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范文

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

第1篇: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范文

论文关键词:主体化;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化则是要弘扬和培育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社会化和个性化双重作用和双向互动的过程,社会化与主体化双向互动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化和社会化的内涵

一提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化,很多人往往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也就是说教育者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导向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传统的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把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 , 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然而21世纪是一个弘扬主体性,实行主体教育的世纪。这不仅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而且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人类历史发展的需要。马克思把人类历史进程概括为三大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只有在第三种社会形态中,人的自由个性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可见,整体来看,人的主体性成长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由局部人的主体性到多数人的主体性的过程。

(二)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强调个体的自主性经济。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这种自主性要求,就必须自觉地以培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为目标,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自主自立精神,敢于创新,独立思考的健全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三)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认为人类只要拥有科学技术才可以统治和驾驭世界,于是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人们呼唤着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能控制科学技术的人,能控制和操纵物质力量的人,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化的趋势更趋明显。  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过程,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就是要培养社会化的人,服务于人的社会化需要,为培养社会人提供支持和保证。

(一)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思想上的多样化。在这个条件下,人的社会化状况也更加复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密联系个体所处的经济关系,推进个体的社会化。

(二)在现代社会中,对人的思想与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增多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现代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影响因素,如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的影响等。我们需要与社会新的发展相联系,充分吸收这种新的因素的影响,而这本身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要求也来自于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在当今时代,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信息刷新频率与社会中信息的平均刷新频率相当时,思想政治教育才可能获得最大效益,这也必须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来实现。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化和社会化之间的关系

第2篇: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构建

1当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过分强调音乐知识与技法的专业性: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因为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要求将授课重点放在相应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上,强调学生对于乐理知识的掌握与歌唱等技能的实践应用。这种教学方式的初衷是好的,其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内容设置为学生打下坚实的音乐学习基础。但过于强调音乐知识与技法,忽略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与学习特点,将生动活泼的音乐作品解构为相对枯燥抽象的音乐学习素材,小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难以真正感受音乐的魅力,不能在欣赏学习中体会到音乐的动人之处,本身相对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也变得无趣乏味,学生在课堂上很难提起兴趣,欣赏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1.2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突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地位。然而,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依然沿用以往的模式,强调自己“教”的影响,而忽略了学生“学”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音乐欣赏学习被限制在教师划定的范围内,其主体地位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激发。同时,音乐作品的欣赏更具有主观色彩与开放性,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时,很难调动起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其欣赏过程并非聆听与感悟,而是变成了完成一个个教师安排的欣赏任务,音乐欣赏教学对于小学生审美品位以及人文素质的积极性影响收效甚微。

1.3欣赏教学偏离音乐本体关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核心内容是针对具体音乐作品进行的聆听与体会,并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形成系统化的作品认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当前小学音乐课堂上愈发强调教学模式的创新,部分小学音乐教师为了追求欣赏教学形式的创新与内容的多样化,安排了大量与作品相关的人物故事、创作经历、背景等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欣赏教学的内涵。然而,部分教师在授课内容比例上安排缺乏科学性,在拓展性内容方面投入了过的的教学时间,针对作品本身进行的欣赏理解教学则相对不足,学生注意力往往被背景故事所吸引,不能将经历集中在作品本身,这种舍本逐末的课堂安排,淡化了音乐做品本身的价值与意义,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2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新模式构建策略研究

2.1创设浓厚的音乐欣赏学习氛围:在构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新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为学生营造理想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学习热情,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又较高的投入度。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在课堂上的注意力相对分散,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科学的设置音乐欣赏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将学生的精力有效的引导到音乐作品上来,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走入作品,深入的感受体会欣赏对象传递出的情绪与美感。

2.2选择阶段性的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因此教师应将小学音乐欣赏看做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选择阶段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应研究不同音乐作品情感与技法复杂性上的差别,结合当前小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确定欣赏素材。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富于童趣或活泼欢快类的作品,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感受音乐传递出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相关音乐知识与技法的传授。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此时教师可以将器乐作品作为学生欣赏的主体,而随着学生欣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教师教授的作品应该提高到更高的层次。通过这种方式,根据学生自身的层次水平,教学力度逐层深入,使得学生欣赏水品逐步提高。

2.3整合多方面音乐欣赏资源视:随着信息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大量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以应用,为教学质量带来了显著的提升效果。在构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新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新型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全面整合教学资源,从声光电等多个角度丰富音乐欣赏教学的形式,通过视听结合的方法将音乐具体化,使学生能够对音乐作品形成更为直观深刻的认知。同时,使用电脑、网络进行教学适应这一代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符合当前时展特征,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欣赏教学进行整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获取资源的能力。

2.4完善音乐欣赏教学评价体系: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然后让学生去感受作品所要营造的氛围,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对作品中的场景进行想象,然后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通过欣赏音乐,对作品展现的场景进行描述。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要进行适当地点评,当讨论结束,教师要报学生的整体观点进行梳理。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适当地点评,存在的优点,教师要指出并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发扬,而存在的缺点,教师也要指出,并提出改进意见。

3结语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欣赏教学作为一种审美和再创造的活动,包括了音乐的感知、情感的体验、音乐的联想等心理过程。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在音乐中去了解音乐、欣赏音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实现音乐教学智育和德育的双重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音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新模式构建策略,具有一定借鉴价值与参考意义。

作者:邢丽 单位:吉林省珲春市敬信镇学校

参考文献:

[1]李阿娇.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J].中国校外教育,2013,10:68.

[2]李红.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鉴赏能力[J].学周刊,2013,33:140.

