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这些都体现出了对高中语文活动课程的重视。高中语文活动课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专题性和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1.高中语文活动课课程目标的设计
高中语文活动课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使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和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帮助学生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帮助学生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具体课程目标的设计有所不同。例如:以演讲与辩论为主题开展活动。活动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演讲辩论,提高思想认识和文化修养,增强观摩事物的敏锐性和思考问题的深刻性;探讨若干个典型演讲、辩论案例,总结经验和教训,从中获得启示。掌握演讲、辩论方法;通过观摩演讲、辩论活动,感受演讲、辩论的机智与艺术,分析演辩者的文化修养、思想深度、应对策略、语言技巧、神态风度等,观摩听众反应,了解演讲者、辩论者的表述效果;通过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养成在每一次活动前做好充分准备,进行反复实践,丰富临场经验的好习惯;通过活动,发展个人潜质,弘扬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培养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目标设计是高中语文活动课的重要环节,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课程才有可能向着既定的方向发展,达到预定的教育效果。
2.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实施
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一般从以下四个阶段实施:(以每位学生设计一个能代表自我形象的“标志”这一活动为例)
2.1 准备阶段
2.1.1 选择确定活动主题或课题:每位学生设计―个能代表自我形象的“标志”。
2.1.2 制订活动方案,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活动的主题或课题:每位学生设计一个能代表自我形象的“标志”。(2)活动的内容:描绘出一幅简明的图画(或图形,符号等),将自己的理想追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内容浓缩在“标志”之中,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并用简洁的文字对“标志”的内涵进行说明和评述。(3)活动的具体目的和任务:通过活动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课前收集各种图标,如大型活动会议的会徽,名牌产品、知名企业的形象标志等,增加学生的见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对图标内涵的分析,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自我形象的设计增强学生的自我认识;通过设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设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文字的表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4)活动的对象、情境、时间和空间: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所有的学生和授课教师;利用活动课时间,主要在课上进行设计(可利用课下收集资料,进行整理)。(5)活动的具体过程:确定主题―制订方案一收集、整理资料―进行设计一学生总结一教师评价。
2.2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本阶段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明确研究任务。一般可以讲故事、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与此同时,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从多角度去发现问题和分析思考问题,建立研究型学习小组,邀请校内外指导教师提供帮助并共同参加研究活动;要积极探索、搜寻相关的资料,进入探究问题的状态,并归纳出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形成最基本的目标思路。以以上活动为例,教师将自己设计的形象图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图案、题目、文字说明猜测图标代表着谁。之后,教师讲解图标中所表达的个人内心丰富的情感。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极大的热情,也对学生的设计给予了形象的引导,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调动课堂氛围,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设计上去。
2.3 实践体验、解决问题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阶段中,学生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在开放情况中主动搜集和处理文献资料或研究素材,小组合作与各种形式的人交往、沟通,以科学态度解决实际问题,从一定角度认识环境、了解社会、发现自我等。
2.4 总结、表达和交流阶段
学生要有始有终地完成研究性学习项目的任务争取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经过努力仍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也是正确的,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失败。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要多种多样,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通过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览、出墙报、编刊物、制作网页等方式加以表达。将研究成果整理以后还应分别以书面和口头报告的方式表达。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是研究型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学会理解和宽容、赞美与分享,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以上面活动为例: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再推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创作者要向大家讲解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标志的含义。
3.高中语文活动课的评价
教师对活动的评价是不能缺少的。在学生进行了相互交流和总结以后,教师要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总结包括对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目的的讲解、对优秀学生作品的展示和讲解、对整个活动的评价。当然教师的总结在让学生学习、了解比较成功的作品的基础上,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鼓励。所以教师的总结应尽量以肯定的语气来进行,如:“这次活动是非常成功的,同学们都很努力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通过自己的想象设计出了适合自己的形象。以后我们会更多的开展类似的活动,希望大家以后更加的努力,比现在做得更好。”最后教师还要指出这次活动的不足,并对以后的活动提出建议。
我们要积极地把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人语文教学当中,让语文课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充满活力与趣味。让学生能够真正乐意去学习语文,让“大语文”不再是学生头疼的话题,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够更好地贴近素质教育。当然语文活动课可能会受到诸如高考独木桥、资金场地等因素的影响;但更关键的还在于教师,只要教师有坚决彻底的课改思想,有扎实深厚的专业功底,有无私爱生的奉献精神,语文活动课就一定能进行下去,发挥其作用,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方方,高中语文实践活动课的探索[J],《职业与教育》,2008(2),76.
