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树立综合的教学理念,让综合实践课程和语文课程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从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如,在小学六年级上期《轻叩诗歌的大门》的综合性学习中,首先让孩子在语文课中通读这部分教材,然后根据教材的活动提示,按综合实践的小课题要求分组拟定活动计划,再分工合作,开展实践探究。孩子们通过读诗——写诗——演诗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自主参与,把以前认为深奥无味的诗歌演绎得多姿多彩,大大增强了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课堂生动鲜活了,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了。
有孩子在活动总结中这样写道:“以前老师上古诗的时候,我常常听着听着就走神了,好像只看见老师的两片嘴唇在一张一合地动,却不知她讲了些什么。而这次实践活动给我们提供了自己‘读诗、写诗、演诗’的机会,我们在小组内共同学习,查找资料,遇到问题互相询问,靠小组的智慧学会了很多诗。大家互相帮助,特别有意思!”
二、综合实践活动为习作引路:强调体验,表达真情,展示卓越
习作是语文课程的半壁江山,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展现。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却不难发现学生写作常无话可写,时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这就告诉我们学生习作需要有生活的土壤。
在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让他们把有价值的体验记录下来,积累习作素材。如,开展的“三创,我在行动”的实践活动,学生就写了《第一次社会调查》《我给妈妈讲“三创”》《我在“三创”中成长》等亲身经历的事件。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走上街头和社区深入地调查、宣传,所以绝大部分学生不仅能清楚地写出调查经过,在心理活动描写方面还特别真实生动,就连平时习作较差的学生也能做到把事情记叙清楚。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把语文习作放到开放的综合实践天地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实践,自由地表达,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下,就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能展示自己卓越的习作才能。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锻炼口才搭建舞台:引导交流,注重合作,创建卓越
在教学语文十册“语言的艺术”这一专题,教师先引导学生发现有哪些展示语言艺术的材料?学生很快找到古今中外的一些故事或者在电视上看见的相声、小品,然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有的当导演、有的当演员、有的准备道具,顿时课堂上乐开了花。
第一件:教育部正在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并向课程标准的使用者教师发问卷,直接寄教育部。
第一个正式课程标准文件(以前都是实验稿,)教学大纲首次正式颁布,标志着课程标准的成熟性,也标志着它的刚性、法规性,是中小学教师教学的准绳,必须执行。
教材走向多样化,不能只按照教材教学,教参也只是参考,考试评估主要依据《课程标准》,而不是教材。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研究课程标准,重视课程标准。
也在制订课程质量监控标准。
第二件:中考改革实验。
现在有 17 个实验区,不能用旧卷子考新课程内容。
今年正在实行中考改革,主要改革考试内容。(车宏生:测量专家总负责此项目)
实验省成立考试评价小组, 17 个组到北京与课程标准组成员一起研讨如何设立试卷。
增加主观题、探究性题目,减少了记忆题,但是给阅卷增加了难度。
阅卷经费增加,阅卷时间增加。
例如:画净水器,比较李白的四首诗。(可能是没有见过的诗)
中考是平时教学的指挥棒。
探索新的毕业办法。学业成绩加综合评价。(五或六门中考成绩)
综合评价的六个目标:道德品质、公民素养( 3 个次级指标)、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审美与表现、健康与运动、(评价等级分成 A\B|C|D|E 五等)
14 个二级指标, 35 个三级指标(即关键表现)。
7 个老师对同一个学生评价思想道德评价,(计算机软件处理)
同学互评,老师与学生评价综合得分。
评价公示制度、评价监控制度
高中成立招生委员会(校领导 1/3 ,教师 1/3 ,社会人士 1/3 ),可以有自己的招生标准,例如综合评价需为 A 等,考试成绩在多少分之上)
初中成立评定委员会
同等条件下学生的录取,需要增加面试。
初一学生开始建电子档案。
第三:推进高中新课程。(山东、广东、宁夏)
高中课程改革的特点:多样化、选择性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改变繁、难、偏、旧,重视三维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学习。
考试随课程改革而改革。
《标准》的修改稿特点:
更加符合中小实际(难度有所降低)
更加贴近教师(语言的表述更适合教师)
更加便于操作(案例增加)
以课改为切入点,落实 8 号文件,(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课程改革不等于换教材。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
需要做到:
1 。从儿童经验出发,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在课前考虑:知识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联系,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加入新知识。)
2 .尽量让学生形成知识的过程。(体验知识的过程,如蚯蚓的咸味,因为蚯蚓在碱性土壤中生活。)
3 .允许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与表达。
阅读使学生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新大纲的阅读标准)
通过阅读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抓住中心思想。(旧大纲)
不能用老师的感受替代学生的感受,不考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义,而是讲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文章。
阅读教学要求的变化:
1 .教师不能再滔滔不绝,而要引导学生阅读,重视学生获得自己的阅读感受。
2 .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3 .体味、品味、感悟、熏陶。
4 .增加了阅读量。
阅读教学的改革体现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
重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能力的培养。
蚯蚓的习性与特征(美国教师的科学课)(教学方法:在发现中学习)
每个学生都是发现者,有个学生将蚯蚓用线系着吞入肚子,发现它没有死,说明它生命力很强。 -- 老师高度评价他的大胆探究精神,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并对他表示钦佩。
调动学生的兴趣。
(英国老师美术课:先让学生在 5 张白纸上画画,然后让学生每一次转圈,受到新的启发,并且培养合作学习。)
英国美术教师:技巧可以培养,但是想象力是不可以培养的,但是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 2 )教师要有课程意识。
课程的 5 要素:教科书(以教材为中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情景、教师与学生互动(能够产生的问题及对问题的解决。因此,每节课既有预设的目标,又有生成的目标,而且生成的目标在未来评价考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为这是考察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新课程对教师的能力要求:理解教材的能力、体现教材内容的能力、课堂应变能力以教材和学生兴趣为中心,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过程,对基础教育的关注、内容的一张报纸折叠 32 次可达 1 万多米,比朱峰 8800 多米还高。
转贴于 杜威问小学生:不停地挖地,能见到什么?
