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企业套期保值中所面对的各种风险
企业从事套期保值交易所面对的风险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基差风险
基差风险是指保值工具与被保值商品之间价格波动不同步所带来的风险。基差即现货成交价格与交易所期货价格之间的差,其金额不是固定的。基差的波动给套期保值者带来了无法回避的风险,直接影响套期保值效果,特别是当采用替代品种保值时。
(二)交叉套期保值风险
当期货市场上没有与现货商品相同品种的期货合约时,可以利用其他具有相同价格发展趋势的商品期货合约为该现货商品进行保值,即所谓交叉保值。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交叉保值中所要保值的资产并不是所使用期货标的资产,两类资产的价格走势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这就会导致交叉保值风险。
(三)逐日结算风险
由于期货交易实行保证金交易和逐日结算制度,因此一旦出现不利变动,投资者可能被要求补足保证金至规定的额度。如果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无法及时补足保证金而被强行平仓,则套期保值策略会因此落空,企业可能面临严重亏损。
(四)投机风险
期货套期保值与商品投机在交易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商品投机有时能够给企业带来巨额的利润,使得企业经常放弃套期保值的宗旨,或者并不严格执行套期保值方案,导致商品操作名为套期保值而实为投机,在市场方向发生变化或判断失误时给企业带来损失。
(五)业务流程风险
由于期货交易不是客户之间面对面的交易,它需要通过期货经纪公司,按照交易所规定的操作程序和结算方式进行交易和结算,业务流程没有完全封闭的时间界限,隐含着操作风险。业务流程中的风险主要产生于合作机构选择不当、没有按规定的程序与合作机构签订合同、开户未经有效审批、投资方案未经有效审批、资金划拨未经有效审批等情况。
套期保值的首要目标是保值,在转移价格风险后,企业应专心致力于现货经营,获取正常的经营利润,不能不顾风险指望利用套期保值交易赚取额外利润。因此,企业在参与套期保值时应努力规避上述风险,应该了解这些风险的来源,并从根源上对这些风险加以防范。
二、基于风险管理建立企业套期保值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通常而言,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而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对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管理的基本流程;内部控制解决的是常规性风险,风险管理解决的是非常规性风险;内部控制主要是从风险控制的方式和手段说明风险控制,风险管理是从风险控制的目的来说明风险控制。
内部控制理论是随着企业内控实践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理论阶段。1992年,COSO委员会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并认为内部控制包含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以及监督等5个方面。内部控制的目的就是帮助企业正确地管理和控制风险,目标是通过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梳理公司的主要业务流程,对关键控制流程进行风险分析,找出风险点和控制缺口,通过强化相关部门控制职责,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完善制度规范,建立测试方法和标准,保证内控体系有效运行。2004年,COSO委员会又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将企业风险管理被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目标”。其中明确说明,风险管理框架建立在内部控制框架基础上,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可见,内部控制的建立是与风险管理的要求相并存的。正是因为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 企业才应该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 配合风险管理, 实现企业目标。建立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要求, 是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需要。而企业从事期货套期保值,风险伴随于整个投资过程,为了控制期货投资风险,企业则必须建立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
三、企业套期保值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以及监督等五个方面的基本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及其构成方式决定着内部控制的内容与形式。企业套期保值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都是围绕这五个方面的要素进行的。
(一)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提供企业纪律与架构,塑造企业文化,并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是所有其它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与套期保值相关的控制环境因素主要是组织机构,因为风险内部监控体系的运行必须建立在职责分明的组织结构之上。一个结构良好的组织不仅可以促使组织中每一个人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而尽职尽责,而且依赖组织内的严格分工,做到相互稽核、牵制,避免挪用资金和越权交易的风险,并可及时发现期货投资风险和采取相应对策。期货投资应实行权力集中原则,决策权应由公司最高决策层掌握,通常由董事会授权董事长组建期货领导小组,成员包括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采购总监、内审负责人等,负责制订年度套期保值计划、对公司从事期货套期保值业务进行监督管理、批准授权范围内的套期保值交易方案、负责审定公司套期保值管理工作的各项具体规章制度以及交易风险的应急处理等。期货领导小组下设套期保值管理办公室作为其日常办事机构,其职责为制订、调整套期保值计划、交易方案,执行具体的套期保值交易和其他日常管理工作。套期保值管理办公室设有交易员、档案管理员、资金调拨员、会计核算员和风险控制员等岗位,各岗位分别由相应的职能部门内设,每个岗位员工各司其职。
(二)实施有效的风险评估
每个企业都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同风险,这些风险都必须加以评估。评估风险的先决条件是制定目标,风险评估就是分析和辨认实现所定目标可能发生的风险,具体包括目标、风险、环境变化后的管理等。对于选择期货经纪公司,套期保值管理办公室应挑选三家以上具有良好资信和业务实力、运作规范的期货经纪公司,经资格审查后作为候选单位,再由期货领导小组从中选定一家期货经纪公司,签订期货经纪合同书,办理开户手续。套期保值管理办公室应动态跟踪了解期货经纪公司的发展变化和资信情况,并将有关发展变化报告公司期货领导小组,以便决定是否更换期货经纪公司。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应及时评估交易方案中的相关风险,检查交易方案是否采取合理交易策略以降低追加保证金的风险。内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套期保值业务进行检查,监督业务人员执行风险管理政策和风险管理工作程序,及时防范操作风险。
(三)把握关键的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及程序,套期保值控制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交易授权、职责划分、业务流程、风险报告和处理程序等。
1、交易授权
对期货交易操作应实行授权管理,一般应由董事长签发期货交易授权书,交易授权书应列明有权交易的人员名单、可从事交易的具体种类、交易限额和授权期限等。被授权人员只能在授权书载明的权力范围内行使相应权力。如被授权人变更或权限调整,授权人应及时通知业务相关各方。
2、职责划分
从事套期保值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应合理划分,比如交易员负责监控市场行情、识别和评估市场风险、制订交易方案、执行交易指令、对已成交的交易进行跟踪和管理等;档案管理员负责计划、交易方案、交割单和结算单等资料的管理;资金调拨员根据交易记录完成收付款;会计核算员负责相关账务处理等财务结算工作;风险控制员负责监督和跟踪每笔交易的执行情况。各岗位人员应确保有效分离,不得交叉或越权行使其职责,确保能够相互监督制约。
3、业务流程
套期保值管理办公室根据现货需求情况和市场价格行情制订交易方案,方案内容包括建仓品种、价位区间、数量、拟投入的保证金、风险分析、风险控制措施、止损额度等,报经期货领导小组批准后执行。交易员根据交易方案,填写注入或追加保证金的付款通知,经期货管理办公室及财务部相关负责人审批后交资金调拨员执行付款,并选择合适的时机向期货经纪公司下达交易指令,每笔交易后应及时将交割单和结算单交风险控制员进行审核。会计核算员收到交割单或结算单,审核无误并经相关财务主管签字后,进行账务处理,同时每月末与交易员核对保证金余额。套期保值管理办公室根据锁定价格材料的实际采购情况拟订平仓方案,操作流程与上述类似。
4、风险报告和处理程序
交易员应于每天收市后测算已占用保证金数量、浮动盈亏、可用保证金数量及拟建头寸需要追加的保证金数量并上报。当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或发生异常波动时,交易员应立即报告;如交易合约市值损失接近或突破止损限额时,须立即启动止损机制;当发现由期货经纪公司造成的交易错单,交易员应及时通知期货经纪公司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并追偿损失;若发生属于自身过错的错单,交易员应立即报告套期保值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并下达相应的指令以消除或尽可能减少由此造成的损失。
