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初中教育教学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教育教学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教育教学理论

第1篇:初中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论文关键词:本杰明·布鲁姆,掌握学习,初中历史教学

 

本杰明·布鲁姆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在学校教育方面,他倡导“掌握学习”教育思想,即强调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并坚信只要时间充足和方法得当,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掌握的水平。这一观点否定了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只有大约10-15%的学生能正真成功的“天才教育”理论。因此,在当今中国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背景下,学习和研究布鲁姆“掌握学习”的理论,对我们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认为:“掌握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三个变量,一是先决认知行为,指学习者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各种能力。二是取决于先决情感特点,指学习者参与学习过程的动机作用的程度。三是教学质量,它是在学校和教师直接控制下发生变化的,对学生的学习和学习过程会有重要的影响。另外教育学论文,布卢姆“掌握教育”思想还重视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教学评价体制的形成,其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学习中的主要内容,以实现相应的教学目的。这些原则和方法对初中历史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首先,历史教学应以课程标准为准则,合理制定历史课教学的计划工作,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安排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编制合理而科学的教学计划,并按时、按量、按质地完成教学计划。在写教案的过程中,多注重历史基本概念的解释。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突出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在历史史实的教授过程中注重历史事件的背景及影响的分析,让学生把握住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讲解课文的重难点的过程应该力争深入浅出,还应体现出大历史观,培养学生把握宏观历史的能力,从而促进具体历史问题的学习。

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传统历史教学多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提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要求同学在学习新课的同时查找相关历史资料,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再例如:在讲解《全民族抗战的兴起》这一课中,可以分析日本为何有三个月内的狂妄之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直观的展现中日两国海、陆、空三军军事实力对比,并总结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经济及军事实力由相当到相差悬殊的原因。最后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教育学论文,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以及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下,日本的狂妄之言必将不攻自破。通过分析,让学生在爱国之心的驱使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再次,在教学的同时,授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是一种有关教与学的“乐观主义”教学理论。之所以说是“乐观主义”是因为这一理论从根本上反对个别差异先天性和不变性的观点,而“主张只要能找到帮助每一个学生的方法,那么从理论上说所有学生都能学好”。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很重要。从历史学科的特点看,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且杂。结合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特点,这就需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培养学生上课记笔记的良好习惯,老师的板书是一节课内容的梳理,也是一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因此记笔记能让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当然,不同学生记忆的特点和过程肯定有所差别,应该鼓励学生探索符合自己学习习惯的学习方法。

最后,注重教学评价。“掌握学习”最后就是要形成一定的评价机制,检验掌握学习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制定出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单元教学目标”,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对群体教学进行反馈矫正,包括了课后测验,单元形成性测验、补救教学、再次形成性测验等过程,最后形成评价结果。这体现了集体教学到个别教学的全覆盖,其最终结果是要求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掌握所学内容。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阶段性测验。其中教育学论文,开卷考试试题内容应紧扣课程标准,符合课标中规定的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闭卷考试应紧扣书本,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的重要知识点。经过反复训练,让同学们掌握解题方法和思路,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点,把握住书本的重难点,最终能提高学习成绩。

综上所述,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原则,客观上对初中历史教与学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学生而言,在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动机;对教师而言,有助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有效地因材施教,并对学生充满信心,实现学生历史学习成绩的全面提升。

第2篇:初中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教学反思 教师 专业成长

正文:

1910年,杜威(Dewey)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20世纪80年代,教学反思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已经蔚然成风。二十多年来,关于“反思”的讨论在欧美教育界备受重视,并且逐渐影响到我国。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持续深化发展,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完成历史课程目标值得我们初中历史教师进一步去探索。

一、新课程下教学反思的实质

何谓教学反思?简而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里指出,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反思可以对教学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可以发现教学的真正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

当前,历史新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基础教育历史新课程要求初中历史教师从单纯的历史知识传递者走向历史教与学的研究者、反思者,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历史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历史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著名学者刘岸英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一位老师能否成为优秀教师,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对教学过程和教学问题进行反思。[1]

二、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学反思

“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历史事件、人物及前因后果,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 。[2]这是“教书匠”式的“照本宣科”。今天,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在新课程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同时,优秀的历史教师必然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认真思考自己教学的过程及效果,并及时吸收他人的实践、研究成果。因此,教学反思对于初中历史教师专业成长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1、教学反思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深入。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区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所倡导的“参与式”教学,其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老师在参与的同时进行探究。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教学实践的研究者,教学研究离不开教学反思。历史教学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历史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历史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历史教学活动、历史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无疑会促进历史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如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多问问自己:这个课题应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最佳?对于学生搜集到的“史料”、“证据”,是让他们全部采信,还是引导他们学会对“可疑”资料进行大胆质疑?学习成果展示的侧重点是让学生围绕主题轮番登台做一点知识性的介绍,还是说明探索求知的过程与方法?还有,对于近现代历史上一些比较“敏感”的人物、事件、现象又应该如何客观评价?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研究性学习?是否应该有个“度”?初中历史教师都可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研究,从而达到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教学,并积极探索新思想和新途径,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不断深化的目的。

