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税筹筹划的概念范文

税筹筹划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税筹筹划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税筹筹划的概念

第1篇:税筹筹划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医疗器械企业;税收筹划;税收管理

引言

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进一步落实,社会大众越来越关注医疗改革问题。现阶段,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因此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医疗器械企业得到良好发展,由于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很多企业成立时间较短,医疗器械市场环境需要完善,再加上掌握高新技术的企业占比非常小,医疗器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政策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为推动医疗器械企业能够实现良性发展,在面对国家税收政策改革时,就要做好自身税收筹划工作,并能够在合法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企业纳税金额,使企业效益得到提升。

1税收筹划的概念

税收筹划指的是通过对当前国家税收政策进行充分分析,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纳税主体纳税前的经济行为进行统筹规划,或是当纳税方出现变动时,可以使企业应缴税额得到减少。总的来说,税收筹划是一种经济行为。一般来说,税收筹划通常要符合以下几点:第一,合法性。在税收筹划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就是要在国家法律法规要求下进行税收筹划,只有满足国家法律要求才不会使企业面临偷税漏税风险;第二,目的性。税收筹划工作开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在合法的前提下尽可能使企业的纳税金额减少,进而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的;第三,前瞻性。指的就是对经济行为事前进行规划和安排。

2医疗器械企业税收筹划的意义

2.1提升企业纳税意识和税收管理意识

当前有许多医疗器械企业都是以技术创新或是科技成果研发为核心,当技术研发出来后便创立为企业,进而实现产业化发展,因此这些医疗器械企业的管理人员都缺少纳税意识,这就会导致企业很容易面临税务风险。而实施税收筹划工作可以帮助医疗器械企业管理者了解当前税收政策,并能够掌握税收政策变动情况,进而使企业能够合理减少缴税金额,由于有效税务筹划工作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可支配资金,因此企业管理者就会主动了解税收相关法律政策,进而使企业的纳税意识得到提升。由于税收金额在医疗器械企业中占据较大金额,为了尽可能减少税收金额,企业管理者必定会重视税收管理工作,所以企业税收管理意识也会得到提升。

2.2在合法前提下节省企业税收

对于企业来说,纳税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履行的义务,在税收时会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税收成本,由于一些企业没有做好税收筹划工作,导致企业面临着税收税负问题。一些小的医疗器械企业为了减少自身税收压力而逃避纳税义务,偷税漏税行为时有发生,导致企业受到严重税务风险的影响。此时,如果相关部门对这些偷税漏税医疗器械企业进行审查,那么企业就会受到法律制裁。所以偷税漏税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合理减少税收金额,只有将合法作为税收筹划工作的前提才能有效减少企业税收成本。

2.3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医疗器械企业为了提升税收筹划工作的有效性,通常都会聘请一些专业人士来辅助企业做好税收筹划工作,这样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税收筹划水平。很多时候,医疗器械企业管理者为了确保税收筹划方案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会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力度,因此,医疗器械企业在税收筹划过程中还可以有效提升企业自身管理水平,进而有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所以,税收筹划工作的开展对医疗器械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医疗器械企业税收筹划存在的问题

3.1缺少税收筹划意识

结合当前医疗器械企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医疗器械企业众多,大规模的企业占比比较少,主要以小规模医疗器械企业为主。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秩序比较混乱,透过这些问题我们了解到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缺少秩序,更不要说企业管理者是否具备良好的税收筹划意识了。有许多小型医疗器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为使企业能够在市场中占据更多份额,即使面临法律风险也会通过偷税漏税获取更大效益。此外,一些企业没有专门负责税收管理的人员,还有一些企业财务部门人员流动性很大,很多时候税务管理工作都是会计人员来负责的。还有一些医疗器械企业管理者虽然对税收相关政策有着深入地了解,但是却将税收管理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减少税收金额,却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只是为了降低税收而进行税收管理,这样就会导致企业及时税收金额上有所减少,但是却没有为企业带来一定效益。

3.2自主研发创新意识薄弱

现阶段,有关医疗器械企业税收减免的相关政策不多,现有的税收减免政策也是关于企业自主研发方面。然而,我国很多医疗器械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比较薄弱,研发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很多医疗器械企业很难将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作为行业核心竞争力,由于医疗器械市场中的很多设备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重复性的设备占据多数,进而使得能够符合自主研发税收减免政策的企业非常少。对于医疗器械企业来说,如果缺少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就会非常被动,很难占据竞争优势,只是一味通过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医疗器械企业要想享受税收减免政策,就要提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利用自主研发优惠政策减轻税收负担。

3.3对税务政策的认知不足

近年来,我国税收政策在不断调整,税收改革工作也在进一步推进,一些医疗器械企业由于对税收政策变动没有过多关注,导致税收筹划方案与当前税收政策不匹配,使当前税收筹划政策无法实施。企业税收筹划工作主要是针对当前税筹政策,规划有利于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税收方案,如果企业对当前税收政策变动不够了解,就会影响到税收筹划方案的执行。有许多医疗器械企业就是因为对税收政策变动的灵敏性较差,而且没有结合当前税收政策,而是盲目按照以往的税收政策或是以往税收筹划经验来制定税收筹划方案,进而导致企业无法及时对当前税务筹划方案进行调整,使企业不得不面临严重的税负问题。

4医疗器械企业税收筹划建议

4.1增强自身的税收筹划意识

无论什么企业,都必须要履行纳税义务,所以,纳税费用支出是一项强制性的费用,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财务人员都要认识到纳税的重要性。对于医疗器械企业来说,要想做好税收筹划工作,首先要具备较强的税收筹划意识,要意识到偷税漏税行为对企业未来发展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为此,要在企业内部构建财务人员工作管理制度,使企业财务人员认识到纳税的重要性,并了解税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税收筹划工作的开展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此外,还要提升企业财务人员的税收筹划意识,税收筹划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很大程度都与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以及执行能力有关系,作为财务人员,要能够做到严格依照相关法律及政策要求开展税务筹划工作,这样才能避免税收风险的发生。在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结合近期税收政策以及企业经营现状,如果税收政策出现调整,就要对税收筹划方案中的详细内容进行对比调整,当企业经营情况发生变动的时候也要对税收筹划方案进行调整,确保税收筹划方案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能够满足企业当前经营现状和当前税收政策。

4.2以企业利润为前提,综合衡量税收筹划方案

由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多个税种,因此在税收筹划过程中也不能只考虑某一个税种,应当结合企业面临的所有税种进行分析。由于税收法律变动、政策变动、市场经济变动等多种因素都会对税额造成影响,所以,企业税收筹划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如果税收筹划方案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那么这个税收筹划方案才算是成功的。对于医疗器械企业来说,在税收筹划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经济目标:第一,缩减纳税金额,使企业的整体税收金额得到减少;第二,延迟纳税,可以利用时间价值使企业资金实现增值,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现阶段,很多企业对税收筹划工作的认识过于片面,税收筹划并不只是单纯减少纳税资金,而是要减少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并提升企业整体利润。

4.3结合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执行税收筹划工作

医疗器械企业开展税收筹划工作就是为了使企业能够在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减少税收负担。一些企业在税收筹划工作中会制定很多方案,而每个方案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这就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影响,一些税收筹划方案可以在不调整当前财务管理流程的前提下就可以实施,而有的方案则需要对当前财务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后才能实施。只是针对方案中税收金额降低程度来选择方案是比较片面的,因此在选择方案时,要结合企业短期和长期的财务管理目标来选择,这样才能确保税筹筹划工作有效开展。

第2篇:税筹筹划的概念范文

某些个案的筹划技法涉嫌“教唆”

据宋洪祥等人在《中国税务报》(2002/12/03)上披露:某本关于税收筹划的书中写道:“把已实现收入变为未实现收入的合法方法,是把已实现的收入用应收款这一账户挂账,如有可能甚至可以暂存在其他单位,并用此款项直接进行再交易,如直接购买此单位的商品货物等。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延迟缴纳税款,使个体工商业者相当于无偿地借用了税款,另一方面可以把某一期(年度)可能进入较高征税级距的应纳税所得额,人为地降到较低税率的级距,从而避免被课以较重的税额。”上例所述的税收筹划技法,其教唆性较为明显。此外,也有相当部分筹划个案立意不高,筹划技法大多属于“钻空子”、”打球”之类。例如,《企业分分合合,“两免三减半”到手》(《中国税务报》2003/01/21)这一筹划个案,仅从字面上看,并未发现有何违反税收法规的破绽,应属合法的税收筹划案例。然而细究起来,却也有其欠缺之处。

首先是文章的标题极具诱惑力,仿佛企业的分分合合可以随心所欲,随意摆弄,“两免三减半”也可唾手可得。其实,企业的分立或合并,必须符合真实性和合法性原则,方才具备享受相关优惠的前提,故不应为了推销某个筹划案例而淡化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如果一味为了获取“两免三减半”的优惠而随意分合,很可能因此而跌入偷税的陷阱。

第二,严格意义的合法税收筹划,是指既符合税收立法规定,又符合税收立法意图的税收筹划。对照本税收筹划案例,虽然在字面上并未违反有关税收法规,但还够严密。细读本案例全文,其筹划的核心技巧是调整生产性经营收入占全部业务收入的比重。按照规定,经认定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其兼营非生产性业务的,如果当年度其生产性经营收入超过全部业务收入的50%,并且在减免税期限内,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享受当年度的免税或减税待遇。这一优惠政策,旨在引导外商扩大生产性经营的投入。可是,依照该筹划方案操作,某企业全年业务收入9000万元,其中生产性业务收入4000万元,占全部业务收入的比例小于50%,本不应享受减免税优惠,但经过“断其一指”,将1100万元非生产性业务剥离出来,另成立一个”乙”公司,使得原企业生产性业务收入占全部业务收入的比重人为地上升到50%以上。结果就可套用减免税的优惠,而生产性业务投入总量并未黾樱匀皇?000万元。所以此方案并不符合税收优惠政策的原有意图,故不能算是真正合法的税收筹划。符合税收优惠政策原有意图的筹划应当是,在总体上调整经营结构,以压缩非生产性经营,扩大生产性经营,这才是正道。

第三,该方案还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恶意效仿,成为一种偷税的手法。如某非生产性经营外商企业为了套取减免税优惠,即可依样画葫芦,找一家规模比自己略大的生产性经营外商企业合谋,合并为一家公司,套得减免税好处后两家平分。这正是该筹划方案有可能产生的另一个副作用,不得不引起警惕。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案例,是因为“这种方式企业的操作余地大,透明度相对较低,在计算……税时,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好处”(2002/10/08《中国税务报》第七版)。由此可见,某些税收筹划人士的税收筹划理念和职业道德水准亟需提高。

多数个案的筹划目标不全面

《销售对象不同,分开经营可节税》(2002/12/31《中国税务报》)一文中的一段叙述:“两个方案比较可以看出,方案二比方案一税负率少0.38个百分点,方案二比方案一少缴增值税3.32万元,税负轻。”这是现今税收筹划案例中最具代表性的习惯用语,在有关税收筹划的书籍、报刊、杂志或网页上,几乎俯拾即是,说明大多数税收筹划专家和人士,皆以追求“税负最低化”为税收筹划的单一目标。

