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分子公司财务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加强财务监督,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公司依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中国一航的具体要求,先后制定了《投资管理办法》、《贷款担保管理办法》、《货币资金管理办法》等40多项基本制度和具体会计核算管理办法,作为公司内控制度和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的依据,同时关注国家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依据《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基本制度和具体会计核算管理办法进行不断修订完善。去年又制定下发了《经济合同财务管理办法》。使广大会计人员在财务工作中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正确履行核算滥督和控制职能。
二、加强资金管理。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公司自组建以来。在由集权到分权的变革过程中。财务资金管理方面有过不少教训,如财权分割,资金分散,财务失控,资产流失。以及多头开户、私设小金库、随意转移收入、资金账外循环等。因此,公司及时采取措施,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并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重新修改《货币资金管理办法》。该办法详细规定了公司实行货币资金业务岗位责任制,根据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同时规定公司财务部门负责管理货币资金,其他部门一律不能保留现金或设立银行账户。不能保存各种有价证券和票据。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严禁未经授权的单位或人员办理货币资金业务或直接接触货币资金。将银行预留印鉴分开管理,即出纳保管财务专用章。财会室主任保管预留私人印鉴,以达到互相制约、监督的目的。
2、加强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各级领导按规定对收、付款凭证事前签字审核。财务收支严格按照公司章程、董事会决议和公司相关制度规定进行审批。对所有的资金支出按照公司的年度、季度、月份资金计划执行。并规定了资金审批权限,审批人根据其职责、权限和相应程序对支付款项进行“联签”审批。
3、加强内部稽核制度。会计工作稽核采取专职复核与相互复核相结合,领导审核与室主任复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库存现金实行每月3次定期稽核。银行存款日记账每月与银行对账单核对,并及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4、实行财务主管委派制。加强对基层财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公司向有经营和会计核算业务的单位、部门直接委派财务负责人和财务主管。被委派的财务人员对本单位的经济指标、财务会计和成本管理等工作负责,并组织实施与检查考核;对该单位执行国家有关经济法规、制度、政策和内部经济核算制度等相关制度进行检查监督,并汇总分析财务计划、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对违反国家经济法律法规及企业财务制度和可能在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和浪费等行为进行制止和纠正。
5、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将公司基建处(国家基本建设资金)、供应处(材料采购资金)、总务处(职工住房集资款)的各项专用资金统一上收到公司财务部集中管理,对国家基本建设项目单独进行核算,做到专款专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的通知》,清理了非法人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将公司部分子公司、医院、中小学、幼儿园、培训中心等单位的资金结算全部集中在公司结算中心进行。严格了资金管理制度。规范了资金使用及审批程序。
6、抓好现金盘存点及管理工作。公司《货币资金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1)出纳人员根据会计人员填制签署的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发生的顺序与当天的现金日记账逐笔核对,做到日清月结,账款相符。(2)公司财务部和各基层单位的财务部门。严格执行现金盘点制度,保证现金的安全。各单位的负责人或财务主管人员每月定期或不定期(每月至少3次)进行现金盘点,公司财务部门组织人员每年2次深入基层单位进行全面的财务检查工作,并将该项工作制度化。做到检查有记录、问题有落实,确保现金账面余额和实际库存相符。如发现不符,及时查明原因,做出处理。(3)提取现金时,向银行出具的现金支票必须由两人以上共同完成,即现金出纳员开具现金支票。银行出纳员加盖银行预留的财务专用章,最后由主管该项工作的财会室主任加盖银行预留个人印鉴,同时输入支付密码。以达到互相制约、监督的目的。
7、把好货币资金支付审批程序。公司任何部门和个人用款时,必须提交书面付款凭证,并注明用款用途、金额、支付方式等内容。财务人员严格审查货币资金支付是否按照公司的规定程序进行审批。除小额个人因公预借款等事项外:金额较大的款项支付需同时附上有效的经济合同或与此相关的证明文件,方可办理资金的支付手续。
8、加强采购合同和比价采购管理。采购合同、对外加工合同等均按规定程序审批,5万元以上经济合同须经公司法律部门审查、合同签署人须经董事长授权后方可签署合同。在物资采购方面。实行比价采购,财务部门在支付货款时须由采购人员提供有关审批单方可付款。此外,按照《集团公司重大财务经济事项报告制度》规定,实施重大事项上报制度,以减少风险并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9、加大检查监管力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中国一航的有关要求,公司加强清理“小金库”工作,组织财务部、纪委监察处、审计室、人力资源部等部门联合对公司所属单位、子公司进行抽查,近几年联合检查组对公司内分厂所、事业部、后勤单位的货币资金管理及二次分配资金进行了全面重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求立即整改。
三、强化对外担保管理。降低或有负债风险
【关键词】财务管理新模式,施工企业集团,构建。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在建筑领域逐渐发展起来一批大型国有施工企业集团公司如中建集团、中冶集团等,在国内、国际建筑业市场上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适应企业做大做强的客观需要,急切要求建立和现代经济相吻合的财务管理模式以促进企业发展壮大。进而产生了与施工企业集团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采用各分子公司、项目部逐级上报的管理模式。
对于一个施工企业集团来说,工程项目业务量大,数量多,工程内容包罗万象,施工地点远近不同,有省内的,也有省外的,甚至国外;工期纵横交错,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对企业来说,资金流动性大,出入频繁,因此,资金的运作管理尤为重要。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强化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控制,使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政策能有效地贯彻执行,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因此,用何种模式成了集团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集团二级分子公司多、项目部多,而施工地点不集中,为防止财务管理分散,人员难以控制,贯彻企业财务制度的不彻底,形成各二级公司、项目部各自为政,失控。因此集团对每个二级公司总会计师、项目部主管会计实行财务人员委派制,有效的形成分散与集中、粗放与集约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能很好地解决企业财务总部与二级公司、项目部财务独立核算之间的分散与集中二者之间的问题,能最大限度地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二、制定适合企业集团发展的财务会计管理规章制度。
为了更好的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财税政策,实现公司及下属各内部单位在会计科目使用、经济业务处理、财务报告编制等方面的规范统一,明确真实、完整地提供更有价值、更快捷的会计信息,公司应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本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管理理念,组织业务骨干,编写符合公司经营特点的制度及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的配套制度,规范和统一公司及所属单位的会计核算,为公司财务人员提供一本会计核算及工作指南,例如中冶集团为财务人员配发了《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会计制度》。
三、制定与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相适应的预算管理模式。
施工企业是一个以工程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营单位,按照企业财务控制管理要求,财务体制在操作上应引用以工程成本为中心的财务模式。在科学经营预测与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以企业项目利润目标为导向,细化成本管理措施,告别过去那种粗放的甚至是虚无的成本管理工作,树立集约化的管理理念,落实科学而规范的成本工作。
1。公司成本管理核算部门应该在每一工程项目开工之前,简便可行,节约成本。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了解当地的经济、文化及项目环境,方便可行的施工方案,预出项目的操作成本、项目费用,制定出项目利润率。
2。项目部根据公司成本管理核算部门所测算的成本总额,按照“分级编制、逐级汇总”,“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预算编制原则进行。
3。各项目部及下属各单位在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成本与公司成本管理核算部门预算的成本,提交公司领导批准,公司成本管理核算部门根据讨论结果进行调整,几经平衡、调整后,最终与公司经营目标达成一致,形成公司的财务预算报公司董事会审批。
4。建立施工成本责任制,对成本进行细化,落实到班、组、个人,进行成本考核,建立成本考核及奖罚制度,同时对成本的超支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公司应对预算的执行的情况采用双轨制进行记录,即对每一笔的财务支出均能在系统及财务软件系统中同时记录。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的“过程管理”。
