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产业现状范文

医药产业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产业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药产业现状

第1篇:医药产业现状范文

内蒙古、辽宁、吉林、青海等蒙古族聚居地区疆域辽阔、资源丰富、水草肥美、气候和地理环境独特,蒙古族人民长期狩猎、放牧、逐水草而居的马背生活,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蒙医药学并创造出了寒热理论、滋补理论、三根学说、七素学说、脏腑理论、六基症理论等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成了防治风湿、心脑血管病、妇科、肝病、肾系疾病等类疾病的特效方法。蒙药品种多达2200余种,甘草、黄芪、麻黄、肉苁蓉等药材驰名中外。蒙医药学在实践中积累了近10000余种疗效显著的蒙药方剂,具有“生、猛、简、廉、绿色”的特点,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经验和显著疗效,是中医药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医药产品的消费理念和其他需求因素的变化,中蒙医药等民族医药产品的消费市场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同时,由于中蒙医药等民族医药具有药食同源、毒副作用低、疗效确切等特点,因而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这也为中蒙医药等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专业蒙药生产企业6家,另有数家中药企业同时生产少量蒙药产品。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等地,其中内蒙古最多,有5家专业蒙药制药企业。这些企业的设立时间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最新的在2005年建设完成。从产出收益情况看,除内蒙古奥特奇蒙药股份有限公司金山蒙药厂在2005年建设并取得生产许可证,尚未生产及产生效益外,其他5家专业蒙药制药企业全年总产值不足2亿元;其中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1家,产值1000万元以下的1家;年利润过1000万元的1家。但是各家企业均保持了非常高的增长速度,行业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30%,其中内蒙古奥特奇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下属企业乌兰浩特中蒙制药有限公司近4年来保持了100%以上的平均增长速度,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蒙医药治疗方面,内蒙古各个盟市及多数旗县、辽宁、吉林、青海等省的许多地区都有蒙医医院,其他综合性医院中也多开设了蒙医科室,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蒙医药教学方面,内蒙古医学院和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学院都开设了门类齐全、学科丰富的蒙医、药专业及课程,大批拥有博士、硕士学位及各种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在两校中授课。两校均具备了蒙医药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授予资格。

蒙药研究方面,以内蒙古蒙药技术研究工程中心为代表,已经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成为蒙药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生力军;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代表的国内著名药学高等院校已与内蒙古有关蒙药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内蒙古各个盟市及辽宁、吉林、青海等省的许多地区设立了蒙医药研究所,专业进行蒙医药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及传统理论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中国药科大学、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和内蒙古大学等大专院校,也在人才储备和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蒙药的发展已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形势。

二、蒙医药产业的优势

虽然蒙医药的发展基础还非常薄弱,发展的程度还很低,在全国的医药产业中只占据很小的市场份额,甚至与其他一些民族医药相比也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蒙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蒙医药拥有非常完善的理论体系

蒙医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蒙古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智慧结晶,是蒙古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蒙医药吸收了中医药、天竺医药、波斯医药等各民族医药的精华,加以融合与吸收,形成了独特、严谨的理论体系、治疗方法和用药理论,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了寒热理论、滋补理论、三根学说、七素学说、脏腑理论、六基症理论等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形成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成为我国民族医药中拥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少数医药体系之一,这为蒙药的发展打下了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蒙医药产业近几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蒙医药的历史非常久远,但是直到“十五”期间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研发机构的角度上说,2000年以前,蒙药产业几乎没有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研发机构仅限于各地的蒙医研究所及几所大学的研究力量,多年没有新产品推出,研发工作进展缓慢。2002年以后,内蒙古蒙药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天骄奥特奇中蒙药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等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相继成立,极大地活跃了蒙药的研究开发工作。内蒙古蒙药技术研究中心和北京天骄奥特奇中蒙药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仅2004、2005两年申报的蒙药新技术、新品种获得国家SFDA受理就达37种,大大超过了其他研发机构获受理品种数量的总和,加快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速度,提高了研发层次,同时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队。从教学的角度上来说,原通辽蒙医学院在联合了其他几所院校的基础上,在“十五”期间扩大为内蒙古民族大学,招生数量大大增加,专业类别和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内蒙古医学院的中蒙医学院和药学院均开设蒙医药课程,学科门类不断健全,2004年刚刚投资改建了蒙药综合实验室,2005年又新建了蒙药教学楼,教学能力和实验水平大幅度提高;特别是蒙药企业与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的紧密合作,更是为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从生产的角度看,2000年前全部4家专业蒙药厂的年总产值仅4000多万元,产业规模非常小。2001年后,蒙药产业开始进入加速期,各个蒙药生产企业的年增长速度均超过30%,乌兰浩特中蒙制药有限公司更是达到了每年超过100%的增长速度。2005年,几家蒙药生产企业的总产值已经接近2亿元,内蒙古奥特奇蒙药股份有限公司新建的全国蒙药生产能力最大的金山蒙药厂也正式竣工,并于2005年底获得了生产许可证。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蒙药产业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三)蒙医药已经得到了全国市场的广泛认可

近年来,从天然药物中分离、提取有效成分,进行新药研究是我国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蒙药属天然药物,疗效显著、毒副作用低,符合未来药物的研发方向和目前市场的需求,因此,蒙药的市场占有量不断扩大,目前已经遍布全国各个省市,并且在俄罗斯、日本、东欧等地也有很大的需求。在蒙古族聚居省区以外的北京、天津、武汉等省市也开设了蒙医医院,就诊患者非常多;蒙药的销售已经得到了全国各地市场的广泛认可,主要销售市场为长江以南的经济发达地区,并且创造出了“红城”“丹神”等一批蒙药知名品牌。蒙药产品“冠心七味片”更是在全国中药OTC市场销售中占有重要份额,证明了蒙药产品确切的疗效和市场对蒙药的认可。

(四)蒙医药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十五”期间,政府将生物医药列为自治区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将蒙药列为重点支持的领域大力扶持。2001年,成立了“内蒙古生物技术和中蒙药产业化科技开发领导小组”,由自治区主席亲自牵头,办公室设在科技厅,全面领导和协调蒙医药产业发展的有关问题。同时,各地方政府对本地的蒙药企业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推动了蒙药产业的发展。

(五)蒙医药产业能够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方面的原因,内蒙古及其他蒙古族聚居区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随着蒙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蒙医药已逐步成为所处地区的支柱产业。蒙药材种植基地对于解决当地的土地使用及农牧民脱贫致富问题,蒙药研发对于提升当地的医药文化水平问题,生产型企业对于解决当地就业问题等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这些企业对地方税收的贡献以及由于各个企业快速发展而带来的外部资金等,也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蒙医药产业的发展对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蒙医药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医药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是蒙古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蒙医药产业的发展,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蒙医药产业存在的问题