其实,税收筹划以“税负最低化”为目标是一个误区。因为企业经济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种因素互相交织、影响,一切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企业筹资方式的税收筹划为例:发行股票,企业支付的股息支出不能在计算所得税前扣除,增加了企业的纳税成本;发行债券,企业支付的债券利息支出,其不高于金融机构相应标准的部分,准于在计算所得税前扣除,降低了企业的纳税成本。假设(引自2003/07/01《中国税务报》的“专家评说”)筹资1亿元,债券利率为5%,股息收益率为2.5%,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为4%,与筹资无关的应纳税所得额为3000万元,企业所得税率为33%。根据上述条件,如果单一地从“税负孰低”目标考虑,应选择发行债券方式,这样可少缴企业所得税132万元,但其净收益只有1642万元。而根据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考虑,则应理性地选择发行股票方式,这样虽然多缴企业所得税132万元,但其净收益却可以达到1760万元,比发行债券方式多取得净收益118万元。援引上例,旨在说明理性的税收筹划不应拘泥于税负最低这一目标,而应着眼于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将税收筹划与企业经营活动筹则、财务筹划等有机结合起来。

税收筹划之所以出现目标单一化问题,恐怕在很大程度上归罪于对税收筹划的概念阐述不准。2003年6月10日的《中国税务报》上,“众口评说”栏目里有篇文章说:“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财税工作中对税收负担的低位选择行为,即纳税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等事项的精心谋划和安排,以充分利用税法所提供的优惠政策及可选择性条款,从而获得最大节税利益的一种理财行为。”以上关于税收筹划定义的表述将税收筹划的概念狭隘化了。依笔者之见,税收筹划的定义可以表述为:“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或其机构在既定的税法和税制框架内,在合理规划和安排纳税人经济活动的时空、规模、结构、方式、核算形式、运作方法等事项的过程中,综合评估相关纳税方案,统筹筛选最适纳税方案,以实现纳税人总体利益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以此定义为指导,税收筹划当不会陷入单纯追求税负最低的误区。然而,目前广为流行的税收筹划定义却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税收筹划就是节税。也就是说,税收筹划概念内涵的狭隘化,导致了税收筹划目标的单一化。

大量个案的判别标准欠准确

税收筹划目际单一化倾向,表现在对税收筹划方案优劣的判别上,使判别标准普遍欠准确。浏览各种税收筹划案例,判别方案优劣的指标基本上分为三类:税款节约额、税收负担率降低值、净利润增加额。这三类指标均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综合性,如若单以这些指标来衡量税收筹划方案的优劣,并不能得出完全正确的结论。

例如,“税款节约额”指标就不可单独使用。首先是税种不同,节约税款的绝对额之间缺乏可比性;其次是节约税款的绝对额与经营规模不挂钩,也难以此准确辨别方案的优劣;第三,节约税款的绝对额与纳税人的总体收益并非正相关。在通常情况下,税负下降反映为企业利益增加,但在某些情况下,结果可能相反。前述的发行债券和发行股票两种筹资方式的税收筹划举例即可说明问题,纳税多的方案比纳税少的方案获利多。由此可见,“税款节约额”指标虽然非常直观,但运用效果较差。

再如,“税收负担率降低值”指标,虽比“税款节约额”指标有所进步,考虑了不同税种之间和规模大小之间的可比性,但同样因为该指标与纳税人的总体收益并非正相关,故不能单独以此来判别何种筹划方案能给纳税人带来总体利益的最大化。不过,如能改变一下“税收负担率”的计算方法,则“税收负担率降低值”将会成为一个不错的指标。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经典公式,W=C+V+M。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不论是何税种)在本质上体现为对社会剩余产品M的分配,税收是M的一部分,M=税+利。因此,完全意义上的税收负担率,应是指纳税人负担的税收占纳税人所取得的M的比率,即占税利合计的比率,亦即:税收负担率=税额÷M。或者改写为:综合税收负担率=总税额÷(总税额+总净利)。如此,“税收负担率降低值”指标与纳税人总体收益的相关系数将会大大提高,从而也会大大提高它的应用价值。

第三,“净利润增加额”指标不仅直观性较强,而且也涵盖了税负和盈利等诸因素的变化结果,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许多情况下,该指标可以单独使用。不过,该指标尚不能全面反映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情况,因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2003/05/06《中国税务报》刊载的《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如何选择》的税收筹划案例,其大意是:某公司从事对外加工业务以及国内销售业务,对外加工出口A产品,A产品国内成本构成总计为:国内材料成本1000万元,国内其他成本4000万元(工资、折旧等无进项税金)。(1)该业务采取进料加工方式时,A产品当年出口销售收入17000万元,加工A产品进口材料成本(海关核销免税组成计税价格)10000万元,当年应退税额150万元。适用“免、抵、退”出口退税政策,进料加工出口货物免、抵的增值税不征收城建税、教育费附加,A产品征税率17%,出口退税率13%,城建税税率7%,教育费附加费率3%。(2)该业务采取进料加工方式时,加工费免征增值税,出口货物耗用国内材料进项税金不得抵扣计入成本,A产品当年加工费6500万元。根据上述资料计算,进料加工利润为1796万元,来料加工利润为1330万元,进料加工比来料加工多获利润466万元,因而该公司应选择进料加工方式。上述案例的筹划方向和取舍标准基本是正确的。可惜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资金投入。进料加工方式虽然获利较多,不过要以投入数额较大的流动资金为代价。仍依前例,加工A产品进口材料成本10000万元,按流动资金周转2次/年计算,约需配备5000万元流动资金。那么,该公司有这笔资金吗?如果有,是否有资金收益率更高的项目可投?总之,还有许多变数。于是,前例税收筹划方案的建议就未必正确了。

第3篇:税筹筹划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税收筹划

一、税收筹划的特点和意义

1、税收筹划的特点税收纳税筹划概念包括两种说法。一种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漏洞或缺陷,为了达到避免或减少自己税收负担的目的,而采用合法的规避税收的行为、或是利用税法的特殊规定,减免部分税收的行为、或是转移税收负担的行为。另一种较为广范的税收筹划是为了避免或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和支付费用,防止、减少甚至消除税收风险,并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全面保护的所有计划、筹划活动。筹划的根本目的是减少税收的负担,使企业获得税收利益的最大值。这与逃税、避税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税收筹划具有以下特点:(1)合法性税法是处理征收税款、缴纳税款关系的共同准则,作为纳税人要依法纳税。税务筹划是在符合税法规定的前提下,在真正的纳税义务不确定、有多种税收方案可供选择时,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决定,来达到支付低税负担的结果。依法行政的税务机关应予以支持和鼓励。合法性是企业税收筹划与偷税、逃税等不合法的行为相比最根本的不同。(2)筹划性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后,纳税义务也就产生了,这时,企业才可以进行税收筹划。税收筹划也就落后经营活动的发生,也就有了落后性。税收筹划是纳税人生产产品后不可减少的税收负担,但在纳税人的应税行为发生之前,根据当前的税收制度和金融知识,寻找相比之下最少的税收负担,则是一种先进、合理的规划。(3)专业性税收筹划是一项高度智力的活动,需要广泛的知识和经验。税收筹划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税收筹划需要有专门的税收法律人才;二是指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税种会相应增多,税制也会越来越复杂,纳税人自身水平需要提高,而税务、咨询机构也会随之发展,税收筹划逐渐呈现出专业化的特点。(4)目的性纳税人的税收筹划是围绕一个特定的目的的。企业税收筹的目标并不是单一的。尽可能的减少税收负担是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目标和原因。及时申报纳税、缴纳税款,避免不必要的经济、名誉损失。总的来说,税收筹划是一种合理合法的筹划。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社会,税务筹划已经成为增涨企业效益、增加利润的首要途径。企业可以在充分把握税收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法律手段,合理的进行税收筹划。2、企业税收筹划的意义(1)税收筹划有助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税收虽然是一笔支出,但是可以作为费用的一种,在结算的时候进行减免,就能达到节约税收的作用,而且企业并没有违反法律规定,却也实现了少缴税的目的。另外,税收在调节经济中起着杠杆的作用,根据市场规则,税收法规充分体现在产业政策、产品政策、消费政策、投资政策等方面。企业在税收法律研究的基础上,用政府的税收政策方向来调整自己的经营项目,最大限度的利用税收法律和法规的有利条款,来提高企业的利益。(2)税收筹划有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税收筹划的进程中,需要对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的内容进行事先的、科学的安排。如果纳税人忽略国家税收法规中的漏洞,首先,它反映了纳税人自身较低的经营水平,对税法没有深刻的掌握和理解,依法纳税也就成为空谈;然后就反映出一个国家税收法律的质量。如果税收法法律法规中的漏洞永远存在,依法治税就会成为空谈。(3)税收筹划有助于增强企业偿债能力一方面,企业必须缴纳因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税款,所以,企业现金的流出也会增多。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想减少纳税金额,可以通过纳税筹划,尽量减少企业的现金流出,避免出现现金不足的情况,以此来达到增强企业偿债能力的目的。

二、企业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的关系

1、税收筹划存在于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产生影响作用的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条件的统称。企业进行筹划的过程存在于财务管理环境当中,并且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与财务管理环境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对企业的筹划活动也有很大的影响。税收筹划是在财务管理环境下实行的,也会受到这种情况的影响。所以说,税收筹划要在符合法律规范的情况下进行,不然就很难能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即使实现了也是不被认可的。2、税收筹划服从于财务管理目标税收筹划的目标与财务管理的目标具有一致性,税务筹划为实现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而努力,尽可能的减少税收负担,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具体的方法有:(1)减少企业的税收负担减少税收成本,提高资本回报率。(2)递延纳税时间不管怎样,结果都能达到节省税收的支出。税收筹划的目的是减少企业的税收负担,但是税收负担的减少并不必然导致企业总成本的降低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总的来说,税收筹划是服从于财务管理目标的,两者不相违背,税收筹划推进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进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才是总方向。3、税收筹划服务于企业财务决策过程企业的税收筹划基于企业融资、投资、生产和管理、利润分配等活动,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决策,所以,企业的税收筹划要依附于企业的财务决策。若是企业的税收筹划离开了企业的财务决策,就会对财务决策产生影响,使决策偏离原来的目标,很难再执行下去。在做决策时,管理者应该具有税收筹划的意识,在决策一开始就选择对筹划有利的方案,注意在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正,做出最正确的决策;此外,税收筹划是实现税收筹划的最终实现,税收筹划方案的实施需要借助企业财务控制。最后的税收筹划的结果也可以使用财务分析方法进行评估。4、税收筹划融合与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之中筹资、投资、经营和股利分配是财务管理的四大内容。税收筹划对这四项内容都具有不同的影响力。例如:在融资过程中,税收对不同融资方式的资金的列支方法有很大的差别,这直接影响企业的税收负担,从而影响公司的收入。企业一定要认真的进行筹划,选择较好的资本结构。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从投资地点,投资行业等方面进行考虑,选择最优的方案,实现减少税收、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的。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税收筹划的空间越大,可以再采购环节、销售环节、内部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进行筹划;此外,税收筹划对利润的分配、以及盈余的积累也有一定影响,也需要税收筹划。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

