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服务的运作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模式;专业社会工作;政府
“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模式是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比较典型的政策之一。该项目是指在一个街道派驻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旨在推动街道或社区的专业社会服务,引导并提升基层社区的社会服务专业水平。这是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一种工作创新模式,全国许多地方政府都采用了这种模式以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质量,比如深圳、北京等社会工作开展较好的城市。本研究即就北京市“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项目开展的情况进行重点探讨,并立足于专业社会工作的角度对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进行一定的反思,以探寻政府主导下的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
1 “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的功能
1.1 政府层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
近些年,政府主导社区服务模式的弊端不断显现,严重阻碍社区建设的进程,必须解决社区建设中存在的资源短缺、服务低效、缺乏个性化、专业性不强等问题。政府购买服务作为社会服务主体多元化的实践,是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有益探索,而政府购买服务有利于社区服务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更有利于社区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
“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作为北京市一种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表面上是政府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向街道或社区增添一名社会服务人员,但是这名社工通过运用专业方法,对于提高社区或者居委会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性和效率是有明显帮助的。同时,“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模式能够使得政府减少在街道或社区专门设置人员的数量,从而降低政府运行成本。而政府将专业性很强的社会服务转移给专门从事社会服务的专业机构,不仅避免了政府服务质量低的问题,还能使政府通过职能分解、转移、委托和授权,从社会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社会服务政策的制定者、购买者和监督者。
1.2 专业层面:推动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专业社会工作在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预防社会冲突、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有助于弥补“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发展与政府职能的转变,凭借这些优势,专业社会工作成为了现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使得专业社会工作者得以有机会进入我国社会服务与管理活动的主要领域,将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以及科学的社会服务与管理方法灌注其中,改善了传统的社会服务手法在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服务需求问题时难以奏效的境况,取得了街道办事处的认可、信任与支持;并且承接政府购买社区服务能在社区中开展服务时获得了“合法性”的身份,从而更有利于专业社会工作在群众中获得广泛的认可。
2 “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的提供机制
2.1 服务领域、服务对象
从政府政策扶持、社会认知度的角度来说,北京市重视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并将社区作为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平台。同时,随着社区工作者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和社会工作服务在社区的开展,社会工作在社区层面获得了相较于其他服务领域更高的社会认知度。在这种背景之下,社区便成为了“一街一社工”项目的主要领域。“一街一社工”作为一项社区服务项目,其服务对象非常广泛,包括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贫困者、流动人口等弱势群体,同时也涵盖本社区全体居民。
2.2 项目化运作机制
“项目化”是指社会服务以项目的方式运行,并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来运作服务。具体到北京市“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项目而言,先是由专业社工机构向政府申请该项目,在获得政府购买之后向街道派驻专业社工,政府每年向每个社工岗位提供3万元的资金,这些资金再由机构付给社工。而这些派驻到街道或社区的专业社工将被分配到街道的具体科室,如民事科,社建科等,由这些部门分配具体的工作。实际上,被分配到具体部门的社工在从事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服务活动之外,也要承担一定的行政事务。社工可以向上级部门申请进行社区服务活动,再由上级部门进行评估审批;社工所在的专业社工机构会负责向社工定期提供专业督导,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总结,以及该社工平时的出勤、工作表现、举行的活动等进行考核。这样便形成了“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一个完整的运作模式。
3 “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的存在的问题
3.1 政策制度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北京市政府虽已制定了“一街一社工”的购买岗位的政策,但是每个社工的岗位津贴仅为3万元,而机构要正常运行还需要从中抽出一定的运行经费,这就直接导致社工的薪酬待遇过低,难以留住人才。一个街道只有一个社工岗位,导致专业社工从事专业活动缺乏支持,并且如果下一年换了一个社工,很难保证前后工作的持续性。加之派驻街道的社工行政事务较多,难以组织专业的社会服务活动。由于政府购买“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契约的期限通常是一年,这就意味着项目可能在到期之后会终止,不能持续进行。这就必然造成社区服务的短期化、碎片化和形式化,从而影响社会工作专业性的发挥,削弱项目的效果,最终不利于项目的继续开展。
3.2 外部环境的制约
“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项目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其派驻到街道或社区的社工在接触公众、政府部门以及服务对象时,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首先是社会整体氛围的不理解、不支持。由于我国社会工作处于发展初期,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的作用普遍存在认识不清、了解不够、支持不力等问题,导致公众对社会工作这一行业的职业地位评价较低,信任度不高,导致社工在社区中开展社会服务时经常处于被动局面。其次,社工的专业性得不到发挥。政府和街道把社区工作者等同于社工,常常把专业社会工作者与传统的社区工作人员混为一谈,街道或居委会向社工派发的行政性事务便占大多数,使得社工组织专业活动的时间较少,限制了社工专业性的发挥。
3.3 专业社工机构内部制约
承接“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的专业机构对派驻出的社工承担着督导义务。虽然大多数承接“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的专业机构确实定期对其社工进行督导,但是督导形式过于单一,督导反馈较少,除了对社工进行项目策划及实施的督导以外,还应该更多地重视对社工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并且,同一个机构派出的社工之间也缺乏沟通。不管是“一街一社工”项目的社工之间,还是不同项目的社工之间,都存在缺乏沟通问题,同一机构的社工之间缺乏沟通,不仅影响机构内部的凝聚力,也会对机构提升项目服务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4 政府主导下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前景与策略
4.1 完善政策制度环境,增强项目的持续性
如“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项目这样的政府购买服务,虽然向每个派驻社工提供一年3万元的项目津贴,但这种薪资水平较低,导致北京市社工岗位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政府可针对这个问题尽量提高项目津贴,增强社工岗位的吸引力。政府还应完善协议上社工从事服务工作的相关规定,让专业社工尽量避免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事务,并让其有更多时间与空间去发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在提升社会服务品质上的优势。与此同时,政府可以根据街道或社区特定的社会服务情况,制定相应的项目服务任务与期限,并健全社会服务项目的评估、考核和监督标准体系,以保障项目运作的持续性,避免购买服务资金的不合理浪费,也有助于保证项目的质量。
4.2 优化外部主体环境,强化专业的自主性
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有赖于与外部主体环境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与支持,同时在政府主导下,尽量保持自身的专业自主性,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专业社会工作发挥其在社会服务与管理中的作用。
政府向专业社工机构购买社会服务,是想通过将专业社会工作引入到基层社会服务与管理层面,使得社区层面的社会服务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以提升社区社会服务水平。然而在“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项目中,派驻社区的社工由于受到政府行政事务的掣肘,独立开展专业服务的机会不多。使得“一街一社工”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政府应更多在购买协议上对派驻社工的工作进行限定,将街道或社区中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任务更多的交予专业社工。这样才能使专业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减少服务资源的浪费。政府不应将社工当作一般行政人员,这样会削弱政府购买服务的意义,应在此基础上赋予专业社工更多的自,让他们能真正地发现社区需求以提供专业服务,真正发挥专业社会工作改善传统社会服务方式的优势。此外,派驻社工也应根据所在社区的具体情况,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请社会服务,以发挥社会工作专业在资源链接上的优势。
4.3 改善机构内部环境,提高机构的支持力
承接“一街一社工”政府购买项目的专业社工机构,应建立、健全机构社工督导的规章制度,使外派社工的专业督导能够有章可循,进而形成一套完善的社工督导机制。机构要不断加强督导能力的培训教育,提升督导能力,通过聘请和培养优秀的社工督导可以给外派社工更多的专业和心理支持。同时,还应注重机构内部社工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机构可以定时举行社工经验座谈会和员工联谊会,通过相同项目甚或不同项目的社工之间的经验交流,以提升各自的专业技能。
5 结语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是当今政府主导下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专业社会工作如何保持自身的专业自主性,并在此基础上如何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这是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北京市“一街一社工”社区服务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以探索这个问题。在政府主导之下,“一街一社工”项目对社会工作专业性的挑战不仅仅涉及派驻社工,还涉及其背后的专业社工机构。在面对专业社工可能被行政化的情况下,社工、机构甚至政府,应该敏锐地发现背后的问题,并引起足够的重视。相信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初衷之下,社工可以获得更多的专业自,不仅能保证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也能不断提高政府治下的社区社会服务与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浦劬,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侯玲.论社区工作三大模式在我国的适应性[J].社会工作,2009(11).