第3篇: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范文

关键词:生物质发电;秸秆打捆;意义;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S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8-0000-01

随着秸秆向饲料收集利用机械化的方向发展,秸秆的粉碎收获和打捆技术配套设施有了较好的改善。由于秸秆是一种低碳量的清洁燃料,在生物质发电上有所成效,所以作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潜力资源而备受人们关注。

一、秸秆打捆技术的原理

秸秆有其独特的物理特性,中空节硬的结构使得其在燃烧过程中能大量的蓄热,而且自身的反弹性较大,堆放密度小,便于囤积和管理。秸秆由低密度向高密度的形式压缩需要借助很强的外力,这主要是由于堆积密度的增大,使得秸秆在已超过屈服极限的状态下,反弹力加剧,因此关于秸秆的压缩工作不是十分简单的堆积压制,而是需要不同工序的处理工作。

而机械结构运作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速度规格,能提供一定的外加压力操作,而且工作平稳、持久,所以,可以通过结合一定的优化手段,采用压扁、预压、主压的工序结合的手段,采用机械和液压组合的有效方式,完成手工堆积难以一次性完成的秸秆成分压缩。在相关的技术要求上,要求机械动力提供在100到135kW之间,生产效率要维持在每小时3吨以上,而涉及的秸秆的具体的打捆尺寸为,长1.5米,宽规定为1.3米,高1.2米,而单位的秸秆困重量规定在400到450kg,针对其含水量要尽量控制在百分之二十以下,确保单位秸秆捆的规格和具体产生能源的稳定效果。这样统一规格的压缩与堆积,便使得秸秆处理手段更加多样,处理结果更加有效,今后的资源利用上除了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秸秆的有效利用正对于农业大国的我们有着深刻的意义。但这一方面技术的开发等工作,在我国还未能全面贯彻,针对我国的具体现状,可根据商品化的高度需求解决目前生物质资源的浪费状况,其中秸秆用于发电技术的开发,不仅在电力方面成绩突出,而且充分扩大了能源的销售渠道。

这些愿望的实现都需要科学的收集和管理技术,因此要进行适当的压缩成捆技术,使其形成一定的形状和规格,解决秸秆储运的繁琐和燃烧发电的资源分散状况,使得一切具体工作更加有序、完整的进行。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在完善的成型设备和技术方面,还略显欠缺,因此要结合我国具体发展国情,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对我国屯剩的大量秸秆资源进行统一的打捆整理,实现资源的具体利用的规范化。

二、具体的设计方案

现如今,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应用小型设备进行秸秆打捆,采用机械和液压压缩两种工作模式,在大型设备的应用上,虽然也有部分改进,采用液压的方式,但是对于秸秆的打捆成型方面来说不够稳定,使得整体工作的可靠性不高,通过结合外国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引进,分别研究我国设备的现状,并做好相应的改革和处理工作。

秸秆的打捆主要经过输送、压扁、预压缩、主压缩和穿绳等工序进行,开始秸秆以整杆的形式通过输送带,并做好相应的压扁工作,经过机械式与液压式结构的双重作业,提高成捆的排列密度,然后在压缩缸的推力作用下,完成高密度秸秆方捆的规格制作。

含水率在百分之二十的秸秆容量通常为每立方米0.029吨,秸秆平均长度为2.2米,料槽宽度定位2.4米,输送机设计高度要调为可调节式,调节的范围在2.5到3.4米之间,倾角系数定位0.72,所以秸秆输送机的产量可表示为:

料槽的宽度、高度、链条传输速度、倾斜输送系数、具体输送效率、物料自身重量之积,所算结果乘以3600,其中输送效率规定为0.65到0.85之间,计算出的结果与实际产量比对之后,基本符合工作相关的产量要求。

压扁设备的主要部件是压扁辊,通过设计的可靠性,实用性等,结合具体力学推算材料的强度是否满足要求,主要包括材料的抗弯截面系数和实际应力的测量。

主压缩结构的设计要考虑支撑部分和压缩部分的具体组成,支撑部分主要依靠桁架的组件构成,桁架的强度需要通过有限元分析手段,根据对应作用力的具体反映效果考虑桁架的结构是否符合标准,确定压缩结构的稳定性。通过相关数据可以计算真实的材料横截面积,表达为:结构工件的工作应力等于作用在具体工件的力值除以工件的横截面积,计算结果要满足不超过工件结构自身的许用应力。所得结果经过现实比对,便可确定材料的强度是否能够满足统一的工作要求。

三、总结

只有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提高部件的结构功能,加强秸秆打捆技术的生产效率,提高机械运行的时效性和可靠性,节省不必要的工作成本投入,做到科学技术的有效创新和具体工作效果的充分的结合,有效开拓我国用电资源、能源开发的手段和途径,带动我国具体相关产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强我国新局势下发展的主要核心地位,巩固国家综合实力的上升。

参考文献:

[1]赵天冬.发挥农作物秸秆最大效益 促进生物质发电良性发展[N].农民日报,2009.

[2]王静.高效催化剂催化裂解玉米秸秆[J].能源工程,2010.

[3]卞永存.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玉米秸秆厌氧干发酵影响的比较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

[4]李永军.生物质在下降管内的热裂解动力学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1.

第4篇: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范文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桥梁;裂缝控制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266-01

1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施工机具、设备和建筑材料的发展,桥梁施工技术不断改进、提高而逐步发展和丰富起来。钢筋混凝土桥梁是目前我国桥梁工程中建造最多的桥梁之一,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长期承受着静载、动载和变形荷载(温度、收缩、不均匀沉陷)等作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混凝土开裂、破损等,这将影响到桥梁结构物的正常使用,严重的甚至引起交通事故及缩短结构的使用年限。本文就如何加强钢筋混凝土桥梁裂缝控制进行探讨。

2 钢筋混凝土桥梁裂缝的原因

一般地,肉眼可以看见的裂缝为0.02mm-0.05mm,从工程有害影响最小的界限判断,裂缝不能大于0.05mm。

2.1 钢筋混凝土自身因素

由于混凝土中骨料级配差、加水量大、构件厚度大、捣振不均匀等原因,致使混凝土固化缓慢、粗骨料下沉、水泥浆上浮。下沉的粗骨料被钢筋阻隔而产生不均匀下沉,致使被阻隔的部位出现裂缝。上浮的水泥浆导致混凝土表面收缩率增大,致使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沉缩裂缝一般产生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沉缩量一般为构件厚度的1%左右。

2.2 温度导致裂缝

钢筋混凝土受电弧焊接、大气及周围温度、阳光照射、水泥水化放热等诸多因素影响,在遇到冷热变化较大的时候,产生温度应力,就会发生膨胀和收缩,一旦混凝土强度低于温度应力时,就会马上产生裂缝。冬季施工及蒸气养护时如措施不当,混凝土内外温度不均,骤冷骤热,也很容易产生温度裂缝。