三、企业在应用税收筹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税收筹划现有的问题税收筹划在我国仍处于低水平,对税收筹划的理解不足、不管税收筹划的成本和收益、起点把握不到位等问题相当普遍。(1)对税收筹划的认识、理解不全面、不正确在很多人看来,税收筹划就是在逃避交税。而事实上,税收筹划和偷税、避税本质上是不同的。逃税是违法行为,避税是纳税人利用税收的不足和国家逃税和税收漏洞的漏洞,是违背税收立法的。与偷税、避税行为是不同的,税收筹划是合法的计划和安排。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税收法律的不完善,再加上不能很好的理解税收政策,人们就很容易将税收筹划和偷逃避税混淆,导致税收筹划变成不合法的避税行为。(2)税收筹划没有重视筹划成本的存在在筹划过程中,成本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想要获得更多的利润,降低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如果利用不法手段获得了很多的收益,但另一方面也要相应付出很大的代价,成本也就会很大,到最后,就导致表面上的收益很多,但实际上,净利润并不会很多。(3)缺乏对税收筹划的风险认识纳税人在税收筹划过程中都认为,税收筹划可以减少税收负担,而很少、甚至不会考虑税收筹划的风险。实际上,税收筹划也是存在风险的。虽然是合理合法的税收筹划,如果遇到税收征管部门的执法不严谨,就会产生偏差,就不能再进行税收筹划了。(4)税收法律不健全及征管水平低税收法律不健全及征管水平较低等因素阻碍了税收筹划的发展。在税收筹划方面要进行比较成熟的国家,一般的收集和管理方法都比较科学,比较先进,处罚力度也比较大。但是在我国还不够成熟,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税收法律不健全、征管水平不高等,再加上有些税收人员素质不高,对税收筹划的理解不全面,不清楚,就可能无法正确分辨税收筹划与避税行为。就不能及时发现纳税人的违法偷逃税行为。加之执法不严,政策缺乏刚性,人为因素的随意性过强,都阻碍了税收筹划的发展。2、企业税收筹划发展的制约原因分析(1)纳税人自身状况制约税收筹划的因素还包括纳税人自身的条件。如纳税人的经济业务的大小、缴纳税金的多少、业务范围是不是广泛、组织机构是不是完整等,都将影响企业的税收筹划水平。一般来说,企业的经营规模越大,经济业务越多,资金运动越流畅,缴纳税额就越多,税收筹划的空间就越大,能够获取的节税利益也就越大。(2)税收制度的因素就税收制度方面来说,影响税收筹划的因素有具体税种的税负弹性、税收优惠条款、递延纳税条款。(3)社会环境的因素包括税收筹划概念不清晰,对税收筹划宣传和认知度不高等。税收筹划工作复杂,成本很高。我国税种具有多样性、政策具有动态性、企业的差别性,使得企业在具体筹划中具有复杂性。因此,绝大多数的税收筹划活动都应该由专业人员和专门部门进行。纳税人或根据自己的情况设置专门机构,或聘请税务顾问,或直接委托机构,无论是什么样的方式将增加企业的税收活动的成本,特别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规划,因为目前还没有具体的税收筹划费、收费,常见的做法是机构与企业协商确定的收费标准。其结果是,企业对税收筹划的付出太高,这样的情况客观上也制约了税收筹划的发展。

四、提高税收筹划质量建议

1、加强相关人才培养,促进筹划水平提高税收筹划在我国起步较晚,有非常之多的东西都还不是完善。所以税收从业人员少,专业能力有限,使得整体素质不高,政策方面也有很多不完善。所以,为了给税收筹划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应该不断完善税收政策,创建一套完整的、全面的税收体系,来保障税收筹划在良好的环境中发展。也应该加强税收人才的培养,尽快提高税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税收筹划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国情来引导和规范它们,使之成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有利因素,而不应排除或被禁止。现代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要想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高水平的发展,就要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企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对税收筹划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这时候企业就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来选择税收筹划的形式,合理计划企业费用,降低企业成本,取得最大利润。用相对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是每个企业所想达到一种情景。合理的税收筹划不仅降低了企业资金的沉重负担,帮助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资金,为企业提供了更宽松的资金环境,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税收筹划的成功更能有利于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完善企业税收筹划和税收管理制度,最大地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2、促进税收筹划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为了促进税收筹划理论体系的完善,就要加强建立完善的直接税收体系和税收征管体系,来加强对直接税的税源控制;然后研究和借鉴国外税收的经验,当时机成熟时,考虑开征其他形式的税种,提高税收的直接税收比例,以此扩大税收筹划开展的空间。3、完善相关法制的建设并依法严格执行完善相关税法的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纵观世界各国,有一个比较完善、相对稳定的税收政策是税收发达国家的共同点。因为如果企业面临的税收环境变化是不确定的,企业税收筹划的选择质量往往是税收制度变迁的程度和变化的程度,运用不好就会造成反向的效果。虽然相对以前它一直在朝着法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但我国税法上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政府要继续完善。4、大力发展税务事业,提高税务水平(1)加快税收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需要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税收法治建设也越来越重要。所以,要加快完善税收法律的进程,尽可能快的创建起一套完善的、规范的税务机构体制,从根本上限制违规的情况。另外,还要加强对协议的签订和执行的重视,在协议中应清楚写明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和职责权限,避免在出现纠纷时,找不到责任主体。(2)加大宣传力度,扩展税务机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税收筹划也逐渐得到重视,税务机构也就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但是人们对于税收筹划以及税务业务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要想发展税务业务,就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从心理上认可并接受这一产物的到来及发展,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运用媒体和广告的形式,进行各个方面的宣传,别人不肯来了解,就主动把自己宣传出去。塑造良好的形象,打造知名的税务机构和信誉。(3)完善税务师考试机制,培养专业的人员健全的税收法律制度和专业的人员都是发展税务机构的必要因素。尤其是税务搭理人员的培养也不容忽视,专业的人员在税收筹划过程中还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应完善考试机制,选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税务机构增添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谢尔曼[美].从创业筹资到IPO:企业融资全流程实战解析.2015.02.

[2]王棣华.财务管理案例精析.2014.11.

[3]庄粉荣.不缴冤枉税-税收优惠利用操作实务.2014.12.

[4]乐建英.浅谈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J].法制与社会.2006.09.

[5]李丽青.企业R&D投入与国家税收政策研究.2014.03.

第4篇:税筹筹划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竣工结算;管理体系;编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造价管理工作越来越趋于规范,如何做好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做好工程竣工结算,给施工单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目前,在各施工企业经济独立核算的情况下,施工单位都以获取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而竣工结算审核则是建设单位工程造价管控的最后一道关口,是建设单位强化管理意识,使工程建设投资达到最佳经济性、合理性的有效措施。施工单位竣工结算编制的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利润目标的实现。

因此,对施工单位而言,加强内部组织管理,严格按照一定程序有理、有节地开展工程造价管理,是最终完成竣工结算,取得预期效益的重要前提。施工单位竣工结算的管理,应注重于构建管理体系及完善编制方法两个方面,现结合工作体会,展开以下思考:

1、构建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管理要点

1.1 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团队

工程竣工结算的编制和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完善竣工结算编制须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团队。施工单位应在管理控制工程造价全过程的同时,设立预算管理机构或抽调专职人员成立结算小组对竣工结算工作进行专门、全面的管理。

施工单位的造价人员是履行工程竣工结算管理活动的关键当事人,从而其岗位素质直接影响到结算预期性目标。造价人员因实践程度和自身阅历的不同,形成了知识间的差异。由此,人员素质问题更多的反映在年轻的造价人员身上。年轻造价人员由于缺乏造价技术方面的经验,而难以适应现实的工程造价管理活动。为此,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储备则成为当务之急。专业知识依赖于造价人员的实践经验,以及对自身业务心得体会的总结,可以通过营造学习型组织氛围,来增强造价人员间的知识交流。同时,在公司内部建立传帮带制度,进而推动年轻造价人员的业务成长,在增强他们参与感的同时,增强他们在结算管理上的经验。

1.2 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

目前以项目制为主导的矩阵型组织结构,被工程施工企业所广为采用。但该组织结构类型仍属于职能制,且项目小组成员存在着临时性的特点。为此,在此背景下可以充分引入信息化平台,以及借助该平台在项目小组内部建立协同作业机制,加强各部门人员横向联系。

应通过制度设计来增强项目小组成员的信息互动程度。信息传递的实施主体仍是企业各部门成员,而信息化平台无非加强了这种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1.3 建立激励机制

一项制度是否具有效率性,关键在于它能否满足激励兼容的要求。“激励兼容”是指激励制度的供给者在满足被激励者需要的同时,还使得被激励者能按照供给者的预期行事。这种过程激励在施工单位工程造价人员绩效管理中,却往往未能得到重视。

团队生产模式难以切实激励到人头,究其原因,在于技术的不可分性所带来的对成员努力程度的监管缺失。当然,这将导致工程结算管理失常。为了应对这一客观现实,可以将激励的实施主体授权给结算小组负责人。在缩小激励单位的情况下,小组负责人能清楚的知道各成员在影响竣工结算预期性中的权重,从而能够有的放矢的实施激励措施,并建立激励制度,即若能在保证工程结算预期目标的前提下实现超额利润,则可以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奖金发放给小组成员,这样一来,激励机制的实施就符合激励兼容原理了。

1.4做好竣工结算筹划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在进行竣工结算筹划之前,首先要分析影响本项目结算的因素有哪些,机会点有哪些,筹划的重点在哪,然后才知道在哪些方面要下工夫进行筹划,否则就不知道重点,面面俱到,结果很难有成效。

领导重视是搞好竣工结算筹划的前提。在现行的建筑市场竞争中,施工企业为了求得生存,首要任务是在投标竞争中获得任务,但所接任务能否盈利,才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这就牵涉经营策略、日常生产、成本管理等一系列环节,特别是竣工结算环节的管理。

2、完善工程竣工结算编制的控制方法

2.1遵从合同,采用相应的竣工结算计价体系

竣工结算是建设项目完工并经验收合格后,对所完成的建设项目进行的全面的工程结算。目前,国内的工程结算计价体系分为两种:定额计价、清单计价,虽然国家全力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但在一定时间内,两者仍会长期并存。

2.1.1定额计价

工程结算采用定额计价的应包括:套用定额的分部分项工程量、措施项目工程量和其他项目,以及为完成所有工程量和其他项目并按规定计算的人工费、材料和设备费、机械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

竣工结算的编制大体与施工图预算的编制相同,但竣工结算更加注意反映工程实施中的递减变化,反映工程竣工后实际经济效果。工程实践中,增减变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工程量量差;②材料价差;③费用调整,费用调整主要有两种情况,一个是从量调整,另一个是政策调整。④其他调整。比如有无索赔事项,乙方使用甲方水电费用的扣除等。

