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基础管理范文

管理学基础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基础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基础管理

第1篇:管理学基础管理范文

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式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与管理实践工作相脱节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在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方案,并从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具体改革思路,力求为管理学基础课程教改与实践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管理学基础;工学结合;教改

管理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数学等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与高职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本文提出了工学结合背景下管理学基础课程教改设想,以供参考和借鉴。

1教学内容

管理学基础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是指根据现实生活中管理实践的变化,由浅入深,从接触—认识—了解—应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管理工作主题模块,替代那种以教材章节为单位的授课模式。根据管理实践,本文将管理基础学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大模块三大领域。两大模块(认知篇和实务篇)中认知篇指认识管理及其演变历程,实务篇主要围绕管理的四大职能而展开。三大领域有自我管理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和工作管理能力等三大能力训练提升。每个模块综合由与该主题相关的各项任务组成。

2教学实施

工学结合背景下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实施过程更多的要结合实际,以达到学以致用,最终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1)了解熟悉阶段,引导学生围绕管理学相关知识点通过分析案例、观看视频或分享见闻等方式方法,激发大家对管理学知识的兴趣爱好,导出管理学基础的理论知识部分。例如,在时间管理这一模块主题中,可以通过观看动漫视频《死神的账单》等用年青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大家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和不可逆转性,利用管理好自己的时间。(2)能力提升阶段,学生根据能力训练实际需要随机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场景模拟、案例分析或主题辩论等方式进行任务实操,教师则需深入到各个学习小组,对该组在任务设计及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3)实训应用阶段,可以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如管理精英挑战大赛,管理精英案例分析大赛等,力求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实操动手应用能力。

3教学方法

管理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讲授(精讲)方法外,本文着重介绍情景模拟、案例分析、项目驱动等三种教学方法。

3.1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创设一定的工作环境和过程,让角色扮演者在模拟的情景中完成工作任务,表现才能,从而理解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方法。管理学基础课程情景模拟的教学操作分以下四个步骤:(1)情景设计(编剧),即以管理学知识和技能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或合理设计场景、情节和角色。例如,在沟通管理中,作为一个某饮料的销售员,在人来人往的熙攘街头,您将如何进行有效推销等。(2)情景模拟(演出),即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明晰在情景模拟过程中需要哪些知识,注意哪些事项等,同时对活动步骤进行安排,明确各自要扮演的角色。(3)情景控制(导演),即对任务进行表演前,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解释和说明,有效引导同学们的情景模拟,以免出现大的偏差。(4)总结评价(反映),即各模拟演练小组对自己和他人的模拟进行分析评价、好与不足的方面有哪些?有哪些注意事项?分享心得体会。任课老师最后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

3.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以具体的案例为载体,通过对正、反面典型事例的剖析,让学生体验、分析、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解决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案例教学法要注意:(1)一定要结合管理学的知识点来选取案例,特别是离我们相距(时间和空间)较近的案例,同学们会更加有话可说。(2)案例分析要以学生为主,任课老师为辅。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引导积极讨论,欢迎不断质疑,鼓励双向交流,允许针锋相对。(3)教师不做裁判,不对学生的发言判断对错。而是因人而异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独立思考,将所学理论知识融入案例,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实践。

3.3项目驱动教学法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能很好地检验所学知识在真实生活工作中的创新和运用,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课程过程中,要求同学们随机分组撰写商业策划书,成立公司组织,到学校举办的模拟市场中去经营,二十天真刀真枪的实操后,看哪家公司经营状况最佳。

4考核方式

第2篇:管理学基础管理范文

通过学习,我发现这门学科涉及面非常广。而有效的管理,是没有一种固定模式的。首先摆在第一位的必须是结合实际,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目标,都会有很多个管理的选择,而我们则要从中选择出一种最有效,最节约,又或是最易实现的办法。于是,我们必须要首先明确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对于企业管理,那就是投入最小成本换取最多的回报,而工作和人是管理的两个重要部分。

对于工作,所有的企业都是由无数人来担任无数职位然后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业都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同时每一个职位的人,不论是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他们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在一定的计划内的,这些都是企业在运作前需要设计规划好的内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把这些工作的结构和内容计划安排好。单从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达到了最合理最科学,而企业中每个人的工作也是最恰当最精准,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换回最多的回报。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永远找不到一个最完美的工作方式,同时实际情况也是变化万千,现实的要求在不断改变,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须不停的改变,这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极不现实的。因此管理学家只是致力于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个“最完美”。在这方面,20世纪初出现的科学管理思想有着很大的成就。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思想,包括确定合理的工作标准、工作方法标准化、合理配备工人、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实行职能工长制。这些理论本身对有效管理起了很大作用,同时也使人们更加重视对工作的科学设计和改造,从而提高效率。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从科学管理思想中收获更本质的内容,那便是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使人们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泰勒在这一方面只是为人们开了个头,后来的管理者需要发挥创造力,面对各种情况,科学理性地设计组织结构、工作方式等,从而使效率达到最大。这便是对于工作的一部分,当然不只是科学管理思想对其有积极作用,但最终目标还是通过调整工作,来使效率达到最大。

