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应用案例范文

企业信息化应用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信息化应用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信息化应用案例

第1篇:企业信息化应用案例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 远程管理 石油钻井企业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石油钻井企业来说,通过开展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工作,利于推动和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搞好钻井参数实时采集和网络传输,有利于提高对钻井生产中井下情况的远程安全管理水平

石油钻井生产的最大特点是野外作业,点多面广战线长。为此,必须把生产一线钻井参数的采集、处理、传输和后台分析管理,增强对钻井生产中井下复杂情况的远程安全监控管理,作为钻井信息技术应用的侧重点,并围绕这个侧重点积极开展工作,才能取得很好的远程动态管理效果。

(一)有计划地组织钻井队技术员和部分信息管理人员外出培训,进行钻井参数仪、传感器、数据采集和传输、钻井井史软件及IADC报表的培训学习。通过强化培训,让参培人员熟悉其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基本要求,为钻井参数远程自动采集做好人才准备。

(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钻井队配备先进的钻井参数仪,传感器、无线网卡等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在钻井生产过程中,组织钻井队运用钻井参数仪,传感器,进行钻井参数的实时采集和处理工作,并结合《井场信息实时平台》,开展实时数据、井身结构、基础数据、钻井液数据的无线网络传输和工作。通过钻井参数的实时采集和传输,使管理者、一线井队技术人员都可以远程每天24小时全程跟踪、了解和处理包括钻压、扭矩、悬重、泥浆流量、泵压、泵冲等钻井参数;生产技术管理者,也可以通过了解网络传输的实时钻井参数,并对照该井的设计要求,进行动态分析,对由于井下复杂情况而引起钻井参数动态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并做出快速反应和处理,从而大大增强对生产过程中井下复杂情况的远程监视和处理能力,降低钻井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风险。如,对胜利油区的重点井、超深井、大位移井,通过CDMA无线传输技术、钻井参数采集仪,进行钻井参数的实时采集和远程传输工作,提高了对生产一线技术监测能力,明显增强了后台调度对前线生产的远程管理水平,井下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三)在前线数据采集和网络传输稳步发展条件下,要加快后台生产管理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不断增强对前线生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对钻井安全生产监管水平。通过开发钻井生产网络数据管理平台,突出生产数据管理中心的职能作用,全面提升生产管理数据的网络化分析管理水平。通过开发建设网上生产经营数据管理系统,内容可以覆盖钻井企业大部分生产动态信息、生产报表管理、外部市场的生产动态管理等,提高对钻井前线生产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可以明显减轻生产管理部门收集前线生产资料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数据的准确性、生产数据的整合处理能力;各级管理者能够更加快捷地了解并掌握各钻井队的第一手生产动态资料,为不同时期不同季节的生产技术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通过后台数据的自动整合处理和动态分析,及时发现生产过程各种可能出现的隐患,促进钻井前线安全防范管理进一步深化。实践证明,把信息技术应用到钻井参数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后台分析处理,能够提升钻井生产过程的技术预警能力,提高钻井生产安全系数,全面实现科技增效。

二、加强生产视频远程采集传输,提高对钻井施工现场的安全监控水平

钻井队作为钻井企业施工的一个基本生产单位,是生产信息及有关数据源头的主要采集点,也是钻井安全生产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安全生产管理是保证企业生产发展和维护职工健康乃至生命的永恒主题,如何把信息技术应用到钻井施工中,对一线井队进行远程监控,协助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基层单位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督促现场限期整改不安全隐患,已成为信息技术部门的神圣职责和使命,这项工作也自然应该被列入了信息应用管理的重点。因此,要把加强远程现场视频监控管理作为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大事来抓,创造一切有利条件,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做好钻井一线现场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信息技术部门要根据钻井生产实情,特别是海滩地区施工中遇到的安全问题,让钻井信息技术应用更贴近钻井一线生产,围绕解决现场视频数据采集、传输和安全监控,如何顺利对接的难点问题,积极工作。如,通过为基层井队配备数码相机、为调度室配备离子显示器,运用CDMA无线传输技术,进行钻井现场视频数据的采集、传输,并通过调度室的大屏幕等离子显示器进行后台监控。对于CDMA无线传输速度慢,视频画面连续性差,远程视频监控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要积极寻找解决方案,采用点对点高速微波传输技术,进一步提高远程视频画面的清晰度、可视连续性,达到远程视频安全监控的实际效果。

第2篇:企业信息化应用案例范文

一、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运营发展现状与特征

中小企业管理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市场经营管理等。其中,战略管理是核心。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中小企业面临严峻挑战,表现为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而引发的竞争加剧、价格下降、效益锐减、库存增加等问题,连锁反应是资金链绷紧、甚至断裂,以至于危及企业生存。当前,中小企业管理运营发展现状与特征如下:

(一)应收账款压力增大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下滑对我国外向型中小企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调查显示,有61.9%的中小企业表示应收账款不到位给公司的经营带来较大压力。此外,有54.4%的中小企业库存上升,占用了较多资金,资产周转速度明显放缓。

(二)利润空间收窄

外向型中小企业从对外依存度来看,进口导向型企业受海外市场材料采购价格因素影响最大,出口导向型企业受海外市场销售价格因素影响最大,两头在外型企业则同时受订单与购销价格.影响。调查显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外向型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平均营业利润率分别为11.04%和10.22%,低于环渤海地区中小企业的13.52%,也低于全国12.47%的平均水平。

(三)中小制造业企业竞争压力加大

国际金融危机对制造业的冲击明显大于非制造业。调查显示,在35个行业中,有7个行业(占20%)盈利能力高于15%,如信息技术与服务、农林牧等行业;22个行业(占63%)盈利能力在10%~15%区间,如商业批发、食品、物资贸易等行业;4个行业(占11%)盈利能力在8%~10%区间,如汽配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纺织、印刷等行业。其中,摩配制造业盈利能力为4.97%,是所有行业中盈利能力最弱的。

(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加快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在管理运营方面采取一些应对举措。调查显示,有36.9%的企业选择提升人力绩效,有31.9%的企业选择降低经营风险,有28.4%的企业选择从外销转向内销,有28%的企业选择从制造转向服务,有27.8%的企业选择堵塞内部管理漏洞,有25.1%的企业选择整合产业链资源,有24.4%的企业选择从产业链低端走向高端,有21.7%的企业选择从代工到自有品牌建设。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成就

(一)政府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围绕落实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多次组织调研,会同财税、金融等部门,研究制定各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财税支持,扩大信贷规模,缓解融资难,努力解决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突出困难。2009年,为贯彻落实8部委《关于强化服务,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见》中提出的“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的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牵头组织开展了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试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当前,很多行业协会、社会服务机构、大型企业等发挥各自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到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中来。如由中国移动携手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用友软件、浪潮集团,通过建立“中小企业服务联盟”,共同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综合信息化系列服务。再如,由阿里巴巴集团旗下阿里软件为中小企业推出的免费在线财务管理软件“钱掌柜”,成为中小企业易用、安全、功能全面的管理软件。

