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地资源管理热点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实验室;功能最大化;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2-136-04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要求新时期的大学生必须是不断创新且能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当代青年。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传统大学教育在思想上依然囿于书本理论灌输,并且在实践中依然是随身一个多年不变PPT(骗骗他)优盘充斥着现代多功能实验室,价格不菲的开发软件被束之高阁直至在更新换代中无人问津而“寿终正寝”,创新模式的实验实践教学由此成为一句空话,一个幌子。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被窒息在经济社会新常态的真空中,当代青年的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方面的能力被,这一现状直接导致学生毕业之后为实现学校社会“软着陆”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如何破解这一“瓶颈”,成为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探索的现实问题。
笔者通过海南大学实验室动态中的“破”与“立”的经验及实验实践教学点出:积极拓展新常态下高校实验室功能最大化是解决上述症结的途径所在,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成功范例。
1 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与本性回归
1.1 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 囿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科任教师甚至是学校主管领导在思想意识上,依然把实验室作为理论课堂的衍生物,把实验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可有可无部分。他们在潜意识中认为: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再长出来,学生在大学校园断了试验实践这条“尾巴”,将来在步入社会中也可以自然而然的长出了。殊不知,也正是由于这种思想认识的存在,使我们当代大学生在步入社会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实验室等同于理论教学的教室,使当代大学生失去发展的平台与场所,抑制了大学生自我探索疑问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对实验室本质的错误解读。另一方面,也限制了高校实验室在管理模式多样化、功能最大化的探究与发展。大学实验室常常是“铁将军”把门,剥夺了当代大学生实验实践及解决心中疑问的场所与平台,而这一境况是高校管理者与教育工作者对实验室功能的。
1.2 高校实验室本性回归 中科院院士冯端教授曾经讲过:“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实现大学的心脏”。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讲: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理论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资源自我超越能力的场所与平台。当代大学生只有在这一拓展实验室实验实践教学功能最大化现实的平台上,才能真正实现高校青年从学校到社会的“软着陆”。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各位任课教师及实验室管理人员正是在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中认清了这一点,即高校实验室在积极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实现自我功能最大化的起点和基础上,使得实验实践教学中硕果累累:就业率名列前茅;保研人数每年增加且全部为985高校(2/3者为硕博连读)。据用人单位及保研学生就读高校信息反馈: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富有创新思维、勤于积累与动手,在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方面尤为突出。这些成效的取得应该说是与其在大学四年中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实现实验室功能最大化分不开的。
2 海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在新常态下的探究与实践
2.1 实验室实验实践教学是专业教育的一大亮点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源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1993年成立的两年制土地资源管理专科专业。其经过几代专业师生的不断努力,现已成为海南省唯一由国家控制布点的特色专业。2010年,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社会市场需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细分为3个方向:土地资源管理与规划方向、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和土地信息系统方向。多年来,海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紧扣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内涵与外延这一主干,利用实验室实验实践教学这一平台,把学生融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已成为海南大学专业课程学习与社会就业需求有力结合的一大特色。从近5a毕业生走向(随机)调查中发现: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已经成为本专业教育的一大亮点(如图1):
用人单位在海南大学招收专业毕业生人数增加,说明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不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接轨,海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很快找到符合自已专业优势的职业。同时在工作岗位上显示出自己踏实肯干与勤奋创新能力,专业毕业生进入用人单位后,统计数据中的90%从初期的文职工作到器材技术操作再到技术专利研发管理职位或从初期的器材技术操作到技术专利研发管理职位。在对此现象进一步地调查和梳理中,我们不难发现,本专业毕业生其自主创新和综合实践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专业实验室在大学四年内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宽广平台。
2.2 与实验室平台对应的科学合理的设计措施
2.2.1 专业课程教师坚持科学合理地使用实验室理念 搭建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平台,专业课程教师是关键。每个学年,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及土地资源管理系不仅按照管理对年轻教师进行实验室综合利用平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评判,更会对专业毕业生工作境况及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剖析,使专业课程教师在思想上和现实的教学中坚决摒弃那种把实验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和行为。经过近几年来的不断努力,专业课程教师已经认识到实验室实验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提升和拓展,是理论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
2.2.2 实验室细分实现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倾向二者的统一 海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获取社会信息,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突出海南省特色专业亮点:以课程教学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也包括土地管理领域内的热点问题)为指向,进行实验室精准细分为: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土地利用规划实验室和房地产项目营销与策划实验室。以此鼓励专业教师积极探索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鼓励专业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实践,学校提供相关学生创新性学习资金支持。这里尤其要指出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内部实行双向选择模式:当专业学生进入大二即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精准细分为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和房地产项目营销与策划3个方向的基础上再一次细分,3个方向有专业科任教师负责,特别是对实验室一些实验实践教学操作性强且产品更新换代快的仪器或软件,如RTK、全站仪等,院校会和相关公司(绝大多数建有专业实验实践校外实践基地)结对,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就可以提前接触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前沿的技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主要通过下表进行精准细化细分:
模块式课程细分教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内部实行双向选择模式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大一大二学年的学习,学生在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公共基础模块、信息技术模块、土地管理模块及资源经济模块的学习与掌握,特别是在专业科任教师指导引领下,学生在结合自己及社会实际情况,开始在专业内部进行兴趣倾向分流,由此也就引出实验室学生自主管理创新模式。
2.3 积极开创实验室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管理创新模式 海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实行实验室主任+实验室教辅人员+学生助理的日常管理模式。为了给专业学生学习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能真正实现学生自我实验实践的独立性,实验室在开放时间上实行定时、预约及无限时3种开放形式。定时就是以每个学期专业课程教师所授课程实验课时为依托,专业课程师生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相应的课程工作量,以此提高实验室实验实践教学时效性。预约模式就是要求向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办公室提前提出实验室使用申请,经实验室管理人员协调并通知实验室学生助理备案后,预约学生在学生助理的配合下进入实验室,此实验室预约模式可以分层拓展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疑问探索推进和自主实验实践能力的提高。无限时实验室管理模式是本专业学生对所学已学等相关内容进行课前预习、课后练习,特别是专业器材,如全仗义、RTC等测量器材的练习等,学生可以在提前预约的基础上,经学生助理记录备案后无限时的进入实验室进行仪器操作和相关实验,如节假日等,学生可以全天候的呆在实验室,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实践。
2.3.1 以“2+1”带动模式来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理念操守 模式一:专业课程教师(包括教师科研项目引领)与学生科研助理的勤工+培养训练模式,这里尤其要讲的就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行的双向促进(促进教师申报科研和促进学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通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这个现实平台,增进师生之间的进一步了解和团队内部默契的团结协作感情,以此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见图2)。
模式二:兴趣小组(高年级带动低年级),配以土地资源管理学生联合会+专业性强的比赛项目模式,专业实验室这个平台搭建后需要具体的内容来丰满,除了教师科研外,专业性强的校内外比赛赛事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冲击点,在这个过程中能让在校学生看到自己、看清自己,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真正有反思,有奋起(见图3)。
2.3.2 多方位规章守则下学生自主管理的行为控制 海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采用过程量化与结果质化相结合的指标模式。每个学期开始,院校教务部门就会对各个专业实验室进行量化式的常规检查考核。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精准细化考核方式,由学院主管实验室副院长、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系主任、实验室负责教师及高年级专业学生组成自查小组,制定可细节量化规章守则125条,专人检查、专人登记、专人反馈,以此确保学生自主管理规范性、安全性、科学性、高效性。
2.3.3 分层循环互动模式提高学生自主管理实验室效率和利用效率 学生自主管理实验室管理创模式是双向选择模式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检验双向选择模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也可总结为:分层循环互动模式就是大学生自主管理实验室管理创新模式的动力源,这个分层包括2个层次:层次一就是大二大三学年为一个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实验室层次,上述已有论述;这里主要论述的是层次二,即在大四学年(主要是下学期)学生陆陆续续实习返校后,针对他们对实习过程中自己知识技能方面的欠缺,进行再一次(校内最后一次,也是效果最好的一次)实验室实验实践教学培训。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通过再一次的实验实践教学学习,进一步缩短自己技能和社会需求的差距。与此同时,专业科任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室实验实践教学这一平台实现上述2个层次的有效沟通。
3 前进中的海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
3.1 在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中推进实验室循环效率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在合理利用学校实验室专项基金的同时,积极多方位的开拓校友优势,获得多项已毕业且在社会上做出成绩的校友人力物力财力的赞助,并聘请其作为校外指导教师,积极利用实验室这个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指导在校生成长,校友的经历是在校学弟学妹憧憬社会的“回音壁”。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在校专业学生呆在实验室,静得下心、刻苦地学,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循环使用效率。
3.2 科学理性得面对实验室实验实践教学推进过程 好钢要用到刀刃上。土管人特别是专业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当前国家加大对中西部高校(海南省也属于中西部地区)实验室资助力度中,改变过去那种眉毛胡子一把抓、重购置轻利用效率的做法,突出专业特色,对专业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提炼和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积极呼吁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实验室管理创新模式,这种模式是积极应对实验室器材时间折旧,提高使用率及使用价值的有效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验实验教学中实现实验室功能最大化,才能在实验室实验实践教学中真正实现教育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英俊,孙淑琴,于世钧,等.多种模式开放实验室,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3):121-124.