定额计价模式下竣工结算的编制格式大致可分为三种:

①增减账法竣工结算的一般公式为,竣工结算价=合同价+变更+索赔+奖罚+签证;②竣工图重算法该法是一以重新绘制的竣工图为依据进行工程结算,竣工图是工程交付使用时的实样图;③包干法常用的包干法包括按施工图预算加系数包干方式和按平方米造价包干方式。a.施工图预算加系数包干法。这种方法是事先由甲乙双方共同商定包干范围,按施工图预算加上一定的包干系数作为承包基数,实行一次包死。如果发生包干范围以外的增加项目,必须由双方协商同意后方可变更,并随时填写工程变更结算单,经双方签证作为结算工程价款的依据,实际施工中未发生超过包干范围的事项,结算不做调整。b.建筑面积平方米包干法。由于住宅工程的平方米造价相对固定、透明,一般住宅工程较适合按建筑面积平方米包干结算。实际操作方法是:甲乙双方根据工程资料,事先协商好包干平方米造价,并按建筑面积计算出总造价。计算公式是:工程总造价=总建筑面积×约定平方米造价。合同中应明确注明平方米造价与工程总造价,在工程竣工结算时一般不再办理增减调整。除非合同约定可以调整的范围,并发生在包干范围之外的事项,结算时仍可以调整增减造价。

2.1.2 工程量清单计价

工程结算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时的结算方式是:①工程项目的所有分部分项工程量以及实施工程项目的措施项目工程量:为完成所有工程量并按规定计算的人工费、材料和设备费、机械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分部分项工程费应依据双方确认的工程量、合同约定的综合单价计算;如发生调整的,以发、承包双方确认调整的综合单价计算。措施项目费应依据合同约定的项目和金额计算;如发生调整的,以发、承包双方确认调整的金额计算。②分部分项和措施项目以外的其他项目所需计算的各项费用。③采用工程量清单或定额计价的工程结算还应包括:设计变更和工程变更费用、索赔费用、合同约定的其他费用。总体看,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竣工结算的编制方法和传统定额计价结算的大框架差不多,清单更明了,对于变更,在变更发生时就知道对造价的影响。

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项目结算的方式主要有:

①增减账法一般中小型的民用项目,结构简单、施工图纸清晰齐全、施工周期短的工程,增加投标方核标答疑工作时间时,一般可采用:工程结算价=中标价+变更+索赔+奖罚+签证。该法以招标时工程量清单单位报价为基础,加增减变化部分进行工程结算。②竣工图重复法该法是以重新绘制的竣工图为依据进行工程结算,工程结算编制的方法同工程量清单报价的方法,所不同的是依据的图纸由施工图变为竣工图。③工程量清单计价结算应注意的问题各种合同类型下清单的结算方法归纳如下:

2.2严格按竣工结算编制程序进行编制,做到程序化、规范化

竣工结算应按准备、编制和定稿三个阶段程序进行,并实行编制人、校对人和审核人分别署名盖章确认的内部审核制度。

准备阶段:①收集与工程结算编制相关的原始资料;②熟悉工程结算资料内容,进行分类、归纳、整理;③召集相关单位或部门的有关人员参加工程结算预备会议,对结算内容和结算资料进行核对与充实完善;④收集建设期内影响合同价格的法律和政策性文件。

编制阶段:①根据竣工图及施工图以及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现场踏勘,对需要调整的工程项目进行观察、对照、必要的现场实测和计算,做好书面或影像记录;②按既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需调整的分部分项、施工措施或其他项目工程量;③按招标文件、施工发、承包合同规定的计价原则和计价办法对分部分项、施工措施或其他项目进行计价;④对于工程量清单或定额缺项以及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应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合理消耗和市场价格,编制综合单价或单位估价分析表;⑤工程索赔应按合同约定的索赔处理原则、程序和计算办法,提出索赔费用,经发包人确认后作为结算依据;⑥汇总计算工程费用,包括编制分部分项费、施工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或直接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等表格,初步确定工程结算价格;⑦编写编制说明;⑧计算主要技术经济指标;⑨提交结算编制的初步成果文件待校对、审核。

定稿阶段:①由结算编制单位的部门负责人对初步成果文件进行检查、校对;②由结算编制单位的主管负责人审核批准;③在约定的期限内,向建设单位提交经编制人、校对人、审核人签字、单位盖章确认的正式结算编制文件。

2.3加强工程签证结算管理

工程签证的定义为,按承发包合同约定,一般由承发包双方代表就施工过程中涉及合同价款之外的责任事件所作的签认证明。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设计图纸以及施工图预算中没有包含而现场又实际发生的施工的内容很多,这就要办理工程签证。

2.3.1在签证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原则:①准确计算原则。工程量签证要尽可能做到详细,准确计算工程量,凡是可明确计算工程量套综合单价(或定额基价)的内容,一般只能签工程量而不能签人工工日和机械台班数量。签证必须达到量化要求,工程签证单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字母都必须清晰。②实事求是原则。凡是无法套用综合单价(或定额)计算工程量的内容,可只签所发生的人工工日或机械台班数量,实际发生多少签多少,从严把握工程零工的签证数量。凡涉及现场临时的签证,施工单位必须以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和补充协议为依据,研究合同的细枝末节,熟悉合同单价或当地定额及有关文件的详细内容,将在施工现场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而在合同条款以及定额文件中没有明确规定的工作内容,及时以签证的形式和建设单位、监理人员交换意见。在沟通过程中要实事求是,有理有据,以理服人,征得他们的同意。在办理签证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安排专人进行跟踪管理,签证跟踪人员要对现场情况了如指掌,对施工做法、工作内容以及材料使用情况要实测实量,心中有数,防止那种不了解情况的假报和冒报。这种情况相关人员的用意可能是好的,但产生的后果是很坏的,一是办不成签证,二是使建设或监理单位觉得此人不可信,责任心不强,业务能力差,给今后的签证工作带来困难,还对施工单位人员甚至企业的其他管理工作造成被动。③及时跟踪处理原则。现场签证费用应抓紧时间及时处理,以免由于时过境迁而引起不必要的纠纷。施工单位对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有关现场签证费用要随时做出详细的记录并加以整理,即分门别类、尽量做到分部分项或以单位工程、单项工程分开;现场签证多的要进行编号,同时注明签署时间,及时跟踪监理及建设单位复审后签字并加盖公章。④避免重复原则。在办理签证单时,必须注意签证单上的内容与设计图纸、定额中所包含的工作内容是否有重复,对重复项目内容不再计算签证费用。⑤废料回收原则。因现场签证中许多是障碍物拆除和措施性工程,所以,凡是拆除和措施性工程中发生的材料或设备需要回收的,签明回收单位。

2.3.2签证形式选择的艺术: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最好把有关的经济签证通过艺术的、合理的、变通的手段变成由设计单位签发的设计修改变更通知单,实在不行也要成为甲方签发的工程联系单,最后才是现场经济签证。这个优先次序作为施工方的造价人员一定要非常清楚,它涉及施工方提供的经济签证的可信程度,即能否兑现为人民币。

2.3.3施工单位填写工程签证的技巧:如何填写签证单更有效呢?根据工作实践的经验,还是有许多技巧可以总结的。①涉及费用签证的填写要有利于计价,方便结算。不同计价模式下填列的内容要注意:如果有签证结算协议,填列内容分类要与协议约定计价口径一致;如无签证结算协议,按原合同计价条款或参与原协议计价方式计价。签证的方式要尽量围绕计价依据的计算规则办理。②各种合同类型签证内容。可调价格合同至少要签到量;固定单价合同至少要签到量、单价;固定总价合同至少要签到量、价、费;成本加酬金合同至少要签到工、料、机、费。如能附图的尽量附图,同时要注意以下填写内容优先次序:a.能够直接签总价的最好不要签单价;b.能够直接签单价的最好不要签工程量;c.能够直接签结果的最好不要签事实;d.能够签文字形式的最好不只附图。这个优先次序的核心是,施工方最好要签明确的,能明确具体的内容,能明确确定出价格最好,这样竣工结算时,建设方审减的空间就大大封闭了,施工方签证的成果能得到合理的固定,否则,施工方签证内容能否算到预期结果应有很大的不确定性。③其他需要填列的内容。主要有:何时、何地、何因;工作内容;组织设计;工程量;有无甲供材料。签证的描述要求客观、准确,隐蔽签证要以图纸为依据,表明被隐蔽部位、项目和工艺、质量完成情况,如果被隐蔽部位的工程量在图纸上不确定,还要求标明集合尺寸,并附上简图。④如何对待甲方拒签。施工方所填的签证内容应使不在现场的人员通过看签证单也能知道具体事件发生的内容,最好使其如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会给别人造成模糊概念。在编制签证单之前,首先要熟悉合同的有关约定,针对重点问题展开签证理由。同时,应当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陈述理由和罗列签证内容,这样既容易获得签证,又使签证人又感觉不用承担风险,只有这样,对方才会容易接受并签证,否则,对方会不愿意接受而拒绝签证。如果遇到对方有意不讲道理地拒签,实践中可以采用收发文的形式送达甲方(叫一般工作人员去办理)。不需要逼迫他(甲方)在签证单上签字,只需要在收发文本上签字,这样就可以证明他(甲方)已收到我方的发文,如果他(甲方)不在签证单上签字,但超过法定时间,签证自动生效。

2.4重视工程索赔

由于施工中现场条件、气候条件、施工进度、物价的变化,以及合同条款、规范、标准文件和施工图纸的变更、延误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工程承包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索赔,索赔是工程承包中经常发生的现象。统计资料表明,通过项目管理,可提高利润的3%~5%,而通过索赔管理,则可提高利润的10%~20%。由此可见索赔是影响工程造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施工单位竣工结算时要引起重视。

3 结语

市场经济条件下,甲乙双方是博弈的两端,甲方技高一筹就能大幅节省投资,乙方技高一筹就能谋得超额利润。施工单位结算能否达到预期,靠的是团队的实力,靠的是竣工结算管理的思想,没有团队的实力及竣工结算管理的思想,在这场市场经济的博弈中你只能是输家。

施工企业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按设计和施工合同具体施工。在施工阶段,善于发现设计变更、签证、索赔中的机会点,从完善竣工结算管理体系及竣工结算编制方法深化管理,尽可能以最少的投入收获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苗曙光.建设项目工程结算编审与筹划指南.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全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编审组.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第5篇:税筹筹划的概念范文

有关房产,相信大家在10年前就一定听说过美国老太和中国老太在天堂对话的故事。美国老太说,我奋斗了一辈子,昨天终于还清住房贷款了;中国老太太说,我攒了一辈子钱,临终才买了这套房,可惜还没来得及住。于是,受这个故事的启发,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靠按揭贷款圆了住房梦。

