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管理研究;研究方法论;课程设置。
一、引言。
管理研究方法论是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必修课程之一,①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研究生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为进一步从事深入的专业性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研究方法论不受重视,人们相信观点的正确性而不去追究论证过程科学与否[1],这样往往会使得我们的研究具有逻辑性而失去了论证过程的科学性,难以符合标准的国际学术规范,并进而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对发展我国的工商管理类科学研究、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产生了巨大的障碍。对如何开展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教学进行深入探讨,在管理理论研究日益国际化的今天显得尤为必要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开展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必要性。
研究生是国家教育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良好的方法论训练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方法论是以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方法的特点、性质和功能,研究运用方法的原则和方式,以便发现和运用客观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它是我们认识对象、处理对象的基础。具体到管理研究的方法论,就是我们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帮助我们进行管理学研究的相关规范,有了这套规范,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现了持续良性发展,尤其是作为经济主体中最活跃成分的企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发达的企业经济对管理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际营运过程中,企业管理会遇到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都有待于作为科学的管理学体系进行指导和解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有着二千五百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国的管理传统和实际情况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行借鉴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能够较好促进企业效率得以提高的管理学体系。管理学体系的建立当然离不开科学的管理研究方法论指导,失去了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指导,管理学体系的构建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体系内部就会充满各种矛盾,其结论的可靠性更是值得怀疑。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工商管理类研究生更好的掌握科学分析方法,并将之应用于实践分析,使得他们的研究更加科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只有这样,一套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管理学才能被逐步构建,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交流日益常态化,国内学者走出国门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已经屡见不鲜,并且经常有国际学者来国内讲学,这些都促使我们尽快发表一系列能够为国际学术界所接受的科研成果。然而,以往我们的管理学研究大多局限于定性研究,而且是规范性的描述概括。在国外,这类研究通常是以国际知名人士的文献回顾与展望的形式出现,很少有年轻学者从事此类研究。
国内传统的规范研究不符合国际学术规范,难以与国外学者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更谈不上为国际学术界所接受。如果对现在作为科研主体的研究生加以科学的管理研究方法论训练,就可以为他们未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得他们的研究更符合国际学术规范,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把中国的工商管理教育和科研成果推向世界。
从更高层面来说,高质量的工商管理类科研成果的出现离不开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指导。以恢复研究生招生为起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为标志的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3]
,更是将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提升到更高的位置。随着研究生教育的逐步发展和普及,尤其是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使得很多学校的教学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难以对研究生进行一对一的亲身指导,而经济的发展又对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的需求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为了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一个比较可行的途径就是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标准化训练,这自然离不开作为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的基础主干课程之一的管理研究方法论的训练。管理研究方法论的学习,可以帮助研究生明白什么是研究,如何进行研究,以及对一项研究成果如何进行科学评价,并最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三、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研究方法论这门课程在很多开设管理学研究生教育的学校中已经逐步得到开设,但是,由于这门课程的开设时间不长,在国内长期不受重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二级学科差异导致管理研究方法论目的性缺失。
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主要包括了会计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和技术经济及管理四个二级学科[4],在我国,这些二级学科在综合型大学中一般都设在商学院。②在开设管理研究方法论时,通常不分专业,面对全体商学院研究生开设。众所周知,不同的二级学科在研究方法的选取上存在较大差异,例如,会计学研究生主要需要掌握如何应用资本市场数据进行大规模的实证研究,而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则更可能偏重于案例研究和实地研究(field study),旅游管理专业往往更偏好于调查研究。学科之间对方法论学习要求上的差异使得教师难以把握教学重点,导致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的目的性不强,经常在权衡各二级学科的比重上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二)教师的教育背景限制了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深入。
在大多数商学院中,管理研究方法论这门课程往往主要由一到两位教师来完成,而教师的教育背景往往使得他们只关注于自己的学科领域,难以对工商管理所包含的全部二级学科都具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样往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教师上课的内容只对小部分学生有较大作用,而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对提升科研水平的作用不大。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开展需要让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学科有一个透彻的把握,然后应用所掌握的方法论知识进一步指导自己的科研工作。教师教育背景的限制使得教师仅对本专业学生会有比较深入的指导,而往往难以顾及其他专业学生的科研工作需求。
(三)优秀教辅用书缺失,难以满足学生练习的需求。
管理研究方法论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不仅仅需要学生上课的时候认真领会,更需要学生亲自实践,以便更好地掌握各种研究方法。在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往往上课时感觉自己领会和理解了教师讲授的知识点,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课后练习,难以对研究方法有透彻的理解,更谈不上熟练应用。目前,市面上尽管已经有一些国内学者主编的管理研究方法论教程,或者是从国外引进的教材,但这些教材的典型缺陷之一就是没有将学生置于科研环境当中,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在实际科研工作中如何应用这些方法,这样导致的结果无异于纸上谈兵。
(四)其他基础课程的缺失使得教学工作难以有效展开。