(三)中小企业应用信息化的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应用信息系统比例最高的是财务管理软件,达到48.6%。财务软件的应用普及,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扩展有非常大的帮助。同时,中小企业对网络安全产品、进销存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内部网络建设的应用需求也越来越广泛。支持决策系统、生产制造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也发展较快。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推进,移动信息化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分销系统等也将逐渐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热点。

(四)信息化应用提高了中小企业管理运营能力

相关资料统计表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可以使各部门执行人员提高工作的同步协调性,杜绝条块分割、独自为战的现象,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可以降低5%~10%的成本。由于系统运算代替手工操作,使工作变得流程化、简单化,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可以减少人力的投入,从而使效率提高20%~30%。可以更快获得数据报表,库存数据、采购需求计划、客户订单变更等数据质量会提升到较高的水平。物资管理水平的提高,减少了企业资金占用,减少了物资的浪费,减少了呆滞物料的产生,平均每个订单可以节省2%~5%的物资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仍有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作用、效果和相关政策不够了解;人才缺乏、资金不足、信息技术与业务结合不紧密、应用集成度低等;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覆盖面小,服务内容不完善,这些问题制约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影响着中小企业实现创新发展。

三、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特征

(一)中小企业需要可靠、适用、性价比高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存在着行业、地区、水平上的差异,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需求,因而,中小企业信息化个性化的需求日益明显,不能套用大型企业的标准化产品来实施。由于资金有限,中小企业更需要可靠、适用、性价比高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在购买信息化产品时,63.4%的企业关注价格,59.7%的企业关注稳定性,30.3%的企业关注厂商配套服务。

(二)中小企业需要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我国中小企业面对如此丰富多变的信息化技术、各类供应商和诸多可选择的方案,中小企业不再满足于厂商提供单一的产品和技术,而是更渴望得到整体解决方案。调查显示,71%的中小企业希望供应商能够提供企业信息化一揽子解决方案,23%的企业需要给予信息化方面专业的指导,15%的企业需要得到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咨询。

(三)中小企业希望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取得明显的效果

与大型企业更关注长期效益不同,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核心业务,着眼于解决眼前急迫的生存问题。调查显示,中小企业主要希望

借助信息化建设及时掌握企业经营情况、提高工作效率,选择比例分别高达86.4%、82.7%,而希望改善企业财务管理和进销存管理的需求也分别达到了31.2%和27.0%。

(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参考同行案例

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寻找案例时,渠道多种多样。调查显示,有51.9%的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更愿意相信同行(或熟人介绍)的信息化应用案例。其次,专业网站和行业专家的建议也在重要参考之列。因此,遴选不同行业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示范,对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同时,专家团队的指导也非常重要。

四、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一)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

由于金融危机让中小企业迎来了更加复杂和艰难的发展环境,使得企业对信息化产品的选型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一,成本控制至关重要。由于经营环境的不稳定以及资金的紧张,让很多中小企业开始严格控制成本,IT方面的预算也开始下降。因此,中小企业用户希望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来购买信息化系统。第二,更加关注信息化带来的显性价值。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很多中小企业非常关注短期效益。无论已经实施过信息化的用户还是准备购买管理软件的中小企业,都希望所使用的系统能直接解决他们的一些实际问题。比如,一些外贸型的出口企业,就将目标市场重新锁定到了国内市场,希望能够快速开拓国内市场,使用网络营销工具就成为了一种很有效的方式。

(二)SaaS(软件即服务)正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重点 SaaS是一种利用互联网提供在线租用IT(主要以软件为主)服务的应用模式,由软件服务商提供一整套软硬件设备和专业服务,用户单位每月只需支付少量租用管理费(使用成本一般只有传统软件的10%到20%),将计算机通过互联网接入运行平台,就可轻松享受到网上办公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计划管理、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等一整套信息化的便利,而不再需要其他软硬件投入,对中小企业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调查显示,60%的小型企业和45%的中型企业都在考虑采用SaaS。目前,SaaS暂时还不会替代既有的传统管理软件,但是SaaS却足以对传统管理软件造成一定的冲击和改变,给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带来机遇和变革。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需求快速成长

在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除了对硬件、软件有专门的要求外,与之相关的服务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中小企业选择信息化合作伙伴时,对服务的需求考虑可以说是一项重点关注的因素。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有专业厂商、机构进行辅导,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信息化建设的咨询、企业管理理论的培训与讲座、信息化建设评估、技术讲座与培训,需求比例分别高达50.13%、43.2%、34.8%和33.2%。

五、以信息化推动中小企业管理运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引导、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在国家层面要制定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并争取纳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地方政府要研究制定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划,制定落实行动计划。二是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资金的引导性投入,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和项目,支持中小企业共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把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以及软件的开发和市场化,作为发展专项资金中重要的支持内容。各级政府也要结合地方实际,研究出台相应的专项扶持政策。同时,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促进金融业与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相关企业互相支持,协同发展。三是继续深入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和推广工作。针对不同规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明确建设重点,出台相应指导意见。四是组织力量编制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供中小企业参考。

(二)中小企业要主动建设与应用信息化

第3篇:企业信息化应用案例范文

引言

建筑业信息化包括企业信息化、行业监管与服务信息化、专项信息技术应用以及信息化标准等,其中企业信息化涵盖勘察设计类企业、施工类企业和工程总承包企业。

对于秦皇岛市的勘察设计类企业,如何实现信息化发展,有待研究。

一、秦皇岛市勘察设计类企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BIM技术鲜有应用。到目前为止,在秦皇岛市,无论是新建工程还是拟建工程,或是在建工程以及已建工程和扩建工程中,在勘察设计领域,几乎没有采用BIM技术的实际工程案例。

2.BIM人才短缺。秦皇岛市勘察设计企业中,能够掌握BIM技术的专业人才奇缺。如何在勘察设计领域内培养出一支熟练掌握BIM技术的专业队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从业人员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不高。从业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对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新形势估计不足。目前,秦皇岛市勘察设计企业大多没有设立独立的信息化部门,影响了信息化发展需要。

二、推进勘察设计类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推进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在勘察设计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建议将最新的信息技术如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3D打印等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2.推广BIM技术的应用,推动勘察设计企业信息化发展。BIM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基于BIM上述优点,建议在秦皇岛市的勘察设计企业里,应大力推广BIM技术的应用,以推动信息化的发展。

3.建立勘察设计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智慧型企业。建议在对传统的勘察设计信息资源的获取和表达方式进行探索和改进的基础上,建立动态完善的勘察设计知识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知识的共享,从而为建设智慧型企业奠定基础。

4.开展勘察设计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工程建设。通过保障性安居工程示范和政府投资项目、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示范,推广信息化技术在秦皇岛市勘察设计领域的应用。同时,加大勘察设计企业信息化宣传力度,为勘察设计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营造良好市场氛围。

5.加强勘察设计企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建议对秦皇岛市勘察设计企业的从业人员,应定期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以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而为推动该类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第4篇:企业信息化应用案例范文

