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 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45-02
一 引言
在过去的十来年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到了迅猛发展,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不少院校尤其是示范性高职院校也渐渐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依托校企合作办学,坚持特色,以深化改革的思路来谋划科学发展。培育高职院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群是形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每个专业群都要围绕一到两个核心专业,为适应区域经济的人才需求,探索和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建设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并同时带动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增强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龙头,带动网络系统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图文信息技术等计算机类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夯实基础,强化特色,提升内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根据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具体情况,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工作谈几点认识。
二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基础
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生,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经过国家示范性重点培育高职院校5年的建设,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拥有一支力量较雄厚、结构较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几年来,通过引进专家、选送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进修、以老带新、互相学习等方法和途径,本专业基本形成了以高级职称教师领头、中级职称教师作为支撑、初级职称教师为后备力量的专业教学团队,大部分教师直接来自企业生产、管理岗位,持有行业权威职业资格认证。
在兼职教师聘用方面,通过建立兼职教师数据库,收集大量的行业、知名企业的专家信息,并且指定专人与专家保持密切的联系。从2007年建库至今,在册专家人数已达到了50多人,可以满足本专业对兼职教师的需要。
2.初步建立了以项目为载体、校企共建的课程体系
建立了以专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教材的编写以项目为载体,注重实效性和实用性,努力做到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零距离。多门核心课程与企业合作开发了项目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材并运用于实际教学。如CCNA认证课程则直接采用思科官方开发的最新权威教材。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Windows组网技术”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交换机与路由器原理及配置”、“Linux系统管理与组网技术”、“网络数据库SQL Server”已建成院级精品课程。
3.实训基地具备一定规模
校内实训基地中建有网络技术中心一个,包含网络基础实训室、网络系统集成实训室和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中包含有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包含有校园网。
4.引进行业权威认证,在校内建立认证考试中心
学校引进思科的CCNA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把CCNA培训课程融入本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此外,还设有高新技术ATA认证考试点,开设有华为网络助理工程师、工信部网络安全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项目。
5.科研、教改成果显著
2007年以来,学校承担区级以上科研、教改课题4项,院级课题9项。学生在许多全国性的比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如在第四届“思科网院杯”2009年度大学生网络技术大赛中,本专业学生与国内著名大学本科学生同台竞技,以广西第1名、全国第11名的成绩进入复赛,在复赛中取得了全国第12名的成绩。
6.社会服务能力强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的同时,依托学院的教学设施和实训设备,对中职教师和社会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了计算机技术培训,先后培训中职教师250人次;同时,专业教师与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还进行横向科研开发,成功开展了2项课题的研发工作;并且积极扶持兄弟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三 专业建设改革的内容
1.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
在校企合作的推进过程中,在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认证培训、项目开发、技术服务等方面,只要找准切入点,找准校企合作的结合点,是可以做到互利互惠的。学校通过把美国思科公司的CCNA认证课程融入到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而得到该公司的大力支持,不仅在认证考试费用上给予低折扣的优惠待遇,而且给予教师免费培训和赠与网络设备等帮助,该公司也表示今后还将长期合作。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国内外知名网络相关企业的内在需要,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力量、场地安排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沟通和协商,建立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
2.实践“企业引领、职业化训练”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区域经济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特点和高技能专门人才规格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依托行业企业,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建网、用网、管网”三项职业技能;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岗位能力分解,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与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以项目训练为主线的“企业引领、职业化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职业认证教育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积极推行“双证”毕业制度,规定学生在领取毕业证书前必须获得一个以上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证书。目前,学校已经把CCNA认证课程融合到正常教学体系中,考取CCNA证书成为了基本要求;而且计划在选修课中增加CCNP课程,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考取CCNP证书;鼓励优秀的学生自学CCIE,争取获得CCIE等顶级国际认证。加强校企合作,以项目训练为主线,采取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教学。依托广西工业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北部湾园区学院进行“厂中校”的学习。每学期分为三个阶段:校内学习阶段、北部湾园区学院实习阶段和到企业顶岗实习阶段。三个阶段交替进行,每个学期至少安排学生到北部湾园区学院参观实习一周,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将来的工作环境,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达到职业认知的目的。校内学习阶段以项目为主线,整个学习过程都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内完成,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岗位技能,实现职业认同的目的。每个学期最后五周安排学生直接到企业实训,让学生熟悉网络组建的基本流程、企业生产工艺及岗位技能,三年当中学生反复多次到企业实训。一方面,学生对职业有了较深入的认知;另一方面,也掌握了企业先进的技术。每个阶段均采用项目教学方法,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培养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通过学生到企业岗位工作实践,让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提升岗位技能。通过多阶段的顶岗实习,确保学生在毕业前累计都到过企业从事网络相关专业工作一年以上,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无缝过渡到实际工作环境中。
3.构建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的课程体系
第一,职业认证课程融入正常教学,使学生所学知识更符合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继续完善CCNA认证课程教学。在学校建立VUE考试中心,强化学生认证考试,提高认证通过率。
第二,提高认证课程级别,培养技术全面过硬的高级技能人才。在完善CCNA认证课程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把CCNP和CCIE等思科网络技术的顶级认证培训融入到实际教学中,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紧缺的高技能高技术型人才。
第三,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训练课程。通过校企合作,深化课程改革,深入分析“建网、用网、管网”工作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制定网络技术人才的职业能力标准,校企共同开发并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案例专业课程,编写具有鲜明职业特色、“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材,将Cisco、华为等国内外知名IT企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职业认证课程融入实际教学,实现职业资格认证课程与基础专业课程相融合,使课程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岗位对技能和知识的要求,对学生实施职业化训练。
4.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素质高的教学团队
通过校企互派教师、合作教学、合作开发项目、合作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使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素质高的教学团队。
5.建设具有“校中厂”、“厂中校”特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针对国内外知名网络设备生产企业、网络安全系统集成企业和通讯与互联网运营企业在员工培养、客户培训、设备和软件系统潜在用户的培育、项目开发、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内在需要,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力量、场地安排等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共同合作,在校内建设以企业名字命名的网络设备系统集成实训室、网络安全实训室、项目开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与考试中心等具有真实企业环境特征的“校中厂”实训基地;在企业内建设具有“厂中校”特征的校外实训基地。
6.带动计算机类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
通过重点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带动网络系统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图文信息技术等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全面推动专业群各专业的整体水平提升,形成群体优势,做到资源共享,提高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综合能力。
7.增强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
发挥本专业及专业群在IT技术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培训、职业认证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开展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开展网络系统集成和软件项目开发技术服务,主动承担区域内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带动责任,加强对口帮扶服务。通过多种渠道对北部湾经济圈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信息化支持。
四 结束语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有其自身特色,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建设服务的需求,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已初步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龙头,以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为主干,以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图文信息处理技术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并且在专业改革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专业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树超、范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9)