(四)规范信息披露
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需按某种形式辨识、取得确切的信息,并进行沟通,以使员工能够履行其责任。套期保值管理办公室应于月初向期货领导小组提交上月套期保值业务报告,内容包括本月新建仓位状况、总体持仓状况、结算状况、套期保值效果、未来价格趋势及相关分析。同时,所有参与套期保值业务员工都应遵守规范的汇报制度,使内部信息传递顺畅。
(五)加强监督力度
内部控制系统需要被监控,监控活动由持续监控、个别评估所组成,其可确保企业内部控制能持续有效的运作。企业参与期货市场从事套期保值交易的主要目的是规避市场经营风险,因此,企业应针对套期保值业务建立经营风险的监督体系和权力制衡机制,在决策、授权、交易等操作程序上规范运作,发挥各级操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企业在期货市场的抗风险能力,保障套期保值交易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赵选民,李丰.企业期货投资风险的内部控制[J].科技创业月刊,2006
[2]彭志国,刘琳,张庆龙.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3]孙才仁.套期保值与企业风险管理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摘 要 针对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中的问题,作者结合自身实际,分析了我国企业,尤其是电力企业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相应对策,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企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企业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当前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特别是我国加入了WTO以后,更加加剧了这种竞争的风险。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规避市场风险,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最大的企业效益,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作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总结了当前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中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中的主要问题
所谓企业风险管理,即企业围绕总体的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实际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逐步培养良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企业的风险管理体制,从而为企业实现最终的风险管理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系列方法、制度和手段。
以作者所在的电力企业为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电力企业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电力企业正在逐渐成为独立经营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同时,由于目前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蔓延,我国作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它直接导致了大部分企业的用电需求逐步放缓,给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作者结合实际,总结了当前我国企业,特别是电力企业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理解不够深入
电力企业因为其特殊性,安全生产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企业职工的安全风险意识都比较强。但是在逐渐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是要求电力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客观要求。在电力行业内部,虽然已广泛推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但是有部分企业的管理者没有准确把握其中的内涵,在实践过程中容易以偏概全,这样做的后果是,不仅不能为企业创造收入,甚至有可能减少企业的利润和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更大风险。
2.企业的组织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我国,目前大部门的电力企业都是通过不同部门分工完成相应的风险职能的方式来实现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而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导致企业内部分工混乱,责任、义务、权利不明确;企业管理工作缺乏积极性,无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和实施,各部门功能交叉、标准不统一,管理分散。缺乏内部的信息沟通,不能实现资源的共享,严重弱化了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力。
3.企业缺少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
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风险管理人员不仅要能够宏观把握企业管理的全局,还要能够熟悉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不仅要拥有丰富的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相当深厚的财务、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风险管理人员是一种复合型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是,以作者所在的电力企业为例,相当缺少这种适应企业实际需求的风险管理人才,这是企业开展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最大困难,企业的实际需求和高校的培养目标存在严重脱节,毕业生不能很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相应对策
1.应把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一项基本制度
企业应该改变认识,不能只把风险管理停留在安全生产和财务核算的层面,而要树立先进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对企业风险进行全方面的干预和内部控制。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要把它提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科学地制定企业风险管理措施,建立和健全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培养和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把风险意识贯彻到企业生产、运输、经营的全过程。
2.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建设
以作者所在的电力企业为例,在企业董事会之下设置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专门负责制定企业的风险管理政策和内部控制措施,监督管理层对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情况,并对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并给出具体的改进措施,风险管理委员会应该由企业董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部门经理,财务、市场、采购、生产等部门的管理人员联合构成,在必要情况下,还可以考虑从外部专门聘请风险投资、保险、咨询机构的专业人士加入到风险管理委员会中来,从而进一步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人才储备工作。
3.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体系
在目前全球化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我国电力企业的生存压力非常大,这就要求企业在做出一项经营决策之前,要充分考虑生产、经营、投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风险,建立多套合理的应对措施和解决预案。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的上下级之间要加强沟通,明确企业的主要风险;其次,要做好风险的量化工作,抓住主要风险,忽略次要风险;最后,还要针对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危险,设计出一整套风险机制来进行应对和防范,只有这样,企业才可以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体系。
