多学科和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

1.建立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体系。会计实践课程不再设置过去的一门会计试验课程,而是取代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能力训练课程和审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案例分析实践课程。2.建立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包括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

三、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

科学、合理地设计会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会计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应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综合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一)设计单项实践课程内容

单项实践课程内容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内容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比如,会计学基础试验,在《会计学基础》课程学习完之后,安排2周时间的单项实践。其内容包括如何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审核和传递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更改错账,编制简单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实践内容。其目的是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很好地结合,使学生对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二)设计会计综合实践课程内容

会计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课程可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安排2~3周的时间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三)校内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在完成《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的学习之后,应先安排3~4周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任务到企业,重点实习、掌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内容,目的是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然后回到实验室,安排1周的时间,利用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模拟资料和实验结果,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指出该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管理会计的知识,提出管理建议。

(四)毕业设计环节的内容设计

应用性本科会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要求以调查报告或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管理、审计等的具体问题或者具体设计某企业的会计制度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会计实践课程教材的设计

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应当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市场上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尚未形成,许多应用型本科学院仍然沿用偏重研究型的教材。这些教材强调的是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内容。而且,教材的难度过深,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因此,笔者认为,设计一套适合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是当务之急。

(一)组织有教学经验、直接从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老师参与编写体现应用型特点的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

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并配备相应的习题、实训、案例教材。教材的内容应体现应用型本科的时代性,在编排上,打破研究性教材从“总论”、“概念”、“论述”到“案例”的套路,建议从“案例”入手,在章节的编排上要先易后难,这样的教材更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

(二)对辅助教材——习题、案例和实训,应紧密结合实际,体现实际操作方法

第5篇:审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审计》教材;应用;创新

教材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储存及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依据,是实现教学目的主要载体。教材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等方面,从而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因此,编写具有高职院校特色且符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审计》教材,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审计专业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现有高职高专《审计》教材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时间较晚,高职审计课程设置刚刚开始,这些不利因素导致现有的高职高专《审计》教材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现有的高职高专《审计》教材繁多,绝大多数是将本科教材删减或将中专教材增补而成,重基础理论知识、轻应用技能培养,审计实训内容或案例很小,仍强调“是什么”“为什么”,没有突出“如何做”的问题,也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育的特征和要求,缺乏高职教育的特色。

2. 体系不明,针对性不强

现有的高职高专《审计》教材一般是由部分院校的教师联合编写或专业教师自行改编,没有相互沟通交流,各自为政,没有对企业、行业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没有对审计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科学分析,没有跳出传统《审计》教材的框架,体系不明,内容交叉重复,针对性不强。

3. 缺乏创意性和独特性

虽然一些新编的高职高专《审计》教材作者、出版社、外观、章节顺序与其他《审计》教材不同,但相同章节内容几乎完全相同。新的《审计》教材就是旧的《审计》教材的翻版,缺乏创意性和独特性,也没有突破学科课程的属性。

二、高职院校《审计》教材编写的建议

1. 突出“高职”特色

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应用型人才,因而教材的编写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基础理论应贯彻“实用为主、必需和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基本知识应采用广而不深、点到为止的教学方法,基本技能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在教材的编写中,文字叙述要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2. 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现代化手段的运用,要配备针对课程的整体教学资源,包括整套教师授课教案、PPT授课讲义、审计案例教材、配套实训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3. 行业参与,集体研究

在编写《审计》教材时,应有各院校审计专业的教师参加,并邀请审计机关的高级审计师和一些知名的会计事务所的知名注册会计师参加,共同研究,集体决定。

4. 依托行业编写《审计案例》教材

知识不等于能力,只是为能力提供必要条件,高质量、高水平传授审计理论知识只有与案例教学手段相配合,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快知识的消化理解和更好地灵活运用。因此,编写新的与《审计准则》相配套的《审计案例》教材迫在眉睫。为了使审计案例内容真实可信,应依托行业编写《审计案例》教材。