管理研究方法论往往在研究生第一学期就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开设,而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中会用到一些基础的统计学知识、统计软件和经济学知识,很多研究生由于本科学科背景上的差异,对某方面基础知识的缺乏使得学生难以有效领会方法的精髓,对所学方法往往一知半解。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先学习一些基础性课程,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管理研究方法论才可以更好的加以领悟和应用,也才能将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进而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最终可以使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教学质量得到切实提高。
四、对我国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建议与构想。
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在我国已经逐步得到开展,但是存在上述较为突出的问题。如何有效的解决上述遇到的问题,合理安排课程学习,对于提高管理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从四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多角度开展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教学工作。
由于工商管理学科包含了需要应用不同研究方法的二级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该在进行工商管理学科研究方法论通识主义教育的基础上,考虑到各个专业的学科属性,有目的性的聘请各专业骨干教师对其所属专业进行详细讲解,并将该学科的研究前沿知识和方法贯穿其中。这样,既可以避免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师学科背景单一性所带来的知识面狭隘问题,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本专业如何应用适当的研究方法进行有效研究的理解。
(二)将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仅仅停留在就方法论方法的水平上,这不利于学生实际科研能力的培养。任课老师可以考虑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采用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一是任课教师对这一领域较为熟悉,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应用研究方法的水平;二是学生通过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模拟学习,增强了自己进行实际科研的能力。
学生学习管理研究方法论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任课教师将自己的科研应用于教学当中,恰恰可以弥补通常的教学中学生缺乏动手机会的不足,学生则能借此机会让自己对研究方法有进一步的掌握。
(三)合理安排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学习。
学生学习管理研究方法论需要一定的学科基础,这对于跨专业考上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的学生尤其如此。学生在学习了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后,更会明白他们寄希望于通过管理研究方法论学习什么,带有目的性的学习使得学生可以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任何一个人都难以对所有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全面的熟练掌握,管理学研究生当然也不例外。
我们可以考虑在教授不同的具体研究方法时,合理安排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论文写作和方法模拟,这样可以使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的学习发挥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促进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
例如,在讲授事件研究法的时候,可以安排会计专业或财务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撰写论文,而在进行数据包络分析时,则可以考虑安排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进行相关方法的模拟应用乃至进行论文写作。
(四)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实际科研能力。
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在所有的科学研究能力当中,最重要的一环在于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并将之提升到知识的水平。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必要的方法,但方法仅仅是工具,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使用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陈春花(2010)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中国的管理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管理研究承担的最重要使命[5],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适合中国国情、促进企业管理水平迅速提高的管理学研究。管理学研究依赖于管理所处的环境,我们在教学中要诱导学生善于从实际中发现研究命题,并应用所学的方法论知识加以解决。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可以考虑在期末考试或日常作业中适当安排学生去解决一些由简到难的问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发动学生的力量,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讨论,从而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研究方法。
这些方法的实施将会提高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分析了在中国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学术交流日益国际化的新历史背景下,开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学研究,进行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指出当前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构想。
当今的管理知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学术研究发现基础之上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学术界和实务界越来越呼唤并鼓励在中国背景下进行本土的管理研究[6]。管理研究方法论作为管理学研究生进入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入门课之一,既需要充分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方法论教学经验,又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进一步将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中国化,发展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能够使中国的管理学走向世界的研究方法。管理学教育的逐步规范化和国际化必将进一步对研究方法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必须紧跟国际步伐,开创中国的管理学研究,为世界管理学研究提供增量的知识。
注释:
①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的分类方法,我国现行的管理学科包括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和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五个一级学科,本文的管理研究方法论主要面向工商管理一级学科。
② 亦有部分学校称之为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等,无实质差别,下文统一称为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娄淑华,杨 勇。中西政治社会化方法论之比较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8(2)。
[3]谢桂华。六十年求索与奋斗:一个研究生教育大国的崛起[J]。中国高等教育,2009(18)。
[4]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S]。1992.
【关键词】管理学;管理职能;管理角色;管理风格;教学效果
管理是管理者或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物、财、时间、信息等)进行合理的配置后有效的利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的工程。它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为基本职能,将管理者所要承担的十种角色分为了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还把管理风格分为独断型、商议型、参与型和授权型四种。这些管理学的分类可以很好地应用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来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师要做好教学过程中的管理者
