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技术的影响范文

科学技术的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技术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技术的影响

第1篇:科学技术的影响范文

1.新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更新的速度在逐渐地加快

就上个世纪而言,人类在发现电能,再到对电能的有效应用,这中间经历了二百八十二年;发现电磁波可以用来传递声音画面,到对电磁波进行通信事项的各种应用,这中间经历了二十六年。随着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下的新产品更新速度非常快,新的产业体系频繁的出现,在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信息技术是新科学技术最为集中的体现,体现出了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各项指数的增加是信息技术对于新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飞快,在计算技术这一领域中,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技术对于各行各业中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有力证明,同时也是新科学技术发展的体现。第二,光纤技术的发展。光纤技术从最初单根光纤的信息数据传递速度为每秒钟2M比特的数值,到如今增长到单根光纤对于信息数据传递速度为每秒钟1000G比特,增长的数值翻了很多倍,对于光纤制造中投入的资金成本也由最初的运用降低了很多倍。光纤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信息技术的更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光纤技术在应用于通信设备中时,不断更新的光纤技术提高了通信设备传递信息数据的效率与质量,光纤技术中传递信息数据速度的不断加快,正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体现,同时也展现出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第三,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微电子技术从开始变发展,到当代的发展历程中,一直都随着摩尔定律呈现快速的增长的趋势,在对相关单位面积中的信息数据储存量逐年的增大,对于数据信息的存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微电子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资金成本保持不变的状态。

2.新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学科与技术领域之间相互的融合

新科学技术在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单个的科学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中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需求,对于疑难问题的解决需要各个学科、各种技术领域之间进行有效的融合,这也在新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新的科学技术研究的领域,例如: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一系列科学研究方面,对于新科学技术中的学科内总类,较之前了翻了数倍。不同的学科玉技术领域之间相互的融合,是新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就目前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各种科学与技术的融合与相互之间的作用、转化的速度逐渐加快,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新科学技术体制,在这个新科学技术体制中,基本科学内容的作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指引了新的方向,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向应用研究及开发这一方面转变着。

3.新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社会、人文科学与新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

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体现出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之间存在的内部关系。实践中的相关研究表明,在新科学技术的历史进程中,新科学技术与社会、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很好地控制了新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种种因素。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一个不确定的因素或者客观原因中的干扰,都可能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引起巨大的波动,当人类在面对社会中的经济、环境发展中,一个极小的、不确定的因素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类自主的对相关因素以及客观存在的干扰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与干预非常的重要。同时,这也需要对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之间进行紧密的结合,在各种出现的问题中,都具有这综合性质这一特点,例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一系列方面,既涉及了经济问题,也涉及了科技问题以及社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的过程中,自然科学的技术能力已经满足不了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求,必须将各种技术、各门学科以及社会、人文科学中的内容知识进行综合的分析与研究。所以,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技术操作人员、自然学科研究人员与社会、人文科学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非常的重要,将他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于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新科学技术革命对大学英语教育的影响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中,我国教育事业在发展中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英语这一种语言,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工具,它还是各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有力的武器。就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尤其是英语这一门学科课程的教学,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标准与要求越来越高。英语这一种语言是国际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中主要的沟通语言,随着外资企业在我国国内的发展与投资,国内企业在与外资企业进行合作与交易过程中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而且随着企业合作规模的扩大化,对于英语人才的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与标准更高。然而,就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资源与教学的结果不成正比,很多大学院校的毕业生在英语学习这一方面,达不到良好的效果,无法在实际交流中对英语进行有效的使用。所以,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提供,是目前高等教育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1.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中教学的现状

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学发展极为失衡。我国的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差异,导致教育事业中教学质量、水平等一系列方面出现严重的失衡。不同大学中,不同班级的大学生对于英语这一门课程的学习期望也有不同,尤其是高等院校在扩大招生这一环节上,招收的学生中,有很多在英语这门课程中的基础非常的差,虽然高等院校在英语这一门学科课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资源非常大,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大学生在大学英语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所学习的英语课程知识还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中,对于英语这一种语言的时间标准与要求。在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方式、观念以及教学内容上还是偏向于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教导,忽视对于学生在英语这门课程中英语能力的培养。如今在社会发展中,对于毕业生英语能力的要求与标准越来越高,社会经济发展中对于毕业生英语的听说能力的重视已经超过了读写能力,这就要求毕业生在英语这门课程中对英语听说能力进行有效加强。在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中,高等院校中英语师资队伍还不够全面,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投入力度还有待加大。

