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教育的概念范文

智慧教育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教育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教育的概念

第1篇:智慧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概念隐喻 高中英语 英语词汇教学

1.引言

词汇记不住、记不牢或记住的词汇不知如何运用,是目前困扰广大高中英语学习者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又导致了学生词汇量普遍不足进而造成在英语听、说、读、写方面的困难。同时近几年的高考逐渐提高了对学生词汇量的要求,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03)对高中毕业生(八级)的要求为:学会使用33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上述问题和高考形势迫切要求教师改变现行的词汇教学的方法,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现行的词汇教学方法使用的是“读音+拼写+词义”(张强,2008)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教师只是简单地罗列词义,学生机械地记忆词汇,对词汇的习得仅停留在识记水平并未对词汇进行认知加工。传统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语言规则的偏离。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方式。因此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以解决词汇教学中的费时低效问题。

2.概念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为隐喻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掀起了一股被称为“隐喻的狂热”的热潮。Lakoff & Johnson(1980)认为“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以一种概念去表述另一种概念,因此称之为概念隐喻。比如“时间就是金钱”就是用“金钱”的概念去表述“时间”,在英文中用大写字母来表示,比如TIME IS MONEY。概念隐喻只是经过归纳的、条理化的固定表达句式,而每个概念系统在日常语言中都会有一系列的隐喻性表达。比如TIME IS MONEY就体现在下列隐喻性表达里:You are wasting my time.Can you give me a few minutes?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We are running out of time.

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是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跨域映射。源域通常是人们较为熟悉的概念,而目标域一般是人们不太熟悉的概念,通过隐喻将源域映射在目标域上,从而理解目标域。比如在概念隐喻ARGUMENT IS WAR中源域是,目标域是,人们所熟知的“战争”的概念被映射到“争论”这一抽象概念中。

概念隐喻可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结构隐喻指一种概念的结构由另一种概念隐喻性地建构。ARGUMENT IS WAR,LIFE IS JOURNEY,TIME IS MONEY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概念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比如LESS IS DOWN,MORE IS UP。本体隐喻是指用关于物体的概念或概念结构来认识和理解我们的经验,INFLATION IS AN ENTITY就属于本体隐喻,在这一隐喻中,抽象概念“通货膨胀”被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

3.概念隐喻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概念隐喻应用于词汇教学在帮助学生理解基本词汇,掌握多义词、习语等方面较之现行的词汇教学方法效果显著。

3.1概念隐喻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词汇的理解程度

概念隐喻是从人们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向不熟悉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映射。在理解记忆新词汇时,笔者引导学生利用概念隐喻,挖掘与新词汇有联系的事物,从而加深对新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在学习“crossroads”时,其本意是“十字路口”,引申义是“转折点、重大的抉择时刻”,当学生知道下面两句中:1)Alex stands at the crossroads at present.2)Their relationship is at a crossroads.分别包含LIFE IS JOURNEY 和 LOVE IS JOURNY 这两个概念隐喻时就很容易理解“crossroads”的引申义的含义。又如“deposit”其本义是“在水中沉积”,引申义是“资金沉积――存钱”,在这两个概念中包含了MONEY IS WATER 这一概念隐喻。当学生把“水的特性”转移到“钱的特性”上时就很容易就理解其引申义的内涵并加深记忆。Craik & Lockhart(1972)的深层加工理论认为记忆的保持不在于重复的时间和长度,而在于不同的加工方法和加工的深度,加工越有深度,记忆的内容就越持久。通过概念隐喻,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死记硬背,而是上升到思维的层面对词汇进行深层的分析,从而加深了对词汇尤其是抽象词汇的记忆。

3.2概念隐喻能够促进学生对多义词的习得

语言词汇学习中多义词是一普遍现象,也是词汇学习的重难点。然而多义词的出现也不是任意的而是建立在人的隐喻或转喻认知方式之上的(赵艳芳,2004),这是因为多义词基本意义直接来自于人类的生活经验而多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是基于概念隐喻产生的。比如英语中mouse(鼠标),low carbon life(低碳生活),surf the internet(网上冲浪)都是从人们所熟知的事实生活中的“老鼠”、“耗能低”、“水上冲浪”的具体概念域而产生的,正如蔡龙权(2004)所说“隐喻是一词多义的根据”。

现行的多义词教学往往是教师逐一呈现义项的“填鸭式”的讲解,学生则逐一死记硬背,教与学双方都忽视了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多义词的不同义项之间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概念隐喻映射的则是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把握住这种内在的规则和联系,充分发挥联想,可以达到事办功倍的效果”(周楠,2006)。在讲解牛津版教材第二单元中head一词时,笔者并没有直接展示它的多义项,而是从隐喻的角度让学生先联想其熟悉的本意“头、头部”,然后根据head 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共同特征:the top part of sth.来猜测下列短语中head引申义:the head(首领、首脑) of government;the head ( 钉头)of a nail;the head(上座) of the table;at the head(页眉) of the page,大部分学生毫无困难地猜出了其引申义。上述不同短语中就包含了一系列结构隐喻GOVERNMENT IS A PERSON,RIVER IS A PERSON,PAGE IS A PERSON,TABLE IS A PERSON,NAIL IS A PERSON。由此可见,当学生掌握了隐喻这一认知工具,挖掘出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对词的不同义项的记忆不再单一化而是网络化,从而记得快、记得牢。

3.3概念隐喻在习语教学中的作用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中的概念隐喻则折射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英语词汇中大量习语的存在折射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独特的文化背景,而习语中概念隐喻更是反映了英汉不同的语言文化差异。如果学生在没有了解这些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去学习习语,其结果只能是一知半解,更谈不上对习语的准确使用了。在英汉习语中有许多与动物有关的概念隐喻中,固然有一些相似的表达,如as cruel as a wolf(像狼一样凶残),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比如在英语中,“狮子”被誉为“百兽之王”,因此就有如下表达as brave as a lion(像狮子般勇猛),而非汉语中的“像老虎一样勇猛”。再如在西方“马”作为主要的奴役工具,就有许多与马有关的隐喻表达,如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马),talk horse(吹马),而在汉语中“牛”作为主要的农耕工具,则有(力大如牛)、(吹牛)之类的表达。因此在习语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局限于讲解词的表面意思,还要介绍词的背后所隐含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词汇的深层含义,还能提高对词汇学习的兴趣,从而从整体上提高词汇教学的效果。

4.结语

概念隐喻应用于词汇教学有助于学生“认识新鲜事体、熟悉抽象概念、发展思维能力”(王寅,2007),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把词汇记得快、记得牢,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隐喻意识、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隐喻意识普遍存在于人的思维中,当这种意识被激活,学生不仅可以快速有效地扩大词汇量,而且可以根据隐喻的规律创造词汇或短语,因为“隐喻具有填补词汇空缺的功能”(束定芳,2000)。概念隐喻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词汇网络化,抽象的词汇具体化,进而使枯燥乏味的词汇教学变的形象生动起来。由此可见,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的词汇教学是对现行词汇教学方法的一种有益的补充,然而概念隐喻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还是一个全新的话题,需要有志同仁共同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蔡龙权.隐喻化作为一词多义的理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33(5).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束定芳.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4):253-259.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张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周楠.论概念隐喻理论及其在二语词汇习得中的作用[J].大学英语,2006,3(1).

[8]Craik,F.I.M.&Lockhart,R.S.Levels of processing:A framework for memory research[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72.