管理者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政府机构主管、企业主管、学校主管等,但是德鲁克告诉我们:在一个现代组织里,如果一个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有贡献的责任,能实质地影响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德鲁克还说:任何一位做决策的人,其工作也跟董事长和行政领导相同,那就是计划、组织、整合、激励和考核。教师是每一节课的决策者,教师备课的过程就是作计划的过程,而组织、整合、激励和考核则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教师就是管理者。
作为管理者的教师需要从管理学的知识理论体系中,找到适合课堂教学的管理方法,用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做好教学过程中的管理者。
二、借鉴管理职能做好相应的教学工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鉴管理职能,做好教学过程中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工作。教学计划要以学校教学资源为基础,统筹学校的人、财、物和公共关系,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制定出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谋划。
教学组织是保障教学计划得以实施的重要手段。教学组织包括了广义的上级职能部门对一个学校、一个教学部门或者一个教学单位的职能划分,权利分配,组织人员关系确立,人员配置等。还包括了狭义的教师对一门课程、一节课程的组织安排等。我们这里所说的主要是狭义的教师课程组织。课堂组织需要教师了解课程性质,明确本次课程主要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从而确定课堂组织的形式和方法。
教师在完成知识教授和技能传授外,还要完成对学生的人生观念灌输、道德品质培养等、意志品质养成等教育职责。在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学习动机激励方面都需要老师来充分发挥其领导职能。
教学过程中的控制是按既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督促、检查和矫正,使学习能按原定教学计划进行,或适当调整计划以达预期目的。教学控制工作是一个延续不断的、反复发生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实际开展的教学活动及其成果同预期目标相一致。
三、在教学过程中做好相应的管理角色
亨利・明茨伯格把管理者要承担十种角色分为了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员、监测员、传播者、发言人、创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计划以及以后的职业发展规划时扮演的是领导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传达国家教育方针,执行学校人才培养计划,此时扮演的是传播者的角色。教学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学习动态,密切注意思想生活情况,此时扮演的是监测员的角色。有些兼任行政岗位的老师,在有些场合还要代表学校出席各种活动或仪式,并代表学校进行致辞和发言等,此时扮演的是挂名首脑和发言人的角色。课堂内出现突发意外情况,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来解决问题;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革新和改进,此时又扮演故障排除者和创业家的角色。课堂内外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分配、为了谋求学校发展和教学效果提示,而向上级部门进行申请和报告协商时,又扮演了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的角色。这些角色的承担都是做好教师的教学服务工作的有力保障。
四、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运用不同的教学风格
管理学中把管理风格分为四种,他们分别是独断型、商议型、参与型和授权型。这四种管理风格没有孰优孰劣,它们各有优缺点,各有适用对象。转化为教学手段就变成了四种教学风格,分别为独断型教学风格、商议型教学风格、参与型教学风格和授权型教学风格。具体运用那种教学风格,就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的学习能力了。
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掌握和意愿动机两方面。依据两方面的具备情况,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为优、高、中和低四个等级。学习能力低的表现为知识技能贮备薄弱,没有积极主动学习的意愿和动机。学习能力中的表现为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贮备,有积极主动学习的意愿和动机。学习能力高的表现为有很好的知识技能贮备,但是积极主动学习的意愿和动机较弱,或者缺乏信心。学习能力优的表现为有很好的知识技能贮备,并且有很强的积极主动学习意愿和动机。
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就需要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针对学习能力低的同学,就需要用独断型的教学风格,给出详尽的指导,明确具体要学习什么内容,怎么去学习,达到什么效果等等。并对他们的学习进行密切的督促和提供必要的辅导。针对学习能力中的同学,就需要用商议型的教学风格,在教学重点和难点部分进行具体指导,并在教学过程中多和学生交流,给予倾听和鼓励,对他们的学习进行必要的督促和辅导。针对学习能力高的同学,就需要用参与型的教学风格,对学习的内容和重点不需要过细的讲解和重复,多些探讨和沟通,并对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效果给予肯定和支持。针对学习能力优的同学,就需要用授权型的教学风格,不过多的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多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并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安排一些自学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许是祥,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美]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阎凤桥,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1.
关键词:管理研究方法;科研能力;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080-02
为了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的创新研究能力,规范学位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撰写水平,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为管理类研究生开设了《管理研究方法》课程[1]。笔者基于近年来在华北理工大学多年讲授《管理研究方法》的经验和体会,提出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以提高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
一、开设《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为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开设《管理研究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理由如下:
1.管理类科学研究及论文质量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通过调阅管理类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学位论文,现场评阅、研究生和导师座谈发现,管理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选题质量不高。一项好的管理类研究应该符合重要性、创新性、可行性和合适性的标准,其中重要性和创新性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大量的管理类学位论文存在重要性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许多研究生未能区分研究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区别,提出的研究问题不具有普遍性,写出的论文类似于工作总结或工作报告。部分选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理论深度不高,严重缺乏理论价值;也有的选题有一定理论价值,然而现实意义不足,导致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大部分学位论文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千文一面,研究问题的选择及研究方法或理论的应用缺乏新意,低水平的重复研究较多。(2)研究方案不合理。调研发现,许多研究生不知道如何撰写立项依据和文献综述,不了解现实背景、文献回顾及述评、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方案难以体现出研究问题聚焦的过程。调研还发现,数据导向型的研究方案过多,假设导向型的研究严重缺乏。一般而言,研究假设是研究方案的核心,研究方案中应明确提出待验证的研究假设,研究方案主要围绕如何提出和验证研究假设来展开。未明确提出研究假设,导致研究缺乏清晰的思路和系统的分析框架。部分研究生未能深入了解调查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的适用条件、基本要素和操作步骤,难以选择出最适合自身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导致研究方案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论述过于简单,甚至出现错误。(3)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不够严谨。部分研究仅应用哲学思辨的方法,未能对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操作化或未进行定量测量。某些研究选择或研制测量工具的过程和方法不够严谨,未对测量工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科学验证。部分研究存在研究对象的纳入排除标准不明确,抽样方法不合理,样本量不足,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不规范等问题。有些研究类似于文献综述,主要以综合和归纳别人的研究观点为主,缺乏基于一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4)论文撰写不规范。调研发现,管理类学位论文结构不统一,章节内容的安排过于随意。许多论文在概念的应用上存在不规范现象,比如未清晰界定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概念前后应用不一致,偷换概念等。论文的语言文字表达不符合学术规范,不清楚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的区别。部分学生不能正确选择和应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调研还发现,部分论文存在复制比过高的学术不端问题。
