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出发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推进,高职教育正在焕发神采。高端人才培养模式也正由传统封闭的学校教育转向现代开放的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已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但是要实现这一培养模式,课程改革是关键。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类别特征、与中职教育的层次区别,也集中反映在其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中。正如姜大源先生所说,我们可以没有教材,甚至没有专业,但绝对不能没有课程,所以课程始终都是高等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目前,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不断创新,以产业、行业、职业为基础,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来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并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与通用的职业资格标准引进课程,初步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基本步骤
首先岗位(群)分析职业资格研究专业定位工作过程分析(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学习情境设计教学组织设计,如图1.1所示:
作为职业院校课程开发人员,主要完成以下几个任务,一是行动领域的设计与开发,二是学习领域的设计与开发,三是学习情境的设计与开发,四是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
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模式
2.1 行动领域的设计与开发
行动领域的开发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开发的主导思想,以专业定位职业岗位群职责任务工作流程的分析为依据。经过专业定位与岗位群论证,工作岗位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行动领域等步骤最终确定具体岗位或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形成行动领域,具体开发模式如图2.1:
2.2 学习领域的设计与开发
学习领域开发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与本专业教育职业相关的职业行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导出相关的“学习领域”,再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具体开发模式如图2.2:
2.3 学习情境的设计与开发
学习情境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具体开发模式如图2.3:
2.4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根据开发的“学习领域”和构建的“学习情境”,只有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行动导向教学实施如图2.4:
3 总结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正在不断的创新改革,并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是人才培养的灵魂,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希望给正在和将要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与开发的高职教师提供可参考的课改模式,希望更多的第一线的教师们能够参与到高职课程开发的大潮中来。
参考文献:
[1]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2008.
[3]李学锋.基于工过程导向开发高职课程的“3343”模式,2008.
课题编号:GG0086。
1、全面掌握模块教学中的课程
运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对《网页设计》模块进行了细致、具体的分析。该模块中包括 Photoshop、Flash、Fireworks、Dreamweaver 四门课,这四门课的讲授要根据网站建设的规律来安排。由于在制作网站的初期需要制作画面来装饰页面,所以应该提前讲授 Photoshop、Flash,让学生们制作一些精美的网站修饰图片和动画效果,为完成整体网站的制作打下基础。然后完成 Dreamweaver、Fireworks 和 ASP 的讲授,以使学生对网站进行整体布局。为使学生对制作网站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最后再讲解制作整体网站的全过程。
2、改变传统考试方式,采用技能测试衡量教学效果
考试是模块化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由于《网页设计》模块这门课程它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主,同时,模块中包含多门课程,因此,更适合采用技能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1)仔细斟酌考试内容。为了能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慎重地确定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可定为制作小型网站,网站主题可多种多样,例如,网上商店,校园网等。(2)细化评分标准。评分标准是评价学生考试作品的主要依据,评分标准中应以多项指标评价学生的考试作品,比如,网站整体布局、色彩、文字内容,网站子页数量和超级链接数量,网站动画效果等。(3)严格考场纪律,保证学生考出真实水平。《网页设计》模块课程的考察方式特殊,考试地点定在机房,考试过程中中断网络服务,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网站制作任务。同时,学校机房的监控系统也保证了考场纪律,确保了考试能顺利进行。(4)考试结果分析。通过察看学生们的考试作品,我发现学生们所做网站各具风格,内容也很丰富,其中有几名学生的作品尤为突出。比如,有一名学生在自己的网站上巧妙的加入音乐特效,为网站增色不少;另外还有几名学生制作了颇具特色的小动画来装饰网站,使整个网站看起来动感十足。
3 、“模块项目化”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应用
本文是根据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模块项目化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同时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作用,以教、学、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
3.1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模块化任务设计
以项目开发为主要出发点,将该课程分为网站首页制作、网站设计、网站效果设计、网站特效设计四个项目,每个项目再细化为若干个模块任务。 项目一:FAQ 网站首页制作(模块 1-2)、项目二:FAQ 网站设计(模块 3-6)、项目三:FAQ 网站效果设计(模块 1-5)、项目四:FAQ 网站特效设计(模块 1-4)。
3.2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模块项目化设计
模块项目化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项目的选取,教师所设计的项目,应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联系市场发展,从企业需要出发,以实际项目开发流程来确定课程的知识体系,使得知识体系中的各个知识点以模块形式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有目标的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的知识能力。
