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家庭教育具有普遍性和长久性。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中,都无例外地收到家庭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影响是普遍的。同时,人一出生就在家庭中生活,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人的一生都伴随着家庭,因而家庭影响又具有长久性。普遍性和长久性的特点要求我们要充分注意家庭环境的影响,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使家庭的影响和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相一致。
(二)家庭教育具有渗透性。
家长的日常言行、家庭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生活习惯等,都会通过家庭成员的耳濡目染渗透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中。这种影响虽然不一定是自觉的,但却如春雨般实实在在地作用于家庭成员。
(三)家庭教育具有亲和性和权威性。
它主要是通过情感的影响和经济的制约来实现的,具有特殊的亲切感和依赖性,并使子女和双亲的联系成为利益一致、休戚与共的依赖关系,在教诲子女方面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和权威性。
二、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
(一)家庭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思想观念的培养
青少年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心理还很不成熟,遇到挫折容易一蹶不振,不知所措。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首先求助的就是父母。因此,家庭教育对于推动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家长要选择正确的方式来推动青少年思想意识的健康发展。
(二)家庭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的培养
人格素质教育不仅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而且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埃里克森人格把阶段发展论中强调青少年在青春期阶段主要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此时除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作用。
(三)家庭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创新意识的培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世纪,为实现伟大中国梦,中华民族更离不开各领域的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要从青少年抓起,家庭教育无疑在青少年时期发挥重要作用。父母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引导孩子个性发展。
三、良好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除了提高家长素质,还要改善教育方法。
(一)提高家长的素质
家长的素质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直接作用,所以家长既要重视子女的学业学习,又要注重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家长要言传身教,积极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要不断学习先进的与社会要求发展一致的教育理念,培育青少年正确的社会观。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明辨是非,给予青少年积极正面的影响。要不断学习法律知识,依法办事,把法制理念深入青少年的思想中去。
(二)家长要注意与子女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家长作为教育者,不要搬出“家长制”,对青少年实行专制教育。家长要允许孩子拥有说话的权利,拥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双方要学会倾听。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要设身处地地多为对方思考,学会理解对方,学会用心的沟通。
(三)身教胜于言教
1.1有利于构建文明校园。
构建文明校园的过程中,基础文明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都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面,务必做好。现在很多高职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溺爱中长大,缺少生活的磨炼,往往存在自理能力差、不善与人交往的问题,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感恩意识缺失、诚信意识薄弱。
1.2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高职生初入成年,他们在思想上还不成熟,与家庭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的关系,一方面想要摆脱家庭的束缚,另一方面又强烈的依赖着家庭。他们抗挫能力低下、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理性、容易冲动,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对自我的驾驭能力不足等。2.3有利于促进学生成才。大学生生活相比压力较大的高中生活来说是轻松的,在这种氛围中,一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表现为无所适从或将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了网络游戏中,导致生活不规律、学习成绩下滑。表现出逃课弃学、欠费欠学分、延期毕业、无证无工作、学校劝退,其结果不堪设想。
2凸显家庭教育的作用
2.1连续性作用。
高职生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因为思想尚未成熟,很容易产生行为的偏差,亟需心理上的指导。家长在子女上大学之前一直陪伴左右,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所以容易察觉孩子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异常表现。只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时进行干预,才能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2.2监督性作用。
日常教育管理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工作,家长要紧密配合学校进行教育管理。在学习方面,家长要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对于收到学籍预警的学生,家长务必要及时与学校、学生本人沟通,共同商定帮扶计划;在纪律方面,家长要要求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协助执行外出及假日的请假销假制度,并同时做好安全提醒工作。
2.3示范性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即使是对于高职生来说,这样的作用也没有减弱。目前高职生中,存在和不诚信、感恩意识淡薄现象。家庭作为教育实施的载体,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孩子树立典型,营造诚信感恩的环境。由此可见,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不诚信、不感恩现象,家长有责无旁贷的教育引导责任,要认真对待,坚决制止。
2.4指导性作用。
多数家长将自身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只顾追求孩子学业上的成绩而忽视对孩子思想道德的教育,违背了全面发展的教育主张,对学校的教育效果有削弱作用。因此,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从孩子的实际出发,结合行业发展,呼应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为孩子的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并督促付诸实施。
2.5针对性作用。
辅导员的工作量大,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很难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所谓“知子莫如父”,所以家长有责任、有义务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方面的教育工作,向学校及时反映学生的状况,以便于辅导员和教师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与此同时,学校也能够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时地反映给家长,使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
3加强家庭教育的融合度
3.1增强家长的合作意愿。
高职生由于涉世尚浅,还不够成熟。只有加强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结合,才能提升高职生的情操。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应该是双方合作教育意愿的增强。如果双方能有这样的认识,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积极主动的伙伴关系,才能促进双方的积极沟通,使双方的教育资源得以整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实现高职生的全面发展。
3.2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
家长的素质高低决定着高职生能否健康成长,家长的良好素养、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对引导高职生积极进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所以家长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持续学习,用最新的理论观点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家长要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面对大是大非问题,一定要坚持原则。家长要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3建立两者的互动机制。
为了达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和谐统一,我们有必要需求一个两者能够有效互动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去完善两者的互动:(1)建立动态的学生档案,获得有效的与学生家长联系的第一手资料;(2)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会,解读学校教育管理规定并告知相关联系方式。(3)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学生的在校情况和通报相关紧急事宜;(4)家长代表座谈会是学校与家长建立联系的必要途径。
4.总结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
