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的设置应适合学生认知水平
有些职业中学的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语言课,如C语言;开设了讲授计算机基础技术原理的课程,如进制的转换、数据的结构等。大多数学生学不会或只学了一点皮毛,结果只能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学生普遍认为这些专业并不是新形势需要的实用型专业课程,根本不利于培养自身专长和多方面兴趣,不利于发挥自身特长,不利于就业。计算机语言及其原理技术是为开发软件做准备的,而开发软件产品只有少数优秀而且经得起市场竞争、考验并成为畅销产品的才有存在价值,当前在简单的BASIC程序设计和强大功能的应用软件之间已产生了一道鸿沟,两者差距非常大,要通过简单的BASIC程序设计学习来了解现代计算机系统的功能,犹如“隔靴搔痒”。例如,文字处理软件中的块操作和排版功能,以及对象的链接和嵌入功能,在简单的程序设计学习中就很难体会到。反之,通过应用软件学习所能了解的计算机功能却超过简单程序设计中的功能。
如果学习简单的程序设计仅仅是为了解计算机能做什么和怎样做,那么在学习一些应用软件的基础上,把学习程序设计的课时拿来学习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得到的知识可能会更多些、更深入些。 程序设计其实只是帮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经验的一种快速、明确而适合的途径,其教学目标不是培养“小型的程序员”,而是使学生能用程序设计的方式进行思考(课时较多或教学对象为特长学生除外)。所以笔者认为,编程语言课在职业中学的开设应当适当,不宜过多。因为职业中学培养的方向是应用人才,教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职业中学学生的文化理论知识和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薄弱很多,其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而计算机语言,都要有相当的数学基础。尤其是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不但要求学生有深厚的数学基础,还要有扎实的物理基础,这对于尝够应试之苦的职中学生来说,无异是“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现在不少职业中学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通病是:动手能力弱,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弱,没有“学会学习”。而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这些弱点却是致命的。不能怪学生,而是课程设置出了问题。例如,计算机语言从面向过程过渡到面向对象,虽然对高级程序设计师来说提高了开发效率,可对职业中学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语言更难了。笔者确实感到Visual Foxpro比DBASEⅢ和FOXBASE好用,但学生不这样认为。尤其Visual Foxpro里的新名词,如“属性”、“事件”、“方法”等,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摸不着头脑。
课程设置应考虑学生存在价值
学生从初中进入职业中专后,虽然没有高考压力,但面临就业挑战。目前,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有不同的需求和侧重点,所以课程要以社会的需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进行相应的设置。进行社会调查尤为重要,弄清计算机专业中职学生能够就业的岗位群,由此弄清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内容设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我们主张“学以致用,急用先学”,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课程价值。
1.课程设置定位应当突出时代性和实用性
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突出时代性和实用性,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充分发掘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应因地制宜,以实际应用能力为培养目的,以应试作为一种测试手段,在考试中,应加大上机操作的力度,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避免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参加考试,逐步消除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根据课程本身的对应关系对课程内容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要做到先易后难,各课程之间的承接性要好。例如,我们可以在低年级中安排一些基本应用的课程作为计算机入门课程,其内容包括计算机的简单应用操作,如常用办公软件等,重点在于基本操作技能并使学生对计算机有感性的认识,基础理论知识在掌握操作之后再安排。在高年级的课程设置中安排非常实用的专业课,能充分体现所学知识必须是强势知识,必须能根据当前实际进行动态课程设计,并可根据各职中学校的特色,设置比较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例如,对于旅游中专里的财会专业,可开设一些专业性财务软件、数据库软件的应用课程。服装设计开设些CAD软件、平面设计软件等应用课程。学校尽可能有规律地安排一些关于计算机技术的最新进展讲座,介绍有关计算机技术领域里的新概念、新名词和新动向。
2.课程设置的定位可依据考证来确定
摘要: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高等院校课程建设实践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开发技术,以本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建设实践为背景,阐述了课程群建设的总体原则,构建了计算机专业课程群体系。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群;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8-8017-02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n Course Group Construction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ty
ZHANG J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otou 014010,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course group construction is a new course development technique in cours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This paper is set in computer course group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y,explaining a overall principle,composing a computer course group system.
Key words: computer speciality;course group;course construction
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高等院校课程建设实践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开发技术,其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同一个培养能力范畴的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进行建设,打破课程内容的归属性,从培养目标层次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与实施。计算机教育大多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各类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之间的关联度不断提高,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明显、浅层逐渐向隐含、继承等多维发展,很多原来没有关联或关联较少的知识与技能逐步趋向有关联、相互渗透。课程群建设是高等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是推动专业课程的全面优化整合,深化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
1 课程群建设的总体原则
课程群建设既有很强的学术性,也有较强的现实操作性。课程群可以有效地协调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大实践力度,并通过连贯性、系统性的教学与实验,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课程群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可控性。
1)科学性:课程群建设必须立足整个课程群体,对课程群的所有内容进行整合,使各组成课程之间关系密切、逻辑性强;整个知识体系应当具有递进性,内容切块应相对科学,便于组织教学。
2)创新性:课程群建设需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因材施教,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三结合,培养学生自学和创新的能力。
3)实践性:课程群建设需要反映先进的技术发展成果和企业对先进技术的需求,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和技术从事应用开发,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4)可控性:课程群涉及课程较多,改革力度大,工作复杂,必须遵循过程的可控性。课程群所有课程都应提高教与学状态的透明度,使教学目的性更明确,培养方向性更突出,教学中随意性、非计划性减少,教学环节、质量可控性提高。
2 课程群的构建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首选对课程群建设做出整体规划,明确每一门课程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然后对系列课程进行分步建设,将相关的课程组合在一起进行整合,删除重复、过时的内容,增加可增强学生竞争能力的新内容,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群体系。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师资情况,我们构建了6个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群。
1)计算机理论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计算机导论、专业英语等。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必备的数学和英语知识,以及对本专业的知识架构和计算机未来发展的了解尤为重要,这是对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最基本的要求。
2)程序设计与算法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等。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等属于计算模型设计类的课程,而程序设计等课程为以上课程服务,以算法驱动、项目驱动来介绍程序设计技术。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所有软件基础类课程,都要有完成项目训练的要求,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模型设计和开发能力。软件基础类课程群建设侧重于技术基础的要求,问题的分析与计算模型的设计。
3)软件技术课程群,主要包括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软件测试、软件技术相关课程设计等。软件技术类课程群建设侧重于开发的要求,重点是正确的设计与实现,强调抽象与高级实现,将实践教学与课程群建设密切结合,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软件技术类课程群建设,要求此类课程的开设,既要有广度,又要兼顾深度。在该课程群的建设中,能够迅速将新技术转化为一门课程加入其中,如数据库技术,能够及时地将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的最新进展引入课堂。
4)硬件课程群,主要包括数字电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应用、硬件维修、硬件相关实验等。硬件类课程群建设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强化实验教学,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一个实验项目的设计和实现,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5)网络技术课程群,主要包括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概论、分布式系统设计等。网络技术类课程群建设侧重于学生对网络知识的了解,以及学生构建网络、网络维护、网络开发等能力的培养。
6)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群,主要包括数字图形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等。图形图像处理类课程群建设侧重于学生对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基本知识的了解,以及学生进行图像处理、多媒体制作等能力的培养。
3 结束语
课程群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课程群建设工作一定要从课程群整体功能出发,打破学科系统性的局限,面向应用、面向学生来组织课程体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才能建设出更有特色的课程群体系,培养出更高水平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我们学院在课程群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与建设,为计算机专业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梁树军,程静. 软件人才培养课程群的探索与实现[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8(22):103-104.
