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特殊幼儿的教育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转岗幼儿教师 促进方式 专业成长
【基金项目】2011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南省小学教师转岗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HNSK(GJ)12-49。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16-01
由于世界性的少子化趋势,出现大量“富裕”的小学教师。这些“富裕”的小学教师将被流向幼儿园。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海南省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要求,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而转岗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已成为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因此提升教师素养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在教师教育背景下明确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标准
(一)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专业成长可以分为理性的教师专业要求和实践的教师专业要求两方面,而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标准被定义为:具有相应的实际教学能力;具有教学设计的独创性,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总结和开展教学研究。
(二)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框架
1.环境的创设与利用
2.一日生活的安排与指导
3.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
4.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5.评价与促进
6.沟通与合作
7.反思与发展
二、在教师教育背景下对转岗幼儿教师及其专业成长的认识
(一)转岗幼儿教师基本状况分析
通过问卷对海南省万宁市40名转岗教师进行了基本情况调查,总结具有以下共性特点:
1.来源均为调转和并校分流的小学教师。
2.平均年龄呈现老龄化特征,40岁以上的教师占整体转岗教师的85%以上,最低年龄在32岁以上,其年龄特点是沉稳,好静,不够活泼。
3.职业认同感较低,对幼儿教师存在偏见。
4.教育理念比较陈旧、缺乏 ,科研能力、创新能力较差。
5.有望参与岗位实习和专业培训,自信心不足。
6.对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方向迷茫无措。
(二)幼教工作特殊性的要求
保教结合是幼儿园区别于其他学校教育的重要特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特点决定其需要成人的呵护,因此这种工作对教师有着特殊的要求。如果教师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过硬的专业知识是不能胜任幼儿园的复杂工作的,只有通过专业成长才能达到幼儿园保教并重的要求。
(三)转岗幼儿教师迫切需要专业成长
专业发展过程是通过“反思”以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实践,并因此而实现自我的提升和专业上的发展 。根据我省转岗幼儿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转岗教师的角色转换方向:我们在培训转岗教师过程中坚持以现代幼儿教育理论为指导,确定转岗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目标,因此转岗教师迫切需要专业成长。
三、在教师教育背景下促进转岗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
(一)促进教师对外来知识的吸收与分享
这是利用专业引领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关键。如让老师们写日志、自我主导的学习(网络资源的利用)逐步培养转岗教师们的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形成一定的教研学习氛围,搭建转岗教师学习、交流、改进、提高的平台,使转岗教师清楚幼教的最新理论和趋向,开拓其视野,不断提高幼教的高度,或与优秀一线教师的接触可以使她们了解其心得体会,体会智慧火花的碰撞。
(二)发挥专业优势,建立个性化专业成长模式
除了对转岗教师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培训外,还可以考虑到她们原本专业所具有的优势,让不同专业的教师充分展示其专业特长,互相补充学习,以扬长补短,制定个性化的专业成长模式。
(三)促进教师的自我理解和专业自觉
通过多鼓励、激励教师去实现制定的目标,让教师感带着动力与激情工作,注重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同时以实践为载体,以共同研讨为形式的教育培训。如定期组织的“生活案例现场分析”。让教师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唤醒转岗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更新教师的自我价值观,促使转岗教师将专业成长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从而实现在新环境下的角色转换。
(四)以活动促提高,让转岗教师在参与中发展
1.开展“一课多讲”集体教学研讨活动,如教学前进行反思,活动后进行集体研讨等多种方式,使参与者能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点,从而加快自己专业成长的步伐。有效地提高了转岗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2.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促使转岗幼儿教师全方位成长。我们组织开展“模拟课堂、优质课观摩和竞赛”活动,从而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有效地提高转岗教师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四、在教师教育背景下促进转岗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取得的成效
(一)思想认识的转变更新
通过培训学习,转岗教师在与幼儿及幼儿家长的长期交往中感受到了来自幼儿的亲近和崇拜,体会到了来自幼儿家长的信赖和期待,对幼儿教育工作有了新的正确的认识,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同时也体会到了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幼儿教育工作已日益被社会青睐和认可,逐步树立了职业的自豪感;增强了自我价值和能力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教育观念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二)专业素质得到提高
在开展教师教育培训工作的实践中,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做到学用结合,使转岗教师初步掌握了幼儿教育的基础理论和五大领域教学的设计指导,在实践、研讨、反思的循环中使转岗教师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许多转岗教师迅速地成长起来。
(三)促使幼儿园能稳步发展