社区生活共同体实现多方共赢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桃源居社区探索出以“十个统一”为特色的社区生活共同体。
区域界定和功能的统一。建设社区生活共同体的前提是社区要有统一的地域范围和功能定位。有了一定地域范围,还要有准确的社区功能定位。桃源居社区成立十多年来,不断增强社区功能,确立了“以商业为龙头、以教育为中心、以环境为依托、以文化为内涵”的发展思路,形成了集居住区、教育区、商贸区、旅游区四个功能区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
规划平衡与开发的统一。规划平衡,就是在社区功能定位准确的基础上,公建设施的指标体系在规划上力求平衡,兼顾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合理配置资源,体现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统一,确保社区秩序健康、持续和协调发展。
政府主导与企业管理的统一。桃源居社区公建设施营运机制的建立,完全由政府主导。分清职责后,政府又把自己所有的公建产权,以契约方式委托开发商统一经营管理。党政机构履行对社区的领导和监督职能。桃源居社区党委、社区工作站、社区发展服务中心、物业公司、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相继成立,形成完善的社区组织体系。
物业管理与业委会利益的统一。在桃源居,物业管理公司主要扮演社区服务的参与者和组织者、社区业主决策的执行者,以及政府和企业对开发商的监督者职能。同时,社区还建立了物业管理与业委会的统一服务监督机制,使全体业主在同一个业主公约下共同参与社区建设。
社区组织管理与居民自治的统一。桃源居社区建有老人艺术团、少儿艺术团等十余支文艺组织,这些组织在倡导社区文明与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群体意识和家园意识。
人居环境与商业环境和谐统一。开发商在参与社区公建营运的过程中,坚持效益与公益相统一的原则,把部分营利反馈社区公益事业,建立良好人居环境与商业环境相统一的社区一体化机制。
社区企业化运作与社区服务型供给的统一。由社区基金会为社区企业注入社区资本,交由社区服务中心来发展社区经济。社区组织架构中,社区党委为最高行政机构,社区理事会为最高决策管理机构,实现了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有效对接。
社区福利与民生需求的统一。社区就业是社区民生之本,是社区福利的重要体现。社区借鉴国外社区管理和社区福利保障经验,建立了社区失业再就业保障体系,优先解决和保障社区居民就业。
社区公约下的业利与义务的统一。为了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业主共建家园活动中,桃源居首创社区义工与社区银行机制,拥有我国第一张“银社一卡通”――“桃源人家”会员卡。这是一张桃源人的身份卡,也是一张义工、社工共有的银行卡,通过该卡以社区公约契约形式,把全体居民的社区权利、义务统一起来。
社区服务模式与社区发展的统一。在社区开发初期,按照产权归政府,管理归企业,由企业代替政府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按照这样的营运模式,政府拿出部分国家与集体资产,开发商拿出部分企业资产,形成较为雄厚的共有资产,在此基础上成立社区发展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社区公共服务。
“十个统一”为特色的社区生活共同体,使桃源居社区变得富裕而和谐。多年来,桃源居社区先后荣获联合国“全球理想人居社区”、“国际花园社区”、“全球商业示范社区奖”等荣誉,并被中央12部委授予平安家庭、健康社区、绿色社区、学习型社区及中国人居社区范例奖,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和谐红旗社区”称号,实现了政府、开发商和居民多方“共赢”。
5万人共建共享社区服务与福利
社区资本与资产富有,社区的公共服务就会不断完善,社区自身的福利就会越来越好。桃源居模式的核心,在于健全的社区公共服务体制与公共福利体系。
以一体化和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带动,桃源居社区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居民自治、各司其责”的社区公共管理服务模式,近5万名社区居民在同一个社区公约下,共享社区发展的福利和成果。
首先,社区依据“政府支持我支持、政府奖励我奖励”的原则,为积极参与社区共建家园的义工和社工设立奖励机制;其次,社区开发商将捐赠给社区的资金与一些公共设施用于公益性和福利,创建社区资本与资产,社区服务中心在开展社区公益事业与公共服务运作中,催生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再次,社区的公共服务由过去的政府大包大揽,逐步转变为政府公共服务、企业市场服务与社区民间组织、慈善救助机构服务融为一体,共同支撑的发展道路。
在这些非政府组织中,桃源居社区发展服务中心是一个动力强劲的“引擎”,它是桃源居社区在深圳首创的非营利性社区经济发展组织,是整个桃源居社区公建设施的运营机构。该中心是为达成社区公益性与福利性目的,成立的非盈利组织机构,收入全部用于社区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的发展;社区服务中心职能与运作模式的设立既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又结合中国社区实情。桃源居社区公共服务组织实行紧密型的管理,即:把社区生活共同体作为一个实体企业,管理和协调若干社区民间组织,共同为社区提供服务。社区服务中心的收入负责平衡若干社区团体经费。
目前,桃源居社区服务中心已有社区资本近1000万元,社区资产近千平方米约2000多万元,社区经营组织七八个。根据发展计划,每年收益大约是300万元,各种民间组织日常办公费用部分占1/3;1/3由中心按特定社区服务组织的发展计划拨付其经营费用;剩余1/3的收入,用于社区资产积累长远发展基金。
亿元基金保障社区体系长效运行
2009年,*区民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提醒您:请根据实际修改)五中全精神,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按照“改革、创新、求实、发展”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和谐社会建设,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夯实工作基础,解决薄弱环节,不断开拓我区民政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和谐*作出新贡献。一、社会保障工作1、积极推进医疗救助制度和救助管理工作的创新。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加大低保对象医疗救助制度创新力度。构建不分病种,门诊与住院救助相结合、突出即时救助、救助对象全员覆盖的困难居民基本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医疗救助水平。以体系建设、规范管理为着力点,加大救助管理工作创新力度。构建以区站为中心、街道为辐射、社区为联络的管理体系,保证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救助。2、积极推进慈善事业机制的创新。以动员社会参与为着力点,加大慈善事业机制创新力度。弘扬慈善理念,积极构建政府推动、民间实施、社会联动的慈善事业发展格局,吸引更多公民、企业参与慈善事业。规范慈善救助制度,健全慈善募捐长效机制,提高慈善公信度。打造慈善救助项目精品,加强基层慈善组织建设,扩大义工队伍,完善区、街、社区慈善工作网络。3、着力实现养老福利服务工作新突破。以健全落实政策、加快社会发展为突破口,全面提高社会福利服务水平。以开展“敬老行动”为契机,以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为载体,加快*区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加大对养老机构“民办公助”力度,落实民办福利机构床位补贴办法。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老年福利服务机构,完善落实特困老人货币化政策,构建以货币化养老服务为主导、多种养老服务形式并存的养老服务模式,为我区600户特困老人提供养老服务。二、社区建设工作1、突出一个目标。不断加强对构建*区和谐社区建设的
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与研究,吸收有关专家、外地区和谐社区建设的观点、经验,广泛征求街道、社区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开拓思路,大胆创新,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营造一个社区单位、居民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区建设的自然氛围。2、强化三个平台。一是进一步强化社区硬件功能体系建设平台、进一步强化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平台、进一步强化社区电子信息化建设平台。在社区硬件基本完成400平方米的基础上,继续优化社区内部硬件设施的配置,加大对社区办公设备的升级、改造,使社区的功能更合理,配备更科学,为居民和辖区单位提供高效的社区服务。二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管理,理顺社区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稳定工作情绪;加强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深入开展社区工作一口清活动,架设社区与居民沟通的桥梁,提升社区工作人员工作能力;进一步强化社区双评议工作,将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至于居民和单位的监督之下,推进民主,践行社会公平。三是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社区工作与服务中,大力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化技术在工作中的使用,并逐步扩大范围;培养锻炼社区信息工作人员,使每个社区干部明白,会用现代信息技术。年内要达到街属社区的局域网建设,推行oa办公系统,为逐步实现区、街、社区的三级网络办公奠定基础,推动社区建设的现代化。3、延伸两个手段。社区活动组织、活动向楼院延伸。社区文化、科普宣传向楼院、楼道延伸。4、建立一个基金。建立区财政主投资,社会融资的社区服务发展基金,为社区服务市场化,社会公共服务社会化,社区志愿者服务健康化,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5、推进四个发展。大力推进社区服务市场化发展进程;大力推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社会化进程;大力推进社区志愿者服务健康化发展进程;大力推进社区民间组织在社区服务工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我区业已形成的社区服务市场化四种运作模式,加强社区内的中介组织,服务性单位有计划地引进工作,有针对性引入市场运作机制,稳步推进中介组织经营社区部分硬件服务设施,推进社区服务工作健康发展。稳步推进政府出资、社会融资,社区中介组织实施,社区监督的社区服务运行机制,逐步推进社区服务的市场化,建立社区服务运行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发展进程。一是发挥好街道、社区硬件设施功能,推行一室多用,一厅多能;提高社区硬件服务设施对外开放时间,进一步明确每日活动内容,并通过有效途径向居民公开。二是