5. 教材应具有前瞻性

以介绍成熟稳定的、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的技术和国家标准为主,同时介绍新技术、新方法,并适当介绍科技发展的趋势,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技术进步的需要。要经常与一些会计事务所、审计机关保持联系,了解第一手资料,随时更新教材中已经过时的内容,增加市场迫切要求的新知识,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适合企业的要求。

6. 要有创新点

创新不仅是内容的增、删、改以及组合,而且包括逻辑等的再编排。一般来说,编写一本新的《审计》教材,必须有创新点。编写新的《审计》教材的创新方法有:将前人的教材中的精华进行组合、将逻辑框架优化重组、添加时代特色的内容、注入作者思想灵魂等。

三、编写教材的程序

1. 准备阶段

首先要健全组织,成立编写领导小组。由教育部或教育局有关领导出任编写《审计》教材领导小组的负责人,把开发利用《审计》教材纳入教育部或教育局年度工作的议事日程。编写《审计》教材工作要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编写工作由一些院校审计方面的教授牵头,具体组织协调落实编写计划和方案。各院校,各审计机关和一些会计事务所根据编写通知要求,制订好翔实的切实可行的编写计划,组织人员实施单项的撰写工作。

2. 单项写作阶段

编写的《审计》教材,第一,内容要正确,所有内容都应与新的《审计准则》完全相符;第二,构思精巧,脉络清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第三,语言上不仅要体现出语言的庄重、准确、朴实、精练、严谨、规范,而且还要突出教材语言的通俗易懂性;第四,逻辑性强,并有创新。

3. 收集、审核阶段

由编写领导小组负责对编写的单项《审计》教材接收、修改、审核、编辑。在此阶段,通常要把握好五点:一是将写作质量放在首位,教材接收时,严格按写作要求来衡量;二是组织专业人员对报送的《审计》教材进行评选,提出修改意见;三是由专人负责对《审计》教材进行修改润色;四是校对教材,保证内容的正确性;五是经领导批准后,排版印刷,投入使用。

总之,高职高专《审计》教材的编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并不断进行改正。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定能编写出满足教学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审计》教材。

参考文献:

[1]万红,傅德月.浅谈高职专业教材的设计与编写[J].职

业教育研究,2009(6).

[2]彭才根,郭永生.高职《审计》教材编写创新的认识[J].职

第6篇:审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本文作者:高玉荣工作单位:山东女子学院

师资队伍实践经验缺乏难以适应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能力的需要近年来,审计师资的来源主要是会计学、审计学专业毕业的博士和硕士,大多任课教师是从校门直接走上讲台的,这些审计教师没有实际的审计工作经验,只有少数教师是通过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业会计部门实践后从事审计实务教学工作岗位的。审计教师实践经验的缺乏导致在审计教学中存在“偏重理论教学,脱离实务操作”的情况。这种情况导致教师在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侧重于抽象理论知识的讲述,缺少鲜活的实际案例。审计教学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欠佳。审计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环节与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要求他们具备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目前,多数院校对实践教学环节认识不足、管理力度不够,缺乏科学完整的审计实践教学规划、管理机制和经验,缺乏能够进行实践教学的优秀师资,大部分高校没有规范的审计模拟室与审计实践教学软件,无法满足审计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由于审计模拟实验所需资料涉及的知识面广、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要求研发人员不仅要具有相当丰富的会计、审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还要熟悉电算化会计与计算机审计操作技能。目前高校缺乏这种复合型人才,无法为审计模拟试验教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审计实务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而课程研究对象复杂,教授对象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审计教学过程中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各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开拓性思维,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用案例教学法,案例的选择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案例的系统性和适用性。案例讨论时,要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做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学到的知识也最扎实。引导分析案例时,要抓住审计案例和审计方法的契合点,对审计案例进行剥茧抽丝的分析,以培养学生的审计思维。归纳总结课堂案例时,要指出案例分析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指出学生分析评价结论中的优缺点,对于学生新颖意见的独特之处要给予肯定,同时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重新进行认识,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效果。模式化教学模块化教学是基于能力本位,融知识与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的课程教学与组织、管理形式,学生必须完成每个模块的课内外学习量(听课、自学、作业、实验、设计等)方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在审计教学中,可以把审计课程按照审计业务流程模块化,按照审计初步业务活动、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完成等几大模块来设计课程内容,明确各个模块的学习要求,学生完成各个模块的任务后取得相应的学分。这样学生对于整个审计流程有个整体的把握,而且能够掌握各个环节的相应知识,通过一定的课程讲授和实践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双元制教学模式“双元制”模式,即校企合作模式。在审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企业不仅提供场地、设备,而且参与教学、科研和管理。“双元制”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培训在企事业单位或会计师事务所和学校同时进行,但以企事业单位或会计师事务所培训为主;培训者有两部分人担任——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培训以业务实践为主要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业务环境中锻炼自己,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