另一老师问:地球的中心是什么?学生齐答:地心。
教学内容不够,小组讨论来凑。 -- 新课改实验( 20 分钟按照教材讲完,然后就让学生分组讨论。)
教材内容少,需要教师去扩充。
( 3 )改变教学模式。
提倡高度个性化、多姿多彩的教学。
例:三幅图(美术教材上)变成 100 多幅图。(学生手蘸颜料在白纸上作图,并让学生在手和胳膊上作动态图。)
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思维创新。
教学理念:
教为学服务,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即以学评课)
历史课: 918 ,以音乐松花江上开始,看图片、电影片段。然后学生谈感受。
这节课虽然没有上完,但是对我的震动比学校任何思想品德、爱国主义教育都大。 -- 一女学生
不让学生说,就是对学生感情的不尊重。 -- 教师
是一节有缺憾的好课 -- 评委对这节课的评价
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人才。不追求课程的圆满。
三代农业生活表演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巧妙地处理学生的问题。
讨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有位学生提出城市的安全问题、污染问题、交通问题等。此时,教师将此问题转化为:城市化的利与弊(让学生辨证地看问题,讨论过度城市化所带来的利与弊。)
如何理解教学目标?怎么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在新课程上讲的少了,但是要引导学生讨论,并在关键地方简要点拨(讨论:如何处理白色污染?有个学生说,可以研制一种降解塑料袋,另一学生说降解塑料袋已经出现,老师说,你们说得很好,菜市场有这种塑料袋。这句话有些苍白无力,教师应当说:这种降解塑料袋体现了现代生物技术的魅力,以后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所有的白色污染都会消失。)
教师被学生问题带着走的课堂情景越来越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教师需要很好地处理学生提的意外问题,与课程内容尽量结合,以另一种方式改变学生的问题。
教师要改变角色,也要虚心向学生学习。
科学结论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 科学课教师
备课时不可能预测到课堂中发生的事情,要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堂上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状态,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
学生问答问题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失,因此教师要即使捕捉。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捕捉亮点,让智慧闪耀光芒;点拨偏差,让失误得以矫正;引发争论,让思维擦出火花;削枝支除叶,让质疑抓住主干;拨动情弦,让情感得到熏陶;尊重选择,让个性自主张杨;满足表现欲望,让生命释放活力。
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不变的程式,更不应该成为僵化的模式,而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块。他应该寻着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情感的波澜,随时调整教学。 3 步、 5 环、 7 程序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课堂有无充满学生成长的气息。 -- 某教育局局长
新课改的目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结构重组。新旧知识之间的过程是谁也不能代替的,必须学生自己经过。
教师在新课程课堂上需要做到:
( 1 )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结构重组、知识建构的时间。(上课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重构知识。改变讲的越多、越透的就越好的教学观念。)
( 2 )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插话、反驳、提问、补充。
( 3 )在课堂上少问 “ 为什么? ” (直奔答案)多问 “ 你是怎么想的? ” (即要学生讲述思维的过程。)
( 4 )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
学生在快下课时,提出第 4 种解法,延课 3 分钟。校长批评他。这是评课活动。专家
教师的观点比校长新,校长的观念比教育局长新;教育局长比当地的领导新。
校长要给教师宽松的改革环境。
( 5 )教师要学会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作业是长时间的作业,分小组汇报:金属材料。
很多老师认为探究性学习是麻烦,费时费力。
例: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水沟中的树叶,如何造车把树叶清扫出来。 -- 陈至立访问法国小学,被这个男孩的创意所震惊。
陈部长回来后,倡导 “ 做中学 ” 项目。
探究性学习一定要注重探究的过程,而不是重视结果,很可能探究的问题没有答案,或者答案并不统一。
综合性课程考试题中会有许多探究性试题。
根据学习内容决定是否采用探究性学习。
即根据学习内容决定学习方法。
探究性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6 )改变师生关系,创设让学生个性张扬、民主、快乐的课堂文化。
改变师生关系实际上是要改变课堂文化,从等级森严束缚学生思维的课堂文化转向民主、宽松、激发学生思维的课堂文化。
教育部正在做预算,给村小每班配备一台计算机、教学光盘。
你说、我说、大家说,教师向实话实话的主持人。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经常会被学生问住。(无花果、菠萝是种子还是果实?老师说,我也不知道,可以将这个问题作为探究性问题,下次课我们再讨论。)
蹲下了身子,坐在学生中间,能够听到学生的真正心声。(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讨论。)
身高的距离产生了交流的距离,(小学老师与篮球明星没有交流,太高,脖子累。)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 柏拉图
让学生不迷信教师,而要追求真理。
教师要尊重学生,改变师道尊严。
( 7 )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
2001 年进入实验区的教材有 49 个,数学有 4 个,语文有 3 个。
江苏教育出版社一、二年级语文教材重视写字。教材的字大,字的结构。把字变成字串,便于记忆掌握。
2002 年有 60 多种,现在有 100 多种。重庆市有三种教材,依据课程标准来组织考题。
新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的难度降低,知识面加宽。
新教材的开放性:知识的开放化、答案的多样化
深圳有个语文老师让学生调查: 56 个民族如何过年?
北京:我们过年赠送小礼物(学生自己设计礼物)
1 .当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较远时,可以改变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
(如水乡,对于北方学校学生很难有那种体验。)
2 .及时发现新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 8 )教师要更新知识。
孙笑天:(数学专家)
做一个好的数学教师,
1 。需要知道课堂中的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的关系是什么?
(睁开眼睛看看课堂之外的数学风景。符号感、数感、估算等都渗透到小学数学中。)
2 .新课标要求,从儿童的经验出发学习数学知识。
3 .要求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英语增加了 “ 任务型学习:即用今天所学的语言,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中完成一项交际任务。 ”
有的老师将之理解为让学生抄课文,背单词。
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是要融入文化的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的先进思想。
语文教学要求学生积累、感悟、熏陶。(与作者进行直接的交流,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重视阅读中的感悟和生命的体验。)
校本课程:课时落实到学校,国家只给时间和指导意见
校本课程每周 3 节课。改变千校一面的局面。
将来学校的特色是通过校本课程体现出来的,而不是英语、计算机。
学校特色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素养体现的。
西山高级中学调查:学生想学习的课程:科技、文学艺术、体育、
教师按照学生的兴趣提供校本课程,例如有位数学老师要开 “ 根雕艺术课 ” 。食堂杨师夫(高级厨师烹饪评委)要开烹饪课。( 40 多人报名)共开 50 多门校本课程。钓鱼、插花艺术、电视主持、礼仪交往等校本课程。(每周五下午)一年后高考成绩没有下降,学风更好,第二年成绩上升,最近与省重点中学持平。为无锡电视台输送 3 名主持人。
教师不但会上课,还会开课、编书。
江苏省教委拨款 2.6 个亿,迁校扩建。
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开设校本课程,可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校本课程依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学生的需要、学校的资源来开设。
北京四种的办学目标:培养高尚(有道德)、高雅(有修养)、高明(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新课改出现的新问题:
课堂不是越活越好。(不要追求肢体表面的活,而要追求学生思维的活跃。追求学生讨论问题的深刻性)
四个太阳歌舞、读课文、吃水果,表面很活,但是没有真正实现课程目标。
应当从学生经验出发,问学生:一年几个季节?你喜欢哪个季节?画一幅太阳,表达学生自己的渴望。这样才能在理解、感悟中体会四季的分明,表达自己的感受。
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不能片面地追求课堂的活。
自主学习不是自己学习。(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倾听,迅速对学生问题进行归纳,找出核心问题,以此组织学生深入讨论,并相机解决其他问题。例如:城市化的利与弊。此外,教师要注意学生思维的程序,捕捉错误或紊乱的信息,帮助学生纠偏,或理顺学生的思维顺序。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后,都要恰当地评价学生的问答,尤其要对学生回答内容进行评价,而不只是鼓励话:很好,不错。)
3 .对 “ 过程与方法 ” 的理解有偏差。
例如:四个太阳