第2篇:智慧教育的概念范文

智慧教育和知识教育是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两个范畴,前者是素质教育――人本,后者是应试教育――功利。

知识和智慧是两个概念:知识属经验系统,包括感性知识、理性知识,理性知识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有性质的区别、数量的多寡,可以量化,可以习得。需要提示的是:知识有两重性,既是创造(智慧)的依据,也是创造的障碍(定势);知识和智慧之间有剪刀差,甚至可以说,在知识编码混乱的情况下,知识越多,知识提取越困难。换句话说,知识不等于智慧,教学中传授知识不等于给学生智慧。

智慧属于心理系统。智慧和知识有关,但不是知识的本身,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发现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批判性、发散性,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等。智慧依附于人而存在,有个体性,是不可传递的。含智量较高的思维方式、品质有:

1. 类化思维。类化即寻找事物的类似(同类)进行覆盖。分两个层次:

(1)直接类化。找到同类直接覆盖,如掌握了求梯形面积的公式:S=(a+b)h÷2 (S表示梯形的面积,a、b、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题目中有a、b、h直接套用公式解决问题。

(2)间接类化。在题目中没有现成的类似,如求梯形的面积,题目中没有a、b、h对应的数字,或缺少其中之一……借助中介(类比、推理)找到 a、b、h,仍用S=(a+b) h÷2解决问题。这种寻找“类似的类似”解决问题,属深层次认识。类似重叠次数越多,思维层次越深。心理学研究证明,动物可以形成“三级条件反射”,即能够找到类似的类似的类似。但类似重叠次数不论如何之多,只是反应了认识的深度,没有增添新的内容,不叫创造。

2. 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改变角度(方向)思考问题。改变角度有多种样式:

(1)逆向思维。它是从常规思维相反的方向认识问题,又称反证、批判思维。常规思维说“是”,逆向思维说可以“不是”;常规思维说“非”,逆向思维说也可以是“是”。

逆向思维是科学精神的体现,是知识分子自主意识、“只管是非”精神的回归。科学有两性:稳定性、发展性。稳定是相对的、暂时的,发展是绝对的、永恒的,所以,科学精神不是维护、证明真理,而是挑剔、批判真理。

逆向思维能使认识准确全面。任何事物经不起反证不能成真理。批判是对通常的认识、“颠扑不破”的真理进行反思、复正,使其更准确: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反证:榜样的力量怎能无穷!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证:“人民”包括服务主体(我)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证:有些真理不能实践!

诸如此类。

(2)侧向思维。从常规思维的横断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叫横向思维。其一,用新观点看老问题。烧开水的壶盖“噗哧”、“噗哧”……响了千百年,是人人皆知的现象。瓦特用新观点看老问题,揭示其中的奥妙,发明了蒸气机。

又如,哥白尼猜出日心说;伽利略悟出钟摆原理;牛顿顿悟万有引力;安培创建电动力关系式;达尔文看到植物随太阳旋转,预测是植物内部含有某种物质;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率;韦格纳顿幻――大陆漂移……都是从司空见惯的老问题中用新的视角看到一抹遥远、深邃、缤纷的色彩。

其二,用旧观点看新问题。圆珠笔在日本刚造出来的时候,遇到最大的问题是写20万字左右,圆珠磨小而漏油。工程师从圆珠的质量着手,反复实验、研究,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厂内一位青工,从孩子们将漏油的笔丢弃这一行为受到启示,用旧观点看新问题,建议老板干脆把笔芯做得短些,写十七八万字油尽芯坏。“一次性圆珠笔”发明问世,振兴了东京山地笔厂。

诸如,给大象按摩可以多干活;对牛弹琴可多产奶;给鸡放音乐可以多下蛋……

(3)发散思维。它是思维向四面八方发散辐射、寻求变异的一种思维方式,又称辐射思维。从多种角度、多个侧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其一是求异。求异是智慧、是创造。被誉为经典案例、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设计的“非常用途试验”。

试验题目:列出红砖所有可能的用途;被试对象:学生;时间限定:8分钟。

一个学生回答:盖房子、盖谷仓、盖教堂、建教室、筑围墙、修烟囱、铺路面、修炉灶等。他局限于“建筑材料”正常用途范围之内,属于常规性思维;另一学生回答:压纸、敲门、打狗、砸缸、支书架、做门槛、楔钉子、耍杂技、做棒球台、磨成红粉写字等。他走出了正常用途的范围,具有求异性。发散思维的实质是求异,指向偏、怪、特、奇、狂。

其二是选择。选择是智慧,创新是一种优选。发散为认识问题提供了尽可能多的方法、答案,提供了判断、选择较多的条件、可能性。智慧最本质的特征不是思维的容量,而是选择。可见,发散思维的本质不是发散的(数)量,而是质的优选。

教学中,不少教师注意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引领他们寻找尽量多的方法、答案,但就此而终,忽略了发散的实质――优选――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法或答案。

(4)动态思维。它是常规静态思维的发展,是以动代静、以变制不变的一种思维方式。动、变可以提供更多的思路。

其一,以动代静。静,止也,面对的是死的世界;动,活也,灵活多样、提供了更多的思路。有三个大腕级明星,应邀到同一剧场同时同台演出,三人都提出将自己的名字排在海报的第一个,可是没有三个第一!经理以动代静,将海报设计为一个可以转动的大灯笼……

其二,变制不变。它是从新的、对方不期而然的角度创设问题,解决问题。《环球时报》曾报道,胡迪尼是一位伟大的魔术师,杰出的脱逃艺术家。他夸口一个小时内可以从世界上任何牢笼中逃脱。心理学家特地建造了一座坚固的牢笼,向他挑战。胡氏信心十足地走进牢笼,脱下外套,紧张地工作起来。30分钟后,他的自信消失,一个小时后,他浑身上下被汗水浸透,两个小时后,他彻底崩溃了。胡迪尼筋疲力尽地倒在门上――门竟然大开!

胡迪尼可以打开世界上任何一把锁,却无法打开没有锁的锁!胡氏潜意识中固定地认为:门是锁的;心理学家改变角度:创设了一个不锁的门。以变制不变,变者睿智,不变者愚蠢。“背水一战”、“空城计”、“破釜沉舟”等都是以变制不变的典型。

(5)组合思维。它是常规单向(项)思维的发展,是将两个或多个单项命题连在一起同步思考。

组合是创造。将两个或多个命题放在一起进行思考,必然引出新的判断:

其一,推演效应。如将“中华民族聪明”和“中国不出人才”两个命题连接同步思考,必然推演出新命题:中国教育问题严峻!

其二,组合效应。将两个或多个事物重新合理组合成一种新事物:古人将食物和火组合,创造熟食;18世纪林耐将植物形状相同和相异组合,建立植物分类;19世纪达尔文将生物进化和生物环境组合,创建达尔文进化论;将和中国革命实践组合产生思想……《红楼梦》集文学、艺术、美学、植物、动物、医学、心理、教育、建筑、烹饪、管理等于一身,堪称一部百科全书;“阿波罗登月工程”是20世纪科技发展的标志,动员了120个大学和研究所、200余家企业协作,使用600台电子计算机,投入42万名科研人员,是集多种事物组合再组合而成。

概而言之,变向思维的妙谛在于,问题“在此”,钥匙在彼;似乎对准了问题的“焦点”,其实答案在问题的一侧。“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创造就是改变角度思考问题:聪明灵感不是别的,是调整视角看一下;发明创造什么也没发明、什么也没创造,是对已有的事物重新合理加以组合。

3. 模糊思维。它是认识的极限,是逻辑思维回归式的上升。模糊思维是模糊认知主体(人)和认知对象(物)、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界线,将人与物、知与情等融为一体的一种思维方式。现代思维学研究证明,思维可以借助概念或概念组成的认知结构进行,也可以不用概念,人与物、知与情融为一体进行,是非主体、非对象、非概念等混于一炉进行思考,故称模糊思维。

赵子昂画马是一范例。中国古代大画家赵子昂画马神似,他爱马如痴,常常伏地为马,昼夜和马生活在一起,一起睡觉,一起吃草,一起奔跑……人和马合二而一,“我就是马”,“马就是我”!赵氏认知升华,领悟了马,画出了马的气质、风韵、神气。

模糊思维是一种境界。境界来自佛教,如佛教“三境界公案”。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把人生分成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四个境界。天地境界为最高境界,超越常人,将人与天地视为一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庄子)超越了人、物,甚或地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孔子自述“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最高境界,随心所欲,“有矩”与“无矩”合二为一,“有矩”即“无矩”,“无矩”即“有矩”。庄子的“无用”――“无用之用,乃为大用”,老子的“无为”――“无所不为”,苏格拉底的“无知”――“我知道我无知”等一脉相承,进入了模糊(糊涂)的化境,清楚与模糊合一:清楚即模糊,模糊即清楚。

仍以“赵氏画马”为例,认识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马是马,非牛、非鹿,是常规思维;第二阶段,人与马合二为一,属非常规思维;第三阶段,马就是马,赵氏看到了真马――马的习性、气质、神态。然而,这个“真马”是对白马、黑马等的超越(高度概括),是赵氏心中的马,他进入了一个超凡的化境,清楚和模糊合二而一:清楚就是模糊,是马的马不是马――“白马非马”(公孙龙);模糊就是清楚,不是马的马 (赵氏心中的马)是马――真正的马。

模糊是境界,“道可道,非常道”理在其中。“难得糊涂”的要义不是糊涂,而是“难得”,得者大师也,无矩有矩、无用有用、无为有为,无知而知、不靓而靓、不息而息,半人半神,游离于天地之间,尽享生命之美妙,名利淡矣,超然。

我国的教育过于强调理性、科学,慢慢地丧失了人原本的、独有的模糊思维,过犹不及,这可能就是当今不出大师的根本原因。顶层大师“糊涂”使然!