2.《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升管理类研究及论文的质量。(1)有利于管理类研究生规范地开展研究和撰写论文。通过《管理研究方法》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研究问题的选择、研究方案设计、概念的测量与操作化、研究假设的建立、理论建构、资料收集与整理方法、定性与定量资料分析方法、研究报告的撰写与评估等环节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管理研究的原理、逻辑策略和科学程序[2]。因此,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管理类研究生可以学会规范开展管理类科学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科学评价管理类研究成果。(2)有利于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国家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其中管理创新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和提高管理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从事管理类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的学科背景影响了教学效果。目前,许多高校在开设《管理研究方法》时,通常不分专业,甚至是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一起授课。这三个学科有着显著差别,在研究方式和方法上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学科背景不同,授课老师往往仅关注于自己所在从事的学科领域,对其他管理学科缺乏较为深入的了解。
2.学生的统计学知识基础较差使得教学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作为基础课程,《管理研究方法》课程往往在研究生的第一学期开设,而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些统计学理论、方法和统计软件的基础知识。然而,由于许多管理类研究生是跨专业考取的,在本科阶段没有系统学过统计学知识和软件,导致学生学习《管理研究方法》的部分内容较为吃力,比如针对不同测量层次的变量如何正确选择统计分析方法[3]。
3.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在课程教学中,许多学校仍然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过于重视理论教学,与研究生在实际研究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结合不够,未能形成师生良好互动的局面,导致授课质量不高。另外,课程考试主要采取闭卷考试,难以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进行科学和客观评价[4]。
三、《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应聘请管理类研究经验丰富、研究成果丰硕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在注重通用的管理类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要考虑到各学科的差异,应安排一定学时请各学科中研究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其所属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讲解。此做法既可以避免授课教师学科背景单一性所带来的知识面狭隘问题,又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2.教师将科研与教学工作相结合。为了提高学习效果,任课老师应将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相结合。一方面,教师应将自己的科研经历和体会介绍如何正确选择和应用各类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还应该认真分析往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总结学位论文中常见的错误和问题,并将其融入到授课内容中,以避免研究生今后再发生同样的错误。
3.预先开设相关基础课程。为了提高《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授课效果,研究生应掌握一定的《应用统计学》、《统计软件及应用》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制定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时,应优化课程设置,注意各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前开设统计学相关的课程,或引导学生自学相关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具备学习《管理研究方法》的基础。
4.精选授课内容。授课内容一般按照管理研究的步骤和程序来组织,主要包括选题与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测量、操作化与抽样,研究方式与资料收集方法,定性、定量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论文写作。在此基础上,应该增加管理研究的基本要素的授课内容,尤其是理论要素。此外,应将选题、概念的操作化和测量及项目计划书和论文的撰写作为教学重点进行讲授。
5.引入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应引入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1)案例教学法。选择经典的管理研究论文,进行管理研究方法和技术的讲解,与学生共同讨论如何发现研究问题,如何将一般的现实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2)参与式学习法。可尝试在课程的早期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研究选题,并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主要包括文献回顾与综述,调查问卷或量表的设计与评价,调查对象的选择、抽样方法及样本量的确定,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参与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整个管理研究的各个环节及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3)文献评价法。指导研究生查阅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既往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并给予客观、中肯的评价,提升文献综述和利用文献法选择研究问题的能力。
6.构建管理研究方法的实训平台。为了学生能在实践中掌握各类研究方法和技术,应构建完善的管理研究方法实训平台。为了更好地掌握调查研究法,可考虑建设由平板电脑与面访管理系统组成的实训平台,通过教室内实训、室外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掌握问卷设计、结构式访问和质量控制的知识与技能。配备8~10人圆桌、投影仪、白板、录音笔等设备,使学生在实训中掌握专题小组讨论、选题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个人深入访谈的方法和技术。购置Endnote软件,使学生在实训中掌握文献研究法的应用。通过NVIVO软件、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使学生掌握各种定性和定量资料的分析方法。
7.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应打破传统的闭卷考核模式,比如要求研究生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设计一份管理类研究项目的计划书,项目技术书的结构和内容参照国家自然基金委的项目申请书,要求将项目计划书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进行现场汇报,由授课教师制定评判标准,然后由授课教师和研究生组成评委进行对项目计划书进行打分。这样考核的好处是激励研究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研究问题的选择和项目计划书的撰写中,还能让其他研究生学会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管理类的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吴金南.研究生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教学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3):91-94.