然而,近来中美两国老太的天堂对话又有了新版本。这次,美国老太太改口了,她对中国老太说,昨天,在我临进天堂之前,终于把我房子等值的钱花光了。原来,美国老太在60岁时申请了一项“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把自己的住房抵押给银行,每月多了几千美元收入,这样她可以潇洒地去法国旅游、去韩国整容、去瑞士滑雪,而银行则等她去世后,收回了这套住房……

也许就像当初住房按揭进入中国一样,有一天美国老太“以房养老”的故事也会登陆中国。不久之前传来消息,国内一种“以房养老”的新型保险模式10月份可望进行试点,我国首家开展“以房养老”业务的保险公司――幸福人寿近期正在接受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批,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将在10月份挂牌营业,重庆、北京、上海等国内大城市有望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通过保险公司提供的这项业务,老年人可以将自己唯一的一套产权住房抵押给保险公司,并从保险公司那里获取养老金,直至终生。

以房养老 一石激起千层浪

“60岁前人养房,60岁后房养人”,全国政协委员、建设部科学技术司司长赖明如此描述“以房养老”模式。去年,他建议先对此成立专门课题组进行调研,再选择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作试点,等到运作成熟后向全国各地推广。随后,国家建设部已委托保险公司研究“以房养老”课题,并将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做调研和模型测试。

在此之前,上海市和重庆市“两会”期间,上海市、重庆市均分别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说明意见”和“提案”的方式向“两会”提交了关于“以房养老”的建议。而这项提案很快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上海和重庆正就其可行性展开调研。上海市民政局日前也明确表示,将与有关部门联手一起做好上海“以房养老”的试点工作。

事实上,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团体早已开始了“以房养老”的试探。

在北京部分社区已开始推行“以房养老”模式,拥有自有房产的孤寡老人都可以把房产抵押给社区,由社区照顾日常起居。

2005年4月初,南京汤山留园公寓率先推出了“给我你的房子,我替你养老”的旗号,这个“以房换养”计划主要针对南京市年满60周岁的老人,老人需在南京市区拥有一套至少60平方米的住宅。老人将住房的使用权划归养老公寓,自己拥有住房的所有权,但自己必须迁至养老公寓,并享受免费养老服务。不过,由于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种种困难,这个尝试已经濒临夭折。

幸福人寿的董事长孟晓苏也是我国较早进行“以房养老”研究并积极为之奔走的专业人士。如果幸福人寿的“住房反向抵押”业务能够顺利推出的话,孟晓苏关于“以房养老”的研究将从理论走向实践。

未富先老 警示养老难题

“以房养老”为何在近年来突然受到了空前的关注?答案不言而喻。

去年2月23日首次公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2004年底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2亿,占总人口近25%。而按照国际通行的60岁以上为老年人,占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或66岁以上老人占7%以上,即开始进入老龄时代的标准,中国目前已进入老龄社会,并且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

另外一个数据预测称,到2025年,大约有一半的中国人的年龄将在40岁以上。这个数字背后的含义就是,20年后缴纳养老金的人数和退休金受益人数的比例将大大低于1:1。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过去几十年,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缴纳养老金人数和退休人数的比例大约是4:1,随着二战后“婴儿潮”时期出生人口的老龄化,预计到2030年美国的这个比例将下降到1.4:1。有些欧洲国家,比如意大利到2030年左右,这个比例可能会下降到大约1:1。相比之下,这一严峻形势在中国将会来得更早。到2025年,我们可能还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却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点不同: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中国则是“未富先老”。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教授说,中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因此,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老龄化的匆匆到来,未富先老的先天不足带来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一、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体养老保障的负担正日益沉重;二、老年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三、传统养老方式已不能适应老龄化社会的要求。“未富先老”意味着依靠过去那种传统的养老制度今后也许根本养不起那么多老人。

社保养老 难以满足高质量要求

在过去10年间,我们国家一直努力地进行着社会养老制度的改革――从现收现付制度改为双轨制。双轨制是在一个缩小的现收现付制上另加上一个个人养老金账户。也就是说,退休金一部分是来自于社会统筹,另一部分是自己养老金账户中的积累。也就是说你养老金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你历年上缴的养老金数额,以及社保基金的投资绩效。

然而,10多年过去了,社保基金却仍是负重累累。因为缴费不得不用来支付当期的退休金,个人账户基本上是空账运行。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养老保险金的缺口越来越大,为填补养老金的短缺,中央财政用于养老保险的拨款与5年前相比整整翻了10倍多。“目前中国的社保体系存在巨大缺口,不少人对养老有危机感。”上海老龄科研中心孙鹏镖说。

事实上,养老危机在全世界范围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法国是个福利大国,但近年来,法国进入了战后就业人员退休的高峰期,且由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老年人口出现爆炸性增长。法国退休金入不敷出的矛盾日益突出,2002年,法国政府为退休制度支付了150亿欧元。日本养老保险制度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到来也终于破绽百出,难以为继。而近年来,数百亿英镑的养老金赤字同样令英国政府十分苦恼。目前,英国养老金的亏空已经达到300亿至600亿英镑。英

国政府曾多次指出,人口老龄化加剧了养老金体系陷入困境。为减轻社会福利体系的负担,英国养老金委员会提议将领取全额政府养老金的起始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并建议政府今后应随着国民寿命的延长而不断提高这一年龄的规定。

养儿防老 靠得住吗

虽然同样面临着养老的问题,但和欧美人不同的是,中国一直有着“养儿防老”的古训。只是在未来,中国的“儿子”们还能担起父母养老的重任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儿子”们究竟为父母们的养老做了些什么样的准备呢?据央视在全国10个大中城市对1010个人作的一个电话调查显示,在问及理财计划当中是否有为父母养老做准备的问题时,52%回答是没有专门的准备;23%说有,但是其中的大多数准备不足够,只有48%的人认为是准备足够多了;其他则回答还没想明白,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方式等等。整体而言,大约只有11%的人自认为自己的父母准备了足够多的养老金,但实际是不是真的就够了,会不会用好,却仍是一个沉重的问题。

事实上,从现实生活看,“以儿养老”的方式确实让“儿子”们不堪重负。我国于上世纪70年代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增长,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两个独生子女结婚之后,他们面临的是“4-2-1”(双方的父母,夫妻俩,一个孩子)的供养负担。再加上医疗的进步,中国人平均寿命的延长,今后,一对小夫妻要供养的绝对不止双方的父母,还有父母的父母。

即使没有养老的负担,生活的艰辛和竞争的激烈甚至残酷到让“儿子”们也自身难保。养儿育女的庞大开支,供房的巨大压力,这两项费用相加,就需要夫妻俩用至少20年时间去消化解决。此外,社会发展的瞬息万变,谁也不能保证5年、10年后的自己还能在预先设计好的发展轨道上运行。而一旦夫妻俩谁有个三长两短的,整个家庭就要受累。更何况,在为儿为房拼搏了20年之后,自己也步入中年,身体不如以前是肯定的,医药费支出相应要大增。

由此不难看出,“养儿防老”古训实在是有些“陈腐”。在不久的将来,恐怕多数的中年人面对自己年迈的父母和祖父母,更多的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以房养老 能够行得通吗

社保退休金不够,人到中年的儿子自身难保,在养老这个问题上,老年人似乎一筹莫展,我们的未来该靠谁?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对当今的中国人,未雨绸缪,在年轻时就做好养老规划是相当必要和重要的。

关于如何筹划养老金,方式有很多,比如储蓄、投资股票或基金、买分红返还型保险等。当然,这些是理想的做法,但并不是人人有足够的闲钱去进行投资。相比之下,还是美国老太有理财头脑――以房养老。

为什么说美国老太有理财头脑?因为“以房养老”的核心是房子,而房子最大的好处就是经得起时间的侵蚀。而且房子有其特殊性,是生活必需的。买房子是每家每户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所最先考虑的事情。虽然房价有涨有跌,但从二三十年的时间来看,与黄金的保值功能类似,房子也具有极强的抗通胀能力,房价基本是坚持一个震荡向上的趋势。

以房养老 有多种方式

“以房养老”正在为更多的中国人所接受。

需要说明的是“以房养老”是一个大概念,它包含多种不同的方式,“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这类方式主要针对只有一套房子、通常经济实力较弱、没有太多现金的普通工薪阶层推出的,属于经济型“以房养老”。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概念最早源于荷兰,当时是为了解决住房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措施。但是,发展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还是美国。上世纪80年代美国新泽西州一家银行创立“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以来,逐渐成为了许多老年住房所有者的绝佳金融产品。对于天堂里的那个美国老太来说,房子就像个巨大的“储蓄罐”,年轻时的每月还贷就好像往“储蓄罐”里扔点钱,等到老了就能零存整取,或者每月从“储蓄罐”领取更多于当年还贷款的养老金。

美国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一般允许年纪在62岁以上的老年人向银行、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申请将房产净值转换成现金。通常的做法是把房予抵押给金融机构,然后获得现金,等老人过世后由金融机构收回房屋产权。至于具体金额视申请人的年龄、利率水平、所选择的贷款方案的种类、房产的价值等情况而定,而且这笔现金是免税的。这种方式最人性化的一点是不会丧失房屋的使用权,老人在获得现金的同时仍然可以居住在原来的房子里,直到去世。

但是,作为刚刚蹒跚学步的中国式“以房养老”,通过银行或保险公司在全国大规模推进“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还有待时日。于是,老人可以自己尝试一些另类的“以房养老”方式,比如将房子“卖”给愿意抚养自己的子女或亲朋好友等等。

第二类方式是小康型“以房养老”。虽然仅有一套住房,但面积较大、地段较好、价值也相对较高,可通过以大换小、以近换远来获得另一份养老金。这一方式尤其适合于只有一套住房的中产阶级,当然,这对一些只有一套住房但面积尚可、手中并没有太多闲钱的家庭也同样适用。

多数家庭退休时,都会已经拥有一套还清了贷款的房产。而此时孩子也已长大成人,父母已经过世,房子从20年前的“满巢期”回到了“空巢期”。这恰巧成了“以房养老”的前提条件。老夫妻可以把面积大的住房换成面积小的住房,或者把市中心的住房往郊外移,置换房子的差价就能作为自己的养老基金。

第6篇:税筹筹划的概念范文

自《首席财务官》杂志创刊之日起,编辑部同仁就在策划和思考这个话题。当时频频看到四大或投行出身的CFO带领某某公司上市的新闻,我们就在揣测,当IPO的需求愈演愈烈的时候,是否会出现以专司IPO推手的CFO?