近年来,在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经济资助方面,保障不让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辍学的基本前提下,新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基本上解决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后顾之忧。但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人文关怀没能匹配资助工作,不仅没有体现出资助育人效果,学生思想、心理、行为也容易出现问题,影响资助工作政治责任的发挥。而且,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囿于传统观念,将教育对象当作纯粹的客体,着重致力于理论系统灌输,不重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问题,更没有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具体分析,从而导致资助育人工作无法达到预先目的。因此本选题将从接受心理视角切入研究,欲求有所突破。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心理概念诠释
国内学术界对接受问题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展开,最初的研究是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进行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对接受问题极为关注,研究领域集中体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类型、机制、效果和评价这几个方面。为了更好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功效,我们将接受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来体现学生对教育内容表现出积极主动接纳心理。接受心理是一种既定的心理准备,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在面对信息时按照之前的心理预设来判断是否相匹配,选择期间又不断的修正自己不合理的先见,逐渐接受信息并内化为己见,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即从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所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特殊的心理活动,它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于自身的内在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一种积极能动的心理意向,它反映了受教育者与教育者间的相互关系,是受教育者在环境的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传达的信息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心理特征
(一)主体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强烈的自我主体性,而且随着入校时间的增加这份主体性表现在不断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都来自社会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是贫苦偏远地区,出身贫寒的他们由于客观条件在进入大学期间并未接触到多元文化,思想传统而保守,大一期间还能保持之前听从老师教导谦逊的学习状态。但当他们经过一段大学生活的体验,特别是在与生源地经济发展状况有天壤之别的经济发达的就学地、在当今科技发达的新媒体时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考能力在急速加强,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高度发展使得他们不再容易选择倾听别人意见,对教师课堂上灌输的理论、意见及要求也不会轻易的接受他们开始以自己的内在需求、兴趣爱好选择思考的角度、行动的出发点。加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态上多有自卑、偏执、孤僻、焦虑、妒忌等心理问题,在巨大的心理落差面前,入学时已经持有的心理定势会急速加剧,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性特征。
(二)选择性
选择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反应,不仅是对认知的深化更是主体在接受过程中的批判继承。思想政治教育更看重的是学生是否能够自觉选择接收教育内容并用其指导自身行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及心理定势去分析、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当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或者内容能够达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预设,能够跟他们期望相匹配时,学生才会自发的向教育内容靠拢产生共鸣,这时学生选择接受并主动将教育内容内化,继续保持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并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实践,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若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或者内容不能够达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预设,无法与期望相匹配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轻则会选择无视教育内容,重则选择抵制或拒绝接受,这种状态下的学生最容易被当前一些腐朽、糟粕的信息文化所侵蚀,树立不正确的价值观,比如现实功利、不懂感恩回报、丧失社会责任感等。最终学生会在上述因素及一些外因影响的合力影响下形成自己最终的理解并作出选择。
(三)差异性
性格、态度、性别、状态的差异决定了人们接收信息后的不同反应,所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性格的差别、态度的不同、性别的不一、状态的波动都会决定他们在对待思想政治教育时必然存在差异。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心理结构,不同的认知构成差异,而生活背景影响心理结构,心理结构又直接关系到认知,认知差异又影响态度形成差异,也就是所谓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本身经历更多艰辛,他们在对外界信息接受时也表现的更为敏感,男女差别加上学科背景差异以及个人发展需求的不同会塑造学生不同的思维习惯、文化修养以及知识水平,自然在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接受心理也会不同。出生背景及成长环境不同使得有些学生在接收教育信息时,之前就勤奋刻苦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的学生会选择接受并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继续按照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自身做出行为选择;有些学生会在之前或偏激、或孤僻、或自卑的态度驱使下选择无视或拒绝接受教育内容继续原来的思维定式,教育的功效会失去作用。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现状分析
大学时期是学生心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样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根据生活环境及成长背景的差异导致他们对待事物的认知差异显著。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甚至偏远贫穷地区,父母多是农民、工人,家庭经济收入较低,出身贫寒的他们比常人有更加迫切的成才需求。他们在校学习、生活中普遍比常人更为努力,奖学金及勤工俭学报酬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尽管如此他们的日常生活开销还是极为节俭,人际交往、技术及学术能力培训、文学艺术欣赏、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及时间投入都极少,经济的拮据限制了他们在自我全面发展上进行高成本投资,这种限制就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学生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认知范畴的狭隘。这种认知范畴的狭隘并不能从后天性经济帮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出“心理困难”。随着国家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在不断完善的新资助体系下,资助力度已经能够充分挽留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安心生活学习,但着不代表学生在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同样会全盘接受教育信息,尽管大部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步入高校后依然能够勤奋刻苦的努力学习,保持着原来极其迫切的成长成才需求,依然能够自立自强很好的接受教育内容,但生活环境差距的落差及多元文化冲击还是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对待教育内容时急功近利,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容易走进观念误区,认为学习的动力仅为日后赚钱,参加活动讲求实惠,追求物质利益,形成错误的消费观、价值观,无视教育内容。这群人认为除了专业课外,在校期间做兼职、打工挣钱要比上思想政治可要实际。而且这群人原来固有的偏激思维会使得他们在接受国家经济资助的时候缺乏感恩回馈意识,认为国家帮扶理所应当,这种认知又会引起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不能树立起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信念。可以概括为价值取向功利化、人生目标现实化。而且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缺乏自信、心理敏感,不具备较强的分辨能力,无法准确、快捷的接受教育内容,目光短浅无法从深层次理解教育内容,更不用谈接受后的内化。
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优化策略