第一部分无疑是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然而如果没有第二部分的话,第一部分无疑会大打折扣。

这第二部分是对于人。如果说对于工作的设计和调整是属于比较固定和硬性的话,那么对于人的工作是充满弹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为人和工作工具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因素会影响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对人的关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如果不这样,光靠改善第一方面内容会使其效果大大降低。如果长久忽视对人的关注,则会产生更消极的影响。对于人,管理者要做到的是,使人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这需要人对工作有很大的积极性,并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于人发挥出他们的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人文气氛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开创了这一领域。他通过着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了与科学管理不同的新概念,包括社会人的假设、士气的概念、非正式组织。梅奥的理论使人们开始关注工作中的“人”。一个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一群和睦竞争的工人、一股积极向上的工作风气,能产生的工作效率将会很大地超过一般情况下的工作环境。这一方面显然不同与工作方面,充满着很大的弹性和变化,也对管理者有更高的要求。不同类型的管理者或许会营造截然不同的工作环境,即使是优秀的管理者也是一样。好的工作环境没有特定的标准,只要能更好地促进人们工作就算是。管理者需要有很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才能把对人的工作做好,这一点也是相当的不容易。总的来说,对于人这一方面,虽然不及对于工作那一方面重要,但是它产生的效果可能更显着,同时也会给一个企业带来一些不能靠改善工作带来的内容。

第3篇:管理学基础管理范文

1、管理中的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检查、监督,确定组织活动进展情况,对实际工作与计划工作所出现的偏差加以纠正,从而确保整个计划及组织目标的实现。

2、 控制管理的要素包括:控制对象、控制主体、控制方法等。

3、控制工作的基础是计划。

4、计划是控制的标准、程序和范围。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管理学基础管理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基础,效果,教学方式,竞争机制

为了扩大中职学生的就业范围,扩宽学生的就业岗位,我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了相应的学科,比如: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应用文写作等,从而迎合社会对人才的综合需求。由于这些课程处于相对尴尬的位置,学生对这些课程缺乏浓厚的兴趣,教师的教学方式又常常是传统的讲授,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从近几年的这些课程的教学工作出发,就《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学方法有较深刻的体会,并在教学方式上做出一定的改变,效果显著。

一、中职《管理学基础》教学效果不理想成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学生意识上不够重视课程。

《管理学基础》这门学科既非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又非公共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非专业课程在心理上有难免的“小视”,其表现可以在课程上体现。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整节课下来要不是鸦雀无声,要不就是一问三不知。从学生那毫无神采的眼神中不难推测他们的思绪已经神游了。除每周的课堂外,没有其他的空余时间用到这门课程上,平时作业也大量出现雷同现象。

2、学生对其在认识上有偏差,并对自我缺乏信心。

普遍学生认为这门学科是对管理者而言是非常好的,但是对学生自己却没有用处;并且有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能达到管理者的水平,只能做一名普普通通的职工。就这样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方面

1、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厌烦上课。

《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理论教学多,授课教师授课方式大多数是理论和案例相结合。虽然有案例作为补充,丰富课程,但是往往这些教学案例是企业公司的例子,学生又缺乏对企业的了解,从而使得真实的案例变的空洞了。学生无法把理论知识与案例联系起来,学习便产生障碍,引发对课程的厌倦。

2、缺乏实践基础,教学欠深刻。

从事《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虽然有着高学历、重点大学毕业,但往往这些教师缺乏实际专业工作的经验,从而教学过程缺少生动鲜活的例子。甚至有些中职学校任课教师非专业课教师,他们对本专业的研究不够深入,只能讲个大概,却缺乏深刻。

二、教学方式的新尝试

(一)课程内容以简单易懂方式讲授,从现实生活中寻求相交点。

任何一门学科最好的教学方式无非是简单易懂,并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管理学基础》课程虽然理论性强,但是只要留心的发现,生活处处都是其体现。比如在讲授“管理者及管理者的类型”时,最简单最形象的例子就是班级里的管理者及其类型。教材中管理者可以按纵向的管理层次和横向的管理领域进行分类。这时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将班级的管理者按纵向的管理层次划分,分别为高层管理者:班长;中层管理者:生活委员、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等等;基层管理者:各科课代表及小组长;这例子也可以让学生按横向的管理领域进行划分。课后的练习可以布置学生对学校管理者进而划分。这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例子,不仅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让学生较易理解,从而融会贯通。

(二)开放教学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打破传统固定的教学场所。

《管理学基础》教学课程中,允许学生采用自由组合、自主调动位置;可以围成圈坐,可以一字摊开坐;对坐姿不做过多强求,舒适得体即可。这种课堂方式能很好吸引学生的兴趣,便于对课程的讨论,小团体中相互学习,促使学生接触更多的思维方式。教学场所丰富,以课室为基础,外加校园各处,积极争取到企业实地观摩学习。