四、加强施工合同管理,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合同是一切业务发生的纽带,驾驭业务的全过程。合同的签订不应以单位某个人而决断,而要集体参与决策。因此财务部门应参与合同的制定、监督合同的执行、工程竣工的验收。首先,施工单位项目多,工程分散、工程量变化大,涉及面广,合同种类多种多样,有人工费包干的,有总价包干的,有按实际工作量结算等合同。因此财务人员要掌握工程内容,熟悉工程环境,掌握市场信息。其次,合同的签订必须经财务部门审核。主要审核合同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否按规定和批复的范围、内容办理支出;项目的实施进度与资金的使用是否一致,项目完成后项目单位是否组织验收,资金使用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防范资金的风险,控制合同的违约和违规。
五、注重财务、税收筹划成效。
任何施工单位既面临企业责任也面临社会责任,这种双面性,促使企业在企业管理方面,特别是企业要注重财务计划、税务筹划相结合。
在工作中既要全盘考虑效益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又要为国家创造价值即社会贡献,为职工交纳养老保险、交纳各种税款。施工单位如果仅仅存在单个项目而言,税收筹划是简单不过的,因为施工项目涉及到的税种仅有营业税、城建税及教育附加费、合同印花税以及代扣的个人所得税、劳务费,但是当施工单位有多个项目,并且项目不在一起,跨地区、跨省,甚至跨国,税收涉及到的不纯粹是税种的问题,还有税率、税收的清算汇缴、纳税地区分配等等,这些有关财税问题要充分做好事前规划、事中监控和检查、事后核算和总结,充分考虑到现金流的问题,同时掌握国家税收政策,更好地合理避税,为企业工程项目赢得现金,能使工程项目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
六、实行资金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
施工单位涉及到的工程项目多达几个甚至几十个,有的施工企业往往以项目设置项目经理部为一个内部独立的核算单位,全面领管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其中就包括财权。施工单位的集团公司财务总部对其项目财务的一切工作基本交由一个会计全面进行核算与监督,而施工单位任命的项目经理却有着工程管理、财务管理的一切大权。从现实意义来说这种操作模式只能使企业运营低效益化,同时在财务操作上来说违反了财务制度,没有实施财务操作的规范化,从而使工程项目的财务人员疲于奔命,出力不讨好。项目会计人员既要遵守集团公司财务规章制度,又要应付项目经理,而由一个会计人员全面操作是得不偿失,是控制不了整个项目的开支,在过程中是无法完成使命,何况很多施工单位根本不派出驻地会计,而是定期理理账,这种财务管理方式只能是有形式没有实质,如何谈起财务总部的全面管理。财务经理更是无法掌握财务动态及落实财税政策,谈何财务管理工作以及财务分析。这种模式无法使企业做强做大,甚至有可能使企业因资金链的断裂,而濒临绝境。
为解决这一问题企业集团公司实行资金集中管控,资金的收入支出由集团全面控制的模式,也就是在资金支付上,严格集中统一管理,严格资金付款审批,所有工程项目的资金进入集团资金管理部门的网银中心,所有项目支付通过集团资金管理部门进行核付,集团财务部直接向项目部委派会计人员建立项目财务分析平台,按月制定资金分配计划,报集团分管领导签字后,送交资金管理部门核定批准,之后到资金结算中心进行支付。同时,工程项目配备一个出纳员,配合委派主管会计进行集中报账。这种操作模式可以每日对资金收支进行监控,随时掌握资金动态,做到量入为出,及时编制月报、季报、年报资金收支情况表,实行弹性预算,保持安全资金存量。充分运用集团资金结算中心统一账户,打好资金进出时间差,提高资金周转效率,保障工程建设和生产开支用资金。同时,财务总部通过这种模式能使财务支出的合法性、合规性,避免了项目经理部财务各自为政的局面,使财务操作更规范更合理,使财务与税务紧密相关,简化了程序,重要的是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益和效率。
七、做好财务基础工作,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
开展全面风险管理,严格执行财政部等5部委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坚持经营战略与风险策略一致、风险控制与运营效率及效果相平衡的原则,着重从三个方面强化薄弱环节。一是加强存货管理,制定《存货管理办法》,健全完善收发及保管流程,根据生产需要工程项目部库存限额,建立完备的管理台账,及时盘活闲置物资。二是加强工程物资材料验收管理,制定《工程材料供应管理办法》,强化工程材料质量验收反馈责任制。理顺细化验收反馈程序,接纳整改反馈意见,确保工程材料物资质优价廉。三是加强工程结算制度管理工作,针对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源头上抓起,理顺流程,分清职责,为全面提升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提供制保障。
八、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观念。发挥财务管理作用。
在企业的发展中,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并将这种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渗透到公司广大财会人员的世界观、价值观中,引导他们树立良好行为、认同公司发展宗旨,自觉以先进企业文化指导自己的财务工作,调动每个财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做大做强做好财务工作,认真执行好《会计法》以及单位内部的各项内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履行好会计职能。因此,树立良好的财务管理观念,是财务管理工作重中之重。
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努力做到管理出效益,并让企业每位职工都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首先,要认清事情的本质,考虑到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财务也是如此,既要考虑财务管理可操作性,又要顾及管理成本问题。其次,财务管理需要得到其它相关部门的有效配合,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综合评价; 管理办法; 供电企业
一、引言
2010年12月,广东电网公司制定下发了《广东电网公司财务工作综合评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该制度的出台,打破了原来以财务报表编报质量为单一衡量标准的年度考评机制,为衡量、评价各分子公司、中心机构及直属单位财务工作的管理水平提供了制度规范。本文立足于供电企业的现状,探讨在“一体化”财务管理背景下如何实现对下属企业真实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评价,以期对实际工作有所裨益。
二、供电企业财务工作综合评价的现状分析
(一)现行的综合评价管理办法
目前,广东电网公司对下属单位财务工作综合评价的内容及权重如下:财务基础工作评价(55%)、财务风险管理评价(5%)、财务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评价(30%)、创新类(10%)和扣减类。其中,财务基础工作评价直属各单位落实财务一体化管理的情况,包括一体化财务组织架构的设置和运作情况,一体化财务管理制度、流程、作业标准和工作表单的执行情况,一体化财务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财务人员的培训情况等。该评价体系为广东电网公司量身定做,与南网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息息相关,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权重合理,为考核、评价直属各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工作成效提供了一个蓝本。
(二)现行财务工作综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广东电网公司财务工作综合评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是省公司职能部门对直属单位职能部门工作进行考评的大胆尝试和有益实践,为夯实财务工作基础,提高基层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该评价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有待商榷的问题,优化完善的空间大。
第一,评价体系偏重于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不足。纵观目前的综合评价体系,不论是财务基础工作评价还是重点工作评价,非财务指标内容占据了较大的幅度,而针对资产经营考核、经济技术指标的内容寥寥无几。财务指标作为评价一个单位资产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的重要依据,在综合评价体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体现。
第二,评价体系偏重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不足。综合评价体系模板在完成情况一栏多数是以“是否完成”作为“得分”判断依据,而在实际工作中,直属各单位均开展了相关工作,但是对各项工作开展的广度、深度不一,导致完成的进度、质量、效果参差不一。定性分析内容过多容易造成主观随意性,不利于对直属单位进行横向比较。
第三,评价体系内容丰富广泛,但重点不突出。综合评价体系对直属单位的财务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考评,内容详细丰富,有利于引导各单位扎实开展各项工作,避免顾此失彼。但是也带来了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加大了考核的工作量。
第四,评价结果的星级标准定义不够细化。综合评价体系以“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和无星级”作为评分结果,对激励直属单位争先创优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然而,现有评价体系对星级标准的定义较为粗简,没有十分明确的可量化、可衡量的尺度和标准。
三、优化供电企业财务工作综合评价的建议
(一)借鉴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引入关键财务指标
平衡计分卡理论将企业的愿景、使命和发展战略与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联系在一起,它把企业的战略转变为具体的目标和测评指标,以实现战略和绩效的有机结合。平衡计分卡以企业的战略为基础,并将各种衡量方法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包含财务指标,也包含顾客角度、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的业务指标,使企业能够一方面追踪利润结果;另一方面可以关注能使企业提高能力并获得未来增长潜力的无形资产的状况。目前,广东电网公司对地市供电分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广东电网公司目标考核责任书》及《广东电网公司直属企业绩效合约》,其设计基本符合平衡计分卡的思路,即包含财务指标、安全生产、营销服务、行风、廉政建设、企业稳定等多方面因素,对推动供电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财务部作为资产经营指标考核的责任部门,在省公司对地市供电分公司的考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综合评价体系中加入资产经营指标、绩效考核指标,既符合财务部作为领导的参谋者和重要助手的角色定位,也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财务部的资产管理水平和工作成效,发挥财务综合评价工作的导向,从而促进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