1.教育者应当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为动力,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同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认可学生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特征,建立平等、和谐、坦诚的教育关系,不居高临下,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教育接受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塑造健全主体人格,这样既能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稳定思政教育的稳定性及针对性,更能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此同时教育者还应要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体差异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学习研究能力较弱,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给予充分关注,对有出现思想问题的同学重点引导帮扶,要充分考虑到男女性别、性格、年级、学科背景的不同因材施教,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拓宽思维,在教育过程中不单纯灌输理论知识,根据这一特殊群体在学术研究、文艺鉴赏、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缺失,尽可能综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培养兴趣,提高综合认知水平,树立正确三观认知。这个前提就需要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必须过硬,具备扎实理论功底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魅力提高教育内容的吸引力,虽不强求但至少应当有很强的责任感,通过教育者的真诚、高尚品格去感化学生、打动学生,加大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去追求高尚人格、树立远大理想,才能更好的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当培养自我教育意识,提高对思想政治认知能力,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教育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只有当学生自己能够积极主动的认识自我,正视自己与他人存在的差距、关心自身发展从而才能客观评价自己、完善自己,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被学生主动吸收并内化成自身的价值观,从而在大学时期完成角色转化,制定自己大学四年及毕业后的生涯规划全面发展,这符合所追求的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理论,从学术研究、文艺鉴赏、信息技术应用、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肯定自身优点,正视自身缺点,控制自己、完善自己,加强自我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能力。在当今新媒体急速发展的时代,所有人都被各种信息各种文化思潮包围、影响着,其中一些腐朽、糟粕的文化理念不断冲击、侵蚀着思想意志不坚定的人,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内心,塑造坚定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这就需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动配合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导,通过正确的渠道、方法了解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准则,培养自己思辨能力,能够正确判断、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能对国家、学校资助帮扶心怀感恩,并将这份感恩之情付诸在自身成才、回报社会的努力中。此外家庭经济困难还应当通过积极参加学校、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通过活动磨练自立自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学校不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还在引导学生认知政治及社会秩序、培养情感及传授知识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优化学校这个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才能够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校园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影响是最直接的。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校园之外,还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校园内特殊群体建立良好的资助育人文化、感恩文化,通过举办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性资助活动、感恩季系列活动,将综合能力锻炼及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加大资助力度的同时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思想教育及感恩文化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校风、师德、学风,通过这样的形式才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科学、正确价值观的建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通过举办诚信宣讲、励志大讲堂来提高学生诚信意识、责任、自强意识,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形成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利于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便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在资助育人、思政教育过程中加强人文关怀,注重个性化教育,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给予更多关注,用心育人。学校还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师、负责资助的思政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高校思政辅导员,特备是专项负责资助工作的思政辅导员、老师在平日里跟学生相处时间最久,接触最多,也最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在平日的教育过程中,他们即扮演着组织者管理者的角色同时也扮演着朋友的角色,这就使得他们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加直接而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校还要建立从学生处、学校资助管理中心、团委到二级学院、思政辅导员,从行政部门到教学部门这样“一体化”的思政工作体系,这样能起到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从而便于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激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彭丽丽.以人为本视野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鲁东大学,2013.
[2]吴少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接受心理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
[3]方钫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思想教育研究,2010(9).
[4]曾雅丽,吴善添,宋迎秋.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分析与教育引导模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8).
【关键词】家庭结构缺损学生 教育 实践
一、家庭结构缺损学生特殊群体的定义及类型
由于国家开放,经济发展,外来文化、思想的渗透导致了越来越多不完整家庭的形成,我们将此类家庭称之为家庭结构缺损。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大多数有着某些方面的问题,这就给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此,笔者将家庭结构缺损分为3个类型:
1.离异型。离异型是指父母双方离异造成的家庭结构缺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的渗透,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传统婚姻家庭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由传统家庭责任道德观念的缺损所引发的各类婚姻问题也很多:例如重婚、纳妾、“包二奶”等现象的死灰复燃,家庭暴力屡禁不止等。我们将这种“貌合神离”的婚姻也纳入离异型家庭结构缺损。
2.丧偶型。丧偶型是指父母一方因故去世造成的家庭结构缺损。这里我们将其扩展,将父母双方均因故去世的家庭也放在此。
3.冷漠型。冷漠型是指父母一方因工作关系长期无法按时回家或父母双方因工作关系而长期不同时在家的类型。在此类关系中,学生与家长的交流极少,家庭内部关系冷漠。
我们将生活在这三类家庭中的学生定义为家庭结构缺损学生。笔者曾在南京某高校工作,对自己所在院系的学生做了统计,家庭结构缺损学生约占到学生总人数的10%,其中,“离异型”单亲家庭的子女人数要占家庭结构缺损子女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而“丧偶型”和“家庭关系冷漠型”分别均占五分之一左右。多数家庭结构缺损学生都有一定的性格缺陷,而这种性格缺陷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二、家庭结构缺损学生的性格缺陷
1.孤僻淡漠,情感淡薄。这是在不完整家庭长大的学生性格缺陷中表现最突出的一点。他们大多数性格比较内向,沉默寡言,一般给人的印象缺乏热情,对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大多数学生表现出对情感淡薄,对别人缺乏同情心,毫无理由地拒绝他人的要求和帮助,也无视别人的付出。这是由他们的过度防范心理所造成的,他们对身边的人和事极度缺乏安全感,难以敞开自己的心扉。
2.交际困难,戒备心强。部分家庭结构缺损的大学生因为家庭变故而表现出不敢与人交往或在交往中敏感、多疑、戒备心强,从而形成人际关系的对立情绪,听不进别人的劝导,把自己的心灵封闭得非常严实。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他们的交往能力和群体活动能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3.性格矛盾,行为极端。在不完整家庭中长大的学生性格有很多矛盾面。他们内心自卑却表现自尊,渴望情感却拒绝关心,表面顺从实则反叛。他们漠视校规,傲视一切,容易表现出一些极端行为。以笔者曾经所带的一名学生为例,其父母都属于成功人士,每个月给他充足的生活费,然而,父母关系紧张,成天吵架,婚姻处于破裂的边缘。该生表面上对老师有着很强的敌意,这种敌意来自于他对大人的一种厌恶,但在笔者与他的不断沟通、交流中渐渐发现,该生其实内心也很渴望与老师进行交流,但又不愿意表达出这样的想法,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一种对立的态度。在行为上,该生表现也非常极端,与监考老师吵架,旷考,夜不归宿,漠视校纪校规。面对这样的学生,很容易让辅导员产生放弃他们的念头,但正是这样的学生才最需要我们辅导员给以帮助、关爱和教育。
三、家庭结构缺损学生教育工作的实践
高等学校中的家庭结构缺损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人数不多,但对他人和整个班集体,甚至对整个学校的教育效果影响很大。因此,高校辅导员如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有针对性地帮助这些学生克服自身性格的缺陷,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表述浅见。
1.及时掌握学生背景资料,建立完善的学生档案库。性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若想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首先要对学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谓因材施教,辅导员必须掌握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才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在招生时或新生入校初期,辅导员就应该尽快了解和掌握家庭结构缺损学生的资料,并且和他们的现任监护人取得联系,熟悉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建立学生档案库。有些家庭结构缺损学生的信息在档案中不能全部反映出来,但在日后的接触中会逐渐暴露出自身的问题,当辅导员了解了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后,也要及时将他们的信息补充进档案库中,重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应将与每位学生的沟通过程记录下来,以形成长期连贯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家庭教育;思想政治课;德育