(三)项目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自主学习。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的学习体系。在《管理学基础》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效果明显,学生学习兴趣高,掌握程度深。“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在《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制定企业工作计划”内容,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种策划一个节日的活动,写出一份计划书,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计划书涉及的各要素及注意事项。

第5篇:管理学基础管理范文

本文在总结管理学基础实践性教学的经验基础上,对课堂游戏教学法、讨论法、角色扮演等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和总结。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实践教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任课教师方面的问题

1、对学生的认知不全面

目前教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通有以下认识:学生基础太差、理解能力低、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等。虽然学生入校分数较低、上课表现较差,但这并不代表学生不能学好相关知识。

2、缺乏积极的教学态度

“学”与“教”是一个双向交流和沟通的过程,由于许多学生上课不积极等原因,使得部分教师在思想上“放弃”了这些学生,将“教学”变成了单向的“教”而不管学生是否在“学”。这样的教学态度必定影响教学效果。

3、缺少实践性教学方法

有些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到“学校”从事教学作,本身缺少管理的实践及经验。同时,教师普遍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指导。

(二)学生自身方面的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

随着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的下降,那些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分数较低的学生进入到了高职院校。这其中有部分学生本身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愿望,有些是被家长“逼着”来学习的。

2、缺乏学习的自信

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升学考试中成绩较差而进入了高职院校学习,这些学生自身也有学习的愿望和兴趣,但由于缺少学习成功的经验而缺乏学习的自信。

3、自律能力差

有些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许多学生的自律能力较差,从原来紧张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养成了不良习惯。

(三)学校方面的问题

1、对实践性教学的支持力量薄弱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多以理论教育为中心,普遍忽视了实践性教学,缺乏对实践性教学的物质支撑。比如实训室建设不完善、对教师实践性教学的支持力度不大。

2、对实践性教学的管理不科学

有些高职院校,在实践性教学课时的设置不规范,并缺乏是对实践性教学效果的科学考核和评价。另外,学生的实习活动与学习严重脱节。

二、实践性教学的实施及总结

(一)课堂游戏教学法

课堂游戏教学法的特点是学生参与活动,通过听觉、视觉、空间知觉、触角等在大脑指挥下协同活动而获取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课堂游戏教学的兴趣比较高,如果游戏选择科学、组织恰当,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施课堂游戏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挑选适当的游戏以及游戏进行的地点(比如室外),并适时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讲解,以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适合课堂游戏教学法的内容比较多,管理学基础课程各模块内容都有适合的课堂游戏,比如:计划职能(估计玻璃瓶中玉米数量的游戏)、组织职能(“囚徒困境”游戏)、领导职能(“对别人的肯定”游戏)、控制职能(“冲突处理”游戏)、创新(培养创新精神的游戏)等。

(二)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法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学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群体决策”内容时,为使学生切感受“头脑风暴法”的操作方法和效果,可采取讨论法来模拟头脑风暴法的操作过程。另外,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指在假设环境下学生按某一角色身份进行活动,使学生通过这一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施这一教学方法时,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出工作情境,学生扮演情境中相应的角色,身临其境地按设定岗位的职能及人际关系尝试处理各种事情。在教学过程中,角色扮演法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以价值观。

教师在组织过程中要注意设计好主题、场景,准备适当的道具,并根据角色特点选择适当的学生,在角色扮演结束后一定要有科学的评价和总结,这样才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

角色扮演法适合管理学知识中那些学生感觉比较枯燥的指导原则和知识,还适合那些具有争议性的原理等内容,比如沟通及其原理、冲突的管理、组织文化等内容。

(四)专题活动结合PPT展示

通过专题活动结合PPT展示活动,在提高学生相关技能的同时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管理学基础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专题活动结合PPT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内容相对比较枯燥的内容(比如基本原理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笔者采用此方法实施的“班级管理”、“我的母校”、“社会责任辩论赛”等专题活动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专题活动结合PPT展示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工作量也比较重,因此,教师在使用些方法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时间并做好课外辅导工作,防止学生因受到较大挫折产生消极情绪而影响活动的实施效果。

三、结论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的支持。学校应该系统的组织相人员对实践性教学进行综合研究。同时应进一步增加对实训室建设的投入,为实践性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学校还应该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活动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实训课时设置要科学。尽管实践性教学有其一定的优越性,但理论教学在构建学生系统的认知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科学安排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作者单位: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陆增辉.角色扮演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百色学院学报,2011,04

[2]胡楚图,单文慧.高职企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探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04

[3]李影,李刚.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12,21

第6篇:管理学基础管理范文

强化基础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关键,基础管理是基础和管理的有机融合,基础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发展,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企业管理系统就像一个金字塔结构,目标只有一个,围绕目标的决策、组织、人事、安全、质量等都是它的基础,也就是说企业目标之外的内在系统和过程是企业的基础。所以,加强修理业基础管理工作,固然需要加强诸如现场管理、维修检验等基础性工作,同时也包含了基层、基础、基本功三个方面,其中:“抓基层”着眼于基础管理的对象,即我们的员工;“抓基础”着眼于基础工作的内容,就是维修质量;抓好“基本功”着眼于修理一线人员基本维修水平的提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提高管理水平,首先我们应找准管理的薄弱环节,完善修理内部管理制度,让制度不再形同虚设。目前,我们工作的重点是强化车辆进厂检验、车辆维修过程检验、车辆出厂检验的各个环节,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三级质检制度,即自检.互检.终检。抓好工作场所的管理,奖励对维修工作有好想法。能攻克维修技术难题的员工,对工作消极怠慢,返修率高,不执行规定的员工进行处罚等,以此逐步提高我们的维修服务质量水平。