[2]栾乔林,谷秀兰.土地资源管理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以海南大学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4(23):150-154.
[3]王兴邦.实验室开放的内涵与机制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11-13.
[4]左铁镛.高校实验室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3.
[5].实验改革和实施开放实验模式的创新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17-19.
[6]杨凤珍,谢蓉,高欣,等.开放式研究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23-25.
[7]李鸣华,李欣.高校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3):8-10.
[8]李艳华.新时期如何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3):94-96.
[9]徐辉,魏莹,侯海鸽,等.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1,14(2):148-151.
[10]初汉芳,李锋.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0,13(6):139-141.
[11]张彩红,虞春生,吴晓晨,等.创新是高校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334-337.
[12]刘冬英.实验室工作之我见[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4:122-123.
今年的6月25日是第16个全国土地日,在6月份宣传月工作中,我局以省厅下发的《转发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16个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的通知》(浙土资办[2006]77号)和市局下发的《关于做好第16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工作的通知》(甬土资发[2006]67号)的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镇海实际,围绕“依法合理用地,促进科学发展”的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成立班子,制定计划
我局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年初便制定了本年度的宣传方案,确定了由局长负总责,副局长具体抓,各科(所)长为组员的宣传领导小组。为了搞好这次“土地日”的宣传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听取来自各科室、各所的工作人员及群众的意见,研究制定了工作部署,详细制定了“土地日”宣传计划和活动方案,并把活动计划、方案与市局及兄弟县区局进行了交流,汲取了很多好的做法,加以完善。此外,局里还拨出专款为这次宣传活动提供资金保障,使宣传工作在资金、人员、经费等各方面得到落实。
二、结合实际,力求实效
这次的宣传活动有三个主要背景:l、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要深入宣传“十五”时期我区国土资源工作在贯彻国务院《决定》,严格土地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在新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主要目标。2、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围绕我区规划修编、土地开发整理、征地拆迁、宅基地管理、废弃矿山复绿和地质灾害防治以及正在开展的农村违法建筑集中整治工作,大力宣传维护农民群众权益和农村社会稳定所取得的新成效。3、继续深入宣传省厅组织的“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以及我局在探索建立先进性教育成果长效机制方面的取得的成果。我局的宣传工作注重了这三个方面的结合,力争让群众更加了解我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新思路、新问题、新情况。
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一)手机短信宣传活动:为切实把宣传工作做到位,让群众都主动来关心我们的土地资源,我局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工具——手机进行宣传。6月25日,我局向全区约1万余移动用户发送内容为“今年是《土地管理法》颁布二十周年,今天是第16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依法合理用地,促进科学发展。国土资源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的短信。
(二)上街宣传活动:6月25日上午,我局各科室抽调了业务骨干共二十余名在镇海人民大会堂广场前搭建宣传台,在局长带领下,穿上统一的土地日文化衫上街开展宣传活动。上街宣传共分为五大方面:第一,法律咨询答疑。设立土地证发放、用地审批手续、法规监察等六个法律法规咨询台,我局同志针对群众提出的疑问,特别是对涉及农用地转用、建设用地供地、征地拆迁和违章乱搭建等社会敏感话题作了令人满意的回答;第二,发放宣传资料。共向群众发放了宣传报纸及宣传册3000余份;第三,图片展览。摆放了十四块宣传板供群众浏览,内容涉及了各类办事程序及土地小知识;第四,现场知识竞答。制作了一个“抽题箱”,和群众开展现场互动的知识竞答活动,并发放印有宣传标语小礼品;第五,大签名活动。共有200余群众在我局“珍惜资源”大签名条幅上签名。
通过上街宣传,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我们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全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对我们而言,这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提高机会。
(三)在局外网上制作“土地日”专页:我局在对外门户网站上开辟了“土地日”专页,内容涉及我国的地情及面临的严峻形势,还包括历年各地的宣传动态,以及今年我局的方案、计划等。
(四)“国土杯”象棋比赛:6月25日,我局在青少年宫开展了全区范围内的“国土杯”象棋比赛,决出了前八名,使参赛人员在益智休闲中牢记了“依法合理用地,促进科学发展”这一主题。
(五)利用媒体进行积极宣传:在这次土地日宣传活动中,我局与《今日镇海》报、镇海电视台、镇海电台、镇海新闻网等媒体紧密联系,通力合作,进行了积极宣传。6月份我局在《今日镇海》报上刊登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期研究历时两年成果报告通过市级评审》、《围绕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土分局力求“四到位”》、《国土分局党务工作出实效》等文章,宣传了我局近段工作成果,并把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形势作了详细介绍,使广大群众树立了资源节约意识。
四、总结收获,提高认识
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
——关于推进城区规划建设的调研报告
提高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改善城市环境,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全力打造适宜居住和发展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将是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
一、城区规划建设管理的现状
1、城市空间拓展滞后,制约了城市发展的速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沙坪城区已经形成以沙坪旧城区为中心,主要沿人民东路、人民南路、新城路以北等呈中心发射发展结构,截至二OO四年,建成区面积为15.17平方公里。近10年的城市发展主要局限在新城路以北、沙坪河以南的狭小区域,没有适时将城市发展空间向东、向南拓展,没有及时调控城市发展架构和合理优化城市布局,制约了城市的扩张发展。旧城区所在地人口密集、布局拥挤、道路狭窄,空气质量较差。如房地产开发没有拉开格局,用地紧张,地价攀升,是造成商品房价格偏高的原因之一,整体房价水平是五邑地区最高。
2、城市规划得不到有效贯彻执行。历史上,随意更改规划使用土地时有发生,导致规划的权威性得不到保障,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脱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地的开发利用与城市总体规划不符,一些建设项目违背总体规划,改变土地使用功能;在上世纪90年代前出让的土地较分散、无序,与总体规划不衔接,征地红线没有与道路红线、规划用地界线一致。二是功能设施不配套,基于资金的考虑,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没有按规划合理配套道路、学校、医院、文化等设施,如城区新业路、新环路未能拉通,没有实行雨水和污水分流。三是开发建设时序混乱,没有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城市建设,遍地开花,造成城市建设的散乱。
3、城市建设品位不高、缺乏特色。相对来看,沙坪城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滞后于我市的经济发展,跟不上时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一是城市建筑特色不鲜明,有个性、有风格、有时代特点的建筑物不多,缺乏城市亮点和地方特色。二是城市建设缺乏文化内涵,没有彰显*拥有李铁夫、梁赞、胡蝶等历史文化名人的风格和*特色的地方文化特征。
4、城区综合管理水平较低,城区运营秩序有待进一步改善。城市入口及主要道路两旁的建筑物多为火柴盒式,有些因年久失修,显得破旧、凌乱。乱搭乱建时有发生,“脏、乱、差”现象仍然存在,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在去年底,我市大力整治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行为,由于建设了新业综合市场,为临时摆卖摊档解决了出路,城区管理秩序明显改观,仍要进一步巩固。由于历史的原因,城区道路狭窄,加上车辆增长迅猛,据交警部门统计,近年我市平均每月小汽车新车入户150辆(其中,四月份单月为250辆)、摩托车新车入户1000辆,城区道路交通的承载能力受到更加严峻的考验,交通管理压力加大,塞车、塞路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为甚。一些住宅小区商住楼首层改变使用功能用作商铺或饮食档,使小区车辆停放秩序混乱,造成交通阻塞,影响消防安全。此外,城市绿化管理水平不高,绿化品种单调,层次感不够,一些道路绿化缺乏养护,花圃尘土。
5、对土地资源管理不够完善,控制力度不足。
第一,政府控制土地少,土地增值流失。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市就对城区规划控制范围内实行土地统征,主要征地集中在谷埠和坡山地区以及*大道、江肇公路、广湛公路两侧及大雁山的西南侧。当时,我市实行土地统征,意识是超前的,做法也是可行的,但是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在以地换路,出让土地偿还工程款,以及安排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问题上处理不够妥善,造成政府掌控的土地资源少,分布散乱,基础设施不配套,当时转让地价未能充分体现土地的价值,使土地增值收益流失到私人发展商手中。据国土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政府控制的适合当前城区拓展需要的存量土地面积只有6128亩(其中雁山脚片3814亩,行政中心片1491.4亩、东湖片822.7亩)。