2.3 钢筋锈蚀导致的裂缝

因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足,或有氯化物浸入,或者质量较差等等因素,均可发生锈蚀反应,导致破坏钢筋表面的氧化膜;发生腐蚀之后,产生的锈蚀物氢氧化铁的体积就比原来增长约2~4倍,产生膨胀应力,致使表面混凝土剥离、开裂,产生裂缝。

3 如何加强钢筋混凝土桥梁裂缝控制

3.1 重点加强混凝土钢筋网的有效保护

钢筋在混凝土板中主要是抗拉构件承受拉力,起着抵抗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砼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混凝土上层负筋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容易被忽略的问题。究其原因: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施工中受到人员踩踏后容易弯曲、变形、下坠,负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而马凳筋太少、马凳设置间距过大或甚至不设,负筋无法受到有效依托保护;加上各工种交叉同时作业,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尤其砼泵管装拆时无处落脚而直接踩踏到负筋上。由于负筋被踩踏而不能起到抵抗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作用,从而导致楼板裂缝的产生。对此防治的方法是混凝土楼板施工强制要求使用悬挂法施工,有效的避免了现浇混凝土施工作业造成板筋保护层厚度不足的问题。

3.2 科学设计混凝土配合比

选用合格的高等级低水化热水泥及拌和用水,减少水泥用量和水化热;严格控制混凝土骨料的含泥量,改善骨料级配,配合比设计时最大限度地增加粗骨料用量,取最低的水灰比。

应用微膨胀外加剂,如u型膨胀剂(无水硫铝酸钙或硫酸铝),以使混凝土内部产生的膨胀应力可抵消一部分混凝土的收缩应力;选用缓凝高效碱水剂和粉煤灰,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的和易性,减少水化热。

3.3 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控制

混凝土浇筑前要先对模板进行检查,保证足够的刚度和牢固度以免胀模变形。混凝土浇筑时须保证有足够的坍落度和流动性,不得随意改变水灰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浇注、振捣、养生等各个工序,控制浇筑厚度、宽度;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并加强振捣,严格控制振捣时间,移动距离和插入深度,振捣要均匀,保证振捣密实,严防漏振及过振,确保混凝土均匀密实。

施工时,混凝土应尽可能一次浇注,不设施工缝,如因故必须间断,间断时间应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或能重塑时间。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为避免混凝土失水引起早期裂缝,应立即用塑料布或草帘子覆盖,并在终凝后立即进行洒水养护;养护期间应控制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不超过75℃;为缩小混凝土的内部温差,应防止混凝土表面温度受环境因素影响(如曝晒、气温骤降等)而发生剧烈变化;混凝土表面不宜浇水养护时,应涂刷保护层,如薄膜养生液等。

3.4 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

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中处容易导致裂缝。当预埋线管直径较大,开间宽度较大,且线管的敷设走向交叉、重合时,很容易产生因线管挤占混凝土、钢筋保护层不足而发生桥面裂缝。因此对于较粗的管线或多根线管的集中处须加强处理。可通过增设抗裂短钢筋网片或采用φ6钢筋垂直管路走向设置,间距≤200。

3.5 裂缝弥补处理措施

我们要全面考虑结构的受力模式及施工中出现的可能性,选用可靠的安全系数。适当增加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在混凝土耐久性规范中,规定了最小保护层厚度,较原来的钢筋混凝土规范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一条防止混凝土被侵蚀的重要手段,可以将延长有害物质达到钢筋的时间,延缓了钢筋的腐蚀,使钢筋混凝土的有效寿命得到提高。加强构造配筋,应尽可能采用小直径、小间距的配筋方式,全截面含筋率控制在0.3%~0.5%之间,必要时适当增配构造钢筋,同时可在混凝土表面增设金属扩张网等,以有效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尽量避免软土地基上采用超静定结构,对大型桥梁应加强钻探,防止出现软弱下卧层。

参考文献

[1]艾光建.桥梁施工质量控制管理问题研究[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09).

[2]吕广,张焕.西方国家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做法[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02).

[3]赵勇.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9).

第5篇: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范文

论文摘要: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将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优势积累效应称之为“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客观现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利弊交织的双重作用。人们应从研究主体自身以及客观体制等层面采取必要措施,发挥“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影响,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一是弘扬科学精神,特别是在青年学者中铸就无私奉献的良好风气;二是倡导科学道德,特别是成绩卓著者中形成甘当人梯的学术风范;三是完善管理体制,为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制度保障;四是健全相关法规,对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予以惩治。

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现象亦即“马太效应”,是一种难以避免并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客观现象。“马太效应”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亦有消极影响。在发挥“马太效应”积极作用的同时,应通过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内在约束与外在控制相结合,从研究主体自身与客观制度等层面采取多种措施,抑制“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促进科学技术健康、持续发展。

一、弘扬科学精神,特别是在青年学者中铸就无私奉献的良好风气

应该承认,在当今大科学时代,引导人们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动机经常是复合的,既有崇高的精神探索,也不乏一定的功利目的,科学技术活动与个人或公众利益的关系越来越直接而且紧密。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脱不开多种利益关系。WWW.133229.COM在科学技术研究日趋职业化的今天,必须在满足国家、公众利益的同时满足科技工作者的个人利益,使科技工作者自身的生存需求得到保障。但同时应该认识到,在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大多数人注定要处于金字塔结构的中下层,取得辉煌成就的只能是少数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科学研究的艰巨性,同时也要求在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铸就无私奉献的良好风气,大力提倡以“求实、创新、献身、协作”为核心的科学精神。居里夫人说过:“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这种人能由他们的工作取得最大利益;他们虽不忘记大众的福利,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在今天,这种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当代科学家一直在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种精神。已故著名科学家王选先生曾说过,“一个好的科学家或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好人,才能带领队伍”。王选先生面对尘世庸俗和种种诱惑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和冷静,面对浮躁和急功近利始终坚守着一种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他曾说过,“一个科学家如果经常在电视上出现,那么他的科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当前少数青年科研人员心态浮躁,耐不住清贫,在其眼中科研已经不是为了揭示真理和造福社会,而是追求名利的途径。少数人贪欲膨胀,为了获得声名地位,甚至不择手段,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

