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解读范文

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解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解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解读

第1篇: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解读范文

论文摘 要:通过对2010年全国新课标高考中生物学科情况的比较,从考试形式、比例、题型、范围、命题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课改前相比,生物学科在理综考试中的比值有所增加,生物试题更加贴近生活实际,体现生命科学时代前沿。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钻研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着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创新人才。

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统一规划,高中新课程改革将在2010年前全面推行。截止到2010年高考,已经有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福建、浙江、辽宁、安徽、天津、北京、湖南、黑龙江、陕西、吉林15个省、市实施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而其他省份高考依据的则是2010年高考考试大纲(大纲版),在两种类型的高考省份中,有些省份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有些省份是自主命题,本文将对全国各个省、市高考方案中的生物学科考查的形式、比例、题型等方面做详细的比较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教学对策和建议。

一、生物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的特点

新课标实验版更加突出要求生物学科的命题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考试大纲与新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大纲版的考试大纲也已经向新课标的目标要求靠拢。

二、各省、市高考生物学科情况比较分析

1.考查形式分析

江苏和海南以生物单科试卷形式考查,江苏卷满分为120分,海南卷满分为100分。其他省、市都是以生物、物理、化学“拼盘”的理综试卷形式考查,理综试卷总分大多数为300分,只有山东为240分。这样的高考方案,意在引导中学生既要均衡发展,又能突出个性与特长,并借此缓解中学当中普遍存在的偏科弊病,看来以理综形式来考查是大势所趋。从三科比值来看,未进行新课标高考的理综试卷生物分值比例最低,均为72分,占总分的24%;进行新课标高考的省份中,广东卷生物科比例最高,理化生三科各占100分,生物科分值比例为33%,浙江、天津、福建、北京都是80分,占总分的27%,其余省份都是占总分的30%。从整体来看,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在整个理综试卷中,还是物理比重最大,化学次之,生物最少,但生物学科在高考中的比例均有所增加,这是我们生物教师值得欣慰的,也体现了教育部门的决策者们意识到了提高学生生命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对于中学生物教师也起到了激励的作用。

2.生物试题类型及命题特点

除广东理综卷有2个双选,江苏单科卷有5个多选以外,单选和非选择题是大多数省份所采用的题型模式,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试难度,减轻了学生负担。从命题特点上来看,各省、市试题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生物教学特点,考查考生对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关注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2)体现生物科学时代性,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产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本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现状;试题内容尽量与中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3)通过概念图、装置图、实验流程图、曲线图和表格等形式,从基本、核心、重点等知识领域,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科学分析实验的能力、识图能力、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生物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实验数据、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通过图表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后,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4)考查考生的生物学基本素养和实验能力、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过程与方法和创新精神的能力。在各个省市的试卷中,实验部分的比例基本上都占25%左右。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教学对策

1.以课标为本,夯实基础

仔细研读《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复习方向很重要。教师要吃透课程标准中高中生物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要求,更新教学观念;理解和把握教材,认真备课,科学设计,做好课后反思。

2.联系生活实际,关注时代热点

教学中要关注社会、生活、自然的热点问题,关注新事物、新技术、新成果、新观点。2010年广东试题中的气候变暖与碳排放,江苏试题中药用植物的保护和开发等等都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这种试题的出现是对新课程的较好体现,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关注这些热点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理应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技能、方法和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分析、多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科研素养和科研思维。

4.适当训练,勿入题海

要适当增加训练而不陷于题海之中,注重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思维过程和思想结果的表述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对于生物学科和广大生物教师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同时也给我们的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课堂中体现新课程、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何建立和完善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体系;高考复习该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考试模式等等,对于广大生物学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2010年高考各省试题及答案汇总.http://12edu.cn/gaokao/st/sj/2010060/460269.shtml.

第2篇: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解读范文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堂 教学效率 四个注重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课程,其目标与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所以,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智力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如何构建有趣而高效的生物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注重”出发,改进生物课堂教学策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一、注重学生求知欲的激发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思维活动总是由个人的认知需要引发的,教育成功的秘诀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和提高学习者参与的兴趣。求知欲与兴趣乃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最好的老师。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而适度适时且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可以行之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管是引导学生阅读材料、看书学习还是开展具体的实验活动,笔者都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探究、交流,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新陈代谢”这节内容时,笔者抛出了如下问题:①新陈代谢是一个什么过程?②新陈代谢是如何实现的?其过程中包含哪些方面的代谢?③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什么?随着上面问题的逐一解决,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并掌握了新陈代谢的概念。再如讲授近亲结婚的危害时,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家知道摩尔根、达尔文一生中最遗憾、最伤心的事是什么吗?在学生的求知欲及兴趣被激起的时候,笔者给学生讲述了两位科学家与表妹恋爱、结婚、生子,并最终导致其子女夭折、患病、痴呆、不育的惨痛事实。学生兴趣盎然,神情专注,若有所思。接着笔者趁热打铁,引领学生学习了遗传学的相关知识,并让学生懂得了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缘由。