关键词:语文课外实践;原则;课外资源开发;研究性学习;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354-01
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是指学生把课内所学的语文知识技能放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加强语文实践","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明朝思想家王阳明认为:知行本是一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知而不能行,只是不知。高中语文教学只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引导学生知行结合,走向生活实践,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能力的提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实践活动既是高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开展活动之前,有哪些原则必须遵循呢?
首先是发展性原则。无论课内教学,还是课外实践,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提升整体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可以说,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努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而课外实践活动只是为学生个性培养提供多种平台,其有助于学生长足发展的宗旨不可改变。
其次是主体性原则。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是参与实践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适当的指导,绝对不能包办甚至代替学生的活动。教师要大胆放手,为学生创造、发现、表现提供更多的机会,特别要为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实践的热情和深入探究的兴趣,课外实践的真正意义也才得以充分体现。
再次是开放性原则。实践活动是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师要尽量开放课外阵地,努力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不妨把校园作为最好的隐性课堂,开辟各类活动室,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实行开放式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活动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探究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生动活泼的发展。
最后是综合性原则。要树立"大语文观",即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综合的培养。
只有以上述基本原则作为行动纲领,我们才能施展拳脚,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诸多课外实践活动。下面以我校为例,谈谈如何开展高中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1.创设浓厚书香校园氛围,开发语文课外活动资源
为了配合我校"儒雅校园"建设,高中语文组协助进行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以"建书香校园,当智慧学生"为主题的辩论赛,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更大舞台,提升了语言沟通及思维能力,增强了综合素质;举办以"学文循礼,建文化校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提高学生内在涵养,加强养成习惯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组织"品味书香,吟诵经典"诗歌朗诵竞赛,以经典诗文陶冶学生高雅情趣,开阔胸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指导学生表演课本剧、心理剧,在校艺术节登台演出,或参加地区课本剧比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立学生楹联协会,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创设文学刊物《晨曦》文学报,刊登学生习作,展示青春风采,弘扬正能量,成为我校一道极为亮丽的风景线……
在班级里,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演讲,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和知识储备选择所讲内容:猜谜语,讲故事,说时政,品名著、赏古诗……对此我们还组织开展课题研究:《高二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意义研究》,总结课前演讲的意义,为今后继续活动提供行动指南;同时在班级"学习园地""评比栏"张贴学生自己的优秀作文、书法作品,教室的布置、座右铭的书写等等均由学生自行安排。走廊里,过道边,墙壁上,到处是名人名言,励志语录……不难看出,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不但在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中学习语文、感受语文,更在自身参与的过程中,在美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2.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了与长期发展相关的实践能力、自主意识、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让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研的艰辛和快乐。近年来,我校高中语文组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2.1 名著研究性阅读:以高考要求的古今中外七部名著(即:《三国演义》《红楼梦》《家》《子夜》《欧也妮・葛朗台》《巴黎圣母院》《复活》)为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开展探究式学习,以此深入了解中外名著,欣赏名著的精彩片段,学习我国以及世界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受我国以及世界文学的艺术魅力,同时为高考名著考查做好充分准备。
2.2 古典诗词鉴赏研究:古典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体现了古典文化的美的创造规律。研究古典诗词对学生的知识积累、语感培养以及文学素养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塑造都有着重要作用。学生们通过对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表达技巧、思想感情、鉴赏方法等的研究,不仅丰富了语文素养,发展了思维能力,还大大提高了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