“双元制”模式不仅符合“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还能让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胜任工作,实现“零距离”就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审计教学的保障,授课教师的理论功底、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的敏感性等都对审计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审计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审计教师的业务素质。审计教师熟练掌握会计、审计的法律、准则和相关法规,将有关知识融会贯通于审计学各章节的授课中,同时还应该不断加强学习,掌握审计理论发展前沿,教学内容适时更新,引导学生关注审计理论发展的最新动向。为了提高审计教学效果,审计教师还应当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丰富的会计或审计工作经验,对审计程序、审计案例驾轻就熟,这样才能将审计课程讲授的具体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审计教师不仅要学习和掌握更为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基础知识,还要积极参与审计实践,如到会计师事务所实践,参与审计学案例的收集和编导,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这样更有利于实现审计教学的教学互动。教师作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组织者,应能为学生参与课堂的分析和讨论创造出生动的案情和真实的场景,让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加强和完善审计教学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审计教学中,应该加强和完善审计实践环节,将审计理论融于实践教学中,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审计实践性教学构建思路包括“课堂实践环节+校内模拟实验室+实务专家讲座+校外实训”四个环节。通过这四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审计执业的全过程,深化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掌握审计的基本技能,从而具备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首先,通过课堂案例和仿真习题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审计基础理论知识,其次,构建仿真教学环境,开展审计模拟实训课程。使学生在校内审计模拟实验室中系统、全面地掌握审计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加强学生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对审计技术的运用及对审计流程的熟悉程度,将审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综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必将大大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再次,邀请政府审计机构、企业审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实务工作者来校开展审计专题讲座。既有助于增加教师对审计实务的感性认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开拓学生视野。最后,加强与职业界的联系和沟通,创建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参与社会实践,真正投入到企业实际的经济环境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使其职业判断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尝试引入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教学结果的理想评价方式应是对“过程”和“结果”的综合评价。为适应审计课程的性质及学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基于客观考核与综合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的目的,审计考试方式应该改变单一的闭卷笔试的考试制度,引入多样能够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的考试形式,如预习笔记、读书笔记、平时作业、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总结、上台试讲、课堂提问等形式。即课程考核成绩=预习笔记、读书笔记及作业评分(20%)+课堂表现(10%)+小组讨论及上台试讲(10%)+案例分析及模拟训练表现(30%)+闭卷考试(30%)。实践证明,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与课程的考核成绩挂钩,可激励学生努力地扮演好学习的主角,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

总之,审计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都很强的学科,为了适应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需要,审计教学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采取各种措施,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不断加强和完善实践环节,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不断提高审计教学质量。

第7篇:审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人才;培养

注册会计师考试是中国的一项执业资格考试,其目标是选拔高素质的注册会计师人才。我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制度于1991年正式创立,至今已举办17次。目前与香港实行了部分考试科目互免,并面向境外考生在中国境外设立考场。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经过不断的改革完善,建立健全了考试基本制度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注册会计师考试已成为国内声誉最高的执业资格考试之一,极大促进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的培养,提升了中国注册会计师队伍的实力和整体服务能力,扩大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国际影响。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会计的不断改革,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也显现出一些弊端,进而影响了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的培养和注册会计师队伍整体实力的提升。