财务指标的引入,一方面要坚守战略相关性原则;另一方面要结合可控性原则,同时还要考虑各单位“先天的条件”和“后天的努力”,既要表彰先进,又要鼓励落后单位迎难而上。根据《广东电网公司经营业绩指标评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省公司通过建立《经营业绩评价管理综合指标库》对各单位(部门)的年度经营目标完成情况、经营管理情况及专项任务完成情况提供管理指标进行量化评价,为纳入绩效合约管理及进行其他经营管理综合评价提供数据支撑。通过指标库的建立、指标的选取和动态维护,达到确立导向、鼓励先进、合理评价的目的。地市供电局纳入绩效合约的经营业绩评价的可选指标为:总资产内部报酬率、万元固定资产购电量、利润总额、售电量、主要经营指标预算准确率、供电单位成本、可控单位供电成本下降率、收入支出户余额、应收电费余额、线损率、全面预算管理和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创先工作任务,以及财经纪律方面的扣减项等评价事项。作为供电企业财务工作综合评价的指标,一方面该指标的设置要以支撑公司战略目标为重点,以衡量公司战略实施及运营状况的一级战略指标为导向,结合当前的管理基础和管理水平,综合考虑指标设置的必要性、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和指标管理的经济性;另一方面所选指标应精简、易测,定义明确清晰,并应在地市供电局财务部职责可控范围之内。
建议在财务重点工作完成情况中增加指标类的考核,具体包括:总资产内部报酬率、主要经营指标预算准确率、可控供电成本节约率、收入支出户余额、竣工决算完成率、资金计划完成准确率和审计整改完成率。
(二)精简审核要点、突出重点,整合基础工作评价模板
1.精选审核要点,删除旁枝末节、保留主干,设置分数权重,理清评价的主次和轻重。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体现在是否找准了被评价对象最重要的因素进行评价。过于面面俱到、繁琐的评价内容既增加了工作量,又会使评价目标模糊不清,反而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表1为例,该表共有21个要点,其中“是否按时按质编制财务快报、月报、季报和年度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完整?”与其他要点诸如“是否按规定开展财务信息化的应用管理?”等比较,显然,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体现了会计基础工作管理的核心,但其重要性在评价得分上却与其他要点一致。另外,“是否建立会计监督管理制度并有效运行?”、“是否建立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并有效运行?”属于制度建设范畴,而根据财务管理一体化的要求,供电局属于制度执行层,将制度建设列入考评内容显然不合理。建议对审核要点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处理,提炼管理精华,设置分数权重,使《基础工作评价表》主次分明、简约务实。
建议整合基础工作评价模板,重新梳理24张《财务基础工作评价表》,精简各评价表中的审核要点,去掉内容重叠、繁琐的审核要点,将审核要点控制在10个项目以内,设置要点分数权重,以便突出考核重点。如表1,控制点5“是否按公司会计核算实施细则进行核算,是否按权限维护会计科目?”与控制点8“是否按时按质编制财务快报、月报、季报和年度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完整?”是财务基础工作评价的核心,可在考核过程中提高分数权重来凸显其重要性;控制点10“是否按规定开展财务信息化的应用管理?”与控制点11“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是否超过95分、业务的同步率是否为100%,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否通过省公司验收?”的表述则不够清晰,如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指新的会计信息化建设项目,那么该任务可在财务重点工作评价中体现,如否,远光财务核算系统经过多年的磨合运用,十分成熟,与控制点的表述存在出入;另外,控制点13“是否建立会计监督管理制度并有效运行?”和控制点14“是否建立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并有效运行?”属于制度建设范畴,超出地市供电局财务部的管理职能,可删掉。此外,部分关键控制点与表单使用之间的内容是重合的,如控制点9“是否按规定办理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移交和销毁?”与表单使用19“是否编制《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之间的内容是重合的,那么对表单19的要点考核是否必要?值得深入思索。
2.增加定量指标,减少定性指标,在《基础工作评价表》中增加“评分依据”一栏,为评分提供更客观、可衡量的依据。“评分依据”一栏应明确该审核要点的分值和计算方式,包括最高分和最低分,满足加分和扣分的事项。
以《成本管理》表中要点“直属各单位是否制定成本均衡开支目标,各类成本在年度预算内是否保持均衡支出,是否杜绝人为的成本集中发生?”为例,该要点属于定性指标,对“均衡性”并没有提供一个量化的标准,不利于考评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议采用供电成本预算完成率指标来评价各单位成本支出的均衡性,在评分依据一栏中明确供电成本预算完成率一季度的标准值为18%、二季度为40%、三季度为65%、四季度为97%,假设每季度均达到标准值得5分,低于标准值5%以内扣1分,低于5%~10%扣2分,低于10%以上或者年度供电成本超预算则该指标不得分。
以表1中控制要点“是否按时按质编制财务快报、月报、季报和年度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完整”为例,可在评分依据一栏明确该要点的分值计算方式,对于没有及时上报、漏报、重报、错报财务报表的次数进行扣分,上报报表数据出现重大错误(偏差率3%)、疏漏的(运算关系、表内与表间稽核关系、逻辑平衡关系错误、数据漏填)按照次数进行扣分。
另外,以《工程财务管理》表中要点“竣工决算是否按时完成?”为例,该要点可采用竣工决算完成率指标进行考核,以完成率100%作为满分的标准,对延迟上报的次数和延迟的时间进行相应的扣分。
(三)完善财务风险管理评价,增加内控体系完善性和有效性指标
综合评价管理办法规定:财务风险管理评价参考《广东电网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办法》中《风险动态跟踪表》的评分结果,对财务管理风险库的各风险点,按照规定的监控办法、监控指标和监控周期进行动态跟踪分析,主要包括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国有产权管理、电价管理、收入管理、工程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管理、税务管理、经济活动分析、内部控制共11个领域的环节风险。《风险动态跟踪表》提供了一个有效监控财务风险点的量化考核表,针对性强且实用高效。美中不足的是,该表缺乏对直属各单位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的总体评价,即单位内控体系的完善性和有效性。建议在财务风险管理评价中增加内控体系完善性和有效性指标,其分数可直接引用各单位年度《内控体系审计评价报告》的考评结果。
《内控体系审计评价报告》是依据《广东电网公司内控体系考核评价管理办法》的规定,由内控体系考评组负责对直属各单位内控体系的完善性和内控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内控体系完善性评价按照内控体系整体架构,包含内控目标、内控基础环境、内控运作机制、绩效考评以及内控管理信息系统5个维度。内控管理有效性情况评价包含14个评分指标,关注内控管理工作的质量、效率和效果。该评价报告引用会计师事务所等独立第三方的审计结论,具有客观、公正和准确等优点。
(四)树立标杆单位、标杆指标,为星级标准设置典范
标杆管理的理论核心就是向业界或其他行业的最佳企业学习,以他们作为标杆和基准,将本企业的产品服务和管理措施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与这些基准进行定量化的比较与评价,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创造性地学习借鉴,从而改进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选择合适的标杆对象是标杆管理的重要环节,很多标杆管理的实施者都把标杆对象锁定在行业甚至世界最佳上,然而,过犹不及的标杆对象只会浪费组织的资源和精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标杆对象才是最好的。国家电网公司较早引入了对标管理机制,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对标指标体系和工作制度保障体系,通过对标评价、分享学习,将先进单位在经营管理中的优良措施和方法进行推广。
广东电网公司在对直属各单位进行财务工作的综合评价中,可综合运用标杆管理的思想。鉴于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各供电分公司资产规模、质量、盈利能力千差万别,在综合评价中,可以根据供售电量的情况对各供电分公司进行一个区间分类,在各个区间选择一至二个财务基础工作扎实、口碑较好的供电分公司进行试点,确定试点单位的星级标准。通过树立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标杆企业的方式,为综合评价体系在广东电网公司系统全面铺开提供一个可衡量、可比较的标准。
(五)建立PDCA循环,加强对工作计划的修订和后评价工作
PDCA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特别是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Plan),即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D(DO),即执行,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Check),即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A(Act),即行动或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在综合评价管理中,建立PDCA循环机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分析、总结、处理、改进至关重要,尤其是财务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评价。
综合评价管理办法规定:年初省公司财务部下达年度财务工作计划,直属各单位据此制订本单位财务工作计划并上报省公司审批。每季度结束后5日内,各单位对相关指标类、任务类完成情况进行自评,填写《年度重点任务考评表》上报省公司。省公司财务部对各单位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季度财务工作简报》,对完成情况予以通报。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由于政策环境、经济形势和上级工作安排的变化、调整,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往往存在许多变数,部分工作计划目标、内容、进度、责任人、完成时间均有变化,需进行滚动修编。建议在省公司《季度财务工作简报》,总结各单位开展情况、分享优秀成果和经验的同时,对各单位的财务工作计划进行修订,使《年度重点任务考评表》更贴切、合理,发挥前瞻性和指导作用。
四、结束语
财务工作综合评价体系是基于财务管理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的,为考核、评价直属各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应当通过引入关键财务考核指标、精简审核要点、整合评价模板、增加内控体系整体评价指标、树立标杆企业、加强工作计划修订等方法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丽萍,刘静.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绩效管理述评[J].会计之友,2009(6):15-16.
