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上午9:00,颁奖典礼在曲阜师范大学举行,到场的颁奖嘉宾有: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教师、国学院办公室主任焦福民副教授,曲阜市文物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刘爽女士,曲阜市文物局市场营销中心董亚军先生。

颁奖嘉宾焦主任和刘局长分别致辞,并为获奖师生颁奖。湖北省巴东县东壤口中学的李敏锐同学发表了获奖感言,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第一中学教研中心主任徐庆华老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谈了组织学生参赛的心得体会

颁奖嘉宾颁发优秀组织奖,到场的优秀组织学校有:河南省鹿邑县第二高级中学、山东省泰安市英雄山中学、山东省宁阳县第一中学、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第一中学、山东省宁阳县高级中学、山东省金乡县第一中学。

颁奖后,来宾在导游和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和周公庙景点,走近孔子曾经生活的地方,感受鲁国故城遗迹。

第十二届“孔子杯”全球青少年华文作文大赛由现代语文杂志社、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中国孔庙保护协会、曲阜市文物局共同主办,主题是“我心目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大赛引导青少年认识、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语文读写能力,增加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知识的积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汲取有益养分,充实自己,将对个人成长、成才产生积极作用。

本次大赛得到了六十多所海外中学、一百多所国内中学的大力支持,来稿一万余份,其中海外稿件一千二百份。马来西亚霹雳州文艺研究会为大赛在马来西亚进行了大力宣传,使孔子杯作文大赛的影响更加广泛。为配合本届大赛,云南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印制了参赛专用稿纸,组织学生开展了“品读古诗文”活动,所写稿件异彩纷呈,佳作频出。山东省菏泽市巨野一中投稿一千四百份,稿件数量虽多,却整理有序,可见参赛教师的重视和负责。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曲阜市文物局为大赛作了宣传、推广工作,曲阜市文物局提供免费游学曲阜三孔的名额,在参观游览上大力支持。

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成立于2014年,是山东省首家国学院,下设学术部、教育培训部和教学部,联合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识之士,积极开展国学教育研究,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和当代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国学人才。

第2篇: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1、初涉阅读,感受快乐

激发主体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拥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热爱读书。在犹太人的家庭中,当孩子稍微懂事时,就会举行这样的仪式:母亲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亲吻《圣经》上的蜂蜜。知道这样做的用意吗?母亲是想让孩子明白,书本是甜的,读书是快乐的。我们必须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爱上阅读。

2、学习课文,推荐佳作

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在教《夏明翰英勇就义》时,根据小学生都很仰慕英雄、名人的心理特点,向他们介绍古今中外的历史伟人、革命家从小酷爱读书的故事,帮助学生认识他们能有伟大成就的关键在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同时,读书要有怀疑的态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带着问题读书,这也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长期如此,学生的阅读有了自己的思维,有了自己的见解。有疑而读,带着体验而读,语文素养无形中就提高了。

3、古诗词诵读,弘扬民族文化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奇葩。《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能诵读优秀古诗文160篇。这有利于提升他们的个人文学素养。我们学校每天早晨设立专门的10分钟进行古诗词教学,通过课件、视频,设立“古诗词诵读”文件夹,方便学生学习;在黑板一角把本周要学的古诗词工整地抄上;语文课开始,利用一分钟的时间,诵读古诗文。课余,学生做诗文卡、办手抄报、制诗文集。在大量学习的基础上,我们也会进行各种形式的比赛。

二.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为了使课外阅读更有效,不仅时间上要有保证,而且还要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1、教室内设立图书角

为了让学生能看到优秀的图书,笔者便到图书室挑选较好的图书,在教室内设立图书角,每月更换1次。书的种类丰富多彩,有世界名著、童话书、科幻书、神话书、作文书、漫画书……同时,发动学生推荐自己拥有的最喜欢的1-2本书,存放在图书角,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

2、安排好课外阅读时间

早上,学生一到校,便可选择自己喜欢看的课外书。往常的晨读时间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中午有的学生到得比较早,除必要的活动外,可以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自修课、课间也可以安排学生看课外书。另外,教师要努力争取家长的配合,监督好孩子的课外阅读。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1、“读书社”,读书交流的平台