英语教师的福利待遇差,缺乏自己提升的空间与机会,高等院校对于英语教师相关的规定不够人性化,对英语课程中的教材资料、设备设施投入资金较少,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了高等院校中师资队伍的不健全,英语教师在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热情不够高涨,对自身的职责没有一个积极自主的态度,大部分高等院校中的英语教师将自身的精力投放到其他事项中去,在其他的事项中寻找发展的机会,由于自身的经济情况差,英语教师经常需要身兼多职,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英语教师在英语这一课程中的研究进程,极大地影响了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的老套,无法满足新时代中学生对于大学英语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要求。

2.新科学技术革命给大学英语教育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大学英语教育是高等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课程,新科技技术革命给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带来了网络教学这一种模式,还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教学方式、观念以及师生关系等一系列方面的改变,英语教师与学生在新科学技术革命这一趋势下,对自己的位置进行了重新的定位,适应新的英语课程教学环境。大学英语教学的深化改革,不仅仅只是为英语教师在自身能力的发展中提供了空间,还为英语教师在对英语这一门课程进行教学科研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网络教学这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将传统的英语课程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对现代英语课程教学技术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让其在英语教学中发挥出自身的作用,提高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1)促进英语教师教育的现代化与信息化进程。在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英语课程教学,改变了以往单一、老套的教育方式、理念以及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给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方式,使英语课程中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对于大学英语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中的效率。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英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地点与时间局限这一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对英语进行学习,可以根据自身的英语水平选取适当的英语材料,促进了大学英语教学。

2)新科学技术革命给学生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网络教学这一环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对于英语这一门课程的学习积极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身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学英语的改革,给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巨大的发展空间,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学生在应对教育改革这一环境下教学方式、环境、观念的变化时,要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

三、结语

第2篇:科学技术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哲学;观念;影响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71-01

伴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与提升,整个社会中各行各业都产生了重大的变革,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关于哲学的难题,但相较而言,哲学比科技落后了太多。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而其使用缺乏限制与监管,从而导致了被滥用,带来了许多风险。所以,研究出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思想建设的全新需求,让哲学跟上科技的步伐,对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较好地实行“科教兴国”的国策有着重大意义。

一、科学和哲学的互相影响

我国社会的进步过程就是科技的发展过程。在整个前进的过程中,人们依赖聪明的头脑解决了众多难题,突破了一个又一个关卡,科技在我们的社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科技和哲学两者之间最初的相互联系出现在当代科技的萌芽期。科技是推动社会前进最为关键的要素,但在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还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其主要功能就是规避那些漫无目的的、难以理解的的方法去探究科技。科技的快速进步同样能够为哲学的探究打下极为夯实的基石,二者是相互促进的。随着科技手段在多个行业的广泛使用,我们以哲学所特有的对比论证的思考模式为指导,打造出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模式,在此基础之上为老式相机创造生产出了智能控制系统。对那些具有科技性质的方式就是大家一定要认真弄清楚两者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关联,这一种科技手段是不是被大家所熟知,在全社会中广泛使用,不应该限制于原因与结果的关联。普遍来说大家所知道的科技手段的方式就是利用整合使用的知识,将理论作为没有限制经验世界的网络,使用具有科技性的独有的言语使得自己的叙述变得完整,使得自己的讲述能够最大限度地贴近真理。

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密切关系

(一)道德哲学就是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开始的地方,人们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对有关道德的哲学进行了探究。但最初的道德哲学仅仅是为了协调好人与人之间、人类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家对于道德哲学的探究愈加深刻,并逐渐拓展到关注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联上。因此,人们在当代科学技术的文化状况之下,要把维持住人们的不断进步作为最终的目的,将协调人类关系的道德哲学变为大自然中行为规则的总称。科学哲学对道德的支持,就是其对于和哲学有关的问题的看法。名为波普尔的哲学家认为哲学就是规则的核心,否则其不能称之为一种学问。哲学是和科学最贴近的科目,寻求真理是持续不间断的,与此同时还应随时保持警醒。伴着科技的进步,大家的生活方法与区域出现的变化。大家都在找寻全球文化价值观念的综合,当代科技手段的进步对大家的设定了全新的道德规范,某些全新的和高科技有关的技术还在出现。当代伦理学也是以伦理学为基石,对时机出现的难题而说出处理的全新的理念。对科学哲学最重要的是明确核心理论,普尔所提的理论认为爱因斯坦与牛顿均从事与科学有关的行业,它的理论主要是述说,所提出的是方法论而不是认识论,是对人们传达与记录讯息的属性的区别。某些人所提出的论点能被接受,主要是由于这都是构建在一定程度所具的可错性的基石之上的,阐明了人们目前所了解的东西,已可以改变大自然。