元、角、分概念的掌握是通过让学生在课堂十几次模拟购物来实现的。(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表扬不是越多越好。过度表扬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一味的表扬正如一味的饿处罚,并不可取。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夸奖,不但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使学生形成浅尝折止,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味地喊好者,而是唤醒激励学生,对学生的发言要有客观的评价。学生在学习中幸福感不是简单来自教师的 “ 很好 ” 与鼓掌,而是他新的发现与体验,这会远远超过简单的表扬带给他的幸福感。
如何保证学生主动参与。
学习的三大要素: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
什么叫参与?不是追求肢体的参与、行为的参与,而是追求思维的参与。
参与要五看:一看参与的主动性如何;二看参与的深度、广度如何;三看参与过程中的交往情况;四看学习过程中的智力活动情况;五看学习中的学生发展情况。
“ 蓝天是白云的家 ”
教师问学生:用迁移法说明生活中有什么是什么的家:田野是禾苗的家;森林是小鸟的家;大海是鱼儿的家……
水田是鱼网,网住蓝天、白云、高山;水田是乐园,蓝天在里面舒展,白云在里面翻滚;小鸟在里面歌唱;
小组学习不等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和谐、互动的环境,让他们面对一个共同解决的问题各抒己见,产生观念上的碰撞,思维上的冲突,互相倾听、协商,达成一致。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体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限的,从而学会调整自我,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成果。学会交流与合作。
合作学习的 3 要素:
有一个共同完成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
个人的意见进行小组加工。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达到(合作学习的要求):
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
会问(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做进一步的解释。)
会组织和主持小组学习。(根据别人的观点做总结性的发言)
关于双基的问题
1 .对双基进行了与时俱进的重新定位。
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例如看交通图。
2 .用什么样的办法打好双基发生了变化。
关于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
改变了过去一刀切、一锅煮的培养目标。评价是多把尺子,校本课程给了学生更多的发展选择空间。
一、 利,可以充分整合教育资源
⒈可以快速提升完小教师的素质
完小虽然属中心小学管理,但更多是由完小领导班子自主管理。由于完小教师编制偏紧,因此教师的课数偏多,以致于完小教师忙于课务,无暇顾及教科研,没有精力进行教学反思,导致完小教师的素质与中心小学存在较大差距。如果改完小为校区,由中心小学直接管理,完小教师的工作量可以适当减少,使得他们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专业素养就可以得到跨越式发展。
2.可以提升中心小学教师的素质
改完小为校区,完小教师的素养将大幅度提升,反过来会给中心小学教师增加压力,从而促进中心小学教师的素质进一步提升。如我乡某小学的陈老师素质非常高,既是县辩论比赛的优秀辩手,又是县演讲比赛的高手,如果她进入中心小学,必将给中心小学的一些教师造成很大的压力。压力就是动力,这些教师的素质也必将在竞争中快速提升。
3.可以让完小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中心小学相对完小来讲,优质教育资源比较集中。如果将完小改成校区,则可以让中心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完小,让完小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从而让农村教育真正走向均衡。如可以让中心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去兼课,也可以让体、音、美教师去走教,从而让完小学生享受与中心小学一样的优质教育。
4.可以快速提升完小学生的素质
由于完小教师相对较弱,因而学生质量相对较差。如果改完小为校区,就可以让完小学生和中心小学学生在同一平台上起步,就可以快速提升完小学生的学习质量及体艺素质,从而快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使完小的流生现象得到一定抑制,从而快速赢得良好口碑。
5.可以盘活完小教育资源
中心小学往往处在地域的中心,优质教师集中,学生人数也多。这一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心小学的教育资源明显不足。如我校学生人数较多,但受学校面积(16亩)限制,教学及辅助用房极度紧张,如果能将中心小学的一些设施建到完小校区去,就可以有效提升全乡的教育水平。如我校下属的某小学,最大的资源就是校园面积比较大(20亩)。如果在该小学投资建一座综合楼,可以有效缓解中心小学无大型多媒体教室的压力。如果在该小学建一座标准田径场,可以有效解决我乡学校运动场地不足的缺陷。通过盘活,既可以提升全乡教育实力,又可以快速提升该小学的综合实力。
⒍完小的管理水平将得到跨越式发展
完小由于教师人数少,管理肯定不如中心小学这样精细。如果改完小为校区,由中心小学直接管理,那么完小的管理也能在短时间内达到精细,从而快速提升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如果整体教育水平提升上去了,就可以吸引附近学区的学生来学校就读,从而让学校再次走向辉煌,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
二、 弊,可能面临难以预料的后果
⒈校区的安全问题面临考验
原先的完小虽然弱小,但校长的主人翁意识和安全意识很强,几年来学校一直平安无事。如果改完小为校区,完小校长将不复存在,完小的安全问题就凸显出来。有人说,可以派中心小学的一位副校长去主持工作。但笔者认为,校区工作直接由中心小学安排,校区校长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再加上走教教师明显增多,学生安全面临的风险系数明显增大。
2.校园的周边关系面临考验
农村完小教育受学区村干部的影响很大,如果村干部支持教育,完小工作就一帆风顺,如果村干部不支持,完小工作就很难开展下去。如我乡某小学校长就是本村人,其社会关系很广泛,学校一直非常稳定。如果改完小为校区,由中心小学副校长去主持工作,由于中心小学副校长是外来的,能否处理好这些社会关系还是一个未知数。
3.教师的交通费问题凸显出来
改完小为校区后,教师走教现象将明显增加,走教所产生的交通费问题就列上议事日程。如我乡的中心小学到某小学有3公里路程,开车来回一趟(现在的教师基本上都开轿车上班)至少产生交通费2.4元,一年下来将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在当下的财务管理制度下,这笔费用能否解决还需思考。即使能解决,学校的办学成本也会明显增加。
⒋教师是否乐意走教的问题凸显出来
教师走教,势必造成不方便,如何让他们乐意走教,还是一个挑战。这就需要校长的管理智慧,需要校长通过认真仔细地摸底、调研及分析,让教师乐意顺着校长的思路走下去。如果改完小为校区,就必须做好土生土长的本乡教师和一些老教师的思想工作。他们想通了,其他教师也就想通了。
5.学生团体比赛的问题凸显出来
中心小学团体活动比较多,如果改完小为校区,校区的学生就必须参加中心小学举办的各种比赛。面对一些小型比赛,问题尚且不大,但如果举办一些大型活动,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如我乡从今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学生大合唱比赛,如果分校区举行,气氛上不来;如果放在中心小学举行,校区的学生就必须到中心小学来参加,这样一来,学生交通问题就凸显出来,活动的成本及安全风险系数大大增加。
⒍功课编排难度增加
一、信息技术结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面对课堂将要结束的几分钟,老师一定要设法让学生脑海中的知识和技能,或印象更为深刻,或条理更为清晰,或知识更为广博……要真正发挥结课的功能并求得实效,结课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目的明确性
结课是为实现课时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师必须以课时既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来确定“结束”的实施方式和方法。结课要及时精要,有利于学生回忆、检索和运用。
2.引导启发性
结课设计新颖别致,或者提出问题,引人深思;或巧设悬念,激发兴趣;或新旧联系,铺路搭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
3.内容一致性
好的课堂教学结尾是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内容的纽带,是巩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结课做到前后一致、承上启下,才能使教学内容主线清晰、脉络贯通。
4.形式多样性
结课的形式应多种多样,或回顾复述,或整理归纳,或实践操作……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或课堂临时出现的情况灵活运用,机变创新,而不可拘泥死板。
5.安排适时性
结课要严格控制时间,按时下课,既不可提前,也不可“拖堂”。结课留得时间过多,学生无事可干,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学习效果。相反的,拖堂延点,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不集中,还会对下节课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教师应该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
二、信息技术结课的方式
课堂结尾的设计方式多种多样,并没有一个万能的固定模式,它要靠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1.归纳总结,提炼升华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往往不善于对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整理归纳,很容易产生课后遗忘和思绪凌乱的现象。因此,一堂课讲完后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使其条理化、系统化。
梳理归纳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采取教师口述的方式进行总结,还可以利用提纲和直观形象的结构图的方式进行整理,当然还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归纳的方式进行总结。通过梳理归纳,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会有豁然开朗、学有所获之感,实现画龙点睛的效果。