第二,农村自留用地开发无序,建设标准低。规划区内保留了大量的农村自留发展用地,据国土部门统计,共有1233亩(其中*大道片718亩,*标志至九江大桥片515亩),这些自留发展用地由村一级开发,建设起点低,且分布零散,造成城区建设上的混乱,制约了城区规划建设的发展实施。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首先,“城中村”存在诱发土地无序开发和粗放利用,导致土地资源不能发挥最佳效益,不利于土地资源的连片开发和集中使用,造成有限的土地资源浪费。其次,未经改造的“城中村”大部分房子建筑密度高,乱搭乱建现象突出,公共设施缺乏,安全隐患较多,影响城市总体规划。再次,“城中村”土地利用混乱,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相互交织,新旧住宅参差不齐,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都较为低下。
第三,城区规划建设与沙坪镇、村发展经济的矛盾难以协调。一方面,沙坪镇为发展村级经济,在城市主干道两旁建设低档次、临时性、简易建筑物,用于生产经营,发展经济,既影响了城市形象,又与城区发展总体规划相冲突。发展下去,一旦城区建设需要,拆迁难度加大,建设成本升高。另一方面,市城建规划部门与沙坪镇建设办审批权存在界限不清,职责不明,造成在执行、落实、督促检查城区发展总体规划等方面比较混乱。
6、启动新城区建设资金压力大。我市财政实力较弱,仍处在“吃饭”财政的状态,政府难以安排大笔财政资金用于城市建设,资金在城市建设中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启动新城区建设资金压力大。
二、加快城市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1、明确城市发展定位,构建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城区的发展应按照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确定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发展定位来进行,即紧紧依托西江、大雁山等山水资源,按照“东移北拓”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积极构建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在具体城市形象设计方面,要根据*城区总体规划,将城市形象定位为:凭借优越的环境优势及独特的五邑文化,营造舒适优美的生活休闲空间,使*成为珠江三角洲良好的人居城市和休闲度假胜地。新区建设注意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档次。城市的发展如同经济的发展,也要因地制宜,确定符合自己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既要和谐地融入周边城市之中,成为珠江三角洲经济核心区城市群必要的补充部分;更要挖掘独特的资源,形成比较优势和特色,走出一条符合*实际、具有显著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
2、坚持“经营城市”的理念,推动城市滚动发展。坚持以经营城市的理念贯穿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推动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积极探索城市建设投资体制改革,努力拓宽融资渠道,走出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城市建设融资新路。要全方位经营城市,通过经营有形和无形资产,设立并筹集城市建设发展基金,实现政府资产最大化、资本化,真正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建设城市,以经营城市的谋略推销城市。在经营城市理念的指导下,在具体操作上应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应确立城市建设是拉动经济快速发展重要手段的意识。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研究成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并驾齐驱的两大手段。在广义区域内,一般是工业化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而对于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人口集中度较高的城市而言,城市建设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无论从提升城市形象的角度,还是从拉动经济增长的角度考虑,市委市政府都应将城市建设作为未来5年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第二,政府应当最大限度地掌控公共资源。经营城市的实质是经营公共资源。有资源,才有效益,既然是公共资源,就应该由政府来掌握,而不应将资源分散、流失在私人或小团体手中。资源控制在政府手中,通过市场手段有计划地开发利用,确保资源收益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在政府手中。从我市角度看,应予掌控的公共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出租车经营权、路灯广告位、石场陶瓷土等矿产资源经营权等。
第三,政府投资主导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效结合。在重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主导作用,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前提下,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遵循价值规律,积极引导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只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双重作用,调动社会资金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问题。
第四,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土地出让置后的原则,确保政府掌控土地升值空间。在加快建设和财力有限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下,新城区的开发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将土地出让置后,充分挖掘土地的潜在价值,待土地因基础设施完善而升值后再行出让,使政府掌控土地升值收益,改变过去那种土地出让在前,开发建设在前,基础设施滞后,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流失在私人开发商手中的状况。
第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组建城市建设投资开发公司。搭建经营城市平台,以开发公司为主体实施资源经营,融资和筹集建设资金,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以地生财、滚动发展。
3、坚持规划先行,确保规划的权威性。
“规划是龙头”,要以科学的态度和超前的理念,用规划引导建设,用规划规范建设,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促进城市新形象的形成。以总体规划为龙头,做到规划先行,并按照规划要求建设新城区,尽快做好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确保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立足长远发展,抓紧有关规划控制问题:一是西江边土地控制问题。要建好山水园林城市,其中关键因素之一是控制好西江周边土地,一旦土地失控,要形成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就难以实现,为了保护好水源、自然环境,建议制定西江景观控制规划。二是控制城中村发展问题。城中村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改造城中村要考虑历史和现实的情况。就规划而言,要注意做好控制城中村的发展问题,控制不好,给开发拆迁带来的难度就会加大。
*城区规划区范围包括沙坪全镇及桃源镇的竹朗,古劳镇的连南、新星、上升、古劳、双桥及雅瑶镇的石湖、陈山、大岗、黄洞、古桥、古蚕等行政村,总面积约81.4平方公里。
到2020年,*城区建成区用地规模规划内城市的用地规模为23.28平方公里。市委、市政府“东移北拓”的战略,与*市城区总体规划发展方向相吻合。城区东移,从城区总体规划来看是对谷埠组团的开发。谷埠组团包括坡山区、滨江区、汇源区。以高尚居住、商业、旅游、体育等功能为主。这是考虑到城区的生态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西江边及大雁山环境吸引,宜开发高尚住宅区和发展商业、旅游业。由于谷埠组团功能的战备转移,规划要求原水泥厂、印染厂、造纸厂等工厂搬迁或改变为生活居住功能。
4、正确处理新旧城区关系,重点建设新城区。
要按照拉动新区、疏解旧区的原则,将工作重点放在新城区。将资金、人力和资源重点投入新城区的建设,旧城区主要目标是维护和加强市政管理,将其列入控制建设范围,严格控制旧城区的建设,引导城市功能设施、部门大楼、公益设施和人群向新城区聚集,促进集聚要素的重新组合,从而推进产业和社会事业在新城区的快速发展。在新城区的建设启动上,要做到“四个拉动”:
一是路网拉动。要以骨架路网的开通拉动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加大规划框架内城市道路和区域道路的建设力度,通过市政主干道的建设,提升新城区的集聚能力。要加快*大道的改造工程,延伸南北主干道文华路(南边延伸到佛开高速,北边延伸到新环路),开通大林路(蓝鸟厂——*大道),拉近新旧城区的距离,贯通雁伍线,新环路、新业路的全线开通也要提上日程。
二是配套设施拉动。通过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提升新城区环境的吸引力。做好新城区水电设施和给排水、排污等设施的规划建设,特别是做好新城区的亮点工程*公园和大雁山休闲生态区域的规划建设,以美化工程的启动建设增强新城区的环境魅力。
三是政府工程拉动。新行政中心的建设要制定实施方案,以可预期的市政府大楼兴建增强投资开发商的投资信心。在新行政中心不能短期内搬迁的情况下,也要鼓励有条件的职能部门大楼先行启动建设。政府工程启动建设将大大刺激开发商的投资热情,提升周边土地的价值空间。
四是教育拉动。教育拉动是拉动新城区建设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优质教育资源可有效刺激房地产业的升温。要结合我市建设教育名市,教育资源大整合的有利时期,在新城区划出专门的教育功能区,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设施建设好。可考虑将一中、鹤华、一小等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部分搬迁到新城区,即使暂时不具备条件建设新校舍,也要预留发展空间。同时,在教育功能区,也要配套相关的文化体育设施。
5、加强对现有城区的管理。
第一,理顺管理体制,适时将沙坪镇改为街道办事处。目前,城区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难以协调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区镇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难以理顺管理权限,为避免多头管理,条件成熟时,将沙坪镇改为街道办事处。五邑地区有先例,新会、开平等市的城区镇已改为办事处。
第二,抓好开放式住宅小区的管理。推行物业管理,建设封闭式安全文明小区,物业管理要逐步推行业主大会形式。
第三,要进一步解决好停车位问题。改造楼宇之间花圃作停车位,恢复住宅小区停车房的使用功能,新建住宅小区要按比例设置停车位。
6、加强对土地的调控力度。
政府掌控土地是实施规划的有利前提,针对目前市政府掌握的土地既不多,又分散的情况,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对土地的调控力度。