【关键词】教师 信息技术 培训措施
1.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调查
笔者在2013年4月份对某区县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信息技术培训的认识、各校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现状等。通过调查结果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只有百分之四十的中小学教师中会利用计算机网络来获取教学需要的信息,只有百分之二十的教师会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只有百分之十的教师会经常在教学中应用网络媒体,而只有百分之三十的教师会将幻灯投影媒体应用到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依然采用的是粉笔和黑板相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其中,有百分之三十的老师接受过计算机培训,但是只有特别浅的培训内容,有超过百分之二十的教师不会使用计算机。
2. 信息技术培训的核心
针对调查结果,我们发现还需要大力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而在信息技术培训中,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就需要掌握到这些核心问题:
一是要想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效果,就需要从动机着手:要想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效果,就需要让中小学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目前各个学校都要求教师掌握丰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当中,信息技术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大部分教师因为自身素质不高,还不可以有效地将计算机应用到教学当中,那么他们就会产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热情,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二是信息技术培训的核心是课程:在设置信息技术培训课程的时候,需要将实践性和新颖性给充分体现出来,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教师素质水平差异,对培训目标和要求进行差异化设置,突出层次性和专业差异性,在培训过程中,需要将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学科教学。因此,在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课程进行设置时,需要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时数进行合理确定。
3. 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
一是信息技术基本理论: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简单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还会伴随着教育教学而长期存在,会出现巨大的变革,那么在变革过程中,就需要先进的指导理论,因此,在培训的过程中,就需要积极讲授信息技术基本理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储备。
二是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指的是一种教学计划和示范形式,来对课程进行设置,对教学材料进行设计,对课堂进行指导等,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任意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就会出现很多的弊端;但是我们需要清晰的认识到,在中小学阶段,教师的主导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设计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技能,需要教师来熟练掌握,它发挥的是桥梁的作用,来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以及教学实践给连接起来,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多媒体组合教学知识、教学评价的方法、教学模式的应用评价等等。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时候,需要对这个方面特别重视。
三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比如可以对文字处理工具进行熟练使用,可以利用浏览器以及其他的搜索引擎工具来查阅教学需要的资料等;信息搜集获取能力,可以结合教学的目标,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将外界信息载体中的有用信息给获取到。信息分析识别能力,教师从外界信息载体中会搜集到很多的信息,其中有些是有价值的,有些是没有价值的,那么就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识别和筛选,将那些无用的信息给剔除出去。信息加工处理能力,指的是人们结合使用目标,来整理、归纳和筛选所获信息,对信息使用价值进行提高。还有是信息的再生创造能力,指的是从全新的角度和更深的层次上来加工处理人们所搜集和掌握到的信息,然后将其抽象升华,使其成为自己的观点。信息相关能力,指的是与信息相关的其他各项活动的能力,比如人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公关能力等。
4. 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以此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姣.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24):123-125.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技能大赛
如何通过技能大赛这个平台推动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将在技能大赛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完美地融合到计算机教学改革中,这是目前广大计算机教学教师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中职学生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普通高中推行扩招政策,越来越多的中学毕业生进入普高读书,这也成为了中职学校的一个重大挑战,中职学校的数量不断缩减,教学质量下降,从而引发了更多的学校管理和发展问题。
为了迎接普高扩招的压力,中职学校只有不断地放宽招生限制条件,这也导致了中职学生的素质不一。根据近些年的招生学生素质分析,大部分学生的素质低,学习能力不强,对学习毫无兴趣,自制力差,心理素质较低。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感兴趣,常常出现厌学、上课睡觉开小差、逃课等情形,这表明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实教育的需求,必须尽快进行改革。
二、举办技能大赛的意义
根据最近几年影响力大的计算机技能大赛来分析,其中大赛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密切,这就表明了职业教育“依靠行业办学、为企业培养人才”的办学理念和重要特色。另外,大赛要求的是一种项目化、目标化教学理念,这恰恰就是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技能竞赛推动中职学校更加注重学生技能培训、注重社会的要求,目标引领、做学结合等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得到实现,学校的教学、实训实践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
三、技能大赛对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推进
(一)以技能大赛为指引,优化计算机课程设置。
当前的中职课程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经过技能大赛,中职学校渐渐意识到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与社会需求想适应,优化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从而最大限度地培育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计算机的发展更新速度快,这也要求中职学校要跟上信息发展的速度,实时更新教学内容,接近社会需求,培育出时代需求的人才。因此中职学校要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以技能大赛为导向,不断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从而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
例如动画片制作技能竞赛的大多数题目都是要求学生做出实实在在的动画片,也提供了大量器件供参赛者选择。所以,动画片制作技能竞赛不仅仅增强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更加激发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意识到了怎样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制造出实实在在、实用性强的产品。
(二)以技能大赛为指引,改进计算机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积极建立确定以能力为中心、以职业实践为重点、以计算机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制。在中职技能大赛的考题设置上,主办方也努力实现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因此,中职学校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实践的过程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让他们结合相关计算机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分析。在这样将实践和知识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当中强化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形象理解及其实践动手能力的增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很容易地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发挥创新思维能力纠正问题,教师应当注意观察和总结,对学生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和解决,并对他们分析过程中出现的纰漏进行适当的提点和纠正。另外,在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当的角色是引导者和实验活动的组织者,而非简单地示范一次了事。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拥有展现自我的空间和平台,使得他们敢于动手,亲身参与。
此外,中职学校对计算机教学的改革以技能大赛为指引来教学方式的改革。为了进一步提升计算机教学水平,就要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认真调研,分析出行业需求,将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要求、规定相适应,将企业对计算机岗位所要求的新技能加入到计算机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同时,也可聘请企业有些技术人员到学校来授课、指导,这样能够让师生全面了解到现在企业对技能的要求。
(三)以技能大赛为指引,加大师资培养。
中职计算机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争当技能名师。中职学校要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活动并聘请计算机信息专家来讲授技术知识、亲自示范、指导教师的教学。教师的技能得到了提高,教学课程改革也逐步提高。同时,中职学校派遣教师积极参与国家、省级骨干教师技术培训,不断提升计算机教师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另外,挑选教师参加国家、省市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培训活动,了解和学会技能大赛的基础知识和方法,然后参与培训活动的教师将所学的知识在全校进行交流,从而全面提升全校师生对技能大赛的认识,促进技能教师的成长。
(四)以技能大赛为指引,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计算机技能大赛对比赛的环境建设尤为严格,这也给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结合技能大赛的特征和要求,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见识,努力达到依照计算机工作岗位和工作目标要求创造的环境,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中职学校加大对相关实验室的建设,根据技能大赛中使用的锐捷网络等网络设施后,各中职学校都建立了相应的网络实验室,足以证明技能大赛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推动作用。另外,中职学校要坚定不移地依靠行业、企业办学,重视校外的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达成相关实习协议,努力让全部学生都能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在真实到企业中去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使自己的操作技能得以迅速提高。
总而言之,技能大赛对于计算机教学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无论是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培养和实训基地都引起了很大的变化,从而提出了对中职计算机教学更高要求。但是,正是由于这种高要求,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计算机教学改革变化翻天覆地。
(作者单位:汕头澄海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徐新国.以技能竞赛引领中职电子专业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1,(2).