现在,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将得到政策上的支持。近日,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和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组织实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以及国内外知名IT企业为中小企业推出的“商务领航”整体解决方案在京正式,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的此项工程将组织协调社会中介机构、大型IT企业和新闻媒体,开展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和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将包括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与需求调查、万家中小企业的免费培训、百万中小企业上网、信息化典型案例示范以及展览、会议等系列内容。

8月8日,由中国电信牵头,携手思科系统、神州数码、点击科技、中国惠普、联想集团、微软公司、用友软件以及中兴通讯等国内通信、IT领域的9家知名企业共同建立“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目的就是全力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打造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的信息化综合平台,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建设基础环境,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不断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中国电信还正式推出其倾力打造的、旨在服务于企业信息化的“商务领航”全新客户品牌。这是中国电信实施从基础电信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战略转型以来的重大举措,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孙康敏表示:现阶段的电信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新业务和管理模式上的竞争。各电信运营商都将开发新市场及拓展新业务作为工作重点,确保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住自己的固有领地并抢占新领域。而新业务的不断推出、网络的不断融合、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都需要企业信息化的大力支撑。由此可见,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对电信运营商具有重大的意义。

这对中国电信来说,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创新举动。毕竟,企业用户市场是未来支撑中国电信转型的制高点,是今后中国电信发展3G等新业务的市场基础。因此,打造“商务领航”品牌,强化中国电信在企业用户市场的领先地位,塑造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企业形象,以支撑企业战略转型,是迎接信息化发展浪潮、支撑中国电信战略转型的实际举措。

第5篇:企业信息化应用案例范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冲突机理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8-0124-06

一、企业信息化冲突相关文献回顾

组织冲突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Pondy于1967年发表了“组织冲突:概念与模型”一文,初步奠定了组织冲突理论基础。Thomas发展了冲突的过程模型和结构模型,两位学者的研究使组织冲突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初具雏形,并引导后来的学者在这一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Barker等认为,当不相容的行动出现时,冲突就存在了。在冲突中,一方的行动伤害、干扰、阻碍、反对或以某些方式使他方的行动和地位变得无效。冲突既可以出现在合作的情况下,也可以出现在竞争的情况下。Morrill认为,冲突可以是对抗性的或非对抗性的抱怨的沟通,对抗是当事方之间通过语言或行动直接表达的抱怨,而非对抗则是指抱怨不通过直接的语言行动表达。这样宽泛的定义允许人们对以抱怨为基础的现象进行广泛地分析,而当事方回避是典型的非对抗性冲突的解决方式,谈判则是对抗性冲突的解决方法。Darling和Walker研究认为,冲突源于各种因素,在目标、期望、价值、行动方式以及关于怎样把握环境的理解上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人们将难以预计的未来因素加入到这些差异中去的时候,冲突就更加激烈和无所不在了。冲突代表了面向未来的一种激动人心的可能性,冲突是组织活力的象征。Wall和Callister将冲突的成因归为三方面:第一是个人特质方面,如个性、价值观、目标、压力感、对自由的要求等。第二是人际因素,包括知觉因素,如误解、不信任等;交流因素,如敌对、不喜欢、侮辱等;行为因素,如权力斗争、阻碍别人的目标等;结构因素,如权力不平衡、地位的差异等;以往的互动因素,如过去合作的失败经历、以往的冲突经历等。第三是冲突的问题特性,如复杂的、多面的、模糊的问题往往引起冲突。

相对于管理学领域的其他研究相比,对管理冲突的研究比较少,拉巴隆巴拉对《哈佛商业评论》所做的文章统计分析,从1975-1999年中期发表的6500多篇文章中只有3篇的标题有“冲突”这个词汇。以往的冲突研究关注的是组织内部的人际冲突、团队冲突或部门冲突,采用的是微观视角。托马斯・谢林指出,冲突的第一种理解是将冲突看成是一种组织的不正常状态,要寻找冲突产生的根源和解决方法予以根除。这种观点被称为“冲突的传统观点”,盛行于20世纪30-40年代(罗宾斯,1997)。谢林的冲突第二种理解认为冲突的产生具有合理性,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并研究分析与冲突相关的各种行为。罗宾斯认为,抑制冲突的文化过去行得通,但是,在激烈竞争全球化经济中却是绝对不行的。那些不支持、不鼓励、不同意见的组织将无法生存下去。员工来源的多样化及适度的冲突,即可以保持组织的活力,又可以提高组织、生产率水平。这种结论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

冲突管理研究领域有代表性的研究框架主要有三个,即基于资源稀缺的冲突分析框架、基于利益矛盾的冲突分析框架和基于特质差异的冲突分析框架。这三个框架下的冲突也分别称为资源冲突、利益冲突和特质冲突。资源冲突分析框架认为,冲突主要来自于资源的稀缺性,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个人、团队或组织之间的冲突就产生了;利益冲突分析框架认为,冲突的根源在于利益的矛盾,不同的个人、团队或组织拥有不同的偏好和目标,也就有了不同的利益追求,正是因为利益的矛盾,冲突就产生了;特质冲突分析框架则认为,冲突是由个人、团队或组织的特质的认同和相互对抗引起的,也就是说,冲突的真正原因在于人的深层次需要,如尊严、承认、安全、控制、目的和功效等遭到了威胁和挫折。基于对冲突的不同理解,这三种框架分别为我们提供了三类不同的分析冲突的视角和管理冲突的技术。典型的冲突管理的“硬策略”如威胁、竞争, “软策略”如妥协、回避、迁就,“折中策略”如谈判、合作,“冲突激发策略”如沟通、引进新人、组织重构、任命吹毛求疵者等(Barker et al,1988,Thomas 1992,罗宾斯1997)。

国外企业信息化冲突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Halsey,John J.研究认为管理科学和信息系统领域之间的冲突已经被发展了,他建议人们认识两个领域的相似和区别并理解他们,信息系统与管理科学对公司的各种管理具有许多相似性,无论是长期的战略计划和短期的成本降低,两者都是有帮助的。两者的不同在于领域的界定和数据的处理,管理科学和信息服务都应投资,以利于提升两方面的技能。信息服务提供数据,管理科学提供各种数据如何应用的建议,帮助评估或建立合适的模块。Daniel Robey,Dana LFarrow,Charles R.Franz发表的论文《系统开发的组成过程和冲突》认为信息系统开发项目促成了组织的成员进入到一个具有潜在冲突的过程中,项目组的冲突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但往往被系统开发忽略了。建立了参与,影响,冲突,冲突结果的冲突模型。Smith,Mckeen研究认为,信息系统和用户部门之间关系通常被描绘为缺乏信任。四个冲突的根源被识别为:(1)关于计算机化控制的意见分歧;(2)区别在目标和经理时间表不一致;(3)缺乏可测量的益处;(4)在系统开发期间的角色和责任的分歧。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认为:(1)这些表现出的趋势影响是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的关系;(2)管理工作的程序化和标准化;(3)对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的改变;(4)管理控制和决策制定的侵蚀。美国南明尼苏达大学的Trimmer,Kenneth James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讨论了跨职能团队的信息化冲突,他认为冲突是跨职能团队一个固有组成部分,并且包括两个类型,感性和实质。冲突的两个类型可能导致团队满意度水平降低,也可能导致团队生存能力和团队整体效率水平的降低。冲突,特别是实质或面向任务的冲突的决议,是功能良好和有发展团队的特征。Kumar,kuldeep;van Dissel,Han G研究了跨组织的系统引起的冲突问题,他们把跨组织的系统(10s)类型分为三种:合并资源的IOS,价值或

