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第1篇: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范文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思考教的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到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

在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历史教学的很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培训等等,每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

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第2篇: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技巧;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14-01

历史,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历史学科,也就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学科。从内容上看,历史知识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可以提供令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史可以明智,学史可以鉴身,就能知道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纯粹的人。学好历史是一种能力,教好历史更是一种考验。

传统的历史教学法只强调教师的讲授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缺乏活力。这种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和客体,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探索,重管教而不重自觉,重统一而不重多样,抹杀了学生能动的教学,压抑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究。

1.巧妙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故事是历史教学中的常见内容,巧妙地运用历史故事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很多的历史知识和人生哲理。如何巧妙运用历史故事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是一线工作的历史老师常常探讨的问题。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有无数历史故事,如何从中选择对教学有用的历史故事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首先,历史故事必须要基本忠于客观历史,因此在选择故事时必须要谨慎。其次,选择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故事;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选择一些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故事。如在讲左宗棠带兵内容时,介绍了左宗棠少年时就有大志,他在15岁时写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正体现了这一点。左宗棠出兵时,已年近70岁,为了收复被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他带着棺材出关,表示誓与俄国决一死战,为曾纪泽的外交谈判作了有利的后盾,在军事与外交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回了伊犁地区。通过这样的讲解,能像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左宗棠的理解,也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第三,故事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导向性。第四,要对历史故事及时加以点拨。如在讲述的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插入一段关于"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巧妙用计,表达中国对日本盗取中国的山东的强烈愤怒"的故事,学生听后纷纷拍手称快,随即再讲到"最后巴黎和会仍打算将德国在山东的利益转交给日本",然后及时点评"尽管中国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但是由于弱国无外交,最终也只能眼睁睁看着的丧失"。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去理解历史故事,比平铺直叙的讲解效果好得多。

2.优化课堂讲解

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突出一个"精"字,即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番思索后,教师"精讲"。其主要目的是用精炼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与疑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既不接受,也不厌烦,但是,由于对教师的教法摸得很透,就会产生"他一定会用老一套方法来教的想法",然后就平静地在那里等待,这也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当采用学生意想不到的方法,打破这种平静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活跃起来。

如在讲述"秦汉时期的文化"时,学生对张衡的地动仪结构难以理解,笔者采用多媒体演示它测定地震方位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当地动仪上小龙嘴里的一只铜球落入一只蛤蟆的嘴里时,"叮当"一声,学生不禁拍手称奇。这种妙不可言的表现魅力是传统的课堂讲解所不及的,它足以打破学生心理的平静状态,使课堂活跃起来。然后讲解地动仪的准确度:"公元132年的一天,地动仪朝西的龙嘴吐出铜球,三天后陇西快马来报,那里发生地震,陇西在洛阳西500多公里,方向准确无误。这又点明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动仪。"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对地动仪的认识不但深刻,而且完成了从兴奋状态向理性的升华,同时形成了持久的学习动力。

3.自编自演历史短剧,点燃知识的火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兴趣是学习的开始,是成功的秘诀。这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所以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想千方、设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把沉闷的历史课堂变成鲜活的课堂呢?

学生自编自演历史短剧,提高知识运用和表达交流能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点燃知识的火药。

例如,学生将《和同为一家》中"文成公主入藏"编成历史短剧,形象地再现了历史情景。"文成公主入藏",路途漫漫,留念依依,学生在表演中大胆创新,塑造了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青海有一座日月山,唐朝时是唐与吐蕃的分界地,文成公主离开长安时,唐太宗特地为她铸造了两面黄金宝镜DD日月镜。宝镜能照见中原河山,让她思乡时使用。文成公主途经这里,举目四望,草原空旷,杳无人迹;拿出宝镜东望,长安城繁花似锦,不禁潸然泪下。可一想到大唐、吐蕃世代友好的大局,她毅然踏入吐蕃地界,扔掉日月镜。一位留念故土,却又能识大体、顾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文成公主形象栩栩如生。这一剧情的安排,既尊重了历史,又融入了丰富合理的想象,整个历史短剧流畅、生动、活泼、有趣。大唐皇帝气度非凡,胸襟宽阔,以汉藏两族关系为重,不乏有泱泱大国的风范;吐蕃赞普热情豪爽、豁达朴实;文成公主善良美丽、感情细腻真挚。这些人物性格特点的塑造,真实、可信,丝毫不矫揉造作。