第一,预征城市未来发展用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征城区未来发展方向区域的土地,特别是骨架路网两旁的土地,使土地升值空间尽可能掌握在政府手中,为今后城区拓展储备土地资源和建设资本。
第二,严格控制土地供应。要依据城区拓展和建设进程及规划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供应土地,土地供应要严格按照有关程序操作。建议通过土地储备机制保证土地的集中供应,按照城市建设进度合理安排土地,调控土地一级市场,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形成价格,确保政府土地收益最大化。
第三,大力清理闲置土地。闲置土地成为启动新城区建设的一大障碍,据国土部门提供,已出让未建设的商住用地面积达2306.7亩(其中*大道至九江大桥片1945.8亩,城市广场片360.9亩)。如惠康公司约700亩、利丰公司约1300亩等地块已闲置多年,应按有关法规进行清理处置。建议对已出让的土地进行清理,对征而未建设而又超过规定限期的用地回收,以新一轮近期建设规划为依据,建立完善的规划国土协调机制,保证土地出让与总体规划协调。通过建立土地管理模式形成约束机制,规范用地的开发和使用。
第四,统一集中安排农村自留用地。目前沙坪镇沿*大道七个村委会的自留用地分布在主干道路两旁,不利于统一规划建设,建议用调地的办法,统一集中安排农村自留用地,改变农村自留地的分散状况,保证农村发展用地不影响、不制约城区(特别是重要地段)的拓展。
7、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启动新城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第一,探索城市建设投入产出循环机制。建议运用土地置换、合作开发等市场方式负债经营、开发土地,参与开发的企业可共享土地收益,以此为机制,优化整个土地开发的市场化途径。
第二,新城区建设启动资金来源有以下几个途径:
①土地出让收益,按国土部门测算,政府控制的大雁山脚地块3800亩、*公园周边1000亩规划作商住用途,可出让部分土地作启动资金。
②国有资产转制收益。口岸开发公司、自来水公司、住宅公司等资产相对优质,可考虑通过国有资产的市场化出让筹集发展资金。
今天这次全市国土资源工作会议,是经市政府研究确定召开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去年国土资源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今年主要任务。刚才,同志做了一个很好的报告,总结成绩实事求是,安排工作重点突出,我完全同意,希望同志们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国土资源工作的责任感
2012年,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一是保障发展卓有成效。在用地指标紧缺和用地需求强烈的双重压力下,全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用足用活政策,跑部进省争取支持,上报土地面积达4.4万亩,位居全省前列,为历年最多。大力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规范推进增减挂钩,总规模达42177亩,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二是管理秩序持续向好。历经半年多的时间,顺利通过了国家土地督察局对我市的例行督察。坚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连续多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顺利通过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认真开展卫片执法检查、违法违规用地专项整治,2011年度违法用地比例降至4.1%。三是资源配置水平明显提高。大力推进土地招商,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全市实现土地收益58.6亿元,其中市区15亿元,有力促进了城镇化建设发展。四是资源深入推进。地质勘查投入大幅度增加,地质找矿不断取得突破,初步探明了曹县煤田、鄄城盐矿储量。巨野矿区产煤达1250万吨。五是服务民生成效显著。积极开展抗旱打井找水工作,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较好地解决了征地补偿安置、涉土纠纷等突出问题,切实保障和维护了群众利益。六是业务基础不断夯实。第二次土地调查、基准地价更新、开发区集约用地评价、国土资源所规范化建设、“数字”地理框架建设等均取得很大进展,为国土资源工作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七是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深入开展依法行政年。实施两整治一改革、创先争优等活动,努力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国土资源系统“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形象进一步树立。
总之,去年全市国土资源工作重点突出,卓有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市委、市政府是满意的。过去一年的工作成绩来之不易,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大家表示诚挚的感谢和亲切的问候!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打造科学发展高地的全面启动年。做好今年的国土资源工作,事关大局,影响深远。
首先,全市经济发展形势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了新挑战。省委、省政府立足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加快科学发展的意见》,为我市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第十二次党代会、市人代会分别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即深入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以大项目建设为总抓手,扎实推进“五大基地、一大产业”建设,使我市经济总量跨入全省中等行列。这一战略定位,需要大量的资源作支撑。特别是今年提出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4%和18%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农村住房4万户,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2387套等任务目标,这些都与国土资源工作息息相关。如何围绕这些目标开展工作并取得实质性突破,是对国土资源部门的重大考验。
其次,转方式、调结构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了新任务。一方面,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粗放用地、低效用地问题仍然存在,这两方面问题叠加在一起,使得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与创新的任务更为紧迫。如何通过科学调控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布局,发挥土地供应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调控功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既是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重大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积极探索。
第三,土地执法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一些地方违法违规用地仍未得到根本遏制,重点项目、部分行业用地以及涉农用地违法违规问题存有反弹苗头。特别是党委、政府换届之后,新任领导发展经济的心情十分迫切,必然导致新一轮对土地的高需求,违法用地形势日益严峻。
总之,面对压力和挑战,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充分认识做好现阶段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节约集约、整合挖潜、依法行政观念,积极开拓进取,破解发展难题,努力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
二、强化措施,明确重点,全力推进国土资源工作跨越发展
(一)坚守耕地红线。耕地保护工作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这根“高压线”坚决不能碰。一是认真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把保护耕地和加快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严格落实市政府与各县区签订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切实履行耕地保护责任制,确保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面积责任目标全面完成。二是加大土地整合力度。拓宽投资渠道,通过争取国家、省级项目资金,投入市、区财政专项资金,市场化运作等融资方式,推进村庄整合,改造中低产田,建设一批高标准基本农田,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要认真实施好省政府批复的5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妥善解决各种问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建设任务。三是健全完善土地管理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加强土地管理、严格责任追究两个文件,坚持完善与纪检监察部门、司法机关的联合查案机制,配合国家土地督察局深入开展督察工作,建设“一张图”管地管矿综合监管平台,全面提高土地执法效能,切实巩固和扩大例行督察成果。
(二)强力推进卫片执法检查。去年我市因单县政府违法批地案和2011年度卫片执法检查被国土资源部挂牌督办和约谈,影响极坏,教训深刻。2012年度卫片执法检查已经开始,在检查对象、政策界限、违法占用耕地面积比例计算方式等方面与往年都有所不同,标准更严格,问责更严厉。我们坚决不能在同一问题上栽两次跟头。对此,各县区必须高度重视,抓紧做好查处整改,确保违法用地比例降到8%以下。这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没有任何理由、任何条件可谈,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一要加大拆除力度。降低违法用地比例的唯一途径在于拆除复耕。各县区必须下狠手,快行动,对照图斑逐一列出名单,对没有上项目而拉院墙的违法用地要全部推倒复耕,对占地多厂房少的项目要坚决瘦身,对占地不开工的小项目要一律拆除,对占用耕地的农村宅基地、路边店和占用基本农田的项目,要彻底拆除复耕,对拆除后的违法用地,要及时予以复耕复绿。二是重拳打击违法用地行为。要抓大案、要案,让违法用地者付出高额的代价。要公开调查、公开处理一批性质恶劣、社会影响严重的典型案件,在各类新闻媒体上公布。要高度关注农民建房,加强日常监管,杜绝随意占用耕地。三是强化督导检查。市政府将组织力量督导卫片执法检查,对整改不力、违法严重的县区,直接约谈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有案不报、压案不查的,一经发现,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绝不姑息。四是加强执法监察队伍建设。配强配足人员力量,配齐设备,落实经费,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三)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在国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政策环境下,我们在土地利用上必须坚持依法依规集约用地。