2、教学反思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展。

所谓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对教学合理性的追求,以及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反思。复杂的初中历史教学,决定了它不是初中历史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初中历史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

例如:香港一位初中中国历史科教师在文章里谈到,他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中国历史课,经常选择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讲故事是教中史的好方法,但很费力气,而且未必每次都保持好状态。”后来,这位老师经过自己认真的反思后,他把“讲故事”形式做了一些改变:一是安排一些喜欢说话的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在课堂上讲中国历史故事;二是安排学生做中国历史广播剧录音,把录音带在堂上播放。两种设计都取得很好的反响。这位历史教师继而分析:教师一个人讲故事或组织学生讲故事,其效果不一样。“前者,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只需要聆听;后者,老师是设计者,学生是表演者。”“由学生做主角、做表演者,负责的学生受到训练,其他观看和聆听的学生也受到感染、教育。” [3]

从这个例子中不难看出,初中历史教师追求历史教学合理性的反思活动,是有益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智慧增长的。关键是初中历史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并在具体的历史教学情境中理性地随机应变,善于调整历史教学策略,使自己的实践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的过程中。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

教学反思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深入,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展。那么,历史教师又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于是反思的基本方法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亟待探讨解决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这一问题,分享一些我的经验与收获。

1、要养成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的习惯。

过去,人们往往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的小结与反思,则较少关注。但就历史学科而言,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比如,“编演历史剧”是新课程提倡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之一,这种教学形式真的对促进学生理解历史有帮助吗?扬州中学王雄老师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自由组合,排演了一个“去留肝胆两昆仑”历史剧,教师让同学们课余时间排练,不要太讲究道具与服装,也别花过多的时间。一周后,同学们在课堂上演出,结果印证了这种教学形式的积极作用。事后,王老师在“反思札记”中写到:

这一天像过节一样,学生兴奋而不断高涨的情绪也影响着我,不过,我在观看之余想得最多的还是老问题:“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吗?”答案是肯定的。在他们排演之际,不仅十分重视剧本,而且查阅了大量书籍资料,了解人物的个性,为了想象梁启超、康有为的讲话语气,大家还进行了讨论,最后,确定了两人讲话的共同点:广东普通话,都带有书生特点,但是,康有为的语气更沉稳,梁启超较之更有激情。那么,为什么学生能够在这种学习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呢?其实,每个人的智慧都是伟大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将其智慧表现出来,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的知识与观念,参与历史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将对历史的理解与对历史学习的情趣完整地结合起来。[4]

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实验中学唐远华老师,从1992年起,尝试对高一学生从事历史剧教学实验。剧本以“城濮之战”、“毛遂自荐”及“鸿门宴”三件事为题材。一方面,学生对其内容多少知道一些,正适合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它们均具有丰富的戏剧性,颇能引发学生兴味。实践下来,唐老师觉得:

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指导,的确能促成发展并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预期目标。毕竟学生通过主动阅读理解史料、编写剧本、掌握角色在情境中的扮演,学习相当主动,收获自然丰富!其实历史剧的趣味性不仅表现在有趣的台词,滑稽的动作,更在同学间互助研究剧情发展的可能性上,所体会出来的心得。甚至个人认为演出前的过程,比演出结果,就教学价值而言,更为重要!因为观赏的人只是旁观这些历史事件,而演出的同学却是花了时间与下功夫去经历这些历史情境,历史教学不是一直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神入历史情境去做历史的思考吗!? [5]

以上这两位老师都习惯于做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长期积累,就会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教学案例,对之分析研究,相信一定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反思水平。

2、看课。

“看课”又称“课堂观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说的“听课”类似。不过,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看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看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这已被西方学者乔依斯(Joyce)、许瓦斯(Showers)等所进行的实证研究证明。

陈瑶的《课堂观察指导》一书中,记载了作者在昆明某中学一堂初中历史课上做的看课笔记。陈瑶教师对执教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非常详细、具体的“现场记录”,并做了“评注”。比如,“现场记录”描述道:“当讲到商鞅变法的故事时,老师非常地投入,在教室里移动。……学生明显地完全被她的讲述吸引。但在谈到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学生的反映不是很积极,看上去有点疑惑,而且七八个同学有注意力分散的表现。”又在旁边评道:“商鞅变法的内容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老师在投入的讲解时,忽略了学生的反映,没有在重点难点上给予充分强调。”对于老师向学生的提问,观课者评道:“我感觉老师在提问上有设计、有技巧,但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的反应比较单一,缺少评价、追问和很明确的鼓励。” [6]