者供应链IOS和网络的IOS,将系统中潜在的冲突的性质分为经济的、技术的和社会一政治原因。

国内企业信息化冲突的研究起步较晚,丁祥海,唐任伸将信息化冲突分为技术冲突和利益冲突,技术冲突可以通过专家协商的和利用知识库解决,高诚毅从组织管理角度对信息化冲突产生的根源及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唐东平从ERP实施角度分析了信息化冲突特点,提出冲突管理模型及对策,屈丽萍,王雨晴从项目管理视角对企业信息化冲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冲突的办法。

二、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冲突机理

要研究分析企业信息化冲突的机理,探索其对企业管理活动的种类影响效应,并确立有效的企业信息化冲突管理原则,必须首先明确信息化冲突的类型、不同类型信息化冲突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同时还要识别信息化冲突发展的内在过程和阶段特征。

1、企业信息化冲突类型

2、企业信息化冲突模式

信息化冲突会给组织带来不利情绪,如紧张、不安、烦燥、恼怒、怨恨、疑心,对组织来说,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和效应都会是信息化冲突的结果。我们把给企业组织带来正面效应的信息化冲突称为良性信息化冲突,把给企业组织带来负面效应的信息化冲突称为恶性信息化冲突。要有效地激发和诱导良性的信息化冲突,规避或转化恶性信息化冲突,必须探究信息化冲突的发展过程。

Pondy把冲突的一般过程分成五个步骤,即潜在冲突、知觉冲突、感觉冲突、显现冲突和冲突结果。由于信息化冲突的主体异质性的特点,其过程包括产生、发展、转换、结果四个环节,如图l所示。在初始阶段,良性信息化冲突和恶性信息化冲突表现为信息化行为的碰撞。随着冲突的发展,冲突各方调整了自己的行为,产生多种冲突的结果,使冲突得以化解。

3、企业信息化冲突的层次结构

企业信息化冲突从时间和过程层次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信息化实施前准备阶段的不足引起的冲突,如决策失误、系统分析不完善、技术不成熟等引起的,在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呈现出来。第二层次是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引起的冲突,如流程变革、组织结构调整,等等,这些冲突是伴随着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突显出来,企业的大部分人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感受到的,领导者对其准备也不充分,冲突随着信息化的实施逐步化解。第三层次是企业信息化实施成功后,进入日常管理阶段产生的冲突,冲突的特点是局部的,小范围的。

从范围层次划分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企业间冲突、部门间冲突和个体间冲突。在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冲突将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始终。企业间冲突主要表现为客户企业、咨询公司和系统提供商之间的冲突。部门间冲突主要表现为业务部门和IT部门之间的冲突。个体间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对企业信息化的抵触,其中有工作和利益原因,也有个人的性格、背景原因。

从产生的原因层次划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技术方面原因产生的冲突,如系统冲突、设计冲突、时间冲突、数据冲突等引起的技术冲突,另一类是实施中各个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如权限分配的冲突、组织角色的冲突等的利益冲突,也可称为管理冲突。

4、企业信息化冲突的表现形式

(1)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理念与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冲突

企业信息化倡导的是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一体化、作业流的网络化和所有数据的透明实时的管理。这和传统企业原有的“背靠背”式的、各个部门间各自为政的管理方式是格格不入的。要改变原有的管理方式就牵涉到企业的内部流程管理费用和管理者思想上的转变,这种转变需要一个跃进的过程,冲突自然就产生了。

(2)企业信息化高起点管理方式和传统企业滞后的手工管理方式所产生的碰撞

企业信息化实施能带来利益回报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依靠系统的使用者能够准确详尽地采集基础数据录入系统,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的对数据做维护和回馈。由于企业原有的手工操作不能及时准确地做好这项工作,因而在系统的实施和上线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要求企业的员工改变自己的日常工作习惯来配合系统的更好运行。这种改变自然会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和痛苦期。

(3)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信息系统过高的期望值之间矛盾心情

信息化项目实施失败的报道时时出现,这使得企业的领导和项目的参与人员出现了这样一种心态:信息化是个好东西,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但我们到底能不能做成呢?其实,这就是一种缺乏信心的表现,这种冲突在决策阶段就表现出来,属于第一层次的冲突。

(4)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文化的冲突

企业信息化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作业流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企业信息化从文化角度看主要是通过整合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物流的供应链,在企业外部则通过灵敏高效的反应机制最大化利用企业的外部资源,它所倡导的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强调的是创新的思维和开放的意识。企业信息化要求学习在企业文化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同时还要有改革旧文化的需求和欲望,实施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就是激情加坚持不懈的毅力。企业文化本身更多地强调企业的使命和文化理念,体现的是企业的宗旨、目标和企业价值观,这些文化理念经过长久的培育,已经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而且企业的全体成员都共同遵守。实施企业信息化不仅要变革企业的流程和模式,而且也是必然带来企业文化的变革,保持企业运行模式和文化的协调统一。这种变化无疑引起企业新旧文化的冲突。

(5)企业信息化中的速度冲突

对信息化企业来说,依托网络进行的信息化应用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实时上网企业信息,如企业介绍、产品介绍等;实时跟踪行业性的专业网站提供行业信息、行业动态等;不间断在网上了解有关的政策法规,为企业活动提供依据;实时在网上跟踪行业技术信息,为企业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全天不间断与用户进行网上信息的交流,及时反馈用户意见,组织网上用户的培训与产品使用问题的解决等;快速与协作生产企业进行网上的信息交流和商务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开展网上的商务活动,如产品销售、产品的虚拟展示等。这种管理方式完全突破了传统的企业工作时间的概念,通过网络技术企业实现了经营速度的加快和时间的延长。这将引起企业管理层和操作层以及决策层相应的响应速度的加快,这种加快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往往是滞后性问题出现才研究解决的办法,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调整,才能实现组织与系统的协调一致。

(6)企业信息化中的人事管理冲突

企业信息化要求企业的人员具有较高的并且是专门的计算机技能,但是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每隔几年都在更新,要求人员原有的计

算机技能也要更新。也许这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员和组织学习能力的要求,一些员工的能力会不适应这种更新的变化,从而产生对信息化的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知识工人的比例大幅度提高,传统工人的比例缩小,对企业的人员裁剪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冲突。

(7)企业信息化要求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和传统管理层次的冲突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思想来改造公司的流程和管理方式的过程,相应地要求减少管理的层级,大幅度的减少管理人员,导致权力重新分配。在传统的组织中,权力是按照等级分配,权力越大,掌握的信息就越多,信息与权力相匹配,成为等级的标志。由于等级性的传递,使信息产生迟滞和变形,因此,企业信息化要求信息传递同步性、同时性,这必然引来权力和利益的冲突,失去传统的信息控制能力。