通过宣传和政策、资金支持,推进社区单位、组织的公共服务设施向居民开放,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通过无偿、抵偿、有偿的方式开放,保护好单位、组织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开放的积极性。三是加强物业小区、社区内的市外健身广场、健身路径的管理与维护,提高市外健身设施的利用率;进一步加强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坚持五个拉动,即社区形象地位提高,拉动居民的社区感知;政府权力的下移,拉动居民的社区认知;社区工作与服务的开展,拉动居民的社区熟知;社区模范人士行动,拉动居民的社区参与。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区社区志愿者奖励办法》,通过公示、表彰、累进计分获得再服务的机会来保护社区志愿者的积极性。一是社区定期公示社区志愿者累计服务情况。二是街道定期召开社区志愿者表彰会。三是对社区志愿者服务实行累进积分制,凡累进积分达一定时间的,将获得一定的奖励或再服务。三、优抚双拥工作1、继续完善和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2009年的优抚和双拥工作,要认真落实中央六中全会《决定》中的“完善优抚安置政策,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等要求,更好地为优抚对象服务、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要积极推进各项优抚安置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切实保障广大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和作用,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优势和作用,协调辖区内企事业单位、机关、党政干部与特困优抚对象建立帮扶对子,为他们解决好生活上的特殊困难,使他们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确保重点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与社会生活水平同步增长,让特困优抚对象更多更好地享受我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2、推动双拥工作向基层延伸。要以省“双拥模范区”命名表彰为契机,进一步营造拥军优属的浓厚氛围,并推动我区双拥工作向基层延伸。要调整和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确保双拥工作领导不断档,加大工作指导力度,定期检查督导,使社区双拥工作始终贯穿于社区居委会整体工作之中;要进一步规范社区双拥工作机制,建立规范的社区双拥工作制度,提高辖区居民拥军优属意识,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双拥共建活动中来;要精心设计双拥活动载体,在全区各个社区开展以“五依托、五促进”为主内容的军民共建活动。即:依托社区组织,促进基层双拥组织建设;依托社区文化促进基层双拥宣传和国防教育;依托社区现代化的硬件设施,促进军民共建活动;依托社区卫生,促进优
抚对象医疗条件的改善;依托社区治安,促进军警民联防联治。继续在全区开展争创“双拥模范社区”活动,表彰、宣传基层双拥典型,激励辖区群众和部队官兵做好双拥工作的积极性,为建设和谐*、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四、社会事务管理工作1、积极推进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创新。一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做好2009年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审批、登记、颁证工作及全区26个社团、14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和年检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做好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工作,结合*区的实际情况,以培育发展、规范管理为着力点,大力促进行业性、公益性、服务性民间组织发展,保持民间组织15%的年增长率,重点推进社区民间组织的登记,在发挥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上下工夫。二是以民间组织能力建设为重点,做好民间组织负责人和具体工作人员的相关法律政策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加强民间组织典型的培养,促进民间组织管理工作上新台阶。三是深入开展“民间组织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发挥各类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政府指导、社会参与、独立运作的民间组织综合评估机制。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及时有效查处民间组织违法行为和非法民间组织,维护社会稳定。2、民族宗教工作进社区有突破。以宗教管理工作进社区为突破,重点做好防渗透和非法宗教场所清理。严格贯彻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街道宗教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协助街道建立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和畅通的信息网络以及宗教事务管理的各项制度,并在现有的基础上抓好、抓实。协调统战部、*局、安全局等部门定期召开街道、社区专干的业务培训和宗教情况通报会,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新思路,通过深入街道社区调研掌握一手资料和信息确保民族宗教工作的稳定。3、老龄问题研究和维权工作有创新。在认真贯彻、落实及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基础上重点对全区6万余名60岁以上老龄群体出现的热点、重点问题和普遍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探讨性工作。充分发挥“*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法律工作援助站”的作用,积极做好老年人的维权工作,确保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4、地名公共服务工作有新进展。以规范建设、完善服务为突破口,按计划和要求稳步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深化地名改革,继续推进地名设标工作和地名(含地名编号,下同)名称标准化,不断拓展地名信息化服务,全面提高地名公共服务水平。
**区位于**市的中心城区,有5个街道、33个社区,社区居民68663户225873人,低保户6996户17159人,近年来,随着我区企业改制和城市拆迁等现象的出现,还产生了一部分低保边缘户。目前,**区建立了27个社区慈善爱心超市,从事爱心超市的工作人员50余名。
一、社区慈善爱心超市的作用
1、社区慈善爱心超市丰富和完善了社会捐助制度。通过慈善超市这个平台,让捐助者更直观地看到捐助效果,扩大了社会捐助参与面,激发了人们扶贫帮困的热情。
2、社区慈善爱心超市为城区贫困群众搭建了一个新的救助平台。超市通过人性化的运作模式,切实体现了民政部门“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对完善社区救助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社区慈善爱心超市物资来源途径及运作模式
1、社区慈善爱心超市物资来源途径。慈善爱心超市物资来源,归纳起来有“五个一点”:一是社区每年不定期组织辖区内个私企业老板募捐一点;二是社区居委会出资购买一点;三是社区居民捐献一点;四是辖区内共建单位支援一点;五是政府(主要是民政部门)下拨一点。
2、社区慈善爱心超市的运作模式。凡符合受助条件的贫困群众,应首先向所在社区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由社区相关工作人员调查核实,并经社区居委会集体讨论后,填写受助申请表报社区“慈善爱心超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经审核同意后由“慈善爱心超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放“关爱购物卡”,受助群众持“关爱 购物卡”到“慈善爱心超市”领取家庭所需的物资。
三、社区慈善爱心超市的现状
1、社区慈善爱心超市惠及低保特困户。永叔街道光明社区是一个典型残疾弱势群体集中地,居民3800余户120xx余人,其中享受低保1200余人,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残疾人口234人,是我区残疾人、困难比较集中的社区,同时,也是最敏感的社区之一。该社区针对这一情况,提出创建“关爱型”社区,按“真心助残、爱心解困”要求,借助爱心超市这个平台,发挥其作用。
2、社区慈善爱心超市惠及突发灾害的低保边缘户。习溪桥街道友谊社区辖区有赣药等一些已倒闭了的公司,这些公司下岗的职工年青的,好难找到事做,年老退休的工资不高,不能纳入低保范围,属于低保边缘户。友谊社区爱心超市物品低于市场价格卖给他们,使贫困群众从中得到实惠。
3、社区慈善爱心超市惠及在校或失学贫困户子女。文山街道新村社区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居住了众多经济困难户、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近3年因经济困难而面临辍学的学生就有20多名。为了不让一个在校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失学,该社区除了充分利用“春蕾行动”外,还利用慈善超市这个平台,成立爱心助学基金会,发动社会各界、辖区单位、居民献爱心,解决贫困学子上学问题。
4、社区慈善爱心超市存在的问题。一是超市缺少资金,不便周转。有些社区居委会因购买超市物品,至今还报不了账。二是缺少场地。通过3年来的社区共建,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已扩大到120平方米以上,但如果要办品种齐全的爱心超市,这点场地是不够的。三是专职人员缺少。目前全区社区工作人员已达152名,社区人员分布也不均匀,在3—7名之间。慈善爱心超市至少要2名专职人员。四是超市存在供不应求的状况,社会参与度不高等现象。
四、解决社区慈善爱心超市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慈善爱心超市是一个新生的事物,需要电视、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要加大慈善调研力度,深入基层,访贫问苦,了解实情,广泛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不断增强慈善工作的针对性。