[2] 丁宏伟.平衡计分卡在我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
关键词:企业集团 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财务公司
一、引言
财务公司模式与其他模式相比,在资金管理专业性与金融功能方面更具优势,同时财务公司是独立的法人主体,资金管理业务更具灵活性,此外通过规范的内部公司治理与银监会等政府部门的外部监督,有助于规范资金运作,降低违约风险、法律风险等。因此,我国财务公司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的重要配套措施,是大型企业集团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载体━━截止2012年底我国117家中央企业集团中已有70家设立了财务公司,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管理者期望通过财务公司进一步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与效率。我国一部分学者对不同的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如张瑞君(2004)、孙静芹(2004)、袁琳(2005)、王之君和杨文静(2006)、康建春(2007);而王宏森(2002)、杜胜利(2005)、李伟(2006)等学者专门对资金集中管理财务公司模式进行了研究,但以上研究是从总体上对财务公司模式进行了阐述,没有具体结合财务公司在资金集中管理中发挥的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吴豪(2007)在此基础上,从财务公司业务流程入手,具体分析了资金结算业务,但对于资金集中管理其他业务(票据池、投融资、风险监控等)没有进行分析阐述,未能构建完整的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业务架构。区别于上述学者的研究,本文分析了资金集中管理财务公司模式的涵义与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业务模块与功能特点,提出了我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财务公司模式的定位与业务架构,阐述了应构建以财务公司为主体的“结算中心、资金池中心、票据池中心、投融资中心”,以促进财务公司为集团资金效益与效率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财务公司模式发展与现状
(一)财务公司模式发展 财务公司起源于西方,首家财务公司(Household Finance)出现于1878年的美国。我国财务公司作为“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的重要配套措施,产生并服务于企业集团, 1987年东风汽车工业财务有限公司的成立拉开了我国财务公司发展的大幕。虽然财务公司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但由于不同国家金融制度的差异,导致目前各国对财务公司的名称及定义尚未统一。美联储认为:“除了商业银行、互助储蓄银行、信用合作社、储蓄贷款协会外,如果销售应收款、中短期商业信用、居民贷款、房屋二次抵押贷款等类型中的一种或多种在一家企业的资产中占比最大,那么该公司即可称为财务公司(Finance Company)。反观我国,虽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监管要求的改变,监管层对财务公司的定位有过相应的调整(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分别在2000年、2004年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对财务公司的定义进行了叙述),但财务公司为企业集团服务的特性一直延续下来,其企业集团附属型的特点非常显著——以提升集团资金利益最大化为宗旨,依托企业集团并为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服务。财务公司作为我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一种重要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如表(1)所示,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财务公司在资金集中管理中扮演的角色,促进其更好地在资金集中管理中发挥综合效用。从表(1)可见,财务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除了具有资金“蓄水池”与结算功能外,还具有融资、投资、中介顾问等丰富的金融功能,兼具资金集中管理内部服务与外部运作的综合效能,适合规模与资金存量较大,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
(二)财务公司发展现状 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财务公司规模不断壮大,截止2012年末共有150多家企业集团设立了财务公司,遍布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及石油化工、电力、煤炭、机械制造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行业。我国财务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表明财务公司的效用逐渐得到了企业集团管理者的认可。同时,财务公司的发展壮大推动了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水平逐步提升,起到了“积聚闲散资金,加快资金周转,释放资金潜在效益;拓宽融资渠道与增强议价能力,节约财务费用;降低资金风险,增强风险管控能力;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提升集团竞争能力”等积极作用,促进企业集团持续健康发展。虽然我国财务公司发展较快,但经营管理水平良莠不齐,使其在资金集中管理中发挥的实效差异较大,根本原因在于企业集团对财务公司功能定位与业务架构顶层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存在差异。具体来说,一是有的企业集团简单效仿其他集团成立财务公司,认为财务公司成立后其资金管理水平与效益自然而然地就将大幅提升;或者将财务公司单纯定位于企业集团的利润中心,而未能正确认识设立财务公司的目的与准确把握其在资金集中管理中的定位,影响了财务公司效用的有效发挥。二是部分企业集团没有对财务公司的业务架构进行科学地顶层设计,或者设计了科学性也较差,未能理清财务公司与集团财务部在实施资金集中管理过程中各自的职责与管理重点,导致二者在分工方面出现重叠或者真空,财务公司的专业资金运营能力与集团财务部的指导作用不能有效结合,未能实现双轮驱动。此外有些企业集团财务部对资金业务管的过多过细,使财务公司形同虚设,甚至简单、频繁地凭着上下级的关系干预财务公司资金运营,影响了资金运作效益与效率。三是一些企业集团未能有效借助信息化手段使业务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无法构建以财务公司为核心的统一、集成、高效的资金集中管理平台,资金信息流分散在不同的信息系统中,影响了资金顺畅高效运作与对资金流量、流向、存量的在线监控。综上所述,科学分析我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财务公司模式的定位,构建合理的资金集中管理业务架构,对于促进财务公司充分发挥综合效能,更好地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服务,提升集团资金效益与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财务公司模式定位与架构
(一)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定位 结合我国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发展需求与国外财务公司的发展经验,本文认为,资金集中管理财务公司模式应以服务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为基本宗旨,集团总部为资金管控中心、财务公司为资金运作平台、分子公司为资金运营责任主体,以信息化为支撑,收支两条线与零余额管理为基础,资金调度为手段,计划与预算管控、资金监控为保障,对资金池、票据池、投融资进行集中管理,实现资金的集中与安全高效运作,如图(1)所示。资金集中管理应以集团整体效益最大化为核心,集团总部承担管控、监督集团资金的职责,负责构建完善的资金集中管理体系,制订权责清晰的资金管理制度与业务流程,建立规范、畅通的资金运作机制,通过统筹管控与调度把资金的利益关系统一到集团效益最大化上来;财务公司是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运作平台,开展结算服务,负责在集团总部的安排下开展资金融通业务,办理内部贷款、信贷资产转让等具备业务资质的资金运作项目,扮演企业集团“结算中心、资金池中心、票据池中心、投融资中心”的角色;分子公司是资金安全运行和资金预算执行的责任主体,承担本单位资金安全管理和规范运作的职责,负责执行资金管理制度与业务流程,监控本单位的资金流量、流向与存量,确保资金安全。准确编制资金支出计划与融资计划,按集团总部批复的资金计划进行支付,审核下属单位资金支出申请。
(二)以信息化为支撑,收支两条线与零余额管理为基础 (1)信息化为支撑。构建统一、集成、高效的资金集中管理信息化平台,为加强资金安全管理,有效管控资金风险,全面提升资金管理效率和效益提供坚强的信息化保障。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化资金业务流程和标准,及时、高效开展资金集中管理相关业务,在线实现资金预算的编制、资金结算、资金调度、模拟计息、实时监控、风险管控、资金效益与效率分析等;对内实现资金集中管理平台与核算、预算管理等其他财务管理信息模块以及计划、合同、物资管理等其他业务信息系统的集成,推进资金与业务、产业链有效协同;对外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相关信息系统对接,自动实现银行账户核对与资金收付信息核对。(2)收支两条线与零余额管理为基础。以收支两条线与零余额管理为基础,通过收入按日集中、支出计划管控,加快资金周转,合理控制资金存量,减少资金占用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方面,财务公司及合作银行外开立的收入账户资金,原则上每日全额转至合作银行收入账户。银行收入每日逐级归集至分、子公司本部,分、子公司定额留存资金存放于财务公司各省营业部。定额留存资金以存款余额为限,存款低于留存资金的缺口通过资金调剂或贷款解决,超过定额留存资金的临时结余集中至财务公司本部。另一方面,所有支出纳入月度资金计划,集团总部按月审核资金支出申请,重点监控预算外和非经常性资金支付,确保资金支付可控在控。在资金支付计划严格审核的基础上,采用“先透支使用、当日补足”的方式,实现分子公司下属单位零余额管理。