[2] 许伯康.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 无锡南洋学院学报, 2006(1):15-17.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前言
笔者从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与实习,结合国内外优秀编程语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以最快最简单易懂的方式,扎实地掌握C语言的内容,并能运用自如。
2培养学习计算机兴趣
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对大学充满了好奇与幻想,而在学习方法上,这是最需要老师正确引导与影响的时刻。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的学习有显著的区别,大学需要培养有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的人才,通过在大学校园竞争、创新、个性培养和发展的平台上,展示学生最华彩的人生。
把学生从兴奋、激动的心情中引入到学习中来,高校老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恩格斯说:“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在C语言教学中,为了使初学者能尽快地掌握计算机知识,进入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取的方法是,一开始就加入计算机应用对社会带来影响的具体例子,如网络、银行和游戏等,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计算机应用的变革上。
上课的初始阶段,我会介绍一些国外高校计算机学科发展的形势与状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课程和C语言的必要性,同时,也找一些“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中的问题,如:“菲波纳契兔子问题”、“水仙花数”、“竞赛记分”等例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大家积极主动、自觉独立地获取知识,打好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中把问题的分析,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即“算法”),该题目的关键与亮点当作授课的重点,从而让学生明白如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逐渐培养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正确思维模式。
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大量的规则、定义、要求和格式等内容的出现,很容易使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这时,在讲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会把这些规则和格式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起来,并将它们在应用中的体现描绘出来,让学生知道所以然,把好奇转化为学习兴趣,努力把枯燥无味的“语言”讲得生动、活泼。
3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
虽然有的学生在大学之前就已经接触过计算机,但绝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受计算机语言,“通俗性、可接受性”的教学原则是一直要把握的。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我们没有把重点放在语法规则的叙述上,而是放在算法和程序设计方法上,放在培养学生思考与分析的过程中,把形式化的规则放到具体的问题中来讲解。通常由几个例题引出一种语法规则,通过一些求解具体问题的程序来分析算法,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既注重程序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又注意易读性和启发性。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一开始就介绍程序,要求学生编写程序,通过反复编写、运行程序来掌握语言的规定和程序设计的方法。同一个语法规则、同一种算法,在选择例题时也是由简到难,逐步呈现给学生。在学习上不要求学生死记语法规则,而是要求学生能把各个孤立的语句组织成一个有机的、好的程序。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风格,让学生在编制程序过程中不断总结、巩固,达到学会方法、记住语法规则,提高设计技巧的目的。
以“菲波纳契兔子问题”为例,在基本程序设计部分,可以启发学生使用循环语句,利用变量的交替赋值实现。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变量的定义,提议变量的定义,应有利于运算和与菲波纳的表示接近。
第二个问题,提出四十个菲波纳兔子如何用循环语句实现。
第三个问题,四十个菲波纳兔子需要循环的次数。
最后总结,通过变量的变位和在每次循环中可以得到的菲波纳兔子数而有效输出的结果,通过这种模式,逐步训练学生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想象的空间。
如果在学习了数组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数组及下标来输出该结果。这样,通过对两种解法的比较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循环语句和数组的概念。
4课堂实现教学的互动模式
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实际上是要求他们通过自学,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和难点,讲课前先了解一下将要讲述内容的难点;讲解中,将这些问题重点剖析,只讲难点、重点、有变化之处,一般性的内容则轻点而过,这样既给了学生思维分析的余地,又节省了课时。这就要求老师在以往教学中,通过积累与分析,掌握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学习的轻、重、难和关联点,必须精选教学内容,注意详略安排的合理性,在章节间的授课安排也注意要注意详略得当。
在知识点和问题的讲解中,并不是一开始就讲述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是先提出问题,给出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思考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回答或在黑板上做题,这一环节,就可以掌握学生对这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有利于上课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的兴趣。
对于学生的回答或解题的结果,先对这些内容作分析,给出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在些基础上,对回答作一个结论,然后再给出回答或解题的新思考,如方法上、策略上和形式上的改进。引导学生在问题思考过程中的多元化,开拓学生的思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另外,还应经常找一些设计技巧比较好、解题思路比较精的例题让学生自己“读程序”、“写程序”和“分析程序”,找出精妙之处或不理解之处,对普遍性的问题共同讲解,个别问题课后解答,并提出某些精辟的东西在其他地方、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此外,对有些问题,课堂上组织一定时间内的讨论。例如:给出一种程序设计方法后,让学生讨论,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程序设计方法和思路,让他们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编程方法,给学生以表达已见、陈述思路、交流观点的机会。这就要求老师既有引导又能放开,既有事先的精心备课,又有课堂上的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从学生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来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地改进教学效果。
5三位一体的立体训练法
做作业是复习、练习的过程,也是继续和深入学习的过程。每次课后,给学生布置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一些习题,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另外还可以通过学生所做作业的好坏来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作业中比较普遍出现的错误,我们都要有适当的时间进行讲解,更进一步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作业中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程序设计方法和思路,也要对该学生进行表扬与讲解,鼓励学生在思维上、方法上寻找不同的特色,培养另辟新径的有创意的学风。
每次上机前,老师都应该根据教学计划,有系统地布置上机实习作业,让学生明确上机任务,编写好上机调试的程序,使学生在每次上机实习中有所收获。上机要求按所学内容划分层次:知识运用,创新设计和合作分析等。在上机过程中,对好的、有创新思维的程序,通过投影设备,让大家分享这独特的方法与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对有代表性的问题,则通过讲解与分析,让学生避免上机调试过程的一般性错误。这种在实习过程中,老师对一些操作难点,分组集中演示的方法,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般在学习一章后,安排时间进行讨论,老师提出一个主题或一些问题,学生分组进行商量后,拟定一个对策与方案,然后与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讨论,各方可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可以提出不同的方法,并且对提出新颖的策略一方给予肯定与表扬。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提高口头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在这过程中学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取长补短,培养协作精神和团队理念。
6网络学习与自评系统的开放
在提高学习能力方面,可以网络加强习题练习与程序设计的学习,我们联络了国外C语言网络学习的网站:/codelab,提供网上开放环境及相关视频链接:/codelab/intro,以此帮助学生进行网上练习与学习,同学们也可以共享国际最先进的教学资源,达到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水平。
同时,通过对我院的程序设计网站和教学网站,包括课程资料,实验指导,网上答疑,知识自测等子系统的应用,学生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认知生成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创造性见解。
2007年,我校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开创了网络教学的多层次课程教学新模式,详细修订了教学大纲,细化了教学内容;设计编写了课堂教学样本教案、实验教案、课程设计样本和试卷库,建立了非计算机专业的C语言网上考试系统和模拟系统,使教学与考试分离,教学手段和考核机制更加规范;制作了电子教案和辅助教学课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授课效果;提高了任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建立了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和提高办法;为其他课程起到了示范和积累教学经验的作用;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不断提高。
7结论