3.3依照本课程的模块项目化模式进行教学
依照本课程的模块项目化模式,当一个模块讲解部分结束后,教师安排一定时间来进行模块设计训练。教师根据模块内容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不太复杂的教学案例。学生首先分析,模仿案例,进行操作,培养对这个模块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此案例,自己根据收集资料素材(也可以由教师提供)设计网页作品,在设计过程中教师给予正确引导,在深度方面给予拓展。这样既可完成操作实训任务,还可以使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点,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完成作品,感受到学习的兴趣。
(第1课时)
课程名称
0-3岁婴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家长了解0-3岁婴幼儿运动发展的规律,掌握促进婴幼儿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能力的发展方法,促进婴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
家长掌握促进婴幼儿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能力的发展方法
教学思路
0-3婴幼儿家长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本教案的设计,站在家长的地位,根据0-3岁婴幼儿家长家庭教育的水平、需求、经验为出发点的。对于需要家长了解的0-3岁婴幼儿运动发展的规律以讲授法为主,并配合PPT;而对于促进促进婴幼儿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能力的发展方法,采用实际的操作演示法为主配合互动法,便于家长的直接掌握。
教学环节
三优工作的导入婴幼儿运动发育的规律0-3岁各年龄阶段婴幼儿运动发育的水平如何促进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小结交流
教学资源
《浙江省优生优育优教培训教材》;《0—3岁婴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PPT; 红绒球、小球、摇铃、积木、响环、拨浪鼓、图画书、珠、画笔、纸剪刀等用品和玩具;手指操互动;家长指导资料;照片等。
参考资料
《浙江省优生优育优教培训教材》、《婴儿心理学》、《儿童早期教育与训练》等。
《 主题九 0-3岁婴幼儿的智力潜能的开发》
教案的基本内容
(第2课时)
课程名称
0—3岁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家长了解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掌握促进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方法,促进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
家长掌握促进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方法
教学思路
0-3婴幼儿家长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本教案的设计,站在家长的地位,根据0-3岁婴幼儿家长家庭教育的水平、需求、经验为出发点的。对于需要家长了解的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以讲授法为主,配合PPT;而对于促进促进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方法,采用实际的操作演示法为主配合互动法,便于家长的直接掌握。
教学环节
导入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如何促进0—3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小结交流
教学资源
《浙江省优生优育优教培训教材》 ;《0—3岁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PPT; 《右脑记忆对对碰》,益智玩具;家长指导资料;照片等。
参考资料
《浙江省优生优育优教培训教材》、《从零岁抓起——0-3岁婴幼儿关心与发展文献研究》、《婴儿心理学》、《七田真0-6岁育儿法》、《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南》等。
《 主题九 0-3岁婴幼儿的智力潜能的开发》
教案的基本内容
(第3课时)
课程名称
0-3岁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课时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家长了解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和语言发展中的常见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掌握促进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方法,促进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
家长掌握促进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方法
教学思路
0-3婴幼儿家长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本教案的设计,站在家长的地位,根据0-3岁婴幼儿家长家庭教育的水平、需求、经验为出发点的。对于需要家长了解的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以讲授法为主,配合PPT;而对于促进促进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方法,采用实际的操作演示法为主配合互动法,便于家长的直接掌握。
教学环节
导入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如何促进0-3岁婴幼儿语言的发展小结交流
教学资源
《浙江省优生优育优教培训教材》;《0-3岁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PPT; 《0-8岁宝宝阅读计划》;《东方宝宝》书籍;《好饿的毛毛虫》、《好饿的小蛇》、《猜猜我有多爱你》等绘本;家长指导资料;照片等。
参考资料
《浙江省优生优育优教培训教材》、《0-8岁宝宝阅读计划》、《婴儿心理学》、《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南》等。
《 主题九 0-3岁婴幼儿的智力潜能的开发》
教案的基本内容
(第4课时)
课程名称
0-3岁婴幼儿早期阅读的
家庭教育指导
课时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家长了解0-3岁婴幼儿亲子阅读的定义、意义和亲子阅读的教育理念,掌握如何开展亲子阅读的方法,提高亲子阅读的水平,促进婴幼儿早教阅读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
家长掌握如何开展亲子阅读的方法
教学思路
0-3婴幼儿家长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本教案的设计,站在家长的地位,根据0-3岁婴幼儿家长家庭教育的水平、需求、经验为出发点的。对于需要家长了解的0-3岁婴幼儿亲子阅读的定义、意义和亲子阅读的教育理念以讲授法为主,配合PPT;而对于如何开展亲子阅读的方法采用实际的操作、朗读法、演示法为主配合互动法,便于家长的直接掌握。
教学环节
导入0-3岁婴幼儿亲子阅读的定义和意义0-3岁婴幼儿亲子阅读的教育理念如何开展0-3岁婴幼儿亲子阅读小结交流
教学资源
《浙江省优生优育优教培训教材》,《0-3岁婴幼儿早期阅读的家庭教育指导》PPT,;《母鸡萝丝去散步》、《爷爷一定有办法》、《猜猜我有多爱你》、《好饿的小蛇》等一些经典的绘本;专家书籍;优秀绘本推荐目录;家长指导资料;照片等。
参考资料
【关键词】中高职有效衔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探索