利用校园网,开辟读书社。在校园网上,师生互相推荐好书、新书,互相展示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将读书向学校以外的时空延伸。

2、百科知识竞赛,扩大阅读面

有的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只挑自己感兴趣的书看。这样,造成知识面的狭窄。对此,我们学校每学期在中高年级举行一次百科知识竞赛。题目由各年级的学生自己出。各年级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的要求,选出100道题目,以试卷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答题,评出等次。这样的活动,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一样的书。

3、共读一本书,激励学生的阅读

对于学生来说,在学校的时间相对较长。如何利用这些共处的时间,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我们开展了“共读一本书”的活动。本学期,我们四五六年级共读的是曹文轩的《草房子》。不过每个年级读的层面有所区别。四年级学生,我们先为他们上导读课,让《草房子》吸引住他们的眼球,进而激发他们自己去看;五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走进《草房子》,去关注文中人,文中物,文中事,学会正确地理解文中的人物,学会判别事物的对错是非;六年级的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探讨《草房子》,有争论时,把问题抛出,师生共同解决。

第3篇: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刘文典 教育思想

刘文典是一位以文化教育为终身事业的校勘大师,他一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在丰富而独具特征教育实践中,他提出很多真知灼见传承为教育界的佳话,独到的见解使他成为中国新教育先驱者。刘文典的教育思想特征鲜明而有特点,对我们如今的教育现状仍然具有讨论的价值意义。

一、治学严谨,精神遂密

刘文典先生治学严谨,精神遂密,向来为学术界所称赞。在校勘过程中,他提出“一字之微,徵及万卷”,“你要没有‘日思误书更一适’的癖性,千万不要去尝试。”

在校勘古籍过程中,刘文典善于广泛吸收百家之长,除了对先关原本的内容,手法进行比较分析还对所收集到的多种版本和类书材料广泛吸收,充分利用。例如《淮南子》一书虽然前代儒将考释,但是研究成果分散于各自杂记,想要研读的人很不方便。刘文典在《淮南鸿烈解集自序》这样说到“唯西汉迄今,历二千祀,钞刊屡改,流失遂多。许、高以之溷剑句读由其相乱,后之览者,每用病诸。”可见《淮南子》校勘起来无论是收集资料还是汇集旧说难度都不是一般之大。最终刘文典为学术界贡献了《淮南鸿烈解集》,后为世代所称道。

刘文典主张在校勘过程中一定注重反复考证,在教授《校勘实习》一科中,他就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怎么识别版本的特征和差异,鉴别其真伪和优劣;怎样有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相互核对,比勘其文字篇章的异同。”根据学生回忆,刘文典讲到古籍中的一个难字,几百年来很多学者引经据典作了各种研究,始终争论不休。直到后来经过一位校勘学家“从多种版本中对比研究,发现这个字是在传抄中被人抄错了的错字,这才平息了这才延续几百年的笔墨官司。”诚如日记对刘文典校勘过程的记载:“他把各类书中引此书的句子,都抄出来,逐句寻出他的“娘家”。如《太平御览》中引的凡一千零二十六条,《文选注》引的凡五百余条,即此两项已费了不少的日力......他用的方法极为精密――几乎机械的谨严――故能逼榨出许多前人多不能见到的新发现。”做国学的研究并非轻而易举之事情,刘文典将自己的研究心得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并终身以严谨的态度考据古籍,若是没有惊人的勤奋,恐怕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刘文典一生以校勘古籍为己任,始终坚持绳贯珠连,一丝不够。

二、重视文学,发扬国学

刘文典重视文学教育,他认为文学是是先民心力的结晶,国学对于中国如同疆土对于祖国同样重要,“凡是真正的爱国者,固然要出死力捍卫我们祖宗遗留的寸土寸金的疆土,同时也应当极力爱护祖宗遗留下来的这份精神上的遗产。”因此要努力研究旧文学,认识民族固有精神,同时要尽量吸收新的,创造出一种适合潮流的新兴文学。”