蒙医药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中药、西药甚至是其他的一些民族药比较,还面临着一系列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除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缺少产业化人才、缺少资本融通渠道、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普遍性问题外,一些现实状况也严重制约了蒙药产业的发展,其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基础理论的挖掘、整理和理论创新工作薄弱,从事本领域工作的人才缺乏

作为民族医药的一支,蒙医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成了一套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蒙医药的特色,也是蒙医药产业发展的源泉。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对继承和发扬蒙医药理论及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开展得还很不足,没有挖掘和整理就不能很好地继承,不能继承就更谈不上发扬和创新。目前主要是缺乏资金及人力的投入,使得此项研究工作举步维艰,长此以往,必将成为制约蒙医药发展的“瓶颈”。在蒙医药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由于缺乏蒙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骨干人才和在国内及国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青年专家,影响了蒙医药的快速发展。

(二)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的应用比例还不高

蒙医药是特点非常明显的医药科学,其指导理论、用药机理和制备工艺都具有鲜明特色。在世界医药行业技术、理念飞速发展的今天,蒙医药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应用。但是,由于基础理论的挖掘、整理及创新和突破不到位,在理论基础方面尚存在着一些学术争论与技术空白,这就造成了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比例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一些高新技术的应用比例也不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低水平重复开发,这就在根本上限制了蒙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速度。

(三)蒙医药资源保护性开发工作不力,质量标准低

由于部分蒙药的有效成分没有明确的定性、定量指标,含毒性的药品、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的检查不规范,加之分析手段落后,先进分析技术利用不够等原因,质量控制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我国地域广阔,有着丰富的蒙药资源,但存在对其资源分布、储量、生态状况了解不足的问题,加之蒙药所处自然环境的破坏、药材滥采滥挖现象严重及“重药用开发、轻药源培植”的急功近利思想,加剧了这类医药资源的破坏,需要尽快开展蒙药材的标准化完善和GAP基地建设工作。

(四)蒙医药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流

许多蒙药制药企业生产方式落后,产品的质量、疗效、稳定性缺乏保证,也缺乏原始的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目前,蒙医药企业还没有出现跻身国家500强和天然药物全国6O强的大型企业。多数企业尚未对产品的后续开发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或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结合体,缺乏根据自身市场反馈而进行自主开发新药的能力,无法真正构建产品的知识及技术壁垒,产品结构单一、雷同,必将加剧蒙医药市场的不正当竞争状况,极大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五)蒙医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

蒙医药的科研基础良好,研发人才层次、研发机构数量、在研品种类别等方面都不缺乏,但是由于蒙药地区跨东西范围极广,又分处几个省区,文化背景及地区差异较大,导致了蒙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需要一个机构最大限度地集约蒙药资源,引导其有序发展,形成合力。

(六)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有待改善

蒙药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有力推动,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需要有特殊的融资渠道。近年来,尽管内蒙古等地政府对蒙医药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蒙医药产业的历史也很长,但是蒙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的时间不长,促进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还不够完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蒙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发展计划的总体思路

积极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强调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作用,大力提升创新能力,以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制订目标,重点突破,以蒙药龙头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展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战略联合,集成各方优势,利用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在高起点上促进蒙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和提升产业化层次,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蒙医药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基础难题、填补蒙医药学术空白,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使蒙医药产业成为蒙医药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新亮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支撑。

第2篇:医药产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 中药材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建议;四川广元

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343-02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扶持、鼓励中药产业政策的颁布、实施,中药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适宜中药材种植的气候地理条件,加上政府的高度重视,广元市中药材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国内其他中药材产业发展强市相比,广元市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为此,对广元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浅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1 发展现状

1.1 资源概况

广元市现有中药材资源2 000余种,大宗药材327种,自然蕴藏量近10万t,杜仲、柴胡、天麻、川明参、油橄榄、银杏、金银花、瓜蒌等道地药材和大鲵、僵蚕、雄蚕蛾等名贵动物药优势产业带正逐步形成。广元市是科技部、工信部认定的国家柴胡道地主产区,旺苍被命名为“全国杜仲生产基地县”和“全国名特优经济林杜仲之乡”,青川天麻已通过国家有机农产品认证,苍溪被誉为全国“川明参特产之乡”。旺苍杜仲、青川天麻、苍溪川明参、汉王山大鲵、青竹江大鲵、广元油橄榄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境内杜仲、柴胡、天麻、川明参和大鲵等中药材享誉全国[1]。

1.2 气候条件

广元市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立体气候明显,山地气候类型复杂多样,适应多种植物生长。广元地处秦岭南麓,是南北的过渡带,既有南方的湿润气候特征,又有北方天高云淡、艳阳高照的特点。南部低山,冬冷夏热;北部中山区冬寒夏凉,秋季降温迅速。年平均气温16 ℃左右,年降雨量800~1 000 mm,年日照时间处于1 000~1 500 h范围内,无霜期220~260 d,这种优越独特的南北过渡型气候条件,起伏多变的地形地貌,丰富的中药材种植传统与经验,造就了广元市丰富道地药材资源。

1.3 产业基础

近年来,广元市按照“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中药种植为基础、中药工作为重点、中药商贸为纽带”的原则,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来推动中药材产业加快发展,促使广元市的中药材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全市已建成杜仲基地3.3万hm2,油橄榄基地9 200 hm2,银杏基地3 733 hm2,金银花基地1 400 hm2,柴胡基地3 667 hm2,川明参基地2 933 hm2,大黄、栀子、瓜蒌基地7 200 hm2,天麻基地200万窖。中药材基地总面积达6.17万hm2,产量达到6万t,产值达到7亿元。建成医药产业园区3个,入驻企业26家。涉及种养殖、加工、商贸物流等医药企业1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医药企业18家,涉及中药饮片加工、中西成药、化学原料药、中药保健品、医疗器械、兽药等。药品品种136个,其中国家新药5个、专利药品3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5个;兽药品种200余个。2014年规模以上医药企业产值实现32.5亿元,全市中药产业带动中药材种植区农户人均年增收380元。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规范种植水平偏低,资源保护与利用能力不足

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程度较低,中药材种植单产低,带动群众致富增收能力明显低于其他经济作物。中药材资源丰富,但滥采、滥挖、滥猎严重,大宗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品质下降,优势资源未能有效开发利用。

2.2 产业链条尚未完全形成,产业化水平较低

大部分药材以原料和初级产品出售,种植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与人才匮乏,导致对中药的系统研发严重滞后,企业竞争力不强,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不足15家。