【Abstract】Effective conne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uild a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an important task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Changsh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profession of aviation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technology in vocational secondary and tertiary professional explores the segmentation in the cohesion of the higher modes, and in a professional setting, training target, training scheme, course system and so on cohesion cultivation mechanism have been established.
【Key words】Effectivel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technology; Explore
按照“2+3”分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技能人才系统化培养体系,实现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中高职在实训基地、专业课程、师资团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实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专业整体优化升级。
1 专业衔接
1.1 专业衔接目标
充分调研分析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动态,设置合适的中高职衔接专业。主动适应湖南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关注学生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分析中高职人才培养上的递进、延展和衔接的关系,合理确定中职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以确保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合理性。
1.2 专业衔接内容
1)专业设置衔接。由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织汨罗职业中专、临澧职业中专、湘北职业中专、临湘职业中专、津市职业中专等5所重点职业中专对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动态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形成详细的《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各试点学校对调研数据进行充分的分析研讨,本着紧密对接湖南新型战略产业、解决区域经济发展急需人才问题、就业岗位有明确层次要求并有一定建设基础的原则,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试点专业。
2)专业定位衔接。依托 “航空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组建由中、高职学校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及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适应湖南装备制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密切跟踪产业升级对相关技能人才层次、结构、规模的需求变化、岗位要求变化,确定机电一体化专业定位,即主要面向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培养从事生产一线机电设备操作、安装调试与维护、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售后服务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中职阶段主要培养生产一线从事机电设备操作、装调等工作,具有一定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阶段则在中职的基础上,主要培养从事工业自动化设备(如高端数控设备)等先进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工作,具备较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 课程衔接
2.1 课程衔接目标
由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中职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组建课程开发小组。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按模块化、分层递进的构建思路,开发职业能力导向、能力递进的中、高职课程体系;引入中高职职业资格标准,紧跟专业领域发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为载体,从简 单到综合序化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合理衔接;开发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到2018年,试点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建好《机床电气系统装调与检修》等5门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
2.2 课程衔接内容
2.2.1 课程体系衔接
依照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按模块化、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思路构建课程体系;综合考虑职业能力及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合理配置课时5。将整个课程体系按照分层递进的方式分成中职课程、中高职衔接课程和高职课程,按培养出发点,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模块四大模块。(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选取和序化以关注学生身心素质、适应学生渐进性学习和终身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身体素质和职业素质。以校园文化、素质培养社团为依托,主要在课堂与社会实践岗位完成。中职开设专业教育、公共艺术、道德与法律等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高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理论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中高职都开设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体育与健康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身体素质。(2)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课主要为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课程的设置与对应岗位职业资格取证对接。采用“工学交替”方式,在理实一体化教室、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工作站”内完成教学。中高职共同开设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数控加工技能训练、机械制造、机械加工训练、机械制图及测绘、电工电子技术、钳工技能训练、机床电气控制等课程,对应机电设备操作、机电设备装调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中职阶段课程模块分别与中级数控操作工、机加工和中级维修电工、钳工对接;高职阶段课程模块分别与高级数控操作工、机加工和高级维修电工、钳工对接。高职开设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机械结构拆装检测与维修等课程,对应于机电设备维修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与高级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对接。(3)专业拓展课。专业拓展课程的设计以培养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为依据来设计,包括人文素质拓展和专业素质拓展,强化职业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重点。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完成教学。(4)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课。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课程模块以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适应工作岗位为出发点。通过融入社会环境、企业环境的方式实现学生素质,职业素养的培养。在模块化、层次化构建思路下,设计了中、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能力递进的课程方案。