二、树立修理品牌,提升维修服务质量,提升修理自身形象。

高技术、高配置车辆的频繁面市,让停留文秘杂烩网在原有维修水平的我们感到有点力不从心,我们发扬修理人“干一行,要干好一行”的精神,通过不断地输送骨干维修人员外出培训,学习国3柴油发动机的维修,同时请厂家到我单位培训等方法,努力提高维修水平。维修质量是树立修理品牌的关键,提高维修质量,降低返修率,缩短维修周期,一直是我们工作的中心。质量好,返修率低,周期短,才能让客户对我们有信心,才能让客户放心地将车辆交给我们。

一直以来,修理员工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特别是在多年前单位效益一直不景气,工资待遇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近年来,在集团公司的正确指导和大力帮助下,我们一直在努力提高修理人员的工资待遇,让修理人员在这里干得安心、舒心、放心,能放下包袱,一心放到修理工作上去,增强了企业凝聚力。逐步改变了修理员工的意识,提升了修理人员的自身形象。

三、要培养和吸纳新鲜血液,为储备维修后续人员打好基础。

我们现有一线修理技工45名,平均年龄40岁,随着年龄的增长,修理人员后备人才严重缺乏。如今在社会上想干汽车维修,或能在汽车维修行业干好的年轻人已经凤毛麟角,因此,我们除了在新充实进修理队伍的年轻修理工员中做好传帮带工作外,准备联系一些专业的技术院校,希望能引进一些年轻的,对维修理行业有志向的人员,为修理打好基础。

第7篇:管理学基础管理范文

关键词:设计管理;工业设计;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工业4.0时代的到来,导致企业和制造终端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视设计的作用,设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属于设计师的个人行为,包括产品、包装、宣传等各种零散工作,如何建立沟通桥梁和合理利用设计资源,作为交叉学科的设计管理应运而生,通过设计管理组织结构,如产品设计管理、品牌设计管理、城市设计管理、商业设计管理等等维护商业环境,使设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Hollins and Hollins(1991)指出:“Products need to be designed,Design is a process ,This process must be organized,This organization is the job of management.”即产品需要设计,设计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须被组织,组织过程就是管理工作。随着国内设计行业飞速发展,国产艺术设计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走向国际化的理念开始注重技术与管理的结合。例如,过去在公司从事设计管理的人员,可能出身于市场部门,由于不懂设计,在兼任设计管理人员的时候很难准确理解设计意图。基于这些不足,导致设计产业对设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从过去具备基础设计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设计师),逐渐升级为兼具设计能力和设计管理能力的人才(具备管理能力的设计师),尤其是具有设计背景的设计管理人才更受企业欢迎,开设设计管理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在工作中有条理有规范地应对设计工作,并且当前市场对设计管理类人才需求存在极大缺口。

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设计类学生的专业管理能力进行培养,尤其是工业设计专业,通过设计管理课程为学生在设计产业工作打下基础,或者是成为有管理技能的职业设计师,使其对团队工作、策略等方面有较宽泛的认识。学生学习后可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提高整体效率,用设计管理的统筹思想来引导整个设计过程。

1 设计管理课程现状

国外设置情况:据某留学机构统计,全球约有30所高校开设设计管理相关专业,其中美国有21所高校提供设计管理的研究生课程,英国有7所也是研究生课程。例如,加州艺术学院(California College of the Arts)的MBA design Strategy,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的Master of Science in Strategic Design and Management。一些学校也有本科阶段的设计管理专业,主要为创意产业的商业初级职位输送人才,除此之外设计管理均作为选修课程形式存在。

国内设置情况:国内高校在艺术学专业下开设艺术管理研究生课程,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院的艺术管理专业、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的艺术学理论有艺术管理等。也有一些重点高校在设计学专业下开设设计管理研究生课程,如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设计管理与策划研究方向。但在本科阶段没有设计管理专业,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设计管理课程,如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但其中有的高校是必修课,有的高校是选修课。

2 设计管理课程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点

随着近年来各类设计教育会议不断重复的设计管理议题,如清华大学的国际设计管理大会。在国内设计管理学者持续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开设设计管理课程的必要性,尤其是工业设计专业。当学生对设计有一定的基础认知后,学习设计管理课程更能理解和掌握并应用技能。但是由于进入中国不久,很多高校设计管理课程处于摸索中,加上缺少在企业有过实质锻炼的设计管理人才对学生进行授课,纯粹是高校教师理论上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具有一定难度。从调研情况看,当前设计学学科的设计管理教学设置严重不足,导致设计管理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2.1 设计管理课程教学观念中缺乏对学生的培养意识