在1932年的清华大学纪念周上刘文典以“清华大学国文系的特点”为题进行演讲。刘文典鼓励学生利用所学外文“多读外国文学作品,看清楚世界文艺的思潮,认识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地位,把这一点认识清楚了,自然就会寻出我们当走的途径,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文学来。”他还提出国文系的发展应该做比较研究,放开眼光,取别人之长处补自己的短处,要打开国门,像国外大学的英文系学习,“仿照英国伦敦大学、美国哥伦比亚、耶鲁等大学英文系的规模,拟定清华大学国文系的课程。”同时将文学一科走跨学科发展模式,与西洋文学系、哲学系合作,目的在于将文学中所蕴含的人类思想往高深绝妙处发展,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作家才能够“了解人生,认识宇宙,具有丰富的理想,再继之以天才,然后才能把宇宙,人生描写得非常美妙,批评得十分深刻。”

刘文典提倡将国文的发展适应世界潮流,抛弃旧文学,将发扬古代文学优势与建立时代所需要的新文学结合起来,“偏重旧文学的研究,教学生钻故纸,做那些浮词滥藻咬文嚼字的文字,那是不合时代潮流的,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刘文典提出改变国学的研究方法,引进国外的新方法――支那学。这种科学方法兴起于东西洋的支那学者中,中西并蓄,新旧兼收,主要用来研究中国的经学,史学,小学,音韵,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刘文典断言:“此后想要研究中国的经史,非精通东西洋文字,参用他们的新方法不可。”

国学是中华名族精神的结晶体,所以国学的兴衰是关系民族兴亡的。刘文典举例说明“颂《孝经》以退黄巾贼”看似是个笑话,其实是一个切实的根本方法,“因为一个人对于固有的文化涵濡不深,必不能有很强烈的爱国心,不能发生伟大文学的国家,必不能卓然自立于世界。德国Fichte以一位哲学教授战胜拿破仑;《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类小说,以及许多赞颂祖国的诗歌,都能振发国民精神,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国家存亡之际,应该抛弃只在形式上讲求的文章,发扬真精神,应用新方法才来完成复活民族精神,振兴国家的使命。

三、学习西方,科学救国

作为新青年首批作者群,刘文典借助报刊为载体,翻译外文,企图启发民智,教育救国。刘文典想通过报纸为载体,以文章为说客,开启中华民族之民智。他作为一名译客,将国外的知识引进中国,在翻译日本生物学家丘浅次郎《进化与人生》一书时,刘文典先生就明确过译书的目的“我在十多年前认定了中国一切的礼祸都是那些旧而恶的思想在那里作祟。要把那些旧的恶的思想扫荡肃清,惟有灌输生物学上的知识到一般人的脑子里去。”

他赞同英国政治家Norman Angel在《大幻想》中论述的关于“和平是个幻想”的观点,救国的一线希望,在教育,在青年勤奋努力。他指出只有,精通科学才能昌盛国家,国家存亡在于对于自然科学的掌握程度,“今日之世界,一科学之实践也。举凡政治、军事、工业、商业、经济、教育、交通及国家社会之凡百事业,无不唯科学是赖。精科学者生,不精科学者死。”他认为,中国不缺乏法政文学的深造者,但在自然科学方面却没有知名于世界的人,而发展自然科学是我们当下第一要务,不容稍懈,因此中国的兴败在于青年能否掌握自然科学。“法政诚亦重要,文学非不可宝,苟能精之,又岂恶事;然关于今日欧洲战争,化学工业之功用,实较法政文学尤为重,吾国所需,亦以此为最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关键,就是教育救国,艰苦力学,勇猛精进以所得科学报效国家。刘文典反对青年以文凭为敲门砖,之后堕落废学,恍惚终日。“....或以校中课程为敲门砖,卒业证书为获官符,无论所习何科,所治何学,而殊途同归,皆以作官为最终目的,不特治法律政治经济者,不肯终为法学家政治学者,即学文学美术医工者亦必展转请托,求入教育,内务,农商部以充课员技正,卒之一行作吏,素衣划淄,进无裨于国计,退无绩于简编,横舍化为科场,科学等于八股,而国家强盛之机亦绝。”