2.3 "生活中的语文"研究:以"寻找生活中的语文"为课题,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性活动,学生自己动手,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搜集相关信息(如从广告、店名、对联、网络词语、歇后语等中去发现),感受汉语所特有的魅力和内涵,并以不同的形式(如结题报告、心得体会、作文等)表达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语文课外实践平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以其灵活,便捷的特点和高度的互动性成为实现师生双向交流的代表性媒体,为语文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创新思考
1.活动教学的渊源和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教育就重视活动。孔子强调“听言观行”,荀子认为“行高于知”,王夫之提出“行先知后”。先哲们早就意识到人的知识、思维以及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实践,即主体自觉参与、全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认为,实践是主体出于某种目的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社会活动。
然而,并不是任何活动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价值和意义,我们所提倡的活动教学是指能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让他们在活泼主动和谐中发展个性的活动。因此,活动教学应具有以下特征:①学生是有意识的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具有强烈的主人翁精神,不是教师的传声筒或教师意旨的执行者。②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和探索。③教师在活动教学中是一个平等的指导者的角色。
活动教学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生存状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他们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的以及丰富知识、健康情感、独特个性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
2.语文活动教学的形式和实操步骤
语文教学有着广阔的天地,不应人为地把它囿于区区的四十分钟之内。我们在向课堂要效率的同时,也要把眼光投向语文学习的外延。我们应该沟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广泛地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活动。
活动教学以人为本,语文活动教学应采取有利于激发学生主体性的丰富形式,如“新教材写作单元部分安排的即席发言、演讲、讨论、辩论、采访及诗歌、小小说的创作等:配合新教材重视人文教育的要求,可开展朗诵、配音、自读课实验教学、创办班级文学杂志、影视欣赏、编演课本剧等研究型、体验型、创造型的活动。
新教材语文课本第四册全部是文学作品。文学是人学,表现人性、人道、人权、人生,表现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和情感。文学给中学生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因此语文课不能变成肢解真善美的工具,而要成为培养高尚情操、健全人格的沃土。文学鉴赏是一个需要融入个人阅历情感的内化过程,因人而异,千人千面。语文活动教学正是文学鉴赏的有效途径。
下面以我校高中二年级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例,谈谈语文活动教学的实操步骤。
激趣教师介绍前人编演课本剧的成功经验和收获的喜悦,让学生产生过一把瘾的强烈的渴望,为活动的顺利开展铺下思想和情感基础。
分组让学生以自愿为原则,给合成若干小组,推举出负责人,人人动手改编课文。由于是自由组合,大家都不想落后,学习热情明显提高。
选择选择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的过程,学生充分讨论,积极参与。选择过程实质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必须了解戏剧的特质,选择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的课文,而这正是活动成功的关键。
阅读我们要求学生把课文改编为剧本,如果课文是剧本,就要有自己创作的成分。要改编、创作课本剧,阅读时需要具备戏剧常识,如了解幕、场、人物说明、舞台说明等,体会“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的特点,理解个性化、动作化的戏剧语言。阅读的时候要了解背景,熟悉内容,理解主题,把握人物形象等。
改编学生在编写课本剧时,往往照抄课本里的人物对话,舞台说明也照抄课本里的叙述沿句,冗长luō@①唆。应让学生明确:改编时可适当增删。因为演出时间限制在十五到二十分钟内,所以枝节应该大刀阔斧地砍掉,保留和创作一些能强化戏剧冲突、突出人物性格的对话、动作的内容。当然,无论是人物对话、舞台说明还是矛盾冲突的设计,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删简或增添,既要适合于剧情发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适合舞台演出。
排练我们在班内众多改编的剧本中选择一个最优秀的作为本班的演出剧目,安排三周排练时间。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尽量正规化,不要成为胡乱凑合的乌合之众。为了贯彻编剧的改编、创作意图,编剧顺理成章地当上导演、副导演。导演、副导演根据剧情和人物气质特点在班上选择合适的演员。为了排练能顺利、落实,还安排了:灯光师,负责灯光效果;音响师,负责剪接背景音乐配合剧情;化妆师,负责为演员化妆,使其形似;道具组,负责服装、布景、人物道具等的制作或租借;剧务组,负责前前后后打点一切;场记,负责记录每一次排练及导演对演出的所有要求。各人分工合作,同心协力,为的是最后把自己班的心血结晶搬上舞台。
汇演到了激动人心的一天,经过抽签决定演出次序后,各班倾注了全部的热情,把最精彩的演出带给了观众,使汇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评价应该把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让其成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学实际过程的认识及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对课本剧编演的评价包括三部分:一是评委评价。我们对学生在“剧本改编”“表演语言”“形体动作”“服装布景”等方面分别打分,评出一二三等奖和最佳表演奖、最佳舞台效果奖。二是学生评价。在汇演后,组织学生讨论,评论编演的水平及得失,重点是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三是学生评课文。编演后学生对原课文的理解已提高到另一层次,此时,可提出几个高要求的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将从外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思维,实现语文素质水平的新的飞跃。
3.语文活动教学的效果和意义
教师在课本剧的编演过程中,充当的是指导者、参与者和配合者的角色,学生才是主角。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促进了教学,锻炼了才干。具体表现在: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研究性学习 教学策略