4.利用市场杠杆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企业在风险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市场杠杆的积极作用,采取保险、对冲、期货等金融手段来规避、转移和控制企业的风险,要坚持安全规范操作、制定和完善各种应急措施、从而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例如,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的方式来应对各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这在风险管理中的实际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内部控制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内控体系
对于企业而言,内部控制能够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在很多大型企业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是中小企业在内控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对企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需要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内控体系。
一、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概述
风险管理,即企业在实现发展目标过程中,对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加以控制,确保结果在允许范围之内的具体办法以及过程,企业通过风险管理能够规范内部管理,从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发展目标。
内部控制,即企业为了提升管理效率,确保财务报告可靠性,充分利用资源,而在内部实行的不同制约与调节的计划、组织以及方法与程序。
企业通过风险管理能够识别各种潜在的风险,并通过内控防范以及管理与风险控制等实现经营目标。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作用。另外,为了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现,要有风险管理识别以及评估风险作为保障,两者是相互补充的。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1.风险意识有待加强
很多企业风险意识比较淡薄,缺乏风险识别以及评估与反应机制,导致企业经常处在被动状态,只有在问题发生之后才能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对企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2.内控构成缺少合理性
很多企业的内部管理相对比较混乱,存在权责不清的问题。无法发挥内控制度的作用,组织构架不合理性,各部门间缺少沟通,无法实时监控,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突出。这样就导致很多业务部门之间存在扯皮现象,不能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
3.缺少良好的内控环境
在开展内部控制时,需要由内控环境加以支撑,但是,很多企业没有对自身的内控环境加以改善,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也没有对企业人力资源实现合理配置和运用,这些现象导致内控基础比较薄弱,对内控建设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4.风险防范措施缺乏
企业在完成对风险的识别以及分析以后,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调控风险,可是,很多企业为了实现高收益,而开展违规经营,太过冒险,承担着较大的负债风险以及破产风险,风险资产加大,也使得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提升,对企业以及股东利益造成了威胁。
三、完善中小企业内控体系构建的措施
1.建设良好的内控环境
风险管理需要以内控环境作为基础,控制环境直接影响了员工对于企业内部控制这一问题的认识以及态度。在建设内控环境的时候,需要注意:第一,管理层需要参与内控活动。第二,营造良好的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第三,分配人力资源,确保员工胜任自己的岗位。第四,利用科学的经营模式,确保职责权限的合理分配。第五,构建科学的行为准则。
2.加强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就是企业及时对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在开展风险评估的时候,需要对关于企业目标实现的内部风险以及外部风险进行识别,并明确风险承受水平。对潜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加以识别之后,要评估固有的风险,并重点对剩余风险(即在利用了各种控制技术以及风险管理技术之后还是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风险)加以评估,结合分析结果以及承受度,对风险和收益加以权衡,最终明确应对措施。在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的时候,需要保持理性分析,不能因为自己的风险偏好而导致经营损失。在完成风险评估以后,通过相应的措施降低风险,确保剩余风险可控。另外,企业需要依据自己各个发展阶段以及具体业务特点,搜集关于风险变化的信息,开展风险识别以及风险分析工作,从而及时对应对措施进行调整。
3.构建合理的信息和沟通系统
为了确保内部控制运转的有效性,提升其效率以及效果,需要构建合理的信息和沟通系统。信息包括内部信息以及外部信息,只有及时获得内外部信息,才能对经营过程以及结果实现有效控制。对于内部信息系统来说,可以通过现代管理工具,如ERP构建,从而有效配置经营管理的信息资源,确保经营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企业在导入信息系统的时候,工作人员要对自己在系统之中的位置和相互关系加以理解,履行自己的责任,和外部利益相关人员有效沟通。
4.强化风险控制
控制活动发生在企业的每一个层面,在开展控制活动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掌握好重点控制点,结合风险评估结果对控制活动进行设计,从而确保其针对性。一般来说,控制活动主要包括实物控制、信息处理以及职责分离和业绩评价等。在制定控制政策以及控制程序时,需要分析单独开展控制活动或者是与别的控制活动共同开展的时候这些政策和程序是否具有有效性,同时还要及时发现经营活动中的重大问题,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
5.强化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就是检查内控体系的情况,并对内控有效性加以评价,从而反映其真实情况。第一,要对内控监督程序加以规范,明确内控职权。第二,针对内部控制中可能存在的缺陷,要制定认定标准,定期分析其有效性。在内部监督的过程中,若是发现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缺陷,需要对缺陷性质和产生原因加以分析,并形成评价报告,提出相应的调整方案,交给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每一个环节都形成有效监督。
四、结语
当前,市场经济环境日趋激烈,中小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还面临着风险意识问题、内控环境问题、风险控制问题与内部构成问题等,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提升风险意识,做好内部管理工作,最终确保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信息化
目前,随着国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等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的影响不断扩大。公司各级领导非常重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为了提高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真正将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到企业各种业务和事项,公司按照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电子化”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运用信息化技术来强化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从业务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控制点出发,在公司比较成熟、高效、透明的业务率先开展电子化应用,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全面深化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电子化应用进程。
本文着重从内控信息化、成果利用等两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内控信息化工作。
一、提高对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工作原理就是促进企业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在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尽量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公司内控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上级部署,经过多次调研和沟通,提出内控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规范透明、工作可控、业务留痕。