(8)企业信息化与企业规模的冲突

企业在规模上有较大的差距,导致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在管理、业务发展上与大企业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上也是一样,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也很难像大公司那样通过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来推动。同时,由于企业规模的不同,企业的人才储备也不一样,大企业人才济济,实施信息化与中小企业相比具有突出的优势,无论从规划、实施、运营、维护、更新换代都有着天然的优势,而且,从财力上来说,大企业财力雄厚,中小企业资金有限,所以大企业会上更好的系统。但是企业信息化的动因都是一致的,这种规模上的不同必然导致企业信息化的理想与实际的冲突,以及决策中的利益权衡冲突。

三、化解企业信息化冲突方法

我们研究冲突的目的不应该是消弥冲突,而应该是有效地管理冲突。认为冲突都是好的和都是坏的看法显然并不恰当也不够成熟。冲突是好是坏取决于冲突的类型。管理者维持一种冲突的最低水平,这能够使群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善于自我批评和不断创新。罗宾斯认为,冲突可以分成功能正常和功能失调两种类型。功能正常的冲突是具有建设性的、利于组织发展的冲突,功能失调的冲突是具有破坏性的、不利于组织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对企业信息化中的冲突重新进行审视,应该对冲突的类型、冲突的原因、冲突的作用、冲突的演变、冲突的管理等进行更加科学、更加系统的研究。

针对管理中冲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际冲突方面,其中以托马斯(Thomas K.W.)提出的五因素模型影响最为广泛。托马斯从满足自身利益和满足他人利益两个维度上来确定个体应采取的冲突处理策略。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解决冲突的五种策略:回避,即置身事外、不作处理;强迫,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为达到目标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迁就,只考虑他人的利益而牺牲自身利益,或者屈从于对方的意愿;合作,即通常所说的双赢方式;折衷,即双方各让一步。这五种人际冲突处理策略分别代表了武断性和合作性的不同的组合。

对企业信息化冲突管理过程包括诊断、处理和效果反馈三个主要过程。破解冲突首先要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正确的诊断,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对冲突的水平和影响做出正确的评价。这是企业信息化冲突管理的前提。

首先,明确企业信息化必须立足于企业的内在需要。信息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必须是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是为了“作秀”。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宜适时、适度、适用,不要盲目追求技术的“新”、“奇”、“高”。

其次,企业信息化要整体规划,逐步实现。由于实施信息化初期,一些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充分,导致现有的信息化项目很多不成功。其中大部分是因为规划失度,盲目求大求全,从而导致虎头蛇尾,最后草草了事。以上两项诊断是要解决决策阶段的信息化冲突问题。

破解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产生冲突的方案:

1、维持现状

如果采用这个办法,企业继续在自己当前的信息系统架构内处理信息。维持现状可以让冲突自行解决,随着时间的延长有些冲突会逐渐缓解,直至消除。

2、采用优选信息系统

优选最佳信息系统加以整合实施企业信息化,可以解决存在的许多信息化冲突问题,并在所涉及的业务项目产生规模经济。

3、转用全新系统

新系统不仅容许兼并企业现有信息系统运作,而且为将来升级的运作留有余地。这种办法要求所有当前的信息系统运行必须转而适应新系统,所有人员必须同时接受培训以便使用新系统,推动了团队气氛,因为企业的所有员工都必须经历相同的学习过程。这是一个大刀阔斧消除冲突的办法。

4、实行全面信息化管理

从开始阶段就要求全员参与企业的信息化工程,保持大家对企业信息化的激情,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不能把信息化仅仅看成是企业信息化部门的事。信息化是管理上的一场管理革命,从以往的失败案例看,往往是错误的认为企业信息化只是上一个计算机系统,忽视了可能给企业管理带来的问题。所以,搞企业信息化一定要企业全员、全过程的动员起来。

5、实施在后培训先行

信息化成功要有一个好的基础,提高企业的基础工作水平和全员素质是信息化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保证,同时也是消除冲突,增进理解和谅解最有效的办法。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至关重要,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会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失败的信息化项目会极大地损害企业的实力,因此,防止毁灭性冲突,化解常规性冲突,激发保健性和激励性冲突。这是破解企业信息化冲突的原则。

第6篇:企业信息化应用案例范文

    一、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服务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的管理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密切联系,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内涵,简要地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覆盖整个企业的庞大系统工程,从材料的采购到生产、销售,从研究开发到高层决策,无一不是企业信息化所涉及的领域,即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企业方方面面的大型系统工程。

    2.企业信息化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①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②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③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企业信息化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以至调整业务模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决策的质量、加快对外部变化的反应,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企业信息化的目标非常明确: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服务。企业信息化不是为了装点门面,也不是新技术的实验场。它是企业整体战略中的一部分,与企业所有的目标结合为一体。

    二、企业信息化的结构分析

    1.在企业信息化的三个构成内容中,信息技术是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条件。自计算机诞生以来,信息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主要包括:网络设施、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自动控制技术、自动存储技术、自动运输设备、自动输入设备以及各种辅助设备和大量软件等。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给我们实施企业信息化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丰富的手段。合理地采用信息技术,为企业建立一个安全高效的信息平台,让企业的各种信息得到及时的反映和正确的处理,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先决条件和有力保证。

    2.信息是基础。曾认为,采用信息技术越先进的企业,其企业信息化也越好,现在看来这个观点过于片面。对企业的各项战略目标和未来发展直接产生影响的其实是信息,因此,能否为各个信息使用者提供完整、正确、及时、适用的信息,是企业能够正确处理生产经营中的各项问题,以及能否正确估计形势和判断未来的基础。而信息能否满足完整性、正确性、及时性、适用性(以下简称“四性”)也成为企业建设信息化成果的主要评价标准。

    3.企业信息化能否取得成功,还取决于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根据一些实施案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因为某项技术的先进,而实施企业信息化,其成功的几率将非常小;因为管理出现了问题或瓶颈,需要采用信息化来解决问题,其成功的几率将比较大。两种不同的出发点,代表了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决心有多大。以管理作为出发点,企业进行改革的力度将比较大,遇到困难时,也不会轻易退缩。同时,也表示企业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采用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而是必须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所以,管理既是企业信息化的动力,又是其归宿。

    三、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企业信息化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世界经济的接轨,许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开展本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使我国的企业信息化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根据1999年对我国100家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调查显示,这100家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累计投入了300亿元,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比较也许还很少,但与我国1999年以前的情况比较,还是有了较大的改善。进入21世纪,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始从大型企业走向中型企业,甚至是一些小型企业。通过各个省市的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可以看出,目前实施企业信息化的企业数量以及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伴随着竞争的加剧,提高企业竞争力,建设企业信息化,显得越来越迫切和必要。

    四、企业信息化赋予会计电算化新的使命

    会计电算化是对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通俗名称,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的代名词。另外,也将会计电算化称为“电算会计”、“电子数据处理会计”等。

    实际上,会计电算化就是利用计算机作为运算工具,融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及会计理论和方法于一体,实现会计数据的记录、计算、分析、预测,为核算、考核、控制和规划再生产过程提供经济信息。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以下新的要求:

    1.会计电算化必须实现整个企业的财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而仅仅对会计实施电算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会计电算化必须覆盖整个企业的财务流,成为企业的财务信息处理的中心。

    2.会计电算化必须服务于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与企业信息化系统有机结合。企业信息化涉及诸多的信息系统,为了取得全面的财务信息和财务相关信息,要求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保持一致,实现财务信息与企业的其他信息无缝连接,融为一体,构成企业的信息基础。

    3.会计电算化必须加强信息的处理,使财务信息全面满足“四性”。作为企业信息化成果的主要评价标准,“四性”也是对财务信息的要求。所以,强化会计电算化对财务信息的处理、加工能力,使财务信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也就成为了会计电算化所追求的目标。

    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电算化保持了一种高速发展的态势,究其原因在于会计电算化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会计工作是一个企业日常经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会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二是国家对会计软件市场进行了规范,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得会计软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三是会计电算化需要的投入较低,其硬件方面主要需要的是计算机、网络设施以及一些辅助设备。投资基本保持在几十万元左右,绝大多数企业都能承受。

    在这些有利的条件下,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具体地说,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82年以前):我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58年,从那时起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主要是用于科学技术工作。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是进行一些探索和试验。

第7篇:企业信息化应用案例范文

 

1云计算概述

 

1.1云计算的含义

 

云计算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计算,以共享的方式将资源和信息按需提供计算机以及其他设备。云计算是通过将分散于互联网中的所有用户共享的超大计算中心进行之前由单独个人数据中心完成的任务,从而实现计算和服务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充分共享。

 

1.2云计算的特点

 

通过对相关云计算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其存在的特点进行总结,主要由以下特点:1)规模较大。对于云计算来说,其最主要最根本的特征是规模较大。云计算是一种分散式的、规模较大的创新型的驱动方式。只有云计算以大规模的形式出现,才能充分发挥云计算服务优势。2)云计算能够基于虚拟化技术将资源和服务进行快速的部署。利用虚拟化的技术将不同的云服务提供给不同的用户。3)实现动态化的扩散。计算机用户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使得云计算服务也不断扩大规模,用户的应用将利用云服务在云中得以扩展。4)可靠性。随着云计算的发展,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保证云服务的安全性恶化可靠性。

 

2中小企业云计算信息化建设模式分析

 

2.1中小企业应用公共云计算的必要性

 

就目前来说,云计算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需要充分借鉴云计算成功运用的案例,不断积累实践优秀的实践经验,对于部分中小企业来说,该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基础较差,在使用云计算服务中其收益远远多于且企业风险,对于信息化建设初期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经验,可以采用按需租赁的方式去使用云服务。此外,中小企业的业务结构和流程都较为简单,对系统功能没有复杂的要求,因此,公共云服务能够基本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路径以及相关的业务要求,在掌握和了解企业自身条件的同时使用云计算服务,从而最大化的实现中小企业个性化的不同需求。

 

2.2云计算信息化平台设计

 

1)服务提供方式设计。云计算主要是利用IT的服务方式将其提供给用户,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能够满足企业基础硬件资源需求)、平台即服务(促进企业应用开发的效率)和软件即服务(实现软件的快速交付和投资回报率)。通过以上三种服务提供方式满足了中小企业对于IT的多种需求。

 

2)关于运行和维护的设计。处于正在发展和学习阶段的企业来说,其自身实力以及核心竞争力都处于培养阶段,资金方面较为紧缺,难以留住专业技术人才,存在对IT的应用比较欠缺,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缺乏。因此,由于其需求的特殊性,该阶段的企业可以通过共享云进行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3)转移服务方案设计。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以利用云计算将企业现有的信息和资源迁移到云计算的平台上。因此,需要对中小企业目前发展现状以及信息化程度进行调查,对目前正在进行的生产业务归纳和分类,将业务划分为主要和次要的系统。云计算能够对资源进行减少开发、实施以及维护,使得用户可以将关注点放在最为重要的核心业务上,以此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比较成熟的中型企业来说,利用公共云时,要将企业现有的资源和信息进行迁移;而小型的企业来说,可以直接利用基础设施即服务的方式是企业获得应用。

 

3云计算信息化建设模式注意事项

 

3.1安全问题

 

中小企业在利用云计算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要重点关注信息的安全性问题。首先,要对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进行审查。为了有效防止特权用户的接入风险问题,要让供应商将管理员的详细信息提供给企业,从而保证企业对系统管理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此同时,基于数据的共享化,企业要对信息和数据进行加密。还要充分了解供应商对数据的恢复能力以及具体需要的时间。其次是对安全的数据信息进行筛选。对于企业来说,其最为核心的数据能够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要保护好这类机密信息,使其在云平台中安全保存和运行。对此,企业可以先将非核心的信息放到云平台中运行,待测试稳定且确保安全后,再将核心的信息和数据迁入其中。最后,企业要对信息进行备份。由于信息对于企业极为重要,为了防止云计算系统的潜在风险,企业可以将信息数据进行备份,保证信息的安全。

 

3.2费用问题

 

对于云计算的费用问题,一般情况下采用按照企业的不同需求进行租用或付费的方式。采用按需租用的方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从而建立一套计费系统。将云计算服务的租金和企业自身所需要的服务费用进行比较,以此来实现企业在成本方面的收支平衡,避免了预算超支的现象。

 

3.3网络问题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计算方式,高速度的网络是云计算的计算效率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网络出现故障,那么企业信息化管理也会相继出现一系列问题。为了避免上述状况的发生,一般采用的解决方式是在线交付,离线使用:当系统处于离线状态下时,用户照样可以使用离线管理系统,可以将数据和信息先储存在本地服务器,等到在线时再将之前的数据和信息传输到云平台系统,将信息和数据重新进行同步,确保信息的安全和可靠。

 

3.4内部管理问题

 

对于中小企业的领导层来说,要注重企业的内部管理,要对企业的核心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质量和水平。云计算主要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并对各类信息和数据进行计算,为了跟上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需要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理念进行积极的转型升级,由传统金字塔的登记管理向扁平化管理进行转变,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将信息资源予以合理的配置,使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4结论

 

由于中小企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其信息化的发展程度较为缓慢。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利用云计算对企业信息进行计算,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小企业将自包和外包方式进行结合发展模式,以此来更好的建设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的发展。针对中小企业来说,充分应用云计算进行信息化建设,在应用中要注意和把握利用云计算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需要注意的方面,从市场化的角度对云计算进行分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思路,旨在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戴发山,孙波,龙春娥.云计算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江苏商论,2011(06).

 

[2]王春霞,刘武强.云计算在中小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策略[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杜会科学版),2014(03).