进入高中的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了阅读和分析不同文体的文章的方法。因此,他们对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已颇有不满,迫切希望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真正地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接受式语文教学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发展,改革传统语文教学体系,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引入语文教学体系势在必行。研究性语文教学以探索性与革新性的学习方式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方法为理论指导,对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把握特性,注意策略
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发式、全员性。即,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求知;以研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发现规律技巧,课文和社会都是研究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但学习的内容会有个性化的差异。教师在把握这些特性的同时,还应注意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中的一些策略。
1、生活性与活动性。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加强课内外的沟通,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具有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接壤,并为学生创设一些真实的活动场景,让他们在“动中学”在“做中学”,在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中亲身体验,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让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真正的等同起来。
2、主体性与合作性。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进要求学校、教师全面构筑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把学生当作主体,把创新和终身发展当作培养目标,拓展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同时,它又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使学生间友好相处,资料共享,方法互用,智慧互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学习的基础上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民主性与激励性。在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应致力于增强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真正营造一种平等的、互相促进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要大力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任何约束地大胆质疑,提出他们所想到的任何问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参与研究的态度、在研究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与所取得的成果,并及时进行适当的点拨或纠正,多承认、多激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学生始终尝到研究性阅读的甜头。
二、陶冶学生的情操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自身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1、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评价社会现象的道德感。
2、加强学生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的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学生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其求知欲望、认知兴趣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等会得到一定的满足感,产生一些积极的情感,发展其理智感。
3、培养学生的美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美感是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又一重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组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鉴赏和创作活动是进行审美的重要渠道。阅读优秀作品,品位其语言,感受其思想及艺术的魅力,能较好地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三、放飞思绪,彰显学生个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活动;学生;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64-01
人格对一个人来说属于道德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内容,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格,便谈不上做人做事,因为人格是一个人生存的根本,是一个人的灵魂。高中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高中教学要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语文是培养学生的最关键的一门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融合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一步。人格是陪伴人一生的品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所在,对于高中生未来的成人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当前信息潮流化和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中,高中生的思想极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如果没有良好的辨别能力,学生容易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所以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情况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的渗透和影响,通过进行德育活动,推动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1]。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良好的人格的途径