通过对非计算机专业理工科“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改革,学生对如何运用计算机工具更好地解决本专业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在思维方式上、分析问题上、设计和编程上都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积累。实践证明,注重思维方式的训练,讲究动手能力的提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加强网络上的训练与考核,就可以培养出有扎实基础,能灵活运用知识编程调试、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性学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程改革 优化策略 专业方向 开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058-02
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初、高中毕业生,学制2~3年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学校。学校专业设置的完善度是学校生存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众多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计算机专业都正在走下坡路,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改革日趋成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探讨的重难点,如何有效的探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优化改革是促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提升与发展。
一 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计算机专业曾是一门热门专业,先前众多中高职以及高等院校都纷纷开设计算机相关专业,就读此专业的学生也是甚多。
然而由于专业建设的不合理性、不理智性等多种因素的发展促使计算机专业日趋走向衰弱。有的学校虽然仍开设此专业,但是专业建设很盲目,学校的相关生源也是少之又少。
计算机行业的应用无处不在,计算机行业的人才也存在紧缺的状况,可是中职计算机专业技能型毕业生却面临着难就业的困惑。大部分学生顶着理论的“头盔”离开学校,无法真正走向就业实践的道路,就业率极低。
大部分企业招聘的主旨就是招收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员工。技能型的人才是IT企业招聘考虑的重点对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是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学校,可是从IT企业招聘的趋势分析,很多IT企业放弃了选择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原因不是因为他们的文凭不高而是因为他们的专业知识过于薄弱。
这种种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二 课程开设前期应考虑的因素
1.专业特性
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它的专业特性,在开设相关课程时必须多方位地考虑到它的特性。计算机专业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面向系统、侧重应用技术型的专业。计算机学科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强理论加真实践去适应发展。
2.本专业毕业生的发展动向
综合统计分析计算机专业毕业学生的发展去向,结合分析课程设置与这些发展动向的联系。
3.对比往年课程设置,改进完善相关课程
分析对比往年的课程,要适应专业特性的发展及其他综合因素来适度调整相关课程。
4.整合多种不同的资源,吸取精华
可以借鉴多所中职院校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来不断改进课程设置的难题。
5.分析学校计算机课程设置的现状及问题
分析现状提出问题,从而思考改善问题是课程优化的前提基础。
三 课程开设的优化策略
1.明确课程专业方向
课程的开设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专业方向要明确。专业方向的确定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统计分析并最终确定。可以根据毕业后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的学生调查取材,可以从学生的问卷调查来取材,也可以从招聘会招聘网这些信息渠道来取材,还可以真正走入企业单位取材来确定专业方向等等。
2.明确各阶段学习内容
如上图所示可以把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分成三个阶段来学习。这三个阶段贯穿着计算机专业学生从新生到毕业生这期间的在校学习阶段。
初学阶段:大部分中职新生都有学习热情不高、缺乏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心理缺陷等特点。一年级刚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性,虽然由于不同的原因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入学,但是对本专业的知识结构特点等的了解还是处于不懂甚至盲目的认识。因此本阶段的新生都可以归为初学阶段。初学阶段可以从上下两学期着手:第一学期的学习可以看作为努力鼓励衔接阶段,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法规、安全教育等教育类的课程,让同学们正确认识到这些教育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第一学期还可以开设:逻辑思维、英语基础、计算机基础应用等课程,为了更好地跟专业知识挂钩。第二学期的学习可以看作是认识专业知识结构阶段。计算机专业有很多方向,大的分为软件跟硬件,在软件跟硬件方面又可以细分成很多方向的应用。本学期可以建议开设:计算机应用领域、计算机软件概述、计算机硬件知识、计算机基础语言、计算机英语等等计算机类综合性的课程。还要结合开设跟德质体美挂钩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忘做一个合格的毕业学生。
专业阶段:进入二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入学时选择的专业方向在这阶段更好地学习专业方向对口的知识。本阶段的特点就是专业方向明确,专业课程不断完善。如针对计算机影视后期制作专业方向的学生来讲,影视后期制作的工作内容是对拍摄完的影片或者动画进行后期的处理,如剪辑、加特效、加文字,并且为影片制作声音等等,使其形成完整的影片。根据需要后期制作软件具体可以分为平面软件、合成软件、非线性编辑软件、三维软件。本专业方向规划适合于打算从事于影视制作行业的学生学习。本阶段可以采用“必修+选修+考证”的模式来进行系统安排课程。如第一学期主要课程可以开设:Premiere基础、AE基础、3D动画基础、绘声绘影、动漫游戏设计、Maya基础建模、Movie Maker视频教程、Edius基础等这些必修基础课及美术、flash、photoshop等选修课程。第二学期课程可以开设第一学期的进阶课程加相关考证课程,为以后出去从事相关专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实践阶段:实践阶段是课程设置进入的第三阶段,这阶段也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关键性的衔接阶段。本阶段的特点是要让学生能够比较好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专业方向领域。本阶段可以开设专门的实训课程讲解加阶段性的社会实践课程以及专业就业指导课程。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训课程系统了解专业方向的大致应用,再加上阶段性的实践锻炼可以加强这些应用。
3.不断完善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课程的开设
学科专业建设的实质内涵是能很好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培养出相关的人才。课程的优化设置又跟专业建设紧密相关。我们可以完善专业建设来进一步优化课程的开设,如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范围。有效地上好每一节专业课程,把更好的知识跟见识传授给学生;加强实训室的投入建设,让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外面工作的环境,为以后步入社会提供实践基础;加强图书馆的建设,增设多种专业课程的课外读物,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书本来进一步加强实践理论知识等等。
学科课程的进一步优化开设,不仅可以有利于学科专业建设,更有利于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有效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通过课程改革等有效的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些学生的知识面、自信心等,并能有效地引导他们更健康更快乐地走出校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课程开发;一体化课程;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9 ― 0167 ― 02
随着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的出台,技工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机,也肩负着巨大的挑战,改革与发展成为技工教育的重大课题。伴随着“一体化教学”的兴起,国家及各省市都纷纷出台了各种相关政策文件,将教学资源向一体化教学倾斜,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已成为技工学校的改革方向。
一、一体化课程开发的前提
(一)教是手段,学是目的
“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在"讲"和"练"两方面的有机有效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具备企业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让改革后的一体化课程在学生未来的工作中能“用得上,用得住,能发展”。因此,在课程开发前,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明确教是为了学。对教学的评价不只是看教师讲的怎么样,教师表现自己(浅层次要求),而重点看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师让学生获益(深层次目标)。
(二)育人为首,培养工作态度
针对计算机应用的种种正负两面的影响,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学生成为计算机应用的主人,成为一名有益于社会的合格人才。哈佛大学前校长Derek Bok说过:“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课是能够培养履行责任的能力(工作态度)、就业能力(工作能力)、思辨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课程。”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同样要注重职业态度的内涵教育,育人为首。
麦可思研究报告指出对美国全国雇主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态度是雇主们最看重的特质。技工学校更需要重视职业人培养,借助一体化课程实现学生从学生角色到职业人角色的成功过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掌握应学的知识和需掌握的技能,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增强解决困难的意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和健康的思维方式。培养自身履行责任的工作态度、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计算机专业的“一体化教学” 改变传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培养学生岗位技能水平,达到教学目标,培养技能型计算机专业人才。
三、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方法
(一)基本概念
“一体化”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不相同、互不协调的事项,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或措施,将其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协同效力,以实现组织策划目标的一项措施。 “一体化”在教学上是指教学、实训、考核等环节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形成高效运行的有机整体。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边做、边教、边学,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进行项目化教学,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