就此界定,智慧是能力,是运用知识、超越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智慧是创造,是生命进化、发展的极至,是人超越动物的聪明、才智;智慧是境界,是知识沉淀贯通,生情升华,超越凡人的一种思考。

然而,教学、科研关注的不是知识、智慧的本身和它们之间的区别,而是两者的交会(结合)点,即如何传授知识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知识和智慧的结合点是理解,“理解是通向迁移的大道”。理解的知识是大脑中融会贯通、自由出入、任意提取的知识,简称“真知”,或叫内化、活化的知识,也就是说,真知是智慧的象征。

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将客观知识内化为真知,方法如下:

1. 习得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将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编码,然后用自己的话清楚、正确地讲出来,有个性化思考更好。这个过程是思维加工、再创造的理解知识过程,也是判断是否真正理解知识的标志。

2. 把教材复制成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知识;学生不仅是认知体,更重要的是发展体。传统教学的弊病是重视知识现成的结论,忽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导致掌握知识的虚假现象(假知),学生获得的知识只有再认知价值,没有智慧价值。

智慧教学应对教材进行教学法加工,把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经过再发现、再创造的复制思维活动而获得。这种教学活动的性质是学生用习得知识“同化”新知识,把新知识内化为“我的”知识,将客观知识转化为学生主观知识的过程,是获得真知的教学。

如讲“概念”,不是直接一口道破――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而是对“概念”进行教学复制:

“今天讲个‘张三不是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切切私语……

教师:“张三的确不是‘人’!”

学生:“为什么……”

――“同学和我都不是‘人’!”

――惊讶、怀疑、摇头、微笑,进入强烈的探究状态!“谁是人?”

――“‘人’是个‘概念’,是大人、小孩、男人、女人、中国人、外国人……亿万人的一个抽象,用概念表示‘人’。人是个大概念,张三只是亿万中的一个,是最低层次的下位概念,张三不是(不等于)人,‘人’和‘张三’是包含关系,如果‘张三’是‘人’,这叫偷换概念,是逻辑性的错误。”

下课后,学生生命超越的体验、思维兴奋的余波未消,还你推我喊的“你不是人”……俨然,生命超越是一种愉快、享受!

3. 把新知识和习得知识联系起来。“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个组织很好的知识体系”,“体系”就是合理的知识结构。

结构原理认为,事物的组合、结构决定事物的性质、功能。心理学认为,“意义就是结构”,钢筋、水泥、砖瓦等,将其合理组合就可以成高楼大厦,否则便是一堆废料。智慧教学不是给人知识的数量,而是合理的知识结构。智慧发展是以习得的知识为前提,将新来的知识镶在已有知识结构之中,使新旧知识产生意义联系,是学生不断扩大、改造、重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是认知超越、智慧发展过程。

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实践证实,聪明、愚笨的区别不是掌握知识数量的差别,而是知识结构的差异 (知识结构效应)。

4. 熟练掌握知识过程是理解过程。熟练的知识是脱口而出、唾手可得、类化力强、“升华待发”的知识,是智慧的表征。

熟练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是复习、强化。知识是人智慧、情感的结晶,用概念(言语、词)表述,所以,概念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智慧、情感。复习(言语、词的重复)过程,是概念中隐含的智慧被唤醒、情感被激活,理解知识、加深认识的过程,是概念活化、张显生命力的过程。

心理学史中有一个故事:古代兄弟分家,因一斗米没有分清而争吵、升级,打官司到了法堂!法官了解事实后指令兄弟两人面对面双膝跪下,哥哥喊弟弟100个弟,弟弟依次回答哥哥100个哥哥。结果没有喊到10个,兄弟两人站起来说,“官司不打了!问题解决了!”哥哥、弟弟……言语、词的重复激活了他们的认识,唤醒了他们一娘同胞、骨肉之情。

我国传统教学箴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能生巧”、“巧可生情升华”等,理在其中。

5. 运用知识过程是提升认识过程。由实践到理论是认识的飞跃,由理论到实践也是飞跃。如果把由实践到理论称为一级飞跃,由理论到实践则是二级或更高层的飞跃。

由理论到实践的实质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是简单一对一的阴阳模型对接,需要许多具体的中间环节、附加条件:从个体讲,必须掌握理解的、熟练的知识、技能,不是仅有一种知识或同类知识,而是多种知识、技能的综合;从客观讲,需要同行、同事的沟通、合作,需要有解决问题的物质、时间、空间等条件。所以,由理论到实践是个再认识、再创造的活动,是强化对知识理解,认识飞跃的过程。

对学生而言,实践主要指学习实践 (中小学主要指作业),它比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要简单,但学习实践同样是个再认识、再创造深化理解知识的过程。

第3篇:智慧教育的概念范文

内容摘要:随着人类思维水平的提高,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知识主导已经演进到更高层次的智慧主导。知识是过去思维、经验的成果,可以进行复制、转载和学习,与此相对,智慧(比如灵感、创意)无法复制,是个人创新性思维的结晶和迸发。可以认为当今世界已经步入智慧经济时代,或者说,知识经济的后一个时代是智慧经济,它是智慧经济化和经济智慧化相统一的过程。基于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建立智慧经济学研究框架,以对当今经济形态进行科学解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推进智慧经济化,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导权,进而实现经济智慧化。

关键词:智慧经济 知识经济 解释 理论框架

知识与智慧的关联与区别

到目前为止,人类根据推动经济发展主导要素的演变,分别定义了农业、工业等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是从强调知识在经济社会所扮演的重要作用出发的。因此,各国在定义这种经济形态均使用英文词汇“Knowledge Economy”,我国在翻译该词汇也将其定义为“知识经济”。为明确知识与智慧的差别,本文先研究有关权威工具对知识与智慧的定义。

关于知识的定义。根据《辞海》的解释,“知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从本质上说,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其表现形式是人类全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成果的总和。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解释,所谓知识,从其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从其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通过上述定义,可以推出,知识主要是人类以往经验或技能的积淀,包含前人的智慧,只要具备相同的前提条件,通过在相同条件下的运用,可以取得与以往一样正确效果的人类认识。

关于智慧的定义。在《辞海》中,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新华字典》(2004)中智慧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通过上述定义可以知道,智慧强调的是一种能力,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创见性的加工,独辟蹊径,形成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本身是一种全新的创造性思维形式,是知识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深加工和再运用。它强调解决问题思维过程的创新性结晶,如火花、灵感、创意等。

从上述概念可以归结出知识与智慧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知识是对以往人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而智慧是在以往知识更高层次的运用和加工。知识主要描述人类对以往实践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反映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思想和情感的信息,而智慧是根据以前的知识,结合新的情况和环境,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和思维,形成新的条件下被证明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

知识强调可以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永续运用,而智慧强调短时间的创造性思维。知识是对以前认识的总结,在相同条件下可以永续运用,在时间上具有永存性,而智慧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解决某些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中短时间内产生的,在时间上不具备永存性。

知识是智慧生产出来被记录的结果,而智慧强调知识创造的过程。智慧一旦被记录下来,就成为知识,可以与他人以同样的方式拥有和利用该知识,在空间上可以无限复制自己,而智慧很难复制。而智慧往往是思维对某一问题的创新性思维的过程,强调专有性,它因环境、对象而转移, 可能在此时此地被创造出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彼时彼地无法运用。

智慧经济学的提出

从上述智慧和知识概念上的区别,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概念不能全面描述人类智慧在创造社会财富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运用知识经济概念概括当前经济发展形态不贴切,有必要建立新的经济学概念,即用智慧经济概念来概括当前经济形态更为准确和完整。