2.3 药农组织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发展中药材产业,生产需要在交通、信息相对闭塞的大山深处、千家万户进行,但销售必须由经营企业、营销大户打理,这与一般的农业生产有很大区别。但广元市中药材生产多年来一直是药户独立经营,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更没有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药农由于信息不灵,对市场不能准确地分析与把握,跟不上市场需求步伐,盲目种植导致效益偏低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制约产业的健康发展。

2.4 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在药材种植、成分提取、标准制定、成药设备、产品研发等方面缺乏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精深加工及综合开发利用能力薄弱,围绕中药材大宗品种,形成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中成药、中药相关产品等全产业链的品牌产品建设乏力[2]。

3 建议

3.1 优化区域布局,提高规模化水平

中药材区域布局要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发挥市场机制在中药材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坚持最适生态原则,以道地药材和特色药用植物为重点,在最适生态区发展重点品种;坚持扶优扶强非均衡发展原则,重点扶持生产和产业基础好的优势区域;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对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各地要有重点地、科学地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贵、稀”品种作为主导品种来发展,并引导特色品种进行集约化经营[3]。南部低山丘陵河谷栽培区可主要发展川明参、柴胡;中部河谷走廊栽培区可主要发展黄姜(盾叶薯蓣)、瓜蒌、板蓝根;北部中山栽培区可主要发展杜仲、天麻、金银花、丹参等。

3.2 加强组织领导

各部门应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进一步强化对中药材产业的组织领导。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负责对中药材生产及产业化进行管理协调,加强对中药材产业的规划、指导、协调、管理和服务。要把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建立起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位、奖惩到位。

3.3 加强人才培训和技术服务,建设高素质产业发展队伍

要依托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农技推广部门、龙头企业的科技力量,形成市、县、乡结合的技术培训与服务网络。把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纳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作用,鼓励农业技术推广、科研机构兴办实体,到一线开展科技承包、科技咨询、科技服务。各地龙头企业要积极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合,加快技术、人才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加大对基地乡镇农业管理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指导、服务中药材产业的现代化管理、技术知识水平和能力。

3.4 依靠科技,提高规范化种植水平

提高中药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核心是科技。各地要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集中培育基地建设所需的优质种子和种苗。积极兴建规范化种植科技示范区,以科技示范区为核心,加强有关科研力量与龙头骨干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信息、人才等要素的集成,通过科技创新,形成一系列符合广元市实际的中药材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建立健全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监测体系,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中药材生产,全面提升其卫生安全质量。

3.5 扶持龙头,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各地各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集中资源扶持一批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中药材产品深加工、销售企业,加强企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协作,有力推进广元市中药材产业的集约化、现代化进程和产业链的延伸。切实加强龙头企业与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的紧密结合,要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力量,狠抓规范化、产业化绿色药材基地建设,使药材基地真正成为中药材产业链中的“第一生产车间”和主要支撑力量。同时,抓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契机,大力扶持科技型、加工型、生态环保型、外向型、劳动密集型民营业主对中药材产业的开发,以加速广元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步伐[4]。

3.6 增强风险意识,实现稳步发展

在发展中药材产业上,要坚持实事求是,特别是要让药农清楚地意识到发展中药材可能遭遇的种种风险,政府要与保险公司积极沟通,争取通过投保等方式适当降低风险。同时还要通过选择适宜畅销品种,坚持科学种植,强化技术服务,增强抗灾能力,尽量减少或化解市场风险、灾害风险及人为失误,提高中药材生产的效益,进而使中药材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张存龙,王润芳.甘肃中药材产业现状及未来开发的思路[J].中药材,2001(6):441-443.

[2] 何伯伟,潘慧锋,罗仁宏.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06(1):6-10.

第3篇:医药产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OTC;新产品;终端五力模型;原则

一、引言

终端是实现OTC新产品销售的最后一跳,也是促成消费者购买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于OTC新产品的上市工作而言,在传统4P基础上确定价格、渠道、促销等策略之后,终端的策略是推动产品销售的策略核心。

二、医药行业OTC药店零售终端的现状分析

(一)药店零售终端的类别

根据目前国内药店零售市场的情况,按药店目标消费人群的不同,国内的药店大致可分为以下5种:传统药店(主要零售各类药品);社区便利药店(零售售药品,兼营日用品等);专业或专科药店(主要销售处方药或某一类药品,如肿瘤科、糖尿病、皮肤科用药等):平价药品超市或大卖场(主要零售各类药品,以低价吸引顾客);医院新特药零售药店(多为医药流通企业和医院联营,专门针对该医院开出的处方而设)。

(二)OTC药店零售终端的现状特点

第一,单体药店的数量越来越少,连锁药店越来越规范、系统,各连锁药店的跨区域、跨地区经营越来越多,数量和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

第二,经营面积小,店员素质差的小型药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销声匿迹。部分低于40平方米的药店被淘汰出了药品零售市场,而取而代之的都是符合国家GSP认证要求的规范的药店。这将使我国的药品经营企业严格依法经营,日常的管理也将进一步规范。同时规范化的管理也提高药店的工作效率和店员基本素质与专业知识。

第三,市场环境竞争的加剧使药店单品利润普遍降低,提高药店整体销售额即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成了药店经营的主体思想。同时经营重心转向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不断在购物环境和服务水平上进行调整,以适应来自消费者的压力。

第四,药店经营多元化。从单纯卖药品到卖健康,再到卖健康美丽、健康便利。例如,增加保健品、名贵中药材,增加非药品如化妆品、日用品等健康相关的产品,以及引入方便食品、饮料、日常消费品、彩票、电话卡、公交卡、报刊、打字、复印、干洗、冲印、订票、公用电话等服务项目来提高药店整体盈利水平。

第五,加强与供应商及生产厂商的战略合作,充分利用药店场地资源获取非销售带来的利润增长,如产品上架费的收取,店内产品广告费,产品卖场陈列、堆头,产品促销活动费用以及厂家促销人员的管理费用等等。

面对终端药店的改变,OTC厂家相对应的终端工作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尤其是在目前药店连锁加盟的火热事态下,药店的特性已经不能简单地把药店分为A、B、C三级进行管理和工作了。

三、医药行业OTC新产品上市的终端策略原则

OTC新产品的药店终端策略,在渠道策略的基础上,要紧密围绕“终端突破、侧翼进攻”的工作核心,多样化、多途径、多方式、多手法、针对性地夯实“终端竞争”基础,全面提升OTC新产品在零售终端的铺货力、陈列力、宣传力、促销力和活动力,从而实现“提升终端销售”的终极目的,全方位实现OTC新产品的销售拓展。