这种结课方法多用于理论课,例如,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的表达”等章节可通过提纲、口述和图示的方式来梳理归纳。当然这样的结尾如果设计得生动、有趣,也能在操作性较强的课堂上取得极佳的效果。
2.前后呼应,脉络贯通
前后呼应的结课方式往往能回应课堂导入部分或课中埋下的伏笔,使整堂课完整和谐,既解决了疑问,又巧妙地突破了难点和关键点,使学生对知识形成一种系统的概念。
例如,在讲授“文本对象的插入”这一节课内容时,在导入部分我展示了一份没有插入任何图片对象的文本,待本节课结束时我又展示了学生已经插入作品的完成的对象与之前的文本进行对比总结,此时学生会有顿开茅塞之感。这样处理方式可以巧妙地回应前面提出的问题和任务,使课堂更完整、目的性更强。
三、留有空白,自主探究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还需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智能,课堂结尾处也可以给学生“留白”,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引导他们辩证地看待问题,正确地解决问题。
例如,对“做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这节课的结课处理就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让学生对网络的利与弊以及网络流行语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利用5分钟的时间在“贴吧”上发表观点和想法,最后老师给予正确引导。这样的收尾处理能顺其自然地把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思想,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这样的方式比老师枯燥的说教更加有效。
四、承上启下,设疑铺叙
这种结尾方式是通过合理设置悬念问题,巧妙地将本节课和下节课的知识点衔接起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能激励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来对下节课的任务作进一步的钻研和继续探究。
例如,在讲授“网站和网页”这节课时,通过展示一些设计精美的网页导入新课,进而对这节课的内容展开学习:认识网页的基本元素,了解制作网页的常用工具,在结课时,再展示老师自己制作的网页,打破网页制作的神秘,引出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收尾处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下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五、作品赏析,以评促学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学生完成任务作品。在结课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采取师对生评价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生对生评价的方式。评价一定要有针对性,指出闪光点与不足。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被认同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完“FLASH动画制作”这节课时,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作品,有意选取2~3份作品进行赏析,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制作的技巧、色彩的搭配、素材的选取、设计的风格等等。教师再进行总结性评价,鼓励学生学会学习,共同进步。这样的收尾处理,会将整堂课的气氛推向,使学生的创造和智慧得到充分展现。
结尾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教师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准确把握,精心设计。巧妙的课堂结尾不仅可以对课堂教学活动起到梳理概括的作用,还能拓展提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达到“余音缭绕,余味无穷”的境界。让我们共同奏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结尾曲!
参考文献:
[1]沈龙明.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数学教学;高效课堂
在信息化突飞猛进的时代,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优化教学已成为新的学习方式之一。这些年来随着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的逐步改善,转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态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1.多媒体环境下中学数学教学的前景
多媒体应用数学教学的策略主要体现在借助网络资源技术优势搭建数学教学平台,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对瞬变做定格分析,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难点顺利突破。
1.1多媒体在目前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现状。
时至今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很多学校中的课程和教学至今还没有因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产生根本的变革。
1.2多媒体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多媒体能把声音、图像、音响、动画等集于一体,并赋予教学信息传播的交互功能,尤其是用于辅助教学,可将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模拟仿真。
2.依托优质的教学平台,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得效率最大化
2.1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
传统教学依托的“一快黑板+一根粉笔+一本课本”的教学模式,由于受各种条件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经历和阅历限制,对一些抽象的科学概念无法想象和理解,从而制约了学生知识能力的快速提高。化抽象为形象:几何案例一教材分析。《投影与视图》这一章节要求以分析实际例子为背景,通过简单立体图形与它的三视图的相互转化,使学生经历画图、识图等过程,分析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实际操作:对于“投影”,同学们就在熟悉不过了,所谓“投影”指的是用光线照射物体,在某个平面(地面、墙面等)上得到的影子叫做物体的投影。形成一个物体的影子的因素除这个物体外,还需要有照射光线和形成影子的地方,这就是投影线和投影面。太阳光的照射以及灯光的照射形象的对投影进行了分类,利用计算机演示教学,演示太阳光对古代计时器日冕照射的运动轨迹,不仅让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平行投影,而且也让学生增长了关于科普常识方面的知识,一举两得。对于“视图”,以往传统教学的借助黑板与模型显然无法模拟出几何体的立体图形与三视图之间的关系,多媒体教学便可充分利用计算机工具模拟出图形在空间中的运动轨迹,以及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形,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了抽象的空间图形在现实世界中的实际情况。化繁杂为简单:代数案例二—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用计算机能制作电子表格(spreadsheet),利用电子表格可以进行数据计算。例如,计算当X=163,Y=235时,求式子的值,我们可以在电子表格中,分别在单元格A1和B1中输入163和235(即X和Y的值),然后在C1中输入“=A1^2*2+B1*3”(“^”表示乘方,“*”表示乘号),计算机就会算出的值,并自动填入C1。
2.2提供了优质丰富的练习资源,增强了数学的趣味性使得效益最优化。
化静态为动态:案例三—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计算机制图软件利用“描点”的方法画图不但能画出精确度很高的图像,而且画图的速度也非常快,并能帮助我们研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性质,进一步画出较复杂的反比例函数图像。
3.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易犯的错误
高效课堂源于有效课堂,基于有效课堂,有效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有高有低,有正有负,只有我们为教学提供合理的设计和正确的导向,教学才必然从有效走向高效。
3.1盲目追求课件的表现形式,设计不当造成刺激干扰。
在这个信息时代,上课时只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但要是一味追求多样的表现形式而将多媒体运用不当,效果会全然相反。例如有的课件背景过于复杂,过多的使用动画、图片和声音,对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了干扰;有些课件,忽略了字体的大小、颜色与背景之间的反差,使得在电脑上能看清楚的内容在屏幕上模糊不清,影响其教学效果。
3.2按照自己的预想过分赶进度,忽略了学生的思维特点。
多媒体课件是制作成PPT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掌握键盘上的方向键就可以翻页,点鼠标就可以进行超链接,完全可以按照预想较快的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学生需要时间来思考、记笔记。如果在播放课件时未掌握好节奏,忽略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3片面夸大计算机的作用。
多媒体工具是否在教学中使用,完全取决于教学的需求,它只是一种教学媒体,它的角色应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代替不了教师的课堂现场教学经验和智慧。
结论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教育观念和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中小学现代教育工程在各地的实施,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
[2]李永成.浅谈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利与弊.哈尔滨市第三十七中.