历史短剧全部程序由学生自己制作完成,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潜能的场所,提高了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点燃了知识的火药。

4.精心选择练习

第3篇: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范文

目前,初中历史学科课时少,教学内容多,课堂教学任务大,如何在45分钟内使历史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尝试用以下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1.讲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从故事中掌握历史知识。如:《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这一课,在讲到昭君出塞这一框题时,可先讲昭君出塞的故事,讲完故事后引导学生回答“昭君出塞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因为学生听故事很认真,所以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并且记忆非常牢固。又如:《三国鼎立》这一课可让学生来讲一些有关“三国”的故事,因学生对“三国”的故事了解比较多,有的同学甚至还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所以学生讲的有声有色,滔滔不绝,而后教师用谈话法讲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三国鼎立局面最终是怎样结束的?为什么会结束?”通过这样的学习讨论,学生对本课了解非常深刻,记忆得非常牢固。

2.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包括三个方面:①两堂历史课之间的联系;②一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③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第三点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课文中提到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学生饶有兴趣地了解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了巨大的残酷性。

3.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例,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教师的导语很有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采。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先放录音讲述契丹族产生的传说故事,然后提出“契丹是怎样一个民族?契丹和宋朝的关系如何?”这样导入,学生听完“契丹族产生”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后,自然很想了解这个民族以及契丹和宋朝的关系,所以我顺水推舟以此导入新课,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就自然被调动起来了。在讲“契丹兴起和陈桥兵变”这个框题时,因为此框题容易理解,所以我先让学生看两分钟书,然后快速找出重点,并把它设计成问题提问给其他同学,同学不会回答的问题,再由老师讲解本框题。以这种方式讲课,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被提问的可能,所以看书很认真,每一位同学都想当老师提出问题,所以都在积极寻找问题并且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这个框题的内容通过学生的一问一答和老师的补充很轻松地就掌握了,避免了传统教学的枯燥,而且学生记忆很牢固。讲到“辽宋夏的和战”这个框题时,因为澶渊之盟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采用了讨论的方式来掌握本框题,让学生讨论两分钟,各抒已见,然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再讲到“金和南宋的对峙”时,因为很多同学对岳飞比较了解,所以我采用让学生讲述岳飞的故事,然后老师引导归纳知识点的方法来讲述本框题。除此之外还可引用学生问老师答、知识竟赛等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这种方式以心理学为依据,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即新颖效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学效果很好。

4.教会学生记忆方法。随着学习科目和内容的大幅度增多,学生要记概念词汇很多,尤其是历史年代、历史事件、条约,学生更感费力。如何记住所学的历史知识呢?关键是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如“谐音记忆法”,此法是利用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记忆一些较为难记的历史年代、历史知识的方法。此法的优点是便于记忆难记的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再如“口诀记忆法”,它是把主要的知识变成顺口溜等形式来记忆的一种方法。如记“战国形势图”时可编成顺口溜记为:“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在中间”。当然记忆的方法还很多,如对比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只要我们根据不同教材、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历史知识灵活运用、因材施教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4篇: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历史;教学;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的教学侧重于熟记知识点,而学生在积累背诵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既而能够事倍功半。初中历史的教学,以往侧重于线性记笔记,但是线性的记笔记,使学生对整体的知识布局有个概况,但是不利于熟记各个细节的知识点。而初中历史考试中,细节又往往都是考试的重点。因而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都有详细的概况了解,更能够让学生记住关键的知识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最后既能够宏观的掌握整体,又能够微观的把握局部。更好地将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仅提高的是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够间接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把握历史课堂内容,掌握重点知识,提高课堂效率,高效完成学习目标,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对于初中历史学科的意义

历史学科以时间、人物、地点、事件为基本构成要素,知识体系的掌握对于整体只是结构的理解具有重大的意义。历史学科的学习具有逻辑性发散性,时间性和顺序性的特点,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关键点,再以点带动面,是非常有效的记忆方式,亦是非常具体的可行的操作办法。而思维导图的方式刺激大脑,图形的模式比文字要更加具体化,可视化,更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事倍功半。形成完备的知识框架结构,不仅有利于历史学科知识点的掌握记忆,更是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好的带动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历史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常常布置作业,为求学生能够牢牢的掌握知识点,而思维导图则更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掌握知识点,快速的记忆知识点。所以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带来更便捷的学习方法,更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为教学实践带来了革命,有效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更好的带动教师完善自我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以更好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带动整体教学实践的进展[1]。