《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人社厅发〔2009〕8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一体化课程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课程整体。简单说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通。开展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1.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课程定位与方向、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等都要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尤其是要结合各专业特点,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进一步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要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3.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突出学以致用,在学习中体验工作的责任和经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加快实现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
(二)载体选择
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一体化课程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将课程与课程之间以及课程内容与内容之间进行重组,强调对工作体系的系统化,因此,需要寻找一个载体,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做中学的一体化课程,而这个契合点就是典型的工作任务。
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采取工作任务导向,典型工作任务下的“一体化教学”课程具有下列特征:一是针对来源于企业实践的、典型的工作任务,注重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二是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这里所指的典型工作任务,是能够承载知识,技能,态度的工作任务。对于整合教学内容,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加减,而是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下重新调整与组合。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将教学内容整合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内容都结合典型工作任务讲解。教学内容要与考核方式相融合。配套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讨论式、团队式、抢分式等等,并要注重考核的实践性。在不同类型课程中的表现也各有不同。公共课开发应与生活结合,以培养社会能力为主,主要采取表演,辩论,朗诵等活动方式;基础课开发应寻找典型问题,采取讨论等方式以培养方法能力为主;专业课开发需引入具体工作任务,通过实际操作来培养专业能力。例如,在网页制作课程中,涉及到创建站点、网页设计、动态效果、网站与维护等“主模块”; 网站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站点目录结构规划与设计、网页链接结构设计、网页素材制作、页面色彩与布局规划、文本网页制作、图片网页制作、框架网页制作、网页风格控制、域名申请、网站与维护等“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了合适的载体后,通过对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系统化分析,明确完成某项目的工作过程、能力要求、完成标准等相关内容,若干个项目的集合就是一体化课程的精髓。由于完成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较复杂、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较多,所以,需要通过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该任务的典型应用。如计算机专业的“办公应用”的开发就是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1、企业(公司)的简介。2、企业招聘启示。3、企业录取通知(图文并茂)。4、设计企业(公司)的电子报刊。5、制作一份企业产品说明书。6、个人简历设计。5、自我推荐信。6、企业机构及功能设置一览表。7、企业部门工资表。8、制作产品报价表。9贺卡的制作。10、制作演讲稿。11、制作与企业产品相关的宣传方案设计等。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就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三)教学方法改革
1.团队学习模式
技工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厌学情绪大等特点,针对非本意入学的学生,通过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个体学习为团队合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本着竞争性、民主性、自愿性原则划分学生学习团队,将分科课程分解为学习项目,团队成员围绕项目学习讨论,抽签形成对抗性的夺分团队,成员从团队总分中得个人分。教学方法的改革,使课堂教学由“排排坐”变“围圈坐”;使传统的教师考核全体,变为学生考核自己,使寓个体培养于团队培育之中,是“快乐性的学习,娱乐性的考核”的改革。具体的如集体讨论时选组长的方法可以是教师指定、小组推选,也可以是轮流坐庄;团队合作规则是每位学员最起码当一次组长,每半天更换一位新组长,组长负责该小组半天的工作分工,组长负责在该半天里对组员评分,若小组里有不同意见甚至产生争论,谁当组长,谁说了算,组员有责任尽全力为领导(组长)分忧。由多个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达到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相互对等交流的目的,引导学生在交流、协作中学会合作和竞争,从而提高学生协作学习、协作克服困难的能力。
2.多种教学手段融合
一体化课程将课堂教学搬到实际操作室,学生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时“做中学”,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讲解、演示、实际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听、看、练等方法全面调动大脑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能够使其思维活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加深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学生在工作目标的驱动下,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这就要求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时注重教学媒体的使用,并将多种教学方法互相配合、灵活运用。同时其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一体化教学的表面层次,似乎只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实质上它是奠定职业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的系统工程。
(四)课程资源建设
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和教学手段后,应抓好课程资源的建设。主要包括教学文件建设、校本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其中,教学文件主要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核标准等。校本教材是一体化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教材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要按照项目规模和难度递进式的编排,既要覆盖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全部知识与技能目标,又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实训基地为一体化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一体化课程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和提高,通过设计和开发计算机专业一体化课程,培养更多技能型计算机方面的人才,使学生们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竞争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张伟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J〕.科技信息,2009,(29).
〔2〕殷琳.浅议高中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的“任务”设计〔J〕.中国基础教育,2005,(01).
〔3〕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08,(08).
〔4〕陈建辉.计算机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2,(10下).
〔5〕莫钜宝.技工学校一体化课程教学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10).
一、杜威的“从做中学”内涵
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为依据,对知与行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举世闻名的“从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的理论。其理论实质就是要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事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所需要的一种理论,一种即定的培养目标。杜威认为人类获得解决问题探究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通过科学方法的训练来获得。同时他认为教学活动的要素与科学思维的要素应当相同. 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思维五步”或“问题五步”教学:第一,真实情境;第二,发现问题;第三,占有资料;第四,提出假设;第五,检验想法。这里的“五步”教学表面上看完全是一个学生“做”的过程,但在“做”的过程中却是对“学”的积累。这种蕴涵探究思想的教学模式不仅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探究教学法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现状分析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错位。由于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也很高,希望招进来的毕业生能够迅速上岗,降低培训成本,导致计算机类专业对口就业率很低,出现了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十分尴尬的局面。但目前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却存在一系列问题,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缺乏较强的动手能力,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社会企业的这些要求。
