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道德与法治微课设计范文

道德与法治微课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德与法治微课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道德与法治微课设计

第1篇:道德与法治微课设计范文

[关键词]微课;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效果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种适应新课标改革内容的新型教学模式———微课。微课是一种以视频为载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将微课与中职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相结合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适应新课标改革而诞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将视频作为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微课是一种片段的单元式教学类型,它将教师的授课内容、教学的情境设计、教学的课程课件、课后的重点练习以及教师的教学反思等综合内容作为视频的主题,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延伸。微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视频的内容较短,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特点,微课一般都设计得较短,相对于传统的长时间教学,微课的上课效率更高。(2)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微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传统教学进行简化,课堂的重点、难点突出。(3)视频总容量较小,方便下载,很适合学生随时学习,也有利于教师观摩、反思。(4)微课对教学内容情景化,更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5)微课每个视频一般都只有一个主题,更加具有针对性。(6)微课作为一种全民教学的模式,更加具有贴切性,一般微课的研究内容多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7)易于传播,由于网络的便利性使得微课更加容易传播,且传播的形式多样。(8)互动性强,由于微课不再是单方面教师授课,学生被迫听课,而是学生自由选择,且可以对微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做出评价,这样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互相帮助,教师的讲授内容也更具实用性。

二、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分析

为了使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就业人才素质的要求,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增加有关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基本内容,提高中职学生的法律素养和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中职学生多为初中毕业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年纪较小,心理不成熟,对社会的辨识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对法律和道德尚未形成一个正确的观念,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程有很大的必要性。《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设计在考虑中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以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为目标,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最终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则需要学生掌握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爱岗敬业的一般内容,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刑法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一般处罚,民法对于各种事项的规定等。

三、微课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应用与改进措施

第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形式。微课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对微课的利用需要充分发挥微课本身的优势,结合多种案例进行情景模拟,对多种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在实际案例的展现下能够使学生更加具体地掌握法律知识的应用和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使学生学习的内容能够更加生动形象,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形式。第二,明确主题,提高课堂效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讲课内容复杂,讲授时间长,而初中毕业年龄段的学生由于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因此不能很好地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导致上课效果不佳。微课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微课作为一种网络教学适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微课主题明确,授课时间短,内容丰富,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要发挥微课的优势,提高学生上课的学习效果。第三,微课的设计内容要切实可行,适合学生学习。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事先调研好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特点,以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为基础,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认真设计教学内容并配合合理的教学案例。由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在中职课程中极为重要,因此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需要在传统的教学形式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教学的内容和模式。微课作为一种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对微课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改进,能够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飞燕.体验式教学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德育课程中的应用[J].广西轻工业,2010(9).

第2篇:道德与法治微课设计范文

我们必须思考,名师工作室需要“+”点什么?

一、“+”点用户思维:以成员为中心

互联网思维,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用户思维。用户思维,是指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工作室必须建立起“以成员为中心”的工作室文化。没有成员的认同,单向的传授是不完美的。

工作室自2011年成立以来,共有35位成员,他们分别来自广东省各地级市,这么多人,来自不同的地方,又有差异,怎样把他们凝聚在一起呢?

1.我的工作室,不,是你的工作室

2012年我的第一批工作室成员进入了工作室,他们在工作室要跟岗21天,每天等着我安排,在这21天里我无时无刻不陪伴着他们,用尽了“洪荒之力”,勉强应付了学校和工作室的各项工作。学员们感慨留言时说,感谢朱老师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平台和交流机会。这句话触动了我:“这个工作室难道不是大家的工作室吗?这个平台不是大家共享的平台吗?”

工作室通过构建工作室文化凝聚成员,秉着让每位教师施展才华的活动理念,坚持自我展示、助人自助、成长成名、相约幸福的活动宗旨,构成了“追梦”的学习型团队。每一个成员都是这个学习型团队的主人,在这里共生、共建、共成长,见证共同进步――工作室属于你、我、他。

2.越参与,越快乐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工作室构建“区域联盟”三个研究团队:以导师专家为中心的培训团队,以骨干为领头的指导团队,以新秀为主体的实践团队,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到工作室的工作当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工作室的发展奉献力量,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江义中学吕倩玲老师说:“这几年,谢谢工作室为我量身定制的培训项目,我在工作室的教研引领下,深入研究了‘活动式导学课堂’、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翻转课堂、微课制作,并把成果以论文、课例等形式呈现出来,让我获誉无数。”