2.2.2 课程内容衔接
对接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选择教学内容,实现中高职职业能力培养的逐步递进。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方法、新设备,确保人才培养紧跟产业的发展变化。设计项目、案例为载体,按简单到综合序化教学内容。
2.2.3 核心课程衔接
由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试点中职学校、合作企业共同参与,确立中、高职学校和企业课程负责人,三方共建《机床电气系统安装调试与检修》、《液压气动系统装调与检修》、《PLC应用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机械结构分析》5门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1)依据职业岗位要求,中、高职学校与企业共同选择课程内容,按照职业标准,将岗位能力分解为若干个模块;(2)结合生产实际和能力训练要求,以典型机械零件加工、机床装备或航空装备的真实安装、调试及维修等设计相应的项目任务,制定融合职业标准的考核标准、考核方法,开发课程标准;(3)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开发教学情境,在“理实一体化”教室、“校中厂”、“厂中校”等教学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达到理实一体的目的。(4)开发课件、教案、视频、引导文、试题库、动画等教学资源,编写适合开展教学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并形成数字化资源,实现三方共享。
3 结束语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将在实践中创新中高职衔接合作模式,破解中高职衔接方面的难题。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和实训场所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化地设计,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开发中高职衔接方面教材,实行资源共享,避免人才培养上的浪费。
【参考文献】
[1]孟凡华.鲁昕强调: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15).
[2]周建松.关于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07).
[3]唐高华.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1(22).
摘 要:校本教材的发展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贯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
关键词:发展;校本教材;构建;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变革
校本教材的内涵一般是指以学校的师生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具有校本性,指的是校本课程具有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的特性。校本教材深深植根于学校和本地区的文化。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由师生对它的感情和智慧、本校的优良传统、或本地区文化资源以及经过师生加工处理了的网络信息资源有机构成的一片沃土。
一、明确发展校本教材的出发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教学方式变革
校本教材的发展一定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要以国家教材的弥补为出发点。为什么要开发校本教材,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由于国家课程的统一性而不能容纳各个地方、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校本教材发展必须要考虑他是否弥补了国家教材的不足,弥补了什么?不然,我们的选择便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决定。二是要以学生、教师、学校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在教学中我们是否确实需要一本适合和促进学生个性成长与发展的校本教材作为国家教材的补充?教材的存在价值主要取决于它是否真地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所帮助,而且是不可替代的帮助。校本教材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发展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所以校本教材的发展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认知发展水平与情感形成、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养成等方面的研究,运用这些研究成果作为校本教材发展的出发点,才能有效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发展和教学方式变革。
二、让学生参与到校本教材的编写,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教学方式变革
为了丰富编写校本教材内容,我们可以发展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校本教材的编写,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编写、修改、丰富和完善。在具体的工作中,有的学生为了编写校本资料,亲自出马,去实地照像取景,写出感受;还有的学生上网收集资料,自主编辑,配上插图;还有不少同学到市博物馆收集查阅资料;甚至于有的同学到市n案馆查考资料,使所写文章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通过编写活动,首先,学生主动对当地文化进行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加强了学生对家乡文化资源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其次,使学生实践并学会了如何进行文化研究,如何进行资料收集和完善处理,使学生研究能力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
再次,在合作小组的研究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调查研究,实地查看等活动,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合作能力和集体凝聚力,他们在思想交流和信息共享中不断碰撞,产生了很多具有新的思想和观念,促进了学生的进步。
最后,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学生也了解了社会,知道更好地融入社会的重要性,更加认识到地理知识对生产和生活的实用价值。
让学生通过学习,亲近本土文化,感知乡土文化的魅力与独特性,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从而培养热爱乡土文化的感情,以发展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一切都非常有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教学方式变革。