2、做好慈善筹款。从慈善爱心超市物资来源途径可以看出,政府下拨才是超市物资来源的主要渠道。除了适时开展救灾募捐活动、做好“慈善一日捐”工作外,还要设立慈善义工站、建立慈善义工专业服务队、开展各类义工服务活动等形式,因时因势地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慈善捐赠,建立长效募捐机制。
3、加强规范管理。要制定严格的营运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每月定期张榜公布捐赠发放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以及上级的审核,保障慈善救助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另外,对慈善爱心超市的物资,还要加强安全保卫工作,严防火警与盗窃事故。
4、拓展捐赠渠道。社区慈善爱心超市本身就是通过社会捐助来达到帮扶贫困群众目的的一个平台,它是社区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社区各种志愿者协会以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平台中来。在向上争取慈善项目方面,多与省、市相关部门沟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逐渐向多元化转变。城市基层社会结构的变化改变了原来居民自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原来主要依靠行政资源作为主要推动力的社区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化城市管理的要求。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居民自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居民自治管理体制,形成党政和政社分开、居民积极参与、兼职与专职工作相结合的新局面。这样的背景下,街道按照市委市府的社区工作总体要求,于年月在所辖的34个居委区进行了居委会干部的换届选举。此次选举颠覆了以往的传统居委干部选举模式,新一届的居委干部都是由本小区的居民自行投票产生,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民主的选举精神。通过此次换届选举,构建了各居民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以居民委员会为主要组织载体,以社区工作站作为联系政府和居委会的桥梁,实现了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工作模式。通过近一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大多数的居委会都能够按照这样全新的运作模式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社区工作,充分发挥自治组织的三自”管理作用,居委干部们以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为社区居民做了大量的实事和好事,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此,代表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对近一年来各居委主任和委员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主要讲三方面的意见:回顾近一年来的居委会工作。
确立居委会在小区中的主人翁地位。
一.迅速转变思想(或者统一思想认识)积极投入。
都是由本小区的居民自行投票产生的因此这就改变了以往部分居委会当家人不是民选或者不住在社区内,这次产生的新一届居委主任和委员都是生活在各小区的居民。与居民关系不密切,不能很好代表居民利益的局面。但也正是由于这些居委干部都是民选的部分新当选的居委干部在之前从未接触过居委会工作,不清楚作为居民自治组织应当履行和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再加上受到原本的居委会运作模式的影响,因此一些居委主任在刚开展工作时经历过一段迷茫和备感压力的时期。但是很快的通过参加区以及街道组织的两级培训,通过阅读一系列指导和明确居委会工作的文件和书籍,大家对居委会的定位都有了全新的认识,明确了居委会作为居民自治的一级组织,使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利的合法组织,居委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在居民区党支部的领导下,理顺与社区工作站的关系,本着“有事共同商量、全力解决”原则,按照三自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社区工作。
各居委干部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社区工作,有了思想认识上的统一。大家以居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精力“串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真正实现了居民委会居民办,办好居委会为居民”居民自治组织的积极作用,以自己的所作所为更加坚实的确立了居民委员会在小区中的主人翁地位。
明确工作机制,二.建立规章制度。努力发挥好自治组织的管理作用。
制度建设是保证各项工作有序、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同样,众所周知。社区居委会工作也要讲究制度化和规范化,要使社区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提升居委会的管理水平,才能将小区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各居委会主任郑市充分认识到规章制度建设的总要性,几乎每个居委会都结合自己本小区的工作实际,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的工作制度,包括《会议制度》工作汇报制度》居委会值班制度》学习制度》居委会联系群众制度》听取党支部意见制度》等。各居委会都能够严格按照各项制度的规定开展工作,并且还能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充实完善制度的内容和要求,真正将社区建设纳入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也在积极探索一套适合新时期居委会运转的工作机制,委会在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部分居委会经常连同党支部、社工站、业委会、小区物业公司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针对小区中普遍存在问题,分析研究小区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通过这样的联系会议,将居委会的自治管理与街道办事处的行政管理、物业公司的专业管理有机的结合了起来,逐步探索形成了责权利明确、协调配合、互相制约、管理到位的新型社区管理机制。
凝聚社区民心,
三.坚持以民为本。全方位提升小区建设水平。
作为社区居委会而言,胡同志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论述中揭示出科学发展的本质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落实贯彻“以人为本”理论实质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要从服从和服务于居民的意志和利益出发,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优质的生活环境。
始终坚持“以真心换民心,新一届的居委会班子成立以后。以耐心聚民心,以爱心得民心,以创新树民心”工作理念,及时了解掌握社情民意,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坚持始终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恪守为民之责,善谋为民之事,多办利民实事,密切了居委和社区居民的关系,融合了社区人群氛围,提高了社区文化、生活质量,营造了和谐的社区环境,更好的为党和政府架起了联系群众的桥梁。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各小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与各居委主任和委员的辛勤付出是密不可分的主要体现在
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做好居民群众的贴心人。
一)工作任劳任怨。
大部分都是社区中的离退休党员,这一次新一届的民选居委干部中。而且有些同志已近耄耋之年,本该是家中安度晚年的但是面对着小区居民对他信任和鼓励,毅然放弃了家中清闲的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涨的干劲投入到社区工作之中,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的传统,工作中勤勤恳恳、尽心尽力。尽管我民选居委干部都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每一位居委干部工作的热情,大家都充分发扬了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不以报酬和回报作为工作认真负责的动力,而是始终将居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大家以自己的证明了个人的价值所在现在小区中的居民遇到生活或思想上的问题都愿意向居委干部倾诉,因为他甚至居委干部都是居民的贴心人,居委会一定会最好的代表群众的权益。
关心居民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密切联系群众。热心为民排忧解难。
关心群众生活,作为军的自治组织。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一直以来都是社区工作的重点。通过近一年来的居委实际工作,清晰地看到每个居委会在为民排忧解难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人力,遵循“让居民喜多一点、怒少一点、哀淡一点、乐浓一点”原则,以居民的安居乐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养老、扶幼、济贫、解困、助残为工作重点,实实在为社区居民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尤其在今年开展的为民地图绘制工作中,居委干部们每天都不辞辛劳的挨家挨户的向居民征求信息,信息调查的过程中,使这些新上任的居委干部们与居民进行了面对面地接触和交流,解到第一手的居民信息,并且针对居民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运用困难快速反应解决机制的有效途径,第一时间内为许多居民解决了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使居民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往往都能够主动地与居民沟通了解情况,许多居委会在平时的工作中还十分关注存在于居民群众中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研究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为广大人民群中谋取更多的合法利益。例如,宝钢一村的居委会主任陆文瑜老师,已是69岁高龄的老人,但自从他上任起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为民办实事,为小区变样作出贡献。宝钢一村是旧式小区,道路高低不平,绿化种植不规范,中心小花园年久失修,给居民的日常带来了诸多不便,居民们对此意见很大。居委会针对这一情况,小区党支部和工作站的配合下,多次与宝房集团公司、有宜物业公司商量协调,支持下,对宝钢一村的外环境、道路、下水道、绿化以及中心小花园进行了全面改造,使小区面貌焕然一新,极大的优化了居民的居住环境。