观课,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条件,应该像上述实例这样,观课才能达到目的。当然,课后,观课教师应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进行案例研究。

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取之不竭的源泉。“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 。[7]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这就是案例研究。初中历史教学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初中历史教师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别是一些中学优秀历史教师的典型案例很重要。远的不说,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历史教育工作者从著名中学历史教师,如宋毓真、陈毓秀、时宗本等人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出典型实例,用以说明某种历史教学观点或历史教学方法。特级教师刘宗华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前辈孙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写了《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一书,前者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后者则运用教育理论来阐释其教学实践的价值,理论与实际相得益彰。这些都是已经出版的,还有更多发表在报刊上、网络上的优秀教学案例,应及时研读,从中受到启迪。而观摩听课、座谈讨论、专家讲学等多种形式,也是对教学案例进行总结、反思和探讨的好时机。

关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新课题。可以肯定,发展的教学反思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也必然促进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岸英:《反思型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学》,2003年第4期。

[2]方骏:《如何使历史教学变得有趣》(p.165)。《学与教的喜悦》,(香港)朗文教育,2000年。

[3]陈汉森:《我在初中中史教学上做过的尝试》。杨秀珠主编:《老师谈教学(历史教学篇)》,(香港)中华书局,2003年。

[4]王雄:《一堂热烈的历史课》。(台湾)《清华历史教学》第12期,2001年9月。

[5]唐远华:《高一学生演历史剧的教学实验》。(台湾)《清华历史教学》第3期,1994年。

第3篇:初中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当前的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导致了我们的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一直不高,这些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初中地理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初中地理教学,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所有的初中学科中备受冷落,是一门学校、社会、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不重视的学科,甚至在初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地理学科就被当做是一门副科,因为都认为学与不学,并不影响学生的成绩,所以地理教学往往被忽视。这种现象的后果,就会给初中的地理学科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和结果,最后就会导致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效果不佳,这样的问题在整个初中教育教学系统中变得非常得明显和突出。这是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存在弊端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由以往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所转变,也就是说,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不再是以往传统的教师为了成绩而教育,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教育模式。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素质教育,真正地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而进行教育的。但是,很多的初中地理教师,受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太深刻,以至于现在仍依据以往的教育观念来进行教育教学,忽视了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也忽视了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现代化的社会,要求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教学观念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就导致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优化和提高,以致循规蹈矩地按照教材和课本上的内容教学,不是死记硬背就是理解记忆,缺乏灵活性的教学,缺乏一定的教学实践,使学生不能够很形象地体会到初中的地理知识,硬性的教学会使教学内容变得单调乏味,就会导致教学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这样的现象也是导致初中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初中地理的教材有一定的缺陷性和局限性初中地理的课本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比较死板,只是纯粹的知识理论,缺乏需要去实践的教学内容,课本教材比较注重科学性和理论性,如果只是依靠地理教师在讲台上一味的讲课,学生在下边听课,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不足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那么,初中地理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就能够可想而知了。

二、针对解决初中地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制定出解决策略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入手解决这些相应的问题。

(一)改变初中地理的位置,使初中地理学科受到重视初中的地理课程主要就是让学生了解、熟悉并且可以掌握运用乡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一门地理基础知识课程。初中学生只不过都是青少年,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知识了解和掌握的是少之又少,因此,初中地理学科地位的问题不容忽视,要采取措施把初中的地理学科提上日程,放在主科的位置上。身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首先,教师自身就要高度重视起自己的教学工作,认识到地理学科对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讲课中灌输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比如,告诉学生在人们外出游玩时是需要有相对应的地名、方位、景点知识,需要了解当地的气候,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还可以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任何一个职业都能够用到地理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从而间接地使学生家长也能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家长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用新眼光去看待初中的地理课程。

(二)初中地理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以往的教学观念比较传统,比较封闭,缺乏开放性和实践性。身为一名初中的地理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教育在不断地改革,教师应该不断地吸取新时代,新的教育观念的精髓,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灵活的教学课件,带领学生多去户外实践,多去实际操作,这样可以把初中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灵活、生动,可以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条件,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教师亲自做的课件,可以使课件非常灵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就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了解并且掌握初中地理知识,这样就可以更加容易地提高初中地理的教育教学质量。

