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概括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师 备课能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初中历史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在每节课之前都应当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把握该节课应当讲解的重要知识点,以及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意义
1.1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
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决定着其学习这门课程的效率,兴趣是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关键,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目的在于找出提升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兴趣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主动性,这将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达到教师备课的根本目的。
1.2旨在提高课堂讲课的效率
初中历史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在学习之初学生会对这门课程感到陌生。此时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目的在于整理每节课程的历史知识重点,想好教育学生的整体思路,在课堂上用最精练的话语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1.3反思自身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时不仅需要考虑教学内容,也应当反思自己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的方式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在备课的时候,通过自我的不断总结和归纳,并且将新的方式方法做出规划,应用于下节课程的教学之中,找出真正能够提升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2初中历史教师提升备课能力的措施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闲暇之余,总结自己教学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断的改进,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此期间,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初中历史教师加强课前备课,提升教学的效率。如何提升初中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成为教师思考的重点。
2.1结合课文、图例和注释,逐字逐句逐图进行研读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需要弄清楚教材里面的内容,注意历史地图和相关的注释内容,将需要作为教学要求的地方勾画出来,在课堂上重点讲解;不需要做教学要求的,在课堂上可以直接简单的带过,减少教学中的弯路,同时也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有兴趣地学习历史知识。在此备课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的备课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2.2对整体教材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最近几年以来,在中考历史试题上,出现很多的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题目,并且要求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论述,该类题目极为考验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也加大了初中历史教师教育学生的难度。这种现象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充分考虑,利用怎样的办法才能够将知识灵活地传给学生?初步分析,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历史教师借助教材参考资料重新对历史教材的每个章节内容进行研究,并且结合中考的考题考虑,对历史教材每个章节做出综合性质的总结和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历史基础知识,在考题中能够灵活的进行运用;第二,总结、概括历史教材中每个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出一个简明的提纲,提供给学生进行参考。这两点都需要历史教师自己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去分析、总结。只有初中历史教师真正用心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总结,才能提高历史教师备课的效率,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备课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2.3备课时注意搜集课外教材
长期从事历史教学的初中历史教师,实际上对初中历史教学课本内容已经非常的熟悉,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如果只是温习课本内容,那实在是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对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也没有提升。在初中历史教学课本之中的内容较为笼统,受课本的限制,很多历史事迹未曾列出来,如若历史教师能够查阅历史典籍,收集相关的历史素材,再考虑通过怎样的方法将这些历史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去。看似讲解这些对于学生考试没有多大的作用,实际上通过这种方法很大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讲解三国的时候,历史课本上只有短短的一章就带过,此时历史教师可以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经典片段进行讲解,相信很多学生都会对其感兴趣,学生为了接这段历史会主动通过网络、书籍主动地查找,这就是教师备课所需要达到的效果。但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分清教学的主次,仍旧要以教学课本为主,历史相关资料作为辅助。
2.4改变传统备课的方式,提升备课能力
初中历史教师传统的备课方式局限于温习当前课程所需要讲解的知识要点,思考利用怎样的方式顺利地讲解给学生,此种备课方式在课堂上所取到的效果是有限的。初中历史教师为提高自身备课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可以尝试改变传统备课方式,引入一些网络平台。如微信,当前微信在学生之中使用较广,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或者公众号,在每节课之前,将自己备课所准备的资料通过微信平台传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概的了解下节课要讲解的知识要点,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提出一些历史问题,在上课前要求学生进行短暂的讨论,引导学生向着备课的大纲前进,从而达到自身备课的能力的提升。
3结语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总结历史课程备课的经验,让自身教学的历史课程效率最大化,让自身在初中历史方面的备课能力得到广泛的提升。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来,发挥历史教师教育学生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洪生.初中历史教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珠海市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4(08):81-84.
[2] 贾淑霞,李艳洁.初中历史校本教研探索――以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八中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133-136.