近些年来, 国外兴起了一场主张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教育CBE运动, CBE ( 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 译为“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教育”。CBE是一种强调对各种能力( 以技能为主) 的详细表述、学习和练习的教育模式。这些能力是指对某种特给定的职业、职责或职务而言非常重要的那些能力, 认为教育的成果最终表现为学习者获得了预期的能力。那么在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怎样能成功地借鉴以能力为基础的这种教学模式,实现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立足于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的现状,不断总结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课程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又要着眼于新世纪知识经济对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构建“做中学”课程管理平台,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实现我们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目的。
二、国内外课程管理平台的开况
国内基于课程管理平台还处于引入阶段,目前尚无真正的完全以“做中学”为服务对象的课程管理平台。在高职教育大力发展下,很多教学系统中已经开始意识到教学过程管理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组织。如“正方现代教学管理系统”采用Internet技术,配合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一体化的现代化教学、管理系统,可在局域网内实现Internet仿真浏览、快速进行网络搜索、方便地收发电子邮件,通过网上讨论、网上会话、网上教学等功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课程管理数据共享。
目前国外课程管理平台的研究比较多,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了很大发展,因此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课程管理平台。如WISH(WEB Instructional Services Headquarters)是由美国Pennsylvania州立大学开发,包括课堂管理、电子通信、课程公告牌、邮件列表等系统模块,该系统的特点是提供教学资源管理服务。还有ClassFronter(课堂先锋)是由挪威fronter公司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它提供了40多个模块,包括日历表、活动计划、联系人名单、聊天室、论坛、写字板、测试等部分。它可以实现多个学生实时合作书写同一文件的功能。
三、高职计算机专业“做中学”课程管理平台设计的思路
必须结合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以提高教学效率和管理水平为目标, 设计出适合高职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做中学”课程管理平台,是为了让高职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是为了适应创新课程体系发展的需要;是为了提高创新课程的信息化程度。通过此系统能使课程的管理更加规范到位,更加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学生间的交流,能够更加及时的发现问题、反应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计算机专业“做中学”课程管理平台设计从下面三个方面来构建:
㈠ 构建“做中学”课程管理平台,为适应高职计算机专业“做中学”课程教学过程管理发展的需要。
1、紧紧围绕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培训课程三个系统构成的“做中学”专业课程体系。
2、在课程组织教学形式上,结合工学交替,强化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使学生获取双证书,注重“做中学”能力培养体系。
3、通过利用信息资源共享,实施现场教学,及时为学生解疑释惑,帮助解决疑难技术问题,实施‘做中学’课程信息平台
4、从规范制度角度,建立电子信息反馈箱,落实“做中学”课程保障体系。
㈡ 实施“做中学”课程体系构建的案例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工作交替进行,服务生产与教育教学相互促进,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方式。
1、建立学校和企业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在相同利益诉求和“双赢”。
2、重构课程 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把企业工作与专业课程有机的结合,把教学项目与顶岗实习有机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更好地培养人才满足社会需要。
3、课程教学系统由单门教材的知识结构提升到集教材课程、工程项目、实际操作于一身的教学系统资源。
4、课程教学团队由“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协同组成,提升老师素质,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㈢ 注重“做中学”课程管理平台的设计思路和各个角色之间的协作关系,进一步提升“做中学”课程管理水平,提高“做中学”课程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1、系统开发工具采用ASP.NET技术和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来进行,整个系统服务于课程管理员、教师和学生这三个不同的用户。
2、从操作简便、界面美观、灵活实用的用户要求出发,设计开发超级管理员、系统管理员、课程所有者、授课教师、指导教师、助教、项目组长和学生8个角色,协助完成“做中学”课程教学过程,满足“做中学”课程管理平台的工作需要,体现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管理自身特色,抛开以前手工作坊式管理模式,全面实施信息化教学过程管理工作。
四、高职计算机专业“做中学”课程管理平台设计的意义
倡导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文件明确提出课程体系要以培养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更加讲求实效,减少相关课程内容重叠,注重改造重组,侧重实用,适当减少理论教学的特色内涵之一。高职计算机专业要按照“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突出课程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加强现代化课程管理平台建设,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逐步提升学生专业内涵,使高职计算机专业“做中学”课程管理平台的设计吻合高职教育人才的定位,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无缝对接,并能有效地为企业培训现代计算机专业服务人才,规范了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
“做中学”思想理念在一定的范围内给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有必要构建“做中学”课程教学过程管理规范,开发新的课程管理平台来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必须采取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适应“做中学”课程体系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升“做中学”课程的管理水平,提高“做中学”课程的信息化程度,方便教师的教学工作,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美)杜威著,赵祥麟等译.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2] 于丽. 高职计算机课程CBE教学模式之探讨[J]. 辽宁高职学报, 2007,(4).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 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学研究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是服装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主要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是后续课程《服装设计学》等课程和实践环节“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基础。该课程运用高科技的技术手段驾驭艺术表现形式,为高效表达服装设计效果图及服装款式结构图提供了新的载体。
目前高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仍处于逐步探索、研究的阶段,还没有一个完善的教学理论来支撑,其教学体系还需要我们逐步完善。通过科学、辩证的眼光分析该课程,不难发现其以功能性应用作为核心,强调学生在设计中的辅作用。通过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开拓设计类专业学生对于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将设计构思与软件应用相结合,提高作品设计的完成质量,对于今后的产品创新和工作就业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现阶段教学存在问题
1.课程缺乏科学合理安排。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作为贯穿专业教育的一个承前启后的环节,为后续专业设计的深入学习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两个问题:首先,课程时段安排上,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安排过早,这时,学生以基础课程为主,并未形成基本的设计思维,因此软件学习并不能与他们的设计实践直接联系,造成学习与实践的脱节。其次,课程内容的安排,会受制于总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学到的软件颇为有限,就单个软件的深入程度也不尽理想,导致其作为一个专业领域的“设计工具”的重要性明显被冲淡,无法培养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设计的兴趣的培养。调整课程安排对于各学校而言,需要逐步论证,但我们是否可以探讨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让课程的内在魅力得以彰显,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升,发现其与传统手绘对比之后的优势所在。
2.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由于教学模式研究的滞后性,导致在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差的现象。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定位及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以往的教学模式都以“死记硬背”式为主,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知识点较为零碎,导致学生软件操作程式化,缺乏自我探究。由于软件教学的特殊性,其操作命令的讲解会出现零碎化的现象,部分功能或者效果的实现需要多种操作命令的结合。但是,直接讲解多种命令的结合方式会让学生的学习趋向于保守,只懂得记录老师讲解的操作方法,而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遇到复杂的实际问题则显得捉襟见肘。
3.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实践性不足,满足于单个设计案例完成,重技巧训练,轻设计思维培养。事实上,计算机软件使用只是为了满足设计需求的一个重要工具,对于技巧的钻研可以深入了解软件所能实现的可能,从而达到更多令人期待的艺术效果,但归根结底,这些功能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设计构思,只有构思的精巧完整,体现设计的原创个性,才能让作品呈现较佳的效果。同时,设计案例的要求需要不断提高难度和层次,与公司企业的实际操作相结合,强化设计的市场针对性。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课程学习中的作用