二、确定内控信息化工作重点,逐步开展信息化推进工作
公司根据经营规模和管控模式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信息化工作,通过建立专项业务控制的工作办理模块,实现业务流程自动提示、自动流转,实现工作内容与内控要求的全面融合,确保权责分明、工作受控,责任落实到位。目前,公司在合同管理系统、存货管理系统、成本控制管理系统、生产精细化管理系统等领域开展信息化应用,通过程序控制、细化相关控制环节和要点。
1.在“合同管理”信息化工作中,通过对公司合同管理流程进行全面优化,积极推进合同管理电子化应用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 号――合同管理”的有关要求,公司对合同管理中涉及物资采购类的合同率先开展电子化应用,把实施信息化管理作为公司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已通过对采购类合同的合同文本、合同条款等内容进行固化,并对采购价格、采购数量、合同审核、合同审批权限等具体环节进行电子化控制,从而达到有效防范法律风险,维护公司合法权益,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目的和作用。
2.在“资产管理”信息化工作中,通过对管理流程、管理规范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和梳理,通过添加相应的、必要的管控模块,持续提高信息系统在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资产管理中的利用效果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 号――资产管理”的有关要求,公司在存货管理中开始逐步提高信息化的利用效果,由于公司以前缺少对于存货库存账龄进行有效分析的管理,缺乏自主性分析等判定程序,主要因为公司财务系统无法直接取得存货的账龄信息,不能实现对存货账龄进行定期的统计和分析,缺少对账龄较长或残次冷背等存货的定期报告制度,公司统计存货账龄主要通过手工进行,不仅工作量大,而且编制出的存货账龄分析表也不够准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存货跌价的判断。目前,公司有关部门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自动计算运行出存货的账龄,重点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利用效果,持续改善用友系统功能,添加相应账龄分析模块,通过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自动计算出存货的账龄信息,保证了存货账龄分析更加准确,同时,建立定期统计分析制度,对存货的跌价风险提供准确分析判断依据,确保长期呆滞存货得到逐步有效处理。
3.在办公系统信息化工作中,通过对公司内部信息网及OA系统功能深入进行开发,积极推进无纸化办公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的有关要求,公司积极建设内部信息网,提高各业务系统工作效率。以前,由于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孤立,沟通、查询困难,工作效率低,且各业务系统精益管理的成果需要以信息化为手段进行固化和持续改善。为了便于沟通、查询信息、应用系统集成以及固化精益管理成果,从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在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充分利用,公司以组织框架和职能系统为主线,设计开发内部信息网站平台,实现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充分共享,提高了公司各业务系统的工作效率。目前OA系统已实施发文管理、收文管理、通知通告、办公信息、宣传报道五个模块,实现了文件、通知的起草、审核、签发、传阅等流程的无纸化和规范化。
以上是公司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风险管控的具体实例,下一步公司将根据企业发展目标规划、生产经营管理实际情况、机构职能调整情况,以及关键业务风险控制点出现新变化的情况等,逐步扩大信息化综合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大力推进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程序化运行,最终实现内部控制关键业务流程信息化的全覆盖。通过持续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业务流程优化,不断提高公司整体管理水平及风险防范意识,保障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运行更加良好、有效,更好地为增加组织价值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有企业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体系 构建
一、风险管理视角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通常机构人员复杂且层级较多,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有集团公司和下属子公司,而其内部控制既要做好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良好控制,又要做好各公司内部部门间的良好配合。一般而言,国有企业下属的子公司数量越多,其经营管理层次就越复杂,而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将越高,因此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就必不可少。
全球经济一体化化背景下,国有企业纷纷开始走出国门,而它们在开展海外业务时更需要内部控制体系的管理和约束(中航油失败的案例就是国有企业在新加坡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而导致的悲剧)。在这种背景下,国有企业必须从细节控制转向风险管理,董事会和管理层要加大对重大风险环节的重视,同时将风险管理作为内部控制最关键和最主要的内容。
二、风险管理视角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内部控制责任主体建设的思路
风险管理视角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主体上到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下到全体员工,是包含全员在内的控制。但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关键的责任主体(即董事会和管理层),只有关键责任主体首先具备风险意识并重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才能带动下边各层级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确保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执行更加有效。为此国有企业在构建内部控制系统前,要重点关注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想法和建议,确保建设方案符合他们的预期及对企业战略目标的憧憬。
(二)内部控制目标建设的思路
内部控制目标是国有企业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活动的基础,而每个国有企业因所处行业和发展态势的差异,会构建自己独特的内部控制目标,确保有效识别内部控制目标实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出应对措施以进行处理。国有企业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中,首先要明确自身的目标是什么(包括整体目标和各业务部门的目标),分析可能影响各目标实现的因素及因素中隐含的风险(如市场风险、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及运营风险),为各类目标设定相应的风险容忍度,并重点关注那些发生可能性较大、对目标影响程度也较大的风险,从而确保所制定的控制措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内部控制程序建设的思路
风险管理视角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一条主线为“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目标设定是风险管理的逻辑起点,风险分析和防范是流程规范化设计的依据和逻辑,而内部环境、信息沟通和监督是这条主线的三个支撑。笔者认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将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部环境、信息沟通与监督在公司层面和业务层面上穿插起来将发挥更好的效果,如风险评估应包含整体层面的风险评估和业务流程层面的风险评估;监督应包含整体层面内控评价方法和业务流程层面内控评价方法。
(四)内部控制方法建设的思路
1、国有企业要改善支撑环境
在国资委的推动和两层责任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国有企业要改善治理结构,完善管理基础和管理手段,进行明晰的权责分配。具体而言,国有企业要明确董事会对风险管理及重大会计政策的决策权限,对董事会董事结构进行优化,确保董事会成员和管理层人员的独立性,并且适当增加外部董事的比例。
2、国有企业要加强风险管理
国有企业要强调以风险为导向来进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将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融入到内部控制之中,构建规范完善的系统风险管理体系,按时对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检验;要切实抓紧廉政风险防控工作,防治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等人员在道德层面的缺失。