1、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格
高中语文课本里字里行间都带有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或者是强烈的民族情怀,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能够被这些优秀的文化和民族情怀所感染,在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又能够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自身的情操。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利用这些优秀的课文来融合德育。同时,在引导学生时不能只是看重喜剧的结局,悲剧的故事更能够刺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受到悲剧带给心灵的冲击,就像《纪念刘和珍君》《窦娥冤》等文章,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而思考的过程就是人格培养的过程,因为所有的悲剧最终都会讲述一个道理,参照这些故事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学生就像找到了一面镜子。所以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怎样在阅读时读出文章要表达的内涵,使学生能够在阅读课文时建立正确的、健康的人格[2]。
2、带领学生多读古诗词,从古人的诗词中读取能够建完善人格的有益内容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不仅需要讲明白诗词的意思和个别字词的用法,更重要的是要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明白讲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感悟诗人的伟大情怀。例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要感受诗人的豁达的情怀和想要报效国家的心情;学习杜甫的《蜀相》中“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时,让学生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的惆怅等。不同时期的诗人,不同境遇的诗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情怀,就如读的诗词就会被他的伟大的胸襟感染,不知不觉地就会崇拜老一辈的革命家,同时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古诗词中包含的许多坚忍不拔、报效国家的高尚品格一定会对当代的高中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都对学生的人格完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并且读好书
读书的过程也是人格建立的过程。在高中语文德育活动中,学生仅仅依靠课本中的课文是不能够开阔视野的,一定要增加课外书的阅读量,在读课外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高中生有着比较强的理解力,又处在渴求知识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比较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如果高中生不能够甄别书籍的好坏,也容易误入歧途。所以,语文教师要重点对学生课外书的阅读进行引导,推荐给学生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尤其是一些能够帮助高中生完善人格的课外书。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就具有坚韧不拔、积极向上、乐观的品质,是高中生学习的榜样。另外,学生所读的课外书可以涉及多个方面,比如除了文学类书籍外,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科技类的图书,这样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最终让学生在优秀书籍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完善人格,在阅读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3]。
三、总结
综上所述,人格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人的灵魂所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不成熟,需要有益的、健康的、优秀的、正确的思想来促使其思想走向成熟。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格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进一步的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高中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有着强烈的关联,教师可以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同时进行德育,以培养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借助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位学生,为学生树立优秀的榜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丽颖.如何在高中语文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格[J].新校园(中旬),2015,06:22.
关键词:高中语文 活动性学习课程 学习模式
高中学段,活动性学习课程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课下进行的,如何使活动性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变化多端、使活动性学习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这就依赖于对语文活动性学习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但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活动性学习课程的开发总会遇到形式各样的瓶颈,在遭遇这些瓶颈时我们又应该怎么去做正逐渐成为课程性开发的首要问题。
一、语文活动性学习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开发语文活动性课程资源主体的目的性模糊
