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知识产权管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从事地质勘察工作已有多年,在地质勘察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地质勘查工作的危险性较高,并且工作环境恶劣,是事故产生的高发行业。所以对地质勘察安全生产方面,我需要格外注意。同时,在多年的勘察工作中,许多安全生产管理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中既有旧问题的遗留又有新问题的产生,对于这些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必须加以研究和解决,以便地质勘察工作更好的发展。本文就通过对地质勘察安全生产管理方面暴露出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以一系列改革措施,望对地质勘察工作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地质勘查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地质勘察就是对这些资源的勘查和开采的方法的前提,所以,做好地质勘察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十分有必要。在地质勘察中所面临的问题有技术上的,但更重要的是安全方面的问题。体质勘察的工作环境往往都十分艰苦,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如何安全的工作是最主要的问题。
安全工作是各行各业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在地质勘察中也是如此。安全工作进展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地质勘察工作的质量。在地质勘察这种高危险的工作中,操作稍微不注意可能就会造成工作人员的损伤,还有资源的损失。而安全生产管理不仅仅是对工作人员的保护,也是对资源的保护。所以,对地质勘察安全生产管理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的一大问题,我们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仔细分析研究,并提出适当措施解决问题。
二、目前地质勘查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1.地质勘探队伍缺乏安全生产的监督、约束机制
地质勘探队伍原本直属于中央各部门,而如今地质勘探单位成为独立法人。这种直属单位的变化,使得原本加在地质勘探队伍上的行政约束力消失了。行政约束力的消失,意味着勘察单位很有可能置工作人员的安全于不顾,对安全生产管理忽视,在勘察工作中极易造成事故的发生。同时,由于缺乏约束机制,难免有些不法勘察单位无视法律,进行非法勘察和开采,加大工作时间,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地质勘察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急需建立、健全
正是由于上述第一条问题,所以地质勘察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急需建立、健全。旧标准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形势,新的标准又没有建立,这两方面的缺失往往造成勘察单位的迷失。所以,关于地质勘察方面的法律法规急需建立,为勘察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做出阐释,避免事故的发生,同时也为了维护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3.地质勘察安全生产的新旧问题交杂
地质勘察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历史遗留的旧问题,也有发展产生的新问题。我国在地质勘察上有着多年的经验,在这些经验积累的同时也有不少历史遗留问题没有解决。如今,改革开放来,我国地质勘察发展迅速,又有许多发展新问题暴露出来。新旧问题的交杂,使得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一些麻烦。
4.工作人员的基础差、个人素质不高
有部分勘察单位在录用勘察人员时,对员工的各方面欠缺考察。工作人员的工作基础差,在工作操作时安全意识不强,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两方面。心理素质指的是在地质勘察工作时,遇到危险不慌不忙,能够及时做出反应。身体素质是指工作人员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两个方面的重要性的相当的,共同决定着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某些工作人员在勘察时经常违规违章,不仅造成勘察工作的进度缓慢,还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所以,基础差和个人素质不高的人员,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较为困难,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5.安全管理制度不全面
某些勘察单位对于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视不够,实施时的监管力度不够。安全管理制度对于安全生产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勘察单位对与安全管理制度的忽视也是造成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勘察单位应当在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分派专门的监管人员,监督安全管理制度的实行。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将暴露出的问题及时解决,对不完善的地方及时修正。勘察单位全体应该自上而下形成一体,共同对安全管理制度不合理的地方及时修正。
6.管理团队形同虚设
由于勘察单位中领导对安全管理的不重视,导致底层人员对安全管理的不重视,从而导致监管力度的不够。作为管理团队应该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对监管任务要贯彻实行。管理队伍就是要对安全管理制度的实行,对与不遵守制度的员工,要及时制止,防止安全意外的产生。此外,对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并根据产生的问题及时调整监管制度和监管力度。
7.现场管理不到位
在地质勘察现场通常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出现,所以对现场的管理就十分重要。总体来说对于勘察现场的管理是整个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通常情况下,在勘察现场,对于遵守制度的工作人员来说都有可能有危险,所以一定要严加管理,防止违章行为出现,从而造成安全事故。在现场管理方面要全面做好应急措施,防止意外的产生,同时在意外产生时将伤害减到最小。
三、对地质勘查安全生产工作提出的改革措施
1.规范安全管理工作
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对管理进行规范化,只有对管理的规范化才能实现管理的合理化。作为管理机构应该深刻意识到管理工作对于地质勘察的重要性,明白自己肩上的重任。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时,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做好每一次的检查记录。同时,无论检查事件的大小都要认真仔细的进行,不可形式化、表面化。对于安全检查不合格的项目,一定要彻底整改,从根本上杜绝安全隐患。
2.勘察单位加强监督
再好的安全管理制度都需要执行,都需要监督。勘察单位要加强监督力度,采取有效的考核手段,对于安全事故绝不姑息,赏罚分明。同时还要定期对管理小组进行检查,召开报告会,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紧密结合。
3.提高勘察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减小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和提高工作效率,勘察单位要对全体勘察人员开焊培训活动,对勘察人员的心理和技术两方面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药注重对勘察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以及面对危险的自救意识。通过对勘察人员的专业培训,不仅仅可以提高地质勘察工作中的安全性,对工作效率也有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涉外建筑工程 质量与安全生产 管理措施
一、 提高质量安全意识,了解所在国家的体制和文化
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意识不强,是工程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只有不断提高全员质量与安全意识,才能真正做到建筑工程质量优良和确保安全生产,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国家声誉。对所在国的体制和文化不够了解让中国企业吃了不少亏。如在安哥拉的一家中资企业由于施工组织不够紧凑,开工前招收了大量工人,后来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出现人员过剩,所以就辞退了几名员工。但根据该国法律,企业无法随意解雇员工,并要支付至少半年的工资,因此造成企业一定的经济损失,而且影响了企业的信誉。
紧跟国内质量与安全工作形势,结合国际工程特点,开展富有特色的质量与安全意识教育活动,传播中国文化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学习并熟悉所在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和先进的技术、质量管理经验。不仅能提高全体参建员工的质量与安全意识,而且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才能激起不断提高安全与质量意识的决心,增强维护企业信誉和国家声誉的信心。
二、完善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
要全面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尽快改变工程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薄弱的状况,就必须建立健全严密、完整、有序的管理体系。不能照搬照套固定在一种死的机构框架下,而应该根据工程实际和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建立适应环境与工程需要的管理模式。
①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成立以法人或者其委托人为组长、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质量、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落实以法人或者其委托人作为质量与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并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如安全质量部) ,使得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责任到人,同时避免责任推诿。