第4篇:初中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初中英语 教学 有效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多元智能理论打开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拓宽了其范畴,从人体8种智能的角度来强化教学,促使教师多元化的教学等等,是从根本上为教师提供了实践和发展的空间。初中英语本身的语言性、综合性、工具性等等特点决定了其教学的多元智能理论融入,今儿变求同为求异,以别样的手段来强化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形成,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多元智能理论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英语对于学生来说虽然不陌生,但是缺乏一个交流的平台,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都是母语,而英语无论从组词还是表达上都有母语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学生学习起来缺乏积极主动性,更无兴趣可言,从而不利于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鉴于此,笔者从学生的心理着手,结合教学内容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自主的产生英语探究的欲望,进而真实的感受英语的所在等等,以模拟的情境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效果。在教学中,笔者就不同的教学内容构建不同的教学情境,诸如:故事情境、音乐情境等等,激发学生的智能多元发展。

如:在学习colours教学内容时,笔者构建彩虹桥的情境,即: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七色彩虹桥动画,之后引导学生跟着制作彩虹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颜色中来,进而趁势引导学生掌握相对应的英语词汇:red、orange、yellow、green、indigo、blue、violet等等。在潜移默化中诱导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二、设置问题,诱发学生多元互动学习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药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样一来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学生,以生为主构建教学活动。而设置问题无疑是最佳的途径。通过问题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够强化学生多元化的互动,进而多元的发展自我,诸如:人际关系智能、语言智能等等。笔者在教学中,将阅读文本内容的中心点设置成为问题,并把学生分成组,以小组的形式来探究教学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强化学生在合作中增强知识,提升技能等等,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如:在学习School life教学内容时,笔者结合教学内容设置这样的问题:Do you like your school now?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chool life? Which subject do you like best? Do you like the lessons on the Internet?等等。设置学生能够接受且可行性较高的问题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想想学校生活的美好,通过内省智能的启发来达到学生语言智能、交际智能等方面的提升,凸显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三、开展户外活动,强化学生多元智能的综合提升

初中英语学科融合了综合性的智能理论,在教学中,合理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综合提升。我们知道,实践出真知,学生的学习也一样,只有让学生实践英语才能够促使学生的智能真正的得到锻炼和提升。初中英语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户外活动,以动态的形式一方面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的“求同”为“求异”,刺激学生的多元感官。笔者在教学中开展“综合性语言表演”户外活动,来引导学生真是的体验英语、表达英语、表演英语等等,强化学生创新的同时,促使学生多元智能的综合性提升。

如:在学习Fruits相关内容教学时,笔者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英语的认知程度来编写小品、相声、歌曲、话剧等等并表演,以英语来阐释内容,从而促使语言、肢体、人际关系、音乐等等智能的综合融入和强化锻炼。诸如:有的就不同水果的特点模仿“器官”的相声表达形式来进行创新表演:Apple(学生带着苹果的面具)动作表演Eat an apple a day, the disease is far away from me. I have a wealth of nutrition.等等,接着Banana(学生带着香蕉的面具)动作表演Bananas can add potassium elements等等,以水果的特性来进行相声类的语言表演,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英语认知能力,深化传统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总的来说,多元智能理论与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是相吻合的,都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它的出现为初中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改革方式,作为教师,应透彻的研究并灵活的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借以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成。

【参考文献】

[1] 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初中英语教学探索・体验・感悟[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第5篇:初中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了解前人是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从而模拟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因此,创新教育不应只是一个时髦而响亮的口号,而应落在工作的实处。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实施的全面深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经成为教育界共同的心声,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主人,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教育实验教学来探索教学创新的途径和方法,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性教学。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质变过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方面探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策略。

1 更新教学观念,在实验教学中创新教育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入手,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十九个学生分组实验,两百一十一个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2 利用物理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欲

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例如:“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新课引入先演示窄口瓶“吞”鸡蛋的实验,这奇迹般的现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我先把答案告诉学生,这就是大气压现象,那么什么是大气压呢?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当学生明白大气压的概念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纷纷议论,这大气压到底有多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将抽去空气的马德堡半球示出,叫学生推选两个力气最大的男同学来拉,结果用尽力气也拉不开,再换四个不服气的同学,还是没有拉开,当我把进气阀门打开后,一个人就很轻松的把两半球拉开了。学生即惊奇又信服,对“大气压不但确实存在而且又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了。

3 创设动手实验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接线柱的接法,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而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有了这种基础,学生就能自主的探究其它电学实验。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估计大米的密度”一题,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估计大米的密度大约是多大?接着让学生想出几种测大米密度的方法,然后实际做一做,最后做出评价,哪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而且误差又小。又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4 开展实验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当中,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似乎成了其中的重点。新的评价观点不仅仅应该看到学生在物理操作实验中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更应该重视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种评价还在起步当中,在实际操作时就更应该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创造力的观点,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而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会给我们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材提供可行的方式方法。

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 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实现创新的探索才刚刚起步,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创新,努力使物理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第6篇:初中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谐进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形成的一种现代化教育理念,谐进的“谐”指和谐,在教学方面要求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之间的和谐与协调,谐进中的“进”指共进,共同进步的意思。谐进教育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它要求在校园内创设和谐共进的学习气氛,在教学管理中实施谐进管理、打造谐进课堂,创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提升教学品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谐进教育理念下影响教学管理的因素