第8篇:企业信息化应用案例范文

[关键词] 旅游企业信息化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模糊层次分析法

一、引言

旅游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改进传统旅游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以信息化的发展来优化旅游信息资源配置,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从而提高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以及旅游企业管理和决策等的效率、水平与经营效益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人力资本、技术应用、交易成本、资源耗费、竞争能力及创新能力、协同效应等方面进行全面测量和度量,找出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绩效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确定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及其效益状况。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南,而且是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尺度;不仅可以指导企业准确认识信息化的内涵,明确信息化的目的,而且可以引导企业正确制定信息化战略,保障信息化工程的实施。

旅游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从旅游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旅游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从而为信息化建设“导航”。 评价是为了决策,建立绩效评价制度,能够帮助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有效控制信息化活动的进程,全面掌握信息化的经营绩效,从而有助于信息化发展与旅游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协调统一。

目前国内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类企业,而对服务类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研究很少。本文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应用于旅游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层次分析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效结合,保证了模型的系统性和合理性,还能让决策人员运用其经验和判断能力。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即将评价指标体系分成递阶层次结构,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分层次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最后得出评价结果。

二、构建旅游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采用以企业信息化战略实施为基础的评价框架,将罗伯特・卡普兰创建的IT平衡计分卡作为企业信息化战略实施的工具。平衡计分卡包含财务指标,同时以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及组织创新和改善活动等业务指标作为财务指标的补充。IT平衡计分卡是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从信息化与企业目标之间的关系出发,将信息技术与业务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进行关联而得出的。IT平衡计分卡的构成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IT价值贡献视角:主要反映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看信息技术能够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即IT投资对企业的综合影响,IT是否达到了企业的预期,以及是否带来了预期的财务收益。基于该视角,本文设计了“财务”指标。

2.IT用户满意度视角:主要反映企业创造价值和差异化的战略,体现了旅游企业对外界变化的反应能力。客户视角要从质量、服务等方面考察企业的表现。只有了解并满足了客户需求,旅游企业才能获得持续增长的经济源泉。本文还将旅游企业的内部员工纳入了用户的范畴。基于该视角,本文设计了“用户”指标。

3.IT内部过程视角:内部过程是指旅游企业从输入客户需求到公司创造出对客户有价值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它是旅游企业改善经营业绩的重点。在评价IT内部过程时,主要考虑用于支持主要过程改进的IT资源是否充分、基础设施是否为业务需要提供了可靠的支持以及企业IT基础设施体系是否得到了维护等。基于该视角,本文设计了“信息化应用”指标。

4.IT学习与革新视角:考评旅游企业获得持续发展能力的情况。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环境里,企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是决定公司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评价时,主要考虑是否为员工提供了适当的培训、是否追踪对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新技术的动态。基于该视角,本文设计了“战略与发展”指标。

旅游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构成及指标解释参见表1。

三、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将组成复杂问题的多个元素权重的整体判断转变为对这些元素进行“两两比较”,并将比较结果转化为定量的判断数据,形成判断矩阵。对每个判断矩阵A,按特征方程,其中,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求出归一化的单排序权重向量W,若每个n阶矩阵相应的一致性比例,其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则认为该判断矩阵有可接受的一致性。层次单排序之后,进行层次总排序。经过计算后得到表2所示的指标权重及排序。

为了得到更加精确的评价结果,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之上,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模糊AHP模型。模糊AHP模型由因素集、权重集、评语集和模糊关系运算构成,构成及运算如下:

因素集:一个由评价指标组成的指标集合。

权重集:一个表示各个指标在指标体系中重要程度的集合。用表示,其中,。

评语集:一个表示评价目标优劣程度的集合,针对各个不同的指标具有不同的权重,采取综合打分定级的方法。

模糊关系用模糊评价矩阵R来表示:

矩阵中表示对第k个单位第i个评价指标作出的第j级评语隶属度。隶属度的具体求法:根据模型初始化的实际情况,定出考核跨度,取出考核跨度内的数据,作为第k个单位考核数据,整理后得到第i个评价指标有个级评语, 个级评语,…,个级评语,对,有。

利用模糊矩阵的合成运算,得到等级模糊子集,如果,则采用归一化方法得到,其中。

分数集是一个列向量,表示第j级评语的分数,以100分为满分,可得。

最终评价结果或是一个实数,它反映了由等级模糊子集B(B‘)和分数集F所带来的综合信息。

应用该模型的具体步骤为:

第一步:直接使用前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指标权重集,记作矩阵:

第二步:设定评语等级为5,分数集记作,对旅游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打分;

第三步:应用模糊AHP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B‘;

第四步:最后根据得到评价结果。

四、实例研究

应用已建立的模糊AHP模型,对我国CYTS、CTS两家典型的旅游企业进行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其中,CYTS的计算结果为:

CTS的计算结果为:

从得分统计表粗略地来看,CYTS的“网络安全措施应用率”得分最高,得分偏低的是“培训”。专家打分的指标中,“企业网站水平”得分很高,CYTS是我国最早开展电子商务的旅游企业,具有较强的网站个性化能力和旅游电子商务应用;得分比较高的是“基础建设水平”、“信息化战略地位”。CTS得分最高的指标是“财务收益”,得分比较高的是“企业网站水平”, CTS是继CYTS之后开展旅游电子商务的,其网站功能较全面,近期还会推出新版的网站;得分偏低的是“信息化战略地位”。CYTS和CTS均为我国大型国际旅游企业,规模和实力均位于行业前列,信息化水平在旅游企业行业也处于较高水平。从应用模糊AHP模型得到的评价结果来看,二者的信息化水平有一定的差别,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各自的特点。

两家旅游企业信息化的相似点:网站水平很高;基础建设水平比较高,说明这两家旅游企业较早地意识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做了大量的硬件投入;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较高,先后投资建立了业务处理系统,基本覆盖了传统旅游企业的业务;两家旅游企业均设立了专门的信息化部门,负责信息化规划的制定、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管理以及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这在同类企业中是比较少见的,小型旅游企业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设立了正式网络管理员的职位;两家旅游企业都有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五、结语

通过基于模糊AHP方法的旅游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以及典型旅游企业的实例研究,我国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加强旅游企业参与信息化进程的意识;从旅游企业自身实际出发,制定信息化战略;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进行信息化建设;设立专门的信息部门,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郝晓玲孙强:信息化绩效评价框架、实施与案例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9篇:企业信息化应用案例范文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对于我国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正遭受来自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日渐薄弱。因此,在新时期,信息化作为推动中小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日渐突出。

而苏州,国内中小企业的“摇篮”,“十五”期间,其全面推进了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正逐步成为苏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信息化水平已位居国内城市前列。

为了系统、全面地了解苏州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规划情况,以总结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经验教训,苏州市中小企业局、苏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成立课题组,组织了“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调查”活动。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0份,回收822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196份。本次调查所选择的企业中,流通型企业占50.5%,生产制造型企业占21.2%,生产流通综合型企业占20.3%,其他企业占8.0%。从企业规模上看,参与本次调查的企业规模分布最多的是100-500人的企业,其比例占59.6%。其次是多于500人的企业,其比例占27.7%,企业规模小于100人的企业比例为12.8%。