二、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深入、透彻地理解生物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感知、熟悉并掌握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有机渗透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传授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不仅要求教师设法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还要求教师优化教学环节,精心启发、指导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和科学逻辑对感性材料、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解读、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综合,进而形成概念,作出合理判断和正确推理。帮助学生运用并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答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依托和前提。生物学科尤其应注重实效如下三方面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①分析与综合;②归纳和演绎;③比较、分类和类比。譬如讲授“细胞的结构及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的新陈代谢”等章节的内容都要依赖离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讲授“遗传的基本规律”,教学中可以列举一些个别的例子,引导学生归纳出其中的规律;然后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尝试解读现实生活中的更多现象,从而融会贯通地领会遗传的基本规律;讲授“细胞的结构”,务必要引导学生对植物和动物的细胞结构进行比较和类比,进而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使学生对细胞知识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最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三、注重学生生物实验分析能力的培养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操作、乐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生物实验教学正好承担着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任务——生物实验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一种直观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通过探究,透彻地体验、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综观近年来的高考试卷,可以发现生物高考加强了对实验相关内容的考查,这种考核发挥着鲜明的导向作用。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探索。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实验方法、步骤、原理等诸方面进行尝试性的分析,进而提出假设,并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验证假设。在实验中,教师既要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又要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原因的查找,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大有裨益。譬如,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有的学生较为迅速地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但有的学生尽管在方法和步骤上都按照要求开展实验,却迟迟发现不了质壁分离现象。此时笔者便通过提示引导学生寻找原因:A.取下的表皮是否是死亡的角质层细胞?B.是不是没用蔗糖溶液浸泡材料所导致?C.是不是蔗糖溶液被原清水稀释而造成浓度不够?D.是不是由于质壁分离时间太长而造成了细胞的死亡?等等。这些提示好比一根魔杖,指引着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有效整合

生物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而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整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因为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真切、直观地展示或呈现每个实验的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领会实验操作的要点,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奥妙,掌握正确的实验技能。譬如,关于“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课本主要以文字形式介绍了实验的原理、步骤及实验的结论。但遗憾的是课本上缺少了图片资源,导致学生很难理解实验原理,很难想象叶绿体色带的分布。而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地展示了实验人员的操作过程。通过对展示的观摩,学生很快掌握了实验的操作要点。此时笔者趁机组织学生动手实验,使学生实验的成功率大大提高。总之,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运用,促进了教师由“口头讲实验”向“引导学生探究实验”的正确方向转轨,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与热情。

参考文献:

第3篇: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解读范文

由于当前以考试为中心的引领作用,从社会到家庭,乃至学生对初中生物学科的学习不重视,给生物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难度。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是摆在生物教师面前的严峻课题,这就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探索出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生物教师要更加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其中也包含对学生的热爱。关爱学生,使学生敞开心灵,有了爱心,就找到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实现真正的心灵沟通,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也才能在师生的互相解读中产生共鸣,这样学生才能爱老师,才能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为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奠定感情基础。

2 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少部分学生学习生物的动机来自于力求全面发展,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来自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秀的教师不只在于他的知识占有量多少,而更重要是否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乐学、会学。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如阅读、讨论、探究、角色扮演、分组竞赛等,并努力做到多种方法的最优结合,才能有效地在教学中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3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对待生物教学

教师的价值绝不是体现在你所教的学生得的分数有多高,录取上级学校的人数有多少,而在于以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教师要为社会负责,为学生负责,教师的行为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发展负责任。虽然生物学科没有升学的外在动力,但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4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倡导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真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在新课程学习中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教材中也设计了大量的有关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内容。要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得到发展,就应摒弃过去那种由教师代替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尽量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为学生创设一种适于探究的情景或氛围,给学生以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学生的能力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达成的重要因素。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不是学生要学的全部内容,也就是教师要用教材教,避免教材教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媒体资源、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和隐性资源,这也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5重视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同时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课堂上教师利用激励性语言,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肯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提高学习效率常用的方法。生物教师任重而道远。

6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充分利用好实验室,制定合理的实验计划。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教学中实验活动的开展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实验教学的结果如何将势必会影响到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执行效果,影响到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因此,对于广大生物教师而言,在学校生物实验室从无到有建成之后,教师就有义务,有必要利用好生物实验室为生物教学服务,通过优化生物实验教学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生物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在每学期之初,认真研究教材,科学的制定好学期生物实验计划,避免平时生物实验教学的随意性。教师作为生物实验活动的调控者,指导者,其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要求,课前自己认真做几遍,确保自己实验操作的规范和熟练。