理论与实践均表明倡导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应通过各种渠道的渗透,使科学精神被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所掌握,并体现在其长期的科研实践中,摒弃急功近利和浮躁情绪,发扬团队精神,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即便身处底层或逆境之中,仍努力做到力戒浮躁,淡泊名利,求真务实,乐于奉献,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在团结协作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

二、倡导科学道德,特别是在成绩卓著者中形成甘当人梯的学术风范

形成梯次结构合理、充满竞争意识又富于团队精神、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是实现科学技术事业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马太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术权威的形成,某一学科领域形成权威则是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科学技术共同体中的权威一旦形成之后,可以带领和指导广大研究者继续向这一领域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探索,不但以其卓越的学识素养更以其高尚的人格力量,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如爱因斯坦在追悼居里夫人时指出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他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但如果学术权威本身道德失衡,缺乏学术民主,压制不同学术观点,则可能造成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多数默默无闻者特别是年轻人才难以顺利成长,甚至造成科学蒙难现象。减少这种现象出现的措施之一是在科学技术共同体内倡导科学道德。

科学技术共同体成员除了要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格守其职业道德之外,还要不断强化其科学道德意识,以此约束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公众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学术前辈应率先垂范,虚怀若谷,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道德行为准则的若干自律规定》所倡导的那样:“发扬学术民主,努力培育新人。要甘为人梯,为新人的成长创造条件并支持新人超过自己。”应善于培养人才、举荐人才,带动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担负起培养新一代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在科技史上,巴罗推荐牛顿,爱因斯坦提携英菲尔德,熊庆来发现并栽培华罗庚等已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三、完善管理体制,为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制度保障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研发经费逐年增加,202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提高到2.5%左右。如何保证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科技投人效益最大化的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为了改变由于多种原因包括“马太效应”造成的科研资源浪费状况,国家近年来已从政策体制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行限项申请规定;各类科研经费已经在向年轻科技人才倾斜,设立了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青年科学基金”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教育部的“跨世纪人才计划”等,各地区亦有相应措施。但应看到,这些措施的受益者也常常是一些业绩卓著者,仍有“马太效应”的痕迹。目前我国科技投人管理和调控尚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投人不足和浪费低效并存;注重资历和项目,轻视对科技成果质量与数量的“科研能效比”评价;绩效考评和问责机制薄弱。这种状况会使得过量占有科研资源的少数人全无担心之意,科研资源浪费的情况难以根本扭转,事实上在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如何既保证集中优势兵力,又给默默无闻者的创新以雪中送炭的支持,遏制“马太效应”的消极影响,保证科研资源的最佳利用,仍是需要深人研究的问题。

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应建立严格规范的监管制度,适度控制优势累积,处理好优势累积与创新的关系。如应建立并不断完善对科研产出成果的系统量化评价及效益分析指标体系,对科研项目完成的质量、数量和真实社会效应等产出要素进行科学评价,使那些低投人而高产出的能力型科技人才能够占有科研资源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国务院准备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明确设立政府科技计划和应用型科技项目的绩效目标,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和评价,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高等学校应改革重量不重质的“量化式”科研评价体系。近年来高等学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为保证高等学校科研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保证。但某些不正常的情况亦相伴而生,部分高等学校以科研项目来“圈钱”的做法已成为比较严重的现实。此种现象的出现与高等学校内部普遍采用的“量化式”科研评价体系的负面导向具有一定关系。相当一部分高效的科研评价体系类似于地方经济发展的gdp指标式考核,科研项目、论文等经折算后量化为教学科研人员晋升职称、受聘岗位的主要评判依据。这种评价体系曾对促进高等学校科研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最大弊端为重量不重质。为了通过考评,许多人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寻求各种关系跑项目、发论文,却又往往难以奏效,而某些人则利用其学术权威地位甚至官本位来申请科研经费,得以占有大量科研资源。有鉴于此,高等学校应既重视数量更重视质量,应逐步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完善高等学校科研评价体系。

特别要引起重视的是,应形成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宽松环境,建立学术平等机制,良好的交流机制等,为默默无闻者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坚持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导向,通过学术梯队建设、团队吸纳、项目资助或鼓励自由探索等方式,加大对年轻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的支持力度,合理配置科研资源,为年轻科技人才占有科研资源提供制度的保证。

四、健全相关法规,对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予以惩治

由于各种原因包括“马太效应”造成的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原因之一在于人们惯于用批评或道德谴责代替行政或法律的惩处,缺乏惩罚学术不端行为的法规条例。诱惑和利益相当可观,而损失与惩罚并不严重,那么有人心存侥幸、违规操作则在所难免。因此在强调科技工作者自身加强学术修养的同时,还需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管理机制及法规对少数人利用自身所取得的声望,在课题申报、成果评审等诸多方面表现出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予以约束及惩治。

科技界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一系列规范、程序和工作体系,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科技评价工作基础建设,建立一套更为科学公正的科研基金、技奖励评价体系和规范有效的评审制度、规则和程序,进一步完善专家评价资格的认证、公开专家信誉度、严格对评审专家和被评审人建立信用档案、组织评价监督委员会、建立评价中介机构监督管理体系等制度,完善监督机构和机制。如日前发表的由国内人文社科界的109位知名学者联合签名的《关于抵制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的公开信》中所建议的那样:为促使主管机构认真严肃地处理学术不端与腐败行为,尽可能地使中国学术在一种健康和良性的环境中发展,建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牵头成立由品行与学术成绩俱佳的学者组成的“学术纪律仲裁委员会”,并制定有关学术纪律仲裁的行业规范。定期公开通报批评违纪者,并责成有关高等学校或研究单位给予相应纪律处分等。