3、国有企业要完善制度流程
作为控制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制度流程是通过目标设定和风险识别而制定的控制活动,通过审批授权政策来规范业务流程。目前大中型国有企业普遍都出台了系列管理制度,控制活动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但制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还有待提升,例如不少企业没有构建内控评价标准,这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亟待加强的重要环节。
4、国有企业要促进信息沟通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将产生大量信息,这些信息需要被及时传递和了解,如果信息传递和沟通不畅将引发内部控制的失效。为此国有企业要从内部报告、信息收集机制、保密管理、信息沟通机制等方面加强信息沟通的建设,确保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能够及时在整个企业内部传递。
5、国有企业要提高监督能力
国有企业要通过监督来实现对内部控制动态的更新,并且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具体操作时,国有企业要将监督丰富为多种具体手段,如强化对重要事项的监控、风险预警、内控评价考核及内审监督等,从而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监督。此外,国有企业也要重视加强责任主体间的互相监督,确保董事会和管理层不会因职责重叠而产生舞弊现象。
三、结束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将日益显著。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存在诸多难点,为此本文笔者从内部控制责任主体建设、内部控制目标建设、内部控制程序建设、内部控制方法建设等几个方面着手,就风险管理视角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思路进行了重点阐述,以期对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唐大鹏,于洪鉴.基于风险导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3(6)
[2]邝灿梅.风险导向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5(3)
关键词 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结构控制
一、企业集团财务风险分类及成因
财务风险作为一种经济上的风险现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从债权人的角度来理解主要是指企业偿还债务及本息的能力;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指所投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率及对企业的控制权的掌控;从经营者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指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以保持在财务弹性和企业收益之间的一个合理平衡。
目前,人们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企业所有的经营风险最终都会表现在财务上导致财务风险,换句话说,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企业所有经营风险的货币表现;二是认为财务风险是经营风险的一种,是企业在资金运动过程中的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而利率与汇率风险是贯穿于企业集团的筹资、投资和资本运营的整个过程中,故而这里把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资本运营风险(现金流量风险)。从企业集团作为一个内部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说,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分散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充分利用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来分散由于经营风险带来的财务问题。因此,不但要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更要从企业集团的战略、经营的高度来理解企业集团的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即把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视为经营风险的一个综合性的量化指标来管理,把财务风险管理作为企业集团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核心。
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外部的环境复杂多变与内部的管理操作失误,企业集团的组建主要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然而,企业集团在稳定经营减少外部因素导致财务风险的过程中,却由于内部的管理复杂和制度安排的问题导致财务风险的增加。故而,企业集团不但要管理控制好外部环境导致的财务风险,还要管理控制好内部管理与制度安排的复杂所致的财务风险,更要注重处理好外部环境导致的风险通过内部的管理与制度安排不当导致集团的整体财务风险。因此,企业集团财务风险就是由于企业集团内部的制度架构下的信息缺陷导致的贯穿于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有关资金筹集、投资使用、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及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按此定义可以将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从总体上分为制度性财务风险与非制度性财务风险,前者是指企业集团的制度安排与企业的理财经营环境不相符合所引发的风险;后者主要是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自身的职责范围内客观上的操作性失误或财务方法的误用所招致的财务风险。
这里要注意的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自身的职责范围内主观上的操作性失误或财务方法的误用所招致的财务风险本质是属于制度性财务风险,因为这是由于委托或激励机制所造成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属于制度安排的范畴。这里所论述的企业集团财务风险主要是指制度性财务风险,而非制度性财务风险只能通过企业的员工培训或企业文化构建来减少。而制度性财务风险则可以通过优化企业集团的制度安排来事前防范控制,是论文的论述对象。前面所述的企业集团的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都是制度性财务风险与非制度性财务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企业集团的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均有制度性与非制度性两个层面,本文在论述的时候也主要是论述其制度性的层面。
二、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结构控制框架体系的构成
企业集团的最终目标就是价值最大化,因而,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在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必须围绕着价值最大化这个目标来进行。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控制的最直接目的就在于:培育一种适合企业集团自身特点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即一定结构、制度、流程下与特定的人的活动结合而形成相对稳定或成型的方法、程序、步骤、模式等。所以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管理控制不是仅仅对结果的管理控制,更是对企业活动全过程的有效监控。我们设计的基于价值的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控制的制度体系如下图1所示:
图1基于价值的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控制框架