关键词:职业教育特性;技术教育;普通教育;专业设置
作者简介:高松(1982-),男,安徽肥西人,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德职业教育比较和德国职教教师教育;石(1976-),男,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讲师,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中心,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
课题项目:2009年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导计划项目“教师媒体素养与精品课质量关系的分化分析”(项目编号:SZ090363),主持人:杨玉双。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2-0052-04
职业教育一词来源于西方,受语言上的差异影响,仅职业教育名称和概念的争论在我国学术界就出现了多次。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其名称就有:百工教育、实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199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基本明确了职业教育这一名称。那么什么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区别于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特性是什么?学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性?这些问题既是职教研究领域的基本问题,也是容易产生误区的问题。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相当重要,只有明确了方向,职业教育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本文围绕职业教育的特性以及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等问题阐述笔者的一些观点。
一、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
在理解职业教育的概念和特性之前,必须先了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尽管职业教育是一个出现于近代的学术概念,但其发展却有着漫长而悠久的历史。伴随着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社会职业分工的出现后,社会出现了不同职业工种,对特定工种的培训而逐渐出现了职业教育。技术的进步和技术教育的发展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形成。可以说,在人类社会初期,长者对幼者的生产及生活技能的传授已是技术教育的雏形。职业教育是原始社会末期,采集、渔猎、农业和畜牧业等劳动类型相互独立后,人类社会不同职业分工的形成促使其产生的。
职业教育所涉及的职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随之相应变化。在近代学校职业教育之前,学徒制是我国民间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
近代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则源于西方,其是为了满足工业革命背景下机器大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伴随着十八世纪近代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生产的发展,劳动内容、劳动条件以及劳动组织结构产生了根本变化。工业大生产促使劳动分工更加明确,同时对劳动工人的数量上的需求以及知识能力上的要求远大于工业革命前,劳动工人需要掌握更为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同时,生产规模的扩大需要一大批生产的组织和管理人才。工业革命之前学徒制在欧洲的职业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传统学徒制的培养模式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均无法满足工业大生产的需要。因此,在—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出现了职业技术学校,从而产生近代学校的职业教育。中国近代学校的职业教育兴起于第二次之后,清政府兴办从西方引进机器工业的同时,也促成了近代西方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在中国的产生。中所创办的新式学堂是我国最初的近代学校职业教育。
二、职业教育的特性
通常,我国把职业教育定位为以培养数以亿计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为目标的教育类型,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但此概念并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性。纵观中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及对职业教育特性的分析,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概念可以定义为一类以明确某职业为培养目标的教育,是对该职业所需各项知识与技能进行传授的教育。明确的职业导向性是职业教育区别与其他教育类型的特性。而技术教育是人类在某一领域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的对这一领域技术传授的教育,目的在于传授某些具体技术,并不需要有明确的职业导向性。如木匠师父教一个年轻人做一个木门,这个年轻人接受了木门制作这项技术的教育,而木匠是一个职业,这个年轻人如果想以后成为木匠,还要跟师傅学习其他技能。普通教育是强调对某一门学科知识的传授,也没有明确的职业导向性。如普通高等教育开设中文专业,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中文专业方面的知识,毕业后学生可能成为作家,也可能是编辑、教师或者管理人员。再以计算机学习为例,普通高校可以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其教育目标是传授该专业学生计算机领域所涉及的各项知识。各种培训机构也可以就计算机领域某项技术如网页设计或电脑维修开设技术培训课程,传授学员计算机某方面的技术,包括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这都属于技术教育范畴。但是以某一具体职业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如程序员或网络管理员则是一类职业教育,则是对某一具体职业的培养。此外,学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均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如程序员的培养可能要通常职业学校三年的学历职业教育完成,而网络管理员可能只需要一年的非学历职业培训即可完成。三类教育形式分类差异见表1。
根据我国目前现有职业的分类,职业的数量要大于普通教育根据学科教学体系划分的专业数量。职业的设置要有科学严格的规范,具体职业采用的教育类型和教育时间要根据职业特点而定。此外,笔者认为普通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所涉及的内容在很多方面会出现交叉。普通教育的一些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能成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领域也涵盖了诸多技术教育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职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简单的技术教育很难承担起一项职业所需的全部要求。同时,职业种类繁多,职业教育涉及的范围较广,如经济与管理领域岗位的职业教育涉及的不只是技术教育的范畴。
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遵循职业教育的特性。职业教育特性不明确,直接导致了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混乱,具体表现在专业设置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及技术教育存在着较大的趋同性。普通教育的专业是按照学科体系设置的,普通院校可以按照学科体系设置经济学、数学、法学、英语、旅游管理等专业。职业教育院校专业设置则应带有明确的职业导向性,如保险经纪人、销售员、翻译、导游等具体职业类型。国外的职业教育通常有明确的职业导向性。以德国为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开设的专业即是职业,如房地产销售,电工,化学实验员、面包师等均带有明确的职业导向性,2010年这样的双元制培训职业在德国共有349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笔者认为,明确的职业导向性不仅是职业教育的特性,而且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然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特性,专业设置趋同与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专业设置趋同的问题较为明显。以2010年教育部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信息技术类)为例,该类专业包括计算机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站建设与管理、网络安防系统安装与维护、软件与信息服务、客户信息服务、计算机速录、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电子与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应用、数字广播电视技术、通信技术、通信运营服务、通信系统工程安装与维护和邮政通信管理。从中不难看出,我国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并没有明确的职业导向性,所开设的专业几乎均属于技术教育或普通教育范畴。