(三)以资金调度为手段,计划与预算管控、资金监控为保障 (1)资金调度为手段。 以资金调度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建立高效的资金余缺调剂机制,充分盘活内部资金。一是建立资金分层调度机制。可将资金按性质分为基本备付金、安全备付金和季节性波动资金。基本备付金满足正常生产经营支出,不参与资金调度。安全备付金具有长期稳定性,可由财务公司进行运作,用于发放内部贷款。季节性波动资金具有临时性,由财务公司进行内部调剂。二是科学开展资金调度。对于一般资金事项,财务公司根据集团资金总体状况及分子公司资金余缺情况,汇总平衡后将资金调度建议报集团公司财务部审批,经审批后的资金调度方案由财务公司负责统一实施,包括从资金较为富余的单位向资金较为紧缺的单位调度,从合作银行向财务公司调度,各合作银行间资金调度。对于重大资金事项,集团公司财务部召开资金调度会议,与分子公司协商平衡后,合理配置资金资源,提升资金整体使用效率。(2)计划与预算管控、资金监控为保障。在企业战略的指引下,集团公司财务部结合中长期预算(业务预算、财务预算、资本预算)与年度资金预算,编制集团月度现金流预算,同时与集团月度投融资计划汇总平衡后,对分、子公司支出及投融资活动按月度计划与预算进行资金管控。一方面所有支出必须纳入月度现金流计划,集团总部对分子公司月度资金支出计划的准确率进行考核与奖惩。另一方面,集团总部制定年度投融资计划,在此基础上结合集团资金状况审批分子公司上报的月度投融资计划,实现投融资活动统筹管控,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与效率。建立涵盖资金安全风险库、资金监控动态预警和资金预警快速反应的资金监控体系,统一将分子公司及所属单位全部银行账户与资金结算、资金调度、票据池、投融资等业务纳入监控范围,利用信息化平台在线监控资金流向、流量与存量,自动实施资金、账务、营销、金融机构账户数据的相互稽核,同时对资金异常信息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对资金风险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控,从而提升资金风险预警、评估、监控和化解水平,促使企业集团实现“保障资金安全,防范资金风险”的管理目标。
四、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财务公司业务中心构建
(一)结算中心 财务公司的基础金融功能就是结算,结算是否安全、高效对于企业集团能否有效提升资金集中率,节约资金流通成本与占用成本,有效配置资金有着重要的影响。2004年修订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将财务公司的结算业务范围从两头在内式(收付双方均需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扩展到一头在内式(收付一方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即可),有利于将财务公司打造成企业集团的资金结算中心。财务公司应在以下结算业务中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优化其结算功能,为其他金融功能的有效发挥打下坚实基础。(1)办理对外收款。集团总部及所有成员单位从企业集团外单位收到的款项通过财务公司结算系统划入合作银行的收入专用账户;此外财务公司与成员单位签订收款协议,成员单位统一办理催收款业务,成员单位只需提供收款单据,从而提升了收款工作效率。(2)办理对外支付。财务公司协助企业集团及成员单位向集团外部单位支付款项。具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结算系统与外部商业银行尚未实现对接时,财务公司选择信用较好的商业银行并在其开立基本户,成员单位则在合作银行开率外部银行支出账户。当单位需要付款时由其发出支付指令,财务公司接到支付指令后,在批准的预算额度内按照“财务公司户━合作商业银行基本户━支付单位外部银行支出账户”的流向进行对资金外支付。二是结算系统与外部商业银行实现对接后,成员单位只需在财务公司开设结算账户,财务公司在合作商业银行开立清算账户。当单位需要支付时由其发出支付指令,财务公司结算系统审核该笔款项是否在资金预算内,批准后将支付指令传输到合作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支付款即通过银行网络划出。(3)办理集团内部成员单位间的转账。结算系统可协助办理企业集团成员单位间因业务往来需要支付的货款或其他往来款,上级单位给下级单位拨款,下级单位向上级单位上缴利润等事项,即从资金流出单位的内部支出账户转账至资金流入单位的内部收入账户。
(二)资金池中心 资金池业务主要包括的事项有成员单位账户余额上划、成员企业日间透支、主动拨付与收款、成员企业之间委托借贷以及成员企业向集团总部的上存、下借计息等。各单位资金全部纳入财务公司资金池,由集团总部统一调度使用和监控,各单位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通过财务公司建立集团“资金池”,对全集团的资金头寸进行及时汇总,在确保资金安全、满足日常生产经营资金需求、保证资金流动性的前提下,进行集团内部资金调剂,将盈余资金进行成员单位内部借贷或者投资, 减少短期透支额度,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与效率,实现资金集中管理价值最大化。资金池的日常运作主要包含下方面:(1)收入每日逐级归集至分、子公司本部,分、子公司定额留存资金存放于财务公司各省营业部,定额留存资金以存款余额为限,超过定额留存资金的临时结余集中至财务公司本部,作为集团可调剂使用的资金归入资金池。(2)分子公司对所属单位实行零余额管理,银行按集团总部批准的支出限额为分、子公司所属单位设置透支额度,分、子公司所属单位在透支额度内先行对外付款,超过部分无法对外支付,从而实现资金的“限额控制”。每日终了前自动补平透支金额,即“日间透支、日终清算”。(3)当分子公司有透支时向集团提出借款需求,经集团总部风险评估与贷款限额评定后,分子公司所需资金从财务公司资金池划拨,满足分子公司资金需求,分子公司按时支付利息并还款;若分子公司资金在满足日常生产经营的情况下资金有结余,可以向财务公司申请将富余资金划至资金池作为定期存款(存款利息较同期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浮一定比例),记作向集团公司的贷款并收取利息。定期存款一般不能提前支取,存款单位若有特殊需求可以提出申请,经集团财务部审核批准后方能提前支取,存款利息按人民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结算。
(三)票据池中心 财务公司作为票据池中心,将集团成员企业手中的大量票据集中起来,对票据签发、贴现、转让、收款、到期提示、抵押、托收等业务进行统一管理,有助于提升资金集中管理的完整性,加强资金安全与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具体来说,通过财务公司的票据池集中管理,主要有以下好处:一是改善票据的安全性与收付效率。成员单位的票据登记、背书、承兑、贴现、拆分、托收等业务统一由财务公司办理,易于在票据实物不出库的情况下开展及时结算,有助于降低票据的保管风险和提升票据的收付效率。二是降低贴现成本。当成员单位急需资金时,财务公司能以快捷并较银行更低的贴现率对成员企业的票据进行贴现,此外还可以实现票据的部分贴现,减少贴现费用。如某成员单位在财务公司票据池中有一张100万元的票据,现急需20万元的现金,可以该票据质押等额信用额,通过财务公司为其贴现20万元,这样能够减少整张票据贴现造成的损失。三是降低融资成本。财务公司可以将集团内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汇集后向商业银行质押,由于质押金额较大可以获得资金成本较低的流动资金。此外还可通过财务公司票据池的转贴现等途径为集团公司创造更多更有利的融资方式。四是通过票据收付对冲,降低资金占用成本。通过财务公司票据池,将相同期限相同金额的收付票据进行对冲,有效减少收付票据的资金使用,降低资金占用成本。五是派生存款利息,节约财务费用。成员单位收到票据后将票据存放在财务公司票据池中,财务公司将收集到的票据质押于商业银行以开立新票据,一方面除了可以解决背书支付时支付金额无法与已持有票据相匹配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能通过开立到期时间尽可能长的新票据获取资金时间价值,节约财务费用。因为当原有票据到期兑付成现金后,开出的票据还没有到期,这部分现金存放在保证金户中会产生利息,从而起到降低财务费用的效果。
(四)投融资中心 财务公司应充分发挥投资的金融功能,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合理配置资源,实现资金的增值。一是借助资金管理信息化平台中预测中长期现金流,以资金效益最大化为原则,配合相关部门开展投资前经济性分析,引导投资方向、规模和结构。二是财务公司凭借其专业能力,抓住金融市场的有利机会,对集团闲置资金进行短期投资,如短期有价证券投资、购买国债、短融债等,提升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率。三是财务公司承担集团投资平台的角色,履行资本运作的职责,办理成员单位的委托投资,代表企业集团开展对外金融股权性或战略性投资,有效促进产融结合。应把财务公司打造成企业集团的融资平台,除了吸收成员单位存款外,还能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组织银团贷款、同业拆借、提供担保、融资租赁等金融手段拓宽企业集团的筹融资渠道,满足成员单位资金需求,并利用统一融资所带来的资金规模优势和整体信用等级,取得较低筹资成本的资金,降低整个集团的融资成本。具体来说,集团总部与各分子公司通过资金管理信息化平台开展债务结构分析,债务本息计算,融资计划的在线编制、上报、审批、下达等业务,财务公司通过内外部融资渠道筹集低成本资金以满足集团各层次的资金需求,并根据集团总部批准的融资计划分配集团成员单位的融资额度,进行贷款的发放,借款单位向财务公司还本付息。若逾期未归还贷款,利息将按逾期贷款利息标准执行;同时对于执行内部借贷制度较好、及时还贷的成员单位,应给予适当奖励;对于那些不能及时还贷的成员单位,应给予适当惩罚。