为确保终端策略的实施效果,在新产品上市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是在战略上重视和落实终端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必须在现有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尽可能优化工作流程和方式,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使品牌资源在终端有最大的产出。

因此,OTC新产品上市的终端建设重点考虑遵循以下原则:

原则一:突出和优先保障重点。好钢用在刀刃上,抓大放小。将终端药店及终端工作重新进行评估分类,将有限资源集中在重点终端使用,重点终端重点保障,优先投入,实现资源使用的最大的投入产出。首先,对终端进行详细的科学记录分类,筛选并确定目标终端。通过用制定的表格对药店终端信息进行详尽的记录,并对其进行对分类,有效地实现OTC及终端建设工作的重心划分,使OTC的工作开展更加有效,终端建设的投入更具有针对性。终端信息化管理:通过5级15位编码实现终端资料信息化管理,方便资料的分类管理及分析应用。例如,终端编号:510080-21A0041AE(见图1)。其次,从OTC队伍负责的110家目标药店中选取80家作为重点保障药店。为了规范管理,要对每个OTC人员的维护目标药店数界定为110家。出于OTC新产品上市的效果考虑,每个OTC代表重点保障的目标终端总数为80个。其中,销售好的终端数目约占40%,为32个,但要投入60%以上的精力:销售一般的终端数目约占60%,为48个,投入40%左右的精力(见表1)。

原则二:强调标准化和可执行性。在现有的终端执行力的基础上,制定严格但切实可行的终端执行标准,必须保证所有的目标终端能够按照相应的基本标准投入,投入率100%,达标率100%。若要进行更大规模的投入(如大型堆头、户外、橱窗等),必须由市场部统一规划、审批方可投入(见表2)。

原则三:分阶段实施,加强监控,力求实效。整个终端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同时要在组织上保证专业引导和监控管理到位,真正落到实处,抓出效果(见表3)。

第4篇:医药产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发展策略

在最近的20几年时间内,以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为作为代表的生物科技的发展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企业界及科技界的广泛关注,大量的专家指出21世纪将成为生命科学的时代[1]。在生物工程研究及应用领域最活跃并且发展速度最快的就属生物制药,制药技术已经获得了生物科技领域中60%以上的研究成果,现如今总销售额远远超出10亿美元的生物产品大部分都出自于生物医药。因而,生物医药产业成为了21世纪的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

1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的难题

1.1药物创新研制和产业化水准较低 自1985年左右开始,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开始迅猛发展,目前处于"厚积薄发"的时期。对药物的创新研制[2],不断可以为企业带来品牌效应,更能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所以生物医药产业在我国各项资金的支持下,渐渐的从模仿制造变为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新经济增长的重点产业。但是现阶段的药物创新研制和产业化水准依旧较低,我国具有相应的基因工程技术而进行药物生产的企业仅为整个生物制药企业的1/3左右。

1.2缺少健全的生物医药产业化的制度 科技成果的转化决定了其对经济发展所达到的贡献度。但是,目前的生物医药研究的资金相对短缺,成果转化的渠道不宽广等原因,导致我国现阶段的生物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率依旧较低。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缺少技术转让的制度。针对产业科研来讲,唯有将科研院所研发所得到的成果迅速的被企业及市场营销推广,才可能实现高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

1.3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短缺 各生物医药企业出现严重的人才短缺情况,大多是机械工程、生物工程等方面人才短缺严重,同时资金运转、项目运作、市场拓展人才也比较紧缺,特别短缺的是从事生物医药评估、合作及市场运作的专门型人才,现阶段从事生物医药产业的重点人员是一些中专或是大专生,由此可见,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迫切需要高层次的人才加入,来推进生物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2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的方案

2.1以市场为主导来展开生物医药技术的开发研制 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开发研究工作大部分是由我国各级科研机构完成的,研究人员自主选择研究目标,并没有顾及到技术的市场可接受性。这种科研制度知识我国的科研工作比较盲目,没有考虑市场需求及服务于企业的要求等。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发展,同时也浪费了我国的科研资源。

因此,强烈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本着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展开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状况的调研活动,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医药产业发展战略,明确指出重点发展的领域及产品种类。所制定出来的战略不仅应该符合国计民生的需求,同时要顺应市场的认可并以市场为主导。这样,我国的各级科研部门就可以依据这个战略进行有目的的开发研究工作,所研发出来的医学成果也能够充分的考虑到市场的发展需求,更容易得到企业及风险资本的接受。

2.2加大生物医药的人才培养 培养及储备专业化人才是保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根本。生物医药人才的储备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其中最高效的方式就是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及方案,培养并引入具备一定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及营销能力的中、高端人才,来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我国各类高校也应该结合自身的优点,创建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对能够掌握生命科学发展方向及前言、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及医药特色的生物科技应用型高端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2.3建立科学的生物医药产业标准 优良的生物医药产业标准为生物医药产业的进步及市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标准。我国在建立生物医药产业标准时要考虑产业的上升能力[3],进而着重的引导生物产业朝着快又好的方向发展。同时,我们要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生物医药产业标准的研制,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优点,建立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物医药行业标准。

2.4通过政府开展的采购措施来降低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风险 ①应该把一些治疗症状广泛、疗效显著、安全性能较高并且价位较低的生物科技药物加入到目录,来开辟出生物医药产业的早期市场,将大量的资金引入到这个领域来,来缓解科研中的资金压力,使其在短时间内能够达到突破性的进展,重点是使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一个优良的产业链,进而将整个产业带入良性的循环的轨道。②目前将生物科技药品加入医保目录还有很大的难度,解决产业化资金问题还要找到更好的办法。比如,利用企业内相关产业的多元化来发展资金的初始积累,来达到企业的盈利,进而为生物医药科研提供充足的资金,以确保企业的长期发展。这有可能成为现阶段生物制药类企业发展方式中最可行的一种方式。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企业就可以进行灵活的创新,或者同科研机构合作研发;或者买断技术进行产业化发展;或者企业内部完成一部分研发,实现企业创新技术主体的创新模式。总之,利用多种模式的建立及下游推进上游的模式来帮助企业完成内部产业链的建立,促进科技创新和资金支持的良性发展的局势。

参考文献:

[1]丁锡申.中国基因工程产业化发展历史、现状、存在问题与国际的差距和发展战略[J].生物工程进展,2011(19).