在新课改的大前提下,活动性学习课程的开发的主动权还是握在少数语文研究的专家学者手中。对于大多数在一线的语文教师而言,他们只是简单的负责教授语文学习知识,对课改下的活动性课程开发没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活动性课程资源开发的最大受益者――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在这一过程中也没有被充分的重视。这样一来,就使得课程开发主体非常的单薄。除此之外,即便有些一线教师对活动性教学课程资源开发有自己的想法,也不能真正的在开发过程中帮上忙。因为,这些老师仅仅停留在课程性开发的理念上,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自然也就提不出什么具有建树性的建议,相反的,具有这种“超前”意识的老师只能通过翻新多媒体教学的花样,一味的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却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2.课程内外资源相互脱节
活动性学习课程在自身的开发联系上来看,课内外的学习课程资源缺乏联动性和统一性。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还是教育的大环境所迫。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教师仅仅是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将教科书作为金科玉律来教导学生,却没有意识到外界的课程资源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事实上,课外的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而这些课程性资源自身就带有浓厚的活动性。例如,校报编辑室、广播室、校图书馆等,这些与文字文学息息相关的资源都应该成为课堂的延伸,成为活动性课程开发的主要场所。然而,如前文所说,在中国教育的大环境下,在高考的指挥棒的指挥下,家长和老师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好大学,不得不选择把孩子和外界隔绝开来,“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如此一来就切断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联系,也就造成了课程内外资源的相互脱节。
3.各个阶段的活动性课程资源开发主体不一致导致课程开发缺乏连续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是自我生理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在此时,对学生的干预、培养、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在此阶段身心是健康持续发展的,相应的课程性开发应当也伴有阶段性和衔接性,尤其是活动性课程开发更是要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相适应,要坚决杜绝活动本身过于幼稚或者过于成熟而造成的过激影响。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自然对资源开发的主体,活动性课程的主持者――教师提出了要充分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要求。然而,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的牵制,在高中的人事调动中,很少有一位教师能够自始至终完整地完成一届的高中三年教学。教师的频繁调动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课程性设置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缺少一位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特质的教师的引导很容易造成活动性课程开发缺乏连续性和贯彻性的后果。
二、高中语文活动性学习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1.要树立正确的活动性学习课程资源观
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过分强调了“以书本为纲”的观念。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在观念上树立起“实践世界是学习课程的根本来源”这一概念。要课程资源开发的最大受益者――学生树立起求知的欲望,努力寻找在日常生活各种场合中带来的活动性经验是否与课本知识相匹配。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引导以及对家长和学生的引导。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对自身的潜力进行深层开发,激活自己的课程资源意识;同时要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激活学生课程资源意识;在课外带动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和配合学校的课堂。
与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密切配合,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利用现有的一切条件,自主去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目标。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同时在教学和互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处事能力。
2.优化现有的活动性学习课程资源并注重教学策略
首先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活动教学内容的筛选,不能是“捡到篮子里面的都是菜”,要保证课程安排内容具有价值,这一点就需要从优化教学的策略入手;再者,要注重教学活动出现的问题进行展开活动性研究,即针对授课内容中学生多次犯错的地方进行重点标注,然后针对这出处难点进行活动性课程的设计安排,引导学生由课本知识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获得新的生长点;最后,由于学生和学生之间是不同且有差异的,所以在开发活动性课程教学的时候要充分注意到这点,力求做到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实际经验入手设计出因人而异的活动性课程安排。
3.注重语文组内部各个老师之间对活动性课程安排的交流
很多高中每个语文组之间都非常的独立分散,如果年级组之间,组与组之间长期缺乏合作交流的话,不仅是语文活动性课程不能有效顺利推行,学生接受课堂学习后反应也会不一样,这样就直接导致教学进度的不一致和教学质量的下降。所以,要经常促进教师间的日常交流,加强他们之间合作意识的培养,从而改进语文学科现行的教研制度,带动每位语文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活动性课程资源,实现每个教师和每位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的高中语文活动性学习课程资源开发仍然有很多不足。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安排中一定要更新理念。这样对于课程的改革,对于真正做到教有所用、学有所获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够推动高中语文活动性课程资源开发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朱邵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64.
[2]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6.