从上述框架图可以看出,基于价值的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归结为以价值最大化为中心,运用结构、制度、流程三个管理控制维度,实施治理结构、组织结构控制和预算控制、现金流量控制、内部审计控制及集团财务风险的分析、识别、衡量、预警和责任评价机制等多层次,多系统的财务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上述框架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首先,此图表明了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控制的一个中心是集团价值最大化,这是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的中心,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控制的各个方面都必须以价值最大化为中心;其次,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控制以企业集团价值管理为出发点,这就要求,在设计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控制的框架体系中必须要对价值动因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风险的价值创造能力消除风险的价值削减能力进而提高企业集团的价值,同时,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控制的中心――价值最大化也要求企业集团进行有效的价值管理;最后,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控制要从结构、制度和流程三个维度着手,因为从前面的论述中,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管理控制的关键就在于制度安排,而这里所说的结构、制度和流程都是一种制度安排,他们是针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不同层次而言的,结构控制指的是财务风险管理的环境制度安排,包括集团治理结构、集团组织结构的制度安排,而制度控制是财务风险管理的配套制度安排,包括集团预算、现金流量和内部审计的制度安排,而流程控制指的是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控制的过程制度安排,集团财务风险的分析、识别、衡量、预警和责任评价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三、企业集团财务战略风险控制模型构建
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管理在治理结构层就是要做好财务战略性风险的管理控制,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广义概念要扩展延伸到未来战略层面,企业集团的财务战略风险控制也要求扩大到企业战略风险控制。因而,“战略性”风险因素的识别和风险价值的衡量就是企业集团治理结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功能;因为集团治理结构是集团应对风险的战略反应,其职责核心就是确保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案的适当性,而适当的风险管理方案就要首先识别战略性风险和衡量战略性风险价值。企业集团战略性的风险因素包括不熟悉的领域、不具备能力或资源、市场或经营的巨大变化、董事会所设下的公司经营管理基调是风险偏好型还是风险规避型,公司高层管理当局的经营风格、理念、风险态度等。这些战略性风险的识别和风险价值的衡量的基础就是集团治理结构要以决策的科学为目标导向。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就将财务风险管理控制研究延伸到战略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就把财务风险管理当作一项战术来对待,这种状况要求加强对企业集团财务战略风险的管理控制,把财务风险管理战略融于整个经营过程之中,这种财务战略风险管理模型可以归结如下图2所示:
在财务战略风险管理控制模型中,起点是探测企业集团财务战略风险因素,评估其风险价值,同时要了解评估企业集团股东及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态度和集团的信号传递机制对他们的影响,做好资本或资源的规划甚至是集团战略方向转变的准备。接下来就要着手制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战略,确定财务风险管理哲学和组织责任;在执行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战略的过程中,要做好财务运作的权利配置与行动的计划;最后根据集团成员的执行结果反馈,不断的修正财务风险管理战略,使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管理战略更好的反映和整合了集团所面临的所有风险。
参考文献:
[1]彭韶兵.财务风险机理与控制分析.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2]魏明海等.财务战略―着重周期性因素影响的分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李亚静.公司治理与价值创造.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4]李斌.公司价值与公司治理.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5]刘俊彦.财务管理机制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6]张延波.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7]李维安.公司治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8]王月欣.现代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9]王璞.母子公司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10]席酉民.企业集团治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1]陈秉正.公司整体化风险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风险;风险;内部控制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ArnoldJosephToynbee,1889~1975)曾说过:“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其衰亡是从内部开始的,外部力量不过是其衰亡之前的最后一击。”对于在现在社会上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求生存和求发展的的企业来说,内部控制是确保其持续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相关概念及基本内涵
对于风险的含义,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和专家们均给出自己的见解,尚无统一的看法。概括起来说,企业风险即是因为单一或是多重事件引起的,可能带来损失,这种损失具有不确定性,而一旦损失发生就可能对企业的目标实现产生不利影响。正是基于对风险不确定性的认识,内部控制的核心在于对风险的管理。通过内部控制对风险中的不确定性进行具体分解和落实,在组织保障的前提下,保证风险管理业务的实施。为了企业的长远和持续的发展,在企业内部建立控制体系显得额外重要。
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内涵即是以公司发展战略为目标,以风险为导向,以责任为主线,以管理与业务流程管理控制为方法,以监督和评价为手段,注重管理改进的循环管理系统。这就是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理念和方法嵌入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自下而上保障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自上而下促进公司内部控制文化建设的闭环控制体系。
二、构建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
大多数企业都十分重视对风险的管理,但是对于风险的管理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如:对风险的关注无预见性,只是事后关注;只关注短期风险、漠视长期风险;无风险预警系统等等。究其原因,大多数企业没有根本建立起以风险为导向的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一)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企业要立足于实际情况,确定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组织专门的人员和力量,可以采用培训和教育等方式,学习研究国内外最新和先进的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此处的学习可以采用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所说的“团队学习”中深度汇谈,员工间互相交换对内部控制的看法和建议,这样更有利于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在公司内部初步构建起风险知识库,并建立一套相应的风险语言和风险评估制度,使得员工了解情况,有共同语言,进而理解和支持内部控制,由此形成一种利于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环境。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
从企业现状评估入手,审阅现有所有的管理制度和流程,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风险识别一般是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如:现场调查法、风险清单分析法、财务状况分析法、流程图法、可行性研究法等。深入企业调研,在获得相关资料后,组织部门开会研讨分析,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对照监管要求和国际先进经验,同时与国际国内的领先企业对比,找出差距,确定公司薄弱环节和重要的改进环节。建立关键风险指标,运用确定的风险识别工具与方法,对各种可能出现风险,分等级,确定重大风险的种类及来源,以及风险分布。
(三)流程管理
企业要改进管理与业务流程,形成内部控制与管理互动机制。以责任为主线,明确内部控制职责,按照“目标、职责与权限、工作流程”的结构,确定各体系要素应达到的目标。按照重要性和示范性原则,确定重要管理与业务流程,包括流程主要风险、风险控制点、管理控制方法和活动、自我评估方法和责任单位。首先,可以建立风险控制的管理办法,明确风险管理的职责分工、控制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关键控制的确认等;其次,建立财务分析和报告制度,随时监控风险的出现。再次,确认关键的控制点,编制控制程序;最后,要随时保持更新控制程序,应定期组织相关部门针对新增或变动的风险进行评估,相应调整控制活动。
(四)信息与沟通