一、其他国家或地区注册会计师考试简介

(一)香港专业资格考试的资格规定

香港会计师公会自1999年底开设专业资格课程考试,是公会唯一的专业考试。

1 考生报考前需持有认可的会计学学位,持有非会计学学位并修完认可的转制课程,或持有非学位但具有香港专业会计员协会(HKAAT)毕业生资格(即专业会计员HKAT),并完成了认可的基础课程或通过HKAAT的专业晋级考试。

2 专业资格课程的构成及考试:

资格课程由专业课程(PP)和期终专业考试(FPE)组成。

(1)专业课程由四个核心单元组成,分别是财务汇报、财务管理、审计和信息管理、税务。选修单元的次序由学员自己决定。

单元要求:每个单元要求学员必须完成15周约120小时的自学;参加4个3至3.5小时的工作坊,共计13课时;通过工作坊考核;通过3小时的开卷单元考试。

(2)期终专业考试

完成专业课程后,学员需参加长达6小时的开卷期终专业考试,考试分两部分进行,每部分3小时,附加半小时的读题时间。

3 完成课程的期限:

学员必须在第一次登记成为注册学生起10年内完成专业资格课程,在4次登记参加某单元的期限内或在第一次登记参加该单元起5年内完成该专业课程单元,在4次登记参加期终专业考试的期限内或在第一次登记参加该考试起3年内完成期终专业考试。

(二)美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简介

美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考试委员会负责,进行全国统一考试。

美国考生参加考试要有会计、商法、经济学等相应学科的学分。学分的要求达到150分,且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美国,考试科目每8-10年进行一次调整。每科的通过标准是该科总分数的75%。四科一次全部通过即可获得注册会计师资格。如果有两科通过,另两科在50分以上,可以保留已通过成绩,在未来的六次考试中如果通过剩余的两科考试,也可获得注册会计师资格。

(三)加拿大公认会计师考试制度简介

加拿大由公认会计师协会(CGA)负责组织公认会计师考试工作。报考资格是取得大学的学士学位,且对已取得一定学历的报考人员给予部分考试科目的免试。

CGA的考试科目较多,主要划分为3级:

1 基础课:分为3个水平,每一水平有4个科目,共12个科目。

2 专业提高课,共有4个科目。

3 执业核心课。执业核心课划分为两个水平:一是执业核心科目(PACE),设7个科目,考生可选择其中4科考试;二是执业综合考试(PAI),为全面测试考生的执业综合能力,须单独测试。参加PAI考试的考生必须已通过前面所有科目的考试。该考试对基础课科目和专业提高课科目给予不同程度的免试课程,但执业核心课不能免试。

二、我国现行注会考试制度的弊端及其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现行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的弊端

1 报考资格――对会计知识方面的要求低。

根据《注册会计师法》和《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办法》的规定,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中国公民,即可报名参加考试:(1)高等专科以上学历;(2)具有会计或相关专业(指审计、统计、经济)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由此可见,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资格对系统会计知识基本没作要求,特别是对会计实践没作限制性要求。

2 考试内容――面窄。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仅为《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和《税法》5门,注册会计师执业需要的财政、金融、保险、投资、管理等科目却没有涉及。

3 考试试题――偏重理论且模式化。

就考试试题来看,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主要是笔试,试题内容偏重会计理论知识,即使有案例分析也多是“理论知识+数据”的抽象化案例,往往与实际案例存在差距。而且,考试题型、试题内容相对单一化、模式化。这使缺乏会计基础知识的“专职”考生可以通过钻研往年试题或教材“轻易”通过考试。

4 注册会计师考试形式单一。

注会考试只有笔试,没有面试等其他形式,不能全面考察应试考生的应变等执业能力,影响了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的提升。

(二)现行注会考试制度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1 报考资格低,考试面窄,阻碍了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的提升。

由于现行注册会计师考试报考资格低,特别是对会计知识要求偏低,加之考试面窄,促使很多会计的“门外汉”转眼变成“注册会计师”。而且,在大多数考生眼中,注会考试仅仅是他们获得就业机会或执业“敲门砖”的途径,他们往往抱着“60分万岁”的态度,只知道记忆考点、应付考试,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致使选的“注册会计师”缺乏系统的会计基础知识,不熟悉国际会计惯例,缺乏执业所需的系统会计等相关知识,出现了有证但不能胜任相应工作的情况,无法适应实际工作。这与通过注会考试选拔注册会计师优秀人才的目标相背离。总之,这些“门外汉”考生的进入不但不能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的素质,而且会影响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质量,进而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和竞争能力。