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特点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与各项管理职能模块业务操作流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如工作分析、员工招聘与配置、培训管理、绩效考核体系设计、薪酬体系设计、社会保障办理流程等。实践能力是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虽说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却是如何制定具体的员工招聘方案、策划员工培训流程、绩效面谈的具体实施、五险一金的办理流程等非常具体的事物操作。这些任务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与相关参与人反复互动、不断调整,才能顺利完成。虽然这里面的许多实践操作能力属于“干中学”范畴,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高,但对于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高校而言,帮助学生寻找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的纽带,成功地将在学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合理运用于不同的实际情境之中,恰恰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所在。
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可转换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意义
当今社会知识创新速度越来越快,各专业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就业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更新。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各类新知识和技能、与时俱进,才能确保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可转换能力是学生实现终身学习、获得实践能力的重要能力,也是大学教育能够提供的最宝贵的取之不尽的财富。可转换能力(transferableskills)是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有时也被称为可迁移能力,是人们在独立思考、与人沟通合作以及分析解决问题时所展现出的能力。是学生从掌握专业知识过渡到拥有实践能力的桥梁和纽带。当前,我国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给予了较多关注,对学生可转换能力的培养还缺少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可转换能力并不仅仅局限于所学的专业,可应用于多种多样的环境和工作之中,被视为除专业能力之外的通用能力,是个人最能持续运用和最能够依靠的技能。根据就业市场的调查,21世纪用人单位最重视的就业能力中,包含了逻辑思辨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项可转换能力。可见,可转换能力被看作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能力,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这类实践性很强的管理类应用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可转换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可转换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树立可转换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对教学过程中的目标定位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即弱化传统教学的知识取向和认知取向,设立可转换能力培养的目标,跳出仅使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或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等的局限。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可转换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强化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将各门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加以运用的创新能力。通过可转换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运用知识的意识进一步转化为运用知识的行动,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二)构建阶段式案例教学模式由美国哈佛大学最早提出并倡导的案例教学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案例设计时围绕设定的目标将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工作情境的差距,再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可分两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指导教师首先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铺垫,选取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一阶段重在令学生身临其境地处理问题、提出方案,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二阶段组织学生讨论,对个体的分析意见作出相关的理论阐述。由于解决方案可能是多种的,需要学生借助个体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交往与互动对之作出解释、辩护或有待进一步验证等。这样的互动沟通为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提供充分表现自己的平台,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又锻炼了胆量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在课程结束前由教师公布汇总各个观点,并作出有针对性的点评。阶段式案例教学既能够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在讨论互动中训练和提升有效表达和积极倾听等人际沟通能力。(三)开展情景模拟与网络平台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情景模拟教学针对学生就业所需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参与者感同身受,理解教学内容。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及校园网络设施,通过设立模拟实验室,将情景模拟与网络软件相结合,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具备一定的基本理论后,可以像理工科学生一样在实验室亲身体会、完成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模拟的情景不再受硬件条件限制,可以设计更为接近实际的问题情境和较为复杂的复合问题情境,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接近实际工作内容。将情景模拟与网络相结合,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在仿真或近似实战的环境中操作,体验招聘、录用、薪酬设计等现实情境,可以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在复杂的虚拟现实环境中演练他们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为学生个体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生成提供问题情境支撑,增强实务感性认识,有效提升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四)利用现代社交媒体工具提升沟通能力现代社会人们的沟通手段日趋多样化,各种网络社交媒体工具如微博、微信、QQ等已经融入人们的工作、生活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的社交平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提升学生对现代社交媒介工具的认识和理解,合理使用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促进学生沟通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开设个人微博、与学生共同组建QQ群、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将团队作业、课堂讨论延伸至课外。网络交流作为面对面交流与沟通的补充,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全方位的互动,既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效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工作中正确使用网络社交媒体工具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与人际能力。
四、结语
【关键词】项目教学;课堂管理;策略
一、项目教学概述
“项目教学”又叫做项目学习。当前台湾以及香港讲项目教学称作专题导向学习或是专案式学习以及主题探索等。项目教学的英文为PBL,(Project based instruction的缩写)。
项目教学形式多样,较为常见的是给学生总体方向或是指南或是为学生提供框架,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根据项目教学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结构式项目教学、体裁式项目教学、主题式项目教学、模板式项目教学以及开放式项目教学。
二、当前高职院校课堂管理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在课堂管理上存在较多问题,主要集中在这样几点上:课堂秩序混乱、课堂气氛不活跃,显得死气沉沉、学生素质偏低、课程设置不符合学生特点。下面从这几个方面具体来谈:
(一)课堂秩序混乱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为“90后”,多为独生子女,个性主义较为强烈,认为反规则就是有个性,与老师对着干。与学校规定的纪律对着干就是有个性。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在整体素质上偏低,行为自由散漫,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措施无视、漠视、看不见、不合作,缺乏集体意识。再者,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自我管理能力上较为匮乏,在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当中经常会看到学生不守纪律、目空一切,对教师的善意劝导直接无视的现象。