我国高职的专业设置存在着与中职类似的问题,即高等职业教育实为高等技术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以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为例:电子信息大类计算机小类包括的专业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硬件与外设、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管理、软件技术 、图形图像制作和动漫设计与制作。公共管理类包括的专业有公共事务管理、民政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管理、海关管理和环境规划与管理。可以说,我国中职和高职承担了技术教育为主和普通教育为辅的培养任务,与其称为职业院校不如说是技术院校。当然,我国的中职和高职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简称。从字面意思上,可以理解为中职和高职既是职业教育院校又是技术教育院校。但是我们习惯将之简称为中职、高职以及职业院校,这样的简称显然会引起歧义。如果我国中职和高职明确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培养目标并举的办学特色,那么为了避免职业技术教育称谓可能引起的歧义,笔者建议,其称谓应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技术与职业教育”一词。此外,我们是否可以将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分开办学,分设相关院校,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四、结合职业教育特性对职业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职业教育要提高办学层次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我国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究其根源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定位不明确和所处层次不高有一定的关系。很多人简单将职业教育等同于低级技术人员的培训,这显然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层次。社会是有不同职业人士组成的,如果说职业教育是培养某项具体职业的教育,那么职业教育也可以达到很高的层次,在需要较高知识基础的专业可以进行并且也需要职业教育。笔者认为,牙医和师范教育以及目前普通高校开设的专业硕士中的部分专业如兽医硕士等一些具有明确职业培养目标的教育均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受我国职业院校发展历史的限制,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还没有发展到这样的层次,我国普通教育承担了很多职业教育的培养任务。笔者建议未来中国可以创办真正的职业大学,较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不同学历培养层次,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可以创建自己的学历层次,如职业大学也可以颁发的职业本科、职业硕士研究生和职业博士研究生的学历证书,名称上可以是学历加上具体职业名称也可以是职业名称直接加学历,但是要严格控制职业研究生点。另外,不是所有职业都必须设立三级职业层次。有些职业可能需要的起点较高,那么不妨只设立职业硕士或者职业博士,不设职业本科培养层次,有些职业可能暂时只设立职业本科。我国的职业院校可以先从职业本科教育开始。目前,极少数职业院校的极少数专业可能达到或接近普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层次,职业教育层次的提高要循序渐进完成,不能急于求成。此外,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学历之间也可以建立相互衔接的桥梁。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层次的等级划分,不仅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使职业教育走上高、精、尖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且对职业院校及其教职工也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当然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职业院校培养层次的提高还要走很长一段路。
(二)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科学合理
明确的职业导向是职业教育区别与其他教育类型的特性。职业教育院校开设的专业应该以职业为导向,要有明确的职业性。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需要专业人员结合本国国情制定。我们应该整合相关资源,设置专门机构,结合我国国情,研究适合我国的职业名称、职业描述、职业内容、职业教育类型和职业教育年限,负责规划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不仅要设立新职业,我们还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新和淘汰一些老职业。此外,鉴于我国高职本土化的特点,如何设置高职专业,问题尤为突出。国内很多学者认为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是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这显然存在误区。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专业设置没有明确的职业导向性,专业设置趋向于普通高校,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只是更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教育内容中涉及更多应用型知识。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本土化的概念,我们首先要明确其概念和培养层次。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是介于德国职业学校和应用科技大学(曾译为高专)之间的一类学校形式。笔者认为,高职专业设置上不仅要遵循职业教育的特性还要体现与中职培养目标的层次差异性,如中职可以开设导游专业,高职则应开设如涉外导游等需要较高技能的专业。
(三)职业教育要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可以分为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我国目前对职后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德国,职业教育(Berufsbildung)包括:职业预备教育(Berufsausbild- ungsvorbereitung),职业培训(Berufsausbildung),职业继续教育(Die berufliche Fortbildung),转行业职业教育(Die berufliche Umschulung)。职业预备教育主要是职业教育前的预备教育,通常是主体中学(初级中学)学生毕业后,接受职业教育前对其进行经济与技术方面知识的教育,如金属技术、木材加工工艺、电子技术、纺织技术、土木技术、经济与管理等,这些大技术领域涉及很多具体职业。如木材加工工艺就囊括制木桶工、小船建造工、木材机械工和细木工等等,此外也承担了为那些暂时还没有找到培训岗位的学生做培训的任务。职业预备教育为青少年未来职业选择提供了指导,并为职业教育做好了准备。在德国很多州有职业基础教育年(Berufsgrundbildungsjahr),学生要专门接受为期一年的职业基础教育。职业培训则是对某一具体职业的教育,即双元制职业教育。职业继续教育是对已接受了职业培训毕业的学员工作后进修的教育,培养的级别要高于初次职业培训,包括企业内部、行会、学校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的继续教育等。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法,职业继续教育的进修职业包括面包工师傅(Baeckermeister)、泥瓦工师傅(Maurermeister)、木工师傅(Tischlermeister)以及其他多种层次较高的职业培训,这也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层次。转行业职业教育是为已接受过某项职业培训的人员获取其他职业进行的职业教育,它为因个人或者社会原因需要转行的人员提供了职业培训可能。职业预备教育和职业培训属于职前教育,而职业继续教育和转行业职业教育属于职后教育。只有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互衔接,职业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进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明确职业教育的特性,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已经基本完成,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没有明确职业定位的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很多毕业生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普及化同时包括本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扩张,然而在没有明确职业教育定位以及没有科学的专业设置的前提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盲目扩张,势必影响到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及职业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首先明确职业教育的定位以及保证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科学合理性。此外,国家还应加强对职业资格的准入资格制度以及职业教育考核制度的管理,在制度上保障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以上仅一家之言,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学者和专家对职业教育特性及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问题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4.
[2]王炳照.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问题的历史反思[J].教育学报,2005(04).
[3]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9.
[4]周光勇,宋全政.高等职业教育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1-2.
[5]BIBB. Ausbildungsordnungen und wie sie entstehen[M]Verlag: BIBB Bonn,2011:9,11,19.