教师是立园之本,转岗教师的加入,给我省的各乡镇幼儿园带来了机遇。通过各类培训研讨活动,转岗教师都经历了“学习—尝试—反思—讨论—感悟—提炼—再尝试—再反思……”的成长、学会了在“干中摸索”,在“反思中干”,使转岗教师逐步实现角色的转换。呈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参考文献:
[1]教育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王建军·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8月教师教育培训讲座
关键词:幼儿园生成课程 实施现状 建议措施
一、幼儿园生成课程的概念界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使得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有较大的随机性和灵活性,为生成课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加强调课程的生成。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教育基点、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一代国家公民是幼儿教育的目标。幼儿园生成课程正是基于尊重幼儿、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理念而深受广大家长和教师的青睐。
幼儿园生成课程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教师对幼儿的需求和兴趣以及教学情境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在师幼互动中不断调整活动,从而使幼儿智力、道德、情感、审美等全面发展的一种动态过程。
二、幼儿教师对生成课程的把握
幼儿教师对生成课程概念的把握主要表现在:
1.心理上对生成课程的接受程度
幼儿教师在心理上是不愿去接受生成课程的理念。 “生成课程太难了,我不能够把握好的教育时机。”“实施生成课程不容易控制课堂局势,可能会一无所获。”“生成的主题活动与幼儿园制定的总的教学目标会产生冲突,是实施生成课程的难点”“幼儿生成主题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是难点”。“想尝试课程生成,但往往事与愿违,最后破坏了幼儿的兴趣,预设的教育目标也没有达到”这是幼儿教师普遍担心的问题。此外,生成课程需要幼儿教师较高的专业素养,必然会增加教师的负担和压力。由此可见,幼儿教师正视课程生成理念还需要时间。
2.幼儿教师对生成课程的把握
提到生成课程老师们都能想到应关注幼儿的兴趣,但对生成课程所需要的情景以及师幼互动方面缺乏一定的关注。在教学计划与生成主题活动上,大多数老师仍拘泥于原定的教学目标。认为达不到幼儿园所指定的教学计划就完不成任务,不能发挥师幼教学主体的作用。幼儿教师依据幼儿园的计划来进行教学,其次是根据教材,最后才是幼儿的兴趣。可见教师虽然接受了生成课程必须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但从教师所依据的教学资料来看,教师还是以预设的教学目标为主的。这说明教师还不具备生成课程的意识。在实施过程中,因为缺乏一定的教育机智,导致课程生成过程中出现混乱,甚至失败。
3.幼儿教师课后反思情况
对生成课程的把握重在幼儿教师要有自我反思能力。但是当前,幼儿教师课后反思能力不强,缺乏科研意识是普遍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也强调了对教师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很多幼儿教师从不去反思自己开展的活动,也不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潜意识中还是认为自己是“看孩子”者。尤其是随着近几年幼儿园事故频发,安全问题似乎是幼儿教师关心的一大问题,其余的一概不重要,特别是在民办幼儿园或者农村幼儿园,这一思想尤为严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幼儿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认为自己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就可以不用再去思考教育教学,思想上还是闭塞落后的。
综上,在心理层面幼儿教师对生成课程不熟悉,对生成课程存在畏难心理,在预设目标和生成性目标上体现出较为关注预设目标,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教育机智。此外,幼儿教师的反思能力不强。
三、帮助幼儿教师把握生成课程的建议措施
1.立足实际开展各种活动,促进教师对幼儿园生成课程的理解
根据调查,幼儿教师对幼儿园生成课程的理解一知半解,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把生成课程看的过难。针对这一点,幼儿园应加强对职教师的培训学习,各园应根据自身实际开展各种学术交流会,派优秀幼儿教师外出学习,聘请专家学者到园指导工作等方式,来帮助全园教师对幼儿园生成课程的理解。
2.幼儿园课程管理要学会放权
观察发现,我国许多幼儿园在管理机制上管得太严,许多条条框框捆住了老师的手脚,以至于生成课程难以实施,因此幼儿园应学会放权,多给教师一些自,让老师自己去经营她们的班级。不要太过于注重表面的文章,只要老师的安排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有利于孩子全面和谐发展,就应该放手让老师去做,发挥幼儿教师和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符合明日幼儿园的理念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3.幼儿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新的时代赋予教师新的使命,幼儿教师已不是单纯的“看孩子”者,这一点已不是新颖的话题,作为幼儿教师应首先自己把这错误的观念改正过来,对孩子、对家长、对社会树立教者形象。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观。同时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无所畏惧,正视各种教育难题,更新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4.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
幼儿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教师责任的重大,在一日活动中幼儿老师需要处理很多琐碎繁杂的事情,同时还要接受家长、幼儿园的监督。除了正常的保育和教学外,幼儿教师还要准备一些材料、文件、活动等,以便幼儿园和家长监督检查,这些琐碎的事情往往占据幼儿教师大部分的时间和经历,因此时间对于幼儿老师来说非常宝贵,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科学的安排时间,在特定的时间做好特定的事情,才能为课程的生成创造机会。
5.学会反思,不断提升自己
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还是科研者。教师要有科研意识,才能有所进步。善于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师具有科研意识的表现,也是教师把握生成课程的重要步骤。如何正确判断幼儿兴趣的价值点、如何做好师幼互动、如何处理突发的教育事件等,这些都应成为教师教学反思的一部分。反思能力的培养也是新型幼儿教师必备的一个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9-42.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47-248.
[3]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10.
[4]陈帼眉,刘炎.学前教育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6.