三、有效利于网络信息资源,发展校本教材,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教学方式变革
当今时代已经彻底变成了一个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而在信息时代里,学习理念和方式的变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未来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在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之后,传统教学中的灌输模式将会改变,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逐步引起重视,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未来教育,势必走向信息化,即所谓信息化教育或教育信息化。
互联网是人类知识、智慧的大海。我们在发展校本教材时,一定要有效利于网络信息资源,让校本教材的使用与信息技术相整合,让学生正切体会到信息技术的时代性和基本工具特征,有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从而使校本教材的发展适应信息化时代教学方式的变革。
在设计校本教材时,应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尽量考虑校本教材内容与信息资源之间的整合。比如在用校本教材进行具体教学时,将教学中的一些难点或者扩展知识通过网络呈现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在网上作业。当然这需要编写校本教材的老师认真研究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科特点,找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之间的整合点。使校本教材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发挥信息时代的优势,使学生的学习丰富多彩,妙趣横生。从而有效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教学方式变革。
一、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校长只进行课程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校长要有能力做出课程慎思和决定,提高自己的课程领导力。
深圳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的李庆明校长,综合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田园文化思想、现象学中关于“回到生活世界”的观念、当代深层生态哲学有关人类回归自然进入生态生活等见解,尤其是根据马克思有关人在社会、历史的自然生态语境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学说,提出构建一种基于自由、开放、和谐的现代都市文化情境的新教育——“都市田园教育”。它以“有教无类,出类拔萃”为宗旨,以“欲仁爱智,返朴归真”为校训,致力于立足学校基地和儿童发展需要,体现都市田园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初步构建了独树一帜的学科文化课程、主题文化课程、阅读文化课程和学院文化课程。办学近十年,该校的“都市田园教育”已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实践表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校长如果没有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较强的课程领导力,是不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即使名义上进行,也是漫无目的的,或者低水平的。为此,我们必须整合各方力量,加强对校长的培训,使其充分了解本校学生、教师的现状,制定本校教育教学目标;为达成这些目标,学校应该设置什么课程,又怎样实施这些课程。在此基础上,以学生的能力培养、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制定学校长期的目标、中期的规划和短期的计划,把学校的办学追求纳入到课程管理中,持之以恒地开发和完善校本课程,这样才能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加规范,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教师的课程开发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拥有了更多的课程自,但责任也相应增加了。教师必然会遇到从评估需要到拟定目标、选择材料和经验、设计基本的活动结构以及跟踪评价学习效果等一系列的课程问题。
深圳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所开设的主题文化课程致力于拓展生活空间,培育综合素养,按主题环境文化、主题阅读指导、主题学科教学和主题系列活动等四个板块,进行总体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系列活动,引领孩子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园到校外,真正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历史。与此同时,充分利用与主题相关的各种课程资源中的“相似点”,整合包括文本资源、自然资源、社区资源、网络资源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致力于实现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活动、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综合,允许甚至鼓励老师打破和超越某一学科课程或教材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促进围绕主题的各种资源的对话沟通、协调运作、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迁移,从而实现全方位的课程整合,提高教育的整体效应。
实践表明,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校本课程不是个别教师,更不是外聘人员来讲授的课程,而必须是全体教师来共同开发、实施的课程。离开了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再好的课程设计都只能是空中楼阁。为此,学校必须培养一批校本课程开发的骨干,在学校的课程开发中起到推动作用。对于这些优秀教师,既要给他们压担子、提供施展才干的舞台,还要给他们创造学习成长的平台,促使他们迅速成长;同时还要注意整体提升全体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当然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教师负担,学校要合理计算工作量,给予他们必要的待遇补贴,以保证其工作后劲。
三、学生的发展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很大一部分需要,但更多考虑的是学生统一的、共同的素质要求,所以它必然不可能以某一所学校的具体发展需要为对象来设计课程,因而很难充分照顾到每一所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化问题。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南山实验学校把满足学生的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最高宗旨。通过问卷调查选择有探究价值、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课题,构建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生动活泼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基于这一思想,学校在学生中成立了计算机、数学智趣、舞蹈、园艺、环保、摄影、田径、话剧等数十个兴趣小组,确定每周二下午为全校校本课程时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打破年级、班级界限自主选择课程。一个全新的“校本课程超市”应运而生。这些课程关注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了学生的生活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