(二)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予人类全新的想法。没有科学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许多社会体制的构建是科学进步的关键。首先就要提升对于科技的立法,维持科技的进步,用强硬的方式束缚大家的行动,用独特的手段鼓励并约束自己。法律是不是利于实行,决定于道德心的趋势,在当今社会,法律有着根本性含义,增强科学的立法很重要,大家要使用法律的方式来确保科技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正面的积极作用。

(三)辩证的来看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3篇:科学技术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科学技术;需求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52-01

人性化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人们创造一个合理的、完美的生存方式、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人性化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核心。在数字化的今天,已经是一个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我们在讨论产品设计的时候,不能只考虑人的操作方式与使用是否方便,更要考虑所设计的物和环境是否和谐相处,设计产品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随着社会实践的推移而发展,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的发展而进步。

一、设计中人性化需求的体现

艺术设计的组成要素即是科学技术、艺术以及人的需求。或者说,人的需求一端连接着科学技术解决的实用性问题,一端连接着艺术创造解决的审美性问题,综合起来就是设计艺术。[1]设计是一种具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它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合了审美、工程技术和经济等诸多因素。将理性和感性、物质和精神、科学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获得了自身的价值。设计的出发点是满足人的需求,即问题在先,解决问题的设计在后。人类生存就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即有许多需求,因此,以产品设计为主的设计者,他们的动机就是为了要满足人们的物质或精神享受的各种需求。一般而言,在设计中与其最为关系密切的需求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生理性需求、心理性需求、智性需求或精神需求。

二、科学技术因素对设计艺术中人性化需求的影响

(一)实用性需求

所谓设计的实用性,就是设计产品能满足人的某种实用需求,这也是人对产品的基本需求。科学技术因素对实用性的体现主要体现在现代社会的大工业生产的今天,要求艺术设计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化、系统化的来进行。比如,在传统的艺术形式中,电影电视只能提供视觉和听觉两种感觉的单向信息,而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设计艺术可以真正实现对界面的穿越,3D电影的出现,可以使艺术作品突破时空的约束使人身临其境地体验到现实中无法体验的东还可以让人们以自然的方式与艺术作品产生互动。

(二)审美性需求

精神层面的人性化设计要求,主要与人的情感有关。人作为社会中的个体,自身特定的生活环境所形成的性格、兴趣、爱好的不同,使人们除了要求设计产品的完美功能外,还会对设计产品的外部形式有所要求,这就使得人们对设计产品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标准。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通过这种美的规律,人们开始不断地用美的事物去装点自己的精神生活,同原始人类设计装饰品来装饰自己一样,现代人对美的事物有着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理念。比如,科技进步对服装时尚的影响是显著的,在服装设计上,新材料的新视觉、新功能性、新技术等方面给人带来视觉或心理、身体上的美感与享受等。又如:在简练的高级男装设计中,非常讲究精湛的工艺制作技术,先进的技术和加工设备可以塑造良好的服装外型,使穿着者得体、舒适,同时又拥有着一些低档加工设备无法制作出的造型细节与品质感,因此,即使款式简洁亦或大众,也因为这里面存在着一种间接的科技美感而会有着很强的卖点,人们的审美情趣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高科技的美感带来的审美上的变化在这里体现的淋漓精致。