第5篇:医药产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策略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进步,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产业规模成倍扩张,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全球医药行业争相追逐的新竞争点,尤以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占据主导地位,他们所制造的生物制品正大量涌入我国医药市场,对我国还处在新兴阶段的生物医药产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挑战当前,我国必须根据国际贸易形势和具体国情,制定积极有效的进出口贸易政策,进一步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帮助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站稳脚跟、冲出国门。

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总体来说,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较晚,经过了将近20年的发展,到目前,全国已注册的生物技术公司数量达到了900家,这些公司主要以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制为核心,其中相当一部分已颇具规模。自2003年以来,全球生物医药市场增速在10%以上,而我国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5%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高技术产业利润额达3903亿元,远高于其他制造业,发展潜力巨大。

但是,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还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尽管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整体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从地区分布上来看,我国的生物技术公司主要分布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的“传统优势地区”,且大型制药企业数量较少,我国掌握专利的原研药也很少。与此同时,世界领先的一些著名药企,如诺和诺德、辉瑞、罗氏、拜耳等,纷纷注资在中国建立药物研发中心。这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制约。

二、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1.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等基本要素。由于生物医药产品有其显著的特点一一技术含量高、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大且存在研发失败的高风险,投入资金、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等基本要素成为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敲门砖,其中尤其以人才技术最为关键。

尽管我国已存在多所如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协和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等培养高层次生物医药人才的研究机构,我国的人才储备仍远远跟不上生物医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同时,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稀缺,也导致了相关企业难以进一步扩大规模。

2.对生物制品的需求与供给。在大健康产业链中,生物制品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环。这些制品包括酶、疫苗、血液制品、生长因子、体内外诊断制品及其他生物活性制剂等,随着21世纪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药行业的发展,这些制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以疫苗为例,2015年,疫苗总批签量超过7亿份,而随着我国人均经济消费能力的提高,具有高技术含量、高价格特点的二类疫苗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在2010-2015年期g批签量稳步上升。

但是,我国医保中生物医药制品涵盖范围较窄也导致了对我国生物医药产品需求量一定的限制。

3.政府出台的扶持性政策2015年3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加快推进制造业升级。规划中提出了十大重点领域,其中就包含了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规划要求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重点包括抗体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等。作为未来10年的导向标,《中国制造2025》将会引导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战略性转型,推动其进一步繁荣发展。

三、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1.高校:储备高水平生物医药人才.高层次生物医药人才的储备需要“开源”和“回流”,一方面国内医药类专科高校和综合性高校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院系需要集中培养生物医药研发、生产、监管、销售等相关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国家可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国外华裔及出国留学的尖端人才回到祖国,投身我国生物医药产业。

2.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2012年国家出台的《生物技术发展规划》中曾明确提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的战略目标,在国家为企业提供政策扶持等平台上,我国生物医药企业能够通过独立自主地研发和生产创新药和仿制药、提高药品质量、改善营销策略等提升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3.国家:完善生物医药行业相关政策法规。目前,我国的药品监管审批制度存在审批十分严格,临床实验阶段监管反而宽松的现象,易造成企业责任意识淡薄、药品质量较低的后果。为此,CFDA(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可学习欧美发达国家的政策,采用放松审批、加紧监管的方式,有助于缩短原研药的研发周期。

第6篇:医药产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SCP;医药产业;产业集群;市场结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090-02

SCP范式是在产业组织理论发展演进中由主流学派哈佛学派创立的经典分析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Paradigm,首字母缩写为SCP)。其中,特定的市场环境决定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而决定了市场的绩效。因此,市场结构是SCP范式的基本概念和永恒主题,它是指在特定市场中,对厂商规模及分布、进入退出壁垒、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等因素的分析和考察,并由此总结出该特定市场的竞争形式。分析医药产业集群的市场结构可以从根本上挖掘提高医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为医药产业集群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建议。

1 通化医药产业集群概况

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全市2/3是山地,由于长白山地区天然蕴含着丰富的药用动植物资源,早在计划经济年代,通化市就有了十几家以长白山中药材为原料的国有和集体药厂。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医药市场对中药市场的升温,通化市内纷纷兴办药厂,老百姓办药厂的热情空前高涨,政府因势利导,提出了利用长白山药物资源建设“医药城”的产业发展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通化市现在已然成为了一个以药品生产为主导,医药教育、医药科研、医药商贸和中药材种植为补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现代中药、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医药出口基地、长白山中药材基地和国家优秀特色产业基地。

据统计,2006年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内有企业数量84户,4.5万人从业,拥有“东宝”、“万通”、“修正”、“斯达舒”等知名品牌,生产各类药品15075t,全市医药工业完成产值103.7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连续19年居吉林省第一位。集群的增长率从1995年实现产值7.4亿元,发展到2006年的103.7亿元,年均增长29%。“十五”期间医药工业年均增长25.1%。医药产业已成为通化市的第一支柱产业。

2 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可以通过市场集中度指标、产品差异程度、厂商进入退出的壁垒、厂商一体化或多样化经营的程度、规模经济等来描述。

2.1 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结构的主要指标,他是指产业中规模处于前几位的厂商生产、销售、资产或职工的累计数量占整个市场的份额。通常采用CRn表示,其计算公式为:CRn=∑Xi/X,式中:n为企业数;Xi表示居于市场第i位的企业生产、销售、资产或职工等的指标数值;X表示整个市场的生产、销售、资产或职工总数;CRn表示最大n家企业的集中度(通常取3,4,5或8,10家企业),其值介于0和1之间,值越大表示市场越集中。一般而言高寡占型的行业的市场集中度CR8一般应大于40%,寡占型的CR8一般应在30%与40%之间,低竞争性的产业CR8则应该大于20%。

市场集中度应用在医药产业集群上,可以用某一个地区的医药产业集群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值来表示。其值介于0和1之间,值越大表示此地区的医药产业集群越积聚。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市场集中度很低。2006年全国医药业总产值5536.9亿元,通化市医药总产值为103.7亿元,市场集中度=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总产值/全国医药总产值,即103.7亿元/5536.9亿元*100%=1.87%,这与浙江一些产业集群占全国份额超过30%的比重相比差距甚大。

市场集中度低使得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难以形成居于全国前列的大集团,难以达到体现医药产业规模竞争特点的较强的竞争力,多数企业面临着在将来竞争中被击败的危险。

2.2 产品差别化

产品差别化是决定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因素。产品差别化有利于地区医药产业集群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有力抵御同行的竞争和政府的降价政策。产品差别化可以独立的形成市场价格,防止重复生产导致的恶性竞争,并最终获取丰厚的利润。

产品差别化程度的高低可以借助需求交叉价格弹性Exy来衡量。按照需求弹性理论,如果相关产品价格的上升或者下降对产品的需求量影响都较小,则产品之间的差异化程度高,反之,则产品差异化程度低。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内很多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药品雷同,产品差别化小,小企业间互相模仿,如降糖胶囊,在通化就有七家药厂生产。如此同质化的产品必然会导致集群内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企业通常用压价竞销、仿冒伪劣、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方式达到短期的热销,这种低劣的行为导致柠檬市场的出现,即高品质产品最终被低品质产品驱逐出市场,严重损坏了整个医药产业集群的声誉和地区的形象。同质化的产品也会使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降低,当市场需求旺盛时,集群发展繁荣,当市场需求萎靡时,集群内企业都将处于停产状态,严重影响了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3 进入和退出壁垒