1.教师自身因素分析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以及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对教学管理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教师作为行为模范,如果不能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态度和行为,就会影响师生关系,可能会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宰者,师生之间只能形成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无法实现和谐共进教育管理的目的。

2.家长方面的因素

家长的成长观和对学习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谐进教育的质量,家长是学生的法定监护人,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没有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影响和谐共进的教学管理的实施。

3.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分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和谐师生关系中的影响逐渐增大,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观念、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不仅会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时也影响教学管理的实施。

三、谐进教育理念下教学管理措施

谐进教育理念下教学管理的工作重点是和谐师生关系,师生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让师生关系友好,使学生和教师相互关爱、和谐共处,共同健康发展;创建和谐校园,构建教风、学风、校风和谐的校园,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转变教育理念

在谐进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首先教师要明确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育人的基础上树人,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在初中教学管理中,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初中学生一般比较有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思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法和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开展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2.注重情感教学

初中生的年龄比较小,刚刚从儿童步入青少年阶段,心理比较脆弱。他们愿意听自己喜欢的老师讲课,或者是喜欢自己的老师的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首先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和谐气氛的课堂环境,另外,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衣着打扮,言语要亲切,衣着要大方、美观,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学生喜欢老师,自然不会太讨厌这个老师讲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在谐进教育理念下师生关系的建立非常重要,因为要创建和谐共进的教学环境必须有融洽的师生关系做铺垫,所以在初中教学管理中要优化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双向交流,摆正师生地位。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样也是学生心灵的倾听者,教师要放下架子,以朋友身份与学生交谈、沟通,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和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谐进教学的关键是建立和谐校园、和谐教学氛围,融洽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新课标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学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知识的转播和传授,在教学管理中始终坚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听取学生的建议,从现代教育理念出发,营造愉快的教学课堂,微笑授课,轻松面对所有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积极推行师生互动,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调动课堂学习的气氛,创建一个和谐共进的教学环境。

四、结语

第7篇:初中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复式教学;方法;教材处理

一、复式教学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近年来,农村学龄儿童逐年减少,加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民工子女大部分随父母进城就读,生源急速向城镇中心校流动,尤其是西北偏僻农村,个别年级人数少到一位数。这些学校为节约资源,都采用复式班教学,小学式复式班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复式教学将成为西北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式班教学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夫子,他就是采用多年级大复式班教学。开创了复式班级教学的先河,成就了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的辉煌业绩。民国以前的私塾也是典型的复式班教学。复式班教学可以形成一个较大的学习群体,有利于培学养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学习交往等各种能力,也符合儿童爱群处好交往的心理特征。更能适应学长制下的生教生模式。

二、复式班教学的方法。

新课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给复式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要把复式教学定为校本课题来研究。其次要认真搞好复式教学班的教师培训和配备。复式班教学在复式组合上,可以把相邻较远的班级放到一起。如一、六年级。这些都是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惯用手段。 还可以把两个相邻年级合并成一个班级教学,同时完成两个年级的课时任务,。在实践上,把两个相邻年级的某些教材做适当的处理合在一起搞复式教学会效果更好。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在五、六年级数学复式教学中关于教材处理中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根据教材的同一性整合教材

各年级教材的编排要遵循循序渐进及学生认知规律的原则,原则上不能颠倒次序。但在一定的时机下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一致性,合理的整合教材,把内容一致的教材安排在同一课堂同时进行学习,既节省了学习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比如:五年级十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学习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六年级十二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学习内容是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这两处的教材内容在概念上有一致性,只是求体积的方法和算理不同,可以把教材放在同一层面做准备,把课设计成两个年级同上的一堂课,把学生学案设计成两个年级同用的学案。丰富了学习内容,又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或者可以把五年级学习体积的内容同六年级的章节复习同时放在一起进行,以五年级教材为主做学案设计,设计的学案对六年级来说是一种极好的铺垫,对五年级来说不但能学习新知,而且有意识地拓展延伸了学习内容。实践证明,在复式教学中对教材做适当的处理,无论从学习知识层面或从学生能力培养层面都能达到很理想的效果。

(二)、根据思维方法的同一性整合教材

五年级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有形如 、 类型的

分数加减学习内容。根据学情,需要设计一节课的练习案。六年级第十二册有一节分数加减法的复习内容,因为形如 以上类型的习题无论五年级还是六年级,学生应掌握的算理是一样的。可以把五年级的这一节练习课和六年级的复习课放在一起进行,根据各年级目标可以科学地合理地整合教材,做复式教学设计。在五年级学生探究规律,总结方法时可请六年级学生做自己的小老师。学生就很容易整理出此类式题的特征及简便算理。五年级学会了,六年级也达到了复习巩固的目的。在拓展训练时可根据算理设计思维一致层次有别的习题,让学生在同一起点得到不同的发展。