实践表明,学生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尚不能够满足的学生发展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需要认真评估学生的发展需求,找出其中最主要或突出的需求是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所设计的校本课程才能够满足并不断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校本课程之树常青。
四、学校的资源条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生长点和突破口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然要受学校资源的限制,即学校在现有条件下能够做什么,能够开发怎样的校本课程。
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鼎太小学部的老师、学生和家长都是来自全国不同地域“移民”。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饮食特点、地域方言、服饰文化为学校提供了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学校根据“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的原则开发校本课程,构建了“民俗文化”校本课程,共开设了“民俗游戏”“民俗节日”“民俗技艺”“民间文艺”四大类32门课程,逐步形成了“民俗文化教育”特色。
实践表明,校本课程的生长点和突破口都有赖于学校的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好的深圳可以找到自身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其实广大农村地区虽然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但其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历史传统、自然风貌,有着保存完好的生态环境、民间传说和饮食文化,这一切都是可资开发和利用的校本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农村地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五、有效的课程管理是校本课程开发持续发展的保障
校本课程开发没有课程标准明确而统一的要求,开发和实施的难度很大。如果缺乏科学管理,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很容易成为随意的短期行为。
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为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制定、教师培训等;教科室负责课程方案的制订,如课程申报、审议、开设、教学评估等;办公室负责动员与宣传,以及学生的纪律管理;教务处负责成绩统计与存档、图书馆、电脑室的开放等常规管理;总务处负责场地、设备等后勤保障工作。同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如教师工作量计算制度、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制度、优秀学生的表彰制度、教师指导经验的交流制度、经费分配制度等,营造出自上而下、民主开放的课程开发氛围,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条件。
关键词: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有效;实效;高效;成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18-1
一、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有效教学内容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真正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学生,研究他们的个性差异、兴趣及认知差异,不断探究改进,实施因材施教,层次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信息技术所包含的内容太广了,所包含的知识包罗万象,如何在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是件重要的事情,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让每个孩子都觉得信息技术课是有趣的、有用的,让每周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课成为学生的快乐期待。以此为出发点开发的课程才是对学生来说有吸引力的有效的课程。
二、以学校的实际为依托点,为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展提供条件
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条件(软件、硬件资源)下才能生存和发展,言下之意,就是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设计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必需立足于学校的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学校很重视校本课程工作的开展,并最大限度地整合、开发和运用资源环境,为教师和学生积极营造良性氛围,以促使我校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力求有实效
要想开发的校本课程受欢迎,必需要有实效,那么教材的编写是必不可少的,不是为了编教材而闭门造车,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编出有实效、高质量的教材,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保证。
首先,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与学生的经验相联系。这样才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体验。
其次,打破标准化的思维模式,为学生的自由探究创造空间。教材的设计应倡导学生的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实际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最后,校本课程教材要促进学生和谐的发展。教材的设计要把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和道德水平的提高融合在一起,不能流于单纯的知识灌输。
四、创造浓厚的信息技术教学氛围,给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以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
好的开始能让学生明确本阶段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能产生强烈的需要感和成就感。首先用新颖有趣的内容,吸引住学生的心,那以后的课也就可以水到渠成了。浓厚的信息技术教学氛围是开发和完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动力源泉,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校的实际、教师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例如学习从信息系统中寻求帮助的方法比学会某一软件的某一操作细节,要重要得多,这样,他们不再一有问题就找老师,而是先找信息系统帮助,同样重要的例子还有,需要设法使得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懂得不要怕犯错误,而是要从错误中学习,并且能够解决问题,即掌握自我评价与自我纠正错误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成为“会学”。