家庭能够是人们从出生以后开始的第一所学校,所以家庭这所学校中所接受的教育很重要。由于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那么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的基础也可以说就是家庭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一、家庭教育的含义和特点
家庭教育显而易见就是以家庭为单位,实施的教育。家庭中的成员主要就包括父母、长辈和孩子。那么家庭教育就是指家长和长辈对孩子所进行的综合性教育或是对孩子形成的家庭影响。因此,其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具体表现:第一,启蒙性。家庭是人生第一学校,父母、长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的特点。家长要认识到这一特点,把握好时机,做好家庭教育,为孩子日后成人的教育打下很好的基础。第二,终身性。一般情况下人从生下来以后,不论是在家、上学、工作等等时候,都要与家人联系,无时不会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更具有随机性和随意性,少了学校教育的那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比较系统式的教育,更多的是家长的言行举止上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将是终身式的,影响着人的一生。第三,亲和性。多数的家庭,都包含了父母、长辈对子女无私的关爱和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这是家庭教育特有的亲和性特点。
二、家庭教育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的负面作用
(1)重物质关心、轻精神关怀的做法严重阻碍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现在一家一个孩子,正处于读高中的这个非常时期,家长们对于孩子物质上的满足是“一求百应”,甚至出现为了上孩子吃得好、穿的暖,孩子不求也主动的给予孩子,从而以显示其对孩子的关怀。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大大忽视了孩子的精神成长,不仅没有给予积极的引导,反而带入了误区,让孩子不能健康成长,精神世界一片狼藉,道德理性严重缺失,从而不利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功能的发挥。
(2)重分数、轻德育的思想使得学生也不重视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方面的教育功能。现阶段,很大一部分家长觉得,孩子到了高中,马上就要进入大学了,那么以我们目前的升学体制来说,还是分数最重要。所以,多数家长只看重高分,看孩子每次模拟考试、每一科儿考试的分数,排了多少名次,有多少升入重点或是理想大学的机会。对于高中政治课的学习也只是看这科的分数,而并不在意其是否起到了德育的教育目的。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受其影响,忽视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功能,并不考虑自己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学习,都得了什么道理,对世界产生了什么积极的想法,而也只是关注成绩和排名。
(3)说得多,做得少让高中政治课德育教育功能成为空谈。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的基础,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德育教育上更是需要言传身教才可以,但往往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都是说得多,做得少,滔滔不绝的用理论来灌输子女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应该如何如何,但是自己不做,甚至做不到,更有甚者反其道而行之,这样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高中生来说,其并不具备完全的判断是非能力,而且其自小从父母那里学来的都是些习惯。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那么对于其来说,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所传达的德育教育也不会对其产生效果,所以,家长这种说得多,做得少的教育方式,只会让高中政治课德育教育功能成为空谈。
三、家庭教育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的正面作用
(1)发挥家庭教育的连续性作用,辅助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功能的发挥。作为高中生来说,其思想上还有很多不够成熟的地方,所以在做事时容易产生判断失误而发生行为偏差的错误,这个时期是需要给予高中生积极引导,从而防止其走上歧途。高中政治课德育教育功能就是要发挥这样的作用的,但是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也处于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所以,不可能很全面、及时的发现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积极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因为家长对于自己子女的了解、观察要比学校老师跟容易,如果发现有什么异常,给予积极、及时的干预,那么就会避免不必要的事情发生,确保高中生的健康发展,从而达到辅助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功能向正方向发展。
(2)发挥家庭教育的监督性作用,为高中思想政治德育教育的常规工作做好监督。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体现在日常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就涉及了除了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学校颁布了一些校规、校纪对这些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规定,而这个规定的具体实行除了学校外,还要受到家长的教育和监督,从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发挥家庭教育的指导性作用,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功能发挥其引导作用。由于很多家长重分数、排名,而使得学生也不注重政治课德育教育功能,只想着分数、排名。可见家长的指导作用有多重要,家长应该把智育和德育同时重视起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知道政治课的分数和德育教育同样重要,认识到自己不仅要具有高文化、高分数,考入到理想的学校,还要同样具备良好的德性,这样才能成为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潮流。家庭教育要和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相结合,积极发挥其指导性作用。
四、促使家庭教育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发挥正面作用的建议
(1)形成家长和学校具有思想德育教育统一战线。家庭教育的主要施教者就是家长了,家长和学校教育比较起来具有启蒙性、终身性、亲和性和权威性的特点,所以,家长和学校如果形成了思想德育教育统一战线,就更有利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而培育出智能和德能全面发展的学生。
(2)提高高中生家长的素质。高中生家长的素质决定了学生能否具有高素质的前提。家长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长如果素质高,子女耳濡目染也会得到一定的熏陶。那么就会为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学生,更有利于开展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的开展。
(3)重视对家长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要想让家庭教育很好的对高中思想政治德育教育发挥正面作用,就必须和家庭教育的实施主体进行积极沟通,并对其进行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培训,让家长掌握更为科学的、有效的教育方式,从而实现教育目的。
五、结论
总之,家庭教育的存在是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它以其自身的特点对孩子进行着重要的教育过程,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品德、高素质的孩子,有着更好的人生和前途。而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也是对高中生这一特殊时段的孩子进行更为科学的引导和教育,希望培育出更为有用的接班人。所以,家庭教育应该和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积极而有效的发挥其正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
关键词:新加坡 思想政治教育 文献综述
作为中国近邻的新加坡,在短时间内经济迅速崛起,实现经济的腾飞;同时新加坡政局稳定、社会秩序良好,形成了特有的新加坡精神。新加坡的这些成就都与其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研究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和巨大意义。当前对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特色、途径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上,其中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是重点。
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
2003年,刘自尊和孔琳在《思政政治教育导刊》上发表的《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是目前在cnki上能搜索到最早的有关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在该文中,他们认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1.弘扬国家利益第一,强化国家意识
2.倡导儒家思想,坚持东方价值观
3.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明晰教育层次
4.讲求教育方法,注重教育实践
5.注重法纪教育,坚持德法兼施
他们的观点成为后续研究者的基础,后来的研究者基本上引用他们对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008年,王景云分析的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适应社会形势,即坚持国家意识教育和东方价值观教育;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重视社会实践;三、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体现德法兼施。其实质是对刘自尊和孔琳的重新划分,并没有提出新的观点。
2010年,臧红研究认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来看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他将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分为:国家意识;东方价值观;层次性;理论和实践结合。
由上诉文献看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是:1、国家意识教育;2、东方传统价值观教育;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5、法制教育。