答案在今天开始渐渐地显露出来。

迄今为止,米卢是世界足球史上惟一一位连续4届带领不同国家的国家队打入世界杯16强、并带领两支标准的弱旅冲入世界杯决赛圈的神奇人物。换言之,如果把世界杯决赛圈当作一场21点牌局的话,米卢是最通晓规则、精于计算的玩家,虽然他的牌显然不够好、筹码也显然不够多。

相对于主教练率领一支国家队在世界杯出线,本土企业的CFO如果能成功操盘上市,无疑也到达了职业顶峰。《首席财务官》杂志采访了数位有多家IPO经历的米卢式CFO,力图梳理出开市钟声背后的成功之道。

今年9月8日,电影《窃听风云》里饰演利用内部交易信息牟利的坏警察的吴彦祖与香港本地著名券商和机构投资者一同出现在中国利郎的上市推介午餐会上,只不过这次吴彦祖的角色是利郎子品牌L2的代言人。气氛热烈的推介会上,中国利郎不仅成功获得了香港股神――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恒安国际行政主席许连捷等大牌投资人的认购,而且国际配售的反应也十分理想,先后获得中国人寿、瑞士银行及量子基金创办人索罗斯等认购。

9月25日,中国利郎正式登陆香港联交所,整个IPO团队一片欢腾。资料显示,中国利郎IPO公开发行3亿股,其中1.5亿股国际配售,1.5亿股公开配售,每股发行价3.9港元。中国利郎上市后总股本将增至12亿股,发行股本占比25%。扣除相关报销费用,中国利郎本次IPO净融资10.67亿港元。按每股发行价3.9港元计算,中国利郎市值高达46.8亿港元。

在频频闪耀的镁光灯照不到的角落,倪忠森远远地微笑着看着这场资本盛宴的欢乐秀,眼前的场面是这个曾经身为两家上市公司CFO的福建人再熟悉不过的了,远在11年前的恒安,近在三年前的安踏。

而这一刻,已经蜕变为IPO推手的倪忠森选择了留在幕后独自品味成功。

资本为王时代催生IPO推手

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持续了30年年均9.3%以上的高速增长,远远高出世界上平均3%的增长率。以最简单的经济逻辑来推算,如此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已孕育出一大批优质企业,在历经生产为王、营销为王的经济形态后,它们日益渴望参与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并提升知名度的意愿愈发强烈。

如果以1990年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开始的标志,2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大致完成了从主板、中小板、三板、产权交易市场以及即将登场的创业板和国际板等一个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初步构建。换言之,外部环境的不断裂变,使得本土企业开始走向全面的资本化过程,上市无疑是这一过程中最响亮的主题曲。

而10年前进入国内的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从陌生到滥觞也是驱动企业上市潮起的因素之一。伴随着第一轮互联网泡沫而使国人普遍知晓的VC/PE仍然将IPO视为获利并退出的主要管道:VC/PE所投资企业IPO之后,通过二级市场套现退出,从而获得高额回报率。期间,从携程到盛大网络、无锡尚德、腾迅、分众传媒,再到同洲电子、潍柴动力、阿里巴巴,一个个高达几十倍、上百倍投资回报的造富神话广为流传。快速投入――运作上市――快速退出的模式让VC/PE乐此不疲的同时,也对操盘上市的CFO需求大增。

嗅觉敏锐的海外资本市场看到中国企业的潜力,纷纷开始召唤充满活力的中国企业到海外上市,借此众多海外投资者也渴望分享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一杯羹。2007年4月3日,纳斯达克首次在中国远程开市,纳市更加亲民的形象让那些走准备上市的中国企业备受鼓舞。

以上种种外部因素都加大了对有成功对接资本市场经验的CFO的市场需求。

“尤其是那些既了解本国市场,又运作过企业海内外上市的CFO人选在本土非常稀缺。”锐仕方达财务领域高级顾问Nancy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类精通上市的CFO,基本底薪保持在30万美元50万美元左右,猎头要把他们从原来的企业挖走,除了高薪以外,最重要的手法是股权或期权激励,企业上市后CFO身价就高达上千万,如天狮集团CFO焦文军在企业上市后身价高达5000万元以上。”

随着今年4月份以来全球资本市场持续回暖,去年因金融危机搁浅上市计划的Pre-IPO公司蠢蠢欲动,曾成功带领企业上市的IPO关键先生再次成了抢手货――除了在最短的时间适应企业、规范财务工作、给出真实健康的报表,CFO还需要与投行、会计师事务所、交易所、律师、投资人等各方打交道,挖掘与推销企业的卖点,所以不但要求业务精通、沟通能力非凡,还要有良好的人脉关系。

朱秉和张立基分别是上海康鹏化学(CPC.NYSE)和中国忠旺控股(01333.HK)的CFO,两人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在以IPO空降兵的身份加入,而后又因金融危机推迟上市计划。

“自去年底正式加入忠旺,我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协助集团部署上市项目。”1972年生于香港的张立基曾任职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及安永,有11年的审计工作经验,工作期间,参与过很多大型国际、国内公司的审计,其中包括在中国A股、香港、美国上市的IPO项目。之后,张立基从四大转型到企业做CFO,先后带领了银河半导体控股(0572.HK)港交所代码)和GayGiano(0686.HK)的IPO,忠旺是张立基带领上市的第三家公司。

相对于这一行最常见的金装CFO(特指拥有四大或投行背景的CFO)张立基,朱秉算是半路出家。1993年,从CEMI(中欧前身)北京班MBA毕业后,朱秉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国和加拿大从事金融服务和市场开拓工作。在加拿大皇家银行工作期间,朱秉结识了CSI阿特斯(Nasdaq:CSIQ)的CEO瞿晓铧。朱秉严谨、谨慎的工作作风,让瞿晓铧觉得这个人值得委以重任,于是邀请他来担任CSI的CFO,负责公司财务和上市工作。2005年朱秉回到中国,开始了自己的CFO生涯。

令人称道的是,朱秉在CSI任职三年的时间,成功运作了CSI阿特斯的私募基金投资,在纳斯达克的成功上市和上市后几次再融资,这些事令他在资本运作领域人气大涨,也在投行领域积累了一些人脉。朱秉认为,这和他过去“杂家”的背景与人脉以及超强的学习能力不无关系。偶然成为CFO的朱秉,有幸完整地经历一次IPO的过程,至今朱秉仍然对这位改变他职业生涯的伯乐抱有知遇之恩。

去年8月,朱秉空降到康鹏化学,着手筹划如何给投资者“讲故事”。2009年6月24日,康鹏化学正式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自去年8月以来,首次有来自中国的独立企业在美国上市(畅游网实际是从搜狐分拆出来的)。朱秉笑言,其实早在他加入之前,康鹏已经启动了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核心资产进行审计等程序事项,他更像是康鹏IPO的催化剂。

另外一位在CFO圈子里被称为“IPO专业户”的加拿大籍人士Palaschuk Derek,先后带领过搜狐、e龙、东南融通等三家知名本土TMT公司完成IPO。搜狐上市后不久,Derek寻求更能发挥价值的空间而离职。搜狐CEO张朝阳曾公开表示:“Derek在过去的三年半里为搜狐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同我们一起经历了首次公开上市、三次并购、可转换债券发行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实行。我们祝福他未来的事业取得成功。”

与前三位至今仍在CFO职位的IPO推手不同,倪忠森在先后操盘了恒安和安踏这两个福建标杆企业的IPO之后,开始了职业上市操盘手的历程――专业从事企业上市操盘和辅导。倪忠森说,事实上他们通过泉州市恒润财务咨询公司操盘辅导中国利郎这个项目,只用了不到八个月的时间。

从1994年进入恒安的12年里,倪忠森最难以忘记的两件事:一件是恒安以10倍市盈率在香港联交所挂牌,创造了当年香港上市最高市盈率和最高认购倍数;另外一件就是主导了恒安集团对恒安纸业的收购,使得恒安纸业间接取得了在港上市的身份。

倪忠森在恒安资本运作方面的经验逐渐在福建商人圈子里扩散开来之际,安踏总裁丁志忠正在酝酿上市计划。无论从对民营企业的熟悉程度,还是与资本市场的沟通能力考虑,丁志忠觉得倪忠森是最合适的人选。2006年3月,倪忠森以分管财务和上市操盘副总裁的身份加入安踏。之后倪忠森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再次把安踏送上了IPO。只是这一次,倪忠森事先约定在完成安踏IPO半年之后即离开。

倪忠森如约离开,开始创业。倪忠森表示,离开安踏是在践行自己既定的职业规划的安排,成立财务公司是他为实现人生理想和目标必走的环节,他想用自己在资本领域积累了将近20年的经验去帮助更多的企业实现IPO的梦想。“每一年,我们都有十多个项目滚动在操盘辅导,如果没有金融危机,我们去年将有四个项目上市。”

从上述四位CFO的故事可以看出,一次成功的IPO成就了CFO在资本圈的美誉,之后不断有Pre-IPO企业向他们投来橄榄枝。在扮演上市推手的过程中,米卢式CFO也成就了自己“个人价值最大化”的职业诉求――成为专业化上市推手的CFO无疑可获得丰厚的股权激励,实现所谓的“财务自由”。

谋划上市路径

米卢在带队杀入世界杯决赛圈这个中国足球40年都没有搞定的事情上造诣极深,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指挥的球队并不盲目地追求每场争胜,而是算好出线的分数,盘算好对手的牌面,该忍的时候忍,该等的时候等,该赢的时候赢。与其说这是竞技体育,不如说是在拼斗运筹能力。

同样地,IPO空降兵的功能不仅仅在于通过财务的手段进行战略层面的操做,更有价值的是CFO如何像销售一样去“卖”公司。选择在哪里上市,何时上市以及设计详尽缜密的上市路径,这是IPO推手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不同的资本市场或股市,存在投资概念上的区别。所以选择什么样的市场去上市是企业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倪忠森总结到,“选择资本市场的因素包括企业自身条件(上市目的、上市的融资目标、企业性质、公司治理、股权及历史沿革、财务指标、行业属性及企业地位等);综合市场环境;交易所的性质;成功经验参照;发行与维护成本;文化与沟通的便利性;再融资难易;监管与披露等规则、制度、法律、规范等综合因素。”

谈及过往的两次IPO路径,朱秉认为行业聚集度是选择在哪儿上市的关键之一。朱秉认为具体在哪里上市也讲究“扎堆儿”效应:同一类型的企业集中在一个市场,更容易受到投资者关注;如果某个市场只有这种类型的一家企业,会感觉孤零零的,不容易吸引投资者目光。“所以,像IT、新媒体等概念在国外比较流行,海外上市更好;太阳能行业则大都集中在美国上市。”

“除此之外,在哪儿上市其实在设计公司架构时就已经定好了。”朱秉说,“CSI阿特斯和康鹏化学的股权架构更适合美国上市,都属于外向型企业,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国外的公司,国外上市对于树立品牌最有效果。而且CSI阿特斯和康鹏选择去美国上市,原因在于美国的投资者更看重企业的成长性,美国市场愿意为高增长的企业提供相对其他市场更高的估值。”

事实上,自2006年9月商务部“10号文”出台后,国家加强了对境内公司转成海外架构并海外上市的监管。“10号文”限制了那些没来得及设立海外SPV(特殊目的公司,即壳公司)的红筹上市模式。因此,企业一开始的法律架构制约着上市地的选择范围。

擅长美国上市的朱秉认为,金融危机以来海外投资人都很谨慎,要求的折扣率也高,相对而言,那些受益4万亿元题材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公司更容易吸引投资者目光。