信息技术课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上机操作来实现,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自由想像的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的求异思维,不强调统一;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采用操作评价与作品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让学生看到成效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提高。对任何事物的评价决不仅仅是给出事物的价值,更重要的应是促进事物的提高和发展,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评价也是如此,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评价不仅仅是判断一下学生的信息素养,更重要的是检查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情况,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最终达到全面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因此,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评价对学生可以起到检查的作用、巩固的作用和发展的作用,我们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导学案; 学习目标; 学情; 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180-01
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重塑我们的课堂是继实施课改以来改革力度最大、涉及面最广、挑战性最强的一次探索。如何更新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打造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导学案设计给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它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航标;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知识能力的桥梁。
目前对我们而言,导学案还是个新生事物。由于它承载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体现了高效课堂教学系统要求,又集“导、学、练、测、评”等功能于一体,所以对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年多来我们不断探索、实践、改进,按照临帖—入帖—破帖的思路大胆尝试,努力做到“用、学、研”合一,初步研讨出了自己的导学案模式。
导学案设计是从课前预习、课堂实施到评价的系统性、全过程的设计。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流程为: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二次备课——课后优化,从中可以看出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相比,导学案设计应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设计理念上导学案设计体现的是“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能为本”,有别于传统备课的“教师中心,知识中心,课堂中心”。 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能力是练会的,不是讲会的, 以学为圆心设计导学案,实现教与学和谐共赢。 下面就如何设计有效实施高效课堂的导学案,从备学习目标、备学情、备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做法。
一、备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教学目标有多个层次,从纬度讲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也称“三维目标”。就具体一个单元、一个课时,学习目标该如何确定出来呢?课标、教材、学生是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的依据。因此,要想使课堂高效、目标定位恰当、明确就必须仔细研读课标、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新课程下的教学要想教有目标、教有效率、教有效益,就必须首先研究课标。课标为导学案设计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是教师进行导学案设计的重要参照,有非常强的利用价值。同时课标对教材作出了明确界定,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另外课标也提供了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作为教师而言,应该依据课标并对照教材,从课程目标一学段目标一单元目标一课时目标,整体考虑每一节课。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新旧教材相比,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了质的不同。如果再用老办法备新教材,等于“穿旧鞋走新路”,会导致与新课程理念上的不兼容,课程标准上的不符合,评价方向上的不配套,势必带来诸多问题。所以关于在导学案设计时如何用好教材的问题,首先解决的不是钻研教材、深挖教材的问题,而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教材观的重新审视和定位。教师拿到教材后,要对教材的设计意图进行研究,然后与课标要求相对照判断教材安排的合理性。教师必须要有新的教材观,要由过去“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同样学生也要由过去“学教材”变为“用教材学”。也有人说过去是“教师带着教材走进学生”,现在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课程”。教材不再是供传授的经典,不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载体和工具,它只是好的例子,是师生之间对话的一种媒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水平和层次的差异,他们的知识储备、心理和技能特点以及各自的学习需求,都会对学习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指导教学实施的航标,教学目标的设计更要以学情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层制订符合学生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增强目标的针对性。
二、备学情
高效课堂教学定位在“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习者的现状是导学案设计的出发点。所以在导学案设计别强调的就是学情调查,学情调查几乎贯穿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可以说学情调查是关乎教学成败的关键性因素,研究学情比研究教材、研究目标、研究教学策略更重要,学情调查是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内容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当然,导学案设计要在全面分析学生学情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情的层次性差异,具体进行以下分层设计的内容: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问题,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分层设计达标测评等。可以看出,分层设计也同学情调查一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三、备学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导学案与传统教案最大区别在于“导学”,即教学生学,因此导学案必须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要体现学习过程的方式方法指导。通过高效课堂真正把“教师变导师、教室变学室、灌输变探究”,引导学生调动和开发自己的潜能高效学习。教师要把精力更多用到研究指导学生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如何开展有效自学?如何整合课内外资源搜集有效信息?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如何进行问题展示?如何进行问题质疑?如何整理学习笔记?如何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学法指导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关键词:中专学校 计算机课程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171-01