知识经济本质上是智慧迸发推动的结果。作为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技术、知识产业其实都源于创新性思维、依赖于智慧的迸发。其一,知识经济强调技术创新,而这种技术创新本身是智慧创造的结晶。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对国家和企业来说,进行知识创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这个过程就是智慧的创造与涌现,是智慧创造速度、质量、数量的全面竞争和比赛。如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平均每年引进技术高达2207项,促进了国内经济迅速腾飞。由此可见,已有的技术也就是以前的知识是可以复制、重复运用。但后期日本模仿和复制过多,而本身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结果导致日本经济的竞争力不及美国。其二,知识经济强调产品创新,而产品创新是思维火花、创意等智慧迸发。知识经济强调产品个性化、特色化生产和设计,其本质上属于智慧的属性。一方面,知识可以复制,并运用同一标准进行生产。而智慧具有专有性,它针对特定的需要和特定的环境而被创造出来,环境变化就会导致失败。另一方面,满足个性化的需求,需要创新性的产品。有学者指出,标准化的产品永远是“旧”产品,容易被市场淘汰,而“个性化”的产品永远是“新”产品,新的产品往往需要创造,而创造更需要智慧。其三,知识经济强调生产管理方式创新,而这种管理创新往往是智慧的成果。科技产品的创新与运用,需要企业生产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根本变化,而这种模式的变革需要进行创新性思维,结合已有的管理科学知识、行为知识,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再造,创造出更多的管理智慧。

智慧的大量创造、迸发已经逐渐替代知识、资本等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目前,知识经济的重要产业――信息产业,在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已达到40%-60%左右。在当前信息产业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是“思维运行时间”而不是“机械运行时间”,也就说是“智慧的运行速度” 、“智慧的组合和创造”决定企业创造财富的速度和企业的命运。因此,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作用是大量技术的创新和运用,而大量技术的新发明就是智慧的发现、运用,将经济的快速发展归因于技术和知识的运用不全面,毕竟知识是过去认识的总结,如不进行再创新,也就是进行大量智慧劳动,就无法解释创造、技术的新发明大量涌现的根本原因。

智慧的重要表现方面“创意”在逐步改变和创造生活。创意本身是属于智慧的范畴,并非知识所能全部概括的。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和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据其定义,“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并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以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产业。据统计,1997-2001年间英国以文化为主体的创意产业年增长率达到8%,是同期英国总体经济增长2.6%的3倍多,成为英国发展最快的产业。美国是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从1996年开始,文化创意产品超过其他所有传统产业,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到2002年,美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到5351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24%。另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这充分说明,以创意为代表的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创意本身属于智慧的范畴,因此,智慧的创造、消费实际上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成为经济快速发展新的加速器。

智慧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框架

作为一个新提出的概念,笔者借用知识经济概念的某些提法来定义智慧经济。他认为智慧经济是指建立在智慧的发现、创造、运用、消费基础上的经济,智慧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的各个方面,智慧资本在社会财富创造中越来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智慧经济时代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内容表现为智慧的生产和消费,它是智慧经济化和经济智慧化相统一的过程,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一)智慧经济发展的动力

1.智慧经济内在驱动力。人是智慧经济时代的内在驱动力。在这个时代,人不断地实现智慧经济化,推动人类生产力不断改变。同时,创造智慧主体的人,在将智慧经济化的过程中,逐步将智慧内化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改变人的思维活动和生活方式,推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由以物质和服务等有形产品生产为主转变为以智慧生产、创造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生产活动,从而实现经济智慧化。因此,人的“智慧”是智慧经济化发展的无穷动力,人是智慧经济时代的核心和目的,是智慧经济化和经济智慧化的直接创造者。

2.智慧经济外在推动力。智慧经济发展涉及智慧培养途径、环境、转化等方面,因此,可以将智慧经济外在推动力分为:教育力。教育是启迪、开发人的智慧的前提条件,而教育培养模式是否适应智慧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是发展智慧经济的关键;环境力。营造鼓励智慧生产、创造文化,社会环境是推动智慧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力。在智慧经济时代,国与国核心竞争力表现在制度力的竞争,能否建立有利于智慧创造和开发的制度是发展智慧经济的重要基础;整合力。智慧经济时代要实现经济智慧化,必须整合智慧创造与创新各种综合力量,形成推动智慧的生产、交易、流通的统一链条;分配力。在以前历次经济形态中,人们没有对分配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分配力也是生产力。在智慧经济时代,智慧生产和创造出来,必须借助先进的分配模式,将智慧资本参与经济成果的分配,调动人们创造智慧的积极性,从而才能推动智慧向为智慧成果转化。

(二)智慧经济时代的产业分类

借鉴庄一召《关于智慧产业》对智慧的分类并根据其在智慧经济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把智慧经济时代的产业分为三类:创新性智慧产业、发现性智慧产业和规整性智慧产业。

创新性智慧产业。主要指从无到有地创造或发明新的东西。如策划、广告、软件、影视、艺术等都需要新的创新,可以归属于创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

发现性智慧产业。主要指发现本来就存在,但随着时展、认识提高或科技进步、被新认知的东西。一些科学研究,如天文、物理、考古、地理学等可以归属于发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另外,新闻由于涉及深加工也可以属于发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

规整性智慧产业。主要指可以运用现有的规则如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方针、方法等来调整、梳理、矫正、改变已经存在的东西。如司法、会计、教育、培训、出版等都属于规整类智慧产业的范畴。

(三)智慧经济的主要特征

在智慧经济时代,人的智慧引导着知识进化,知识的进化孕育着智慧的大发展。一般来说,智慧经济具有如下特点:

1.主要资本是智慧资本。与以前的农业、工业、知识等经济形态相比,在智慧经济时代,智慧取代劳动、资金、知识等要素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要素,相应的智慧资本成为社会的主要资本。智慧经济中,智慧资本是第一资源,谁拥有智慧资本,谁就是社会财富的主导者。智慧资本发挥作用主要通过品牌资源、概念创新、知识产权、创意发展、智慧的再创新和再消费进行。智慧经济时代,人是智慧的载体,因此智慧精英是智慧经济社会培养的主要目标。

2.消费对象主要是智慧的消费。智慧经济时代的消费,本质上就是消费智慧、运用智慧的新型消费模式,也就是消费智慧、观念、创意等精神财富的过程。

3.资源配置的主要对象是智慧的分配。在智慧经济中,智慧成为稀缺资源,智慧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科学、合理、综合、集约的配置,而不像工业文明时代对土地、石油等短缺资源的配置。因此,在智慧经济时代,对智力资源(人才和智慧)的占有比工业经济中对稀缺自然资源(土地和石油)的占有显得更为重要。

4.主导产业主要是思维、观念等产业(第四产业)。联合国组织把现有知识经济自主产业分为: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新材料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在智慧经济时代,主导产业不仅涵盖以往产业中的智慧创新,还涵盖了创意等产业、与智慧生产相关的服务业,以及思维产业、观念产业等(笔者称之为第四产业)全新的新型产业态。

5.竞争主要是培养智慧人才模式的竞争。智慧经济时代教育应该是启迪、开发智慧的教育,其重要环节是建立启迪智慧的教育模式。智慧经济时代要求培养、开发人的智慧,培养一个有智慧的人,让人掌握创造智慧、发现智慧、运用智慧的方法,让每个人的智慧尽可能发挥、展现。与此相适应,在智慧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智慧创造能力的竞争,更是培育智慧人才模式的竞争。谁在开发人才智慧的培养模式上占据先机,随就把握了竞争的主动权。

(四)发展智慧经济的思路

加强对智慧经济形态的研究。目前,国内有部分学者从不同侧面开展了智慧在经济学中的运用,以及经济生活中对智慧的研究,还没有正式形成智慧经济学理论研究框架。为此,需要国家从战略层面支持智慧经济学基础研究,重点研究智慧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对象、机理、内容、产业等问题,探讨智慧经济社会如何形成的过程、资源如何配置、如何形成主导产业等重大问题。特别要结合目前国内开展的“知识城”建设的实践,进行深入理论探讨,形成比较完善的智慧经济学研究体系。

建立有利于智慧经济发展的教育培养模式。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按照启迪、开发人的智慧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这是造成我国高等教育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侧重于启发人的思维,启迪人的智慧,而不是在知识拥有上超过我们,是在智慧创造能力上胜出,更主要的是在培育智慧的模式上领先于我们。因此,某种程度上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培养模式是符合智慧经济时展要求的,与此相适应,其经济形态已部分进入了智慧经济时代。而我国教育目前仍停留在知识学习、复制或部分创新阶段,还没有转入启迪人们智慧的教育模式阶段,不适用于智慧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总体形态上仍处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和部分智慧经济三种经济形态交织的混合时代。为此,必须对我国高等教育进行整体性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建立高校办学公平竞争机制,如综合实力前20名部属高校开展公私合办试点,允许个人和企业通过冠名等形式资助高校办学,扩大办学自。