多方面丰富社区居民的物质、精神生活,
三)解居民需求。提升了社区服务的层次和质量。
以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为首要目标,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工作。而社区居民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涉及到居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传统的便民利民服务,还包含了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居民的民主政治参与提供服务等等。
每个居委会基本都设立了治保、调解、卫生、计生、民政、宣传、妇女工作等一系列的专业委员会,各居委会在开展工作中十分注重对于居民全方位需求的满足。并安排专人负责,与街道社工站的同志共同做好小区服务的各项工作。但各居委会并非只简单停留于满足居民群众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要求,各居委会还会根据本小区及小区居民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因地制宜的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满足社区内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一是通过小区黑板报、宣传橱窗、座谈会、读书会等形式,提升居民的道德水准,二是举办各类居民作品展示,培养居民广泛的兴趣爱好;三是开展大众体育活动,召开小区运动会、迎春长跑和常年不断的中老年甩手操、扇子舞等比赛活动,赛出居民们团结,赛出小区浓浓的集体荣誉感;四是通过举办小区纳凉晚会、老少同乐公民道德文艺宣传”等文化活动,形成讲文明、树新风、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抵制的良好社区氛围。
一方面丰富了小区居民的业余生活,各个小区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增强了社区居民的交流沟通,带动了社区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小区的精神文明创建不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拓宽了社区服务的领域,提升了服务的层次和质量。
街道的社区居委工作能够取得今年这样的成绩,当然。光靠居委会一方的努力是远远达不到这其中还包含着街道各科室、居民区党支部和社工站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为了将社区各项工作开展得更好更具特色,街道机关各科室、条线在每布置一项任务时总是给予居委党支部、居委会以及社工站最详尽充分的指导和支持,工作开展中总是会主动的给予关心,对于发生的困难总是会及时地给予帮助和解决,这些都为居委会更好的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后方保障。另外,居民区党支部、社工站也十分关心和配合居委会的工作,大部分小区的党支部都为居委干部配备了办公桌椅和文具,带领居委会和社工站有序的开展各项社区工作;社工站作为街道的派出机构,做好自身行政工作的同时,也能够按照规定主动地与党支部和居委会汇报工作情况和进展,自觉地接受居委会和居民的监督。街道的社区建设正是依靠在座各位的辛勤付出,才会有今天取得的各项成绩和荣誉。
大多数居委会已经适应了现有的社区管理模式,通过这一年来居民区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居委干部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总结出了许多独具风格且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经验,这些都是社区建设中宝贵的财富。但是目前在社区管理中,仍然还存在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个别小区居委会干部的工作主动性还不够强,总是局限于“党支部吩咐干啥才干啥”状态,缺乏工作的冲劲,没有能够最好的发挥作为社区自治组织的主人翁作用;另外,还有些居委会还没有理顺与小区党支部和工作站的关系,工作中不能够相互配合,影响了小区整体的管理水平。
年社区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新的形势下。牢固树立“居民满意是工作之手”思想,围绕居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坚持核心,探索创新,把社区建设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拓展服务项目,
一.自我服务。进一步增强社区工作的亲和力。
进一步拓展公益、便民利民服务、咨询服务、中介服务等项目,要时刻以群众的利益为重。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日益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帮助居民提高对社区的认同感、信任感、责任感,激发居民热爱社区、当家作主的热情。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理念,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使社区服务在有效、实效和高效上不断提升。
提升小区建设水平,
二.自我教育。进一步增强社区工作的生命力。
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区正气,各小区要在原有开展文体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塑造居民的美好心灵,个小区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另外,按照“居民所需、政府所能”原则,加快社区实事建设,居委会要力尽所能,为改善公共设施和居民居住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而努力。
完善运行机制,
三.自我管理。进一步增强社区工作的创新力。
提高社区居民自治意识,健全完善党(总)支部、居委会、工作站、业委会等各项工作制度。发动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四爱三做一保”主题活动。进一步完善《社区自治章程》和“三会”制度,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原则,引导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工作。
积极参政议政,
关键词:创新人才;本科教育;研究性学习;校社企联合;产学研一体
一、研究背景
国外现代教育实践表明,学生成才重要因素不一定在于学校教师所教,而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年龄相近的年轻人自己结队自主地、探索性地学习,去批判性地学知识和创造知识([瑞士]M.L.古茨克米德,未来大学应有新的教育模式,2000;杨颉,我看日本大学的教学制度和教育方法,2000),这是国外学者的一般共识。一方面,教师运用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性地学习,学生不仅培养了自学能力,也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和研究人员与学生共同规划开发,可以在那些朝气蓬勃、富于想象、热情洋溢的本科生的交流中获取新的刺激和新的创造力(史朝,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八、九十年代本科生教育的经验及启示,2000)。
国外研究成果还集中于研究性学习引导的规范即制度的作用方面。美国等国家的教育学者强调要尽早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应保证在大学一年级有实习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客观地评估自己适应未来就业市场所需能力和水平,找出不足,更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知识(丁彦华,加拿大教育实习的特点及启示,2009;顾维勇,英、法、德、美教师教育中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及启示,2007)。另外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没有直接以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为内容的研究成果。许多西方国家职业教育中的职业实践基地大体类似于我国大学生实践基地,不同的是除了直接以职业为目标的大学教育如师范教育等极少数外,西方国家的职业实践教育主要针对职教生而非以研究为目的本科生(罗朝猛,立法: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基石,2007;曹丽萍,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启示,2009;高月春,英国“以中小学为基地”教育实习模式的特点及启示,2007)国内教育界对“研究性学习”的探讨成果不少,研究成果呈现出如下特点:
1.1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性成果较少,但有了一定的学理深度(李雯,教育的四根支柱,1998;方静雨,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2007;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200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究,2001;庞维国:论研究性学习,2002)。
1.2研究性学习及其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应用性成果丰富,既涉及到不同的专业,也涉及到实践基地建设的组织、原则、目的等方面(王中琪等,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2004;陈爱民,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载体―以梧州学院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为例,2009;徐礼超,基于制的高校专业实习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淮阴工学院为例,2009)。