二、有利于课堂内容核心的把握,提高课堂效率

思维导图模式即为处理核心信息的模式,思维导图以关键词为中心,以关键词为纽带为枢纽,更好地将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联系到一起。形成完整的线性思维,而线与线之间联系到一起,又形成全面整体覆盖的思维。掌握重点知识,而不用全面的阅读,把握宏观整体,而不用细碎的去掌握。课堂效率至关重要,课堂上听课状态好,课后复习事半功倍;而课堂上效率低,复习则需要很大的努力。尤其是文科形式的历史学科,思维方式对于记忆的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思维导图模式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更快的学习掌握,更好的消化理解,做到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当堂吸收。与传统的被动的教学相比,思维导图更注重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主动的学习形成主动地思维模式,主动地思维模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更好的促进学习。传统的课堂板书一般只是讲求本章节的内容来龙去脉,缺乏生动性,趣味性,以及灵活性,思维导图更加形象具体,使学生记忆深刻。更好的掌握历史事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以及意义所在。把握好主次关系,掌握好重点与非重点,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质量,为教学实践的进步迈出一小步[2]。

三、有利于形成个性化教师的风格

教师的水平在教学的质量中体现着一定的作用,教学严肃认真的老师,虽然教学水平高出很多,但是由于课堂气氛沉闷,反而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思考和学习,还会使个别学生昏昏欲睡。而相反,课堂幽默又不乏教学经验的教师,由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灵活,一般都能带来好的教学反馈,以及学生的对老师的喜爱。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更好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充分的消化吸收,汲取养分。教师教学宗旨是“有教无类”,不讲学生分层次,不区分学习的好坏,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同学之间的差异,而又不区别对待“好坏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的节奏,并且帮助学生分析优势与弱势所在。由于旧的教学方式手段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分析思考的能力,且一味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只是要细化,教学方式单一,重视结果,而忽视方法,也是导致学生厌倦历史课的原因。而历史教师通过教学思维导图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获得学生的认可的同时,不仅是教学质量质的飞跃,更是学生学习进步的一个体现,教师独特性的风格也是建立在学科内知识根基夯实的基础之上,没有根基高楼,就犹如空中花园,即使看上去明艳,可终究会摇摇欲坠。初中历史教师有着过硬的专业基础,熟练的技巧,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个性化的风格,无论是在初中学习阶段,个性化的老师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中。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构建的思维导图模式中,更好的理解运用知识。

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形成发散性思维方式

知识体系是一个建立在各大知识点基础之上的结构,而将零散的知识点归类形成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关键知识,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更有利于快速记忆知识点,脑海中形成完整的体系模式。而且由于思维导图的模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记忆方法,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自我答疑,自我解惑,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思维导图模式是由点带线,由线代面,想象成一棵有着粗壮树干的大树,逐渐的分成几支树干,树干上有树杈,树杈上面有着茂密的枝叶,无穷尽也。在想象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而本身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又会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完善自我的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综合素质,学生在自我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创造性的思维,激发学习的潜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而教师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注意扬长避短。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发现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总之,教育体制的逐渐改革和完善,教学理念的改变,无一不体现着进步的教学思维方式。而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更是体现着优势所在,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的同时,带动提高教学实践的进展。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微观带宏观,从逻辑性到发散性,从顺序性再到时间性,思维导图的历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形象化,具体化,可视化的优势。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思考能力。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通过书写,制作可以强化记忆,又凭借对思维导图的个人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型思维。学习终究是一项自主性的工作,自主性强学习习惯好的,终究要在学习中占有很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范文

教师必须要对课堂上面教学艺术进行研究,才能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笔者时常听到一些历史教师抱怨:“学生不喜欢学历史。”难道学生真的那么厌烦历史吗?倘若对历史教学的现状深入的透视一下,便不能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的,问题在于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不尽人意,缺乏魅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谁要领导好教学和教育过程,谁就要精通教学和教育的科学、技巧和艺术。”历史知识的记忆不是简单地把知识堆砌、垒集起来,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需要一定技巧和艺术,需要教师用一种尽可能活泼多样地方式去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怎样使学生感到学习历史不再是一种痛苦的历程,而是愉悦的过程呢?笔者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