一是多方争取用地指标。没有用地指标,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就是一句空话。积极主动地争取用地指标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措施,要紧紧抓住这个“牛鼻子”。省里的盘子是既定的,所以要早做工作、主动工作、做实工作,抢占先机,提高项目档次,多占用国家和省里的指标。各县区要未雨绸缪,对今年需要用地的项目进行排队,及时完善申报材料,抓紧上报。二是实行差别化管理。充分发挥土地调控功能,优先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项目用地,对“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坚决不予供地。要加强土地利用批后监管,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对土地供应政策落实好的地方,给予用地指标奖励;对落实不力、供地率过低的,暂停建设用地报批。三是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按规划安排用地,工业项目必须向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集中,并提高投资强度,小项目、小企业不安排增加用地指标。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该无偿收回的收回,该提高投资强度的必须限期增加投资,有好的项目也可以有偿收回,实行腾笼换鸟,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四是深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当前,增减挂钩是破解“保发展、保红线”两难局面,解决我市用地问题的根本途径。二次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居民点用地在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中的比重约为70%,开展挂钩试点潜力巨大。各县区要及时总结挂钩试点中的好做法,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明确责任,强化督导,为项目顺利实施搭建平台,按照省下达的计划稳步推进。继续加大项目的申报力度,力争全年达到5万亩。
(四)大力发展矿业循环经济。一是加强矿产资源监督管理。巩固强化整顿规范成果,全面实施矿产资源规划,严格执行总量控制、分区管理和规划准入制度,严厉打击无证勘查开采等违法行为,维护良好的开发秩序。二是以矿产规模开发促进集约发展。积极实施资源强市战略,从过去的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开发利用模式转变,通过深化矿产资源整合,合理设置矿权,推进规模经营,运用经济手段支持和激励矿山企业提高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三是以攻深找盲促进可持续发展。继续推进深部找矿,强化市场手段,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地勘项目,增强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借助勘查队伍的力量,以煤、铁、盐等优势资源为主攻矿种,组织精干力量开展整装勘查,多找矿、找大矿、找好矿,努力实现新的突破。四是以地质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不断完善矿山治理投资机制,多渠道调动社会资金,加快破损山体、采煤塌陷地、废弃矿井治理和生态绿化,有效改善地质环境。
(五)切实维护稳定保障民生。一是加强民生用地管理。合理调整土地供应结构,加大保障性住房特别是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住房用地供应,比例不低于住房用地供应总量的70%。继续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适当提高农民补偿标准,保证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二是做好土地经营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土地储备机构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土地的融资功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严格招拍挂出让,建立规范有序的土地市场,确保政府土地收益最大化。三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始终装在心里、抓在手上,不断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健全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地质灾害隐患。四是加强工作。探索建立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的长效机制,做到关口前移,超前防范,切实把初信初访解决在首办环节,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决不能因为工作没做好、不到位,引发问题,影响全市形象。五是全面推进测绘与地理信息广泛应用。着力加快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年底前完成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提高测绘应用服务水平,及时向社会提供针对性强、适用性强的测绘成果,实现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三、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切实形成整体合力
一要加强领导责任。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国土资源管理作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工作,进一步明确土地管理、耕地保护、执法监管等方面的重大责任,积极支持国土资源部门依法履行职责,主动接受国家土地督察局的督察指导,严格规范管理,建立良好的国土资源管理利用秩序。新一届政府换届后,多数调整了国土资源工作分工,希望同志们进一步加强对国土资源工作的领导,自觉加强学习,把握大局大势,严格依法行政,不断提高统筹谋划的能力和水平。
二要加强部门配合。各相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关心国土资源工作,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健全完善联席会议、信息通报、案件查办和移送协调配合等制度,落实共同管理责任,形成国土资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一、以积极主动保发展为首要任务,促进服务质量大提升
全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多渠道争取建设用地指标,采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争取点供、争取独立选址计划和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等多种措施,进一步扩大我市建设用地总规模。积极实施扶大促优战略,将用地指标向“一带两区三园”重点骨干企业倾斜,推动机械电子、船舶海洋工程、高新技术等产业做强做优。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引导作用,继续全力有序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积极争取和依法依规做好重大、重点项目的土地利用规划局部修改工作,合理安排新增投资项目的用地规模和布局,按照挂钩试点“先垦后用”,项目区实施规划整体审批的要求,细致做好挂钩实施方案的编制审查和各项报批工作,保障基础性产业项目的用地空间。
大力提高项目用地审批效率。不断优化征地工作流程,加强与各镇(区)、相关部门和建设单位的沟通协调,确保以最快速度完成征地报批、公告和补偿等程序。积极主动参与建设项目的前期论证,加强对项目建议书编报、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涉及用地的服务和指导,协助项目建设单位申请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进一步提高用地预审效率。科学调整土地供应程序,提高土地供应速度。深入推进土地登记联网审批制度,实行“坐标式”管理,做到各环节主体明确、责任清晰、前后衔接,不断提高发证效率和准确率。
努力增强房地产市场调控能力。切实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用地形势的研究与分析,着力调整和优化土地供应结构,科学合理地确定出让地块的区域、数量及结构。适当控制房地产宗地上市规模,加快完成拟出让地块的前期开发,实行“净地”出让,完善出让地块基础设施配套,吸引更多开发商前来竞买,形成良性竞争态势。积极开展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城镇地价动态监测工作,准确把握土地市场运行态势。把握土地储备重点,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适用房、中低价商品房等作为储备土地的重点。依法、规范、妥善处置已供经营性用地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保持土地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不断深化国土资源形势分析。及时分析我市经济形势和产业用地走势,适时在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布局、时序上做出必要调整,顺应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强化资源利用分析,对耕地资源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安排、土地供应与结构、土地违法违规形势进行定期分析研究,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二、以坚决落实两个“最严格的制度”为重中之重,促进管理水平大跨越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落实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制,按照新下达的耕地保有量指标逐级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迎接上级部门对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的考核。充分发挥“三级两网”耕地保护作用,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和部门对耕地保护工作的认识,从政策支持、多元投入、整合力量、规范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调动各方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形成耕地保护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充分利用省返还地方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集中资金安排一批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改善基本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建成一批高产稳产良田。利用二次调查成果,对基本农田保护信息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抓好部统一颁布公示牌的普及覆盖工作。对全市无证砖瓦企业非法用土进行集中整治,大幅度提高全市粘土资源出让底价,通过市场调节的手段,进一步引导砖瓦企业利用淤泥制砖。