二、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2008年,李林在《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我国的启示》中提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是:1.家庭教育。2.社区和全国性活动。3.法纪教育。4.政府廉政建设。该观点主要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内容而言的。
2012年,季惠从思想政治的具体方法分析新加坡主要的思想在教育方法,他总结的是:(一)道德认知发展方法论;(二)价值澄清法;(三)文化传递法。然后通过和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比较之后,得出两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乏有一些相似相近的地方,当然更多的差异还是能从中体现出来的。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差异是:1、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理论教育法。2、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重视和利用家庭教育。这里可以看出季惠的比较实际上是对陈然然观点的一个继承,但他总结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仍有具有一定意义。
三、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研究
2008年,吴丹和赵兴宏在《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一问中最早对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其特点是:1、内容丰富, 地位提高 2、途径广阔, 方法灵活。他们的归纳对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研究有一定意义,但尚不全面和具体。
2012年6月,李红伟提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是:1、善于吸取西方现代思想教育中的长处,注重东西方教育相结合,大力弘扬东方传统价值观,塑造新加坡公民的东方价值观。2、发挥社区活动的重要作用,通过大量的社区活动实践,提高居民的公益意识和参与精神。
2012年12月,杨艳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即,第一,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第二,注重隐形教育。
通过以上文献的分析,新加坡思想政治别具特色,研究者们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提出其观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更好地展现。
四、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的启示的研究
正如前文所诉,刘自尊和孔琳是目前cnki可查的最早关于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他们总结出的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也是具有启示意义的。他们归纳总结的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是: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2.弘扬传统美德,丰富教育内容;
3.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遵循教育规律;
4.重视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5.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法制观念;
2011年,陈然然认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1.注重学校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渐进性;2.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加大民族精神的培育;3.重视发挥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008年4月,王景云在《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途径探析及其启示》中谈了几点相关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一) 政府的主导和参与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组织保证;(二)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时效性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 三)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 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四)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法纪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保障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要注重法制意识的灌输, 这样才能确保精神文明建设成。
2012年,唐福姣提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谈到有两点:(一)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领导。(二)正确处理东西方文化的关系。
这些观点是对刘自尊和孔琳观点的补充和发展,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我国对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还没形成完整的体系,主要体现在:一、研究数量不多,文献较少;二、研究的范围不广,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方面;三、研究是深度不深,许多研究是对前者的重复,并没有形成具有深度的观点。此外,我国对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中。
参考文献:
[1]刘自尊,孔琳.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07).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但是在建设人性化环境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在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建设理念的号召下,我们更应以以人为本的具体要求来审视和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建设。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范畴。认为,环境创造人,人创造环境,两者统一于社会实践之中,这一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的基本观点。人是环境的产物,在实践中人不能脱离环境而生活,受其影响并受其制约。但同时,人能适时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社会环境的变化以社会实践为中介创造和改变环境。人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环境作用于人和人改造环境的双向运动过程。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活动实施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教育对象所处的内部小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可创性、广泛性的大系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人为对象,是树立人的正确思想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塑造人、教育人和帮助人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围绕的中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最终归宿;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主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受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要充分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和完善人,把人作为内在价尺度。人具有区别于动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人能积极适应环境并改造环境,这一理论决定了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满足人改造和创造环境的主动性需要,开发人创造环境的巨大潜力。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就是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现状
(一)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带来复杂的网络环境
随着现代性社会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步入网络信息技术普及化的时代。网络文化也逐渐在各个领域铺展开来,网络的普及和网络信息的传播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改善了高校的教育和教育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加灵活开放和多元化。计算机网络覆盖面广、无所不包的信息含量、传播速度快,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非常重要的技术工具,往往不比其他环境因素更容易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但环境是互联网的自身弊端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了诸多问题。网络空间的不受限制性,监督机制的极不完善性,使大学生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源源涌入给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造成很大的紊乱。当代大学生由于社会实践经验的缺乏,其思想和价值观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面对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矛盾、道德与非道德的相互否定,他们摇摆不定。网络信息包罗万象,各种社会信息、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不断涌现,由于政府对网络主流文化引导不够,加之学校对本校媒介环境的管理不够,使大学生极易受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价值观的侵蚀,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确立。