[3]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5-0015-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无锡市“十二五”规划课题“中职校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幸福(1978―),男,江苏丰县人,本科,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中职教育是面向社会的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实践在中职学生的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语文知识的学习也应是这样。《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语文教学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标精神的具体化,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符合中职生的年龄特点,能把语文课变成讨论课、朗诵课,还能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课堂、学校,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非常必要的。随着职教课改的推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已成为课改的一大亮点。那么,中职语文教学如何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呢?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利用综合资源,发挥活动探究性
语文学科涉及面广,涉及人文、社科、自然等知识,语文教师应结合中职生思维活跃、好动的特点,充分利用课内外的语文综合资源,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的环境,开展探究性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融合学科知识,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从而拓展学生视野。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综合资源开展实践活动:首先结合教学内容强化基础知识学习,如让学生结合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绘制手抄报,让学生给喜欢的课文配图,让学生选择社会焦点问题进行辩论等;其次指引学生学习生活语言,如课堂上引导学生鉴赏广告词、欣赏歌曲等,让学生自行积累喜欢的名言名句,寻找生活中的错别字等;最后,教师可以举行唐诗宋词朗诵、对对联等活动。
二、深挖教材资源,彰显活动语文性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是学习语文的根据。中职语文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与单元学习有着密切联系,一般都会体现出单元学习重点,再加上中职生知识面较窄,所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从现有的资源入手。教师可以深挖教材中的资源,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飞扬的诗情”,教师可以围绕教材内容开展“青春诗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确定诗歌朗诵作品范围与标准,所选诗歌主题应围绕青春、理想等,然后让学生分组选诗,确定本组表演作品进行朗诵比赛。通过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精选研究课题,凸显活动职教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凸显职教性,教师选择研究课题时应结合学生实际,考虑学生专业特点,紧紧围绕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如教师可以举办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对中职生来说,纯粹的名著阅读会让他们感觉枯燥乏味,但这些古今中外经典名著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中职生阅读能力、文化素养的提升都有重要作用。同时,教师还应考虑学生的专业性质,如教育专业的可以选《论语》为活动内容,播音主持专业可以选古诗文经典之作等。
四、结合社会实践,注重活动实践性
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中职生毕业后大都会进入社会,这就需要在语文课堂实践教学中选取与学生生活学习关联密切的内容,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课余观察自然、感受自然。如教学《故都的秋》后,可让学生仿写《春》;开展多样的社会活动,如走进图书馆、了解企事业单位、到超市购物等,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适应社会。为了加深学生对校园的了解,教师可以开展以“美好校园生活”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调查校园里诸如宿舍问题、食堂问题等热点问题,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人物采访”时,学生采访笔者,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记录在采访记录本上,学生参与度很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当教师有哪些困惑”“教师的待遇如何”等问题,学生都很主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五、利用现代媒体,发挥活动创造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般要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但实际教学中难以实现,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学生离开校园,安全无法保障,这会增加教师的压力。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空间相对封闭,基本上都是在校园和教室完成。但综合实践活动又离不开现实。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新课程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也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借助媒体技术整合各类资源,将枯燥的文字知识转为具体、形象的画面,形成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如实践活动“看戏悟人生”,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话剧《茶馆》,让学生观看后分组制作演示文稿,表达各自的观后感。
六、完善评价机制,注重活动有效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重视评价环节,客观真实的评价会让学生正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在以后的活动中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评价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着眼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特点,不同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同,参与的时间不同,因此,每个人的收获也不同。评价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综合实践活动结束后,每个学生都要评价小组成果,以此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评价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终评价,因此教师应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采用鼓励性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多采用生动的形式作评价,让学生从教师的语言、眼神中“读”评价,因此,教师要注意言谈举止,评价要发自内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杨九俊,吴永军,等.学习方式的变革[M].第1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6).