第6篇: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范文

关键词:系统;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正在不断的进步,同时社会经济也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当前电子技术领域当中,尤其是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以及微电子相关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使得机械电子一体化技术也呈现出不断向前冲刺的趋势,并且在各种工业与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今,电气工程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机械电子一体化的相关技术可以实现对其系统的实时监控,能够确保工作系统的安全,还可以对人工操作方式失误率进行有效降低,从而使得工程的高效性和可靠性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有效确保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所以,对于机电一体化系统当中智能控制应用水平要如何提高的分析和研究将有效促进智能化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关键意义。

1 机械电子技术系统和智能控制的内容概述

1.1 机械电子技术系统

机电一体化是指能够将信息,接口,机械,电工电子,微电子,信号变换与传感器等技术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之上将其运用到实际生产中的具有综合性特征的一项技术。其工作原理即在将全部技术进行合理结合情况之下,把信息的控制工作彻底完成,并最终实现所有需要能源的转换。

1.2 智能控制

所谓智能控制指的是通过计算机设备对人类进行模拟的智能的系统,其可以将任务与目的一起进行分析,在无人干涉的情况下也能够独立地将智能机器进行驱动,从而达到控制目标的自动控制技术。此项技术在当前正处于一个相当关键的重要科学领域之中,其不但能够有助于工程加快解决人工无法完成的较为复杂的技术控制,相较于传统的控制方法而言更加快捷、方便。具备非线性,且核心受到高层控制,具备总体自寻优特性,具备结构可变性,还能够达到多样性目标,其具备非常高的性能。在目前的阶段中,我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不断发展的进程当中。智能控制属于新型技术的一种,已经可以进入实用化与工程化阶段,且能够与现代化各项技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2 智能控制在应用上的优势分析

2.1 机电一体化系统性能的完善

相对于传统性质的自动化相关控制系统来说,智能控制已成为机械工业与微电子未来发展最为主要的方向,智能控制的系统在如今的机械电子一体化系统之中的应用其优势主要在于它可以完善与帮助机械电子一体化总性能。智能控制的系统在整个机械电子一体化系统当中,可以帮助系统省略当中模型分析环节,进而更加准确的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进而准确的确定调控方面。最后直接形成系统指令进行系统指控。在控制器与外部环境双重作用的情况下,帮助机械电子一体化系统得以更加高效、更加快捷、更加精准的条件去做好每一项工作。

2.2 机械电子技术系统的工作效率有效的提高

因为采用了智能控制的技术,能够根据相关工作人员所发出指令编码将机械设备进入自动工作状态,并通过智能控制对由于人为操作因素上的失误而导致的不必要的损失进行有效避免避,最终有可能会对工作效率以及企业的效益造成影响;在智能控制相关系统的作用下,只需通过人力进行一步指令输入,而余下全部均可以通过系统根据指令按工作的规范流程顺序进行系统的运行。如此便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系统的运行效率,进而实现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

2.3 机械电子技术系统可靠特性增强

在智能控制相关系统的作用下,只需通过人力进行一步指令输入,而余下全部均可以通过系统根据指令按工作的规范流程顺序进行系统的运行,使得智能控制的系统可以对设备中运行程序及结构进行安全合理的调控,从而对运作系统实现有效控制的目标。智能控制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机械电子技术系统安全和可靠的性能。

3 系统之中的智能控制实施

3.1 智能控制在系统中的应用

智能控制是机械电子技术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机械的制造过程之中的运用可充分的与现代的计算机的技术有机的结合。并利用先进计算机的技术来模拟人类的制造机械活动。最后达到取代部分脑力的劳动目标,通过对智能控制的技术的应用,神经网络的系统的计算方法能对机械的制造现状动态进行模拟,还能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处理,进而修改在控制模式之中的数据与参数。最终达到对机械的制造过程之中的机械制造的系统智能的监控和检测,对机械故障的智能诊断,智能的传感器和智能学习几个方面有效的运用。

3.2 智能控制系统在数控中的运用

如今,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突飞猛进。人们对机械电子技术系统的发展,对数控的技术有了更高要求和目标,在本就具备的智能技术的基础上,将会有更多的试验人员把研究目标全都集中在模拟,拓展,延伸。在新的智能功能上,以实现对数控领域中的智能监控目标。还有实现智能编程与建立智能数据库目标。实现关于目前存在的部分问题与不足来进行合理的处理与评测,以达到数控故障信息能够进行研究与推理的最终的目标。

3.3 智能控制在机器人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在现阶段的机器人相关领域当中,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投入应用,在此之中,智能的控制系统相关的技术也不能例外,机器人存在时变性,非线性和强耦合性几个重要的特征,基本表现在动力系统之中,进而将智能控制合理地应用可以实现对机器人的参数系统之中的多边变性和多任务特征的科学、有效、合理控制,从而在机器人的行走轨迹与行走路径的跟踪方面来实现智能的控制。在视觉的处理和多传感器的信息融合等方面需实现智能控制;机器人的手臂姿态以及动作上也需对智能控制进行尽可能的实现;且可以有助于相关专家进行机器人的运动环境定位,监测,建模,规划控制等各领域的研究。

3.4 智能控制在当前工程建筑当中的应用

第一,在建筑工程中智能控制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相关照明系统当中的各方面应用。在充分利用通信以及计算机联网的基础上,对照明时间、照明系统的节能、明逻辑等各方面实现智能控制。第二,在建筑工程中智能控制的应用的体现还包括实现建筑内部对空调的智能控制。对空调的风阀实现智能调节,进而对空调夏季与冬季使用模式进行合理的设置,最大程度上确保建筑内部的空气质量的同时,也能够实现能量浪费的有效降低。

4 结束语

随着当前现代化、国际化以及全球化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机械领域中,智能控制的部分已经获得了相当普遍的应用,其与过去的传统机械自动化技术有着显著的区别,不但能够就人们生活环境进行改善,还可以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有效提高。所以,应结合目前具体实际的情况,来积极地创新,应打开思路对系统中智能控制方面的应用和运行的规律做出科学的探讨,同时积累有效经验,使得机械电子一体化的相关系统中,实现智能控制的高效运行并适应当下社会发展需求,其最重要是为我国的自动化的相关技术有效运用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第7篇: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范文