(二)家庭环境和婚恋观的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面临更加复杂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是一个人在其中生活最早、最长久的群体。家庭环境是影响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基础环境,教育对象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日常生活都会对人们的言行举止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生在和睦、友爱、理解的家庭环境人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重大改革,家庭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新的问题。传统婚恋观发生了变化,相当一部人在婚恋观上出现了放任轻率的态度倾向,早恋、试婚、闪婚、婚外恋等不断增加,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离婚率的上升对学生健康完整人格的形成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家庭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部分家庭陷入了对子女重智轻德、重物质轻精神的家庭教育误区,价值观念的核心明显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方向偏移,许多家庭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只关心孩子成绩却忽视对子女的人格教育;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中存在重中小学教育而忽视大学阶段教育,众多家长对孩子的大学生活和学习情况漠不关心,缺乏与子女的交流与沟通,进而导致学生的家庭意识弱化。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展开。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带来了新机遇和诸多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高校后勤社会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提供了诸多机遇,同时又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高校后勤社会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提供了诸多机遇。“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进行管理,通过引进竞争机制使学生的饮食、住宿等服务设施得到很大改善,服务质量得到很大提高,也优化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1];高校后勤社会化使高校周边环境也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使得高校在建设和优化高校校园环境的同时更加重视与周边环境的和谐。
其次,高校后勤社会化,使高校与社区环境日益融合,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最大的变化就是高校后勤的有偿性取代了过去的福利。一方面原有的服务性后勤部门逐渐社会化和市场化,弱化了其服务功能;第二,公寓的出现和外宿现象的逐渐增加,给班级管理带来了难度。第三,后勤社会化后,学校为了降低后勤管理成本,聘用一些未受过正规业务培训、素质不高的临时工做公寓管理员,其管理水平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
三、以人为本视角下建设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措施
(一)加大网络建设和管理,加强大学生的自律,形成健康的、有序的“虚拟环境”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以网络这种数字化、高速化和交互性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传播媒体已在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网络就好比“双刃剑”,只有加强管理和正确引导,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才能推进网络文化环境建设。一是加强对网络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指明方向。只有用占领网络这个新领地,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增强其政治意识和抵御能力。加大主流媒介信息的宣传力度和导向,高校主导文化的影响力度,避免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学校要对本校的网络环境加强管理,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和社会上的不良行为要积极采取防范措施,增强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能力和鉴别能力。二是加强对互联网的运用,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采取相应措施建立特色网站,在网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吸引学生参与。三是教师和家长要加强对学生和子女的监督和道德自律意识教育,约束他们的网络行为。
(二)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优化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教育者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但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创设。家庭环境的创设是高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基础,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家庭环境的重要性。家庭环境的优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优化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首先要高度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这是优化家庭环境的关键。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重点是加强对家长科学教育观的教育,使其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首先要认识到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子女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促使他们积极地加强家庭环境的建设,努力创设和谐稳定、亲情友爱的家庭氛围。其次,“家长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人际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注意与子女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再次,家长要注意和适时主动地对子女进行婚恋观教育,端正他们的恋爱观和婚姻观,让他们明白在恋爱和婚姻中自己的责任,使其严肃和正确对待。再次,家长要重视对子女“心”的关心和教育,积极了解他们的心声和实际需要,适时进行心理督导。
【关键词】奥数 高压环境 小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74-02
小学是教育的启蒙阶段,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萌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对于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1]来看,就其个体性功能来讲,对个人的生存、发展与享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就其社会性功能来讲,对未来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都有巨大的影响。
一、奥数高压环境的介绍
目前许多小学生处在以奥数为代表的高压环境当中。奥数是一种具有较高难度的、要求解题者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和灵活性的竞赛数学,对学习者有一定的能力、知识、心理素质等要求,不适合在小学教育中普遍性、大众化、规模式推行[2]。奥数的竞赛训练和考试形成了一个应试教育系统,并和我国现有的应试教育结合起来,在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分配格局下,传统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升初”就近入学模式正逐渐被打破,奥数成为重点中学择取学生的重要条件。由此极大加重了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的精神处于长期紧张状态,挫伤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损害了其身心健康。奥数成绩与学生的升学和择校相关联,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这种选拔机制加重了小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心理压力与负荷,事实上强化了应试教育的倾向,无形中为小学生的成长制造了一个高压环境。
自奥数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愈加普遍化和规模化以来,就存在奥数“存废”的争论。近年来,这种争论更为激烈,许多地区的教育部门也多次叫停奥数,但是奥数却是年年禁、年年办,从来没有销声匿迹[3]。那么在目前来看奥数教育还不可能完全被取缔,奥数高压环境下的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普通情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此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研究奥数高压环境下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现阶段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并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探索不同教育者群体所适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多管齐下破解奥数高压下思想政治教育难题。
二、奥数高压环境下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就目前来看家长、老师和小学生所处的是一个奥数高压环境,另外所处的又是一个奥数变革的时期,即奥数“取缔还是坚持”的存废争论相当激烈、奥数教育模式尚在探索完善的时期。因此这一时期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从学生的层面讲,学生的思想与心理的健康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社会中关于奥数“存废”的讨论也相应的对小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小学生的简单思维认识下,除了部分数学天赋出众在奥数中有所作为的学生外,大部分小学生都认为奥数不是“好东西”,奥数应该废除,他们学奥数完全是由于家长意愿,许多不考奥数地区的小学生要比他们这些考奥数的学生轻松许多。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的思想认识显现出更多的复杂性、特殊性与突变性,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排斥甚至抵触心理。
从教师的层面讲,奥数与教师评价相挂钩,有的教师还处在奥数的利益链中,工作过程中的压力、追求利益的心理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些教师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认真履行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义务。相比于这种“无为”的做法,后果更严重的是“错为”,即采取极其错误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如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绿领巾”事件、江西进贤二中“安排差生在教室外考试”事件等。教师“为人师表”的社会角色使得学生对教师有着由衷的尊敬与服从,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影响程度更高。所以说,教师对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最具效力和示范性的,其积极效益大,消极影响也很大。