[6]Heinrich Schanz. Institutionen der Berufsbildung-Vielfalt in Gestaltungsformen un Entwicklung[M].Schneider Verlag Hohengehren, Baltmannsweiler,2010:18-19.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打造;专业设置;品牌
近年来,我们学校作为一所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升学就业并重”的办学思路,树立“以管理树形象、以质量求生存、以就业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农村中等职校专业设置的新品牌,学校办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职业教育学认为,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出以能力为本位的初中级应用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但应具有在某一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职业群中就业、转岗、晋升的能力特征,这种特征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和专业建置与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劳动就业等密切相关。
专业设置是职业学校教学实践的核心,任何专业设置都不能脱离职业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环境和自身的具体条件。因此,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角度来考虑专业设置问题,从职业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办学条件出发,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在保持专业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保证专业设备的投入,努力提升专业教师的素质,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毕业生才能顺利实现就业。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许多新专业应运而生,职业学校对市场需求的热门专业趋之若骛,有条件要上,无条件也要上;我们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专业划分过细,盲目跟风,追逐热门专业,课程内容过于狭窄,趋向功利,时髦专业仓促上阵,往往在教学经费投入、教学设备配置、师资队伍建设等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上,都不符合新专业设置的要求;另外,许多学校热衷专业技能的强化培训,忽略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导致专业设置步入误区。为此,中职学校必须结合自身优势,增强学校的职教功能,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重点建设品牌专业,努力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
一、市场需求——专业设置的原动力
市场需求是农村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近年来,我们学校为了打造专业品牌,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在专业设置上,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小组,定期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市场对人才数量、规格和种类的需求,在反复讨论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订了“开发创设新专业、充实发展骨干专业、调整改造过时专业、推广复合性专业”的发展思路,保证了专业设置贴近市场需求。
学校在1996年9月,我们学校经过调查发现,通渭县食用菌销售大有市场,种植户收入较高,学校便组织生物教师,通过钻研食用菌栽培技术,在学校设置了食用菌专业,进行技术培训,前后共培训学员5期,共有学员146人,他们大多在自己的承包地里搭建大棚,种植蘑菇,年收入几万元,为家乡农民脱贫致富贡献不小。另外,全县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缺乏,严重制约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我们学校经过调查研究,设置了音美专业班,到目前为止,共招收学生560多人。有的毕业生已分配至农村中小学,有的还考入大专院校,毕业后已投身于家乡艺术教育事业,成功地解决了中小学艺术教师缺乏的尴尬局面。
学校根据当今世界信息化产业的强劲发展趋势,一直把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电子电工专业作为重点专业来发展,如今这两个专业已分别成为省市级重点专业,在校生人数占到了全校一半以上,且就业率与对口升学率均高于其他专业,成为我县颇有影响的职校专业品牌。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整合,如今学校已成为了以计算机专业为龙头,以电子电工专业骨干,以汽车驾驶与维修、建筑施工与装潢、学前教育、现代农艺等专业协调发展的比较完善的专业结构,较好地适应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应用能力——专业设置的着力点
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学校根据各专业的技术发展情况和学校就业现状,从强化应用能力入手,突出主干课程,坚持“实用为本,能力为标、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按应用能力需求设置专业,整合课程资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学校从1993年开始设置计算机专业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学校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了调整和“刷新”,从学生自身素质和社会需求出发,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对市场流行且用户较多的应用型软件能熟练操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这一科学定位、使得学校在面向学生、服务社会的计算机技术教育与培养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招生与就业、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
为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强化应用能力,我们学校还根据行业和职业岗位群的目标要求,制订了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建立了能充分满足学生实习的校内外实训基地10多处,并利用暑期和毕业前夕派专人带学生到联办单位顶岗实习,以增强职业技能;每年还举办专业技能大赛,并实行“双证”制,毕业生获证率高达92%以上,绝大多数专业毕业生都供不应求,目前毕业生已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单位的技术业务骨干,不少人已走上企业中层管理岗位,有的还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和优秀民营企业家,受到表彰和奖励。
三、技术培训——专业设置的加油站
学校在全力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还充分利用专业师资、技术设备和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依托骨干专业面向社会开展了灵活多样的短期培训,成为我校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新亮点。仅近三年来,学校先后开展了建筑预算与施工、计算机应用、机电一体化、学前教育、食用菌技术、电子政务、服装刺绣等专业培训30多期,培训学员共达4300人,其培训对象有小学教师、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下岗职工、劳务输出人员、待岗青年等,学校还为联办企业走向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000余人,对在职职工进行短期岗位培训5期,共1500余人,使育人由学校伸向社会,在学校与社会之间营造了一个更加宽阔的“接口”。由于培训学以致用,工学结合,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办学形象。
同时,技术培训也给学校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为学生及其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活力,使其进入了“投入——效益——发展”的良性循环。学校被通渭县委、通渭县人民政府树为“育人揽才先进单位”和“劳动力转移输出培训基地”,被定西市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确定为定西市“第八职业技能鉴定所”;被教育部、建设部确定为建设行业“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所有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活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校的招生和就业都呈现出旺长的势头,被甘肃省教育厅树为“省级重点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四、面向产业——专业设置的新坐标
面向产业是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什么样的产业有发展潜力,我们就设置什么样的专业,惟其如此,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有就业岗位,才能使“英雄有用武之地”。为此,我们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十分重视产学研相结合,依托产业办专业,借助专业学技术,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走向了当地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大军,活跃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大舞台上。目前,学校办有与计算机应用,建筑装潢与施工,食用菌等骨干专业相对应的校办企业5家,如通渭县锦华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洋洋菌业园、通渭县职校印刷厂等,建立了一个与企业之间的“教育教学、实训生产、经营服务、科技推广”的双赢互利机制,成效十分显著。
为了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双赢,学校近三年来先后派出专业教师35人次到校办企业参加实践活动,帮助了校办企业解决了汽车维修、软件系统安装、建筑工程、农技推广等技术难题24个,同时提高了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双师型”教师达到了54.6%,近年来校办企业生产实现利润总额1567.4万元,在为学校提供大量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还派出了27人次的技术骨干到学校各专业兼任专业课教学和举办讲座,协助相关专业制定修改教学计划、实纲以及技能考核标准等19个,并为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工、汽车驾驶维修等专业提供了145人次的实习与实训岗位和358人的就业岗位,收到了校企双赢、共同服务于社会的良好效果。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指出:“第二条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适应各地、各行业对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第三条 国家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设置符合国家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要使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能够跟上时展的需要,就必须把专业设置放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紧跟市场,服务社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来助跑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职业技术教育学》,纪芝信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定位于市场需求,以职业导向为原则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其价值就在于以服务学生为核心目的,系统、科学地帮助学生提前做出就业分析,以增强其日后的就业竞争力。从学生职业发展生涯的角度来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这番改革,既实现了既定的教学培养目标,又符合中职计算机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无论是为满足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还是为凸显计算机教学的职业化方向,基于职业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都有利于今后的创新与突破,对未来计算机教学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指导性意义。