素质是指人以先天的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各种特性、品质与能力的总和。人的素质主要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素质教育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其核心就是强调人的素质的培养,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把人培养成适应现代社会的高质量、高素质的人。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营造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环境,构建符合素质教育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实现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方面的现代化。

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将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使媒体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电化教育不是彻底否定传统教育,也不是要代替传统教育,而是现代科技发展与教育相结合的结果,它是传统教育的发展,是追求教育最优化的产物。教育最优化体现在最优的教育目标、最优的教育内容、最优的教育程序。由此可见,电化教育是关于教育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教育教学设计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它为规划素质教育提供了系统方法,它可以从素质教育的结构合理、内容全面、方法科学、手段恰当等方面促进其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声与像、动与静、表与里、虚与实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的特点,又具有思想与文化、科学与技术、科学与艺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物质,还具有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的双重作用,所以,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推行素质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广阔的功能作用,投影可为教师所用、展示认知对象,也可以为学生所用表现个人才能。录音、录像,也可以为师生所用表现个人才能。录音、录像能够反映外部世界,进行各种形式的专题教学、示范教学,也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反馈,促使学生形象化的自我认识和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更是神通广大,它对课堂教学的设计、结构和方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认识过程也带来深刻的变化,在启发思维,突破难点,生动形象,强化重点,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加大密度,提高效率,人机交互,个别化教学等方面表现出明显而突出的作用。所有这些对实施素质教育都是十分有利而且相当有效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将信息传给学生,现代教育技术集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得当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

电化教育理论从一开始就意识到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意义,自觉地将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观念引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和现代化,以具有高质量、高素质的现代人才为培养目标。这与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不谋而合,殊途同归。二者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是相同的。电化教育从教育现代化的高度俯视教学过程,用现代教学思想和科学学习理论指导自己的技术行为。从跨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认为教育技术要为素质教育服务。学校培养的人才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这三个方面要有机地融合在一个人的身上,21世纪的人才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这四个特点。要培养这样的学生,学校教育就要树立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适应性的观念;要树立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的观念;要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观念;要改变教学就是用一个模子塑造所有学生的观念;树立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观念;电化教育的这些出发点和意识,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同根同源同目标的潜件支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化教育硬件也在迅速发展。视听型媒体向微型化、自动化方向发展,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向多媒体化、网络化、交互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前景不可估量。可以相信,电教硬件的迅速发展将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加广泛阔的天地,提供更多的教学技术手段,从而为素质教育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持。电教软件的推广应用使人们认识到了素质教育教材观对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加强情感教育、促进非智力因素培养和左右脑功能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它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发展人的素质。不少教师把电教教材看作是传统教材的有机补充和发展。在日常教学中,不但应用电教教材,而且切合实际自制电教教材,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能,电教软件的推广应用带动了教师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实施得怎么样,关键因素是教师,从电教的角度来说,取决教师的电教意识和电教技能。电教软件作为教材和资料可以进行师资培训。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应用电教软件掌握和提高了电教技能,提高了教学设计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师对于电教手段的需求也使电教的经费投入加大,促进电教的发展,从而可以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第8篇: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范文

【关键词】采油新技术;增产;新型;发展

1 国内外近几年发展的采油新技术

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的采油技术也有了飞速发展,针对各种类型的油气田许多学者和专家提出了很多采油理论与方法,下面将简要加以介绍。

1.1 堵水调剖新工艺

油井出水是油田特别是注水开发油田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地层原生及后生的非均质性、流体流度差异以及其他原因(如作业失败、生产措施错误等),在地层中形成水流优势通道,导致水锥、水窜、水指进,使一些油井过早见水或水淹,水驱低效或无效循环。堵水调剖技术一直是油田改善注水开发效果、实现油藏稳产的有效手段。我国堵水调剖技术已有几十年的研究与应用历史,在油田不同的开发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油田进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采期后,油田水驱问题越来越复杂,堵水调剖等控水稳油技术难度及要求越来越高,推动着该技术领域不断创新和发展,尤其在深部调剖(调驱)液流转向技术研究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多新的进展,在改善高含水油田注水开发效果方面获得了显著效果。我国堵水调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

1.1.1 技术现状与最新进展

堵水调剖及相关配套技术在高含水油田控水稳产(增产)措施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高含水油藏水驱问题的日益复杂,对该领域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推动着堵水调剖及相关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尤其近年来在深部调剖、调驱、液流转向剂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形成包括弱凝胶、胶态分散凝胶CDG体膨颗粒、柔性颗粒等多套深部调(剖调)驱技术,为我国高含水油田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发挥着重要作用。仅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所属油田近年来的堵水调剖作业每年就达到了2500~3000井次的规模,增产原油超过50万t/a目前,我国油田堵水调剖的综合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1.1.2 交联聚合物弱凝胶深部调驱技术

弱凝胶也被称为“流动凝胶”flowing gel。这里所谓的“流动”是指弱凝胶在试管内呈现流动状态,弱凝胶主要由聚合物和交联剂两部分组成,以整体形式存在,交联状态为分子间交联。一般选择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作为交联主剂,浓度一般为800~3000mg/L。交联剂主要有树脂、二醛和多价金属离子类等。美国使用最多的是乙酸铬、柠檬酸铝EPT公司和乙二醛Pfizer公司。我国应用较多的为酚醛复合体、树脂预聚体、乙酸铬、乳酸铬、柠檬酸铝等。形成的凝胶强度通常在0.1~2.5Pa,现场应用则根据地层及生产状况选择凝胶强度。弱凝胶在地层中的封堵是动态的,凝胶在一定条件下可运移,使其具有深部调驱双重作用。交联聚合物弱凝胶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深部调剖改善水驱技术,但影响其性能的因素多,针对性强,且多不抗盐,一般不适宜矿化度100000mg/L以上、温度90℃以上的低渗地层的深部调剖作业。应用时应重点考虑交联聚合物体系与地层流体、配液用水、油藏温度和油藏地层特征的配伍性。

1.2 酸化技术

油井酸化作业始于19世纪末,一直是油气井增产增注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是利用酸液清除生产井、注水井井底附近的污染,恢复地层的渗透率或者溶蚀地层岩石胶结物以提高地层渗透率的增产措施。目前,酸化可分为基质酸化和压裂酸化。