②由专门管理机构( 如安全质量部) 借鉴以往经验教训,必要时也可邀请当地质量和安全方面的专家,结合所处国家相关制度拟定并不断完善有关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管理的技术准则,重大事故应急预案以及管理计划,从而形成严密、有序地管理网络体系,使工程质量管理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经常化、规范化、标准化,并相对处于受控状态。
三、 规范质量与安全生产管理
①制度的执行需要明确的程序。在明确目标的制度下,确立一定的管理程序至关重要,否则将是一般散沙,而且易形成多头管理和没有责任的现状。只有在有序地管理和明确目标的制度约束下,才能规范质量与安全的管理,真正做到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②建立各部门、各级人员质量与安全责任制的必要性。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是建筑工程实施单位各部门、各环节、各项工作质量的综合反应,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保证工作的中心就是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能,所以,建立各部门、各级人员的质量与安全责任制是十分必要的。责任制要明确目标,职责分明,权责一致,避免互相推诿,贻误或影响质量与安全保证工作。
③文化的差异是所有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有在充分了解当地文化的基础上制定双方认可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才能有效地规范双方的行为,为互信和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建立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人员自身素养
①提高参建员工自身素质,确保工程质量。人是工程建设的决策者、组织者、管理者和操作者,工程建设中各级人员的工作质量水平和完善程度,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工程质量,所以在涉外工程建设中,尤其要以人为核心,在组织国内上场人员时应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严格控制人员素质;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控制人的行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组织专业技能学习,充分发挥所有参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以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工程质量。
②加强自身修养,增强安全自我保护和防御意识。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宰,建筑工程的主体,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学习和了解当地的文化、风土民俗,才能在工作中达到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互相之间因文化差异而造成摩擦,避免纠纷和冲突,才能更好地增强安全保护和防御。
五、加强对涉外工程施工过程控制
作为涉外工程,尤其是在建筑施工资源紧缺的一些国家的建筑市场,由于施工前准备工作的不充分,没有做到超前思维,最终导致的就是物资不能及时供应,工程窝工,延误工期,失信于国际社会,为此,必须做好超前组织物资供应及保障,运筹帷幄,以确保生活和施工资源得以供给。利用业余时间采取多种学习方式,增强全员对国际工程的质量意识,树立"质量、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制定各种办法和制度来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明确施工生产中工前控制和过程控制的职责和权利,确保施工生产的全过程受控,为最终安全、稳妥地取得优良工程打下基础。
六、加强对聘用劳务的管理
①加强对国内聘用劳务人员的礼仪培训,行为准则要求,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随着我国涉外建筑企业的不断增多,大量的国内劳务涌向国际市场,建筑人群中穿着邋遢、随地吐痰、公众场合大声喧哗等不良习惯时有发生,因此,根据工程所在国家的历史及文化背景,针对性地进行礼仪培训和制定相应的行为准则,可有效避免民族矛盾冲突,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②尊重当地劳务,共建和谐、良好的外部施工环境,是确保涉外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的基础。目前,中国建筑企业进入的国际市场,基本上分布于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施工中需要聘用大量的当地劳务,但多数当地劳务人员没有从事建筑施工的经验,在施工过程中受到国内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歧视,指导施工过程中又由于语言障碍,容易造成双方的误解,因此,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加强了对国内参建员工的思想意识教育,时刻要求树立尊重当地劳务意识,与当地劳务同岗同工,要求管理者或领工人员在工作中应起到表率作用。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促成所有参建员工较好地融为一起,不分你我,而且建立了和谐、良好的外部施工环境,确保了涉外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树立良好的企业和国家形象。
③提高劳务人员的劳保待遇,树立参建员工平等意识,是涉外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的保障。涉外建筑工程的施工主体是广大的劳务人员,因而劳务人员的工作情绪极大地影响着工程质量的良好性和施工生产的安全性。在吸取以往经验的同时,我们在蒙古国铁路工程的建设施工中,对所有参建员工的日常生活补贴和劳保补助采用统一标准,从而使所有参建员工意识到除了工作的分工不同,人格是平等的,促进了劳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保障了涉外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施工生产的安全。
通过对国内参建员工和当地劳务从混乱到秩序化的管理,从开始的矛盾冲突不时出现到后来的互相理解、尊重,以致增强了质量和安全意识,在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的同时,使我们真正意识到加强对参建员工和当地劳务融和管理的重要性。只有加强对所有参建员工的融洽性管理,才能真正体现全员的责任意识和监督意识,只有真正做到领导重视,部门协同,层层负责,人人把关,各级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才能真正做到群防群治,安全生产,质量优良。
1.制度的保证
大型军工企业集团建立了严密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对人员管理、机构设置、内部流通、信息交流、权利归属、经费来源、激励政策等方面做出了详尽的规定,以此来保护与管理国防知识产权。美国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国家经济增长,是最成功的国家之一。而日本是当前世界上制定和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最为系统化、具体化和制度化的国家。
2.机构的管理
许多外国的军工企业有专门为知识产权管理成立管理机构,机构承担的职能包括:建立发明管理制度;参与知识产权纠纷和诉讼处理等。在他们的设置中,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直属总部管理,属于公司的高级管理层,部门机构由科研部门专家和知识产权律师组成,机构人员充沛。根据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机构设置情况的统计,70%的采取专利和商标集中管理的模式;23%的采取专利、商标和版权集中管理;只有极少数国家和地区采取三家分散管理模式。
3.经费的保障发达国家军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经费充足,数额庞大,有集团公司作为保障。有充足的经费支持,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可以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二、中国军工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存在的弊端
1.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意识淡薄
在计划经济和科研体制的长期的影响下,许多军工企业和科技人员“重成果、重论文、轻专利”,重视和科技评奖,不重视专利申请和技术秘密保护,在技术创新的初始、实施、应用阶段无完整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措施,导致大量的科技成果因没有及时申请专利保护而使知识产权流失。企业和科技人员对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价值认识不足,更不能运用法律武器保护技术创新成果,导致不应有的损失。
2.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许多军工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处于松散状态,知识产权管理的各项重要制度,都缺乏明确、系统的规定,导致知识产权管理不能有效地贯穿企业科研、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更谈不上灵活地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来促进企业的发展;知识产权的管理也分散在不同职能部门,缺乏统一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各部门尚未形成统一合力,使有限的知识产权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和整合,知识产权运营能力较弱。
3.知识产权管理经费不足,专利管理人才稀缺
对知识产权保护资金的投入量无法保证宣传调研、专利数据库建设和知识产权运营等知识产权管理日常工作。知识产权专业管理人员较少,相关专业培训缺乏,导致军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停滞不前。
4.我国对军工企业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司法等保护不到位
我国虽说已逐步加强了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司法等工作,但由于军工企业知识产权具有特殊性,导致军工企业在科技成果权益的法律维权上可操作性不强。
三、加强我国军工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对策