从家长的层面讲,奥数对家长所造成的压力甚至超过了孩子的压力,并且,在奥数存废的讨论环境中,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
,许多家长认为奥数应该废除,开始认识到奥数并不利于自己孩子的健康全面成长,但是又在“小升初”机制的压力中,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在考试中占据一个有利位置,从而升入重点中学,又不得不迫使自己孩子学习奥数。巨大的压力加上对奥数的“爱与恨”使得许多家长对孩子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方式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家长自己摸索并使用了许多新的方式,在这些方式中,有些是正确的,有些却是偏离了教育规律。
三、奥数高压环境下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
目前我国社会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对小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有了新的要求,但是在奥数高压环境下家长、教师等小学生的直接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要求却不紧迫不明确。另外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实际水平较低,这就加深了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根本矛盾,并使得矛盾复杂化。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有一系列具体矛盾。
(一)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4]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规范要求一般是通过教育者传达给受教育者的。因此教育者对社会要求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多数情况下,教育者与社会要求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产生矛盾。在奥数高压环境下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家长和小学老师等直接教育者在功利主义的巨大影响下不能完整地践行社会要求,更有甚者忽视社会要求,特别是许多小学教师仅仅出于职业要求而例行公事地开展教育活动。这无疑减轻了传导的力度,影响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4]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因素,他们的关系是否协调对于教育活动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小升初”中的奥数考核使得教育者家长和教师以及受教育者小学生都处于巨大的压力环境下,一方面学校里学生与教师会产生矛盾,学生会抵触教师对其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在家庭中,家长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可能会不正确,家长与小学生也会产生这种矛盾。
(三)个人经验与教育过程中对之重新评价之间的矛盾
奥数的高压环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与方式方法改变。对家长来说,上一辈对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压力环境。对教师来讲,以前的教育经验在现在的奥数压力环境下教育实践中也不再有效。
(四)受教育者的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要求与满足这些要求的方式(条件)之间的矛盾[4]
小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处于萌芽时期,急需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传达的各种精神养料来引导其成长,但是奥数的压力环境不仅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还额外增加精神压力和负担,小学生刚刚萌芽的思想缺少了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四、奥数高压环境下教育者应采取的正确做法
(一)家长
首先家长应摆脱教育的家庭化倾向,所谓教育的家庭化倾向就是指家长传输给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观是学生的学习不是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庭的事,其具体表现在思想观念上,家长期望过高;在实践行为上,家长的意志就是学生的意志。这种倾向在中国传统教育观中犹为普遍。奥数的高压环境下,更具功利性和比较性的“小升初”考核方式加剧了这种倾向。现在,小学生受到家庭内外的压力。所以,家长应该逐渐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淡化孩子学习与整个家庭荣誉的关系,从学习乐趣的方向去引导去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真正起到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
其次,一些家长对孩子溺爱。家庭对孩子的溺爱是一种变相体罚。家庭外部巨大的奥数压力和家庭内部的溺爱氛围产生冲突,其结果就是孩子思想性格发展的不正确性。另外孩子易把在外面受到的压力转移到溺爱他们的家长身上,从而造成家长孩子间的矛盾,更促成小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所以溺爱在任何时候都是应该避免的,家长可以合理地给孩子减压,时常从教育的效果来反思自己是否溺爱孩子。
再者,奥数的高压环境使得家长在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许多家长就会从许多家庭教育书籍中获取方式方法,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试验各种教育方法。这样的结果非但不能使小学生成为书中的那些成功人士,还会造成小学生思想的混乱。由此看来,家长应该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认识能力,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摸索出一套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二)教师
在奥数高压环境下,小学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需要做的就是避免“绿领巾”等教育事件的发生。教师在施行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前,应该首先考虑责任,做到充分的试验与评估,全面考虑这种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果。另外,小学教师应该处理好工作压力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奥数等考核方式对小学教师造成了无形的压力,但是这种压力不能转化到对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去,更不能转嫁到小学生身上。这就要求小学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学会合理的释放自己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有效地投入到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此外,小学教师还应该正确处理功利取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部分地区的奥数环境中,教育事业存在着一定的利益链条关系。教育是公益性的事业,教师如果身处在一定的利益链中,那么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可能会发生扭曲。所以,一方面,教师应该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把教书育人的职责放在第一位,淡化利益取向,加强自身自律;另一方面,重视社会对于奥数高压现象的矫治作用。努力形成社会外部的有效制约,如加大媒体曝光程度,加重违规事件惩处力度,提高教育部门的监管强度等,多管齐下遏制奥数高压的愈演愈烈。
(三)大学生家教
在奥数作为“小升初”的考核条件后,许多小学生都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家教老师。而在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教育者就是大学生家教。大学生家教相对于家长、小学教师等教育者有着自己的特点,在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会有其独特的作用。
首先因为大学生年龄与小学生相差不大,代沟问题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小学生与大学生家教老师更为亲切,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多更具实际性,大学生家教老师可以从这种交流中发现其家长和教师不能发现的思想问题,对于大学生家教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小学生也更乐于接受。所以,大学生家教可以利用这种亲切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大学生家教拥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并且对教育理论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大学生家教老师可以在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正确的理念传输给孩子,可以采用较为合理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
第三,大学生家教老师在小学生与家长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分别了解家长和孩子的思想状况。一方面可以为家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孩子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向孩子传达家长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图,从而促进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家教要充分认识自己所起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家教过程中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固桥梁。
五、结束语
奥数作为“小升初”的基本考核方式,使得小学生、家长和小学教师都处于一个高压环境之中,在此环境下,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更多的困难,我们应正确认识奥数高压环境,理性看待奥数高压环境下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在科学把握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矛盾和规律的基础之上,各方面共同努力,尽最大可能实现正确有效的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出发展全面的优秀人才。我们相信,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奥数教育最终会与素质教育实现较好的结合,小学生所处的奥数高压环境会逐渐被素质教育所取代。
参考文献:
[1][4]陈万柏、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游安军.关于“奥数”存废的思考[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4,14:87-92
[3]董冠华.透视“小升初”的“奥数”困境[j].陕西教育,2011,7-8:20.