情境化教学法,提高教学时效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活动。从学生身边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生产实际出发或从学生关心的事情做起,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就有很多生物学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从而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讲“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让学生考虑植物体内的某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等能否用同样的原理提取?能否找到无毒性的溶液分离提取这些色素,用于食品加工?这样,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课堂,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有很多生物学问题,从而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

第4篇: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解读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 方法

由于中考的指挥棒作用,从社会到家庭,乃至学生对初中生物学科的学习不重视,给生物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难度。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是摆在生物教师面前的严峻课题,这就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探索出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对待生物教学

教师的价值绝不是体现在你所教的学生得的分数有多高,录取上级学校的人数有多少,而在于以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教师要为社会负责,为学生负责,教师的行为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发展负责任。虽然生物学科没有升学的外在动力,但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二、需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其中也包含对学生的热爱。关爱学生,使学生敞开心灵,有了爱心,就找到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实现真正的心灵沟通,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也才能在师生的互相解读中产生共鸣,这样学生才能爱老师,才能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为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奠定感情基础。

三、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少部分学生学习生物的动机来自于力求全面发展,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来自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秀的教师不只在于他的知识占有量多少,而更重要是否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乐学、会学。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如阅读、讨论、探究、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并努力做到多种方法的最优结合,才能有效地在教学中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四、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倡导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真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在新课程学习中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教材中也设计了大量的有关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内容。要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得到发展,就应摒弃过去那种由教师代替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尽量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为学生创设一种适于探究的情景或氛围,给学生以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学生的能力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达成的重要因素。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不是学生要学的全部内容,也就是教师要用教材教,避免教材教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媒体资源、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和隐性资源,这也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五、重视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同时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课堂上教师利用激励性语言,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肯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提高学习效率常用的方法。生物教师任重而道远。

六、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1、充分利用好实验室,制定合理的实验计划。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教学中实验活动的开展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实验教学的结果如何将势必会影响到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执行效果,影响到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于广大生物教师而言,在学校生物实验室从无到有建成之后,教师就有义务,有必要利用好生物实验室为生物教学服务,通过优化生物实验教学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生物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在每学期之初,认真研究教材,科学的制定好学期生物实验计划,避免平时生物实验教学的随意性。教师作为生物实验活动的调控者,指导者,其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要求,课前自己认真做几遍,确保自己实验操作的规范和熟练。

2、情境化教学法,提高教学时效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活动。从学生身边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生产实际出发或从学生关心的事情做起,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就有很多生物学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从而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讲“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让学生考虑植物体内的某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等能否用同样的原理提取?能否找到无毒性的溶液分离提取这些色素,用于食品加工?这样,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课堂,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有很多生物学问题,从而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

第5篇: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解读范文

一、要关注生本思想教育

1.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课堂教学要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本”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师在上课前应充分预设,必须做到心中有课。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已获得了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认知规律和生物教学的特殊规律组织教学,还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生活经验、社会阅历、学习能力等,如学生想知道什么、对哪些知识感兴趣、已知道什么还不知道什么等,以及教学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只有建立在对学生全面了解基础上的教学活动,才是最有效、最有意义的教学。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例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把合作学习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恰当地表现自主的看法,最终通过合作、交流、体验的学习过程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体现教学民主思想

教学的本义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让学生乐学。要达到这点,教师要善于积极创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不同意见,对有创新的学生要鼓励和表扬。例如,在学习“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时,按考纲要求学生应掌握:为什么说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ATP的化学组成及结构特点;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及反应式;对细胞能量代谢的意义;ATP和ADP相互转化与生物体的吸能和放能有什么关系;ATP的形成途径、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ATP利用的实例等。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但我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把这些问题直接提问给学生,而是采用引导式导学、讨论式互学、论辩式研学、补充式善学等教学方法,即让学生自学自悟,小结出他们认为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并提出疑问,然后让学生小组内讨论解决可以解决的问题,再让学生在全班讨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适时引导全班学生集体解决,在此过程中,若学生遗漏掉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可由教师随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补充。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特别是对性格内向、学习困难的学生,绝不能使用侮辱性的语言和带有体罚性的行为,要把教师的关爱播撒到每个学生身上,因为,尊重学生是现代教育思想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唤起学生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新课程要求“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责任感是无法直接“教”给学生的,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多种实践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体验并内化,逐步唤起学生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的价值取向,它们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机结合,没有过程的体验,知识与能力也只能停留在记忆层面,学生很难有对方法的感知,更难有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领悟,这样的结果则是教育的失败。例如,在“人的性别遗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恰到好处地利用生男生女的原理讲解社会上有些妇女因为生了女孩备受责难的愚昧做法,以及利用重男轻女和利用B超进行胎检等现象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给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教育,较好地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么“三维”教学将会有机渗透、水到渠成,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只讲原理,未能升华,这很遗憾。