信息化现状有喜有忧

调查显示,苏州的中小企业在计算机和管理软件的应用上已经非常普及。占74.4%的中小企业用户已经使用了计算机和管理软件; 而且有7.7%的用户虽然现在没有使用计算机但已经准备购买相关的计算机和管理软件了; 只有17.9%的中小企业用户不打算使用或购买计算机和管理软件产品。45%的受访者选择了量身定做,这一比例反映出企业目前所接触到的多数信息化产品并不能适合企业自身的需要。22%的受访者提出希望服务商在对通用方案进行客户化个性改进之后提供给自己,这说明许多方案本身是有可取之处的,不过,如果客户化个性改进的成本过高,企业也是无法承受的。

在中小企业中,使用最多的软件是财务软件,其比例占50.5%。经过20多年财务软件的推广,财务软件的使用已经深入到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此外,进销存软件和办公软件的使用比例也分别达到了27%和21.2%。但遗憾的是,企业使用生产制造软件的比例比较少,只占9.5%。生产制造软件能够帮助制造性企业在灵活的按单生产中获得最大的效率。但从调查的数据上看,苏州市的制造型企业对这种软件的应用并不是很普及,这表面上看是企业应用的积极性不高,但实际反映的问题是市场上没有简单易用的软件提供,而且大部分生产制造软件的通用性差并且价格昂贵。

如上所述,目前有22.5%的企业没有使用任何管理软件,这表现出一个中小企业应用的困境: 一是企业对管理软件认知不足; 二是现有的管理软件复杂性和学习成本都比较高。这些都是中小企业难以跨入管理信息化的主要障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门槛的下降,中小企业对互联网的认识和应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调查显示,在苏州市的中小企业中,有29.8%的企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网站。但是企业上网的目的和如何利用网站来进行自身业务的推广仍然是大家还比较困惑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到,促进企业建立网站的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一方面是企业建立网站的成本还比较高,维护和更新是最大的难题; 另一方面是,凭借企业自身的实力在网络的宣传和推广上获得的效益不是很大。这些都是阻碍企业建立网站,利用好网站的重要原因。

电子商务的产生为中小企业用户更加便利地接触客户和供应商提供了条件。调查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用户有21.3%从事过电子商务活动;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有78.7%的中小企业还没有参与过电子商务的活动。这表明,电子商务从认知到普及应用还有非常大的空间。

七大问题具有普遍性

总体应用水平较低

作为信息化主体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尽管一部分高科技企业的信息化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目前尚处于一般事务处理的单机应用和简单信息管理阶段,呈现出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的局面。

信息化意识有待提高

有些中小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还存在很多偏见和误区,缺乏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精神,认为不搞信息化企业照样能发展,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有些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信息化=软件化”,把企业信息化看做是计算机人员的事,认为与自己的关系不大。

信息化投入资金不足

尽管近年来国家对信息产业资金的投入增长很快,但资金投入的绝对额相对于发达国家甚至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中小企业资金投入不足来自两方面原因: 一是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销售市场含有过多的不确定因素; 二是IT软硬件设备消费成本仍然较高。IT成本偏高的问题可从以下两点来理解: 一方面是指IT设备更新频率快,另一方面是指中小企业自行组织开发信息化应用软件平台,投入很大,开发周期很长,却收效甚微,这些庞大的IT系统支出与投入逐渐成为企业一个很大的负担。

本次调查显示,目前苏州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1%,而国外中小企业这个比例通常在2%~3%之间。

专业信息人才严重缺乏

调查中反映,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有62%的受访者认为这是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大障碍。IT人才的培养速度相对于庞大的企业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具有相当经验的IT人才还十分欠缺。中小企业由于行业分布广泛,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很难吸引和留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人才,对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造成了很大挑战。

人员信息化素质有待提高

中小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也都比较落后,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不相符,甚至相冲突。信息化管理的引入将推动这些企业实行全面、彻底的改革,从观念更新到业务流程重组、组织重组等,因而阻力较大,任务繁重,这也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另外,由于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许多企业制订的制度根本没有贯彻执行,即使利用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实现。信息化的实现必须伴随观念、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根本变革方能实现。

缺乏针对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方案

近几年逐步发展起来的国内管理软件企业,基本上都是基于微软系统开发的,其开发的产品要随着微软产品的更新而更新; 有些软件企业本身不很规范,由于其软件设计人员的流失而造成无法完成用户系统的更新和维护,迫使这些企业重新更换系统; 另外,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在实施完成之后,要随着市场变化等原因对系统进行调整,这些都需要企业支付相当数量的维护、更新等费用。较高的企业信息化成本,使一些资金并不雄厚的中小企业望而兴叹、驻足不前。

信息化建设的支撑配套环境没有形成

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的金融支付系统、物流配送系统不完善,受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以及企业信息设施的局限,使我国目前的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银行、物流等部门尚未形成贸易信息迅速流动的网络沟通平台。这种现象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在我国迅速发展的瓶颈。

内外兼修推动信息化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它们的经营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态势。在调查中许多企业还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不少建议,针对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分析,提出以下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对策建议。

提高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

中小企业一定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开展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企业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而企业领导层、决策层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只有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决策层掌握了先进的信息化理念,才能顺利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

规划先行,分步实施

信息化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中小企业信息化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寻找合适的突破口,从易到难,从最急需的应用抓起,循序渐进。

中小企业要合理使用

有限资金

作为中小企业,能够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肯定不会太多,因此一定要坚持“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 不能盲目追求新技术,应通过制定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滚动式”的投资方法,认真分析自身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实施路线,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计划。由于中小企业涉及行业广泛、企业内部管理方式以及业务流程多变,在系统选型时要坚持“好用、够用、实用”的原则。

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规模分散、技术薄弱、资金有限,在自身不具备相关资源和技术力量的条件下,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例如,依靠第三方的信息平台协助信息化建设中的IT采购,减少IT采购过程中的风险; 通过IT外包服务,降低技术门槛,提高运作效率。

但中小企业利用外部资源,要注意防范相关风险。特别是目前市场上产品和方案大多是为大中型企业设计的,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软件较为匮乏。对于业务流程相对简单、应用需求相对单一、经营状况经常变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中小企业来说,不可能选择使用那些系统复杂度高、使用难度大而且非常昂贵的产品。

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对于中小企业信息化,虽然政府不可越俎代庖,但处在启蒙阶段的中小企业信息化非常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引导,充分利用政府资源,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捷径之一。

服务商要提供有效服务

IT服务企业必须深入研究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经验,IT服务企业要准确把握行业特点,在服务创新上下工夫,要真正为用户着想,善于把传统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IT应用结合起来,创新经营模式,让用户从IT应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徐华东、徐伟康、杨学义、孙国平、计颖对本文亦有贡献)

链接

中小企业信息化政府大有可为

由于受多年来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不具备发达国家在长期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以完备的商会、协会组织为主导的统一协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因此,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首先要打破部门、行业和地域界限,促进各类服务机构联动服务,充分利用现有服务资源。

中小企业的数量庞大,而且大多仍处于创业阶段,从IT投入用户结构来看,中小企业将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其复合增长率也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但真正提高中小企业运营水平还需要时机,还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构建企业信息化的沟通平台,吸收优质管理软件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通过政府搭台,促成管理软件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交流,将企业管理、管理软件的思想有机结合,以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进而提升中小企业运营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