五、结语
我国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模式之一,加强了集团资金整体管控与风险防范能力,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益与效率,在企业集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构建了我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财务公司模式业务架构,论述了“四大中心”的建设及运作方式,为我国财务公司高效开展资金集中管理提供了科学、全面的可鉴模式,有助于提升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水平,有效满足企业集团的资金需求。但要做好基于财务公司模式的资金集中管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要在实践上进一步完善财务公司“四大中心”,充分发挥其作用;其次是建立完善的资金监控与调度体系,在防范资金风险的基础上改善资金运营效率和效益;再次是依托信息化手段与成果,建立完整高效的资金信息化平台,以上方面也是今后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张健华:《中外财务公司比较研究》,《金融研究》1998年第8期。
[2]谢杭生:《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特点、问题及相关政策意见》,《金融研究》1999年第3期。
[3]纪敏:《刘宏关于产业金融的初步研究》,《金融研究》2000年第8期。
[4]孙静芹:《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5]张瑞君:《e时代财务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杜胜利:《国际财务公司的发展趋势与海尔财务公司的发展模式》,《会计研究》2005年第5期。
[7]谈香如:《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7期。
[8]袁琳:《资金集中结算:制度完善与风险控制》,《会计研究》2005年第9期。
企业建设财务共享中心(FSSC)的初衷不外乎加强集团管控,强化合规经营,规范财务运作,提高财务人员工作效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支撑企业发展战略这几个方面。然而,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任何新生事物都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共享服务也不例外,企业在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时会遇到很多障碍,比如:财务人员的反对,分子公司流程的不统一,利益相关者的不配合,管理层不坚定的决心等等。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不管哪一种障碍都有它解决的方法,所以,沟通、沟通、再沟通对于消除这些障碍是至关重要的。
从目前金蝶客户上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效果来看,大部企业都达到了建设共享中心的初衷,只是在建设初期可能部分目标的实施效果不太明显,比如:降低成本。企业通常基于减少推行阻力,保证共享中心顺畅运行的考虑,在建设初期这方面的实际效果并不是企业首要追求的目标。
FSSC建设阶段
通常建设FSSC的第一步是对现有财务业务现状的调研以及未来需要建成什么样的共享中心的定位,包括需要通过怎样的步骤去实现,人员投入,资金投入,选址考查等等,这个阶段根据每个企业的规划不同,它的周期也会不同,一般会在1个月左右。
大方向定调之后,就是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细节的建设,即在组织范围、功能和流程框架都定了以后,就要沿着这个路径进一步去细化,具体的组织架构应该是什么样子,什么岗位,具体职责是什么,流程到底怎么走,跟本地财务怎么区分,等等。更详细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步骤都是要在详细设计阶段完成的,这个阶段通常会在2到3个月,也有5到6个月的,因为每家企业的规模不一样,复杂度不同,时间上也有所不同。
具体实施阶段,有的信息系统基础好的企业最快速度两个月就能够上线成功,而有的公司对共享服务中心实施的效果要求比较高,比如希望共享服务中心的系统没有手工化,尽量100%自动化,这种对系统流程的改造和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没有可以具体的一个时间,到底多久可以完成,根据不同企业不同的要求,实施周期也都是不同的。
最重要的两个环节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从评估到设计、构建、部署、运行的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但是就像盖房子,可能设计决定了它的格局,而运行就像是一栋房子的持续维护,要想房子住得舒服,住得时间久,设计与运行就是最重要的两个环节。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理念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但设计一定要与集团的战略保持一致。每家公司在考虑共享服务中心这件事的时候,都需要考虑清楚建共享中心的定位是什么?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就定位来讲,有很多种类型,有的公司把共享服务中心只是做成财务的一个部门。还有一些公司会把共享服务中心做的相对独立,它跟财务甚至是并行的部门。还有一些公司做的更成熟,甚至把共享服务中心从财务体系里面独立出来,然后跟IT和人力资源共享全部打包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的法人组织。
另外一方面,共享服务中心到底放什么样的职能?我们现在有的客户说,已经把自己公司财务人员全部集中到一起办公了,自己已经建了共享服务中心,不能说这不叫共享服务中心,只能说它是某种阶段或某种形态的共享中心,可能跟我们理解的共享中心还是有一定的差别,所以想要建设FSSC,一定要想清楚共享中心的未来包括什么内容,跟我们本地财务之间的分工以及跟业务之间的分工,这就是战略层面上的东西。
再比如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行环节,集团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从准备期到建设期再到运营期的过程中,管理者会发现提升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营管理是运行环节的主要工作。FSSC的日常运营管理包括共享服务绩效管理、质量管理以及流程持续优化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认识到,如果应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借助流程标准化可以显著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解放出更多财务人员从事更高附加值的工作,从而促进财务职能转型,提升企业整体价值。那么,解放出来的财务人员怎样更好的服务于业务部门,怎样把共享流程逐步的向业务延伸则是FSSC运行环节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对FSSC的严重误读
建立财务共享中心之后,财务人员的职业路径有何改变?关于这个话题,笔者在与国内企业的财务负责人交流对于FSSC的看法时,他们经常忧心忡忡地问我,如果企业推行FSSC,是不是会有一大批财务人员下岗?而一些企业集团高层在谈FSSC的优点时也会把减少多少会计人员作为衡量指标。似乎FSSC已成为财务人员的职业克星。其实这是对FSSC的严重误读,如果这一观念得不到纠正,对于企业推行FSSC是一个巨大障碍。
首先 ,FSSC之所以率先在西方大企业应用,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但是降低成本的含意并非是单指裁员,企业推行FSSC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财务管理工作转型、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从而整体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其次,从我国已经推行了FSSC的企业管理实践看,财务部门的作用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提升,财务人员在企业中得到重视。以金蝶国际为例,我们借助FSSC应用,构建了以战略财务、业务财务和共享服务三足鼎立的财务管理模式,将财务人员从过去核算型、记账式、事后报告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投资管理、预算管理、管理报告等决策中,从业务的源头提出财务宝贵建议,帮助分公司提升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日常的费用报销、资金支付等工作被分流到FSSC,经过业务流程优化和先进影像技术的采用,大大缩短了报销时间,员工的满意度大幅提升。再次,FSSC的推行,有助于我国财务会计工作的职业分级发展。目前,我国的会计教育都是按照一个模式,培养的都是核算型会计。即便是取得中级职称或CPA证书也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会计工作。从事记账的会计也需要学习财务管理知识,财务总监也需要了解核算、银行结算的技能。FSSC的应用其实优化了财务人员的职业规划,将会使财务队伍分化为专门从事FSSC的基础会计人员、从事企业财务管理决策的高级财务人员、在业务部门行使财务指导职能的复合型人才,使财务人员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哪些企业适合建设FSSC?