(二)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除了课堂秩序混乱,高职院校课堂氛围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上文中提高,高职院校生源素质较低,在学习基础上较为薄弱,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在初高中阶段没有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缺乏进取意识。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讲个不停,学生在课堂下面自己干自己的,要么玩手机、要么讲小话、甚至偷着吃零食。多年的教学让教师习惯了这种课堂现象,直接无视课堂中不和谐的现象,也不进行劝阻,仅仅单方面的进行“满堂灌”,一堂课讲完了就走人。这种教学课堂往往死气沉沉,不仅学生不愿意主动去学习,老师也觉得难受,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几乎为零。综上,这种课堂氛围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抹杀了教学的教学热情、同时也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模式枯燥、学生厌烦情绪明显
大学与高中相比,每一节课的课堂内容成倍增加,学生要学习的知识更加庞杂。以理工类的课堂教学为例,单单是基础的理论课程就非常的多,涉及到的基础概念繁杂、数学关系的推导更是成倍增加。总而言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内容其理论与逻辑性更强、内容更加的抽象,不仅枯燥而且难懂。高职院校当前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满堂灌,进过初高中的洗礼,学生早就厌烦了这种教学模式,在加上学习内容难度更大,学生的厌烦情绪被无限扩大,课堂教学效率被无限拉低。
三、基于项目教学的有效课堂管理策略
课堂管理的好坏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有效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先决条件。利用项目教学进行课堂管理有利于维持课堂秩序、活跃课堂氛围、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下面基于项目教学,对有效课堂管理提出了几点策略及意见。
(一)利用“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对课堂管理有一定的影响。利用“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进行教学设计能够有效的优化课堂管理效果。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教学项目,以项目为导向,在其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因为有项目导向的存在,其目的性更为明确。
(二)利用“分组分阶教学”组织课堂
在进行课堂组织的过程中,利用分组分阶教学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组织效率,明显提升教学效果。在分组分阶教学当中,给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都有自己的“课堂任务”,学生们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课堂任务。在课堂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并引导学生利用“计划、采用、咨询、计划、决策、实施、评估”这一做项目的思维解决遇到的问题。分组分阶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老师更多的是充当课堂的引导者。
(三)利用项目评估评价课程
恰当的评价制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增加教学收益。在教学过程中,模拟项目评估对学生的掌握课堂知识以及课堂效果进行评价,在课堂中加入过程考核,教师对学生每一个教学项目或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一一检查、记录。作为学生的平时考核成绩的重要依据,适当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重视度。
参考文献:
[1]郑文红,元伟擒.高职学科教学巾实旌项目化教学的探索田[J].职业时空.201l.(10)
[2]徐宏丽.论优质高效的课堂管理策略[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9(8)
[3]马雪.新课程改革中的有效课堂管理策略[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2)
关键词:职业院校 教学管理 方法
2010年底,教育部响应国务院的政策推出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给出了接下来两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指导原则。在国家的重点扶持下,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崭新的阶段。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培养优秀的职业技术人才,职业院校一定要加强教学管理。
一、制定良好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管理的任务当中,计划管理和教学目标管理占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职业院校而言,教学计划的制定要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当前社会的用工特点趋向于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所以,就要求职业院校培养出一系列优秀的复合型人才。相应的,职业院校要制定出与之相符的计划。在制定计划之前,除了要了解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之外,还要看到社会上大多数企业对技术、工艺和知识的需求到达了何种程度,针对需求制定计划,是职业院校的特点之一。同样的,为了迎合用工市场对技术工种的需求,应该灵活地设置专业,也要灵活地预见日后的热门专业,并开展热门专业课程的开发,例如:自动化、工程造价、人机交互等等。针对人才的需求量来制定每个专业的招生计划,避免人才的浪费。在专业设置计划完毕之后,就需要针对课程进行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制定。由于当前普遍需求复合型人才,所以在教学计划当中要合理地安排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以及实训基地实践课,并对每一类课程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确保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但在专业技术上过硬,而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另外,在一学年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对当年的教学计划进行回顾、总结,以计划当中没能做好的以及没有考虑到的问题为教训,在下一学年教学计划的制定当中主义改进,使计划做得更完美。
二、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管理
既然在计划的制定上花费了很多的精力,那就要把制定出的计划贯彻实行起来。要想严格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教学工作,就必须加强管理的层次。具体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设置良好的学校制度
针对教学计划,可以设立教学审批制度。在教学过程中,若发现突发变故或者任课老师认为有必要修改教学计划的,可以书面材料向所在的教研组的组长进行申请,教研组长通过研究,若认为真实可行,则可以向系主任提起申请,系主任审核无误且认为有必要时,再继续向院长办公室申请,取得同意后,即可对教学计划进行修改。如此的三级教学审批,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学的随意性,通过对教学计划的控制来加强对教学质量的把关。但是此种方法在施行时一定要保证效率,三级审批一般情况下工作效率较低,在实际工作之中,可以通过建立审批机制和过审标准来规范化审批过程,使工作效率提高。
(二)制定教学任务进程表
老师要将教学任务的安排时间制定成为教学任务进程表,表中要详细地标明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的安排时间,通过进程表来详细地表达每一类教学的时间安排,这样能让老师更直观地看出每一类教学课程的 分布,如果有冲突或者不合理的安排可以及时改正,可以科学地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三)成立教学管委会
最后就是以系主任为带头人,各教研组组长为组员,成立教学管委会。管委会的职责是通过在学院休假期开会研究讨论下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学重点,合理地分配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课的时间,将研究结果通知到任课老师,使老师理解这样安排课程的目的。避免出现某些课程因为安排课时少,任课老师认为学校对他的课程不重视,于是教学态度消极或者与其他课程的考试发生矛盾的情况发生。
三、对教学质量的把关以及对教学模式的改革
职业院校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它虽然没有继续升学的压力,但是却直接面向社会用人单位,所以职业院校教育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职业院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必备技能,而且,与之前的职业院校教育不同的是,现在职业院校教育还要使学生具备当前社会所必需的综合能力。所以,对职业院校教育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
(一)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范围。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的专业面加宽,培养学生在专业技术水平在精通的前提下知识面要宽泛,相应的在行业内部能适应更多种类的工作需求。
(二)加强人文社科类知识的教育。
对于人才而言,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这个高素质人才辈出的年代与其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产生良好的协作能力。职业院校开展人文社科类教学,能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使学生在寻找工作的时候更具备竞争力。
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无论学校掌握了多么优秀的管理方式,都要针对学校的自身情况来对症下药,对于职业院校亦是如此。做到从教学计划到教学质量的最优化管理,能使职业院校在人才需求的大潮之中稳定发展,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程县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