历史课堂教学的美化魅力

历史课堂教学的“美”最重要的是应讲求教学语言之美。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岁~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如“”一节,讲到尊孔复古时,可这样叙述:“1914年9月28日,孔子的生日,头戴天平冠,身穿古装,亲率文武百官到孔庙,大行三跪九叩之礼,演出了民国以来第一次祀孔朝圣大丑剧;12月23日冬至节,又穿起特制的古怪祭服,率领百官,拥进天坛,举行祭天大典,这是民国以来,的又一次化妆滑稽表演。”学生可以通过这样有声有色的描述看到的丑态,了解尊孔复古的目的。

合理设置疑问是启发和引导学生钥匙

学生在学习时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大脑对教师输入的信息进行再加工,经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想象,将获得的知识存入大脑记忆区,变为主体的财富。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质疑能力,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十分重要。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景,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启发他们对问题深入思考,从而使学生既深刻领会和掌握历史知识,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通过设置疑问,来启发和引导学生是一个可行的方法。设疑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是任何问题都能激发学生思维的,要避免过于简单的,要避免学生已知的或脱离学生实际困难的问题,所提问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思维力度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2)教师不仅要自己提出问题,还要启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3)设疑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纳的“发现法”十分强调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设疑来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促使学生在生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

利用课堂竞赛使学生愉悦地学习

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特定阶段的心理需要。中学生随着年龄增长,抽象思维开始逐步形成,喜欢阅读,喜欢思考,表现为爱问爱说。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利用竞赛的形式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产生学习的欲望。竞赛的形式必须多种多样,如口头提问,书面提问,个别提问,集体提问等。教师还可以在黑板上写好题目,或者利用幻灯、投影等现代教具。总之,方法必须多样化,要注意提倡采用集体竞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第6篇: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实践教W;方法

初中历史可以说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如果教师不能采取丰富有效的教学方式,将会影响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拓展教学思路,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将学生带入历史的长河中,感受历史学习的乐趣。

一、端正历史教学理念

初中历史教师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对实践教学活动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历史教师必须端正教学理念,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秉持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遵循新课改需求,突出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学方式由知识的讲解转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方式。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以此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此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尊重学生个性,采取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索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历史事件、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点展开教学活动,以此顺利完成课堂教学活动。

二、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历史具有良好的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讲同样如此,历史课程教学就是在描述一幅幅真实的历史画面。对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是所有历史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历史教师首先需要精心准备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丰富教学内容,采取课程导入形式,设置各种历史教学情境,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解《辉煌的隋唐文化》时,教师便可以采用诗歌朗诵的导入方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播放李白、杜甫的诗歌,使学生通过诗歌来了解大唐的辉煌昌盛景象。或者在讲解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相关的历史视频,加深学生对腐败清王朝的理解,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丰富的历史资料信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心理上接受历史学科,才能够专心致志地听讲,课堂教学质量自然而然也会有所提升,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历史教学方法

1.问题启发式教学

这是一种与以往传统的单一的传授教学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以学生为实践主体,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主动讨论,然后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发言,通过教师的辅助讲解,共同提出处理该问题的方法。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模式之前,要让课堂气氛放松下来,让学生能够积极地提出问题或者阐述自己的想法。另外,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要采用不用的教学方式加以鼓励,并给出不同程度的引导。

2.情景融合式教学

这是一种将现实情节贯穿于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构建一个生动丰富的具体情境,使学生能够置身其中,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刻,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模式一般通过采用一个历史故事、一幅图片或者生活中常见的小事来引入主题,另外,教师通过对多媒体教学的灵活运用,加以教师生动的讲解,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最后,通过这种情景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共鸣,积极提问,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以更好地完成历史的教学目的。

四、注重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在知识的讲解结束后,不要过早地将答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对内容进行积极的思考,或者通过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与同学进行分享,使学生对学习更加有积极性,谈论后教师再针对学生的结论进行适当的提问,这对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具有明显的帮助。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看法,提问时要注意不要一味地发问,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结论的认可,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更好地被调动出来,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更有学习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时效性,并且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教学内容。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此使学生能够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丰富自身历史知识,并且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7篇: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教学技巧 方法运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面临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教学效率在低位徘徊。由当前历史教学困境的分析可知,教师教学技巧方法的滞后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举措在于教学方法技巧的创新与优化。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强化了这方面的研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运用于历史教学工作之中,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一、以信息手段构建历史生动课堂