抢占智慧经济时代主导产业发展的先机。要按照“先智慧经济化、后经济智慧化”的原则,进一步营造鼓励推动智慧创造的良好环境,选择创意、思维、观念等产业,以及与智慧生产相关的服务业作为推动智慧经济化的先导产业,国家从财政、税收、规划、智慧产权保护等方面,全面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尝试开展“智慧城”建设,建立智慧产业创新园区,健全孵化机制,培育未来在智慧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智慧产业,通过推动智慧经济化,进而最终实现经济智慧化。

参考文献:

1.刘韧.潘石屹的智慧经济[J].知识经济,2002(4)

2..“头脑风暴”助推重庆“智慧经济”――院士献计重庆发展观点集萃[J].当代党员,2009(10)

3.夏征农.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第4篇:智慧教育的概念范文

当前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智慧旅游成为当前旅游市场的一个新命题,高校旅游应用管理人才的培养只有充分挖掘智慧旅游的时代内涵,遵循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行业的发展要求,才能真正培养出市场满意、质量合格的高素质的“非同质化”旅游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智慧旅游;“非同质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自2011年我国正式提出“智慧旅游”的构想之后,智慧旅游便成为了旅游市场的发展热点,本论文提出的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非同质化是指在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的过程中月各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培养体制、培养过程、培养方法和手段等进行调整使不同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更加适应多元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增强其专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其行业内就业率,降低其流失率,使高等旅游教育更紧密地与旅游行业相结合,提高高等旅游教育对旅游行业的贡献率。

1智慧旅游背景下对旅游管理人才的新要求

1.1对于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

在智慧旅游中,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与传统的旅游信息收集是有区别的,但是,智慧旅游和当下的电子商务也有很大的区别,他除了通过电子及计算机技术展现旅游概念和风景信息之外,还在旅游服务上进行智慧的定义,也就是在旅游产业中引入智能化服务概念。所以智慧旅游更加注重旅游人才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这是旅游信息化的最高阶段。按照美国相关的管理规定,针对学生培养条件来看,在智慧旅游概念的基础上,新型的旅游人才培养内容涵盖了:在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的条件下能够通过计算机获取相应的信息,并懂得使用相应技术,在互联网条件下实现新的沟通交流模式,在办理旅游业务过程中,能更有效地收集到相关信息,并根据智慧旅游的信息需求,对旅游信息的种类进行归纳,在互联网基础上,通过相应的技术解决在旅游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并能带动旅游产品的消费,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1.2对于新设备运用能力的要求

现在,在智慧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撑,更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对于智慧旅游来说,其所包含的内容是与当下的科学技术相一致的,并且在管理以及服务领域营销等各个方面都与当下的科技发展相一致。比如在智慧旅游景点中,其景区以及酒店等相关建筑都通过电子设备相关联,并可以通过社交平台了解到相应的信息,还可以进行有效的营销活动,这些都需要科学技术人才的支撑才能实现。因此了解及运用新兴技术设备进行管理、服务、营销,是智慧旅游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战略应该包含的内容。

1.3对创新能力的要求

在旅游发展中,创新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在智慧旅游的背景下,旅游企业在经营模式中所做的改变,是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及旅游体验,进一步推动消费者的消费实力,并优化旅游资源的结构,保证旅游形态与当下的社会变化相一致,并在传统服务的概念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定制服务,融入创新的理念,体现人性化的服务模式,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智慧旅游的优势以及高质量。此外,针对智慧旅游的营销模式来说,除了创新的理念,还应该利用相关的技术,挖掘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并满足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利用智慧旅游的平台,提升消费模式,并将旅游产品通过智慧旅游平台的推广,提升其品质,开展实时有效的营销活动。

2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非同质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培养高素质智慧旅游人才

教育人员在进行课堂实践和过程中,要树立创新实践思维,以市场实践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从而最大限度的集中优质资源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当然,我们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者还要认识到智慧旅游并不是我们旅游行业发展的最终目标,随着我们旅游行业的日新月异,旅游业教育理论与市场发展规律也一定会出现新的变化,因此,我们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前瞻性。另外在教师人员的选拔方面,为了提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理论的时代创新性,我们最好邀请国内知名企业的老总和旅游管理者来为学生授课,从而使当前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先进理论能够流入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使其在智慧旅游工程发展过程中能够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实现其职业价值。从而提高旅游人才资源的利用效率。

2.2通过多元化平台,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千万不能脱离市场发展的大潮,要学会从市场中求发展,求创新,求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使智慧旅游之光真正照入学生教师的心中,才能使学校的教育风气为之一变,从而走向创新之路,因此,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对旅游管理人才进行专业定向培养,通过企业建立旅游管理实践基地,从而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既能够接触到当前旅游市场发展的先进理论,也能够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企业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相应的平台,让学生更了解实际工作,并全面感受旅游工作的实质性内容,从而获得真实的职业经验,方便今后工作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另外还要邀请企业内的优秀旅游管理者定期到学校进行旅游经验指导,通过演讲,座谈会等方式将企业优秀管理者的经验传播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技巧,尤其在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行业的发展非常注重从业人员对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掌握,因此我们的旅游管理者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者要准确定位,把握智慧旅游发展中最核心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来增强学生对旅游行业及智慧旅游创新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尽早适应未来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另外,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旅游管理者和高校专业教师要多以实例为佐证,通过对实例的探究阐述来增强学生对智慧旅游概念和规律的把握,这对于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2.3丰富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自身水平

在智慧旅游观念深入高校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对教师队伍进行补充丰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是我们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旅游专业教育思路的重要前提。纵观当前我国各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之所以教学质量上不去,创新观念发展缓慢,主要是因为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导致的,我国很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时间较短,办学经验非常少,很多旅游专业教师都是由其他岗位临时抽调过去的,因此对旅游管理课程的核心与本质了解甚少,因此也就无法使学生接触到旅游市场发展的最新理论,很多教师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根本没有细致研究,只会照本宣科,不仅使学生味同嚼蜡,而且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极大限制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旅游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完善改革,引进大批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人才,聘请一大批真正懂业务,懂市场,懂理论的高素质人才加入,例如企业优秀旅游管理者和国内知名的旅游管理研究专家等等,都是非常合适的人选,另外还可以定期在校内开展教师培训课,邀请知名专家和企业管理者来现场授课,或者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授课的方式加强学校专业人才的内部培养,只有从内外两个方面多管齐下,才能彻底扫除当前我国旅游专业教师队伍中业务不精,教学不良的风气,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真正彻底的将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改革进行到底。

2.4优化课程结构,科学设置课程

能够优化课程结构,科学设置课程是我们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不仅关系着学生学习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关系着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的速度与进程,旅游业要求学生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必须接触到当前市场发展的先进理论,例如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等,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熟练的运用基础网络工具来实现智慧旅游信息化处理,所以我们的高校一定要在课程设置方面多下功夫,不仅要有针对性而且要争取做到全面培养,对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创新,例如多开设网络技术,计算机等选修课程,这些都是我们智慧旅游发展创新中对从业人员提出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另外,我们的高校还要对课程设置进行充分的细化,当前旅游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对于旅游行业的专业要求更高,很多旅游领域被纷纷细化,形成了不同的学科分支,因此,我们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要顺应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规律,通过人才的精准化投放,精准化培养来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从而推动我国智慧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结束语

旅游行业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提高国民精神文化水平,还是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们对旅游服务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必须加以重视,及时解决旅游管理人才“智慧化”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非同质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一直以来是学界的一个争论焦点所在,主要是由于当前智慧旅游在我国旅游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国传统旅游业发展转型的一次契机,是高新科技与旅游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次创新进步。因此我们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及时传统理念,根据市场发展需求与时俱进,从而提高高校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能力,为我国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储备更多高素质,高品质,高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

作者:魏凤云 刘海洋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智慧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网络建设

一、背景

在这个高科技横行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类改善生活带来了更大希望和更多期待。在建设中人们发现可以通过将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进行结合,把这门精炼的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中,就能够帮助城市人们在最大化环保、高效的条件下保证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智慧城市的概念分析

智慧城市是指在云计算、物联网、决策分析优化等技术的支撑下,结合全新的维基、社交网络、综合集成发等工具和方法进行综合设计,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城市的建设中,可以是城市交通、城市商业、城市通信,也可以是对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建设。这种智慧型技术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给人类创造一个更环保、更智能、更高效、更人性化的生存环境,这是对全球环境保护的相应,也是对人性化理念设计的运用,能够帮助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减少人类生存生产对城市建设带来的压力。

