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程度评估范文

企业信息化程度评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信息化程度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信息化程度评估

第1篇:企业信息化程度评估范文

Abstract: In this paper,referring to the discrete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process and the focu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ERP discret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t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degree evaluation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RP, and proposes the index system which evaluated discret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integrating the basic indicators and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National Information Evaluation Center, by means of combining AHP method and fuzzy decision method, evaluated comprehensively the index system and calculated with examples, and obtained the consistent results with empirical findings, proving the feasibility of the index system.

关键词:AHP法;模糊决策;离散制造业;信息化评价

Key words: AHP method;fuzzy decision;discrete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formation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088-02

0引言

制造业按其产品制造工艺过程特点总体上可概括为连续制造和离散制造。相对于连续制造,离散制造的产品往往由多个零件经过一系列并不连续的工序的加工最终装配而成。加工和销售此类产品的企业可以称为离散制造型企业。如属于生产资料生产的机械、电子设备制造业,属于生活资料生产的机电整合消费产品制造业。

离散制造业在自身的生产上提升竞争力的空间有限,须靠管理手段来帮助其提高生产效率,合理控制库存,加快资金周转,由于其小批量多品种,订单难以预测的生产模式,普遍存在原材料在制品库存积压、生产计划无法及时滚动更新、交货期不准、生产进度不能保证等种种问题,选用ERP对其生产计划进行编排管理,实现准时生产。一个企业在实施信息化战略时,不可以急于求成立刻实施ERP,有必要探明其已有的信息系统以及运行情况,即检验企业现存信息系统及信息化的应用程度。

1指标体系建立

通过建立企业信息化指标,对实施ERP之前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有个了解是必要的,为了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价,根据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公布的基本指标和效能指标,再基于离散制造业信息化的特点加以改进,提出如图1所示的指标体系。

信息化建设组织评价指标(C1):评价一个企业的信息化程度,首先要对企业接受信息化思想的程度如何,只有组织上的全面支持,信息化才能全面的展开。信息化建设组织评价指标下属的三个三级指标为:信息化人力资源(C11),信息化重视程度(C12),企业组织的网络化程度(C13)。

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指标(C2):该指标考评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的主力是电脑及连接各个部门的通信网络,每个车间分厂对信息化的普及程度,其中核心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是一个关键,对企业的信息化起着重要作用。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下属的四个三级指标为:硬件平台(C21),信息采集的信息化手段覆盖率(C22),通信网络建设(C23),数据标准化编码(C24)。

信息系统运行评价指标(C3):企业要首先已经实现了日常工作的E化,适应信息化的处理手段,才有可能很快适应将来的ERP系统,对现有系统运行情况的评价是了解企业对信息化的适应程度的重要手段,从该过程中对各信息系统的不足进行优化,也是实施ERP的前期工作之一。根据ERP系统的几大重要模块: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包括物流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运行评价指标下属的六个三级指标为:生产运作系统(C31),物流管理系统(C32),成本管理系统(C33),财务管理系统(C34),企业门户网站建设水平(C35),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C36)。

信息系统管理评价指标(C4):企业将各个信息系统投入使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系统要相互配合,共享信息才能发挥作用,这些系统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用以下三级指标进行评估:信息化的投入结构适宜度(C41),信息化安全措施(C42),系统运行协调度(C43),信息化战略及规划(C44)。

2方法简介

由于评估指标有层次性,每一个评价指标占有不同的份量,一般情况下要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将指标体系分成递阶层次结构。但是并非各个指标都可以定量分析的,即使可以定量,也难以具体给出精确的数值评判,所以评价具有模糊性,模糊综合评判决策就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作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该方法又称为模糊综合决策或模糊多元决策。

本文选用一种结合模糊综合决策和层次分析法结合起来的方法进行评估,即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然后分层次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并且对评语打分,得出指标的评分,最后综合出总的评价结果。

2.1 确定指标权重设U={u1,u2,…,um}为n种因素(或指标),V={v1,v2,…,vm}为m种评判,它们的元素个数和名称均可根据实际问题需要由人们主观规定。各种因素所处地位不同,作用不一样故权重不同。人们对m种评判并不是绝对的肯定或否定,因此综合评判应该是V上的一个模糊子集:

B=(b1,b2,…,bm)∈Γ(V)

第2篇:企业信息化程度评估范文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企业信息化 结构模型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大因素的支撑下,电子商务以B2B、B2C、C2C三种主要的交易模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淘宝和京东之类的网上购物和网上交易在人们生活和企业发展中越来越习以为常。电子商务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现代流通的重要手段。电子商务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打破了传统交易模式受时空以及信息制约的瓶颈,给现代企业的运营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前景,同时也给企业信息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企业信息化未来该如何发展既是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也是企业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

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的“高级阶段”,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扩展和深入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部分企业就开始着手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而电子商务在进入21世纪后才开始蓬勃发展的。因此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早,而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阶段。

企业信息化就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化技术,对信息资源的深层次挖掘,以及广范围的利用,用以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水平和效率,从而提升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在国内企业信息化投资热中,许多企业尽管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但是,对于信息化的效果判断,许多人还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认为企业信息化“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或“投入很大,产出很小”。尽管这样,面对全球信息化浪潮,一部分企业的投资热情仍然很高,这就难免让人觉得为信息化而信息化。其实,信息化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或工具而已,从宏观角度来讲,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跨越式经济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而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从微观角度来讲,企业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运营效率的提高,二是企业效益的改善。从系统观点出发,设计企业信息化绩效的多维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在定量指标里,除了发挥传统的财务指标的优势之外,还增加了顾客导向指标、竞争力指标以及可持续指标,兼顾了客观衡量指标和主观衡量指标、短期衡量指标和长期衡量指标、动因衡量指标和成果衡量指标、外部衡量指标和内部衡量指标。对于定性指标,则主要从顾客、员工、股东、经营者、供应商等不同角度出发,分析企业信息化绩效。从电子商务系统的效益分析出发,定量分析制造商发起和管理的效率与经济效益,认为效率、参与者经济效益受制造商的管理策略影响和决定。合适有效的管理策略是提高效率和参与者效益的关键因素。早在2002年,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正式推出了中国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以全面评估中国境内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以及企业信息化的效能。

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价值主要是指企业信息化对企业本身的价值增值作用。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企业活动的价值链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用价值链理论分析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增值已不能仅局限于核心企业价值链所创造的价值,还应该扩展到整个产业的价值链,关注企业信息化对供应商价值链、客户价值链、竞争者价值链、服务商价值链所产生的影响。

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包括核心价值、让渡价值、顾客价值、比较价值和附加价值五个方面。从商务运作的角度来看,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的组织和管理面对各种复杂环境而做出的基于信息技术的解决方案,这一方案成功的关键因素是科学设计其信息化导入模型。所谓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导入模型,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基于一定技术基础的企业信息化的商务运作方式和盈利模式,其中包括商业模式、技术模式、经营管理模式、资本模式和风险管理模式。以豆瓣为例,豆瓣是一家Web2.0网站,截止到2010底,豆瓣已经有注册用户超过4100万,主要以书评、影评和乐评为特色,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用户。这一模式拥有很高的粘性,并逐渐对网民购书、购碟产生影响。豆瓣主要通过用户点击及购买电子商务网站的相关产品,来获得收入。豆瓣网的模式特别适合于营销的精确到达。豆瓣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和购物网站的合作。在豆瓣网提供的服务中,产品比价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当用户通过豆瓣网上的外部链接进入当当、京东这样的大型网上商城购物,双方就会按照合同约定的比例进行利润分成。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实施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企业信息化也进一步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有着密切联系,现代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活动必须完全融合在一起,促成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的里应外合。