广东省东莞市可园中学余俊城老师在总结中说道:“之前,我们特别怕的就是,只有自己的路,而不知道别人的路,更不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快速发展的路。而名师,实际上就是告诉你,有哪些路你是没有必要再走的,有哪些地方你是可以进一步开拓创新的。”

二、“+”点平台思维:构建多方共赢生态圈

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平台化思维,更高级的目标是要构建一个多方共赢的生态圈,大家在这样的生态圈中相互增值,相互体验成功的快乐。平台化思维对于工作室发展的启示,就是要努力把工作室建成一个教师工作、学习交流、成长的平台。这个平台要有足够的黏着力,让教师感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这个平台,离不开这个团队或组织。

工作室初期开展教研活动、课题活动、读书活动、送教活动等。工作室成员由于工作关系和地域上的差异,经常有缺席的情况出现。有时候主持人上课都来不了。面对这个现实的问题,我们必须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道路。于是我们开设网络BBS、QQ、微信圈等平台进行网络评课交流、资源分享、主题研究等活动。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东涌中学冯子君老师说:“我们通过线上的方式,随时沟通、随时学习、随时分享。我在这上面学到了很多东西。”

当然工作室也开通了博客和网站,但发现博客和网站的内容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互联网+名师(+教师团队+学生)”的新思路,建立了道德与法治智慧教育网站,开设了微课程、学生天地、道德课堂、法律课堂、工作室风采等栏目。让学生和老师共同搭建这个平台,展示工作室研究成果,召集优秀资源,为教师、家长、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让工作室的资源有了更多的受众。释放了团队成员、学员老师的创造力,大家在这样的生态圈中相互增值,相互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点跨界思维:视角延伸带来颠覆性创新

所谓跨界思维,就是以跨越自身学科、专业界限的知识及思维,多视角、多层面来审视问题、解决问题,用大视野、超视距的眼光提出事物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思考方式。要跨界,必须拆除思想的藩篱,打破行业界限,以跨行业、无边界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跨界,给无数高科技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及希望。同样,跨界思维也可以给教师发展带来启示。

今天的学生,是数字化时代里生活的“原住民”,他们从小就接触和使用这些数字化产品,体验数字化环境带来的种种便利。正如《中国教育报》中《奔跑吧,智慧教育》所言,“95后”“00后”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更喜欢技术,更依赖网络,更习惯于碎片化的学习。那么,究竟应该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教学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教学方式?5年后、10年后、20年后,教师将站在怎样一个课堂里?

名师工作室作为教育科研的先锋队,应该主动顺应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充分认识大数据、云计算和网络技术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主动向基于网络和数据的教学研究靠拢。

今天看一个教师的潜力,就看他(她)离互联网有多远,能够真正用互联网思维重构的教学,才可能真正赢得未来;今天看一堂好课,就看它离互联网有多远,能够真正用互联网思维重构的课堂,才可能真正赢得未来。

工作室在2011年开始进行智能数字课堂的研究,一路走来,苦尽甘来。2011年就致力构建一个智能管理、智能互动、智能诊断、智能评价的颠覆性的课堂互动平台,花了一年的时间开发出来的平台,不适合教师,也不适合学生,教师不愿意运用这套互动平台。在这种情况下,我不断外出学习寻找智能课堂开发和运用的平台,没有找到,但找到了思路和方法,与公司合作,走企业和学校(工作室)跨界合作的道路。2013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江义中学枣尚智慧教育互动平台成功运营。智能数字课堂主要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的盲目性(以学定标)、课堂反馈的时效性(当堂反馈)、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及时诊断)、学习方式的适合性(自主合作)、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因学而变)。只要有移动终端就可以安装互动平台,实现家长、学生、教师三端共存。

2014年工作室致力微课的开发与运用,实现课堂的翻转,工作室全体成员(电脑老师)参加,开发出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微课程,各自有自己的特色,能M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江义中学吴耀全老师说:“工作室组织的外出培训、校本课程、专家讲座,让我学习了很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包括信息化教育。智慧课堂、微课设计与制作、思维导图已经成了我的专业发展优势,同时,我也承担了许多重要活动:智慧课堂展示、顺德区勒流街道微课讲座、学校的校本课程――思维课堂。在这些活动中我不断成长,实现自我价值,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