二、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1.要夯实基础知识

生物学科是以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这些事实、概念、原理和方法构成了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它们是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和新教材理解不到位,在教学中为了强调所谓的能力培养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忽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教学。例如,在当前的高中生物复习中就存在着一种偏向,强调了能力而忽视了基础,甚至把课本丢在了一边,搞题海战术,去训练所谓的能力,这样基础就很难打牢,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高考也必然考不出理想的成绩。以能力考查为主导,是高考的基本理念,也是高考永恒的主题。但能力离不开基础知识,没有基础知识为载体,能力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在高中生物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考纲和课本,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夯实生物基础知识,这是高考复习之本,也是落实基础知识的重要途径。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目标也对生物的整体基础知识的教学做了较为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应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遗传和变异、生物和环境、生物进化等,这为衔接好高中生物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在强调基础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防止以教知识为主,死教知识、死灌知识的情况出现。

2.准确把握课标和教材

课程标准是编写生物教材、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教材是生物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认真解读课程标准,清晰了解各学段的课程性质、培养目标、内容标准与教学要求,知道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对教材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如果教师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材,那么充其量他只是扮演了教材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教师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就很难上出有新意和深意的课,久而久之,教学方法必然会僵化,学生必然会厌学。

教师既要解读课标,钻研教材,又要高居教材,跳出教材,审视并超越教材。要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科技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把时展的新动向和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如生物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受季节、环境和科技发展等因素的限制,教学时就可根据课标要求,适当调整教材安排的顺序、时间,对内容适当增删,适当调换和充实教材中的素材,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升华成教材的主人,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3.强化目标的教学意识

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有很强的导向功能,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后要求学生达到的预期教学结果或标准。教师在教学前,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课程资源等,制定出合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师没有强烈的目标意识或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在教学中,往往带有片面性、随意性和模糊性。

第6篇: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解读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 新课程 教学质量

一、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就会用心去做;用心做,定能做好。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对于生物知识学习时,注重结合实际。生物本身是一门实用性科学。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列举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事物,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在生活中的用途,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2、建立生动的生物情景,激发学生兴趣。生物情景,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问题转换为具体的事物,使问题变得更容易理解,从而更快找到解题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突出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兴趣。学生自身好奇心较强,让学生们多动手,亲自去体验生物实验过程中的乐趣及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发挥并记忆,能够很好激发学生兴趣。

4、组建生物兴趣小组,鼓励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及帮助,增加学习兴趣。通过学习小组这个平台,学生们互相交流、配合,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对整体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质是让学生从“被动去学”变为“主动要学”让学生积极的去享受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最终能够高效的提升学习效率。

二、狠抓备课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强调教师的“有效备课”。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

2、解读并超越教材。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现在是“一标多本”,教师更应善于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尤其是“人教版”和“苏教版”。要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予以补充、删节、修正,力争达到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三、丰富课堂内容,活跃学生思维

多数高中生自控能力是比较差的。因为还比较贪玩,真正喜欢学习的人不是很多,真正喜欢学习生物的更是少之又少。因为学习比较枯燥,学生们缺乏学习兴趣,对生物学科则更加缺乏学习的信心。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动学生,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搞好教材中所选编的每项观察和实验的教学。通过这些观察和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养成他们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在安排观察、实验内容的教学时要重视和设法克服教学内容、时间与自然季节不相符的困难。必须有计划地做好观察和实验材料的采集、培植、饲养和保存等工作,否则过了适宜的季节,也就错过了最佳的教学时机。

三尺讲堂上老师不苟言笑,一本正经的讲解着生物课本内容,使得原本枯燥的课堂,更加单调;对于生物实验,如果在教室里讲解,有趣的实验现象学生们只能凭空想象,不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老师机械的将生物知识讲解给学生,学生也只能死记硬背,便形成了文章开始讲到的“三难”现象。最终学生学习成绩上不去,也失去了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高中生物教学的改进及创新势在必行,能够丰富课堂内容,活跃学生思维,也是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必然条件。

利用改造过的简单工具,帮助解决教学难题。在生物课上,用一些简易改造过的工具,让学生们眼前一亮,感觉好奇,并通过现场讲解,学生们能够很好的理解并牢记,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做好观察实验,加强直观教学,上出生物课堂教学的学科特色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首要途径。恰当设问,巧用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上恰当设问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落实启发式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启发性,鼓励学生提问和争论。不论是讲解还是做观察实验,都要设计好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突出启发性,而不是告诉学生结论,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用实例和数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恰当设问,巧用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重要手段。找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用技术间最佳的结合点,加强生物实用技术教育。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加强生物实用技术教育,要注重选择教学内容与实用技术间最佳的结合点。找准了最佳结合点,不仅教师所介绍的实用技术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且会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也大有裨益。