当前,财务共享服务在西方已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由于法律、制度、文化、产权结构以及思维习惯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别,决定了中国企业集团在应用共享服务时,必须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的特点,不能一哄而上。
国内符合如下特点的企业比较适合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一是企业要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这个数量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划分,如果集团有迅速扩张的战略则可以不考虑现有分子公司的数量;二是企业经营相对单一,在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中,因核算准则不同,可考虑按不同的业态提供不同的财务共享服务,如果一家企业行业众多而每个行业的单位又很少,则不适于推行财务共享服务;三是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事务能够按统一的规则和流程处理,可复制可批量处理;四是总部有集中财务管理的需求,要求强化分支机构管控;五是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要求较高,追求流程的科学、标准化以及制度的强力执行。
财务共享服务2.0时代
在《2015安永财务共享服务调查报告》中提到现阶段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面对最大的问题,信息系统获58%的选择率,问题最突出。大家都知道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财务共享服务的基础和保障。我建议,先实现集团财务管控平台的统一搭建和整合,然后再规划共享服务中心,这样共享项目整合速度更快,成功率更高。搭建财务共享中心体系,还需完成财务共享服务系统与费用报销系统、预算管理系统、影像扫描系统、银企互联系统、业务管理系统、移动终端应用等其他系统的对接,实现各信息系统的业务集成和数据共享。所以,我第一条建议就是在企业组建共享中心的思路都非常清晰的前提下,选择一款先进的财务共享系统势必会对财务共享项目的推行起到关键性的支撑。
作为中国电气化铁路装备事业的开拓者和领跑者,公司肩负振兴高端装备产业的使命与责任,致力于被誉为列车“心脏”和“大脑”的牵引传动和控制系统自主研发及产业化,是国内唯一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并大批量应用的高科技企业集团,也是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支撑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的核心高端装备企业。
公司秉承“品质驱动时代”的质量理念,坚持同心多元化发展战略,产业涉及高铁、机车、城轨、轨道工程机械、通信信号、大功率半导体等领域,业务遍及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轨道交通电气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逾60%,是综合实力最强、产品谱系最完整的核心系统供应商。
一、构建新型成本管理体系的实施背景
(一)公司实施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时代电气多元化经营和市场全球化的发展战略的实施,公司由传统的产品供应商向以电传动技术为核心的系统方案和解决方案的提供商转型,不断挖掘,全面开拓新产业和新产品业务。要响应公司的经营发展战略要求,创新产业链,打造与国际一流同步的综合能力,这种形势迫使科技创新必须更多与市场、战略对接,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公司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从时代电气所处的竞争环境来看,轨道交通产品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产品成本管理能力是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源泉,而产品成本管理能力提升工作的核心在于高效的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为响应快速、多变的客户需求,实现市场产品交期、质量和成本的统一,保持市场产品竞争力,使时代电气能够继续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基于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流程体系的新型成本管理体系构建尤为重要。
目前,时代电气在产品研发费用、产品研发损失费用和产品上市时间等指标上与国内外优秀企业相比均存在一定差距,时代电气对产品成本和产品研发过程的管控力度存在持续改善的空间。如何提升时代电气对产品成本管理能力,既关系到时代电气既有产业的地位巩固、壮大,也关系到新产业是否能够生存、拓展,对时代电气未来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构建新型成本管理体系的内涵
2013年公司导入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这是一种基于市场需求和核心技术及平台驱动的产品研发管理体系,既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也是一种卓越的产品开发模式。它通过梳理产品结构层次,整合产品开发流程,以市场需求作为产品开发驱动力,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分离,将产品开发作为一项投资来管理,基于IPD流程构建的新型成本管理体系是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的成本管控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时代电气财务部门针对IPD强调市场导向,追求产品交期、成本、质量的统一,重视多部门协同的管理理念,搭建了端到端的成本管理思路,整合公司内部运营资源,运用目标成本管理、项目损益管理的方法对从客户需求调研直至生命周期结束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从而达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项目从始至终全程损益责任落实到人。
如图1所示,项目全生命周期分为五个阶段:概念阶段、计划阶段、开发阶段、验证与阶段以及生命周期管理阶段。财务人员以财务经理的身份派驻项目团队,以项目损益考核为手段,通过建立项目成本管理组织体系、梳理成本管理主流程、建立新型产品成本核算体系、完善目标成本管理流程、推行全生命周期预算管理方式、建立科学的项目损益考核体系等六个做法来构建新型成本管理体系,达到长远的项目管理效益管控与评价目的。
三、构建新型成本管理体系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项目成本管理组织体系
在IPD集成产品开发体系中,将产品开发作为一项投资行为来管理,建立了产品成本分级管控机制。最高一级是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IRB),属于经营决策层;中间一级是IPMT团队,属于管理决策层;下面一级是产品开发团队包括PDT团队和项目团队,属于业务执行层。如图2所示。
IPMT由各业务单元负责人组成,确保时代电气在市场上有正确的产品定位并决策产品成本目标。PDT团队和项目团队的跨职能部门组织包含了开发、市场、生产、采购、财务、制造、质量、售后等不同部门的人员,共同负责项目预算的执行。通过IPMT、PDT团队以及项目团队工作机制的建立,保证了资源统一协调,项目运作畅通,确保项目成本目标的达成。
(二)梳理成本管理主流程
成本管理流程是新型成本管理体系建设的纲要,时代电气财务采用WORKSHOP的工作方式对成本管理的主流程进行了梳理,各业务领域核心代表通过查找成本管理现状与成本管理主流程的差别点,规范成本管理中目标成本设定、过程跟踪、成本度量等成本管理活动,明确产品开发过程中各个角色在成本管理过程中的输入、输出、活动、职责等工作,对成本管理的主流程进行了梳理并编制了IPD流程五个阶段共30个财务评估模板与表单。为搭建适合公司成本核算模型,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管理核算体系,编制了基于公司、事业部、项目、区域维度的收入、成本、费用等七个核算管理办法。
(三)建立新型产品成本核算体系
项目成本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在IPD项目管理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时代电气一直以职能管理为主,成本工作令号也是按照职能划分,无法按照产品和项目维度进行费用、成本的归集。项目工作令号作为在各业务系统(SAP、费控系统等)中的最小核算单元,是项目成本管控所需数据的源头,若要真正实现项目成本管控,就必须有一套可从多维度(项目、组织、产品、区域等)进行数据收集、成本管控和统计分析的项目工作令号来对项目成本实行管控,然后通过财务规则对核算数据进行运算和分析,进而以达到对项目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成本进行核算分析和损益考核的目的。
为实现项目在不同业务域的费用、成本归集,时代电气形成了项目工作令号的编码规则,统一了项目的沟通语言,从理论上实现了成本按项目维度的统计要求。为新型成本管理体系的信息化落地创造了条件,通过项目工作令号在信息系统的使用,从功能上实现了产品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在信息系统中,专门开发项目管理功能模块,并对各相关业务系统进行流程改造,使得各业务系统按照指定的规则使用对应的工作令号进行业务处理与数据归集。在项目成本月结时,同步相关工作令号的业务数据至项目管理功能模块,根据项目与相关工作令号的关系把业务数据归集至项目中,实现按项目维度完成收入归集、收入分摊、费用分摊、实际成本计算等管理口径的核算。基本实现了项目成本按组织、产品、项目等多个维度进行统计的需求,满足管理需求的费用、成本归集,并且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四)完善目标成本管理流程
完善产品目标成本管理流程,实现基于竞争价值趋向的目标成本管控是新型成本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通过明确产品开发过程中各个角色在成本管理过程中的输入、输出、活动、职责,规范成本管理中目标成本设定、过程跟踪、成本度量等成本管理活动,在产品成本管理主流程的基础上,梳理并优化了包括财务评估流程、产品价格及目标成本分析流程、销售收入预测流程、产品成本估计流程、功能性费用预测流程、开发项目成本预测流程、利润预测分析流程、财务分析流程等支持流程。