参考文献:

[1]靖继鹏.信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3篇:企业信息化程度评估范文

论文摘要:分析了进行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介绍了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方法、步骤,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化效果等3个方面入手,比较全面科学地提出了评价一个林业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数学方法为其建立评价模型。利用该体系可科学地评价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为正确指导林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所谓林业企业信息化是林业企业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提高效益和发展能力,应用信息技术,再造企业的变革过程,是信息技术从一般业务应用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是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过程,是林业企业在基础设施、技术应用、结构调整、资源拓展、管理制度等方面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也是提高经济主体活力,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能力,最终在国民经济中实现林业企业的现代化转变的过程。

林业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其建设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不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和解决,可以认为林业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评价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准确客观地评价林业信息化必须依靠评价体系。

1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

1.1评价方法

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主要采用标杆管理法。标杆管理是一个系统的、持续性的评估过程,通过不断地将企业流程与居领先地位的企业相比较,以获得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绩效的信息。通俗地说,标杆管理就是一个确立具体先进榜样,解剖其各个指标,不断向其学习,发现并解决企业自身的问题,最终赶上和超过它的一个持续渐进的学习、变革和创新过程。在标杆管理实施过程中,首先要确立标杆,标杆分为标杆企业和标杆值两种,其中标杆企业是指在同地区、同规模、相同发展阶段情况下与其他同类企业相比,在信息化效益相关指标数据方面有典型特征意义的企业,作为标杆库的成员,用来构造标杆值表。而标杆值是专家组根据一组标杆企业的信息化参数值综合确定的。

在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中,这两种标杆都要确立。标杆值的采用主要是设立参照基准,用于林业企业确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高低。标杆企业的确立则是为被测企业提供对比参照,便于其将具体指标与之对比,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发现企业自身问题,为其今后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

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标杆的确立应由林业主管部门主持,并定期或不定期更新的,以逐步改进测评精确度和不断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整体进步。由于林业企业性质不同,地区间的不均衡,因此,应设立地区、行业两级标杆,便于企业确定自身在本地区、本行业中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改进提高;同时应根据企业性质不同,按类型分别设置标杆,如设置营林型企业标杆和生产型企业标杆,便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评价。

1.2水平评价步骤

评价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

筹备阶段:明确评价目的要求,选择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综合评价组。

准备阶段:主要是收集有关资料、分析评价工作的工作量大小并做出相应的评价预算。数据获取方式的设计包括统计资料、问卷调查、普查数据、实测数据等方式。

数据收集阶段;确定调查方法和调查群体,采集评价所需数据,对数据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评价阶段:按指标体系对数据进行计算评价,组织专家对权重予以确定、并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

总结阶段:根据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提交相应的综合评价报告,指出不足之处和整改意见,并由有关部门公布评价结果。

2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标杆管理实施过程中,不论是标杆的确立还是林业企业自身评测都需要一个指标体系。以提供评测的具体参数标准,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指标体系。由于信息化过程涉及诸多方面。所以需要根据林业企业的特点,从不同的侧面和层次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对信息化发展进行客观的定量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以确保信息化目标的实现。同时.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也是一个建设指导的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一方面对其实施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使企业了解其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水平。并与企业的既定目标对比,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为下一阶段的建设确定方向和目标;另一方面.总结经验和教训.并结合新情况,根据企业的新目标和新业务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相应的调整。

2002年10月9日,信息产业部出台了《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为我国企业对自身信息化水平评价提供了标准。但该标准是一套通用型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案,不完全适用于林业行业,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适用于林业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

建立林业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必须以信息化的基本规律和林业自身特点和规律为基础,关注信息化要素的特点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评价信息系统状态的指标集合。这种指标集合是相关指标的有机组合,可对复杂系统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

2. 1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必须以信息经济学理论和统计学理论为依据,结合林业企业的特点,借鉴已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和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信息化测度的理论和方法,如波拉特方法和信息指数化方法,提出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②客观性原则:由于评价的结果将直接影响着决策,因此需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其中定量分析是准确评价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关键。

③差异性原则由于林业企业具有与其他行业企业不同的特点,而且林业企业自身的规模、性质也各不相同.导致了信息、化目标和标准也各不相同.所以设汁评价指标时.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衡量,尤其是指标权重的设定要有针对性,以反映出不同的情况。

④可操作性原则:即要求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林业企业现有数据衔接,指标含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

⑤简约性原则:即要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但各指标间应保持相对独立,不应有明显的包容关系。

⑥前瞻性原则: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即不仅可在时间上延续,而且可以在内容上拓展,以便于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进行连续评价。

⑦导向性原则:由于评价体系具有建设指导的意义,因此应能够引导企业按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开展信息化工作,以避免浪费、走弯路等现象的出现。

⑧动态性原则:林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相应的指标体系也应具有动态性,以便准确地反映出信息化水平的实际状况。

2. 2林业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林业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分为定量评价指标和定性评价指标两部分.其中定量评价指标主要对林业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价,定性评价指标则是对林业企业信息化所达到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为2个层次,共6大类31个指标(见表1)。

3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

由于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定性指标,因此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3.1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是对每个指标在整个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权重确定合理与否对综合评价结果和评价质量将产生决定性影响。由于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庞大。因此可采用层次分析法(AHP)。

选取两组相关领域的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权威专家,其中一组专家根据各指标在林业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程度,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另外一组专家根据各指标在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程度,对各指标按百分制进行赋值,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综合两组专家的意见,初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组织专家研讨会,最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3.2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计算

将各参数与标杆库中对应参数比较,可以得到一系列标准得分,其计算公式为:

尸‘二V /S.,

式中:尸:—第i项指标标准化得分;

V—第i项参数统计得分;

S—标杆库中对应参数标准值。

将计算出的标准得分加权处理,则可得到该企业的信息化指数,计算公式为:

S,二艺p:·W,

式中:5,—信息化指数;

尸:—第i项指标标准化得分;

吼—第i项指标的权重。

第4篇:企业信息化程度评估范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财务管理;影响;对策

我们现在身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无处不在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首先信息化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甚至于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从早晨起床唤醒我们的可以随心所选的手机闹铃声代替了传统小闹钟开始,再到我们上班乘地铁乘公交的刷卡机、上班签到的指纹机以及在生活中用到的数不胜数的高科技信息产品。在学习方面可以借助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进行互联网课堂学习,同样把传统面对面授课的方式进行了拓展。工作方面,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具有无限发展空间的前进助力。抛开现在发展越来越成熟的3D信息等与笔者不熟知的领域暂且不谈,本文将重点探讨工作中企业信息化对于财务管理的四方面主要影响。信息化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史无前例的。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受企业规模,企业发展年限及企业经营状况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影响。同时企业信息化程度也决定着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程度的大小。

一、随着财务信息系统在各企业中的应用,财务管理迈出了变革的第一步,实现了角色的转变

如果说人类直立行走把人类的双手解放出来,双手可以自如的使用工具,那么是不是也可以形象的说财务信息系统的应用是把财务工作人员从打算盘算账、用笔记账的“账房先生”角色中解放出来。而且使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人员算账记账的角色发生了转变,进一步发展为管理者的角色,充分运用财务报表数据分析这个工具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更详尽更有用的财务信息,进而为公司发展战略提供各种有力的决策依据。财务信息化极大提高了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幅度降低了企业的人工成本。