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条件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军工企业的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完善性、知识产权管理职能的健全、运作方式的有效性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军工企业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就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积极探索与实践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对知识产权实施专利化、规范化、价值化的战略管理,形成独具特色的保护体系。
1.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意识是否受到领导的重视是知识产权工作取得长效的根本保证军工企业必须从内部决策人物开始,加强灌输知识产权理念,深刻领会知识产权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决策依据之一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专题培训,提高科技人员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让所有科技人员能够真正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质就是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依法保护自己创造的成果。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制度规范化军工企业应建立规范化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完善对知识产权创造、建档、开发运营、人才管理、激励创新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比如,职工智力发明登记办法、知识产权考核办法、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健全专利技术管理等专利的管理制度;加强保密制度建设,同时要结合军品的特殊性和实际情况,加强对专有技术、军用与商业秘密等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情报信息管理系统,为开展关键技术领域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和设计服务,为提高产品研发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和法律保障;建立科学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运用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采取积极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不断地挖掘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最大程度避免人才和减少知识产权的流失。
3.知识产权应用价值的增大是知识产权管理经费加强的保障军工企业应该对知识产权的经费进行专门的专项工作设立,每年初要制定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资金的投入和知识产权工作的经费预算和年度计划,推动专利数据库建设、宣传调研、知识产权运营等知识产权的日常管理工作有效运转;重视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把知识产权内容纳入军工企业职工教育和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对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普及和培训,通过宣传和培训,造就综合业务能力强的高级知识产权人才。
一、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危机
(一)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人才
当前,知识产权人才缺乏、创造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高校需要大量具备高知识产权专业水平、精通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熟悉国际规则的管理专家。就战略层面看,应当做好高校师生的宣传咨询和高校决策层的顾问工作,这对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只有极少部分高校开设了知识产权学习教育课程,且人才培养规模相对较小。总体而言,知识产权课程还未能成为高校必修课程,这就导致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极度缺乏。
(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仍需完善。当前,许多高校师生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未充分认识到无形资产的价值,对知识产权保护重视度较低。同时,一些学生与教师对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缺乏全面了解,对知识产权法也不甚熟悉,这对知识产权申请与保护极为不利,甚至部分师生在被侵权后未能及时察觉,且不知道如何维权。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在评优评先和晋升职称时,多关注教师的数量,对师生的专利技术则甚少关注。一些合同对知识产权未作出明确要求,致使一些科研成果知识产权逐渐流失。除此之外,许多高校未能充分重视商标权的注册,导致社会上出现一些冒用高校名称培训或招生的现象,使高校名誉受到严重损害,与之相关的无形资产也受到侵害。
(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没有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致使高校知识产权遭受侵害时,不能及时制定维权措施,导致知识产权流失。同时,许多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都由行政部门负责,但行政部门大多没有完善的管理措施,只是简单地将科研成果登记或者报奖,关于商标权、技术转让、著作权的管理则很少涉及,这就导致知识产权缺乏专利保护。此外,高校对知识产权缺乏全面了解,导致部分知识产权流失,管理上出现许多漏洞,科研成果被窃取。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制定了科研管理条例,但没有知识产权管理条例,部分学校虽然制定了相关条例,但规章制度缺乏完善性和可行性。
二、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策略
(一)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完善高校知识产权制度已经迫在眉睫。当前,中科院为了提升自主知识产权的地位,规定对技术创新项目的评价要以发明专利的数量和取得知识产权为重要指标。并明确规定必须先申请专利才能够申报技术发明奖,这对专利工作的长远发展无疑有很大帮助。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当正视当前知识产权管理不规范、缺乏完善制度的问题,进而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应当由校长直接领导,并设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全面负责高校的知识产权工作,所有涉及知识产权的部门,要各司其职,充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以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此外,高校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还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和规章制度,一方面,要包括对外知识产权的法律职能,另一方面,还要包括学校内部的管理职能。既要有制约、监督措施,又要有激励机制,促使高校科研人员自觉维护自己与学校的利益。
(二)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首先,高校管理服务层和决策层以及科研人员,应当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知识产权管理,进而促使知识产权保值增值;同时,还应当制定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其次,要及时转变知识产权价值观,努力营造有利于发展知识产权的环境。最后,要充分认识知识产权保护的艰巨性与长期性,不仅要完善制度,还应当关注宣传教育,定期举办讲座或培训,以不断增强高校师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保证科技人员能够取得相应的物质回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并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三)培养知识产权保护人才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战略
一、中小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意义
1、中小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需要
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知识产权法治环境进一步完善,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显著增强,知识产权意识深入人心。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情况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目标实现的程度,因为企业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基础力量,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处于核心位置。企业既是知识产权创造的主体,又是知识产权应用和实施的主体,还是大量知识产权的管理者和维护者。可见,企业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性地位也决定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对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保障作用。
2、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就显现出其巨大价值。企业通过知识产权战略工程,能够达到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防止企业无形资产流失,充分发挥知识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大量经验证明,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其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