三、总结

总的来说,任何设计艺术的思路应该都是共通的,那就是“以人为本”。人性化的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核心,运用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展现了一种人文精神,是人与物、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设计,是人类生存意义上的一种最高设计追求。一个优秀的设计必须本这着符合人性化需求的观点,用设计的语言去表达人文思想,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体现人文精神。并且也应该知道设计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没有创新,设计就失去了意义。以更科学的手段进行创新,实施设计,思考未来的挑战,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们大众服务。还要善于去吸收众多艺术领域之外的丰富营养,更需要怀着理性的科学心态,去充分掌握随着科学不断发展而涌现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思潮,真正为艺术插上科学的翅膀,让现代艺术设计在科学因素的作用下更好的为人服务。

第4篇:科学技术的影响范文

钱学森将第一次战争形态定义为徒手战争,这在理论学界是存在争议的,人类总是借助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工具来进行战争,或是石块,木棒,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徒手,人类与动物区别就是使用工具,这一点在初期的战场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历次军革

俄国军事专家的这种军事革命很具有代表性,注重了科技对武器的影响,从武器的使用和种类的变化,看战争的影响。钱学森同志的分类方法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综合上述两种战争革命的划分,具体分析科学技术对军革的影响研究。(一)第一次军革,公元前3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这一时期,生产力不发达,人们的生产生活主要以原始的工艺生产为基础,战争中使用的武器大多也是劳动中使用的工具,主要是冷兵器。冷兵器的发展又经历了三个阶段: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据史料记载,人类最早使用的兵器多以石器为主,其次是陶器,后来炼铜技术的发展,才有了青铜武器。埃及约在公元前3500~公元前3100年间,已经开始以黄铜制造刀、斧、匕首等武器。在此之后,又用青铜制造剑、盔甲、盾。③中国大约在公元前17~18世纪才开始使用青铜器。在春秋和战国之交,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铁器的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奴隶制的瓦解。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中国在商代已有用陨铁锻制成的铁刃。④东汉末年,距今两千年前,出现了钢制兵器。钢制兵器把古代冷兵器已经推向一个极限。此时战场上多见于白刃战,作战方式也以阵式战为主。由于冷兵器自身的特点,武器杀伤力小,战场也只限于陆地,在战争中要想取得胜利,参战人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第二次军革命是从9世纪开始到19世纪中期。从15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欧洲出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即文艺复兴运动。这次工业革命以机器时代替工厂手工时代,使人类进入机器时代。这是人类历史上使用铁器后第一次技术革命。恩格斯指出:“自从整齐和新的工具把就得工厂手工业变成大工业以后,在资产阶级领导下造成的生产力,就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前所未闻的规模发展起来了。”⑤十三世纪末,火药经阿拉伯传入西班牙后传入欧洲。经过欧洲人改进,在十五世纪前后制成了用绳点火的火绳枪,这可以算是热兵器时代开始的标志了。虽然制造火药技术早已传入欧洲,但是在工业革命以前,近代意义上的机械加工工业尚未完成,枪械的制造工艺水平低下,枪械基本上都是前装滑膛枪。工业革命之后,蒸汽机广泛使用,机械技术快速发展,各种机床应运而生,为制造技术含量更高的枪械提供了可能。各种枪械的制造和使用,并在战场的普及和应用,骑兵的战斗力远不如火枪步兵,骑兵便逐渐退出战场。这一时期,武器的杀伤力大幅度提高,战场虽然还局限在陆地,但是参战人员和战争规模比冷兵器时代都有大规模的提升。与此同时我国正处在清末的闭关锁国时期,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拒之门外,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落后于欧洲国家。对这次军事革命参与较少,痛失了战略机遇的转型。(三)第三次军事技术变革是从19世纪末开始持续到20世纪中期在这次军事技术革命中经工业革命,在这次科学技术革命中,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不仅推动了生产技术由一般的机械化到电气化、自动化的转变,这一时代的出现,把人类的文明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据不完全统计,1870~1900年间,世界工业产值增长了2.2倍。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列重大的科技成果,电磁波的发现为后来的无线电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常规武器进入战场。大量的坦克、飞机、战列舰投入了战斗,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战争也不单单局限于陆地和海洋,由一维向三维发展。海、陆、空多兵种联合作战,参与战争的人数增多,武器装备的打击范围也更大,随之带来的损失也更难以弥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向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率先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这是人类的战争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第一次使用核武器,但这并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核武器时代的到来。(四)第四军事技术革命即新军事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末持续至今这次军事技术革命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突出反映了信息时代的鲜明特点。信息战成为未来战场上的主要作战形式,开辟了新的作战领域,交战双方在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多兵种之间展开的一体化战争,对传统的战争理论,战场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规模的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高技术的武器装备在战场上的运用,确保战争打击目标更加精确化,杀伤力更强。由于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信息速度传播快,突况多,信息稍纵即逝,从陆、海、空、天、电全方位覆盖战场,对战争的指挥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和灵活的指挥能力。