二、影响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
1.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
一方面由于缺少必要的相关企业需求的调研和评估,所以教学目标没有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岗位需求出现严重脱节;另一方面,很多中职院校将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定在培养拥有软件开发和硬件维护等方面能力、全方位管理型计算机专业人才上,目标过于宽泛,不但较难实现,而且容易造成学生特长不突出,基础技能又无法完全掌握的尴尬状况。
2.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多数教师因多年的教学生涯对相关理论课程的了解和研究已经十分深入和透彻,讲解起来并无压力。但恰恰因为其执教时间较长,所以缺少一定的计算机实践项目的研究与操作经验,再加上自身某些知识技能的限制,导致计算机教学质量难以改善。
3.计算机课程内容设置有缺陷
当前中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内容设置大多偏向理论性教学,忽视了实践应用课程内容的增加,让原本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学科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厌学畏难情绪明显,实践应用能力也得不到真正提高,无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三、基于职业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教学目标的重新确定
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应结合学生特点,将职业导向要求纳入到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目标的确定当中,同时严密关注市场人才的动态变化,将企业岗位相关工作流程的规定和要求引入到教学目标中,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以讲解和演练,把握教学目标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大方向,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丰富课本教材内容,以实地调研、网络统计、市场分析等形式,落实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中职计算机人才培养计划。
2.增强中职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能力
学校应倡导和鼓励教师多参加校内外职业技术培训和进修课程,以便丰富和补充自身的计算机实践经验。同时教师还应立足于市场需要,不断拓展专业涉及范围,将专业知识和其他方面知识充分联系到一起,不仅能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还能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全面的综合能力,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更具有市场竞争能力。
3.做好教学内容的优化调整
关键词:信息管理 ACCP 课程置换 专业改革 IT职业教育 北大青鸟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形式,在我国起步较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处在摸索阶段,许多观点和看法主要来自国外的经验和做法,一开始就没有建立起独立的教育体系,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等都照搬了本科的教育模式,本质上还是传统教育模式,着重培养基础和理论知识,并没有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现状
自1999年开始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以来,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或专业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同的专业。无法否认的是,在高职院校建校初期,该专业的设置,对学校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暴露了许多问题,主要有:毕业生没有掌握企业所需的技能,理论、实践都比不上本院院校的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进而影响到该专业后继的招生等。市场上,一方面大量的IT毕业生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另一方面高级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人才缺口巨大,造成IT人才过剩的假象。
二、专业发展出现的问题和目前的困境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一开始就照搬照抄了本科模式,这是对高职教育先天认识不足造成的;还有就是当初在设置专业的时候,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仅仅看到了当时,计算机专业是热门专业,一味地跟风、一窝蜂贸然开设信息管理专业。
2.课程体系
延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仅对本科的课程体系进行小修小补,或在课程设置上从四年制“瘦身”到三年制,或在课程内容上进行“有的放矢”的删除,或在知识深度、难度上进行取舍,上述都没有从根上脱离本科模式的影响。
3.教材问题
由于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先天不足,以及照搬了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缺乏创新,直接导致教材也存在许多问题:(1)知识结构陈旧,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2)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严重不足,存在着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与职业资格证书缺乏衔接等问题,制约高职人才培养。(3)教材内容偏离专业培养目标,教材订阅取决于任课教师,由于任课教师对专业培养目标缺乏系统的了解或理解不一致,或者市面上相应的教材不好订阅,造成知识体系脱节或重叠。
4.师资问题
师资水平不高,脱离应用背景和技术前沿,这与高职院校的师资有关。师资主要来源:(1)传统学科型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来,没有参加社会一线、专业对口岗位的实践,特点是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历和经验。(2)毕业后,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一线、专业对口岗位工作,特点是实践经验丰富,但知识老化,毕竟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太快。
5.认识存在偏见
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在认识上还存在着许多偏见,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还有待提高。高职的生源绝大多数是高考的最后一批,久而久之,偏见就形成了。
三、引入北大青鸟ACCP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置换改革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
针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先天问题和目前的困境,许多高职院校都进行了积极的专业改革,各式各样的改革形式包括:课程置换、产学研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定单式培养、项目式教学、“学工交替”等等。改革的目标很明确,以使用技能和就业为导向,案例为主线,动手能力为突破点,突出专业技能的训练,实现学生在校即为准职业人。
“闭门造车”的专业改革,仅仅是原地踏步,注定是失败的。经过充分调研软件行业现状以及软件公司进人需求,结合台州当地的实际情况,我们通过与国内IT职业教育第一品牌――北大青鸟Aptech公司(截止2008,国内市场占有率为39.8%)合作,以课程置换方式引进ACCP课程,达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具体地讲,课程置换,就是将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现有的课程体系引入到学校的学历教育中来。充分利用培训机构的优势,来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ACCP课程置换,就是把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相关课程,全部或部分地替换为北大青鸟Aptech的ACCP培训课程。运用北大青鸟Aptech优质的课程体系,改革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以弥补原有课程体系的不足,从而紧扣就业市场需求,突出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提高学生就业率。同时,将职业教育引入到学历教育,有效地解决或改善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1.师资方面,授课教师需要经过青鸟总部的技术培训、考试,并获得相应的授课资格证书,即执“证”上岗。通过培训,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升了专业技术水平;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打造了一支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学校的脊梁,师资队伍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没有良好的师资,是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的。
2.课程体系方面,依托北京大学教育资源和印度IT职业教育优势,由中美印软件技术专家联合研发,课程开发经过深度企业调研,专业分析用人企业的招聘需求,充分明确当前软件企业所招聘技术人员的技术需求,再从中提炼总结关键的就业技能点,并采用逆向设计确保就业理念,项目驱动、案例贯穿的形式融入到课程设计中,致力于全面提升学员就业竞争力,引领未来IT技术发展潮流,保持了北大青鸟IT教育ACCP课程体系的国际同步水平以及在国内IT职业教育领域的领导地位。
四、小结
通过课程置换,明确了我们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软件工程师,采用北大青鸟优秀的课程体系,在学历教育中通过课程置换引入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优势,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保证了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同步,扭转了传统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加速了高职软件人才的培养。分析我院2006级青鸟学生的就业情况,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明显高于其他班,在历届的计算专业毕业生中,也名列前茅。实践证明,通过课程置换引入ACCP课程体系,改革信息管理专业,是高职院校快速提升办学水平的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1.汪伟,卜天然.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2007.11