四、结束语:

通过对生物教学的研究,充分感受到教育方式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寻找新思路的探究过程。做为老师,应该突破传统教育方式,与学生换位思考,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辅导。同时不断更新观念,成为学生的良师更是益友,帮助学生快乐的学习并成长,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周美珍,郑鸿霖.中学生物学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7篇: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解读范文

关键词:课程标准;重要概念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095-0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059

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2011年版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中列出了50个重要概念,并以概念内涵或命题的方式进行了科学表述。在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学活动不应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要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并构建合理的知识框架,为学生能够在新的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①。”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凸显重要概念的教学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然而,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于重要概念的学习普遍感觉课上易懂、课后易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生物学概念众多,有的概念比较抽象,有的概念比较复杂,有的概念比较零散,这些影响着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由于生物学科是一门会考学科,生物学科的分数并不纳入中考总分,所以,生物学一直被冠以“小学科”“副科”的称呼,这些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

如何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掌握重要概念呢?在课程“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围绕重要概念展开,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其教学方式可以是讲授、演示、实验、资料分析、讨论等,以促成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重要概念展开活动,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立足于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尝试采取适切的策略优化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概念。

一、列举事例,深化重要概念

实践表明,概念的形成往往需要大量丰富而有代表性的事例来支撑,由大量事例支撑的概念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和应用。这些事例就是例证法,形成概念的例证包括正例、反例和特例。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概念内涵的信息;反例强调了最有利于辨别概念内涵的信息;特例突出了最有利于拓展概念外延的信息②。在教学中,如果能合理运用例证来说明概念,支撑概念,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概念的准确认识和灵活应用,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显著的。

例如,学习“反射”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做一个小小的游戏:正反口令。让学生感受人的每一个活动,无论是简单的活动还是复杂的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协调完成的,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接着,向学生呈现反射的科学表述:人体或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然后,让学生根据概念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反射?①草履虫趋利避害;②含羞草遇到振动时叶片会合拢;③皮肤流血后血液会自动凝固;④鸟听到枪声会飞走;⑤听到上课铃声走近教室;⑥婴儿有了尿意就排尿。通过对①②③的反例分析,说明反射必须通过神经系统完成;通过对④⑤⑥的正例分析,说明引起反射的刺激有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且发生的反应是有规律的。

通过对正、反例的分析,突出强调了反射的3个构成要素:第一,反射必须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第二,反射需要有各种刺激;第三,发生的反应是有规律的。通过对正、反例的分析,不断修正和完善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

二、构建模型,剖析重要概念

模型是对认识对象原型本质特征的直观化与简单化的描述,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③。生物学上构建模型常见的有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三种类型。很多微观的、难以理解的知识或概念,如染色体、DNA、神经元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这些抽象概念的学习通常比较困难。如果通过建立各种模型,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和结构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相关的知识或概念掌握情况就会好很多,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有效的。

例如,在学习“肾单位”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肾单位的理解,利用橡皮泥、红头绳等自带的材料,分工合作制作一个肾单位的物理模型,比一比哪个小组最能通力合作,构建的模型最能体现肾单位的本质特点。然后,分组展示肾单位模型并在模型上介绍肾单位的结构。学生展示完之后,以模型为原型,进行以下讨论:①肾单位与肾脏间的关系?②肾小球是如何形成的?③肾小囊和什么相连?④肾小管和什么相连?肾小管外面有什么,从哪里来,又汇集到哪里?⑤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中分别流的是什么血?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探讨,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学生对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在教学中,运用模型展示概念的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和发展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亲历科学实验,验证重要概念

郑春和曾指出,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科学研究的原始资料,“以科学家的身份体验概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运用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资料,从中归纳出概念的关键属性,从而习得相关的概念”。在初中生物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概念的形成涉及到许多经典的科学实验。因此,学习这些概念的最好办法是让学生亲历科学实验,亲见实验现象,验证和形成生物学概念。

例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要帮助学生形成“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重要概念。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其中涉及到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和场所四个方面,需要通过四个探究实验归纳和提炼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图1)。在教学中,可以以实验为“脚手架”,组织学生通过下面4个探究实验抽象出相关概念性知识,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深刻的。

四、列表比较,辨析重要概念

在初中生物学课程中,有很多字面相似、含意相近或属性相关的概念,容易对学生的学习造成混淆。如“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在教学中,区分这些概念的有效方法就是把这些概念放在一起进行列表比较。比较是形成概念过程中的逻辑方法,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它既能使学生直接感知生物的特征,系统地掌握生物学知识,又能使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因此,在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及时地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有意义的。