四、突破常规,发微阐幽

刘文典先生授课形式与众不同,突破常规。据当年西南联大的学生回忆,刘舒雅师上课前,由校役提一壶茶和一个茶碗,并外带一根旱烟袋,放在讲桌上,“老先生上堂讲授时,讲得得意处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中的精义”。刘文典在教授《文选》一科时,上课时间为每周六下午二时,课时为两小时,但有一天刚上完半小时课,他突然宣布今天提前下课,将课程改在下周三(农历五月十五)晚饭后七点半继续。原来那天刘文典先生是准备讲授《月赋》,而农历五月十五正是月满之期。“校园内摆下一圈座位,听他老人家坐在中间讲解《月赋》。”[14]这样的授课形式与我们今天班级制是截然不同的,在月光下席地而坐听着先生对着一轮皓月讲课,大家身临其境的想象,使得课程内容更加的精辟和风趣。

刘文典这样一介大师,除了教学不拘泥常规模式外,他的课堂启发学生思考,弘扬深刻,隐微的道理和学问。他常同学生说学习讲究循序渐进和盘旋曲折。譬如一个学生,即使他是怎样的“天众之圣”,“他的学问也要循序渐进,纵是比别人进步的快些,也决不能未学算术就能懂微分积分,未学过无机化学就能知晓生物化学,天体化学,这是个普遍的定力。”刘文典讲课喜欢结合将课程内容结合自己的研究思考,不爱照本宣科,在课堂上将自己做学问的心得体会传授给学生,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刘文典在西南联大任教时开设《中国文学专书选读・文选》一门,而《读书选杂记》正式他在研究《三余札记》中的重要研究成果。在讲授《温飞卿集、李义山集》一科时,他用“观世音菩萨”概况作诗所包含的三个因素,“第一是‘观世’,指生活阅历,第二是‘音’,要有美的音调,第三是‘菩萨’,即有伟大的同情心。”刘文典让学生学习作诗,不仅要读懂诗的意思,还要从诗人的角度感受诗歌,揣摩意境。

第4篇: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美术鉴赏;素质教育;传统文化;中和之美;协调之美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9―0062―02

美术鉴赏课程的开设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同时美术鉴赏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中国传统艺术的鉴赏中,感受传统艺术,认识传统文化,欣赏并追求其审美精神,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较高的审美趣味,使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一、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提高大学生素质作用巨大

1.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人格的健全及心理素质的提高

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产能的过剩,是造成人类异化的负产品:社会分工的更加专门化和职业化使得人在一定程度上被程序化、机械化了。劳动力和价值失去关联,努力和奖励不成正比,严重脱节。人作为一个不能脱离社会集体的个体被束缚,不能做到与之共存的和谐;压力、冷漠、物欲横流,感性与理性的失衡带来的是焦虑与不安,是人性的分裂。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在我国存在的弊端显而易见,偏重于理性思考,忽略并刻意压抑感性思维的教育,学生被强制理性化了。一切为了应试而忽略创造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造成了当代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普遍低下。这种重理性抑感性的学习生活必然会给他们今后的人生埋下隐患,目前学生心理素质不稳定,承受能力差,所产生的弊端就是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强。

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意识”有助于调整这种理性与感性的失衡。“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一个概念,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宣传的重点。以和为贵、以合为美,所谓“知行合一”说的就是知识和行动的统一,追求“天人合一”指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了理性与感性的和谐统一、和谐发展。

2.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有保守尚古的一面,同时也包含着“创新意识”。在深度剖析传统美术作品,认识作者创作意图和追求的审美理想时,无一不能感受到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的“创新意识”,并为之震撼。欣赏拥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传统美术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很大帮助,使得他们久已固化在课本上的思维,早已被消磨殆尽的灵性、悟性,更多地专注于专业知识的狭隘视角得以舒展、开拓。