幽默感十足的张立基表示,忠旺选择香港上市的原因与自己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身份没有直接关系。在张立基看来,忠旺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中旺本身的架构特性,忠旺当时需要将国内控股股权转移到海外,将股权安排到香港控股公司中。第二,各交易所的法律要求不同。香港交易所相对于大陆情况来讲更为严格,手续及批复过程也较为严格,也从侧面强化和规范了企业发展。第三,A股上市当时的市盈率较高,而香港H股的市盈率较低,投资总额较少。新加坡市场的批复速度快但融资情况不良。美国市场虽然范围大,但文化差异较大,此外交易时间也会影响上市进度。综合参考海外投资者的意见及当时的经济环境,对忠旺来说增发股权香港市场更为方便。

从第三方财务咨询机构的角度,倪忠森对企业上市路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选择在哪里上市,主要看企业自身的上市诉求和条件,上市诉求主要包括企业未来的品牌定位、市场走向、是否开拓海外市场,是否需要依托香港的大环境走出国门等,上市条件主要包括企业自身的法律架构、报告期内的业绩水平、成长的历史沿革等基础条件。当然不同资本市场的发行机制、监管机制、面向的投资群体等也是企业选择必须考量的因素。

倪忠森带领过的两次IPO都是在香港市场,他说香港是个很成熟的资本市场,其青睐的企业或行业是有偏向的,对于不同企业的估值水平就有很大的差别。对于内地企业而言,选择香港上市有其便利性和优势:A股的IPO机会有限;H股与A股发行机制的差别;企业自身的因素可能存在被A股过会否决的风险;香港市场对快速发展中的内地企业的需求;企业利益层面,如税收因素、企业性质、股权因素等。

除了地点,上市时机的选择也是重中之重。康鹏的IPO准备工作从2008年初就开始了,到去年下半年基本准备完毕。但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资本市场到今年4月左右才真正有IPO机会。等到公司准备好了2008年年报和2009年一季报,6月上市是恰当的时机。

2009年4月底,港股在15000点附近,综合考虑市场环境及上市时间表之后,忠旺决定继续推进上市过程。尽管准备充分,但鉴于当时的全球资本市场环境,忠旺融资100亿港币的情况仍然让很多投资者不得不审慎而为,这给包括张立基在内的很多忠旺高管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路演过程中发生的点滴至今历历在目。”张立基回忆道,“需要见面的投资者比较多,每次会议最多只有1小时,我们需要在这1小时内让投资者认识到忠旺的亮点,了解到忠旺的发展潜力,解答投资者对铝材加工行业的各种疑问,所以这1个小时显得既紧张又珍贵。路演时,最多的时候一天有11个会议之多,在伦敦的第一天,几乎连续20个小时都没有休息。”

今年5月8日,忠旺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这是自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最大的融资项目――实际集资额高达98亿港元。虽然比预期的少了一点,但考虑到资本市场刚刚复苏,这样的战果已算不错。

数据显示,9月份将有11只新股扎堆香港市场IPO,作为一名带领过港交所两次IPO的职业操盘手,倪忠森对“扎堆香港”的现象给出了自己的评价,“目前,香港市场依然是内地民营企业谋求上市最好的出路之一,而且今后还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普遍可以预期内地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可持续性,以及为香港联交所自身活跃性和利益的考虑,H股会越来越多的向内地企业开放。但是,我也建议一些质地不是很好的中小企业要准确定位自身条件,摆正上市的诉求点,具体企业具体分析,不一定要扎堆H股。否则,并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融资需求或目的。”

上述三位CFO在采访中均表示A股上市审批程序复杂而漫长,虽然PE较高但被否决的风险也很大,目前的主流上市途径主要集中在香港和美国――交易量大,投资者多。从以上的具体案例可以看出,不同行业、企业各自架构不同,上市路径与时机关键在于企业自身的条件和诉求,应按照自己的特点设计路径。

IPO的三大手筋

日本围棋好手加藤正夫在《一级的手筋》一书中写道:“所谓‘手筋’,就是局部最有效率的好手,也可以理解为局部接触战的紧要所在。”

无独有偶,在米卢式CFO们看来,IPO过程中同样存在所谓“灵感之下的妙手”的手筋。

手筋一:强化合规性

“上市是一个发展的机会,是一个契机,同时也是一种责任。”已故百度CFO王湛生曾反复向李彦宏等人宣讲这一观点。王湛生加入百度后,他首先部署完成了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工作。上市后,王湛生进一步完善了百度财务及信息披露流程,使百度通过相关“萨班斯法案”标准要求的审核,同时着手构建了本土海外上市公司中最强大的法律事务部。

“IPO空降兵的历史作用,就是从财务、审计、流程、架构等方面把一家个人色彩很强的本土创业公司转化成一个能够进入公众市场、符合其标准的公司。企业上市前,CFO要从审计、财务、税务以及法务等各方面做好准备协助专业人士,以免上市或上市后的运作都可能面临各种麻烦。”易凯资本CEO王冉说。

对于一些有问题的企业,特别是在会计、公司治理、与投资人沟通等方面,做得还很欠缺的企业,一个好的CFO的确能帮助企业更快上市。这才是CFO的优势所在――使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帮助企业做得更好。由于各个公司的具体情况不同,三位CFO上任后面临的挑战各异。

一位曾经帮助过多家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的CFO认为,中国企业上市路途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也是最为艰难的一点是厘清会计问题。他进一步解释说,“帮助企业在美国上市最好的人选,应该是有深厚会计师背景的CFO,账目不明,会计混乱等是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所特有的问题,一个好的会计师能够帮助企业清理账目,厘清内部管理制度,加强系统监管能力,乃至很早就在企业内部安装符合US-GAAP相关的会计系统。”

手筋二:财务体系快速再造

倪忠森认为,在安踏上市过程中所承担的压力更多来自完善财务系统和财务管理体系。“当时安踏的整个管理基础较弱,特别是财务管理基础平台不够扎实,财务人员的地位、作用不突出,但企业业绩高速增长,管理层较注重营销、品牌建设、研发投入,对于财务等后台支持服务职能部门的重视程度不足,之后通过我的介入,财务的职能和作用大大得到提高,财务对经营的支持、服务的功能更加彰显,决策管理也更加注重数据化。”

在安踏成功上市之前,倪忠森帮其建立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三流落地的财务内控运作平台等专业硬件系统,企业内部从上至下建立起全员预算的管理意识模式,同时通过对“德、技、能、智”各方面的筛选、考评、检验,引进和选拔,提拔了一大批的财务综合素养全面的专业人才梯队,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人才软件环境。

虽然加入忠旺时间不长,但临危受命的张立基体会颇多。张立基表示,很多人都会认为上市是民企扩大发展的最好途径,也是民企发展过程中经历的最难过的阵痛,但他当时加入忠旺的时候,情况并不像大家所想像中的那么糟糕。他介绍,上任之前,忠旺对于内部架构及流程的梳理已经初见成效,经过多年的发展,忠旺有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转机制,需要更为有效的流程去控制和促进企业的正常高速运营。客观的说,国内的民企相对于国企来说特点在于架构简单,上市目标明确,股权集中。同时大股东的战略决策也直接影响企业发展。

张立基上任后,开始着手统筹管理财务,完成上市公司最后的重组工作并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建设联交所要求的一系列财务法规标准,安排并参与处理股票定价与股权分配等一系列上市前的问题。

而与各类中介的有效对接,也是财务体系再造的一部分。

“会计师、律师和财务顾问等中介机构以及有经验的CFO越早介入上市过程,越早提供有价值的建议给公司,越能够真正帮助公司节省时间。”朱秉表示,在其任职的两家公司,早在确定上市目标之前,就开始清晰股权、资产的产权关系。

海外主流市场门槛要求严格,重在前期的操盘辅导、规范落地。“尤其是到纳斯达克或纽交所上市,公开、透明都是基本准入法则――审计查阅有关公司历史非常严格,经营者的任何活动和业务往来绝对不能有任何秘密,能顺利通过审计应该是前期准备的重要一步。”朱秉说,“幸好我所在的两家公司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也是我在选择Pre-IPO公司时最看重的,即对方是一家诚信、健康的公司。”

手筋三:持续沟通

利用IPO的契机,建立与海外资本市场的持续沟通管道以及与公司内部团队的持续沟通平台,是IPO推手们必备的也是最擅长的手段。

朱秉坦言,“加入康鹏之后,最大的压力来自于与资本市场的沟通。”康鹏面对的是国际市场,其中电子类市场受国际经济危机冲击很大,当时投资人对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还有很大顾虑,IPO时投资观望气氛很浓。康鹏作为第一家精细化学品行业上市的公司,当时比较吃亏:无论从业务模式到具体产品都没有可比的公司,给投资者讲故事比较难。如果投资者不了解这个行业,上市股价和认购度会受影响。“当时的CSI是国内第二家太阳能上市公司,有一个参照物,所以给投资者讲故事比较容易,因为可以做类比。”

尽管朱秉马不停蹄地与投资者沟通,康鹏上市后股价还是出现了较大波动。不过,考虑到当时全球金融市场糟糕的外部环境及经济危机的未来不确定性,康鹏能在此环境下IPO成功已属不易,股价短期波动并不说明公司基础及业绩有什么问题。

更重要的是,IPO只是打开了与全球资本市场的沟通之门。甚至上市后CFO面临的挑战更多,因为你已经不再有任何专业咨询机构――如律师、会计师或者投行人士的帮助。

去年忠旺营业额及净利润均获新高,营业额达到113亿元人民币,而净利润则达到19.1亿元人民币。高成长的业务战略使CFO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也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管理和决策职能,公司的各种决策也越来越多地依赖财务部门的支持,这种职能转变也给主导财务战略的CFO张立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善于与海外投资人沟通的张立基更多地选择站在投资者的视角观察公司,以化解立场差异所带来的沟通障碍。“作为一个上市公司,通过与投资者的接触与沟通为公司资产增值,让投资者对你公司股票价值的认同是CFO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对此,张立基的做法是设定专门的投资者维护流程,每天通过邮件、电话、手机解答投资者的问题,每周定期与投资者进行电话会议答疑,每季度定期组织投资者到公司生产基地参观,拉近彼此的距离,中期及年度业绩报告都会组织全球路演,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接触企业的良好机会。

当然,对于上述的三大手筋,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米卢式CFO们有着不同的侧重:以倪忠森为代表的那些来自外部的专业化、短平快的职业上市操盘手,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能否保证每一项IPO案例都顺利成功且不留后患;而专注于在公司内部担任CFO的上市推手们,不仅仅满足于推动公司上市,更大的挑战来自于如何在上市后仍然能发挥很大作用。

IPO推手必备素质

尽管上市的道路布满荆棘,IPO空降兵却总能过五关闯六将,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与通常的空降兵不同的是,当带着IPO任务空降到企业的CFO,往往在股东、管理层(有一部分股份)的合力支持下,得到相对宽松与配合的内部工作环境。但箭在弦上的IPO进程,以及内部多年堆砌起来的问题冰山,都要求CFO只能在“一边打仗、一边训练”的状态下完成对公司的再造,这对CFO的素质要求是极高的。