企业内部成员观念和资讯传达与了解的过程,就包括企业内部向下、向上和横向沟通,还有外部沟通包括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沟通、与客户、供应商的沟通、与监管机构的沟通、与中介机构的沟通。通过这些沟通,更加明确内部控制体系的成效和问题。
(五)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与监督控制
按照对各流程管理控制点和管理控制活动的要求,公司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自我评估,当公司整体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部门的职责、流程、人员等发生重大变动时,适当增加公司范围内或部门范围内自我评估的次数。上下结合评估,形成自我评估报告,注意考察报告的真实性,对自我评估进行总结和汇报。
成立专门的单位或是指派专门的小组负责监督控制,包括持续性监控和专项监控等。专门的单位或是小组就可以定期组织专项调查和调研,首先是选定评估主体、其次是确定监控的范围及频率、再次是选择监控的方法,最后就是开展监控过程,形成书面的反馈监督控制意见,及时进行汇报。
(六)开展管理改进
构建持续改进机制,以主要风险和相应的管理控制流程为重点,以各部门为责任主体,明确管理控制的流程的控制活动和评价方法,把内部控制贯彻到日常的管理活动之中,增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公司的各单位针对自我评估工作中发现的管理控制缺陷,制定改进的方案,对管理控制体系进行持续的改进,逐渐形成内部控制促进管理,管理推动内部控制的互动机制。
总之对于所有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风险意识和对风险进行管理的理念,进而对于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最具有威胁和最具帮助的风险信号的识别和认知,要敏感而反应迅速,在基于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及时采取措施,因地制宜,进行弹性管理,不断总结和改进内部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张颖,郑洪涛.企业内部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龚杰,方时雄.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方法与案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机场 安全管理体系 管理程序
机场安全管理体系是以预防为主为理念,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安全数据管理为基础,对影响机场安全的危险源进行系统分析,消除安全隐患,最终使机场的安全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一、机场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
机场安全管理体系的要素涉及机场安全理念与文化,机场设备设施的硬件保障,机场运行效率与服务质量的软件保障,机场内部、外部运行环境等诸多方面。机场安全管理体系的要素构成分为计划、实施、检查、系统完善4个方面。
1.管理承诺与策划
管理承诺与策划主要确定安全管理的政策、方针,建立量化可查的安全目标体系,同时对局方(政府管理当局)做出承诺。安全策划是根据安全政策和目标,制订安全工作计划,为了计划的实施,要建立完善的安全责任制,明确机场决策层、机场安全监管部门、各运行保障部门及其关键岗位的安全职责。
2.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主要工作是:“找、评、改”,即对危险源的查找、评价并确定相应的改进措施、程序。机场的风险管理工作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机场对已经发生的不安全事件、工作差错进行处理、分析评价,查找造成事件和差错的危险源,提出改进措施并实施。
二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查找、评价及其危险源识别,它是体现“预防为主”,消除隐患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此类风险识别往往借鉴其他机场已经发生的事件,或根据经验推测可能发生的不安全事件。对可能发生的事件或差错,也要进行评价分析、查找危险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为了风险管理的实施,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及程序。风险管理的程序一般有:日常的监督检查程序、不安全事件处置程序、定期的风险评价程序、危险源查找程序等对于现代管理型机场,其安全保障工作及其安全责任有可能转移到相应的地面服务商,为此,还要制订合约方安全管理程序。
3.实施保障与监控
风险管理工作实施,需要安全资源的合理配置,安全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有效沟通,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文件系统的管控等一系列保障措施及其相应的管理程序。对于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还要有应急救援措施和程序,即应急响应。
4.系统完善
任何系统运行都处于不断变化调整之中,当运行的环境以及体系内各要素发生变化时,就必须对系统本身做出调整,使之不断完善。通常在体系运行一段时间后,通过对机场安全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以及绩效考核指标的实现情况,确定是否要对体系的政策、目标、管理程序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以求持续改进。
二、机场安全管理体系管理程序及其编写规范
1.机场安全管理体系管理程序
按照机场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索,需要制订的管理程序主要有:安全责任追溯、安全策划、变革管理、安全监控、不安全事件调查、风险管理、危险源辨识、安全测评、整改措施控制、合约方管理、信息管理、应急响应、设备管理、文件记录、人力资源培训程序、系统完善等10多个管理程序。其中,安全策划、安全监控、不安全事件调查、风险管理、安全侧评、危险源辨识、信息管理等程序必不可少,对于管理型机场还必须制订合约方管理程序。
2.管理程序的编写规范
机场安全管理体系管理程序的编写,可利用IS09000质重体系中对程序编写的要求,从目的、范围、职责、措施及程序等方面描述。
三、机场安全管理的职责
(1)主管安全的副总经理负责策划、组织机场全面的安全监督检查与管理控制,审批安全监督检查和管理控制工作计划,并授权安全质量部门实施;
(2)安全质量部门制订并实施对安全运行保障部门的安全监督检查和管理控制工作计划;
(3)各运行保障部门值班领导和专兼职的安全监察员负责对本部门生产运行的安全监督检查和管理控制。
四、机场安全管理的工作程序
1.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是查找、发现安全问题和隐患必要手段,是机场安全管理工作的起点。检查安全管理体系是否有效执行,是否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并进行有效监控;检查机场安全运行所需资源是否配备,包括人员、设备的数量及其符合性。监督检查的形式主要有日常监控、定期检查、专项检查和综合检查等,可由各级各部门自查和职能部门按级检查的方式组织实施。
2.安全测评
安全测评主要评价机场及其运行保障部门是否完成了既定的安全目标。安全质量部门根据量化可查的安全目标制订机场及各部门的安全绩效指标,用安全绩效指标进行测评。各运行保障部门进行自我测评。各运行保障部门根据已经发生的不安全事件或差错,进行自我安全测评。
3.整改建议与措施
安全运行保障部门接到整改通知后,根据整改要求,制订整改计划。对发生的不安全事件以及存在的安全隐患,分别启动不安全事件调查处理程序和风险管理程序,明确相应的整改措施以及选择的风险缓解方案。整改计划经安全质量部门审批后组织实施。
五、结语
机场安全监察部根据安全运行保障部门的整改计划,监督检查整改措施的落实。采取整改措施及风险缓解方案后,再进行安全测评和风险评估,如不能达到安全目标要求,还要修正补充整改措施及风险缓解方案,使机场安全最终达到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李龙海.民用航空引入安全管理系统(SMS)的原因透析[J].中国民用航空.2006(08)
一、国有企业的风险和风险管理
国有企业的风险大致可以归纳为决策风险、经营风险、生产风险、财务风险、其他风险五大类。
决策风险是最大的风险。上至国家对企业的决策,下到企业内部对某一个项目的决策,都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很大的。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我国建设了一大批以分散、进山、钻洞为特征的“三线企业”,其中,部分企业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和损失,给职工及其后代造成了难以克服的困难,至今无法消除,就是典型的决策失误案例。
经营风险主要表现在市场环境、产品结构、签订合同、合同纠纷的处理等方面。国有船舶企业绝大部分是外向型企业,在国际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建造一条新船,动辄千万、几千万美圆,再加上市场竞争激烈,有的企业“饥不择食”,经营风险可想而知。例如:某企业由于前期经营、合同评审出现,被外商钻了空子,船东花费1.6万吨级散货船的钱,得到了2万吨级集装箱船(同吨级集装箱船造价比散货船高)。合同为2+2条,企业巨额亏损,逐步走向衰败。
生产风险集中在生产准备和制造过程。船舶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安全生产风险大的企业类型,设计方案、生产组织、物资采购、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都存在着各种风险。
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财务制度、资金运作、成本控制、汇率风险等方面。其中,资金链条的断裂是最大的财务风险,经常导致企业的破产。
其他风险包括管理制度、监督体系、人员素质等多个方面的风险,当然也包括内部审计风险。在人才管理风险方面,我们可以举个例子:由于国有船舶企业的收入与其他同类企业相比,有比较大的差距,某企业去年出现了较多的技术人才、生产、管理骨干“跳槽”,严重影响生产经营,后采取有效措施才得以扭转。