1.3不足的是从学理角度探讨校社企合作的研究性学习实践平台的成果较少,张楚文等,对项目实践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互动的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2004);张中对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模式进行探索研究(2009);姜生元等分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运行(2007)。根据我们的检索,目前国内几乎没有专门研究产学研一体化目标下校社企共建研究性学习实践平台的文献和著作,运用研究性学习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尽早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创业实践也不多。 而产学研一体化目标下校社(政)企共建研究性学习实践平台的研究与实践在象我国当前创新型国家和教育改革战略背景下,其意义十分深远。
二、优化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1通过尽早使学生成为研究性学习和互动式教学的主体,充分实现教与学的互动,避免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割裂现象。高校普遍按国家统一要求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割裂,最终培养的人才创新素质不高,协调沟通能力不足,不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要求。许多学生在毕业时都修过了所要求的一系列课程,但仍然缺乏一种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或者是对一类信息与其他信息的联系一知半解。他们直至毕业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有逻辑地思考、清楚地写作、严谨地演讲和高效地合作。大学能给他们超出一个文凭之上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太少了。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同龄人手中有了和他们一样的文凭,文凭本身也在贬值,直接他们面临的就是失业的困窘和就业的不适应。而在社区信息化项目实践教学过程中,社区、企业、教师、学生共同规划研发,引导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社区、企业、教师、学生的知识能力融合并得以提升。
2.2解决大学生特别是商科院校学生较强的研究性学习的欲望与研究性学习实践教育基地缺乏之间的矛盾,尽早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第一,高校特别是商科院校专业复合性的居多,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其边缘性、综合性更强,按教育部专业目录,跨管理科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学科,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的主要困惑有:⑴专业学科范围宽泛,我所学各门专业课程知识如何融合?⑵就业面宽泛,我毕业后从事什么岗位工作?学生既可从事IT技术开发,又可从事技术管理;既可继续深造,又可直接进入就业市场,或作为经营者从事商业活动。本科教育普遍采用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职业技能相脱离的传统模式,没有将实践教学尽早地和理论课程学习结合起来,即学生首先在大学里学量的理论课程,在毕业前才有机会接触实际,即所谓“实习”。第二,广大社区可为入校后的大学生提供大型研究性学习实习基地。企业能为大学生提供的实习基地有限,社区信息化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研究性学习实践平台。
2.3最大限度地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以形成研究性学习指导的合力机制,解决校政企合作共赢问题。到广大进行社区信息化实践及服务型社区建设,既可最大限度地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以形成研究性学习指导的合力机制,使学生通过实践整合所学专业知识,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社会资源“聚焦”,提高学生的社会商、德育商,又能帮助社区打造和谐社区,提高社区公众的幸福指数。
三、产学研一体的校社企联合的研究性学习平台建设目标和实践形式
3.1通过产学研结合经济和高效地建立研究性学习平台,尽早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践。项目组与政府及社区信息化承建商合作共建“‘两型’社区信息化建设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践基地”,解决学生尽早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基地缺乏问题。学生通过基地参与研究性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途径如下。第一,校政企合作研发和推广社区信息化项目。项目组通过参与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开发,根据一至四年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实践不同层次需要,组织学生对此平台进行维护,并深入广大社区帮助各社区利用此平台提供的网站创建系统,便捷地申请二级域名,进行即建、即见、即得式的网站部署、架构调整、栏目管理、内容、文件管理、状态监测等,选配自行建设相应模块并入整个体系等,还可组织学生进行社区信息资源的调研挖掘,为社区管理、服务及商务提供支持信息;培训社区工作人员使用和管理社区信息系统后台;为社区辖区内商家作宣传推广、开发社区商家网上黄页及其实体电子商务运作等。第二,进行社区服务人员的双向培训。企业和政府、社区先对学生进行社区信息化建设、社区网格管理理念、社区服务等系列内容培训,学生再深入广大社区对每个社区信息员、社区网格管理员及其他社区服务人员进行信息技术、社区网格管理,以及“服务型”社区创新等培训。第三,直接参与社区信息化服务或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
3.2产学研相结合、校社企联合创新共建研究性学习平台,实现校社企多赢,建立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如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大多是采取的“政府主导、社区主体、企业运作”市场运作模式,特别是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实验先导区、全国社区信息化试点区的长沙市岳麓区,积极提供政策支持、业务指导和监督,基层社区居委会、省市民政、计生等部门的全力支持,保证了资料取得和社区信息化建设资金到位。社区信息化主要由企业投资进行商业化运作,而企业缺乏大量人力资源,高校通过提供技术指导和社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和推广所需的大量人力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此平台并进行维护,因此企业政府与我项目组拥有长期合作动机。
3.3利用研究性学习平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即通过组织大学生挖掘社区潜在差异需求,为其寻找创业商机。如我国“两型社区”先导实验区长株潭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开发与推广将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并对相关产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社区服务市场巨大,例如据我们调查,长株潭地区约有1000多家社区,1300万人口,岳麓区就有10个街道办事处、1个管委会,共104个社区(村),社区服务项目需求可分为16大类100小类286项具体业务,包括社区居民、商户、服务商及服务和管理者等,其中居民就有243项服务需求,还有大量的差异服务需求还潜在社区内部,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实现。
四、产学研一体的校社企联合的研究性学习平台建设与实践的要点
产学研一体的校社企联合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施应注意如下几点。
4.1将系统科学研究方法引入尽早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机制建立。运用“超循环”等自组织理论,形成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共同提高的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论文关键词 社区 社区管理 无讼社区 社区法官
随着改革开放及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的概念及社区的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区纠纷数量剧增,社区矛盾变得多样化和新型化。
一、社区及社区管理的概念
(一)社区的概念
社区一词系从英文Community翻译而来,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在其1887年发表的经典着作《社区与社会》中首次使用该词。他认为,社区较社会而言,人与人的关系更积极,人们之间相互更熟悉。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一词汇就已传入中国,但官方提出社区服务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国家民政部提出,之后社区这一概念才为广大群众所知晓。
由于学者立场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对于社区的界定亦有不同见解。一般而言,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的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构成了社区的四个要素。官方文件即中法办[2000]23号文件将社区界定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由此,我们看到社区这一概念从其产生伊始,所强调的就是社会生活共同体,正如这一概念的首倡者滕尼斯所言“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亲近”。
(二)社区管理的概念