素质一:绝对过硬的专业能力

“忠旺当时选择我,专业知识为我加了不少分。忠旺看重的是我的专业背景,而我自己则凭借之前的民企工作经验和对上市工作的了解赢得了信任。”张立基表示。

在张立基看来,米卢式CFO首先需要坚实的专业背景:CFO除了为公司提供财务支持之外,对内应该提供与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的公司财务战略,这点对于任何企业的CFO都适用,财务战略已经逐渐开始影响到企业的重大决策,一份审慎的财务战略报告不仅能够提升财务在企业中的地位,更能够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战略支持;提供及时系统的财务分析和市场分析,深化对公司战略的理解,为董事会提供不同的营运建议并加强与非独立董事的及时沟通;具备完善、优化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能力;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个企业上市的过程很可能就是树立其内部结构优化流程的过程,米卢式CFO由于其到任的特殊性应该灵活地结合其专业背景知识,向企业灌输内部控制体系经验,与高管团队充分沟通,不管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素质二:强大的文化适应能力

在多年的采访中,我们曾多次听闻财富500强中国区CFO面对民企老板伸出的橄榄枝微笑婉拒的轶事,个中原因无外乎“民企太不规范,老板随意性强,不容易适应”等。

“CFO在不同企业的角色转化过程中,要面临适应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老板的经营管理风格、老板的信任度、不同行业的跨度、不同企业的管理水平落差、不同企业职业团队的做事心态、企业不诚实表现等方面的压力和挑战,至于专业技术层面,是很轻而易举的事。”倪忠森并不完全认同上述看法。

对本土民营企业有了更深刻认识的朱秉认为,现阶段成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都是第一代创业成功的企业。由于教育及环境的原因,中国第一代创业家大多没有或少有国际背景,因此靠自身很难与国际市场接轨。而第一代创业家由于其本身出色的企业家特点又对有国际背景的专业管理者有着几乎不可调和的不信任,这就需要CFO创造性地来化解矛盾。“在我看来,与海外资本对接不是大问题,参与国际市场对接,在蓝海竞争中取胜才是最难。”

素质三:广泛的人脉关系

移民加拿大后,朱秉一直在加拿大皇家银行工作,期间结识了不少投资圈的朋友。“在海外的工作经历让我很容易理解海外客户的真实想法,以及语言中的微妙含义。更重要的是,广泛的人脉关系始终使我和海外资本市场保持着热络畅通的联系。”

朱秉感慨地表示,国内上市企业在结构上和国外上市企业不太一样。国内上市企业有专门董秘一职负责与投资人沟通,而CFO就负责财务,从业人员也主要是注册会计师出身。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会计师主要是做账,沟通能力与参与企业的战略经营能力不强,外部结交的投资领域的人脉更是少之又少。国外上市公司CFO没有法律规定一定要注册会计师,但负责和投资人的沟通,因此CFO背景比较杂,有注册会计师,律师,投资银行家等出身,不仅可以有效地参与企业的战略和经营,而且广泛的人脉关系可以帮助CFO在处理外部问题时游刃有余,因此最后成为CEO的也不少。“其实目前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公司的许多CFO,也是公司受传统中国观念影响,IPO前招人时强调财务和内控,忽略了沟通和战略能力。不过这一点正在慢慢改变。”

素质四:持续学习的能力

相比较,倪忠森更强调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自1990年担任恒安集团财务总经理以来,倪忠森已经在集团经营管理、集团财务管理、整体财务问题解决、企业上市辅导领域具有近20年的实战经验,尽管如此,倪忠森仍然不断自我提高。他认为上市操盘辅导是一项“榨脑汁运动”,作为“职业上市操盘手”最需具备的是系统性的逻辑思维模式、综合抗压能力、快速解构和综合概括提炼能力、系统组织协调推进能力,以及如何建立一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操盘辅导团队,而这些都要求他拥有综合的学习能力。

“一个优秀的CFO应该是CEO型CFO,即除了是出色的财务专家外,更是优秀的管理者,他们需要了解市场、生产,应该是站在公司发展全局思考和评估每一个重大决策。”之前从事过销售、市场、管理、金融等不同岗位的朱秉深知持续学习对CFO的重要性。

素质五:值得信任的职业操守

相比上面这些“硬件素质”,受访的CFO们更强调在上市推手角色中“软素质”的重要性,即值得各个利益相关者共同信任的职业操守是他们扮演IPO推手角色的终极底线。

朱秉在CSI阿特斯期间很快就深入到业务里面,但他处处从公司角度考虑,曾主动提出,如果私募基金觉得他不能胜任,可以随时让贤。即便IPO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有离开的打算,但要等待合适的时机――公司成熟起来后,让投资者觉得我离开,只是失去一位很有潜力的CFO,而不会对公司股价有大的影响。

“扶上马、送一程、走稳了。”倪忠森用九个字简单概括了IPO推手功成身退的最好时机,这也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应有的专业精神和责任良知。凭借即便离任也能让老板赞不绝口的职业素养使得倪忠森在福建商圈里不断延揽着IPO第三方职业推手的业务。

选择企业的三个标准

当然,所谓米卢式CFO的概念并不是说不管他们到哪儿都有能力将一家公司运作上市。米卢本人也并不会执教毫无希望获得世界杯出线权的球队。

“首先必须是一家好的企业,很有潜质的企业,没有哪个CFO能够把一家没有好的商业模式的企业带上市的,没有什么所谓的magictouch(点金术)。”受访的CFO们普遍表示,选择一家合适的公司,是“米卢式CFO”成功运作上市的前提。

对于“爱惜羽毛”的米卢式CFO而言,选择一家合适的公司至关重要。

“中国有些CEO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可能要做假账,作为专业财务人员,很有可能会把自己的名誉给毁掉。如果造成什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方面的影响和误区,我肯定不会选这家公司。”朱秉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主要看老板、团队和行业三方面。

标准一:看老板是否以诚信的理念做生意

一个明智的CEO上市是为了做好事业,而不是圈钱。朱秉举例说,近几年中国的PE投在中国很多钱,然后被不诚信的CEO关联交易把钱转出去,原因在于PE在投企业的时候相对短视。与赌性太强的老板合作,风险太大。

另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CFO坦言,在企业上市问题上一个好的CEO比CFO要重要得多。“相比较扎扎实实做企业、找到真正独特的商业模式,与华尔街的沟通要容易得多。好的CFO应该是能够帮助优秀的CEO分担提升内部流程管理,加强外部沟通的职责,让他能够更为专注地做好企业。我看到许多公司的CEO,英文一句不会,照样得到华尔街投资人的追捧。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扎扎实实做企业。”

“企业未上市,管理应先上市,老板的思维模式应先上市,管理层的做事心态应先上市,这样操盘起来,才有一个强健的基础底座和结构化的框架,才有成功上市的可能。”倪忠森对此观点也表示认可,他说当年安踏大刀阔斧的财务规范动作离不开CEO的支持和强烈的规范意识。

“假设继续以IPO推手的身份物色企业,在选择企业时,我会关注老板的上市动机、决心和恒心,企业管理层的整体规范化意识,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等方面。”倪忠森说。

标准二:看团队是否有凝聚力

“我倾向于股权结构比较干净的团队,CEO占的比例比较大,PE占的比列相对小,因为作为一个CFO进去,需要在CEO和PE之间沟通,如果股东结构复杂,CFO夹在中间很难沟通。此外,老板对团队成员的态度以及团队之间的协作能力如何,也是我关注的。”阅历丰富的朱秉表示。

团队也是张立基在选择企业的时候考察的关键因素,“个人感觉不同的企业文化风格会影响沟通方式及员工的工作士气。米卢式CFO往往要在短时间内与企业中多个部门展开协作,便宜的沟通方式有助于顺利开展工作。因此CFO要选择能够接受的企业文化,没有海外工作经验的人士最好不要轻易选择文化差异较大的工作环境,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虽然不能完美,也要尽善尽美。”

标准三:看行业的潜力和个人的喜好

从朱秉的背景来看,他比较偏爱美国上市,这和CSI阿特斯、康鹏化学两头在外的特点不谋而合。朱秉认为,CSI是完全外向型的企业,100%出口,工作用语是英语,选择康鹏也是基于同样的想法。他愿意做的企业就是这个行业的领导者,虽然暂时的规模不大,个人回报不高,但长远机会更大,目前康鹏化学在含氟的精细化学品领域中国市场份额占25%,名列第一。“有些投机取巧的行业即使很受欢迎我也不会去,进去很可能被拖下水,造成什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方面的影响和误区。”

张立基认为,专业人士在选择企业时首先要关注其所在行业的总体水平、市场情况、以及公司发展,这是对大环境的掌握。忠旺是亚洲第一大,全球第三大的铝型材制造商,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专注于向交通运输、机器设备及基础设施领域提供优质工业铝型材,这是忠旺自1993年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的基本战略。在国外,铝型材在交通运输、机器设备以及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铝材可以使交通运输轻量化,延长道路使用寿命,节约原油消耗,而且工业铝型材产品设计复杂,精密度要比建筑铝型材高。因此工业铝型材的加工费及毛利率也比较高。而中国的交通运输工具则还是以钢铁制造为主,所以国内工业铝型材市场的前景将非常广阔。

此外,个人的喜好及经验也是张立基选择的一个因素。张立基认为,尽量选择有经验的行业或属性相似的企业,米卢式CFO接手的工作量大,责任重。如果对行业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与分析就能够更快地投入工作,节约时间成本。就国内环境这里需要强调国企与民企的区别。国企规模庞大,历史悠久,内部结构也较为混乱。上市也往往带有政治因素,不会将工作重点完全转移给空降兵,而是将一部分工作交出来,如审计。因此希望能够大展拳脚,积累企业实战经验的人士要谨慎选择。而民企结构较为简单,上市目标明确,企业发展也往往与领导者性格较为接近。其优势是环境相对国企来说更为开放,便于专业人士开展工作。我本人也较倾向于选择民企。

悄悄离去?

众所周知,米卢在带领球队进入世界杯决赛圈后往往会急流勇退(自身原因和雇主原因均有),另寻目标再等四年。

那么,IPO推手在上市之后是否也会离开?事实上,在公司上市以后,临门一脚先生就和公司的财务运作没有太大的关系了。曾分别参与盛大、九城上市的功臣,CFO张勇和李巧恩都在两家公司上市后不久相继退出。受访的多位CFO均表示,一个CFO是否愿意离开现在的公司而选择另外一家期望上市的公司,主要是看企业的前景和上市的成功概率。如果这个平台不能提供足够的空间,那么就会去选择更好的机会,做更有激情的事情。

“纯粹的IPO推手在上市之后,老板就不再需要了,我不是频繁跳槽的人,希望长期与一个志气相投的CEO合作,把公司做大,体现自我价值。”谈及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朱秉笑言,从目前看他和康鹏是互相适合的,现在还处在蜜月期,他非常希望一直在这里待下去,只要自己对公司有价值,团队融洽,工作有挑战、有新意。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