二、业务信息系统和财务信息系统之间的有机结合能够充分发挥两个信息系统的协同效应

业务信息系统和财务信息系统本身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如果在业务信息系统和财务信息系统两个信息系统中间搭一座桥或是建一条渠或是想象为两个信息系统中间连一条线,那么,两个信息系统就联系在了一起,而不再是孤零零的两个任何没有关联的“孤岛”了,那么中间就有了一条“路”。这样操作后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就会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主要用于业务部门的业务信息系统可以为财务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数据信息,财务信息系统可以直接提取业务信息系统中的财务数据生成记账凭证,减少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人员重复工作量,从而极大的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希望以下笔者亲身经历的案例能够更具体和详尽说明这一方面的影响。笔者大学毕业后有机会进入一家大型央企的总公司工作,这是一个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企业各方面的发展势头良好,在一个具有大量业务的企业,在财务管理部门里单据量的数量是可想而之的,对于海量财务数据单据的处理就需要几十人甚至百十号人来完成,那么,财务工作的整体业务流程就成为了一条流水线作业。当时笔者身处其中,实事求是的说很多基层财务工作人员就像是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里工人,好像就在做着拧螺丝的工作,每名员工完成一道工序最后才能组装生成一套财务报表一般。有时候笔者在做着机械工作的同时禁不住思考,只要改变两部分信息系统中微小的一部分,那么,对于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来说产生的影响将会是天翻地覆的。笔者的想法很快得到了验证,两年后,新上任的财务部部长把推进信息化进程作为工作重点,把业务信息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进行有效整合。这样业务信息系统的人员报名收款信息数据就可以通过一个订单号直接生成财务信息系统中的收款凭证,这就初步完成了报名单据到收款凭证的信息转化。信息化发展的最直接表现就是相当于两个人的工作量减少了将近一半,提高了将近一倍的工作效率。如果在取得高效率的同时关注一下成本问题,由业务信息系统提取数据导入财务信息系统这个表面看似简单的事项可能在信息处理中并不像我们非信息专业的人员理解的这样简单,但是这项工作完成后的成效是显著的,并且影响是深远的。以上是业务信息系统为财务信息系统服务,同时,在业务信息系统中植入财务管理数据,实现财务数据与业务销售人员共享,也可以同时大大的减少财务工作人员与业务销售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在财务管理部门中的一个收款部门中,每个月的预收款余额几千万,涉及客户几百家,业务销售人员与财务工作人员每月对预收款余额对账,方便了业务销售人员实时掌握每一家客户的预收款余额,同时提高了业务销售人员及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三、开发企业财务信息系统财务报表及管理报表,并逐级完成合并报表

如果说以上案例比较侧重于表明的是信息化对于财务管理的基础影响,影响的只是一座摩天大厦的地基部分,那么另一方面则是信息化对于企业报表层面的影响。开发企业财务信息系统财务报表及管理报表,满足企业对外报送财务报表,对企业内部提供管理报表。笔者还曾就职于一家国内最大的校办企业,笔者所在的企业是三级子公司,企业当时的业务信息系统本身还在试用和完善中,所以根本就谈不上与财务信息系统的连结与提取数据生成财务记账凭证问题了,虽然子公司在业务信息系统和财务信息系统的基础联结方面落后了一步,不能由业务信息系统直接提取财务数据生成凭证,但是在集团报表层面,这家集团公司可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推进信息化进程的。企业是一家多元化经营的集团公司,所以下面的子公司众多,合并报表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了。集团公司的报表体系相当完善,季度、年度的各类明细财务报表繁多,而且当时众多的各家子公司所用的财务系统并不统一,后来集团公司又引入甲骨文财务信息系统来专门解决合并报表问题,各子公司的财务信息系统分别与甲骨文财务信息系统建立连接,各子公司分别在甲骨文财务信息系统上报报表,各级集团公司进行分级合并,最终完成集团公司整体合并。

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使得财务审计的工作也发生了变革

在面临不太复杂的企业信息化环境时进行审计工作:如果在信息技术并不对传统的审计线索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传统方式进行审计,即“绕过计算机进行审计”。但是显然仍需要了解信息技术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但不测试其运行有效性,即不信赖其降低评估的控制风险水平,更多的审计工作将依赖非信息技术类审计方法。在较为复杂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当面临较为复杂企业信息化环境时,“绕过计算机进行审计”就不可行,而需要“穿过计算机进行审计”。进行审计时更可能需要更多运用诸如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电子表格、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各项审计技术开展具体的审计工作。

五、在信息化影响财务管理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信息化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于笔者及从事财务事业的各位同仁来说,这既是机会又是挑战。首先,我们在掌握过硬的专业财务管理知识的同时,对于计算机水平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新的企业信息系统运用中,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会无疑给你的综合实力提供一双隐形的翅膀,让你在信息化的时代中飞得更高更稳更远。其次,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各学科知识,不断的为自己充电才能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再经过笔者的进一步实践,笔者还将继续学习和探讨信息化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淑兰.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16):574-577

第5篇:企业信息化程度评估范文

论文摘要:当前,金融风暴愈演愈烈,虚拟经济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日渐严重,许多企业大遭其难。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有限、资本积累少、技术力量薄弱,应对危机的能力相对欠缺,因此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通过信息化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创新能力,绝对是应对危机的良策之一。文章阐述了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分析了当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机遇与困难,并就中小企业如何运用信息化策略应对金融危机进行了探讨。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规模以上中小T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左右,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4200万户,占全部企业数的99%,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企业总产值的67.7%,上缴税收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8.7%,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

在金融危机的凶猛席卷下,它们迎来了近几年来最严峻的挑战。

1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产生的影响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结果显示,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上半年全国约10分之1的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接近30%,较2007年同比减少15%;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被解雇员工超过2000万人;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l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出企业信心的下降,2008年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3.8,分别比二季度和2007年同期回落11.0和19.2点。据统计,在2008年第三季度,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33.3、117.5和112.0,比第二季度回落16.6点、7.8点和6.0点。

2金融危机中倒下的中小企业的特点

2.1没有核心技术,缺乏竞争优势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能源及原材料消耗高,产品技术含量低,代加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利润率和资产评估价值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抗风险能力低下。一旦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需求锐减,便面临生死考验。

2.2没有专有营销渠道。资金流转不畅中小企业大多与产业链关系紧密,产品较单一,销售覆盖面窄。在金融危机中,产业链发生较大波动,造成企业库存积压,资金回笼缓慢,濒临困境在所难免。

2.3信息化程度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目前国内的中小企业大多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甚至空白阶段,成本控制、市场预警、网络营销、生产自动化、人员结构优化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3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及现状分析

3.1概念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其核心就是降低成本和改善管理水平。

3.2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中同首次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结果显示(CECA罔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数据),80%左右的中小企业具有互联网接人能力,其中有44.2%的企业将接入互联网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但是,只有24.5%的企业具有会计电算化应用,8.9%的企业具有生产过程自动化应用,9.9%的企业具有进销存管理系统应用,6.0%的企业具有供应链管理应用,5.6%的企业具有渠道管理/分销管理应用,86.2%的企业没有ERP,已经应用ERP的企业不足5%,只有9%if~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而在美国,企业已有近70%的业务行为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欧洲的企业也有近50%的业务行为在网上完成。在业务应用方面,我国与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3.3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机遇