我国的医药行业的进入壁垒主要是国家的政策法规强制规定的行业准入制度,比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实行的制药企业GMP强制认证制度、GSP强制认证制度,并修订了《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这使得医药企业的进入壁垒大大提高了。提高了行业的进入壁垒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医药产业小、散、乱的格局,但是,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下,国家政策并没有按要求严格执行,我国医药市场的低集中度格局没有彻底改善,与国外医药市场的高寡占性形成鲜明对比。

我国医药行业的退出壁垒主要是由行业的沉淀成本高造成的。由于医药行业投资成本较高且专用性较强,导致效益不佳的企业不能及时撤出,退出壁垒较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政绩观使得政府阻止一部分企业的退出,也增加了退出的壁垒。

我国的医药产业集群的进入和退出壁垒不仅具备了医药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的特点,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由于医药产业集群内部较完善的配套设施、技术信息、相关技术人才、医药市场资源等,有利于企业的衍生和创建,所以产业集群能使集群内企业的进入壁垒降低。并且集群内的退出壁垒也较低,因为在同一产业中部分企业退出,养老、失业保险等社会制约因素反应不会太强烈,加上群内为生产的金融与咨询等服务业较为配套,市场发育相对健全,企业可以通过产权交易或企业并购的形式退出产业。这使集群完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具有“累积因果”的加强过程。另一方面,对医药产业集群外部的其他企业,则增高了企业进入或退出的壁垒。因为现行企业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包括绝对成本优势、产品差别化优势、企业所拥有的隐含经验和学习能力、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度以及金融方面的支持能力,足以形成相对于群外企业而言的进入壁垒。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主要生产中成药,生产技术含量低,工艺简单,因此进入壁垒较低,过多的竞争对手争夺同一市场,竞争情况严重,通化市大约有50%的企业均为中小企业,他们散乱的独立分布在集群内部,企业间缺乏合作和沟通,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机制尚未建立,由于人力、资源、资金缺乏,单个小企业没有技术创新的能力,区域内也没有形成区域创新网络。同时,国家的许多强制性政策的实施,不仅增加了在位企业的沉淀成本,同时也加大了企业退出行业的壁垒,因为一旦企业退出行业,企业前期的巨额固定资产投资就无法收回。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市场内现有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非价格竞争和价格竞争都变得更加重要。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我国通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市场集中度偏低、产品差异化小、进入集群壁垒较低而退出壁垒较高,这样的市场结构严重影响了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集群内企业竞争激烈而合作与创新不足,不利于集群优势的发挥。

对于通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市场结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鼓励行业中的大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具有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鼓励小企业联合重组,有效整合企业各项资源,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提高产业集群内的市场集中度,形成合力发挥产业集群整体优势作用。

(2)努力通过差异化战略打造竞争优势。目前通化医药集群内企业利润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过分依赖价格竞争,而经营雷同现象严重。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实施差异化战略,如果在确实具有成本优势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将稳定的低价策略作为自己竞争优势的根本;但如果在没有明显成本优势的情况下,则可以在产品、服务、环境、便利和体验等某一方面形成竞争优势。

(3)加强市场进入管制,规范批准和认可准入制度。国家有关部门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严把医药企业的准入关,提高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现状。在降低退出障碍方面可通过以下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明晰产权,重构多元产权主体。目前,我国已出现了一批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医药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要靠这些企业通过兼并的方式进行,这也是增强医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培育、扶持并规范市场中介组织,为企业的市场退出提供整套服务,包括提供资产或产权交易的供求信息,设计产权转让方案,提供资金支持等,有效地协调资本运转。

参考文献

[1]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孙国君,邱家学.试论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J].中国药房,2003,14(5):260-262.

[3]Schmitz, H. and Nadvi,K. “Clustering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troduction ”[EB/OL].省略/locate/worlddev,1999.

第7篇:医药产业现状范文

《当代贵州》:董局长您好,首先对您接受本刊的专访表示感谢。近年来,贵州医药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请您具体谈一谈贵州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

董穗生(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我省现有药品生产企业162家,药品经营企业5483家(批发、零售)。2000年以前,我省医药工业发展较为缓慢,截止1999年底医药工业总产值仅为25.03亿元,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处于倒数第二位。2000年元月我局成立后,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局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经过深入调研,针对我省医药产业的现状,找出了我省医药产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即企业体制、药品地方标准、资源的整合、科技管理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经过认真论证分析,我们提出了正确运用监管手段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的工作思路确定下来后,全局工作人员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我省医药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止2005年底,全省医药产业销售回款已突破85.4亿元,平均每年以25%的速度递增,高于全国平均18%的增长速度,2006年突破99.1亿元,也高于全省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同期发展速度,排名跃居到全国同行业中上游水平,实现了跨越式的快速发展,同时解决就业人员约30万人。目前,我省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医药企业达15家,贵州益佰、百灵、神奇制药已进入全国中成药工业企业50强。

《当代贵州》:贵州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取得骄人成绩的原因是什么?

董穗生: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加强领导的结果,是我局全体工作人员和贵州医药行业全体人员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结果。在贵州医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首先是积极向国家争取各种政策,充分利用国家对民族药发展的政策,抓住了地方药品标准和民族药上升国家药品标准的契机,通过宣传我省民族药的特色和多次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协调沟通,得到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其次是积极推进引导企业资产重组、兼并、联合、实行股份制改造走民营化的道路。我省原有医药企业大多为国营或家族式民营企业,我们通过国家对企业实施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契机,引入企业实施改制重组。目前,除一家国有企业等待破产外,其余全部重组为民营股份制企业,并且我省大多数药业企业已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第三是利用我省中药民族医药资源优势,鼓励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业。目前已形成企业加农户联合人工种植中药材、民族药材的格局,并初具规模。第四是加大新药开发促进品种结构调整的力度。积极鼓励企业引进科技和管理人才,帮扶和指导企业不断提高新药的研发能力,促进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与企业的结合。同时鼓励省外知名企业、科研机构携带新技术新产品与我省联合申报新药,从而使我省开发新药数量明显增加,近几年来共获得国家局批准成功开发上市的新药53个。

《当代贵州》:苗药在贵州医药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请问我省苗药产业发展前景如何?