语文骨干老师培训心得1
20xx年7月13日至7月16日,我有幸赴长沙参加了省级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这次培训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集中培训,有专家讲座引领,有学员间的互动交流等。通过这次培训,我亲身体验了在专家引领和伙伴互助下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同时,通过学习和聆听专家讲座,我眼界也开阔了很多,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许多疑问得以解决。不仅提高了业务素质,同时也深刻感到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我从思想上又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作为一位数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学科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想品质,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以下是我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灵魂得到了净化。
通过培训,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我知道了怎样去定位、去思考、去摸索、去创新,以使我的课堂充满激情,让我的学生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真正的让每个学生都能多样的、持续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要在教材的研究上多下功夫,在新课程改革的带动下,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学模式,实施主体性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努力成为一名新型的研究型教师。
二、认识生命的教育,幸福的教育。
教学应是一种体现人的生命性的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生命存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关注生命价值,引导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内在品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应是对话的、和谐的关系。教学要真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释放学生的内心能量,发掘学生的生命潜能,倡导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教学过程应是一个不断生成及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在教师的不断启发、鼓励下,满怀着兴趣和探究意识,主动参与智慧性的挑战活动,获得知识、培养情感、提升生命价值。教学应体现为一种唤醒教育,教师要用一颗灵动的心,要用一双锐利的眼,去把握与发现学生的生命律动,唤醒学生内在沉睡已久的意识和潜能。学生是主体性的生命体,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生命的价值和质量,而不只是实现社会功利主义的工具、手段。教学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
三、做好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实践课程改革的途径是课堂,课堂教学的更新,是对教师这个实践者的严峻考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学生读懂的问题,教师不需要讲解;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领悟,让学生分析;学生有问题可随时发问,有不同见解要随时发表;学生实在不懂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播,点评,指导或精湛的讲解。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地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注重课堂实践和资源整合,要学会运用专家的教育智慧补己之短,要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育内容,推动教育教学的行为的变化。
四、作为教师要学会终身学习。
新时代、新知识、新课程都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学习不仅仅只学专业方面,要扩充到各个领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首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次,教师应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
这次培训,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互相学习的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先的传统学习模式,更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学习观念、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为我们今后的人生开辟了新天地。我要把汲取到的先进理念、思想运用到工作中去,让此次培训的价值在工作中得到最大的体现。
语文骨干老师培训心得2
20xx年7月4日,我有幸参加了武汉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研修学习。经过了近一周的紧张学习,不仅让我重温了做学生的感受,而且也让我真正受益匪浅。这次培训,得到了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在开班典礼上潘校长就直接给我们下了重任,他的发言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领导们的一片苦心与企盼,想尽各种办法为我们创造学习机会,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目的就是希望我们这些数学学科带头人真正成为区学科教学和科研的领头羊。
这次培训的时间虽然很短暂,但是每天的感觉都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我们面对不同风格的专家、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能够拥有这次学习机会,实在值得珍惜。非常感谢东西湖教育局对我们一线教师的关爱,感觉进修学校给我们创设共同交流学习的平台。在这次培训中我听到了专家们对教育方面的前沿的思考、精辟的理论、独到的见解,对生活、对工作、对事业、对学生独特的感悟。在这里就从培训学习中谈谈自己的感悟。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见到了优秀的、资深的专家教科院李光杰老师和特级教师冯回祥老师。充分地感受到专家们对工作、教育事业的激情和热情,感受到学员在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在这里,四处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暖意。为我们进行讲座的专家和学者兢兢业业、严谨治学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他们热情开明、平易近人的态度使人倍感温暖。
通过学习,使我耳目一新,我领略了专家对数学教学的先知先觉,李光杰老师介绍了当前中外元素重新结构课堂,给我们传递了世界最前沿的教育信息和教育理论;冯回祥老师在数学领域里给我们重点对逻辑的三大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以及符号意识和数学建模等核心观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和体现作了深入的阐述,给我们对自身的教学理念有了一个新的提升。尤其是他们所讲的一些案例,似乎就曾经发生在我自己的身上。专家的讲座,阐明他们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探讨,听了他们的讲解,我的思想也受到了深深地震撼,作为一个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我平时思考的太少了。平常在学校里,考虑的大都是如何上好一堂课,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如何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并未做太多考虑,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在课堂中探索实践,相信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我将在教学中不断成长!
语文骨干老师培训心得3
新课程如同一股春风,带着久违的清新吹进了课堂,洋溢着人文气息的新理论更是涤荡着我们的心怀。8月,我来到民乐三中参加体育教师的培训。虽然,这次培训是在,孩子在无人照顾的情况下。自已要进步,要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就要去学习的念头来到了这里学习。
首先,李老师对课程改革做了回顾,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进行了阐述。面对社会的发展,我们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必须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然后,对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构建以及编写依据、体育教学方法与体育教学行为的区别、评价体系的变化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讲解。
其次,李老师重点讲解了,当前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分析和当前体育教学方法带来的利与弊等。重点证讲解了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并结合教学实际,在新课改下的体育课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怎样评课等,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等内容。对我今后的学习有了更大的帮助。
再次,由学院的高中语文教研员杨翠玉老师,讲解了关于体育课的教学反思的写法,并要求教师们动手写一写,举例说明了课改的关键是什么,教师角色转变和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重点讲解了,怎样提高体育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在科研研究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本质的东西,论文的抄袭性,要有自已的独立风格,个性,和实效性。
培训的刘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堂风格各异的体育实践课。张老师的亲和力、林老师的严谨、李老师的优美姿态及王老师的幽默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表达了他们对新课程的理解。体育课堂教学必须有实实在在的技能技巧教学。所谓“愉快”就必须先“痛”而后“快”,否则谈何“愉快”!