1.完善课程结构内容安排,形成“点―线―面”结合。
突破传统教学的灌输式模式,避免受教材章节的框架式约束,让操作命令的讲解不再枯燥;强调将各知识点连串起来,设计好实际应用案例。这种点线面的结合,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形成一系列教学流程,累积经验和不断启发。作为一门软件教学课程,对其他艺术设计专业均有所涉及,具有较为广泛的借鉴价值。
2.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良好的探究型教学课堂氛围的创建提供条件,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这种主动性的发挥,让教师的课堂讲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有的放矢地找寻各自存在知识结构的缺角,重视各种有效资源的利用,教师资源、图书馆资源及丰富的网络资源,都会成为学生探索知识找寻解决方案的有效途径。
3.让学生注重创意构思和理性表达。
可持续发展能力让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进行中,注重创意构思和理性表达相结合。通过对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学习,认清其辅助作用,不拘泥于各种表现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创意构思”和“理性表达”相结合,重点发挥人的主观意识行为,以图形图像软件熟练使用为引导,强调学生对于艺术创作规律的理解,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注重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设计技巧和修养。
三、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措施
高校学生的可持续能力就是于学生求学阶段、深造阶段或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的完善。即通过持续不断汲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完善个性发展,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不断调整自身行为方式,提升自身生存发展层次和质量,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发展进步。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软件的各项操作及图像处理能力外,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具体设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促进设计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现今的服装企业对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愈发重视,从服装款式、面料、色彩、配饰等方面利用软件有效提高开发速度。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从实际需求出发,培养学生在求学和工作阶段不断发展及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计算机辅助设计这门课程的任务。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绘图的意义,理解其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清楚课程涉及的相关软件具体功能。计算机绘图课程应培养学生三种应用能力:熟练掌握各项操作命令的能力;一定图形的绘制能力;初步具备高级图形图像分析处理能力。在这三项能力中,操作能力是基础,图形绘制能力是发展,图形后期处理是前两种能力的融合,三种能力循序渐进式地提高,每一阶段都需要扎实培养,从而为后者能力的提升奠定根基。以操作基础能力培养而言,其涵盖必要的操作命令、绘制工具、功能模块,部分功能如路径、通道、蒙版具有一定的难度,必须通过大量的做题练习来巩固,形成对基本操作的各种应用方式和功能表现的理解。而在题目的设定上,应强调综合性的练习,即涉及多个操作步骤于一体的设计课题,以查漏补缺的形式掌握必备的程序命令。
学习能力不仅指对既定知识的掌握能力,更重要的是指善于利用学习资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案例图形处理能力。在完成具体案例时,可实现的方法不止一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一套较为标准的处理方法之外,还需要让学生探索其他方法来尝试性地进行图形的处理,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操作命令的最优化组合来完成,如根据所给的线稿衣裙作为参考案例,运用Photoshop中相应工具来进行色彩和图案填充。此类题目的答案并非唯一,可使用油漆桶工具直接填色,也可使用定义画笔工具填充图案,或使用图层遮罩工具实现图案丰富化,学生可根据个人对设计的理解程度,发挥创意,表达出最优化的设计方案。通过这个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熟练使用软件的水平,还能举一反三实现设计案例表达的丰富化,与设计专业强调思维开拓相吻合。
在学生能力培养中,课堂的教学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应把握课程教学特色,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传统的计算机软件教学,亦步亦趋的枯燥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兴趣不高,知识掌握颇为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的情绪表现、活泼的语言形式和清晰的逻辑思维,激发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善于创建情景式教学,架设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思维。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践性较强,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教师务必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尽可能将国内外知名品牌优秀的电脑服装效果表现图等演示给学生,以带给学生直接感性认识,从而丰富教学。
2.注重教学方法改革,使之成为学生可持续能力发展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顺应现代化教育,教师务必及时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由“授人以鱼”转化为“授人以渔”,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提高,始终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备课教案不应只是为应付检查或对教材进行简写,而需更加灵活,更加人性化。根据每年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对教案内容作出及时修改并适时扩充,将学生作为首要考量对象,考虑他们要学什么并为学生课后自学提供较为丰富的资料,选择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引导方法引导,培养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内进行“探究式教学”,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3]的教学模式。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特殊性,传统教师一言堂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被动忙于记录笔记,是否记录于心需要看学生课后的自觉性。因此可增加学生试讲环节,由老师梳理出相关知识点和相关操作案例,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资料筹集和讲课准备,在课堂规定时间内完成内容讲述,并分析在案例操作过程中涉及哪部分知识点,同时进一步探讨如此操作步骤之外是否有更简便高效的操作方式。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探究式学习模式,让学生积极探索新知,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例如格纹毛呢面料的制作,在整个版面设置格纹的排列,此类题目的操作结果多样化,除可由框选工具直接复制粘贴进行排列的简单操作外,亦可使用滤镜风格化中的“拼贴”和滤镜中“其他”里“最大值”的高级操作来完成。通过两种操作结果的探讨,得出前者的人工耗费时间过长,排列对象距离存在不均等现象,而后者能高效完成格纹制作,并进一步引出滤镜的相应知识点,让学生了解其操作方式和实现效果。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注重学生全面思维模式的培养。
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对学过的内容能有全面的总结和高度的概括[4],从而对问题形成全面的认识,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服装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涉及的软件颇为有限,其操作命令是相对固定的,但实际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却比较复杂。因此,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各知识点进行优化组合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在这个启发培养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关键作用。服装类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不再是单纯的上机操作技术训练,而是一种艺术教育活动,更是一种设计思维的培养,关系到后期专业课程深入程度与否。在上机表达之前,必须做好必要的酝酿构思工作,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表达什么,怎样来表达。分阶段地将所学知识点融入研究课题,让学生围绕课题收集、分析、处理资料,进行整合归纳。对于同一主题,可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创意、多种方案的制订研究,以发散性思维找寻最佳构思,确定表达方法。在课题的设置上与市场接轨,强调市场化研究,以工程训练和生产实习作为训练契机,让教师与学生都在可持续的能力培养上皆有针对性的提高。
例如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上机练习时,以春夏女装为项目进行创作设计。首先进行设计构思,捕捉市场信息,对当季的流行趋势展开调研,绘制表达创意的服装效果图,运用painter手绘软件,以快速成型方式完成构思图样,以小组讨论形式确定设计方案。教师在方案架设后给予指导意见,考虑技术细节,包括从色彩、质地,面料图案等。这期间需要以Photoshop、Coreldraw等绘图软件,进行款式设计、图案设计和面料设计,结合对服装结构、比例、色彩等要素的综合表达,让服装款式接近成衣效果。通过对这一系列流程的运行,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绘图软件之间有着较为灵活的关系,实现最终效果或解决设计问题的最终目标。有了这种全面的认识,学生对于今后的设计工作便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四、结语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全力培养学生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落实以人为本,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个现实而系统的工作,需在不断发展中不断改进,让教师累积经验,丰富理论教学和实践内容,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的服装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安福杰.怎样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2]张亚萌.培养学习能力造就可持续发展的人才[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3):180-181.
[3]张伏,付三玲,杨欣.“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4):72-73.