董穗生:目前,我国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我省苗药产业的发展更是喜人。在我省少数民族中苗族人口最多,苗族医药文化沉淀最为深厚。苗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苗药的价值在国内外引起了越来越多地关注。我省苗药产业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经过几年发展,以苗药为代表的我省民族药工业异军突起。我省苗药在全国创造了六个第一:申报品种数量全国第一,申报品种评审通过率全国第一,品种剂型的数量占全国第一,民族药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的数量全国第一,民族药的销售量全国第一,获得中药民族药独立知识产权证书的数量全国第一。今年,《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出台,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这将引导和带动我国整个中药、民族药行业的发展。我省苗药产业的发展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国家政策的扶持、社会的广泛认知,如今又面临新的良好发展机遇,相信我省苗药产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代贵州》:作为承担着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职能的部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壮大贵州医药产业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董穗生:监督管理是手段,发展才是最终目的。我局作为全省药品监督管理和综合监督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管理的职能部门,主要是充分运用监、帮、促相结合的手段,大力推进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来促进全省医药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局自组建以来,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已初步形成了富有本省特色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依法行政工作体系,并且我们始终把依法行政作为我局开展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通过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改进机关作风、确保监管工作服务于我省药业经济的发展。举一个例子,今年我省药监局行政受理服务中心正式开始运行,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生产许可证核发、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核发、GMP、GSP、GAP、GLP、GCP等认证、药品广告、保健食品广告等省政府确定的35项行政审批项目,皆可在此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一次性收费、限时办结。行政受理服务中心将其工作人员实行定期轮岗,减少管理相对人与实施行政许可经办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以提高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执行力和公信力。通过一系列的监、帮、促相结合的扎实工作,为我省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环境、实实在在的服务和有力的支持。

《当代贵州》:下一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促进贵州医药产业发展方面有什么打算?

董穗生:近年来,我省医药产业发展得比较快,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加快前进的步伐。下一步,我省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监管理念指导实际工作,促进我省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将我省医药产业打造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医药产业的主体是制药企业,因此这个工作的重心是如何加快我省制药企业在现有基础上更好更快地发展。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一是要真正转变观念,正确履行职能。根据现阶段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发展趋势,探索和改进监管方式和手段,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科学监管理念融入到履行职能的过程中。二是加大企业合理的资源配置。我省医药企业规模还比较小、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化开发需要更多“龙头”带动,因此要进一步引导企业走兼并、重组、联合的路子,培育我省医药产业的“巨人”企业,形成我省医药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格局。三是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品牌意识。制药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产品,产品优势是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引导和推动制药企业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创出更多的知名品牌,真正推进我省医药科技的进步和医药产业的壮大。

《当代贵州》:贵州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快速发展,对各行各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有哪些启示?

董穗生:近年来,我省医药产业高歌猛进,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就从全国倒数第二跃居到全国中上游水平,并且发展势头良好,继续向全国先进行列跃升。这是我省上下齐心,共同努力的结果。对我省发展的启示谈不上,但我把在近几年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谈一下,和大家共同探讨我省的发展问题。

首先,落后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奋起直追,切实做到能快则快,我省一些行业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缩短与其他省区市的距离,而且还可以实现大的跨越和超越其他省区市。

其次,一个行业的健康成长,有赖于良好的发展环境。如我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搞好行业监管,净化市场环境,使我省医药产业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中快速发展。

第三,要找准自身优势,突出重点,增强核心竞争力。我省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充分发挥民族医药的特色和区域资源的独特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赶超其他省区市。

第四,要注意研究国内国际市场,紧紧把握行业发展脉搏。要抓住产业发展机遇,就要对国际国内市场前景、技术发展趋势等有透彻了解,抢占制高点,以新技术、新产品赢得市场。

第8篇:医药产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金融支持

一、生物医药产业与金融支持的供需分析

(一)需求分析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周期长、高风险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它对资金需求的特殊性。高技术性决定其发展需要高端技术和人才的强力支持;高投入性决定其在产品的研发、厂房的建造等方面需要大规模的资金作保证;长周期性表现在新药从研制到最终被需求者认识和接受需要很长的时间;高风险性体现在其技术、市场、管理方面存在极高的风险。而高端技术和人才需要资金,高投入需要资金,产业化的长周期需要资金,控制高风险也需要相应的资金来维系。

(二)供给分析

2012年湖北省金融运行基本平稳,造成融资难的原因并不是资金紧张,而是资金的供求对接不成功: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银行遵循稳健经营的原则,不愿意贷款给发展不成熟的新兴产业;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体系中有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地方产权交易所等。主板和中小板适合比较成熟的大企业发展,创业板虽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其制度缺陷还有待完善;地方产权交易市场管理混乱,需要进一步规范,以更好地满足股权融资。总之,目前的融资体系很难满足生物医药产业的融资需求。

二、湖北省金融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问题

近年来,湖北省政府将大量的社会资金引导到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中来,商业银行对该产业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信贷投放力度明显加大,证券市场也为该产业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但该产业的金融支持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政府引导不够。湖北省的政府投入既少又分散,一方面多部门运作,另一方面支持的项目也往往多而散,难以在产业化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尽快形成突破。

(二)商业银行支持力度小。主要表现在:1、总量不足。众多生物医药企业由于风险高、规模小,无法满足银行对企业信贷的考核要求。2、结构失衡。各银行出于贷款安全的考虑,仍比较倾于向大企业和传统企业贷款,而大多数中小型生物医药产业由于风险高、信用等级偏低所获信贷支持力度则相对较小。

(三)上市门槛过高,证券市场融资难。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门槛较高,对企业经营年限、盈利状况、最低资本规模都有明确的额度要求。这对于生物医药产业而言显然要求太高。截至2012年底,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有上市公司7家,其中主板公司6家,中小板公司1家,还没有公司在创业板上市。相比与生物医药强省江苏和山东,无论是在上市公司数量上,还是在股本市值方面,湖北省仍有较大差距。

(四)缺乏健全的担保机制。由于湖北省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起步晚,存在以下问题:1、法律制度建设滞后,如信用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风险处置等方面法律规范均是空白。2、注册资本不实,运行不规范。有的信用担保机构在注册成立后,抽逃或挪用资本金;有的信用担保机构资本构成中现金资产偏少,实际担保能力弱。

(五)风险投资机制不够完善。虽然湖北省风险投资的发展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现有的风险投资资金供给仍不能满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资金要求,主要原因有:1、资金来源渠道少。目前湖北省创业风险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拨款,民间资本参与创业风险投资热情不高。2、创业投资资金规模不大。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经验来看,创业投资年投资额一般相当于当年GDP总的1%左右,湖北的投资力度远远达不到这种标准。