[3] 李茜.基于胜任特征的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模式初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04):56-5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育技术;存在问题;可行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98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041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理念墨守成规。许多教师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只围绕着课本为学生讲授那些考试中经常出现的知识,甚至不厌其烦地反复告诉学生一些考试中可能遇到的重点知识,以让学生更好地应对考试,至于一些其他的历史知识,根本不为学生进行拓展延伸。这样墨守成规的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只是考试的机器,而不是能将历史“古为今用”的综合型人才。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可行性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推动历史教学与现实相结合
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历史教育中,不仅可以打破历史教学活动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一改从前单一的教学手段,还可以通过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扭转历史教师墨守成规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的目的,从而使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拓展更多的历史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教育技术有利于促使学生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代教学理念讲究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若初中历史教师仍“反客为主”,就背离了现代教学的轨道。若运用如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之类的教育技术,对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是十分有帮助的。
三、使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服务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一)运用教育技术中的网络信息技术丰富历史教学资源,拓展学生视野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初中历史课本,内容覆盖面非常广,但是其中的内容较为简单。简单概括的史实早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大量的史料,详细的史实来丰富课堂。在历史课堂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之前,我们只能翻阅大量的书籍资料去寻找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史料,费时费力。现如今,我们可以使用教育技术装备中的网络信息技术,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更能大大缩短我们查找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备课的效率与课堂的质量。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远程教育技术,使学生的学习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远程教育技术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学生“时时想学习,时时有人教,时时有困难,时时有人解”的梦想。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有良好的历史资源的学习网站,让学生从中汲取一些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亦或是在网上观看一些名师课堂教学视频,让学生实现自主预习课程或者巩固课程的目的。此外,我们还可以在网络上建立班级群组,学生在群组中可以各抒己见,或者是为大家分享一些好的历史知识,当学生遇到学习上的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及时地为其解答,在学习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三)联系现阶段热播的历史剧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喜好,在学到一些朝代的时候联系相关作品,让学生将历史学习与历史剧影视作品联系在一起,更能够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历史 综合探究活动课 有效方式 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108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初中课程,教材每一单元都设有探究活动课(以下简称探究活动课),这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如何开展好这些探究活动课是个值得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初中历史探究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1.探究活动内容形式化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比较多的探究活动设计,这样有为“探究”而设“探究”的嫌疑。探究活动重复大部分课堂内容,其中有一部分内容与课堂内容相互矛盾,有的将一些不具备探究特质的教学内容罗列到探究活动之中,让人感觉探究活动内容没有太大的意义。
2.探究活动答题化
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着力点。目前有不少教师将探究活动演变成问题解答活动,“师问生答”成为探究活动开展的主要模式,提出的知识训练型的问题比较多,启发思维类的问题太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教学。
3.探究活动浅层化
探究活动在内容上的形式化以及形式上的答题化导致探究活动的浅层化。如果学生不主动探究问题,只是顺着教师预设的问题来学习,那就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
二、解决初中历史探究活动课存在问题的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探究活动课应向何处去?这已成了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笔者作为一线的教师,基于自己与同行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策略,试图提高探究活动课的实效。
1.恰当运用探究活动课强化知识重难点
新课程《历史》教材的知识点多但往往是概括性过强,跳跃性过大,甚至是一笔带过,使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感觉有难度。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探究活动课来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重难点。
2.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兴趣,设计开放多维的问题并加以正确引导
探究活动课不单单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毕竟学生参与的兴趣直接影响其参与的程度与效果。加强启发诱导,设计开放的、多维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应该是教师在上探究活动课时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3.充分利用家乡历史文化资源,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课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将综合探究内容与家乡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比如可以辅导学生阅读和整理出家乡历史变迁过程,收集整理家乡历史文化名人资料,了解前辈的光荣事迹和生活情况,参观山西地区的古运河、桥梁、寺庙、书院等历史文化古迹,并了解其破坏程度和保护情况。
4.增强学生探究的信心和勇气,运用有效的激励评价方式打造民主的课堂
在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对知识探究的信心和勇气,让学生感觉到是和老师平等交流,开展思想的碰撞、经验的共享,让学生收获探索历史的成就感。
5.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开展探究活动课,积极拓展学生视野,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在这种背景下,便意味着初中历史教学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和提升。初中是学生系统学习历史知识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历史的学习对于W生正确认识历史学科,准确掌握的历史知识,产生历史兴趣都尤为重要,而历史同时也是一门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方面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学好历史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三观的正确养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破除旧有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弊端,尝试实践新的历史教学方式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本文将针对这两方面展开详细的论述。