关键词: 皮格马利翁效应 高中英语 教学启发
一、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是指热切的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奇迹:期望者通过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他的预期要求。远古时候,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活了。“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我们的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赏识教育之所以能够激发学生潜力,原因在于满足了学生内心深处的需求。吃饭、穿衣、身体健康只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而内心世界的满足和愉悦是所有人无形生命的需求,是一种高级需求。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推掉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所有的学习障碍在孩子巨大的潜能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
二、欣赏每个“独一无二”的个体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智力水平、知识基础、认知层次、非智力因素及性格,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个性。老师对学生的欣赏,就是要发现每个人身上那“独一无二”的特质,再通过激励、表扬等手段,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的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当老师能够发现学生这个独一无二的特质,并能给予欣赏时,那将使学生感到莫大的安慰,这种发自内心的爱往往能激发他怀着愉悦的心情不断地向前进步。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利与弊的两面性,赏识教育也是如此。在实施过程中,不弄清赏识对象的具体情况,不加区分地采取同一模式,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有效地实施赏识教育,教师应当用心分析学生的全面情况,建立学生身心发展档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考虑在这位学生身上“赏识”到何种层次产生的效果最佳。
三、赏识性课堂评价要多角度、多元化
对学生的评价应遵循积极肯定的原则,可以理解为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正如每天清晨起来,我们可以选择微笑着开始,快快乐乐地度过这一天,也可以选择痛苦抱怨地度过这一天。我们评价学生这一主体时也可以选择出发点,是以瑕不掩瑜的态度还是吹毛求疵的态度?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就应该本着积极肯定的出发点,不能局限于一定环境中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苛求,这种一味追求完美的评价结果不仅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厌恶学习,而且会产生自卑心理,讨厌这位任课老师,最终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会使用到大量的例子,教师在课前备课时便应注意例句的选用,尽量避免一些可能打击学生自信的句子,精选一些优美实用又能鼓舞信心的例句。问题的设置方面,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难易不同的问题给他们,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会有参与其中的成就感。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要作出及时的评价,可以分为对知识本身掌握好的,对他们积极行为的肯定,也可用委婉的语气表达对他们下次表现的美好愿望。对表现好的,别忘了用“Very good!”,“Excellent!”,对表现一般的,也可用“Good!”来鼓励,对表现欠佳的,切不可加以斥责或冷嘲热讽,可以说些鼓励的话。课后结合作业检查,作出积极评价。所有学生都十分关心和在意老师给自己的作业评价,因为一个分数、一句评语都表现了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平时作业评价是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的一块园地,也是同学们之间相互比较的根据、相互竞争的动力。如果一个老师改作业从来只有一个日期,情感的交流在这一环节就严重缺失了,长此下去,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没了,更谈不上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了。另外,我们在学校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不仅要欣赏学生的分数,更要欣赏学生高尚的道德,我们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欣赏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分数上,对孩子道德水平的欣赏也很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认为,不能容忍把一切都归结为一条简单化的结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不够格’。在这种奇怪的、缺乏教育学常识的观点里,没有人把人看成是多种特征、品质、才能和爱好的和谐的统一体。”这和我们现在的教学环境非常相似,一切以分数来衡量,结果使学生只顾考分,而不顾其他方面的发展。
四、提升教师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
我们尝试在广大少先队员中组织开展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少先队体验活动。在活动中关注少先队员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人生认识和态度,使他们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参与体验探究活动,获得体验、提高认识、养成习惯,形成良好道德、提高能力,从而在活动中、生活中、学习中发挥潜能。
一、找结合生长点,整合教育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对实际生活过程的亲历和体验。少先队体验教育要求教育者重视少年儿童的亲身参与,在参与过程中让他们感受到体验的乐趣。少先队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同属活动课程体系,都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活动中成长。我们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少先队活动一致的、比较接近的目标整合成一个共同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中心,主要围绕三条主线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少先队体验教育业涵盖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教育内容。因此,我们尝试把少先队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整合教学,内容上整合了一些板块,把少先队的体验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巧妙融合在一起。经过讨论,共同确定了一些实践体验主题,如《腾飞的家乡》、《清明习俗知多少》、《阳光体育ABC》、《畅谈网络的利与弊》、《菜市场里学问多》、《关于营养早餐的调查》、《今天我当家》……这些内容板块把少先队体验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充分融合在一起。
我们尝试将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与少先队体验活动进行合理整合,既能改善少先队体验活动,又能落实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任务。
二、巧抓节日契机,整合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整合是少先队活动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实质性整合。少先队活动涉及科技、自然、社会等主题,与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基本一致。少先队体验活动在学校已开展许多年,教师对少先队活动的辅导已经有一定的经验,更亲切,形成了比较成熟、全面的活动内容体系。少先队体验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整合,促进学生主动把知识和技能不断内化,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整合、融合传统节日,广泛深入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广泛接触社会、接触生活,使他们置身自然的生活环境中,引导他们带着问题思考、观察,通过实地观察、走访、调查、翻阅资料和开展演示操作等体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我们组织开展体验教育活动,就要紧紧围绕基本行为习惯设立科学健康的体验项目,提供体验条件,启发体验思考,调动广大少先队员体验的积极性。现在独生子女由于备受疼爱,相对而言,生活体验受到许多局限,这对孩子的发展不利,我们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集体影响作用和组织功能,在少先队活动中、在家庭中、在社会活动中进行生活体验,在活动中得到体会,产生感触,发散思维,得到收获。母亲节,我们组织开展“感恩・母亲”系列活动:一二年级开展“护蛋”活动。学生在精心呵护鸡蛋的时候,体会母亲的艰辛,同时体会到做事要耐心;三四年级开展设计心愿卡比赛;五六年级开展“妈妈,你休息一下,今天的家务活我来做”实践体验活动。活动后,学生写下了真挚的感受,妈妈们写出了发自内心的欣慰感言。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体验活动,孩子们真正感悟到母爱的情真。亲自实践的体验活动,让孩子深刻体会到母亲的不容易,明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
三、借助地方资源,形成有效融合
在整合过程中,我们根据学校及所在地区的特点,充分开发与利用学校、社区和地方的课程资源,以少先队活动的形式拓展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空间。
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意识,增强创新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少先队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综合化。
农村各地都有自己的一方水土和优势,有着地方特色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开发,为学生创造开放、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提供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技能的渠道,为学生搭建将少先队活动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平台。我们组织少先队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使学生在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中悄然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巧妙融合:
蚕桑丝绵是我镇的一大特色,我们带领学生参观位于本镇小商品城的中国・江南蚕俗文化博物馆。通过参观,孩子们了解了蚕桑的生产历史、蚕丝产品生产过程和蚕桑文化习俗。孩子们看着各类蚕具、纺、织等生产工具,认为非常新奇。特别对于纺纱车和织布机,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亲自试了试操作方法。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蚕桑产业,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关于蚕桑丝绵被服的调查》活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走出家门,走进工厂,开展自己担任主角的实践体验探究活动,进一步了解蚕桑丝绵的特色。
孩子们走出了课堂,通过参观家乡的蚕俗文化,加深了对当地蚕乡风土人情的了解,增强了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
四、开放活动体系,融合相得益彰
主题式综合实践少先队体验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预设主题,开展的综合性探究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强调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尽可能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具体性,符合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兴趣、特长和认知方式、学习方式,为每个孩子的发展创造空间。因此在活动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个体的需要,在具体问题上以开放的心态指导活动的开展,建立开放式的活动体系,帮助学生更直观、更现实地接触各种资源,不断感悟、迁移、内化。如在指导开展《春节习俗知多少》主题活动时,我们这样操作:
(一)活动对象开放
“春节习俗知多少”的活动人员不仅是学生、教师,更可以是家长、校外辅导员等一切热爱孩子的热心者,活动地点不仅在学校、家庭,还可以到野外、社区……这就促进了学生、教师、家长及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契合,形成一股最富生命活力、最具创造空间的教育合力。
(二)活动内容开放
“春节习俗知多少”活动主题鲜明、内容开放而丰富。
1.感受“年味”活动。组织队员写春联、贴春联、读春联,开展“我是小能手”、“我是小主人”体验活动;勤俭节约,合理使用压岁钱活动。
2.欢乐探究看“年俗”活动。探究压岁钱的由来,拜年压岁祭祖走亲戚,吃年糕或饺子――团圆和谐,贴春联、窗花、年画和贴“福”字,逛庙会看节目等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三)组织形式开放
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集体智慧,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效率的组织保障。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和合作教学。开展《春节习俗知多少》活动,特地邀请了多门学科的老师,共同设计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切实将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的技能技巧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孩子们深入家庭生活,感受亲情,关注自然,引导队员们探询、感受和传承民族文化特色。
(四)成果展示开放
活动结束后,我们组织专题展览,展示学生对传统春节的真切体验:有实物展示、操作表演、体验日记、活动小报、活动照片、录音、录像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使活动成果的展示形式多样化、开放化。
总之,开展少先队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优化整合的研究,以少先队组织的独特方式,将少先队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拓展知识,增长经验,获得感受,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在活动中善待自己,关爱他人,懂得与自然和睦相处。我们真切地看到探究性、开放型体验活动能给队员带来激情,让他们真正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广博的大自然中再次寻找自身能力的体现价值。
参考文献:
[1]顾建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分层教学 误区 建议
一、问题提出
分层教学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在我国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和教学实践(尹一心,2002:83)。在西方,最早尝试分层教学实践的是1868年美国教育家哈利斯(Harris,W.T.)在圣路易州创立的“活动分团制”,又称“弹性进度制”。在目前学术界对分层教学的定义存在着多角度的理解,有学者认为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是“强调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着眼使各层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王任欣,1988:23);也有学者把分层教学视为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区别对待地设计和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学习指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发展的教学组织模式”(顾明远,1990:144)。总之,相比“大一统”的传统教学,分层教学重视以生为本,尊重个体差异,提倡有针对性的指导,力求使不同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从而激发他们向着更高层次迈进,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发展。
由于分层教学的积极意义和影响,使得不少学校和教师跃跃欲试。全国上下从高职院校到普通中小学都有不少分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其中不乏成功案例,也有失败教训。如,北京外贸学校在2003级的英语教学进行“走班制”分层教学实验,结果显示其弊大于利,C层学生自尊心受到影响,自信心降低;温州教师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对2003级高一新生进行英语分层,探索利与弊,实验结果显示:分层有利于中高层次学生提高积极性和增强自信心,但对于成绩处于低层次的学生没有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可能适得其反。
由于分层教学的实施利弊参半,需审慎而行,不然容易造成了许多学校和教师宁可“墨守成规”也不敢轻易尝试。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传统课堂“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评价方式,往往易造成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好”、还有人“吃不了”的矛盾。虽然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都不可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应灵丹,但笔者认为,分层教学的积极意义还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英语作为一种交际语言,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质。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在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新课标还指出,“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青少年英语教师不仅要深刻理解英语课程理念、课程性质、尊重第二外语学习的特点和方法,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来开展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乐于合作的优良品质和健康向上的人文素养。因此,如果在英语教学中能够借鉴他人之失,恰当运用分层教学法,不仅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而且对于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都具有积极而长远的意义。
二、常见误区分析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通过对一些分层教学的实践案例分析发现,“分层教学”之所以让一些学校和教师们感到为难,主要是对分层次教学的目的理解不深、对教学对象的需求了解不够,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盲目分层不仅给学生还给教师带来巨大压力。笔者认为,导致一些不当操作的根源始终是应试教育的“唯分数论”在作祟,这种“分数至上”的思想完完全全地将考试分数与学生能力画等号,导致对学生的片面不公正评价。这样的分层教学往往事与愿违,是对教育本质的严重曲解。其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分数排高低的“分层”误区
“唯分数论”是应试教育下的一颗毒瘤,它单纯地根据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排序,把相近水平的学生分到同一层次。无论是打破原班级建制的“分层走班式”教学,还是在原班级内的分层教学,这都是一种“粗暴”的“显分层”和学生的“被分层”。很多的实践案例都发现,越是“公正”、“明显”的分班,越容易带来消极影响,尤其是对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稳定的青少年。尽管部分优生的成绩会如预期般提高,但中等层面的学生由于缺乏竞争和优势榜样的带动,很容易安于现状、缺乏动力;低层面的学生不但没有产生积极影响,反而容易自暴自弃、逃避学习。总体看来,平均成绩提高并不明显,学生间的两极分化趋势反而越来越大。
(二)以层次定能力的“教学”误区
分层教学提倡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以期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然而,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决定了不可能有绝对整齐划一的分层。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以基础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为主,知识量和难度水平都不足以成为划分层次的唯一标尺。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敏感期,他们的可塑性强、变动性大。那些按照英语分数高低被分到中下层的学生原本只是暂时的“弱者”,如果长此以往地被“区别对待”、“减量降级”地分层学习,同一层次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往往具有趋同性,同层同学之间难以形成“帮扶”关系,班级内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久而久之,进取心消失殆尽,提升变得遥不可及。
(三)以成绩论成败的“评价”误区