2 试题偏重理论且模式化,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由于现行注册会计师考试试题理论化和模式化弊端的存在,“诱导”考生注重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记忆,纯粹为考试而考试,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到实际工作中就傻了眼。这种偏重理

论和模式化的考试,偏离了注会考试的目标――选拔注册会计师优秀人才。这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注册会计师行业积极应对国外会计师事务所的挑战、开展新的业务领域和服务范围的新形势不相适应。

3 注会考试形式单一,影响了高素质会计人员进入注册会计师行业。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注会考试采取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致使出现“高分低能”的注册会计师,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低分高能”的非注册会计师,也使得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出现了“能干活的无证”、“有证不能干活”的“奇怪”现象。这种“怪现象”阻碍了“低分高能”的会计人员进入会计师行业,进而影响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健康发展,影响了注册会计师队伍的水平和执业质量,影响了其社会权威性和市场竞争力。

三、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的新变化

2008年8月26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印发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拉开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改革的序幕。对比现行注会考试模式,注会考试新制度呈现以下变化。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厚基础

注册会计师考试改革分为专业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层级,考生只有通过第一层级的考试科目,才能参加第二层级的考试。两个阶段的考试,每年各举行一次。在第一阶段――专业阶段考试设6科,即在延续现行考试5科基础上,增设“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并在有关科目中相应增加测试考生应当具备的包括企业、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筹划、管理及其运营环境的知识,信息技术应用与评价、职业道德等基本知识。可见,新制度更注重测试考生执业所需基础知识及基本执业能力。

(二)注重实践能力的考察――重实践

众所周知,注会考试不是基础知识的考试,注会考试选拔的人才是全面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人才,而非普通的会计人员。注会新制度要求考生参加最后一科“综合测试”考试前,建议其在具有1年实务经历的基础上报考,以便更好地适应综合测试的要求。这一新变化将引导考生由单纯的复习备考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转向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的备考状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必将成为考生关注的焦点。

(三)增加英语水平测试――重英语

考生在取得注册会计师考试全科合格后才能报考。英语水平测试合格证书独立于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合格证书。

(四)考试制度国际趋同

新制度拟借鉴有关国家和地区会计师考试对实务经历的要求,在考试中注重考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增加对考生实务经历的要求,这与国际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选拔执业会计师的要求趋同。

四、注会考试制度改革是培养高素质注册会计师人才的关键

(一)“厚基础”是培养高素质注册会计师的前提

“小鸟没有翅膀,不可能在丛林中欢快的飞翔”。学科基础知识犹如鸟的翅膀,缺乏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任何人不可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在延续现行考试的5科基础上,增设“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并在有关科目中相应增加测试考生应当具备的包括企业、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筹划、管理及其运营环境的知识,信息技术应用与评价、职业道德等基本知识。这意味着注会考试更注重测试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应用技能和基本职业道德要求等执业所需基础知识及基本执业能力的考察。相信,“厚基础”考试“风向标”将引导考生加强注会执业所需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培养。“世上没有空中楼阁”,夯实注会执业所需基础知识才是培养高素质注册会计师的前提。

(二)重实践是培养高素质注册会计师的关键

注会考试新制度要求考生参加最后一科“综合测试”前,建议其在具有1年实务经历的基础上报考,以便更好地适应综合测试要求。可见,新注会考试制度更加注重考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测试。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复杂的问题,甚至涉及会计法规、准则等没有涉及的问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要求执业会计师要有驾驭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注册会计师的实践操作能力非一日培养而成。所以,“重实践的注会考试指南针”必将引导考生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总之,新注会考试制度将打造“重基础知识”、“重实践能力”、“重创新能力”的考试环境,而“三重”考试环境是选拔和培养高素质注册会计师的关键。