摘 要:本文首先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与知识结构进行了分析,结合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提出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并就计算机类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设置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电子商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了浙江大学等13所高等院校试办电子商务专业。目前,全国共有300余所高校、800多所高职高专开设电子商务专业。虽然电子商务专业在数量上非常可观,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但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统计,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低于其他专业。究其原因,专业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设置不合理性、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教育模式与产业发展相脱节等原因都成为制约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1 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与知识结构分析
当前,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大体上分为三类,即商务型、技术型和战略型,各种类型人才需求的特点如下。
1) 商务型电子商务人才:具有扎实的现代经济与管理知识,精通现代商务活动,充分了解和理解商务需求,同时具备足够的电子商务技术知识,懂得电子商务“能做什么”,能较好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商业贸易、营销管理等实践活动。这类人才主要从事企业网络营销业务、网上国际贸易、新型网络服务商的内容服务、电子商务支持系统的推广、电子商务创业等工作。
2) 技术型电子商务人才:精通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电子商务技术,掌握其最新进展,同时具备足够的现代商务知识,善于理解商务需求,懂得“如何做”电子商务,能够以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予以实施。他们主要从事电子商务平台规划与设计、网站开发与管理维护、商务平台美术设计等开发工作。
3) 战略型电子商务人才:通晓电子商务全局及发展趋势,具有前瞻性思维,懂得“为什么要做”电子商务,熟知至少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电子商务理论与应用,能够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其发展特点和趋势。他们主要从事电子商务平台综合管理(如担任电子商务项目经理角色)或企业电子商务综合管理(如担任电子商务部门经理角色)等工作。
由以上分析可知,电子商务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电子商务行业对人才的综合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技术型人才,应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功底,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程序设计、系统规划、网站设计、系统安全、系统运营与维护、网络技术、美术设计等知识;同时因其所开发的系统是为企业管理和业务服务,需要分析企业和客户需求,所以该类人才还应该对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需求及消费者心理有一定了解,并掌握业务流程分析、客户关系管理和消费心理学等内容。商务型人才与传统商务人员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网络虚拟市场的使用者和服务者,一方面要求他们掌握传统的商务知识,熟悉网络虚拟市场下新的经济规律;另一方面要求他们必须掌握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的操作和应用。对于战略型电子商务人才,必须掌握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商务领域的知识,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学习和掌握特定行业的特定知识,将更加有利于他们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具体的商务过程。
2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能力要求与培养目标
从上面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分析,结合企业实施电子商务过程,可以将电子商务实施划分为四个层次,即硬件层、软件层、应用层、运营与管理层,其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内层是外层的基础,外层是内层应用的延伸,每一层次都需要专门的技术与管理人才提供支持,其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
第一层为电子商务硬件层。电子商务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之上,这一层次需要熟悉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及其他网络设备的基本功能,了解有关企业网络产品的性能;学习路由协议,TCP/IP协议等,掌握局域网知识,具有网络设计、安装、维护和管理的能力。
图1 电子商务实施层次结构图
第二层为电子商务软件层。这一层次涉及服务器端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安全、电子商务系统的选择、安装、调试和维护,以及客户端的相关软件。如服务器端操作系统有Windows Server 2003、UNIX、Linux等;数据库系统有SQL Server、Oracle、Sybase、DB2等;电子商务应用有Commerce Server、Content Management Server等;安全保证有ISA Server等;客户端操作系统、浏览器及各类应用软件,等等。
第三层为电子商务应用层。涉及商务流程分析、网站规划与设计制作。如界面设计,可能就需要掌握HTML、CSS、XML脚本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Dreamweaver、Photoshop等网页设计和图象处理方面的技能或网络应用程序开发。这一层次主要负责网站WEB页面的开发与后台的技术支持;能够满足运营层对技术层的要求;熟练掌握ASP/PHP/ JSP等开发工具中的一种,能够独立开发后台;熟悉SQL Server或Sybase等能够独立完成数据库的开发;精通HTML语言,完全能够手写HTML代码,熟悉网络编程。
第四层为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层。涉及各类商务支持人员,如客户服务、市场、贸易、物流和销售等诸多方面。熟悉网络营销常用方法,具有电子商务运营管理的经验;能够制定网站短/中/长期发展计划/执行与监督;能够从事整体网站及频道的运营、市场推广、广告与增值产品的经营与销售;熟悉网络、网络营销和办公软件;负责公司产品在网络上的推广;对网络营销感兴趣,并能很好的掌握电子商务及网络发展的各种理念。
可见,硬件层和软件层涉及相关知识较为专业,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对该部分内容设置相对精炼,因此需要接受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来完成。像思科的CCNA、CCNP、CCIE认证,微软的MCSE、MCAD、MCSD、MCSA、MCDBA认证,以及Oracle、IBM DB2和Sybase数据库认证等都有利于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应用层所涉及的内容是技术型人才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运营与管理层所包含的内容是商务型人才所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确定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熟悉现代商务与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掌握电子商务原理与技术、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法律等知识,系统地接受电子商务技术与运营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电子商务运作与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够从事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
3 计算机类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设置研究
从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电子商务实施的层次性,以及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可以看出计算机在电子商务专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人才需求的不同,要求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深度与广度存在着差异。如何设置计算机类课程来满足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成为各高校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我们认为应采取共性基础上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共同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共性平台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差异化课程(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程)和差异化实践实现对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差异化知识和技能培养。下面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来具体探讨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归属信息工程学院,2003年开始招生,是较早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之一。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制定了我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并将电子商务专业分为两个研究方向:一是信息技术方向,侧重于电子商务平台的规划、开发、应用和维护;二是营销管理方向,侧重于网络营销和管理。两个方向的确立符合电子商务技术型人才和商务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至于战略型人才,其所必须具备的信息技术与商务知识可以在校学习,社会实践、工作经历与经验是该类人才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这些是在学校无法学到的。因此,战略型人才难以直接从学校培养,需要在社会中逐步锤炼。
针对电子商务专业两个研究方向,需要形成不同的课程体系,实施共性基础上的差异化人才培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如图2所示。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是两个研究方向学生必修的共性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等;高级课程的设置与专业方向相对应,包括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实施差异化培养。以计算机类课程为例,公共基础课程(如计算机概论、程序设计基础)、专业基础课程(如计算机网络、网站开发技术及应用)、高级课程中的专业课程(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络营销等)以及专业选修课程(如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软件工程、Java程序设计、XML及其应用)等课程。采用分层次、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能够满足电子商务应用层和运营与管理层对计算机知识和能力要求。
电子商务是一个应用型专业,除了强调理论教学外,还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计划中加大了实践性教学比例,充实了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做到了“一条龙、不断线、分层次”,构筑了一个三层金字塔结构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新体系,如图3所示。第1层次为基础技能培养层,由各门课程的实验课完成。每门实验课都包含基本实验和选做实验,安排选做实验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第2层次为系统设计能力培养层,由一些重要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计(如网站技术与应用、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和设计性实验等组成,每个学生都要接受专门训练。第3层次为科技创新训练层,是为部分优秀学生设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完成自己拟定的课题,参加全国或天津市专业竞赛(如天津市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全国挑战杯科技竞赛等)或参加导师的科研,完成导师指定的课题,也可以申报学校的SRT(大学生训练计划)等,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计算机类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设置研究的成果已应用于我校2007版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体系已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计划中得以实施。对2004级以后的各年级学生中采用修订后的教学计划,注重共性基础知识的教育,体现人才需求差异化的分类分层次培养,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对自己未来发展有了准确定位,学习兴趣浓厚,精神状态饱满。通过对03和04级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认为我校实施新方案后培养出的人才类型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完全符合他们的需求,学生就业形势良好。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增专业,其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是在“计算机类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设置”作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其他方面的课程,如经济与管理类课程、电子商务类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设置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如何进一步实现产学研结合,使企业与高校直接进行合作,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均与企业挂钩,真枪实战地让学生领悟理论,让企业把握人才等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地探讨。
参考文献
关键词:C语言;中职学生;探究性学习;实践操作
一、引言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很多,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态度的问题和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问题。如果老师采用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这两方面充分地发挥它们的优势,中职教育将会大展前途。
1.中职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的教学现状
(1)中职学生学习现状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些年来,由于各学校的扩招和国家资助的影响,中职学校的门槛实在是低得不能再低了。初中毕业的学生、未毕业的学生、社会青年等一同进入中职校园。其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混日子、混文凭的学生大有人在,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对于C语言这门课程来讲,它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同时要借助一定的数学功底。因此,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职学生学着就像天方夜谭,想入非非、进入梦乡了。