过去20余年,台湾地区制造业飞速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其中重要的经验就是通过信息化来规范整个制造生产流程,从而实现对产品品质及成本的有效控制。这对全国的经济发展是个良好的借鉴,中小企业最好的出路是“原地来改良”,早日利用信息化策略,以实现产业升级。多部委决策都把发展中小企业放在重要位置,尤其看好两大_二角地区经济,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地区发达的信息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已形成了较好的良性循环。目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发展信息经济正当时。首先,全球金融海啸为中国信息经济发展提供了低成本的外部环境,也是中国信息经济迎头赶上的大好机会;其次,政府为促进内需保增长,投入的大量资金为企业的信息化创造了机会;第三,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运营商的作用也凸显出来,企业降本、产业升级压力的加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综合信息服务的需求。

4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

4.1人才

中小企业本身提供的环境很难留住IT业的高级人才。而对于素质一般的IT人员来说,信息化带来的严格管理制度会让他们无所适从。中小企业亟需建立一支具备运删现代信息技术本领与能力的骨干队伍。

4.2管理思想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往往直接来源于企业管理者管理思想的变化。一个企业最初强调的是资金管理、销售与市场,接下来是质量和成本的管理,进入平稳阶段开始关注客户份额或者客户满意度。而这一系列管理思想的变化将直接导致诸如财务与业务系统、ERP系统、成本或者项目管理系统、CRM系统等等系统的部署,因此,一个企业管理者管理思想的变化就是信息化的指挥棒。中小企业的经营往往在成长初期依赖于企业管理者的个人魅力,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会越来越不适应。管理思想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4.3标准化建设

进入到工业化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快速发展阶段后,更多的标准化要求让粗放惯了的中小企业开始关注现场、看板、服务水平等各方面的管理,相对应的信息系统或者技术也就成为强有力的辅助手段,自动化生产线监控、制造执行、服务水平监控等系统或者技术能有效地帮助企业进行标准化的艰难转变。

5进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对金融危机

5.1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模式

5.1.1市场型模式

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网上展示企业形象、展示优质和特色产品及服务等企业的有形无形资产来吸引客户,争取巩固已有的市场并努力争取扩大市场份额。一些企业在已具有稳定的传统市场渠道和商品市场份额的基础上,为保住客户不流失,进一步扩大新产品市场,依靠网络这一新的渠道为客户提供网上服务。商务、电子数据交换(EDI)是这种模式的显著代表。

5.1.2效率型模式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企业生产与经营效率,加强和生产管理,降低成本。同时,通过网络带来的廉价通讯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传输渠道,提高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效率。如生产自动化系统(包括CAD、CAM、CAPP、CIMS等)、企业内部结算系统、网上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

5.1_3服务型模式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增加客户满意度,提高服务质量。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网络服务信息并为客户提供网上技术服务。建立了客户信息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对客户群的细分,进一步了解客户的行为模式和对服务的期望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是这种模式的典型应用。

5.1.4关系型模式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使中小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相互连接依托,使之成为或维持在某一链条的某一节点,以此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业务关系、提高效率,增加上下游企业的满意度,协助完成整个链条的信息化建设,如连锁店型企业网上供销存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

5.2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议措施

5.2.1引入财务软件

财务软件在我国发展较早,现在大多完成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正处于大规模开发和运用“管理型”财务软件的阶段。所以在中小企业推广财务管理系统基本没有风险,它的应用将有助于企业对生产经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5.2.2引入供应链管理系统(SCM)

中小企业必须优化供应链网络结构和供应链各级库存,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降低库存积压,以实现企业供应链的规范、优化、透明管理。通过渠道管理优化,可以构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销售渠道,增强终端管控能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2.3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

CRM的核心是客户的资源价值管理,通过对用户信息资源的整合来达到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快速周到的优质服务;通过对业务流程的优化设计,更有效地管理客户关系,降低企业成本。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科学、量化的指导,全面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5.2.4引人企业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Ⅱ)

MRP11即交易自动生成方式,入账、过账均由计算机完成,保证资金流和物流的同步进行。信息流内涵的表现是物流及资金流的状态体现,对企业起着驱动和控制作用。通过企业内部信息共享,使资源达到合理化配置,提高利用率达、降低损耗率,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5.2.5引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ERP

系统是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成化的主要表现,资金流是传统性的经济活动,已经比较成熟和定(上接第43页)仅B类项次不合格数大于2hm,属较严重不合格。注:每台样机每个检验项目为一个项次。

②产品标识判定。当所检两台样机所有B类标识检验项目中有不多于2个项次不合格,判定产品标识检验合格,否则判定产品标识检验不合格。当产品存在2个以上B类项次不合格时,属于严重不合格。其中标牌内容、其他标识这两项检验项目,仅作为检查项目,不划分重要程度,不参与产品质量判定。

③产品检验结果综合判定。经检验,所检两台样机的实物质量判定和标识判定项全部合格时,综合判定检验结果合格;反之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当产品存在4个及以上A类项次不合格,或因产品质量问题导致定子绕组击穿或电机烧毁,属于严重不合格;当产品存在4个以下A类项次不合格或仅B类项次不合格数大于2个时,属于较严重不合格。

④产品检验结果综合判定异议处理复检。对判定不型。引入ERP不仅可用于生产企业的管理还可在各类型企业中进行资源计划和管理。企业在这方面的竞争会不断加剧和复杂化。

5.2.6引入办公自动化系统(OA)

第6篇:企业信息化程度评估范文

1 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重大意义

所谓的信息化是指利用高科技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现代数据库技术等为基础,对需要探讨研究的对象各个要素予以汇总甚至“提炼”到数据库,为特定人群的生活、生产、工作、学习、发展服务并帮助其决策等,是特指与人们休戚相关的多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现代讯息通联技术。利用信息技术可迅速提高被服务者的行动、行为效率,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提供居功至伟的技术支持。其特质在于培养、发展利用电脑为主的,当今最智能化的工具助推人类的发展,提升人们生活的质量与品质。面对信息时代,中小企业处在激烈竞争的环境,如果不能高度利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的共享“福祉”,使企业的人才智能潜力和物质技术资源的潜力被充分释放,使企业的组织决策与生产运行趋于最优化态势。企业的生产、生存、发展的空间就会被无限挤压,最终被商海浪潮所吞没。因此,信息化是中小企业管理运用中最为中心、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其只有在深度与广度上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高科技技术,全方位控制与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投资、运行、销售、经营等重要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完成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与有效利用,才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市场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得以快速提升,为企业的发展壮大赢得先机,为企业的成长进步提供智力支撑。当前,中小型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与进步的中坚力量。可谓国之柱础,稳定之基石。然而我国多数中小企业在网络平台利用上,在利用它进行商务活动上的比例依然很低。囿于多数企业在资金上的欠缺、管理上的不善、信息化建设中人才的匮乏等诸多不利,我国多数企业在信息化的建设上困难重重,加上许多企业对信息化认识存在误区又受到传统管理上对信息不重视的弊端等内外部环境氛围羁绊,导致许多中小型企业其信息化水平较低,不能跟上信息发展的脚步,不能适应中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因而设法突破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的制约,为其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其意义重大。

2 制约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因素所在

2.1 对信息化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优良的信息是企业确定发展方向、努力目标的基础。然而,许多企业的领导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印象不深,或者只是知道一些“皮毛”的东西,也知道企业的生产运行和信息化有一定的关联,但是,在企业面对生产、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上,在如何利用信息的优势去解决企业遇到的危机与困难上,在利用信息为企业带来效益、带来生机、带来发展机遇上,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投入不多、缺乏建树。