(三)重英语是培养国际性复合人才的要求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开拓两个市场:一是国内市场;二是国际市场。

就国内市场来说,不仅要求注册会计师有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要有一定的外语“工具”。因为,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很多公司特别是企业集团,国际业务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执业会计师要有相当的外语基础,否则对一些“涉外”的证据很难给出客观的审计评价,进而影响审计意见的表述。久而久之,必然影响国内审计市场占有率。就国际市场而言,我国注册会计师要想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对外语知识,特别是国际通用的英语的要求则不言而喻。所以,增加英语测试,培养国际性复合人才,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的必要条件。

第8篇:审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审计实验;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水会莉(1979-),女,河南宜阳人,湖南商学院会计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2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分级递进式审计实验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湘教通[2011]31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69-02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多次强调要“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近年来,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审计实验课程体系对审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审计实验课程建设现状

1.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有效的实现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模式的平台

目前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0%~70%集中在理工类学科实验室,文科教学受传统理论教学结合社会实践模式的影响,实验室的建设相对薄弱。我国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审计模拟实验室,部分高校将现有的会计、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称为会计与审计综合模拟实验室,但实际上学生的实习内容主要进行的依然是会计模拟实习,审计实验教学中缺少充分的数据资料让学生能够运用软件进行审计练习,实验课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指导教师对一些特定审计软件的功能介绍,或是较为单一的会计纠错练习,无法满足审计实践教学的需要。从审计课程整体设计而言,审计教学环节并不能真实再现审计实践的各业务流程和内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审计教学脱离审计实践。

2.审计实验材料设计难度大,实施成本高

审计实验的高仿真性要求模拟审计对象一定期间内发生的经济业务,并详细构造其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行业情况等环境信息,以实施审计监督。而且,为使实验效果更为逼真,审计实验材料的时间跨度往往需要在一年及以上。这些特征决定了将会计模拟实验的成果直接作为审计实验的素材是极不充分的。审计实验资料除了应包括一定期间内的会计资料外,还会涉及到与经济业务相关的如股东大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记录、相关合同、营业执照及产权信息等审计所需的原始资料。同时,指导教师还需要设置行业形势、法律政策以及相关陷阱等信息,这些都加大了审计实验材料的收集、设计难度。

二、审计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实验教学中涉及到审计程序的应用不完整,学生参加实验的积极性不高

受实验材料等因素的限制,多数高校设计和实施的能够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学习和了解的只有审阅、核对、重新计算和分析等有限的狭义的审计程序,而询问、观察、函证、检查有形资产等其他重要的审计程序却得不到有效的实验训练。作为证实某项资产或经济业务是否存在或发生的强有力的手段,这些审计程序一旦在实务中遗漏,很可能导致审计失败的产生。另外,传统的审计教学软件难以增强学生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感性认识,不利于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审计程序和方法进行审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来对拟进一步执行的审计程序做出合理的计划安排。实验教学很难全面提高学生所需的搜集证据、分析解释证据的审计专业技能,证据的取得易流于形式,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不高。

2.审计实验系统性、动态性差

审计实验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对审计实务的高度仿真。审计业务流程系统性强,各环节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审计实务中的许多情景很难用具体的文字、图表等形式描述得生动、全面。如审计人员与管理层、治理层的沟通等,实验中要呈现诸如此类承前启后、交错复杂的动态特征,是目前审计实验教学中较难解决的问题。另外,会计舞弊与审计博弈行为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实验资料需要适时更新,也对审计实验素材的动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审计实验教学缺乏层次性

审计学的校内实验层次较为单一,校外实多缺乏校方与实习单位就学生实习期间相关权责的界定,从而导致实习可控性较差。学生分散在各个地方实习,教师很难对整个实习过程做到周密系统的安排、管理和指导。另外,实习单位对实习生心存顾虑,由于缺乏相应权责的界定,实习单位大多将学生安排在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简单而琐碎的事务上,很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导致实习效果不理想。现行的审计综合模拟实验往往忽视了实验的阶段性和层次性,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三、分级递进式审计实验课程体系设计