[3] 刘济良,等.生命的沉思[M].第1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人文教育;教学探究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含义
教师只有在理解了素质教育的确切含义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教育活动,给学生以科学有效的指引。人文是一种精神文化,泛指人类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具有一种力量,可以激发人的动机、热情、创造性,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可以对人和人的社会生活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使民族凝聚,使社会形成有力的整体。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人文精神经常也可以称之为以人为本的精神。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洞察人性,完善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净化精神世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走向自己想要的未来。因此,借助中学英语这样一个人文类的学科,教师可以有很多的资源,带领学生一起思考很多与人文相关的话题。对于价值观、人生观等重要的课题,学生们之前可能也有过很多思考,却没有那么深入。借由中学英语这一语言类学科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发现和自我的归纳和总结。
二、中学英语教学中开展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效策略分析
(一)在课堂导入过程中,有效地体现人文性教学的内容
一个精彩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导入环节,可能迅速地激发学生对于很多问题的思考。教师要善于使用导入环节,并将人文性的一些内容自然地融和进去。比如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思考围绕课文可以提出哪些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也有助于学生人文性的思考。在涉及地理文化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导入的时候提一些相关的问题,或让学生看一些图片或视频,这样可以迅速地引起他们的关注,提高学生的认识深度。
(二)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思考和研究
在中学英语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也已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于人文性的很多相关课题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在中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和思考。人文性的教学没有成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是采用灌输的方式进行教育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所想所做。最重要的,首先是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其次,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教学工作。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所以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影响,教师也可以通过了解学生们讨论学习的情况,进一步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他们现有的知识掌握情况,思维发展情况,在人文性问题上有哪些不同观点。例如,在讲到有关火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完成相关的预习工作,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分析各种自然灾害如何提前预知,自然灾害中和之后又该如何应对。
(三)在课堂上用浓厚的人文气氛,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
高中学生兴趣非常广泛,并逐渐能够摸索出自己擅长的领域,感兴趣的领域,因此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文化教育氛围,让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自自信。例如,在讲授美国的相关内容时,我向同学们介绍了美国梦的由来以及美国梦在文学中的表现。由于我的讲述浅显易懂,生动有趣,课后许多学生要求我进一步讲述美国青年人的生活方式。所以说,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经常是一种合作互动的关系,这样一种氛围非常宽松、自由,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被深深地激发,同时,也能够联想起自己以往的工作经验和知识储备,从而使课堂真正变成一个自然生成的课堂,变成一个活力满满的课堂。
各组联系附近的养老院或福利机构,交由社区代寻亦可。按照要求,组员去拜访受访对象,让他们感到社会的温暖,为他们带去新春的祝福。小编和大家分享高中文明主题教育活动方案材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
方案一
寒假班级活动大致有以下几项:
1)“冬日阳光——送上新春的第一声问候”主题活动:
活动形式:我们班将原8个社区服务小组合并为5个,每组人数在8人左右。每组设一个组长及一个副组长,组长统筹组内活动及写活动小结,副组长主要负责活动地点的联系及记录活动内容(拍照等)。
活动时间:2月18日前(即过年前)
活动内容:各组联系附近的养老院或福利机构,交由社区代寻亦可。按照要求,组员去拜访受访对象,让他们感到社会的温暖,为他们带去新春的祝福。
2)寒假社区志愿服务:按8组活动,时间更具各组实际情况,内容不限。
3)有关文明礼仪的班级网站建立及校园BBS论坛:
1.班级网站的建设及添加将会交由网络管理员统筹,而参与制作人员将包括计算机课代表等。有关内容我们将围绕本班实际情况而定。希望能达到最理想效果,使每个同学受益。
2.“文明礼仪”教育。放假前,在班中做好宣传工作,演示论坛的登陆方式及注册方法还有相关事项。鼓励同学多提自己的看法,提供更多宝贵意见。
4)进行爱心捐款。
5)参加学校组织活动,观看电影《亚瑟的米你王国》。
6)小发明方案设计,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发挥动手和创造能力。
方案二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丰富学生精神生活,以期待师生共同成长、教学相长。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读书活动,能是学生会读书、喜欢读书。
2、各年段要依据读书活动的要求,结合实际,为广大学生推荐一批好书。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动学生借阅、传阅、网上阅读、有条件的家庭自己购买等,确保读书活动的顺利进行。
3、通过读书活动,使学生在读书中增长知识,明理懂事、陶冶情操,享受成长,学会做人、处事、交往,从而在班级、年级内形成好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文化氛围。
4、按照计划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开展校级“读书考级”活动、写读书笔记、摘录卡等,多角度地开展读书活动。
三、活动要求:
1、要求学生课外(星期六、日)保证每天利用1—2两个小时进行读书。家长配合监督。
2、学生要随时做好读书笔记或者记录。
3、班主任、班长、中队长、小组长要按时组织本班学生进行活动。
4、本学期结束后进行评比,进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