过去的中国以制造业大国著称,对设计的要求不高,现在一些中小企业中的设计师更像是一个绘图技术员。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很多教师认为使学生精通3D建模软件(如RHINO,3DMAX等)、效果图渲染软件(如C4D、HYPERSHOT或KEYSHOT等)这些基础设计技能,就能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不需要进行设计管理教学。这种观念在一些普通院校极为常见,甚至某些学生也误以为如此。软件操作是一名工业设计学生具备的基础技能,属于设计教学范畴,但是不适合大量的时间教学,因为这些技能可以在任何一个培训机构学会,甚至某些培训机构的兼职老师在操作技巧上更胜一筹,教师教给学生的应该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程序,以及如何统筹管理设计的能力。

其次,一些高校老师也感受到当下设计管理的教学需求,但因为设计管理这种让人空洞乏味的理论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因此而让学生反感,导致学生教学投诉,教师的工作绩效评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很多老师更愿意把保守的教学设计方法教给学生,不愿意去冒险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2.2 设计管理课程教学资源不足

(1)缺乏符合设计学的合适参考教材。当前设计管理课程的教材和图书资料严重不足,全国高等院校设计艺术系列教材参考大概分为三类:一、纯理论:偏向于理论基础,如刘国余的《设计管理》,这一类著作重点在阐述设计管理的基础理论,以当前学生有限的设计知识很难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二、纯案例分析:如黄蔚翻译的《设计管理欧美经典案例》,通过欧美成功的设计管理案例来举证说明。另外有参考价值的《设计管理》杂志,每一期都会有全球最新的设计管理项目和专题,以及启发性的设计管理实践和思想,这一类重点阐述设计管理执行的结果,缺少对过程的合理解说,只知其表不知其里。三、理论与案例结合:在设计管理方面有较大影响的如刘瑞芬的《设计程序和设计管理》,陈汗青、邵宏、彭自力等的《设计管理基础》等,这一类教材相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更容易理解和体会设计管理的内容。

虽然在每个方面都有参考教材,但是数量不多,每本著作能够交代的内容有限,一些书籍中又夹杂了其他的理论,并且很多书籍都是多年以前的版本,21世纪中国的设计在不断进步,对设计管理认知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严重缺乏与时俱进的设计管理参考教材,更不用说符合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参考教材。

(2)缺乏有经验的教师。从前面调查设计管理开设情况可知,具备设计管理学习经历的研究生不多,再流入学校做教师的更少,而且这一类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做到全盘吸收设计管理知识,进入高校后只能依赖有限的设计管理知识完成教学。

另外国内高校教师的组成特征表明,很多教师都是直接在研究生毕业后选择进入高校,没有真正在企业锻炼过,没有丰富的设计管理实际运用经验,而有设计管理经验的这一类人士极少会进入高校教学,他们所具有的设计管理知识几乎不能传达到课程当中让学生受益。

2.3 设计管理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当

(1)教师教学内容照本宣科。设计管理参考资料的缺乏已经给教学普及工作带来困扰,而教师教学的设计管理知识大部分都是从现有的参考教材中获得,而目前的参考资料又以理论研究为主,理论内容冗繁复杂,教学时很难抉择理论教学尺度,内容过多时担心学生接受度不高,过少又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加上教师实战经验有限,有的可能本身对于设计管理的理解就不够,更无法正确判断教学内容的取舍,只能讲授已成定论的内容,将参考教材的内容枯燥地复制给学生。

(2)教师教学方法运用不当。教与学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如果教师没有技巧和手段,学生很难掌握相关知识。就对于学习设计管理课程而言,很多时候由于学习内容过于理论,会导致学生的兴趣度不高,尤其是设计管理一开始的课程都倾向于理论基础知识介绍。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教材的搬运工,中规中矩做好教学课件,而没有跟学生互动交流,学生只是被动地观看教学课件,在这种单向的教学过程下,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仍旧会很差。

2.4 设计管理教学评价不灵活

目前很多高校依然保持期末考试的方式,作为专业课程学生学习质量的判断标准,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教育。笔者认为对于一个交叉学科的课程,而且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是很难用卷面考试来说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也有一些教师通过学生出勤率来适当给分,用态度来说明一切的做法过于主观,不能真实反映和评价教学成果的好坏。

3 设计管理教学改革建议及方法再设计

第一,高校应该重视设计学中的设计管理课程教学,给予教师足够的空间和支持,鼓励教师在课堂上教授设计管理方面的知识。

第二,邀请企业或设计公司具有设计管理实战经验的精英人才进入课堂,分享企业或设计公司中产品设计管理实战经验,通过这个互动过程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基础理论知识,理解设计管理。同时可举办小型workshop的交流形式,从过程中掌握设计管理的基本技能。

第三,教学评价不用卷面考试来判断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结果。可通过虚拟研究课题(如果有实际产品设计项目更好)完成与设计管理相关的组织和策划工作,通过模拟真实的项目运作过程,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并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根据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来评价教学成果。