2.2 在信息化管理上存在着许多误区

首先,许多企业错误地以为信息化就是买电脑,使“硬件”联上网就是信息化了,对其中的“软件”及信息源、信息分享、信息分析、共享、信息投资、回报等问题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考量,甚至错误地以为有了信息化企业就马上能取得高额的回报、巨大的成效。其实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投资、软硬件建设等诸多因素,特别是在信息化建设伊始一般各方面效果不太明显,不是想象中的建设一个网站、做一下电子商务就是信息化那么简单。

其次,许多中小企业领导层囿于对信息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信息化长期规划及其所需所求、发展目标、具体措施、步骤等不能统一谋划。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人云亦云、跟风行动、毫无章法,有的企业连成本核算制度都不能有效建立,根本不能依据企业本身的特殊性找出突破口,花重金购置的软硬件成了摆设、成为装点门面的工具,在信息化的管理上制度缺失、方式落伍、在组织、领导、沟通、协调、具体实施上,达不到信息管理程序化的起码要求,导致信息功能难于发挥,其取得的效益与投资不成正比,最终许多企业对信息化失去了应有的耐心。

2.3 信息化建设资金人才短缺

首先,我国在信息化建设上基础本身比较薄弱,许多企业资金在经营、生产、销售上已经资金周转困顿,甚至欠账累累、融资难度大,难以为继。其自由资金捉襟见肘,而信息化建设对中小企业来讲也是一项较大的开支,特别是部分企业领导本来就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够,因而在信息化建设投入上普遍存在动力不足、信心不够、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其次,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没有信息化专业人才作为智力支持。然而信息化建设属于高科技技术范畴,需要专业的人才予以支撑才能建设好,发挥出其应有的技术与信息优势。中小企业囿于资金方面的缺陷,信息化建设的高端人才很难在这样的企业留存,而一般的信息化技术人才在信息管理、信息研究、信息运用上经验不足,管理知识欠缺,素质能力不够,难以适应当前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最后,中小企业在信息采集渠道上囿于信息来源不广,传输通道不畅、信息去粗存精的处理能力不足,加上信息化方面国家又没有具体的统一标准,信息系统的兼容性较差,又有许多网络犯罪分子出来搅局,企业在网络信息安全以及要进行的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交易上等疑虑重重,给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信心又泼了冷水。出于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方面的考量,企业之间不得不封闭系统,各自为战。导致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相当困难,结果是企业的信息化产品少、合作伙伴难觅,长期合作关系更是不能建立。造成企业信息化投资高、回报低,相当一部分企业对信息化的产品只能敬而远之。

3 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对策与措施所在

3.1 企业应加强信息化意识制定长期建设规划

首先,思想永远决定行动,认识才是行动的指挥棒。中小企业要本着为企业未来着想、替将来服务的思想,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对企业的意义、作用及重要程度、紧迫感,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本质,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最佳途径,是企业生产、经营、生存、发展的剂、助推器;是企业效率、效益提升的最佳动力所在。尤其是企业的领导要对信息化形成足够的重视,要对企业的信息化人才予以着力培养、给予更高的待遇、在信息化建设上企业要不遗余力对自己的员工予以信息化素质的培训,着力提高员工的IT技能能力,涵养自己的信息化人才。其次,制定信息化方面的长期建设规划,企业要依据自己的特色与实际需求,全方面考量信息化建设的所有要素,找出突破口、切入点锁定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与近期目的,制定合理的执行方式、执行重点、行动步骤、效率评估等,科学合理地选定企业的信息化战略规划。企业领导要亲自挂帅、认真组织、严格要求、经常督导与掌控确保企业的信息化方案能够得以落实。

3.2 强化管理加大投入制度先行

首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与其在信息化的管理上密不可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要强化管理规范制度优化建设条件,可以成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机构,负责企业在信息化上的实施。把懂信息技术、善于管理、精于协调的IT人才纳入领导团队专门管理企业的信息化。有条件的企业应当设立CIO的信息化管理机构负责其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企业在信息化上要敢于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资金预算管理,提升信息化资金的利用率,在信息化的调研以及流程重组和后期管理维护工作上也要予以资金保障,企业要逐渐提高在信息化上的投入占比。

其次,做好融资工作。政府信息化管理部门要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融资工作做好后盾,有经济条件的地方政府要在企业信息化上予以银行贷款补贴、督促银企对接、为企业融资分忧解难。

3.3 涵养人才优化平台合作共赢

首先,企业要建立一套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管理激励机制,为信息化人才搭建施展能力的舞台,优化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平台,要不惜重金把信息化人才请进来、把自己企业的可用人才培养起来,想方设法地鼓励信息化人才敢于施展拳脚。充分挖掘企业的人才潜力利用优秀的鼓励制度、丰富的企业文化、人才得到重视的良好氛围把信息化人才留住。

其次,企业要善于利用外援,如可与高校联合为自己量身定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为企业培养在信息技术,在信息管理、信息采集提炼、信息加工方面都具有优势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最后,企业要积极主动与信息化服务单位加强合作。在信息培训、信息咨询、信息提供利用上向信息服务商取得真经,依据自己的产品特质、服务的人群、销售的地域等修建一条属于自己的信息化坦途,做到巧借外力解决问题,寻得方案。

3.4 将企业信息化有限资金用在软硬件建设上

首先,我国中小型企业资金不足、实力不强这是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当前企业必须实施发展信息化也是历史的潮流和时代的要求,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一旦落伍,其生产、生存的压力就会被无限放大,企业利益空间就会被无限压缩甚至被市场淘汰。因此,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无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是信息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急于求成。信息化程度低是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能力低是目前中小企业的现状,发展信息化是他们的主流也是企业发展的必须。因而企业在信息化发展上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切忌盲动,片面追求高新,还要静下心来依据本身的实力以打基础、抓好信息化急需的软硬件建设上,采取稳步前进“滚动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理念、谨慎投融资,仔细研究探讨企业自己亟待予以解决的问题,彻底打破硬件设备至上的错误投资理念。对硬件、软件系统与网络产品给予同等待遇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其次,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要充分利用各种软件供应商、系统管理咨询公司、信息工程监理单位提供的高效服务,为企业自己积累信息化建设实施经验。也可直接利用服务提供商ASP的模式,为企业自身搭建信息化急需网络基础设施与软硬件运行平台,将购买软硬件、设置机房、聘请IT人员的经费节省下来,为企业信息化利用以及后期的维护等服务,这样既规避了信息化建设的风险,也为企业在其他方面的建设节省了资金与精力,更直接促成了企业对信息化系统的利用,不失为双赢策略。

第7篇:企业信息化程度评估范文

[关键词] 服务业 国际转移 服务竞争力

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能快速发展我国服务业,进而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缓解中国就业难题,加速产业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努力,结合当前我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承接好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跨国公司在选择服务业国际承接方时,是以承接方的服务业竞争力为导向的。而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一是我国服务业发展落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约为67.7 %。按照2005年12月30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0.7%,这一比重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的平均值。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造成了服务业对接过程空白档,使得跨国公司在寻找承接国时降低了中国的承接竞争力。

二是缺乏中高端配套服务人才的人力资本投入。我国缺乏中高端配套服务人才。第一类是缺乏既懂技术又熟练掌握外语且通晓国际市场运行规则的复合型、国际型高素质服务业人才。第二类是缺乏企业中层管理人才。这集中反映了现有服务业人才职业化和终身学习渠道的问题,例如缺乏称职的软件项目经理,己经是中国软件行业面临发展瓶颈的根本。