风险管理因风险而生。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等,就是要认识有那些风险,风险程度有多大,如何把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但是,风险并不等同于危害,有时甚至可以从风险中获得机遇。去年,澄西船厂成功修复了8万吨级“宾夕法尼亚”轮,这是一条已被国际航运界“判处死刑”,当废钢铁出售的船。凭着实力,敢冒风险,“起死回生”,一举成功。此后,企业的定单纷至沓来、名声大震。
对国有企业实际存在的各种风险,国家、上级公司和企业内部都比较重视。新的企业财务制度规定的8项准备金,就是国家防范财务风险的实际措施;船舶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的风险管理下达了一系列文件,并经常通报风险案例,警示各企业;澄西船厂的风险管理除管理制度外,还规定了集体决策、民主管理、加强监督等具体措施。内部审计监督就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责任
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的内容,已经从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向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比质比价审计、管理控制审计等方面的同步发展转变。风险管理审计就是管理控制审计中的一项重要审计种类。内部审计的目的正从保证资产安全为主向资产增值为主转变。内部审计的责任是:不仅要当好国有资产安全的“警察”,而且要当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参谋”和“顾问”。
企业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风险管理必然成为应对风险的必由之路。作为企业管理监督控制的内部审计部门,通过风险管理审计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审计部门已下达了一些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方面的文件,我们应该坚决有效地贯彻执行。
进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首先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明确自己的责任。我认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大系统,涉及到企业的管理体制、生产经营、技术质量、人员素质、市场环境、监督体系等方方面面。风险管理审计仅仅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以,应该做“一个子系统”应该做的工作,承担 “一个子系统”应该承担的责任。工作要到位,但不要越位。而这些工作职责和工作责任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需要明确规定的,当然,内部审计管理制度的规定应该符合国家审计部门的政策和要求。
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责任就是要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再监督。按照“全面监督,突出重点”的原则,监督的重点是风险管理方面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以及这些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实际运行情况和效果。通过和整个系统的协调一致,达到协调增效的目的。
例如,澄西船厂每年的物资采购量高达10亿元以上,不但存在供货周期、产品质量、产品价格方面的风险,而且在“物欲无所不在,利诱无孔不入” 的社会环境中,随时都有可能产生腐败风险。从1997年起,工厂就将这方面的风险管理监督责任明确交给了审计部门。几年来,通过有效的管理控制和监督措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谈到责任,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和教训,风险管理审计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有限责任”,而不是“无限责任”,这是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则。例如,物资采购比质比价审计的责任主要是制度和程序监督,重要物资采购的“参与”和“介入”。但是,“参与”不可“代替”,“介入”不可包办,审计程序不要离开监督责任。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就是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及运作过程进行评价和有效监督,协助企业改进风险管理的控制措施和管理,达到提高运作效率和增加价值的目的。具体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对风险管理体系的审计监督。包括企业是否已经建立了风险管理体系;已经建立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否涵盖了企业的决策、经营、生产、财务等主要风险方面;风险管理体系是否在涵盖的几个方面正常运行;风险管理体系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等。从的情况来看,不少企业内部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在提高,但是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和监督体系,这是很值得关注的。
第二,对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的审计监督。这是重点监督的,因为没有好的管理制度,所谓风险管理形同虚设。这些管理制度既包括总体管理制度,也包括各个分系统的管理制度,内容应该切实有效,利于执行。例如:船舶经营风险管理的管理制度应该包括:前期询价、报价;技术、质量、工期论证;合同评审;集体决策;合同签订;生产过程中的物资涨价、增加工程、质量处理等;合同纠纷的处理;货款清收;售后服务等许多内容。
第三,对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运作过程进行评价和有效的审计监督。这是一项工作量比较大的事情,在审计人员比较少的情况下,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全面监督,突出重点”,而且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也不一样。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例如,在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的时候,应重点加强这些建设工程的审计监督。再如,造船的成本中70%左右是物资采购和对外协作,应将比质比价审计作为经常性的重点审计监督内容等等。
第四,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审计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和,提出审计建议,作为高层领导改进风险管理的意见,为企业的风险管理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例如,我们在比质比价审计建议中提出,审计的重点应该放在事前和事中监督。一旦风险对企业造成了大的危害,我们进行事后审计,只能是经验教训,处理责任人,已经产生的重大损失一般无法挽回。这也是风险管理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的地方。澄西船厂有个采购员,收受供货商贿赂7万多元,被判刑。但是,因为他抬高物价使企业蒙受的几百万元经济损失再也无法挽回。所以,近几年我们的比质比价审计一直把重点放在事前、事中对物资质量和采购价格的控制上,因为一旦签订合同,双方都必须执行。
第五,为了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风险管理审计大体要有调查了解、分析评估、提出建议、监督控制四个步骤和做法。
调查了解是风险管理审计的基础。应该包括对企业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调查了解;重点项目的深入了解;查账;市场调查等。
分析评估就是要分析有没有风险,属于什么风险;对风险的可能产生的危害有多大,以及如何防范风险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
提出建议主要是针对如何防范风险提出审计建议。使企业在抓住机遇、减少风险中取得快速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及效益。
监督控制分体系和制度监督、具体项目的监督两个部分。风险管理审计涉及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监督。根据风险管理的特殊性,重点是事前和事中的审计监督,要切实做到有序有控。
四、风险管理审计对内审人员的素质要求
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还处于初级阶段,内部审计人员也有一个适应过程。开展风险管理审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切实做好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应该说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风险管理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根据风险管理的特点,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多,除素质外,业务上需要财务知识以外的更多的东西,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否则,难以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