3、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迫切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纷纷都将知识产权战略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发达国家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早已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当前,跨国公司将专利大战的目标对准我国,其对华专利战略具体包括:包围战略,实行“产品未到,专利先行”;布阵战略,锁定潜在及未来市场,待我国企业把市场培育发展起来之后,收紧包围圈,最后全部收购;采用私有协议或行业标准战略,实力相当的跨国企业相互合作,进行专利的交叉许可,最后形成企业联盟,对外联合许可声明,最终构成对整个行业的技术控制,从而形成事实标准。专利大战使我国企业屡屡遭受重大损失。因此,只有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创新能力,才能使这些企业立于市场不败之地。
二、我国中小企业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观念淡漠,知识产权保护重视及防范意识不足
我国中小企业虽对知识产权仅有“概念”上的认识,对知识产权更多的内容,包括一些基本的知识还都无从知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不足导致知识产权的意识淡薄,使得我国中小企业不注意申请专利,不善于用知识产权保护发明创造成果。
在一次调查中显示:有近四分之一的企业存在“职工以个人名义申请本应属于职务发明创造成果的专利行为”;有近半数的企业在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或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发时没有在合同中约定“有关知识产权权利归属和保护条款”;有六成多的企业没有知识产权纠纷应急预案等等。可见,我国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意识还比较薄弱,经验比较少,相应的其所采取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也不够严密和完善。
2、中小企业缺乏应有的创造能力,盲目仿制
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较少拥有自己的专利产品和技术,一些行业整体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行业仿制率高,这是因为我国长期重引进,不重消化、吸收、创新,不重视知识产权战略有关。建国以来我国生产的西药有3000多种,但其中99%的药品都是仿制外国的;农药146个品种中,仿制率也高达95%;精细化工3500个品种,仿制率也高达97%。一方面,中小企业具有极大的创新冲动,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中小企业又不能创新、不愿创新和不敢创新。
3、政府对知识产权管理的缺失
无论是从国际范围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实践来看,还是从知识产权作为国家竞争战略的性质来看,政府在知识产权的发展中应起主导作用,政府对知识产权发展的政策支持对知识产权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政策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最关键问题,企业就很难长足发展。我国政府目前对企业支持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整个社会民众知识产权观念政策引导不足;二是对企业知识产权创新资金的支持不够,三是对知识产权专门人才的培养政策缺位,人才市场建设不到位。
三、国外中小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经验借鉴
国外中小型企业在政府宏观制度和企业微观制度的支撑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加强先进技术的引进
由于经济和技术基础的限制,中小型企业在发展初期自主创新难度较大,因此,模仿创新、消化吸收,实现“次创新”是快速追赶世界先进国家的有效途径。日本和韩国在这方面是一个典范。据统计,二战后,日本从战争结束到1970年4月,共向国外购买了1.3万件关键性技术许可证和专利权,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化学工业上,后来转到电子工业、飞机和“知识密集型”工业。这些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成为日本战后经济、技术腾飞的重要基础。韩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走的也是“引进—吸收—转化—创新”的道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三星、LG等公司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大型跨国企业。由此可见,技术引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中小企业发展。但引进技术也有一定原则,一是不能盲目,要引进当前先进的、有较大价值空间的技术,二是要有主动性和预见性,要准确把握市场和技术发展的脉搏,在技术引领市场发展潮流之前及时引进,才能真正从技术引进中获取实际利益。
2、强化自主知识产权研发
中小型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还要切实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引进技术毕竟只是权益之策,过于依赖国外技术,不仅使企业发展受人牵制,还可能对国家经济、科技带来威胁。因此,技术引进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长久之计,唯有不断地技术创新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日本和韩国在二战后,无论在政策方面还是在资金方面都给予企业以极大的支持。
3、充分利用国家政策
国外中小型企业的快速发展还得益于对国家政策的充分利用。例如日本和韩国的各中小企业基金会的成立和政府扶持中小型企业的专项基金都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考虑的得力支持。因此,我国中小型企业应该充分了解和利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与制度。
4、完善创新激励制度
完善的创新激励制度是企业知识产权创新的重要保障。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硅谷曾出现中小型企业人才流动频繁的现象。人才的流动迫使企业领导者改造企业分配和管理体制,改善人才工作环境,提高人才待遇。在诸多改革措施中就包括“知识参与分配”等新的分配和管理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美国企业最终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知识产权创新激励机制。无独有偶,日本等国的企业也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上煞费心思,有些企业从创新成果产生的效益中,拿出很大一部分用于奖励创新员工,并分配股票和股票期权。
事实证明,企业的适当激励,一方面能够激发员工创新的热情,从而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技术,另一方面也能给员工以归属感和认同感。接受过企业奖励的科研人员一般都能“从一而终”,这也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保密性和连续性提供了保障。
四、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体系的构建
(一)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定位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与此相适应,我国企业应培养知识产权发展的战略思维,实现知识产权的“三个转变”
1、从知识产权的传统保护转向知识产权现代经营的转变。
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但还不是全球创造中心。事实上,许多成功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早已认识到,知识产权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法律权利,而更是一种竞争工具与商业策略,用它成为增强企业技术能力、竞争能力和获利能力的法律筹码。因此,围绕知识产权的体制建设、信息处理、经营策略、风险管理和战略规划,已经成为成熟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从经营管理的视角重视知识产权的价值和战略意义,摒弃只从法律保护层面关注知识产权的传统观念,才能使企业认识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价值,才能激发企业管理、保护和应用知识产权的无限活力。
2、从知识产权侵权防御向知识产权战略规划转变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他们处于累积专利数量、规避侵权风险的防御阶段,只有极个别企业进入创造利润的高级阶段。从知识产权的发展模式看,我国企业不能局限于数量的增减,而应跨越累积数量的低层次发展模式,过渡到更高级的知识产权发展阶段,以提高知识产权质量,获得知识产权利润,规划知识产权战略为目标。
3、从知识产权管理向无形资产管理转变
法律防御层面的知识资产是消极的、静止的。只有当知识产权被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并在其中发挥巨大作用时,知识产权作为法律资产才转向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属于产权的范畴,而无形资产属于资产的范畴。知识产权是一种应有权利,而无形资产则是一种现实权利。大部分知识产权都可以转化为无形资产,只不过这种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即知识产权必须和企业生产经营和社会经济生活相结合,发挥其使用价值,并取得经济效益才能转化为无形资产。只有实现从知识产权管理转向无形资产管理,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我国中小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措施
1、开展知识产权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知识产权观念和意识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提高工程技人员知识产权的素质,加深员工对知识产权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要培养一些既懂得行业知识又懂得国际贸易和法律的人才,进行公司的知识产权建设,尤其在知识产权谈判时给予必要指导。
2、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专门部门
由于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十分强的业务,应当要具有相应专业素质的人员才能胜任。对于本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不能简单地大一统,而是要在详尽了解各类知识产权制度利弊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形式,从而确立起多角度管理机制。比如,专利保护的力度比较强,但是保护的期限却很有限,但是商业秘密在期限上却没有什么限制,但不足是保护较弱。鉴于这种情况,企业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一部分技术作为商业秘密进行管理。与此同时,还应配合公开的专利管理,从而实现技术垄断及市场独占。又如,在对一些代表企业形象进行设计时,不仅可以注册商标,而且也可以开展著作权登记,同时还可申请外观设计专利。