例如,植物的“呼吸作用”和 “光合作用”是生物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列表比较(表1),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揭示概念之间的本质,全面地掌握相关性的概念性知识。

五、绘制概念图,梳理重要概念

概念图可以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以一种图示的方式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它是用视觉再现知识结构、外化概念和命题的一种方法④。它是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表征,其中的节点表示某一命题或领域的各概念,连线则表示节点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如果将这种表征知识的形式应用于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把握某个知识领域的全貌,更好地理解概念的上、下位关系;有利于学生将已有的概念或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梳理和展示各类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要帮助学生建立“植物的主要类群”重要概念时,植物的类群主要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这五种植物类群,知识点众多,且非常容易混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迫切需要理清这些概念及其关系,这时可以利用概念图构建知识框架,让学生把相关的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对概念进行梳理与整合,建立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及归纳能力。具体的做法如下:

首先,多媒体展示常见的几种代表性植物,如桃、银杏、贯众、葫芦藓、水绵,围绕概念预设一系列梯度性的问题,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来诊断和纠正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接着,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尝试构建这五种植物类群的概念图解,允许学生依据不同的理解,绘制出不同的概念图。最后,通过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不断补充和完善概念的概念图(图2)。

初中生物课程中的重要概念繁多,教师对概念的教学往往会出现过深过浅、过宽过窄、过抽象等现象,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就会出现模糊不清、掌握不全、理解错误等问题,这样的教与学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研读课程标准、仔细分析教材,理清生物学重要概念与一般概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重要概念开展适宜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和动口过程中体验和理解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实现对概念的准确认识和深层理解。

注释:

① 汪忠,刘恩山.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② 吴成军.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如何体现概念的传递、形成和转变过程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2(4):66-73.

第8篇: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解读范文

关键词:模型;建模;生物教学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促成部分”。因此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新课程标准对我国的普通中学生物学教育确立了许多现代化的教学目标。由于模型和模型方法在现代生命科学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是现代高中学生必须了解和应用的重要的科学方法,它不仅对学生学习生物科学有帮助,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将来进行科学研究、走入社会参加工作,更好地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这种科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科学认知观,同时还强化了与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内在联系。因此,新课标依据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将模型和模型方法列入了课程目标之一。

1、“建模思想”的含义及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早在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在提出机体系统论概念的同时,提倡主张用数学和模型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简单地说“建模(modeling)”就是通过把你不太理解的东西和一些你较为理解、且十分类似的东西做比较,你可以对这些不太理解的东西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建构模型(即建模)。又称模型化,是研究系统的重要手段和前提。凡是用模型描述系统的因果关系或相互关系的过程,都属于建模。所谓“模型”,就是模拟所要研究事物原型的结构形态或运动形态,是事物原型的某个表征和体现,同时又是事物原型的抽象和概括。它不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征,但能描述原型的本质特征。生物模型的形式有很多,高中生物教学中常见的有三种:概念模型、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无论哪种模型建构,都能够使研究对象直观化和简化,同时还可以简略描述研究成果,使之便于理解和传播。建立正确的模型可使我们对生物本质的理解更加细致深入,对生物问题的分析更加清晰明了。建构出合理的模型,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发生正迁移,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培养理科思维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生物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非常实用的价值。

2、必修模块中可用于“建模”教学的素材

模型的建立过程就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这一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确定对象,设置已知与未知,运用科学规律,选择研究方法,检验模型是否与实际一致。从这个层面看,建构模型的目的就不只是停留在模型本身的结构与性质的探索上,而是上升到科学能力的发展的高度,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整个新课标教材(人教版)明确写明要用模型方法去解决的内容共有10个,具体如表一。

内容虽然不多,但是如果具体教学中模型建构过程切实得以落实,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真正的“做”科学的过程,既能学到知识内容,又能掌握更深入地运用和探究生物学知识所必需的思维方法,使探究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形成正确的对待科学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另外,在教材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是模型建构,但却必须运用模型和模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内容其实还有很多,尤其的数学模型建构的运用显的更为突出。比如:用数学上的排列与组合来分析减数分裂过程配子的基因组成;用数学上的概率的相加、相乘原理来解决一些遗传病机率的计算等等。这都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给予提炼总结,并进行数学建模。在高中学习阶段,有部分学生把生物学科当作是文科来学,认为只要会背、会记、能理解就可以了。其实并非如此,在现行的高中生物学科中涉及到的知识,要求学生应具备理科的思维方式。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理科思维的培养,树立理科意识,渗透数学建模思想。下面介绍课堂教学中模型构建,体会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供同仁参考。

3、模型建构实例

3.1.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

步骤一:用彩色绳子和橡皮泥等材料,在细胞轮廓里做一个具有1对同源染色体(臂长为6cm)的初级性母细胞(半数同学做初级精母细胞,半数同学做初级卵母细胞)四分体时期,并写出细胞名称;

提出问题:染色体是什么时候进行复制的?