全面推进土地复垦开发整理。突出抓好已入库项目实施的进度和质量,抢抓有利施工季节,在实施进度和质量管理上狠下功夫,确保项目竣工验收通过率达到100%。积极推进十总镇新的省级以上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工作,抓紧完成骑岸国投项目的组织验收工作,确保顺利通过上级部门的检查验收。积极稳妥开展“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工作,认真落实“一条方针、两项置换、三大结合,四个坚持”,编制切实可行的万顷良田建设方案,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为载体,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中建设连片标准农田,以实现居住集中、资源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的目标。
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对已供土地利用情况开展检查,对新建和扩大投资的项目,严格把好用地监督关。全面落实我市出台的《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和《盘活存量土地奖励办法》,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盘活企业关闭、重组和改制等形成的存量建设用地,优先用于新增投资计划项目。建立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镇(区)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的积极性。对闲置土地、低效利用土地、空闲土地实行动态监管、定期上报制度。针对部分工业项目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申请延期建设、延期缴纳土地出让金等问题,要主动研究对策措施,在尽力支持企业发展的同时,确保土地资源不浪费。
提高土地违法行为防范水平。认真贯彻落实《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15号令),健全完善“防范在前,发现及时,制止有效,查处到位”执法监察工作机制。及时收集和掌握土地违法违规信息,建立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专报制度,及时主动向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实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责任告知制度,在第一时间将巡查中发现的违法用地行为向所在地党委政府、违法用地者、科室和国土所进行责任告知,共同监管,有效制止,切实减少违法违规用地的实际发生率。加强“片警式”执法监管力度,将分片监管、包案查处的目标、职责和责任真正落实到位,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严肃惩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加强与监察、公安、检察以及法院等单位的沟通联
系,构建以联席会议工作制度为核心,以案件移送制度、执行配合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国土资源违法犯罪案件查处协作配合机制。开展创建“土地执法模范镇”活动,全力争创“土地执法模范县(市)”,推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切实履行共同责任,实现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规范化、长效化。
三、以关注和保障民生建设为根本前提,促进社会和谐大发展
切实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调查研究,对流转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可用于除商品住宅以外的各项建设,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更好地致富农民。加强农村宅基地规划管理,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与新一轮镇村布局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相结合。全面开展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换发证工作,开展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到组和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登记工作,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认真执行征地补偿款预存制度和征地告知确认听证制度,推行征地、补偿、基本保障“三同步”,实现应保尽保。
全力做好涉地工作。实行“每周报告、每月汇总、急事急报、季度通报”国土资源工作制度,及时获得信息,争取早发现、早化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系统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在处理事项过程中,坚持综合施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把群众的合理诉求解决到位,不欠账,不留尾巴,不引发新的矛盾。对积案难案等非正常上访案件,坚持严格程序、分类处理、依法答复的原则,按照三级终结程序处理问题,化解矛盾。对“结而不了”的案件严格落实国土资源事项首办责任、领导包案责任、责任倒查机制,力争案结事了。建立大工作协调沟通机制,各单位对阶段性国土资源形势实行信息互通,对重大国土资源问题实行联合办公,搭建起联合处理问题的平台,促进问题有效解决。
四、以筑牢夯实基础业务为重要保证,促进国土资源工作大突破
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在已经完成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基础上,按照上级要求,全面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在确定规模的前提下,科学安排空间布局,进一步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发展特色经济、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等空间布局的重要作用。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已规划项目和拟规划新上项目,切实发挥规划对投资项目的统筹和管控作用。
加强地籍测绘工作。全面推进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力争于2009年上半年完成城镇土地调查,10月底前完成二次调查的全部目标任务。加大土地登记发证覆盖面,符合法律规定的土地使用证发证覆盖率要达到95%以上。加快农村宅基地发证工作,对历年来宅基地发证材料进行清理,做到档案齐全、台帐清楚。建立土地权属争议预警及应急处理机制,促进各类土地权属争议依法及时解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测绘资质管理,建立统一开放的测绘市场,推进测绘项目招投标制度,规范测绘项目承发包行为。做好测绘成果汇交与项目备案工作,避免重复测绘。
加大基础工作创优力度。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责任制,完善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机制和依申请公开制度,实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加强门户网站建设,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服务网站,争创省厅优秀门户网站。继续深入开展档案达标升级活动,力争今年全系统档案达标率达100%。全力配合做好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开发整理资金专项审计,依法规范财务收支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深入开展国土资源重大问题调查研究,确定一批战略性、前沿性课题或焦点、热点问题,深入基层,问计于民,力争将调研专题转化为实用成果,提高国土科学决策能力。
五、以大力推进效能建设为主要措施,促进整体素质大提高
创造最优办事效率。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亲民务实塑形象、提速增效促发展”效能建设主题活动。严格执行岗位责任、服务承诺、首问负责、一次告知、限时办结等制度,提高即办率和办结率。实行工作任务项目化,项目责任化,将工作细化、量化为可操作、可考核的项目,落实责任人,形成立体责任体系。根据各项重点工作制订相应的检查、督查办法,对重要事项、重点工作,进行全程督查、跟踪管理,督查考核做到常态化,确保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进一步理顺办事环节,实行工作间有机衔接,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审批程序,除法定的程序外,能减少的尽量减少,能简化的尽量简化,努力把全系统打造成行政效率最高、办事成本最低、服务环境最优的部门。
中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在全国*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有关部门、*多个专业科研生产单位、*多名技术人员*年多来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目前,调查评价阶段工作已基本结束,水资源配置阶段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水资源调查评价阶段的成果给我们真实的证明了全球水伙伴所倡导的“以公平的方式,促进水资源统一管理,在不损害重要生态系统可持续性条件下,促进水、土资源及相关资源的协调开发管理,以使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原则。近年来,水资源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对水的高度重视。*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年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年召开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这三次世界性会议上,分别提出了《关于人类环境的斯德哥尔摩宣言》、《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约翰内斯堡宣言》。*年,联合国设立了“世界水日”,提出了“关心水资源是每一个人的责任”的口号,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生命之水”。从这些主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全世界对水问题的关注,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水问题的严重性。正是有了这些十分严重的水问题,才有了这些令全球关注的主题,也表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利用、配置、管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对各自不同的水问题,以及我们探求感受到的众多例证和表象,人类将如何面对?世界各国根据各自情况,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我国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改变了过去“人定胜天”和“天责其从”的观念,在人水和谐理念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水资源综合规划尤显重要。下面,我结合中国实际作一些具体讨论。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对水资源进行综合规划和统一管理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