2.北大青鸟Aptech产品研发部.ACCP5.0产品使用手册[M].2008.1
3.程琪.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和思考[J].考试周刊.2007.(45):118
4.上海市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汇编[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改革与战略.2007(1)
6.韩广琳.目前我国高职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J].天津教育.2004(4)
7.黄峰.当前高职教材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8)
8.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9.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信息化发展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在21世纪,科技、经济、文化、环境等领域的变化必然影响和要求着教育的变革。正如罗马俱乐部成员E?拉兹洛在《决定命运的选择》中所指出的"如果我们要增强人类对正在变化的环境的反应,就必须保证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接受最低限度的教育,都拥有相当自由和无偏见的通讯渠道,都能获得有关的可靠的信息。"信息社会选择了教育,而教育也离不开信息。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知识与信息就象产品一样频繁地更新换代,人们如果不能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就无法及时利用这些信息,无法适应信息爆炸时代的高速度、快节奏,因此,我们认为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应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高校学生进行信息教育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应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早在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统计局所编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把第五层次的高等教育第一阶段的特点描述为:"对所学学科中的理论性、一般性和科学性原理不大侧重,花时不多,而侧重它们在个别职业中的实际应用。故所列课程计划与相应大学学位教育相比,修业期限要短一些,一般少于4年。"这个阶段被称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此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根据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对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进行修订,于1997年将属于高等教育的第五层次(高等教育第一阶段)划分为A、B两类,其中5B是"那些实用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课程。不难看到,这正是我国近20年来高等职业学校所强调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高级职业技术型人才。
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是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的教育,特别是着重进行适应社会发展和生产发展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技术培训,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这种观点已为高职的办学实践所证明,也得到广泛的认同。培养目标的特性,使原本就带有较强的工具性倾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人类知识、科学方法精细化发展的今天,不得不设置更多、更专、更精深的专业以适应社会、科技和职业发展的需求。这种较强的"针对性"、"职业性"虽强化了职业技术教育"实用性"的特征,但也使其在实施过程中因传授知识的专门化与相对性,整个知识体系难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割裂与异化现象。这种情况在知识急剧增长和分化的信息社会中表现得愈来愈加严重,这就造成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和别人竞争与合作时处于弱势和不平等的位置,对他们的职业流动和全面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他们需要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拓展知识与沟通的能力。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性在给高等职业学校带来生存和发展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危机。
面对时势,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观念的更新与教学内容、方式的变革是必要的。业内人士提出,其应对的办法是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一般认为,除专业知识外,学生应具有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笔者以为在这基础上还有必要强调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作为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学校理应将自己融入信息社会,着手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信息教育的重要性并着手实施。现实表明,高等职业学校实施信息教育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其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必需。
一直以来,人们对信息教育的认识存在一种偏差,常将之等同于计算机课程的开设。其实信息教育不仅指信息技术教育(主要为计算机教育),它包含着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下面试结合高等职业学校特点展开说明。
与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有关的知识可称之为信息知识。在这里,信息的获取包括信息发现、采集与信息优选;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信息利用则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自我更新知识,用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等)。结合高等职业学校特征我们认为,开展信息知识教育应以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包括通信、传感等技术)为基础,结合专业教育掌握信息方法(即用信息的观点来分析自然和人类思维中的问题和矛盾,求得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最佳方案)。掌握信息技术与信息方法是信息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是高等职业学校开展信息教育的基点。
与信息知识相对应的能力可称为信息能力。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对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高职院校学生虽带有较明确的职业定向性,但作为个体应在心理上构建一个开放的、全面的信息接受机制,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第二,高职院校学生应能在接受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利用信息科学理论对信息中的真伪、虚实、良莠进行判断、评价和选择;第三,应具有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因受基础知识、学业年限、专业方向等的限制,高职院校学生更应强调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既是现代人必备的生活技能,也是新型劳动者必备的技巧。
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是信息教育的主旨所在,但信息观念却是信息教育的前提。我们以为它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尊重知识的观念。即形成"知识即财富"、"知识即资本"的观念。不尊重知识、不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价值知识,就不能进入任何先进的职业领域,就无法完成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第二,全新的时空观念。走在时间前面不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与社会经济息息相关的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基础,高职学校的师生有必要改变"慢工出细活"的时间观,树立"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懂得惜时如金;第三,未来意识。这要求人们能在了解过去、现在的基础上根据事物发展状况、规律,进行信息的分析和综合,从而对事物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第四,创新意识。这是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学校师生的客观要求,具有创新意识的人能不为传统习惯势力所左右,标新立异,提出独到见解。
信息道德教育是信息教育的"航标"与保障。在信息化时代,传播媒介多样化使得任何特定的信息可以借助多种媒体以传播,各种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必会渗透自己的主观看法,这就易使信息的意义产生分歧,也使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无所适从。面对日益复杂的信息环境的影响,确立以社会基本原则为标准的信息道德,树立对信息的责任感,培养学生面对信息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显得异常迫切与重要。在信息化社会里,这种能力将成为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集中体现。信息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在面对不同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行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面对道德困境时提出新的准则的能力和勇气。
高等职业学校的信息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收集、选择信息知识的能力,以及规划和运用这些信息和知识的能力。高等职业学校信息教育的开展除了树立信息观念、加强信息道德教育等主要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之外,笔者以为很重要的一点是练好"内功",这个内功既包括硬件
方面也包括软件方面。其主要有:
第一,完善学校的计算机设置是高等职业学校实施信息教育的基础。高职院校以重视和强调教学的实训环节、注重实训效果为立校之本,在信息社会化的今天,新的信息技术为以技术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创了一个具有潜力的新局面。在实训教学环节中,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具有了生动、形象、可自定步调等优点,成为进行模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有效工具,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成为开展信息教育的基石。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经过近20年的努力,在教学手段现代化上有了长足的发展,普遍配备了计算机等现代教学设备,但也应当承认,由于客观原因,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的设置在数量上、等级上与现实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如何缩小差距是一个现实的急切的问题。笔者以为可行的方法是:其一,加大投入,依靠政府支持,为高职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其二,利用高职院校与社会产业间的密切联系,加强学校与企业,特别是与通讯和计算机公司的协作,借"他山之石"增加计算机设施的数量,提升设施的水平。
第二,在更加开放、更加社会化的前提下改革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著名学者文辅相提出,社会信息化趋势下大学教育内容与方法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加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提高教育内容的起点,以知识的质的提高来应对知识量的激增;拓宽学科的面向,注重知识前沿,以扩大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活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个性,以激励学生的思维与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够用为度"的特性使得它与"厚基础"无缘,但真的就束手无策吗?我们以为,可以借鉴文辅相教授"以质取胜"的观点,采取提高知识质量,让学生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身心品质的方法。当然采取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必须注意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起点,在实施某特定职业领域所需的社会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教育及某特定职业所需的技能教育的同时增加有关职业社会和经济知识方面的教育;强调对专业课程的依托和传授知识、技术的学术本质的理解,并力求走向提炼与整理,使教学内容达到"降低重心、削枝强干"的目的;将着力点放在学生素质的提高上,放在教学生学会选择上,在选择中拓宽面向、了解前沿、扩大视野,在选择中教会学生使用和学习信息的能力。
通江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处大巴山区,系典型的“老、边、山、穷”地区。全县有各类残疾人54504人,其中农村残疾人46440人,占残疾人总数的86%。如何做好这一庞大特殊群体的职业培训工作,成为摆在残疾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从通江县的实际出发,对农村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工作进行初步探讨,就教于方家和同仁。
通江县农村残疾人职业培训基本情况
通江县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起步较晚,自1994年成立县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后,方开始着手对残疾人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对农村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则开展得更晚,直到2002年,随着县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步入正轨,对农村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工作才全面铺开。几年来,共培训各类农村残疾人近万人次,以种植业、养殖业培训为主,加工业培训和其他培训为辅。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首先,培训模式单一。
农村残疾人职业培训一般由基层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实施,残联配合,将各类残疾人组织到乡镇集中培训;县残联则根据各乡镇的培训计划将相应的培训经费下拨到乡镇,模式单一僵化,缺乏灵活性与创新性。
其次,培训时间短暂。
农村残疾人居住分散,山高路远,加之残疾人自身的生理、心理障碍,集中到乡镇殊为不易,这就直接导致培训过程仓促,一般就是几个小时,这样实难保证培训效果和质量。
第三,培训内容单调。
培训以养殖业、种植业为主,内容重复单调,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这些产业的劳动强度较大,对从业人员的身体素质有较高要求,反观农村残疾人的构成,以肢体残疾、视力残疾人居多,难以胜任如此强度的工作,显而易见,培训内容和受众不能收效对接。
第四,残疾人自身认识不足。
农村残疾人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残疾人对接受职业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人能够拖着残疾之躯跋山涉水到乡镇街道来,就是冲着几十元的误工补助,如果国家能够给他们定期生活补助,他们对于就不就业无所谓。
第五,授课方式教条。
为残疾人进行授课的一般是专业的农技人员和畜牧人员,没有充分考虑到受众的生理、心理、文化水平的特殊性,授课语言显得死板、教条,所编写的教材专业术语过多,残疾人无法看懂,更谈不上消化理解。
第六,跟踪服务不够。
对接受培训后的残疾人的生产、生活关爱不够,没有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农用物资供应、个人信贷、产品销售上给予足够的支持和优惠。
最后,缺少培训阵地。
整个县没有专门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培训的职业培训中心。残疾人职业培训没有重要依托,缺少专业设备、人员,培训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缺乏系统性、长期性、专业性和科学性。
造成问题的原因
地处山区,发展水平滞后。通江县地处米仓山南麓,境内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一般海拔为500米至1000米,最低为305米,最高为2089米,高低相差1784米。加上历史积淀的原因,造成全县无高等级公路、无铁路,年财政收入不到5000万元。区位劣势明显,交通闭塞落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在整个大环境的制约下,农村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必然问题多多,难如人意。
缺乏经验,应对能力不足。通江县农村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起步太晚,兼之卑处一隅,少有机会出外学习取经,因此此项工作的开展全凭“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在具体工作中就显得应对乏术,反映迟钝,暴露出了能力不足的问题。
疲于应付,工作作风不实。身处一个如此贫穷落后的环境,却要对几万残疾人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确实是艰难之极。因此,难免有怕困难、怕吃苦、怕受罪的念头,工作敷衍应付,得过且过的现象时有出现。“只要我没挪用残保金,钱下拨到乡镇你怎么用不关我事”的惰性心理、偷安心理较为浓厚,导致工作不积极、不主动、不动脑、不用心,缺乏创造性和开拓性。
解决问题的对策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的制约,也有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多方面入手,既要逐步创造条件改善客观环境,更要狠挖思想深处的缺点,加以克服和改进。
首先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完善职业培训机制。
除以乡镇为基本单位进行基层培训外,还应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山区、农业县特点的多种培训模式并举的长效运行机制。
1.灵活培训。因人制宜,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残疾人的残疾特点、居住环境、经济状况进行不同的培训,实施“量体裁衣”式的服务,不搞“一刀切”。
2.分区培训。可考虑以村为单位,分片划区培训。具体做法是,选拔残疾人代表集中到县里或是到残疾人扶贫基地进行定期培训,然后再让这些残疾人代表回到家乡将所学技术传授给其他残疾人,这样既可以解决集中残疾人到乡上的困难,还可以延长学习时间、增强学习效果。
3.就近培训。组织残疾人到附近的致富大户家学习实用技术,再由残联给予传授技术的致富大户适当的经费补贴。由同是农民的致富大户传经送宝,进行现场示范教学,可以拉近距离,增强现实感,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联合培训。与农业、科技、教育、劳动部门联手,依托农业部门的农技推广站、科技部门开展的“科技下乡”和“星火计划”、教育部门的职业中学和成人学校、劳动保障部门的技工学校和就业训练中心,对农村残疾人开展适用、通俗、简便、灵活的多种技能培训。
第二,因地制宜,打破常规,改变传统授课方式。
针对农村残疾人居住分散,上街不方便的现状,可以以电器下乡活动为契机,为贫困农村残疾人补贴部分经费,提高农村残疾人户的电视普及率,在县电视台开办残疾人职业培训专题节目,定期播出。所讲内容要深入浅出,理论与现场、事例结合,增强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便于残疾人接受。同理,给残疾人下发培训资料时,书上的语言务求通俗、浅显、活泼,多用方言土语,乡谣民谚。
第三,紧跟形势,与时俱进,拓展职业培训内容。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培训模式,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适当保留传统农林牧渔生产技术培训的同时,加大高新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同时下大力气抓好计算机、按摩、缝纫、美容美发、电器修理、电焊、刷鞋等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村残疾人从事非农产业的竞争能力,推动农村残疾人进城镇谋生,引导农村残疾人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第四,加强监督,过硬检查,严把培训质量关口。
残联应会同财政、劳动、审计等部门加强对基层残疾人职业培训的检查、监督力度,杜绝走过场、重形式的现象,确保培训经费落到实处,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五,部门联动,各司其职,提高训后服务能力。
残联要与基层政府加大纵向联系力度,与银行、扶贫、劳动、工商、税务、民政、人事部门加强横向沟通和协调,对在农村就业的残疾人要加大帮扶力度,对进城从事服务业的残疾人要落实好国家优惠政策,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残疾人要予以支持和帮助。县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要结合新形势下的残疾人工作特点,提请政府制定切合实际的残疾人优惠政策,积极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安排残疾人就业。
第六,多方筹资,群策群力,兴建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
多渠道争取资金,建立通江县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以便使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向着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使零散的职业培训集中化管理,由政府统筹安排实施,重点发展初等和中等职业技术培训,适当地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培训,开展以实用技术为主的中期、短期培训;还可引入国家、省的专项资金,改善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的软硬件环境,使初等职业技术培训向着中等、高等发展,带动并提高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的整体水平,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努力达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