三、由智慧城市概念在国内外的实践进行经验总结

1.网络的建设。在网络的建设这一方面首先要从较先执行智慧城市建设的韩国仁川进行分析,当地政府针对城市中保健医疗和人才教育、商业贸易、政府服务四方面进行重点建设,但在开展这些项目建设之前已经先在韩国全国境内进行无线传感网络的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建设,实现社会网络服务提升。

2.政府和社会服务项目建设。政府和社会的服务项目研究也可以拿韩国当例子。韩国政府要进行政策推行时只需要以VOD形式进行传播,或者可以在IPTV上播放各类社会服务信息如招聘信息、交通情况、家政服务信息等。这些服务技术在韩国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一定成效,这是智慧城市建设中可供学习的重要项目。

3.教育和人才培养项目建设。许多智慧城市建设中都会对教育和人才培养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在进行教育和人才培养智慧型建设时最重要的是要实现全国教育资源共享,由国家教育部门建立一个统一平台,这个平台要提供给全国所有地区的学校进行资源上传和下载,让智慧真正走进每个地区。

4.保健和卫生医疗项目建设。在日本东京,医院为每位病人建立电子病历,无论病人去哪个医院就医时都能够通过电子病历登陆后找到病人从出生以来的身体状况,出现过何种疾病、进行多少次就医等,大到手术、小到一次感冒看病,实现全程电子记录。并且在进行病房查房和临床治疗时,医生和忽视可以用笔记本电脑和PDA进行记录,这就是对无线网络的很好运用。

5.能源的环保有效利用项目建设。在英国伦敦,贝丁顿生态社区的“零化石能源建设”项目就取得了巨大成效,笔者认为这是实施项目中较为成功的例子。贝丁顿生态社区将太阳能、生物能和风能等进行高效利用,在小区的用电、供热等方面进行节能节源,又运用了低碳环保的合理设计如天然采光、智能供热等,在一年的实践中发现所消耗的电能仅为普通小区的55%,热能仅为普通小区的19%。取得的成就证明了这一计划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6.城市设施和环保设施的改善项目建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道路的智能照明工程建设就为城市设施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先例。当地政府对道路照明灯进行改造,使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控制,减少因为不同灯具的外形和功能而受到照明影响,并且还将这一技术运用到住宅中,大大降低了人们生活的成本,成功运行了节能模式。荷兰通过一个节能智慧化技术的成功运行将一种新型的能源管理系统安装到用户家中,成功节省了15%的能源消耗,成功减少了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四、总结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也是以人为本和低碳环保理念的城市建设渗透。作为能够造福人类社会的一项技术,人们应当研究技术、善用技术,在经济最优化的情况下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将这项技术真正运用到生活中,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詹洪祥.经营城市要以城建城以城兴城为起点[J].大庆社会科学. 2004(01)

第6篇:智慧教育的概念范文

>> 基于SSH2动态工作流模型的研究与设计 基于J2EE工作流平台的系统架构设计 基于工作流的J2EE遗留系统改造 建设基于数据流的工作流 基于工作流与J2EE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设计 基于J2EE架构的工作流引擎的模块设计、对象设计及实现 基于SharePoint的工作流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JAVAEE的工作流引擎设计的探究 基于工作流的公路养护系统的设计 基于工作流的高校协同办公系统设计 基于可定制工作流的OA系统设计 基于规则引擎的工作流系统设计 基于.NET的工作流应用系统设计 基于工作流的通用备件管理系统设计 基于角色的工作流模型的研究 基于多Agent的工作流引擎的研究 基于ECAA规则的工作流异常处理研究 基于工作流的软件测试H模型研究 基于工作流软件测试方法的研究 基于本体的迁移工作流服务模型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张小红,熊秋娥.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十大关系[J].中国电化教育,2014,335(12):43-49.

[3]吕倩.基于云计算及物联网构建智慧校园[J].计算机科学,2011,38(10A):19-21.

[4]熊频,胡小勇.面向智慧校园的学习环境建设研究:案例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15,263(3):64-69.

[5]李玉艳.智慧校园平台下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306 (7):75-77.

[6]蒋家傅,钟勇,王玉龙,等.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2):109-114.

[7]Smart Classroom [EB/OL]..

[11]黄荣怀,胡永斌,杨俊锋等.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2):22-27.

[12]聂风华,钟晓流,宋述强等.智慧教室:概念特征、系统模型与建设案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7):5-8.

[13]范玉顺,罗海滨.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1-36.

[14]习海旭.基于工作流的高校低值易耗品管理应用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0):223-227.

[15]陈卫东,叶新东,张际平.智能教室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J].远程教育杂志,2011,205(4):39-45.

第7篇:智慧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Cohere;开放教育资源;集体智慧;学习工具

引言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启动开放课件远动(OCW),自此,掀起了一股世界范围内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OCR)发展浪潮。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重心开始由起初关注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逐渐转向对资源的应用研究,通过提供学习工具、学习环境、交流平台和学习支持服务以帮助学习者更好的学习,实现由开放资源向开放学习的转变。开放教育资源、学习者、学习环境、社会网络、学习工具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开放式的参与性学习系统,该系统以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为输入,以集体智慧的发展为输出,最终促进每个参与者个体知识的增长。基于此,关注如何更好地促进和支持社会化学习中集体智慧的构建和利用,对于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开放教育资源学习中的集体智慧阐述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一款支持集体智慧发展的在线社会性可视化语义注释工具:Cohere,并对其主要功能及在学习中的应用做了介绍。

一、开放教育资源学习中的集体智慧

1 集体智慧

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以智力资源占有为重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知识的独到之处在于知识是资源本身,而非仅仅是资源的一种。知识是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内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知识以信息和数据为外在表征形式,当知识被创造性的应用时就体现为智慧。智慧以知识为基础,是知识的积淀和升华。当学习者以小组或者组织的形式共同学习时,作为整体的学习共同体便会产生集体智慧。集体智慧可以定义为集体中各成员的个体智能经过发散、汇聚、凝聚和创造过程中形成的结果,使集体对事物的理解达到更深层次的见识和洞察力。集体智慧产生于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和相互联系之中,它是由学习者、观念、关系等组成的系统智慧。

2 产生于开放教育资源学习中的集体智慧

开放教育资源最重要的特色之一便是开放性,它允许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都可以免费参与到开放教育资源的学习当中,因此学习者的数量非常庞大。而就每一个学习者而占,在借助在线学习工具进行学习时,都会产生一些经验性的知识,如对某一问题所持的观点,课程学习过程中所做的笔记、个人反思等等。这些零散的、个人化的知识汇聚起来便是众多学习者的集体智慧,它是学习者在集体学习和交流中产生的中介产品。这些非结构化的、零散的知识常常存在于学习者的头脑当中,是对学习资源的二次利用。而就某一特定内容的举例、观点、反思等对其他学习者而言却具有很重要的利用价值,它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知道其他学习者都存思考什么,对于某一问题持同意、不同意或者其他的观点和看法。这种从多视角理解问题的思路,不仅拓展了思维的宽度也增进了学习的深度。将这些集体智慧加以组织和利用,对于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以及开放学习的促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Cohere的功能及概念网络模型

Cohere是一个已经在一些社区得到应用的在线社会性可视化语义注释工具,它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开放教育资源学习中产生的集体智慧。

1 Cohere概述

Cohere是由英国开放大学的OLnet Proiect项目研究并且开发的一款基于网页的在线注释型知识地图(http://cohere.open.ac.uk)。它集合了Diigo的网络注释、Dilicious的社会性书签和Mindmanger的思维导图功能,可以将学习者的观点和其他拥有共同兴趣的学习者连接在一起。Cohere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将封闭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经验性、反思性、解释性的知识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并且以语义相关的方式实现有意义连接,Cohere采用注释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标记,把学习者对开放教育资源的解释、意义和理解汇集起来,以笔记这样清晰的方式把观点分享给学习者、参与者、学者和其他同伴。通过笔记之间的语义连接,学习者可以清晰地知道谁支持或者反对该观点?关于这个观点有哪些例子?它的局限性和优势分别是什么?通过多用户对学习资源的诠释,不仅在新的社会层面上丰富了开放教育资源,同时也为其他用户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最大化实现了开放教育资源学习中集体智慧的重用。