一、传统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是“副科”观念的影响
除了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心目中的主科,其他的像历史、政治等学科只能往后放,放在了副科的位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我国应试教育体制是分不开的。在考试中,语数外这三科单门学科总分要超过政史地这些学科的单科成绩总分,也就是说,主科在最后总成绩中占的比重稍微大一些,所以,与之相应的,学校在安排课时也会适当的匀出一些时间给主科,对于主科的教学相对来说也更加重视。
受此影响,对于历史等科目,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思想上都略显松懈,甚至更有一些学生认为历史、政治等这些科目主观性比较大,答案也比较固定,考试前随便背背,考试的时候随便写写就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成绩,这样一来平时上课便更加不认真听讲了。长期对历史学习的懈怠,使得大部分学生根本无法深入历史,探寻其中所蕴含的魅力和奥妙,在不得不应付考试的压力下进行机械的学习,在这样的情境和心态之下更不要谈论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了。各种因素相互积累、影响,最后导致了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和效果的不好。
(二)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大都单一,在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大段口述或摆在PPT上让学生自行消化理解,这样使得再壮观再惊心动魄的场景都失去了吸引力,并且在授课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按照考试大纲要求,将相应的知识点指出或解释,貌似称职的完成了一个教师的“任务”,但是在此之中,几乎没有关注学生感兴趣与否和接受程度,只是单方面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强迫学生去死记硬背。然而当学生面对大量枯燥的知识点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厌烦心理,教师的讲解并没有充分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只是文字表面浅显的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并没有深入了解这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内涵和它如今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现实意义。对历史的误解使得学生形成了一个较为片面的历史观,无法真正意识到历史在我们现今及未来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初中时期对历史留下的阴影很可能使学生在未来大学专业的选择上忽略历史这条可行之路。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策略探讨
(一)端正学校、教师的历史教学态度
首先,历史教学的改进和提升首先要自上而下从端正思想做起。尽管在考试之中,历史等“副科”成绩占的比重较小,但我们不能以此忽视这些科目的教学,每一门学科的开设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描述,其中更蕴含着当今社会及未来社会发展前进的指点和启示。只有通过加强对初中生的历史教育才能让他们更好了解历史,更好的肩负起祖国和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更好的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来。历史教育所带来的重要意义是每位校领导和教师应该意识到和重视的,只有学校和老师充分关注了,才有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从而扭转学生对于历史松懈的态度,进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水平和效果。
(二)拓展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教育教学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安排时间,引用播放与所学内容有关的历史视频,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注意,在PPT展示的过程中要避免大段知识的堆砌,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概括知识重点并辅以合适的历史图片,增加真实感,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感受当时历史的真实状况。除了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之外,还可以用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同学们真正的融入到历史中来。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选取重要的历史史实,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人物,真实的还原当时境况,表达角色的性格和情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和切实的接触历史,发现其中魅力,增加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在旧有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课堂一直保持相对严肃的气氛,较为压抑,并且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只注重单向的知识灌输,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接受程度。学生在这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为了应对考试不得不被迫学习背诵看起来比较枯燥的知识,即使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往往事倍功半。为了更好的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是必要的,因此在课堂之上,教师应加强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大胆尝试将学习的主导性放给学生,同时进行正确和必要的指导,还可以利用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探讨。较为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影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因素
(一)教学观因素
所谓的教学观指的是教师对教学要追求何种目标以及为什么要追求这种教学目标的一种认识。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而言,也就是对什么是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以及为什么要有历史教学有效性的一种认识。它不仅是教师对历史教学的一种希望,同时也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从对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认知角度来说,其是实现教学结果而教的一种观念,也是教学效率的观念,认识到教学投入同教学产出之间所具备的关系。
良好的历史教学根本在于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历史教师的行为是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运用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手段的总和,这些都是需要将教学观作为前提基础的,因此想要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就应当更新教师的教学观。
(二)教学设计因素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应当是教学的设计者――为历史课堂教学的开展选择相应的教学素材,通过运用交流等方式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获取要求;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当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中产生疑问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学生的评价者――要根据学生历史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并且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相应建议。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看到一样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师所得到的教学效果不尽相同,可能一些教师对教材进行处理后会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的接受。也可能一些教师让学生感觉过于复杂。在课堂中,有的教师会让学生感觉课堂充满互动性,而有的教师则会让学生感觉课堂枯燥。好的历史教师不一定是历史学家,同样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也不一定是好的历史教师。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学设计能力的差异,才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转变思想,注重运用历史课堂教学的有利因素,通过对历史教学活动进行总结与探索,强化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营造优良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