产品目标成本管理围绕产品规划与迭代、投标方案制订、目标成本制订、产品开发、交付与财务损益核算等业务情景,以项目资源计划为依据编制财务预算,在项目运转过程中不断分析预算与实际的偏差及偏差原因,进行目标成本控制,使PDT团队学会用战略的眼光看待业务决策和运作,用策略方法改进产品创造价值的能力,找到跟踪产品开发状况的“仪表盘”,了解成本管理的流程的同时,验证整个成本管理流程与业务管理流程是否能有效匹配,寻找管理优化的机会点,最终达成以业务预算为牵引,成本核算为基础,财务分析为手段,运用项目成本管理运作机制,实现端到端的项目损益计算的目的,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激励考核机制。
(五)推行全生命周期预算管理方式
基于IPD的全生命周期预算管理是以项目全生命周期为预算管控周期,预算的编制基础是业务活动,强调基于活动的资源需求。在项目立项时项目团队按项目时间轴由细到粗编制全生命周期预算,第一年按月编制,第二年按季编制,第三年至生命周期结束按年编制,在项目生命周期的五个阶段的决策评审点和每年年初进行预算的滚动更新。通过这种预算管控体系,保证项目目标在实施过程中的不断校正和达成。
全生命周期项目预算不仅在预算周期、编制基础和对标滚动时点上与传统财务预算不同,在预算编制的范围上也存在很大区别。全生命周期项目预算不仅包括项目的收入、成本、费用等项目,还包括非生产人工成本预算。新型成本管理体系认为人力资源是项目成本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运营活动的重要资源需求之一。所以项目团队根据业务活动进行人力资源需求编制,需求细化到具体的WBS活动、需要的人员的职业种类和等级、需要的人力资源时间(小时),人力资源的需求计划,通过人工费率的折算,成为项目预算中的非生产人工费用,与其他预算项目一样开展阶段对标分析和预算滚动。
秉承“将项目作为投资管理”的理念,新型成本管理体系提出了将PDT虚拟成一个小型的独立运作的责任主体,项目不仅承担自身的收入、成本、项目直接费用外,还增加了应分摊的间接费用,以“公司”视角审视项目全生命周期损益。
(六)建立科学的项目损益激励考核机制
在有效推动管理体系运作落地过程中,绩效管理是重要的关键核心要素。PDT团队和项目团队对产品的最终市场效益负责而不是只对产品研发或者其他某个环节负责。通过产品线责任书和项目责任书对产品线及项目目标的约定,促使整个产品线实现产品线和项目的效益最大化。这种管理模式将PDT虚拟成一个小型的独立运作的责任主体,年初通过产品线年度成本、费用估算约定产品线当年的财务目标,同时约定质量和进度目标,签订产品线责任书并在年终开展对标,运用项目激励考核方式来实现项目目标导向,明确项目组工作职责和考核机制,实现项目绩效与项目相关人员的收入挂钩,通过项目成本控制带来项目业绩的提升,最大程度调动团队的积极性促进项目团队产品成本意识,推动项目利润提升,通过项目利润最大化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
PDT团队绩效管理是通过制定PDT项目管理模式下的跨部门团队的复合考核机制来实现的。PDT团队和项目团队核心成员的个人工作绩效分为部门工作绩效和PDT项目工作绩效。部门工作绩效按照《员工绩效管理办法》及所属部门(单元)内部制定的考核周期、考核流程和工具表单实施,项目工作绩效由PDT经理与时代电气IPMT根据项目成功程度评价。
PDT团队和项目团队核心成员的年度考核内容及工时权重,由部门直接上级即PDT经理与员工沟通达成一致,在当年度《个人年度绩效协议》中约定。年终,由PMO办公室召开PDT团队年度述职会议,根据述职表现,完成部门工作绩效、项目工作绩效的双维度评价,并采用年度绩效等级强制分布的方式,实现对于PDT团队项目工作的差异化评价。
根据PDT项目管理模式下的薪酬管理办法,时代电气规定了PDT项目激励考核方案(见图3)与员工薪酬发放的执行方法。提出了项目/产品线奖励分为绩效奖励、提成奖励两部分,绩效奖励与项目工作绩效日常考核结果挂钩,提成奖励与项目工时、项目业绩挂钩。从项目管理过程、项目成功程度两方面评价PDT团队工作并实施激励,确保项目在端到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内的实现以成本驱动的精细化管理。
PDT团队和项目团队成员所属部门(单元)的员工工资总额分为与部门工作相关、与项目工作相关的两部分,总体上由部门工作工资总额、产品线奖励总额两方面组成。
同时,时代电气实行PDT项目业绩与职业经理人责任年薪相关联的运作模式,PDT经理执行职业经理人差异化考核,对产品线利润率负责,产品线利润率达成情况与职业经理人责任年薪挂钩,与产品线利润率的增幅比例区间内进行阶梯提成,实现了从时代电气管理层到普通员工的全覆盖的PDT奖励激励与绩效管理。
(七)成本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为支撑新型成本管理体系的运作效率,时代电气启动了成本管理信息化工作。建立适应IPD管理模式的项目管理编码管理功能、项目状态管理功能、项目阶段管理功能以及项目团队管理功能,为以按照项目、项目阶段进行数据分析以及按照PDT项目组织进行项目费用审核审批授权奠定界定、区分依据。
按照新型成本管控要求统一项目管理思路,在销售业务、费用报销业务以及部分生产业务的核算按照项目进行数据拆分、汇总,实现项目维度收入、成本、费用的核算统计,及项目损益表的编制。项目直采物料(存货)统计到项目,按项目单独计价,直采物料按订单管理库存、核算成本,准确反映项目直采物料的项目成本。
在现有公司经济业务授权审批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按照项目财务管理要求,设定PDT项目费用的审核审批流程,将项目费用的管控权力赋予项目负责人,做到项目团队权力与责任的统一。
通过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与周边系统建立接口关系,项目直接费用、客户、区域以及分子公司的数据自动对接,实现了费用自动取数、按客户和区域费用进行收入、毛利分析,以及集团内部交易的自动抵消等功能,提高了成本管理效率,扩展了成本管理与分析的空间。
四、构建新型成本管理体系的成效
(一)提高公司经营业绩,增强公司盈利能力
新型的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使公司能够响应快速、多变的客户需求,实现市场产品交期、质量和成本的统一,有效提升了产品核心竞争力,有力支撑了公司的“以创新驱动发展”产品战略的实施。近三年来,时代电气整体销售收入实现年均30%以上的持续增长,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34.33%。2015年,公司总资产218亿元,实现净利润29.70亿元,年人均产值230万元。
(二)全员全过程成本管控理念初步形成
IPD流程、端到端项目管理、项目损益是公司管理理念的一次变革。公司从来不缺少流程,成本管理也从来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团队的事,从理念上、意识上扭转每位员工对有价值(增值)的流程及成本控制的认识是成本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时代电气财务开展了多层次、多维度、多形式的培训与宣传推广活动。
为加强公司各层次管理者、员工对IPD流程、端到端全价值链管理理念的理解,针对公司高层管理者开展了《标杆企业变革历程暨企业产品管理及成本管理提升》、《产品端到端全价值链管理》培训,针对公司中层管理者开展了《集成产品开发体系》、《企业端到端成本管理》、《集成产品开发高级实务》培训,累计组织5场大型专业培训,总参训人员超过240人次,帮助公司管理者和项目组成员提升对IPD流程、成本管理体系的理解。
为了明确各业务领域在成本管理体系中的特点和工作要求,成立了“成本管理体系宣传培训讲师团队”,搜集素材,编制标准培训课件和分业务领域个性化课件,培训讲师们开展了5轮内部培训演练与评审,不断地修订课件,完善表达思路。在技术、营销、制造、物流、售后和职能管理五个业务领域针对主管、业务骨干分别开展了结合领域特点的成本管理体系宣传培训,总参训人员达170人次。
为使项目团队学会用战略的眼光看待业务的决策和运作,用策略方法改进产品创造价值的能力,找到跟踪产品开发状况的“仪表盘”,了解成本管理的流程,公司组织了试点项目模拟演练活动。模拟演练采用5周时间模拟连续四年的项目运作方式,在演练过程中由IPMT进行市场客户角色的扮演,就动车、城轨两个项目进行4次招标,两个试点项目团队以竞争的关系分别模拟产品规划与迭代、投标方案制订、目标成本制订、产品开发、交付与财务损益核算等情景,通过演练,各业务领域成员认识到满足客户需求与产品的性价比是在激烈竞争环境中获得订单的重要影响因素,端到端管理理念得到了试点团队一致认可。
为扩大宣传范围,加强宣传效果,在公司范围内征集成本管理宣传素材,制作了展板和易拉宝进行展出;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包括有奖征文、成本管理知识问卷、主题图书漂流及培训心得征集活动。
通过文化、宣传、培训、辅导、绩效导向等方法,尤其是业务骨干对流程体系建设的参与、讨论,使得项目团队成员形成了明确的成本管控意识,对成本的关注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形成了对成本文化的推动落地。
在跨部门团队运行过程中,不同职能单元的员工、骨干组成的跨部门团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来自不同的职能单元,但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形成了所谓的跨界学习的无边界组织,从组织理论而言,这也是组织发展的趋势所在;同时,对学习型组织的定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跨部门团队文化初见成效。
(三)多维度损益核算实现从粗放型管理到精细化管理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公司需要对市场进行基于项目、客户、区域等维度的分析,了解市场需求变动,把握市场机遇。时代电气原来的财务核算体系核算维度单一,没有考虑多维度分析的需求,多维度分析数据来自于对核算数据的模糊检索和统计,并且需要手工计算配置编制完整的多维度损益报表和分析。
新型成本管控体系结合公司销售业务多以项目形式出现,将核算颗粒度定义在项目的收入、成本、费用,损益项目得到了细化,从细化到项目维度的财务核算数据向上进行客户、区域等维度的损益数据的核算与分析,保证了损益数据的精细和准确,在更多维度上满足了公司市场和战略管理需求,支撑市场决策。
(四)信息化应用架构创新
按照新型成本管理架构,构建了从数据入口取数,多系统数据同步传输的信息平台,以提升企业运营效率;通过按项目的成本核算、数据的分析支撑业务决策;面向不同组织层角色,实现快速、精准的数据推送(见图4)。
新型成本管理体系信息化工作首次利用信息化工具对分析层系统工具进行了创新性的项目建设,实现了以新型成本管理系统为数据分析系统,周边运营管理系统为数据来源的数据分析系统框架。实现了项目过程管控与项目财务信息同步,为公司各层管理者提供了监控项目运作的平台(见图5)。
(五)细化成本结构,为降本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通过新型成本管理体系的建设,以生产过程业务系统中的实际经济业务为数据基础,对产品成本结构进行了细分,将原来的11个成本结构项细分为19个成本结构项。弱化成本中心,强化工作中心,将原有的60个工作中心按照工艺路线中的工序细化为127个,按细化的工作中心进行成本精细核算。
产品成本核算的细化,为公司成本管控和降本分析提供了更加便捷、更加深入的分析基础和工具,为公司持续推进降本增效提供数据保障。
(六)促进公司财务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