[5]夏如波.幼儿园生成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教育制度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坚决遏制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因为一些原因,幼儿园的小学化问题还客观存在。
一、人们对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问题认识不足
“识字教育”和“小学化教育”是人们认识度比较高的教育模式之一,而对于幼儿园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公众还存在着一些偏差。首先,公众对于幼儿园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盲区,认为幼儿园教育就是传统的启蒙教育,应该多识字和多增加一些小学的知识点进行培养,以便在幼儿升入小学时能够更好地衔接。其次,对于幼儿的特殊年龄特点缺乏必要的研究,相关知识的普及不到位,致使一些家长对于幼儿教育的教育方向还停留在培训和托管的水平上,从而忽略了儿童成长的社会需要。
二、幼儿园的师资力量不均衡
虽然幼儿园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因为各地经济发展和幼儿园建设的地域性等原因,幼儿园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等不均衡,具体表现为:沿海城市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幼儿园的建设也比较先进,而内陆地区则比较薄弱;城市的幼儿园师资比较雄厚,而一些乡镇的幼儿园教育则相对薄弱。师资力量薄弱的地区,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和授课,一般以“小学化”教育取代幼儿园教育。
对于以上几种现象,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制度的约束,同时对幼儿园教育政策进行合理地宣传,对于幼儿园教育成果进行适当的宣传,增加大众对幼儿教育的认知。通过提高大众对幼儿教育的认知,从而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进行反思和约束,促使幼儿园教育进行改革。
“园本课程”是指以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指导,以幼儿园自己的环境和条件为基础,以幼儿的现实需要和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幼儿园教师为开发主体,幼儿园、社区和家长等多方共同参与构建的幼儿园课程。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有了正确的教育理念作指导,我们的园本课程的发展便有了可靠的依据,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也能取得最好的预期效果,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发展。在当今社会,学前教育工作不及义务教育工作为社会各界所重视,幼儿教师多是技能型人才,总体学历水平与义务教育的各级教育单位相比相差很多,较低的学历降低了教师自我学习与提高的能力,幼儿园及社会其他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幼儿教师理论素养的培养和技能教法的训练,幼儿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和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
其次就是教师的终身学习问题,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尤其教师这一特殊职业,许多知识也是有时代性的,被不同的时代赋予不同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传授给幼儿的知识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幼儿园可以定期地组织教师交流学习,或者组织骨干教师到学前教育工作发展好的幼儿园参加学习,使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得到提高,让她们持有正确的、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能够真正地撑起学前教育事业的这片天。
二、优化教师工作环境和教师参与幼儿园课程管理的机制
教师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起着无人能及的作用,与此同时,她们所承受的压力也很大,社会与幼儿园强加给教师的负担也很重,教师身心疲惫以致没有精力去创新,没有时间去学习、思考更有价值的教育理念,从而也没有动力去探索与研究更适合幼儿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
幼儿园要实行科学、有序的管理,在正确的办园思想的指导下,争取减轻幼儿教师的压力,为她们创设严谨而又宽松、求实又有创新空间的工作环境,给教师足够的空间和自。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她们的创造能力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儿教育的事业中。
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幼儿园、家长和社区要给幼儿教师的工作大力的支持,教育幼儿并不单是幼儿教师的责任,幼儿教师、幼儿、家长和社会都是孩子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家长对幼儿园功能的认识局限于识字、保育等,只注重短期利益,忽略了孩子的长远发展,这样会给教师施加很大的压力,对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的形成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幼儿园及幼儿教师应该积极地和家长、社区力量等沟通,让他们及时了解育儿新动态,及孩子的新发展,共同来促进孩子全面和谐持续发展。
政府和有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要为幼教工作者解决后顾之忧,使她们能专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有时间、有精力去学习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并施行它。
四、不断汲取新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不能单纯地依靠家长和社会的支持等外部因素,教师的自身努力同样不可或缺。除了积极接受园里的培训和与其他幼儿园的交流等,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利用周围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努力学习、汲取新的教育思想,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能够在实践中发现不足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此外,教师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大胆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幼儿教师不能使自己的思想禁闭,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其他教师交流想法,扬长避短,不断使自己更加完善。
五、增强自我反思意识,在教学行动中优化教育理念
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我的对话,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幼儿园在对教师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培养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1],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过程,而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优秀教学活动的形成也是一个不断被实践、反思、改进的过程,教师需要在教学行动中优化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是要经受时间和实践检验的。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要用自己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进一步检验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实践、反思、再改进的过程中,幼儿教师也要不断增强自我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进而进行调整与修正,从实践中上升到理论层面,由理论指导实践而不断地提升自己,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促进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推进幼教事业的发展。
总之,在发展适合本地区幼儿的园本课程的趋势下,幼儿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其符合时代的适宜教育理念可以大大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与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时见,严仲连.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01.
[2]虞永平.园本课程建设之我见.教育科学研究[J].2004,05.