三是服务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国内服务企业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国内的物流业还基本处于加强机械装备的阶段,很少应用信息技术。从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和通用输出设备的人机比例看,企业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上海,与韩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等具有可比性的国家或地区相比,处于全面落后的状态。

四是我国服务业投资环境需要改善。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电信服务、铁路运输、医疗卫生、教育以及资产评估等服务领域,仍然存在严重的部门垄断,市场和体制还在逐步建立之中,开放度低,外资难以进入;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得外资不敢进入。这些都造成了我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劣势。

二、中国承接好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对策建议

对于我国来说,要积极应对服务业国际转移浪潮承接服务业。针对以上对我国服务业国际转移存在的问题分析,以下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改善服务业投资的软环境

作为承接国,应不断改善制度等各种软环境,使之与成本、市场优势紧密地结合,对服务业转移输出国家和公司增强吸引力。首先,政府要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坚持依法行政,减少外资对权力干扰的担忧,才能够让外资有着长期合作的意向,为服务业国际转移提供政策保障。其次,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法律法规,加强服务业监管,是确保我国服务业健康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前提。再次,任何一种新兴的服务项目一经问世就可以无条件地被所有竞争对手模仿,所以,创建一个完善的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对我国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非常有帮助。

2.加大服务业人力资本投入

我国政府要建立大规模、有针对性的培训体系,适应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需求。人力资源的定向培训非常重要,只有通过相应的业务培训,才能掌握相应的技能,以满足实际需求。比如软件的应用开发和研发,虽然当前国内部分大学己经设立了软件学院等,但不仅要注重他们的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他们的外语和管理能力的训练,需要政府加大服务业人力资本的投入。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培养专业人才的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

3.推进目标城市的数字化建设

对于经济发展处于第一梯度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是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目标城市。要让这些城市承接好服务业国际转移必须尽快实现城市的数字化建设,降低商务成本。城市数字化包括政务信息、城市空间信息和商业信息等的数字化并进而实现社会共享,这是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根本前提之一。以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全面提高政府、企业、农业、公共领域及社会的信息化水平。目标城市的数字化建设将极大推动服务业向这些地区转移的方式、规模、深度和广度。

4.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承接服务业

我国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前服务业国际转移方式的多样化和促进我国服务业结构合理化。要注意各个服务行业的不同转移方式,政府要做出效应的调整。如放宽跨国公司对我国电信业的投资控股,对承接高技术服务行业的外包公司实行优惠税收政策等;鼓励外资投向金融、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行业,促进我国服务业的产业升级;政府要引导国内外企业对商业饮食、邮电通信、公共事业及居民服务业的这些行业的投资,以带动其它行业的共同发展,提高整个产业的比重和发展水平;可以根据我国行业发展序列,对不同行业采取差别税率、差别利率等措施,使得承接的服务业符合我国行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程大中:中国服务业的增长/技术进步与国际竞争力.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第8篇:企业信息化程度评估范文

(宿州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摘 要:通过对目前国内企业信息系统现状的分析,以电子商务企业为研究对象,针对MIS在企业中出现的信息孤岛、IT“黑洞”、IT“花瓶”等问题,通过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BSP)和关键因素成功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来规划MIS,真正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 :BSP;CSF;电子商务企业;信息系统规划

中图分类号:F7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044-03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2SQRW176);宿州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yyb36)

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者为了实现信息化建设,开始为企业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企业管理者为了能够科学的决策,越来越重视更全面、更准确、更高效信息。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信息经济时代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的规划建设。信息系统通过调查分析企业现有的各种资源,然后得到准确的数据,接着经过加工处理变成各种信息资料并及时提供给管理层,最终使得管理者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样就能够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加企业效益。本课题针对企业MIS规划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分析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重点从MIS规划方法入手,通过企业系统规划法和关键因素成功法进行合理的MIS规划,帮助企业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

1 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现状

1.1 持续增长的信息化建设投入

企业规模和实力的持续增长,使得许多对信息化投资存有顾虑的企业也开始持续增加对信息化的投资,每年的企业的信息化投资呈增长趋势。

1.2 行业间发展差异明显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推广、普及和发展,大部分企业开始认识到开展信息化可以节约企业成本并且能实现有效管理,所以,企业增加投入并加快信息化建设。但是企业的性质不同,导致各行业的信息化程度也不相同。

1.3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从地区间的发展来看,企业信息化外部环境相对完善,大多数企业有明确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对信息化的需求十分明显。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仍处在“诺兰模型”的初装阶段和蔓延阶段,小部分企业处在控制阶段,极少数企业在数据管理和成熟阶段。

2 企业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正在高速发展的全球信息技术,使得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使用各种各样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如企业资源计划、生产系统等。但是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由于各种原因,缺乏必要的规划,只是被动的进行改善,导致信息系统并不能明显的提高企业整体效益和管理水平。目前,多数企业的信息系统出现了下面这些问题:

2.1 信息孤岛

计算机应用系统相互之间在信息上不能共享互换,功能上不能关联互助,信息与业务流程相互脱节,这就是形成了所谓的“信息孤岛”。例如:企业进行一次计算机应用的局部调整,但是这个调整就可能与当前MIS不配套;亦或是企业高级应用开发使用时与之不兼容。这就导致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系统自成体系,信息无法共享,信息孤岛的出现。

2.2 IT“黑洞”

企业看到了信息系统的美好前景,通过巨额投资进行管理软件的改进升级,在经过漫长复杂的开发周期后,企业最后发现当前的需求已经不同,新的管理软件项目已经不能适用于企业部门管理,最终导致项目开发失败。总而言之,企业对信息系统的投资成本超出预算范围并大于预期收益,这种现象就是IT“黑洞”。

2.3 IT“花瓶”

企业的信息系统与公司的发展要求不符合,其功能不能适应未来变化。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员工存在抵触情绪,企业各个部门不能完全利用信息系统,这就使得信息系统成为摆设,不能够真正的服务于企业管理。这种现象我们把它称之为IT“花瓶”。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缺乏正确的规划方法是导致这些企业信息系统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所以只有运用正确合理的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方法,才能保证MIS的开发符合企业实际情况,满足企业各部门对信息的需求,为领导的系统开发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企业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

3 企业信息系统规划方法

企业信息系统规划是为了实现组织的信息系统能够适应企业未来发展变化而开发一个系统的计划。在系统规划过程中,需要对实现组织目标所需要的信息、提供这些信息的信息系统,以及这些信息系统集成的系统方案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企业系统规划法、关键因素成功法和战略目标集转化法作为最重要的MIS规划方法,还有其他MIS方法:产出/方法分析(E/MA)、投资回收法(ROI)、征费法(Chargout)、零线预算法、阶石法等。我们将采用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中的BSP和CSF两种方法进行企业信息系统规划。

3.1 关键因素成功法(CSF)

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就是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找出来。这些重要因素即是企业管理者最需要得到的决策信息,同时也是企业必须重点关注的重要方面。企业中的关键因素是企业信息系统开发中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必须要严格的要求其质量并进行投资。关键因素成功法是通过确定企业目标继而确定关键成功因素,据此来制定性能指标,最终确定数据库,开发出信息系统。CSF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的分析确定。运用关键因素成功法,我们需要绘制鱼刺图表明企业关键因素与企业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3.2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BSP方法是用于企业组织内部系统开发的方法,它能够对企业MIS规划进行结构化的分析。BSP从企业目标入手,自上而下逐步将企业目标转化为MIS的目标,最终实现企业信息系统规划。