第5篇:科学技术的影响范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小学教育。如今,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已经发展成为不可抵挡的潮流。由于多媒体技术自身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借助其优势进行教学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把复杂和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简单和直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现在小学科学教师也主动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揭开自然的奥秘。

1 小学科学课和多媒体教学的含义分析

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性学科,具有科学性极强的特点。它主要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原本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沟通,并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教材在提供丰富的科学信息时,配有大量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化。而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能使教学效果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因此,教师广泛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那么什么是多媒体教学呢?其含义主要是指依托于多媒体技术,把它作为传递信息的良好工具,再结合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并利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由此得知,多媒体信息技术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教师只有充分而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多媒体信息技术对小学科学课堂的影响分析

2.1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思去构思。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敏感时期,很容易对新鲜的事物产生好奇感。科学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点,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精神要求,选用恰当的信息技术辅助手段进行教学,播放适合小学生特点的图片或者视频,再配上适当的音乐,刺激小学生的各个器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比如在上青岛版“地震”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最新的关于地震的视频,让学生有种亲自体验地震的感觉,直观看到地震时房屋倒塌、树木被连根拔起等画面,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看到这样的画面一定有很多想法,或许是担忧的,或许是震惊的,或者是难过的。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直接问学生是否知道地震产生的原因。这样就自然切入新课,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教师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探究:地震和地壳运动的相关联性。

在这里要强调教学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所选用的视频资料不能播放血腥的场面,以免过度冲击小学生的心灵和感情堤坝。此外,教师在教完地震时,还可以增加如何在地震中逃生的常识性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果单凭教师语言描述地震,是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这样的课堂就达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2.2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课程重在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科学概念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学习,学会分析问题和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来讲,多媒体的优势显而易见。比如在教“果实是怎样形成的”这一课时,教师首先播放一些水蜜桃的图片,然后顺势问学生:你们知道水蜜桃是怎么样形成的吗?继续播放一些水蜜桃形成的动画,介绍关于果实形成的相关知识,以及雌蕊和雄蕊的构造,蜜蜂如何送花粉等一系列水蜜桃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学生对水蜜桃形成的过程难免有疑惑的地方,此时教师只需点拨,让学生主动思考,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3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直观化阶段,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加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直观化,突破重点、化解难点。比如在教“凝结”中的水变成水蒸气时,教师可以首先播放水受热变成蒸汽的示范图,然后让学生观察水受热后变成小颗粒向上跑,紧跟着这一点提问小颗粒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水蒸气。

其实现实中,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是看不见的,教师光用语言描述这一抽象的过程难以突破重点。学生通过视频,可以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化解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2.4 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信息技术手段能够通过全新的视频和鲜艳的图片,以及恰到好处的音响效果,促进有效课堂的实现,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是适应新课改下的科学课堂教学需求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应该引起广大小学科学教师的注意。小学科学课实践性强,比起文科类的课程来说,比较枯燥,学生学习也没有兴趣。如果在科学课堂上,仅仅靠教师的讲授,学生首先不能完全理解书本上的科学知识,而且对教师讲的东西也不感兴趣。

例如,在上“植物的一生”这一课时,如果单单给小学生讲解植物的一生是如何生长的,自然科学知识本来探索性就比较强,只靠教师的口授,对教师来说显然是非常吃力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把这一课相关的重点知识做成Flash或者光盘,把植物生长的整个过程用鲜艳的画面播放出来,刺激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看到植物是怎么生长的,了解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了解大自然的奥秘。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让学生通过观看,在生活中尝试实验或者进行对自然知识的探究。

新课改提倡课程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了快乐,培养了较为浓厚兴趣,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上,多媒体刺激和影响学生敢于参与科学学习,并且在生活中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就一定能够学好科学,了解大自然的各类现象。