关键词:蒙台梭利教育 幼儿园 启示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年)是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她的幼儿发展观,既不是固定的智力论,也不是环境的决定论,她将自己的这一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活动,对世界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我们如何教育幼儿提供了很大的启示。
一、蒙台梭利教育的基本观念
1.重视幼儿个性的发展和培养
在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中重视幼儿个性的发展和培养是其核心。蒙台梭利的“重视幼儿个性的发展和培养”的思想,首先是建立在对幼儿的爱和尊重的基础上。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在来自先天的、自发的、能动性的作用下,具有一种很强的、内在潜伏能力和继续发展的积极力量,在幼儿的心灵中有一种难以捉摸的东西,它是发展中隐藏着的模式,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因此,人的童年时期并不是单纯的向成年过渡的阶段,而是“人性的两极之一”,我们不应该将幼儿与大人视为人生过程相连的阶段,而应该视之为人生中两个不同的形态,两者同时进行,并且互相影响对方。在此基础上,她进一步提出,人类为了实现和平与和谐的理想,就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发掘幼儿“纯真、友爱”这些“人性伟大潜能”的发展之上。蒙台梭利对幼儿的爱和尊重,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启迪。
2.自由的教育理论
关于自由,蒙台梭利认为,自由是幼儿可以不受任何人的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强制与压抑,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活动,生命力自发性受到压迫的幼儿决不会展现他们原来的本性,这样教师就无法观察到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形。这里给幼儿的自由,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所以要将自由与放纵区别开来:她所强调的自由并不是放纵幼儿,让幼儿为所欲为,而是让幼儿按照自己身心发展的需要自由发展。蒙台梭利从不脱离纪律空谈自由,在她看来“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离的部分,就像一枚铜币的两面”。传统的教育往往把自由和纪律对立起来,把幼儿“钉”在固定的桌椅旁,表面看起来似乎很有秩序,而实质上靠说教和惩罚培养的纪律是十分不可靠的,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幼儿缺乏自信心,丧失个人尊严,甚至可能断送幼儿内在生命力的源泉。让幼儿在自发的活动中,发现自己的能力,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对完成“工作”的信心,这样,成就感、独立性、自信心培养起来了,完美的人格也就会逐渐形成。幼儿凭自己内在的满足喜悦来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此,良好的纪律和秩序就在自由的基础上自然产生了。
3.不教的教育
所谓“不教的教育”,就是指让幼儿自己教自己。蒙台梭利反对“填鸭式”的教学,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入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幼儿自发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幼儿自己可以选择能吸引他的工作,幼儿可以运用他的自由权和自主性,他能感受到学习中的愉悦和狂热,因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出自于自愿,而非强迫。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基础是幼儿对自然学习的喜爱,并培养他发展出持续一生的学习动机,使他的学习速度和自然成长的速度齐头并进,避免强迫他去做他还没有能力去做的工作。幼儿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的智力、精神和体格得到自然的发展,而不是把幼儿培养成为一般所说的学者。所以,我们在提供给幼儿适合于促进他的感觉发展的材料之后必须等待,让他的观察能力自然发展并达到自觉的程度,这正是教育者的艺术所在。
二、蒙台梭利教育观念对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启示
全面了解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内涵,借鉴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先进之处用于我国当前的幼教工作,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面前的任务。
1.教师对幼儿应进行细心的观察与合理性的指导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是处于主动地位的,教师则是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指导者。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应用我的方法教师教得少,而观察得多;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幼儿心理活动和他的身体的发展。”我们实际的教学中应树立这种观点:幼儿有自己的看法、观点,这种观点是非成人的,有时让人感到费解,为什么幼儿会有那样与成人不一样的看法,对于这些看法,教师有必要顺应幼儿的观点来从事教育活动,在幼儿已有的观点平台上教育与思考。
每位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都要努力扮演好观察者这一角色。因为只有通过观察,才能真正掌握每名幼儿的“不同水平”,因此,我们要切实提高观察水平。观察作为一种方法,要求教师既要掌握观察的技术,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和强烈的观察欲望。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去提高自身的观察水平,发挥观察为教育服务的功用,提高教育的质量。教师要学会敏锐地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行为,还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教育方法和策略,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锤炼与锻造自己的专业素养,学会敏锐地捕捉、分析、统整来自各方的信息,充分研读幼儿,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方式和策略实施教育。
2.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环境”是她的教学法中所必须强调的第一要件,是为了满足幼儿的需要及自我建构而设计的。环境材料都是由教师精心筹划和提供的,有幼儿按照实际生活的要求和规则操作的真实材料、实验器材和一系列教具。蒙台梭利教育在材料的提供上强调幼儿的需要,根据幼儿的不同认知水平投放材料,激发幼儿的内在需要,给予幼儿独立工作和获取经验的机会。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和使用它们,使智力、意志力和个性在材料的操作中得到发展。我国在环境材料的提供和投放上盲目性、随意性较大,在教具材料使用的永久性上也欠缺,因此,蒙台梭利在环境材料的提供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我们应以蒙氏理论中材料提供的原则和方法丰富我们的环境材料,使幼儿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得到提高,真正发挥环境的积极作用,强调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作用,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尤其是活动材料的投放,实现幼儿教育的目标。
同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软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作用,强调幼儿的发展是外部环境通过幼儿内在心理变化来实现的。正是幼儿教师、家长等“软环境”,促成了教具、教室、自然等“硬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内化。教师的作用及家长的文化素质是“软环境”的具体体现,教师及家长是幼儿心理发展和潜力激发的促进者、引导者,是造成幼儿发展差异的背景基础。蒙氏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她要求教师要有观察幼儿的兴趣和技能,在观察的同时记录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根据不同的发展水平给予不同指导,帮助其选用不同难度的教具,使幼儿在发展水平与教具的难易程度上找到结合点。蒙台梭利还指出:“正在实体化的幼儿是一个精神的胚胎,需要自己特殊的环境。这种环境充满着爱的退暇,有着丰富的营养。”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及家长不仅给予幼儿一个适合其身体发展的物质环境,更应营造一种使幼儿感到安全温暖的精神氛围。
3.注重教师对教育活动的反思
教师对信息的反思能影响到自身知识结构、教育教学理念的建构;教师对技术技能及方法的反思能影响到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对教育活动过程与结果的反思能影响到是否要调整教学行为的判断。反思的基础是自我认知和客观、正确的评价。评价是教师反思能否有成效的前提,教师有意无意地扩大自己的优点或者掩盖和缩小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只会使反思流于形式。教师的评价,尤其是教师的自我评价是教师反思的内在动力机制,培养教师的评价能力是培养教师反思的有效途径之一。一个具有良好素养的教师,应具有很强的评价调控能力,不仅能对信息、技术、技能、方法的要素进行评价,而且能综合多种评价,对所开展的教育活动过程与结果形成客观的认识,并根据评价结论重新反思活动要素,调整和驾驭活动过程。
蒙台梭利教育注重对幼儿的观察与观察结果的反思,在实践的基础上,反思幼儿的心理,探讨童年的秘密。而良好的反思意识能使教师主动地、有意识地去捕捉、获取有关的信息,经过甄别,将其融入自己的知识基础,使教师在评价判断时多一双眼睛、多一些参考。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尤其是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吸纳了国外一些优秀教育模式的优点。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蒙台梭利教育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将蒙台梭利教育引入中国时应该结合中国的实际做一些调整,这是一种保持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基本框架不变的非本质调整。蒙台梭利模式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传播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拒绝”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我们应该让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先从小面积的实验开始。因此,蒙台梭利教育进入中国需要以“本土化”的模式,需要结合中国的经济、文化特点进行“本土化”研究,取长补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合自己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田景正.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幼儿教育实验,学前教育研究[J].2000,(3).