企业的信息系统与企业目标相符合,同时也能够满足企业中不同管理层次的需要,它可以向整个企业提供一致信息。在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发生变化时,信息系统依然可以使用是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的基本出发点。首先定义企业过程,所谓企业过程就是企业业务处理和管理活动中在逻辑上有关系的一组决策和活动的集合,企业过程组成了企业活动。此过程是BSP方法的核心之一。其次分析数据,在总体规划过程中,我们把有关系的信息归纳成一类数据,定义数据类可以了解企业当前的数据情况和要求,分析确定数据共享的关系就可以绘制功能/数据矩阵,完成后就可以定义数据结构。最后建立U/C矩阵可以划分系统结构,最终确定子系统开发的顺序。

BSP法的优点是可以适应企业的各种环境变化,受其影响较小。它与企业的其他应用是相互独立。即使企业将来改变了组织机构甚至变化了管理体制,信息系统也不会因此而受到严重的影响。

4 实证分析

随着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本文以电子商务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企业系统规划法(BSP)、关键因素成功法(CSF)两种方法进行信息系统规划。为了顺利地完成这项系统的开发工作,我们确定部门主管和业务骨干和系统规划人员组成的IS规划领导小组。

4.1 利用CSF方法抓住主要矛盾

我们对电子商务企业进行调查分析,基本事务有:商品采购,网络客服销售,商品物流派送,销售统计。由于商品品种不全且没有重点产品加之物流派送时间不确定,导致商品销量不高,这就是企业的主要矛盾。我们可以通过绘制鱼刺图(图1)来发现这问题:

4.2 运用BSP方法规划IS

4.2.1 定义业务过程

根据调查,我们总结出一下企业管理过程:企业计划、财务计划、资本寻求、商品采购、库存分析、工作流程、销售管理、客户档案、销售、订货服务、商品物流、会计总账、人员计划、职员岗位、职员考勤、招聘/发展。

4.2.2 业务流程重组

根据调查情况,我们对业务流程中不合理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删除多余或重复的流程,合并相近的流程,补充缺少的流程,使业务流程更完善、更合理。

4.2.3 定义数据类

利用从调查中得到的信息可以归纳出企业管理系统以下的数据类:计划、财务、商品、职员、订货、库存、销售领域、客户、日常工作、成本。我们对数据类进行定义为下一步绘制U/C矩阵做准备。

4.2.4 绘制U/C矩阵

绘制U/C矩阵,再对矩阵进行适当的调整处理,就能进一步划分子系统的结构,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关系和开发顺序。

4.2.5 划分子系统

根据绘制的U/C矩阵,信息系统可以划分成四个子系统:财务管理子系统、商品采购子系统、商品销售子系统、客户管理子系统以及职员管理子系统。按照被其他子系统共享数据最多的子系统优先开发的原则,在这个系统中,最先开发的应该是商品销售子系统,接下来分别是财务管理子系统、商品采购子系统、职员管理子系统、客户管理子系统。

根据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可以发现CSF能抓住主要矛盾,可以确定管理目标;BSP更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在进行IS规划时,要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开发出符合企业实情的信息系统。

5 结 论

本文首先阐述了目前我国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其次分析信息系统规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阐述了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的概念和方法,最后通过实证分析利用CSF方法和BSP方法来规划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系统。本文仅仅从原理上考虑如何基于BSP和CSF方法来规划企业信息系统,所以如果要实际规划信息系统,则还要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另外,随着企业信息系统规划方法的不断完善,我们可以根据企业实情来最终确定该如何规划信息系统。但本文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规划企业信息系统的方法有很多,文中规划信息系统的BSP和CSF方法仍然存在很多缺陷,开发周期长、系统不能与企业相适应等。这些都需要在以后企业探索如何规划企业信息系统的过程中才能得到解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时刻关注企业信息系统规划,争取在不久的将来解决本文中存在的MIS缺陷问题。文中这些问题虽然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相信,随着企业的进步和发展,这些存在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运用正确的规划方法,开发出符合企业实情的企业信息系统情的企业信息系统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温斯琴.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方案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4-56.

第9篇:企业信息化程度评估范文

关键词:在线商务;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226-0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ICT技术的普及与完善,企业在线商务作为经济信息化的核心,已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如何推动和加速企业在线商务,也是国家、地方政府及企业界高度关注的议题。受网络安全、网络支付、社会信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企业的在线商务还限于信息、收集、交流的初级阶段,定单与合同的正式签订、支付及配送等关键交易活动,基本上还只能在网下进行。哪些因素在影响着着企业在线商务的发展? 本文通过问卷设计与企业现场调查获取有关数据,并运用结构方程探索中国企业在线商务发展的影响因子、路径及载荷系数,为推动中国企业在线商务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研究综述

通过对开展在线商务影响因素的有关国外文献的梳理发现,研究思路大体上存在着两条路径。一是从技术角度入手,代表人物有Chircu和Kauffman等[1];二是从绩效影响角度入手,代表人物如Chatterjee、Lubatkin等[2]。这些文献主要应用的理论有信息技术采纳理论、创新扩散理论、TOE理论、企业资源观、计划行为理论等。尽管这些文献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及影响因素各有不同,但基于特定时期和行业内的研究居多,缺少普遍意义。由于在线商务的发生发展历史较短,至今尚未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及方法。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基本上属于定性研究,缺少定量分析。本文将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企业开展在线商务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论证。

三、研究假设

从行为创新特性、组织特性和组织环境特性三个方面,对中国企业开展在线商务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一)企业开展在线商务的创新特性

1.预期收益。预期收益是企业开展在线商务前需要评估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在线商务平台开展B2B、B2C商业模式,可以大大缩短分销渠道,提高市场效率,实现从生产商到客户的直销模式。研究表明,预期收益越好,企业开展在线商务的动机就越强烈。由此做出如下假设H1:预期收益与企业开展在线商务正相关。

2.感知风险。Cunningham认为,企业组织主观认为的不确定性与可能导致的后果是感知风险的主要方面。2010年一项针对在线企业的调查发现,58.3%的企业认为B2B在线商务最大的问题为“大宗产品在线支付不安全”,由此可见买卖双方的信用问题是最大的风险因素。此外,在线商务需要企业双方提供较多的真实资料,但开放的在线交易平台缺乏对企业机密的保护,因而交易双方都因此承担了较大的风险,若企业管理者属于风险规避型,则其所感知的风险也相对较高。由此做出如下假设H2:感知风险与企业开展在线商务负相关。

3.系统易用性。在线商务技术提供了从静态的内容服务到动态的在线商务处理等多样化功能,企业通过它可提供实时的信息、产品信息在线更新,及与供应商完成在线产品开发、线上商务等。易用性从个人层面来讲是指潜在使用者认为使用某一特性系统的容易程度,从企业组织层面来讲应理解为企业采纳某一系统的难易程度,一项技术创新越复杂,则越难被采纳,技术采纳模型在大企业新技术采纳研究中已经被广泛证实。由此做出如下假设H3:系统易用性与企业开展在线商务正相关。

(二)企业开展在线商务的组织特性

1.企业规模。Coltman和Devinney等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在接受新技术过程中受资源的约束越小,企业接受新技术也越快。虽然Deal 和Kennedy(2000)等认为公司规模的大小对公司在线商务没有影响,在线商务的成功虽然不取决于规模经济和雇员人数的多少;但毕竟规模大的企业闲置资源多,资金相对充裕,承受风险的能力强,就更有可能进行企业在线商务的推广,这从国有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普遍高于民营和私营企业也可以推断出。由此做出如下假设H4:企业规模与企业开展在线商务正相关。