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阶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水资源领域的关键基础性数据。调查评价阶段的初步结论表明:
*.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年际年内变化大。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万亿m*,列世界第*位。地区分布不均,与土地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匹配。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人口占*%,耕地占*%,GDP占*%,水资源量占全国的*%;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人口占*%,耕地占*%,GDP占*%,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降水量和河川径流量的*%~*%集中在汛期,南方地区最大和最小年降水量一般相差*~*倍,北方地区一般相差*~*倍,河川径流量最大和最小年份可相差*倍以上,且往往出现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年的情况,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供需矛盾突出。
*.人类活动、流域下垫面条件变化是北方水资源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国平均降水总量虽然变化不大,但北方普遍偏旱。引起北方水资源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是流域下垫面条件变化。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雨水集蓄利用以及地下水开发利用等,改变了流域下垫面条件,降水和径流关系发生明显改变,同等降水条件下,河川径流量有所减少,一般情况河川径流减少幅度为*%~*%,降水偏少情况减幅更大,可达*%~*%。北方地区因下垫面条件变化而导致水资源量的减少,是一种趋势性的变化,随着经济活动的加剧和人类活动对下垫面的改变,今后这种变化的程度还会加剧。
*.水资源开发过度与开发不足并存。北方地区除松花江区外,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在*%~*%之间,其中海河区当地水源供水量已超过多年平均水资源量。总体看,北方腹地大多数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已十分有限,部分地区目前开发利用水平已接近或超过其最大可利用的极限,但周边部分河流,如松花江、辽河区周边界河以及西北诸河区中的跨界河流目前可利用量的开发程度仅为*%、*%和*%,尚有一定的潜力;南方地区目前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开发率仅为*%,远低于北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较大。
*.总体用水效率和效益较低,缺水与用水浪费并存。近*年来,我国用水量持续增长,用水结构不断调整,对用水安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年以来,全国农业用水基本持平,但占总用水量的比重已由*年的*%下降到*年的*%。城镇生活、工业与农村生活用水显著增加,城镇生活用水量年均增长率达*.*%;工业用水量年均增长率达*.*%。地区用水增长差别显著,南方和东部地区工业和城镇用水增长显著,高于北方和西部地区。目前,我国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L/日(其中城市为*L/日),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仅为*L/日,均低于发达国家和同等发展中国家的用水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用水结构还将进一步调整,城乡生活以及工业用水的增加,对供水水质和保障率的要求将更高。
*.水污染加剧的态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在调查评价的约*万km河长中,有*%的河长河流水质劣于Ⅲ类,其中太湖流域和淮河、海河区接近一半的评价河长水质劣于Ⅴ类,水污染十分严重。在*万km*的平原区中,浅层地下水水质为Ⅳ、Ⅴ类的面积占*%,其中,由于人为污染造成地下水质变差的约占*%。近*年来,我国水污染的趋势仍在加剧。
*.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在经济建设中不够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对水土林草等自然资源过度利用和消耗,造成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自然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调查的*条北方河流中,*年有*条河流发生断流,河流功能衰减或基本丧失。较*世纪*年代,全国湖泊面积、天然陆域湿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全国地下水超采区面积约*万km*,累计超采量超过*亿m*,造成地面沉降、塌陷、地裂缝,海水和咸水入侵、地下水水质恶化等环境地质问题。
上述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初步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我国“水多、水少、水脏、水混”四大水问题的存在,进一步表明了我国水资源的状况所具有的:总量丰富、时空分配不均、污染严重等自然特征。同时,如果考虑社会的因素,还具有人均水资源量少、人类活动影响巨大、利用效率和效益低、水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等特性。
(二)未来趋势预测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主要体现在人口增长与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变化与工业总产值、农业发展与灌溉面积增长等方面,在发展进程中既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也有其确定性规律可循。主要是: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用水需求将大幅度增加。预计*年中国人口达到高峰,超过*亿人,城市化水平达到*%,生活用水比例将进一步提高,预测城乡生活需水量约*亿m³左右。
*.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用水需求将适度增长。预计*年三种产业的结构调整为*.*:*.*:*.*,*世纪上半叶中国工业化进程明显,*年前后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达到最高值,逐步成为工业化国家。工业重心逐渐由南向北,由东向中西部转移,加重本已十分紧张的北方水资源形势,考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节水因素,届时工业需水量达到*亿m³左右。农业用水需求将逐步趋于稳定,在粮食立足自给的基本国策下,按人均占有粮食*kg计算,人口高峰时的粮食产量要达到*亿吨,通过节水措施提高农业水有效利用率,力争农业灌溉用水维持在现状水平,每年*亿m³左右。
*.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将逐步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估计全国生态环境需水量约*~*亿m³,其中约*亿m³由各河流目前尚未控制利用的地表和地下水供给,约*亿m*由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退水量供给,尚有*亿m³的缺口。
根据上述情况,预计中国将在*年左右出现用水高峰,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估计用水总量为*~*亿m³,要求供水能力比现在增长*~*亿m³。扣除必须的生态环境需水后,全国实际可能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亿m³,预计总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合理利用量的上限,水资源进一步开发的难度极大。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中国有可能在未来出现严重的水危机。面对*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水资源问题已成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其中最重要措施就是要实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这里所说的统一管理,并不专指机制和体制上的,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统一管理。强调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各部门共同设定目标、任务、规则,在此基础上达到共识共守,体现的是在各自的工作领域、着力范围内采取相应的策略,并向着这些共同设定努力。在这些设定中,有许多目标、共识和准则,实际上是要借助综合规划表达、确认和遵守。
二、水资源综合规划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水资源综合规划是一个复杂的业务巨系统,也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工作开领域,是一项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相交互的复合规划。内容涵盖了水资源以及与水资源有关的各个方面,关系到经济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及其发展和演变规律等,具有规模庞大、功能综合、结构复杂、不确定性强等特点。在规划过程中,要考虑系统的整体性、动态相关性和时空变化性,还要特别注意系统间的信息传递,特别是在具体工作中的数据采集、反馈等,既要考虑历史的序列,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需要管理和控制多维状态,综合考虑外部的影响和干扰等。其勉力的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不确定条件下水资源演变机理及其评价。水资源综合规划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以及生态环境状况和下垫面等,这些条件是影响水资源情势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地区这种影响更为剧烈,尽管目前国内外有许多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了关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效应,全球气温变化趋势,气候变暖对水循环系统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但并没有确切结论。而且,具体到我国各个流域和区域来看,对水循环要素及水资源数量及其分配的影响程度存在不确定性。未来气候究竟如何变化,这些变化会对水资源究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需要采取什么防范性措施,如何在水资源综合规划过程中考虑这些影响,准确描述、科学评价这些影响是一个难题,尚有待进一步探讨。另一方面,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发展受各种不确定因素很多,尤其是国家正在实施“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经济崛起”等战略,规划“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将加快全国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在水资源综合规划中,一般要求根据各地不同水平年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要求、各地水资源条件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总体要求,分析预测各规划水平年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及其对水资源需求的总量、结构和分布,并充分考虑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经济合理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水价调整、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以及科技进步等对需水的影响,合理预测规划水平年的生活、生产用水需求,提出需水预测方案。如何考虑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对需水定额影响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预测用水需求变得越发困难。