1.2.1 新型稠化酸体系

酸化中常见问题是酸液滤失进入天然裂缝与天然裂缝反应,形成蚓孔,消耗活性酸,使裂缝不能有效延伸。近年来,国外将稠化酸体系应用于分流转向技术以解决酸液滤失问题。

1.2.2 新型土酸体系

新型土酸是用MP多功能添加剂取代ABS表面活性剂和冰醋酸配制而成的酸液[17]。MP多功能添加剂能够降低酸液的表面张力,提高酸液穿透能力,加深酸化半径,与酸液及储层流体配伍性好,能抑制酸渣的凝结,使微粒渣溶解分散,不产生沉淀,减少了有机残渣对储层的伤害。

1.3 无污染物理采油新技术

1.3.1 微波技术

微波采油技术是指将大功率的微波天线下到要作用的油层位置,或用传输的方法将微波传到地下,对油层直接加热,降低原油粘度,提高采收率。主要利用微波热效应的开采方法称为微波加热采油技术,利用微波裂解效应的方法称为微波汽化采油技术。目前,国外对微波采油的研究已取得一系列成果,许多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力量开展这方面的研究。美国芝加哥伊利诺易斯工学院在南俄克拉荷马油层的试验,打一口专用微波采油的试验井就耗资几百万美元,由此可见微波采油技术的重要意义。

1.3.2 磁处理技术

利用磁场对原油及驱替液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可使经磁场处理后的流体物性发生变化,产生降粘、降凝、防蜡、增注等作用。磁处理技术在油田工业中的应用起步较早,早在1985年,大庆油田就开展了磁防蜡的应用试验,并取得了成功。目前我国的各大主力油田均建立了专门的磁技术研究机构,进行了系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为有效地保护石油资源,避免和减少油层污染,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1.3.3 振动采油技术

振动采油技术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广的概念,任何以机械振动力为作用基础的物理采油技术都可纳入此范畴。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主要包括人工地面振动技术、水力振荡技术以及电脉冲技术三类。人工地面振动技术利用地面大功率可控振源产生的低频波作用于油层,改善地下流体物性及地层渗流条件;水力振荡技术利用井下水力振荡器产生的压力振荡脉冲,作用于油层并解除地层污染;电脉冲技术通过在井下产生高压脉冲波,在近井地层中造成岩层破碎和偏移,形成微裂隙网,增强近井油层的渗透性。

我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同时也存在着复杂的地质环境,使得大量的石油储备无法得到最好程度的开采,采油新技术具有其他常规采油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因而越来越受到石油科技工作者的重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对近期我国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的建议中指出,应大力加强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基础研究,探索物理法采油等低成本的提高采收率方法,我们衷心地希望有更多的从事应用开发的同行加入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使采油新技术在石油工业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第9篇: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范文

关键词:工民建;施工;节能技术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我国的建筑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契机。近年来,能源资源的短缺,给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国内外的建筑施工设计都在不断的引进科学技术,利用新技术、新材料,解决建筑业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危机。下面笔者就根据这些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工民建工程的施工节能技术的发展谈谈自己的见解,以便和同行们商榷。

2 国内外建筑节能的现状

20世纪70年代,世界能源危机发生以后,各国政府前所未有的关注节能的概念,地球上的能源资源有限,但是人口又在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极大地危机,各国政府纷纷认识到能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对节能任务的迫切性引起来高度的重视。建筑节能主要是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实现新材料和新的施工工艺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初期,基于我国的国情、能源的短缺和经济发展的原因,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当前我国的建筑节能技术得到了极大地重视,国家政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口号,推动着工民建节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3 现代工民建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

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人类已经意识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大,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那么当前建筑节能就成为了我国政府节能措施之一。近年来,我国的很多城市都颁布了相应的鼓励和惩罚的政策,以推动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实现能源的节约,例如上海、广州等,其是围绕着节能技术的细节设计进行规定,提除了节能设计的规范化标准,为节能技术做到了有法可依。在现代工民建筑工程施工中,传统的施工技术已经逐渐被建筑工程技术人员所摒弃,取而代之的新型施工技术主要呈现出科学化、节能化、智能化等诸多特点,这也是与时展,以及建筑工程行业整体进步的要求相适应的。在现代工民建筑施工中,节能技术是应用范围比较广泛的一项新兴技术,其应用形式主要为以下几点:

3.1 建筑物表面采光技术的应用

工民建筑施工中,建筑物表面采光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对自然光线的利用,采光技术可以分为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种方式。工民建筑物对于光线的直接利用主要表现为传统的侧面采光概念,这种方式采光的空间局限性较大,因此,现代工民建筑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应用,尤其注重的是对光线的间接利用。光线的间接利用能在更大区域范围内为建筑物提供自然光线,而且能够提高光线质量和视觉舒适度,并且有效节约了日间建筑物供热能源的消耗。

3.2 太阳能技术的应用

太阳能是一种来源广、无污染、可循环使用的天然能源之一,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以及各种功能的现代建筑物中。现代工民建筑中太阳能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将遮阳、散热与太阳能收集一体化,并逐步向混合型太阳能应用技术的趋势发展,太阳能技术的应用是现代节能科技与建筑施工技术的完美结合。工民建筑中太阳能施工技术主要是利用阳光反射装置为建筑物提供光照和热量,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3.3 墙体节能

建筑的主体是建筑的墙体, 墙体的节能设计关乎建筑的整体能耗问题。墙体节能包括内保温和外保温, 在墙体的内表面加保温材料, 这样处理后, 保温材料不受室外雨水的侵袭, 简单高效。墙体外保温是在外面加保温材料, 覆盖防水材料, 其好处是减少太阳辐射对墙体的影响, 对建筑的梁、柱、墙角等部位容易处理, 减少热桥的产生, 冬保暖、夏隔热, 减少墙体的应力损害[ 3] 。