3 小结

总之,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突破重点,有效化解教学难点,优化科学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素养,促进科学教学的健康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教师还必须更新自身的科学知识结构,提高多媒体运用水平,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正如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参考文献

第6篇:科学技术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 物理教学 信息技术 科学素质 影响

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表现为人才的激烈竞争,当今社会需要一大批高科学素质的人才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本的科学素质包括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我国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明确要求: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中学物理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领域重要的学科,理所当然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基础教育领域。本世纪以来,我国各省市许多中学都广泛开展了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工作,事实证明信息技术已经打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界限,广泛提高了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教学方式方法的重大变革,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探讨一下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物理教学会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一、对学生知识理解的影响

通过本世纪初我国与欧盟15国、美国、日本进行了公众科学素质比较,我们发现在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方面中国名列最后,这些数据说明以往传统的应试教育并没有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合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则可能突破这些问题,因此我国许多地方都广泛的开展了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研究工作。我们应巧妙地使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接近真实的物理情境,激发认知冲突,提供学习资源;形成认知表象,建立理想模型,创设物理情境,通过科学思维形成物理概念;运用物理概念扩展认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弹簧振子、单摆、机械波等概念历来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感到枯燥无味。再比如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往往是老师费心尽力开展教学活动,而学生仍然感到深奥难懂。我们可以巧妙、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分位置、分时间段的讨论分析,使得物理教学生动有趣,补偿传统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更形象、更直观地揭示物理规律,展示物理分析探讨的逻辑过程,从而为学生掌握概念、认识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影响

物理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方法不仅对物理学的研究,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的研究都有很大的影响。巴甫洛夫曾说: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思想和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更大。学生在物理教学中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远比掌握物理知识本身更重要。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把物理学知识作为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手段、工具而不是目的,使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学习物理学知识,通过物理学知识的学习学会理想化方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比较、类比法、假说理论构建法等科学思维方法。例如,我们可以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从大量的生活实际现象中归纳总结出质点、点电荷、点光源、薄透镜、单摆、匀强电磁场等实物理想化模型,也可以抽象出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简谐波、完全弹性碰撞等过程模型。类似这样借助于信息技术的理想模型化训练有助于学生科学方法的掌握。

三、对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科学素质教育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近年来国际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规律,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学科。在我们的身边物理学的应用俯拾即是,很多都可以成为物理学习很好的素材,这是物理学科的一大特点。然而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一个人的身边的科学教学资源总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能够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展现远离学生生活,但却真实存在的科学资源,一样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很好地选题,并控制好问题解决的过程,对于提高学生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例如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露事件及其对东京等周遍地区的水污染和蔬菜污染等来引入《核能利用》一节课的教学中,把远在千里之外的资源拿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开展学习活动,符合国际物理教育一贯提倡的STS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到物理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物理是从生活实际来,可以到生活实际中去的学科。

四、对学生探索未知事物能力的影响

任何一个探究过程是由问题来引起的,而每一个问题提出后,就需要采取一些方法和步骤去确定和解决,并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只有在明确了物理问题是什么之后,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地去分析解决问题,调动已有的知识、概念,生活经验,查阅资料,向教师、同学或他人寻求帮助,分析得出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我们在上电学实验课时,通常要求电源不能短路,电流表、电压表接线柱不能借错,也不能超过量程等。类似的要求其实在一部分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探索能力,但如果让学生在真实环境摸索又担心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坏。采用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实施开放性的实验操作,既可以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能把许多传统实验做不到的效果再现。如果组装错误会导致实验不成功,实验结果自然会促使学生总结操作要领,从而加深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实践的精神。也只有在反复的探索过程中,在多次失败和成功的经历中,在经过不断总结的过程中,学生才会真正发现问题、观察实验现象、生活现象,理解现象的本质,冷静地分析实验数据,主动地思考,查阅资料,求师问友。有经历困难的焦虑,有失败的懊悔,却毫不气馁,勇往直前,并获得努力后的喜悦,这才是对一生所有益的探究能力。