3、增加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
促进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在当前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要创造条件设置专门的科研机构,加大研究与开发费用,把钱用在刀刃上。当前企业科研投入一般占到其销售收入的5%,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要建立完整的研发队伍和研发体系投入太大,因此可以考虑与大中专院校合作,有条件的也可以考虑在国外建立研发机构。要重视企业家在企业创新中的推动和决定性作用,拥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往往能够带领企业不断取得成功,在创新方面要放弃、避免短视的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要鼓励风险投资的发展。
4、加强对已有知识产权的整合和利用
以前,很多企业曾经鼓励大量专利的申请,但后来发现,这些科研人员申请的专利只是用来满足他们自己的目标,如加薪升迁等,很多专利根本没有实际用途。对现有专利进行整理归类,将无用的专利进行了处理清除,并集中了专利的重点领域,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取得了快速发展,企业专利的组合要和市场结合起来,要重质而不是重量。
企业还应当建立全球范围内的专利申请策略,并且尽可能制定长远的专利计划。宝洁公司(PNG)在管理无形资产方面就是典型代表,这家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做了大量调查,并且确定了公司在5-6年内需要保持的产品专利组合,这使得其他公司很难与其竞争。对于已有的知识产权,企业除了为自身所用,还可以通过许可授权来进行获利。
关键词:科技;定位;实施措施;经济发展方式;知识产权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创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应大力开发与利用知识资源,这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环境资源的保护及经济社会发展等都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2007年6月5日,我国提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该战略制定历时3年,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指导下,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和法制环境,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从而推动国家建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内涵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指通过加快建设和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能力,加快建设和不断完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加快建设和不断造就庞大的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队伍,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的一种总体谋划。其主要目标在于通过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实现富国强民。之所以这样说,就在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具有以下作用和意义。其一,提升了我国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上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其二,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利于构建诚信社会、规范市场秩序;其三,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四,进一步拓展了对外开放的途径,让我国参与国际的程度得到提升,利于实现互利共赢。从其定义和作用中不难看出,国家知识产权覆盖许多领域,不仅仅只是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是一个国家层面上的发展性战略。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切实落实这一国家战略。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知识产权化程度越来越高,使得知识产权成了经济全球化下各国、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最主要的竞争手段和富国强民的工具。总而言之,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一种国家发展战略,是为我国发展而做出的一种总体性战略谋划,这是由于国家知识产权问题的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和关键性所决定的,必须全力贯彻与落实。
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定位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并行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节约型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等有着重大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在贯彻与落实这一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认清其定位,抓住关键要点,以便各行、各领域积极推进落实与执行工作。关键要点具体如下:
全局性:在我国,知识产权涉及的领域已基本覆盖全国各行各业,既涵盖精神文化领域又涵盖物质文化领域,既有有形物质又有无形物质,既包括遗传资源又包括当下智力创造成果,等等。
基础性:当前,我们所处时代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知识”,所以我们常说生活在知识时代里。在知识时代空前发展的前提下,知识产权经济应运而生,而知识产权成为了各行各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知识产权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制度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而知识产权成了核心竞争力,没有知识产权,就会丧失最根本的竞争力,失去了竞争中的优势。
长期性:作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其与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和意。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是一个长久而持续的过程,在经济社会日后发展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之所以这样说,就在于知识产权在国际和国内竞争中将会长期占据重要位置,它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关键性: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我国未来发展方向,是推动我国走上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能否实现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可见它在我国发展上的战略意义有多么巨大。
三、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点战略有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防止知识产权滥用、培育知识产权文化等。为了完成每一重点战略目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战略实施措施。具体包括:第一,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第二,鼓励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第三,加快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第四,提高知识产权执法水平;第五,加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第六,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第七,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第八,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第九,扩大知识产权对外交流合作。在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提升重点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水平,推动具有重大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鼓励企业、科研单位、高校等在国内外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提供资源和基础,同时建立完善的自主知识产权工作机制,稳定推进自主知识产权的各项工作。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只依靠国家的资金扶持,要积极拓展自主知识产权融资渠道,逐步健全自主知识产权融资体制,为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另外,还要积极进行自主知识产权分析和预警工作,提升有潜力的行业及重点行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推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任重而道远,虽然目前仅仅迈出了一小步,可是对我国整个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在今后工作中,我们仍要不间断地认真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切实发挥出其战略作用,推动创新型国家和小康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民生.创新国家与知识产权文化[J].中国知识产权报(理论版),2006(2).
[2]郭民生.论知识产权经济[J].经济经纬,2004(12).