学生行为:学生操作,实物投影展示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可能会有将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用不同颜色绳子做成的情况)。注意不同初级性母细胞各派一个代表。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评价作品。

教学目的:加深学生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概念的认识。

步骤二:讨论该细胞分裂(减I)过程染色体行为的变化,在细胞轮廓中做出相应的染色体,并写出细胞名称和所处时期;

提出问题: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同源染色体什么时候分开?

学生行为:讨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的变化,通过实物投影展示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评价作品。

教学目的:加深对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行为变化的认识,明确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步骤三:在细胞轮廓中做出该细胞经减I分裂而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并写出细胞名称;

提出问题: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什么时期?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形成的子细胞有无姐妹染色单体?

学生行为:两人小组合作完成,实物投影展示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比较。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评价作品。

教学目的:加深对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行为变化的认识。

步骤四:在细胞轮廓中做出经减II分裂而成的4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并写出细胞名称;

提出问题:减II过程中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形成的子细胞的名称是什么?有无姐妹染色单体?有多少种类型?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有什么区别?

学生行为:两人小组合作完成,实物投影展示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比较。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评价作品。

教学目的:加深对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行为变化的认识,比较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点.

建立具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初级性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染色体组合类型的行为模型和数学模型。

建立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中DNA和染色体数量变化的坐标曲线的数学模型

3.2 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步骤五:在步骤一的细胞中加做1对同源染色体(臂长为3cm)。

提出问题:减I的后期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有什么行为?经过减II形成的四个子细胞有多少种类型?

学生行为:两人小组合作完成,实物投影展示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比较。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评价作品。

教学目的: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行为变化的认识.

教师归纳总结配子多样性

(1)一个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类型有 2 种;

(2)一个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卵细胞类型有 1种;

(3)体细胞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个体,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类型有 2n 种。

建立具有两对或n对同源染色体的初级性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染色体组合类型的行为模型和数学模型。通过动手操作,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

最后用课件展示形成过程的动画过程,指导学生观察各阶段细胞的名称及数目和染色体动态变化。

以上模型建构案例以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这一重难点知识的学习为主线,以实物模拟制作的方式构建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变化的物理模型,尝试通过建模活动找到突破重难点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模型构建加强化了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规律变化的观念和印象,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系统知识确立了前提条件,通过引导学生对物理模型的分析对比、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建立染色体和DNA数目规律性变化的数学模型,达到对减数分裂本质深层次认识的目的,并运用模型来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使模型成为了学生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模型方法的精髓乃是体现在探索与发现之中,不亲身经历这些探索,很难发现其中的要素与关键之所在。要让学生置身于探索生物学现象、发现生命规律的活动中,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和统计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好引导性和开放性,坚持让学生自己唱主角。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思考、探索,顺着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去感知、去思索,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生物学知识的真谛,从而提高了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中生物教学中的几个数学建模的问题》洪东涯 金理笑.

第9篇: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解读范文

【关键词】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的有效教学问题也不断凸现。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考量应该要有两个纬度,即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通过“有效的教学”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实现学习的意义。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多渠道开发并整合课程资源,让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地为教学服务。故在此笔者想就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以生物教科书为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使教师的教有所“依”

新课程改革中,教材版本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但不管哪个版本的教材,都更加注重显现出现代教育新理念。在内容选择、编排设计等方面不再像过去那样过分追求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是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观念。新教材大量增加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物与文学、科学家的故事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图文并茂,突出生物教材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增加了可读性和生动性。力图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物科技发展,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新课程倡导“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并不意味着可以将教科书束之高阁,它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生物教科书是生物教学的主要依据。新课程所提倡的“用教材”也应该是以教材为依据,比如让学生看好书上的图,思考书上的习题,做好书上的探究案例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拓展和延伸。以人教版七下教材中的活动“用高锰酸钾测定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为例。在学生理解了利用高锰酸钾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后,可引导学生利用这个原理自行设计实验。于是在课堂上有学生就直接用自己带来喝的瓶装果汁进行测试,个别细心的学生还从家里带来了鲜榨果汁。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知道了“哪一种水果含维生素C多”“新鲜果汁和瓶装果汁的维生素C含量比较情况”,也纠正了一些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以瓶装果汁代替新鲜水果等。更有一些用心的学生在校科技艺术节上设计了小课题“研究高温烹煮对蔬菜中维生素C的影响”,对家庭中的饮食习惯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以上的例子说明,正是在以教材为依据的基础上延伸和拓展,才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以学生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让学生学而有“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学生不是按照成人的意图和对成人生活方式的复制来成长的,他们与课程接触时,时时刻刻都在用儿童的眼光去理解、去体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经验,这些鲜活的经验又会给课程带来新鲜血液,成为课程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是开发于学生身上宝贵的课程资源。