2 Cohere的功能

(1)注释

作为一个标准的社会性网络注释工具,Cohere包括用户、用户主页和小组。用户主页具有创建、汇总和分享个人观点的功能,这些观点可以是用户自己的想法也可以是针对某一网页或者在线学习资源的个人理解。个人主页以列表的形式呈现用户对某一网页所做的注释、不同用户之间观点的有意义连接以及用户参与分享的所在小组。此外,用户可以针对某一注释进行书签标记、连接、编辑、删除、分享等功能。同时用户可以随意的访问注释所在的网页。Cohere的特色之一是可以进行多用户之间的协同注释。针对同一网页,不同用户可以对网页中的某一个段落同时以注释的形式添加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对于添加的注释,用户可以根据注释的性质内容以及注释在文本中所起的作用来对注释添加分类标签。Cohere自身带有一些分类,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随意添加文本和图标分类,例如“问题”、“争论”、“观点”、“证据”、“方法”等。这些功能便于学习者更好的组织和管理自己的注释笔记,借助这样的方式将自己的思维可视化,便于学习者协同进行在线学习和讨论。

Cohere提供了一个支持火狐浏览器的工具条插件。安装后运行浏览器,如图l所示:右边为学习者欲浏览的页面,灰色部分为选中做注释的片段。左边的工具条中可以显示所有学习者对该页面所做的注释,也可以单独显示自己的注释。包括注释者的昵称、注释的类型和图标、注释内容本身等。用户可以随意地修改和编辑自己的注释,同时也可以对其他人的注释进行连接和编辑。注释本身可能是学习者就某一片段内容的理解,也可能是对其他学习资源的补充和扩展,如果是后者,学习者可以借助注释中所提供的网络地址来访问与之相关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功能实现了学习者对自己的注释、其他学习者的注释以及外部的资源之间的连接。

(2)连接

传统的网页注释,一般都是利用工具条将注释以列表的形式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如果用户想要引用或者评论其他学习者的观点,必须阅读全部的注释列表,很难指向特定的注释和评论,这就增加了协同注释的复杂性。将用户的观点以倒序的形式呈现,这样的方式很难发现不同学习者所做注释之间的联系。Cohere弥补了这样的不足,它实现了学习者、学习者的观点以及拥有共同兴趣的人之间的连接。

注释功能本身就实现了学习者和观点的连接,学习者通过对网页添加注释,将封闭在自己头脑中已有的观点或者是对某一内容的理解以外在的可视化的形式呈现。添加注释时,学习者可以根据注释本身的语义关系将注释连接起来。如图2所示,一个连接本身包括了两个观点和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例如观点A支持观点B,观点C证明了观点D等等。

在火狐浏览器的插件中,学习者可以从左边的工具条中很清晰地看到所有学习者对现有内容所做的注释和注释之间的连接关系,如作为答复、支持、反对等。这些连接可以是网页内部观点的连接,也可以是任何与之相关的外部网页的内容。如果注释是在同一个网页上,那它们会有一个粉色的边框来区分,否则就是外部的资源链接,学习者可以通过点击网络标签按钮去访问这些外部网站。这样的组织方式,为存储在不同位置(例如不同的上下文和不同的社区)的信息架起了桥梁,连接且平衡了具体的内容注释和抽象的思维网络空间。

除了以上提到的注释之间的连接外,Cohere还具有在线知识地图的功能。任何学习者都可以在Cohere中以图形化的方式添加并呈现自己的观点,既可以实现观点与观点之间的连接,也可以实现持相似观点的学习者之间的连接,从而构建出基于某一学习主题的知识地图及其相关的用户地图,学习者可以随时进行协同编辑和共享。这样方便用户按图索骥到其他学习者的观点、学习路径以及个人信息等。

(3)筛选

随着资源和用户注释的增加,观点及观点之间的连接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减少这种信息过载现象,Cohere提供了基于意义连接的信息筛选功能。借助该功能,学习者可以找到所有支持或者反对某一现象的观点和注释,实现了针对特定内容的定位和聚焦。它可以减少用户在利用这些资源和注释解决问题时的复杂性和认知负载。

3 Cohere的概念网络模型

Cohere的协同注释及语义连接功能,形成了概念上的三层网络结构,如图3所示为一个基于文本的协作注释网络概念模型。从下至上,第一层是文本网络,学习者对学习资源中的某一片段添加注释,并将多个注释就其语义关系进行连接,这样的网络连接,将相关文本以结构化的形式组织,便于学习者进行查看和再次利用。第二层是观点网络,由于文本连接的实质是学习者头脑中观点的外在呈现,故连接的本质是观点的连接。这种思维可视化的呈现方式,便于学习者进行深度的交流和讨论。第三层是社交网络,不同的学习者因为持有相同的或者相关的观点而彼此联系,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交网络便于学习者发现具有共同学习兴趣的人,有利于分享和协作学习。

三、Cohere在教育中的应用

Cohere作为一个学习工具,关键是能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应用,以促进学习者更好的学习。它在开放教育资源的学习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进行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最早出现在企业中,就教育领域而言,Jeremy Galbreath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应用技术工具和程序处理来数字化存储教育领域的知识和智慧,并通过网络使得整个教育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得到传播、共享和访问。Cohere的个人主页汇集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观点和注释,以可视化的组织结构将个人知识和学习过程得以记录。它实质上也是一个在线电子笔记本,分类和标签功能保存并累积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零散的、非结构化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学习者而言这将是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

此外,由于Cohere可以将不同学习者的注释及相关资源连接在一起,且这些连接之间语义相关,通过探索注释之问的连接关系,学习者可以很方便地发现针对某一特定主题的学习资源,找到具有共同兴趣或者持相似观点的人。这种发现资源的方式,可以在海量的非结构化的开放教育资源中找到对自己最有价值的,进而避免网络迷航。借助这样的知以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开放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而且也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2 实现思维的可视化

Cohere本身也是一种认知工具,它的知识地图功能它可以实现思维的可视化。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就某一概念进行深入思考,不断地将进一步的相关分支概念和中心概念建立有序连接。这就是对自己思考过程的有效记录和学习路径的可视化显示,同时也形成了就某一主题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宏观上对该概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理解。除了个人思维导图,Cohere还支持协作思维导图的创建。针对某一讨论主题,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将自己的观点、问题、答案添加到思维导图中,这种协作式的头脑风暴,有利于讨论问题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中得以呈现,从而促进观点的明朗化和知识的深度学习。另外。思维导图的网页在线功能,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分享和交流。

3 支持协作式辩论学习

“协作式辩论(collaboration argumentation)是双方为了达到共同感兴趣的目标,进行协作探讨,期待最终达成一致,这样的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学会批判且独立地思考重大问题和有争议的价值观。”辩论的最终目标不是辩论本身,而在于依托辩论活动来进行思考以达到对知识的多角度学习。Cohere作为一个支持多人协作注释的知识地图,它可以为有效的辩论提供脚手架,引导更加深层次的学习。例如,就某一有争议的问题,如环境问题,可能没有固定的唯一答案。通过Cohere,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将自己的观点添加到该主题中,将自己的观点和其他学习者的观点建立意义连接,这些意义连接可能是某一观点的陈述、对该主题所作的解释、对该观点所持的支持或反对意见,或者是对观点之间相关关系的解释。这样随着参与者的增多,针对该主题的辩论广度的也相应增加,从而使观点不断细化,辩论程度小断深化。

第8篇:智慧教育的概念范文

根据智研咨询数据,我国2015年教育信息化投入达2500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5160亿元,2015-2020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6%。

如此大的市场空间自然吸引了众多资本的争相进入,整个投资圈也形成了投资在线教育的风潮。对于广大普通投资者来说,A股中具有在线教育基因的公司自然成为大家投资的重要选择,本期《英才》将为读者盘点A股中具潜力的在线教育公司。 科大讯飞(002230.SZ)

概念股指数:

公司主营语音核心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8月公告将募集21.5亿元,投建智慧课堂和讯飞超脑。户籍课堂和在线教学云平台是此次定增投建的重点项目,主要研发课堂教学软件,互动教学工具,教学质量测评与分析工具,资源平台等系列产品。以公司开放式教育云为中心,构建“互联网+”和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下的智慧课堂,实现教学大数据汇聚,使智能化教学应用和各类优质资源直达课堂提升教师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水平。公司9月9日晚公告称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以4.96亿元收购乐知行100%的股权,乐知行是教育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及服务提供商,此次并购将进一步丰富公司教育类产品线。 皖新传媒(601801.SH)

概念股指数:

公司是安徽省规模最大的文化企业,是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出版物发行企业。公司在教育领域布局清晰,线上线下结合,线下方面,公司拥有2000多名教育服务专员,覆盖1.8万所学校,750万学生,渠道优势明显;线上方面,公司与沪江网深度合作,构建互联网教育生态圈。公司携手新东方研发出国内第一个VR数字教育内容“美丽的科学”系列,在三星VR平台点击量排名榜稳居前列,与沪江网开展深度合作,“深质+平台,内容+渠道”布局互联网在线教育。未来,公司将定增打造“智能学习全媒体平台”和“智慧书城运营平台”,加速推进文化消费,教育服务的转型升级,打开估值空间。 凤凰传媒(601928.SH)

概念股指数:

公司是我国出版发行行业的龙头企业,主营图书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的出版、发行及文化用品销售。公司5月8日晚公告称,将于江苏省教育厅签署《智慧教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江苏省智慧教育建设的总体规划与目标任务,共同开展江苏省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的资源建设。近年来,公司在巩固扩大传统纸质国标教材业务优势的同时,围绕数字内容、网络平台、软件技术、数据管理等几个重点板块积极布局智慧教育业务,包括凤凰版国际教材数字化业务,职业教育数字化业务,K12在线教育业务,云计算业务和教学软件开发业务。 洪涛股份(002325.SZ)

概念股指数:

公司是国内高端装饰龙头企业,主营酒店、剧院会场、写字楼、图书馆、医药、体育场馆等公共装饰工程的设计及施工。公司自去年转型教育以来,积极储备教育项目,同时进行了关键性的人才与业务布局,对部分教育项目进行了前期投入,目前公司12亿可转债募集资金已到位,预计未来公司将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公司定位通过线上大数据,云平台,线下实训基地及企业实习方式提品。未来公司将致力于打造包含职业教育大数据云平台,多类垂直业务并举及基于打通产业链合作业务的全球顶尖职业教育产业集团。 大地传媒(000719.SZ)

概念股指数:

公司是大型的出版传媒企业,主营出版、印刷、物资贸易类及中小学教材出版等业务。今年来公司旗下各个出版单位延续“大教育”出版主线,在做好“K-12”教育出版的主线下,逐步向婴幼儿教育、职业教育延伸,并通过“中国教育出版网”开发网络课堂,形成“课堂书本+网络课堂”的教育出版新模式。公司旗下大象出版社在做好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基础上,与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等主流教材出版社合作,成为其在河南省的独家租型商。大象自主研发并配套研发了多个数字教育产品。 宏润建设(002062.SZ)

概念股指数:

公司主营市政公用工程,房屋建设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和房地产开发。公司上半年实现合并营业收入357692.85万元,同比增长1.01%;实现净利润10035.88万元,同比增长5.43%。其中,建筑施工业务收入257274.72 万元,占营业收入71.93%;房地产业务收入94191.63 万元,占营业收入26.33%。公司9月6日公告称,预计以资金收购的方式,非公开发行募集投资12亿―20亿元投进入在线教育领域,业内人士认为,教育的刚需属性和中国教育这个庞大的市场,决定着在线教育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太过冷清和动荡,也是资本竞相布局的热电新兴领域。 全通教育(300359.SZ)

概念股指数:

公司是从事家校互动信息服务的专业运营机构,从属于家庭教育信息服务领域。主要是通过利用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采用与基础运营商合作发展的模式,为中小学校及学生家长提供沟通互助服务。公司以“校讯通”业务起家,在国内拥有最大的“校讯通”市场规模。公司业务重点在K12基础教育和K12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领域,总营收增长190.02%,主要因为Edsaas业务收入增加,企业合并导致继续教育业务收入,家校互动升级业务收入增加。 秀强股份(300160.SZ)

第9篇:智慧教育的概念范文

智慧

所谓智慧,主要是指人们运用知识、经验、能力、技巧等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本领,同时它更是人们对于历史和现实中个人生存、发展状态的积极审视、观照和洞察,以及对于当下和未来存在着的、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进行明智、果断、勇敢地判断与选择的综合素养和生存方式。

智慧课程

智慧课程是在智慧教育实践基础上设计的。智慧教育则是以美德为支撑、以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学习、审美、创新等综合素养为目的的综合教育;智慧教育践行“以智慧育人,育智慧之人”的理念。而智慧课程则是智慧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主要载体,也是智慧教育的成效体现之一,是智慧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3H”智慧课程

“3H”智慧课程即指在国家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和学校“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课程设置突出对“智慧之人”的培养的课程(如图)。

“慧心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在以学科为基础的“慧心课程”中实现生活态度与能力的培养。每一个课程均有他鲜明的智慧标识,如智慧数学,从“大问题”开始;品德课程则通过德育处的“综合素养提升课程”的开发,愈加校本化,折射出鲜明的“体验”特色。在“慧心课程”中,孩子的定位体现的是一个终身“学习者”的角色。

“慧思课程”是拓展课,是基础课程的延伸。该课程以体验为基础,实现知识的延伸与实践能力的转化,如语文的“快乐国学”,数学的“趣味数学”,英语的“快乐英语”等。学生在这里彰显的是儿童的天性,是快乐的体验者,为全面、和谐发展打下基础。

“慧行课程”以活动为基础,满足学生潜能的发展。它以教师的特长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实现菜单式的课程选择,学生不仅是体验者,更是成功的“创造者”。

“慧心课程”“慧思课程”“慧行课程”汇总成“3H”智慧课程,如三个齿轮一样咬合、叠加,在情感态度、思维习惯、行为能力三个维度上达成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3H”智慧课程设计背景

“3H”智慧课程是在上芬小学“智慧教育”实践基础上设计的。上芬小学以“智慧教学”(见“智慧教学12345范式”)为教学特色,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走向“智慧教育”――以“智慧”为关键词,对上芬小学的办学特色进行顶层的思考和整体的设计。

上芬小学的智慧教育实践体系如下图。

智慧课程是实施智慧教育的最主要的载体,是智慧教育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

“3H”智慧课程的构想主要源于以下思考。

1. 特区教育的使命感召

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郭雨蓉说过:“深圳教育要坚持做有使命感的领跑者。”上芬小学,既有原“村小”的身份――创建于1976年,从几间教室、二百多名学生开始逐步发展到现在的2.4万平方米、三十多个教学班的规模;又有毗邻深圳北站的前沿地理优势――时代的发展,上芬小学周边一跃成为龙华新区的“新贵”一族,成为特区的“新中心”。 在历史积淀薄弱和教育需求高位攀升的矛盾中,上芬小学始终有一种使命感,紧迫感:如何快速发展,成为区域教育的“领跑者”之一。

同时,从2001年起,国家掀起了课程改革的浪潮;2010年,国家和特区教育均进入了二期课改时期――十年的课程试验、探索、实践、反思,使上芬小学的课程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深入思考和快速发展的时期。

在使命感召下,上芬小学选择了“智慧”一词来指引学校教育的发展。

高尔基曾说过:“智慧是一切力量中最强大的力量,是世界上唯一自觉活着的力量。”在上芬小学的认识中,“智慧”的内涵与深圳的城市特质(如敢闯、创新、效率、爱心等)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办特区的教育就需要时代的智慧思考和智慧选择。

2.“智慧之人”的愿景思考

康德说:人是目的。在特区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时空背景下,培养怎样的人,成为教育的最终使命。

上芬小学践行“双成”办学理念,即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乐园,教师成功的舞台”,将育人目标阐述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差异发展”,教师的“从合格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又依据“求真知,做真人”的校训,将师生定义为“上芬人”――具有“国际视野、现代意识、求真向善”的小公民和“精诚团结,求真务实,奋进创新”的教师队伍。

与时俱进,不断刷新的阐释,显示的是上芬人对教育价值的不断追问,不停探索。

当然,也反映出了我们的困惑――有没有一种表述可以将上芬的教育探索历程科学地串联起来,既传承历史,又开创未来?

因此,“智慧之人”成为学校教育目标的新阐述,即培育“智于心,慧于行”的人。

《智慧说》这样定义“智慧”:智,法用也;慧,明道也;智者明法,慧者通道。用时下的话来说,即“智于心,慧于行”,隐性的“智”与显性的“慧”自然融合。

如果放在课改和特区的时空背景下,深圳教育必然要求培养具有“深圳特质”的特区小公民,即以“梦想、创新、责任”等为关键词,培养在“身心素养” “生活素养” “学习素养”等八素养上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智慧学生”。

叶澜在论述智慧型教师特征时认为,智慧型教师“具有把握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智慧型教师必定有智慧。决策、调节的魄力,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的魅力,就是教师智慧的表现。

“智慧家长”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思量范畴。

“智慧学生”“智慧教师”“智慧家长”构成了上芬小学的“智慧之人”。

3.“智慧育人”的实践追求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