(一)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谓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两者相依相存。为了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是种美好的情感体验过程,是提升自我素质的需要。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实行“先学后导”,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如讲到科技史中关机的发明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冯如的图片和资料老师也准备一些典型的资料和问题,按照这样的一个思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猜猜图片中的人物是谁?他的贡献是什么?你怎么看待中国当前的飞机和航天技术?在学生分组讨论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展示。最后,教师作概括使知识更具系统性。这样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七通过以“问题”来引领,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讨沦中完成历史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这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需要。
(二)书本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初中历史是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一门课程,它不是培养历史学家或专门从事历史研究的专业人才的学科。所以,初中历史教育必须与象牙塔里的学院历史区别开来,应该给学生以活生生地走向社会、融入生活的历史认知,绝不可生吞活剥而高高在上。时下央视《百家讲坛》式的讲史方式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产生了一股冲击力,事实上由于广大初中历史教师不具备专家学者的深厚功底,同时初中学生也不同于具有丰富阅历的电视受众,所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对此望尘莫及,也无须企及。但那种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并辅以诙谐幽默的解读方式是值得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借鉴的。笔者觉得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以历史教材为依托,关注身边的社会现实,及时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凸显。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它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98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在内的事件及其价值的描述,初中作为历史教育的始端,对学生的历史观形成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完成客观的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全面、深入、独立地认识并且评价历史,同时也应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素质的养成,为其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树立提供科学的引导。
人文精神包括以知识为基础的文化积淀以及以历史和实践为指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真实水平的重要风向标。人文精神教育是初中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历史学科包括世界和中国的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相关内容,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相对全面的概括,以丰富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对整体世界的认知水平。从内容上看,初中历史包括经济史、文化史、政治史、军事史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抓住历史课程的特点以及开展人文精神教育的契机,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以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完成学生素质层面的引导。
一、充分利用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对初中生开展三观教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人生观作为人格的重要内容,指导着学生对自身的认知以及对自身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对其潜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人类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颇具特色的先进人物,其作为与态度对历史的进步起着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教师可向学生充分开展相应的人生观教育。例如在《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商鞅、孙武、屈原、扁鹊、老子、孔子、韩非等人物展开素质教学。首先,教师要注意确保学生对具体人物的认知程度,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及其影响等进行全面陈述。在陈述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带有主观的评价色彩,使学生尽可能客观地认识各类历史人物,并以自身知识体系为基础展开思考。其次,教师可通过情境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令学生在正确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具体人物加以讨论,并从中形成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认识。比如在教学《孔子的发展与成就》一课时,教师可在课堂上开展交流会,使学生分别针对孔子的教育成就进行分析与总结。由于初中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均未成熟,在人物认识和评价等方面难免存在不够正确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此过程中还应适当地加以引导,以保证以培养正确人生观为内容的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效性。
二、充分利用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来对初中生开展三观教育
人文精神的培养除了对学生人生观加以正确引导,还包括帮助学生形成对世界的整体认知与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充分认识自身与世界的矛盾与联系。初中历史作为世界发展的简要陈述者,既承担着向学生展示较为充分的社会历程的责任,也应起到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并处理历史与现实、社会与自我等联系的积极作用,从而完成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教育目标。首先,全面、详细、有组织、有计划地认识世界发展的过程、重大事件及其影响,是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以价值观培养为重要目标的课堂活动的重要基础。例如,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有关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能深入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影响。另外,在事实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向学生展示课件的相关视频或文件资料,使学生在事件的认识过程中充分考虑各方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进行引导,使学生最终形成自身对历史事件的独立看法,具体可通过创作、演讲等形式完成价值观培养教学的任务。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开端,不仅是其世界观形成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契机。教师应充分把握历史的客观性、系统性及特殊性等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人文素质教学,以先进历史人物的光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历史的严谨推动学生完整世界观的建立进程。
[参考文献]
[1]聂翔雁.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探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4(4).