设计管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在设计上的管理能力,以及未来从事管理工作时需要的设计管理知识与技能。设计管理教学方法,并非完全否定过去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教学方法没有一劳永逸和好坏之分,关键是教师需要根据设计管理内容特征,循序渐进,合理分配规划好课堂教学(理论)和现场教学(实践),从而改善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方法再设计,也不是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不能摒弃,只是将过去的方法重新调整运用得更为合理。在此对一些传统教学方式不再赘述,提出两点新的教学方法供参考。

3.1 基础理论知识可视化教学法(课堂教学)

理论知识学习是必需的,只有具备了基础的理论知识,知道什么是设计管理,为什么学习设计管理,才能更灵活地去统筹如何做好设计管理。由于基础理论知识的特点就是枯燥冗长,教学中可以将设计管理理论用知识结构关系的图表表达,将各理论之间的关联性和差异性通过关系梳理形成简单明了可视化框架关系图,利用可视化图表丰富教学方式。

3.2 项目案例法(现场教学)

由教师组织,在公司或者是课程中开展(如果没有合适条件可虚拟项目)。把一些符合设计管理课堂教学的独立项目导入课程中,先将一些可供参考的案例提供给学生分析整理,并听取公司设计人员分享这些项目案例的设计管理过程经验,让学生理解项目过程的本身,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度,然后真实模拟项目运作流程,设置不同角色,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亲自体验设计管理流程,掌握设计管理的相关知识,达到教学与实践结合。

4 结语

设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只要培养学生具备设计管理意识,增强学生的设计管理能力,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更趋一致,同时通过设计管理的学习能够使自己把控和管理好每一个设计项目。教学的方法很多,教无定法,当代教育者应根据设计管理的教学内容特征,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质量,使理论与实践无缝衔接,为社会培养真正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David Walker.设计管理教学[J].设计,2004(9):52-53.

[2] 张伟明.设计管理在设计艺术教育中的探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101-103.

[3] 张蕾,张伟明,王松华.“设计管理学”的解读与探析[J].艺术教育,2010(3):52-53.

[4] 刘春雷.设计管理――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新兴学科[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4).

第8篇:管理学基础管理范文

随着现代管理学的发展遭遇瓶颈,人们开始从哲学层面重新审视管理学,这也使得管理哲学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近年来,管理哲学因其特殊的理论视角和现实意义,越发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但与此同时,由于中西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使得管理哲学的发展面临着不同的困境。本文对管理哲学的概念及必要性进行论述,并试图针对管理哲学的发展困境及出路展开探讨。

管理哲学必要性困境及出路

一、管理哲学究竟是什么

“管理哲学”一词最早见于1923年出版的谢尔登的著作《管理哲学》中,谢尔登针对当时管理领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进行反思,将哲学引入管理中并试图从根本上对工业管理进行理解,只不过他并没有进行纯哲理分析,也没有系统地论述过管理哲学的元理论。但其思想对于管理哲学的发展是有助益的,他的贡献在于冲破了当时广泛普及的、但较为僵化的“科学管理”,并对管理问题进行哲学反思。他认为管理应具有科学原则与伦理原则。管理应依靠科学方法,但管理本身并不是科学而仅仅把科学方法当工具,管理还有更根本的目的。他认为用哲学的思考能给管理带来“光明”的崇高信念,以拒斥当时工业制度给工业社会本身带来的“黑暗”状态。

纵观中西方对于管理哲学的定位,不难发现普遍呈现两种误区:将管理哲学简单地视为哲学在管理中的应用以及管理学中哲学问题的研究。事实上,我们真正提倡的管理哲学应该是对管理学和哲学的双重改造,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哲学致力于对管理学的自身发展提供合理性的辩护和研究方向上的价值判断。

二、我们是否需要管理哲学

在人类的科学和文化史上,管理学呈现出一种迅猛的发展趋势,但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仅仅凭借现有的管理理论是不足以解决这些纷繁复杂的问题的,而哲学层面的思考对于我们重新审视这些问题则大有裨益,这也正是我们为何需要管理哲学的原因所在。管理哲学的出场,标志着对管理科学时代的“否定”与超越。随着管理实践的深入以及对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的反思,管理科学的缺陷将会日益突显,因此对现代管理内涵进行重新确认,从而实现管理思维的转换与管理价值的设定,正是管理哲学超越管理科学的意义所在。

(一)管理哲学是解决“丛林之势”的突破口

尽管各种不同的管理理论构成了看似繁荣的“管理学丛林”现象,但表面的繁荣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管理学进一步发展的困惑,光鲜背后呈现出的是管理思想的混乱。由于缺乏对管理进行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因此现代管理理论陷入了“管理无定式”的深渊之中。而管理哲学的基本功能不仅仅在于“批判”,更多的是在于构建出一套适应当代复杂易变环境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因此发展管理哲学极有可能成为解决现代管理学危机的突破口。