3.4 隔热节能设计

建筑的隔热设计, 主要是墙体和屋顶。太阳辐射直接作用于屋顶, 屋顶的隔热问题尤其对南方高温地区非常重要。目前主要采用的是非常廉价的空气层隔热。其原理是通过降低传热而达到隔热的目的, 此种方法主要应用在炎热气候地区的建筑设计中。对墙体、屋顶和窗户的隔热效果很好, 尤其是应用于墙体上,还能起到隔热保温的双重作用。另外常用的还有架空型保温屋面、高效保温材料屋面、浮石砂保暖屋面和倒置型保温屋面。

3.5 采暖节能水源热泵系统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节能、环保、经济的方式。利用地表水源吸收太阳能和地下水源吸收地热能而形成的低温低位热能资源, 输入少量的高位电能, 从而实现热能转移的一种技术。

4 我国建筑节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工民建筑节能施工节能技术应用的形式主要有建筑表面采光技术的应用,外墙保温技术和节能材料的应用、太阳能技术的应用等,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我国的工民建筑施工中的节能技术存在的问题也日趋暴露出来,主要有一下几点:

4.1 节能减耗的政策不完善。节能是一项关系着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措施,需要相应的规章制度去规范建筑企业的施工行为,但是当前我国缺乏较为完善的建筑节能法律法规,没有应用相应的经济调控的手段对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进行调配,使工民建筑的施工节能技术缺乏足够的政策和经济保证,这都是由于没有真正的树立建筑节能施工技术意识,缺乏对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

4.2 节能降耗的管理不当。建筑施工是一个涉及面广、关系复杂、环节较多的系统,那么节能建筑业也是应当从设计、施工、调试和竣工等一系列阶段中贯穿节能意识,在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准备、施工工程中、施工后都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管理,防止能源资源的浪费。

4.3建筑用能效率较低、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大且对与环境的污染严重;新建建筑中切实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比例尚且偏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难以启动;节能技术和新型材料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仍需加强等等。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在工民建施工中节能技术应用从认识程度到技术水平都处在相对低端的状态下,因而,节能技术在工程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尽如人意,改进和加强的空间还相当大。

5 改善工民建筑施工节能技术应用的措施

5.1 重点发展节能技术

(1) 建筑围护结衔,能成套技术。重点发展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各种节能墙体、屋顶以及门窗,特点是外墙外保温技术和高效节能窗技术,包括用粘贴、钉挂、浇人和涂抹等方法固定高效保温材料的多种外墙外保温技术,以及采用中空密封玻璃、低辐射玻璃、充惰性气体玻璃以及断桥合金窗框、复合塑料窗框和活动外遮阳帘等多种符能窗技术。开发各种新型高效节能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和高性能建筑玻璃及其应用技术。

(2)高效率的供热采暖和制冷系统。继续发展和完善以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供热方式相结合的城镇供热采暖系统。对供热厂、热力站、锅炉房和供热管网进行节能技术改造。结合供热体制改革,开发和应用采暖温度控制与采用温控阀、热量表、热量分配计的双管或单管采暖系统技术。开发利用多种能源、不同规模的集中式供冷系统。发展燃气空调及热电冷联产联供。

(3)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适用技术。根据既有建筑不同的建筑构造和使用条件,开发对其墙体、门窗、屋面和采暖空调照明设备进行节能改造的多种技术。

(4)可再生能源供热制冷技术。关键技术包括太阳能供热制冷成套技术。水热泵地源热泵供热制冷技术等。

(5)阳能热水器和建筑一体化的应用技术。关键是处理好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的关系,并积极推广应用。

5.2 不断加强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制和应用

节能技术的实现是以节能材料基础,从而在施工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要实现节能技术的创新,首先要不断的研究,实现材料的不断更新升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工民建筑中大量的应用了新型的材料,但是还是存在很多的进口材料的,为了摆脱战中单纯依靠进口材料的现状,我们必须实现科技的创新,实现材料自给,大大的降低我国建筑中材料的成本和能源的消耗,因此,开发新型的建筑材料并实现自给成为了当前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国家政府在政策上予以支持,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节能建筑材料的研制和节能建筑工艺的创新,加大技术和资金的投入,保证节能材料和技术的顺利研发与应用。其次还要加强节能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创新,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之黄总建立健全建筑节能的相关政策和技术体系,不断的应用于建筑施工之中,提高节能技术的利用率,以最大的限度实现节能的效果。

5.3 加大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加大人才的投入力度

节能技术的研发、创新和应用,都离不开人才,因此,作为建筑企业应当大力吸引具有先进的节能技术的科技人才参与到建筑工程建设中,为节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人才保证,实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在进行全面的材料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加强节能监控制度的作用的发挥,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成本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标准,为节能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提供标准。

5.4 注重国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建筑节能技术的和技能材料的开发和研制上总体上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和国外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因此,应当在具体的工程中注重国际的交流和合作,积极的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工和应用,真正的实现我国的工民建节能技术的飞跃。

6 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应用的意义

在我国现代工民建筑工程施工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得到国家,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鼓励,因而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应用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不仅对建筑工程行业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有着很大的推动,同时也间接促进了建筑工程行业技术应用水平的整体提升。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建筑工程节能施工技术强调的是对于传统能源的节约利用,而是尽量多的应用太阳能、自然光线、天然材料等无污染的可循环资源,这也就无形中减少了人造建筑材料的利用,自然也就在客观上减少了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投入,对于工程项目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也是极为重要的。

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对于建筑工程整体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也是极其重要的。建筑工程施工所涉及的技术类型比较多,包含多个专业的学科知识与理论,并且相互之间也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绝不是单一技术种类的表现,而是引起发建筑工程施工中其他技术种类集体爆发的一个起点,其具有连结与带动的意义和作用。

总体来说,我国工民建筑工程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主体上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发展趋势,并在与世界建筑行业先进技术的融合和交汇过程中,进一步得到发展与完善,基本满足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但是,建筑行业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切不可固步自封,而是要坚持发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不断对现有的工民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全面、健康、和谐、稳定发展。

7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工民建施工节能技术得到极大地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和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政府应当充分的重视建筑节能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制和法规,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和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实现工民建施工节能技术的飞跃发展,促进我国的建筑业地持续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陈尚岭 徐明明.工民建施工节能技术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