【关键词】中学教育管理体系 人本化 方法
一、人本化管理的含义
当今社会倡导建立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要实现以人为本就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客体的教育理念。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活动,是为了实现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管理者必须在管理中确立以调动发挥人的主观性、创造性和互补性为出发点,使管理对象在明确学校目标和自身职能的同时,自由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符合的。所以人本化的教育主要是指教学工作中主要是以中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为主,而以人为本主要是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人本化在中学教育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在中学教育管理中能够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认识到人本化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够更好地管理中学教育,使得中学教育的管理更加系统化。因此,在中学教育管理中要充分认识到人本化管理的意义。第一,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深入贯彻人本化的教育管理,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特点和个别性差异,以此能够发挥独特的个性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第二,能够保障中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人本化的管理模式要求学校领导和相关负责人制定相应的措施,使得人本化管理能够顺利开展,而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思想意识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有利于中学教育管理的顺利开展。第三,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人本化的教育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减轻了压力,而更多的是采取人性化的教育管理,这逐渐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从而能够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三、人本化在中学教育管理中实现的方法
1.人本化教育要与教师的教学相结合
实现人本化的教育管理方式并不意味着要始终以学生的思想意识为中心,而是要在教师正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教授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掌握和思想道德培养的过程。教师要增强课堂语言教学的感染力,创设教学环境,达到“以情激情、以境染情”的境界。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宽松的空间,尤其是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作用。人本化的教育要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
课程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课程的实施影响教师和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就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要按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素质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地进行规划,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尊重人性,对人才资源进行合理地调用和科学地搭配,营造一个良好的、人人能够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人际、人文环境,是学校人本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另外,在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要安排能够挖掘学生潜力的课程,从而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多方面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3.建立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对于学校的办学模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推进人本化教育管理方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要实现创新的教育体系,这直接影响了评价体现的变革。这就要求以人为本,从而发挥师生双方的作用,改变传统的以分数来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因此,人本教育不应该简单地以升学率和分数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而是坚持以开发学生优势潜能为动力,把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目的,建立多元化和多维度的评价观,从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方面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思想能力和人格方面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才能够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实现学生的成长。
四、结语
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对于中学教育教学的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在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上要求对学生实行合理地教育。总而言之,实现中学教育的人本化教育教学管理理念需要一个长期不懈努力的过程,在实现的过程中要进行人本管理教育,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管理。在健全的体制管理下,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探究人本管理的道路上提升中学教育人本管理的水平,从而推进中学教育的良性发展,这就需要坚持不懈地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促进以人本化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从教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重角度提高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向人本化管理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景忠,高明杰,梁艳玲,等.试论中学教育管理人本化管理方法[J].新课程学习(上) ,2013(10).
[2]刘丽.中学教育管理中对于人本化管理方法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4).
关键词 科学本质观 显性方法 初中生 科学课程标准 初中化学
理解科学本质的基本内涵是科学素养的核心。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是全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在新颁布的科学(7~9)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是建立在对科学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它应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
1.概念的界定
科学本质,Nature of Science,常简写为NOS。科学本身具有复杂性,使得科学本质不是一个容易界定的概念。尽管围绕科学本质有种种的争论,但是基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教育领域使用的“科学的本质”是指关于科学的一组“价值观、方法和活动的集合”。
显性方法是以科学史、哲以及(或者)与科学本质各种方面一致的教学来增进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显性方法强调的是学生参与科学活动,能意识到与他们参与的活动有关的科学本质方面,并能在科学本质观这一方面进行反思活动,以此促进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发展。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人教版初三化学中选取5个主题:空气、原子结构模型、表示元素的符号、质量守恒定律和燃烧为教学内容,通过显性的方法来发展初中学生的科学本质观。
2.1研究思路(表1)
2.2研究对象
选取深圳市普通初中(宝安中学)初三学生108人,以随机分派的方式将学生分为2个班,A班为实验组,B班为控制组。为了进一步了解他们在科学这门课程上的学业成绩的同质性,研究者在实验前先收集了研究样本初二(2009至2010学年)下学期科学期末考试成绩,并以独立样本检验其差异性(见表2),加以评估分析,以尽量减少非随机抽样所造成的误差。结果表明,2个班级无显著性差异。
2.3研究工具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工具是自编初中生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对该工具说明如下:(1)通过文献研究界定科学本质的内涵。(2)拟定科学本质的3个维度及涵盖的16个子项目。将拟定具体指标送给相关专家审阅修改。(3)编制2套类型、题目数量相同,内容相似的初稿。(4)进行预测,分析并修改。(5)分析信度和效度。(6)得到终稿——《初中生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Ⅰ》(以下简称《问卷Ⅰ》)《初中生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Ⅱ》(以下简称《问卷Ⅱ》)。《问卷工》由31个选择题组成,《问卷Ⅱ》由36个选择题组成,分为正向题目和反向题目。每个题目的选项有4个评定等级。在计分时,采用等距形式赋值,最高分为4分,正向题目分别为4、3、2、1分;负向题目分别为1、2、3、4分。
2.4研究程序
(1)2个班的学生均接受《初中生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Ⅰ》的测试,作为前测。