作者简介: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内涵
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1]。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是指将大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通过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性———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以促进他们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一般来讲,教育者是教育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客体。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都会表现出主观能动性即主体性,受教育者并非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以自己原有的思想认识基础对教育者的教育要求进行评价和选择,通过主体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吸纳教育内容、调整认知结构和将新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行为。同时,还会以其行为反作用于教育者,形成主客体相互推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受教育者不仅仅是教育客体,也是积极认识和主动行为的主体。具体说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工作目标,通过引导、教育、培养大学生,使之形成内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用这些自主的能力指导有意识的行为;使大学生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人格特征及健康的个性心理;并通过创造才能的培养,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个体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主体性的一般表现
1.主体意识:前提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在教育者的教育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意识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就是让其能在教育者的启发、引导下独立地思考,自主地接受教育者所传达的内容,这样,大学生能以主体的姿态能动地认识自己的思想道德,并按照社会要求能动地更新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大学生还能够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并利用内外两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者的影响。
2.自主能力:重要保障
自主性是主体具有不依赖外界力量,自由地支配自身一切活动的意志和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中的一个表现就是大学生能够自觉能动地接受学习,他们再不是单纯的受教育客体,不再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而是自己去积极主动地学习,有意识地将教育者所传达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吸收,并在所接受到的知识上不断思考、内化,产生自己的认知。同时,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大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新接受的知识之间存在矛盾时,大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知识总结能力更将得到发挥。
3.创造才能:最高表现
创造能力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的突出特点就是客体还具有创造性。大学生能够将教师所传达的思想内容加以吸收、认同,并在内化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加工过程,产生更具有个体特色的精神产品,甚至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大学生必须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积极发挥客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强化客体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社会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想法,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在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下,创造性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不断提升自我的认识。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实现的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在实现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马克思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人的需要是人的一切积极性的源泉和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具有强烈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竞争意识的学生个体,他们对新的知识有着发自本能的渴求需要。面对需要,在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问题上,我们就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把教育客体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当中,有意识地注意学生主观体验,通过观察不同的反应来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最终达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主客统一原则
如何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关键在于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将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看待。要把培育、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为核心任务落实到实处,着力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和引导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内心道德环境,提高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能力。要不断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效地激发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的需要和动机,使受教育者所接受的知识能够由客体接受内化为主体运用,最终达到主客统一的最佳状态。
(三)积极互动原则
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除了强调主客体在教育对象身上的统一之外,还应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教育不是一个简单传授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传授、吸收、运用的过程结合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想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就要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并且能够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让容易受我们忽视的大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重视和强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的良性互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实现途径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否愿意真实地把自己的认识、感悟、要求、希望等反馈给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否能够将自己所接受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最终目的。要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这一特点,通过信息有效反馈,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性,使大学生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这也是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一)重视价值主体,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实现
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活动中,人占着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实现来讲,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让受教育者将所接受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否对其行为产生指导作用,关键在于主体是否愿意接受和能够接受的程度。要调动个体的心理因素,促进大学生个体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正确引导大学生个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体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个人认知结构和特点,切实传授给个体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帮助个体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具有启发、引导作用的各种方式激发个体的主体意识,推动个体采取积极的行动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潜能、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
(二)推动教育客体不断创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需要教育主体的不断进步,也需要教育内容的不断发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创新和调整,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尊重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
1.更新教育理念,赋予时代价值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紧跟时展步伐,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吸收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大胆借鉴西方国家道德教育的优良方法,尊重人的特性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优化教育方法,深化教育课程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积极拓展教学的时空渠道,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媒体,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实现,更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与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进行良性的互动之后,形成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同样具有主体性特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理论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其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其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和整体素质。
(三)优化教育环境,加强多方教育力量的整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实现除了主体的努力、客体的发展外,还需要良好的育人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1.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视社会环境,充分利用和扩大社会环境中积极因素的影响,把社会对学生有益的自发影响转化为教育支配下的自觉影响,抑制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引导大学生道德品质向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2.优化校园环境,关注学生成长
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受学校环境的影响。校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德性的养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当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
3.优化家庭环境,力求育人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