中专学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所采取的模式一般是参考大学的模式进行照搬,缺乏与其本身相符的定位和特色。教材的内容虽然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各方面都会涉及一些,但是从某方面来说,也是博而不精。由于许多大学会将毕业证或学位证与“国二”捆绑起来,这导致中专在设置计算机课程时过多地加入了编程语言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大学计算教师都有难度的内容对于中专生来讲完全是“不知所云”。面对这种脱离实际需求的情况,中专需要对计算机课程进行改革。
一、计算机课的改革原因
中专学校针对计算机课的内容进行改革,究其根本是语言类课程与实用技术类课程的比重不够合理。到底语言课应不应该开,如果开的话又应该占多大比重,许多教育者对此展开了争论。在笔者看来,语言类课程可以不开,如果非要开,也要尽可能压缩其所占的比重。中专学校可以适当多开设一些具有实用性的技术类课程,如word、Excel、PPT或WPS等办公软件的应用、Photoshop、3DS MAX等图像处理软件。理由有如下几个:
①中专院校不同于初中、高中等全日制学校,其培养方向不是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学习,而是面向社会需求的技术工人,培养的过程中隐含着应用性、实用性的需求,因此教学内容应该减少理论性的内容,而多多增加可以在未来学以致用的技能。②进入中专学校的学校多是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文化知识方面比较薄弱,思维能力有限,难以对问题做到完善的推理、分析和解决,因此教材中若含有过多的理论知识(如计算机语言),无异于强人所难。③计算机语言中无论是VFP、C++语言还是BASIC,都需要具有相当好的数学基础,数学逻辑差的学生完全无法理解,计算机语言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书,上课时只有个别学生能够理解教师的讲授,其他学生不是无心听讲,就是有心听讲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有些教师会说,学习知识可以通过触类旁通来达到习得的目的。然而,如果做到让学生触类旁通,教师也是一片茫然,不知其所以然。④还有一个问题存在于各个学段的计算器课程中,那就是动手能力差,学生只是“学习”,而没有“学会”,这对于计算机的学习是致命的。综上所述,中专必须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改革。
二、设置方向
1.课程设置要符合中专学生的特点
正如商家把消费者当作上帝按照“上帝”的需求决定进什么样的商品一样,中专在设置课程的时候也应该如商家对消费者一样,由学生的特点来决定课程内容。若要作出科学合理的课程决策,就需要先考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出发点,一般来说,选择学习计算机课程,都是出于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考虑到中专学生不爱做笔记、不爱看教材、经常溜号发呆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布置一些具有实用性的任务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如制作特殊主题的网站。这样的要求看似很难,但其中可探索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却很多,面对这种动手能力强的学习任务,中专生反而会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使用许多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软件,如3DS MAX等进行设计。反过来,若布置了知识类的学习任务,中专学生反而会因为枯燥无趣而敷衍应对。因此,中专学校设置计算机课程时,需要多多增加可以调动学生实践热情、激发出学生创造力的实用性课程。
2.课程设计要以市场需要为出发点
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所在,只有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到有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去学习,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C++语言等枯燥的语言类课程可以少开或不开。然而,课程设置也不可一味照顾学生的喜好,中专学校旨在培养人才,而不是开设兴趣班,因此中专学校在进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时,出发点还是要以市场需求为主,即学校教育给学生怎样的知识以使其在步入社会后能够尽可能地应用到工作中去。而单纯的争论怎样的比例合适是无法做到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的,需要进入社会进行深入的调查,以市场需要为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原则,总的方向有如下几个:
2.1网页制作:有助于公司的宣传。
2.2办公自动化:优化办公室管理。
2.3多媒体技术:文字编译、视频剪辑、图像处理。
2.4图像处理:广告设计。
2.5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维护、网络管理员、企业网络安保。
3.计算机课程应该分年级设置不同难度
中专学生在一年级学校计算机时,应该主要进行基础理论的学习,并适当进行操作能力的练习,巩固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基础能力。在进入二、三年级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已经比较扎实,这时可以进行比较专业的学习,这时所学习的内容就比较偏重实践和技能方向了,如计算机的硬件配置、dos或windows系统的应用以及办公软件的具体应用。如果学生资质较好,可以适当开设编程语言的入门课,使学生即使不会自己编程也能看懂中等难度的程序语言。浏览器浏览网页、电子邮件的发送以及软件安装与硬件维护,这些都应该是中专学生在三年计算机学习中需要掌握的技能,至于软件开发和程序设计,这些能掌握最好。
4.计算机课程应该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由于中专学生学习能力较弱,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变传统的机械式教学为实践式教学。为了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可以适当缩短知识讲授所用的时间,将70%的时间安排为学生的操作时间,使学生在“做”的同时“学”。
结语
中专学校的计算机课程在现阶段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课程内容不合理,实用性比较狭窄的编程语言类所占比重较大,又很难被学生习得,而具有实用性学习起来又比较简单的办公软件应用与图像处理反而比重极小。这种课程比重不合理导致学生在浪费大量时间的同时又无法对未来工作有所助益,对此,中专学校必须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改革。本文探讨了改革的原因以及改革的方向,望对从事此方面研究的教育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田力.对中专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几点思考[J].数字化用户,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