社区的形成必然带来相应管理方式的变化,而所谓社区管理是指社区内各机构、单位、组织、团体和广大居民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全方位的自我组织、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区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完善社区管理方式,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区管理的现状
居民是社区的主体,也是社区法治的主体,居民稳定社区就稳定。故法治进社区,对社区进行法制化管理成为当前维稳工作的重要组成之一。笔者现将法治社区的背景及必要性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目前社区逐渐成为纠纷矛盾相对集中的敏感地,究其原因主要如下:(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相互关系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遇到更多的社会、经济、法律等问题。(2)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伴随而来的是法律需求不断增强,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也不断增强。现在的社区纠纷与过去相比,具有复杂性、难调性、易激化性等特点,例如在社区内占用公共绿地的纠纷、乱打乱建影响居民采光通风的纠纷、物业管理与业主的纠纷、遗产继承和赡养纠纷等等,这些纠纷仅仅依靠说服教育、行政手段远远不够,还必须依靠法律手段,化解矛盾,促进稳定。因此实现社区有序管理,需要法律进社区。
其次,社区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作为城市居民和单位居住、生活及工作的重要场所,它既要满足居民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又要全面发展,包括社区管理、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社区卫生等,致力于形成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规范有序的管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安全的社区治安秩序、舒适优雅的环境等。而社区工程的有序运作,需要法律进社区,通过社区法治可以发挥其教育、规范、引导、惩诫功能,依法保障社区健康发展。
最后,随着城市管理中心的下移,社区作为辖区基层管理的载体,管理任务越来越重,除担负着物业、治安、环境、绿化等等,还担负着低保救助、出租房、暂住人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等等。各种社会问题使社区管理职能加大,要想管理好,必需步入法治化轨道。促进社区健康发展,需要法律进社区。
三、“无讼社区”理念的现实可操作性
(一)“无讼社区”的概念及提出背景
“无讼”来源于《论语》中“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讼是一个社会因没有纷争和犯罪而不需要法律或虽有法律而搁置不用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城市基本单元的社区,人与人之间同质化弱、松散性强、追求独立诉求的“陌生人社会”特征愈加明显。将社区作为载体,把“无讼”和“社区”两个源于传统和现代的元素有机融合,寻求解决纠纷的新思路,在动态平衡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当今法院因应时代变化的全新实践。
(二)目前“无讼社区”的运作模式
“无讼社区”就是要争取在社区化诉、少讼、最终实现无讼。为此,法官要转变思维,走出法庭,司法服务前移,深入社区从矛盾的源头着手,化纠纷于萌芽中。实践证明,无讼社区不是空中楼阁,建立起一套高效、便捷的化讼机制,是我们实现社区无讼的制度保障。我们和社区居委会、司法所、派出所、工商所等职能部门联动,搭建灵活多样的化讼平台。同时,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发挥合力优势,提升社区自我修复、自我管理的能力。群众参与无讼建设,从外部引导,到自发、自觉,需要我们将无讼理念广为宣传,使之深入人心。
社区法官,顾名思义,就是法官要走出法庭,走进社区,从而缩短法院、法官与市民之间的距离,改变过去上法院打官司的单一纠纷解决机制,发挥司法的能动作用,与街道、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共建法律服务网,力争将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社区法官工作机制,是通过发挥社区法官“1”的核心作用,充分调动社区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司法所、派出所、人民群众等“N”个综治资源的作用,共同预防和减少纠纷,营造无讼和谐社区,同时也缩短了法院、法官与百姓之间的距离,提升了法院和法官在百姓心目中的亲和力。
“无讼社区”向社区派驻法官,在案多人少的情况下,法院的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乎“浪费资源”,其实却神似“自塞一眼”,实际运作的效果有如虚竹大破珍珑棋局。大量的矛盾纠纷通过法官、社区工作者、专家学者或人民调解员的调解,得到有效化解。“无讼社区”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一招妙棋,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厦门样本”。
“无讼社区”的做法也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很多矛盾纠纷当事人都认同一个观点:如果没有“无讼”调解,他们的纠纷只能决断于法庭。正是有了法官的源头介入和社区工作者的“人情化”调解,他们最后才化“干戈”为“玉帛”。
的确,化解矛盾纠纷最关键要注重源头预防,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无讼社区”有机融合了法院、社区、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充分调动各方的力量,构建起了多元化的纠纷调解机制,畅通了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有利于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改变社会管理方式,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四、“无讼社区”的发展
无讼社区”的创建从根本上说就是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把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基层,充分发挥社区法官和基层组织的作用,把社会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前端,及时发现、掌握和解决源头性、基础性和根本性的社会问题,把矛盾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当然,创建“无讼社区”,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付出。如何进一步推动“无讼社区”的发展,笔者建议:
(一)拓展“社区”概念的外延
将传统意义上的居民居住区拓展到具有同类性质、同一地域的人群中,从小区拓展到景区、校区、厂区、商圈、港口等。精心培育“无讼社区”、“无讼校区”、“无讼商圈”、“无讼行业”、“无讼交通”等“无讼”品牌,以点带面,拓宽“无讼”内涵,充分发挥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作用,营造出“少讼、化讼、无讼”的良好氛围。例如厦门市思明区法院,着力培育鼓浪屿“无讼景区”品牌。2009年12月,思明法院鼓浪屿法庭与鼓浪屿街道内厝社区启动“无讼社区”创建活动。作为全区创建“无讼社区”首个试点单位,内厝社区先行先试,探索出了“一份协议、一个平台、一道程序”的运行机制。社区法官每双周三下午到社区“法律诊所”坐镇,为辖区居民和游客提供司法服务和纠纷调解。2011年“法律诊所”成功调处民间纠纷21件。在法律诊所基础上,鼓浪屿法庭与鼓浪屿家庭旅馆商家协会签订协议,共建“司法馆家”平台,引导家庭旅馆业主诚信、依法经营,第一时间化解旅游纠纷,保障旅游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思明区法院还培育出厦门大学“无讼校区”品牌。2010年11月,思明法院滨海法庭、厦门大学法学院、厦门大学法律事务办公室、白城社区、演武社区五方签订共建协议,启动全国首个“无讼校区”。法院选派法官开展巡回审判、司法确认、指导人民调解等工作;厦门大学法律事务办联同社区及时掌握纠纷信息,协调各部门化解矛盾;共建“阳光法律服务站”,依托法律援助平台和人民调解委员会,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对校内和社区纠纷预先排查,审判机构诉前介入,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萌芽和诉外。2011年“无讼校区”共举办3场法律咨询活动,受众达千余人,化解校区周边邻里纠纷112件。
关键词:虚拟养老院 政府 企业 社会力量 推进策略
在突破养老服务瓶颈探索过程中,苏州市沧浪区区政府、区民政局最早提出了虚拟养老院的概念,在运行过程中得到了广泛赞誉并逐渐为其他省市区所借鉴、推广和试行。
一、虚拟养老院内涵和特点
虚拟养老院是指政府建设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当老年人有服务需要时,拨一个电话给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就会按照老年人的要求,派服务企业员工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同时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1]这一模式由政府牵头,企业运行,兼顾社会效益和积极效益。虚拟养老院利用其信息化系统进行个性化管理和服务,通过服务专线与老年人取得服务关系。
由于在虚拟养老院推动、创建与运营过程中,政府只是扮演者引导者、监督者的角色,真正管理和运作的主体是企业,采取市场化的方式,可以说虚拟养老院是民营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体系的典型模式。这样一种创建、运作模式就赋予了虚拟养老院整合国家、企业和社区资源、吸收民营资本等优势。
二、虚拟养老院服务模式推进策略
(一)做好自身定位,拓展虚拟养老院的服务对象、丰富服务内容、优化服务结构
虚拟养老院是在政府、社区、市场和老年人之间架构起来的服务网络,是信息交流的平台。借助于发达的信息技术,通过老年群体和市场的各取所需来完成政府的社会管理目标。因而虚拟养老院的运作方式将不同于其他养老模式,走的会是一条市场化的实现路径,不仅受到政府宏观上的引导还需要考虑市场需求因素。此外,虚拟养老院是由加盟企业运行,企业的管理能力、服务水平等将直接影响到虚拟养老院的整体水平,由此需尽快建构专业严格的准入机制,于众多企业中选择兼具实力、品质和声誉的企业,从源头把关虚拟养老服务的质量。
虚拟养老院在设计之初便是考虑到突破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的局限性,迎合老年人需求的特殊性,将生活护理、精神慰藉、情感等因素充分考虑在内,让老年人不离开家也可以享受到生活照料和不改变生活习惯。但是因为虚拟养老院施行时间不长,服务上的结合程度不高,服务内容较单一,生活护理仍旧占据主要地位,然精神方面的需求较少顾及到,为有效满足老年人各方面需求营造生活的幸福感,有必要丰富服务的内容和注重生理同心理上服务的结合、群体性和个别的结合,让老年人可以在居家之外通过接触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活动避免与集体和社会的脱节,创造老年群体间的互动机会,满足老年人交流的需要和渴望。[2]