一直以来,软件企业之间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诉讼从未平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成为软件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之一。
近日,全球知名软件厂商之间与专利相关的诉讼频频发生:微软以拥有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数项专利权为由,向三星的每部Android智能手机收取15美元专利使用费;苹果向HTC、三星以及摩托罗拉等公司发讼,称其侵犯了苹果iOS操作系统多点触控专利权;谷歌正积极收购无线技术开发商InterDigital公司,也正是着眼于其专利技术。此外,为应对日益增多的专利诉讼,谷歌近日还从IBM手中购得了1030项专利。在这一系列关于软件知识产权的事件背后,是这些软件巨头对软件技术、产品以及市场利益的争夺。这为我国软件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也为我国加快制定和实施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目前,尽管我国软件产业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但相对国际龙头软件企业而言,我国的软件骨干企业仍然相对弱小。但这也给我国软件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它们在企业发展初期就开始强化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保护策略,会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TRIPS协议第7条规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实施应有利于促进技术革新、技术转让和技术传播,有利于生产者和技术知识使用者的相互利益,保护和实施的方式应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福利,并有利于权利和义务的平衡。该条明确地给出了知识产权制度设计的目的之一在于促进技术转让和传播。与其相关的“原则”条款规定,为了防止权利所有者对知识产权的滥用,防止不合理地限制贸易或反过来影响技术的国际性转让的实施行为,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其条件是这些措施与本协议的规定相一致。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世界贸易组织对技术转让的重视,其理由在于技术流转(包括转让和转化)与知识产权制度密切相关:后者解决智力成果的确权和保护问题,它为前者的前提和基础;前者主要解决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的途径,为后者的目的和归宿。因此,我们不能因过分强调保护,而把确权、保护看作知识产权制度全部内容,甚至将其看作该制度设立的根本目的。确权、保护是手段,而在确权、保护条件下利于技术转让和扩散才是其真正的主要目的。
有学者提出,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保护意识不强,保护措施(含成果转化中的保护)不力,管理体系和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缺少职业化的管理队伍,缺乏知识产权专用费用等。笔者认为,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关键问题还是在于很多高校不能及时、有效地将其科研成果通过系统运作,在流转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高校、发明人和社会各方(主要是公司)在科研成果流转过程中获得收益,取得共赢的局面。
高校作为知识产权的主要生产者,由于其社会功能异于企业,其研发成果的流转在其战略中应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而流转前的有关知识产权策略又十分关键。故在考虑高校知识产权战略时,应当围绕有助于科研成果流转之核心来构建高校知识产权战略体系。高校的科技工作虽需以知识产权为导向,但其落脚点和归宿却应是促进知识产权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若只有知识产权而无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之措施或制度,则高校科技工作的目标就难以达到。为此,在制定高校知识产权战略时,应围绕如何利于知识产权流转这一轴心来展开,并以如下几方面为重点。
第一,培养和提高高校知识产权意识,此为制定正确战略并能保证其如实执行的基础
高校做好知识产权工作的关键在于有关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而意识的形成、提高关键又在于学校的各级领导。高校知识产权意识缺乏的问题十分严重:如现在关于项目组织、专家鉴定等活动,谈的都是成果的内容,而对于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问题,少有涉及。有人说,高校是计划经济模式延续并存在的最后一块堡垒,其在科研管理方面的计划色彩体现就是: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制度仍是有关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用市场经济模式管理即知识产权管理方式的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度不够,他们自身知识产权意识不强,而科技人员和一般员工的意识不强也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如该问题不能解决,则将高校成果变成现实生产力会变得十分困难;故培养知识产权意识应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意识的培养首先是加强各级领导的知识产权意识,引起他们对知识产权管理及其转化的关注。具体措施可为在有关高校校长培训或进修期间,增加学习知识产权的有关内容并强调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性,系统地对他们进行知识产权法规的培训,借鉴国内外有关高校知识产权案例,让他们了解到知识产权的意义,知道知识产权可能流失的途径,以切实从思想上提高他们的知识产权意识。还可举办针对高校专门对口的行政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培训活动,让他们了解国家已有的法律法规。当然在高校开展全员知识产权培训活动也是必须的,以把知识产权的有关政策落到实处。还有,加强教育,通过一定制度的运作,把知识产权的课程列入本科生、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对于本科生,可以开知识产权选修课;对于研究生,特别是理工科的,可将知识产权课作为必修课要求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以助于知识产权意识和氛围的形成。
第二,鼓励、支持高校申请专利或注册有关知识产权,此为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前提
学校在科研开发、产业化立项、市场开拓等之前,都先要做好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确权不明、保护不力会使高校科研成果的转让和转化处于无序、无由状态,造成流失,挫伤高校和研究人员进行研发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在培养、提高意识的同时,应根据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明确国家资助形成的科研成果之所有权归单位所拥有,并通过法定程序,将它们变成实实在在的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在此基础上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我国高校职务发明比例不高(这表明高校团队研发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单兵作战的较多,而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富有创新性的科研项目往往需要很多人的长期投入),很多发明由自然人申请或获取授权,如此易使单位产权变成个人产权而流失掉。其带来的问题要么使产业化的中间环节拉长,让单位的科研开发条件可能变弱;要么,个人获取专利后,不注重知识产权的价值,将本属于高校的知识产权随意地低价转让给任何其他人。如有的教师,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比较频繁,将自己从国家获取资助的项目成果以私人身份与企业合作,不计成本和回报之间的平衡(如某公司承诺给他50万元,他就可能将价值上千万元的成果拱手让人),造成知识产权的轻易流失。要避免上述问题,首先就要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即可规定其权利为单位所有,但发明人可享有一定的权益,如许可收入分成等,让单位和个人的权责利益在规范中运作,以促进技术转让和产业化行为。
高校对课题研究过程中或结项后形成的发明、创造如符合专利条件,应申请保护;对于符合其他知识产权构成要件的,也要申请获取保护;而对“技术秘密”成果则要做好保密工作;对于人员调动、离退休、出国、辞职等可能会带来的技术失密,可通过签约的方式,使其承担不使用、不泄密的技术保密义务,并明确相应的经济责任。总之,高校对知识产权确权、保护工作应做得扎实和充分,为以后流转创造条件。
第三,建立科学、公正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此为学校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的航标
在现有的高校科研评估指标体系中,专利等知识产权和产业化或转让指标在其中所占比重很小,成果鉴定、论文、获奖等仍是高校科研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教师职称评定时的重要参考依据,在不少高校中横向的成果转化、专利实施等根本不算教师的科研工作量,更不作为职称评定的考虑要素。在这种政策导向下,高校的科技人员在科研和课题研究过程中,埋头自我研究者多,关心课题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者少;重、轻专利申请和实施,重成果鉴定、轻技术转化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少科研成果取得进展时,研究人员出于职称评定和职位升迁等利益的考虑,便匆忙将其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由此它们因丧失新颖性或被披露而不能得到法律保护,造成国家和高校科技成果资产和权利的严重流失。
我们可以发现在无数论文、专著面前,高校技术专利数量屈指可数,说明当前很多高校依然没有摆脱“重论文、轻专利和技术流转”的倾向,大部分论文和研究结果在发表、评奖后被束之高阁。可以想象,若国内高校出台各种知识产权激励制度等指挥棒,如设立基金资助专利申请,将知识产权创造和技术转让、转化等活动纳入业绩考核、职称评定指标或获取其他资源的参数中,并与待遇挂钩,定会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活力。因为较好的评价机制有利于高校落实有关知识产权法律和政策,而知识产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激励制度,它通过法律保障,让科技人员最大限度地获取合法经济收益,继而有利于推动技术流转。