高效的初中历史教学离不开教学手段的辅助与支撑,传统历史教学课堂对学生吸引力不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学生动性不强,教师无法在课堂上提供更多的辅助教学信息,影响学生的感知效果。笔者针对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将信息教学手段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补充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丰富历史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生动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教学渗透力等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改革开放》教学中,笔者制作了一组多媒体演示课件,以苏北某市改革开放前后发展状况作为背景,通过图表、照片对比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方面的显著变化,以数据的差异、图片的感官对比直观地揭示改革开放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的促进效应,从而强化对改革开放的意义与成果的理解效果。整个历史教学课堂因为有了多媒体手段的辅助,也显得格外活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以情感氛围增强思想教育效果

历史学科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知识性、情感性的融合与统一,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当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受到教育,对学生正确人生理念的形成发挥引领作用。笔者在教学中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借助于多媒体演示、情感描绘、学生交流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浓厚的氛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正确分析历史人物、事件,受到思想与情感的熏陶。例如在教学《》内容时,笔者选取了《》影片片段进行课堂演示,并向学生进行介绍:侵略者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一把大火焚烧圆明园三天三夜,形成了长达五十多公立的黑云团,无数珍宝或被掠走,或被烧毁。影片演示加上笔者血泪控诉般的描述,学生对侵略者的强盗行径表达了愤慨之情。笔者趁势引导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强大才能自保”的道理,增强了学生“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理想信念,实现了知识与情感教育的融合。

三、以框架构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初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前后联系,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教学工作,既要注重块状知识点的教学,又要发掘横向、纵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环环紧扣、前后联系的知识结构框架,重点要抓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及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科学、高效地记忆与理解,增强历史学习效果。例如在“”内容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变法背景”、“代表人物”、“典型措施”、“必然结果”、“原因分析”五个切入点构建知识框架,以此为支点建构起骨肉丰满的知识体系,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增强记忆与理解的效果。在古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学习与记忆环节,笔者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建立线状知识结构体系,以及以典型人物为依托建立起块状的知识集群,实现学习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极大地增强了记忆与理解效果。

四、以思维启迪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与协作学习能力,通过搭建自主合作学习平台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能力与素养。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笔者侧重将探究学习模式引入历史课堂,不再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教学传授,而是侧重于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研究,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并在集体的努力下完善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成效。例如在《内战烽火》教学中,笔者专门设置了一组探究题:“是如何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为了全面发动内战,其实施了什么阴谋?是如何应对的?不同阶段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如何?发生着怎样的变化?的意义何在?”以这样的一组探究题为线索,笔者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理解教材,增强运用图表对比等方式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透过事物表象看本质的思维分析能力,这样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历史学习综合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

五、以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历史学习空间

历史学系既要抓好课堂环节,又要注重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在课外开展自主研究与思考活动,将历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加深理解与学以致用的双重目标。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外调查研究及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拓展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的十年》后,笔者就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向自己的亲戚、长辈了解他们所经历的“”,以自身的经历与感受描绘眼中的“”。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的第一手真实资料,涉及的人和事都与学生的生活很近,似乎就发生在身边。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危害性的认识,并从思想上提高警惕性,坚决抵制类似的思潮。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技巧的研究,从教学手段、方式方法、资源空间等方面着手,有效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初中历史教学技巧谈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0).

[2]刘映宽.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五步法”[J].教育教学论坛,2009(07).

第8篇: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兴趣

引言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特点,选择最适宜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课堂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如何使初中历史教师拥有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因此,寻求初中课堂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成本文的初衷。

一、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充分的体现出了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就会产生不可抑制的学习动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就会得到增强。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相对有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讲《华夏之祖》这节课的时候,首先在课堂上播放《龙的传人》这首歌,然后利用歌曲顺势导入:“同学们,都说我们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作为龙的传人,你们知道咱们的祖先是谁吗?”这时候学生们各抒己见,纷纷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一下子课堂气氛就活跃了起来。这个时候,我又顺势引导他们认真的进行阅读课本,从课本中寻找真正的答案。创造这样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们整体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想要去学,为学生们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提供了动力,课堂上也就自然而然地拥有了自主学习的氛围,

二、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在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