*.水资源与人口、土地、经济布局的匹配。由于中国水资源与人口、土地资源、经济发展布局不相匹配,加上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水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水资源浪费,地下水严重超采,水污染加剧,湖泊萎缩、湿地消失等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地威胁着社会经济与水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健康发展。如何调整和制定水资源与人口、土地、经济布局相匹配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制定和构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重课题,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土地合理利用方面。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产业化的迅猛发展,大量农业生产用地和河湖水域、蓄滞洪区等被工业和城镇建设用地被挤占,严重威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因此,在水资源综合规划中,如何结合土地的合理利用模式,协调土地竞争性利用的问题,实现水土资源的优化匹配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基础工作。
在农牧业结构调整方面。在西方发达国家,牧业产值一般都超过大农业产值的*%,但中国一般比较低,如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的牧业收入占大农业产值的比重均低于*%。在水资源综合规划时,如何考虑灌溉农业的发展,考虑灌溉畜牧业的发展,根据全国各地的水土资源条件和民族地区的传统特点等,科学地调整农牧业结构,尤为重要。
在灌溉面积发展与节水灌溉模式选择方面。为了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市场的稳定,中国加快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建设是重要的。但农业灌溉面积适宜的规模如何制定,种植结构如何调整?具有很强的挑战性。灌溉方式和种植结构应与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条件相适应,农田灌溉面与林、草灌溉面积选择何种比例,并选择何种节水灌溉模式,是在水资源综合规划中应合理解决的问题。
*.水资源质量状况及其对水安全的影响。本次水资源综合规划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需要把水资源数量与质量联合起来考虑,但长期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利用中,人们对水资源的质量问题重视不够,水质监测资料缺乏,水资源质量的评价方法单一,对由于点源以及非点源污染过程缺乏研究,对各种污染源造成的水资源质量退化的机理和规律缺乏必要的研究,难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如何在水资源综合规划过程中,针对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需要,系统研究污染负荷的形成、排放、传输、自净的机理和规律,水量与水质结合的水资源评价方法,水资源质量变化对水资源可利用程度以及安全供水的影响,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和各种措施调控水环境容量的机理,制定水污染调控与水资源保护的对策措施等,是本次水资源综合规划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此外,在水资源综合规划时,如何协调节水与污水处理再利用、当地水挖潜和外调水之间关系,是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如何科学地确定节水、治污和开源的边际成本,目前尚缺乏一套较完备的核算体系作支撑。
*.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配置问题。水资源配置的重要前提是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生态环境需水量是为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为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而必须满足的自然系统生态环境的用水量,主要包括河道、湖泊、湿地、河口等的最小生态环境用水量和为维护地下水系统而不能过量开采的地下水等。目前,维持河流湖泊生态系统功能不被破坏或维护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生态需水量的计算理论与方法尚不成熟,对于不同地区如何确定生态环境保护的标准和生态环境需水量不仅是水资源规划和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对水利发展提出的新问题,是未来水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因为生态环境用水是流域公共资源,是公众利益的体现,是政府行使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方面。在深入研究生态环境及其用水量的基础上,还需要在统筹考虑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统筹协调河道内外生活、生产和生态“三生”用水,确定流域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从而确定流域水系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总体控制,对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水资源量可利用量的确定既与河道、湖泊、湿地和河口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流域对洪水的控制程度以及流域和区域的需水状况等密切有关。目前开展的水资源规划工作对流域的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和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进行了初步估算,但还需要继续从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等方面继续深入研究。
*.不同行业竞争用水的协调。根据水资源的特点和属性,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涉及到水利、农业、工业、城建和环保、电力、交通(航运)、林业等各个行业部门,要保障社会经济的各个行业协调健康发展,需要确保满足其用水需求,但当水资源紧缺时,如何协调各个行业的发展用水需求问题,尤其是河道内用水与河道外用水,以及河道外供水与河道内水力发电、航运、渔业养殖及生态环境保护用水之间的竞争性用水问题,却是有相当难度,目前迫切需要研究和制定一整套协调各种竞争性用水的评判理论技术体系。
*.其他问题。除去上述几个方面以外,还包括监测站点不足、资料完备性较差、在人类剧烈活动应向下各种参数的确定方法、不同污染源导致的水资源质量退化的机理和规律,科技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以及方法的改变带来的挑战等。
三、认识与思考
*.水资源综合规划需要各方达成广泛共识。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配置、保护以及管理诸多方面进行系统规划,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在这一规划过程中必然触及与水相关的各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和范围的问题,需要相关各方设定共同的目标与任务,以流域为系统、地区为单元,统筹考虑水资源配置、供水保障、水资源保护等城乡涉水事务,对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进行系统分析和统一规划。通过科学分析,民主协商和行政裁决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河流水量分配方案,明晰初始水权,建立水权制度,明晰各级行政区域和主要行业的用水权益和水资源管理责任编制和实施这样的规划,进行水资源综合规划必须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更为拓展的范围达到更为一致的认同,建立在水资源综合规划与其他专业规划相互衔接的基础上,从而使水资源综合规划成为指导和引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为合理确定城市规模、调整和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等提供指导和依据,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动态规划,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由于水资源综合规划所面对的基础、对象、约束和边界条件等是动态变化的,是随着自然演替、社会发展而不断演进的,同时,这一规划又是在现有认知条件下,根据现实的情况而进行的,尽管充分考虑了未来发展的预测、考虑了理念的超前性,设定了规划水平年,但更应该认识到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理念、方法、手段等仍将不断更新、与时俱进,需要针对新的形势、新的自然与社会变化,动态调整水资源综合规划。
*.水资源规划是多目标规划,寻求的是满意解。水资源综合规划本身及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都是多目标问题,各个目标之间往往具有相互冲突的特性,评价指标众多、量纲不一致且难于统一,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往往需要采用多目标的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寻求各方可以接受、综合效益最大、决策者满意的“可行解”而并非最优解。
*.建立水安全保障体系是水资源综合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科学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关系,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与经济结构,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基本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用水,逐步改善生态用水,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环境安全和粮食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