[2]烨子.蒙特梭利与中国孩子的教育,新华出版社,2002.
[3]谢应琴.试论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在我国幼儿园中运用比较教育研究[J].2006,(3).
[4]尚云丽.蒙台梭利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启示.科教论坛[J].2007,(9).
1.1“后现代”的理解
后现代思想是基于工业社会而言的。西方将工业化社会定名为“现代社会”,进入到二十世纪中末期,资本主义工业化任务完成后,哲学界引发了工业社会的反思,主要是对工业社会中所存在的主流思想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研究,相对于现代社会而定名为“后现代思潮”。从社会阶段角度而言,当工业社会进入到后工业社会,也就是人类的文明进入到信息时代。此时,人的思维方式因信息技术对社会环境的改变而产生了新的思维模式,在哲学研究领域中被称为后现代思潮。如果说现代社会是注重物质和技术的社会,那么,后现代思维则更为注重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后现代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具有宽容性、多元性和开放性,其反思的目的不是发挥引导性作用以对事物以本质性认识,而是起到警醒的作用,以提醒人们对事物的复杂性以清醒的认识。
1.2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建立
后现代主义是哲学命题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后现代主义社会思潮更为注重对现代主义中所存在的错误思维倾向以反思,诸如现代社会中注重个人成就的追求,注重对物质财富的欲望,在后现代主义思维模式下进行反思,对现代社会中的不当行为提出质疑,并对其社会影响性予以警示。后现代主义作为这对于现代性思想以反思的思维流派,其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以多方位反思,主张在开放而宽容的人文环境下塑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民主化的社会氛围。中国是重视教育的国度,正所谓“科教兴国,教育先行”。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入,要使改革的实践模式发挥实效性,就要从时代的角度出发,从社会实践需要的角度出发制定改革方略。纵观中国的教育改革,主要是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以探究,进入到二十世纪70年代,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遭到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批判,使众多的研究学者开始对“后现代”理论以重视,并从哲学价值观的角度对课程教育以重新界定。按照新的理解,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对课程体系以重新构建,形成了教育新气象。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运用于幼儿园数学课程教学中,有利于幼儿园数学教学课程改革。幼儿园数学教育在整个的数学教育体系中属于是起始阶段,其对于幼儿园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运用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理解幼儿园数学课程教育的基本问题,可以针对目前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所面临的时代性挑战进行反思,并提供新的教学思维模式,对于幼儿园数学课程改革以启发。
2幼儿园数学教育中运用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必要性
2.1运用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是相对于现代教育观而言的,摆脱现代教育观中的功利性,将情感渗入其中,使教育思想不再受民族以及社会环境的限制,而是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思考当中,重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开展教学。数学是所有学科知识中的基础学科,幼儿园数学则是开发幼儿智慧,引导幼儿形成逻辑思维模式的基础阶段。幼儿园数学教师对幼儿开展数学教学,并不仅仅是教会幼儿对数的计算,而是激发幼儿提高对数的敏感性,使其对数的概念以足够重视,并指导幼儿对数学学习采取合理的步骤以化解数学难题。事实上,将运用后现代主义观反思幼儿园数字教学模式,就是训练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利用感性思维将自己想法展示出来,允许幼儿出现错误,并在错误中得到启示,以培养幼儿的个人能力。
2.2运用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培养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幼儿进行数学知识教育以传授数学基础知识为主,辅助以简单的数学计算。这种教育思维方式的初衷在于,对于幼儿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模式,对幼儿的数学思维以塑造,以避免幼儿在未来的成长中,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走弯路。比如,幼儿园数学教师教学生对“5”的认识。按照现代教学方法,主要采取引导的教学方式,将“5”的实物出示在幼儿面前,让幼儿产生直观的印象,然后,将“1”“2”“3”“4”的数字呈现出来,让幼儿从形状和大小上对于数字以区分,教师还可以将“5”涂上特殊的颜色,利用幼儿对颜色的敏感度深化对“5”的认识。这种数字教学方法具有操作性,幼儿对“5”有所认识,但是并不意味着对“5”的概念有所理解。因为幼儿教师虽然在数字教学中对幼儿进行了引导式教育,但是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到幼儿的想法,更不会对幼儿的思路以探究。幼儿的年龄小,对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会认定是对的,因此对教师的指导言听计从,而自身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惰性,使得幼儿在这种引导和爱护下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过多的服从而抹杀了好奇的天性。幼儿教师运用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开展数学教学,可以避免长时间的主动教学方式而产生的疲倦感,可以从幼儿的个性角度开展创新式数学教学,规避按照自认为正确的方法讲授,引导幼儿形成开放性思维,以促进幼儿的数学思维模式的个性化发展。