【关键词】自主性 形象思维 初中历史
一、形象思维的特点
形象思维具有生动性、情感性、具体性和直观性的特征,即用具体形象对客观事物进行诠释。而形象思维又区别于感性认识,它是带有感彩的、具体对客观对象进行的反应。简言之,是概括和提升思维对象。而这样的概括,是有别于平常的逻辑思维的。严谨性是逻辑思维的特征,逻辑思维是通过推理、判断和分析得出结果并形成理论体系和概念;而形象思维的依据是形状、线条和色彩,它所形成的历史画面是有特色的。因此,我们应根据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不同方式,对认识历史的能力进行提升。逻辑思维用客观而严谨的理论体系,对历史进行揭示。形象思维是用典型化的方式,对历史形象进行复原,进而对历史进行生动的反应。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形象思维教学法的作用
1. 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激发出来
历史尽管是曲折引人、血肉丰满,但却不能再现。经过岁月的更迭,历史由真实逐渐模糊。初中历史教材由于受限于篇幅长短,对历史事件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因此,形象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教科书已经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形象鲜明罗列了很多内容。但还是不能对历史上的众多有影响的事件和人物进行详细的揭示。教材给出的史实只是一定的典型事件。这就要求教师能对课外时间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不仅要掌握和了解详实的史料,还要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思维,对再现历史人物,营造浓郁的历史氛围,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记,实现历史教学的宗旨。
2. 揭示事物的本质,引导学生理性的思考历史学习
形象思维是一种深层次的概括,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之上。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深刻传达历史的内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记忆也更加简单和扎实。通过观看秦始皇兵马俑的幻灯片,那强大阵容、军纪严明、井然有序的兵马俑,使学生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当年秦始皇统一天下、横扫六合的历史事实。
3. 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熟练的掌握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们往往不容易掌握一些历史的理论和概念,同时也容易混淆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和时间。虽然很多学生很用功,当时背的很熟练,但遇到考试,则不是将时间混淆,就是答非所问,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弊端和缺陷。教师如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带有色彩和情感的语言,就会使学生们的兴趣和记忆提高。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形象思维教学法的培养和应用
教师对再造历史、构建学生形象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依靠生动的语言和翔实的史料,来进行生动的教学。
1.积累史料,充实历史课堂
我国拥有着数不胜数的历史书籍,而太史公的《史记》是最具特色的。它个性鲜明、叙事生动,作为我国最富盛名的史学巨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该书纵横华夏三千年,从三皇五帝到汉武帝,有着生动流畅的文笔、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史料,堪称史学中的典范,值得学生认真品读和学习。
在《史记》的人物传记中,有许多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荆轲的从容慷慨、刘邦的大度和心智、楚霸王项羽的力拔山兮。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史实,使《史记》成为史学巨著而不可替代。学生们对史记进行阅读时,头脑中会有一些画面不停的闪烁。如易水河畔,荆轲的慷慨悲歌,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栩栩如生,一个又一个形象鲜明生动,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远远在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之外。
2.注重语言修养,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艺术
语言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工具,用以传授知识和思想交流,同时也是交流情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利用这门工具,进行答疑解惑,语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任何的课堂教学都需要利用语言来完成。课堂上没有生动的语言,就不会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为教师,必须重视语言的修养。
3.重直观教学,搭建历史学习的知识结构
生动的语言可对历史形象进行再现,但必须依靠直观的教具来进行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直观的教具包括表格、地图和实物等,直观教具不同,教学作用不同,但旨归是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感性认识。直观的教具能再现历史衰落和繁荣。如《清明上河图》是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杰作,至今人们还在称颂它的艺术效果。教师运用生动的教具和语言进行展示和讲述,将宋时京都的繁华进行了再现,使学生能够过目不忘、仿佛置身其中,实现了历史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翠珍. 形象思维与历史教学[J]. 成才之路,2008(16).