(二)管理哲学可以对功利化的目标进行反思

管理学在近代归纳主义影响下变得片面而又急功近利。现代管理理论主要是围绕企业管理提出的,企业管理的功利导向要求管理研究集中注意于提高效率与利润最大化的方法上。所以,如何提高效率从而能在竞争中取胜理所当然地成为管理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而现代管理理论的这种功利化的发展趋势只有通过哲学的反思,才能有所改变。

(三)管理哲学可以弥补管理科学的不足之处

管理哲学的研究对于促进管理科学的理论进步和提高实际管理活动的有效性,都会产生实质性的作用。尽管管理科学的理论多种多样,但是却无法解答价值层面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问题不会在与产生它的同一层面的答案里得到解决。”也就是说,仅仅知道问题产生的原因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因此,管理科学的缺陷亟待更深哟蔚墓芾碚苎Ю床棺恪C挥泄芾碚苎У闹傅迹管理科学就失去了灵魂,因而是僵死的,不会对管理者有多大帮助;没有先进的管理哲学,管理科学就不能得到正确的利用,就不能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福祉。

(四)管理学的真正发展需要管理哲学的透视

从哲学层面思考管理问题,不但是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和理论旨趣,而且也是管理实践者的不可或缺的价值追求。管理实践及其向理论的升华需要借助哲学思维,而正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使管理哲学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为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科学,管理学不仅要借助管理科学来实现其经验性,同时更要通过发展管理哲学来实现管理科学由经验上升至理论的要求。只有管理哲学的创新,才能为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管理实践的进步提供正确的基础和方向。

三、管理哲学面临何种困境

管理哲学对于管理学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仅仅意识到其重要性还不足以促进管理学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从中外管理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两者都处于一定的困境中,但由于中西管理文化和思维方面的差异,因此两者又存在着不同的问题。

(一)西方管理哲学的困境

随着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管理理论也更加追求精确度和可操作性,量化管理也就成为了当今西方管理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逻辑实证主义的长期影响下,现代西方管理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科学和技术层面,颇有追逐功利和竞争的倾向,而缺乏哲学层面上的探讨。其对管理的科学性的过分追求导致了管理实践的机械化,而长期以来对管理哲学的忽视则正是造成管理学研究迷失在过分模型化、数理化的偏执之中从而无法走出“管理学丛林”的原因。

由于受传统科学和理性主义的影响,以往的管理理论大都带有普遍真理的色彩,追求理论的普适性和最合理的原则、最优化的模式,但是真正在解决企业的具体问题时,却常常显得无能为力。尽管近年来涌现出的一批新兴理论也表达了对这种机械管理模式的反叛,但在西方追求理性和逻辑的思维方式引导下,人们或普遍热衷于数学建模,或囿于经验而使案例分析法大行其道,依然缺乏对现代管理学的全面而深刻的揭示,从而使得对现行管理理论的哲学反思成为当今管理研究中极为薄弱的一个环节。

(二)中国管理哲学的困境

现代西方社会是从企业出发认识管理的,而中国却是从哲学走向管理。虽然中国管理哲学起步较晚,但其更自然地接近管理哲学的本质。在这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管理哲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其困境源自于其哲学性的缺乏和研究对象的僭越,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中国管理哲学学科基础的自足性。一方面,由于我国现代化进程起步晚且缺乏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故以现代化经济运作为背景的企业管理实践远远少于西方,而与之相应的企业管理理论则更显缺乏;另一方面相较于西方强调逻辑和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中国则更多地呈现出一种“象思维”的动态整体悟性思维模式。而在“象思维”辐射下的中国传统管理以整体性的行政管理为主,以技术、方法为着眼点的微观管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中国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尚未体系化,而正是由于没有成系统的企业管理理论,使得中国管理哲学的发展步履维艰。此外,中国管理哲学还存在着是其哲学性缺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未考虑中外哲学背景的不同,而仅仅将中国哲学中的现成结论与西方相关管理理论进行比较以及将西方哲学中的现成结论与中国相关管理理论作对比。

四、管理哲学如何走出困境

西方唯科学主义的泛滥使得人们对于形而上层面的哲学研究兴致缺缺,而过于追求高效率的现代组织和科学技术。之所以人们对管理哲学的研究热情远远不及管理科学,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对哲学的误解,片面地认为哲学犹如空中楼阁一般对于实际生活的现实意义并不大,而从事哲学的相关研究则更是不食人间烟火。因此,要改变人们对于哲学的这种偏见,哲学本身需要有所创新:将目光投向科学、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来打破传统的观念束缚。以管理哲学为例,必须正视管理与哲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因为它所要实现的正是管理学与哲学之间的真正对接。只有管理和哲学做到真正的融合,管理哲学才能走出困境得到发展。

而在当今中国,一方面人们迫切地渴望着发展来改善社会现状,另一方面又过分地急于求成导致病急乱投医。市面上充斥着各种打着“管理哲学”旗号实则全然无关的快销理念及产品,俨然呈现出一派喧嚣浮躁之势。在学习与借鉴西方管理理论方面,主要存在着生搬硬套、妄自菲薄、浅尝辄止等题;而在对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挖掘和转化方面,则存在着机械对比、自我标榜、断章取义等问题。德鲁克曾指出:管理是以文化为转移的,并受其社会的价值观、传统与习俗的支配。因此,在向西方取经之时要以本土文化为前提,取之精华、去其糟粕,将西方的管理理论合理地内化;同时保留传统文化中有益于管理实践的部分,立足自身、兼容并蓄,形成新时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

参考文献:

[1]李培挺,张守连.破“科学管理”,立“管理哲学”――“科学管理”背景下谢尔登管理哲学基本定位初探[J].管理学报,2011(10):1452.