3按照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幼儿数学以界定
3.1幼儿数学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
数学自身尤其社会性发展历程,属于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对于幼儿而言,数学更具有工具性以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从幼儿教育的角度而言,数学是一门有着自身独特价值的学科,且在社会领域中规律性呈现。比如,在英国的幼儿数学教育中,更为强调数学与生活内容的关系,在尊重数学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同时,还要将从生活的角度对幼儿以数学知识引导,并将数学知识向其他的幼儿学科中渗透。中国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对于幼儿数学的独立性地位以强调,却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科学教育,而忽视了数学在多学科中的渗透,影响了数学知识的多元化展开,妨碍了幼儿数学在生活领域中的运用,同时还不利于幼儿教育的整合。
3.2幼儿数学教育具有知识传承性
幼儿几乎没有生活经验,数学是建立知识与生活的桥梁,而且,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从生活经验的角度展开,不仅可以深化幼儿对生活内容的了解,而且还提升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比如,以组织幼儿“开商店”的游戏形式开展幼儿数学的“分类”教学,同时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数学加减运算能力。在商店中有各种幼儿喜欢的玩具,包括娃娃、各种动物、拼图等等。幼儿在游戏中需要将各种“商品”归类,放在指定的位置。并将每一类商品都确定价钱,写在标签上。当有小朋友前来购物的时候,就要进行数学计算,由此而培养了幼儿数学综合能力。对于小朋友们所“买”来的动物,幼儿数学教师可以让小朋友们按照大小将“动物们”排好队。幼儿们就会自觉抱着自己的玩具走到一起商量,然后一般说出玩具的动物名称,一般按照大小将所有的玩具排好队。这种幼儿数学训练可以培养幼儿对顺序的敏感度。这种数学教育方式发挥了幼儿对于数学的主动性学习,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并不是机械地按照教师的指挥完成学习任务,而是不断地反思自己对数学的知识的认识,使幼儿在互动过程中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后现代主义强调在幼儿教育中注重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并培养幼儿的反思能力。将幼儿数学教学与生活建立起必然的联系,实现知识的直接传承。
4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幼儿数学教育的启示
基于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于幼儿展开数学教育,要发挥数学的实践性价值,就要注重幼儿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并着力于提升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4.1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注重民主化
从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出发开展幼儿数学教学,要引导幼儿提升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从“要我学”改为“我想学”。幼儿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中,可以从幼儿的个性角度出发,将数学知识以故事的形式展开。比如,让小朋友用直角的三角尺画直角三角形,有的小朋友就会将三角尺直接放在之上,沿着三角尺的边画出来。当小朋友画完之后,数学教师可以让小朋友在教室内寻找三角形,并说出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当课堂氛围被带动起来之后,教师可以讲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的故事。此时幼儿数学教师的教学目的并不是“勾股定理”教学,而是对数在生活中的认识。“勾股定理”是毕达哥拉斯在地砖上发现的。在一次宴会上,当人们都在吃饭的时候,毕达哥拉斯发现地面是由等同的正方形地砖铺成。逐渐地,以他的数学思维就发现了地砖的规律,即三块地砖的面积和四块地砖的面积刚好等于52。当幼儿听到这里后,就会对各种正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极为敏感,并主动地探索其中所存在的规律。对于小朋友的每一个新发现,教师都要给予表扬,由此而让小学生明白数学存在于生活中。
4.2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注重创造性思维培养
幼儿的思维能力是从感性出发,所运用的使发散性思维。幼儿数学教学所注重的是逻辑思维训练,以培养幼儿对于身边事物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让小朋友观察地上太阳光照耀下的影子,用玩具所处影子所在位置的记号,然后认真观察影子的变化,小朋友就会发现影子是移动的。然后再让小朋友测量自己的身高和影子的长度,小朋友就会发现自己影子的长度也会有所变化。此时,教师就可以讲解太阳自西向运转,使得影子也产生不同角度的变化。由此而运用自然规律引导小朋友对角度的理解,并提升幼儿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论
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提出: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学生、理想的校长和理想的家长。现在我针对师德,结合自己读完这本书的感受,谈谈对理想的教师要具备的师德的看法。
一、理想的幼儿教师要具有爱心,能够像父母一样关爱幼儿
幼儿是稚嫩的特殊群体,需要成人给予特殊的照料。无论是教育还是养育,都要从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以积极的态度和正面教育的方式引导他们幸福成长。教育者特别要从儿童的角度来理解儿童,与儿童形成积极的情感关系。虽然,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我国幼儿教育界多年来一直倡导和实践的理念,但长久以来,我国幼儿教师对幼儿更多地是生活上的养护和照顾,以“准成人”的标准要求幼儿,以“管教”的身份出现在幼儿面前,在活动中一味强调常规和纪律,忽视幼儿的情感需求和身心特点,使一些儿童的身心受到了伤害。