首先,要科学地遵循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设置疑问要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从具体的历史事件入手,去总结与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便能够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在讲到华盛顿会议时,先让学生们去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等,之后再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槭裁矗拷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让学生们能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其次,要把握好问题的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不利于学生提升自我知识水平,学生们不屑于去回答,更加不利于启发思维,而太难会导致学生们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的兴趣。比如,讲《美国内战》之前,教师要首先进行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的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当中最受尊敬的是林肯,而出身平民的林肯是如何在美国人民心中享有有如此崇高的威望?而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那次战争呢?尝试让学生分析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与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自身的思维,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三、探索互动教学法

互动探究教学法是指在历史教学当中,老师充分结合教材内容,组织与引导学生收集相关历史资料并灵活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不同的问题,作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学中要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相关的教学活动当中,要精心创设高效的学习情境,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全新的设计,让学生自己具有自主与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改变过往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探究能力。如果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生动的去描述历史长河中的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心里的共鸣,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怦然心动”,在活动中“百感交集”,感知“豁然开朗”,觉察到“妙不可言”,进而于不知不觉地爱上初中历史课堂。

四、运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多媒体化静为动,强化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较,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陌生的知识直观化与形象化。多媒体教学集声、光、图、像于一体,从不同的视觉、听觉、色彩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进而形成相对深刻的印象,有助于提升整体教学水平与效果。并且,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与记忆,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的具有吸引力。新历史教材图文并茂、生动,并配有一套投影的相关教材。包括地图、实物图等等内容。它色彩鲜明,画面清晰,在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其“动”起来,自然变得一目了然,如曲辕犁、筒车等等,进而解决学生无法感知遥远历史事物的教学问题,对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经济发展的观点,形成了深刻的认识,克服了知识难点。

五、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情境教学的场景与还原,一般是以老师和同学对历史场景的还原布置和角色扮演实现的,这种能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模式趣味性很高。学生在情境教学中不仅能够扮演欧洲中世纪的公主王子,还能扮演中国古代的侠客帝王。通过老师和学生对场景的布置和对历史时间的角色扮演,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枯燥抽象的历史教学被融入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既适合初中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又达到教学目的,将知识和思考贯穿情境教学表演中,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并逐渐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踏踏实实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追求每一节课的高效,才能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历史,才可能走向高效课堂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朱美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J].文学教育,2012,(1).

[2]石国利.“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模式之尝试[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06).

第9篇: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228-01

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记载着人类悠久的文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历史,也需要历史的积淀。初中历史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初中历史的教育目标也是具有基础性的。在当今教改的大潮下,如何做好历史教学课程改革,是一个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采取教师满堂灌的形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使得历史学习枯燥乏味,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其从历史知识中得到启发,成为一个当今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教学课题。笔者认为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点,实行先学后导、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给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打造高效轻松的课堂,从而不仅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还能效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更能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正确对待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认识到课堂教学有效性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第二点,转变教学观念,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而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伙伴和良师益友。

因而,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中,将教师的写、讲、说、画转变为学生行为,启发学生学习,让学生写一写、讲一讲、说一说、议一议、画一画,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

第三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努力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布置作业,积极鼓励学生课上讲解,仔细倾听学生的讨论,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见解不求全不责备,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做出点评,对学生的思维表达不过分苛求,以赏识、赞许的心态构建学生学习的平台。

第四点,教师努力形成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采用现代、诙谐幽默的语言重新包装课堂,可以试着将网络语言引进课堂,用学生喜欢、贴近学生生活的语音来讲述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听、好思、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既可以吸引学生的主意力,使得学习氛围轻松活泼,又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幽默是一门大学问,既要有愉悦性,又要有启迪性和教育性,以帮助学生理性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不单单只是调动课堂气氛。灵活采用历史资料,突出情景,活跃教学。在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的思维能力。

第五点,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一个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令人敬重的品格。历史教师要努力的完善自己的知识,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时刻了解和掌握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和思想,这样才能更好的教授学生知识。同时,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很重要的,真诚、亲切、正直、宽容、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等内在的人格魅力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得到学生喜欢和尊重。因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成为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人,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自己的学生,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授的历史学科。

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们这样描述他们喜爱的老师:“处事公正、和蔼、随和、责任心强,懂得如何和我们交流沟通,不但交给我们知识,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了解我们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像父母一样体贴关心我们,我们喜欢听他说话、听他讲课。”正是建立了这种各谐的师生关系,爱屋及乌,学生在喜欢这样老师的同时当然喜欢这样老师所讲授的这门课,教学效果自然就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