[2]孔冬.管理哲学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7(1):280-281.

[3]刘兆峰.管理哲学:理论和实践的呼唤[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3):46. [7]孔冬.管理哲学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7(1):280-283.

[4]吴晓俊.管理哲学的形成及其演变趋势[J].华商,2007(22):158.

第9篇:管理学基础管理范文

【关键词】PBL教学;管理类基础课程;教学法改革

PBL教学法作为医学领域应用较广的教学方法,以全新的理念和教学思维影响其他课程的教学法改革。管理类基础课程中,可以尝试PBL教学法去提高大学课程的授课质量,促使教师灵活应用PBL教学法更好地传授管理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围绕某一综合案例或专题,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知识,分析原因并研究其解决方案的学习过程。PBL教学法最初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主要应用在医学教育领域,之后在其他国家迅速普及的综合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法所具有的独特的教学理念与应用价值,促使其他学科也积极引入到本学科领域的教学实践中。

二、PBL教学法的优点

(1)PBL教学法强调“问题”意识

该教学法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强调科学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意识。传统教学法人为地把统一的研究对象分割为独立的组成部分,课堂授课强调把前人总结的理论与规律及其方法一味地传授给学生,忽略了各课程体系之间的关联性以及所存在的“问题”。PBL教学法的特点在于,促使学生利用各相关学科所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去分析复杂的综合案例或专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PBL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

以问题为基础和导向的PBL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扮演填鸭式授课主体的角色,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案例的讨论和解决方案的研究。学生可以利用课堂和业余时间、校内与校外的空间等适合进行全方位分析和讨论的机会,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扮演主体角色。

(3)PBL教学法强调课程之间的连贯性

传统教学法强调课程之间的独立性,忽略了知识的连贯性与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每门课程之间的教学相对而言是比较独立的。PBL教学法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主要以问题为核心,倡导学生运用各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最后,通过教师对问题讨论过程中的提炼和概括,形成更为系统的知识和理论体系。

三、PBL教学法在管理类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1.管理类基础课程范围的界定

管理类基础课程是指,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两种管理类一级学科下设置的所有二级学科的管理类基础课程,具体包括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组织与管理、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普遍强调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价值,课堂教学必须与现实的管理工作紧密联系,吸引学生主动去思考管理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良好的课堂效果。

2.PBL教学法在管理类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设想

管理类课程均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它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提供客观规律与方法论方面的指导和服务。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PBL教学法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全面挖掘有价值的“问题”

PBL教学法的核心价值在于“问题”意识,它以“问题”为出发点,倡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这种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中,案例和专题的代表性与质量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氛围和各学科知识点的连贯程度以及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管理类基础课程中应用的案例均来自企业、政府、医院等各类组织中的管理实践。PBL教学法在此类课程中的应用效果取决于能否全面挖掘有价值的“问题”。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MBA教育以来,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家行政学院为首的案例中心开发了很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与本土特点的管理案例,这为PBL教学法在管理类基础课程中的的应用与普及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全面培养和引进管理类专业高端人才

为了保证PBL教学法在管理类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效果,要求教师对管理类专业各个学科的理论体系具有宏观层面的把握,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管理理论功底和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因此,在师资方面应大力引进符合PBL教学法要求的高端人才的同时,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促使指导教师具有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以及对整个PBL教学法的综合驾驭能力。同时,大学也可以与企业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把企业界管理人才请进大学管理课堂,与专任教师一同担任PBL课堂的指导教师,这不仅可以为课堂注入新活力,而且还可以在大学管理课堂与企业界管理经验之间架起沟通与交流的纽带与桥梁。

(3)全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PBL教学法的应用效果不仅取决于高质量的“问题”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时还取决于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问题”意识。在传统教学法的影响之下,学生普遍养成了被动接受教师授课与知识传授的习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学生应具备主动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管理岗位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在PBL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主动地开发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领域的各类案例,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和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参与热情,也应该相信学生具有质疑的能力和提出好“问题”的可能性,注重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新的“问题”。

总之,PBL教学法在管理类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使教师注重自我提高和修炼,具备扎实的管理基础理论功底和多学科知识体系的应用能力,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教学过程的优化。同时,PBL教学法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管理类专业与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管理思维和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适应社会的各类组织对管理人才的综合要求。

参考文献

[1]梁燕,汪青,钱睿哲,鲁映青.从学生的视角看PBL教学实践的效果和努力方向[J].复旦教育论坛,2009(4).

[2]蓝进.PBL教学法在市场营销专业实训中的应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5).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