2.信息化程度。企业对CRM、HRM 及ERP等信息化产品的应用程度决定了企业内部信息化和系统集成化的水平。在线商务的应用首先要求企业内部流程信息化和系统集成化。对传统企业而言,企业信息化水平是开展在线商务的基础。在应用ICT过程中,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就会得到扩展和改善,对新信息技术的吸收能力也会增强。所以,应用信息技术水平越高的企业,越倾向于在线商务。由此做出如下假设H5:信息化程度与企业开展在线商务正相关。

3.投资规模。新技术的引进需要投资。在在线商务活动中,企业投入的资源量将起主要作用。企业对新技术的投资,提高了对新技术的吸收能力。这一过程也是新技术在企业应用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在在线商务技术应用中,企业硬件、软件和咨询培训等方面的持续投资,将直接影响企业对在线商务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能力,进而对企业在线商务的应用效果产生影响;而应用效果的好坏又会反作用于后期投资,形成一个循环。由此做出如下假设H6:投资规模与企业开展在线商务正相关。

4.企业高管的支持参与。高层管理者支持模型认为,企业高管的认同、支持与参与是在线商务开展成功的主要因素。面对前期投资大、短期直接效益难以评估、风险不确定等因素,只有企业的高层领导有能力和责任决定本企业最终是否开展在线商务。企业高层领导的参与度直接影响企业在线商务的进展。由此做出如下假设H7:高层领导支持与企业开展在线商务正相关。

(三)企业开展在线商务的组织环境特性

1.同业竞争压力。Premku和Ramamurthy等通过对跨组织系统的研究发现,企业在强大内部需求及获取竞争优势的压力下,会主动地采纳ICT技术。来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创新、竞争对手的创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演进及行业标准的推进等带来的压力,都成为企业的竞争压力。企业组织感知到的竞争压力越大,为维持和扩大竞争优势,企业越倾向于在线商务这种新商业模式。由此做出如下假设H8:同业竞争压力与企业开展在线商务正相关。

2.合作伙伴竞争压力。企业在线商务的应用涉及整个供应链的开发与合作。若合作伙伴、联盟企业倾向于基于Web的在线交易,企业为了稳定合作伙伴、维持市场份额,就不得不倾向于兼容的在线商务模式。由此做出如下假设H9:合作伙伴竞争压力与企业开展在线商务成正相关。

四、实证分析

1.研究方法和调查设计。本文以结构方程模型(SEM)作为假设模型检验分析的工具。SEM允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存在测量误差,允许对多重、非独立相关关系进行估计,这种特点使分析复杂的变量关系成为可能。在数据来源上,从2010年3月至2010年6月,在为期3个月的时间里,通过对企业经营者现场发放填写问卷、电子邮件邮寄、网络调查、企业现场访谈等诸多方式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06 份,对206份问卷进行编码处理后,一共剔除22份无效问卷,最后得到有效样本184份,有效回收率是89.3%。这些问卷涉及全国18家纺织服装企业、16家化工制造企业、15家电子电器制造企业和22家零售企业。在问卷设计方面,模型共包含上述9个潜变量及50个测量变量。其中,部分利用以往文献中经实证检验过的测量指标,以确保测量项尽可能地反映所要研究的测量指标,并提高本问卷的内容效度。变量以利克特5点量表进行测量。

2.信度分析。本研究用克隆巴赫系数α方法配合SPSS,以0.7为临界值来进行信度检验。被测变量的克隆巴赫系数值都大于0.7,且普遍比较高,因此本研究的测量信度可接受。

3.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3]及路径系数。将上述概念模型输入AMOS中,得到反映拟合度的各项指标值:χ2/df = 2.363;CFI=0.911;GFI=0.932;RMSEA=0.038。该模型的9个潜变量、50个测量项目,所以有的部分拟合优度指标不能达到0.9的标准是可以接受的。由此可认为,概念模型与采集的实际数据整体上是相符的,表明问卷结构的建构效度良好。

同时,各潜变量与观测变量的载荷系数都接近或大于0.5,这表明调查表问题项基本反映了对应的潜变量。路径系数及假设检验结果表明,5个假设通过了数据验证,假设1、4、5、6未通过检验。

五、结论及展望

通过对中国企业在线商务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风险大小、系统易用性、同行竞争程度、合作伙伴压力、企业高层支持这5个因素载荷系数大于0.5,对企业开展在线商务影响程度较大;而预期收益、企业规模、投资规模、企业信息化程度这4 个因素载荷系数低于0.5,对企业开展在线商务程度影响程度较小。

2.创新特性。(1) 预期收益( H1)载荷系数为0.401,影响企业开展在线商务程度较小。2008年金融危机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在线商务在减少企业成本、扩展营销渠道方面的优势,在线商务收益是慢慢见效的过程,企业要加强持续的投资与学习,以此获得持续的在线商务技术扩散收益。(2)系统易用性(H2)载荷系数0.522,影响在线商务开展程度较大。目前发达的信息技术使得开展在线商务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但不同行业的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产品和服务,对“如何实行传统的营销渠道模式到网络营销的巨大转变”这个难题尚处在困境与探索中。对此,企业对于标准化的产品要加快开展在线商务,对于具有自身固定客户群体的企业以及生产大宗产品的企业要加强与供应商、固定客户进行在线商务一体化的整合,以此打破特定产品和服务型企业开展在线商务的壁垒。(3)风险(H3)载荷系数为-0.563,表明该因素对在线商务的开展,影响不是很显著。

3.组织特性。(1)高层领导支持(H7)影响系数为0.633,影响在线商务开展程度较大。这说明,企业领导要提升对在线商务的认识,积极参与到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完善、信息化管理、网上宣传、营销、洽谈等开展在线商务的各个环节中,安排专项的人员与资金支持在线商务技术的扩散,以此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与商业模式创新,适应在线商务下企业发展的需要。(2)企业规模(H4)、信息化程度(H5)和投资规模(H6)的载荷系数分别为0.203,0.308,0.462,未通过模型检验。这说明,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及在线商务系统投资规模的大小,对企业在线商务的开展和推广影响并不显著。

H4、H5、H6、H7的载荷系数或许说明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和科学管理意识还不充分,企业决策更多的是行政决策而不是市场导向决策。

4.组织环境特性。(1)同业竞争压力(H8)的载荷系数为0.899,在线商务的开展影响程度最大。因此,为了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获得持续的潜在市场份额,企业必须参与同类技术的吸收与竞争,以此提升竞争能力。(2)合作伙伴压力(H9)载荷系数为0.623,对企业在线商务开展的影响程度也较大,这主要是来自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在线商务的应用压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所引起的。

本研究的价值,在于通过问卷调研与数据分析,提炼并识别出中国企业在线商务发展的影响要素,这为政府和企业推动在线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上述研究结论,对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在线商务的发展和推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至于诸如在线商务中如何规避风险、如何增强在线商务系统的易用性、高管如何参与推动在线商务、合作伙伴对在线商务的影响机制等,则属于后续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Chircu,A.M.and R.J.Kauffman (2000).Limits to value in electronic commerce-related IT investments [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7 (2):59-80.

[2] Chatterjee,S.,M.H.Lubatkin,et al.(1992).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hareholder value in related mergers: Linking equity and h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