五、对学生科学情感态度的影响

中学物理课程是中学科学教育领域内的一门重要学科,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高效地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物理教学的高级目标。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时优美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等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勇气。利用信息技术再现丰富多彩的物理学发展史,便于学生认识到大部分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来自于科学家坚持不懈的努力甚至于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有助于激发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学生获得更多更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知识,有助于扩展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如果结合我们的生活,那将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尊重科学,形成可以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例如类似于尖端的科技成果,如果只是用语言来描述这些科技成果,学生大多会一头雾水,如果在文字之外,还需要图片、动画、录像、模型、声音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这些展示手段可以分为照片类、图解类、海报类、互动游戏类、非互动影像类等,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对科学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热爱科学和探索科学问题的积极态度。

参考文献:

[1]王较过.物理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7篇:科学技术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 整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到生产方式都将进行全面的变革,为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文化基础是当前学校教学工作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目前国际上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使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各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的教学手段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参与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由此,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学科的整合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造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即时反馈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外部给学生的刺激也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既看得见又听得着,还可以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

二、现代信息技术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动画、图像、声音、视频等其他媒体信息,教学中假如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一个教学情景,那教学效果将大大提高。就数学教学而言,目前更提出要贴近生活,强调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促进数学模型思想的发展。

1、整合教学模式──根据学习任务的具体性质确定学生取向的数学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介人数学课程领域,可以通过新旧数学教学模式的整合促进新数学教学模式的生成,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数学教学价值取向。整合后的数学教学模式应当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主数学活动空间和主动能动的数学活动时间,保证有必要的师生互动活动、生生互动活动以及学生与数学媒体的交互活动,通过数学课程中内在活动性的张扬而促进学生真正的数学理解,推进数学学习任务的进展。例如,几何画板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让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做数学”的环境,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做“数学实验”,这样就能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数学经验,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学结论。再如,在课后学生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复习和巩固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自己决定进度,针对自身情况逐步深人地复习己经学过的知识内容,提高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

2、整合认知工具──从促进学生主体的潜能和优化认知过程出发。

教学型的认知工具在学生的数学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学习过程的所有阶段,无论是学习动机、学习目的,以及环境条件、运算方法等,都可以通过教学型的认知工具激发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强化主观能动性;

(2)教学型的认知工具不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训练数学技能的理想工具,而且还是促进学生个别化学习的教育平台;

(3)由于教学型的认知工具常常有及时的反馈控制,能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独立性,减轻了教师的日常负担,可以用更多精力观察全面情况,或对学生作更多的对症下药的指导。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新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人们越来越认同这样的数学学习观:学习数学不是一种旁观者的活动,需要学习者积极的参与,这种参与极好地体现在学生对数学对象和关系所做的处理上,这种参与有待于不同类型数学认知工具的进一步整合,通过整合,可以更好地实现功能优势互补。转贴于

三、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学科课程内容整合的影响

整合课程内容是从时代性、技术性、教育性出发,适时适度地推陈纳新,并有意识地防止无用信息及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泛化和异化。

第8篇:科学技术的影响范文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终端设备的不断普及,教育课程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新技术额支持下,微课应运而生。微课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以微笑、精细和针对性强等诸多优点而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广泛欢迎。微课不仅仅是教师进行授课的辅助手段,还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通过合适的平台,教师与学生还能相互交流、共享微课资源,从而推动这一新潮学习模式的发展。

二、初中数学微课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目前,许多教师已经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进行微课教学,通过合理地运用微课视频来为学生创造和谐、有趣地教学环境,为解决特定问题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客观来看,微课教学所提供的平台,不但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为学生提供了多种的数学解题途径,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与创新意识,同时也让学生的学习方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学习更加便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起来初中数学微课教学对学困生会产生以下几方面的积极影响:

(一)通过微课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国内外多位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曾表明:教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如果学生缺少了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那么教师就算了用光了所有手段,也是徒劳无功。而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地今天,将微课引入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不同于枯燥板书的全新事物,通过动态的视?l与有趣的音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的主要动力。一堂高效的数学课,往往是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的时候,微课地优势在于比传统地讲解、演示、板书等手段更加富有直观地表现力与感染力,让学生通过感性认知而非理性想象,只要教师能够合理利用微课完成教学任务,往往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同时微课教学提供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数学微课教学能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近些年来,笔者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也难以说服学生在课后加强自主学习,大多数学生还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时刻紧跟老师,老师上课教什么,他们就听什么,老师布置作业,他们就完成作业,不存在下课后进行自主学习的情况。而当微课走进初中数学课堂后,笔者通过精选优秀的微课视频,利用微课直观形象、声像并茂的优势,让学生自发地进行思考,同时从生活中和所学知识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来看,效果显著。笔者在数学家教学中为学生讲解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往往把每个难点分割成多个部分的小内容,同时寻找网上合适的资源制成微课视频,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微课视频的暂停、播放以及传输等功能有利于帮助学生直观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独立探究知识的过程。