(2)进行为期8周的教学实验。
(3)2个班的学生均接受《初中生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Ⅱ》的测试,作为后测。
2.5数据分析
用SPSS17.0和Excel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前测结果及分析
笔者利用《问卷Ⅰ》对2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前测,用SPSS17.0对结果进行统计,如表3。
通过独立双样本t检验,P值为0.946,可以认为在进行教学实验之前,2个班的科学本质观是没有显著差异的。
科学本质观3个维度共16个子项目,通过计算其平均值与该因素子项目最理想情况的总分(即每个项目都为4分)的比值,结果显示学生对科学本质的16个子项目的理解都不理想。比率由高到低是:科学与技术、可知性、预见性、科学与道德、多样性、科学与社会、局限性、求真性、重复性、科学家身份、相对性、实证性、创造性、建构性、累积性、公开性。
3个维度中,初中生对科学事业的本质理解最好,其次是对科学知识本质的理解,对科学方法本质的理解最不理想。
3.2后测结果及分析
3.2.1利用《问卷Ⅱ》对学生进行后测,结果比较如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对于科学本质总体的认识,实验组平均分高于控制组。通过独立双样本t检验,2组差异显著。
3.2.23个分量表结果分析
科学本质观在本文中所分的3个分量表科学知识的本质、科学方法的本质和科学事业的本质,实验组A班与控制组B班的比较如表5、6、7。
从上面3个表中可知科学知识的本质、科学方法的本质和科学事业的本质3个维度实验组的平均分都高于控制组。通过独立双样本t检验,科学知识的本质和科学方法的本质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而科学事业的本质2组并无显著差别。3个维度包含的16个子项目的平均得分实验组都高于对照组,但只有在相对性与累积性2个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性。
4.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经过8周的教学实验可以看出,科学本质观的显性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科学本质观得到发展,其中科学知识的本质和科学方法的本质发展得较好,而科学事业的本质改善不明显。
4.2建议
出现以上的结果可能是由于教师本身科学本质观的缺陷使得提出的问题难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闪光点无法及时捕捉,而使资源出现浪费。受传统科学本质观及其教材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流露出逻辑实证主义哲学范式的教学语言。因此,笔者从课程标准、教材及教参编写2个方面提出建议。
4.2.1对科学课程标准的建议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目标标准、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中没有显性提到科学本质目标,而是将科学本质的理解作为科学探究活动伴随的结果,而不是显性的课程目标。这样导致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缺少体现科学本质观的意识。因此,(1)在课程标准中对于课程目标要进行科学本质的目标设计;(2)要在内容标准中对科学本质具体内涵进行显性说明;(3)在实施建议中要为教师提出科学本质教学话语的具体要求;(4)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要尽量能罗列出每一部分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科学史线索,以供教师按图索骥;(5)在案例中要提供呈现科学本质观的成功教学案例以供教师学习;(6)在附录中要罗列出当代科学本质观要求教师使用的科学本质教学话语。
4.2.2对《科学》教材及教师用书编写的建议
关键词:中职院校;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147-01
《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是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之一,其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中职院校的主要任务之一。
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结合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对理论、实践两大模块内容可分别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餐饮服务与管理》理论课教学方法
1.讲授法:毫无疑问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是以班级作为对象,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与设计而进行讲授知识的过程,其优点是使学生在短时期内能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
2.互动式教学法:就是让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具体就是说,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在讲授理论或示范课时,利用提问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采取让学生个人发言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头脑风暴”教学法:该教学法是学生就某一问题自由发表意见,而不需要为自己的观点陈述原因,它是一种可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思想、观点的方法。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法讨论、收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见,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能促使学生对某一教学问题产生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发连锁反应,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想。
4.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上,教师将酒店餐厅对顾客服务的各种案例贯穿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把酒店案例与课堂理论知识融为一体,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二、《餐饮服务与管理》实训课教学方法
1.分组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是以小组为教学单位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和形式,也是最能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的形式之一,有利于培养小组成员在能力锻炼中形成耐心和虚心等良好的团队合作品质和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中餐宴会摆台、斟酒时,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他们观看教师的示范,各个小组集中讨论各自的操作要领,教师展示正确的操作方法并要求各组学生在小组内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角色扮演教学法:教师采用该教学法是让学生在假设环境中按某一角色身份进行活动,借以达到教学目标。要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一个逼真的工作情境。例如在讲授客房送餐服务这一节内容时,可以采用这一方法:学生扮演情境中的客人和服务员两个相应的角色,按照设定岗位的职能及服务内容,让学生尝试客房送餐服务这一工作内容。通过角色的扮演和互换,既可以活跃气氛,又能引起学生兴趣,更能让学生明白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要求。
3.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任务作为一项研究课题交给学生独立完成。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中,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内容很多,如餐巾折花、宴会摆台、上菜分菜等内容,都可以作为单独的一个项目进行教学。项目教学法的使用程序一般可按照下面几个教学阶段进行,即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结果应用等。整个过程都由学生具体操作和负责,教师只起咨询、指导、解答疑难等作用。
4.创新教学法
(1)教学内容创新。例如:在讲授中餐宴会摆台这一内容时,摆台不再是只摆传统的餐具,还包括宴会插花的内容;餐巾折花也不再是传统的杯花、盘花,而是向环花的方向发展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随时与行业保持紧密联系,了解行业服务管理的发展变化,贯穿于教学内容中。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餐巾折花中,教师要求学生自创2-3个不同的品种,取出花名,写出寓意,并在班上讲解花的寓意,然后在全班推广。通过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评价方法创新。评价学生不能单凭一张试卷统领全局,而应该从多个方面考评学生,这样更为全面。酒店管理人才是要具有较强的复合型和实务型,既要具有酒店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又要具有管理、营销、策划、沟通、应变等的实务技能。针对专业实践性要求较高的特点,在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中,要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知识整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改变原有的单一理论或操作考核。
这些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并不好体现,同时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课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使学生融会贯通。作为一名教餐饮管理的教师,就应当在教学中考虑学生判断力、表现力、应变力、创造力等多能力的培养。综上所述,针对中职学校这一特殊的教学群体,只有通过教师自身的不断努力,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讲解,循循善诱地启发,耐心细致地指导,再加上学生认真刻苦地学习和训练,才能使《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叶俊.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浅析[J].湖南农机,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