第四,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机构或转让中心,此为高校知识产权战略的核心
对学校而言,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是对知识产权的最好保护,也是其知识产权管理的终极目标。高校的知识产权也应当被商业化,而不应单纯地看它在学术领域中的地位或价值。科研成果转移的目标应是帮助大众、推动社会进步,成果转化是体现高校知识产权经济价值最常见的方式。高校知识产权的使命之一是鼓励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而要完成该任务必须把知识产权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即除确权、保护之外,还应注重管理、实施、流转、人才培养和教育等工作。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年代,高校应当结合国际知识产权战略,注重转让和转化这一步骤。
为此,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办公室或转让中心来协调其与科技处、产业处等有关职能部门及商业化合作企业的关系。它既应作为学校知识产权领导机构来确定学校知识产权战略,制定有关政策,统筹规划有关具体事务;还应将专利成果管理部门与流转部门的职能协调起来,组织开展知识产权申请、审查、鉴定、评估、登记、注册、流转和监督等工作,承担学校技术转移和相关合同的审批工作,并处理有关争议问题。该机构不应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组织,而应是实实在在的、有相对独立性、可作出一定决策并可采取具体执行措施的实体。它可以直接向校长办公会议汇报工作,由校长直接领导、集中负责,其组成或具体运作人员应由专职人员构成,以强化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和转化工作;它与学校的有关院系、行政机关等二级单位是平等、平行关系,它们间的业务是相对独立的主体之间的合作或交易。对于知识产权业务量较少的高校,由校领导授权可委托专门机构来一定的行为,通过他人的职业化服务,实现知识产权目标和技术转化之目的。
第五,设立专项转让或转化基金,解决知识产权转化费用问题
目前高校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和进行相关流转工作的状况不尽人意的一个原因还在于:高校没有建立专利基金制度,或者是即便有了专利基金,却严重不足,没有形成专利申请实施的良性循环。众所周知,专利的获得要缴纳一定的经费,如申请费、费和维持费等,到国外申请专利费用更高,所以专利获得需要有足够资金支持。而目前高校职务发明专利费一般都由课题组从其课题经费中支付。由于课题组的临时性及其经费的有限,课题任务完成后,专利就很难维持。近年来,高校专利权提前终止的比例相当高,这与维护经费有直接关系。由于没有充足资金支持,一些本该申请的专利高科技成果错失了专利制度的保护,丧失了国际竞争性。还有,由于缺乏知识产权管理的专项基金,高校遇到知识产权纠纷时,往往无力应诉,无法有效制止侵犯高校知识产权的行为发生,给高校造成严重损失。
关键词:知识产权;浙江省;产业化;调查;问卷调查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浙江省日渐成为各类型企业的集中地,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最迅速的省份之一。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国际间科技创新的竞争日益激烈,创新产品的开发已经成为企业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发展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主要措施之一。
知识产权服务,是促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的推进器,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是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1]。
提高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是激励创新人才,增加就业机会,维护经济发展稳定增长的重要举措。本文将以近年来浙江省企业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和分析来了解认识浙江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现状和特点,并就企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提出合理建议。
一、浙江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为全面了解浙江省各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现状,调查主要目标为浙江省各地各类型企业,样本组内机械制造业占47.41%,电子信息行业占13.79%,新材料及应用技术行业占7.76%,生物医药占6.03%,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占6.03%。
1.对企业知识产权产略规划现状
通过对浙江省百余家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现状调查,并进一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从图表中看出,大部分企业对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已经做出3-5年战略,可以看出大部分企业对与知识产权的都有一个比较长远的战略规划。
企业是否制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单位:%
1.企业知识产权包含内容认识
大部分企业对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的认识都有比较共性的看法,认为企业知识产权主要包含知识产权培训与激励战略,知识产权创造与申请战略,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等。也有部分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战略规划加入了知识产权预防与控制流失战略与知识产权投资与交易战略。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随着近两年对知识产权国家对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深化对于知识产权管理以及知识产权各方面工作的认识。
2.调查企业知识产权从业人员数量
由图表可知,多数企业中都设有专职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人员,且以1人到5人居多,其中也有少部分企业拥有5人以上的知识产权专职管理人员;而根据图表可知,超过半数企业不具有兼职从事知识产权管理的人员,其余企业中兼职管理人员主要在1人到5人之间。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配置对于一个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至关重要,可见多数企业在这方面仍需完善人员的配置。
企业内从事知识产权工作人数单位:%
4.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管理内容
调查中表明,绝大多数样本企业都已建立起或者正在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拥有专利技术或企业注册商标,并已将主要商标注册中文域名以防止混淆或抢注行为,且对商标被许可方进行管理。即大部分对于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内容都有较为良好的落实。
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
在机构设置方面,为知识产权管理设置专职机构的企业达75.86%,占样本企业的绝大多数,较少部分的企业中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则由其他部门兼顾,而没有设置该类机构的只占3.45%。可见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的提高,企业机构设置的进程也在逐步推进。
二、企业知识产权产业化分析
1.企业知识产权是否用于质押贷款
将企业知识产权用作质押贷款,是企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的现象之一。在调查中,大部分企业表示没有将其质押以获取贷款,但有这样的计划。而有过类似经历或想操作但难觅途径的企业只占到少部分。企业已着手准备将知识产权以质押贷款的形式产业化,该类知识产权产业化的表现将更为常见。
2.是否请专业机构评估过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
由图表可知,一半以上样本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已由专业机构进行评估,余下的多数企业虽目前并无请过专业机构,但已列入计划之中。可见大部分企业比较重视无形资产价值,将无形的知识产权转化成可计的资产价值以更好地落实知识产权的价值。
三、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企业是否发生过知识产权归属上的纠纷
在此次调查中,超过半数的企业表示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曾遇到过知识产权归属的纠纷问题。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是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基础性的问题,由此引发的纠纷成为管理工作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之一。
2.知识产权纠纷的问题上一般采用什么途径解决
针对知识产权纠纷的问题,半数左右企业选择通过向法院解决,此外,剩余较多数的企业通过协商解决纠纷,少数企业则通过行政途径进行解决。可见,随着知识产权纠纷解决途径的多样化发展,针对具体的知识产权纠纷问题,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3.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不足主要有哪些
从上文可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无论是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方面都有了较大程度的落实,但在企业逐步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过程中,不足之处也随之凸显。多数受调查企业表示,在知识产权保护中,最为缺乏的是知识产权方面的人才,知识产权保护和扶持力度不够以及保护意识比较薄弱也紧随其后。相应可知,今后企业应在知识产权人才引进、理念普及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