比如:五年级学生题:

以上拓展练习各年级做各自的,学习中有困难的就让他请教别人。在一对一的相互学习,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忽然顿悟,能很快地掌握解题方法。生与生的互动超越了年级局限,学生交往广了。得到的信息更多了。把教学放在了比一班一级教学环境更大的大课堂环境中,不仅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而且有利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学习品质。

再比如,这样的题型:

=( )÷20=0.8=20÷( )

=( )÷20= =20÷( )=()填分数

五年级在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有练习,六年级综合复习时要涉及这样的内容。该类题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连等关系,二

第8篇:初中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生物技术伦理;生态伦理;生存伦理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50-02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生物学和信息科学的世纪。生物学属于自然学科,目的是改造生命本身,它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文明达到新高度;另一方面,观念的更替引发生物学伦理观念的碰撞。生物课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中学阶段的生物学需要渗透伦理教育。

二、现状分析

伦理即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理和准则。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伦理有客观、社会性,道德含主观、个体性;“伦理构成的关系是道德的基础,伦理生成的道理是以道德的形式表现的”。[1]

中学生物学知识的学习是其认识和分析问题和价值观形成的根据,直接影响其对事物的判断。生物教学更注重科学素质的培养和探究。但易使学生误解科学技术至上,对科学技术仅以是否有用作为衡量唯一标准,形成生命伦理观念教育的真空。忽略了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人文精神的失落,缺乏负面影响的深度思考,在日常行为上会出现失范之举。如轰动一时的大学学子伤熊事件。

三、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伦理教育

(一)加强对生命伦理教育的认识,完善教育理念

老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对学生的生命伦理教育,老师自身的思想要提高认识,避免功利化,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留出适当时间和空间,对学生进行伦理教育。生物教学大纲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注社会生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生物学承担起生命伦理教育的任务,通过生物知识、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学会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

(二)生命伦理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始终,培养人文精神

人教版生物教材有大量生命伦理教育素材,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很好地将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生命伦理教育。

1.利用生殖发育的知识,进行珍爱生命教育与生物技术伦理教育。高中必修二教材第二章——减数分裂与生殖细胞形成,这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难点。多数教师只分析其复杂的过程,很少对意义探讨。学生质疑一些知识性问题,教师应很好地利用问题进行珍爱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例如,由于前一章基因分离定律中讲到杂合体的配子比例为1∶1,学生经常认为和卵细胞的数量比为1∶1,笔者在教学中直接给出了人的具体数据,男性每次排数3~5亿个,女性一生能产生的卵细胞不到200万个,能发育到成熟并排出的更是不到1000个。学生对这一数字印象深刻,随之提出新的问题,笔者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卵细胞与形成过程、体积的差别和意义。运用所学知识使课程知识目标顺利实现。

笔者进行拓展:被子植物的繁殖过程,经开花、传粉、双受精、发育成种子来繁殖后代,如花的雌雄蕊受伤,或未传粉,就形不成种子。被子植物繁殖后代需要一粒饱满的种子。任何生命都有其生存的意义。学生初步感受到对生命可贵,才能珍爱、珍惜生命。笔者接着给出课后思考题:人工授精是医学界解决生命科学的生物技术,但人工授精在满足不孕患者的要求的同时,引发出社会伦理学等血缘关系问题。此开放性是问题的提出,为了引起学生注意并思考生物和医学技术革新背后的伦理问题。

2.利用生态学知识,进行生态伦理教育。生态学中保护生物多样性,这部分内容少而单调,学生无兴趣。笔者结合身边实例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实例一,我校对围墙边的一处杂草丛,种植草皮和各种园林植物,规划改建为小的绿化带,让学生发表评论。有的学生说,改善了学校的面貌;有的说由原来的杂草到现在的常绿植物,增加了光合作用,改善了环境;有的说由草到花,吸引昆虫,提高生物多样性。还有人持相反的意见,认为由杂草丛到园林物种,增加了局部的生物多样性,降低了学校整体生物多样性。学生利用教材内容分析,创新地分析,通过生活体验分析生态环境的影响,体现出生态伦理观点。

实例二,评价“巴西绿耳龟,作为宠物引入我国,某些善心人将其放生到野生环境中”。多数学生认为这是一种珍爱生命的善举而认可;但有一个学生根据教材第四章,澳大利亚宠物兔变成野兔导致兔子成灾,提出异议:盲目地把生物放入野生环境中未必好,有时会引发生态灾难。该生的思考角度不从众,能够从教材中寻找两个事例的共性,经大胆的推测得出见解。充分体现能力目标的提高。从关注简单的放生个体的善举到考虑更大范围内和更深远的生态影响,可见学生已初具宏观生态思维和基本的生态伦理观念。