事件一:午睡起床,3岁的芳芳想妈妈了,眼泪汪汪地问老师:“老师:,我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呀?” “你表现好,你妈妈下班就来接你了。”老师简单地回答。“我妈妈到底什么时候来接我呀?”芳芳带着哭腔又追问了一句。“再哭!再哭!我就不叫你妈妈来接你了!”老师不耐烦了,训斥了芳芳。芳芳不再问了, 也不敢哭了,心神不安地坐在位子上。过了一会儿, 她趁老师不注意,悄悄地走到见习的大学生身边,担心地问:“老师,我妈妈还会不会来接我?” “会的, 你妈妈一定会来接你的。” 大学生同情地安慰着她,芳芳有些放心地回到座位上。 过了一会儿, 芳芳又悄悄地到大学生身边问同样的话。整整一下午,芳芳无心投入活动,在惶恐中,在询问中,在期盼中度过。
反思:事件一中教师的言行是极不适当的。也许该教师认为自己开始时给了芳芳耐心的劝说,但是“表现好”对三岁的芳芳来说是极为抽象的,三岁幼儿的思维和语言理解水平较低,特别是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她可能不清楚什么是“表现好” ,一定会很迷惑而再三追问。教师只是从自己的角度简单地制止了孩子 的哭闹,她不耐烦的回答和随意恐吓使这个孩子一下午都生活在惶恐不安中。这位教师完全没有意识到儿童的情绪变化和情感受伤。她缺乏敏感的观察儿童的能力,也想不到自己随口说出的话语使这个孩子多么恐惧,从而也没有在小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她母亲般的关怀。
二、理想的幼儿教师要具有责任感,开展规范性的幼儿教育活动
幼儿教育是一种规范性的活动,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科学地根据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为幼儿一生发展打下基础。
可是,为什么我们会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看到这样那样的不规范的行为?究其原因,这与我国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准有关。一些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娴熟,唱、跳、弹、画样样是能手,但是专业理论素养欠缺,教育活动不够规范,非理性活动所占比重极大。当他们与幼儿共处时,心情和情绪起了很大的影响,情绪好时,能够对儿童保持爱心和关爱;情绪不好时就毫无遮拦地在幼面前宣泄。此时他们的举止会对儿童的成长与发展造成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事件二:活动时,男教师教给5岁的男孩子武术动作,孩子们雀跃起来。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孩子们却雀跃不起来了。原来抱拳谢场的动作,教师在面对儿童示范时,儿童大多模仿成相反的动作。教师后来改变了两手的位置,还有一些孩子分不清楚。教师不耐烦了,开始责怪孩子的模仿能力差,并提出要求:“必须是吃饭时拿勺子的手放在不拿勺子的手上,听懂了吗?”孩子们一直在紧张中分辨着,并担心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但还有一个孩子很自信地保持着相反的动作,老师走过去粗暴地揪住他的耳朵,说:“看看,大家都看看,全班就你一个人做错了,中午想不想吃饭了!”这个孩子很害怕很委屈地改变了两手的位置。
反思:事件二中武术教学本来可以成为一个使儿童兴趣盎然、激情投入的活动,但是由于教师的非专业指导方法和注重结果的观念,破坏了活动原本的教育学意向。教师的示范没有考虑到儿童学习的特点,正、反方向的两次示范混淆了一些孩子的认识;以“拿勺子”的手来指示和要求儿童是自身思维定势的不规范指示;训斥恐吓使儿童人人自危;最后对儿童的体罚更是完全不顾及教育者的身份和责任的表现。其实教师完全可以采取让儿童讨论、体验的方式积极地解决问题。使儿童在自主性得到发挥的过程中,不但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还享受到活动的乐趣。
三、理想的幼儿教师要具有耐心,循循善诱
事件三:排练“六一”儿童节节目,教师训斥那位做不好“跑”的动作的幼儿:“你怎么这么笨!跑和跳都分不清, 就这你妈还说你会跳舞呢!到后排去算了,找个灵性的到前面来!”说着就把幼儿推到后排。一个幼儿穿着漂亮的新裙子,教师要求她做跪下的动作,她犹豫着不肯,教师就用力把她按倒在地:“让你跪下你怎么就不跪呢!”当天排练了一个多小时,教师完全不考虑幼儿的身心特点,两名幼儿都以伤心哭泣收场。
力
【中图分类号】 G61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4―0029―01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在幼儿园里当班主任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幼儿园里孩子的群体生活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那么,作为一名带班教师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就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要能组织好孩子的教育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会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一、建立良好班级常规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必须有良好的常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老师仅仅只热爱他的学生,而没有良好的班级常规,没有教育、引导,班级就会像一盘散沙,各类活动就不能顺利开展。
1. 常规教育要日常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良好的常规也是要从幼儿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即从细小处开始,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做起。这里提到的常规其实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了生活常规、学习常规,而生活常规隐含了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集体规则意识的培养等等,学习常规包括看书、翻书、专心听讲、举手发言、认真倾听、耐心等待等好习惯,教师要根据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有内容、有计划地开展常规教育的工作。