3.企业在品牌推广和商标保护中碰到的最大困难是
涉及企业的品牌推广和商标保护时,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仍然是最为核心的问题。可见,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是企业在进行品牌推广和商标保护时所需解决的首要难题,知识产权服务业的扩大化与完善化是急需的。
5.企业最需要知识产权服务内容
由图可知,专利服务是企业最需要的知识产权服务内容,商标服务、著作权服务与知识产权培训也紧随其后。以专利、商标、著作权、知识产权培训为核心方向的知识产权服务业是最契合企业需求的。
4.企业对知识产权服务形式的需求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产权服务的提供形式也有了多样性的变化。在这些多样化的形式之中,网上论坛、电子邮件这两项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形式需求最大,而窗口服务、行业交流、建立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员等常规服务形式则相对较低。新兴网络技术的运用在知识产权服务业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四、知识产权服务业未来的发展
1.本市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在此次基于浙江省企业的调查中,我们对知识产权服务业的现状进行了全省范围内的区域性调查。在涉及本市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存在的问题时,多数受调查企业认为管理服务水平低与不合理的高价成为了本市中介机构最突出的两类缺陷,知识产权服务业在未来发展中尤其需要重视提升自身的管理服务水平。
2.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从外部环境看最需要解决的措施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完善,需要内部外部两个层面因素的结合。而在外部方面,45.69%的企业认为国家需要提供知识产权管理指南和有关合同范本,以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指导与规范。
2.政府部门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或措施来促进专利申请
专利申请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单靠企业内部的力量往往难以完成,政府部门的配合以及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引入都是必要的。针对政府部门出台的有关专利申请的政策中,更有利于专利产业化的新法律法规及政策、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是企业最期待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
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产生的原因与应对措施的分析
邬升斯伟燕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由于目前我国对民间借贷缺乏法律规制和有效的监管制度,导致民间借贷的混乱和无序而导致的资金链断裂使许许多多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破产。深入了解民间借贷产生的本质与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独特性是问题的关键。温州民间借贷借贷危机的爆发,从而折射出民间借贷在我国存在潜在的问题,解决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关键词:民间借贷;中小企业;信贷
一、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现状
温州的民间借贷市场已经构成温州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温州的民间资本积累和运用提供平台,投资范围遍及全国。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大约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参与了民间借贷,民间借贷市场规模达到1100亿元。
(一)资金链断裂,企业倒闭
以滚雪球方式增长的民间借贷,只要资金链在任何一点上断裂,就会引发中小企业倒闭浪潮,更会让卷入其中的百姓血本无归。自2011年4月以来,温州中小企业主“跑路”事件就集体爆发。有媒体报道称,因资金链断裂而“跑路”甚至跳楼的温州企业主仅9月以来就高达25人。
(二)高利贷崩盘
通过信用卡套现,资金融入到民间借贷链条后,价格高至银行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的16倍。这种高息的借贷无不令人咋舌,而在温州相当一部分机构和个人一直在从事民间借贷活动,且资本越滚越大。温州目前民间借贷的利率水平已超过历史最高值,一般月息是2到6分,有的高达1角,甚至1角5,年利率达180%。
(三)实体经济空心化加剧
一直以来温州人认为最容易赚钱的高利贷掏空了温州的实体经济。2011年,在内有货币紧缩政策、房地产限购政策,外有出口环境变化的多重压力下,最终,温州出现了不少企业资金链断裂现象。不过,更让人担心的则是温州经济“实业空心化”的加剧。民间资本游离实体经济变成炒资产的游资和热钱,大量做实体经济的企业从实业平台取得的融资流向非实体经济领域,企业精英大量的移民或外迁,实体经济发展的要素严重流失。
二、民间借贷产生的原因
(一)中小企业的原因
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过少,不足以用来抵押并且一些中小企业负债率高,在改制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逃费现象,损害了自身的信用度。同时,企业也深感办理抵押环节多、收费多,极为繁琐。延误资金到位的时间,错失商机,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民间借贷形式十分灵活。民间借贷无论在城市还是乡镇,主要往来于经常性的关系之中,不需要办理像商业银行那样繁琐的抵押、担保手续。
(二)银行的原因
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与效益性原则的引导,中央为了搞活企业,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政策,而中小企业大多数是非国有的企业,效益不稳定,贷款回收不好,信誉差,所以银行一般对中小企业贷款十分慎重,条件较为苛刻,也因此断掉了贷款需求以“急、频、少、繁”为主要特点的中小企业融资主渠道。
三、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爆发的国内外原因
(一).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爆发的国内原因
1.国家严厉推行限购、限贷等调控手段来防止房地产行业过快增。
面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国家推出4万亿的救市计划,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资源开发、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大规模固定投资项目中去,成功的房地产开发、煤矿开发回报率甚至可以达到200%以上。
2.国家为调整物价防止通货膨胀,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国家的4万亿的救助计划使经济局部过热,一些原材料价格上涨快,使得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中小企业更难通过银行借款来缓解本身的资金困局,民间借贷贷款到期,中小企业选择违约不还贷款,不再借高成本的民间资本来周转,企业资金链断裂,借款人无法收回本息,民间借贷危机爆发。
3.温州民间借贷利率奇高
2011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出台银根紧缩措施,几乎月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民间借贷的利息也随之水涨船高。在国家宏观金融政策收紧的背景下,温州民间借贷空前活跃,借贷利率奇高。温州20l1年前9个月民间借贷利率水平已超过历史最高值,一般月息是3-6分,有的则高达1角,甚至高达1角5分。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实际毛利润不会超过10%,一般在3%-5%。
(二).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爆发的国际原因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起了欧美经济低迷,人民币汇率变动,欧债危机等一系列因素的出现,使我国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人民币汇率的提高不利于我国产品出口,并且会增加中小型企业的劳动生产成本,而产品价格是中小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中能够生存的主要原因。
四、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解决方式
(一)国家针对温州民间借贷的政策
3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方案提出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各类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等目标,希望为地方金融规范化探路,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
(二)温州政府响应国家政策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2011年9月底,温州市政府向浙江省政府提交《关于要求申请金融稳定再贷款的请示》,由省政府出面,向人民银行申请金融稳定再贷款600亿元,期限1年,专门用于支持温州银行机构增加对困难企业的融资规模,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维护地方金融稳定。
(三)中小型企业自我挽救的方式
第一方面,中小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第二方面,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以出口型为主的中小企业,需要配备一些熟知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人才。需要专业方面的人员来研究和分析汇率的变化等现象,推动企业的发展。第三,在国际经济和金融体制融通之下,企业要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国际的金融政策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蔡灵跃.对温州民间借贷市场的类型分析及对策建议[J].浙江金融,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