[2] 郭正义.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J]. 吉林教育,2007(12).
[3] 魏改鹏. 形象思维与历史教学[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8 (09).
【关键词】初中历史;结束语;基本要求;案例
作为中考科目,初中历史学科的地位在长期的习惯思维之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且被误解为一门枯燥的学科,一方面,是学生心理上的轻视,另一方面,历史课经常被安排在学生精力相对涣散的时间段,如上午的最后一节或是下午的第一节,此时学生状态疲惫,也影响了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有限条件下,把初中历史教学变得更为丰富动人就是我们一线历史教师的责任。
优秀的课堂教学当然就是完成初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目前,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也比较丰富,但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导入和课堂教学的手段与方法上,对于结束语的分析并不充分,还有许多可资挖掘的部分。因为,课堂结束语操作是否巧妙也关乎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让学生在课堂结束时能对教学内容课有一定高度的认识和理解,就要依靠课堂的这最后五分钟。好的课堂结束语,就像朋友分开时的那声“再见”,让人忍不住赶紧“再见”。那么,如何设计初中历史课堂的结束语呢?
一、设计初中历史课堂结束语的基本要求
明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有言:“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即开头要响亮醒目如同爆竹,使人为之一震;结尾则要有韵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可是怎么才能做到如此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当满足如下基本要求:
1.把握节奏,有条不紊。教师在授课时,就要时刻注意把握课堂节奏,为结束语留下恰当的时间,使得整个课堂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妥帖,进入结束语顺其自然,有条不紊。这就要求教师对整堂课的节奏把控,既不能松散清闲,又不能仓促敷衍,要让学生既能顺应课堂所学,又能消化理解。
2.简洁明了,直扣中心。初中历史课堂的时间有限,结束语更是如此,一般以三五分钟为宜,因此,语言必须做到简洁明了,没有“废话”,紧密联系教学中心,或梳理知识,或总结要点,或架构网络,总之要干净利落地结束全课,就像电影最后,如果把无关紧要的资料放上十多分钟,相信人们大都会觉得画蛇添足,没有意趣。
3.融会贯通,可进可退。历史课是一门人文学科。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不是孤立的,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也不是孤立的,常有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之说,因此,我们初中历史课堂在做结束语的时候也要联系纵横向的知识点和不同学科,形成知识网络。
4.关注学情,紧跟潮流。就像《资治通鉴》告诉我们的一样,历史课有着以古鉴今的价值。怎样把过去的历史和今天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呢?我们教师要做到关注学情,了解学生现阶段的日常,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激发其兴趣,把眼光扩展到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
二、设计初中历史课堂结束语的案例
案例1:《贞观之治》一课的小结: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基本情况。政治方面,完善三省六部制,精简机构,重视人才,善于纳谏,简法轻刑;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教育方面,完善科举制度,兴办学校;民族关系方面,实施恩威并施的政策。
点评:这种小结的方式是按照课堂板书对一课的内容以提纲形式进行回顾,强调重要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零散的知识点有系统化的认识。
案例2:讲《》一课,可以这样进行小结: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也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那么中国应该怎么办?谁能站在时代的前沿,为中国寻找新的出路?假如我们把自己置身于历史当中,我们会思考些什么、做些什么呢?从下节课开始我们就探索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预习下节课内容。
点评:这种悬念质疑式的小结,可以很快抓住学生的心。下课了,若有所思的学生很多,有的学生已经开始相互讨论了,有的已经在翻看下一节课的内容。主要因为他们脑海中悬起了好多疑问,急于寻找答案。
案例3:青铜器是人类学家公认的三大文明起源之一,它与古代文字、城市比肩齐名。它们是历史进程的指向标,代表的是一个时代。它们是社会发展的里程碑,代表的是一个进步。它们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好好保存的精神文化景观。
案例4:《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用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来概括,即:一个原因:帝国主义为重新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二个侵略集团:即当时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三条战线:西线、东线和南线;四大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日德兰海战;五年跨度:即1914――1918年共五个年头。