“唯分数论”者视分数成绩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基于此的泾渭分明的分层,让被划分到高层次的学生很容易产生骄傲情结和对中低层次学生的不屑,“高手云集”的竞争气氛会让学生们更看重分数和排名,生生间缺少关爱与互助;被划分到中低层次的学生被贴上了隐形的标签,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导致对自我失去自信心,对学习产生排斥。这种不合理的分层操作不仅使生生间产生了隔阂,还加剧了师生间的不解和冷漠。不良的心理状态既不利于个人健康人格的发展,更不利于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等综合人文素养的形成。这些弊端问题的出现,与分层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实施建议
(一)实施原则
1.激励赏识原则。
心理学家赫洛克(E.B.Hunlock)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被试者分成四个等组,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实验结果显示,受表扬组和受训组都要优于被忽视组,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提升,被隔离组成绩最差。这个实验说明,在教育过程中及时地对受教育对象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表扬、鼓励和信任,能激发学习者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同时必要的惩罚是控制不当行为的有效信号,惩罚要适时适度。在分层教学中,往往因为过早对学生分层定性,而忽略了表扬和肯定带来的激励效应。所以,抓住时机、恰当运用激励手段,能够成为分层教学的有效助推力。
2.合作共赢原则。
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我+我们=完整的我。”绝对的我是不存在的,只有融入我们的“我”。任何一个人,要想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精诚合作。在分层教学中,由于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相近,教师往往重视学生个人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间的互助合作,尤其是不同层次、思维差异较大的学生间的合作。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效率;能促进学生间的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彼此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
(二)实施步骤
1.明察暗访,无痕分层。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其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对自我的认识也不清晰,但却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按照考试成绩的“明显”分班往往是肯定了少数人、否定了一大片,是对青少年学生的极大伤害。鉴于此,笔者建议实施不打破班级建制的“隐分层”模式。
教师在接触班级的最初几周内应处于静心观察期,不要仅用一次的考试成绩来给学生划分层次,而是通过对学生们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周期测试、行为习惯、学习潜力等多角度全方面的观察分析,“暗中”给予每个学生一个客观真实的评价和分层。根据班级学生情况不同,各层次比例也会不同,“优”的比例越大,说明班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越好。提高优生比例,缩小差生比例,这也是我们分层教学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分层过程一定要悄然无痕,分层结果仅作为划分学习小组、开展学习活动的依据,不能向班级学生公开。
2.班内分组,组内分层。
英语,首先是口语交际、思想交流的工具。英语教学离不开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与互动,传授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利于语言实践活动的开展。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团队中有了明确责任分工,在共同完成目标任务的同时,提高了学业成绩,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交际技能。
在普通教学班中,分组往往是随机或就近而定的。在分层教学的班级里,教师根据对班级学生情况的观察了解,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给他们分组。如一个36人的班级,可以每4人一组,共分成9个学习小组。通常每个组中有一位“优等生”、二位“中等生”、一位“后进生”。教师分组时还应关注到小组成员间的性格互补,这样既有利于生生间的合作互动,又可以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合理有效的分组,能让学生们感到团队的归属感,把给予学生个人的期待压力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让学生们在困难面前不再孤单无助,大大增强了他们敢于挑战的自信心。
3.组间竞争,跨层合作。
心理学上的激励理论告诉我们,适度的压力更适合个体的发展和成长。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英语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对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双方施加一定的压力,促进学生之间、老师之间适度的竞争,有利于师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显分组隐分层的模式下,教师并不需要给予组内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相同的目标任务反会让学生们感到教师的公平性。但是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显现出不同的能力水平。这就为小组成员间跨层合作、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由于语言的交际性特点,能力强的学生在小组中可以得到更多的练习机会,不仅提高自己而且带动他人;原本能力弱的学生在榜样的带动下也有机会突破自我,出色地完成更高层次的任务。
(三)教师指导策略
1.肯定优等,激发中后。
在隐分层的模式下,优等生并没有被集中起来,而是分散到各个小组中。通常这些优等生凭借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行为表现,能够很快在各小组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同时让那些只关注成绩,不善于合作的“孤傲”学生看到自己的性格弱点。及时对这些“德才兼备”的优等学生进行表扬,不仅是对优等生的肯定,更是给中等生和后进生树立模范和榜样。基于这些优等生来自于不同的小组和团队,无形中给其他成员增添了不少团队荣誉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进取心。
2.鼓励帮扶,适时拨导。
在分层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层次水平谙熟于心,也为教学活动中针对性的指导做好了铺垫工作。英语课堂学习中既有个体化学习过程,又有合作性学习活动,两者相辅相成。教师必须意识到简单地把学生置于小组中是不会奇迹般地产生效果的,为避免小组合作学习不到位,出现个别成员“包揽”任务,或某些成员无所事事的“搭车”现象,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拨尤显重要。在共同目标任务的驱动下,让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责任,鼓励有潜力的学生挑战自我去完成更高层次的任务。教师还要把握好对小组合作的评价标准,在不忽视对个人评价和结果评价的基础上,更应侧重于集体评价和学习过程的评价。
(四)学生学习策略
1.认清自我,树立目标。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自我意识逐步成熟,自我评价逐渐趋于稳定,并学会了较为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只有在自然的优胜劣汰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够通过观察、对比、反思,从而产生主动的完善自我、超越现状的动力。在自然班级中的隐分层,悄然为学生树立起身边的标杆和榜样,引导学生树立目标意识,进一步增强自我激励水平,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享受合作,勇于超越。
各层次间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是智慧碰撞、取长补短的好机会。斯莱文发现,在传统教学班级中,地位低的学生由于合作小组的成就而获得了他们的地位提升。同时,科尔曼发现对于成绩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由于在帮助其他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他们成为小组的“领导阶层”,这一地位的变化也会使他们更为自豪和更有信心,从而付出更多的努力进行自身的学习和帮助同伴成功。
四、结语
笔者在自己所执教的2个班级中进行了近一年的分层教学对比观察,通过实践发现,实施隐分层教学班级的学生在学习动力、合作意识上都明显优于普通班级。基于赏识激励原则下的无痕分层,充分尊重到每一位学生,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置于教学活动开展的首位,通过分组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各层面的学生创造取长补短、合作互助的平台。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差距、树立目标,逐步产生自我激励的原动力,班级内两极分化现象逐步缩小,更多的学生变得乐学爱学,敢于向更高层次挑战。
教和学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入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时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沟通,是促进师生双方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共赢过程。班内隐分层促使教师更加深入体贴地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真诚地为他们“量体裁衣”,关心他们的个人发展。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指导,灵活运用不同层次的指导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能力,增加了教学智慧。师生间大量的针对性的指导交流,既促成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班级气氛,同时是对教师个人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激励着老师不断去学习、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尹一心.分层次教学策略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扬州大学学报,2002.3:83-85.
[2]于立新.论分层教学之利弊[D].首都师范大学,2005.
[3]梁智.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的利弊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1.3:130-131.
[4]杨宇宁.小学英语分层教学实践研究[D].湖南大学,2013.
[5]孟冬梅.英语分层教学中激励机制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6.12.
[6]舒汉斌.中学英语分层教学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