现有的许多虚拟养老院的服务对象较多局限在特定的享有政府补贴的弱势老年群体,服务对象单一。要使虚拟养老院长远发展,需要对其他老年群体开放,针对老年群体结构制定不同的服务方案,同时注重提高其产业化程度和完善该产业链以拓宽资金来源,维持其养老服务的长久发展。
(二)提高社区、家庭、社会力量等资源的整合程度、提升资源利用率
在一些养老机构曾看到某些低龄老人为中高龄老人提供相应的服务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有的子女考虑到其老人在养老院中孤独寂寞,也会在机构内找寻一些有经济需求的老人照顾自家老人而付与报酬。那么在社区的老年群体中也有不同的年龄结构。充分利用老年群体的时间、精力、特点和意愿可以建立老年互助机制以降低养老服务的人力资源成本。例如低龄老人可以自愿为高龄老人服务,由相应人员记录其服务时长,待日后其自理能力下降,根据之前的服务时长享受其他低龄老人的服务。另外,也可以通过社区的中介,架构起社区老人的经济和服务需求信息传递渠道,让有服务意愿和能力并有经济方面需求的老人到中介处登记,中介根据此处记录的有服务需求并愿付与一定经济报酬的老人信息给予分配,使双方各取所需。
虚拟养老院服务网络下的该社区设施等资源分布不平衡、服务实力不均,需要架构起社区间资源共享机制、信息交流平台,依赖于已有的娱乐设施、文化活动、老年中心等资源有效降低养老服务成本,规避养老服务设施再建的成本,最大限度实现同一虚拟养老院服务网络下各社区间高效的资源配置状况和使用效率。[3]
尽管虚拟养老服务网络的运作主体在于加盟企业,当在其成长过程中社会力量诸如非营利机构、社会组织等都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促进作用。企业由于追逐利益的天性,面对虚拟养老院的投资收益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加盟企业的参与力度并不乐观,主要还是从事于料理家政类的服务中心来承担。因而虚拟养老院作为一个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兼顾、整合来自各方面资源的服务平台,需要在激发社会力量的参与,使其协调各方利益,并将社会力量所掌握的资源譬如资金、服务和管理经验、人才、理念等融入虚拟养老院的运作,帮助虚拟养老院走出困境。
(三)加强相关财政补助项目审查及规范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
当前一些企业在政策支持项目和能够拿到财政补贴的项目,盲目进行投资而忽视了自身是否具备经营管理能力,如此导致了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补助资金的滥用和浪费,也助长了企业投机的行为。在此相关部门理当出台相应的虚拟养老院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的管理办法,让资金的使用情况公开、透明,规范各项专用资金的使用。同时还需加强对项目的审查工作,严格把关企业进入虚拟养老院服务领域。政府对于养老机构建设等财政补助资金,需避免放在养老机构经营者的口袋里,而应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护理人员的补助上,如购买公益性护理岗位,给护理人员购买社保等,投入到迫切需要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郭林.民营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2),29-34
对贵阳来说,南明区便是这样的存在。
同国内多数大中城市一样,贵阳的城市发展正经历着由内而外逐渐扩张的过程。新区的开发和完善,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往城市边缘迁移,然而也有人始终钟情老城区的生活,毕竟,这里有繁华的商业,便利的购物,成熟的社区,便捷的医疗,是他们最最熟悉的生活空间。
作为贵阳市的老城区之一,南明区的生活成熟度自不待言,但也同样面临诸多老城区的“通病”制约――空间受限、产业结构不优。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拓展最适合的产业,是南明区发展最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为了突破瓶颈,近年来南明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深入挖掘基础优势,实施“楼宇经济振兴”、“名街商圈打造”、“现代物流发展”等计划,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发展。
楼宇经济蓬勃发展
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是中心城区突破发展空间限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
根据调查摸底,南明区现有楼宇共74栋,已投用办公楼共66栋,总体量约237万平方米。其中,花果园社区占比量最大,约占总体量60%,总面积303万平方米。2015年以来,南明区花果园商务楼宇已入驻企业2000余家,其中,金融、科技、教育咨询、中介等现代服务企业占到60%以上,科技型企业从零发展到110余家。
2016年 2月24日,南明区委副书记、区长张海波组织召开全区楼宇经济发展推进会,他指出:“南明作为省会城市的中心城区,在人口规模、区位条件、窗口效应、辐射功能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为楼宇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创造更多的产值和财富、汇聚更高的技术和更多的人才,全力打造成为贵阳市创新型中心城区,发展楼宇经济是南明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兴商贸业初见成效
商业综合体融合了大型购物中心、城市步行街、甲级写字楼、精品城市住宅等多种业态。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因其巨大的体量、持续开发的能力,带来的巨大效应不仅仅体现在消费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上,通过吸引消费人群前来投资置业,还将形成区域新的热点板块,乃至成为整座城市的新名片,对于区域形象、城市形象都有重大影响。
目前南明区已建成开业大型商业综合体4个,分别是亨特城市广场、鸿通购物中心、花果园购物中心、逸天城生活美学购物中心,总营业面积约31万平方米。
其中,于2014年9月开业的逸天城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汇聚了全球多样化的品质生活元素,包含Ole’进口精品超市、国际艺术名品、时尚美容美发、娱乐休闲美食、儿童早教中心、空中艺术殿堂、星级旗舰影院、高端私人会所等,是一座集艺术、美学、城市文化为一体的新型商业综合体。
随着这些商业综合体的建成,南明区的城市繁华程度不断提高。而其他传统商贸业的集聚发展,也在逐步形成特色商圈、街道。例如新大陆、脑百姓等IT产业入驻形成的都司路通信产业街;以鸿通城购物中心、浙江商城、贵州茶城、浙商海宁皮革城为中心形成的火车站商圈……
电子商务与物流协同发展
近几年来,受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拉动,我国快递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同时,在电商与快递协同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衔接不顺畅、不协调的问题。自2014年10月财政部、商务部、国家邮政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并确定贵阳为全国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城市之一后,南明区便将电子商务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
2016年4月11日,南明区人民政府携手贵州佰仕佳集团,共同打造南明大数据电商产业聚集区开园。该聚集区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合作共赢”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服务等高新技术产业工作,以电子商务和互联网软件企业为主,通过人才培育、技术提升、行业导引、产业链优化等工作,促进电子商务产业的集聚和品牌的提升。
目前,聚集区已登记注册企业140余家,一期入驻主体企业达21家,包括老干妈、北极熊等传统企业的电商中心,以及跨境电商深圳车网联盟、本土农产品电商秀色可餐等,并引入阿里巴巴旗下淘宝菜鸟驿站物流中心。未来5年内,力争培育电子商务线上入统企业50家,解决1500余人就业,实现年产值13亿元。5年内,聚集区将打造标杆电商企业,带动区域内传统企业转型升级,逐步争创市、省、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培育国家级高新企业10家以上,建成省内具有地标性的特色电商产业新园区。
贵州易邮社区服务有限公司(易栈)建设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项目,该项目以100-500米范围的公共快递服务站为切入点,主营社区公共物流、社区传媒、社区居家生活服务O2O,构建了易栈职能社区服务(线上)和社区易栈(线下)业主零距离体系,全力打造社区居家生活服务第一栈。目前,南明区已签约30多个社区栈点,并与顺丰速运、申通快递、圆通快递、中通速递等快递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青山、省委周边观水路36号已建成社区便民服务O2O生活馆,打通社区最后100米,为居民提供收发包裹,代缴话费、电费、水费、网络费等便民服务,并在店里销售生活必需品。
贵州长和长远仓储物流中心,是贵州省发改委服务业引导扶持项目和贵州省级现代服务集聚区重点项目。贵州长和长远物流综合服务项目规划建成以电子商务、生产制造、现代商贸、现代金融和现代物流五大板块为主要载体的大型智慧产业港,总投资5.6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其中,项目二期占地约400亩,建设期约2年,建设规模40万平方米。现一期已建设完并试运营阶段,免租金入驻,截止目前入驻企业70多家。二期正在筹备中,预计2016年6月开工。目前各项手续均在办理中。
贵州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由贵阳双龙临空经济开发区与世界500强企业深圳正威国际集团共同建设,预计今年建成开业。交易中心致力于繁荣我国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产业,拓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渠道,促进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与国际接轨,打造立足贵州、辐射全国、联通国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货交易和金融创新平台。中心将发挥“集交易、汇金融、畅流通、活仓储、建生态、稳增长、促就业、福民生”作用,成为服务贵州、辐射西南的大宗商品交易的服务中心、供应链中心、集散中心和金融中心,预计年交易额可实现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