三、改善金融促进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准确定位,继续加大政府投入。1、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适当加大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生物医药产业专项创业投资基金,引导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2、完善生物医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运用税收补贴工具加大对成长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生物医药企业的支持力度。

(二)完善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体系。1、建立合理的项目评级授信体系。根据行业特征、技术成熟程度等因素细分市场,以建立科学的目标客户选择机制,提供专业化的融资服务。2、加强风险管理。通过与产业主管部门合作,共享各类信息,并加大与信托、担保公司等的合作力度,降低银行损失风险。

(三)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资本市场。1、培育和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做大做强非银行投融资业务;2、加快完善创业板、场外证券交易在内的资本市场;3、积极探索其他直接融资形式和资本形成机制,不断把民间、社会资金及境外资本引到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上来,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规模,形成新的创业投资产业链体系。

第9篇:医药产业现状范文

【关键字】产业价值链 生物医药产业 海门生物医药产业

近十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从国际现代生物及医药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成功经验来看,产业空间集群(生物医药产业园)是实现我国医药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选择,是促进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化,培育新兴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全国现有省级以上生物医药产业园400多个,产业领域覆盖中药、发酵工业、生物制药、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以上海张江、江苏泰州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经过几年的发展,在产业特色、科研队伍和公共技术支撑能力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基础,为带动国内医药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地方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海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化工(医药)业是海门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作为科技含量最高高新企业最密集的海门市临江新区,先后被评为首批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园和首批南通市新型工业化特色产业基地。海门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布局在临江新区(见表1)。

近年来,海门市充分依托化工园区的资源优势,致力引进和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生物技术产业链延伸,新医药、新材料产业聚集发展,精细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做文章,形成了一批具有强劲竞争力和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目前,海门市正在集全市之力,在临江新区打造生物医药发展新引擎——海门生物医药科技创业园。科技创业园总投资9亿元,占地面积500亩,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功能上分为公共实验平台、孵化创业区、服务外包区、GMP中试生产区、商务办公区、会展中心、公共服务配套等七个板块,集科学研发、企业孵化、服务外包、产品中试、GMP工厂为一体。该平台自搭建以来,海门市先后与美国北卡中美生物协会、新加坡奔腾国际加速器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搭建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合作平台,并且已成功吸引药明康德药物制剂、广东LED用高端有机硅灌封胶新材料等项目入驻。

2011年,新区完成工业应税销售36.9亿元。其中,医药产业占了近80%,已经成为全市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新区区域面积50平方公里,高新企业超过100家,正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以省级高新区的创建为目标,重点发展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能源材料、循环经济类产业。

二 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内涵

价值链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如图1所示)。波特当时将价值链描述成一个企业两类价值活动: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前者包括进货后勤、生产经营、出货后勤、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后者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等活动。

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是由技术链、资金链、信息链和物质链链化而成并构成一个可以发生价值传递的价值系统。

第一,技术链以研究开发作为开端,将科学转化为技术,再通过实验、试验、临床阶段和生产加工阶段等来实现上、中、下游技术链化的发展过程。知识创新是产业链的源头,而市场则是产业链的终端。生物医药产业链具有显著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双重驱动性。

第二,资金链是以政府、企业和资本市场为资金供给主体,通过资本的流动与运作完成资源到资本的转化过程,从而获得增值的契机。根据美国经验,生物医药产品在其产业化过程中,上、中、下游的资金需求比例一般为1∶10∶100。

第三,信息链是信息流动和知识传播的载体。生物医药产业的显著特点是知识高度密集,而人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因而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很大。

第四,物质链指除了原材料的采购和中间产品的流通外,还包括药品采购、包装、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通过营销将药品送达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即药品供应链物流系统。这是产业做强和延长产业链的关键,这个环节主要由医药流通企业和医疗机构完成。

技术链、信息链及物质链互为关联且均与资金链息息相关。药品从研发到送达消费者手中主要以“四链”为纽带,在这个链化过程中,知识创新和营销渠道是产业价值链的“链核”,只有把持住“链核”,才能占长期优势地位。价值系统各要素有效整合可使产业链的整体利益最大化。

总之,产业竞争的实质是价值链的竞争,谁掌握了行业的关键技术,谁就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拥有了产业内的最大利润,从而取得竞争优势。生物医药因为研发费用高、产业周期长、产业链复杂、受专利保护时间长、风险高等特点使其行业壁垒极高。我国近年来生产的化学药和生物药中,自主新药研发不足3%,显示出跨国制药企业在研发方面对中国市场的垄断。如图2所示,大型制药企业在我国的投资和布局呈现出生物医药产业典型的微笑曲线特征。

三 建设基于产业链条式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对策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对提高产业集群效应、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扩大产业规模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园区规划、区域功能设计、入园企业的审核、配套服务与设施建设方面,如果忽视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动力——产业链条式集群,将不可避免使园区发展背离初始设计,对区域产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带来一定影响。为有效提升临江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层次,现提出如下对策。

1.构建医药创新体系,推进新药研发和成果转化

首先,发挥企业的研发主体作用。加大企业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建立企业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加快对重大核心技术的攻关及产业化。打造新医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详细内容如下:一是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立通用性的分析实验室和安全检测中心,同时争取与长三角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连结;二是中试服务平台,建立中药中试车间、化学药中试车间、生物药中试车间及制剂中试车间;三是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园区主题网页,与中科院上海聚科生物园建立网络信息连接,帮助企业及时了解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信息。其次,完善技术转移体系。以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为契机,逐步形成技术转移网络体系;组织多样的高层次国际生物医药交流活动,帮助生物医药骨干企业吸引国内外先进技术向海门市转移,促进海门市企业与国际接轨。

2.完善金融服务,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

对新落户项目实行专家预审,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加大政府资金对新医药项目的投入力度,加强产业链中下游阶段的资金配置,强化对产业链的纵向投入。引导和培育医药研发风险投资市场,适当允许投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发起设立新医药风险投资基金。鼓励、支持生物医药企业申请上市,扩大企业影响,规范企业运行,增强融资能力。企业应加强资本市场的运作,促进形成有效的资金链,共同创造良好的资金环境。

3.放大政策效应,改善生物医药产业的软环境

对自主创新医药产品可有限列入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规划免疫制度过程中,优先采购自主品牌药物;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生物产品的,应优先购买列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中的生物医药产品,创造能够吸引、稳定和培养企业、项目及人才的配套环境。

4.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以江苏浸会大学落户新区为契机,建立医药人才培养基地,促进人才培养与科研开发的紧密结合。逐步建立医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在收入分配方面加大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力度,完善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倪芝青等.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究[J].杭州科技,2003(3)

[2]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