3.利用生物进化的知识,进行生存伦理教育。如今是竞争的时代,中学生从家庭和社会中获取很多有关竞争意识信息,得出——不管手段如何,竞争结果最重要。个体的价值观的功利化形成了一定的氛围。中学生的在校教育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对中学生的伦理教育十分必要。笔者讲“生物进化”一节,对学生就进行了生存伦理教育。生物进化概念变异与选择的先后问题,用进废退学说认为,生物的性状可通过后天锻炼得到加强,并可遗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则认为变异原本存在,是不定向的,受一定环境影响而进化。笔者设计问题: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个体差异大的物种,环境变化后易存还是灭?学生通过对教材的解读不难回答。又问:当今国家间竞争激烈,容易生存的国家在人才上是多样化还是单一性的?讨论热烈,生物进化观点认为,多样化取得优势,某个领域专业化才能取得领先。这一问题具有开放性,笔者借此开展小型辩论会,学生很感兴趣。有一方提出:某些生物的性状不适应现在的环境,但在环境变化后,原本不适应的性状就会变成适应新环境的性状——生存伦理思想。通过辩论,学生对生物进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由于高考的压力,教学任务大,不少教师认为无时间和精力在课堂上实施伦理教育,但笔者认为这一环节不能忽视。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自主思考,不会浪费时间反而能增加课堂容量。伦理教育是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于自己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分析中。

第9篇:初中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变式理论 变易空间 变易维度

变式理论是我国数学教学传统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使用变式教学是一种非常普遍非常频繁的现象,数学教师几乎没有不用变式进行教学的。然而,变式中“变”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变”?为什么变式教学在数学学科中得以广泛应用?变式通常被用在数学教学的哪些方面?怎样在变式理论的指导下开辟变式教学的新渠道?这些方面的问题,可能有些老师不清楚,甚至未曾思考过,只是凭经验在使用变式教学。

我国的变式理论与瑞典著名教育家马飞龙(F.Marton)创立的变易理论十分相似,一脉相承。两者相比,只是变易理论的视野更开阔些,为变式理论的解读提供了依据,变式理论可视为变易理论的特殊情形。无论是变易理论,还是变式理论无不透露出这样一个理念,即对事物的认识也好,概念的获得也好,都涉及一个“变”字。这个“变”字指的是“无关特征或非本质特征的变化”。那么,为什么要“变”呢?因为“当一个现象或一个事件的某一方面发生改变,而另一方面或其他一些方面保持不变时,发生变化的方面将被识辨”。(Bowden & Marton语) 因此教学中给学生呈现变式对他们的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应当通过变异维数的扩展引导学生更好地去认识对象的各个方面”,甚至提出“教学即变易空间的构建”理念。(F.Marton语)

数学学科中使用变式教学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原因是什么呢?那是因为数学中充满了“变”,研究的却是变化中的不变。变量与常量是数学中很重要的两个概念,变换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数学方法和思想,而不变量与不变性才是变换的本质特征。变式教学最终也是为了通过变化,让学生掌握变化中的不变。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变式教学,主要指概念性变式,目的是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其次是习题教学中的一题多解,目的是解题的多样性。国内较早较系统地研究变式教学当属顾泠沅教授领导的青浦数学教改实验小组,他们进行了长达15年卓有成效的研究(1977―1992年)。顾教授依据数学对象的两重性(结构性与过程性)将变式划分为概念性变式与过程性变式,是变式理论的一次突破性进展。其中过程性变式,就是对给定的概念或规则的形成性变式、操作性变式,主要的目的当然不再仅仅是加深对该概念或规则的理解,而是诱发或促进新概念或规则的产生。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怎样与时俱进,将变式理论这一传统发扬光大,使之焕发勃勃生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呢?我结合具体的数学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创造性开展变式教学。

【案例1】三角形中位线情境导入片断[苏教版八(上)教材]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基本模式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其中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则是学生有效探究的必备条件。许多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情境,而课本中设置的问题情境仅适合一般水平学生。

变式一:主要提供给平时成绩最差的一类学生,属于准现实情境。

问题1:如图是按照某种方式堆放的木头,请在观察的基础上先完成下表。

问题2:图(1)中3是2、3、4的中位数,图(2)中4是3、4、5的中位数,图(3)中5是3、4、5、6、7的中位数。(注:铜山区已连续两年调整教学顺序,本章节内容是放在第六章数据的集中程度之后教学的)根据你对中位数的理解请在下列图中画出梯形中位线EF。

根据上表中的数量关系,请你猜测梯形的中位线EF和上底AB、CD的关系(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问题3:若上述问题中,点A、D按照图示的方向运动成三角形(如图)。