3.人文精神的树立不容忽视

大学时期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阶段,甚至对人一生的影响都非常巨大。在大学阶段培养出的优秀人文精神是学生毕业后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时代高级人才的重要基础。古代文学、历史、哲学、宗教和其他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非常丰富而珍贵的人文社会科学。随着对传统艺术作品的欣赏逐渐深入,从形状和颜色的直观感受,到深入理解艺术家的审美态度,体会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就会发现生命的意义。学生通过审美体验扩大文化视野,提高能力,实现社会、历史、文化和生活的情绪情感,培养人文和科学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建立起高贵、善良、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瀚无垠,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与底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探寻人的内在价值,关注如何“成人”“做人”的问题。儒学以“诗教”“乐教”,激发、泄导和升华人的感性,使之与理性、伦理结合为完美理想的人格,为社会发挥积极的力量。道家追求独立的人格、自由的个性,注重人与自然之间,和其他人、和自己的和谐。他们共同关注人的道德发展、精神发展,关心人生活的意义,在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今天,对于当代大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考。

二、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应用传播传统文化的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当代的大学生对美术存在非常狭隘的认识,很多学生对于艺术的理解就是艺术等于美术,美术等于画画。对于中国传统美术的认识也只知道近代的水墨画,可见在中小学教育中对于美术教育特别是传统美术教育的缺失。而中国的传统美术是哲学的艺术,不仅展现着飞动飘逸的线条、五彩斑斓的色彩,更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透过对它的解读,我们感知的是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例如中国水墨山水画,区别于西方焦点透视,山水画散点透视的构图形式体现的是中国特有的宇宙观、时空观。宇宙观的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融化合一要求画面以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散点透视的时空观来达到身之所容、目之所瞩、意之所游的效果。不同于西方的写实性色彩,水墨山水素雅的黑白色更是蕴含着很高的哲学思想,用淡化外在的“色”来凸显本真的“浓”,以静寂的心灵来感知自然的生动,它所传递的审美感受是一种超然物外、“气和容众,心静如空”的禅道意境。山水画里频繁出现的景致则带有更多的文化寓意,如待渡,渡即度,寓意佛教中的摩诃般若波罗密,即以大智慧度到彼岸;还有舟、亭、云等都是带有符号性质的景致,都是开启智慧的一扇门。

三、教学实践效果反思

“美术鉴赏”是当下众多高校的选修课程,以欣赏绘画、雕塑为主,内容涉及西方美术、中国传统美术和中国民间美术,以主题或主线的方式展开内容,可以让非美术专业的学生对中外美术有一个大体上的宏观认识。由于是选修课,使得内容的选择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是有重点有选择地讲解。其中西方部分和中国部分各占50%,既可以对中外美术有一个简单了解,同时对文化和审美的取向树立起一个基本的判断与选择。

笔者曾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更喜欢中国传统美术还是西方美术,并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调查结果显示,70%的同学表示更喜欢中国传统美术,有学生谈选修“美术鉴赏”课程收获如下:“‘美术鉴赏’可以让我们欣赏各式各样优美的作品,更多地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我更喜欢品味似静非静的中国传统绘画,虽然没有记下所看过的作品,但是能够觉得在画中的意境中心放飞了,不断地学会欣赏。”“我更喜欢传统美术,她是一种难以言传的、超乎物质的精神交流,……,传统美术可以增强心灵的力量,她使我们变得善意、和平、宽容、博爱以及有文化修养,可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我们怀着一种尊敬、瞻仰的态度去接近她,去呼吸她独有的气息,去欣赏她积蓄了很多文化历史的美……”

他们表达的语言虽不够“专业”,但透过他们的文字看到的是艺术的魅力、文化的力量。 “美术鉴赏”重在一个“赏”字,通过对作品、作者深入浅出的剖析,使学生在比较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感知美术的魅力,陶冶情操、提高修养,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审美趣味,达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完善。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绽放出熠熠的光彩,在那些流芳百世的作品中显示出华夏民族的智慧与美德。在美术领域,传统美学思想得到最直接、最极致的发挥。对真善美的感知不仅仅是哲学命题,也是形成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2]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