2. 班级常规建立的方法。首先,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老师以身作则非常重要。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幼儿来说处处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例如,要求幼儿坐端正,老师自己就不能翘腿;要求幼儿专心听讲,老师在上课时就必须全力以赴,充分做好准备,决不能漫不经心,找东找西。总之,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二、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终身学习系统的构建、完善。教育学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因此,新形势下管理者既是孩子的引路人,也是终身学习的主体之一。因为,没有教师的学习提高,教育工作不能正确地进行,教育质量也难以保证。想让孩子有一瓶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教师要勤于向书本学习、勤于向孩子学习、勤于向专家和家长们学习。其次,我们要善于观察,向经验学习。幼儿本身就是一本生动的书,每天呈现给我们一幅幅活泼的画。我们对这本书要认真地"看",仔细地"读",深入地研究分析。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善于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观察,及时记录,遇到问题时能积极思考、分析应对,以积累更多好的经验。最后,我们要善于总结,在反思中提升。在认识、观念调整之后,管理行为过程中的反思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对自己的工作不断总结、不断反思。
三、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1. 作为班主任,要想好如何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幼儿园的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孩子的发展。如我们通过“家长开放日”“六一文艺演出”“亲子游戏”“家园联系栏”等,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表现和进步,了解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付出,从而在感情上接纳老师,在行动上真正与老师要求保持一致。让家长和教师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中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鼓励。
2. 作为班主任,应该主动与家长交流沟通,对孩子教育内容上尽可能地达到一致看法。
新学期又开学了,因为本学期比较特殊,我是插班进入中三班的,对班中的实际情况并不是很了解。于是,在进班前,我与徐老师、阿姨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和沟通,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以及家长的配合情况,为了更好的进行本期个人工作,制定计划如下:
一、班级常规管理
存在的问题:
1、中班幼儿通过一年半的学习、生活自我服务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我与孩子们接触了一两个星期,感觉幼儿的学习倾听习惯比较差,幼儿之间的交往还不够,上学放学的礼貌都有待于提高。
2、户外体锻、散步幼儿比较自由散漫,做操没有力气。
3、幼儿上学普遍很晚。
解决的措施:
1、首先,每次活动前都要对幼儿提出相应的要求,让他们知道规则。如果幼儿表现好的要给予表扬,其次,没有达到的要求,或故意捣乱的幼儿要适当进行批评,从而来形成好的班级氛围。组织幼儿参观同年级幼儿的活动,给予幼儿观察和学习,.
2、根据班内幼儿表现情况每周评选一次"进步奖"(好孩子)。
3、做好家长宣传工作,通过家园配合,让幼儿形成家园一致的生活、学习习惯,提醒家长不要太晚来学校。
4、自己编排好适合幼儿的和律动,自己做操时注意动作的规范。
二、班级环境创设
存在的问题:
1、由于班级教室较小,环境创设的场地不够宽敞,动静区域的划分还不够合理、明显。
2、班中的挂饰、主题墙的色彩不够统一。
3、教师做得游戏成品比较多、半成品比较少;虽然美观、可持续利用率低。
4、玩教具不够丰富。
解决措施:
通过与徐老师的沟通,在每一个主题开始时,老师、孩子、家长都会一起收集资料,我们会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把收集的部分资料布置在主题墙上。
1、对于场地的不合理分配,在这学期我要经常和徐老师探讨和学习,其次再向其他班级的老师进行学习,参观、借鉴,怎么样能够把动静区域分开,让幼儿安静的快乐的游戏。
2、班中设计出主色调,不管是主题墙、区域、吊饰都以绿色为主(春天到了,绿色有生命,生机盎然)其他色作为配色,形成统一风格。
3、在活动中,我们也会把孩子的作品,如剪纸、绘画、折纸等布置在主题上。其次,我会努力和孩子一起制作,争取从孩子的活动中获取题材。加强幼儿参与的同时,也要考虑的墙饰的美观,老师对主题墙版块的设计和适当的修饰。
4、通过学习制作适当的玩教具,制作时不仅要美观而且要实用,数量也要够。
三、家园联系方面:
存在的问题:
1、由于我是本班的新老师,家长对于我的了解不多,我对家长也不够。
2、家长园地上的内容不够新颖。
3、与个别"特殊幼儿"家长的沟通的方式方法。
解决措施:
1、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来园放学要热情接待,其次,我要及时反馈幼儿在园情况,并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
2、多看书、多学习新的东西、能与家长进行多方面的沟通,来了解家长感兴趣和想要的东西。
3、对于"特殊幼儿"(包括身体不好的、比较的调皮的),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做到耐心倾听家长的要求,精心照料的孩子的生活。
四、备课、上课
存在的问题:
1、备课的效率以及内容质量不高。
2、活动时的教学形式不够创新,语言不够精明。
解决的措施:
1、认真备课、提高备课效率和质量。(写出重难点)对于自己的语言领域,更要加深探究。到不懂得地方有困难的地方需要虚心的请教。其次,及时写好课后反思和游戏反思,内容要真实,可写如何观察幼儿、如何指导幼儿、如何评价幼儿等。
2、活动要敢于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新,多看优秀教案,多听优秀老师的课,多看优秀的视屏。
3、青年教师随堂课(准备好教具);积极上好汇报课,课前要磨课,并与师傅探讨。
五、技能、笔耕方面
1、每天都要坚持练习弹琴,积极参加教师基本功比赛。
2、认真整理优质教案、外出听课的汇报课或教研课,及时反思和学习。
3、每月认真写好教育随笔以及教育心得,并及时发表在自己的教育博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