(1)根据你的理解,请画出三角形的中位线EF。

(2)请你猜测中位线EF和BC的关系(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验证。

设置这一情境,从规则堆放木头梯形三角形,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对情境意图的觉察。

范式:即课本上提供的问题情境,主要提供给成绩中等的一类学生,属于准数学化情境。

问题1:下图是一张三角形纸片。请在三角形上剪一刀,使之分成的两块正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注:这里综合了两类不同范畴的元素,一类是生活化的:纸片与剪刀,另一类是数学化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故称之为准数学化的问题。)

(2)若上图中剪下的位置,我们称之为三角形中位线,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

(3)你能通过图形给出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吗?

问题2:通过观察,你能发现中位线和第三边的关系吗?(包括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请求证你的发现。

设置这一情境,借助剪拼,学生经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中位线情境序列,学生受剪拼的启发会作出辅助线求证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变式二:设置的问题情境来自数学内容中,是抽象了的情境,主要提供给成绩优秀的一类学生,属于数学化情境。

问题1:依据例1题目改编,如图,在任意四边形ABCD中,分别取AB、BC、CD、DA的中点E、F、G、H,并依次连接起来。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当学生解决问题1遇到困难时,建议先尝试解决下面的问题2。

问题2:类似于范式问题,这里不再赘述。学生再借助三角形的性质,连接AC、BD构造三角形解决问题。

这一情境从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设置这一情境,对于认识水平较高的学生具有挑战性,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冲动。

本案例力求根据认知水平低、中、高设置不同层次的情境,即准现实情境、准现实情境、数学化情境,实施分层教学使不同类型的学生从不同起点开始自己有效的探究历程。

【案例2】直接开平方法的教学片断[苏科版九(上)教材]

第一层次:研究范式方程x=2,并且命名为“直接开平方法”。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这个范式方程的特点:等号左边是未知数的平方,右边是大于0的数。

第二层次:研究变式1

这三道题要用直接开平方法就需经过移项、合并同类项、二次项系数化为1将方程变形。

第三层次:研究变式2

这三道题要用直接开平方法,就需用整体思想或换元法进行转化。例如方程:先设①A=x+1,求得A=±7,再用x+1=±7求解。

第四层次:研究变式3

相对于“范式”方程,变式1需经过变形转化。变式2中底数除未知数外还有其他数字,需搭建“换元”这个桥梁。变式3中,一是未知数的平方等于0,另一是未知数的平方小于0,而“范式”方程则是未知数的平方大于0。上述教学片断通过变式较好地涵盖了一元二次方程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的各种情形,使学生对直接开平方法的适用范围有一个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变式学习,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将会得到提升,就能较好地解决学完了例题仍不能解决与例题稍有偏差的习题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

【案例3】一道基本几何题的变式[苏科版七(上)教材]

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时表达出来的思路狭窄、应变能力差,往往与教师讲解时习惯于就题论题,缺少变式、缺失拓展不无关联。下面以一道基本几何题谈如何变式。

基本题:如图(1),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A=40°,求∠BOC的度数。

变式1:如图(2),在ABC中,∠ABC,∠ACB的两个外角∠CBD、∠BCE的平分线相交于O点,∠A=40°, 求∠BOC’的度数。

变式2:如图(3),在ABC中,∠ABC内角,∠ACB的一个外角、∠AC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A=40°,求∠B0C’度数。

变式3:由图(1)、(2)可发现∠BOC与∠BOC’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若∠A=100°,图(1)、(2)中∠BOC与∠BOC’之间还有这样的关系吗?若∠A=n°呢?为什么?

变式4:由图(1)(3)可发现∠BOC与∠BOC’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若∠A=100°,图(1)(2)中∠BOC与∠BO’C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若∠A=100°呢?若∠A=n°呢?为什么?

这道几何题变易空间的构建方法如下:

变易维度1:

两条角平分线的夹角(1)两条内角平分线的夹角度数(2)两外角平分线的夹角度数(3)一条内角平分线、一条外角平分线的夹角的度数

变易维度2:

探索两夹角关系时∠A的度数(1)特殊值40°、100°(2)一般值n°

在学生认知能力可及的情况下,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习题变通,构建变易空间,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下重新认识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规律,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把能力、思想引向纵深。

变式理论内容丰富,实施途径形式多样。本文仅是我对变式理论及变式教学实践的粗浅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入、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郑毓信.中国学习者的悖论,2001.

[2]徐汝成.马登理论及其对数学教学的启示,2002.

[3]鲍建生,黄荣金,易凌峰,顾泠沅.变式教学研究,2003.

[4]聂必凯.数学变式教学的探索性研究,2004.

[5]王静.变易理论教学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