(2)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现状
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大都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计算机的学科特点没有引起广泛重视。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现有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以讲授为主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
②以演示为主的多媒体视频教学模式。
③讲练结合的机房上机教学模式。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校计算机专业课教师采用以上三种教学模式的有24人,占92.3%。这三种教学模式各有利弊,但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建立在教师的单向授课上,按统一步调进行;未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未能激发学生深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独立思考;缺乏人际互动、合作交流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等,甚至自己就赖得讲了。
2.中职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C语言是用来编写其他系统软件和硬件接口的计算机高级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这门课程,针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特强的专业课程;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它又是一门必修高考课程。要学好这门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为重要。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思维活动才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所以作为中职计算机教师,首先就应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明确他们的专业任务,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学好这门课程,选用什么方法来学好这门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二、探究性学习法
1.探究性学习法的核心内容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科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突出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因此,科学探究成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而且也是学科课程的重要内容。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
2.探究性学习在中职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作为一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师,我从教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多年来,我一直都在探索到底用什么样的方法,能让我的课上得轻松,让我的学生学得更轻松,掌握得更加牢固,且能够结合实际灵活应用,快速地编写出程序代码,解决数学中的难题、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我终于找到了它――探究性学习法来解决我教学中的难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的实施过程如下图所示:
(1)养成中职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鼓励学生课前质疑
大家知道,中职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学习,更不要说是课前预习。引导中职学生质疑,很多教师认为难度很大,更不能谈鼓励学生课前质疑了?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事实情况是怎样的呢?我对五个计算机专业班的学生做了调查,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事实确实如此:每一个学生,在幼儿时期,因为天真无邪、好奇心强总喜欢发问,并且还问得千奇百怪,老师、父母难以正面回答;到了小学,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老师看重分数,打击学生幼小的心灵,一次次的学生家长会,让家长也觉得孩子给他们丢了脸面;到初中时,学生的心里开始有了灰色的天空,不愿再与父母、老师沟通,再加上生理的影响,开始出现叛逆。又加上高考时的落榜,到了中职校园,就更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了……同时老师、父母都不愿给他(她)们时间与空间,甚至还有一点不看重他(她),嫌其烦。这样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削弱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如果还是因循守旧,穿新鞋,走老路,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什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永远是一句空话。
因此,在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这门课程中,要求中职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师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让学生试着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让他们在书上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一标,画一画。如在学习“计算自增自减表达式的值”这一章节时,勾画出前面没有见过的表达式:X++,X--,++X,--X;运算符:++、--。同时看看课本中的“眼下留神”后,做做其提问。
(2)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设想答案并验证正确性
能够主动提问的学生,思维较少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求知欲旺盛、学习效率高的特点,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应是解决教学问题的关键。
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心理倾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供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的材料愈新奇、愈有挑战性,那么学生追求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就愈强。如: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为C程序输入数据”时,教师让学生用下列不同的语句为变量分别输入数据:x=49,y=65,z=97
开始学生觉得只是从键盘录入几个数就行了,这有什么好想的呢。过了一会儿,有人在窃窃私语,有人举起了手,说:“数据输入后,程序中断了。”有的说:“x有值,y和z没有值。”有的说:“它们的值不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难道是我的输入出错了。”这时就引起了学生的疑问,C语言中数据的输入不是那么简单的问题,到底应该如何输入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有的学生就提出:“可以将几个数用空格分隔,输入字符数据时不加单引号。”这样,在C语言程序中如何输入数据的讨论就自然而然展开了。
鼓励猜想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意识的重要手段。在C语言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猜想C语句的基本格式,猜想数据输入的形式和输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程序运行时输出的结果,猜想编写程序的方法和种类,猜想程序填空中他人的思维方式等等,让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然后上机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根据系统的提示找出出错的原因。
(3)引导设疑,创设宽松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时,我讲授的时间和内容大幅度减少,只起一个点拨、引导的作用,更多的是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既能锻炼他们的胆量,又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要想让他们成为课堂上演说的主人,关键要创设良好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敢张扬个性,在探索未知的知识时,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如在学习程序中数据的输出时,我首先是根据教材拿出了一个程序段让他们猜想其程序运行结果。然后上机实践:
通过实践,得出格式输出函数的一般形式,各种数据类型又将如何输出,执行过程,输出的内容与预想的差距,得出存在的问题。最后将存在的问题加以讲解。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发现者,所以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我在课堂上努力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思路由学生探索,方法由学生寻找,意义由学生概括,让学生找出规律,难点由学生突破,课堂上学生可以不举手发言,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涌动。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很多,成功的喜悦常常挂在他们的脸上。我想只要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他们也就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样,他们对C语言程序设计探究的欲望就直线上升。
(4)探究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以往的教学,我们所关注的是一节课中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作为教师,总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教给学生最多的知识。而现在是新教法,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是否亲身经历探究问题解决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是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关系上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因此,教师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能替代学生的独立思考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思考,做出各种猜想,进行验证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例如:我曾经在教学“if语句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前,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①张三手持银行卡到农业银行的取款机上取钱,取款机器提示:“请插入本行的银行卡。”张三插入了银行卡,取款机又提示:“请输入密码。”张三输入了三次,都提示密码不正确,最后取款机又给出了提示:“密码有误,银行卡被没收。”请用文字描述取款机完成的功能。②“我们要上网聊天,必须输入QQ号和QQ密码,而且两者必须同时正确,才可以登录软件,找你的对象聊天。”请用文字描述其功能。这样的习题,可以使学生的生活经验程序化、程序设计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感受到,计算机程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5)注重实践应用
实践应用就是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的问题实践中,更好地体现C语言程序设计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使学生认识到编写程序、开发软件与人们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里所强调的就是学以致用、勇于实践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的过程,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们开展的“我的舞台”活动。它采取自主合作的新型才艺展示实践活动模式,由各班学生自主确定活动主题,自主设计活动方案,自主主持活动内容,自主进行活动评价。
3.探究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实施的效果
(1)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
从课堂气氛来说,再也没有上课玩手机的,更没有上课睡觉打呼噜的了;从学习时间的持续性来看,100%的同学都可以认真学习30分钟,90%的同学可以达到40分钟;从知识的拓展方面来看,由原来的15%上升到70%;从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来看,由原来的20%上升到100%;从应试教育的教学效果来看,由原来的35%及格率达到了75%。效果是很明显的,现用图表来说明:
(2)与任务驱动法相比
探究式学习法的优势在于,学生能使学习到的书本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生活中实际问题更能够理解与解决。比如,他们现在明白了移动盘连接计算机后为什么会读取数据,监控器为什么会自动录像,自动取款机又将是怎么一回事等等,而且对生活中的这些问题特别感兴趣。
4.探究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的注意事项
(1)适用性
探究式教学要从知识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把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结合起来。切勿所有知识都用探究式来进行教学。我们强调课堂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机会,并不是要否定知识传授的独特作用。接受式学习模式运用得好,可以使学生学习知识更加主动、有效。本人采用的是以探究式为主,同时与讲授式、任务驱动式、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赢得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欢迎,激发了他们学习C语言的兴趣。
(2)目的性
探究性教学要有明确的知识、能力和思想等方面的目标,并且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探究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应多样化、灵活化,不被固定的程序或模式所限制。如果只懂得要“开放”和“自主”,让学生完全独立学习,其结果就会导致无序化状态的出现。
(3)要注意学生探究学习的质量
在探究性教学中,既要关注探究的过程和步骤,更要注意探究学习的质量,不仅要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更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领悟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总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真谛。“科教兴国,教育是关键。”的确教育关系着民族的未来,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每位教师应当责无旁贷。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大胆质疑。给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并注重实践应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