(三)初中数学微课教学给学生留下提问的时间与空间

微课作为一个载体,能够通过其短、简、精、传播快等诸多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微课视频可以随着进行播放、暂停,因此,为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提问时间与空间,并且不会打断教师的教学节奏。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有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在课后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自行思考来解决问题,这样就不用让教师在课堂上在重新讲述,从而延误了教学进度。而学生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地限制进行提问和问题研究,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往往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倘若教师能够合理运用微课开展教学,高效解决重难点问题,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提问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应对数学难题。

第9篇:科学技术的影响范文

随着多媒体技术不断丰富和发展,教学资源对有效教学地促进作用越来越凸显,并提出了学习资源的概念,即学习过程中能够被学生利用的一切要素。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必须优化教学方法,跟上时代步伐。那么,我们就让科技走进数学课堂。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方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针对传统枯燥的教学课堂存在和不足做了有效弥补,使得教育教学评价更综合化、科学化、有效化和现代化。推动了教育改革的发展,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各级各类学校都把它作为实施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接下来我们分析如何让多媒体技术与现代数学课堂融合。

1小学数学的特点

数学是一门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于一身,着重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小学数学既具有数学学科知识的特点,又有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因此,小学数学既有演绎证明,又有归纳发现;既有形式推理,又有直观释。小学数学的特点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呈现、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教师的作用三个方面。

2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2.1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的大都是枯燥乏味的推导公式和数学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极易产生疲倦、恐惧、厌烦等不良情绪,这种情绪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与质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参与的教学活动,可有效地决这一状况的发生。多媒体技术教学不仅能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直观,产生极强的趣味性,使教学模式更加新颖、富有感染力。

2.2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数学学科教学内容: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丰富了数学学科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提供大量的存储空间。多媒体技术能记录、存储大量的数学教学内容及教学辅助信息,实现实时与非实时的交流和反馈机制,为教学资源的快速传授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平台。(2)提供综合性教学内容。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能将图形、动画、图像等多种信息同时应用,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丰富多彩。(3)提供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各种多媒体软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为教学提供了形象直观、丰富有趣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进入学习过程,形成参与性、探索性的独立学习方式。

2.3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教育现代化要求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提高多媒体技术运用能力。能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将文本、图表、音频、视频、动画等集为多媒体信息,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直观具体、感染力强的感性认识材料,使学生能更彻底地分知识技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转换过程,充分传达数学意图。另一方面,提高多媒体教学适应能力。教师由以往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到多媒体教学,需要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不仅要求教师能提高制作、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使多媒体教学成为教师教学的常态与习惯。

3使用多媒体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改革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过去教师只注重边板书,边口述、边讲、边提问,师生通过眼神、表情和语言进行交流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思维的拓展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势在必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将“学数学”变为“做数学”: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数学教育强调“问题决”,在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则片面地强调逻辑思维训练,忽视对观察、实验、猜测等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题技巧的演练而忽视学生的内心活动、情感体验和合作交流;重视对结果的应用而忽视对过程的探究。使用多媒体技术就为数学开创了一个“数学实验室”,利用诸多教学工具软件,为学生“做数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学生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做“数学实验”。

3.2将“静态教学”变为“动态教学”:传统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静态的教学模式难以突出教学重难点、很难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不高。通过多媒体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效整合,利用软件将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来实现动态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积极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4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依然有误区,主要表现为重教学技术轻教育思想、重现代媒体轻常规媒体等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4.1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无论其功能如何完善,都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将教师蜕化为仪器的操作者或讲员,使其成为现代教育手段的附庸,这样的教学必然是失败的。布鲁纳指出“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而不是教学装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夸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功能,以多媒体教学代替教师的地位。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材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决的问题,就不必用多媒体来进行。

4.2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不能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新课标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能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多媒体演示,替代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不能一味追求形象、直观,削弱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面面俱到、“和盘托出”,剥夺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余地。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动手操作,体验数学的奥妙,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