怎样开发学生资源?学生的课程资源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感受是最吸引学生的课程资源。

体验呼吸时胸廓的变化、体验膝跳反射、体验脉搏的跳动等,每一个亲身体验无不让学生兴奋不已、跃跃欲试。与此同时,这样的经历为学生今后重视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2.学生的交叉学科知识也是课程资源。

大部分学科都重视对其他课程资源的利用和相互配合,体现了整合的大课程资源观。生物学科更是如此,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与它联系密切的学科很多,化学、物理、地理、历史、信息技术等等。在学习眼睛的结构与功能时,可结合物理学的透镜成像;学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时,可结合物理学的气体扩散原理及化学中的二氧化碳让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学习人与生物圈时,可结合地理学中的资源问题等,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3.学生的家庭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

家庭资源是最容易最方便利用的,如家庭藏书、家用电脑、家庭其它设施甚至父母等亲友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在学习糖尿病时,一个学生就自己爷爷患病的例子谈得很深刻,也唤起其他同学对自己亲人健康状况的关注,一次亲情教育也如此自然地渗透到教学当中。

来自学生的课程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积极地寻找有意义的东西,促进学习的进步和自身提高。

三、以校内、外资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补充,使学生学有所“获”

顾名思义,校内、外资源包括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两种。

校内资源指的是学校内所提供的课程资源,这其中包括有学校提供的除教科书以外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完成生物课程的重要保障。可利用的学校课程资源有生物实验室及相应仪器设备、生物类图书及报刊、生物教学软件、生物教学挂图、投影仪、音像资料等。教师在利用学校的这些课程资源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选择。比如,关于生物体的结构,如根尖的结构,花的结构,心脏的结构等,实物或模型具有真实感和立体感,可以作为首选的课程资源;挂图或投影片具有图像清晰,各种结构名称有明确标注等优点,可以在观察实物或模型后用来进一步观察和识别。关于动态过程的内容,如动物的胚胎发育、芽发育成枝条、细胞的分裂等,用静态图解表示有较大的局限性,用动画、录像片或多媒体课件教学,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利用生物园或校内的生物等课程资源,如直接让学生在校内调查身边的生物;让学生给学校生物园中新种下的柑桔树摘果以促进柑桔树的营养生长,让学生在劳动的同时也知晓一些生物学知识,实在是一举两得。

校外资源以社区的资源为主,这也是学生在校外最容易接触到的资源。社区中有着较为丰富的与生物课有关的课程资源: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森林动物园、植物园、海洋世界、科技馆、生物科技研究机构、良种站、养殖场、防疫站、医院、园林绿化部门、公园等。这些课程资源具有其它课程资源无法替代的价值。如让学生参观博物馆时,他们对恐龙化石的兴趣自然让他们关注到生物进化的历程;组织学生在柳候公园游玩时,让他们调查记录环境中的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关注喂鱼池中的水质变化,使学生在玩中得到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同时促使学生产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生物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利用校内、外资源作为生物课程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动学生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生物课程突破“以学科为中心”或“以学问为中心”的观念的束缚,才能使生物教学摆脱“以教材为中心”的倾向,才能更好的体现“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让学生学有所“获”。

四、教师争当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让教师教得有“法”

《生物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出:“传统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教材和教具,开发的主体是教材编写者和教具的研制人员。教材和批量生产的教具难以完全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而最了解自己的学校和学生特点的是教师。加之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是教材和批量生产的教具,还包括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媒体资源等,这些资源的开发离不开广大教师。因此,教师也应当成为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将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没有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来开发和利用。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不仅仅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更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了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课程资源重要的载体,而且他本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开发教师资源主要体现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有人认为教师的自身素养包括相关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知识、敬业精神和师德修养、教育能力素质、自我进步意识和开发意识。因此笔者在此认为开发教师资源实际上是每位教师都要加强自身修养,努力从上述四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寻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而课堂教学有效的教,也正是基于教师自身素养提高的基础之上的。如在讲述义务献血时,教师拿出自己的献血证,这场面是震撼而激动的,学生已不仅仅是了解义务献血的相关知识,更感受到一种高尚的人格魅力。而在平时的课堂中,能否将教材、学生、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开发或是合理地利用,这也体现出教师的素质高低。如教师将“南国今报”中有关对鱼峰山公园中小龙潭水质变化的报道整理成一个连续的新闻报道,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到对“人与生物圈”的关注。由此可见,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的水平,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往往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新课程使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帮助学生以教科书为依据,但又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及自身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如此这般,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对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说来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这也就是生物课堂有效性的最好体现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