具体学科的人才培养功能最终是以课程为依托实现的。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在理论讲授以外辅助以大量的模拟实验来巩固和验证课堂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审计模拟实验并不是一门单独的实验课,而是伴随着各门课程的不同阶段而进行的多门实验课程。笔者认为审计实验课程体系应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特色,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实验教学理念,形成富有特色、开放式、多层次、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具体应区分为案例同步实验教学、校内综合模拟审计实验教学、创新型审计实验教学三个层级。多层级审计实验课程的开设,可使学生逐步得到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系统训练。

1.案例同步实验教学——审计基础理论及实务的学习与实验

案例同步实验教学主要包括案例验证型实验教学与案例讨论型实验教学两种。

案例验证型实验教学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体,通过实务案例的介绍和分析来说明一个具体的理论知识,并通过案例的讲解实现对所学理论知识的验证的教学。案例验证型实验教学可以穿插在平时的理论授课过程中,也可单独作为实验课程在审计基础理论课程讲授完毕后开设。

案例讨论型实验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学习过程教学。该模式下,教师作为引导者,通过引入案例,模拟现实的审计情景,鼓励学生讨论分析,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挑战他人的观点,使学生在案例的讨论中巩固基础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主要负责引导。这种以案例讨论、情景模拟为主的实验教学形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有助于培养其审计思维。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有效掌握不同情景下相关审计工作如何开展,可以有效规避传统审计实验所缺乏的系统性和动态性差等问题。

2.校内综合模拟实验教学——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与决策、专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校内综合模拟实验教学课程设置按照审计综合实验的自动化程度分为手工模拟综合实验和审计电算化综合实验。

手工模拟综合实验需要事先准备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仿真会计核算资料(亦可利用会计手工实验的结果),并人为设计一些不同的利润操纵手段,尽量把新形势下一些公司可能存在的舞弊手段穿去,同时设想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问题的业务特征、时间特征,编制几套不同的账簿和会计报表,辅之以行业形势、管理层品德、特定项目风险等环境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手工模拟审计业务全过程。在具体实施时,可采用3~5人为一组的方式进行操作,并引导学生采用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定性、定量分析,以提出恰当的审计意见。

审计电算化综合实验需要在特定审计软件的支持下,根据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仿真会计核算资料(亦可利用会计电算化实验的结果),穿插当前会计电算化中可能存在的一些舞弊手段,辅之以行业形势、特定项目风险、管理层品行等环境资料,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实现模拟审计业务的全过程。这一层级的审计实验同样可采用3~5人为一组的方式进行操作,由指导教师组织实施,按照审计软件的操作步骤,结合审计实务工作流程,实现对审计工作全过程的模拟实验。

3.创新性实验教学——开拓能力的锻炼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性实验教学是以学生体验科学创新方法训练和科学创新过程为主,注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其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提高创新能力,并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思维。

创新性实验作为审计实验教学的第三层级,也是最高层级。这一层级的审计实验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实战”的机会。创新性审计实验教学在设置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与ERP沙盘模拟实验相结合的审计实验。企业资源计划(ERP)沙盘模拟实验通过在沙盘上模拟一个制造企业的经营环境,可直观呈现出企业的经营要素。与ERP沙盘模拟实验结合可以在审计实验的过程中“再现”高仿真企业,模拟一个“高仿真的审计环境”,将加深学生对审计的感性认知并增强教学效果,进一步强化其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第二阶段是校外实习。校外实习是指给学生提供到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等部门进行现场工作的实践机会。通过与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在审计工作现场实地参加审计业务,以便对审计理论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培养和考察学生实际业务的操作能力、调查取证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校外实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审计舞台,是校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校外实习作为审计实验教学的高级层面,其目的的实现需要科学、系统、周密的安排,否则极易流于形式。为了增强校外实习的可控性及实习效果,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能够加强学校、企业、事务所三方合作平台的建设,促使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在这一前提下,笔者认为校外实习可推行导师负责制,即实习单位为实习学生提供实务指导教师,负责实习期间审计实践活动的指导。导师须为所带学生制定较为详细的实习计划,让学生实践真实的审计全过程,而不再是纸上谈兵。校外实习目的的实现离不开相关各方权责的明确。权责的明确可以增强校外实习的可控性,从而提高审计实习的效果,真正实现理论教学—模拟实务教学—投入实践的有效衔接。

四、审计实验课程建设的现实选择

由于受到学校规模、教学师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审计实验课程设置的实际应用环节,笔者所设计的分级递进式的审计实验课程体系在应用方面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不利于审计人才的全方位培养。考虑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还需要运用所学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考虑到学校资源方面的约束,笔者认为第一层级审计案例同步实验教学的开设必须能够合理保证。具体课程的设置可以安排与审计理论基础课程同步开设,也可在审计理论基础课程之后开设。第二层级校内综合模拟实验,必须要满足基本的审计手工模拟实验课程的开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审计对象的信息化,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审计实务的影响更加深入,因此有必要在保障手工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尽量增加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的投入。第三层级创新性实验,由于ERP沙盘模拟的投入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学校可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有所取舍,但最直接的接触实践的机会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让学生在就业前能够接触实务,进一步提高其审计理论应用能力。

审计实验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实现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条必经之路。要使学生在审计实验中更加突出其个性特点、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其在实验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思维,分级递进式的审计实验课程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周洋.浅议会计专业审计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商业会计,2010,(15).

[2]倪敏,黄芳.审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9,(7).

[3]贾云洁.ERP沙盘模拟实验与经济效益审计课程的对接[J].财会月刊,2010,(5).

[4]李铁群.高校审计实验室建设的难点及构想[J].财会月刊,2005,(9).

第9篇:审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不只是会计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和专业技术的学习,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对它的兴趣。兴趣是有效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的导师。兴趣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还能尽快的将他们领入学科的大门,更能有效地促进他们以此产生勤奋、努力学习的不懈动力和认真态度。最后,学生常常在学习会计的过程中缺少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们在一开始,总认为会计学是一门写写算算的学科,为了应付考试,往是通过考前死记硬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学生对会计学的认识还不够,缺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习惯,从而导致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既然发现问题,教师作为授课的主体,有必要从以下几点作出针对性部署:

第一,培育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从教学角度考虑,教师应当采取形象生动并且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期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成形成自主性、钻研性、个性化学习的能力。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取代传统教学的黑板、笔记,不同的演示文稿极大丰富学生们的知识摄取点,更能突出教师在教学效果方面所体现的作用。教师还可以设计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启发式、互动讨论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并通过经典案例的现场解说,以给予学生最直观、最强烈的感官。简单来说,就是将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学生融为一体,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遇到问题,让他们去判断去思考,教师只是从旁起辅助、引导和讲解的作用。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凸现实际操作的应用性。同样是在一个课堂学习,有的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作笔记,但在考试或者实习的时候往往不知所措。例如课堂上,他们碰到案例,在教师的帮助下,将分录、报表、决策等做的井井有条。但到了实际运用的时候,就不知道怎样去做分录和看表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纸上谈兵”,理论脱于实践造成的。学会了和会使用是两个概念,由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多注意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动手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每讲一个案例时,要切合实际,举一反三,和学生进行互动式问与答。课外,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联系一些企业和公司,组织学生在周末、寒暑假去做有针对的实战练习。总之,教师在此方面应切忌“集中于书本和习题”,主张以导向式引导、实践式为主的方法解决学生应用能力差的问题。

第三,重视知识定位,强调基础理论的必要性。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技术性较强的课程,但忽视理论基础的学习,会给实际操作中带来很大的困扰。因为通过理论基础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对会计要素产生明确细致的划分,使他们尽快了解分录、凭证、账簿、报表、核算等基本流程。况且,基础会计还对后面专业课程的开展起着重要奠基作用,比如后面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的深入学习都离不开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正因为会计基础理论如此重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应当从态度上重视它,决不能认为只是“背背定义”就可以了,只有扎实理论的基础,才能在之后的实际中以此作出严密的分析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